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课程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课程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课程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课程主要参考书目

基本文献典籍:

《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大清会典》;《大清会典事例》;《清实录》;《东华录》;清代历朝各帝《上谕档》、《朱批奏折》;《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学术著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生活、读书、新知),03年;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04年;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下)天津人民,2002年;

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进修:《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求实出版社,1988年;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商务印书馆,1948年;

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学苑出版社,2002年;

郭松义等:《清朝典章制度》,吉林文史出版2001年;

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台湾文海出版社,1984年;

王德昭:《清代科举制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

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4年;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

艾永明:《清代文官制度》,商务印书馆,2003年;

魏秀梅:《清代之回避制度》,台湾中研院近史所出版,1992年;

杨珍:《清代皇位继承制度》,学苑出版社,2001年;

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吴福环:《清季总理衙门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1995年;

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薛毅:《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刘梅生主编:《中国近代文官制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刘伟等:《中国近代政体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1998年;

孔庆泰:《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1998年;

钱实甫:《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制度》,(上、下)中华书局,1984;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袁继成:《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美)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

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江苏人民出版,2003年;

([美]K·E·福尔索姆著《朋友·客人·同事——晚清的幕府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Fairbank,John K.,ed.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7. 费正清主编:《中国的思想和制度》,(美国)芝加哥大学,1957年;

期末考核的基本要求:

方式:书评或读书报告文稿一篇(不得少于3000字),(或在同一专题中选取

五篇(本)著述(含论文)做读书卡片),并在课堂讨论时进行15—20分钟的发言,回答同学和教师提问。

要求:

书评可在上列书目中选择,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1)该书作者简况(职业、研究经历、写作该书的意图);(2)该书选题的意义和前人研究状况;(3)该书的基本内容及结构、方法和材料的特点;(4)对该书的认识评价(若该书已有书评,应概述既往书评的基本观点)。

读书报告可在下列参考选题中选择,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1)所关注选题的学术史简介(前人研究概况和进展);(2)选题的意义;(3)所查阅文献资料的情况;(4)论述内容(或评价分析);

参考选题:

1、清代(前期、中期)政治制度的变化特点及其对清代历史的影响;

(选择其中某一时期或阶段的某一具体制度)

2、清代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废除(相关过程的某一史实或问题);

3、清末新政官制改革研究(可选择其中某项制度)。

4、民初政治制度的变化特点评述;(选择其中的某一问题)

5、国民政府时期中央或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可任选其中某个时期或

机构);

