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教案(第2课时)

第一章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教案(第2课时)
第一章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教案(第2课时)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第二课时

吹楼学校——何文彬

【课标要求】

1、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

2、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

3、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5、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进行比例尺的大小、范围及详略关系的比较。

2、了解图例和注记的含义。

3、知道并说出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能力目标:

1、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2、学会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积极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树立地理意识与创新精神;

2、增进同学音的交流合作,并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1、能进行比例尺的大小、范围及详略关系的比较;

2、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教学难点】

能进行比例尺的大小、范围及详略关系的比较。

【教学方法】

以讲解法为主,以实践练习法,读图法为辅。

【教学用具】

计算机课件、图册中的地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两个要素——方向、比例尺。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完成下列问题。

课件展示(出示习题“填一填”、“选一选”、“做一做”)

二、新课讲解:

(3)比例尺的大小比较

过渡:不同的地图可能比例尺都不一样,有大也有小,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呢?

练习:1、下列比例尺最大的是()

A.1:300000

B.1:300000000

C.1:300

2、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A、1:500000

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C、0 50千米

D、1/5000000000

提醒学生注意:a、比较比例尺大小先统一表示形式为数字式;b、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总结: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4)比例尺的性质

过渡:不同的地图的比例尺的大小不同;相同的图幅的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不同,地图表示的范围的大小不同,表示的地理事物的内容详略程度也不相同。

展示课件:课本第10页,图1-17和1-18,

提问:哪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大?哪一幅地图的表示范围大?哪一幅表示内容详细?

学生思考回答

根据学生讨论回答的情况边评价,边归纳。

总结:以表格形式总结比例尺与表示范围哦、内容详略的关系。

3、图例和注记

过渡: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所以,看懂地图首先要熟悉图例和注记。

提出问题:什么是图例?

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0内容。

讲解:图例、注记的概念,提醒学生注意图例为符号,注记为文字说明。

活动:比一比,把一些常用图例与实物相比较,帮助学生记忆。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记忆,然后教师可用电脑逐个展示各种图例,进行“找朋友”或“对号入座”等游戏。

小结过渡:同学们,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阅读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与地图“对话”,从地图上获取信息。那么,如何阅读一幅地理呢?

学生思考回答

归纳总结:阅读地图的顺序:①先看图名,知道地图的主题;②再看图例,了解地图内容的表示方式;③阅读地图内容,先整体,后局部,先综合,后要素。提醒学生要尽量挖掘地图内容,达到“图”尽其用。

(二)、地图的种类

设问:地图有很多,都有哪些类型呢?

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1内容。

总结:地图通常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疑:这么多的地图,如何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类型的地图?

引导讨论:教师创设下面二个情境,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看看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为什么?

①听说印度和巴基斯坦又发生了冲突,我们组想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哪里?

②星期天我们组想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离学校比较远,我们得想一想怎样乘车?

学生思考回答

总结:到一个地方去旅游一般选择——交通旅游图

查找一个地方的位置一般选择——政区图

过渡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地图的三要素,学习三要素是为了更好地学会看地图,那么其实学会看地图只是我们学习地理的第一步,我们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学好地理呢?

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总结: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学会思考地理问题、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二、收集地理信息

设疑:同学们平时是通过哪些途径接触到地理知识的?

学生齐声回答

老师总结:我们平时可以通过媒体、书籍、互联网等接触到大量地理知识。

老师讲解例子:CCTV1的东方时空,CCTV10的走进科学,探索发现等等。

三、思考地理问题

实际生活中存在很多地理问题,学会思考地理问题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比如上节课我们讲到的,为什么海南到处是椰子树而东北没有?为什么……,只有不断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使我们用正确的地理思想和方法看待身边的事,才能使我们更好的生活。

四、开展地理考察

讲解: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虽然书本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地理知识,但是很多地理知识我们仅凭看书是很难理解的,但如果我们通过野外的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就可以很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学好地理了。

三、课堂小结:

根据电脑展示,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本节所学的内容,强调养成运用地图的好习惯。四、布置作业:练习册

