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梗塞临床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临床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临床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32例外伤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出院时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32例患者中6例恢复良好,中残10例,重残7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6例(其中手术组死亡2例,保守治疗组死亡4例)。随访资料3个月至1年,平均6个月。结论提高对外伤性脑梗死的认识,及时诊断,综合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提高生存率。

【关键词】外伤性脑梗塞;诊治;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是颅脑外伤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青少年,均有头部外伤史,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多出现在伤后24小时以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使病情加重,增加死亡率及致残率。我科2004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外伤性脑梗塞患者32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5~69岁,平均39.5岁,其中5~17岁4例,17~55岁21例,55~67岁7例。受伤机制:高处坠落伤3例,车祸伤19例,打击伤10例。所有病例均无原发性脑梗塞病史。1.2临床表现伤后持续昏迷18例。入院时GCS评分>13分3例,9~12分8例,5~8分11例,<4分10例。单侧或双侧瞳孔散大,脑疝形成者14例,偏瘫8例,单瘫4例,失语5例,头痛呕吐者9例,有烦躁等精神症状者2例。1.3 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经CT明确诊断,其中脑内血肿9例,硬膜下血肿13例,硬膜外血肿3例,多发脑挫裂伤6例,弥漫性脑肿胀1例,脑移位>0.5cm的有16例,伴有颅骨骨折6例,1例伴多发肋骨骨折、肺挫伤,伴四肢骨折3例。发现脑梗塞时间48h内13例,2~7d复查CT出现梗塞灶15例,1周后出现的有4例,梗塞范围均大于3.0cm,梗塞灶位于枕叶11例,颞叶4例,额叶4例,脑干梗塞3例,小脑1例,大脑半球梗塞3例,多发梗塞6例。2 治疗结果

治疗方法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类方法。患者出院时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恢复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随访资料3个月至1年,平均6个月。32例患者中6例恢复良好,中残10例,重残7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6例(其中手术组死亡2例,保守治疗组死亡4例)。3 讨论

分析本组TCI患者,其发病机制可能:(1)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脑组织移位,形成脑疝,脑组织在天幕裂孔、大脑镰下、骨嵴等处嵌顿挤压,局部脑血管受压和损伤,形成血栓导致脑梗塞。(2)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也是TCI 形成的重要因素,有报道认为,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凝血块和血液动力学变化对血管壁机械性的压力,可使磷脂酶C激活,进而激活蛋白激酶C(PKC),而PKC的异常激活可导致血管平滑肌的持续收缩,加重脑血管痉挛,而脑血管痉挛严重时则发展为脑梗塞。(3)外伤性血栓形成:头部受外力作用时头颈部发生旋转并产生剪应力,颈内动脉、椎动脉及脑内大动脉发生扭曲、牵拉而导致血管内膜断裂,断裂面粗糙,产生附壁血栓。(4)颅脑手术时的操作和刺激也可引起血管狭窄导致脑梗塞。(5)颅脑损伤后氧自由基的大量产生导致NO的耗竭,NO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临床路径(第一天): 一、急性脑梗塞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 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的局灶症状和体征者,伴或不伴 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等。 2.头颅CT排除肿瘤脑内出血改变。 3.临床排除糖尿病、中毒等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变性疾病所致神经系统 损害。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根据病情选择运 动处方。 2.调控血压。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病。 5.防治并发症。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吸氧。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ICD10:I63.9)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 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第一诊断不符合或患者及家人不配合而要求转诊者及溶栓治疗者不入本 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C-PR; (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MRA或DSA。 (七)选择治疗及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根据病情决定)。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康复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外伤性脑梗塞的研究进展