6、抗日民主政权的结构与作用;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方法类 1、【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手册》(第八版),华夏出版社,2004年。 2、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3、【美】梅雷迪斯·D·高尔、沃尔特·R·博格、乔伊斯·P·高尔著,许庆豫等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思想类 1、【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华夏出版社,2001年。 2、【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3、【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 4、【法】埃米尔·涂尔干著,《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华夏出版社,1999年。 5、李亦园著:《文化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教育类 1、【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2、【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4、【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6、胡德海著:《教育学院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 课程与教学论类 1、【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2、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3、【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吴康宁校:《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4、Thomas L.Good and Jere E,Brophy 著,陶志琼、王凤、邓晓芳等译:《透视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50页。 5、【日】佐藤学著,忠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6、【前苏联】赞科夫著,俞翔辉、杜殿坤译:《教学论与生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7、【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8、【英】丹尼尔·劳顿著,张渭城译:《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9、【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美】埃金、考切克、哈德著,王维城等译:《课堂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 11、【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长春出版社,2003年。 12、【美】威廉F·派纳、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上、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精读书目 Arnold, J.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Cook, V.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Johnson, K.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7. Harmer, J. How to Teach Englis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Richards, J., et al.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陈琳, 王蔷, 程晓堂主编.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陈琳, 王蔷, 程晓堂主编.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王蔷. 英语教学法教程.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泛读书目 Arthur, H.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1981. Gibaldi, Joseph. 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Larsen-Freeman, Diane, et al.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Johnson, K.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龚亚夫, 罗少茜. 任务型语言教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胡鉴明. 交际法和中国英语教学.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罗先达, 尹世寅. 初中英语新课程学与教.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束定芳, 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原理硕士生参考书目 简要说明:对课程与教学原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我还思考不深,仅从自己 的学习体会来说,首先需要培养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最好学习一些西方哲学 著作或教育哲学课程。其次要有教育史的基础,及比较教育的眼光。最后需要 结合某个具体学科方向的课程与教学实践来参照、思考。下面的书目仅就自己 熟悉的做罗列,供参考。 一 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尔》,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雅斯贝 尔斯《什么是教育》,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话》,《皮亚杰 教育论著选》,文德尔班或罗素《西方哲学史》,卡西尔《人论》,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马丁?布伯《我与你》,以及我国的《学记》,《进学解》等等,如还能接触康德哲学就更好。 二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张楚廷,《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石中英等,《教育的哲学基础》,轻工业出版社,2006.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或修订本《给教师的教 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陈桂生,《教育学的建构》,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陈桂生先生是研究教育学的著名学者,他的书值得学习。) (日)筑波大学教育学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李政涛,《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李政涛,《教育常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三 [美]拉尔夫.泰勒,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美]拉尔夫.泰勒,罗康、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英汉对照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美]约翰.富兰克林.博比特,刘幸译,《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施良方, 《课程理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李定仁、徐继存,《课程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张华,《经验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靳玉乐、于泽元,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复习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docx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 思考: 一、简要回答 JIJ 口己的语言简耍概述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研究任务 二、分析比较 1、分析比较《课程与教学论》与你已经学过的其他教育学科在研究对彖上的差异 2、试分析比较课程与教学论关系的儿种观点 二、拓展性阅读 查阅国内冇关讨论课程与教学论关系的文章,并做读书笔记。整理其中的主耍观点。 知识点: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国内大体上有三种认识:一是现象说,即把课程与教学现象作为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二是规律说,把课程与教学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三是问题说,把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要正确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肖先要搞清现象、问题和规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现彖是出物的外在表现,尽管其中可能蕴含问题,但现彖不同于问题。比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发现有的学牛聚精会神、专心致志,而有的学生则无箱打采、昏昏欲睡,还有的学牛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我们观察到的是现象而不是问题。但我们所耍研究的不是这些现象,而是现象里而蕴含的问题。问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矛盾。血对上述现象,我们可以进行追问和探究, 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现象。提出上述追问后,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教师讲课是否针对所有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或者可能是尙部分学生的睡眠不够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成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对象。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教师讲课的针对性与学生学习的状态有高度的相关性,这就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教学规律。问题源于对现象的观察、探究与分析,规律源于对问题的研究,它是我们研究的目的,而不是对彖。我们的研究对彖只能是问题。 从大的范圉来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为什么教学(课程与教学的目的、目标问题)、教学什么(选择哪些内容、内容怎么纽织等)、如何教学(教学过程如教学的方法、手段、途径、模式等)。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 课程与教学论有三个方面的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北京大学政治学考研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政治学考研参考书目 重点任务: 1.收集考研信息,包括所报考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就业难易程度、所报考专业的难易程度、所报考学校的录取率、资料。毕竟考研所需关注的点无非就两个:一是考研成功的可能性,二是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2.根据所收集到的信息决定所报考的学校和专业。对于这一点,才思教育团队认为,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方案有两个:一是,选择尽可能好的学校,如北大、清华、人大、中央财经、南开、复旦,专业可以稍微差一点;二是,选择尽可能好的专业,如金融、经济、计算机、自动化等,学校可以差一点。这样的好处是,以后方便就业,具体的原因分析请关注之后的相关文章。 3.购买参考书,慢慢熟悉所考专业。这个时候学校课程还比较多,且处于学期末,考试又比较多,学校事情繁杂,无法全身心的投入,所以以“预热”为主。不易过快进入紧张的复习状态。 4.掌握学习的方法、了解复习的重点,为下一步全面展开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点至关重要,很多考研学生最后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不是因为没有努力,更不是付出不够,而是方法不得当,重点没把握好。这一任务的实现,一般需要有考研经验的师兄师姐的帮助。这一点也是才思教育专业课授课的重点之一。 5.制定复习计划。一个完备的复习计划是考研成功的“寻宝图”。没有好的复习计划,只能每天手忙脚乱的复习,昏昏然,却没有丝毫进步的感觉。 6.在整个过程中,数学和英语都要一步步的安排复习。数学以知识点的掌握为主,通过做题积累知识点。英语,主要以单词和真题为主,真题要每做一套就分析透彻。专业课的复习,主要以掌握参考书的目录和框架为主,不需要去费力的记忆。 第二阶段:发力(7月1日-10月1日) 原因: 这个阶段时间比较充裕,没有学校里的繁杂事情影响,可以安心的投入复习。抓住这个阶段,就成功了一半。