【板书设计】

1.2 我们怎样学地理(二)

2、比例尺

(3)比例尺的性质

3、图例与注记

常见的图例

(二)地图的种类

1、种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电子地图

2、地图的选择

二、收集地理信息、

三、思考地理问题、

四、开展地理考察

【教学后记】

这节课完成教学比较容易,但在后部分的关于“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收集地理信息”这一部分就比较单调,没能加以适当地拓展,有些单调。

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

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 听课科目:地理 听课时间:2014年12月2日第一节 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3)班 任课教师:杨勇林 教学内容:第四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从当天的天气现象进行提问,引入新课学习。 板书课题: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 师:从多媒体课件上学习上学路上的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晴、雨、大风、雪)感受如何?(从而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 投影: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师:“天气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呢?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咱们交流一下,看谁知道得多?”(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投影:关于天气的词语。 过渡:“光靠词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

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看天气预报) 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生:“要靠卫星云图”。 投影:卫星云图。 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 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投影:“比一比”(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师:结合“沙尘暴”的符号,补充沙尘暴的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 投影:“风”的符号,设问: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过渡:“熟记了“天气符号”,假如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当一次小小天气预报员吗?”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布天气预报(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对天气符号的记忆)。 投影下面的表格: 天气气候 概念 区别

6年级地理教案

6年级地理教案

6年级地理教案 【篇一:六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 六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通过六年级上学年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我是一名非地理专业教师,在学法和教法方面还欠缺一定的教学经验,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再就是有些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重视不够、学习习惯不好,加之有些班级纪律较差、学风不浓,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新学期开始了,我将本着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在新的学期里希望能扬长避短取得更有成效的教学成果。 二、本期教学任务和目标 完成六年级下册各章节的教授,达到以下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世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3、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地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三、教学措施: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中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从帮助落脚,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网络,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开展课件教学,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 难点: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六、教学进度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周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3第一周 第二节人文环境 2 第二周 单元复习、检测、讲评3 第三-四周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日本2第四周 第二节东南亚2第五周

102402人文地理学基础教学大纲-管理专业

“人文地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执笔人:刘志刚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地理与旅游学院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基础 课程编号:102402 英文名称:Basis of Human Geography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54理论学时:54 实验学时: 学分:3 开设专业:旅游管理、土地资源管理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基础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本项编写要求:写明该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是在强调人文地理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围绕“空间”和“地方”这两个地理学的核心论题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近年来人文地理学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经济、文化、聚落、地缘政治和人地关系等内容,主要内容按四条主线展开①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②人地关系。③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④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联的社会文化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念、特性、类型和分布,建立人文地理学的知识体系。并能够对人类各种文化现象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正确分析,树立科学的人地观。能够运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 (本项编写要求:写明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应达到的目标要求)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及其发展过程; 2.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3.掌握主要人文地理要素的特征及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 4.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能够运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和旅游规划类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本项编写要求:以基本内容为主线,对各知识点分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提出要求,并说明教学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绪论 教学基本内容: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征 2.国外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人文地理学起源、形成的时间和标志;不同时期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点、学术流派及主要地理学家;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2.理解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及学科特性。 3.了解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著作及其学者。 4.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 2.人文地理学的学术流派及其代表学者,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难点: 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2.我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前沿及其近代取得的主要成绩。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 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与要求:

要想上好初中地理第一节课

要想上好初中地理第一节课,激发初一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尤为重要。 —、列举身边事例,以“谈话、聊天”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以世界地理七年级上册为例,在讲授《与同学们谈地理》一节时,首先请同学们先回想一下:在小学的科学,品德与社会等课程中学过的“地理”方面的知识,同学们思考后,请学生解释什么叫“地理”?有些学生答到:地理就是有关陆地、海洋等方面的知识。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最后总结:大家说得都很好(即使有学生答错了,也要委婉纠正,因为初中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求知欲强,适宜多鼓励,如果采用批评式的做法,有可能他的“自尊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遭到抹杀,那么学习地理的兴趣就无从谈起)。到了初中,“地理”一词内容要扩大了,我们不但要知道“地”,还要研究其之间的联系即“理”。例如:我们生活着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发生地震?同样在中国,为何这地方经常下雨,另一地方很少下雨?……这些问题讲后,所有学生都睁大眼睛聚精会神地听。很显然这时学生们对老师讲的“地理知识”感兴趣了。这时老师要趁热打铁,再总结说:我们生活离不开地理,学好地理,对我们每个人的将来大有好处。

