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陕西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陕西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陕西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

对外贸易历来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外部因素,对于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加速器”的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尽管其东西部地区差距明显,但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积极引导下,作为西北五省的龙头大省和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陕西省的对外贸易亦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然而,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陕西省作为一个典型的内陆省份,怎样才能实现其外贸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对外贸易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深入研究陕西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陕西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陕西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指标分析与模型分析相结合:本文的实证分析分两个部分完成:第一部分是陕西对外贸易与经济运行的相关性分析,包括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和对外贸易的弹性分析。外贸依存度分析结果表明,尽管陕西对外贸易和地区生产总值都呈上升态势,但对外贸易的增长幅度还远远不及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因此对外贸易依存度还相对较低;从弹性分析的结果来看,陕西出口的增长在整个陕西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中发挥了较大的推动

作用,但从长期来看,出口和进口到底哪个因素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更为重要,弹性分析法显然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结论。第二部分是陕西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本文借助计量分析软件Eviews3.1,选取陕西省1985---,2007年间统计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检验分析技术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对陕西出口、进口、消费、投资和经济增长等五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消费和出口对陕西地区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进口和投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则并不显著;无论是从长期还是从短期来看,地区经济增长均明显促进了进口的增长。文章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并结合陕西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实现陕西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陕西省,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绪论

1.1.1选题背景

经济增长历来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话题。自亚当?斯密提出“剩余产品出路”

的学说以来,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经济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当

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潮

流。国际贸易理论启示我们: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体系在闭关锁

国的条件下独立地发展自己的经济。国际贸易作为世界各经济体进行国际交换,发挥比

较优势,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稀缺资源的重要手段,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遗

憾的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基本上还是局限在国家层面上,现有的文献多以国家为基本研

究单元来分析对外贸易对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和实现途径,从一国之内的区域

角度出发分析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文献还相对较少。事实上一个地区的

经济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众多相似之处,沿海省市如浙江、福建、广东、上海等

借助于对外开放,实现了本地区经济的超高速增长,这足以说明区域经济增长也可以通

过对外贸易的加速发展得以实现。

改革开放30年来,陕西省经济增长发展迅速。自1978年至2007年,陕西省国内

生产总值GDP(亦称地区生产总值GRP①)在总量上增长了67倍,其增长速度以年均

15.63%的比例超高速递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与此同时,陕西省对外贸易发展亦取得

了较好的成绩,在贸易总额和增长速度两个方面均呈现出快速增加和增长的态势。尤其

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省进出口总额从1985年的1.5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

68.88亿美元,年均增长达到18.75%。2007年,全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规模

首次突破6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2007年陕西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实现68.88亿

美元,同比增长28.51%,完成全年预期目标62亿美元的111.1%,比2006年净增加15.28

亿美元。其中出口46.72亿美元,增长28.71%;进口22.16亿美元,增长28.02%。对外

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外贸依存度由1985年的2.55%上升到2007

年的9.58%,高于“十五"时期的外贸依存度平均数0.5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依存度亦

毋地区生产总值(GRP):足指某一地区的GDP。它与GDP的区别在于地域范围不同,GDP的范围是全国,而GRP

的范围足奉地区。本文中陕话省的GDP即用GRP来指代。

第一章绪论

提高O.8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研究陕西省对外贸

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1.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如前所述,对陕西省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问题研究的文献,目前

是少之又少且相当零散。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的大背景下,陕西省如何

才能抓住时机,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使得经贸实现进一步发展,这些都需要理论的支

持。本文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相互之间的作用机制作了较为完备的归纳和总

结,为今后研究提供了便利。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陕西省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机制作了概括,为陕西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现实意义。改革开放30年来,陕西省的经济发展证实了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之间

较大的双向推动作用。但是,陕西省的对外贸易及经济增长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譬如

陕西省的贸易结构还很不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经济的增长;另外,陕西省内

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陕南陕北差异较大,也是影响其外贸协调发展的一个严重问

题。本文在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对陕西省经贸发展

以及全国其它各个省份的经贸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2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研究思路

研究的基本思路如下:本文首先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入手,介绍了现阶段有关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三种观点:贸易乐观主义理论、贸

易悲观主义理论和贸易折中主义理论。之后分析了陕西省经济增长的总量特征和结构特

征,并结合对外贸易发展的总量特征、结构特征、方式特征与地理结构分布特征对当前

陕西省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宏观描述,然后从微观角度出发描述了陕西外贸商品

比较优势的变动趋势及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外贸依存度分析和外贸弹性分析探求陕西

省对外贸易与经济运行的内在相关性,并通过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误差

修正模型等实证检验方法,对两者之间的长短期关系和因果关系做出判断,由此得出相

关结论并进行了分析评价。最后基于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从市场结构多元化拓展与出

口市场容量扩大、加工贸易结构调整与对外贸易结构优化、进口规模适度扩大与对外贸

易平衡发展、企业发展外部环境营造与外贸经营主体结构优化等五个方面给出了陕西省

促进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1.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指标分析

与模型分析相结合,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检验分析技术以及格

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对陕西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本文建模的主要依据。在构建线性模型的过程中,分

别把经济增长设为因变量,而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及净出口需求则作为自变量。考虑到

样本数据的可获得性、样本数据的典型性及样本数据的有效性等几个方面的因素,本文

主要采用1985~2007年间陕西省统计数据,运用主流研究方法,利用Eviews3.1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由此得出实证结论。

另外,在指标分析中,本文引入了以下四个指标:贸易竞争力指数、进出口弹性、

外贸依存度和外贸贡献度。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用来表示一个国家某类产品是净进口国还是净出口国,以及净进

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也就是一国进出口差额所间接反映出来的比较优势。它可以直

观地反映出对外贸易各商品种类的竞争力状况。

进出口弹性是指进出口增量变动幅度与国民收入增量变动幅度的比率,它揭示了进

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变动的反应程度和敏感程度。

外贸依存度是指进出口额与GDP之间的比值,用来反映一国国民经济对贸易的依

赖程度或者说贸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外贸依存度越大,就说明国民经济越依赖对外

贸易,也就是说,国民经济中对外贸易所占的比重亦越大。类似地,我们有出口依存度

和进口依存度这两个衍生概念,它们分别指出口额与GDP的比值和进口额与GDP的比

值,说明国民经济对进口和出口的依赖程度。

对外贸易对GDP的贡献度又可细分为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对GDP的贡献

度三种,分别指各变量的增量与GDP增量的比值,国内文献有时也将净出口增量与GDP

增量之比来代表一般意义上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它反映了经济增长率中进

出口贸易的贡献程度。

1.3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本文对陕西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总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

第一章绪论

这一部分指出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方法、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不足等。第二章首先回顾了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

系的一般理论,介绍了现阶段有关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三种观点:贸易乐观主义

理论、贸易悲观主义理论和贸易折中主义理论;然后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在该方面的相关

实证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了评价,从而为文章后面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最后分

析了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和实现条件。第三章着重从陕西省经济增长的总

量特征和结构特征、陕西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总量特征、外贸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

对外贸易地理分布和贸易商品比较优势的动态趋势等特征入手,对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

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具体描述,用以分析陕西省对外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轨迹的趋势是

否一致,陕西轻、重工业比重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到底如何,陕西进出口商品结构的

发展趋势,对外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对

陕西省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影响,陕西外贸发展的总体竞争力如何,以及分类贸易商品比

较优势的动态特征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一系列问题。基于前几章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第

四章首先进行陕西省对外贸易与经济运行的相关性分析,包括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和对

外贸易弹性分析;然后运用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陕西

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章从产业结构

升级与进出口商品结构改善、市场结构多元化拓展与出口市场容量扩大、加工贸易结构

调整与对外贸易结构优化、进口规模适度扩大与对外贸易平衡发展、营造企业发展良好

外部环境与优化外贸经营主体结构等五个方面入手,提出了陕西省促进对外贸易与经济

增长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以及笔者针对文中分析所提出的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本文的分析重点主要在于:陕西进出口贸易、消费、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GRP)

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出口或进口贸易是否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是否是出口或进

口贸易的原因;陕西经济增长与进出口贸易、消费、投资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等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受资料限制,本文所提的对外贸易专指货物贸易∞,不包括服

务贸易。

回即有形贸易。足指有形商品的进{}:u。当自.形商品通过一国海关时,必须向海关中报,并列入海关的每fJ统计,而且海关要依据海关税则对其征税。

本文的逻辑结构图如下所示:

图I-I论文框架结构图

第一章绪论

1.4本文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

第一,已有的研究大多以中国整体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某一具体省份进行实证研究

见诸资料的尚不多见,且现有的文献中大都没有就理论的适用性进行说明。本文就这些

理论运用到省份上的适用性进行了简要阐述。鉴于国内各地区经济和贸易发展水平迥

异,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能与中国整体的特征相异。尽管陕西不是全国对外

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发达省市,但却是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它对于西北五省经济的辐

射力和影响力不言而喻。本文利用陕西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以区别于过去以国家数据

来进行的那些分析研究。

第二,外贸依存度分析和外贸弹性分析均属于定性指标分析而非定量指标分析,仅

仅采用这些指标对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研究和分析,在逻辑上缺乏一定的

严密性。本文在进行外贸依存度分析和弹性分析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计量分析,使文章同

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出了验证。同时在着重研究陕西省对外贸

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过程中,又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析了两者之间的

因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贡献程度,量化了陕西省对外贸

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作用,使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双向关系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从而突破了以往研究的局限性,使得实证分析结果更具说服力。

第三,开放经济理论揭示,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三种:

消费、投资和对外贸易。一般而言,消费和投资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对

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则具有不确定性。故本文从支出法角度来考察国民经济,在分

析出口和进口两个变量对经济增长所产生影响的过程中,又引入了消费和投资两个解释

变量,使本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表达为“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从而使得实证分析

结果更具全面性和可靠性。

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有:

