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2)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能力目标: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借助地球仪,使用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列表比较法等了解经纬线的含义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情感目标: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教学重点

1.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运用图表分析纬线的特点和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地球仪、地图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人类的家园。

[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二、讲授新课

1.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有个了解,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讲解] 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即6371千米。

2.地球仪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设计意图] 观察地球仪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然后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作用,如对地轴作用的认识设计了篮球与地球仪运动的比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绕地轴运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理解地轴在地球仪中的位置,设计动画演示,使学生既有实践的应用,又有直观地观察;为了将实际的方向与地球仪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让学生摆放地球仪,将地轴指向北(冲北极星)方,并且互相评判。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地球的空间方位纳入到学生头脑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另外地轴的指向在将来学习地球公转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打好基础。

[讲解] 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 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

三、合作探究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板书] 经线和纬线

[提问]请同学们分组,先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看书、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

[

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它们的特征。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

[设计意图] 对经纬线的特征的学习,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最后完成表格,使学生认识到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便于了解相近事物的特征。既要教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将知识内容融于其中。

四、新知探究

纬线和纬度

[教师](出示地球仪)找出纬线,并观察其有什么特点,根据观察将结论填入表格

[提问] 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是哪条?因为它具有唯一性,所以被定为纬度的起点。

学生观察地球仪并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是赤道。

[提出要求]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讨论纬度、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一会儿请各小组的同学用合适的方法(语言、图示等)描述。

[参考问题]

(1)以赤道为起点,纬度数值的大小排列有什么规律?

(2)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3)纬度在地球仪上是怎样排列的?如何区分度数相同的纬线?

(4)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它们的纬度是多少?

(5)南北半球和南北纬的划分有什么关系?北纬是否全部在北半球,南纬是否全部在南半球?

(6)高中低纬度是怎样划分的?五带是怎样划分的?

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五、练习检测反馈

见学生用书有关题目,教师讲解答案。

六、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明确了人类的家园是一个球体,而且对它的大小、模型及重要的纬线、纬度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懂得了任何知识的获得都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努力。

作业设计及布置

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板书设计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仪

三、经线和纬线

教学反思

我课前的准备是比较充分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比较简洁,实用。能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例:在讲到地球仪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观察地球仪的特点,然后再向同学们介绍,这样不仅这个学生对这个知识掌握很牢固,其他学生也印象深刻。对学生的点评得当,多鼓励性的语言,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课堂气氛热怀。教材的重点难点深浅度把握适中,难点的突破方法比较好,既直观,又连贯,教学效果好。特别注意学生在本节课课堂活动的参与率,教学目标达成率高,学生在小组成果展示的时候,我发现有的小组多次展示,而有的小组却很消极。通过多次鼓励,终于几个学生不困难的小组的成员也愿意发面自己的看法了。也注意了把地理知识联系实际。

但也有不足之处:

1、没有完全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的学习知识。尽管我在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这样就造成尽管知识目标暂时实现了,但学生是被动的在学习,印象不深,甚至是在死记硬背,容易忘记,就谈不上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了。

2、缺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基本就是采用讲授法、提问法,教师讲解这几种方法。有时显得比单调枯燥、无味。感觉得学生好像是为学习而学,为完成任务而学,而不是因为兴趣而学,为学到知识现时学。

3、没能因材施教,我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今天的作业的设计就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地理成绩的提高。

对策:

教学目标一旦确立,教师就要严重按照教学目标,控制好时间,放开手参脚,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给足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学习,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 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学生1 蓝色的。 学生2 美丽的。 学生3 圆形的。 学生4 球形的。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直觉臆想证实 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学生1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实验演示,无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本图解释) 学生2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教师多媒体展示月食照片(或看课本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怎样来证明? 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作图来说明更好)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汇总

地球和地图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证实了() A.地球是一个球体B.大地是运动的 C.月球是一个球体D.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 2.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下列关于地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B.地球是距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 C.地球上的大部分淡水曾是海洋水的一部分 D.地球上的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的地方 3.有关地球形状与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8千米 B.地球的赤道直径是4万千米 C.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 D.地球是个标准的球体 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描述的是地球的() A.自转运动B.公转运动C.星空变化D.季节更替5.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A.B.C. D. 6.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理现象有() A.地球表面形成四季的变化 B.地球表面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C.地球表面形成五个温度带 D.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

