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代谢

脂代谢
脂代谢

脂蛋白代谢

一般说来, 人体内血浆脂蛋白代谢可分为外源性代谢途径和内源性代谢途径。外源性代谢途径是指饮食摄入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小肠中合成CM及其代谢过程;而内源性代谢途径则是指由肝脏合成VLDL, 后者转变为IDL和LDL,LDL 被肝脏或其它器官代谢的过程。此外, 还有一个胆固醇逆转运途径, 即HDL的代谢。

一、外源性代谢途径

CM是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粘膜细胞内合成。小肠粘膜吸收部分水解的食物中所含甘油三酯、磷脂、脂肪酸和胆固醇后, 肠壁细胞能将这些脂质再酯化, 合成自身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酯; 此外, 肠壁细胞还能合成Apo B48和ApoAI; 在高尔基体内脂质和载脂蛋白组装成乳糜微粒, 然后分泌入肠淋巴液。原始的CM不含有Apo C, 由Apo B48、Apo AI和Apo AII与极性游离胆固醇、磷脂组成单分子层外壳, 包住非极性脂质核心。在淋巴液中原始CM接受来自于HDL 的Apo E 和Apo C后逐渐变为成熟, 然后经由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因为Apo CII是LPL的辅酶, CM获得Apo C后, 则可使LPL激活。CM的分解代谢是发生在肝外组织的毛细血管床,在此LPL水解CM中的甘油三酯, 释放出游离脂肪酸。从CM中水解所产生的脂肪酸被细胞利用, 产生能量或以能量的形式贮存。在脂解的过程中, CM所含Apo AI和Apo C大量地转移到HDL, 其残余颗粒──CM残粒则存留在血液中, 其颗粒明显变小, 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减少, 而胆固醇酯则相对丰富。CM残粒是由肝脏中的Apo E受体分解代谢。CM在血液循环中很快被清除, 半寿期小于1小时。由于Apo B48始终存在于CM 中, 所以Apo B48可视为CM及其残粒的标致, 以便与肝脏来源的VLDL(含Apo B100)相区别。图1-1-1. 外源性脂蛋白代谢示意图

由上可见, CM的生理功能是将食物来源的甘油三酯从小肠运输到肝外组织中被利用。在这个外源性的代谢途径中, CM表面有某些成份如载脂蛋白、磷脂等则转移到HDL。CM 残粒则运载食物中的胆固醇和脂溶性维生素到肝脏。一般认为, 食物来源的胆固醇不直接影响血浆中其它种类的脂蛋白中胆固醇含量。因此, 在食物脂肪的主动吸收过程中, 血浆甘油三酯浓度会暂时性升高,而血浆胆固醇含量则几乎无变化。

二、内源性代谢途径(彩图6和图1-1-2)

(一)、VLDL代谢

VLDL是由肝脏合成, 其主要脂类为肝脏合成的甘油三酯。脂质原料来源于吸收的CM以及糖类物质在肝脏中的转化和脂肪组织动员出来的游离脂肪酸、甘油。VLDL中的胆固醇除来自CM残粒外, 肝脏自身亦合成一部分。VLDL的Apo B攬100攭全部在肝脏内合成。VLDL 刚分泌进入血液循环时, 含有极少量的胆固醇酯, 而大量的胆固醇酯则来源于HDL。这是由于血液中存在有胆固醇酯转移蛋白, 后者的生理功能是将HDL中胆固醇酯转移到其他类脂蛋白(主要是VLDL)。

内源性甘油三酯是在肝脏中合成的, 其最重要的底物是游离脂肪酸。流经肝脏的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或肝脏自身合成的游离脂肪酸增加, 都可加速肝脏合成和分泌VLDL。肝脏利用游离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的速率受饮食的影响。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可使肝脏每天合成分泌VLDL达100克, 而脂肪饮食则仅使肝脏每天合成分泌VLDL 25克。相反, 高碳水

化合物饮食则较少影响CM的合成, 而高脂肪饮食可增加VLDL的合成。

VLDL分解代谢的初始阶段类似于CM, 即从HDL中获Apo CII后, 大量的甘油三酯被存在于周围组织毛细血管床中的LPL水解, 释放出游离脂肪酸, VLDL颗粒逐渐缩小, Apo C和Apo E又转移到HDL颗粒中去。Apo B100保留在VLDL颗粒中, 残留在血液中的颗粒称为VLDL 残粒(亦有人称之为IDL)。

VLDL并非呈均一性, 可进一步分成许多亚组分。其中较主要的有VLDL攬1攭和VLDL2, 前者为大颗粒VLDL, 后者为小颗粒VLDL。VLDL攬1攭有两种代谢命运, 其一是经LPL的作用脱脂后转变为VLDL2; 其二是直接从血液循环中被清除, 这可能与一种新的受体参与有关。VLDL2除了由VLDL攬1攭转变而为来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肝脏直接合成分泌的。

以往认为VLDL残粒全部经由IDL转变为LDL。但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 只有一半或少于一半的VLDL转变成LDL。这视动物种属不同而异, 人类不到50%。其余的VLDL绝大部分被肝脏所摄取, 也可能被肝外组织摄取一部分。而且, 血浆中VLDL很不均一, 大颗粒的、富含甘油三酯的VLDL迅速被清除, 仅10%左右转变为LDL; 小颗粒的、含甘油三酯少的VLDL 清除较慢, 而且有40%左右转变成LDL。VLDL或VLDL残粒在体内的直接分解代谢是通过肝脏的LDL受体进行。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人们一直认为VLDL的生理功能仅在于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肝脏合成的甘油三酯以VLDL 形式进入血液后, 被LPL水解成游离脂肪酸, 后者进入脂肪细胞重新酯化成甘油三酯而被储存。在肾、骨胳肌等部位游离脂肪酸则用以供能。但是, VLDL 也向周围组织提供胆固醇, 并在肝脏的胆固醇向肝外组织运输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这是通过两方面而达到: 其一是VLDL有一半转变为LDL, LDL通过LDL受体途径向周围组织提供胆固醇; 其二是VLDL还可能直接被肝外组织成摄取。

(二)、IDL代谢

IDL是由VLDL转变而来。IDL在体内的分解代谢迅速, 因此正常情况下血浆中IDL浓度很低。大约二分之一的IDL被LDL受体直接分解代谢。由于IDL含有丰富的Apo E, 而LDL 受体对Apo E的亲和力远大于Apo B100, 所以IDL是因Apo E与LDL受体相结合而被肝脏摄取, 分解代谢释放出脂质。另二分之一的IDL则转变为LDL, 这一过程需要有HTGL和Apo E 的参予, 但其确切机理尚不十分清楚。

图1-1-2. 内源性脂蛋白代谢示意图

(三)、LDL代谢

LDL是由IDL在肝脏内转化而来, 但新近的研究结果提示, 肝脏可直接合成分泌少量LDL。一般认为, 大多数LDL是由肝脏内和肝外的LDL受体进行代谢, 占体内LDL代谢的70%-75%, 其余的LDL 则经由非特异性、非受体依赖性的途径进行代谢。LDL与受体结合后, LDL颗粒被吞饮, 然后进入溶酶体。在溶酶体中, LDL被水解释放出游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可掺入细胞浆膜中, 被细胞膜所利用或转换成其他物质。而LDL受体则可再循环(彩图7)。在这个过程中, LDL向细胞提供胆固醇, 同时又受到多方面的调节, 其中最主要的是LDL受体的调节。

LDL受体的活性是决定LDL分解代谢速率的重要因素。细胞内游离胆固醇的含量可调节LDL受体的合成和表达。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含量增加则抑制LDL受体的合成和表达, 反之亦然。

有人认为, 人体内的LDL至少由二个亚组分组成。而且这两个亚组分LDL的分解速度和代谢途径均不相同。其中一亚组分LDL迅速地被分解代谢, 这是由受体途径进行的; 而另一亚组分由则在体内清除缓慢, 因为是经由非受体的途径。

