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奇石美景资料

冠云峰

冠云峰位于留园东部,林泉耆硕之馆以北,因其形又名观音峰,是苏州园林中著名的庭院置石之一,充分体现了太湖石“冠云峰瘦、漏、透、皱”的特点。冠云峰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

目录

编辑本段

峻,腾云冠峰,高霞云岭”[2]。此地原有名石瑞云峰(原物于清乾隆四十四年春被移入苏州织造署西花园,今苏州市第十中学内[3]),也有说法认为园主以冠云表达超过原石之意[4]。

冠云峰高5.7米,底高0.8米,总高为6.5米,重约5吨,其高大为江南园林中湖石之最[5],与位于苏州市第十中学中的瑞云峰、上海豫园中的玉玲珑、杭州江南名石苑中的绉云峰并称为江南四大奇石(也有说法认为是江南三大奇石,唯独冠云峰不在其中)。

编辑本段

赏石庭院

冠云峰所在的庭院被布置为水石庭,周围建有冠云楼、冠云亭、冠云台、伫云庵等,均为赏石之所,中心水池名浣云沼,南为平台石栏,水中植莲花,池北出半岛,立冠云峰[6],瑞云峰、岫云峰屏立左右,为留园著名的姐妹三峰,三峰下罗列小峰石笋,花草松竹点缀其间,大有林下水边,胜地之胜的林泉景色[1]。

峰后建楼名曰仙苑停云,又叫冠云楼,这前池后楼和石峰在色调上与形体上,形成了深浅明暗和高低横竖的明显对比,从而把冠云峰衬托得更为高大凌空[7]。

编辑本段

历史

留园为万历年间徐泰时所建,初名东园(徐泰时当时也把已经衰落的归元寺改建为宅园,称为西园,东园即与之相对),其中的冠云峰最初称为观音峰,为明代疏浚河道时打捞到的巨型太湖石峰[4],其名声不及瑞云峰。在刘恕利用东园故址建寒碧山庄时,此峰已位于园林东侧围墙外,虽然刘恕十分仰慕和喜爱这块峰石,但由于无力再征地扩园,成了他一桩心病。刘恕之孙懋功为满足观赏冠云峰的愿望,过痴石之“瘾”,竟别出心裁地在寒碧庄东侧围墙边、邻近冠云峰的地方筑了一幢小楼,供自己在楼上可以和冠云峰朝夕相对

浣云沼中的莲花

,并将这幢小楼取名“望云”[7]。

至盛康整治寒碧山庄,建立留园时,冠云峰周围因战乱而“数百家亦化为荒烟蔓草,惟此峰岿然独存”。盛康购得园东隙地及这几块太湖石,又觅两巨峰,西名岫云峰,东名瑞云峰(为以新石沿旧名),分置冠云峰左右。形成一主两副、左右对称、突出中间的布局[4],围绕峰石,构筑亭台楼馆,称之为东园。

盛康之子盛宣怀曾将这三块太湖石的名字分别给家中三个孙女儿取作小名,其中瑞云幼时不幸夭折,后来下人告诉盛宣怀瑞云峰为拼接而成,盛怒之余敲断石峰,断石至今犹存,而冠云(盛毓青,小名冠云)则“因名字吉祥,身体一直非常健康”(盛毓青自述)[6][7]。

编辑本段

相关列表

苏州阊门外留园是一处文化内涵很深的著名古典园林,被称为全国四大名园。前后共经历了三代主人。这三代主人有一个共同的特长,都爱石成癖,其中尤以第三代主人刘蓉峰为最。在他苦心经营的二十年间,先后搜罗了二十多峰湖石,其中有一十二峰特请昆山画家王学浩创作了《寒碧庄十二峰》,并一一给予品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二峰虽在,但很难有人说清它的全部位置所在,使游人在鉴赏美景的同时留下了一点遗憾。根据书本的记载及我多年的留心观察,大致摸清十二峰的具体方位,一一介绍给大家,以飨读者。