外伤性脑梗塞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05-27T15:11:56.117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1期作者:夏士博张文博[导读] 发病机理难以准确的判断。另外,外伤性脑梗塞的治疗方法并不十分明确。当前,外伤性脑梗塞正在深入的研究当中,探究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有效解决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难题。夏士博张文博通讯作者 第二军医大学 200433 [中图分类号] R1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6)01-325-01 1.外伤性脑梗塞病因 外伤性脑梗塞是由于外力造成的创伤而导致颅脑发生损伤所引发的病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但其原发性损伤症状的临床表现不显著,与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存在着一定的区别,需要在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当中准确予以判断。一般来说,局灶占位作用、脑疝、脑血管损伤以及脑血管痉挛是外伤性脑梗塞的主要临床表现,与多种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准确进行外伤性脑梗塞诊断与治疗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发病机理难以准确的判断。另外,外伤性脑梗塞的治疗方法并不十分明确。当前,外伤性脑梗塞正在深入的研究当中,探究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有效解决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难题。 2.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 外伤性脑梗塞患者在头部存在外伤,并出现肢体瘫痪和语言障碍,且患者无脑梗塞病史,说明患者的病症存在外伤性脑梗塞的可能性。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变化、颅内压变化以及肢体活动,从中能够反映出相应的外伤性脑梗塞的病理特征。如果患者头部外部损伤较轻,但是体征严重,同样增加了外伤性脑梗塞的可能性,进而根据影像学资料特征,对外伤性脑梗塞进行准确的判断。应用CT和MRI 进行检查。在患者发病后的24h内,从CT影像当中并不能反映出脑组织当中存在的异常。而利用MRI能够在患者发病12h内发现梗塞灶,再通过CT检查,能够确定病灶的部位和范围,并由MRI检查,能够根据其发出的T1W低信号和T2W高信号,判断其中的异常。因此,采取CT 与MRI和CTA配合使用,进而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梗塞灶呈现楔形,且边界清晰,非出血性损伤区内的梗塞灶存在独立性的特点,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的症状加以区分,以上内容可明确进行外伤性脑梗塞诊断,为治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外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 首先进行原发伤的治疗,考虑其与脑梗塞的发生和预后存在密切的关联,需要妥善进行原发伤的处理和治疗。根据患者的脑挫裂伤和颅内血肿量进行比较,采取合适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降低患者的颅内压,使用止血芳酸、维生素K1能够有效控制颅内出血情况,并采用抗自由基治疗办法,保证以神经营养的供应,以保护脑细胞。使用腺苷、纳洛酮以及酶抑制剂等药物,保持亚低温的条件。可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采用高压氧方法治疗,促进患者的脑部血液循环,有助于患者的恢复。对于脑挫裂伤和颅内血肿严重的患者,需要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并配合中西医结合的办法,帮助患者尽快的康复。当前,外伤性脑梗塞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还需要深入的进行研究,以取得更大的突破。

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

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 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脑梗死(ICD-1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 1. 急性起病; 2.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 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 4.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5. 脑CT/MRI排除脑出血 (三)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 1.一般治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控制体温、血压、血糖 2.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溶栓、血管介入、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

3.神经保护剂和侧支循环药物: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4.中医中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 5.并发症处理:监测控制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选择手术;癫痫防治;感染及褥疮防治、深静脉血栓防治; 6.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7.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二级预防措施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疾病编码(ICD-10:I63)。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小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部X线片、心电图; (4)颈部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5)颅脑CT,有条件的可行颅脑MRI+DWI(弥散加权成像)。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自身免疫抗体[抗核抗体(ANA)、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等]、红细胞沉降

脑梗塞的康复治疗原则

脑梗塞的康复治疗原则 脑梗塞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使90%的患者重新获得步行和自理生活的能力,其中30%的患者还能恢复一些较轻的工作。相反,不进行康复治疗者,上述两方面恢复的百分率相应的只有60%和5%。在病死率方面,康复组比不康复组也低12%。,因此,康复治疗对脑梗塞患者很重要。本期专家观点特邀胥方元主任,为您详述脑梗塞的康复治疗原则。 脑梗死患者只要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 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 脑梗塞康复实质是“学习、锻炼、再锻炼、再学习”,要求患者理解并积极投入。在急性期,康复运动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反射活动,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其次才是加强肌肉力量的训练。 脑梗死的特点是“障碍与疾病共存”,采取个体化的方案,循序渐进。除运动康复外,尚应注意言语、认知、心理、职业与社会等的康复。已证实一些药物,如溴隐亭等对肢体运动和言语功能的恢复作用明显,巴氯芬对抑制痉挛状态有效,由小剂量开始,可选择应用。可乐定、哌唑嗪、苯妥英钠、安定、苯巴比妥、氟哌啶醇对急性期的运动产生不利影响,故应少用或不用。 严密观察脑梗死患者有无抑郁、焦虑,它们会严重地影响康复进行和功效。要重视社区及家庭康复的重要性。 脑梗塞的康复治疗 一、主动活动: 尽量让患者做主动运动,肌肉的收缩为减轻水肿提供了很好的泵的作用。可让患者在患肢上举位做一些活动,如手指的抓握活动、抓握木棒、拧毛巾等。 二、床上训练: 为站立和步行打基矗如:翻身,起坐,坐平衡三级训练,髋、膝、肩、踝等关节抗痉挛训练以及双或单腿搭桥训练,然后坐立位转换到立位三级平衡训练,重点是重心向患侧移位的训练。 三、保持良姿位: 所谓良姿位即抗痉挛的良好体位,患者除进行康复治疗训练外,其余时间均应保持偏瘫肢体的良姿位。平卧位和患侧卧位时,应使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健侧卧位时肩关节屈曲约90°,肘关节伸展,手握一毛巾卷,保持腕关节的背屈。良姿位可改善静脉回流,减轻手部的肿胀。 四、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根据ADL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自护方法,一般采劝替代护理”的方法来照料病人,即病人在被动状态下,接受护理人员喂饭、漱口、更衣、移动等生活护理,而自我护理是通过耐心地引导、鼓励、帮助和训练患者,使患者主动参与ADL训练。脑卒中患者会有肢体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影响到日常生活能力,

