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指导

1.朗读概说

朗读,是通过有声语言,理解和传达书面语重要信息或思想感情的阅读方式或艺术创造。对读者自己而言,朗读是加深自己对文章感受与理解的重要阅读方式;对作品和听众而言,朗读又是一种在忠实传达作品内涵基础上的艺术再创造,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对听众的感染力。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更高的要求是“有感情”。

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需要做好充分的朗读准备,并不断打磨朗读技巧。

朗读前的准备,可以一边小声试读,一边写朗读脚本(提示语)。朗读脚本,是用一些符号和文字对朗读时的内心状态和声音处理方式做出提示。

朗读技巧可分为内部技巧与外部技巧。内部技巧,是指对文章本身准确、细致、深刻的理解,并把这些理解化为朗读时控制情感态度与声音语气的内在纲领。内部技巧主要包括“情景再现”与“感情基调”的把握。外部技巧,是指运用声音手段来传情达意的各种处理方式,主要是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

2. 朗读的技巧

(1)重音

重音,是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可以用加强或减弱音量、加快或放慢速度等方式,使需

要强调的词语在声音感受上引人注意。一般可以用下加表示重音。

朗读脚本:重读“我”和“她”,利用重音,凸显母亲年老后与“我”年少时角色关系的微妙而耐人寻味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换位?仅仅因为成年人或壮年人的强势地位吗? (2)停连

停顿,犹如音乐中的休止符,停顿时间的长短(▲ )可以营造不同的表达效果;停顿的地方,不限于有标点处,句子中间的停顿(▲ ),有区分逻辑层次和制造表达效果的双重作用;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在有标点处也不能停顿,而是要一口气读连贯,这就是“连接”的技巧

朗读脚本:一连串六个动作的停顿,要错落有致:前三个之间可以停顿时间较长,中间两个停顿时间缩短,最后一个可以连在一起一气读完。这样就读出了活泼轻快的感觉。

(3)语气

朗读脚本:通过语气的上扬和延长表示寻思,语气的下降表示无奈;上扬与下降的交替构成了这一长句的张力和节奏。

(4)节奏

节奏,是朗读全篇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所构成的整体感。节奏要与全篇的逻辑思路、感情基调统一。

例如《春》的朗读节奏:第1段,先用舒缓的语气读出“盼望”的感情;接下来几段,按照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顺序,逐渐读出春天由万物苏醒、草木初萌到春意渐浓的过程,朗读的语气可以越来越欢快,越来越热烈;但“春雨图”要读得轻柔静谧,以区别于上一段“春风图”的活泼热闹,造成全文节奏的变化; “迎春图”又把情绪带到高潮,读出人们走出户外、兴致勃勃大展身手的舒展感、力量感;结尾三个比喻句,要读出三个层次,读出新生、美丽、健壮的不同语气,而且要读得缓慢一些,读出全文的结束感。

3. 朗读的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情色彩和声音语调。有人把文章的感情色彩分为挚爱和憎恨、悲哀和喜悦、惊惧和欲求、急切和冷漠、愤怒和疑惑等不同种类。朗读时,内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和提示,才能准确而充分地传达出恰如其分的感情。比如,《春》的感情基调是轻松、愉快、热烈、充满希望的,《济南的冬天》的感情基础则是温和、明净、亲切、眷恋的。

每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一个整体,是各个部分、层次、段落、语句的具体感情的综合表露,总体的感情基调并不否定不同段落有感情的起伏变化。缺少整体感的朗读,容易支离破碎;没有具体段落语句的感情色彩的变化,整体感也会显得呆板僵化。比如,《春》的朗读,就应该在“春风图”的欢快热烈、“春雨图”的温馨静谧、“迎春图”的开朗振奋中,读出感情基调的节奏变化。

(参考张颂《朗读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