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时吉祥表的演进(五)佛家计时器的演进

六时吉祥表的演进(五)佛家计时器的演进
六时吉祥表的演进(五)佛家计时器的演进

佛教计时法器的演进(五)

?五、佛家计时器的演进

?(一)犍稚

?(二)太阳钟

?(三)影子钟

?(四)水钟

?(五)莲花漏

?(六)沙钟

?(七)火钟

?(八)香钟

?(九)六时吉祥表

?附:六时仪轨

?附:佛国君王作息时间表

五、佛家计时器的演进

佛家所用定时器的种类十分的繁多,而型制、大小也差异极大,因此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中,也产生了许多的变化。即使是名称相同,也因为时代、国家区域乃至宗教的不同,而在形式、材料及制作方法上,有极大的差异。现将不同时代的佛门中使用的有代表性的计时器介绍如下,使大家理解。

(一)犍稚

犍稚(梵文ghanta)为古印度佛教寺

院计时器,又作犍稚、犍迟、犍地、犍抵、

犍植、犍槌、犍锤。在诸经律中也有译作

板、鼓、铃、铎、钟磬的。

关于犍稚的缘起,根据《五分律》卷十八所记载,在佛陀时代,有一次僧团布萨时未能及时集合,乃至荒废坐禅行道。佛陀于是教示弟子,必须高声唱言时至,同时敲打犍稚,或者击打鼓、吹螺集合大众。按照《大比丘三千威仪》的记载,有五事必须击打犍稚:“一者常会时,二者旦食时,三者昼饭时,四者暮投槃时,五者一切无常。”

对此,《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中记载:“阿难即升讲堂,手执犍稚,并作是说:我今击此如来信鼓,诸有如来弟子众者,尽当普集。尔时复说此偈:降伏魔力怨,除结无有余。露地击犍稚,比丘闻当集。诸欲闻法人,度流生死海。闻此妙响音,尽当云集此。”

犍稚最初本为木制,如同后世所谓的“板”。《五分律》卷十八记载,当时比丘不知应该用哪种树木制作犍稚,于是就汇报给佛陀。佛陀教示说:除了漆树毒树,其余能发出响声的树木都可以。

后来,也出现了铜制犍稚。如《大智度论》卷二中记载:是时,大迦叶作是语竟,往须弥山顶,挝铜揵椎,说此偈言:“佛诸弟子,若念于佛,当报佛恩,莫入涅槃!” 诸弟子得神力者。皆来集会。

关于其打法,《四分律疏饰宗记》卷八中说:“创疏而轻,渐急而重,将欲了时渐细渐没,名为一通,如是至三,名日三通。于最后通声没之次,大打三下,或二或一,以表声绝。”

(二)太阳钟

所谓太阳钟,其实就是根据日影的长度变

化,将一天时间分为若干时刻,并确定时辰或

刻数。

早在5000年甚至是1万年以前,人类就有

了太阳钟。它起源于埃及、印度和中国。古代

的人们最早观察到的天文现象就是太阳的东

升西落,但是,太阳光芒耀眼,直接观察它不

是很方便。后来,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

早就发现,在阳光下的各种物体投在地面上的影子,都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而不断缓慢地变化着位置的,并且还知道这些影子的位置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一一对应的。于是,他们也就能够根据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方向的变化,判断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从而方便地知道当时的时刻。

经过对阳光下各种物体的影子的长期观察,人们设计了一套方法,选择一块比较平坦的地面,当中竖立一根竿子,再在地面上画上一些用来表示时刻的线条,根据竿子的影子和这些线条的相对位置,就可以直接读取时刻了。这就是原始的太阳钟。“立表见影,视影知时”,这就是利用太阳钟测时的基本原理。

太阳钟是古代佛教修行者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佛教僧侣法规》证实,太阳钟在古代印度和佛教国家得到了很广泛的传播。会运用太阳来计量时间,被认为和掌握佛学知识同样是必需的。在佛经中,专门有一部记载了影长资料的《时非时经》。这是一部很特别

的佛经,全部经文就是交代了冬、春、夏三季各月的影长资料,用以帮助佛弟子确定时间。

(三)影子钟

严格地来说,影子钟是太阳钟的一种,不过使

用起来更为便捷。

在印度古城贝拿勒斯(现名瓦拉纳西)西北约10

公里的地方,就是佛陀初转法轮的鹿野苑。佛陀涅

槃以后,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托钵僧到贝拿勒斯去

朝圣。

在长途的跋涉中,这些托钵僧风餐露宿,矢志不移。他们对于食宿都没有太多要求,但却不能不知道时间。于是,有聪明的托钵僧制作了一种八角形的手杖,在手杖的上半截打一个孔,插上一支短木钉,在手杖上刻上刻度。

需要看时间的时候,只要把手杖上的绳子一提,让手杖竖直向下,太阳光照到木钉上,木钉的影子投到手杖上,看看影子的长度就知道时间了……

为什么要把手杖做成八角形呢?这是为了适应不同季节而制作的八个面。一年四季中,太阳在天空中走过的路程是不同的,所以夏天的影子长度和冬天就差别很大。《大般涅架经》卷九云:日出有三时异,谓春、夏、冬。冬日则短,春日处中,夏日极长。“影子钟”的发明者考虑到这一点,把手杖做成八个面,每一面适用半个季节,从而保证了计时的相对准确。

(四)水钟

太阳钟靠测定日影来计时,因此只能在白天和晴

天使用。在太阳钟使用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其它的计

时器就应运而生。

水钟也是古代寺院常用的计时工具之一。最早的

时候,人们发现水的流动所需要的时间是有规律的,

因此发明了水钟。水钟根据等时性原理滴水记时,一

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把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

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受水型)。

在古印度普遍使用的,是一种称为水盂钟的受水型水钟,在印度文化中名为ghatika-yantra,在佛寺与印度教神庙中十分常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一云:居俗日夜,分成八时,于昼与夕,各四时,异一一时,中又分四分,通计日夜三十二分。以水漏中,定知时分。

水盂钟由一大一小两只铜盂组成,其大小、重量都有明确规定。其中的小盂可用铜也可用椰壳制成,底部钻穿一个如针眼般的小细孔,使用时,将大盂盛满水,然后令小盂漂在大盂内的水面上。水通过细孔渐渐涌入小盂,其不断增加的重量使得小盂缓慢下沉。正式使用前,要仔细观察小盂在一天之内的沉落过程,把盂中蓄水的水面在各个时刻所升达的程度标录在小盂的内壁上,然后刻成时辰表。

使用的方法则是于每天天明之前的某个固定时刻将小盂放在大盂之内。这样,只消察看小盂内水面与盂壁上时辰刻度的对应位置,就可知道此际的时间。到入夜之时,小盂会因水满而沉至大盂底部,当它沉到水底的时候发出的碰撞声,会提醒人立刻将其取出,清光其所蓄之水,重新置于大盂内,开始一轮标记时间的循环。

李约瑟推测水钟可能从美索不达米亚传入中国,时间可能早达公元前二世纪的商代,最迟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国人把它叫做刻漏或漏壶。

中国的水钟最先是泄水型,后来泄水型与受水型同时并用或两者合一。由汉代(公元前202)开始,泄水型漏壶逐步被受水型漏壶取代,其特色是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而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装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壶逐渐流行。

再后来,由几个铜水壶组成的铜人漏壶组也出现了。除了最底下的那个,每个壶的底部都有一个小眼。水从最高的壶里,经过下面的各个壶滴到最低的壶里,滴得又细又均匀。最低的壶里有一个铜人,手里捧着一支能够浮动的木箭,壶里水多了,木箭浮起来,根据它上面的刻度,就可以知道时间。

第一个使用擒纵器的水钟,由中国僧侣兼数学家一行和政府官梁令瓒建于长安。这个擒纵器水钟是个天文数仪器,但从计时的角度看仍然是一个水钟。

(五)莲花漏

莲花,是一种吉祥清净的花,出污泥而不染,清香可爱。佛教视莲花为圣洁的象征。所以佛、菩萨像都设有莲花宝座。《大正藏》经典说,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正因如此,莲花也就承担了佛教的象徵使命。

