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语文教学本性的回归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f17441825.html,

呼唤语文教学本性的回归

作者:张永兵

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第01期

一、语文教学必须突出“本性”

1.语文课程教育的根本目标。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科学的目标指引,语文教育会陷入迷途。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显而易见,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文能力,二是人文素养。

2.实施课程目标的根本途径。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呢?《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这个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是说,培养语文能力的根本途径

是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又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提高人文素养

靠的是大量语文实践中、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

二、语文教学必须推崇“灵性”

语文教育应该是最富灵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不是以满堂问取代

满堂灌,就是以满堂练取代满堂问,课堂没有了情境的渲染、形象的感受、情感的流淌,没有了智慧的火花。对语文学习,学生普遍情不浓趣不足。

1.虚则灵。禅语云:“虚而灵,空而妙”。过去,在内容的理解上,掘之唯恐不深,析之唯恐不透,

讲之唯恐不全,在微言大义上做文章,在“全、细、透”上下功夫,语文教学陷入了死胡同。

2.泛则灵。“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泛的社会生活、大量的阅读实践则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标准》明确指出:“九年级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死读书

会使头脑僵化,因此,读书应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与运用结合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