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设计

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设计
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设计

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设计

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能力目标:

能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创新的深刻理解,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教材内容分析]

本框内容通过分析创新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强调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一基本观点,承接上一框题内容,谈了创新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从实践层面上说明了创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本框设计了三目:第一目——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以

下几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创新实现科技进步,创新更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广阔的劳动对象,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目——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以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作用论证了这一观点。第三目——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难点是理解“创新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分工收集反映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文化的事例及我国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成果。)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

[探究一]多媒体展示不同时代纺织机的图片

材料:纺织业的发展与纺织机的发明和改进

英国产业革命从纺织业开始。纺织分纺纱和织布两个环节。1733年,约翰•凯发明了飞梭,改进了织布技术。1738年,约翰•惠特和路易斯•保罗发明滚轮式纺织机。织布速度变快而纺纱速度显得慢了。1765年,纺纱工、木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锭子垂直放置的“珍妮机”。这种立式的多滚轮纺纱机可以

安装80根锭子,大大加快了纺纱速度。1769年,阿克赖特(1732-1792)在别人的帮助下发明了动力纺纱机,改变了从前棉纱只能作纬线不能做经线的局面。1779年,塞缨尔•康普顿将阿克赖特的水力纺纱机与哈格里夫斯的“珍妮机”相结合,发明了新一代的走锭纺纱机,称为“骡机”。最初的骡机有12个锭子,纺得的纱线不仅结实而且十分精细。后来经过改进,骡机可装400枚纱锭。这种纺纱机的出现改变了纺纱业跟不上的局面,相反造成了织布业的困顿。1785年,根特的一位牧师卡特赖特造出了一架动力织机。由于新式的动力纺纱机和织布机的发明,英国纺织业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大轻工业。

[思考]1、纺织机的改进和纺织技术的进步意义何在?其进步是通过什么实现的?

2、社会生产力由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结合你们所了解的事例从这三个方面说明创新是怎样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

(多媒体依次显示这两个问题)

(学生讨论,发言交流)

二、层层分析,教学互动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板书)

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进步的历史充分说明了“科技进步的实质就是创新”。科技的进步是通过创

新实现的。创新使得科技进步,更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新技术使人类有能力将更多的事物纳入自己劳动对象的范围,甚至生产出新型的原材料供人类使用。所以创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师:同学们还了解到哪些体现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事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理解)

[学生交流]同学们能否分别列举一些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你认为这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对我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充分利用来自学生的教学资源)

[探究二]材料:长期以来,人们在思想上一直受计划、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为此,邓小平对上述不同层次的范畴造成的思想混乱,在理论上给予了澄清。邓小平强调:“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资本主

义区分开来,得出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结论,从根本上打破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思想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思考]以上事实说明了理论创新对社会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

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变了“一大二公”的经济制度,发展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制度等经济制度,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可以说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先导,推动了我国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经济体制的改革带动了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创新。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板书)

(1)创新促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2)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坚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探究三]材料:本79页。

师:(简单解释材料中涉及到的三种思维方式)

(1)模糊直观的思维方式:古代科技水平较低,人们认识对象范围小,认识水平低,没有能力认识事物的内在构成和联系,局限于对事物现象的直观性,表面性,局部性和偶然性的经验性认识,因此习惯于整体,模糊,直观的思维方式,忽视对事物的精确的量化和分析。

(2)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是指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事物。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末,自然科学中比较完善的只有力学,自然科学总的还处于搜集材料阶段。对各种现象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撇开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暂时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东西进行观察,分析。这种孤立地,静止地考察问题的方法被培根等人带入哲学领域,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3)辩证的思维方式: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随着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现代社会生活日益复杂,现代科学研究的细化和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综合趋势不断加强,向系统的多样化,复杂化发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兴起的系统科学。它是以系统及其机理为对象,研究系统的类型,一般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包括系统论,

信息论,控制论等基础理论,对人类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思考]是什么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