莲花漏是一种特殊的水盂钟。中国史料

中第一次提到这个诗意的名字,恰恰关涉

到寺院生活,并与中国净宗初祖慧远等高

僧联系起来。由此推测,它当初可能是作

为佛教用器而出现的。

慧远是晋代高僧,21岁出家师事释道

安,是道安门下的首座弟子。公元377年,

慧远避乱南奔,被庐山美景所吸引,遂决

计入山,暂时落脚于龙泉精舍。当时的江州刺史桓伊给慧远建了东林寺,寺里原有二个水池,一东一西,池中种着白莲。后来慧远就以白莲为名,建起了“白莲社”,简称“莲社”。

因为没有时钟报时,慧远大师在池中用铜制作十二叶莲花漏为定时器,莲花漏随着流波而自然转动,能比较准确地显示昼夜六时,大家便以莲花漏,划定念佛修行的时间。中唐人李肇《唐国史补》中“灵澈莲花漏”一条记道:“越僧灵澈,得莲花漏于庐山,传江西观察使韦丹。初,惠远以山中不知更漏,乃取铜叶制器,状如莲花,置盆水之上,底孔漏水,半之则沉。每昼夜十二沉,为行道之节。虽冬夏短长,云阴月黑,亦无差也。”

按史书上的说法,莲花漏曾经长期是庐山佛寺的独家秘器,不为外人所知,后来由僧人传入俗世。其雅称显然缘于造型的优美,小盂是一朵铜莲花,在水中半浮半沉。不过,这朵莲花每个时辰就沉底一次,所以需要隔一个时辰就把莲花取出重置,这显示莲花漏的制作技术还是相当朴拙的,不能像后来改进出品的那样,小盂的一次沉降就可以显示六个时辰的进展。

(六)沙钟

在部分地区的古代寺院中,沙漏也是一种计时仪器,称为沙钟。

它的原来与水钟类似,是利用沙从一个容器内通过一个小孔漏到另一个容器来计算时间的,一般用来测量时段,如一刻钟、半小时等。沙漏出现于公元四世纪至十六世纪。人们在使用水钟的过程中,发现了水钟有一个最大的缺点:水在寒冷的冬季水会结冰导致水钟无法使用。于是,就想出了以细沙代替水,制出了沙钟。

不过,水钟可以利用浮标,沙钟却不能,但沙钟可以根据流入容器里沙的高度或流量来计时。在后来的发展中,人们发明了带刻度的沙钟,就是在一种细长形瓶体上画上刻度,随着上部瓶体内细沙的平面下降,根据沙的流量或瓶体下部的积沙量来计时。

还有一种沙钟,样子像个两头粗中腰细的玻璃葫芦,上边灌满沙粒以后,细沙就从中腰的小孔慢慢地流到下边,当沙粒流完,就报告了一个时间。把沙钟倒过来,沙粒又从这一端向那一端流,第二个时间便开始了。

再到后来,人们又研制了比瓶中流沙复杂得多的沙钟,又称为沙漏。它用流沙推动齿轮组使指针在时刻盘上指示时刻。明朝初年发明的一种叫“五轮沙漏”的沙钟。这种沙漏能够“击鼓自鸣”,就是说,到了一定的时刻,小鼓锤就自动敲一下鼓,向人们报告时间。“五轮沙漏”还用丁字盘和指针来指示时间,十分巧妙。后来,又有人改进了五轮沙漏,造出了六轮沙漏。

不过,沙钟弄不好常发生阻塞,因此对使用的沙有很高的要求,必须很细、很光滑、很均匀,所以制作很不容易。据说古人是将黑色大理石砸碎、研细,使沙粒大小均匀,然后磨光滑,再用上等的酒浸泡、晒干,如此反复多次后方可使用。但是沙钟里所用的沙粒是否都有这番经历,现在是无法考证了。

(七)火钟

在古代,人们白天从事游牧和耕种,可以靠观察太阳的

“移动”来计量时间,但夜里漆黑一团,周围的事物也无法观察,用什么来计时昵?闪动的篝火给人以启示,人们发现不同的物质其燃烧速度不同,但相同的物质其燃烧速度大体上是相同的,制造出了以燃烧速度来计时的各种火钟。

火钟几乎是与沙钟同时出现的,它包括有蜡烛钟、灯钟、吞钟、火绳钟等。蜡烛钟是比常用的。蜡烛在制作时,其形状、粗细、长短基本是一样的,只要周围环境变化不大,燃烧时的速度也就基本相同,那么烧完一支蜡烛的时间也大体相同。如在蜡烛上刻上相应的刻度就可以计算简单的时间间隔了。据记载,有寺院800多年来使用一种自制的蜡烛做长明灯,同时也有计时的功能。

民间常用的还有油灯钟。一盏油灯也可以是一个钟,给油灯注满一定量的油,等灯油燃完了,便报告了一个时间段。若把时间刻度标在盛油的玻璃器皿侧面,油的水平线因燃灯钟烧消耗而下降,据此也可看出时间的流逝。有些地方曾经用油灯当作换班的标志,那油灯是个大陶器,一盏油灯大约要燃10个小时呢。

后来,人们还发明了带有浮箭指示的火钟,就是在“铜壶漏一”的漏管中,穿入灯芯(捻子),盛装蜡糊状油料,即可成为自动供给燃油的灯。加上浮箭,就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燃火计时的油灯,应当将其称之为“燃油刻漏”的火钟,则是顺理成章和可信的。

(八)香钟

远东地区的寺院中,除了使

用水钟、机械钟和蜡烛钟外,也

会使用香钟计时。在日本的正仓

院,至今仍保存了一个香钟,不

过在其上的文字不是中文,而是

梵文。由于佛教经常使用梵文,

因此推测香钟在佛教仪式中使

用,而且是由印度人发明。

严格地来说,香钟也属于

火钟的一种。但是它跟蜡烛钟等

其它类型的火钟很比较,燃烧均

匀而且无火焰,因此在室内使用时,更准确和更安全。在电影《李时珍》里,李时珍给一个生病的小孩吃了药,说“点上三炷香以后”就可以看出变化。等三炷香点完,果然小孩的病情就好转了。李时珍是明代医学家,那时我国仍然常用烧香来计量时间,一炷香就是一个时间单位。

再后来,有人以特制的模子制成盘香,盘香粗细均匀,保证燃烧均匀,然后再上面画上刻度,使用时根据燃烧后剩余的盘香上的刻度来推测时间。

最早见于宋代(公元12世纪中叶)文献中的“龙舟报时更香”,就是一种设有定时响闹功能的香钟:把香放在一个船形的槽里,挂上几条两端都系著金属球的细线,线下放了燃著的香。每隔一段时间,香便会烧断一条线,金属球跌进下面的金属盘子时,便会发出报时响闹。在香的某一点,用细线系上两个铜铃,横挂在放香的小“龙船”上。人们听到响声,就知道预定的时刻到了。

香是人类生命中最美好的感动,在佛门中也具有极大的意义。佛家认为,香于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贤圣,甚至能够散发出特殊的香气。据经书记载,佛于说法之时,周身毫毛孔窍会散出妙香,而且其香能普熏十方,震动三界。在佛教的经文中,常用香来譬喻证道者的心德,对香十分推崇,几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动中都要用香,不仅敬佛供佛时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台说法之前也要焚香。

同时,佛家早就有以香计时的传统,古代僧人打坐就是用香来计时,一枝香烧多长时间,就坐多久,所以叫作坐香。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加上香钟使用起来简单易行,所以尽管它计算时间的精度不高,在僧人中的流传十分普遍。据文献记载有些寺庙中的更香可燃烧一昼夜,有些甚至可以燃烧至一个月。