第一,数据的搜集存在美中不足的地方。本文第四章中也曾提到,样本区间之所以

选择为1985一--2007年间而非从1978年开始,主要是因为陕西省对外贸易发展起步较晚,

在陕西统计年鉴中有关进口总额的正式记载始于1982年,同时鉴于1978"-1984年间人

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中间价)换算的不稳定性,故而舍去7年的样本数据,使得计

量分析的精度存在一定的偏差。

两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第二,在分析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采用的是传统的支出法的国民收入恒

等式,即Y=C+I+G+(X—M),同时引进消费C和投资I来综合考虑对外贸易对经

济增长的影响,此类方法既是一种创新,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未考虑到出口

与进口在经济运行中的不同作用及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该方法有可能会低

估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①。

o林毅夫,李水军2001年研究成果。

第二章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第二章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般理论

长期以来,在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中,对于对外贸易能否从根本上

促进经济增长的命题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和关注的焦点问题,形成了诸多具有代表性的

学派。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综合起来大

体可以分为三种:贸易乐观主义理论(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贸易悲观主义理论

(对外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或起阻碍作用)、贸易折中主义理论(对外贸易不一定

必然对经济增长有益)。

2.1.1贸易乐观主义理论

1.国际分工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Smith,A.)于1776年发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

因的研究》,他以地域分工理论作为其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提出了著名的“绝对利益"

理论。斯密主张:“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的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就应

该用自己有利的产业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①这一主张认为各国应参与

国际分工,并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不具有绝对优势或处于劣

势的产品,使各国都能够享受到自由贸易所带来的利益。斯密把劳动分工作为提高劳动

生产率,从而增加国民财富的一个重要途径。他认为一国劳动分工的深度在一定程度上

受到一国市场大小的约束,对外贸易可以通过突破国内市场约束,扩大市场规模,进而

使分工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则能够通过国际贸易促使

各国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最终促进该国或该地区的经济增长。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Ricardo,D.)发展了斯密的国际分工论,于1817年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比较利益”理论。这一理论解决了当一个

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占绝对优势时,该国是否仍应该参加国际分工及如何参与分

工的问题。比较利益学说主张:“各国应集中生产优势较大或者劣势较小的商品……这

样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②也就是说,每个国家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本国

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只要各国之间存在比较成本差异,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T卷[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p28.口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Pllo ̄112.8

各国就可以参与国际分工,并从中获得贸易利益。李嘉图根据其经济理论论证了自由贸

易对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对外贸易可以抑制工资上涨,从而提高利润率,增加资本

积累,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Mill,JohnS.)认为,国际贸易对于一个资源未能开发的国

家来说,可以起到工业革命的作用。他认为,对外贸易不仅能够取得直接的经济利益,

还可以获得间接的经济效果。他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从贸易的静态利益和动态利益出发来

分析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穆勒说:“市场的扩张使生产加工过程趋于改善,一

个为比本国更大的市场进行生产的国家能够引入更为广泛的劳动分工,能够提高机器设

备的使用效率,也更可能进行生产过程的创新和改良①"。

瑞典经济学家俄林(Ohlin,BertilG)和赫克歇尔(Heckscher,EliF.)明确提出了国际贸易的发生一般取决于各国拥有生产要素相对丰富程度的观点,即著名的要素禀赋理论

(㈣模型)。这一理论运用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方法诠释了比较利益理论中有关贸易利

益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俄林认为:“对外贸易的发展是经济

发展的一部分圆’’。他说:“简直不能想象,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如果没有国际贸易,经

济发展会是什么样子@"。俄林论证了在没有任何贸易障碍和要素不能跨国流动的前提

下,国际贸易能够使所有参加贸易的各国或地区得益并增加国民收入。总之,该理论从

静态角度出发,认为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本国稀缺要素

生产的产品,由此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增长。

2.“剩余产品的出路"理论

亚当?斯密在提出“绝对利益"理论的同时,还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对外贸易

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其贸易模型以贸易前一国存在闲置土地和劳动力为假设条件,

将剩余资源用于生产更多的商品进行出口,由此为利用欠佳的剩余生产能力开辟了一条

“出路’’。这种观点认为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剩余产品的价值得到实现,鼓励人们去提高

劳动生产率,努力增加其产量,从而使国民财富和收入都有所增长。他认为:“经营国外

贸易的任何地方之间,毫不例外地都可以从中得到两种不同的利益。那就是,输出他们

所不需要的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剩余部分,换回他们所需要的其他物品。通过一剩余物

品换回其他物品来满足他们一部分的需要并增加他们的享受,这种贸易使剩余物品有了

。转引自许心礼等.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P3.

。贝蒂尔?俄林.区际和国际贸易【MJ.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P197.

。贝蒂尔?俄林.区际和国际贸易【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P340-341.

第二章对外贸易‘j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价值①’’。此外,对外贸易使各国市场得以扩大,刺激各国增加生产,改进技术,并使各

国“有机会实行新的分工和提供新技术@",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3.“大宗商品"理论11I

“大宗商品”理论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因尼斯(Innis,H.)于20世纪30年代根据加拿

大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史实总结出来的。该理论假定“大宗商品"的供给,即原材料

进口在新商品中的转移,从而产生新的需求。这种新的需求就成为国内新产业建立和发

展的刺激因素。同时,其他国家对该国产品的需求也会刺激出口部门增加产量、改进质

量,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4.“供给启动’’论

“剩余产品的出路"理论和“大宗商品"理论主要从需求的角度分析对外贸易带动

经济增长。澳大利亚学者马克斯?科登(Corden,M.)则将对外贸易与宏观经济变量联系起

来,从供给的角度剖析了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该理论特别强调对外贸易对生产

要素供给量的影响和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从收入效应、资本积累效应、替代效应、收

入分配效应和要素加权效应等五个方面入手把对外贸易与宏观经济变量联系起来进行分

析。科登认为,所有这些效应都是累积的,并会深化由对外开放带来的实际收入增长@。

5.“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Keynes,JollIlM.)于1936年出版了其代表作《就业、利息与货

币通论》,从中阐述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其理论主要关注封闭条件下的国民

经济均衡。直到20世纪50年代,该理论由哈伯特、劳森、梅茨勒等人进行了扩展,据

此提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调节国际收支的乘数分析法。其假定的约束条件是宏观经济处

于非充分就业状态,国际资本并不发生流动且商品的价格、汇率都不发生改变,以此为

条件来考察一国国民收入与国际贸易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贸易顺差

(出口)是对国民经济体系的一种“注入",能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效应,因而具有带

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进口则是抵消这种作用的因素,是国民收入的一个漏出项。出

口的增加就如同投资一样能增加国内产出和就业。而且和投资一样,出口对国民产出具

有乘数效应④。即:出口时从国外获得的货币收入会使出口产业部门的收入增加、消费

增加,从而引起与出口相关产业的收入增加,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将是出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P19.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冈的研究:下卷|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P20.

。转引自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山两:山两经济ff;版社,2001.p360.

国凯恩斯在《通论》中首次利用乘数理论来分析投资和固民收入之间存在乘数效应。萨缪尔森在短期价格和工资不变的假设下分析了投资乘数模型后,认为它对政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贸领域同样适用。

10

西北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口的数倍:而进口的作用则正好相反。因此,凯恩斯主张奖出限进的贸易保护政策。

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收支的供需均衡条件是:

Y=C+I+G+(X—M)(2.1)

恒等式中Y代表国民收入,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支出,(X—M)代

表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即净出口。其中,I,G,X为外生变量,C和M为国民收入的

函数,其表达式可表述如下:

C=Co+cY(2.2)

M=Mo+mY(2.3)

上式中的C,m分别代表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其数学表达式如下:

c=△C/△】,rO<c<l夕

聊=△膨/AYf,O<m<l夕

边际储蓄倾向:

s=1一c(2.4)

分别把(2.2)、(2.3)、(2.4)代h(2.1)式,得:

Y=1/(s+,”)(CI}+I+G+X—Mo)(2.5)

上式中的1/(s+肌)即为对外贸易乘数,它是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的倒

数。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越小,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就越大;反之,国民收入

增加的倍数就越小。该式也反映了一国通过贸易顺差所获得的收益与该国的贸易顺差量

成正比,与对外贸易乘数成正比。因此,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对外贸

易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规律性:扩大出口可以以乘数效应推动经济发展。

6.“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R?-N理论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著名命题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逊(Robertson,

D.H.)于1937年首先提出,其主要着眼点在于阐述后进国家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尤其是出

口贸易的增长来带动本国的经济增长。进入20世纪50年代,美籍爱莎尼亚学者纳克斯

(Nurkes,R.)对这一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他根据19世纪以英国为首的发达工业国家

和新移民地区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乌拉圭以及南非

等国家)的经济发展原因的研究,认为国际贸易是起到经济增长发动机作用的关键因素。

纳克斯认为,国际贸易除了使各国按比较利益的规律进行分工,促进国际间的资源有效

第一二章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配置,从而获得静态的经济利益以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发达国家

对农产品及原材料的迅速增长的需求迅速传递到发展中国家,使得这些国家的出口产业

获得快速增长,而这种增长又以“乘数效应"传递到其他非出口产业中,从而推动整个

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正如纳克斯所说,“19世纪的国际贸易不仅是简单地把一定数量

的资源加以最适当配置的手段,它尤其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①。"

另外,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Lewis,W)在其许多著作中论述了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

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外贸“依赖于工业化国家的繁荣",发达国家控制发

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的主要环节是贸易”。他还根据统计得出,欠发达国家初级产品

出口增长正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增长率所能预测的213,不多也不少。@里德尔(Riedel,

J.)通过《贸易作为增长发动机的重新考察》一文,验证了刘易斯关于发展中国家出口受

外部需求驱动的观点及其经验关系。芬德利(Findlay,R.)则从反面论证了贸易是增长的

发动机的观点,他构建了一个精致的理论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商品贸易条件的恶化是

由于其在增长率上依赖于发达国家,且将生产率上的利益输出给了发达国家③。

由此可见,“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观点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各国经

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对外贸易对一国资源配置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直接收益,并

为各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各种条件与机会,从而成为世界各国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理

论基础。但是,我们在看到该理论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消极的一面。该理

论片面强调了对外贸易对生产和经济发展所起的反作用,对于生产之于对外贸易所具有

的决定性作用并未进行更深层次地论及,有过分夸大对外贸易作用的嫌疑。各国经济发

展的历史启示我们,经济发展必须以生产关系的改革为前提,是市场、资本、管理、技

术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再者,该学说在进行理论阐述时也忽略了对外贸易促进

经济增长机制的条件分析。对外贸易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历来只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外

部因素,而外因必须通过内因的配合才能着正发挥作用,从这一点上来讲,对外贸易促

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的发挥只有在充分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

2.1.2贸易悲观主义理论

在众多经济学家提出大量理论、学说和实证分析来支持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

用的同时,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却提出了与之相反的理论与论据,来说明对外贸易在一定

①R.Nurkse.EquilibriumandGrowthinWorldEconomy【M】.Cambridge,1961.P244.