7.图中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地球公转B.地球自转C.五带划分D.季节变化 8.泰安某中学的小明听爷爷述说夏日的星空:黎明时东方的“启明星”与傍晚时西方的“长庚星”是同一颗星,这种现象主要与什么有关() 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 C.月球公转D.四季冷暖差异 9.晚上.北京的畅畅给美国的姑妈打电话说上午好,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A.地球公转B.地球自转C.纬度位置D.海陆位置 10.玲玲家准备在张家界市城区买房,为方便爷爷奶奶出行,准备买一楼,但妈妈担心光线不好,玲玲建议元旦期间去看房,说如果这几天光照条件好,那全年都会比较好.根据所学知识,你觉得玲玲的理由是() A.正值假期,看房的人多,可以讨价还价 B.这几天昼长夜短,看房时间充足 C.这几天正处于张家界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值附近,楼房的影子最长 D.这几天天气凉爽,阳光明媚,出行方便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公转一周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 1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示__________________方向;图幅大小相同的四川省地图和成都市地图,比例尺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地图. 13.在图幅一定的情况下,要表示较小范围的区域,得采用较__________________比例尺的地图,图上反映的内容也就较__________________(详细、简略)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及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 学生是刚刚步入初中的初一学生,虽然他们在小学科学课上学习过地球,但是仅限于认识地球的形状,而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知之甚少。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空间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线、纬线及经纬度的位置的确认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成了本章的难点。 教学重点 1、根据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次一级难点也是学生的易错点是东经与西经及其代号(E、W),南纬与北纬及其代号(S、N)的判读和区分。

初一地理:地球与地图(一)

地球与地图(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古往今来曰宇,天地四方曰宙”。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____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带着太阳女神的问候和祝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印入船长阿姆斯特朗上校眼帘的地球是一轮蓝色的圆圆的星球。〔投影:地球卫星照片〕人类是怎样逐步地认识到地球的形状的呢?〔设问导入,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天圆地方。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空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投影: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只漂浮在大海中的巨大海龟。 〔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隔断了古印度同亚洲其它地区的陆上联系,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三面环绕,使古印度人无法理会海外的世界。〕 3、有趣的地理现象: 〔1〕在海边看到有帆船的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时,地球的影子遮住了月亮,影子的边缘是圆的。 4、地球是球状的朴素地理思想的产生。 〔1〕古代人们在沿着任一直线上的不同地点,每天同一时刻观察天象,天空星辰高度有规律地升降。说明地球是球状的〔理解的地面相当于现今的大地水准面〕。 〔2〕人们观察到太阳、月亮的形状是球状的,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3〕如果地球是球状体,那么沿着一定方向航海,一定能回到出发点〔起点〕。为证明这一点,航海冒险家们进行了艰苦的冒险历程。 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美国以其姓名命名哥伦比亚州、哥伦比亚特区〕。 亚美利加发现美洲大陆〔以其姓名命名的大洲:南、北亚美利亚洲〕。 5、麦哲伦探险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放录音: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以近200名航海家的生命为代价,实际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具有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6、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和大地测量技术的突飞猛进,从理论和实际上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这一客观事实。

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地球和地图选择题 1.北京时间2018年12月8日凌晨,在四川西昌(102°E,28°N)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中国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成功时,东营正处于()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2)下图四点的位置与西昌最为接近的是() A. B. C. D. 【答案】(1)D (2)B 【解析】【分析】(1)春分日即3月21日前后;夏至日即6月22日前后;秋分日即9月23日前后;冬至日即12月22日前后,北京时间2018年12月8日是北半球的冬季,东营位于北半球,正好是冬季;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2)读图可知,该经纬网中没有出现0°的纬线和0°的经线,应根据经度的变化规律:度数向东逐渐增大为东经,向西逐渐增大为西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度数向北逐渐增大为北纬,向南逐渐增大为南纬来判断,A图的经纬度大致为108°W,28°N;B图的经纬度大致为102°E,28°N;C图的经纬度大致为108°W,28°S;D图的经纬度大致为102°E,28°S;与