玉女峰,在绿荫轩西侧墙外,有一体态瘦削、纤细的湖石,俗呼济仙石,又如一亭亭玉立的女子。一云峰,明瑟楼南墙角假山前,有一湖石上刻有“一梯云”三字,据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说法即一云峰。印月峰,濠濮亭旁,面西临水有一峰,高约二点二米,峰石中有一天然涡孔,倒影池中,恰如一轮明月。奎宿峰。濠濮亭东北隔水漏窗下,在河滩踏步旁,有一体态粗硕的湖石峰,为奎宿峰。奎宿即奎星,乃二十八宿之一,有“奎星主文章“之说。仙掌峰,在曲溪楼西面水中,有一峰形似手掌,五指向上。青芝峰,形似灵芝,亦在曲溪楼西。当日刘蓉峰得后自题诗曰:“不变亦不萎,万古常青青。拟断白木鑱,取以延修龄。”猕猴峰,在五峰仙馆北面小院内,有一峰高不足二米,峰头圆小,中部扁宽,活突突一山中老猴。累黍峰,还我读书斋西面天井内,当窗立有一峰湖石,石面上生有累累黄豆般大小的颗粒,形似玉米,被称为累黍峰。鸡冠峰,揖峰轩西小院中有一湖石名独秀,峰西即鸡冠峰。干霄峰,石林小院洞天一碧东面天井

内,有一峰青灰色的斧劈石,为干霄峰,高约四米,大有“刺破青天锷未残”之势。此峰是十二峰中惟一不是湖石峰的。箬帽峰,冠云峰左侧有一湖石峰高约二点五米,如一老头戴着大箬帽。拂袖峰,在东园中部,卵石小径旁,高三米多,左侧仿佛有一袖下。

以上十二峰位置可能有错,有待方家、朋友指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全国四大名园。一九九七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坐落在苏州阊门外,明万历年间太仆徐泰时所建,时称东园,清嘉庆时归观察刘恕,名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同治年间盛旭人(其儿子即盛宣怀,清著名实业家政治家,南洋公学创始人)购得,重加扩建,修葺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始称留园。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个状元俞樾作《留园游记》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冠云峰位于留园东部,林泉耆硕之馆以北,因其形又名观音峰,是苏州园林中著名的庭院置石之一,充分体现了太湖石“

瘦、漏、透、皱”的特点。冠云峰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请参见词条留园中对于冠云峰的介绍),因石巅高耸,四展如冠,所以取名“冠云”[1],另一说认为冠云之名出自郦道元《水经注》中“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云岭”[2]。此地原有名石瑞云峰(原物于清乾隆四十四年春被移入苏州织造署西花园,今苏州市第十中学内[3]),也有说法认为园主以冠云表达超过原石之意[4]。

冠云峰高5.7米,底高0.8米,总高为6.5米,重约5吨,其高大为江南园林中湖石之最[5],与位于苏州市第十中学中的瑞云峰、上海豫园中的玉玲珑、杭州江南名石苑中的绉云峰并称为江南四大奇石(也有说法认为是江南三大奇石,唯独冠云峰不在其中)。

编辑本段

赏石庭院

冠云峰所在的庭院被布置为水石庭,周围建有冠云楼、冠云亭、冠云台、伫云庵等,均为赏石之所,中心水池名浣云沼,南为平台石栏,水中植莲花,池北出半岛,立冠云峰[6],瑞云峰、岫云峰屏立左右,为留园著名的姐妹三峰,三峰下罗列小峰石笋,花草松竹点缀其间,大有林下水边,胜地之胜的林泉景色[1]。

峰后建楼名曰仙苑停云,又叫冠云楼,这前池后楼和石峰在色调上与形体上,形成了深浅明暗和高低横竖的明显对比,从而把冠云峰衬托得更为高大凌空[7]。

盛康何时得园,摆出前人的

两种说法,是客观、慎重的

盛康何时得园,《园史》摆出了前人的两种说法:“一是盛康本人《留园义庄记》说是同治十有二年癸酉,即1873年;再是俞樾《留园记》说是光绪二年,即1876年。”这两种说法的具体出处是:

l 盛康写于光绪十八年正月的《留园义庄记》:“同治六年丁卯,余

自武昌奉讳回籍······迨十有二年癸酉,复于苏州阊门外花步街购

得刘氏寒碧山庄,易名曰留园。”

l 俞樾写于光绪二年冬十月的《留园记》:“至光绪二年,为毗陵

盛旭人方伯所得,乃始修之,平之,攘之,剔之,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于是出阊门者,又无不曰刘园刘园云。”

《三题》认为二者“并不矛盾”,只有盛康的说法是对的,“俞樾表达得不太清楚,容易引起读者误解”,说《园史》作者对俞樾《留园记》的理解也“稍有偏颇”,并引出俞樾的另一篇园记作为佐证:

l 俞樾写于光绪十八年四月的《盛氏留园义庄记》:“盛旭人方伯于本籍建设拙园义庄,同治七年江苏巡抚以闻诏旌如律······越六年,方伯于苏州阊门外,买得刘氏寒碧山庄而修治之,易其名曰留园。”

