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学习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知识链接:

1、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2、[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预习任务:

1、学习本课生字,能流利朗读诗句。

2、查阅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自主、合作、探究:

一、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3.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4.问: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二、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

3.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

4.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

5.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

6.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

7.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感觉?

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

2.齐背诗文。

3.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我来闯关:出示挂图,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组员相互口述)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9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 个生字,会写10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4、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促、深”两个生字。 2、会背《夜书所见》。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重点难点: 品最重点生字,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搜索的材料。 2、教师引述:《夜书所见》的指着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写下了这首诗。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指点。 3、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朗读特点。 4、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

不理解的词语。 5、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 6、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体会是怎样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 诵。 五、指导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教师强调“促、深”的结构: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教师只要讲解右半部分的笔顺。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六、拓展活动。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夜雨寄北+秋夕》

精读引领课 ——《夜书所见》+拓展文章《夜雨寄北》《秋词》 教学目标 1.会认多音字“挑”,会写“送、挑”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夜书所见》,读懂《夜雨寄北》《秋词》。 3.能借助注释、图画、生活经验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会认多音字“挑”,会写“送、挑”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夜书所见》。 教学难点 1.背诵《夜书所见》,读懂《夜雨寄北》《秋词》。 2.借助注释、图画、生活经验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切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说到秋天你们会想到哪些词语?学生自由说,老师相机补充出示“日积月累”词语。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古诗?学生背诵。 2.过渡:是的,秋天有别样的美!同样是秋天,杜牧感受到了它枫叶似火的美,苏轼感受到了它橙黄橘绿的丰收。每一位诗人笔下的秋天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几首诗词所描绘的秋景是什么样的。 (二)学习《夜书所见》 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吗?集体梳理课件出示。这节课,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自主学习这两首古诗。 1.自主学习,读熟古诗。 (1)学生介绍诗人,老师补充。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正确。 (3)同桌互读互评。 2.集体交流,指导朗读。 (1)指名读,学习多音字。 挑(tiǎo)挑促织:即捉蟋蟀 挑(tiāo)挑担子 (2)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自悟古诗,小组交流。 (1)学生借助插图和注释理解词意,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大致说诗意。 (2)小组交流读懂的和不懂的,老师巡视参与交流。 (3)集体交流,相机补充。 让小组代表说说本组读懂了哪些问题,怎么读懂的?有哪些疑惑?结合出示插图,课件出示预设的关键词意。 (4)总结方法:借助插图、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诗词句。 (5)再读感悟,体会诗情。 引导学生再看插图说诗意: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情景?假若是你诗人,看到这些情景是什么心情? 4.熟读成诵,指导书写。 (1)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读,集体读,比赛读等方式背诵。 (2)指导书写:“送”半包围结构,“辶”第三笔稍平;“挑”左右结构,左边稍高。 (三)整合阅读《成长的时光》第63页《夜雨寄北》 其实呀,思乡思亲是古诗中的一大主题。古代交通不便利,信息不发达,一别家乡久了,亲人无法相见,只有通过文字来表达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看看谁最先读懂古诗,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1.学生自读自悟。 2.集体交流读懂和没读懂的内容。相机梳理总结,课件出示。 3.总结理解诗词的方法:借助注释、图片和想象画面。 4.指导朗读,积累名句。 (四)整合阅读《成长的时光》第62页《秋词》 《夜书所见》《夜雨寄北》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在秋天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多少有些悲秋的情绪。请大家再来读一读图书中的《秋词》这首诗,完成泡泡语中的思考题:这首诗和刚才两首诗有什么不同呢?你读后有什么感受呢? 1.学生借助注释和译文自读自悟。 2.交流读后感受,相机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注释

夜书所见 [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

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的。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书“字有如下几种意思 成本的著作:书籍。书刊。书稿。书香。 信:书信。书札。书简。书函。 文件:证书。说明书。 写字或写的字:书法。书写。书桌。书案。书画。 写文章:大书特书。罄竹难书。 字体:草书。隶书。楷书。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书。听书。 师:“书字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是哪种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梧(wú)叶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赏析

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赏析 其古诗全文如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前言】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 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 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 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翻译】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 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 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 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 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 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 切感油不过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 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 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 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 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 一二两句也能够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 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 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夜书所见等诗三首(带拼音)