西昌(102°E,28°N)最为接近的是B。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太阳直射点一年之中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然后向北移动,到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之后又向南移动,到秋分(9月23日前后)又直射赤道.之后继续向南移动,到冬至日(12月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之后又开始向北移动,到下一年的春分又直射赤道.由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同导致了南北半球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少产生了差异,因此产生了季节的差异,南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2.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B点的半球位置是() A. 东半球、北半球 B. 西半球、北半球 C. 东半球、南半球 D. 西半球、南半球 (2)A点属于() A. 低纬度 B. 中纬度 C. 高纬度 D. 南温带【答案】(1)C (2)A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图中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B点的经纬度是(40°S,10°W);由南北半球与南北纬度的分界线是赤道,以北为北半球(北纬),以南为南半球(南纬);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 以东为西半球,可判断,该点位于东半球、南半球;故答案为:C。(2)根据纬度划分,0°-30°为低纬度区,30°-60°为中纬度区,60°-90°为高纬度区;A点的纬度是20°S,位于低纬度区;故答案为:A。 【点评】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南北半球与南北纬度的分界线是赤道,以北为北半球(北纬),以南为南半球(南纬);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3.2016年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单(含答案和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单元检测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地球是圆形 ②地球是球体 ③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④地球的最大周长约为5.1万千米。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2.人类首次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事件是 A.麦哲伦环球航行B.人造卫星上天C.郑和下西洋D.人类登上月球3.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铜制本初子午线地面标志,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下列关于本初子午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西半球的分界线B.表示0°经线 C.地球上最长的纬线D.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4.下列各点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北半球的是() A.30° N,10° W B.50° S,10° W C.40° S,165° E D.10° N,165° E 5.读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小林的说法正确 B.小红的说法正确 C.小林和小红都位于中纬度地区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两位同学在争论地球运动的问题,他们的结论如下,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的周期为一年B.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自转C.地球自转产生了四季D.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西向

东自转 7.下面的四幅图分别是某地不同季节中某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其中表示冬季的是( ) A.B. C.D. 8.我国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在地图上,表示运河的图例是() A.B. C.D. 9.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拟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实际测得教学楼与图书馆的距离为300米,如绘到图上的距离为30厘米,则同学们采用的比例尺应为 A.1:10000B. C.1:1000D.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0米10.下列地点中,位于“南半球、西半球、高纬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A.B. C.D. 11.下列地图图幅大小相同,比例尺最大的应是( ) A.世界地图B.中国地图C.北京市地图D.北京动物园导游图 小明非常喜欢地理。下课后,他总是爱看教室内挂着的两幅一样大小的地图:

《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4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出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得到的感悟”,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地球仪的特征。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用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结合日常生活,提出地球

高中地理地球与地图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地球与地图教 学设计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地球与地图”教学设计 一、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对标准的把握须注意如下几点: 1. 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 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3. 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 二、教材分析 《考试说明》提到文理科基础地理考试内容还包括与高中地理必修内容相关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有关内容。而地球、地图又是基础中的基础,这些内容贯穿于高中必修内容的始终,所以牢牢掌握这部分内容才为高中地理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基本的地理素养。另外地理信息技术从某种意义上是地图的延伸,所以在这一课里也简单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纬线、纬度,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②、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 ③、熟练掌握地球上的经纬网,并会运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④、理解地球上的时区的划分,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演示引导下,通过读图、比较、推理、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重点 1. 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 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3. 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赤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赤道周长约千米。 二、纬线及纬度 1.纬线:在地球仪上,同____平行、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2.纬线的特点:纬线指示____方向;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纬线长度____;纬线形状均为____。 3.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由赤道(0°纬线)至南北纬度为低纬度,南北纬度至南北纬度为中纬度,南北纬度至南北极点为高纬度。 4.赤道: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并将地球分为、两半球(如下图)。

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含答案)