口【美1刘易斯.诺贝尔经济学奖授奖时的讲演.见:增长动力的减弱.1979.

国转引自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山西:山西经-甜…tJ一《"},2001.P359"--360.

12

两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条件下,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反而会对增长起阻碍作用。普罗维什的“中心一外围"

论和“贸易条件恶化论”是外贸悲观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

“中心一外围"论是由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罗维什(Prebisch,R.)于1949年首

先提出,用以解释对外贸易会使发展中国家日趋贫困化的机制,并集中论述了“贸易条

件恶化论一。他认为,由于存在初级产品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趋势,出口初级产品的国

家不可能由于对外贸易而提高其长期经济增长率。普罗维什认为世界是由“中心一外围"

组成的,中心国家的经济结构具有同质性和多样性,而外围国家的经济结构则存在异质

性和单一化。这种结构的差异来源于中心资本主要国家的扩张①。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分别处于国际经济体系的中心与外围,两者在经济上是不平等的。发达国家是技术

的创新者和传播者,它们主要生产和出口制成品,进口原料、燃料和农产品等初级产品,

技术进步的结果是提高了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从而提高其国内的生活水平;而发展中国

家则是技术的模仿者与接受者,它们主要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初级

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不但没有提高工人的工资,而且压低了出口产品的价格,最终使得贸

易条件长期恶化。这是由于技术进步的利益分配不均,初级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小以及

中心和外围国家工会力量的差异,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即所

谓的“普罗维什命题’’。

后来印度学者巴格瓦蒂(Bhagwati,J.)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完善,进一步提出了“贫困

化增长”的概念,他指出外贸发展不健康会对经济增长形成损害。巴格瓦蒂认为,过度

进口会对进口竞争部门产生“挤出效应",促使生产与就业下降,从而形成产业冲击;

过度出口(尤其是大国)可能恶化贸易条件,相当于白白输出财富,从而导致“贫困化

增长”,损害本国的整体福利;对国内供不应求的商品或要素的过度出口还可能导致国

内通货膨胀,影响国内经济的健康稳定等。

自20世纪70年代起,这种贸易悲观主义理论遭到了众多学者的批评。里德尔等人

(1984)J恿过实证检验的方法否定了有关南北方之间存在稳定的出口和生产之间联系的假

说。东亚新兴工业体(即亚洲“四小龙’’)崛起以后,贸易悲观主义理论的影响力有所下

降,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贸易悲观论又有所抬头。

除了如上所述的自由贸易会加剧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观点外,其他有关贸易

悲观主义理论的论点②主要还有:自由贸易会导致发展中国家出现外贸与国际收支逆差;

o董固辉.劳尔?普罗维什经济思想研究【M1.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P53--60.口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山西:山两经济出版社,2001.P36i~362.

13

第二章对外贸易0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自由贸易所依据的传统贸易理论只考虑了私人成本,却没有展开社会成本一收益分析;

自由贸易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利用;自由贸易所决定的生产专业化对发展中国家十

分不利;自由贸易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自由贸易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国际不平

等。在这些理论论据的支持下,他们得出结论,既然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依靠自由贸易来

带动经济发展,那么政府干预就显得不可或缺。因此,他们主张发展中国家通过采取关

税同盟和其他形式的经济一体化来实现“集团的自力更生",从而摆脱发达国家的支配。

2.1.3贸易折中主义理论

近年来日渐盛行的一种带有折衷性的观点是:既承认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某种共

生性,同时又提出一些带有尖锐性的现实问题。该理论具有以下主要特点①:一是更客

观地把握贸易的作用,提出了外贸与开发利用国内资源相结合的观点;二是把某些国家

的经 .成功归 .于正确的贸易政策;三是主张政府在贸易领域不能简单地施行保护,而

应采取多样化的政策。

贸易中立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经济学家欧文?克拉维斯(Kravis,I.)。20世

纪70年代,针对“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学说,他提出了对外贸易不是增长

的“发动机”,而只是增长的“侍女’’的著名见解,即“贸易是经济增长的侍女"的观

点。克拉维斯认为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其它因素,外部需求只是经济增长的额外刺

激,这种刺激由于所处的国家和时期各不相同,其表现出来的重要性程度也大有所异。

对外贸易既非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也非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且还不一定必然对经

济增长有益。鉴于众多学者至今未能对“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命题的实证研

究给出合理一致的结果,加之实际条件发生了变化,近年来“外贸是经济增长的侍女"

的观点反而愈加流行。

综上所述,尽管理论界对于外贸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但是

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乐观主义理论仍是主流性观点,本文亦认同该主流的观点,具

体的分析将从第三章开始陆续展开。

2.2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

就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领域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利用

跨国(地区)横截面数据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等变量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分析。二是

。转引自车维汉.发展经济学p川.北京:清华人学出版社,2006.P272.

14

两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运用单个国家或地区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分析等。三是同时结合方法一和方法二混

合组成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因后两种方法可以较好地克服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异质

性问题,目前已成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的主流方法。

2.2.1国外有关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

20世纪60年代末,经济学家埃默里(Emery1967)、巴拉萨(Balassa1978)、泰勒(Tyler1981)和费德(Feder1982)等人开始采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建立各种贸易促进增长

的数学模型,由此进行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他们在应用这些模型对多个

国家不同时期的横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得出一些较为

科学客观的结论。

埃默里(Emery)于1967最先收集了50个国家1953,--,1963年问的时间序列数据,

通___________过建立最简单的出口与GNP关系的线性模型,经普通最dx-乘法回归,得出一国出

口贸易可以促进GNP增长的结论【21。米开里(Michaely)在1977年通过选取41个发展

中国家1956"--'1967年有关数据的平均值,并首次采用斯必门范围相关(SpearmanRank

Corelation)分析方法,指出出口速度快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也快131。巴拉萨(Balassa)

在1978年分别选取了1960---1966年间以及1967"--1973年问两个时期共10个国家的横

截面数据,运用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模型,得出了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结论[41。

威廉森(Williamson)在1978年选取了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国资本两个参数作为与出口并

列的总产出的解释变量,探讨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滞后影响【51。泰勒(Tyler)1981年在

建立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时,直接在指数形式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上加入出口变

量,在研究出口、劳动和资本对总产出作用的同时,进一步研究了制造业出口的作用【61。

费德(Feder)1982年的研究集中分析了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外部经济效益,由此

推导出了著名的费德模型,通过出口部门外部经济效应这一重要机制揭示了出口促进经

济增长的作用17】。庄格(Jung)和马歇尔(Marshall)在1985年运用了Granger因果关

系检验,分析了3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950,--,1981年出口和GDP的关系,发现仅有4

个国家完全满足因果检验条件,由此得出了出口扩大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81。爱德华

(Edwards)在1993年提出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①,重点强调了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自

由化,吸收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19J。Ghartey在1993年对美

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的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美国GDP是其出口增长的原

函转引自杨全发.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P37.

15

第二章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因,中国台湾的研究结论正好相反,同本GDP和出口增长则互为因果关系【loI。Karunaratne

在1994年通过选取澳大利亚1959年第3季度至1992年第2季度的数据,运用双变量

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得出了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l。Biswal和Dhawan在

1999年利用VAR模型及Johansen协整检验技术,对1961"-一1993年间印度GDP与出口

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由此得出在短期内出口增长会带动经济增长的结论【12i。

2.2.2国内有关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运用不同的方法与计量模型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佟家栋(1995)较早地探讨了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不同时期的进口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度也不同,但总体上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进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

有促进作用【13】。李京文等(1996)运用索洛的总量生产函数模型,并结合出口商品的质量

指数指标,对我国1986"--1994年间的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测度,结果发现经济

增长对我国出口商品的质量变化有着很显著的关系【14l。彭福伟(1999)通过考察我国

1990"--1997年间的货物净出口贸易和GDP之间的关系,发现GDP的增长与净出口的拉

动并非强度相关,且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往往与GDP增长呈反方向运行趋势m1。陈家

勤(1999)通过选取外贸依存度、GDP增长率、净出口额三个变量,运用弹性分析和相关

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认为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16l。杨全发(1999)

将巴拉萨(Balassa)建立的模型代入我国数据进行检验,发现出口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正向

促进作用【”1。

刘晓鹏(2001)从对外贸易与GDP增长率的相关性入手,通过对我国1980-一1998年

的有关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揭示出我国进口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同时

从出口商品结构的角度说明了为什么出口与我国经济增长存在弱相关性l硌l。赵陵、宋少

华、宋泓明(2001)通过分析中国1978---1999年间出口与GDP之间的关系,认为短期内

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在长期内其效果并不明显119】。许启发、蒋翠侠(2002)

运用1980---1999年间统计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和因果检验,结果发现中国对外贸易与