课程与教学论推荐书目

推荐延伸阅读书目 《课程论》延伸阅读书目 1.(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瞿葆奎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推荐版本2:(美)Ralph W. Tyler著, 罗康、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版。 泰勒在书中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构成了考 察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基本原理,既为课程开发提 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又为现代课程研究开创了 范式!本书是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教育 家泰勒的经典著作,是迄今为止课程领域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被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它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起,在1981年被美国的《卡潘》(Phi Delta Kappan)杂志评为1906年以来对学校课程领域影响最大的两本著作之一。

2.(美)派纳等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本书论述了美国课程理论近170年的 发展(1828—1994),是一部充满时代气 息的巨著。它重点论述了美国课程领域经 过“概念重建”之后的发展,对“政治课程理 论”、“种族课程理论”、“性别课程理论”、“现象学课程理论”、“后现代课程理论”、“自传性课程理论”、“美学课程理论”、“神学课程理论”、“制度课程理论”、“国际课程理论”作了剖析。关于课程开发实践的诸多问题,如“课程政策”、“课程规划、设计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与教师”、“课程与学生”等等,本书亦作了别开生面的、前沿性的研究。

3.(美)丹尼尔·坦纳、劳雷尔·坦纳著,崔允漷等译:《学校课程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 课程史是一种实用的过去。本书以美国 学校教育从欧洲教育的母体中分娩作为开 始,到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形 成,展示了200多年来在双轨与单轨、综 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学科中心与学生中心、传统与进步、保守与激进、理论与实践等二元论之间的种种角逐与努力。作者对美国的课程遗产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评价: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基于什么来建设新课程?是哪些课程问题困扰了改革者一个世纪之久而尚未得到解决?为什么教育工作者追随课程的时尚所进行的课程改革如此脆弱? 4.(澳)科林·马什著,徐佳、吴刚平 译:《理解课程的关键概念(第3版)》,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本书分为导论、课程规划与开发、课程管理、 教学观、合作参与课程、课程意识形态等六个部分,涵盖了课程领域的21个关键论题,试图强调每个概念的主要特征、争议、长处和缺陷。本书对从事课程规划和编制的人员、对师范生和要求专业发展的一线老师,都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

数学课程论考博课程与教学论 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属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旨在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着力塑造服务于教育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实践、课程与教学研究与管理、以及课程与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专门人才。 加* 者为重点阅读书目。 *1、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陈侠著:《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美] 比彻姆著,黄明皖译:《课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美]麦克尼尔著,施良方等译:《课程导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7、李定仁主编:《教学思想发展史略——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9、泰勒著,施良方译,瞿葆奎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0、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张华等著:《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6、赫德永著:《课程研制方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汪霞著:《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0、[美]奥恩斯坦等著,柯森等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1、丁邦平著:《国际科学教育导论》,陕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2、高文著:《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3、Bruce Joyce,Marsha Weil 著,荆建华等译:《教学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24、汪霞著:《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5、张红霞著:《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钟启泉主编:《课程与教学概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27、Giroux,H., Penna,A., & Pinar, W. (Eds.).1981.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Berkeley, CA: McCutchan. (北京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