二 、课前精心准备,上好第一节课。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初中新生大都是11——14岁的学生,对“事物好奇,课堂上好动”是其最大特点,因此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特点,结合学生喜欢看动画片这一习惯,有机恰到好处地熔于地理教学之。例如在讲授第一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与同学们谈地理》为一节的内容)时,课前应先准备以下教学用具设备(1)将“航天英雄杨利伟登上神州五号遨游太空”一图从网上下载下来,并将照片放大;(2 )每人准备一个乒乓球;(3) 一个上面着上兰色、褐色等形似地球表面颜色的大气球。趁着学生在上《与同学们谈地理》的兴趣被激活之时,立即呈现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神州五号照片,(顿时每位学生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到这张大照片上,无疑这时的兴趣被充分激活!)按着老师发问我们住在什么上?地球到底什么样?话音刚落,很多学生举手回答而且答案还可以!再趁此时契机将准备好的大气球系在讲桌上,与图结合起来总结:我们生活的地球,就好像这个大气球;我们看到这个大气球,就好像杨利伟叔叔在神州五号上看地球一样!地球是一个形似球体的巨物。大家长大要想进一步研究地球、想做一名像杨利伟叔叔一样的航天英雄就必须学好地理!

中国人文地理教案(二)

中国人文地理(二)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 〖中国的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主要城市。 〖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主要城市。 〖西北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主要矿产地。主要城市。 〖青藏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城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地理位置和范围。经济发展的特点。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第一节中国区域地理 1、我国四大区域自然条件一揽 北方地区 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地形特征:平原面积广大,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土层厚;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 太行山脉两侧地形差异明显,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 本区主要地形单元有:东北平原(三江、松嫩、松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本区“名山”有:“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

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 气候特征: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其中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长城以北为中温带、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暖温带,无霜期4-8个月,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区(东北的东部及北部山地为湿润区);夏季温暖多雨(东北较短),冬季寒冷干燥(东北漫长严寒多积雪,漠河为我国的“寒极”);主要灾害性天气:冬季寒潮,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秋季早霜,华北地区春季干旱多沙暴、夏季多暴雨。 水文特征:水文特征南北差异大。水量北丰南小,汛期北长南短(东北地区有明显融雪春汛),河流含沙量北小南大,结冰期北长南短。 主要河流: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及其支流渭河、汾河,海河,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主要湖泊:白头山天池、兴凯湖。 植被:东北地区以针叶林为主(长白山地区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落叶阔叶林。 土壤:东北地区黑土分布广泛,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为钙质土。 主导因素:积温自北而南逐渐增大。 南方地区 范围:东部季风区南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地形特征:地势东西差异大,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江南丘陵是我国最大的丘陵,大多由东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相间分布,“南岳”衡山、庐山、井冈山等众多名山分布其中,南岭地区岩浆岩分布广泛,是我国有色金属矿产的集中分布区;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素有“紫色盆地”和“天府之

初中地理_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

第七章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学情分析一、学生情况:

本班学生学习地理兴趣较浓厚,学习积极性较高,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思路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共同探究,大胆展示。也有少部分同学上课较懒惰,回答问题不积极思维跟不上,学习缺乏主动性。在教学中要找到学生的缺点对症下药,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二、学习地理情况: 学生经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地理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了一些地理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中国的区域地理就简单多了。但由于地理内容有的问题很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视频、读一读等材料来增加学生的知识,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上学期的中国地理的学习,对中国地理有了一定感知,也培养一些读图分析能力,同时对南北方地区有一定的了解,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大胆放手,只起到引导作用,本节课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七章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效果分析 导入部分,通过谈话,让学生说一下自己对南方的印象,然后通过一段江南唯美视频,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南方地区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习热情,引起学生的兴趣。南方地区可以说是小桥流水人家的