(九)六时吉祥表

佛历2556年(公元2013年),全球首款

实现佛家计时功能的腕表――佑生“六时

吉祥表”问世。该表由佑生表业(深圳)有限

公司荣誉出品,经由中国佛教协会评审认

证,并被指定为中国佛教协会成立60周年唯

一纪念品,极具佛教佑护价值和收藏价值。

“六时吉祥表”系恭请汉传、藏传和南传

三大系的大德高僧指导,依照佛学义理和甚

深智慧,融合三大系法器法相而研制。全部

采用进口机芯,外表设计妙相庄严,殊胜正

信,为广大佛弟子提供公历计时与佛教“六

时”计时,同时将佛法僧三宝的护持与佛弟

子的信受行持完美结合,是当之无愧的佛家瑰宝。

《中阿含经》中说:“所蓄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法器是实践佛道的器物,同时也是实践佛教礼仪与佛法生活的器具,是与修行相合为一的。

佛弟子都有按六时修行的传统,一般是后夜就开始做早课、日中共修佛法、日没做晚课、初夜禅修和行禅,佑生“六时吉祥表”独具佛时刻度盘,独创的佛时“六时”刻度盘,为出家和在家二众提供佛时,昼夜六时无需换算,一目了然。

“六时吉祥表”随缘摄受,頡选中国佛教三大系(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与南传佛教)吉祥法器法相,完美地将法轮、十相自在、曼陀罗、金刚杵等集于表体之中,在实现腕表的佛时、公历计时功能的同时,还可以帮助使用者随时随地忆念佛法僧三宝的功德,临摹佛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殊胜品质。

附:六时仪轨

汉传六时的内容就是

后夜02:00-06:00

板声初响,僧人起床,洗漱完毕,起香坐禅,念头不断,勿怠松懈,悉闻钟声,上殿早课,大佛顶首,精进如法,。

晨朝06:00-10:00

板声再响,闻声过堂。念咒唱赞,行堂止语,十方供养,杜绝浪费,稍后集合,锻炼身体。集体出坡,共学共修。

日中10:00-14:00

板声响起,闻声过堂。二时唱诵,供养三宝,常念佛恩,身心清净,斋后回寮,定时洗漱,开示共修,读诵戒律。

日没14:00-18:00

分班分组,各诵其戒,不得盗听,规矩分明,勤修戒定,集体劳作,出坡修福,勿得偷懒,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初夜18:00-22:00

闻板听声,药石补身,行香坐禅,但念无常,当勤精进,如救头燃,是日已过,如少水鱼,命亦随减,甚勿放逸

中夜22:00-02:00

僧人止息

附:佛国君王作息时间表

夜四时

初时安静

二时安静

三时正定其心,受用法乐。

四时外思庶类,不想贪嗔。

昼四时

初时一分

先嚼杨枝。

初时二分

乃至祠祭,共十事。

初时三分

先召良医,次召历算。

初时四分

再集群臣,共理朝政。

二时进御王膳。

三时沐浴游宴。

四时请求大智慧沙门、婆罗门得道果者者,说正法;集宿旧智臣,高道隐逸,询问国政。――《大方广佛华严经》

注:佛经中也提到昼夜分为八时的做法,《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擎罗经》卷一中载:佛言:“金刚手,我今为汝说于外时。外时者,以一昼夜分,分为八大时。以二小时为一大时,以四大时为一昼。倍此为一昼夜,是为八时。”

时与非时

佛门的戒律不仅为佛陀金口所宣,就连佛陀入灭时,都叮嘱弟子们以戒为师。非时是相对时而言,“时”与“非时”分别指时间的界定分段,是戒律中的重要内容。

佛陀所制的每条戒,非凭空虚构,都是有一定的原因,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制戒因缘”。佛陀每一制戒因缘,都是佛世的弟子们所发生的很现实的事情。每当弟子犯了过错,影响了佛法的庄严和自身的道业,都会毫无保留地向佛陀秉白,佛陀为了警策以后的弟子们不犯,故而制戒。

一般情况下,“时”指僧人如法吃饭的时间;“非时”指不能用正食的时间。但按时间来划分,具体地说,“时食”——就是从清晨明相出后到日中这段时间,此时因顺应法故,名之为“时”,于“时”而“食”,称为“食时”;“非时食”——是指从日中以后到第二天明相未出前。《僧祇律》说:“午时日影过一发一瞬,即是非时。”

佛教自印度始,即有正午以后不摄食之规定,故正午以后,皆称非时,于律典中规定,凡比丘须持非时食之戒。八斋戒中,亦有不过中食戒之规定。《毗罗三昧经》载,佛陀在世时,摩渴陀国国王瓶沙王一曰问佛,为什么要日中食,佛回答说:“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教制定日中食是“令同三世佛食”。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七云:非时者,从日中至后夜后分名非时。从晨至日中名时。何以故?

以初日出乃至日中,明转盛中则满足,故名为时,从中夜至后夜分,明转减没,故名非时;

又从晨至日中,世人营救事业作饮食,故名为时,从中至后夜,分燕合嬉戏自娱乐时,比丘游行,有所触恼,故名非时;

又从晨至日中,俗人种种事务,淫恼不发,故名为时,从中至后夜后分事务休息,淫戏言笑,若比丘出入游行,或被诽谤受诸恼害,名为非时;

又比丘从晨至中是乞食时,应入聚落往来游行,故名为时,从至后夜分,应静拱端坐,诵经坐禅,各当所业,非是行来入聚落时,故名非时。

不难看出,非时乞食和进食就是犯戒。佛教认为,从早展至日中为“时”,从曰中至后夜为非时,佛教把日中午时作为借人进食的一个时间界限。当太阳在中天时,既是时,又是非时。如果在午时进皮,当进食到吞咽食物钓防间,已是非时了,所以这时进度也已是犯戒了。

佛教关于过午不食的规定是十分严格的。据《舍利弗问经》讲,如果有施主在非时向僧人供食,僧人在这一时间向施主乞食,他就是破戒,视同盗窃了人家的财物,而施主也不会得到任何福德。如果倡人在“时”乞得食物,在非时再食,更不容许。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大劫盗,是即饿鬼,是罪窟宅”,就不是佛家弟子。

佛教传入中国后,乞食已极为少见,但过午不食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还在坚持。如《翻

译名义集》记载:

修学佛法有出家和在家两条路,在家多修福业,注重五戒十善的修习,并积攒福报以便下一生有一个好的去处和过上舒心的安逸生活。对于出家人来说,修行是为真正的了脱生死,真正的摆脱轮回追求究竟的解脱。八关斋戒是为在家信徒有机会奉行一日一夜类似出家生活而制定的,因此它不须终生受持,也可以自誓而受。

要持好非时食戒,还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力,不为美食所诱惑,不可随便给自己开缘。慧远大师在庐山中三十年,从来未出过虎溪一步,即使晋安帝邀请,他也称病不去。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八月开始病重,到六日不能进食,众人请他饮豉酒,他守戒不答应,又请他饮米汁,又没有饮,又请他喝蜜与水,他让律师查阅经文,看能否饮用,还未查出,便去世了。

《戒相表》对此评论说:法师乃四依示迹,岂暗开遮,直欲示其慎护,为后世之轨范耳。

钟繇《宣示表》文及译文

钟繇《宣示表》文及译文

————————————————————————————————作者:————————————————————————————————日期: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 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度其拳拳,无有二计。高尚自疏,况未见信。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宣示表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可能是钟繇在曹操死后不像以前那么招待见了,唯恐国君不高兴,所以写得十分谨慎谦恭,一个忧国勤君,患得患失的老臣的形象呼之欲出。原文大意如下(如需精准译文,恐非一时之功):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粗野之民的建议。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

书法随笔

书法随笔 刘静花 书法无疑是中国最突出的传统艺术,它集实用性、艺术性、广泛性、深刻性、独特性于一身。学习书法,不仅陶冶情操,提高各方面素养,而且为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 学习书法讲求“静”,学习的过程要求环境安静,内心平静。虽然某些著名的书法作品,例如《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微醉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地淋漓尽致,但我相信这与王羲之练习书法时忘我的情境是分不开的。他只有在学习的时候静心地研读字帖,勤加练习,才能成为流芳千古的著名书法家。临习钟绍京《灵飞经》两年,再加上临习颜体,王羲之,使我获益匪浅,但总觉得作品难脱俗气,难于突破自我。后来有时间就经常看看书画频道名家讲解;加上姚安县书法协会的书法交流,我明白了“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的道理,于是我改临钟繇《荐季直表》。 初看《荐季直表》,觉得不够端庄典雅。因学书功力尚浅,未细细品读。直至看见名家赞赏,才仔细品味、研读、临摹,恍然顿悟,觉得自己以前的审美层次不够高。于是一有时间便临习《荐季直表》,近似痴迷状态,仔细分析原帖的气韵、整体布局、行距、字的大小。只要有新的作品,我就把作品放在《荐季直表》旁边,反复对比,寻找差距,刚开始我把作品写在格子里,对比后觉得有失舒朗、清爽之感;接着写在空白纸上,又觉得作品字体大小一样,没有变化,于是尝试让作品中有笔画粗细,字体大小的变化,进行对比;后又发现整幅作品缺乏气韵,觉得在创作中应注重气的衔接,寻找大道圆融之感,