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

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 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 (X日用药) 受试者姓名缩写□□□□ 药物编号:□□□ 试验中心编号:□ 试验开始日期年月日

填表说明 1.请用签字笔填写,字迹应清晰,易于辨认。 2.受试者姓名按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靠左对齐填写。 3.在所有选择项目中,请在相应的方框中划“×”;疼痛强度(PI)和疼痛缓解度等数字表示项目请在选择的相应数字上画圈“○”。 4.每项填写内容务必准确,不得随便涂改,如发现填写内容有误,应在原记录上划单横线,在旁边写明正确内容,并注名修改者及日期。不要用任何方式(橡皮、涂改液等)涂抹原记录。 5.不要改变病例报告表的格式,如发现表中没有位置填写记录者希望记录的资料时,请将有关信息记录于后面的空白附页中,并保留以上记录副本。 6.知情同意书一般为患者签名。如患者有特殊情况,可由患者法定代理人签名。

试验观察流程图 -6 -117

入组筛选表 1.受试者应为: ?年龄:18 -70岁癌症患者(一般情况尚好,可适当放宽) ?性别不限 ?预计生存期2个月以上的住院患者 ?疼痛强度为中到重度,评分≥4 ?并符合一下条件之一(请在符合的项目上画圈) 1)入选前1周内曾使用XX,日剂量为40-60mg,疼痛强度可缓解到≤2; 2)入选前1周内曾使用其它镇痛药,其全日剂量相当于40-60mgXX剂量,疼痛强度可缓解到≤2 ?非放疗期或疼痛部位为非照射部位 ?间歇期的化疗者,应由主管医生确认化疗后无止痛作用 ?该患者是否同意参加本试验,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如以上任何一个答案为“否”,此受试者不能参加 2.受试者排除标准: ?本研究开始前4周内曾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 ?正在服用或本试验开始前2周内曾服用MAO抑制剂者(如优降宁、苯乙肼等) ?24小时内用过XX类镇痛药,或5日内用过XXX ?癌痛骨转移患者,近4周内接受同位素内放疗或/和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 ?呼吸抑制、(肺)气道阻塞或组织缺氧 ?胆道疾病 ?心脏疾患(即Ⅱ级和Ⅱ级以上心功能) ?血压高于正常值 ?血液系统疾病 ?肝、肾功能明显异常(即指标高于正常值一倍以上) ?脑部疾病,判定能力异常 ?XX药耐受、过敏,或曾在使用时因不良反应停药 ?药物及∕或酒精滥用 ?孕妇或哺乳期妇女 如以上任何一个答案为“是”,此受试者不能参加 结论:该患者是否符合上述要求,同意入组是 □ □ □ □ □ □ □ □ 是 □ □ □ □ □ □ □ □ □ □ □ □ □ □ □ 否 □ □ □ □ □ □ □ □ 否 □ □ □ □ □ □ □ □ □ □ □ □ □ □ □