委婉美。 自主探究部分,学生通过查阅课本以及回想以前学过的知识,大多数能自主完成。然后师生共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纠错,学生能按照老师给予的导学案提纲进行学习,讨论,探究。进而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重要的水田农业区部分通过自主学习,分析南方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从气候、地形方面),向学生渗透发展农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对照农作物分布图说明主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水果,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南方食材说明南方地区食材丰富,并能找到原因,学生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既有趣又轻松。最后通过总结,整理自己的知识框架,大多数能说出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的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在前两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和具有北方特色的东北三省、黄土高原等地区。本章内容在第七章中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中国地理差异。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所以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精选)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大全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汇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第七章

人文地理学教学教案

人文地理学教学教案 通过课堂教学,使大家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知识、研究方法。了解并掌握人文地理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主要内容。重点学习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及这些理论基础在主要生产部门中的应用。 本课程共54 学时。目前采用的教材是由王恩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文地理学》本课程将采用对话式、讨论式、讲授式及CAI 课件等多种授课方式进行教学。所授内容为今后学习部门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地理打下深厚的基础,并为应用遥感技术(GIS)打下地理基础。 二、正文 注: 加横线的是板书内容第一篇绪论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大家了解人文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熟悉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第一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象宣传一个英雄要从他的成长历程开始一样,我们学习人文地理也要从它的出身、家庭开始。我们先来看一下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开始,处于生存的需要和好奇心的驱使,人类就开始试图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因此,地理学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科。古人就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地理简单的理解就是地的理论。而地就意味着空间,也就是研究空间的理论。而这个空间不是数学或哲学的抽象空间,是具体事项充填的地表空间,空间中有各种具体的事物,是人文和自然要素的复合空间。因此, 1、地理学:就是研究地表物质的空间(区域)变化规律的科学。从这个简单的概述我们也能发现 2、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地表物质和区域空间 日本地理学家千叶德尔于1966 年在《地域和自然》一书中对地表构成要素进行了分类。见表1 可见在地表物质中,应该包括自然的地表物质和人文的地表物质. 这些研究要素与区域空间相对,我们称作物质要素;而区域空间我们则称作非物质要素。物质要素:自然要素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人文要素--- 生物圈、社会圈 非物质要素:空间------ 大小、形状、位置 时间--- 变迁、进化 从地理学研究的要素我们可以看出,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跨学科的或学科间的一门学科,并自成一个独特的科学体系。在地理学研究的这些要素中,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从这一点出发,我们 一定要明确: 3、对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说明 A、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生活空间的地表,不是任意抽象 的空间。 B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地表空间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 具有空间观点,要从区域入手,从局部到整体。 C由于这些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因此,我们要强调人类与环

小学五年级地理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地理课教案 授课教师:庞雪莹 教材:资料+自编 教学目标:让学生对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有初步的认知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庞雪莹,来自江苏南京。现在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 二、创设问题引入课题 先问大家两个小小的谜语: 1、一粥千金(打一省份):贵州+解释 2、久雨初晴【打一省会(省会:省的行政中心、政府驻地)】:贵阳+解释下面,我想让大家先来向我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 大家说的都很好,但我想让大家更加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下面我将给大家介绍一些有关贵州省的地理概况。 首先,地理是什么?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所以,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三、主要课程 自然地理 贵州,简称“黔”或“贵”,地处西南腹地,与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相接壤。贵州省的中国之最:最大的瀑布——黄果树瀑布 地形: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地貌: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有绚丽多彩的喀斯特景观。解释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比如:溶洞)【配图】 气候: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但是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气候十分不稳定。 生物:黔金丝猴、华南虎、云豹、豹、黑鹤、黑颈鹤、金雕、白肩雕、蟒等14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配图)(互动) 人文地理 民族: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其中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等18个民族。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互动交流不同民族的民俗,简介自己的民族) 文化:(互动交流) 苗族剪纸:黔东南苗族称剪纸为“剪花”、“苗花纸”。题材范围涉及苗族神话传说和自然界中花、鸟、虫、鱼、动物形象等,内容反映了苗族对远古图腾和自然的崇拜,蕴涵着大量神秘的宗教文化信息和原始的艺术特征。