人体内的胆固醇可来源于食物, 亦可由肝脏合成。内源性肝脏合成胆固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胆固醇合成开始于乙酰辅酶A, 三分子乙酰辅酶A合成一分子β-羟基β-甲基戎二酸辅酶A(β-hydroxy-β-methyl glutaryl CoA, HMG CoA), 然后合成甲羟戎酸, 继而合成鲨烯, 最后合成胆固醇。在这个过程中, HMG CoA还原酶是一个关键的限速酶(彩8)。

来源于LDL的胆固醇也可调节细胞内两种酶的活性, 继而调控细胞内游离胆固醇的平衡。第一种受调节的酶是乙酰胆固醇乙酰转移酶(acyl cholesterol acyl transferase, ACAT), 该酶的功能是将游离胆固醇转化为胆固醇酯。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含量增加, 可使ACAT活性增高, 因而降低细胞内胆固醇量。相反, 当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含量低下时, 则使ACAT活性下降。受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影响的第二种酶是HMG CoA还原酶, 该酶可视为体内胆固醇合成的自然控制物。细胞从LDL获取胆固醇增加, 造成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含量增多, 反馈性抑制HMG CoA还原酶活性, 继而细胞自身合成胆固醇的能力下降; 相反, 若细胞从LDL获取胆固醇减少时, HMG CoA还原酶活性会增高, 细胞合成胆固醇也增加。

LDL的主要功能是将胆固醇转运到肝外组织细胞。虽然肝外组织也能自身合成胆固醇, 但对某些组织细胞来说并不能满足其需要。例如, 分泌类固醇激素的腺体和快速分裂增殖的细胞则需要的较多量的胆固醇。然而, 肝外绝大多数的组织细胞分解代谢胆固醇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有一种机制能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细胞转运至肝脏, 以防胆固醇在这些组织中过多地聚积。许多研究证明表明, HDL很可能参与这一胆固醇的"逆转运"途经。

三、HDL代谢━━胆固醇"逆转运"途径(图1-1-3)

HDL主要是由肝脏和小肠合成。新生的HDL呈碟形, 由磷脂、游离胆固醇和载脂蛋白组成, 其中的Apo AII含量较Apo AI多, 它是LCAT作用的部位。

HDL转运肝外组织细胞中的胆固醇, 第一步是与细胞表面结合, 这个过程可能是由HDL 受体介导。与LDL不同, HDL 与其受体结合后, 并不被细胞吞饮入胞内。当HDL与其受体结合时, 可产生一种信号, 这种信号则诱导细胞内的游离胆固醇向细胞表面转移, 最后进入HDL。从细胞来的游离胆固醇, 在LCAT的作用下酯化成胆固醇酯。胆固醇酯则向HDL中心核转移, 以使LCAT作用的活性部位能进一步接受游离胆固醇。新生HDL在接受大量的胆固醇后则变为成熟的HDL, 这时HDL的形状也由碟形变成球形。由于LCAT酯化胆固醇几乎发生在瞬间, 因此正常人血液中几乎难以发现新生的碟形HDL。

成熟的球形HDL可分为HDL2 和HDL3。从新生的HDL颗粒形成的球形HDL是HDL3,其密度高, 胆固醇含量相对较少。随着胆固醇酯的进一步掺入, 使HDL的密度降低而形成HDL2。HDL在成熟的过程中, 除了获得胆固醇酯外, 还获得一些其他成份, 包括Apo AI、Apo C、甘油三酯和磷脂等。

图1-1-3. 胆固醇逆转运示意图

CETP=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LCAT=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CM=乳糜微粒; CMR=乳糜微粒残粒

HDL将胆固醇从周围组织细胞转运到肝脏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因为肝脏是将体内过

多的胆固醇排出体外的基本脏器, 并调节体内血浆胆固醇水平。虽然HDL能将肝外组织细胞中的胆固醇转移到肝脏, 但需要其他载脂蛋白和血浆脂蛋白的参加。目前认为, HDL并不是将肝外胆固醇全部转送至肝脏, 其中大部分胆固醇酯是被转移给VLDL和LDL, 后者进入肝脏被分解代谢(彩图9)。HDL将自身的胆固醇转移给VLDL和LDL时, 还需要一种血浆蛋白质即CETP参与。有研究表明, Apo D可能参与胆固醇酯在各类脂蛋白间的交换转移过程。

HDL除了参与胆固醇的逆转运外, 还为其他脂蛋白提供多种必需成份。例如, HDL将Apo E和Apo CII提供给CM和VLDL, 以促进CM和VLDL的分解代谢。此外, HDL还是Apo AI的贮存库。

HDL的半寿期约为5天, 主要降解埸所是肝脏。但是有关HDL分解代谢的详细过程尚待进一步研究澄清。

人体内约含有60克胆固醇, 其中2/3属于相对稳定地存在于皮肤、脂肪和肌肉等组织中, 另1/3则属于所谓的代谢性活动池中, 经肝脏而在体内循环。肝脏的主要代谢作用是, 将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而排向小肠。进入小肠的胆汁酸, 其中95%可经肠肝循环被重吸收回到肝脏, 只有5%被排出体外。另一方面由小肠直接分泌的游离胆固醇可溶解于胆汁酸中, 这种游离的胆固

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属于调血脂药内源性胆固醇在肝脏合成,由乙酸经26步生物合成步骤在肝细胞的细胞质中完成,其中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是该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为内源性胆固醇合成中的关键一步,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来减少内源性的胆固醇,达到调血脂的效果

⒈3-羟3-甲基戊二酰CoA(HMGCoA)的生成

在胞液中,3分子乙酰CoA经硫解酶及HMGCoA合酶催化生成HMGCoA,此过程与酮体生成机制相同。但细胞内定位不同,此过程在胞液中进行,而酮体生成在肝细胞线粒体内进行,因此肝脏细胞中有两套同功酶分别进行上述反应。

⒉甲羟戊酸(mevalonic acid,MVA)的生成

HMGCoA在HMG CoA还原酶(HMGCoA reductase)催化下,消耗两分子NADPH+H+生成甲羟戊酸(MVA)

此过程是不可逆的,HMG辅酶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

脂代谢

脂代谢 目录第一节脂类的概述OverviewofLipid目录一、脂类概述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lipid)脂肪(fat):三脂酰甘油(triacylglycerols,TAG)也称为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类脂(lipoid):磷脂(phospholipid,PL)鞘脂(sphingolipids)胆固醇(cholesterol,CHOL)胆固醇酯(cholesterolester,CE)分类定义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lipid)定义脂肪(fat):三脂酰甘油(triacylglycerols,TAG)也称为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分类定义目录甘油三酯甘油磷脂(phosphoglycerides)胆固醇酯脂类物质的基本构成X=胆碱、水、乙醇胺、丝氨酸、甘油、肌醇、磷脂酰甘油等目录甘油三脂X=胆碱、水、乙醇胺、丝氨酸、甘油、肌醇、磷脂酰甘油等甘油磷脂甘油目录鞘脂鞘磷脂鞘糖脂目录脂类的脂肪酸(FA)分类按碳链长度短链脂肪酸(碳链长度≤)中链脂肪酸(<碳链长度<)长链脂肪酸(碳链长度≥)目录按碳链饱和度饱和脂肪酸(碳链不含双键)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碳链含一个双键)多不饱和脂肪酸(碳链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目录系统命名法标示脂肪酸的碳原子数(碳链长度)和双键的位置。 不饱和脂酸命名目录△编码体系从脂酸的羧基碳起计算碳原子的顺序油酸(:,△)、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ω或n编码体系从脂酸的甲基碳起计算其碳原子顺序目录常见的不饱和脂酸习惯名系统名碳原子及双键数双键位置族分布△系n系软油酸十六碳一烯酸:ω广泛油酸十八碳一烯酸:ω广泛亚油酸十八碳二烯酸:,,ω植物油α亚麻酸十八碳三烯酸:,,,,ω植物油γ亚麻酸十八碳三烯酸:,,,,