回顾性总结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最佳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最佳治疗方法 发表时间:2012-11-22T13:05:57.3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3期供稿作者:何娟 [导读] 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用药治疗外伤性脑梗塞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何娟(眉山心脑血管病医院620010) 【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脑梗塞患者78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患者均为39例,A组患者采用静脉注射奥扎格雷钠的治疗方法,即为对照组;B组患者在静脉注射奥扎格雷钠的基础上,继续静脉注射依达拉奉针剂,即为观察组。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A、B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B组患者较A组患者的疗效更好,神经系统的功能恢复情况也优于A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用药治疗外伤性脑梗塞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回顾性分析外伤性脑梗塞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3-0092-02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其产生机制是血管内膜损伤致使脑动脉狭窄,随之形成血栓,进一步加重动脉狭窄,血管被血栓阻塞,引起管腔狭窄,从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等情况出现。外伤性脑梗塞是脑梗塞中的一类由头部外伤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1]。常见于颅脑创伤患者,患者脑部受到创伤后,继发血栓形成,脑组织随之缺血、梗阻。我院采用了联合用药的方式对外伤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脑梗塞患者78例,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6例,A、B两组患者各39人,年龄在23~5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2±5.47)岁。合并硬膜外血肿8例,硬膜下肿块11例,脑挫裂伤4例,瞳孔放大6例。在性别、年龄、血栓栓塞部位、入院时间等方面两组患者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患者给予如下治疗方案:静脉注射奥扎格雷钠(山东罗欣药业,国药准字号H20054672),1d一次,2周为一疗程;B组患者给予如下治疗方案:在注射奥扎格雷钠的基础上,再静脉注射依达拉奉(吉林省博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1991),剂量为 0.3mg/ml,一天2次,疗程为2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2]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记录数据,显效为痊愈和显著进步两者之和,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后A、B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比较 B组患者的痊愈人数为29例,较A组患者痊愈人数多,B组患者的显效人数为33人,显效率为84.6%,A组显效人数为25人,显效率为64.1%,B组显效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疗效优于A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治疗后A、B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比较 [例(%)] 注:与A组相比,*P<0.05。 2.2治疗前后A、B两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评分情况 A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障碍评分高于B组,故B组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A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治疗前后A、B两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评分情况 注:与A组相比,#P<0.05。 3.讨论 外伤性脑梗塞在青少年人群中常见,是脑颅外伤导致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不及时诊治将会导致严重后果。患者头部受到外伤后,血管被牵拉导致管壁及内膜损伤,损伤的内膜处很快易形成血栓,同时还引起反射性的血管痉挛,血管壁损伤的内膜处血小板聚集,出现红色血栓、混合血栓,血栓形成到一定程度大小后阻塞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内的血流运输,或是血栓脱落引起脉管栓塞,最后导致脑组织损伤不能及时获得氧和血供,使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3]。造成外伤性脑梗死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1)颅内形成的肿块压迫血管使血管牵拉扭曲,脑组织也会发生移位。(2)内膜损伤导致附壁血栓的形成,栓子脱落后引起脉管腔狭窄甚至阻塞,部分脑组织缺血出现梗死灶。(3)内膜损伤后,暴露出胶原纤维,内外源凝血系统均启动,促进血栓的快速形成。脑梗塞的患者易出现头晕、恶心的症状,而且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血压波动极大,这些症状维持时间短,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脑梗塞会发生多种并发症,严重时甚至致残,病人还会伴有一些其他疾病的复发,如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心血管疾病。外伤性脑梗塞患者应忌钠盐、烟、酒,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乐观的面对生活,控制饮食。脑梗塞在临床上分几类,有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出血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大面积脑梗塞及外伤性脑梗塞等[4]。外伤性小儿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应先让患儿安静下来,再积极的配合药物治疗。脑梗塞患者应及时采取治疗。现今,治疗外伤性脑

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

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理,提高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75例颅脑外伤患者采用CT平扫,层厚5~10 mm,层距10 mm。结果75例颅脑CT平扫显示基底节内囊区低密度梗塞灶61例,脑叶区10例,放射冠区2例,内囊区合并脑叶区2例;20例在初次CT检查时发现,55例CT 复查时发现。结论CT是诊断外伤性脑梗塞主要和首选方法,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根据病情需要,CT复查必不可少。 标签:脑外伤;脑梗塞;CT;复查 颅脑外伤最主要可引起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性脑梗塞是颅脑外伤的并发症之一[1],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其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点,收集了75例病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1995年3月~2010年10月间诊断有明确外伤史,CT诊断表现为颅内低密度病灶,经临床结合CT表现明确诊断为外伤性脑梗塞病例75份。其中男性58例,女性17例;年龄3~58岁;车祸38例,打击伤20例,自行摔伤8例,坠落伤9例。有55例是复查时发现。 1.2临床表现75例中均在外伤后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和偏瘫,症状出现的时间分别为3~13 h 15例,14~24 h 20例,25~72 h 35例,5 d以上5例。伤后有昏迷史的38例,清醒的37例;伤后有头痛、恶心40例,头痛呕吐21例,14例早期无任何症状和表现。 1.3CT检查使用以色列ELSCINT 1900和西门子CT机,以OML(眶耳线)为基线,层厚10 cm,层距10 cm。部分病例在脑内基底节区加扫0.5 cm薄层扫描;检查时间为伤后2 h~2周,追踪观察复查CT时间为伤后3个月~6个月。 2结果 2.1脑梗塞灶的部位及分布右侧29例,左侧38例,两侧8例;梗塞灶在基底节内囊区为61例(图1~2),脑叶区10例(图3),放射冠区2例,内囊区与脑叶区合并2例;病灶形态均为低密度灶,CT值20~25 HU,(平均23 HU);病灶大小为0.2 cm×0.5 cm~1.3 cm×2.6 cm,均无占位效应;合并有其他颅脑损伤41例,其中30例为成人;而单纯外伤脑梗塞的34例中,29例是儿童。 2.2脑梗塞发生的时间20例在初次CT检查时发现,55例是在复查CT时发现。 3讨论