教学案例:人文地理案例教学论文

人文地理案例教学论文 一、案例教学的方法研究 1、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 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是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步骤。教师可以课前准备充分的案例,让学生看到教师对案例教学的重视,从而也提升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讨论积极性,也让学生有了一个讨论的环境。学生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掌握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与同学分析本节课的地理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区域差异》的时候,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多个国家的气候、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等。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教师准备的案例进行充分的讨论,增强对于地理知识的认识,加强地理学习的能力。 2、案例讨论的引导工作 学生在进行案例讨论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在旁边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正确的思路下进行讨论,不会偏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案例讨论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学生还可以在讲台上进行发言,增强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但是,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羞于发言。教师对于这些同学就应该加强鼓励,让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进行发言,同时让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带动着学习差一点的同学进行讨论,增强学习不太好的同学的自信心。让案例教学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中。例如:在学习《可

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的时候,就需要讨论哪些措施符合了哪几个原则,这才需要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就会提升对于地理知识的认同感,明白案例教学非常适合高中人文地理的学习。而且,学习差一点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提升。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保持课堂纪律,让讨论的话语不能影响其他班上课。 3、案例教学的总结工作 学生在经过紧张激烈的讨论中,肯定会产生对于知识的看法。但是没有经过合理的总结,这些知识也不会成为学生自己真正学到的知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就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案例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并且及时的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讨论;教师还需要在整个讨论结束的时候进行总结,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难点与重点。例如:在进行《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讨论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进行总结。教师就可以总结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从:人口、资源、环境、稳定战略中进行总结。这样有条理的进行总结,可以让学生对地理的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提升地理学习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的特点有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三个特点。所谓的自主性就是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占据着最大的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就是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能够与同学进行知识的探究,实践性指的就是讲地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从日常生活中获取地理知识。这三个特点最大程度的概括了案例教学的优点,案例教学可以让学

(最新)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位置和范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2.通过地图和资料,让学生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育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启发式 教具:挂图 课时:1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归纳出大洲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教学过程

温故而知新世界地图中认识各大洲和大洋、分界线的名称等 [引入]:问题抢答: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板书](课题)第一节:位置和范围 [新课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应从哪里入手来认识一个大洲或地区呢? [情景提问]比如,我想去某一个同学家拜访,可不认识,你能为我描述以一下你的家庭住址吗? [归纳、确认]在这里,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描述──1.你家门牌号码多少?2.你家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3.你家的房子有什么特征,如:有多大?有多高? 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和认识别人的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在哪里──地理位置和范围(雄踞东方的大洲)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亚洲自然环境》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亚洲自然环境》教案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具挂图、地形名称卡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引入] 问题抢答。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板书](课题) [新课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应从哪里入手来认识一个大洲或地区呢? [情景提问]比如,我想去某一个同学家拜访,可不认识,你能为我描述一下你的家庭住址吗? [归纳、确认]在这里,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描述──1.你家门牌号码多少?2.你家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3.你家的房子有什么特征,如:有多大?有多高? 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和认识别人的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副板书]在哪里──地理位置 [承转]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其实这和描述同学家的住址也是一样的:亚洲所在的街区就是他在世界半球中的