一、地球和地图选择题 1.下列各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示山峰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答案】 C 【解析】【分析】解: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为山谷。①图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为山谷;②图等高线重叠在一起,表示陡崖;③图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峰;④图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 故答案为:C 【点评】在等高线图中,等高线越密集代表坡度越陡,越稀疏代表坡度越缓。根据等高线不同的弯曲形态,可以判读出地表形态的一般状况。等高线呈封闭状时,高度是外低内高,则表示为凸地形,等高线高度是外高内低,则表示的是凹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的部分表示为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处为山脊。等高线重合为陡崖。 2.下图中①、②、③为不同时期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简图。下列排序最符合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的是() A. ①→③→② B. ③→②→① C. ②→③→① D. ③→ ①→② 【答案】 D 【解析】【分析】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凭着直觉认为“天圆地方”;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20世纪中期人造卫星不仅确证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故答案为:D。 【点评】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很久的发展历程,最早由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后来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以及现代探测技术的运用,人们发现地球是个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径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 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径线和径度。 2、纬线和纬度 三、教具 地球仪和活动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设计(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同学们思考: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 (同学回答,老师总结) 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板书) 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就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此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模型——地球仪(板书)同学们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就是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 在地球仪上用颜色,文字,符号,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指图讲解)我们看用蓝色表示河流湖泊,用黄色表示山脉,文字表示名称,用符号表示国界,铁路等。 大家看(转动地球仪)地球每天自西向东的转动,是绕着一根轴在旋转,这根轴就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地轴(板书) 事实上,大家想一想,地球里会不会真有一根轴呢?不是的,地轴只是人们假想的地球旋转轴。地轴穿过球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同学们看,指向北方的一点,叫北极(板书),指向南方的一点叫南极,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三、地轴和两极(板书) 同学们再看,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我们把它叫做纬线,而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我们就叫它经线,好,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纬线和经线,(配合地球仪来讲) 四、纬线和经线(板书) (用移动小黑板列表格对比纬线和经线。)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西经)(东经)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测试卷-新人教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学习效果监测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分) 1、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地球是球形的自然现象是( ) A 、太阳东升西落 B 、站得高,看得远 C 水往低处流 D 、日全食 2、 2011 年 11 月,某同学把发射到“神舟八号”飞船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经纬度( 了( 28° ,102 ° E ),地球上与该同学写法相吻合的地点有几处( ) A 、 1 处 B 、 2处 C 、 3 处 D 、 4 处 3、 与80° W 构成经线圈的是( ) A 、 60° W B 、 20° E C 、 100° E D 、 180° 4一架飞机从赤道上甲点出发, 依次向南、 东、北、西飞行 1000米,在乙点降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甲点与乙点重合 B 、甲点在乙点以东 C 甲点在乙点以西 D 、甲点在乙点以南 5、 经度和纬度都是零的地点,位于( ) A 、东半球 B 、西半球 C 、南半球 D 、北半球 6、 一个人站在北极点上,向左前方跨一步,则他前进的方向是( ) A 、正南 B 、正西 C 、东南 D 、西南 7、 甲乙两人以相同速度从南极出发,分别沿东经 40°和西经 40°向北前进,发生的情况有( ) A 、 C 他们之间的距离始终不变 D 、他们可能在两极再相会 8、某地往西是西半球,往东是东半球,往北是高纬度,往南是中纬度,该地位于( ) A 、 160° W,23.5 ° S B 、 20° W , 60° S C 、 20° W,60° N D 、 160° E,30° N 有人从某地出发,先向北行走 3 千米,再向西行走 3 千米,假如再走 3 千米,此人竟回到了原来的出 发点,请回答 9—10题。 9、此人的出发点是地球的( ) A 、中纬度 B 、赤道 C 10、最后走的 3 千米应往哪个方向走( ) A 、东 B 、南 C 、西 D 、北 11、 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往往蕴含了很多地理知识,下列现象中,与地球自转无关的( ) A 、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B 石家庄的玲玲给美国纽约的姑姑打电话: “姨妈,晚上好! ”姨妈则说:“玲玲,早上好! ” C 赤道上的人们“坐地日行八万里” D 、唐山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 12、 一天中,校园里旗杆的影子长短有变化,主要原因是( ) A 、地球是个球体 B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转 C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 D 、地球是个自转轴 13、 我国科学家去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时,我国正处在四季中的( ) A 、冬季 B 、秋季 C 、夏季 D 、春季 14、 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令世人瞩目,每天升国旗的时刻与日出同时,下面几个节目中升旗最早的应该是 A 、可能位于温带,也可能位于寒带 B C 肯定位于温带 D 28° N,102 ° E )写成 他们在北极相遇 B 、在赤道上他们之间相距最近 、北极点 D 、南极点 A 、元旦 B C “六一”儿童节 D 、“三八”妇女 节 15、地球上某一点位于 60 ° N,则该地( 、肯定位于热带 、可能在温带,也可能位于热带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教学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教学辅助材料:地球仪、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有关课程等 教学辅助媒体: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附答案)