融入绘画中画树叶的洋洋洒洒的感觉。这样在临帖、创作中进行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从中寻找自己的临贴、创作与原帖的差距。 一幅作品写完,仿佛从书法世界回到现实世界,那种感觉令人神往。时常被书法字体的变幻无穷而陶醉,那一个个汉字,在我眼中是有肌肤、有血肉、有骨骼的;字体时而圆润、时而粗犷、时而纤长;或含蓄内敛、或俏皮可爱、或肃穆端庄,每创作出一幅作品,如饮甘泉,回味无穷。 然而书法没有捷径,只有持之以恒、找对方法,不断升华、突破自我,才能有所进步。书法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希望可以通过对书法的学习,脚踏实地地做人做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人生旅程。

书法名家临帖示范(视频)

书法名家临帖示范(视频) [转载]书法名家临帖示范(视频) 原文地址:书法名家临帖示范(视频)作者:育彦书画学院崔学路临《颜真卿勤礼碑》书法视频示范 崔学路,号玄一,别署龙骨山房主人、弱水三千居者、佛堂。1945年12月6日出生于哈尔滨;山东省平原县四女寺乡佛堂人;书法家、书法教育家;《青少年书法报》创始人;“全国青少年书法篆刻品段级位评定活动”发起人和组织领导者。 1985年创办《青少年书法报》; 1986年领导举办全国青少年书法篆刻大奖赛; 1988年创办东方高等书法艺术学校,出版青少年书法专集,编辑书法词典,为弘扬书法艺术,发现书法新人,繁荣书法创作做出努力; 1992年出访新、港、日,举办书展、书法讲座,交流书艺; 1994年卸去报社总编职务,隐于京郊八丈岩下龙骨山

房,复徙弱水三千居,闭门绝世,潜心书艺研究; 2006年以“神接敦煌”为的,取古朴净穆品格,遍临古帖;并于欧洲八国做文化艺术之旅,兼收异土风物。建《心象无痕》文化艺术网站,全面、系统地向社会介绍和展示文化艺术追求和成就; 2007年以“新解右军”为的,取天真烂漫心境,临纸2000余通; 2008年以“简牍得意”为的,取秦汉自然意绪。王丹临《张玄墓志铭》书法视频示范 王丹,号易斋。63年生,从师李世伟、大康、韩天衡,进修浙美,留学日本。88年在中日美术馆举办个展,喜用非石材治印,砖刻巨印曾获西泠印社首届全国印展优秀奖。二届神龙大赛全能金奖。篆刻获全国五届展全国奖。近十年烧陶治印,把握粗细不同的真实质感和篆刻作品自然风格的产生有新探索并得到印界肯定。出品新概念展,大写意篆刻集,同一方印展,《当代青年篆刻家精选集》王丹卷,《王丹篆刻集》日本版、新加坡版、荣宝斋版。现为中国书协会员,辽宁书协副主席,篆刻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社员,锦州文联副主席。 王丹在章法上有创意,大块留虹造成疏密的强烈对比,极度的倾抖营造险峻效果,但就整体而言,却依然能维持稳定、沉实。就线条来说,我更倾向于王丹兄圆实的那一路,

钟繇小楷的笔法研究

钟繇小楷的笔法研究 钟繇小楷的笔法研究临写方法 (一)、橫画(3课时) 1、长橫画 范字:直、老、素、安、奇、事。 藏锋入笔、收笔,大都中间较细,收笔要舒畅自然,忌写成“柴担”。 2、短橫画 范字:臣、王、不、三、皇。 凌空逆势入笔,然后藏锋收笔。这种短橫大都收笔时蕴含隶意及行书笔意,临写时要注意整字笔势的变化。 3、橫画收笔 范字:困、我、年、爰、山、復。 逆进行笔,收笔时顺锋向上提笔。 (二)、竖画(2课时) 1、竖画收笔(一) 范字:神、许、军、干、下、同、州。 竖画多为主笔,书写时收笔较重,不能太直,要蓄张力,笔画圆实,忌直线下泄。 2、竖画收笔(二)

范字:俾、年、郡、劇、师。 笔画粗短或纤细,并向右下方顺势收笔。 (三)、撇画(3课时) 1、左撇收笔(一) 范字:旧、及、犯、使、侯。 笔速较慢且稳健有力,一般呈刀叶状。 2、左撇收笔(二) 范字:録、力、先、榖、献、人、廉、不、充、欲。 入笔后徐徐增加笔的压力,并有转锋上挑动作,隶意较浓。特别是“献”字左撇直立,很有气势。 (四)、捺画(3课时) 1、右捺收笔(一) 范字:聚、食、路、破、之、罷。 起笔轻而收笔缓慢,并向右下方舒展时笔画较长而远离中宫。 2、右捺收笔(二) 范字:豪、東、徒、榖、略、家。 根据结体需求、以点代捺。一般左撇短而右捺(点)长,起到中宫紧收的作用。锺字时而放大、时而紧收,这是其特点之一。

(五)、戈画(2课时) 范字:贼、武、蟻、成、残、我。 戈画要舒展挺拔,富有张力,注意起笔与行笔的角度变化。“残”字戈法为隶书笔意。 (六)、乙脚(1课时) 范字:恩、先、绝、、犯、氣、尅。 乙脚事实上是竖弯钩的一种,书写时不应瘦弱无力,无论是“先”字的“浮鹅钩”还是“恩”字的斜钩,都要写的扁平,最终使整字稳定。 (七)、折画(3课时) 1、折画(一) 范字:國、内、關、能、见、雷。 转折处在橫画终了向左下行笔时加大笔锋的压力,要慢转而没有棱角。这种写法与唐楷皆然不同,因此不能与方笔转折相提并论。 2、折画(二) 范字:圗、直、自、初、陽。 同第一类折笔相比,转折的角度更圆,有篆书味道,起笔很轻,然后逐渐加重,几乎看不出转折的笔法。“圗”字较

佛教植物

与佛教有关的植物汇总 1、菩提树:Ficus religiosa Linn. 性喜温暖、湿润,略耐阴。 释迦牟尼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 相关文化: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树-叶子