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

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 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 (X日用药) 受试者姓名缩写□□□□ 药物编号:□□□ 试验中心编号:□ 试验开始日期年月日 填表说明 1.请用签字笔填写,字迹应清晰,易于辨认。 2.受试者姓名按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靠左对齐填写。 3.在所有选择项目中,请在相应的方框中划“×”;疼痛强度(PI)和疼痛缓解度等数字表示项目请在选择的相应数字上画圈“○”。 4.每项填写内容务必准确,不得随便涂改,如发现填写内容有误,应在原记录上划单横线,在旁边写明正确内容,并注名修改者及日期。不要用任何方式(橡皮、涂改液等)涂抹原记录。 5.不要改变病例报告表的格式,如发现表中没有位置填写记录者希望记录的资料时,请将有关信息记录于后面的空白附页中,并保留以上记录副本。6.知情同意书一般为患者签名。如患者有特殊情况,可由患者法定代理人签名。

入组筛选表

1.受试者应为: 年龄:18 -70岁癌症患者(一般情况尚好,可适当放宽) 性别不限 预计生存期2个月以上的住院患者 疼痛强度为中到重度,评分≥4 并符合一下条件之一(请在符合的项目上画圈) 1)入选前1周内曾使用XX,日剂量为40-60mg,疼痛强度可缓解到≤2; 2)入选前1周内曾使用其它镇痛药,其全日剂量相当于40-60mgXX 剂量,疼痛强度可缓解到≤2 非放疗期或疼痛部位为非照射部位 间歇期的化疗者,应由主管医生确认化疗后无止痛作用 该患者是否同意参加本试验,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如以上任何一个答案为“否”,此受试者不能参加 2.受试者排除标准: 本研究开始前4周内曾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 正在服用或本试验开始前2周内曾服用MAO抑制剂者(如优降宁、苯乙肼等) 24小时内用过XX类镇痛药,或5日内用过XXX 癌痛骨转移患者,近4周内接受同位素内放疗或/和双磷酸盐类药 物治疗 呼吸抑制、(肺)气道阻塞或组织缺氧 胆道疾病 心脏疾患(即Ⅱ级和Ⅱ级以上心功能) 血压高于正常值 血液系统疾病 肝、肾功能明显异常(即指标高于正常值一倍以上) 脑部疾病,判定能力异常 XX药耐受、过敏,或曾在使用时因不良反应停药 药物及∕或酒精滥用 孕妇或哺乳期妇女 如以上任何一个答案为“是”,此受试者不能参加 结论:该患者是否符合上述要求,同意入组是 □ □ □ □ □ □ □ □ 是 □ □ □ □ □ □ □ □ □ □ □ □ □ □ □ 否 □ □ □ □ □ □ □ □ 否 □ □ □ □ □ □ □ □ □ □ □ □ □ □ □ 医生签名:______日期____年___月___日

脑梗塞临床路径

. .. . 脑梗塞临床路径 一、脑梗塞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梗塞(ICD10:I63) (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7.01脑梗死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脑梗死的诊治重在根据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因及病理进行分型分期,综合全身状态,实施个体化治疗。在超急性期和急性期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措施尤为重要。 (一)一般性诊断 1、临床特点 (1)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TIA 发作。 (2)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3)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2、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糖等。 (2)影像学检查:脑的影像学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脑梗死的围、部位、血管分布、有无出血、旧和新鲜梗死灶等,帮助临床判断组织缺血后是否可逆、血管状况,以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帮助选择溶栓患者、评估继发出血的危险程度。 ①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 ②头颅磁共振(MRI) ③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 .资料. ..

(二)临床分型(OCSP 分型) OCSP 临床分型标准: 1、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表现为三联征,即完全大脑中动脉(MCA)综合征的表现: 大脑较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意识障碍、失语、失算、空间定向力障碍等);同向偏盲;对侧三个部位(面、上肢与下肢)较严重的运动和(或)感觉障碍。多为MCA 近段主干,少数为颈动脉虹吸段闭塞引起的大片脑梗死。 2、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有以上三联征中的两个,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 局限。提示是MCA 远段主干、各级分支或ACA 及分支闭塞引起的中、小梗死。 3、后循环梗死(POCI):表现为各种不同程度的椎-基动脉综合征:可表现为同侧脑神经瘫痪及对侧感觉运动障碍;双侧感觉运动障碍;双眼协同活动及小脑功能障碍,无长束征或视野缺损等。为椎-基动脉及分支闭塞引起的大小不等的脑干、小脑梗死。 4、腔隙性梗死(LACI):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如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脑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手笨拙-构音不良综合征等。大多是基底节或脑桥小穿通支病变引起的小腔隙灶。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7.01) 脑梗死的治疗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等确定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实施以分型、分期为核心的个体化治疗。 (一)科综合支持治疗:应特别注意血压的调控

