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保存液解读

器官保存液解读
器官保存液解读

摘要基于器官保存的方法在当下医学中研究的一个热点,主要用

摘要针对其水溶性差的关键问题,合成表征了含铬、钼、钨羰基金属化合物。在充分考虑释放体系酸碱度、温度和传输溶剂等因素的基础上,采用肌红蛋白法,全面测定了铬、钼、钨羰基金属化合物的CO释放性能。结果发现,此类化合物能够在水相缓释CO,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红外表征与释放动力学Boltzmann 拟合图谱结果表明,Mo系列(2a-2e)卡宾化合物可作为快速的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r系列(1a-1e)卡宾化合物具有适中的CO缓释性能,其释放速率平稳、有效。W系列化合物等的释放速率较慢,可适用于需要缓释CO的生物体系。

第六族羰基金属阴离子均具有较好的水溶解性和CO缓释性能。由于金属钼生物相容性好,Mo-CO具有适中的稳定性,有可能响应生理释放诱导因子缓释,是一类极具医学应用前景的CO-RM。此类释放分子的CO释放效率很高,每个金属可携带五个CO。水溶性离子化合物Mo-Br键具有适中的调节能力,且含有五个羰基,而且Mo金属无毒,是一类优秀的释放分子。但是通过其释放动力学测试可知,其释放速率均较快。

CORM是近年来合成的一类含有过渡金属的新型撰基化合物,能可控制地释放CO。

f_ 液使用一种大分子量的阴离子( 如乳糖

醛酸和三糖) 来抑制免疫诱导的细胞肿胀,内含胶质#羟乙

基淀粉#腺苷和谷胱甘肽,还包括别嘌呤醇,i

j

; ]H

j

浓度

比有一定的比例"f_ 液比其他保存液有更广阔的保存领

域,如对心脏#肺#肝脏#肾脏#胰腺#小肠的保存"这种保存

液允许最长期的安全保存时间,并且显示对保存单个细胞

也有效,包括: 胰岛#肝细胞

["! 4"(]第二,在充分考虑释放体系酸碱度、温度和传输溶剂等因素的基础上,采用肌红蛋白法,全面测定了15种阴离子型卡宾化合物的CO释放性能。结果发现,此类阴离子型卡宾化合物能够在水相缓释CO,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红外表征与释放动力学Boltzmann拟合图谱结果表明,Mo系列(2a-2e)卡宾化合物可作为快速的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r系列(1a-1e)卡宾化合物具有适中的CO缓释性能,其释放速率平稳、有效。W系列化合物等的释放速率较慢,可适用于需要缓释CO的生物体系。

肌红蛋白(Myoglobin)实验:用分光光度法通过测量脱氧肌红蛋白(deoxy-Mb)转化为羰基肌红蛋白(Mb - CO) 的量来研究金属羰基化合物释放一氧化碳的能力。而Mb-CO的浓度是通过测量该蛋白的Q带(540nm)的吸光度来定量的。将

肌红蛋白溶解在pH 7.4磷酸缓冲液(PBS)中,用连二亚硫酸钠将其还原为脱氧肌红蛋白(deoxy-Mb),定量并测试并得到其紫外光谱,然后用CO鼓泡,获得羰基肌红蛋白(Mb - CO)的紫外光谱。CO-RMs 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DMSO,乙醇),然后添加到试管中的脱氧肌红蛋白(deoxy-Mb)中,用吸液管混合并上置矿物油以防止CO外溢或者亚铁肌红蛋白被氧化。Mb-CO浓度对时间曲线应用SigmaPlot的非线性回归程序进行处理,一氧化碳释放分子的半衰期可通过外推方程所得。

本文释放分子合成从六羰基金属铬、钼、出发,经由Fischer卡宾反应,生成阴离子卡宾化合物。

2.2 实验部分

2.2.1试剂与仪器

六羰基铬,六羰基钼,六羰基钨(GR,北京鸿睿天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甲基锂(1.6M 乙醚溶液,阿拉丁试剂(上海)有限公司),四甲基氯化铵,四乙基溴化铵,四丁基溴化铵,苄基三甲基溴化铵,苄基三乙基溴化铵(AR,阿拉丁试剂(上海)有限公司),二甲亚砜(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四氢呋喃(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除水除氧)。

恒温磁力搅拌器(S25-2,上海司乐仪器有限公司),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EQUINX55,德国Brucher公司),超导傅立叶数字化核磁共振谱仪(Bruker 公司)。

称取1.1 g(5 mM)六羰基铬加入Schlenk反应管中,采用真空线操作技术,用双头针在N2气保护下加入8 mL 干燥THF,机械搅拌,再用长针头逐滴滴加3.1 mL CH3Li溶液(1.6 M),溶液由淡黄色逐渐加深直至深红色,在冰浴下反应40 min,即得第一步中间产物阴离子卡宾中间体。

将阴离子卡宾中间体溶液转移至圆底烧瓶,加入50 mL四丁基溴化铵(5 mM,1.62 g)的水溶液,振荡,溶液颜色呈亮黄色,烧瓶底部有少量黄色固体形成。将混合溶液进行旋蒸,液面上产生大量气泡,黄色的溶液逐渐变澄清,瓶壁上有雪花状黄色固体生成,直至气泡不再产生时停止旋蒸。抽滤,得淡黄色有金属光泽固体粉末

五羰基乙酰基合铬(0)酸四丁铵[(CO)5CrC18H39ON]的合成

五羰基乙酰基合铬(0)酸四丁铵

合成方法同化合物1c。淡黄色有金属光泽粉末五羰基乙酰基合钼(0)酸四乙铵[(CO)5Mo=C(O)CH3][N(C2H5)4]

血红素氧合酶系统由亚铁血红素释放的CO可能在不同的细胞和生物学过程中作为一种调控分子,类似于NO。这两种物质引起平滑肌松弛,导致内皮组织血管舒张,这可能是CO介导的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细胞保护作用的机制。在灌注时CO通过抑制血管收缩维持微循环血流,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微血管血栓形成。血红素氧合酶系统CO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细胞保护作用其他的机制可能还有:抑制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内皮细胞凋亡。辅以HO-1 竞争性抑制物锌原卟啉发现外源性CO能完全取代内源性HO-1 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HO-1 介导的细胞保护抗缺血再灌注损伤需要外源性CO的产生,并且完全能够被CO替代。国内杨定华等分别应用HO-1 诱导剂(CoPP)、抑制剂(ZnPP)和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在供肝收获前处理供者,移植后3d 观察肝脏移植物缺血再灌注损伤情况,以上证实了HO-1 表达上调对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证实HO-1 表达上调时,肝脏移植物内肝细胞损伤减轻,HO-1 表达抑制时,肝细胞损伤加重。杨定华张华等HO-1的表达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通过经典的Fischer卡宾制备方法,合成了15种阴离子卡宾化合物,并通过FT-IR、NMR 和ESI-MS等多种鉴定手段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与预期结构一致。采用肌红蛋白法,综合释放体系pH和传输溶剂等因素,全面评价了这15种化合物的CO释放性能,结果发现,此类阴离子卡宾化合物在水相可溶,表现出良好的CO缓释性能。随着pH增大,释放速率依次减小;Cr羰基物具有适中的CO释放速率,Mo羰基物的释放速率最快,而W羰基物最慢。CO 释放分子法测定CO与肌红蛋白(Mb)的结合平衡常数表明,这类化合物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肌红蛋白(Myoglobin)实验:用分光光度法通过测量脱氧肌红蛋白(deoxy-Mb)