7-脂代谢

脂代谢 (一)名词解释 1.1.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 2.2.脂肪酸的α-氧化(α- oxidation) 3.3.脂肪酸的β-氧化(β- oxidation) 4.4.脂肪酸的ω-氧化(ω- oxidation) 5.5.乙醛酸循环(glyoxylate cycle) 6.6.柠檬酸穿梭(citriate shuttle) 7.7.乙酰CoA羧化酶系(acetyl-CoA carnoxylase) 8.8.脂肪酸合成酶系统(fatty acid synthase system) 9.9. (二)填空题: 1.是动物和许多植物主要的能源贮存形式,是由与3分子 酯化而成的。 2.在线粒体外膜脂酰CoA合成酶催化下,游离脂肪酸与和反应,生成脂肪酸的活化形式,再经线粒体内膜进入线粒体衬质。3.一个碳原子数为n(n为偶数)的脂肪酸在β-氧化中需经次β-氧化循环,生成个乙酰CoA,个FADH2和个 NADH+H+。 4.乙醛酸循环中两个关键酶是和 ,使异柠檬酸避免了在循 环中的两次反应,实现从乙酰CoA净合成循环的中间物。 5.脂肪酸从头合成的C2供体是,活化的C2供体是,还原剂是。 6.乙酰CoA羧化酶是脂肪酸从头合成的限速酶,该酶以为辅基,消耗 ,催化与生成,柠檬酸为其,长链脂酰CoA为其.. 7.脂肪酸从头合成中,缩合、两次还原和脱水反应时酰基都连接在上,它有一个与一样的长臂。 8.脂肪酸合成酶复合物一般只合成,动物中脂肪酸碳链延长由或酶系统催化;植物的脂肪酸碳链延长酶系定位于。 9.真核细胞中,不饱和脂肪酸都是通过途径合成的;许多细菌的单烯脂肪酸则是经由途径合成的。 10.三酰甘油是由和在磷酸甘油转酰酶的作用下先形成,再由磷酸酶转变成,最后在催化下生成三酰甘油。 11.磷脂合成中活化的二酰甘油供体为,在功能上类似于糖原合成中的或淀粉合成中的。 (三)选择题 下列哪项叙述符合脂肪酸的β氧化: A.仅在线粒体中进行 B.产生的NADPH用于合成脂肪酸 C.被胞浆酶催化 D.产生的NADPH用于葡萄糖转变成丙酮酸 E.需要酰基载体蛋白参与 脂肪酸在细胞中氧化降解 A.从酰基CoA开始 B.产生的能量不能为细胞所利用 C.被肉毒碱抑制 D.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 E.在降解过程中反复脱下三碳单位使脂肪酸链变短 3.下列哪些辅因子参与脂肪酸的β氧化:

第9章 脂代谢及脂代谢紊乱检验习题

1.能代表HDL水平的载脂蛋白是A.ApoAⅠ B.ApoAⅡ C.ApoB D.ApoCⅠ E.ApoCⅢ 正确答案:A 2.乳糜微粒中含最多的成分是 A.三酯甘油 B.蛋白质 C.胆固醇 D.磷脂 E.糖脂 正确答案:A 3.酶法测定血清胆固醇中用到的酶有A.甘油激酶.过氧化物酶 B.胆固醇酯酶.胆固醇氧化酶.过氧化物酶C.胆固醇氧化酶.甘油激酶 D.胆固醇氧化酶.甘油氧化酶 E.胆固醇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甘油氧化酶正确答案:B 4.合成VLDL的场所主要是在 A.肾脏 B.血浆 C.脂肪组织 D.小肠黏膜

正确答案:E 5.对LDL描述正确的是 A.运输内源性胆固醇 B.运输外源性胆固醇 C.运输内源性三酯甘油 D.运输外源性三酯甘油 E.既有内源性胆固醇,又有外源性胆固醇 正确答案:A 6.目前测定血清总胆固醇最常用的方法为 A.比色法 B.气相色谱法 C.核索稀释质谱法 D.高效液相色谱法 E.酶法 正确答案:E 7.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的血清检查特点是 A.血清透明,胆固醇明显增加,三酯甘油正常 B.血清透明,胆固醇明显增加,甘油稍高 C.血清浑浊,胆固醇稍高,三酯甘油增高 D.血清浑浊,胆固醇正常,三酯甘油稍高 E.血清乳白色,胆固醇正常或稍高,三酯甘油明显增加正确答案:A 8.载脂蛋白B主要存在于 A.HDL B.LDL

D.CM E.FFAg 正确答案:B 9.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升高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重度贫血 B.肺结核 C.严重肝病 D.甲状腺功能亢进 E.肾病综合征 正确答案:E 10.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升高的是 A.CM B.VLDL C.LDL D.HDL E.以上均升高 正确答案:E 11.与血清呈乳糜样关系最大的脂蛋白是A.VLDL B.HDL C.CM D.LDL E.IDLB 正确答案:C 12.含有总胆固醇最多的脂蛋白是

生物化学真题之脂类代谢与合成

脂代谢 2014简述细胞质内脂肪酸氧化降解的三个步骤及其相关活性载体 (未) 第一个步骤是脂肪酸的 -氧化。 -氧化又包括活化、氧化、水合、氧化、断裂这五个步骤。每一轮氧化切下两个碳原子即乙酰辅酶A 第二个步骤是 氧化形成的乙酰辅酶A进入柠檬酸循环,继续被氧化最后脱出二氧化碳。 第三个大步骤中脂肪酸氧化过程中产出还原型的电子传递分子一一NADH和FADH2它们在第三步骤中把电子送到线粒体呼吸链,经过呼吸链,电子被运送给氧原子,伴随这个电子的流动,ADP经磷酸化作用转化为ATP。 所涉及的相关活性载体包括 -氧化中将脂肪酸的形式乙酰辅酶A转送到线粒体的载体肉碱。第三个步骤电子传递的载体包括:NADH-Q还原酶、琥珀酸一Q还原酶、细胞色素还原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 2011脂肪酸 氧化和载体 脂肪酸 氧化共包括五个步骤 1?活化:脂肪酸在硫激酶的作用下形成脂酰辅酶A 2?氧化:脂酰辅酶A的羧基邻位被脂酰辅酶A脱氢酶作用,脱下两个氢原子转化为反式-2-烯酰辅酶A,同时产生FADH2

3?水合:反式-2-烯酰辅酶A水合成3-羟脂酰辅酶A,这部反应是在烯酰辅酶A 水合酶的作用下完成的 4?氧化:3-羟脂酰辅酶A在3-羟脂酰辅酶A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为3-酮脂酰辅酶A,并产生NADH 5?硫解:3-同脂酰辅酶A受第二个辅酶A的作用发生硫解,断裂为乙酰辅酶A和一个缩短了两个碳原子的脂酰辅酶A,这部反应是在-酮硫解酶的催化下。 其总结果是脂肪酸链以乙酰辅酶A形式自羧基端脱下两个碳原子单元,缩短了的脂肪酸以脂酰辅酶A形式残留,又进入下一轮-氧化。 2010磷脂合成的共性 脂质合成所包括的绝大多数反应发生在膜结构的表面,与之相关的各种酶具有两亲性。 甘油磷脂合成的第一阶段是甘油-3-磷酸形成磷脂酸的反应途径,甘油酸和脂酰辅酶A在脂酰转移酶的作用下生成磷脂酸。磷脂酸一旦形成就很快转移为二脂酰甘油和CDP-二脂酰甘油。 常见的磷脂如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甘油、二磷脂酰甘油,这三种甘油磷脂的生物合成途径从开始到CDP-二脂酰甘油的生物合成途径是共通的,自CDP-二脂酰甘油一下就分别有各自的途径。这里说的CDP是5—胞苷二磷 酸。 2009某细胞内草酰乙酸的浓度对脂肪酸的合成有何影响? 草酰乙酸是柠檬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其浓度在柠檬酸循环中有重要作用,是循环中最关键的底物之一。在肝脏中,决定乙酰辅酶A去向的是草酰乙酸,它带动乙酰辅酶A进入柠檬酸循环。进而影响到脂肪酸合成。 当草酰乙酸浓度低时,则不能充分带动乙酰辅酶 A 进入柠檬酸循环,换言之就是无法合成足够的柠檬酸。而柠檬酸又是脂肪酸合成中将乙酰辅酶 A 从线粒体转运到细胞溶胶中的三羧酸转运体系的基础,柠檬酸是乙酰基的载体。所以脂肪酸必然受到抑制。当草酰乙酸浓度高时,即能合成充分的柠檬酸,也意味着细胞溶胶中将会有