夜书所见 朝代:宋代 作者:叶绍翁 xiāo xiāo wū ya s?nɡ hán shēnɡ jiānɡ shànɡ qiūfēng d?nɡ ka qínɡ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zhī yǒu ?r t?nɡ tiāo cù zhī ya shēn lí lu? yì dēnɡmín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萧萧:风声。客情:旅客思乡之情。挑:挑弄、引动。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篱落:篱笆。 湖上初晴后雨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shuǐɡuānɡliàn yàn qíng fāng hǎo shān sakōnɡm?nɡ yǔ yì q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yùbǎxīhúbǐxīzi dàn zhuānɡn?ng mǒzǒnɡxiāng yí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显得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美丽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好,她总是美丽的。

《出塞》 作者:王之涣 huánɡh?yuǎn shànɡbái yún jiān yípiàn ɡūch?nɡwàn rèn shān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qiānɡdí h?xūyuàn yánɡliǔchūn fēng búdùyùm?n ɡuān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 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韵译】: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挂图、投影显字。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梧(wú)叶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

夜书所见古诗带拼音

古诗《夜书所见》带拼音 夜y è书sh ū所su ǒ见ji àn 叶y è绍sh ào 翁w ēn ɡ 萧xi āo 萧xi āo ①梧w ú叶y è送s òn ɡ寒h án 声sh ēn ɡ,江ji ān ɡ上sh àn ɡ秋qi ū风f ēn ɡ动d òn ɡ⑥客k è情q ín ɡ②。 知zh ī有y ǒu 儿ér 童t ón ɡ挑ti ǎo ③促c ù织zh ī④,夜y è深sh ēn 篱l í落lu ò⑤一y ì灯d ēn ɡ明m ín ɡ 。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山行》《夜书所见》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案(含教学反思、备课素材)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1 个字,会写“寒、径”等13 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 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 课时 第一课时 山行 【课时目标】 1. 会认“径、斜” 2个字,会写“寒、径”等4 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学生自由交流) 2. 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3. (课件出示2—5)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读积累。 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 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学生活动 倾 听 、 交 流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 1. 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 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 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 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 齐读题目。 3. 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翻译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夜书所见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2]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2] 白话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创作背景 编辑

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3]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4] 作品鉴赏 编辑 文学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5]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

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

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 导读:《夜书所见》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下面一起来欣赏欣赏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吧。 yè shū suǒ jiàn 《夜书所见》sòng yè shàíng 。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诗人简介叶绍翁,南宋中期的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著诗集《靖逸小集》。他的诗以七言绝

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创作背景: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①诗人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诗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部编版

第三课时《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内容】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挑”,注意多音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理解“萧萧、动客情、挑促织、篱落”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乡 之情。 3.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的感情。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图片展示法、诵读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谈话):这是什么树?比较两幅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播放PPT2)(学生谈自己的感受)第一幅是夏季,枝叶繁茂,第二幅是秋季,树叶枯黄,给人冷漠凄凉的感觉。是啊!秋叶飘飘,给人带来伤感之情。有位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认识“挑”这个多音字,指导书写:送、挑 4.指导古诗朗读节奏,指名学生朗读,互相评价。 5.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6.小组汇报交流。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2.教师点拨:如何理解题目“夜书所见”?在夜里写下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3.出示“萧萧梧叶送寒声”,思考:(1)“萧萧”是什么意思?(2)送”字怎样理解?萧萧:风声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学习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知识链接: 1、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2、[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预习任务: 1、学习本课生字,能流利朗读诗句。 2、查阅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自主、合作、探究: 一、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3.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4.问: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二、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 3.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 4.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 5.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 6.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 7.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感觉? 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 2.齐背诗文。 3.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我来闯关:出示挂图,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组员相互口述)

小学古诗: 《夜书所见》

小学古诗:《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鉴赏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 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 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 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 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 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 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 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 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 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 恋远方亲人之心。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近处寒叶声 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 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 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 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 【小编寄语】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到优质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情景再现,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 一、揭题解题 (一)复习袁枚的《所见》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还记不记得袁枚写过的一首诗。(师板书:所见) 生:齐背。 师:对呀,这是袁枚的《所见》,那你们还记不记得“见”是什么意思呀? 生:看见。 师:对,见就是看见的见,“牧童骑黄牛”就是他看见的。(师板书:看见) 师:除了看见,诗中还写了~~~ 生:听见。 师:他还听见“歌声振林樾”。(板书:听见)“见”就是看见、听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二)解题