2019年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日本》教学设计.doc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日本》 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两点:一是对知识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的探究过程,符合学生思维认知。二是体现出整体构建、分块设计的教学思路,突出了教材中“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三者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时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学习地理的能力。 【教材分析】 结构分析《日本》一节是世界地理中介绍的第一个国家,教材首先通过一些地图、景观图和活动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分国地理的一般方法,如分析一个国家的自然条件要从位置、地形等自然要素入手,可以用比较法(如教材活动日本与英国的地理环境比较)找出特点;也可以用综合法,用若干个主题概括出一个国家的突出特征(如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同学们刚学完区域亚洲,因此日本在区域地理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后面的国家教学,也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内容分析从内容来看,本节由“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标题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日本的岛国国情,促使其走加工贸易型经济的发展道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的对外开放,必然对其科学、文化、艺术、思想意识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形成东西方兼容的文化。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成为本节教材内容的主线。 【课标要求】 1明确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运用图表结合日本国情,初步学会分析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工业分布。 4知道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教学重点】 1日本地理位置及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2日本经济发展的特征,工业分布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 1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工业分布及其原因。 2学会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打破原有教材内容,添加日本气候、河流等介绍,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程序,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在教学中强调图表、数据的运用,通过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1923年9月1日,东京发生里氏7.9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从那次地震到现在,日本发生的大地震共有十次,平均不到10年就有一次。日本每年有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一天平均4~5次,是个名副其实的“地震国”,那么日本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多的地震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邻近的国家——《日本》。 明确目标:出示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应达到如下要求

高中地理_人文地理试题讲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人文地理模拟试题讲评 地理核心素养 1、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2、调动运用信息的能力 3、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明确人口、城市、交通和产业活动区位因素。 2、灵活运用知识解答选择题和综合题。 二、重难点 结合材料,能熟练运用相关知识解答生活实际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课前准备 1.按照学习小组坐好。 2.准备好课本,学案,听课笔记等学习用品 3.以课本“目”为单位给每一段标上序号。 四、学习过程 1、试题、成绩分析 本套试题以人文地理中人口、城市、交通和工农业的综合考查为主。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读地理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综合题,注重考查从材料情境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材料知识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选择题 选择题解题思路 (1)、审准题干,抓住关键词 (2)、细读材料,揣摩出题意图 (3)、甄别选项,回扣题干要求,作出判断 3、图片展示、学生分析错因,教师归纳总结 4、补偿训练,当堂小组探究,对点训练,强化巩固 5、综合题存在问题---题干把握不准,要点遗漏 6、展示完成较好和较差学生试卷,学生自主点评。 7、补偿探究,两小组到黑板现场比赛,老师打分。 8、教师归纳、综合题解题步骤 读题干,审问题读图文,寻信息组信息,定答案

五、板书设计 1、选择题解题思路 (1)、审准题干,抓住关键词 (2)、细读材料,揣摩出题意图 2、综合题解题思路 (1)读题干,审问题 (2)读图文,寻信息 (3)组信息,定答案 六、补偿训练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图1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8~10题。 1.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 市场规模 B. 劳动力成本 C. 原材料成本 D. 技术水平 2.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是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11.(2018·邯郸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冷凉蔬菜又称错季蔬菜,是指在气候冷凉地区夏季生长的蔬菜,最适宜生长温度在17~25 ℃,多种植在海拔1 500 m以上的高原上。冷凉蔬菜“家族”里有菜花、甘蓝、娃娃菜、西兰花、洋葱、青笋等。兰州辖区海拔1 500~3 300 m,是我国著名的冷凉蔬菜生产基地。盛夏时节,兰州能够向上海、杭州、广州等南方市场提供20多个种类的冷凉蔬菜,弥补了南方沿海地区夏季因高温、暴雨等气象灾害导致的蔬菜供应缺口。榆中县是兰州市冷凉蔬菜

人文地理学第二章人地关系论教案

第二章人地关系论 一、教学内容: 人地关系与人地关系论 人地关系的演变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理解和掌握人地关系的概念、内涵及演变规律;人地关系协调的含义、区域人地关系的变化,帮助同学们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人地关系内涵、和谐的人地观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 五、教学内容 一、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1、与人地关系论 人地关系是自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人类生存离不开地理环境,在这一点上,原始社会和现代社会没有多大差别,仅有深度和广度的不同。原始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如洞居、采集、狩猎、种植、饲养、兽驮、舟行等,都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都是利用或适应一定的地理环境。人类发展到现代社会对地理环境利用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也不断加深。如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古代社会仅在沿海有渔盐之利,丰富多样的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广阔的海洋更是交通的阻碍,现代海洋则日益成为人类索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重要生存空间,是经济政治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人地关系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范畴,但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它又不同于