(学生)

师:归纳,(1)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板书)

实践-→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思维方式变革

(2)创新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发展(板书)

(学生交流)试举出人类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创新实现文化的发展。

师:(总结)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对实践的推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思维方式是较为抽象的知识,需要教师加以解释,并能通过简单介绍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能理解的问题则交给学生即可,实现“主导”与“主体”的结合)。

《10.2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10.2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 鹿泉市宜安镇中学崔素梅 一、教材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力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浮力是前面所学的力学知识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又一个重点;浮力是本章的关键,为以后研究物体浮沉条件奠定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由于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起来总有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因此,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推理等方法,努力激发使这一部分教学不枯燥,争取调动全体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成绩。 二、学生情况分析: “浮力”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陌生,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等重要知识,还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在第一节浮力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学习了称重法求浮力的方法,学习了影响浮力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做好了铺垫和准备。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溢水杯等器材探究浮力的大小。 2、会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简单的现象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 2.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阿基米德原理。 (2)难点:①探索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过程;②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五、教法的选择 1、将被动观察改为主动探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 2、探究模式采用与物理研究方法相同的模式,猜想——设计——验证——分析归纳——评估。 六、学法的指导 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七、教学准备 空易拉罐(自备,每组1个)、盘子每组1个、弹簧秤每组1只、小石块每组1块、溢水杯每组1套、细线、烧杯、水等 八、课堂主线设计: 知识线索:(隐线)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过程。 情景线索:(明线)阿基米德鉴定王冠是否掺假 逻辑线索:(思维线索)在不损坏王冠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测出王冠的体积,进而求出王冠的密度。 九、教学过程

《直方图》教案设计

《直方图》教案设计 市八中刘军 教学内容:12、1、3直方图 教学目标:1、了解认识频数分布直方图及组数、组距等概念 2、解读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 3、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点 教学重点:1、认识频分布直方图及相关概念 2、掌握直方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 教学方法:自立合作、探究归纳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为了研究800米赛跑后学生心率的分布情况,一位体育老师统计了全班同学一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张立152次、立圣148次、李鸣150次……可是该如何处理这些数据?用什么样的方法描述才能更好地显示学生心率分布情况,体育老师犯了难。同学们,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二、正在体育老师犯难的时候,一位数学老师是这样的出示表格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表中能看出什么信息?(小组交流) (对学生的回答肯定后,导出组数,组距概念) 三、这位数学老师为了直观地描述表中的数据他别成了频数分布直方图,出示挂图。 师:提出以下问题: 1、横轴和纵轴各代表什么? 2、脉搏次数在范围的学生最多,有人? 3、脉搏次数在135≤X≤140范围的学生有人。 4、全班共有人。 5、脉搏次数在150≤X≤155与在160≤X≤165的学生相比,哪个范围内的人数多? 师:谁能发现直方图与前面学过的条形图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生:有无空隙、组矩是连续相等的) 师:小长方形的面积越大,宽相等时,说明了长方形的高怎样? (生:越高) 师:对,也就是说,长方形的面积的比等于小长方形的高的比,可用高来表示该组的频数。

四、学生练习: 引入: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我校二(1)班九月份的数学月考成绩,出示直方图。 回答以下问题: 1、该直方图分了组,组距是。 2、各小组人数分别是多少? 3、(1)成绩在范围内的人数多。 (2)成绩优秀(≥80分)有人。 (3)全班有人,优秀率是。 (4)概括这次数学考试成绩,你有何建议提一提? 五、师:观察认识了直方图后,请你说说它有何特别呢? (生答后,师出示卡片) 六、回顾我们已学过哪种统计图与直方图相似? (生:条形图) 师:条形图与直方图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学生小组交流,教师提问后小结(出示卡片)。 七、师提问已学过哪些统计图(生答)。 师小结:统计图中常见的有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和直方图,它们各有特点,可以以不同角度,清楚、有效地描述数据,可根据实际需要来选用。 八、生练习:下列问题中用哪种统计图描述更好一些? 1、贵阳市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多民族城市,总人口370万,想了解各少数民族占总人数的多少? 2、为调查某公司员工的年龄情况。 3、通信公司为了调查移动用户、联通用户和固定电话用户在一个月内各通话的总时间。 4、2003年,中国发生“非典”疫情,为了调查新增确认病例的走势。 九、学生谈收获。 十、作业:P65面第6题。 附:板书设计 直方图 一、组数例题练习题直方图的特点 二、组距挂图挂图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