(推荐)外伤性脑梗塞

外伤性脑梗塞 外伤性脑梗塞(Traumati。CerebralInfaretion,TCI)是指颅脑受不同程度损伤后3一7d内产生的局灶性或广泛性脑缺血性病变是颅脑损伤病人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是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梗塞范围小者增加了致残率,而大面积梗塞者将大大增加了死亡率和重残率;原发脑损伤的症状及体征掩盖了脑梗塞的症状及体征,尤其是昏迷患者,很难及时发现脑梗塞,在临床救治中应引起高度重视。我科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颅脑外伤并发脑梗塞患者25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8例,女7例,年龄3~72(平均4 2.6)岁。坠落伤4例,车祸伤16例,打击伤5例。梗塞部位:额叶7例,颞叶8例,顶叶2例,双额叶3例,额叶及颞叶3例,颞叶及顶叶1例,一侧半球梗塞1例。所有病例伤前均无脑梗塞病史。 1.2 临床表现:脑梗塞症状出现时间:48 h以内13例,48~72h 8例,4~7 d 3例,15 d 1例。入院时病情:伤后出现一过性昏迷3例,浅昏迷6例,中度昏迷11例,深昏迷5例。GCS记分:3~8分4例,9~12分13例,13~15分8例。其中合并脑疝4例,硬膜外血肿7例,脑挫裂伤并硬膜下血肿14例。 1.3 辅助检查:本组均经颅脑CT扫描,证实脑内有低密度影,伤后2 d内脑CT扫描,其中13例发现梗塞灶,3 d后复查发现7例,4~7 d复查有4例出现梗塞灶,还有1例15日病情突然加重,复查CT发现颞叶梗塞。 1.4 治疗:本组行手术治疗清除血肿者17例,保守治疗者8例。本组均给予尼莫地平、川穹嗪、低分子右旋糖苷,结合甘露醇、地塞米松、神经营养药物、高压氧和和功能锻炼等治疗,1例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恢复良好,未见脑出血发生。治疗20d,复查CT。 2 结果 CT呈模糊效应者13例,梗塞灶明显缩小者8例,有4例治疗过程中死亡。本组随访0.5 a,根据GCS记分标准良好15例,轻度残疾3例,重度残疾1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4例。 3 讨论 颅脑损伤并发脑梗塞的发病机制:①血管损伤:在外力冲击作用下,颈动脉、脑动脉发生牵拉、扭曲,致内膜断裂、出血、血栓形成以及小栓子脱落而致远端栓塞,或动脉持续痉挛、狭窄和闭塞,或动脉内壁出血假性动脉瘤形成,或原动脉瘤破裂等。脑血菅的损伤主要为外力冲击作用下头部加速旋转,强大的不均匀向心力使血管内膜及平滑肌受损伤。②脑血管痉挛:普遍认为颅脑损伤患者蛛网膜下腔凝血块分解时释放的一些缩血管物质如花生四稀酸的衍生物、血红蛋白降解产物、5-羟色胺等对脑血管痉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脑组织损伤时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导致脑血管发生痉挛,引起血管腔狭窄,影响了脑内血流量,若超过颅内血管的代偿能力将发生受累血管供应区脑组织缺血,严重者发生脑梗塞。颅脑手术及颈动脉手术的刺激,可致脑血管和颈动脉痉挛、狭窄和闭塞。③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脑灌注压降低、血流缓慢、淤滞,凝血系统被激活,血栓形成;颅脑损伤后微循环障碍及血管反应性变化,导致继发性脑缺血改变而发生脑梗塞等[1]。④除以上原因外,笔者认为脱水剂,特别是甘露醇以及白蛋白的应用也是原因之一。脱水剂应用后,高分子量物质进入毛细血管使得血黏滞度增加,血流变慢而产生低灌注,从而增加脑梗塞的发病机率。因此针对颅脑损伤并发脑梗塞的原因采取以下措施可望减少脑梗塞的发生率: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病人尽早行气管切开,高频及人工呼吸机辅助供氧,以降低体内动静脉血氧差[2];在维持有效循环血量的

病例报告表CRF

XXXXXX临床试验 病例报告表 (Case Report Form) (版本号:第二版 2010年8月3日) 试验组□对照组□ 是否完成研究:□是□否 承担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1. __ □ 2. □ 受试者拼音缩写:□□□□ 试验编号:□□□ 研究者姓名: 研究开始日期: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研究结束日期: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实施者:XXXXXXXXXXXXXXXX公司