(完整版)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总结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总结 篇一: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总结 2015年教学法专题培训总结 我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参加学校组织的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班共4期培训,其中第一期由于比赛出差未能参加。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我很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并积极参与培训课堂。在培训老师、大家的共同帮助下,我在职业教育教学法方面学习到了一些东西。对教学法有了新的认知和新的收获。以下总结如下:一:教学法的认知与收获。通过参加培训,我充分理解和掌握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微观互动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的概念、结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步骤。培训采取上午由老师培训教学法的概念、结构、课程设计,下午老师们分成各小组实施老师所讲授的

教学方法,因此我们有机会去体验去实施老师所讲授的教学方法,并开始尝试将教学方法应用到我们本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中,培训的下午,老师们分成各个小组进行教学法的运用,第一环节是将结合本专业进行教学设计,第一环节是展示我们的教学设计,第三个环节是教师对我们的教学设计进行点评。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使得我们能够有机会置身于教学法中,并去尝试将教学法如何应用到本专业,最后通过老师的点评发现了我们的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因此,通过听讲,通过应用,通过点评提高,我已经充分掌握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微观互动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的概念、结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步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用我所学到的教学法应用于课堂上,提高行动导向教学设计的实施能力,学会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运用病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我将应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

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讲绪言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概论 一、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课程与教学现象,探讨课程与教学问题,从而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研究对象:现象—划定研究的范围,问题—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策略问题 研究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二、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相对独立、紧密联系。课程论:主要探讨教育内容问题,教学 论:主要探讨教育形式问题。内容制约形式、形式影响内容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一、古代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学思结合 《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 一年离经辨志、三年敬业乐群、五年乐学亲师,七年小成、九年大成。 古希腊:雅典的文雅教育注重和谐发展 斯巴达的军事教育注重思想统治和身体锻炼。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的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 (一各种教学论流派的兴起和论争。 1、20世纪早期,“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之争 传统教学论(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 现代教学论(杜威: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2、20世纪30、40年代,前苏联凯洛夫建立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指导的教学论流派。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性结合,分科教学、班级教学 3、20世纪50、60年代,教学论多元化发展的时代 美国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美国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美国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美国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苏联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苏联阿莫纳夫维利的合作教育学,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各种流派可分为两大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包含:程序教学理论、结构主义教学论、教学最优化理论。科学主义教学论: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上,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上,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上,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教学手段上,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精读书目 Arnold, J.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Cook, V.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Johnson, K.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7. Harmer, J. How to Teach Englis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Richards, J., et al.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陈琳, 王蔷, 程晓堂主编.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陈琳, 王蔷, 程晓堂主编.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王蔷. 英语教学法教程.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泛读书目 Arthur, H.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1981. Gibaldi, Joseph. 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Larsen-Freeman, Diane, et al.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Johnson, K.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龚亚夫, 罗少茜. 任务型语言教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胡鉴明. 交际法和中国英语教学.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罗先达, 尹世寅. 初中英语新课程学与教.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束定芳, 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论述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论述) 简答题部分: ●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优点。 (1)掌握学科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 (2)掌握学科结构有助于记忆; (3)掌握学科结构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 (4)掌握学科结构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 注重思维直觉 注重内部动机 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强化物,强化类型 ●课程的涵义 (1)把课程作为学科; (2)把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3)把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 ●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如下: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环境、教材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教学的涵义 概括地说,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简述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 (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 (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 (3)活动教学和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 (4)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卢梭的“自然教育论”