转化为羰基肌红蛋白(Mb - CO) 的量来研究金属羰基化合物释放一氧化碳的能力。而Mb-CO的浓度是通过测量该蛋白的Q带(540nm)的吸光度来定量的。将肌红蛋白溶解在pH 7.4磷酸缓冲液(PBS)中,用连二亚硫酸钠将其还原为脱氧肌红蛋白(deoxy-Mb),定量并测试并得到其紫外光谱,然后用CO鼓泡,获得羰基肌红蛋白(Mb - CO)的紫外光谱。CO-RMs 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DMSO,乙醇),然后添加到试管中的脱氧肌红蛋白(deoxy-Mb)中,用吸液管混合并上置矿物油以防止CO外溢或者亚铁肌红蛋白被氧化。Mb-CO浓度对时间曲线应用SigmaPlot的非线性回归程序进行处理,一氧化碳释放分子的半衰期可通过外推方程所得。

用CO设备监测CO在缓冲液中释放具体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如下:三口瓶分别装备一氧化碳气体检测器和双排管真空线,用翻口橡胶塞(Suba-seal)密封其余两个瓶口。使用针管向PBS溶液加入释放分子的水溶液或DMSO溶液。当体系内气液平衡后,控制体系的压力等于1atm,释放的CO (N co)可有下列公式计算:

N CO = + cV l = p (+)

P为CO的分压,Vg和V1为气相体积(排水法测定)和溶液体积,R是气体常数,T为温度,c代表CO在PBS的溶解度,k是CO在水中的Henry定律常数(1052.63 (L · atm)/mol at 25 °C)。

早期的释放分子如[Fe(CO)5]、Mn2(CO)10等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需要通过光解才能释放CO。随后研究发现,所有的过渡金属CO-RMs都具有光敏性。具有光敏性的过渡金属羰基化合物通常除了在光诱导下降解释放CO,不响应其他各类环境释放诱导因子,因此这类羰基物被称为光敏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photo-CORM)。

[Mn2(CO)10],是光解下产生CO的典型金属羰基物当反应发生时,破坏Mn-Mn键,释放CO,生成[Mn2(CO)9],CO 更易在短波308 和266 nm处发生解离[65]。但由于其结构过于稳定且不溶于水,因此并非光解类CO-RMs的理想选择。而[Fe(CO)5]虽能光解产生CO,但由于其高毒性使得应用受到限制。

Niese研究小组将[{RC (pyrazolyl)3}Mn(CO)3]PF6,R =H溶于DMSO,利用肌红蛋白法检测其在波长为365 nm 处的光解,发现[{RC (pyrazolyl)3}Mn(CO)3]PF6,R =H可释放2个CO。Pfeiffer小组在此基础上用多肽类物质取代

R基,发现可以增加其水溶性和可能的生物学靶点[89]。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器官保存液

摘要基于器官保存的方法在当下医学中研究的一个热点,主要用 摘要针对其水溶性差的关键问题,合成表征了含铬、钼、钨羰基金属化合物。在充分考虑释放体系酸碱度、温度和传输溶剂等因素的基础上,采用肌红蛋白法,全面测定了铬、钼、钨羰基金属化合物的CO释放性能。结果发现,此类化合物能够在水相缓释CO,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红外表征与释放动力学Boltzmann 拟合图谱结果表明,Mo系列(2a-2e)卡宾化合物可作为快速的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r系列(1a-1e)卡宾化合物具有适中的CO缓释性能,其释放速率平稳、有效。W系列化合物等的释放速率较慢,可适用于需要缓释CO的生物体系。 第六族羰基金属阴离子均具有较好的水溶解性和CO缓释性能。由于金属钼生物相容性好,Mo-CO具有适中的稳定性,有可能响应生理释放诱导因子缓释,是一类极具医学应用前景的CO-RM。此类释放分子的CO释放效率很高,每个金属可携带五个CO。水溶性离子化合物Mo-Br键具有适中的调节能力,且含有五个羰基,而且Mo金属无毒,是一类优秀的释放分子。但是通过其释放动力学测试可知,其释放速率均较快。 CORM是近年来合成的一类含有过渡金属的新型撰基化合物,能可控制地释放CO。 f_ 液使用一种大分子量的阴离子( 如乳糖 醛酸和三糖) 来抑制免疫诱导的细胞肿胀,内含胶质#羟乙 基淀粉#腺苷和谷胱甘肽,还包括别嘌呤醇,i j ; ]H j 浓度 比有一定的比例"f_ 液比其他保存液有更广阔的保存领 域,如对心脏#肺#肝脏#肾脏#胰腺#小肠的保存"这种保存 液允许最长期的安全保存时间,并且显示对保存单个细胞 也有效,包括: 胰岛#肝细胞 ["! 4"(]第二,在充分考虑释放体系酸碱度、温度和传输溶剂等因素的基础上,采用肌红蛋白法,全面测定了15种阴离子型卡宾化合物的CO释放性能。结果发现,此类阴离子型卡宾化合物能够在水相缓释CO,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红外表征与释放动力学Boltzmann拟合图谱结果表明,Mo系列(2a-2e)卡宾化合物可作为快速的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r系列(1a-1e)卡宾化合物具有适中的CO缓释性能,其释放速率平稳、有效。W系列化合物等的释放速率较慢,可适用于需要缓释CO的生物体系。 肌红蛋白(Myoglobin)实验:用分光光度法通过测量脱氧肌红蛋白(deoxy-Mb)转化为羰基肌红蛋白(Mb - CO) 的量来研究金属羰基化合物释放一氧化碳的能力。而Mb-CO的浓度是通过测量该蛋白的Q带(540nm)的吸光度来定量的。将