高中政治 时政热点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素材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热点背景】 1.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集中展示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更加广泛地动员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道德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德耀中华》 2011年9月20日晚在北京举行。 2.诚信的缺失、道德滑坡: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4月14日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明确指出:“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3.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下午5:25左右。广东佛山黄岐广佛五金城,两岁女孩小悦悦被两辆车碾压,肇事车辆逃逸,18路人无人相救…… 【命题角度】 1.从哲学常识角度分析? (1)联系 (2)矛盾 (3)人生价值 2.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对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观的启示。 (1)自觉遵循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人生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3)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客观条件,在奉献社会种实现人生价值。 (4)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导。 【能力测试】 1.材料一今年是雷锋逝世50周年。雷锋以其短暂的一生树起了一座令人景仰的道德丰碑,雷锋精神哺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的今天,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是时代的热切呼唤。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弘扬雷锋精神是时代的呼唤?(9分) 材料二雷锋精神并不遥远,雷锋一直就在我们身边。今天,社会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的哥”“最美交警”温暖着整个世界,李素丽、丛飞、郭明义等一大批雷锋式的模范人物不断涌现,雷锋精神正在不断发扬光大。 (2)从实现人生价值角度说明,为把雷锋精神发扬光大我们应该做些什么?(9分) 【答案】(1)弘扬雷锋精神:①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的需要。

八年级下册物理 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教案

第2课时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2.掌握计算浮力的几种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利用多种方法求浮力,建立用不同角度、不同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浮力的计算 师同学们想想有哪些方法可以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 生1:称重法:F浮=G-F. 生2:二力平衡法:F浮=G(漂浮时). 生3: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 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浮力的计算”,并讲解. 浮力的计算(多媒体课件) ①公式法(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a.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V物;物体的一部分浸在液体中时,V排<V 物. b.对于同一物体,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就越大.当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时,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不再变化,它所受的浮力大小也不再变化. c.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由于大气的密度是变化的,所以大气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也是变化的. ②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之差. ③称重法:F浮=G-F拉(或F浮=G-G′). 空气中测得物体所受重力为G,物体浸在某种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拉,则F浮=G-F拉(注:当物体处于漂浮状态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0,则F 浮=G). 例题 1 (用多媒体展示)某同学在实验室里将体积为 1.0×10-3m3的实心正方体木块放入水中,如图所示,静止时, 其下表面距水面0.06m.请根据此现象和所学的力学知识,计算 出两个与该木块有关的物理量.(不要求写计算过程,g取10N/kg) (1);(2) 答案:(1)木块所受浮力F浮=ρ水gV排=6N (2)木块所受重力G木=6N (3)木块质量m木=0.6kg (4)木块密度ρ木=0.6×103kg/m3 (5)木块下表面受到的压力F=6N (6)木块下表面受到的压强p=600Pa(任选两个) 知识点2 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测密度 师我们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ρ液gV排可以求浮力,反过来我们知道物体受到的浮力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可以求出液体的密度呢? 师请同学们思考,假如我们想测物体的密度,又该如何呢? 生:可以通过公式ρ=m/V计算得出. 师规则的物体可以通过测量计算出体积,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又如何求出呢?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热运动,有分子动理论做基础,同时还学习了动能和势能,知道影 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具备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更加进步。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的阶段,但感性认 识仍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对抽象事物的认识。因此,本课应以感性知识为依托,借助实验 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再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 新知识,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一节,教材可分为两个部分:帮助学生建立内能的 概念;了解改变内能的方法。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更为抽象 的能的形式,也为后面学习比热容、热机、电热器等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上启下的关 键作用。 【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属于物理基本概念教学,及探究实验和小组讨论得出基本规律的教学。 开课以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为感性认识基础,利用类比、分析、总结的方法知道 什么是内能。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知来认识到用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既完成了本节重难点教学,又锻炼和培养了科学的探究能 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学中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本课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的乐趣。 2.通过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用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 关键:做好探究实验,从实验中分析,总结完成知识的建构。 【教学资源】 多媒体电脑、PowerPoint课件、网络视频、铁丝、砂纸、压缩空气引火仪、热功互换器、矿泉水瓶、橡皮筋、温度显示器、酒精、点火枪等