GDP之间存在着极强的相关关系,且对外贸易总额与GDP之间互为因果【201。石传玉、

王亚菲、王可(2003)基于协整理论,并建立ECM模型,对中国1952---2000年的GDP

与进出口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短期内出口增长对GDP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而进口增长对GDP的影响却不显著:在长期内进出口共同对GDP增长起促进作用【211。

李小平、朱钟棣(2004)通过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对上海市1978"--

16

西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2001年间出口、进口和GDP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发现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且出口与GDP、出口与进口之间分别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双向联系,从而表明现阶段上海

经济增长是出口导向型的【22i。王坤、张书云(2004)基于协整理论,利用1978-'-'2002年的

经济数据对中国对外贸易与GDP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对外贸易与

GDP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无论在长期还是在短期,进出口增长都是GDP增长

的Granger原斟231。范柏乃、毛晓苔、qz又】)((2005)利用我国1952~2003年间统计数据,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模型和广义差分回归的方法对中国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

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出口贸易与GDP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单向因果关系,出

口贸易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I猢。高峰、范炳全、王金m(2005)基于我国1952--一

2002年间统计数据,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揭示了我国

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短期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出口对国民经济

增长具有推动作用,进口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从短期来看,出口和进口

对国民经济均具有促进作用12外。邹正方、杨涛(2006)通过在Feder模型中引入进口因素,

选取1978"--2004年问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发现进口贸易额增长率尤其是制成品进口率的上升确实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提

高,而出口贸易额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的促进作用则无法确定1261。

2.2.3对于国内外实证研究文献综述的评价

从国内外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看,国外学者开展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较

早,且采用的方法具有多样性,从普通最d'--乘数法、相关分析法,到出口扩展型总量

生产函数模型、外部经济效益模型、技术吸收增长模型,再到贸易扩大与经济增长的因

果关系检验;选取的研究角度也各有所异,既有从总量上进行的分析,又有从外贸商品

结构及贸易方式的角度进行的结构分析,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大量有益

的素材,并为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借鉴意义。

而众多国内学者对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分析大多是基于国外的理

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然后运用各自独特的检验方法,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故得出

的结论亦各不相同。从最近几年实证研究的趋势来看,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检验和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已成为实证分析的主流。通过比较这些多样化的实证分析,发现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建立模型时未同时考虑进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或者仅把进口当作

17

第二章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GDP的一个减量来计算净出口,这些都有待商榷。出口与进口两个变量性质差异极大,

应该全盘考虑上述两个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IJ,不应顾此失彼。

第二,早期的实证分析中,一般都是以双变量的简单线性回归为主。众所周知,各

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均有个必要前提,那就是参与回归的各变量都必须是平稳的时间序列

数据。鉴于GDP、进口和出口等变量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若只这样进行简单回归,可能会产生伪回归问题,由此导致结论的失真。

第三,在计量分析过程中,对GDP和进出口数据的ADF检验存在使用不规范的情

况,即大多只进行无截距项和无常数项的特殊情况检验。事实上,在实际经济中,因对

GDP及进出口数据的生成过程未知,故应按一般情况(即是否包含截距项和常数项)进

行逐步约化1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四,上述分析大都进行的是定量实证分析,而未把定性结果同时进行考虑。事实

上,只有把定性和定量分析两者结合起来分析,在逻辑上才能显得更为严密。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进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领域内

尚余一些细节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但对外贸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

仍是主流的声音。在下一小节中我们将针 .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与实现条

件展开论述。

2.3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与实现条件

2.3.1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对外贸易可以通过改变经济增长的一些基本要素,如资源配置、资本积累、人力资

本、技术进步、制度变迁、产业结构升级等方式促进经济增长。

1.对外贸易一资源配置一经济增长

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对外贸易加深了专业化分工,实现资源在国际间的优化配置,

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各国的生产与消费由此增加,各国的福利得到改善,最终增加

了产出,促进了经济增长。这种在国际市场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可以使一国的生产效率

得到充分的提高,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2.对外贸易一规模经济一经济增长

对外贸易可以通过外部市场扩大产量,进而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在提高生产效率的

同时降低单位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这无疑有利于经济增长。库兹涅茨通过对多个

国家实证分析比较发现,一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会随着国家规模增加而下降,其经验方

18

西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程式∞如下:

LnF=4.07—0.22LnN+0.06LnY(2.6)

(2.6)式中,F代表外贸依存度;N代表一国人口(千人);Y代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

元)。由此说明小国采取出口导向型战略比较有可能实现经济的腾飞。

3.对外贸易一资本积累一经济增长圆

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条件,对外贸易有利于资本形成。按照索洛的新古

典经济增长模型,资本积累必然会导致人均资本存量的增加,从而导致一国生产扩张,

在储蓄率不变的情况下,必然导致人均产出增加,从而实现一国的经济增长。(1)对外贸

易通过深化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资本积累。(2)对外贸易突

破要素和产业供给约束瓶颈,促进资本积累。(3)对外贸易通过扩大市场,增加外部需求,

有利于资本积累。(4)对外贸易提高企业规模经济,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一国资本积累。

由此可见,对外贸易所引发的资本积累对一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推动促进作用是非常重

要的。

4.对外贸易一技术进步一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包括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传播及扩散。一般认为对外贸易主要通过两个方

面影响贸易参加国的技术进步:一方面,对外贸易通过知识积累、市场扩大、竞争加剧

以及创新观念的形成,促进贸易国的技术创新。这种竞争的市场结构有利于国内企业加

速创新,从而刺激国内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对外贸易通过技术扩散、传播、模仿和改

善,促进技术进步。贸易对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的观点自亚当?斯密起就一直倍受关

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E?哈根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出口需求的扩大,

往往是刺激技术创新的一个信号,它导致企业不断采用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方法,使商品

的出口数量和质量都得到提高。在国民收入增加的同时,新技术的外溢效应会在其他非

出口产业内产生连锁效应,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效率由此得到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可

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促进一国的技术进步:(1)对外贸易可以加速知识和专业化人力资本

在贸易伙伴国内部的积累,通过提高贸易国的总产出水平加速其经济增长;(2)对外贸易

可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和“边干边学"效应,可以通过技术溢出和干中学进行技术模

仿,以更低的成本引入新设备、新产品和新观念,由此节约下来的资源可以转而用于更

多的研发和生产活动,从而加快本国的技术创新率,推动经济的长期增长;(3)对外贸易

。转引白杨伞发.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P22.

。陈焰.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机制条件论【M】.北京:经济科学fl;版社,2008.P64~67.19

第二章对外贸易与经济增K关系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会迫使各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增加对技术研究和开发部门的投入,以研制出新的、与

竞争对手有差别的产品,使其成为推进企业研发的强大动力。

5.对外贸易一制度创新一经济增长

新制度学派把制度变迁作为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并提出有效的制度安排是经济增

长的关键。诺斯(North,1990)认为国际贸易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增长。(1)对外贸

易意味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为了改变创新主体的成本收益结构和竞争结构,迫切需要各

种制度创新以降低交易费用。(2)对外贸易可以增加制度创新的供给,从而节约制度创新

的成本。(3)对外贸易可以通过制度外溢效应和干中学效应,实现先进制度的全球扩散和

转移,从而产生诱致性制度创新。(4)对外贸易也可通过形成制度创新所需的创新意识形

态的形成,促进整个国家的制度创新,最终促进经济增长。

6.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升级一经济增长

一国的经济发展不仅在于经济总量的增长,更在于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故一国的

经济发展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的不断递进过程,产业结构优化不仅意味着经济总量的提

升,更意味着经济质量的改善。以比较优势为原则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在一定条

件下促使一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1)产业发展的基本标志是资

源配置优化和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对外贸易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优势产业的

发展。(2)对外贸易可以通过国际竞争机制明确本国的比较优势,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明

确的信息和方向。(3)一国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发现和实现自己的比较优势,并围绕比较优

势发展自己的产业,随着本国比较优势的变动,产业结构也会不断趋于高级化。(4)通过

对外贸易可以引入国际竞争,从而提高产业的演进效率并有助于新兴产业的创立①。

2.3.2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实现条件

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是有条件的。总体而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必须具备以

下一些基本条件。

1.高度完善的市场机制

市场化程度越高,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就越大。在市

场机制较为完善的经济中,通常市场体系较为完备,商品市场、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

要素市场流动性较强且富于弹性。若缺乏生产要素市场,由进口所引起的资源流动及资

源配置就难以在地区、行业和企业之间得以实现。若同时缺乏全国统一的产品市场和要

。陈焰.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机制条件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P74.20

西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素市场,一国出口部门的扩张和带动效应就无法进行有效传递,以至于产业部门和地区

出现只有出口增加却没有整个经济明显增长的状况。

2.合理的贸易结构

贸易结构极大地影响着外贸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作为最先感受到国际竞争压力

的出口贸易结构,其变化必将对国内产业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产

品结构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而言,在国际贸易中,随着贸易和经济的增长,

如果一国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能够顺利地从初级产品升级到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资

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和服务产品,则该国所获得的贸易利益就会更大,贸易对经

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会表现得更为突出。

3.较强的产业关联度

对外贸易对整个经济的带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的关

联程度。通常情况下,两者关联程度越大,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就越明显。

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于出口部门对国内其他部门的溢出效应。若出口部

门与国内其他部门的产业前后向联系较为密切,那么,在一个相对完备的市场体系中,

出口部门就会把各类相关信息传递到非出口部门,非出口部门就会及时作出反应,使整

个经济都加入国际分工,最后通过出口部门和国内非出口部门之间紧密的产业链关系,

使出口部门的产业带动效用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而对整个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4.适度的贸易平衡

贸易差额能否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贸易能否维持国民经济的总量均衡

和结构均衡。当一国经济处于需求约束型状态时,出口的扩大能够充分利用国内的剩余

资源,贸易顺差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正向乘数效应,而进口则会产生负向乘数效应,阻碍