浅谈器官移植立法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器官移植立法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诞生了人体器官移植这门新兴医学技术,同时 给法律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理解人体器官移植涉及的法律问题,如何用法律规制人体器官移植手术,如何在立法上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人体器官移植法律制度体系,是我们面对的重大挑战。 [关键词]器官移植;医学贡献;立法可能性;立法模式 器官移植是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是人类改变传统的药物治疗方式而使伤病器官恢复功能的一种新型医疗模式,它给医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在基因治疗、人工生殖和器官移植三大领域中,器官移植的医学和法律实践最为成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大进展。”[1]但它也引发了大量法律问题,各国法学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相关立法也对包括买卖人体器官、强摘他人器官等器官移植犯罪进行了打击,这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各国生命伦理秩序的稳定。近年来,我国器官移植技术也获得了飞速发展,但相关立法却并未对器官移植涉及刑事责任方面的问题做出实质性规定。为此,需要在我国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人体器官移植法律制度。 一、器官移植 (一)器官移植概述 器官移植是p器官移植是20世纪人类医学史上几个最伟大的进展之一。人类器官移植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300年,古代中国就有关于组织和器官移植包括心脏移植的描述。近代移植开始于18世纪后期,早期的移植关注的重点是移植的技术。人类真正实现实体器官移植的历史不到50年。早期进行的肾移植均以失败而告终。器官移植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外科技术的成熟、免疫学的进展和先进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 回眸20世纪医学发展史,器官移植无疑是人类攻克疾病的征程中一座屹立的丰碑。移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经坎坷,达到了今天的临床应用阶段,使得成千上万的终末期患者重获新生。移植医学不愧是本世纪医学奇迹之一,并且不断向其他医学领域扩展和挑战。 二、我国器官移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人体器官移植数量世界第二,器官严重紧缺 21世纪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器官衰竭的患者带来了希望,但是供移植的器官长期严重供不应求,制约了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目前,我国人体器官移植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国际上能够开展的人体器官移

器官保存的研究进展

器官保存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2-27T15:52:53.89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期作者:李俊1 罗志刚(通讯作者) [导读] 器官保存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减少缺血对离体器官造成的损伤,使器官保存一定的活力,以便使移植器官术后迅速恢复功能。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泌尿外科湖南衡阳 421002 【摘要】器官保存是器官移植的三大支柱之一,理想的保存方法能为离体器官提供适宜的微环境,最大限度地延长器官保存时间。目前常用的保存方法为低温保存法和灌注保存法,而灌注保存法尤其是机器灌注保存越来越受到重视。更好地保存离体器官移植术后功能,在保存液中添加低温保护剂非常必要。目前已开发的保存液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器官可选择不同保存液。复温对移植后器官的存活也十分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器官移植认识不断加深,器官移植保存液必将逐步更加适合其保存需求。 【关键词】器官移植;保存液;冷冻;复温 目前器官移植手术术式成熟,而免疫抑制剂的研究也不断推陈出新。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他克莫司(FK-506)、雷帕霉素(RAPA)、霉酚酸酯(MMF)等新型免疫抑制剂进入临床,CsA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改变[1],器官移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影响移植物在器官移植术后的功能发挥因素众多,而器官保存是器官移植的三大支柱之一,理想的保存方法能为离体器官提供适宜的微环境,最大限度地延长器官保存时间,一直是器官移植领域研究热点[2]。笔者综合目前各种研究资料,将器官保存分为冷冻与复温、保存液两部分做一综述。 1 冷冻与复温 器官保存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减少缺血对离体器官造成的损伤,使器官保存一定的活力,以便使移植器官术后迅速恢复功能。器官的保存,主要在于减少其能量的消耗以及保护产生能量的机构。实现该目的有两个途径:1.降低保存温度,以减慢或停止其代谢速度。2.加入营养物质以及其他产能物质,以维持细胞的最低代谢水平。为了实现该目标,科研人员针对这些途径进行了不懈的研究。 首先来看冷冻。器官保存法发展到今天,包括低温保存法和灌注保存法。器官低温保存是取下供体器官冲洗,干净后用低温保护剂作血管内灌注,再添加冷却剂,使器官缓慢地冷却到一定温度。一般情况下,器官温度下降至 0-10℃时,器官代谢率减至正常到5%-10%,故低温保存可抑制器官损伤。低温保存能使细胞、组织和器官延长保存时间,但同时引起冰冻损伤。实验证明,最适的冷却速度取决于细胞的体积和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小体积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强,需要快的冷却速度,而大体积细胞则必须慢冷却,从而达到最低限度的损伤。低于最适速度,可因溶质浓缩对细胞膜产生损伤,并且在细胞外空间形成冰晶。高于最适速度引起的损伤是由于导致细胞内冰晶形成。 近来灌注保存尤其是机器灌注保存越来越受到重视。灌注能明显改善器官的缺血再损伤,比如供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供肾在从切取到移植的过程中,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是不可避免的。而目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仍然是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明显增加[3],同时也是影响移植物短期及长期存活的主要障碍[4-5]。单纯低温保存使器官由于缺血、缺氧导致细胞水肿,组织糖酵解,乳酸增多,其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排出,蓄积于微环境中。同单纯低温保存相比,该法主要优点是能持续给脏器细胞提供维持其基本功能的底物。将外界有效低温灌注液灌注到供肾中,一方面为肾脏提供营养物质,并将肾脏低温保存时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转运出去,而Nelson等[6]认为其主要机制除了冲洗清除酸性代谢产物,还有置换代谢底物及在低温下为持续的代谢维持一个适当的pH值的作用。动物供肝低温机器灌注的研究表明,经低温机器灌注保存的肝脏含有更多的ATP,肝脏损伤较低温保存显著减轻。Schold 等[7]研究表明,机器灌注保存法保存移植肾的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为 19.6%,远低于低温保存法的发生率为27.6%(P<0.05)。有研究发现,灌注保存供肾的保存时间由原来的最长保存24h延长至41h[8-9]。Guarrera 等[10]运用低温机器灌注技术进行为数不多的人肝移植的临床工作。 为了更好地保存离体器官移植术后功能,在保存液中添加低温保护剂非常必要。传统上把低温保护剂分为两类,一类是能渗入细胞的低分子化合物(又称细胞内保护剂),有甘油、乙醇、二甲亚砜等。另一类是不能渗入细胞的大分子化合物(又称细胞外保护剂),有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酰吡咯酮、右旋糖酐等)、甘露醇、山梨醇等。 要使用被保存的器官,复温(融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复温的速度对于器官的存活率也非常重要,一旦掌控不当,将严重影响移植后器官的功能,甚至导致移植物失活。每种器官的融化速度应取决于冷却速度的快慢。研究表明,为了避免器官细胞内冰晶形成以及器官表皮部分的机械破裂,完整的器官可采用非常缓慢的速度(低于1℃/分)进行融化,这样能防止重结晶的形成,而且器官不会产生不可逆损伤,其融化方法一般采用温水浴(35-40℃),或用热传换器。 2 保存液 目前根据需要已经研发出多种器官保存液,其目的都是延长离体器官的保存期,添加物目的是维持低代谢水平,适当的pH和电解质平衡。 UW液:UW 液是由 Wisconsin 大学开发,最重要成分是乳糖醛酸,对多数细胞膜呈不渗透性,可以使器官保存时间明显延长,并与UW液中其它不渗透性成分磷酸、木棉糖一起有效地抑制低温保存状态下的细胞肿胀。可有效保存肝脏、胰腺、肾脏48h,是国际上内脏器官保存的“金标准”。 HTK液:特点是低钾、低钠、非体液性,HTK 液肝脏保存效果与UW液相当。HTK液成分中含有组氨酸-组氨酸盐缓冲对,对作为一种非渗透性成份,能明显抑制组织酸化。 Roels L等[11]研究发现低温缺血时间短于24h的尸肾移植,HTK液组与UW液组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分别为26.2 %、18.6 %),以及术后1年移植物存活率(分别为92.9 %、87.5 %)均无显著差异。当低温缺血时间超过24 h,UW 液组、HTK 液组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分别为23.9 %和 50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 <0.01);H TK 液组移植肾功能在术后早期和术后 1、3、6、12个月都显著低于 UW液组(P<0.05),但UW液组术后1年移植物存活率(91 %)与HTK 液组(77.4 %)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当低温缺血时间超过 24 h 时,UW液尸肾保存效果好于HTK液。 IGL液:IGL保存液是法国Georges Lopez 研究所研制的细胞外型多器官保存液。目前用于肾脏保存。肝和胰腺保存效果与UW液接近,肾脏保存效果优于UW液。 CS液:CS液结合了UW液和HTK液的优点,主要用于供心的保存。对热缺血10 min 并冷保存 8 h 的大鼠供肝较UW 液保存效果更好,