2、莲花: Nymphaea alba (荷花) 佛家人士称莲花,而我们生活中多看到荷花,究竟莲花和荷花是不是一样的呢,还是有真的莲花呢?我知道有睡莲,王莲这些有莲字,但是真的莲花什么样,不敢确定。有高人还请告之,这里据一些荷花的照片供大家参考。比较景观设计中用的比较多的是荷花。 多年生水生花卉,无水不能生存,喜相对稳定的静水,不爱涨落悬殊的流水。 【意义和象征】 宗教意义和象征 除实用价值外,莲是最常用来作为宗教和哲学象征的植物,曾代表过神圣、女性的美丽纯洁、复活、高雅和太阳。 花中君子,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理想人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清廉的象征:盖“青莲”者,谐音“清廉”也。 象征爱情:盖莲花别名芙蓉花,或云水芙蓉。“芙蓉”,“夫容”也。又白居易《长恨歌》云:“芙蓉如面柳如眉”。因此莲花常用来象征爱情,而并蒂莲尤其如此。二莲生一藕的图画,叫“并莲同心”。 “水芙蓉”之“蓉”谐音“荣”。莲花和牡丹花在一起,叫“荣华富贵”,莲花和一鹭鸶,叫“一路荣华”。牡丹、莲花和白头翁,称为“富贵荣华到白头”。 莲花也能谐音“连”。莲蓬加上莲子,叫“连生贵子”。 象征纯净、纯洁。佛教中有莲花座、莲花台等。佛教中的不少菩萨,是从莲花中生出来的。 〖佛教〗 在佛教问世后,佛教徒也采取了以莲花为佛教的主要象征。据说后来成为佛祖的悉达多太子出世后,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莲。所以莲就成了他诞生的象征。从公元一世纪左右开始,佛祖的塑像便已常常是在莲台上的坐像了,他的坐姿,或为莲花坐或为吉祥坐,成为佛教僧人打坐时的典型坐法。按照大日经的解释,“左足先著右上,右足次著左上,名为莲花坐;单足著右上,名为吉祥坐。”佛教徒相信莲能反应修行程度,认为高僧诚心念佛,则西方七宝池中即生莲花一朵,若能精进,则其花渐大,倘或退惰,则其花萎落。又相信:“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往生阿弥陀佛刹者,皆于七宝池莲花中化生。” 莲随着佛教,流传到亚洲的每个角落。在爪哇的婆罗浮图佛坛上,在缅甸的蒲日古城,泰国的素可泰市和高棉的吴哥窟等地的大庙里,在斯里兰卡的钟形塔里,巴厘岛的葬蓝上和西藏的符箓上,都可以看到莲的图画,西藏的喇嘛教佛教著名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弥吽”中,其中的“叭弥”的意思便是莲花。 莲花在中国有深邃的文化渊薮。唐代将佛教立为国教后,莲花备受人们敬爱。佛祖释迦牟尼的家乡盛产荷花,因此佛教常以莲花自喻。《本草纲目》载:“释氏用为引譬,妙理俱存”。佛国也指莲花所居之处。也称“莲界”。佛经称“莲经”,佛座称“莲座”或“莲台”,佛寺称“莲宇”,僧舍称“莲房”,架裟称“莲衣”等等。莲花图案也成为佛教的标志。佛教的建筑、装修、器物也都有莲花图案。 莲花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又是八宝之一,也是佛教九大象征之一。 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寺院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佛经中还有一则“莲花夫人”的美妙故事。有一只鹿生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仙人将她抚养成人。她走过的地方,会有莲花长出来。这便是“步步莲花”一词的由来,人们现在用它来比喻经历的辉煌 〖印度教〗 一位印度古代诗人用古梵文描写他的爱人道:“卿眼如莲苞,手如莲花,譬如莲藕。”在婆罗门教的神话中,创造之神据说是在毗湿奴入定时,从其肚脐中生出的莲花中钻出来的。居住在印度次大陆中部的比罗尔族在解释世界起源时也有相似的说法:“最初,天下皆水,有莲生出水面。是时巨神居于阴间,经莲茎

钟繇书法《宣示表》等原文

《宣示表》释文: 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横所贮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度其拳拳,无有二计。高尚自疏,况未见信。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里语曰:何以罚?与以夺;何以怒?许不与。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力命表》释文: 臣繇言:臣力命之用,以无所立,帷幄之谋,而又愚耄。圣恩低徊(回味;留恋地回顾),待以殊礼。天下始定,帅土欣戴。唯有江东,当少留思;既与上公,同见访问。昨宴见复蒙逮及,虽缘诏令,陈其愚心,而臣所怀造膝(犹促膝)之事,昔先帝尝以事及。臣遣待中王粲、杜袭就问臣。臣所怀未尽,冀益丝发,乞使侍中与臣议之,臣不胜愚,款慺慺(lóu,恭谨)之情,谨表以闻。臣繇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还示帖》释文: 繇白:昨疏还示,知忧虞复深,遂积疾苦,何乃尔耶。盖张乐于洞庭之野鸟,值而高翔,鱼闻而深潜,豈丝磬之响,云英之奏,非耶?此所爱有殊,所乐乃异,君能审已,而恕物则常,无所结。 《墓田丙舍帖》释文: 墓田丙舍,欲使一孙于城西,一孙于都尉府。此繇家之嫡正(正房夫人或正室之子)之良老也。兄弟共哀,异之哀怀,伤切都尉,文岱自取,祸痛贤兄,慈笃情无有,已一门同恤,助以悽怆,如何如何? 《荐季直表》释文: 臣繇言:臣自遭遇先帝,忝列腹心,爰自建安之初,王师破贼关东。时年荒榖贵,郡县残毁,三军馈馕,朝不及夕。先帝神略奇计,委任得人。深山穷谷,民献米豆,道路不绝。遂使强敌丧胆,我众作气。旬月之间,廓清蚁聚。当时实用故山阳太守关内侯季直之策,克期成事,不差豪发。先帝赏以封爵,授以剧郡。今直罢任,旅食许下,素为廉吏,衣食不充。臣愚欲望圣德,录其旧勋,矜其老困,复俾一州,俾图报效,直力气尚壮,必能夙夜保养人民。臣受国家异恩,不敢雷同见事不言,干犯宸严。臣繇皇恐皇恐、顿首顿首谨言。 黄初二年八月日司徒东武亭侯臣钟繇表

钟繇及翻译

钟繇字元常,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傕、祀,益虚心。后傕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备遣子人侍。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盛。诸将议欲释之去,繇曰:“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

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干。语在《既传》。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 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及践阼,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翻译 钟繇字元常,被举荐为孝廉,被授予尚书郎、阳陵令之职,因病离职。被三府征召,担任廷尉正、黄门侍郎。这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在长安城中作乱,阻断了汉帝和关东的联系。太祖(曹操)担任兖州牧,才派遣使者上书。李傕、郭汜等人认为“关东想自立天子,现在曹操虽然派使者来,并非出于他的真意”,商议扣留太祖使者,拒绝接受他的诚意。钟繇劝李傕、郭汜等人说:“当今英雄并起,各自假托帝命辖制一方,只有曹兖州是心里想着王室,如果拒绝他的忠诚,这不是符合将来愿望的办法。” 郭汜等人因为钟繇的这番话,加以优厚地报答,从此太祖才得以派使者和汉帝取得联系。太祖已经多次听荀彧称赞钟繇,又听说他劝

与佛教有关植物一览

名称拉丁文名照片生长习性与佛教的联系 菩提树Ficus religiosa Linn.性喜温暖、湿润,略耐阴。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获得大彻大悟, 终成佛陀。 莲花Nymphaea alba多年生水生花卉,无水不能生存,喜相 对稳定的静水,不爱涨落悬殊的流水。据说后来成为佛祖的悉达多太子出世后, 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莲。所以莲就 成了他诞生的象征。如来佛所坐,观音所站都是千层莲花座,莲花象征着圣洁与庄严,信佛者必爱莲花. 柳树Salix babylonica 耐寒,耐水湿。观音菩萨的形象,左手托净瓶,右手持柳 枝,蘸着甘露,向人间挥洒,解救人世的 疾苦。 银杏Ginkgo biloba L 适于生长在水热条件比交优越的亚热 带季风区。土壤为黄壤或黄棕壤,pH 值5~6。佛家用银杏木雕刻佛像,木坚硬细腻,指 甲虽薄,亦雕刻如真,不损不破不裂,各 地千手佛皆以银杏木雕成,故有佛指甲之称。古代方士常取其木刻制作法的符印, 传说具有召神袪鬼的作用。故而道教、佛 教的宫、观、寺、院中多植此树以示吉祥。 名称拉丁文名照片生长习性与佛教的联系 七叶树()Ficus religiosa Linn.喜光,稍耐阴;喜温暖气候,也能耐 寒;喜深厚、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 80岁时在下下涅盘升天。