经济的发展。反之,当一国经济处于供给约束型的状态时,扩大进口即满足了国内需求,

此时的贸易逆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当一国供求商品结构出现失

衡,贸易差额对经济的影响则取决于其是否有利于解决供求关系的结构性矛盾。故贸易

失衡与否并不能看成是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的标准。通常情况下,只要贸易收支和国

际收支未过于失衡,贸易差额仍然在一国经济的承受范围之内,贸易差额就无须调整和

修正,对外贸易仍能够很好地促进一国经济的增长。

2l

第三章陕西省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关系的现状描述

第三章陕西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现状描述

3.1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及特征

3.1.1经济增长总量特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陕西省经济总量亦

取得了高速发展。1978年,陕西省的GRP仅为81.07亿元,到2007年已达5465.79亿元,经济总量在西部十二省区中位列第四位,是1978年的67倍,年平均增速为15.63%。

表3.1陕西省1978"-2007年GRP值及GRP年增长率

地区生产总值GRP地区生产总值GRP

年份GRP年增长率年份GRP年增长率

Year(亿元)(%)Year(亿元)(%)

197881.071993678.2027.57%

197994.5216.59%1994839.0323.71%

198094.9l0.41%19951036.8523.58%

1981102.097.57%19961215.8417.26%

1982111.959.66%19971363.6012.15%

1983123.39lO.22%19981458.406.95%

1984149.3521.04%19991592.649.20%

1985180.8721.10%20001804.0013.27%

1986208.3115.17%200l20lO.6211.45%

1987244.9617.59%20022253.3912.07%

1988314.4828.38%20032587.7214.84%

1989358.3713.96%20043175.5822.72%

1990404.3012.82%20053772.6918.80%

1991468.3715.85%20064523.7419.91%

1992531.6313.51%20075465.7920.82%

资料米源:根据‘陕西统计年鉴2007》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表3.1显示了陕西省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经济总量年

增长率总体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但在个别时期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波动。通过比较

各时期的经济增长率,可以发现“九五”期间陕西省的经济增长率明显低于“八五"和“十

五"期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时中国出现了由大规模经济建设和重复建设所导致的

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而1998年和1999年是当时通货膨胀率最高的两个年份,物价总

指数分别达到118.5%和l17.8%,严峻的经济形势迫使国家通过紧缩银根来压缩其投资

规模,反映在陕西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上也相对较低,GRP年增长率分别为6.95%和

9.20%。1992年是“八五”计划的第二个年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使得中国经济改革进

22

m北上学硕I.学位t女

一步深化,从而掀起新轮经济增K的高潮,经济获得高速发展,陕西省GRP年增长

率尤以1993年为最,达到了2757%,仪次干1988年的GRP年增长率2838%。1993年以后,由于当时投资规模急剧扩人,义一次导致物价的大幅攀升,通胀率最高的年份

出现在1994年,当年的物价总指数高达1217%。面对较高的通胀率,中央政府再次进

行宏观调控,通过紧缩银根、压缩投资规模等一系列措旌,最终使中国经济实现了“软

着陆”,物价指数在1996年已降到1061%。尽管1994和1995年的GRP年增长率比起

1993年略有下降,但基本r还是维持在2350%左右。

312经济增长结构特征

如表3-2所示,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在三次一№中所占比

重从1985年的295%F降到2007年的108%。以Iqk为主体的第二产业的增K速度

在1985~1990年间略有下降,由1985年的453%下降到1990年的413%,从1990年

开始,其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又强劲提高.由1990年的413%上51-302007年的

542%。第三产业的发展则经历了由“降川降”的个过程,在幽3.1中略呈“倒【J型”

分布,在i玖产业中所占比重山1985年的252%上升到2001年的432%;而后又下

降到2007年的349%。

表321985~2007年陕西省GRP中=次产业比重变化表(单位:%)

瞎一产业

博■产业

∞三产业326432

☆H来源:根据《H¨?¨年痉20。7》棚*数《Ll算褂。FI

RⅡ竹GRP中一次F业№t变化表

睦;=i磊三三至l毫=三兰兰{

擘s;三三;司—-一第=产¨

19851990f99520∞200f260220032004200520062007年甜图311985~2007年陕西省GRP中三次产业比重变化趋势图

第三章陕西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现状描述

根据表3.2,我们将陕西GRP的增长速度与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变化结合起来分析

可知:第三产业比重显著增加的时期,基本上是经济景气指数出现回落的时期。反之,

当第三产业比重逐步回落,而第二产业比重又出现明显回升之时,经济又进入了新一轮

的高增长周期。由此可见,自2001年以来,第二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的高速发展仍

然是推动陕西GRP增长的主导力量,而第三产业对GRP增长的拉动作用则相对有限。

从表3.3来看,陕西省轻工业(主要是提供生产生活资料的行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

重几乎下降一半,从1985年的41.70%下降到2007年的20.82%。相比之下,同期重工

业(主要是生产资料行业)所占比重则呈上升趋势,由1985年的58.30%增加到2007年的

79.18%,年均增长幅度约为1.40%。进入2000年以后,重工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加速

递增,8年间由61.28%上升到79.18%,总共提高了17.90个百分点,由此说明陕西省产

业发展过程中已经明显出现重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

表3.31985"---2007年陕西轻、重工业比重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表

轻工业占重工业占工业对GRP轻工业对GRP重工业对GRP

年份

工业的比重工业的比重贡献率贡献率贡献率

198541.70%58.30%38.04%15.86%22.18%

198642.16%57.84%37.83%15.95%21.88%

198741.83%58.17%36.93%15.45%21.48%

198842.19%57.81%37.45%15.80%21.65%

198941.48%58.52%38.06%15.79%22.27%

199042.48;%57.52%35.44%15.05%20.39%

199l42.14%57.86%35.93%15.14%20.79%

199240.01%59.98%37.42%14.97%22.44%

199335.40%64.60%36.87%13.05%23.82%

199436.71%63.29%36.64%13.45%23.19%

199537.25%62.75%36.45%13.58%22.87%

199636.50%63.50%36.16%13.20%22.96%

199738.14%61.86%35.01%13.35%21.66%

199838.57%61.43%34.30%13.23%21.07%

199938.72%61.28%34.47%13.35%21.12%

200035.14%64.86%34.92%12.27%22.65%

200l34.67%65.33%35.15%12.19%22.96%

200233.39%66.61%36.37%12.14%24.23%

200330.15%69.85%38.9l%11.73%27.18%

200427.50%72.50%41.14%11.3l%29.83%

200524.05%75.95%43.75%10.52%33.23%

200621,95%78.05%46.29%10.16%36.13%

200720.82%79.18%46.55%9.69%36.86%

资料来源:根锯历年‘陕西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24

西北^学目±学位论立

总体上来讲,工业对GRP的贞献率在1985~2007年M并来出现大幅度的变化。从

1985年的3804%上升到2007年的4655%,上下波动幅度控制在125个百分点以内。山圈3—2可知,工业对GRP的贡献率曲线稳-}i有引。尤其足2002年之后表现得尤为明昆,5年问提高了1018个百分点。另外,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重T业对GRP的贡

献牢曲线的变动趋势几乎与工业对GRP的贡献率曲线保持完全一致,其对GRP的贡献

率从1985年的2218%上升到2007年的3686%。而轻工业对GRP的贞献率则呈略微r降的态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在苇工业对GRP的贡献率同趋上升的同时,而轻工

、lp的贡献率仪为969%,由此进一步说明当前工业对GRP的贡献率主要是米白重工业。

图3-21985~2007年陕西省轻、重工业对GRP贡献率趋势图

从产Ⅵk发展的规律肴,世界各国经济基本上都是沿着“农业_÷轻工业_重工业一高

新技术产业_服务业”的轨迹向时发展。在这条产业转移的链条上.中国经济JF处于重

丁业阶段。自1978年以束,中国总共出现了三轮以高增长行业的快速发展来推动经济

j』[入高增长用期的过程,由此形成了由结构变化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最近一轮的

增长周期发生在2001年之后,咀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讯等为主导的新

兴行_k成为新的起带头作用的高增长产业,并由此带动了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以

提供中问产品为主的新必行业的快速发展。总结三轮高增长周期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

发现产业结构的转变都与居民的消赞结构升级息息相关,由此形成了山消费结构升级柬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枷律。

2003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这个oH程碑式的数字标志着中国上业经济从

轻工型【:Ⅱ重化型的转变。结合表3*3中T业对GRP的贡献率在2003年以后超过40%,并在以后的四年里继续攀升达到4655%:而噬T业对GRP的贞献率亦快速上扬,在2003

年以后超过27%,2007年更是攀上了23年以柬的顶峰,达到3686%。通过这系列数

据,我们不难发现陂西的J”业发展也是依循若d1消费结构升级末推动J“、Ik结构升级这

2j

第三章陕两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现状描述

普遍发展规律,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

从2002年开始,陕西工业行业统计中出现了八大工业支柱产业,其占全省工业增

加值的比重达到98.1%。从表3-4来看,自2002"-'2007年问,在八大工业支柱产业中一直高居榜首的是能源化工工业,其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40.12%上升到

2007年的56.34%,占据了全省工业的半壁江山。装备制造工业则位居第二,其比重一

直在15%'-'23%左右徘徊。从2004年开始,有色冶金行业开始取代食品工业名列第三,

其比重一直保持在10%上下。食品行业自2004年始一直位居第四位。医药制造业由2002

年的第四位跌落至第五位,且其比重在近年来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由2002年的7.01%

下降到2007年的2.77%。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2002年和2004年分别进入前五,

但近三年来已跌出五名之外。表3.4的数据再次印证了现阶段陕西产业发展的规律,2002

年之后,尽管高增长产业交替出现,但进入前五位的行业主要还是集中在重化工业等这

些资金和知识含量都相对较高的基础原材料产业,而且高增长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增强,