器官移植带来的法律问题

器官移植所带来的法律问题及措施 器官移植,是指摘除一个身体的器官并把它置于同一个体(自体移植),或同种另一个体(同种异体移植),或不同种个体(异体移植)的相同部位(常位)或不同部位(异位)。随着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 人体器官移植已成为一项先进医疗技术,是医学领域所取得的重大科技进步成果。并且由于人体器官移植涉及社会关系比较复杂, 此项技术从一开始出现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实践表明,人体器官移植是挽救脏器衰竭病人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当一个人生命垂危,而器官移植是挽救病人的唯一方法时,考虑器官移植是适宜的,也是充分可行的。病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其他的考虑都在其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生命健康因人体器官移植的成功应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生命因器官移植而得以延长,健康因器官移植而得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因器官移植技术的应用得以提高。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推动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人类传统的生老病死的自然生命过程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的生命健康会因器官移植技术的成功变得更加充满活力与生机。 器官移植的现状: 据统计,至2003年底全世界器官移植已突破百万例次。国际上人体器官的移植涉及到重大人体器官,如肾移植、肝移植、心移植、胰移植、肺移植、骨髓移植等方面。而中国器官移植始于20 世纪60 年代,1974年第一例肾移植成功。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至2002年底我国人体器官移植登记处统计共施行各种实质大器官移植48121例次,其中肾移植46002例次,中国人体器官移植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国际上能开展的人体器官移植手术在中国几乎都能开展。尽管中国移植数量在稳步增加,但必须看到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中国器官移植后存活率仍然还很低。国内肝移植的中长期生存率3 年为60%左右,5 年不超过40%。美国每年有10 万人接受肝移植手术,但在中国每年仅有不到500 个肝病患者能享受到这种服务。 器官移植引起的法律问题:

浅谈我国人体器官移植存在的法律问题

浅谈我国人体器官移植存在的法律问题 【摘要】人体器官移植的飞速发展,给无数患者带来了重生的福音。由于受各种社会、伦理道德,特别是法律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人体器官移植事业存在着诸多问题,为避免矛盾的深化,我们应通过构建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推动器官移植立法的完善,从而为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本文将从分析我国器官移植的现状原因入手,从法律角度提出人体器官移植存在的法律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案。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uman organ transplantation, the gospel is brought to countless patients. Because of various social, ethical and legal factors, we should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his article will propose the legal problems and solution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aw. 【关键词】器官移植;法律;人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改变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所以科技能推动社会进步,是人类文明的阶梯和标志!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科学技术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第一生产力,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核心资源、战略资源、是一种能够产生高附加值的财富,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给我们带来日新月集的变化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社会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带来了新问题。在生命科学领域,从第一个克隆羊多利开始,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一次次超出了人们观念的认识,超过了道德伦理的界限,超过了法律的规范。器官移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在给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触及了一系列的社会和法律问题。在这里,笔者对人体器官移植的法律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立法探讨,同时也对人体器官移植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提出了一些预测和建议,希望能为人体器官移植法律的出台和实践工作的顺利展开提出一点自己的思考。 一、器官移植概述 器官移植,是指将健康器官移植到另一个个体内,并使之迅速恢复功能的手术。器官移植的目的是代替因致命性疾病而丧失功能的器官,使被移植个体能重新拥有相应器官,并正常工作。常用的移植器官有肾、心、肝、胰腺与胰岛、甲状旁腺、心肺、骨髓、角膜等。自1954年肾移植在美国波士顿获得成功以来,人类已能移植除了人脑外几乎所有的重要组织和器官。 二、我国器官移植立法现状 我国器官移植活动开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与国外相比起步稍晚了一些,但发展较快。我国现在已经开展了从肾移植、肝移植、心肺移植,到胰岛素、脾移植,以及骨髓、胸腺移植。2009 年 8 月 25 日,在全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会议上,中国红十字总会和卫生部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 2008 年,中国施行了86800 例肾脏移植,14643 例肝脏移植,717 例心脏移植,165 例肺脏移植,17 例小肠移植以及 209 例胰肾联合移植【1】。中国飞速发展的移植技术并未真正带动中国人体器官移植的立法研究的步伐。首先,内地立法不仅要晚于西方国家,同时也要晚于港澳台地区;其次,从立法层级看,地方法规层出不穷,而我国尚无统一性法律,仅有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关于京津沪等大城市率先进行捐

人体器官保存库管理办法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人體器官組織保存庫管理辦法 第一條 本辦法依行政院衛生署訂頒人體器官保存庫管理辦法訂定之。 第二條 以移植為目的,從事人體器官(含人體組織、細胞)及其衍生物之處理或保存,應依本辦法申請設置人體器官組織保存庫(以下簡稱保存庫)。保存庫包括細胞庫、臍帶血庫、羊膜庫、眼庫、皮庫、軟骨暨韌帶組織庫及骨骼組織庫等等。 生殖細胞之保存依人工生殖法規定辦理。 第三條 前項保存庫之醫療科,應設置醫學主管與品質主管。 第四條 保存庫之醫學主管應為具移植、基礎或臨床免疫醫學、保存庫、血庫或相關領域實務經驗一年以上之醫師,其職責如下: 一、捐贈者合適性之審查。 二、人體器官放行之審查。 三、簽認器官保存有關之醫學與技術標準作業程序。 四、器官移植有關不良反應事件之審查與評估。 五、其他與保存庫醫學有關事項之審查。