一、地球和地图选择题 1.下列比例尺最大的是() A. 1:100000 B.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 C. 1:1000000 D. 1:10000 【答案】 D 【解析】【分析】解: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的三种形式是:数字式、文字式和线段式。数字式比例尺分子相同的情况下,分母越大分数越小,也就是比例尺越小;反之,分母越小分数越大,也就是比例尺就越大;把选项中的比例尺都化为数字式比例尺为:B、1:10000000,比较选项中的比例尺,D比例尺最大。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也叫缩尺。其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实际范围相同的两幅地图,比例尺越大,则地图的图幅越大,反之越小。 2.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 ——欧阳修《踏莎行·雨霁风光》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词中描写的景象可能出现在上图中() A.①位置前后 B.②节气前后 C.③日期前后 D.④位置前后 (2)该日期前后,北京() A.万条垂下绿丝绦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霜叶红于二月花

D.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1)D (2)A 【解析】【分析】(1)词中描述的节气是春分日,读图可得,④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故D正确。故答案为:D。(2)春分日期前后,全球昼夜平分,北京正值春天,万物复苏,万条垂下绿丝绦,一派生机,A符合题意;“小荷才露尖尖角”描述的是初夏;“霜叶红于二月花”描述的是秋天的景色;“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的是冬季。故BC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1)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2)通常把接受太阳辐射最多,即最炎热的时段称为夏季,接受太阳辐射最少,即最寒冷的时段称为冬季,它们之间的过渡时段称为春季和秋季。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一般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南半球温带地区,则9~11月为春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夏季,3~5月为秋季,6~8月为冬季。 3.2017 年12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如你想知道美国、以色列在哪里,应该查找什么地图() A. 世界政区图 B. 世界地形图 C. 世界人口图 D. 世界气候图 【答案】 A 【解析】【分析】地图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想知道美国、以色列在哪里,应该查找世界政区图,故答案为:A。 【点评】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不同主题的地图所提供的地理信息也不一样。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 4.下列地理现象,与地球自转相关的是( ) A. 季节的变化 B. 昼夜长短的变化 C. 昼夜交替 D. 极昼极夜 【答案】 C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极昼极夜现象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时差;C符合题意。 【点评】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所以太阳同一时间里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地球围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

第一章_第一节_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一、课题: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二、课时:2课时 三、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 四、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为贯彻实现地理教学的三大技能(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及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我确定以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能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通过制作地球仪,能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大小; (3)通过观察地球仪,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4)能够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2)通过演示地球仪,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4)通对地球的探索和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经线和纬线 2.难点 (1)东西半球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还没形成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较差,针对初中学生在思维和接触层面的弱势和优势,在教学方法上以实物进行展示和讲解,如经线和纬线,可以用一个只由经线和纬线构成的经纬仪,直观展示给学生看,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如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讲解法。 2.学习方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总结规律法 六、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一)生活中引出课题。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新课内容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719148602.html,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作者:曹振龙 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04年第07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测绘简易平面图》《解读地图》两课以后出现的。在前两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平面地图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学习了如何在地图上测量并计算实际距离,判定地图方向,在地图上认识各种地理事物,解读地图上的地理信息……这些,为本课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但这部分知识只是平面地理信息,它与地球的真实面目相去甚远。本次教学内容的安排,既可以深化前两课的教学,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为地球运动的学习扫清知识上的障碍。同时,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深刻地意识到“学习的地理是生活中的地理,是对学生有用的地理,是学生身边的地理”。 2.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征的要求,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充分利用初中低年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求知欲望,设计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至少能利用一种方式(如: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②学习从生活中找到的能够验证地球形状的证据,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能力。 ③认识地球仪,在地球仪上能正确区别经线、纬线,至少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些经线、纬线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分析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意识。 ④合作研究经度、纬度的划分规律,确认经度、纬度的读写方法。 ⑤学会正确使用地球仪,能利用经纬网确定地表任意地理事物的方位。 ⑥至少能说出几处经纬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高中地理《地球与地图》专题练习

《地球与地图》专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是地球经纬网示意图。读图判断1~2题。 1.图中各点位于北半球、西半球的是 A.③④ B.①② C.⑤⑥ D.③⑦ 2.图中④点位于⑧点的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读图2,回答3~4题。 3.在上图中画斜线的四块假想陆地中面积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③在④的方位是( ) A.东南 B.西南 C.西北 D.东北 读下列经纬网图,完成5~7题。 5.若bd 所在经线的经度为150°E ,则ab 、bd 、cd 、ac 四段经纬线的比例尺的大小关系是 A.ab>cd>ac=bd B.cd>abbd>ab>cd D.bd=ac>ab=cd 6.若a 点比b 点的时间早10小时,则 ①a 点在d 的西北方 ②a 点在d 的东北方 ③bd 的经度为90°W ④bd 的经度为30°W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在ac 经线上,若由c 点至a 点,各地日出的时刻越来越早,则 A.我国各地昼短夜长 B.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间早于6点 C.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出现 D.此时是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 读下图,回答8~9题。 8.上面四幅图中,表示实际范围最大的是( ) A.a 图 B.b 图 C.c 图 D.d 图 9.上面四幅图中等高距相同,则a 、b 、c 、d 四处坡度大小排列正确的是( ) 60° 10° c d b a 120°E ● ● ● ●