主导产业的群聚效应得到明显发挥。

表3_42002,'--,2007年陕西八大工业支柱产业位居前五位的行业

行业及位次

年份

所占比重l2345

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及通信

2002行业工业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制造业设备制造业

比重40.12%22.24%9。29%7.01%6.50%

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工

2003行业工业工业食品工业业医药制造业

比重45.05%19.76%9.98%6.30%6.05%

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电子及通信

2004行业工业工业工业食品工业设备制造业

比重40.20%23.67%9.36%8.53%5.94%

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

2005行业工业工业工业食品-T业医药制造业

比重53.78%15.95%10.4l%7.69%3.5l%

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

2006行业工业工业-T业食品工业医药制造业

比重57.32%15.82%9.24%7.04%2.73%

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

2007行业工业工业nT业食品工业医药制造业

比重56.34%16.21%9.71%7.39%2.77%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陕西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26

3.2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态势及特征

321对外贸易总量特征

白上I廿纪80年代中期以来,陕西省对外贸易发腱迅速。附录裘1是陕两自1985年

以来的对外贸易明细表,其中包含进出u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及贸易差额等各项

指标。而图3。3则反映了1985~2007年陕西GRP、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

的增长态势。

i9850007‘}rMdqGRP“&mmu≈《∞口K自*目

6。0000

巷500000

g400000

g300000

囊20。000

q100000

亭擎荸枣尊乎尊霉葶母荸母≈b

罔3-31995~2007年陕西省GRP以及进出口总额的增长趋势图

根据附录表l可知,1985年陕两出口总额为1.04亿美元,1994年超过10亿美元达

到1216亿美元,2005年完破30亿美.mihl43076亿美元。进入“十一“”规划期间,

陕西出口增加得更为迅速,2006年和2007年分别达到了3630亿美几和4672亿美元。

陕西省进口的增速较出门增长相对缓慢,1985午陕西进口总额为054亿美元.2003

年突破10亿美元达到1048亿美元。2006年和2007年数额分别为1731亿美元和2216

亿美元。

根据附录表2所示,我们分析陕西省对外贸易差额状况,可以发王兕自1985年以柬,

陕两的对外贸易均呈顺差趋势,但在个别年份存在定的波动,其增减变化大致经历了

-个阶段:

第阶段,1985~1993年:贸易顺差山1985年的l49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993年

的2824亿元人民币,年均增K率达到4445%。“七血”期川和“八五”前期,田家继

续推进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在加强宏观控制和管理的Ⅲ时,注意运用“璋、税收、}f{13

信贷等彝济于段,同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理调节进出口贸易。通过进一步扩大

地方、部fJ特别足国营出口企业的经营权,充分蛹动其发展外贸的积极性。陕西省在这

第三章陕西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现状描述

一时期顺应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形势,尽管其外贸总量规模与东部沿海省区相

比差距较大,但其出口贸易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一情形在贸易顺差额上体现得

尤为明显,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第二阶段,1994"-'-'1999年:1994年进出口贸易顺差更是达到了自1985年以来的峰值,差额为71.62亿元人民币。从1995年开始贸易顺差又略有下降,在1997,--1998年度贸易顺差单年下降额度更是达到了35.26亿元人民币。不难看出,贸易顺差的下降意味

着出口减少,进口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1998年间国内当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过

度投资导致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在短期内,通货膨胀会引起国内市场价格上扬,在

汇率波动不甚明显的情况下,出口商品的价格也要随之提升(否则国内厂商会选择把货

物出口改为国内销售),此时出口受到抑制;但是进口商品的价格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相对价格下跌,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更大,从而导致进口的快速增长。

第三阶段,2000"-"2007年:除了2001年进出口贸易顺差额度略有下降外,从2002"-"2007年,贸易顺差额又开始呈逐年递增趋势,2007年更是达到历史新高点,达到186.76

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为33.66%。贸易顺差额的逐步扩大表明出口与进口的差距在不

断扩大。自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使得投资

环境更为宽松,西部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陕西作为西北五省的龙头大省和

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涉外经济优势明显。200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在西安北郊

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了西北地区首家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至目前为止,西安己拥有出口

加工区A区、B区,享有区内境外、保税进口的政策优惠。另据西安海关统计,2007

年出口加工区实现进出口总值1.65亿美元,增长近4倍,已成为陕西外贸经济的新的“增

长点"。

图3_4即为陕西对外贸易差额状况趋势图,如图所示,贸易差额状况三个阶段的表

现尤为明显。

28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_41985"-2007年陕西省对外贸易差额状况趋势图

表"1986-2007年陕西省对外贸易年增长率

年份进出口年增长率出口年增长率进口年增长率

198649.68%65.38%16.67%

198747.66%54.65%28.57%

198842.07%35.34%64.20%

19897.71%6.39%12.03%

19908.66%2037%.21.48%

199141.07%31.24%78.63%

199237.47%26.45%69.38%

199333.69%29.80%42.09%

19947.02%22.46%.23.66%

19958.24%5.51%17.45%

19962.94%.1.09%14.19%

1997.2.80%.2.99%.2.33%

199818.28%_4.39%73.96%

1999-2.10%.2.12%.2.17%

20006.57%13.72%.3.04%

2001-3.55%.15.27%14.94%

20027.80%24.05%.11.1l%

200325.12%26.00%23.58%

200430.82%38.16%18.89%

200525.67%28.33%20.47%

200617.1l%18.0l%15.32%

200728.51%28.71%28.02%

资料柬源:根据历年《陕西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第三章陕两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艮关系的现状描述

图3.51986---2007年陕西省对外贸易总额年增长率趋势图

图3-61986"-'2∞7年陕西省对外贸易出口、进口增长率趋势图

表3.5反映了陕西省1986"'2007年对外贸易年增长率情况。图3.5和图3-6则从更直观的角度反映出陕西20年来对外贸易增长率的发展态势。如图3.5所示,对外贸易

总额年增长率波动相对平稳,总体呈现出增多的趋势。除在1997、1999和2001年出现负增长外,其余年份均呈正值波动,且在2004,2007年达到30%左右。如图3-6所示,陕西省出口贸易的年增长率在大部分时间较为平稳,但在“九五"期间连续出现四年的

负增长,主要是因为“九五"期间国内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过度投资导致了较为严重的

通货膨胀,由于出口价格的提升,使得出口受到限制,故而出现负增长的情况。而进口

贸易的波动相对剧烈,在1991年达到了78.63%的峰值,近年来则在25%附近趋稳。3.2.2外贸商品结构特征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陕西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其进出口商品结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是经济学中争议颇多的议题之一。对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对经济增长方面。 一、实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概说 在经验实证方面,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受到众多经济学者的关注,相关文献极多。我们这里仅从方法和结果两个方面作一个大略区分: 1. 实证方法 早期的研究集中在贸易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主要是探讨出口是否促进经济增长,大多采用建立在H-O理论基础上的贸易模型进行分析,论证贸易为各国带来的贸易利益,其中既有多国比较研究,也有单个国家的经验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相关研究的焦点转向了注重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上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构建一些包含政策变量的贸易开放程度指标,取代或补充传统上采用贸易依存度的做法,如利默(E. Leamer, 1988)的开放指数、安德森和尼律(J. Anderson and P. Neary, 1994)的贸易限制指数等。二是尝试将一些反映贸易政策的变量或开放程度指标放进贸易模型当中,探讨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爱德华兹(S. Edwards, 1998)、帕吉克(L. Patrick, 1998)等人的研究是这种研究方法的代表。 此外,学者们对贸易模型构建、指标选取和回归方法与技巧也作了许多改进,如运用协整分析来研究贸易与增长的关系,依然有许多支持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结果。 2. 实证结果 早期关于贸易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的研究,大多研究得出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结论。在这些研究当中,颇具影响的、以各种方法得到的实证结果可见于如鲍德温(R. Baldwin 1963)、基辛(D. Keesing 1974)、米切里(M. Michaely 1977)、克鲁尔格(A. Krueger 1978, 1980)、巴拉萨(B. Balassa 1978,1982)、费德(G. Feder 1983,1985)、邹(P. Chow 1987)、雷安(R. Ram 1987) 和爱德华兹(S. Edwards 1993)等人的著述。弗兰克尔和罗默(Frankel and Romer, 1999)认为贸易与收入之间有积极的相关关系。 但也有一些学者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认为,并不能得出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结论,如纳克斯(R. Nurkse 1961)、普雷维什(A. Prebisch 1962)、辛格(H. Singer 1964)等较早的研究。晚一些的有庄格与马歇尔(W. Jung and P. Marshall 1985),他们根据采用协整分析的方法(格朗爵式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得到的结果认为,过去大量文献所肯定的关于出口与经济增长相关的结论是值得怀疑的。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G. Grossman and E. Helpman 1990, 1991)等人的内生经济增长分析的结论之一是,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模糊的,并非必定有一种相互促进关系。罗吉格斯和罗吉克(F. Rodríguez and D. Rodrik 2000)在考察了一些主要的相关研究后认为,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证据不足。 二、实证研究的发展阶段 1. 实证研究的起始阶段 有关贸易促进增长的实证分析在60年代以前主要是收集一些典型国家的有关数据进行简单的对比研究。从60年代末开始,以埃默里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始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展开对贸易促进经济增长课题的研究。

云南经济增长方式探究

云南经济增长方式探究 本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这是“十一五”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云南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应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应于较为落后的经济发展阶段,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对应于较为发达的经济发展阶段。当一个经济体较为落后时,它的经济增长只能依赖于资源、土地、劳动、资本的投入,因为这时候它没有实力进行大规模的科研投入以实现科技创新。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单靠资源、土地、劳动、资本的投入已远远满足不了增长的需要和发展的要求,因为这些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率在不断下降。这时候就必须靠技术的进步、靠制度的完善、靠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靠要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去推动经济发展。从全国来看:尽管我国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表现出比较粗放的特征。我国重要资源的产出效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年,我国约占世界的’,但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石油为,-’、原煤为.%、钢铁为,、氧化铝为、水泥为’。我国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仅为美国的%/&;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从云南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推进,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云南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表现在:科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强,能源和电力的消耗强度有所下降,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量降低。但与国际水平相比,我省经济仍然呈现出明显的粗放型增长特征: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单位资源的产出效率较低,单位产出的能耗较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推动。尤其是随着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和对资源的过多依赖,各种资源将难以为继。从