第五條 保存庫之品質主管應為具保存庫、血庫或相關領域實務經驗一年以上之醫師、醫事檢驗師或具生物相關系所學位者,其職責如下: 一、建立及維持保存庫品質管理系統。 二、訂定器官保存有關之醫學與技術標準作業程序。 三、調查器官移植有關之不良反應事件。 四、辦理其他與保存庫品質保證有關事項。 第六條 保存庫應設置於獨立劃分之區域,並備有專用之保存設備。 第七條 人體器官保存前,應完成下列病原體感染之檢驗: 一、人類免疫缺乏病毒。 二、B型肝炎病毒。 三、C型肝炎病毒。 四、梅毒螺旋菌。 第八條 保存庫保存人體器官應備齊下列文件一併保存: 一、捐贈者之同意書及捐贈者合適性證明文件。 二、進口之器官,經核准進口之證明文件。

三、第七條所定之檢驗及其他必要處理之報告。 四、人體器官保存狀態之說明或紀錄。 前項文件,於人體器官移轉至其他保存庫時,應將影本一併移轉。 保存庫之人體器官經銷燬或經使用後已無餘留物或衍生物保存者,第一項之文件應至少再保存十年。 第九條 保存庫之設置及運作,應符合人體器官、組織及細胞優良操作規範(如附件)。 第十條 保存庫人員,因職務或執行業務知悉或持有他人秘密,不得無故洩漏。 第十一條 保存庫有停止營運之規劃時,應於三個月前檢具後續處理計畫書,陳請院長核定。 第十二條 機構不得刊登內容誇大不實之保存庫廣告。 第十三條 保存庫發生明顯影響保存器官之功能或安全事件時,應即通報品管中心,並即為妥適之處置。 第十四條

浅谈人头移植背后的伦理道德问题

浅谈人头移植背后的伦理道德问题 吕吕 (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广东省广州市 510006,201421031059) [摘要]器官移植引发的伦理道理问题,直接影响了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本是存在于科幻小说或者电影中的陈旧情节中器官移植手术——人头移植再度引发热议与探讨。本文从伦理学角度,探讨了人头移植面临的伦理道德问题,提出应尽快为之立法,树立新的伦理观念。 [关键词]人头移植;伦理道德;立法 英国媒体报道,一名意大利神经学家卡纳维洛医生近日宣布,他计划在两年内进行世界第一例完整的人体头部移植,这一消息将网络炸开了锅。卡纳维洛博士想要把患有不治之症的人的头部移植到一个健康的躯体上,他宣称第一例头部移植手术两年后就可能成真。 1 人头移植手术简介 1.1现实意义 卡纳维洛博士介绍说,这种不可思议的头部移植手术需要很高超的医疗技术,手术费用大约为750万英镑。这种手术将最先被用于给瘫痪的人们带来新生,其中包括像已故美国著名影星克里斯托弗?里夫那样脊髓受伤的瘫痪患者。除此之外,肌肉萎缩症患者或是癌症患者也可以通过头部移植的办法拥有一个健康的躯体。这种头部移植还可用于像霍金一样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的人们[1]。最终,这种疗法甚至会变成一种“终极整容手术”,用来延长人们的生命。 1.2关键过程 首先,用于移植的头部和身体将被冷却到12摄氏度至15摄氏度左右,以减缓细胞死亡的速度。然后,患者和捐赠者的颈部将被同时切断,大血管以人造血管连接。接着是切断颈椎。这一过程必须在一小时内完成,因为一小时是人类大脑在没有血液和氧气的稳定流动下能够存活的最长时间[2]。 下一环节是将患者的头部与捐赠者的躯体相连接。而这一过程中,关键一环是将颈椎内紧凑的神经连接在一起。卡纳维洛计划用聚乙二醇(PEG)之类的塑料把供体和受体机械结合起来。他从理论上说明,干净利落地切割和紧密融合可以使人体能够自然地修复被切断的神经。一旦头部重新连接后,受赠者的心脏就可以重新启动。 1.3历史与现状 研究人员以前进行过头部移植,最著名的是1970年用猕猴进行的一项试验。 1970年,美国神经外科医生罗伯特·怀特博士成功地将猕猴的头部移植到另一只猕猴的身上。2001年,美国的医生又进行了一项类似的手术,这些猴子能够嗅、睁开眼和品尝食物。但结果证明把一对中枢神经系统连接起来太难了[3]。在用猕猴进行的试验中,许多器官顺利运转,但从颈部往下瘫痪,因为无法正确连接脊柱。最终,这些动物很快就瘫痪并在手术后数小时死亡。 美国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和克利夫兰诊所的研究人员曾设法恢复了脊髓被切断的大鼠的重要控制功能。这项手术类似于1970年的手术:把体温降至尽可能低,诱使心脏停搏,然后尽可能重新连接。连接循环系统相对容易,但这项手术第一次恢复了神经系统的功能。连接脊髓的方法是,用大鼠胸腔的神经纤维制造一个类似支架的东西,然后用血纤蛋白固定。血纤蛋白是血液中的一种能诱发凝血的蛋白。研究人员利用少量化学物质加快这个过程以达到预期效果,用软骨素酶ABC防止瘢痕形成,用成纤维细胞促进神经生长。6个月后,大鼠重新获得膀胱控制功能,但它们再也没有重获行走的能力。动物实验多以失败告终。这些预示着人头移植在技术上存在着巨大的挑战[4]。

器官移植论文

器官移植论文 篇一:浅谈器官移植立法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器官移植立法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诞生了人体器官移植这门新兴医学技术,同时给法律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理解人体器官移植涉及的法律问题,如何用法律规制人体器官移植手术,如何在立法上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人体器官移植法律制度体系,是我们面对的重大挑战。 [关键词]器官移植;医学贡献;立法可能性;立法模式 器官移植是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是人类改变传统的药物治疗方式而使伤病器官恢复功能的一种新型医疗模式,它给医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在基因治疗、人工生殖和器官移植三大领域中,器官移植的医学和法律实践最为成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大进展。”[1]但它也引发了大量法律问题,各国法学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相关立法也对包括买卖人体器官、强摘他人器官等器官移植犯罪进行了打击,这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各国生命伦理秩序的稳定。近年来,我国器官移植技术也获得了飞速发展,但相关立法却并未对器官移植涉及刑事责任方面的问题做出实质性规定。为此,需要在我国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人体器官移植法律制度。 一、器官移植 (一)器官移植概述