自然教育论: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抑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使儿童自由成长 ●主动作业的内涵及特点 内涵:是着眼于儿童经验的发展而对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提炼而获得的各种活动方式。 特点:1适合儿童经验生长的要求。2源于社会生活,充满了具有社会性质的原理和事实。3作为科学的理解自然地原料和过程的活动中心,可以不断指向科学的逻辑经验的发展。 ●简述课程目标的三大资源:学生,社会,科目主题 ●简述课程规划过程的十一个基本环节: 1理论分析2教育目的选择3课程目标选择4内容或学习经验选择5内容或学习经验组织6教学活动样式选择7教学策略选择8课程评价技术和方法预选9教学目标具体化10教学组织结构11课程评价技术和方法确定 ●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系统化——要求我们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系统特性,用系统性的方法来设计其目标 具体化——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表述水平应力求明确、具体,避免含混不清和不切实际 层次化——在某一个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和表述时,这个目标本身要反映出 学习结果的层次性 ●简述课程整合的主要形式 1)、关联课程 2)、融合课程 3)、广域课程 4)、发生课程 5)、科际课程 6)、超学科课程 7)、活动课程 ●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确立校本教育宗旨 2) 、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队伍 3)、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 4)、营造民主开放的课程开发环境 5)、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一体化 ●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类型 1)、理论性的教学策略分类A先行组织策略B概念形成策略C认知发展策略D随即管理策略E 自我管理策略F行为练习策略

北大政治学理论考研参考书一览

北大政治学理论考研参考书一览 由于北大政治学理论考研一般没有指定的参考书目,所以加大了同学们的复习难度。给大家推荐一套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参考书,当然仅仅看这些是不够的。大家也可以有选择地看一些从其它渠道得知的对考研有帮助的参考书,这里提到的仅供大家参考。下面我们对这套书作一下简单解析。 北大政治学理论考研科目一:政治学原理 1、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莱斯利•里普森著:《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李景鹏著:《权力政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俞可平著:《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燕继荣著:《现代政治分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北大政治学理论考研科目二:综合一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 2.G.萨托利著:《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 3.[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杨红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4.[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 5.唐晓、王为、王春英著:《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6.梁琴、钟德涛著:《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 7.谢庆奎主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8.杨凤春著:《中国政府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盛世清北—专注北京大学考研|保研|考博辅导https://www.360docs.net/doc/41531472.html,

职业教育课程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A卷 选择题:(2*10=20分) 1.职业教育在古代社会采取的主要是(C)形式。 A.家庭教育 B.私塾教育 C.学徒制 D.官府办学 2. 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模式是(D) A.集群式课程模式 B. 能力本位课程模式 C.MES课程模式 D.三段式 3. 以学科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的课程形态的是(C )。 A.学生中心课程 B.社会中心课程 C.学科中心课程 D.科目本位课程 4.下列特点中,(A)不属于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特点 A.直接性 B.多样性 C.共适性 D.应变性 5. 职业教育课程分析可划分为(B)三个阶段。 A.社会需求分析、行业分析、学科分析 B. 社会需求分析、行业分析、教学分析 C. 行业分析、学科分析、教学分析 D. 社会需求分析、学科分析、教学分析 6. MES课程内容的基本单位是(B) A.培训大纲 B.学习单元 C. 学习材料 D.培训模块 7. 在课程理论研究上,(D )把研究范围从课程开发拓展到了如何教学,提出了行动导向和项目导向的教学理论 A.能力本位课程模式 B. MES C.“双元制”课程模式 D.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8. 学习领域,是行动领域的教学归纳,是按照教学论要求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归纳后用于职业学校的教学行动领域。下列命名,能够体现学习领域命名原则的是(A)。 A.人力资源信息收集与处理 B.点钞票 C.最优化策略 D. 经济学 9. 下列关于学习情景与学习情境区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学习情景设计时间跨度长,学习情境设计时间跨度短 B学习情景难度较低,学习情境难度较高 C.学习情景涉及的要素较少,学习情境涉及的要素较多 D.学习情景活动空间较小,学习情境活动空间较大 10.集群式模块课程力图吸收现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优点,及我国传统模式的长处,形成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又符合教育内在规律并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模式,其最主要特点是(B)。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著作类—— 1、[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著:《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 3、[捷克]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英]洛克著: 《教育漫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5、[法]卢梭著:《爱弥尔》,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德]赫尔巴特著:《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7、[英]怀特海著:《教育目的》,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8、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9、Ralph W. Tyler 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英汉对照版),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8 10、[英] B.赫尔姆斯,M.麦克莱恩著:《比较课程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1、小威利姆斯:《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2、[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4、[瑞典]托斯顿〃胡森(Torsten Husen)和纳维尔〃波斯特尔斯威特(T. Neville Postlethwaite)主编,江山野主编译:《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5、[美]Thomas L. Good, Jere E. Brophy著,陶志琼,王凤,邓晓芳等译:《透视课堂》,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