陕西省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和分析(1)

陕西省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和分析 内容提要:近年来,陕西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持续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但经济质量的提升与数量的增长并不对称:增长速度快稳定性好但持续增长的动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城乡差距明显,区域均衡与协调能力不足;能耗在西部地区不高但数值偏大并且下降速度缓慢,环境和生活质量也不容乐观。造成经济高增长和低质量并存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 根本性转变。为此,必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经济结构;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促进要素合理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政府调控和市场手段双管齐下,加大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力度。 近十年来陕西经济一直呈现快速增长,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地区排名也比较靠前,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发展观的提出,要求我们不但要关注经济数量的增长,更要关注经济质量的提升,现阶段尤其如此。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而这一时期往往又是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突出,瓶颈约束加剧的时期,经济增长质量问题将变得越来越突出。我们必须摒弃以大量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努力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高增长、高质量的新型经济发展之路。那么,陕西经济在快速增长中其运行质量如何呢?本研究报告将通过对大量基 础数据的对比和分析,使人们能对我省近年来经济增长质量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一、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 经济增长质量如何评价?李京文曾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1996)中对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作了定性的判断和界定。他认为高质量的增长应符合以下几项要求:(1)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投入数量的增加,而是靠科技进步的提高;(2)经济增长持续稳定,避免剧烈的波动;(3)物价上涨率被控制在合理的限额之内;(4)经济增长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总供需的大体平衡;(5)经济增长不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 如何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评判,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本报告在上述五项要求的基础上,增添了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内容,然后根据陕西省的实际情况作了局部调整。最后,我们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大的方面初步构建一套评判指标体系,尽可能全面、客观、有效地去反映现实状况。 1.经济评价指标 (1)经济增长速度:主要用于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指生产活动最终成果总量(即GDP)的增加。我们不能过度“痴迷”于GDP,但是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于发展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

陕西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研究

陕西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研究 摘要 在陕西,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没有显著影响。研究陕西省的产业结构现状,能对陕西省目前的经济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发现近年来陕西经济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所体现的优势;研究其发展前景可以为陕西省产业结构的优化找到合适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推动陕西经济的发展。 本文所用研究方法主要是阅读文献、资料的对比和目前部分研究结果的综合比对。研究发现陕西省产业结构虽然形成“二、三、一”的态势但仍不尽合理、工业产业缺乏竞争力、未形成明确的主导产业、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产业结构的优化可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培育主导产业、发挥集群效应等途径实现。 [关键词]陕西省;产业结构;结构优化;产业竞争力 [论文类型]应用型 A R esearch on the P resent S ituation and D evelopment P rosp ects of the I ndustrial S tructure in Shaanxi P rovince ABSTRACT In Shaanxi,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growth Granger causes cha 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that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growth,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Research status of th 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haanxi Province, Shaanxi Province, can now have some und erstanding of the economic situation and found that in recent years, Shaanxi's econom 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and advantages embodied; research and its prospects for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o find the ri ght direc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objectives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an xi.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is paper is to read the literature, data and present some results comparing the overall comparison. Study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forma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wo, three, one" of the situation but still qu ite reasonable, competitive industrial property, do not form a clear leading industries, i ndustries with high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is not the problem. Optimization of indust rial structur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n transform traditional industries, cultivating leading industry, and other ways to achieve a cluster effect play. [Key words]:Shaanxi P rovince;Industrial S tructure; Structure Improvement; the C ompetitive P ower

04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第四章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二节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三节经济增长对贸易差额的影响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能分析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并能分析清楚两者各自在几个方面的相互影响。 二、教学重点 1、外贸与资源优化配置 2、外贸乘数原理 3、生产要素增长及技术进步对外贸的影响 4、哈罗德的三个命题 三、教学难点 生产要素增长及技术进步对外贸的影响 四、教学时数:4.5 从外贸由生产决定以及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来看,外贸对经济增长只起辅助作用,但作用大小因国而异。一国经济发展是项系统工程,其中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资本积累、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基础设施、劳动者素质等都是重要因素。 第一节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主要内容: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三方面影响: 优化配置资源、平衡国民经济、倍增国民收入 一、对外贸易与资源的优化配置 (注意图中三点四线及贸易三角形) E点:原生产与消费均衡点P d 线:国内相对价格线 E'点:新生产点P w 线:国际相对价格线 C点:新消费者u 1 线:原社会无差异曲线 △CFE':贸易三角形(Trade Triangle)u 2 线:新社会无差异曲线它的经济含义是: ①水平的一条边FE'表示X2X3数量的X商品。 ②垂直的一条边CF表示Y2Y3数量的Y商品。 ③斜边CE'表示X商品和Y商品的相对价格。 因为斜边CE'就是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P w,所以出口X2X3的X商品,进口 Y 2Y 3 的Y商品可以达到贸易平衡。

Y 图1 对外贸易与资源优化配置 图1描述了自由贸易条件下一个国家、两种商品的均衡状况: 开放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是指国内生产在E'点生产的X商品和Y商品的数量组合是最优的,国内生产资源的配置是最合理的。国内消费者在C点消费,满足了消费效用极大化的要求。通过X商品的出口和Y商品的进口,开放经济中两种商品的供给都等于需求,进出口商品的数量也是确定的。 必须强调的是,以上的均衡状态是建立在既定的国际商品相对价格基础上的,这种均衡是静态的局部均衡。 小结: 自由贸易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而导致经济增长的过程: 一个国家从封闭经济转向开放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增加了相对有利的商品的产量,减少了相对不利的商品的产量,通过出口相对有利的商品,进口相对不利的商品,总消费量增加,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提高。 二、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平衡的作用 开放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平衡的条件是:I+X=S+M,即S-I=X-M。 S-I为储蓄投资差额,X-M为贸易差额。如果S>I,说明国内投资不足,需求不足,有些产品积压,这时可以增加出口使得国民经济恢复平衡。如果S<I,说明国内投资过大,需求过大,有些商品不足,此时可以增加进口来使国民经济重新平衡。 小结: 国民经济的不平衡如果是由储蓄和投资不平衡引起的,即国民经济内部不平衡,可以通过对外贸易调整进出口加以调节,使国民经济达到平衡。 三、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 对外贸易乘数(Foreign Trade Multiplier)原理是由凯恩斯的追随者,马克卢普(F. Machlup)和哈罗德(R. F. Harrod)等人在国内投资乘数原理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趋显着。自16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自由贸易产生分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这一观点后,掀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热潮。本文对国际贸易理论、增长理论、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就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以图在浩瀚的文献中找出主流的声音。 一、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外关于“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的一般动力、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显着。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着重于对外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上。 (―)国际贸易视角的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绝对成本说开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先河。他的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理论代表了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

的最初思想。剩余产品出口理论认为,对外贸易使得一国剩余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增加了各国福利,同时由于各国市场的扩大,刺激了各国增加生产,改进技术,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推动了经济增长。 近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大卫.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书中指出,即使一国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乏效率,成本没有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但是通过国际贸易仍能得到经济利益:比较成本学说应运而生。李嘉图从进口可以平抑物价的角度论述了对外贸易可以保证英国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并促进经济增长。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衡的缺陷,使各国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贸易各国的生产率增长均得到提高。 与H-O理论推断相反的“里昂惕夫之谜”揭开了贸易自由化理论的新篇章。约翰.穆勒首先明确区分了贸易利益和发展利益,促使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分析方法由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此阶段主要理论有需求偏好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美国经济学家巴格瓦蒂于1958年提出“贫困化增长”理论,认为出口较为单一且大量的开放型发展中国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途径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途径 摘要:近几年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以来,宏观经济总体处于一种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但一直以来经济的高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地显现出来,使得经济的发展面临资源环境方面越来越大的约束。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一个突出的弱点,那就是经济效益不高,我国经济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的速度型增长方式之下。这种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同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实质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有效运行,达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需要的目的。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转变增长方式需要采取综合措施,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科技进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尤为艰巨。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转变经济发展观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 增长而不考虑资源投入和环境成本、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需要不顾及后代人利益的发展观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速度、结构、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经济体制的转变为前提。我国过去长期存在粗放型增长状态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改变增长方式首先要改革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市场经济具有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与配置、协调供需关系的功能,促进竞争、优胜劣汰,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技术、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因此市场经济一般来说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所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条件。 3.优化经济结构。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3.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消费的持续下降,还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因此,无论是着眼于改善民生,还是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收支平衡,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陕西一线两带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陕西一线两带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产业集群是当今产业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陕西"一线两带"建设的核心在于培育具有关中优势和特色的产业群。本文首先简介陕西省"一线两带"的概念和范围以及"一线两带"建设的提出的背景,并对"一线两带"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作出分析。 关键词:一线两带背景分析 Abstract:Industrial cluster is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development, is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y of important ways. shanxi"a line two belts" of the construction is the core of guanzhong grow to hav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y group.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tion in shanxis province, "a line two belts" of the concept and range and "a line two belts"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posed, and "a line two belt" economic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make analysis. Keywords A line with two back ground analysis 一、"一线两带"的概念和范围 陕西是中国的腹地,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又是中心的中心。从中国地图上看,陕西的版图很像一个跪式的兵马俑,关中地区似缠绕在兵马俑身上的一条腰带,这就是“一线”的概念。2002年3月和7月,国家科技部相继批准了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国家级关中星火产业带,此为“两带”的概念。 "一线两带"就是以西安为中心,以陇海铁路陕西段和宝潼高速公路为轴线,以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国家级关中星火产业带为依托,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的以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为特点的产业经济体系,涵盖整个关中地区。包括关中地区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五个地级市和杨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53个县(市、区),