脂代谢思维导图

脂代谢思维导图 甘油三酯代谢过程合成代谢 1、合成部位及原料 肝、脂肪组织、小肠是合成的重要场所,以肝的合成能力最强,注意:肝细胞能合成脂肪,但不能储存脂肪。合成后要与载脂蛋白、胆固醇等结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入血运到肝外组织储存或加以利用。若肝合成的甘油三酯不能及时转运,会形成脂肪肝。脂肪细胞是机体合成及储存脂肪的仓库。合成甘油三酯所需的甘油及脂肪酸主要由葡萄糖代谢提供。其中甘油由糖酵解生成的磷酸二羟丙酮转化而成,脂肪酸由糖氧化分解生成的乙酰CoA合成。 2、合成基本过程 ①甘油一酯途径:这是小肠粘膜细胞合成脂肪的途径,由甘油一酯和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②甘油二酯途径:肝细胞和脂肪细胞的合成途径。脂肪细胞缺乏甘油激酶因而不能利用游离甘油,只能利用葡萄糖代谢提供的3-磷酸甘油。 分解代谢

即为脂肪动员,在脂肪细胞内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的酶作用下,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供其他组织氧化。甘油甘油激酶-->3-磷酸甘油-->磷酸二羟丙酮-->糖酵解或有氧氧化供能,也可转变成糖脂肪酸与清蛋白结合转运入各组织经β-氧化供能。 脂肪酸的分解代谢-β-氧化 在氧供充足条件下,脂肪酸可分解为乙酰CoA,彻底氧化成CO2和H2O并释放出大量能量,大多数组织均能氧化脂肪酸,但脑组织例外,因为脂肪酸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其氧化具体步骤如下: 1.脂肪酸活化,生成脂酰CoA。 2.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因为脂肪酸的β-氧化在线粒体中进行。这一步需要肉碱的转运。肉碱脂酰转移酶是脂酸β氧化的限速酶,脂酰CoA进入线粒体是脂酸β-氧化的主要限速步骤,如饥饿时,糖供不足,此酶活性增强,脂肪酸氧化增强,机体靠脂肪酸来供能。 3.脂肪酸的β-氧化。丁酰CoA经最后一次β氧化:生成2分子乙酰CoA,故每次β氧化1分子脂酰CoA生成1分子FADH2,1分子NADH+H+,1分子乙酰CoA,通过呼吸链氧化前者生成2分子ATP,

第五章 血浆脂蛋白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第五章血浆脂蛋白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一、A型题 1.血清脂蛋白甘油三酯含量由多到少排列的顺序是 A.CM、LDL、VLDL、HDL B.CM、VLDL、LDL、HDL C.HDL、LDL、VLDL、CM D.LDL、IDL、HDL、CM E.VLDL、LDL、CM、HDL 2.转运内源性胆固醇的脂蛋白是 A.HDL B.CM C.VLDL D.LDL E.以上皆不是 3.LDL受体的配体是 A.含ApoB48的脂蛋白 B.含ApoD的脂蛋白 C.含ApoB100的脂蛋白 D.含Lp(a)的脂蛋白 E.以上皆不是 4.LCAT的辅因子,识别HDL受体的载脂蛋白是 A.ApoAI B.ApoB C.ApoC

E.Apo(a) 5.LDL叙述正确的是 A.运输外源性胆固醇 B.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 C.主要的载脂蛋白是B48和E D.电泳位置为β带 E.既有内源性胆固醇,又有外源性胆固醇 6.能够抑制纤溶酶原的脂蛋白是 A.HDL B.Lp(a) C.VLDL D.LDL E.以上皆不是 7.脂蛋白各组份中密度最低的是 A.LDL B.CM C.VLDL D.HDL E.IDL 8.HDL中的载脂蛋白主要是 A.ApoCⅢ B.ApoB C.ApoAⅡ D.ApoAⅠ

9.分布于血浆脂蛋白的疏水核心的是 A.胆固醇酯 B.胆固醇 C.磷脂 D.游离脂肪酸 E.以上皆不是 10.乳糜微粒残粒是指 A.LDL B.CM C.VLDL D.HDL E.IDL 11.运输内源性甘油三脂的脂蛋白是 A.CM B.LDL C.HDL D.VLDL E.Lp(a) 12.脂蛋白中密度最高的是 A.LDL B.CM C.VLDL D.HDL E.IDL

脂代谢可塑性调控的分子与细胞机制重大项目指引

“脂代谢可塑性调控的分子与细胞机制”重大项目指南 机体通过多组织器官的协同作用,调控脂质的摄取、合成、转运、分解与输出等多个过程,以维持脂代谢稳态。脂代谢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生物体在细胞、组织和整体水平如何感受营养、信号、应激以及活性代谢中间产物和衍生物的动态变化,进而对脂质代谢网络实施选择性地开启或关闭、对脂质代谢的关键节点和限速酶进行前馈或反馈调控的脂质代谢可塑性调控(Lipid metabolic plasticity)。脂质代谢可塑性是机体维持脂代谢平衡的关键环节,其失衡可导致肥胖、脂肪肝、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代谢性疾病。脂代谢可塑性的调控错综复杂,包含了细胞对营养、信号分子和应激的感应通路、脂质代谢网络的动态变化;重要细胞器如脂滴、内质网、线粒体、溶酶体和细胞核等对脂质代谢可塑性的感应、修复和重塑;重要代谢器官如脂肪组织、肝脏与肌肉间的对话和相互作用等多个方面。随着最新动物模型、细胞成像与谱系追踪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分子、细胞与生理学水平上对脂代谢可塑性的调控机制展开深入的研究,更高层次上地取得开拓性发现和新突破。 一、科学目标 本课题的总体目标是揭示脂代谢可塑性调控的分子与细胞基础,主要包括阐明重要代谢组织在脂代谢可塑性重构中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解析不同生理条件、应激状态和病理条件下,不同器官和器官脂代谢可塑性改变的分子和细胞机制,深入探讨脂代谢可塑性调控在维持机体脂代谢稳态中的生理学意义,为脂代谢紊乱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二、研究内容 (一)脂代谢可塑性感应的分子机制及其功能。 (二)介导脂代谢可塑性的重要细胞器及其调控机制。 (三)新型内分泌因子对脂代谢可塑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三、申请注意事项 (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脂代谢可塑性调控的分子与细胞机制”(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二)本项目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三个研究内容设置3个课题,3个课题要紧紧围绕“脂代谢可塑性调控的分子与细胞机制”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与材料、数据的共享。

