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范式的路径思考

2018年第4期总第149期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JOURNAL OF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No.4 2018Sum No.149

收稿日期:2018-06-03

基金项目:?2017年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两岸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FBJG20170018)。作者简介:?陈国荣(1972— ),男,福建莆田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范式的路径思考

陈国荣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教务处,福建福清 350300)

摘?要: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新使命和新机遇,必须注意将课堂教学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相融通,不断推进大学生由“外在约束”向“内在约束”的转化。为此,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增强政治定力,坚守政治原则和底线,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做真学问、真做学问,进行扎实的学理探究,并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以生活化范式教学,让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真正信服,成为大学生思想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关键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范式;路径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421(2018)04-0090-05

党的十九大指出,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应旗帜鲜明地研究、阐释和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把生活化范式的价值取向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以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范式缺失的反思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快,精神生活领域表现出价值取向多样、文化多元的特点,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呈现出新趋势、新动向,依靠“一个教师、一个讲台、一本教材” 与“一个人讲、全体学生静听”传统的“独白”教育、单向的“训诫”的公式化模式,不仅难以适应新形势的状况,而且实效性也并不乐观。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理想化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往往关注的是社会、经济、人文等宏观定向,侧重于方向性,理想化色彩较为浓厚,

缺乏思维方式和理性认知的层次性和生动性。目前从构建的理想境地出发,讲理想多讲现实少、理论多规则少,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追求幸福人生的情景。这样,过于理论性、原则性,难以挖潜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在引导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的过程中,缺乏实践性和灵活性。同时,忽视了生活的现实性和丰富性,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淡化了崇高理想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人变成了崇高的纯粹精神存在。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应主动对接大学的发展动向,与大学生的内心融合,让他们在活生生的社会背景下去思考人生、实现人生的追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工具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越来越强化对整体精神价值的凝聚,往往淡化个体精神的超越与培塑,从而忽视了其实现自身创造及其人类素质发展诉求的主体性价值。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习惯于采用填鸭式、讲述式和劝导式等显性教育手段,

第4期91陈国荣: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范式的路径思考

使教育教学工作简单化、表面化、形式化。这样,往往会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侧重于正面的、正规的、直接的教育,师生间难以达成相互激荡、积极互动和知识共享,很难取得预期的实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心要求。”[1]“隐性教育教学”方式具有渗透性、广泛性、潜在性的特点,更加尊崇与追求真、善、美,更加注重作为意义论的生活化趋向,让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得到书本上、课堂上和说教中所无法得到的感悟体验。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知识化

长期以来,注重强调给大学生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知识化”现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大多数是抽象的、教条的、空洞的,背离学生生活的多样性。理论体系枯燥乏味,缺乏对人的发展的关注,往往注重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去考核人。实践表明,在具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仅要紧贴实际、紧贴生活,把生活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价值取向,而且要诠释社会问题,解决大学生人生困惑,提升人生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启迪、引导教育对象,从内在修养转化为外在行动。

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范式的价值考量

教学的生活化范式不仅是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各个在内实践生活化的价值诉求过程,而且还包括如何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锐意进取、奋发图强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融通过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这一教育教学活动不再仅仅以知识为考核目标的价值传承,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让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就必须通过通俗易懂、目标明确、鼓舞人心的生活化教学范式,让大学生真正把理论内化为践行的自觉行动。

(一)生活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涵源泉

回溯生活化的理论渊源,我们可以看到,教学过程价值是生活的提升。其代表性观点“生活即教育”,最早来自于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后经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发展为生活教育理论,已成为西方现代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之一。在我国,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来说,毫无疑问也是来源于社会生活。马克思曾经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2] 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教学的发展历史,离不开对实践的反思和现实世界的回应。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入,生活化超越以往价值概念所建构的理念世界和单纯的知识符号,最大程度地焕发他们的责任与使命。

(二)生活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依据

教育教学随着认识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生活是价值的展现,这既是教育,也是社会生活的终极诉求,其目的在于要努力促使一个“自然的人”转变为社会的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以新的教育理念呼唤人主动适应社会、创造生活、创新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将价值概念与知识符号赋予鲜活的生活内涵,由单极主体主导向双极主体对话转变。可以说,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要求以往的教学必须做出改变,由事实上的社会本位向社会、个人双本位转变,更是对“生活教育”理论的继承。由此说,对教育教学的历史反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应体现社会生活对人的要求,满足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求。

(三)生活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旨归引擎

于“90后”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在追求快捷、独立、自由生活的同时,有了更多生存逐梦的方式。由此,形成了我国在校大学生对

92《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8年8月

社会理想信念定性思维,认为是遥不可及的。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反应冷淡,多数学生把它视之为换取学分、获取毕业证和学位的工具。在“宅男宅女”客观生活的变化,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的实效性令人堪忧。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这就必须直面现实,对社会生活实践做出回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内容,重新设置教育教学目标,依托当下最鲜活的事例、最朴实的生活,由理想化向现实可能性转变,让学生满足人作为生活主体的需要,不断化解内在心理矛盾和思想疑惑,在揣摩、体悟、确证中,回溯生活实践。在理性反思和重构中,注重现实生活,从生活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从更深层面对理论的把握与理解。

三、建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的实效性、生动性,就在于激发并凝聚大学生的精神与力量,将理论与现实的生活世界相融通;让他们在鲜活、生动的生活化理论支撑下,自觉提升人文素质。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时刻渗透着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进而提高其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构建感同身受的课堂教学,让现实生活在延续中连接

近年来,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律及其特点,以学生们的生活为中心,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活化,已越来越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这就要求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应努力寻找新的生长点,做到教育教学语言贴近生活,教育教学内容源于生活,以求得思想与情感的认同。同时,还要满足大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使教育教学情景基于生活,教育教学方法融入生活,进而外化为行为取向。