陕西省对外贸易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

河北经贸大学毕业论文 陕西省对外贸易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 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J2014级1班 学生姓名:崔安平 指导教师:张少楠 完成时间:2016年5月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经济建设取得明显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很多,但是与大部分沿海发达城市相比,提升空间还很大。鉴于为陕西更好的发展外贸提供良策,本文通过数据整理与调查对其现存问题进行分析。 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促进陕西省克服现存对外贸易困局,通过对陕西省省情了解进一步剖析陕西省对外贸易环境。在了解基本情况之后,探索陕西外贸现状及近年趋势,后发现不足并得出结论。本文结合陕西统计年鉴和陕西商务厅的统计资料,在分析陕西市对外贸易现状的前提下发现陕西省外贸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现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查阅与调查研究的方法,通过收集与整理资料,结合国家统计局、陕西统计信息网与陕西对外经济相关的数据,剖析陕西省外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把握陕西省对外贸易中现存的问题以便于帮助陕西省外贸企业克服其面临的问题。 通过充分的理论学习与数据分析,对陕西省对外贸易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有了准确的定位和充分的认识。结合陕西省情,顺应国家经济发展大环境的背景要求,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陕西省对外贸易;问题及对策;一带一路

Abstract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has been developing fas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policy was performed.Meanwhile,people's living standard has improved more, however, when compared with most developed coastal city, 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Shaanxi to make improvement. In view of promoting the growth of foreign trade of Shaanxi province, this paper fou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trade of this inland province by doing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and then ,draw the conclusion for the being problems. Shaanxi's foreign trade has made great breakthrough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we should know. The research was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statistics annual of Shaanxi and Xi'an customs. The main problems can be found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can be put forward by analyzing the trade situation By the way of literature search and making statistic, this paper find the existent problems of the trade situation in Shaanxi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Chinese statistic bureau of statistic information of Shaanxi and the foreign economy of Shaanxi . Then,grasp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Shaanxi Province's foreign trade to help enterprises in this province overcoming the disadvantages. Through the enough study of the research and analyzing the paper make a correct positioning for Shaanxi’s trade and let we know more about this province. All the job are from the history to existent situation to the future trade prospect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ccording the real environment of Shaanxi to cater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nat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Foreign trade of Shaanxi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e belt one road” Strategy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中文摘要:一国对外贸易能否促进该国经济增长.以及如何才能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 一直是经济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改茧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同时这一过程也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么,究竟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对外 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究竟是如何呢?本文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在理论研究和 实证研究回顾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的分析万法,得出了中国对外贸易促进了 经济增长的结论。同时,文章还针对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现状,结合 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有效提高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政策建议。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多人开来已经是个毋庸置疑的真理了。的确,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的对外经济与经济增长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1978年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经济伴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而高速增长。1978年至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3624.1亿元猛增至104790.6亿元,增长了约28.9倍,年均增长率可达到14.6%。同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379元猛增至8184元,增长了约21.6倍,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3.9%。同期,由于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贸易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1978年,贸易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9.8%;到了2002年这一比重已经上升至49.0%,提高了约五倍。这些数值反映了对外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支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对外贸易的形式与特点也发生了变化。由建国初的机械产品进口和初级产品进口逐渐升级为改革开放初的加工贸易也补偿贸易为主再到新世纪以来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贸易形式。可以说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引领者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着很强的研究价值。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依据。关于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不能只着眼于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与相关的统计数字。对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也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重点对象。其中重点理论依据有马克思提出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交换与生产的关系”。马克思说:“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与结构决定的。可见,交换就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由生产直接决定。”从本质意义上讲,生产决定交换,但如果从再生产过程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阶段的交换不仅仅是一个消极的被决定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交换也能对生产发生反作用,有时会对生产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或阻碍作用。生产与交换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和影响,一直他们被叫做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亚当斯密提出的动态生产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模型,对以后的理论发展有重要影响。作为最早涉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问题的古典经济学家斯密认为,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则是受到市场范围的强烈制约。对外贸易是市场范围扩展的显著标志,因而对外贸易的扩大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加速经济增长。斯密的这些论述包含了国际贸易具有带动经济增长作用的最初思想。其“剩余产品出口”理论更是着眼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他首先假定一国在开展国际贸易之前,存在着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这些多余的资源可以用来生产剩余产品以供出口,这样对外贸易为一国提供了利用过去未能充分利用的土地和劳动力机会,为本国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出路”。而且,这种剩余产品的生产不需要从其他部门转移资源,也不比减少其他国内经济活动,因而出口所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的本国需要产品,也没有机会成本,因而必然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大为李嘉图创立的比较成本理论,论证了贸易静态利益的基础。实际上在他的著作中,也包含着国际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思想。他认为,对外贸易是实现英国工业化和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并指出,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资本积累。随着人口的增加,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会因土地收益的递减规律的作用而逐渐昂贵,工资(劳动力价格)也会随之上涨。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工资上涨将使利润下降,从而妨碍资本积累。通过对外贸易,如果转移从外国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就会阻止在本国发生作用的土地收益递减化倾向,促使经济增长。以上是近代几位经济学家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几种论证。分别站在生产与交换;生产力提高与剩余产品出口;资本积累与边际成本的角度论证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微观分析。而现代的一些经济学家则更多的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罗伯逊的发动机命题也纷争。受古典经济学家上述观点和理论的启发,后来额度经济学家进一步探讨了贸易对经济的带动问题。其中较为著名的是d h 罗伯逊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engine for growth)命题。20世纪50年代,r 纳克斯对这一学说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纳克斯在分析19世纪国际贸易的性质时指出,19世纪的贸易不仅是简单地把一定数量的资源加以最适当配置的手段,他实际上是通过对外贸易把中心国家的经济成长传递到其他国家,即中心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引起的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大量需求引发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因此,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理论认为,①较高的出口水平意味着这个国家有了提高其进口水平的手段。进口中包括资本货物的进口,而资本货物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是特别重要的。资本货物的进口使这个国家取得了国际分工的利益,大大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有助于提高工业的效益,他是经济成长的主要因素;②出口的增长趋向于使有关国家把资金投向国民经济中最有效的领域,即他们享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提高劳

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换 1、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类型 经济增长方式是与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增长本身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过程,经济增长方式则体现了人们对这一增长过程的总体特征的看法和评价。当经济增长只有一种方法或途径时,就不会产生经济增长方式这样的概念,正是由于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征,才有了经济增长方式这样的概念。 经济增长方式所要说明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是如何实现的,即经济增长是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实现的,这种增长有哪些特征。由于经济增长的过程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各种资源的组合和配置过程,因此,经济增长方式是指资源的总体配置方式,即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由于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以及不同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同,经济增长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从而有了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一般分为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两种类型。 2、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阶段 粗放型增长是指主要依靠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来增加产品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增长是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3、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和途径 (1)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重要转变,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转变是紧密相关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首先要转变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与配置、协调供需关系的功能,能促进竞争、优胜劣汰,能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技术、降低成本、改善服务,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的基本前提。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在企业。我国国有企业多数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不能不带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这是我国国有企业长期活力不足、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通过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企业财产组织制度,彻底转换经营机制实现企业的高效运转。 (3)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整合优化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最全版)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陕西省人民政府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战期,是加快推进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期。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规划纲要。 第一篇努力实现追赶超越 全面总结“十二五”发展成就和经验,科学审视省情特征,准确把握发展阶段,客观研判环境变化,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努力实现新跨越。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积极应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坚持稳中求进、提质增效,主动适应新常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陕西稳步迈入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经济总量达到1.82万亿元,位次前移至全国第15位,人均生产总值7721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8万亿元,是“十一五”的3倍;财政总收入3301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翻了一番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 2.6万亿元,是“十一五”的2.25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预计达到87.38%,五年提高

17.6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陕西本色”,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产业结构得到新优化。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明显,粮食生产实现12连丰,苹果、猕猴桃产量全国第一。能源化工高端化步伐加快,延长靖边煤油气综合利用、中煤榆横60万吨煤制烯烃、未来能源100万吨煤制油等标志性项目建成投运,新增煤油气产量1.21亿吨、720万吨和192亿立方米。非能源工业增速连续4年高于能源工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10%,旅游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倍,物流、文化、金融成为支柱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8∶51.5∶39.7,第三产业占比提高3.3个百分点。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 基础设施成为新优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西安至郑州、太原等高铁建成投运,铁路营业里程4900公里,西安地铁1、2号线建成投运;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顺利完成,旅客吞吐量突破3300万人次,国际航线达到36条。水利建设五大体系、十大工程全面展开,王圪堵、南沟门水库等建成投运,渭河综合治理、引汉济渭、东庄水库、斗门水库等加快建设,新增供水能力15.4亿立方米。电力装机超过4000万千瓦,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横贯关中、连接陕北的750千伏电力骨干网架全面建成,油气管网达到7400多公里。西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沣西新城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信息化指数西部第一。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协调发展取得新提升。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关中年均增长11.7%,占全省比重65%,引领支撑作用继续增强;陕北年均增长8.9%,占全省21.3%,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加快建设;陕南年均增速超过全省2个百分点,占全省13.7%,循环经济体系日趋完善。宝鸡副中心、渭南东大门、铜川资源转型等“一市一策”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形成了多点支撑、多元带动的发展格局。大西安建设稳步推进,西咸新区获批国家级

陕西省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陕西省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 100515 学生:刘茜 学号: 100515118 指导教师:闫文娟 2014年4月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研究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2研究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理论来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国内外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文章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陕西省对外直接投资部分企业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省内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陕西有色集团海外投资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延长石油“走出去”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陕煤化集团的海外探索之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3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4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影响因素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市场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贸易额(EX)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3国际汇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4关税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数据来源与归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计量经济学软件实证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eviews软件介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