第七章 脂类代谢

第七章脂类代谢 一、填空题: 1.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在中进行。 2.自然界中绝大多数脂肪酸含数碳原子。 3.脂肪酸生物合成的原料是,其二碳供体的活化形式是。4.生成丙二酸单酰CoA需要酶系催化,它包含有三种成份、_ 和。 5.饱和脂肪酸从头合成需要的引物是,其产物最长可含有碳原子。6.人体必需脂肪酸是、和。 7.饱和脂肪酸从头合成的还原力是,它是由代谢途径和转换所提供。8.大于十六碳原子的脂肪酸是生物体内相应的各个系统的酶催化合成。 10.硬脂酸(C18)经β-氧化分解,循环次,生成分子乙酰CoA, FADH2和 NADH。11.脂肪酸β-氧化是在中进行的,氧化时第一次脱氢的受氢体是,第二次脱氢的受氢体是,β-氧化的终产物是。 14.乙酰COA主要由、和降解产生。 二、选择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在人体中,脂肪酸以下列哪种形式参与三酰甘油的生物合成( ) ①游离脂肪酸②脂酰ACP ③脂酰CoA ④以上三种均不是 2.脂肪酸生物合成中,将乙酰基运出线粒体进入胞液中的物质是( ) ①CoA ②肉碱③柠檬酸④以上三种均不是 4.饱和脂肪酸从头合成和β-氧化过程中,两者共有( ) ①乙酰CoA ②FAD ③NAD+④含生物素的酶 5.长链脂肪酸从胞浆转运到线粒体内进行β-氧化作用,所需载体是( ) ①柠檬酸②肉碱③辅酶A ④α-磷酸甘油 6.脂肪酸从头合成所用的还原剂是( ) ①NADPH+H+②NADH+H+③FADH2④FMNH2 8.β-氧化中,脂酰CoA脱氢酶催化反应时所需的辅因子是( ) ①FAD ②NAD+③ATP ④NADP+ 9.植物体内由软脂酸(C16)生成硬脂酸(C18)其原料是( ) ①乙酰CoA ②乙酰ACP ③丙二酸单酰CoA ④丙二酸单酰ACP 10.在脂肪酸的合成中,每次碳链的延长都需要什么直接参加?() ①乙酰CoA ②草酰乙酸③丙二酸单酰CoA ④甲硫氨酸 11.合成脂肪酸所需的氢由下列哪一种递氢体提供?() ①NADP+ ②NADPH+H+③FADH2④NADH+H+ 12.脂肪酸活化后,β-氧化反复进行,不需要下列哪一种酶参与?() ①脂酰CoA脱氢酶②β-羟脂酰CoA脱氢酶 ③烯脂酰CoA水合酶④硫激酶 13.软脂酸的合成及其氧化的区别为() (1)细胞部位不同 (2)酰基载体不同 (3)加上及去掉2C?单位的化学方式不同

脂质代谢

第八章脂质代谢 一、知识要点 (一)脂肪的生物功能: 脂类是一类在化学组成和结构上有很大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性,即不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醚、氯仿等非极性溶剂的物质。通常按不同的组成将脂类分为五类,即(1)单纯脂、(2)复合脂、(3)萜类、类固醇及其衍生物、(4)衍生脂类以及(5)结合脂类。 脂类物质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脂肪是生物体的能量提供者。 脂肪也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如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组分,油脂是机体代谢所需燃料的贮存和运输形式。脂类物质也可为动物机体提供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某些萜类及类固醇类物质,如维生素A、D、E、K、胆酸及固醇类激素,都具有营养、代谢及调节的功能。有机体表面的脂类物质有防止机械损伤与防止热量散发等保护作用。脂类作为细胞的表面物质,与细胞识别、种特异性和组织免疫等生理过程关系密切。 (二)脂肪的降解 在脂肪酶的作用下,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甘油经过磷酸化及脱氢反应,转变成磷酸二羟丙酮,进入糖代谢途径。脂肪酸与ATP和CoA在脂酰CoA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脂酰CoA。脂酰CoA在线粒体内膜上的肉毒碱-脂酰CoA转移酶系统的帮助下进入线粒体基质,经β-氧化降解成乙酰CoA,再通过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β-氧化过程包括脱氢、水合、再脱氢和硫解这四个步骤,每进行一次β-氧化,可以生成1分子FADH2、1分子NADH+H+、1分子乙酰CoA以及1分子比原先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此外,某些组织细胞中还存在α-氧化生成α?羟脂肪酸或CO2和少一个碳原子的脂肪酸;经ω-氧化生成相应的二羧酸。萌发的油料种子和某些微生物拥有乙醛酸循环途径。可利用脂肪酸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 合成苹果酸,作为糖异生和其它生物合成代谢的碳源。乙醛酸循环的两个关键酶是异柠檬酸裂解酶和苹果酸合成酶,前者催化异柠檬酸裂解成琥珀酸和乙醛酸,后者则催化乙醛酸与乙酰CoA缩合生成苹果酸。 (三)脂肪的生物合成 脂肪的生物合成包括三个方面: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脂肪酸碳链的延长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脂肪酸从头合成的场所是细胞液,需要CO2和柠檬酸的参与,C2供体是糖代谢产生的乙酰CoA。反应有二个酶系参与,分别是乙酰CoA羧化酶系和脂肪酸合成酶系。首先,乙酰CoA在乙酰CoA羧化酶催化下生成,然后在脂肪酸合成酶系的催化下,以ACP作酰基载体,乙酰CoA为C2受体,丙二酸单酰CoA为C2供体,经过缩合、还原、脱水、再还原几个反应步骤,先生成含4个碳原子的丁酰ACP,每次延伸循环消耗一分子丙二酸单酰CoA、 两分子NADPH,直至生成软脂酰ACP。产物再活化成软脂酰CoA,参与脂肪合成或在微粒体系统或线粒体系统延长成C18、C20和少量碳链更长的脂肪酸。在真核细胞内,饱和脂肪酸在O2的参与和专一的去饱和酶系统催化下,进一步生成各种不饱和脂肪酸。高等动物不能合成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必须依赖食物供给。 3-磷酸甘油与两分子脂酰CoA在磷酸甘油转酰酶作用下生成磷脂酸,在经磷酸酶催化变成二酰甘油,最后经二酰甘油转酰酶催化生成脂肪。 (四)磷脂的生成 磷脂酸是最简单的磷脂,也是其他甘油磷脂的前体。磷脂酸与CTP反应生成CDP-二酰甘油,在分别与肌醇、丝氨酸、磷酸甘油反应,生成相应的磷脂。磷脂酸水解成二酰甘油,再与CDP-胆碱或CDP-乙醇胺反应,分别生成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