七年级数学《直方图》教学设计

10.2 直方图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理解组距、组数等统计概念,能够利用直方图描述数据,能够从统计图 中获取相关信息. 数学思考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会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点,感受统计图的作用.解决问题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独立地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分析数据.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图的能力以及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重点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制作. 难点如何确定组数和组距.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 问题1 选取比赛队员问题问题2 麦穗问题 问题3 小结与作业 通过问题1的解决,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组距、组数等统计概念,能够利用直方图描述数据,能够从统计图中获取相关信息. 通过本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加深对频数分布表以及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制作的理解.培养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归纳小结复习巩固

教学过程设计 我们学习了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描述数据的方法,本节学习另一种常用来描述数据的统计图——直方图. 问题1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158 158 160 168 159 159 151 158 159 168 158 154 158 154 169 158 158 158 159 167 170 153 160 160 159 159 160 149 163 163 162 172 161 153 156 162 162 163 157 162 162 161 157 157 164 155 156 165 166 156 154 166 164 165 156 157 153 165 159 157 155 164 156 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参加呢?(用直方图描述数据.swf) 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的分布情况,即在哪些身高范围的学生比较多,哪些身高范围内的学生比较少.为此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适当分组来进行整理. 1.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 在上面的数据中,最小值是149,最大值是172,它们的差是23,说明身高的变化范围是23 cm. 2.决定组距和组数 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称为组距.根据问题的需要,各组的组距可以相同或不同.本问题中我们作等距分组,即令各组的组距相同.如果从最小值起每隔3 cm 作为一个组,那么由于 (最大值-最小值)÷组距 232 7, 33 = 所以要将数据分成8组:149≤x<152,152≤x<155,…,170≤x<173.这里组数和组距分别是8和3. 注:组数和组距没有固定的标准,要凭借经验和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来决定.将一批数据进行分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越多.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为5~12组. 3.列频数分布表 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得到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整理可以得到频数分布表,见教材164页表10-4. 从表中可以看出,身高在155≤x<158,158≤x<161,161≤x<164三个组的人数最多,一共有41人,因此可以从身高在155~164 cm(不含164 cm)的学生中选队员.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看出频数分布的情况,可以根据表10-4中的数据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见教材第165页图10.2-2. 在图中,横轴表示身高,纵轴表示频数与组距的比值.容易看出 小长方形的面积=组距×(频数÷组距)=频数. 可见,频数分布直方图是以小长方形的面积来反映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数的大小.小长方形的高是频数与组距的比值. 等距分组时,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频数)与高的比值是常数(组距),因此画等距分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阿基米德原理 设计 要素 设计内容 教学内容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规律,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对上节探究结果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核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做到会操作、会 记录、会分析、会论证。 2、能复述阿基米德原理并书写其数学表达式。 3、能应用公式 排 浮 G = F和 排 液 浮 gV Fρ =计算简单的浮力问题。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实验知道浮力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情感态度 价值 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分析教学 重点 1、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排开水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概括归纳 出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 难点 难点 1、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排开水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概 括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 解决 办法 1、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强化学生建立阿基米德原理的认识过程。 教学资源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水、小桶、弹簧秤、细线、重物。多媒体教师用书、教科书、 板书设计 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 一、阿基米德原理 1、大量实验结果证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2、公式: 排 浮 G = F 1 / 4