课程与教学论(美术)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美术)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是美术专业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其他专业学科实践基础上,对美术各专业教学理论研究和指导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专业教师以研究美术课程、教育教学理论、专业实践基础为研究方向,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基础教育理论、美术教育教学规律,良好的教师素质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能力,学科课程设计与专业教学改革的能力,具有现代的美术教育教学观念的学术理念为特色。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与科研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生教学经验。并依托学校的教学、科研力量,能够为研究生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培养目标 本方向培养具有美术教育学的学科基础理论、学科课程设计、专业教学能力,能从 事美术教育学课程教学与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目标: 1.培养系统掌握美术教育学基础理论,学科课程与教学的专门理论和美术教育、教学规律及现代的美术学教育观念。了解美术教育学特别是美术学学科课程与教学最新理论和前沿动态。 2.培养掌握美术教育所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对当下美术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出深入调查,分析与研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本学科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具有实践与操作能力,毕业后可担任高等院校或其他美术教育教学部门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4.培养能够独立完成具有一定创新水平的硕士学位论文和掌握一门外国语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

应用技能。 三、研究方向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是本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它是美术教育教学的行为方式、方法的理论核心。主要研究美术课程与教学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过程、课程与教学方法、课程与教学实践等的关系,使得美术课程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教学结构体系更加完善,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四、学制年限及应修学分 学制年限一般为三年,至少应修满35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与集体培养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

《课程与教学论》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参考书目 加* 者为重点阅读书目。 1.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 2.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Ralph W. Tyler.Ralph W. Tyler.Ralph W. Tyler.Ralph W. Tyler.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 Prepared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 Prepared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 Prepared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 Prepar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9. 3.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 *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黄甫全,王嘉义.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8.张华.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9.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0.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1.白月桥.课程变革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2.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15.吕达.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6.[美]E.R.希尔加德,R.L.阿特金森,R.C.阿特金森.心理学导论(上、下)[M].周先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7.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8.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9.孙亚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0.[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M].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1.[美]L.M.霍普夫. 世界宗教[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 22.孙亚玲.课堂组织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试论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 学论课程论文 学科名称: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所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 指导教师:汤百智 学生姓名:张龙伟 学号: 2012110262 2013 年 09 月 04日

试论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 张龙伟 摘要: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的设计、实施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价值的基本要求,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任何课程目标都有一定的取向,文章在阐述了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内涵与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几种取向发展,即“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试探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为学习者成长的需要、学科与职业发展的诉求、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内涵;取向;依据 一、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内涵 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的设计、实施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价值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学习课程后,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的预期结果。课程目标是直接受教育目的的影响和制约的,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目标是人们对于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是课程价值的具体体现和课程本质的外部反映。[1]课程目标对于教师在开发课程与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对课堂教学起到统帅作用。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在职业教育中,整体性是指各种目标彼此之间联系和上下承接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处理好学习者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结合,这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核心和关键。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具有实践性。职业教育是为职业岗位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必须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会做”比“会说”更重要,因为工作中所依赖的知识大部分是技术实践知识,技术理论知识只有在转化为实践知识后,才可能被应用到行动中。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也就要更多的强调实践性。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具有适应性。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为了适应特定的区域、特定的职业需要开发的,而社会是发展变化着的动态过程,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也就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并能根据变化及时调整。在制定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之前要对社会的劳动力市场进行需求分析。同时,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也要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的迅猛发展,应充分、及时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这也就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开发是一个不断进行、能紧跟时代发展的动态过程。 二、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取向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体现一定的教育价值观。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反映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蕴含着职业教育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 基于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W.H.Schubert)的见解,比较典型的课程目标取向可归纳为四种:“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2]“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