师:书有两种意思:书:(1)写,记录;(2)装订成册的著作。(出示)在诗中,哪种更确切呢? 生:(1)写,记录。 师:“书”就是“写”的意思,把它的意思装进题目里,谁来试试?有点难,没关系,大胆地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生: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 师:是的,也就是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再请生说) 师:如果把时间加进去更好。夜里,他看见、听见~~~~ 师:如果在前面加上谁什么时候写下来就更完整了。(板书:叶绍翁) 生:叶绍翁写下夜里看见的、听见的。 师:你已经理解题目的意思了,老师给你个建议,把“写”放到前面说更顺。 师:你们会说吗?就像他这样,小声地说一次。 (三)读题 师:你们刚才说的就是题目的意思,我们把题目再齐读。师:如果在这里(指“夜书”)停一下就更好了。 师:夜里静悄悄的,谁来轻轻地读读。 二、朗读诗歌 (一)出示自学要求 师:接下来我们去读读古诗,在诗里有一个字,(师板书:挑)平常读“tiāo”,在诗里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练习题

字词积累与理解。 给加点字“坐”选择正确的意思。 星期天,我们全家人坐()车去郊游。傍晚时分,大家席地而坐(),我望着远处的枫林,忽然 想到了杜牧的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乘、搭 B.因为C.臀部放在椅子等物体上以支持身体 “荷尽已无擎雨盖”中的“擎”读(),意思是()。 ng B.qín C.双手捧着 D.举,向上托 “橙黄橘绿”的意思是()。把下面含有颜色的词语补充完整。 )千()姹()嫣()桃()柳()()山()水“一年好景君须记”中“君”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在诗中指(填人名) 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两句诗写景,抓住“”“”两处景物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与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梧叶”让我想到的景象是, 因此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秋天。 “”字体现了诗人漂泊异乡,“”字体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诗句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 这两句诗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特别是“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寒凉之又有远离家乡的凄凉之意。 诗句实际上描写的是诗人在他乡看到美丽景色后的激动和欣慰的心情

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写给秋天的诗歌 秋天 是弯弯的谷穗是圆圆的苹果 金黄金黄的通红通红的 点亮思维 读诗句,口味不同的秋天。(选做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忧愁、苦闷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思家怀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乐观自信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里。怡然自得

古诗.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赏析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

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

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古诗两首《夜书所见》同步练习

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古诗两首《夜书所见》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2题;共134分) 1. (4分)看拼音写词语。 pán xuán chéng zhuān bǎo lěi dǎzhà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6分)选择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腠(chòu còu)理_______ 妻(qī qǐ)子_______ 绑住(bǎng bāng)_______ 虱(shī sī)子_______ 邀功(yāo yào)_______ 针灸(jiǔ jiū)_______ 3. (3分)找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王二小是儿童团贺。_______ ②小红长长帮妈妈扫地。_______ ③四面八方响起了枪生。_______ 4. (6分)看拼音,写汉字。 juān kuǎn máng mùyǎn kuàng _____________________ lǚcìzūn shǒu lǒu bào _____________________ 5. (6分)看拼音写汉字。

liàn xícān jiābǐ sài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guàn jūn wū guītí zhe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6. (8分)小小书法家(看拼音,写汉字) shīféng yìyì 古_______相_______回______________客 chācùjiāshēn _______入_______织_______节_______夜 7. (5分)读句子,再用划线的关联词语造句。 ①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 ②科学家的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 8. (4分)为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茱萸(yúyí)_______ 挑促织(tiāo tiǎo)_______ 至今(zì zhì)_______ 异乡(yìdǎo)_______ 9. (5分)写出自己对划线字词的理解。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萧萧: ②客情: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山行、赠刘景文》名师教学设计(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山行、赠刘景文》名师教学设计(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夜书所见 预习作业: 1、圈生字,勾生词,并给课后生字注音并组一个词语。 2、看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读《字词句天天练》。 4、读课文至少三遍。 一、板书课题, 《夜书所见》,齐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 1、听录音画出停顿线。2、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顺。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 1、请生读生词:萧萧、梧叶、促织。 2、请几名学生读古诗,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词、句。 3、分组、分男女等形式读古诗。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自由读古诗。1、理解“夜书所见”。2、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重点理解“书”、“客”的意思。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反复读这首诗。1、江上一灯明让作者想到了什么? 2、理解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3、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六、当堂训练。 1、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童年时,在草地上,诗人和小伙伴在 童年时,在小河边,诗人和小伙伴在 童年时,在书房里,诗人和小伙伴在 2、读背古诗。 板书: 梧叶

秋风(动客情) 一灯明 《山行》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为古诗配画。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感知古诗的画面美,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练:自主探索,激发情趣 师:各位小游客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扬帆旅行社(2),今天,导游老师将带领小游客们去到一个特别的地方,请小朋友们闭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