器官移植是p器官移植是20世纪人类医学史上几个最伟大的进展之一。人类器官移植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300年,古代中国就有关于组织和器官移植包括心脏移植的描述。近代移植开始于18世纪后期,早期的移植关注的重点是移植的技术。人类真正实现实体器官移植的历史不到50年。早期进行的肾移植均以失败而告终。器官移植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外科技术的成熟、免疫学的进展和先进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 回眸20世纪医学发展史,器官移植无疑是人类攻克疾病的征程中一座屹立的丰碑。移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经坎坷,达到了今天的临床应用阶段,使得成千上万的终末期患者重获新生。移植医学不愧是本世纪医学奇迹之一,并且不断向其他医学领域扩展和挑战。 二、我国器官移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人体器官移植数量世界第二,器官严重紧缺 21世纪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器官衰竭的患者带来了希望,但是供移植的器官长期严重供不应求,制约了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目前,我国人体器官移植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国际上能够开展的人体器官移 篇二:异种器官移植演讲稿 异种移植的概念: 所谓异种移植,是指将一个物种的组织移植到另一个物种体内。即把动物的组织、器官移植到人的身上,代替不健康的组织、器官行使功能。

器官移植中的医生道德准则

注重病人自主权是现代医学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实践原则。尊重供体和受体的自主权关键是要做到知情同意。倘若不遵守这一原则,不仅违背了医生的职业道德,而且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1999年1月18日《健康报》报道了北京一个眼科医生没经病人家属同意,擅自摘取病人尸体角膜为失明病人进行角膜移植手术的事件警示我们:在医学研究和临床上必须坚持“知情同意”原则。“知情同意”原则要求医生和研究者,在对病人进行医疗干预或者对受试者进行试验以前,将有关干预和试验的情况,包括可能出现的积极和消极的后果向病人和受试者交代清楚,并取得他们的自愿同意。这样做是为了保护病人和受试者利益,尊重他们的自主权。知情是同意的条件,同意是知情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首先,知情的内容和限度。目前至少应向受体或代理人提供有关治疗过程的概况、治疗的实验性质、术后近期和远期的危险性和死亡率概况、生存率及存活时限概况、并发症及排异反应的预防及改进措施等。向供体提供手术的危险性、术后近期、远期的影响的可能性及其受体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和存活时限度。其次,供体与受体的智力能力的判断,通过此判断界定供体与受体是否具有决定同意的能力。最后,同意有两种类型,系强迫同意和自愿同意。自愿同意才是伦理意义上的同意,是知情同意的关键,是伦理学上所追求的同意。帮助同意者排除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又是自愿同意的关键所在,对于供体更是如此。左右供给自愿同意的内部压力主要来源于道义上的压力和关系标准上的压力。外界压力可来自家庭和医务人员的干扰。 对于实行器官移植的医生来说,存在着更多的道德责任,即对于器官供给者的生命和器官接受者的生命的尊重。只有在确定是出于对器官接受者和供给者的利益考虑下,才能施行器官移植。不应在增加施行例数等非病人的利益的考虑下,使双方冒着两败俱伤的危险并负担相当大的医疗费用。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要求一切从病人出发,尽可能努力使对病人的伤害减低到最低限度。病人的利益高于科学利益和社会利益,医生是救死扶伤的使者,只能对病人有利,不能对病人有害,所以,活体移植必须以维护供体、受体双方利益为前提,不能只顾及医学科研而牺牲病人的根本利益。端正对待名利的态度,摆正医学与名利的 器官移植中的医生道德准则 王英文 中国医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110001 医生作为器官移植技术的载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病人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局限,医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患者的“代理人”。器官移植手术成功与否,一方面要取决于手术条件是否具备、医生的技术水平是否与技术要求匹配,另一方面还与医生的道德责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更新观念,正确把握器官移植的科学价值 在我国,阻碍器官移植扩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伦理因素。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的封建孝道观的存在,对开展器官移植更是水火难容。至于活人的脏器移植他人更是大逆不道,无法接受。致使每年有700百万以上(其中有相当数量是在医院中死亡)的死亡者,死后均进行火化或土葬处理。这部分遗体器官完全可以成为器官供体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由于受社会文化、传统观念和伦理思想的制约,又由于没有一个可实施的法律,使科技的发展先于伦理、法制的发展,导致伦理观念、法制的制定严重滞后,使大量可供移植的器官白白浪费掉。即便有些人花费昂贵的医药费用,为延续生命苟延残喘的在死亡线上挣扎,而数以万计患者只能在痛苦的企盼中由于没有供体的来源而遗憾地死去。 一面是每天要烧掉或埋掉的两万具可供移植的供体;另一方面则是在渴求盼望中等待器官移植的人群,在我国器官供体来源十分有限的今天,把大量火葬和土葬处理的尸体,作为解决器官移植供体来源之路,不失为明智之举。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掌握着专业科学文化知识,有义务向全民进行摒弃旧思想,树立新观念的教育,提高全民的医学伦理学素质,促进器官移植的深入发展,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二、严格遵循知情同意,病人利益高于医学利益的原则 位置,医务人员在移植手术中要对供者与受者均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严格遵循关心病人第一、发展医学科学第二原则。在注重医学技术的同时,还应考虑医学的伦理目的和社会目的。这样,才能使器官移植技术在人道主义指导下正常进行。 三、严格遵循无伤原则,保证生命质量 用作器官移植的活体器官必须是成对的,同时,要保证供体失去一侧器官,也不会残废或丧生,这是一条基本原则。 以活体肾脏移植作为供体为例,摘除一侧健康的肾脏,显然会给供体造成很大的伤害,而受体的生活质量及近期、远期的风险并没有一个满意的回答。如亲属肾移植一年存活率为92%。5年存活率为72%,而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是排斥和感染,如何使这种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首先要严格掌握好受体的选择标准,做好风险与效率的评价工作。不作弊大于利的活体肾脏移植手术。对于供者严格按照相同的组织配型进行选择。否则,不仅难以取得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的效果,而且也使供者失去一侧正常的肾脏,代价太大。因此宜谨慎行事,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手术方案应由有经验的专家制定周密计划,应该选用经过专门训练、具备专门知识和技术、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来实施,应在具备适当设施以保护手术双方健康和安全的医疗机构中进行。术后加强对双方的随访工作,对术后双方的心理因素、工作、学习、饮食、婚姻、生育等多方面指导,不断改善肾移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创造条件提高肾移植长期存活率。因此,在器官移植中医生必须坚持对病人健康的关心和忠诚原则。 医疗实践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诊疗措施和手段,对于病人都具有双重性,即诊疗作用和损伤作用。这种双重性在活体肝脏移植中表现尤为突出。对于供体来说,客观上存在着肝叶切除的危险,一方面是切除手术本身就存在的损伤性的危险,它是以一定的肝组织、细胞受损为前提;另一方面,肝叶切除后使肝组织总量减少,客观上存在着肝功能代偿能否满足生命需要的危险,它是以一定的肝叶缺少、功能减少为前提的。对于受体来说,除了存在肝移植带来的排斥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的危险,这些危险是目前无法避免的客观事实。医务人员应本着对受体和供体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树立高度的无伤意识,权衡得失,选择最佳的抗排斥措施,最佳肝叶切除的活体肝移植手术,力争最大限度地防止两败俱伤的事件发生,以求得活体肝移植的最大效应。 我们看到科技领域的拓展,推动了医