一般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是一般的人与水、人与空气、人与山关系的客观规律。虽然许多地理著作,尤其是中世纪以前的地理著作并没有明确提出人地关系概念,有的地理学者甚至反对引用这个概念,但是他们所描述的地理内容都离不开人地关系的事实,离开了人地关系,也就是离开了地理学。 2、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人地关系论是指人们对人地关系的各种观点、思想的总称,即关于人地关系的认识论,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随人类社会的形成而形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不同的研究者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的世界观和掌握的资料不同,认识水平不同,往往对人地关系形成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但它们都将人地关系作为立论的对象,都属于人地关系论。所以人地关系论不是一个思想理论,而是围绕人地关系的一系列思想理论。古代社会的人们就注意到人地关系的存在,提出了对各种人地关系的认识,如中国学以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研究核心。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由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开放巨系统。 3、人地相关论 随着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批判,代之而起的是或然论的人地观———人地相关论思想。法国地理学的创始人白兰士认为,同样的环境完全可能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关键在于人的能动性。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利用什么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人和自然调整适应的事实;社会地理学———研究社会组织的地域分布,以及不同自然环境反映出的不同生活方式;政治地理学———研究政治区域和影响人类的各种地理组合之间的关系。它们都论述了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4、人类生态论 人类生态论思想出现于美国地理学界,代表人物是芝加哥学派的著名学者巴罗斯。年巴罗斯在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刊发表了题为《人类生态学》的文章,提出了人类生态论的主要思想。他认为地理学以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为己任,地理学可称为“人类生态学”,研究人类生态问题,把注意力集中于人类生态研究是为地理学庞杂的研究范围找到一个统一的主旨,有利于地理学的统一。他认

世界语言的分类与分布教案-大学人文地理学

世界语言的分类与分布 保定学院10级资源与环境系地理科学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世界语言的谱系与语言的种类,知道世界的几种主要语言。 二、了解并熟记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教学重点】 一、世界语言的谱系与世界主要的几种语言。 二、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三、看世界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一、看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二、绘出世界语言的谱系。 【教学方法】 一、PPT教学 二、读图分析法 【教学内容】 一、世界语言谱系 (一)导入:世界上的语言大约有5641种,虽然有这么多种语言,但某些语言之间具有亲缘关系,可以按照彼此的亲属关系对语言进行分类,即进行谱系分类。(二)分类依据:语言谱系的分类依据是语言在发生学上的关系,即哪些语言最初是从一个单一的语言分化出来的。 (三)谱系分类法:是指运用历史比较法,将世界上的语言比拟为具有生物学上的亲属关系,认为同一语系中的语言具有相同的起源,并按其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划分为不同等级体系和基本意义如下: 1、语系分类的最大单位,是由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目前世界语言可大致划分为10个语系左右。 2、语族分类的二级单位,同一语族的语言尽管可能出于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但各种语言在演化上又有亲疏远近之分,从而形成次一级的语言群,就是语族。 3、语支在划分语族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的单位。由本语族内若干更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通常是同一语系中最小的语言群。当然,也有学者进一步划分为语种,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具有普遍性。 4、语种分类中的最小单位,一个语种就是一种语言。但一种语言也有若干方言。前述英语和汉语就是语种。 二、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分布 世界语言种类繁多,人文地理学研究语言的空间分布,并注意语言分布区域的发展变化。语言区是根据语言上的差异而划分的空间分布范围,根地理环境、政治边界、人群特征等影响因素的不同,语言区有的属于形式文化区,有的则属于机能文化区。根据语言谱系分类法,世界上的语言按其亲属关系可以分为10个左右的语系,其中比较知名的如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南岛语系(又叫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等。 (一)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是最大的语系,分布地区遍及欧洲、美洲、大洋洲和亚洲、非洲的部分