填 表 说 明 1、筛选合格者填写正式病例报告表。 2、病例填写务必准确、清晰,病历及本表作为原始记录,不得随意涂改,错误之处更正时,在错误处划一水平线居中,仍能看到其原始内容,将更正的记录写在旁边,并写上研究者的姓名和更改日期。 举例:原记录为:8.5 , 修改后式样为8.5, HHY 2010.7.29 3、填写本表一律使用黑色中性笔。 4、患者姓名拼音缩写四格需填满,两字姓名填写两字拼音前两个字母,三字姓名填写三字首字母及第三字第二字母,四字姓名填写每一个字的首字母。 举例:张悦ZHYU,李新华LXHU,欧阳冰冰OYBB 。 5、所有选择项目的□内用“X ”标注。 6、试验期间应如实填写不良事件记录表。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采取的措施和转归。如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请及时报告本中心临床试验负责人、伦理委员会、实施者、药监局。 (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时需在24小时以内上报有关单位) 试验实施者: XXXXXXXXXXXXXXX 公司 移动电话: 电 话: 传 真: 临床研究单位: 1. □ 2. □ 电 话: 传 真: 电 话: 传 真: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安全监管司 (010)68313344—1013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 (2019年版) 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l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局灶症状和体征,伴或不伴意识障碍。 2.头颅CT证实颅内无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 1.整体治疗: (1)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2)维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吸氧; (3)不能经口喂食者给予鼻饲,以维持机体营养需要,避免吸入性肺炎; (4)控制血压; (5)降低颅内压。存在颅内压升高的征象时,采取降颅压措施,药物可选用20%甘露醇,严重时可考虑去骨瓣减压; (6)控制体温在正常水平,38℃以上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 (7)防治应激性溃疡; (8)早期康复治疗。 2.特殊治疗: (1)溶栓治疗(发病3-6小时之内); (2)抗凝治疗; (3)抗血小板治疗; (4)降纤治疗; (5)神经保护治疗; (6)中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3脑梗死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 1 )血常规、尿常规; ( 2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肌酶谱、血脂、双颈动脉加双椎动脉彩超、TCD、头颅MRI。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收缩压大于180mmHg或舒张压大于110mmHg时,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4.溶栓治疗:尿激酶等。 5.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肝素等。 6.抗血小板治疗:可选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7.缓泻药。 8.防治应激性溃疡: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9.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10.中药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监测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脑梗死病情危重者需转入lCU,转入相应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脑梗死可能导致既往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脑梗塞最佳治疗方法

?脑梗塞最佳治疗方法 ?脑梗是一种严重的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残率高、死亡率高、并发症多”的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45岁以上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居世界第一,我国脑梗总患病人数近1000万,每年新增病例大约130万,虽然预后比脑出血要好,但我国每年仍有150万人死于脑梗,即便是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幸存下来的有50%的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40%面临复发威胁,40%重残,有的偏瘫,肢体感觉丧失,肌肉萎缩,难以行动,有的口眼歪斜,吃饭说话都困难,甚至出现痴呆等精神异常,尽管他们的病状出现在一侧肢体和面部等一些不同的部位,可最终发病却都在脑子里。 脑梗治疗是在急性发作期用西药,以注射见效最快,但不适合在漫长的后遗症期、恢复期、二级预防时期使用,在此时期中药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的优势,中药里有药性温和的植物药,有药性比较强的动物药,前者容易治疗不彻底造成脑梗复发,后者容易造成患者中毒,植物药和动物药有机配伍,病配合名贵动物药牛黄麝香的天欣泰血栓心脉宁片是最理想的选择。 人脑需要的各种物质是靠血液的流动传递输送的,血液在心脏的博动下流动,在流动中,将氧料氧气等各种生命物质送向全身,同时也送向脑部。血液经脑动脉流入脑组织的微细血管,通过微细血管将氧气氧料等各种生命物质源源不断的送给脑组织,再把脑组织的代谢物通过静脉运出。血液在这里每循环一次仅仅需要四到八秒钟,可见脑血管承受了多么繁重的传递使命,这也说明脑血管必须具有良好的状态才能保障脑组织的正常生理机能。 健康人和年轻人的血管,血流十分通畅,它的管腔宏大,表面光滑,富于弹性; 患高血压的病人和中老年人的血管逐渐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并粗糙,形成硬化斑块,随着斑块的增多加大,血管壁逐渐增厚变窄,阻碍了血液的流动,血流量减少,脑组织供血不足,造成了脑子的正常机能减弱。当血管狭窄或阻塞时,就会使人出现头晕头疼,健忘失眠等现象。由于脑血管变化的部位不同,往往出现不同的症状:有的人看东西模模糊糊不清楚;有的嗜好睡觉,不分场合昏昏沉沉的睡; 也有人肢体容易麻木,软弱无力;有的出现血压忽高忽低,或者恶心呕吐,这些现象常常是脑梗的先兆,多出现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当中,这也是容易发病的年龄阶段。 一旦脑血管斑块增多,血管狭窄,血流缓慢,加上血液粘稠度的增加,即血管病变和血液病变同时作用,导致脑血流阻断而发生缺血、坏死和软化,就形成了脑梗。 脑梗多形成在大中型动脉血管处,使得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等部位缺血,由于这些神经纤维下行交叉到对侧,所以左侧脑梗就会造成右侧半身不遂,同样,当右侧脑梗就会造成左侧半身不遂,因此即使抢救及时,也都留下了不同程度后遗症,据统