昼夜节律在脂质代谢中的调控作用

昼夜节律在脂质代谢中的调控作用 发表时间:2018-07-16T16:07:44.67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6期作者:王虎廖一峰魏蕊候仲志[导读] 在大多数哺乳动物中,行为和生理节律与太阳周期同步。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徐州 221004) 【摘要】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是指生命活动以24小时左右为周期的变动。肝脏代谢途径是由昼夜生物钟驱动的,并且肝脏的健康由代谢基因表达的昼夜节律模式的适当时间维持的。昼夜节律系统可确保脂质吸收、储存和运输中的日常节律与休息活动和摄食周期在时间上协调一致。因此,时钟基因功能的丧失或昼夜节律与饮食周期的紊乱将导致脂质体内平衡受损。 【关键词】昼夜节律;脂质代谢;时辰疗法 【中图分类号】R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6-0315-02 在大多数哺乳动物中,行为和生理节律与太阳周期同步。这些节律由昼夜节律系统调节,该系统在一天中协调着能量的摄入和支出[1]。为了更好地理解生物钟在调节脂质代谢中的作用,在分子机制中我们将核心时钟与脂质代谢途径相耦合,以及在不同的代谢组织中我们举例说明生物钟如何调节脂质合成和脂肪酸氧化,胆固醇和胆汁酸稳态以及脂质的吸收和分泌。 1.与代谢相关节律基因的调控 分子昼夜节律可以通过节奏地激活或抑制参与代谢的时钟控制基因来调节代谢途径[2]。在小鼠肝脏中,除了葡萄糖转运蛋白和胰高血糖素受体以外,生物钟也控制葡糖异生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表达。在脂肪酸转运蛋白-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的循环中,脂肪酸氧化的限速步骤也处于昼夜节律的控制下。类似地,在相关研究中也观察到参与胆固醇和胆汁酸稳态的途径包括生物合成速率限制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酰基酶A还原酶(HMGCR)和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在基因表达中的昼夜节律振荡。核受体包括REV-ERBs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与分子钟结合参与碳水化合物和脂质代谢的转录网络。如前所述,REV-ERBs是分子钟本身的核心成分,因此通过代谢基因的循环转录抑制为脂质代谢的昼夜节律调节提供了基础。 2.肥胖与昼夜节律 昼夜节律的紊乱导致体重增加,但肥胖本身可能会导致昼夜节律振幅的降低。有研究发现,在具有导致瘦素功能缺失的突变的小鼠中(ob/ob),昼夜活动节律减弱并且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时钟基因的节律被抑制[3]。类似地,长型瘦素受体(db/db小鼠)具有与ob/ob小鼠相似代谢表型的突变小鼠在白色脂肪组织中表现出紊乱的时钟基因功能。肥胖的Zucker大鼠在长型瘦素受体中也有突变,表现出活动的改变和核心体温的昼夜节律以及肝脏中时钟基因节律的下调。肥胖与昼夜节律减少幅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在通常的非活动期增加食物消耗来解释。当老鼠获得高脂肪食物时,他们在白天所消耗的热量比正常食物的老鼠消耗的比例更大。这与肝脏和脂肪组织中时钟基因表达的降低以及核受体和参与脂质代谢的基因包括SREBP-1c,乙酰辅酶A羧化酶,脂肪酸合酶和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4)的日变化有关。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重要的是评估饮食,进餐时间和体重对时钟调控代谢途径的影响。3.非酒精性脂肪肝与昼夜节律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在没有饮酒的情况下肝脂质异位沉积的一种形式。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与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酗酒造成的肝损伤相比,其发病率甚至更高,并且通常与代谢紊乱如肥胖、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相关。有研究表明REV-ERBα/HDAC3缺失能够导致肝脂肪变性的脂质代谢。肝特异性的Hdac3敲除的小鼠表现出严重的肝脂肪变性。尽管存在严重的肝脂肪变性,但与野生型小鼠相比,具有肝特异性Hdac3缺失的小鼠具有更高的胰岛素敏感性。另一方面,肥胖小鼠的动物实验证明合成的REV-ERBα/β配体影响肝脏、骨骼肌和脂肪组织中一系列代谢基因的表达,增加能量消耗,改善异常血脂和高血糖,减轻肥胖。BMAL1蛋白的上调增加脂肪细胞中的脂质合成的活性,而在Bmal1基因敲除小鼠中,脂肪组织中脂肪储存的能力降低,并且循环游离脂肪酸的水平增加导致肝脏中异位脂肪的形成[4]。 4.基于昼夜节律代谢疾病的治疗 许多临床症状和疾病过程显示出不同的日常情况,因此观察到疾病症状在昼夜节律周期中变化,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时间治疗。在轮班工人中,可能导致餐后脂血症,这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并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作为一个例子,通常建议在晚上服用半衰期短的降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以抵消夜间胆固醇合成增加。正如可以预料的那样,当睡前给药后早晨进行评估时,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会诱导脂质体的显着变化。最近,已开发出合成的REV-ERB激动剂,其改变了小鼠中的昼夜节律行为模式和时钟基因表达节律。REV-ERB 激动剂的治疗诱导喂食高脂饮食的小鼠相对于给予赋形剂治疗的小鼠体重减轻,并且伴随着血浆甘油三酯、胆固醇、游离脂肪酸和葡萄糖减少。在用PC(18:0/18:1)治疗肥胖小鼠时,其激活PPARα介导的肌肉组织中的脂肪酸摄取,也减少空腹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并改善葡萄糖耐量。 总之,生物钟控制着脂质合成、运输、积累和分解所涉及的代谢过程,并因此调节肝脏、脂肪组织和血液中的脂质代谢物的昼夜循环。在未来临床药物的应用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到疾病和药物的节律性变化,以促进治疗的合理化。 【参考文献】 [1]朱春水,孙玲,王来友,郭娇.昼夜节律调控糖脂代谢的研究进展[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6,3:398-402. [2]邢陈,顾晔,宋伦.昼夜节律在代谢调控中的作用[J].军事医学.2017,7:618-622. [3] F.W.Turek,C.Joshu,A.Kohsaka,E.Lin,et al.Obesity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circadian Clock mutant mice[J]. Science.2005,308:1043-1045. [4]江杭,金风.时钟基因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现代肿瘤医学.2017,25:641-644. 基金: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710313022Z)

脂代谢

脂蛋白代谢 一般说来, 人体内血浆脂蛋白代谢可分为外源性代谢途径和内源性代谢途径。外源性代谢途径是指饮食摄入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小肠中合成CM及其代谢过程;而内源性代谢途径则是指由肝脏合成VLDL, 后者转变为IDL和LDL,LDL 被肝脏或其它器官代谢的过程。此外, 还有一个胆固醇逆转运途径, 即HDL的代谢。 一、外源性代谢途径 CM是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粘膜细胞内合成。小肠粘膜吸收部分水解的食物中所含甘油三酯、磷脂、脂肪酸和胆固醇后, 肠壁细胞能将这些脂质再酯化, 合成自身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酯; 此外, 肠壁细胞还能合成Apo B48和ApoAI; 在高尔基体内脂质和载脂蛋白组装成乳糜微粒, 然后分泌入肠淋巴液。原始的CM不含有Apo C, 由Apo B48、Apo AI和Apo AII与极性游离胆固醇、磷脂组成单分子层外壳, 包住非极性脂质核心。在淋巴液中原始CM接受来自于HDL 的Apo E 和Apo C后逐渐变为成熟, 然后经由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因为Apo CII是LPL的辅酶, CM获得Apo C后, 则可使LPL激活。CM的分解代谢是发生在肝外组织的毛细血管床,在此LPL水解CM中的甘油三酯, 释放出游离脂肪酸。从CM中水解所产生的脂肪酸被细胞利用, 产生能量或以能量的形式贮存。在脂解的过程中, CM所含Apo AI和Apo C大量地转移到HDL, 其残余颗粒──CM残粒则存留在血液中, 其颗粒明显变小, 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减少, 而胆固醇酯则相对丰富。CM残粒是由肝脏中的Apo E受体分解代谢。CM在血液循环中很快被清除, 半寿期小于1小时。由于Apo B48始终存在于CM 中, 所以Apo B48可视为CM及其残粒的标致, 以便与肝脏来源的VLDL(含Apo B100)相区别。图1-1-1. 外源性脂蛋白代谢示意图 由上可见, CM的生理功能是将食物来源的甘油三酯从小肠运输到肝外组织中被利用。在这个外源性的代谢途径中, CM表面有某些成份如载脂蛋白、磷脂等则转移到HDL。CM 残粒则运载食物中的胆固醇和脂溶性维生素到肝脏。一般认为, 食物来源的胆固醇不直接影响血浆中其它种类的脂蛋白中胆固醇含量。因此, 在食物脂肪的主动吸收过程中, 血浆甘油三酯浓度会暂时性升高,而血浆胆固醇含量则几乎无变化。 二、内源性代谢途径(彩图6和图1-1-2) (一)、VLDL代谢 VLDL是由肝脏合成, 其主要脂类为肝脏合成的甘油三酯。脂质原料来源于吸收的CM以及糖类物质在肝脏中的转化和脂肪组织动员出来的游离脂肪酸、甘油。VLDL中的胆固醇除来自CM残粒外, 肝脏自身亦合成一部分。VLDL的Apo B攬100攭全部在肝脏内合成。VLDL 刚分泌进入血液循环时, 含有极少量的胆固醇酯, 而大量的胆固醇酯则来源于HDL。这是由于血液中存在有胆固醇酯转移蛋白, 后者的生理功能是将HDL中胆固醇酯转移到其他类脂蛋白(主要是VLDL)。 内源性甘油三酯是在肝脏中合成的, 其最重要的底物是游离脂肪酸。流经肝脏的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或肝脏自身合成的游离脂肪酸增加, 都可加速肝脏合成和分泌VLDL。肝脏利用游离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的速率受饮食的影响。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可使肝脏每天合成分泌VLDL达100克, 而脂肪饮食则仅使肝脏每天合成分泌VLDL 25克。相反, 高碳水