A.a=b=c=d B.a>c>d>b C.b>d>c>a D.c>b>a>d 读等高线图,判断10~13题。 10.关于四个村庄所处地形区的名称正确的是 A.王村地处山谷 B.张村地处山脊 C.余村地处山谷 D.李村地处山顶 11.以张村为基点,丁山的相对高度是 A.600米 B.650米 C.700米 D.750米 12.已知王村的气温是11℃,丁山气温应是 A.6.5℃ B.7.1℃ C.7.4℃ D.6.8℃ 13.王村与大王山实际水平距离为 A.3km B.6km C.8km D.10km 图6为我国某沿海地区等高、等深线图(单位:米),图7为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14~17题。 图6 图7 14.夏至日12时12分(北京时间),图中岛屿上a′处的旗杆影长为零,a′点的地理坐标为 A.123°E,23°26′N B.117°E,23°26′N C.117°E,23°26′S D.120°E,0° 15.最不适合在该地区发展的经济活动是 A.晒盐 B.建港 C.滩涂养值 D.海滨旅游 16.图6中与图7剖面图相符合的剖面线是 A.aa′ B.bb′ https://www.360docs.net/doc/3719148602.html,′ D.dd′ 17.图1中cc′剖面线最大高差H为(单位:米) A.64<H<65 B.69<H<70 C.74<H<75 D.79<H<80 读“我国东部某地的等高线示意图”和“该地区的气候资料表”,图中等高线所示高度分别为100m、 200m、300m、400m。综合分析后,回答18~20题。 1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河流的三条支流中有一条画错了 B.图中海拔高度G处为100m,H处为400m C.该地典型植被为热带雨林 D.该地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为雨水补给 19.图中城镇与H地的相对高度的最大值为h,则h为

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 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大旺中学陈少伟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一些基本情况,理解地球的形状;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大小; ③掌握地球仪的概念,利用图或地球卫星照片与地球仪作比较,说明地球形状和地球仪的特点。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在生活的事物中总结出地球的形状。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通过日常生活中很多事例可以反映地球的形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具: 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地球仪(学生可自带小型地球仪)、自制课件等。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读图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引用李白的一首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面的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板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提问:要求学生说出这四句诗所包含的意境(学生:朋友乘着的船越来越远,慢慢只剩下一个影子,后来变成水天相接的一线,从而映进诗人眼中的只有滚滚西去的长江之水,而友船消失在李白的眼中。) 针对这诗的意境,假设两个条件(一,地球是方的;二,地球是圆的),让学生在这两种条件下进行讨论,看哪种假设最能符合李白诗中的意境。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第一种假设,地球是方的,地平面就和人的视线平行,所无论船走多远,都会出现“远影”的景象(人的视力是无限的),不会出现“碧空尽和天际流”的情景;而第二种假设,地球是圆的,在一个球面上,球面和人的视线是有一定的夹角,随着船的距离拉远,船在人的视野中过程,先是船,再是帆,最后是“碧空尽”,船消失在人的视野中,只有滚滚的长江水在流。(边讲,边简单课件动画演示或黑板示意图演示)而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 假设一的示意图: 假设二的示意图: 二、讲授新课 提问:那么我们可以从李白这诗句里面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老师再次演示示意图,并加以引导学生思考) 板书:地球和地球仪 讲述:不错,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侧面反映地球不是方的,而是圆的,但地球是不是一个正圆体呢?看课本第二页“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并找出答案! 板书: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直觉认知)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臆想感知) 地球是一个球体(真实认知) 学生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材料,谈谈自己的体会。 讲述:我们通过阅读“阅读材料”P3,可以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岁月,经过了无数人的艰辛努力,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最终认知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所以我们应该树立一个科学的信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科学技术是实践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而地球的真正形状虽是一个球体,但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中间略大、两端稍小的不规则椭球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