浅谈器官移植

归纳生物教材中列举“器官移植”的途径 一、器官移植的表述 医学上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叫做器官移植。其大致的过程是:一个器官整体或局部从一个个体用手术方式转移到另一个个体。 提供器官的一方为器官移植的供体,接受器官的一方为器官移植的受者。根据导入移植物不同,类型可分为细胞、组织和器官移植。比如: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烧伤病人进行皮肤移植,尿毒症患者进行肾移植。 二、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 1.免疫排斥 由于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即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由于供体、受者间HLA的差异而发生移植排斥反应,HLA(作为抗原)可在受者体内诱导产生相应的抗体和杀伤T细胞(效应T细胞),从而攻击植入的组织细胞。因此,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体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 一些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固醇)、环孢霉素等,可以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如:T细胞等)的增殖和功能,从而使免疫系统暂时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由此,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2.供体器官短缺 尿毒症患者的治疗,最理想的方法就是肾移植。每年约有50万患者等候治疗,而每年全国可移植的肾源仅有5000左右;角膜病患者中,大多可经角膜移植重见光明,但百万患者里,每年得到的角膜供体只有几百个。 三、器官移植类型 结合教材涉及内容,将器官移植类型拓展并归纳如下: 1.同种异体移植 即同种不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移植。最常见的移植类型,而且面临的移植难题就是上面所述的情况。例如:1952年,法国一位医生为一位16岁的患者移植了患者母亲的一颗肾脏,然而这颗凝结着伟大母爱的肾脏之存活了22天。(选自必修三《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之免疫调节)

浅谈脑死亡立法与器官移植

浅谈脑死亡立法与器官移植 外国语学院英语XXX班XXX 记得《聊斋志异·陆判》讲的是这样一则故事。书生朱尔旦结交了十王殿=里一个叫陆判的阳司判官,陆判给朱尔旦换上了一颗“慧心”,使他考上了孝廉。后来朱尔旦嫌老婆的“面目不甚佳丽”,陆判又觅到了一颗美人头为他老婆做了掉换头颅的手术。本来这只是蒲松龄为批判社会现实而虚构的传奇故事,不想到今日,这样荒诞不经的换心故事却早已变成了现实。 自1967年南非医生班纳德(Barnard)成功实施首例心脏移植手术至2002年,全世界已有5万例次的心脏移植,最长存活超过30年。但是实践中却遇到了极为棘手的困难。传统的死亡标准认为,当人的心脏停止跳动和停止呼吸后,即为死亡,也就是我们现在普遍所指的心肺死亡标准。如果按照传统的观念,以心肺功能丧失作为死亡的判定标准,摘取患者的心脏用于移植势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损害。如果承认脑死亡,将心脏仍然可能处于跳动状态的脑死患者宣布为死亡,就意味着可以摘除正在跳动的心脏进行移植,使心脏移植成为可能。而且,如果在脑死亡状态下进行包括眼角膜在内的其他器官移植,由于脑死亡后患者体内还维持一定的新陈代谢,移植器官存活和新鲜状态将大大改善。可以说,脑死亡标准的确立,将为器官移植开辟最广泛的前景,这也是确立脑死亡标准的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医学价值之所在。可是由于立法的滞后,现实已经遭遇了尴尬。许多时候因为一些伦理问题,器官移植往往无法成功。那么,我们到底需不需要对脑死亡进行立法? 其实,作为一名大学生,通过法医学这门课,我深刻大二的了解到脑死亡立法的一些好处及优势,但也无可否认,脑死亡立法也会带来许多问题。很多人认为,对一个有心跳、呼吸的人宣告死亡无异于故意杀人,这在道德上是不允许的,这也为非法买卖、摘除器官提供了机会,易造成对他人的伤害。另外,我国刑法中规定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罪名,原来是以心死亡为标准来判断既遂、未遂及加重、减轻情节的。如果采用了脑死亡标准,那么原来的“未遂”会变成“既遂”,原来的“重伤”会变成“致人死亡”,特别是涉及当事人财产方面的法律问题时,当事人何时继承财产?种种问题导致了法律适用上的混乱。甚至对一些不负责任的医生来说,在宣告“脑死亡”后,其就可以对患者的器官进行非法移植、买卖,更容易造成人体器官商业化的乱象。种种问题,不一而足。 在我看来,对脑死亡认定的立法,有助于建立起合理有效的遗体捐赠体系。对脑死亡的认定也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医疗水平及其文化水平的体现。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对脑死亡认定的立法,有利于解决供体短缺等现实问题,发挥潜在的捐献潜能。但是,其前提应该包括提高我国医疗行业的医疗信用度,医患关系紧张等现实问题的先行解决。不然,脑死亡立法反而会祸害群众利益。我国还是应该将脑死亡后自愿的遗体捐赠成为供体来源的发展重点,加强舆论宣传,民众教育,提高医疗行业的医疗水平和社会信用度,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人体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

浅谈器官移植立法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915603683.html, 浅谈器官移植立法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作者:邢文艳 来源:《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13年第08期 [摘要]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诞生了人体器官移植这门新兴医学技术,同时给法律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理解人体器官移植涉及的法律问题,如何用法律规制人体器官移植手术,如何在立法上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人体器官移植法律制度体系,是我们面对的重大挑战。 [关键词]器官移植;医学贡献;立法可能性;立法模式 器官移植是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是人类改变传统的药物治疗方式而使伤病器官恢复功能的一种新型医疗模式,它给医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在基因治疗、人工生殖和器官移植三大领域中,器官移植的医学和法律实践最为成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大进展。”[1]但它也引发了大量法律问题,各国法学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相关立法也对包括买卖人体器官、强摘他人器官等器官移植犯罪进行了打击,这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各国生命伦理秩序的稳定。近年来,我国器官移植技术也获得了飞速发展,但相关立法却并未对器官移植涉及刑事责任方面的问题做出实质性规定。为此,需要在我国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人体器官移植法律制度。 一、器官移植 (一)器官移植概述 器官移植是将某个健康的器官通过手术或其他方法放置到一个患有严重疾病、危在旦夕的病人身体上,让这个器官继续发挥功能,从而代偿受者相应器官因致命性疾病而丧失的功能,使接受捐赠者获得新生。 广义的器官移植包括细胞移植和组织移植。若献出器官的供者和接受器官的受者是同一个人,则这种移植称自体移植;供者与受者虽非同一人,但供受者(即同卵双生子)有着完全相同的遗传素质,这种移植叫做同质移植。人与人之间的移植称为同种(异体)移植;不同种的动物间的移植,属于异种移植。 (二)器官移植的发展史 器官移植是20世纪人类医学史上几个最伟大的进展之一。人类器官移植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300年,古代中国就有关于组织和器官移植包括心脏移植的描述。近代移植开始于18 世纪后期,早期的移植关注的重点是移植的技术。人类真正实现实体器官移植的历史不到50年。早期进行的肾移植均以失败而告终。器官移植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外科技术的成熟、免疫学的进展和先进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