之土壤。 无忧花Saraca dives Pierre 喜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不耐寒。 要求排水良好、湿润肥沃的土壤。花 期4~5月。 释迦牟尼在无忧花树下出生。 曼陀罗花Darura stramonium Linn喜温暖、向阳及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曼陀罗花圣洁,花朵美丽,象征着无欲无 痛的圆满。 丁香Syringa?oblata?Lindl.??喜充足阳光,也耐半荫。适应性较强, 耐寒、耐旱、耐瘠薄,病虫害较少。 以排水良好、疏松的中性土壤为宜, 忌酸性土。忌积涝、湿热。在我国西北的甘肃、青海等地,由于高原气候的影响,菩提和银杏都不能栽植,佛教弟子就选用暴马丁香(与紫丁香同属的一种丁香)代替菩提树。人们称暴马丁香为“西海菩提树”。 名称拉丁文名照片生长习性与佛教的联系 茉莉花Jasminum sambac 性喜温暖湿润,在通风良好、半阴环 境生长最好。土壤以含有大量腐殖质 的微酸性砂质壤土为最适合。大多数 品种畏寒、畏旱,不耐霜冻、湿涝和 碱土。茉莉花可以装饰秀发,由于它的纯洁、芬 芳和美丽,在印度一直作为佛教的吉祥物。在阿旃陀壁画里,菩萨的宝冠上就有 镂金的茉莉花。茉莉花为白色,代表圣洁,且香味浓厚,许多佛香即是用此花作为制 香香料,受僧人们的偏爱。

佛教四大名花及图片

佛教四大名花及图片 (2009-06-18 12:27:34) 转载▼ 标签: 宗教 曼陀罗花 山玉兰 释迦牟尼 莲花 文化 分类:佛化生活 优昙花 梵文优昙波罗(Udumbara),亦作优昙婆罗、乌昙跋罗、优昙钵华、乌昙华等,意译灵瑞、瑞应。花名。产于喜玛拉雅山麓及德干高原、锡兰等处。花隐于壶状凹陷之花托中,常误以为隐花植物。世称其花三千年一开,值轮王及佛出世方现,喻极为难得的不世出之物。佛经中常用以喻佛、佛法之难得,如《法华经·方便品》云:“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昙花一现”的成语,即源出于此。有趣的是此花是转轮圣王将要出现的标志,进来在台湾、福建一代有僧人亲眼见到了这种貌似优昙花的小花,他们惊呼:圣王要来了。

普光正见菩萨说:世间有两种人,最为难能可贵,犹如盛开的优昙花,很难得见。 一种是从无罪业,纯良刚直,赤胆坦诚之人。 一种,是大恶贪虐,害人性命,劫数必报而又迷途知返,全心赎过最终得修正果之人。 于是我们这些世间的俗人,就如同芸芸草芥,浅善而又贪欲,胆小而又偷生,最为可悲的是,没有信念,心灵像浊水浮萍,无所依托。 优昙花 昙花 曼陀罗花 曼陀罗花为四中天华(天雨曼陀罗花,摩柯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柯曼殊花),花色近赤色,此花在印度向来被视为天界的花。注:摩柯是特别强调此花的大与美的意思. 曼陀罗是“自性(self)”的象征,自性的特点就是统一、完整、自足、和谐。荣格在圆的象征里也提及“不论圆的象征出现在原始人的太阳崇拜还是现代宗教里,在神话还是在梦里,在西藏僧侣绘制的曼陀罗还是在城市的平面图里,或者是在早期天文学家绘制的天体概念里,圆的象征都指向生命最重要的一个向度——生命的终极圆满。

钟繇小楷的评价

将中国书法按史学的角度进行一番纵向梳理,我们发现,以书体的演变和进化作为主线,汉末的时候,虽然隶书作为主体,但是受当时实用的需求,从隶书分化成了楷书和章草两条线向下延伸。这种书体衍化我们或许可以把它称为书体的一种进化。当时的书法,更多的是以实用为目的。只是当代,我们发现了它们的艺术性。自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甲骨文的出现到篆、隶、楷、草、行各种书体的完备这一书法史的进化,我觉得社会实用的要求是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艺术往往是在实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并为实用所服务,而最后,再慢慢与实用分开的。而在书法史上,书体衍化完成后,其艺术性也随之显现。纵观中国书法史,每个历史时期基本都有主要的发展书体。如秦之篆,汉之隶,魏晋之小楷和行草,唐之楷,宋之行草,而清代则在篆和行草等书体都有重要的发展。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各不相同的书法特色,又如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清尚态。 唐代的时候,各种书体已经基本完成了其进化。楷书、行书和行草书或许就因为其实用性强烈而成为了各古代书家的必修课。自钟繇起至清代,书法史上涌现的每个大家,基本上都是集楷、行于一身的。而小楷更是作为每个书家的强项在艺术领域开花结果。“不精小楷者,无以成大家”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小楷成为文人墨客把玩、品味兼具手札、奏章,抄写经卷的最具实用性和欣赏性的书体。较之其它书体,小楷因其“小”,笔画精细,如何在蝇头小字上体现出大世界,则是每个小楷练习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唐尚法”,唐楷法度严谨,笔

画精到,确实是楷书的一座高峰。唐楷虽然也有人将其作为小楷书写,但更多的还是作为中楷、大楷展现。而“晋尚韵”,晋的楷书,当时更多的是小楷,较之唐楷,晋小楷在书法史上更具有文人品格和文化品格。其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书家的素养、学识和艺术技巧。我一直都认为,小楷,是最能够表现艺术家心性的一种书体。 不管是那种书体,各个时代的代表大家都有各自鲜明的艺术个性,魏钟繇隶意朴茂,晋二王淡远空灵,唐楷法度森严,元赵孟钤诙王遗风寻求柔媚,明王宠、黄道周上溯魏晋散淡奇逸。这似乎是一种回归,几千年的小楷书法慢慢发展,然后又重新上溯,归根结底大部分书家还是从钟王的身上取法,然后再建立自己的风范。 书体的融合屡见不鲜。篆与隶的融和,篆、隶、魏碑与行草书的融和等等。于小楷书法融和以隶、行草之意亦是不鲜。然而站在今人的角度看,后代的书家将小楷融以古意,都有一种刻意的追求。当然掩饰得妙,这种刻意也会成为自然。为什么小楷融以隶、行草之意会古呢?这种做法从何人开始?这些依然是从钟王身上取法的。 钟王——钟繇、王羲之。对于王羲之,家喻户晓的名字,即使没有涉及到书法领域的孩童,也有知晓的。然而钟繇,没有踏足书法领域的人,是比较少听到这个名字的,甚至我发现有一部分人,学习书法几年有余,在唐楷上磨了几年功夫,却还不知道有钟繇这个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能与“书圣”王羲之并称为“钟王”,钟繇自然也不是一般人物。 钟繇(151一230),字元常,三国魏大臣、书法家。颖川长社(属今

佛菩萨的持物四大吉花

佛菩萨的持物四大吉花 佛教四大吉花分别是优昙婆罗、曼陀罗花、莲花和山玉兰。 聚果榕(据说为优昙婆罗原型) 优昙婆罗 优昙婆罗又称优昙华梵语Udumbara音译。佛经中优昙婆罗一般用于形容极难得遇到的佛陀出世。《妙法莲华经》卷七:「佛难得值如优昙钵罗华。」 对于优昙婆罗的种类和样子有很多说法一说为菌类可在木头、玻璃和金属等物体上生长;一说为捕食性昆虫——草蛉所产的卵。草蛉一般在植物上产卵特殊条件下也会在木头、玻璃、金属等其他物体上产卵;另一说是聚果榕《佛学大辞典》说“此花为无花果类。产于喜马拉耶山麓及德干高原、锡兰等处。干高丈余。叶有二种:一平滑一粗糙。皆长四五寸端尖雌雄异花甚细隐于壶状凹陷之花萼中。常误以为隐花植物。花萼大如拳或如拇指十余聚生。可食而味劣。”此外佛教经典中有一部《优昙婆逻经》名称也是源于此聚果榕。 根据《佛学大辞典》提到优昙华的佛教经典包括《法华文句》、《慧琳音义》、《玄应音义》、《慧苑音义》、《法华玄赞》、《法华义疏》、《翻梵语》、