1.教学语言要贴近生活。教师要想赢得学生关注,就必须在教育教学语言上下工夫,教师传授知识、沟通情感和交流思想的基本着力点就是要让大学生感受到目标的可实现性。贴近学生和贴近生活的教育教学语言更“给力”,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生活化、通俗化的语言进行讲授和解读,以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在教材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对话与沟通的桥梁,使教学语言从学术语言、教材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生活化的语言是通俗的、是具象的、是生动的,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每一个主题“生活化”进行加工,用充满生活味、情趣味的教育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兴趣,不断促进大学生在思想共鸣的基础上,转化成为行动上自觉。

2.教学内容要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教学范式唯有将空洞化、抽象化的理论寄托于现实生活,大学生建构自身价值体系的梦想才可能成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并不是被动迎合学生口味,也不是简单地在生活中渗透和消解,应尽可能还原大学生的现实案例,从生活本原出发,尽可能地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同时,强调生活规矩、行事策略以及做人的道理,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更具有艺术内涵,真正做到“可感、可知、可践”,在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引导学生提升生活的能力,领悟生活的真谛,丰富人生意义。

3.教学情景要基于生活。西方情景认知理论认为,知识都是人的活动与一定情景互动的产物,人的学习亦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情景之中。[3]真实的场景、亲历的事件才是真正的生活。因此,教师可将大学生日常生活、亲身经历等领域中的场景“搬”到生活叙事的课堂上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创设仿真的生活情景,把无形的理论描述有形化,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不断延展教学主课堂,在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之间搭建平台,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化,使其在亲身体验中达到情感共振、思想共识,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和能力。

4.教学方法要融入生活。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忽视让学生在休闲生活、学习生活和经济生活等真实的场景中进行引导

第4期93陈国荣: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范式的路径思考

体验,“重说教,轻实践”, 教学实效不佳。理论来源于实践,也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可见,要实现说服式教育向养成式教育的转化,就必须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校园走向社会,从而完成“实践—理论—实践”的第二次飞跃。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在真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建构。[4](二)实施形式多样的示范引领,让虚拟生活产生叠加效应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示范引领上,一方面,通过一体化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才能让大学生的个人梦想飞得更高远、人生舞台更广阔、活得更精彩。同时,通过相互协调的施教模式,加强系统地科学规划教育教学实践,寓教育教学于管理,寓教育教学于娱乐,寓教育教学于服务,实现教育性、服务性、娱乐性与时代性、多样性、交互性的统一,发挥潜移默化的示范功效。另一方面,要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出发,注意借鉴和运用最新科技成果,通过搭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以实践与反思来拓宽渠道,充分释放出叠加效应。为此,应大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站建设,构建网上教育教学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及时跟踪、分析大学生关注的最新动态、兴趣的聚焦点、生活的热衷区。同时,建设正视现实、贴近生活、面向学生的网站,与师生的喜怒哀乐同频共振,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三)建设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让校园生活在范式中提升

校园文化既是高校综合实力、可持续发展的集中体现,同时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的有效延伸。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在“润物细无声”中弥漫、渗透,在满足师生多样化需求中,充分地表达思想,展示自我[5]。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就是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活,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文氛围和精神特质,展示学校独有的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形成了校园人群共同创造并约定俗成的行为范式以及共同认可的道德追求和价值取向。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浓厚的学校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政治文化的主旋律作用。通过社会、校园的新事物来领悟传统文化,在传统中挖掘校园文化新意,用融合的手段来为校园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通过制度建设、规范管理,以形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良好校风,激发学生相互学习的内在动力。通过搞好校园的美化和各种人文景观建设,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具生机和活力,进而提高其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无疑是潜移默化的,因此,要让每一个内涵都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文化符号,意义载体,精神感召,价值指引。

(四)开展特色体验的实践养成,让社会生活在能动中内化

要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6],就必须扩展和深化大学生的实践养成训练。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解疑释惑,实现其思想行为的引导,就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提高互动性,不仅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而且还要让他们亲自体验主体角色,引导他们在合作与竞争中体验成功。加强对大学生实践养成训练的组织与指导,特别是要确定和明确实践的主题,提高实践训练的针对性。比如,引导大学生热心慈善与公益活动,使善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升华,以不断激发他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主动担起爱的使命,让爱在彼此心灵之间交汇传递,感悟爱心淳朴诚实之美。鼓励青年学生走出校园,主动与社会生活相融通,在具体的实践上巩固知识与增长技能,磨炼意志和品格等等。

94《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8年8月

参考文献:

[1] 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1984:208.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3] 李秀芳,梁永田.把国家、社会和学生三者需求结合起来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J]. 教育教学论坛,2018(13):42-44.[4] 李菊英,颜州.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生成要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85-89.

[5] 王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位一体”教学

模式的构建及其实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10):27-29.

[6] 陈波.陶行知教育文选[M].成都:四川科学出版社,1981:267.

Thoughts on the Path of Constructing the Life-oriented Paradigm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CHEN Guorong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qing, Fujian 350300, China)

Abstract:?Currently,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s new missions and opportun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school life and social life, and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external constraints" to "intrinsic constraints." To this end,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re expected to strengthen their political power, adhere to political principles and the bottom line and stick to the issue-oriented principle. In addition, they are required to do the real learning, do the learning seriously, conduct a solid theoretical inquiry and a life-oriented teaching through lucid explanations so as to truly convince the active college students and become their mentors and guides in ideology.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life-oriented teaching paradigm; thoughts on the path

(责任编辑:林飞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