器官移植伦理学问题

器官移植中主要的伦理学问题是提供器官的供者在什么情况下提供的器官:是否自愿或事先有无同意捐献器官的意愿?是否供者可以不需要这个器官而保持其生活质量?抑或供者已经不再需要所提供的器官?答复如果都是肯定的,器官移植就可视为符合伦理学。 西方国家许多人都立下遗嘱,死后愿将器官无偿地捐献给需要它的人。西方国家车祸较多,因车祸而死亡者身体一般均较健康,器官可供移植。也有亲属自愿献出一个肾脏以挽救亲属生命者。法国则规定,凡生前未表示拒绝捐献脏器者,经治医院有权在其死后将脏器取出以供移植。国外许多国家已开始应用脑死亡概念,若昏迷病人脑电图多次呈一直线,而又不属服用麻醉药、深低温、婴幼儿等情况,即使靠人工呼吸机、升压药物尚能维持心跳血压 者,也可确认为死亡,其脏器可提供移植。 美国曾有有申请成立营利性的企业,经营供移植的人类脏器,但被国会否决。因为一旦提供器官有利可图,便可能诱使一些人以此谋利,出售不合格的器官,甚至把急需用钱的人 解剖开来拍卖给有钱的人。 器官移植的技术要求较高,费用也很惊人,以最常见的肾移植为例,每例的费用约为3~4万元,还不算手术成功后终身服用的抗排异的免疫抑制剂。肝移植费用更数倍于此。当卫生资源有限时,器官移植病人的费用,往往会挤掉其他人可享用的卫生资源。这是从宏观上不能不考虑的一个伦理学问题,也是一个卫生经济和卫生政策问题。国外在60年代一度广泛开展器官移植,以后逐年减少,收缩到几个中心深入研究。当然,像角膜移植、皮肤移植等费用不大、贮存要求不高而疗效肯定的器官移植是值得推广的。 器官移植是将某个健康的器官通过手术或其他方法放置到一个患有严重疾病、危在旦夕的病人身体上,让这个器官继续发挥功能,从而使接受捐赠者获得新生。 器官移植在二十世纪以前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在二十世纪初期,医学界对治疗那些身体某个器官功能严重衰竭的病人依旧束手无策。由于受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器官移植在当时只是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到了五十年代,世界各地的医生开始进行人体试验,但由于不能很好地控制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器官移植的效果不尽人意。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诺华公司发明了免疫抑制药物--环孢素(新山地明)。环孢素的发明使移植后器官存活率大大提高,器官移植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是二十世纪尖端医学的重大成就之一。 器官移植是人类关于自身科学的伟大成果之一。经历了幻想阶段、动物实验阶段、临床应用阶段后进入现代器官移植时期。目前,我国的器官移植水平还和国外有较大的差距。脑死亡标准的确立将会有数以万计的病人能得到有效的器官移植治疗而获得新生。知情同意是器官移植的首要伦理问题。活体供体、尸体供体、胎儿供体、异种器官供体、克隆器官供体、人工器官、干细胞移植是供体的主要来源。受体选择在伦理学方面应遵循:效用、公平、对患者忠诚的原则。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的进步将促进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 1 器官移植概述 1.1 器官移植的起源器官移植是人类关于自身科学的伟大成果之一。早在我国的战国时代列御寇所著的《列子》中就有扁鹊为扈,赵两人施以毒酒使之失去知觉三天,开胸互换心脏,两人均愈的记载。1987年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环孢素学术会议以扁鹊像为会徽,以纪念这位神医[1]。而1495年的欧洲,Alonso desedano所画的油画中就描述了St. Cosmas 和St. Damian两位医圣为病人移植肢体的故事[2]。而这些都应归为器官移植的幻想阶段。

浅谈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与解决办法

浅谈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与解决办法 摘要: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是指将健康器官移植到另一个个体内,并使之迅速恢复功能的手术。器官移植的目的是代替因致命性疾病而丧失功能的器官,使被移植个体能重新拥有相应器官,并正常工作。常用的移植器官有肾、心、肝、胰腺与胰岛、甲状旁腺、心肺、骨髓、角膜等。但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在多例器官移植手术的成功背后却伴随着关于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而对于器官移植解救病人的生命,首先就得面对这些伦理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器官移植器官移植伦理问题器官移植伦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1 器官移植概述 1.1 器官移植的起源器官移植是人类关于自身科学的伟大成果之一。早在我国的战国时代列御寇所著的《列子》中就有扁鹊为扈,赵两人施以毒酒使之失去知觉三天,开胸互换心脏,两人均愈的记载。1987年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环孢素学术会议以扁鹊像为会徽,以纪念这位神医[1]。而1495年的欧洲,Alonso 所画的油画中就描述了St. Cos和St. Damian两位医圣为病人移植肢体的故事[2]。而这些都应归为器官移植的幻想阶段。 1.2 器官移植的发展人类器官移植经历了大约一百多年的动物实验阶段后,开始应用于人类自身,相应的进入了临床应用阶段。1954年美国波士顿的Murray第一次实行同卵双生间的肾移植成功并长期存活,这是移植医学史上首次获得有功能长期存活的病例。随着免疫学的发展,人们对器官移植的认识愈来愈深入。1958年Da发现了第一个白细胞抗原后,1959年Murray和法国的Hamburger各自为异卵双生同胞实施了肾移植,受者以接受全身X线照射为免疫抑制,使肾移植有功能长期存活。1962年Murray改用硫唑嘌呤为免疫抑制药物,进行尸体肾同种异体移植成功。这三次不同类型的肾移植获得成功,标志着现代器官移植时期的开展。其后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有:1960年Woodruff的全脾移植;1963年Hardy的肺移植;1963年Star 的原位肝移植;1964年Hardy的异种(猩猩)心脏原位移植;1964年De的小肠移植;1966年Kelly的胰移植;1966年Lille 的胰肾联合移植;1967年Barnard的同种心脏原位移植;1980年Lacy、Ko的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