最新初中地理的第一节课

初中地理第一节课 自我介绍与新课介绍:各位同学们好,新学期开始,课程表中有一门新课,就是地理课。我是大家的地理教师,我姓宫。今天是第一节地理课,我们来谈谈“生活与地理”这个新课题,导入新课:首先请同学们猜个谜:三国时期,有一位能人,是成语“三顾茅庐”的主角,此人地理学得非常好,很厉害,有人说他是‘上知(学生齐答:天文),下知(学生齐答:地理),其势利行,善用水火。’你们能猜出他是谁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 如果学生猜出,给讲下面这个故事: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仗,就在博望坡利用地形这个地理因素放了一把火,烧得曹操十万大军大败,而当时刘备仅为四千兵马。再就是赤壁大战,他又准确的预报了天气,先是预报有雾,成功的草船借箭,再是又准确的观看天象,借来了东风。一把火,烧得曹操百万雄兵仅余百十人。 如果学生猜不出,继续给提示,直到猜出。 过渡:这个小故事里,地形,东风,天气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地理内容,那么除去了这些,你们还能想到哪些与地理有关的事物吗?(结合活动1) (学生参照书,或通过自己想的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有的对,有的不对,给出点评) 小结与过渡:很好,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其实地理,不仅可以应用在军事上来抵挡千军万马,而且关科我们生活环境与衣食住行各各方面,我们的生话离不开地理,生活中出现或遇到的许多事物或现象,都有一定的地理背景,看看下面的例子,你想到过他们与地理有什么关系吗? 板书: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活动2:想一想――分组讨论下列问题(根据课本的四副图片P2) 学生:讨论回答 附:书上问题解答 (1)沙特阿拉伯的旅店,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他们不怕下雨吗?在夏天不怕被蚊虫叮咬吗?(西亚的沙特阿拉伯,气候终年炎热,降水稀少,可谓“滴水贵如油”。在热的地区,晚上温度下降快,所以屋顶上凉快。而且很难下雨,在干的地区,也不会有蚊子滋生,就不会有蚊子晚上来骚扰你。) (2)日本人为什么爱吃鱼?(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有发展渔业的良好自然条件。日本的捕鱼量居世界第一位。销售鱼等各种海产品的市场很多,人们也有喜食海产品的习惯。日本经济发达,生活消费水平很高,一日三餐花钱花得心痛,但是日本的菜当中,鱼十分便宜,是最便宜的菜,和中国的鱼价钱差不多,而其他食品要相差十倍左右。日本的生鱼片驰名世界。) (3)北京奥运会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这两个国家得了哪些金牌,结果是:肯尼亚有四枚金牌,分别是男子马拉松、男子800米、女子1500米和女子800米。埃塞俄比亚有三枚金牌,分别是男子1000米、女子5000米和女子1000米。我就觉得这两个国家的运动员,好像是专门来拿中长跑金牌的。为什么在长跑比赛中,来自东非高原的选手常能取得好成绩?(非洲的东部是高原地区。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中氧气含量相对较低,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们,适应了缺氧的环境,比较适合中长跑运动,他们的肺活量大,跑起步来,就像在东非高原上奔驰的羚羊那么迅速。这也是来自东非高原的运动员经常能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4)为什么漂亮的丝绸服装大多出自我国的江浙一带?(我国江浙一带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桑树生长,是养蚕的好地方,蚕丝是纺织丝绸的原料。) 生我国江浙一带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桑树的生长,是养蚕的好地方,蚕吐的丝经过加工,是纺织丝绸的原料。因此,这一带有悠久的植桑养蚕的历史,丝绸工业久负盛名。中国古代就有著名的“丝绸之路”,商人要冒着生命的危险,穿越茫茫的沙漠地区,用将近八年的时间将中国的丝绸从新疆到欧洲。现在欧洲的运动员参加北京奥运会后,也有许多人就到北京街上采买丝绸服装给家人带回去。 (以上活动,都是学生先讨论,对讨论不足的地方,给予补弃) 过渡: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适应当地环境的长期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一定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其实,人类自开始进行生产活动,就注意观察所处的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并且积累这些方面的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