大面积外伤性脑梗塞致死的法医学鉴定

大面积外伤性脑梗塞致死的法医学鉴定 1案情介绍 2015年7月3日14时许,孙某(男,43岁)驾驶一辆电动三轮车行至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305国道金牛山大街南富玺钢材城路口附近路段时与一辆翻斗车相撞后受伤,经医院抢救无效于2015年7月5日16:40左右死亡。 2临床资料 现病史:患者于1h前车祸中伤及头面部及胸部,伤后意识不清,头面部创口流血,无恶心及呕吐,无抽搐及二便失禁,急诊行CT检查后收入病房。病来无尿痛及血尿,无腹泻及便秘,未进食水。体格检查:T36.5℃,P81次/min,BP108/60mmHg,R18次/min。专科检查:昏睡状态,问话不答,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2.5mm,光反射灵敏,头面部创口敷料包扎,无血性液渗出,无面瘫,耳鼻无溢液,颈软,双肺呼吸音清,心率70次/min,腹平软,无反跳痛,左侧肢体瘫,肌力Ⅲ级,双膝腱反射正常,双巴氏征阴性。2015年7月4日CT诊断:左侧大面积脑梗塞可能性大,左侧额顶部软组织肿胀。请结合临床。2015年7月4日11:20~13:40手术记录:…。手术名称:左侧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术中诊断:左侧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脑疝…。确定诊断:左侧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脑疝,头面部皮裂伤,颈部皮裂伤,脑震荡。 3法医学检验 3.1尸表检验成人男性尸体一具,尸身长170cm,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尸斑呈淡红色,分布于尸体背侧未受压部分,指压不褪色;尸僵已形成,存在尸体各大关节,程度较强。头部戴网状止血纱帽,头顶部敷料包扎在位伴有血染。颜面苍白,双眼睑闭合,睑球结膜苍白,角膜轻度混浊,双侧瞳孔不等大、正圆固定,其中左侧直径0.5cm,右侧直径0.6cm,舌位于齿列内,口、鼻腔及双侧外耳道未见异常分泌物。 3.2损伤检验 3.2.1前额面部正中近发际处经左额部、顶部至左颞部有一“U”型长28.0cm 开颅术后创口,已缝合,缝线在位。 3.2.2左顶部有一0.8cm×0.3cm闭式引流术后创口,已缝合,缝线在位。 3.2.3左额颞部有一不规则形态8.0cm×0.2cm-2.0cm表皮剥脱伴皮下出血,其中有两处分别长1.8cm、 4.0cm创口,已缝合,缝线在位。 3.2.4右额面部有一2.5cm×1.0cm表皮剥脱伴皮下出血,局部小创口已缝合,缝线在位。

脑梗塞的最佳治疗中药方剂

脑梗塞的最佳治疗中药方剂 脑梗塞的最佳治疗中药方剂! 治疗脑梗塞的中药方剂:血竭10克、全蝎10克,地龙10克,桂枝10克,红花各10克、柴胡20克,姜黄10克,升麻20克,桔梗20克,威灵仙10克,蔓荆子20克,川芎20克,菖莆30克,山甲10克,制川乌10克,甘草10克。每日1付,水煎分早.中.晚服。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 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一) 脑梗塞的先兆症状 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

(二) 脑梗塞的临床表现: 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 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4)有一种称为“腔隙性脑梗塞”的疾病,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见,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反复发作,有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多年不变。故对老年人“无症状性脑卒中”应引起重视,在预防上持积极态度。

1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死临床路径 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l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局灶症状和体征,伴或不伴意识障碍。 2.头颅CT证实颅内无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 1.整体治疗: (1)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2)维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吸氧; (3)不能经口喂食者给予鼻饲,以维持机体营养需要,

避免吸入性肺炎; (4)控制血压; (5)降低颅内压。存在颅内压升高的征象时,采取降颅压措施,药物可选用20%甘露醇,严重时可考虑去骨瓣减压; (6)控制体温在正常水平,38℃以上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 (7)防治应激性溃疡; (8)早期康复治疗。 2.特殊治疗: (1)溶栓治疗(发病3-6小时之内); (2)抗凝治疗; (3)抗血小板治疗; (4)降纤治疗; (5)神经保护治疗; (6)中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3脑梗死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 1 )血常规、尿常规; ( 2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肌酶谱、血脂、双颈动脉加双椎动脉彩超、TCD、头颅MRI。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收缩压大于180mmHg或舒张压大于110mmHg时,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