《法华经方便品》、《同化城喻品》、《同妙庄严王品》与《南史》等。《翻译名义集》亦说《般泥洹经》中提到该花开时金轮王出世的过程。据《法华文句》四上:“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慧琳音义》卷八则说:“优昙花梵语古译讹略也。梵语正云乌昙跋罗此云祥瑞灵异。天花也。世间无此花。若如来下生、金轮王出现世间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现。” 曼陀罗花(有毒) 曼陀罗花 曼陀罗花又名醉心花、狗核桃、醉仙桃、疯茄儿、南洋金花、山茄花、凤茄花、朝鲜牵牛花。 曼陀罗花是茄科野生直立木质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低纬度地区可长成亚灌木株高一般都在50厘米到200厘米之间根部已经木质化。此花原产于印度目前广泛分布于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常见于荒地、旱地、宅旁、向阳山坡、林缘、草地。 曼陀罗花整株有毒种子毒性最大。花的主要成份为莨菪碱、东莨菪碱及少量阿托品而起麻醉作用的主要成份是东莨菪碱。它的作用是使肌肉松弛汗腺分泌受抑制因此古人将此花所制的***取名为“***”。

锺繇--小楷《荐季直表》

锺繇--小楷《荐季直表》 锺繇--小楷《荐季直表》《荐季直表》(日本宇野雪村氏藏宋拓本) 翻墨本

墨迹本 钟繇书于魏黄初二年(221),楷书,书时钟繇已七十高龄。此表内容为推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原墨迹本于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时为一英兵所劫。后辗转落入一收藏家手中,又被小偷窃去埋入地下,挖出时已腐烂。幸有一照片留存。明代刻入《真赏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列诸篇之首。 此帖有人认为系唐人根据原本所摹,也有人认为系伪托,但属“伪好物”。由于它具有钟书的基本特征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故得到书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如陆行直说:“繇《荐季直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王世贞认为,在此帖显世之后,“天下之学钟者,不再知有《淳化阁》”(指《淳化阁》所载钟繇诸刻帖)。此帖笔画、结字都极其自然,章法错落。梁武帝等所说“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以及“行间茂密”等于此帖表现最为鲜明。钟繇所

创造的“钟体”,同王羲之的“王体”是我国书法史上两个历久不衰的艺术典型,影响极其深远。 钟繇(151-230),字元常,三国魏大臣、书法家。颖川长社(属今河南长葛)人。东汉末举孝廉,累迁廷尉正、黄门侍郎。曹操执政,任侍中、司隶校尉。曹丕代汉,任廷尉,封崇高乡侯。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工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同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临终时授子会曰:“吾精思学,学其用笔,每见万类,皆画像之,其专挚如此”。真迹不传,宋以来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出于后人临摹。唐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书法正传》云:“钟繇书法,高古纯朴,超妙入神。”锺繇《荐季直表》墨迹照片的发现传世的中国书法墨迹,多至不可胜数,其中有一件,光辉夺目,极为人注意,这就是锺繇的《荐季直表》。 一九八四年第六期《故宫文物》(台湾故宫博物院出版)上,亦有张光宾先生的《李倜与陆柬之书文赋》一文,张先

有着吉祥寓意的十大植物

有着吉祥古典寓意的十大植物 1、梅花 中国传统名花,它不仅是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为它赞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 中国历代文人志士爱梅、颂梅者极多。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有关梅的传说故事、梅的美好寓意在我国流传深远,应用极广。 2、竹 青翠挺拨,奇姿出众。每当寒露突降,百草枯零时,竹却能临霜而不凋,可谓四时长茂。竹竿节节挺拨,有拨节发叶、蓬勃向上之势,受到人们的称颂。

人们赋予它性格坚贞,志高万丈的高风亮节,和虚心向上,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它与梅、兰、菊、松一样,即有出众的奇姿,更有高尚的品格而深受文人志士的偏爱,被择入“岁寒三友”和“四君子”之列。 历史上许多文人爱为它们赋诗、投墨,予以赞美。在民间传统中有用放爆竹以除旧迎新、除邪恶报平安的习俗。所以竹在中国的装饰绘画上亦被作为平安吉祥的象征。 3、松 松树的丰姿雄态醉人千古。它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常青树。不管冰冻风寒,依然苍茏茂郁。人们赋予它意志刚强,坚贞不屈的品格,与竹、梅一起比作“岁寒三友”,而予以敬重。民间更爱它的常青不老,在传统装饰中它是长寿的代表。

4、兰花 中国传统名花,是一种以香著称的花卉。它幽香清远,一枝在室,满屋飘香。古人赞曰:“兰之香,盖一国”,故有“国香”的别称。 兰的叶终年常绿,它多而不乱,仰俯自如,姿态端秀、别具神韵。中国自古以来对兰花就有看叶胜看花之说。它的花素而不艳,亭亭玉立。

兰花以它特有的叶、花、香独具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给人以极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古今名人对它品价极高,被喻为花中君子。在古代文人中常把诗文之美喻为“兰章”,把友谊之真喻为“兰交”,把良友喻为“兰客”。 5、水仙 冰肌玉骨,清秀优雅,仪态超俗,雅称“凌波仙子”。水仙开花于新春佳节之际,被视为新岁之瑞兆,也是吉祥之花。 6、菊花 中国传统名花。它隽美多姿,然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人们爱它的清秀神韵,更爱它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

荐季直表

荐季直表 百科名片 《 1、《荐季直表》介绍及评价 《荐季直表》书于魏黄初二年(221),楷书,书时钟繇已七十高龄。此表内容为推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原墨迹在唐宋时期由宫中收藏,周围印有唐太宗李世民“贞观”玉玺,宋徽宗赵佶“宣和”、宋高宗赵构“绍兴”,以及清乾隆“乾隆真赏”等御印。明代刻入《真赏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列诸篇之首。但于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时为一英兵所劫。后辗转落入一收藏家手中,又被小偷窃去埋入地下,挖出时已腐烂。幸有一照片留存。 此帖或为唐人根据原本所摹,或为伪托,但应属“伪好物”。由于它具有钟书的基本特征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故得到书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如陆行直说:“繇《荐季直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王世贞认为,在此帖显世之后,“天下之学钟者,不再知有《淳化阁》”(指《淳化阁》所载钟繇诸刻帖)。此帖笔画、结字都极其自然,章法错落。梁武帝等所说“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以及“行间茂密”等于此帖表现最为鲜明。钟繇所创造的“钟体”,同王羲之的“王体”是我国书法史上两个历久不衰的艺术典型,影响极其深远。 详细介绍 钟繇书于魏黄初二年(221),楷书,其布局空灵,结体疏朗、宽博,体势横扁,尚有隶意。虽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结体法度均不如晋唐工整,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内容为向已称帝的曹丕推荐旧臣季直的表奏。季直在关中时曾为曹魏政权的建立立过大功。罢官以后生活困难,钟繇说他身体尚健,请求给他一官半职,使他继续为国效力,也解决当前的困难。由明代开始受到推重,乾隆更认为无上的法宝,但却是后人伪作的;字体确是高古扑拙,别具韵味。而颇受后世推崇的贺捷表也是伪作。书时钟繇已七十高龄。此表内容为推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原墨迹本传于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时为一英兵所劫。后辗转落入一收藏家手中,又被小偷窃去埋入地下,挖出时已腐烂。明代刻入《真赏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列诸篇之首。 相关资料 《荐季直表》刻本版本众多,但以明代无锡华氏所刻《真赏斋帖》的版本为最好,其他刻本略逊。 荐季直表内容为向已称帝的曹丕推荐旧臣季直的表奏。季直在关中时曾为曹魏政权的建立立过大功。罢官以后生活困难,钟繇说他身体尚健,请求给他一官半职,使他继续为国效力,也解决当前的困难。 此帖有多种刻本传世,其中以明华夏“真赏斋帖”所刻最能传神。“三希堂法帖”虽也从原墨迹入手,但为了适应石块规格,将远行挪动,使其最具魅力的“行间茂密”精神受到损害,故不足为据。 此墨迹较“贺捷表”刻本笔画较肥,书写更加自然,没有后世书家那种有意为书的人工气。梁代书论家庾肩吾曾比较钟繇和张芝、王羲之的特点说:“张功夫第一,天然次之”、“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工夫过之。” 至于“行间茂密”和“群鸿戏海”等说,也以此帖体现最为充分。细细玩味此帖(尤其第四、五行)都不难看出。此墨迹本自元代现世以后,得到极高评价。如名人王士贞认为,有了「荐季直表」“天下学钟者,不再知有「淳化阁」(指那些刻本)”是有道理的。