其实《三题》的说法有点武断。这两种说法都白纸黑字记载在他们的

记文里,明明十分矛盾,怎么能说“并不矛盾”呢?《三题》对俞樾说法的批评也非常无力,该文写到:“如光绪二年始得园,又要修之、平之、攘之、剔之,并且作记时,方伯已与宾客觞咏其中,都人仕女已往游焉。一个‘荒秽不治,无修葺之者’的园林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整修一新,这在时间上是比较勉强的,而得园后也要有一个规划设计的过程,这也需要时间。”其实,深入研读一下俞樾《留园记》可知,庚申之后,阊门外破坏严重,而留园“岿然独存”,“同治中余又往游焉,其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盖犹未异于昔。而荒秽不治,无修葺之者,菟葵燕麦,摇荡于春风中,殊令有今昔之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同治年间,留园的山水、花木、亭榭这些园林的主要构件其完美程度都和过去没有什么两样,只是荒凉肮脏、野草丛生、没有进行整治。看来这样的留园修整起来用不了多少时间,并不会象《三题》想象得那么难。同时,古人造园、修园并不象今天“要有一个规划设计的过程”,一般是随想随做,况且修整一个破坏并不严重的园子哪里还用得着规划设计呢!如此看来,俞樾的表达还是清楚的,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是明确的。

本来,按照我的观点,应赞成盛康的说法,因为他是园主,他本人的说法最可信。但是,俞樾的“光绪二年”说也必须正视,如果认为他的说法是错的,那也必须说出充分的理由来,但看来很难。因为:首先,从俞樾的《留园记》说,这是所有关于留园记文中最早的一篇,写于光绪二年冬天,正是这一年写的园记说刘氏是“光绪二年”得园,如果俞樾连当年的事情都搞错,那简直不可思议。十六年后的光

绪十八年正月园主也写了园记,提出了“同治十二年”得园的说法。三个月之后,俞樾又为其写了第二篇园记,改变了自己原来的说法,服从了园主的“同治十二年”说。今天看来,这中间的原由、过程很难说得清楚。再从其他旁证看:(1)据《三题》所引,吴云为盛康写“留园”匾额也是在“光绪二年”,如果认可“光绪二年”说,则当年得园当年请名家题匾额,这就很很正常;如果认可“同治十二年”,则吴云题额已经是盛康得园的三年之后,在时间上似乎不太合乎情理。同时,题跋中有言“今拟仍其音而易其义······”,体会这个“今”字,好象也是说的“光绪二年”当年。这似乎也能佐证“光绪二年”说的正确。(2)民国《吴县志》和近现代几乎所有比较权威的园林研究者的著作,如童寯《江南园林志》、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陈从周《园林丛谈》、朱偰《苏州的名胜古迹》、朱楫文《留园》都异口同声地说是“光绪二年”园为盛康购得。(3)始编于同治八年、定稿于光绪九年,由冯桂芬任总纂的《苏州府志》说:“同治十三年改建二程夫子祠,其外园归盛方伯康”,这也和“同治十二年”的说法不同。这就使问题有点复杂化,使我们不能断然否定“光绪二年”说,事实上,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也没有充分的理由否定这一说法。

有鉴于此,一方面园主盛康的“同治十二年”说应该采信,另一方面俞樾的“光绪二年”说难以否定,怎么办?,《园史》的做法是让两种观点并存。应该说,这样做是客观的、慎重的,实事求是的,甚至也不失为信史之笔吧!

关于十二峰、亦隐

亦仕和天平山庄问题

《三题》中关于留园十二峰的一段文字究竟想说明什么问题,写得不太明确,对《园史》也没有多少针对性。本文只想强调:十二峰是指“奎宿”、“玉女”、“箬帽”、“青芝”、“累黍”、“一云”、“印月”、“猕猴”、“鸡冠”、“拂袖”、“仙掌”、“干霄”诸峰,而“晚翠峰”和“独秀峰”、“段锦峰”、“竞爽峰”、“迎辉峰”、“拂云峰”、“苍鳞峰”等是不在十二峰之内的,《三题》反复强调园主觅得“晚翠峰”和觅全十二峰的时间关系,该不会是把“晚翠峰”误解成十二峰之一了吧?