内能教学设计(1)

《内能》教案 【教学背景】 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理解仍占主要地位,理性理解上还存有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合学生好奇心,以感性理解为基础,再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水平。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九年级的第十六章第二节,教学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大小的因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教材上通过各种图片提示、引导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及内能和温度的关系。通过想想做做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再利用一些事例让学生知道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方法,进而明确了热量的概念。通过形象的实验使学生体验到做功能够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水平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水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升。 【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属于物理基本概念教学,及探究实验和小组讨论得出基本规律的教学。开课以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为感性理解基础,利用类比、分析、总结的方法知道什么是内能。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知来理解到用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能够改变物体的内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既完成了本节重难点教学,又锻炼和培养了科学的探究水平和创新思维水平。教学中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本课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能够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3.通过度析、类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协助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理想和志向。 【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准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关键:做好探究实验,从实验中分析,总结完成知识的建构。 【教学资源】 多媒体电脑、PowerPoint课件、网络视频、酒精灯、铁丝、钳子、布、火柴、热功互换器、压缩空气引火仪、铅笔、砂纸、冰块等

频率分布直方图优质课教案设计(2014)

2.2.1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二高马欣慧 三维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分布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探究,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表示样本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3.通过对样本分析和总体估计的过程,感受数学对实际生活的需要,通过实例体会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的各自特征,从而恰当地选择上述方法分析样本的分布,准确地作出总体估计,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的事实,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 教学难点:能通过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讨论:我们要了解我校学生每月零花钱的情况,应该怎样进行抽样? 提问:学习了哪些抽样方法?一般在什么时候选取什么样的抽样方法呢? 讨论:通过抽样方法收集数据的目的是什么?(从中寻找所包含

的信息,用样本去估计总体) 指出两种估计手段:一是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二是用样本的数字特征(平均数、标准差等)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研究、学习的主要容——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城市缺水问题较为突出,某市政府为了节约生活用水,计划在本市试行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管理,即确定一个居民月用水量标准a,用水量不超过a的部分按平价收费,超出a的部分按议价收费.如果希望大部分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那么标准a定为多少比较合理呢?你认为,为了较合理地确定出这个标准,需要做哪些工作?(让学生展开讨论) (2)什么是频率分布? (3)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有哪些步骤? (4)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特征是什么? 讨论结果: (1)为了制定一个较为合理的标准a,必须先了解全市居民日常用水量的分布情况,比如月均用水量在哪个围的居民最多,他们占全市居民的百分比情况等.因此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通过分析样本数据来估计全市居民用水量的分布情况. 分析数据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用图将它们画出来,或者用紧凑的表

当今中国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当今中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和谐社会主义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风尚、提升人民道德素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应当把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到“以德治国”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思想道德建设对“治国”的重要意义和特殊作用。 1.充分认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提高贯彻中央决定的自觉性、坚定性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举措。马克思主义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出发,一贯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培养教育。马克思说过,工人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共产主义是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回顾过去,我们今天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大好局面是几代人艰辛创造的结果;展望未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将由后来者承担。现在的未成年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只有加强教育,使他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确保几代人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取得最后胜利。 2.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时期,是养成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大学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是学生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者。因此,了解和掌握新世纪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是必需的;而要做好大学生的道德学习和道德建设工作,则更需要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注重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创新,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解决新问题。 3.以德治国”,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把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国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经济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个人利益日益凸显的新形势下,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和以诚信为重点的道德建设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只讲享受,只讲索取,不讲理想,不讲信念,不讲奉献,不讲诚信,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就会思想贫困、精神空虚,就会自然而然地陷入低级、庸俗、腐朽的生活方式之中。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不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经济发展上取得多大的成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也不可能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更不可能建成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克服一切重“法治”轻“德治”、重业务轻政治、重技术轻道德、重才能轻品德的忽视思想道德建设的错误倾向,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坚决抵制一切腐蚀人们精神世界的腐朽的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八年级物理教案)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