与佛教有关的植物(按乔木灌木分)

序号名称拉丁文名照片生长习性与佛教的联系 1. 菩提树 (常绿乔木)Ficus religiosa Linn.性喜温暖、湿润,略耐阴。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获得大彻大悟, 终成佛陀。 2 无忧花 (常绿乔木)Saraca dives Pierre 喜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不耐寒。 要求排水良好、湿润肥沃的土壤。花 期4~5月。 释迦牟尼在无忧花树下出生。 3 白木香 (常绿乔木)Aquilariasinensis(Lour) Gilg 白木香喜温暖,耐干旱。要求年平均 温度20℃以上,最低气温在3℃,最 高气温37℃。要求年降雨1500~2000 毫米。 白木香芯材为沉香木,沉香能够供佛、能 够静心、能够去除秽气,作为佛法的象征。 可制作珍贵的佛教用香。 4黄缅桂 (常绿乔木)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 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佛教规定的"五树六花"之一。黄缅桂木兰 科含笑花属植物,因其不易在四川生长可 用含笑花代替。 1

序号名称拉丁文名照片生长习性与佛教的联系 5 大青树 (常绿乔木)Ficus hookeriana Corner :喜光培温暖湿润气候,耐水湿。佛教规定的"五树六花"之一。大青树是圣 树,泛指高大的榕树。大青树是桑科榕属, 是榕树的一种,属于小叶榕,在四川可用 黄桷树代替。 6 罗汉松 (常绿乔木)Podocarpus macrophyllus (Thunb.)D.Don 半阳性树种。在半阴环境下生长良好。 喜温暖湿润和肥沃沙质壤土,在沿海 平原也能生长。不耐严寒,故在华北 只能盆栽。寿命长。 罗汉松结罗汉果,似双手合十静坐参禅的 罗汉。四级常绿,常植于寺院内。 7 香樟 (常绿乔木)Cinnamomum camphora (Linn.)Presl 喜光,稍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耐 寒性不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水 湿,但不耐干旱、瘠薄和盐碱土。 香樟作为特定的为佛像沐浴植物香料。 8 贝叶棕 (常绿棕榈)Corypha umbraculifea Linn 喜好阳光,亦能耐阴。不耐旱,耐短 期水涝。抗风、耐湿,也较耐盐碱, 能在海边生长;喜湿润、肥沃的粘性 土壤。温暖、湿润、向阳的环境,不 耐寒。 佛教规定的"五树六花"之一。贝叶棕属棕 榈科,是一种常乔木,原产亚洲热带,因 其在四川本地不易生长可用棕榈树代替。 2

钟繇宣示表临习指南 (1)

钟繇楷书《宣示表》临习指南 一、作者简介 钟繇(yáo)(151年-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早年相貌不凡,聪慧过人。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助汉献帝东归有功,封东武亭侯。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以功迁前军师。魏国建立,任大理,又升为相国。曹丕称帝,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后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明帝继位,迁太傅,进封定陵侯。太和四年(230年)卒,谥曰成。 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二、选择《宣示表》作为书法入门的法帖的两点理由。 1.取法乎上。钟繇是楷书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对后世影响深远,王羲之父子,后张旭、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在书体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钟论之要。总而论之,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和东汉的张芝被人合称为“钟张”,又与东晋书圣王羲之被人并称为“钟王”。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发展、流变都有重要作用。 2.承前启后。钟繇楷书前承隶书,后启行草。其笔法解散隶法,侧锋顺势入笔,接近行书用笔;其结构取隶书的横向取势之法,笔画之间前呼后应,灵活多姿。其书风格可概括为:古雅浑朴,圆润遒劲,精简醇厚,自然天成。学好钟繇楷书后,是转入二王体系行草书学习的最佳传手。张怀瓘《书断》说:“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三、基本笔画的写法 (一)点 ■上圆点 ■上方点

钟繇书法作品的特点是什么

钟繇书法作品的特点是什么 钟繇是汉末有名的大书法家,他的书法成就非常之咼,那么钟繇书法特点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钟繇书法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钟繇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主要体现在楷书上,所以其书法特点大体上包含着楷书的特点。 钟繇的字有着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整齐,工整。看钟繇的字可以充分欣赏汉字的结构之美。而且字虽然整齐但不会给人呆板的感觉,反而是十分的飘逸。字与字之间的间隔也是十分的和谐,不会因为字大就显得拥挤,也不会因为字小就显得空隙太大。 不仅字与字之间位置和谐,就是一个字里面的笔画也是十分和谐的。一笔一划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之间有呼应。字字有度。 钟繇的字也是有力道的字,看似没有什么粗细变化的字里充满了线条的质感美。字是匀称的,比例、字形也是最能让人一眼接受的那一种。 钟繇的字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那些字似乎是活着的。这就是一种别人学不来的神态。可能就死钟繇对于字的痴迷,对于自然的热爱使得他将身心、将自己所感受到的自然和他笔下的字融合在一起,从而让那些字“活” 了起来。字是活的就和那些“死”字有了最大的不同。 字的形状容易模仿,字的灵气就不是那么容易能学的来的了。 楷书具有的是一种古朴的美,这种美衍生出了其他的书法类型。

钟繇作为“楷书鼻祖”,自然是将这种美发挥到了极致。王羲之是一代书法家,他就是从模仿钟繇的楷书中慢慢有了自己理解的书法之美,从而有了行书。 三国钟繇简介钟繇书法家的身份很是出名,可是他不止是一个书法家。钟繇也是一个政治家,重点是在曹操一家的手下任事时,官途很是通畅,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钟繇曾经担任过尚书郎、黄门侍郎这些职位,还有过助汉献帝东归这样的功劳,因为这件事,钟繇被汉献帝封为了东武亭侯。汉献帝渐渐失去了地位和权力,这些权力都被转移到了曹操的身上,曹操看到了钟繇的才华,于是重用钟繇。现在担任了司隶校尉,派去镇守关中,后来因为钟繇身上的功勋很高,凭借着这些功劳升到了军师这样的高位。后来汉朝灭亡,至打魏国,曹操就让钟繇担任了大理,之后又被提升到相国。再之后曹丕做了皇帝,钟繇就跟着到了曹丕的手下做事,首先就坐到了廷尉这个位置上,而后又升了一次又一次的官,最后是坐到了平阳乡侯的位置上。 钟繇在三国那种乱世也是混的风生水起,就可以看出钟繇的才华不止在书法上,在智商、情商、武力上也是很出色的。在曹操手下任事时,就是经常需要去带兵打仗。曹操既然可以将带兵出征这样的事交给钟繇去做,就足以证明钟繇的能力很是出色。 把钟繇放到三国的大背景下,他的整个人生也是很出色的,毕竟没有什么人都可以在三国时期在不同的人手下任事都能得到那些人的赏识。三国的钟繇就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出色政治家。

艺术与审美(1)

绪论 【单选题】(20分) 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D A. 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当然最能反映他的人生境界,最能反映他的胸襟和气象; B. 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从他的艺术爱好,一直到他的穿着打扮,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C. 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 D.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只会反映在超功利的人生层面上。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20分 2 【单选题】(20分)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人物与其评语匹配错误?C A. 冯友兰——“乐道”; B. 朱光潜——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息,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 C. 柳比歇夫——把科研成果进行商业开发的天才; D. 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20分 3 【单选题】(20分) 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一种说法不妥当?C A. 美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创造性; B. 审美活动的核心就是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具有唯一性和一次性,而这正是“创造”的本质; C. 不仅智育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美育亦是; D.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20分 4 【多选题】(20分) 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些言论能够证明这一点?BC A. 玻尔:“我们都认为你的理论是疯狂的,但令我们意见不一的是:它是否疯狂到有可能是正确的”; B.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C. 彭加勒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 D. 霍金:“纵观整个科学史,人们已渐渐明白,(科学发现、发明的)事件不会随意发生——它们反映出潜在的次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