《三题》不同意《园史》“刘蓉峰苦心经营寒碧庄二十年······二十年里,他亦隐亦仕”的说法,认为刘氏自乾隆末年罢官归来之后,就“一直没有出过山”。这个观点明显错误。据石蕴玉写的《刘蓉峰墓志铭并序》:刘氏“乾隆丙午(1786年)举于京兆”,然后到广西做官,后因水土不服,“竟引疾归,先是公以山居辟陋,移家至苏州城西花步里”,至于哪一年病归,墓志铭没有讲,但从“先是”一词可知,是在移家之后。这以后,因“大府方倚重公”,便又回到官任上。关于他又复任的事,墓志铭也没有写,但墓志铭却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说“嘉庆丙子春,观察刘公自粤西解组归”,“嘉庆丙子”即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如果他没有再次出山做官,一直住在“寒碧庄”里,哪里会有嘉庆二十一年“解组归”的说法呢?因此,说他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亦隐亦仕”是完全正确

的。

另外,《三题》不同意把范允临的“天平山庄”拉到徐氏家族园林中来,认为这“有硬装斧头柄的嫌疑”。其实不然,《园史》已经把范允临和徐泰时家的特殊关系说得十分详细,可以说,范允临不仅是徐泰时的女婿,甚至类似于他的养子,他的成长、才学全靠徐家的培养;其妻徐媛又是才女,他造“天平山庄”从财力到艺术创造都离不开徐家。再说,以今天的观念看,徐媛虽是女性,但也是徐家的人,把她家的园林归到徐氏家族的范围也无不可。况且,《园史》说“‘天平山庄’也不能说和徐氏没有关系”,话说得还是很委婉而有保留的。至于说刘懋勋、刘懋勷、刘懋勣都是刘运铃的儿子,还是有哪位是刘运铨的儿子,史料不足,我们今天的哪种说法都不可能是确论,那就姑且搁置争议,留待大家以后慢慢研究吧。

二OO八年八月一日于歌风楼

留园的五峰仙馆内保存有一件号称“留园三宝”之一的大理石天然画“鱼化石”。只见一面大理石立屏立于墙边,石表面中间部分隐隐约约群山环抱,悬壁重叠,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飞悬,上部流云婀娜,正中上方,一轮白白的圆斑,就像一轮太阳或者一轮明月,这是自然形成的一幅山水画,这块直径一米左右的大理石出产于云南点苍山山

中,厚度也仅有15毫米,真奇怪这么大尺寸的一块大理石是如何完好无损从相距千里之外的云南运到这个江南苏州的,真是一个谜。

留园三宝列表

江南四大奇石列表

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北宋末年,虽然北面战事吃紧,金兵压境,但宋徽宗却在东京城内大兴土木,建造“延福宫”、“万寿山”。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奇花异石,夸口要搜罗天下珍品于宫廷之中。徽宗祟宁四年特地在苏州设立了苏杭应奉局,专门负责搜罗名花奇石。苏杭应奉局的主管叫朱缅,此人最善巴结上峰,自当上了此官后,有采办“花石纲”的大权在手,于是放开手脚,拼命在民间收刮。只要民家有一石一木被他打听到并看中,立刻派兵、上门抢夺,谁敢反抗,即以对皇帝“大不恭’治罪。有时为了搬树移石,甚至拆掉民居的围墙甚至房子,当时朱缅从民间搜到的花石太多,以致终于激起了方腊农民起义,当时方腊起义军的一个口号就是杀“朱缅”,与方腊起义军相呼应,苏州地区也爆发了以石生为首的,农民起义。不久,北宋政权由于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终于为金所灭,微宗自己也做了俘虏。冠云峰就是未来得及运的花石纲的遗物

玉玲珑与苏州瑞云峰、杭州绉云峰,并称江南三大名峰。若论玲珑剔透,当首推玉玲珑,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诗赞美:“压尽千峰耸碧空,佳名谁并玉玲珑。梵音阁下眠三日,要看缭天吐白虹。”玉玲珑是豫园的镇园之宝,姿态婀娜,具有皱漏瘦透之美。古人曾谓:“以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出;以一盂水灌石顶,孔孔泉流。” 据说:石上