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

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 血脂异常是糖尿病(DM)患者的伴随病患,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死亡及严重的非致死性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性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根本原因除了糖尿病状态本身如高血糖、肥胖、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外,糖尿病所致的脂代谢异常也是一个明确而重要的因素。因此,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单单控制血糖是不够的,纠正脂代谢异常对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大血管并发症有重要的意义。 1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的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正常人血脂异常的发病率约为20%~40%,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发病率约为60%,其发病情况主要与糖尿病类型、病情轻重、血糖控制水平、营养状态、年龄及高胰岛素血症有着密切关系,主要以血浆三酰甘油(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显著升高,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为特征。临床上常将血TG和LDL增高,HDL降低称为血脂异常三联征,常伴随早发的冠心病,而且是一种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表现型,常伴有胰岛素抵抗。 2脂代谢紊乱与Ⅱ型糖尿病 糖尿病病人LDL-C增高是致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 素[1]。糖尿病患者血中LDL被糖化后,通过亲和机制使巨噬细胞摄取结构改变的LDL增多,造成这些细胞内的胆固醇堆积形成泡沫细胞,同时胶原组织被糖化的产物能捕捉更多的LDL,加速脂质沉积于动脉血管壁上,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另外,脂质和LDL的过氧化可直接影响血小板功能,使血小板易于黏附于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并释放出生长因子,刺激血管内平滑肌细胞增殖,还可影响前列腺环素和凝血因子活性,促使血栓形成。 三酰甘油增高是胰岛素抵抗的标志,常和血糖控制不满意密切相关。三酰甘油增高,影响LDL代谢,促进LDL从A型转变为B型;影响HDL代谢,影响HDL 成分,使HDL分解代谢增加,浓度下降;还影响凝血因子和促凝状态。 HDL对动脉粥样硬化最具有预示价值。糖尿病病人常有HDL降低和血三酰甘油增高,与脂蛋白酶活性降低、HDL分解代谢增强有关。HDL量的减少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加,此外,糖尿病患者HDL的质也有改变,其中,游离胆固醇对卵磷脂的比例增加,而这种变化已证实可致动脉硬化。 3糖尿病病人脂代谢紊乱的诊断标准 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2]对糖尿病病人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表1)。

人体脂肪代谢的调控和调动

人体脂肪代谢的调控和调动 人体摄入的大部分)脂肪经胆汁乳化成小颗粒,胰腺和小肠内分泌的脂肪酶将脂肪里的脂肪酸水解成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单酯(偶尔也有完全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水解后的小分子,如甘油、短链和中链脂肪酸,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甘油单脂和长链脂肪酸被吸收后,先在小肠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并和磷脂、胆固醇和蛋白质形成乳糜微粒(chylomicron),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脂肪细胞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脂蛋白脂酶,以及脂肪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受体、胰岛素受体及其他肽类激素和腺苷受体都参与这一过程的调节。 (1)脂蛋白脂酶(LPL):脂蛋白脂酶由体内脂肪细胞合成,然后释放到血液中附着在毛细血管的表面。其功能是将与其接触的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中的三酰甘油(甘油三酯)水解成游离脂肪酸和α-磷酸甘油。前者进入脂肪细胞内,与磷酸甘油结合生成三酰甘油。由于人类脂肪细胞合成脂肪酸的能力很弱,因此在脂蛋白脂酶作用下所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就成为体内脂肪细胞合成三酰甘油所需要游离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因此脂蛋白脂酶在调节人体局部脂肪沉积上发挥着一定的功能。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受机体营养状况及相关激素的调节,空腹及营养不良时其活性降低,进食后其活性增高。胰岛素可以增加脂蛋白脂酶的合成,而脂解激素则使脂蛋白脂酶活性受到抑制。 (2)胰岛素:胰岛素可以通过降低脂肪细胞内cAMP的浓度来抑制三酰甘油脂肪酶活性,减少三酰甘油的水解,促进水解后的游离脂肪酸再酯化。胰岛素是体内主要的抗脂解激素。当胰岛,素水平下降时,体内脂肪组织的脂解过程加快,血中游离脂肪酸和磷酸甘油浓度增高。 (3)儿茶酚胺:人类脂肪细胞上分布着许多α2和β1,受体,儿茶酚胺主要就是通过脂肪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受体来调节脂解反应。 儿茶酚胺通过。α2受体抑制脂解,通过β1受体刺激脂解。人体不同部位脂肪细胞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是不相同的。无论男女,腹部脂肪细胞对儿茶酚胺促进脂解的反应性和敏感性均强于股部,绝经前女性股部脂肪细胞对儿茶酚胺的脂解反应性明显下降,而妊娠晚期和哺乳期女性股部脂肪细胞对儿茶酚胺的脂解反应性明显增强。造成上述差别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分布在这些部位脂肪细胞上的。α2和β1受体的数目、比例及活性不同有关。 (4)性激素:性激素在促进脂肪细胞脂解反应区域性差异的发生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女性激素可以促进脂肪细胞α2受体的活性来达到拮抗儿茶酚胺的脂解作用。 (5)其他激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泌乳素、胰高血糖素等均可促进脂肪细胞的脂解反应。 肪细胞的代谢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体内脂肪细胞的代谢过程是一个非常活跃、从不间断的循环过程。 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的脂肪细胞一方面不断地从血液中摄取食物分解后产生的游离脂肪酸,然后在细胞内将游离脂肪酸与由葡萄糖合成的。α-磷酸甘油结合生成磷酸三酰甘油。

1糖代谢与脂类代谢的相互关系

1糖代谢与脂类代谢的相互关系 1.糖代谢与脂类代谢的相互关系解答:(1)糖转变为脂肪:糖酵解所产生的磷酸二羟丙同酮还原后形成甘油,丙酮酸氧化脱羧形成乙酰辅酶A是脂肪酸合成的原料,甘油和脂肪酸合成脂肪。(2)脂肪转变为糖: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和脂肪酸,可沿不同的途径转变成糖。甘油经磷酸化作用转变成磷酸二羟丙酮,再异构化变成3-磷酸甘油醛,后者沿糖酵解逆反应生成糖;脂肪酸氧化产生乙酰辅酶A,在植物或微生物体内可经乙醛酸循环和糖异生作用生成糖,也可经糖代谢彻底氧化放出能量。(3)能量相互利用: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NADPH直接用于脂肪酸的合成,脂肪分解产生的能量也可用于糖的合成。2.糖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关系解答:(1)糖是蛋白质合成的碳源和能源:糖分解代谢产生的丙酮酸、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4-磷酸赤藓糖等是合成氨基酸的碳架。糖分解产生的能量被用于蛋白质的合成。(2)蛋白质分解产物进入糖代谢:蛋白质降解产生的氨基酸经脱氨后生成α-酮酸,α-酮酸进入糖代谢可进一步氧化放出能量,或经糖异生作用生成糖。3.蛋白质代谢与脂类代谢的相互关系解答:(1)脂肪转变为蛋白质: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可进一步转变成丙酮酸、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等,再经过转氨基作用生成氨基酸。脂肪酸氧化产生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进入三羧酸循环,能产生谷氨酸族和天冬氨酸族氨基酸。(2)蛋白质转变为脂肪:在蛋白质氨基酸中,生糖氨基酸通过丙酮酸转变成甘油,也可以氧化脱羧后转变成乙酰辅酶A,用于脂肪酸合成。生酮氨基酸在代谢反应中能生成乙酰乙酸,由乙酰乙酸缩合成脂肪酸。丝氨酸脱羧后形成胆氨,胆氨甲基化后变成胆碱,后者是合成磷脂的组成成分。4.代谢的区域化有何意义?解答:代谢的区域化是生物代谢的空间特点,该原则普遍适用,而且,越高等的生物,该特点越明显,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消除酶促反应之间的干扰。(2)使代谢途径中的酶和辅因子得到浓缩,有利于酶促反应进行。(3)使细胞更好地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4)有利于调节能量的分配和转换。