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教案 (一)教学要求: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二)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水、小桶、弹簧秤、细线、石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实验:实验 1。 ①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 1的说明,参照图12-6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③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课上出示写好的小黑板)并写出实验结论。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的实验2。 ①明确实验目的: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 ②实验步骤按课本图 12-7进行 ③将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出示课前写好的小黑板)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内能》教学设计

《内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内能》是初中物理第十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热学基础知识。 教材在分子动理论和机械能的知识基础上,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概念的。在热现象、热传递、做功的基础上,研究物体内能的变化,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从效果、能的形式变化与否上区别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式的异同。本节内容是后续学习热机的基础。 教材从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 教材直接谈到利用内能还可以做功,用实验证明了内能能够做功,并分析了这个实验,能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又阐明了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热机,并说明了热机的发明及其改进对现代工业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 内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关键点:内能是能的一种形式,与机械能是有区别的,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教具 1、学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套):铁丝、酒精灯、火柴、冰、镊子、锤、砂纸等。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频数直方图教案

《频数直方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 2.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折线图. 3.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 能力目标 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通过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勇于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 2.数据收集与处理. 教学难点 1.决定组距与组数. 2.数据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 1.首先通过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 2.收集有关数据. 3.选择合理的数据表示方式统计数据. 4.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数据计算.根据特征数字,估计总体情况,设计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并不断实施与改进方案. 大家能否帮卖雪糕的李大爷设计一种方案,确定各种牌子的雪糕应进多少? 首先应开展调查.统计一下李大爷每天卖出的A、B、C、D、E五个牌子雪糕的数量. 二、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片)这是小丽统计的最近一个星期李大爷平均每天能卖出的A、B、C、D、E五个牌子雪糕的数量. 根据上表绘制一张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下)(投影片) 根据小丽的统计结果,请你为李大爷设计一个进货方案. A、B两种雪糕卖出的较多,可以多进些,D种雪糕卖出的少,可以少进些. A多进多少?B多进多少?D进多少?如何通过比例确定? A占总数的25%,B占总数的35%,C占总数的13%,D占总数的8%,E占总数的19%. 如何确定进货的总数,还应考虑哪些因素? 还应考虑当天气温情况,天气凉,气温低时少进货.天气热,气温高时多进货,即进雪糕总数应考虑当天气温变化.不能每天都进518支雪糕. 2.做一做 学校要为同学们订制校服,为此小明调查了他们班50名同学的身高,结果(单位cm).如下:(投影片)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 第一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一、教材分析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一框题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因和要求,在前后两个框题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必要性和重要性 分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特点,以及它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联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特点的学习,提高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明荣知耻”的中学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教学难点: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四、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框题的学习,学生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了科学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本课将重点学习另外一个方面,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分组学习 3、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1“感动中国”人物评选。 2、“抗震救灾”英雄人物表彰大会。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充分了解学情,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精讲点拨 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已经连续举办七年,它以评选出当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过去七年间,《感动中国》节目向全国观众推出了六十多位人物,其中有徐本禹、高耀洁、田世国、丛飞、王顺友等来自民间的杰出人士,有成龙、濮存昕、刘翔、姚明等光彩耀人的明星,也有钟南山、袁隆平、桂希恩、黄伯云这样的睿智学者,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因此也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问题:这样的活动属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你认为举行这样的活动有什么意义?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我心目中的道德典范 课堂探究: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道德典范。在你看来,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你还能举出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吗? 探究提示: ①他们都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舍己为人,公而忘私,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业做出巨大贡献。 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等。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我们进一步明确了:

《_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1]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力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浮力是前面所学的力学知识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又一个重点;浮力是本章的关键,为以后研究物体浮沉条件奠定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由于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起来总有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因此,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推理等方法,努力激发使这一部分教学不枯燥,争取调动全体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成绩。 二、学生情况分析: “浮力”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陌生,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等重要知识,还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在第一节浮力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学习了称重法求浮力的方法,学习了影响浮力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做好了铺垫和准备。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溢水杯等器材探究浮力的大小。 2、会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简单的现象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 2.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阿基米德原理。 (2)难点:①探索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过程;②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五、教法的选择 1、将被动观察改为主动探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 2、探究模式采用与物理研究方法相同的模式,猜想——设计——验证——分析归纳——评估。 六、学法的指导 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七、教学准备 空易拉罐(自备,每组1个)、盘子每组1个、弹簧秤每组1只、小石块每组1块、溢水杯每组1套、细线、烧杯、水等 八、课堂主线设计: 知识线索:(隐线)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过程。 情景线索:(明线)阿基米德鉴定王冠是否掺假 逻辑线索:(思维线索)在不损坏王冠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测出王冠的体积,进而求出王冠的密度。 九、教学过程

内能复习教学设计

13 章内能复习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 了解内能和热量。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2. 学情分析初中生的心理正处于发展时期,认知水平处在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不足。要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角度看,初中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模式、程序,步骤。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比值定义法等方法的运用,学生对比热容接触较少,其中利用公式Q吸cm(t t0) 进行热学计算,是中考的热点和难点,比热容的单位是由三个物理量的单位复合而成,在应用时也给学生带 来了一定的困难,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及其应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利用公式Q吸cm(t t0)进 行热学计算要引起足够重视。 在今后要引起足够重视。对于热学计算题要加强训练。 3. 教材分析本章内容包括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共3 节,其中,以内能、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热量,比热容的计算为重点。近几年来,中考内能的考核重点集中体现在这几方面,因此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完成本章的整体知识架构,进一步梳理本章知识考核核心,形成本章重点脉络。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其中利用公式Q吸cm(t t0)进行热学计算,是中考的热点和难点,比热容的单位是由三个物理量的单位复合而成,在应用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热容的概念的建 立,及其应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利用公式Q吸cm(t t0)进行热学计算要引起足够重视。 【教学目标】 1. 通过大量的实验使学生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通过自学理解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能够区分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3. 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4. 通过自学理解Q吸cm(t t0)。在老师的帮助下,能运用Q吸cm(t t0)进行计算。 5.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Q吸cm(t t0)。能运用Q吸cm(t t0)进行计算。难点:理解Q吸cm(t t0)。能运用Q吸cm(t t0)进行计算。【评价任务】 1. 全部学生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全部学生能说出比热容的意义及其应用,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10.2直方图》教学设计

10.2直方图(1) 【教学目标】 1. 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直方图的特点. 2. 通过观察、思考等数学活动,提高合理思维、推理能力;通过比较、概括,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3. 培养接触社会环境中数的信息能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会用直方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画直方图时,组距和组数的确定。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调查全班同学对不同学科的喜爱情况的方法,学习了运用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等描述数据的方法,现在如果要调查全校学生的情况,该如何进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另一种描述数据的统计图——直方图。 二、复习回顾 三、新课探究 预习课本145-147页,回答问题: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 四、频数分布直方图 问题: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 158 158 160 168 159 159 151 158 159 168 158 154 158 154 169 158 158 158 159 167 170 153 160 160 159 159 160 149 163 163 162 172 161 153 156 162 162 163 157 162 162 161 157 157 164 155 156 165 166 156 154 166 164 165 156 157 153 165 159 157 155 164 156 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呢? 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身高)的分布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