原镌刻有“玉华”两字,意为是石中精华。石前一泓清池,倒映出石峰的倩影。石峰后有一面照墙,背面有“寰中大快”四个篆字。据记载,宋徽宗赵佶为在首都汴造花园艮岳,从全国各地搜罗名花奇石,号称“花石纲”,其中有的奇峰因故未被运走而留在江南,称作“艮岳遗石”,玉玲珑即其中之一。

上海豫园“玉玲珑”高约3米,宽约1.5米,厚约80厘米,重量3吨左右,具有太湖石的皱、漏、瘦、透之美。“玉玲珑石最玲珑,品冠江南窍内通。花石纲中曾采入,幸逃艮岳劫灰红。”(《上海县竹枝词》)讲的就是这段故事。明代,“玉玲珑”到了上海浦东三林塘人、太仆寺少卿官至江西参议储昱的私人花园中。万历年间,储的女儿嫁给尚书潘允端的弟弟潘允亮。后来潘家建造豫园时,便把“玉玲珑”移来。相传,船过黄浦江时,江面突然起风,舟石俱沉。潘家认为这不是个好兆头,一定要设法补救,重金请善水者打捞上岸,而且同时又捞起了另一块石头。说也奇怪,两块石头竟然珠联璧合,那块同时捞起的石头就是现在“玉玲珑”石的底座。还有传说,船从董家渡泊岸后,索性就近在城墙上开了个洞,把“玉玲珑”搬进城内,开洞处成为小南门。潘允亮是上海老城厢内豫园主人潘允端之弟,字寅叔,别号樗庵,是明嘉靖南京刑部尚书、左部御史潘恩的第三子。潘家是上海的望族,有“潘半城”之称,收藏书画古玩甚多。

豫园是明代上海三大名园中的最著者,其玉玲珑石更是三园中的至宝。

玉玲珑石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原为北宋时期花石纲的遗物,石

色青黝,高约丈余,周身多孔,万窍灵通,朵云突兀,具有皱、漏、瘦、透之美,为石中之甲品。据前人言,该石还有一个有趣的特点,那就是“以一炉香置石底,则孔孔烟出;以一盂水灌石顶,则孔孔泉流。”正由于此石有如此特点,因此也为豫园增色了不少。

豫园是出任过四川右布政使的潘允端修建的,从他还在任时的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开始,到明万历五年(1577年)他解职回乡后又用了数年时间才建成的,历时达20余年(见潘允端《豫园记》),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精力。该园占地70余亩,构筑精巧华美,匠心独具,颇得中国园林之真趣。当时使潘允端最感得意的,那就是园中有了这块玉玲珑石。

关于玉玲珑石得自何处,《豫园记》中未有记载,但是《胡氏杂抄》所转载的上海人王孟洮(字玖甫)所撰《记玉玲珑石》一文中对此却作有较为详细的交代,文中称,该石原来曾为“浦东三林庄(南汇县建立时属南汇县辖地)南园之旧物”。

南园,储昱的别墅。储昱,字丽中,迁居芋泾后,又字芋西,储泳六世孙,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及第后,曾先后出任过庶吉士、礼部给事中等职,后改任为江西右参议,故人们又尊其名为储少参。他在三林塘筑有别墅一座号“储园”,又称“芋西园”,因位于芋泾的南岸,故人们又有称之谓“南园”的,该石即为该园中之物,最得储昱的喜爱,特别是在他晚年归居林下后更是与此石形影不离,“常摩挲此石以自娱”。储昱没有儿子,仅一女,后来就成了潘恭定之子,即潘允端之弟潘允亮的妻子。储昱故世后,潘允亮即将此

石移置于己园,即豫园中去了。

据王孟洮记载,当时潘允亮搬迁玉玲珑石时还曾经历过一些周折。三林塘与上海县之间相距10余里,中间还隔着一条黄浦江,因此移石必须用船运,所费甚巨。及渡浦,船到中流,突然狂风大作,船翻了,石也沉入了江中。潘允亮不得不请了一些水性好的人潜入水中,用绳索将该石拉出水面。奇怪的是,在人们潜入水中寻找该石时,竟然还在玉玲珑石旁边发现了另外一块石头,于是他们乘便也将此石一起拉出了水面,一看,巧得很,此石竟是玉玲珑石的底座,这下可把潘允亮乐坏了。

当时,玉玲珑石原计划是从上海城的南门运进城的,可是这条路太曲折难行,于是潘允亮就凭借着他家的权势在城墙上打开了个豁口,另修了又一道城门,这也就成了上海城南门从此又有了个小南门的来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