LXRs在脂质代谢中的调节机制

LXRs在脂质代谢中的调节机制 LXRs是在脂代谢中是核心调控基因,参与调节脂类代谢的多种基因表达和促进胆固醇的外流,與胆固醇的内稳态密切相关;LXRs还有抑制炎症的作用。因此,LXR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标签:LXRs;动脉粥样硬化 肝核受体(LXRs)是一种配体激活型转录因子,在脂代谢中是核心调控基因,作为氧化固醇激活的核受体,参与调节脂类代谢的多种基因的表达和促进胆固醇的外流,并通过抑制动脉壁许多炎症介质的产生,从而阻碍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 1 LXRs概述 LXR在胆固醇的代谢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胆固醇是机体内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其代谢失衡会造成诸如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严重疾病。因此,胆固醇的代谢平衡受到多种因素的精密调节。胆固醇负荷也能诱导出LXR 的靶基因,但是无论是胆固醇酯还是游离胆固醇都不是LXR的配体,而必须转化为氧化型胆固醇才能发挥对LXR转录活性。非甾体类肝核受体(LXR)就是其重要调节因素之一。LXR是一种氧化固醇激活的核受体,也是多种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感受器。LXR与靶基因上游的LXR应答元件(LXRE)结合,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 1.1核受体结构和功能概述核受体是编码转录因子的一个超基因家族,包括48个成员,分为甾体类和非甾体类。前者有12种,包括雌激素和雄激素受体,以同源二聚体的形式与靶基因结合发挥作用。后者有36种,包括肝x受体(LXR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等,主要通过与类视黄醇X 受体(RXRs)形成异源二聚体调控靶基因的转录。核受体典型的核受体分子结构由A/B、C、D、E和F(从N末端到C末端)等5个区域组成:N末端结构域(A/B结构域)为转录激活区,包含至少一种本身有活性的配体非依赖性的激活功能区(AF-1),是整个蛋白可变性最高的部分,其长度从50个到500个氨基酸不等;C结构域为DNA结合区(DBD区),是最保守的区域,DBD区包含二个高度保守的锌指结构,锌指Ⅰ和锌指Ⅱ,锌指Ⅰ柄部三个不连续的氨基酸(p 盒)决定了受体作用的特异性;D结构域是铰链区,起连接DBD区和配体结合区(LBD区)的作用;核定位信号NLS位于C和D之间;E结构域,即配体结合区(LBD区),是最大的结构域,其保守性仅次于DBD区,其保守性可充分保证选择型配体的识别,E区也包含配体依赖型的转录激活域AF-2[1]。DBD和靶基因启动子上的激素反应元件(HRE)结合后发挥核受体对靶基因的转录调节作用。HRE通常由6个单核苷酸二次重复序列组成,中间由1~6个数目不等的单核苷酸间隔,有3种重复形式,分别为直接重复形式(DR)、内翻重复形式(IR)和外翻重复形式(ER)[2]。经典类甾体核受体的反应元件序列为ACAACA,而雌激素和非甾体类核受体反应元件序列为AGGTCA。当配体和LBD结合后核受

脂代谢及脂代谢紊乱检验习题

1.能代表HDL水平的载脂蛋白是 A.ApoAⅠ B.ApoAⅡ C.ApoB D.ApoCⅠ E.ApoCⅢ 正确答案:A 2.乳糜微粒中含最多的成分是 A.三酯甘油 B.蛋白质 C.胆固醇 D.磷脂 E.糖脂 正确答案:A 3.酶法测定血清胆固醇中用到的酶有 A.甘油激酶.过氧化物酶 B.胆固醇酯酶.胆固醇氧化酶.过氧化物酶C.胆固醇氧化酶.甘油激酶 D.胆固醇氧化酶.甘油氧化酶 E.胆固醇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甘油氧化酶正确答案:B 4.合成VLDL的场所主要是在 A.肾脏 B.血浆 C.脂肪组织 D.小肠黏膜

正确答案:E 5.对LDL描述正确的是 A.运输内源性胆固醇 B.运输外源性胆固醇 C.运输内源性三酯甘油 D.运输外源性三酯甘油 E.既有内源性胆固醇,又有外源性胆固醇 正确答案:A 6.目前测定血清总胆固醇最常用的方法为 A.比色法 B.气相色谱法 C.核索稀释质谱法 D.高效液相色谱法 E.酶法 正确答案:E 7.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的血清检查特点是 A.血清透明,胆固醇明显增加,三酯甘油正常 B.血清透明,胆固醇明显增加,甘油稍高 C.血清浑浊,胆固醇稍高,三酯甘油增高 D.血清浑浊,胆固醇正常,三酯甘油稍高 E.血清乳白色,胆固醇正常或稍高,三酯甘油明显增加正确答案:A 8.载脂蛋白B主要存在于 A.HDL B.LDL

D.CM E.FFAg 正确答案:B 9.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升高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重度贫血 B.肺结核 C.严重肝病 D.甲状腺功能亢进 E.肾病综合征 正确答案:E 10.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升高的是 A.CM B.VLDL C.LDL D.HDL E.以上均升高 正确答案:E 11.与血清呈乳糜样关系最大的脂蛋白是A.VLDL B.HDL C.CM D.LDL E.IDLB 正确答案:C 12.含有总胆固醇最多的脂蛋白是

脂代谢与冠心病的关系

脂代谢与冠心病的关系 学院:药学院班级:140821 学号:140821076 姓名:陈宇龙 脂质代谢异常是血脂和脂蛋白代谢异常的总称。血脂主要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胆固醇过高会在动脉血管内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继而形成血栓。血中高浓度的胆固醇不但能直接损害动脉内皮,使内皮细胞肿胀、剥落,而且能促进脂质通过受损部位侵入动脉内膜及中层使其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冠心病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疾病,我们的古人对这种疾病有着非常深入的认识,在《黄帝内经》里面就有关于“心痛”的描述,比如“心病者,胸中痛”以及“心痛甚,血脂中的胆固醇是人体细胞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平低,清除胆固醇的能力就差,就有可能导致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由此可见,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是导致冠心病的元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冠心病也与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水平降低有很强的独立相关性。 [number]参考文献 [1]张岩,马红,黄群。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临床内科杂志》, 2004, 20(12):634-635 [2]李震,韩纪举。冠心病患者脂代谢与凝血功能关系的临床分析。《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7, 28(5):351-353 [3]李晓红,王德全,张秀英。脂代谢异常与老年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关系。《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3, 26(06):432-433 [4]廖新平,张才仁。脂质代谢失常与冠心病的关系。《湖北医学院学报》, 1983(2) [5]季洪赞,龚维忠,杨继红,李琳。老年人糖耐量低减的冠心病与β细胞功能及脂代谢的关系。《心脏杂志》, 2004, 13(6):448-449 [6]杨子江,郑文。脂质代谢紊乱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关系探讨。《临床医学》, 2002(5):32-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