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各课练习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各课练习题

1.放大镜(作业)

姓名:

一、填空

1. 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琢磨而成的。13世纪,英国()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2.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三种颜色组成。

3.放大镜的特征是()、()、()。光线通过放大镜会发生()。

5.放大镜凸度(),放大的倍数(),但看到的范围()。

二、判断

1、我们可以把放大镜移至眼前,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2、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3、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4、放大镜越大,放大的倍数也一定越大。()

5、近视镜的镜片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6、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7、圆柱形和球形的玻璃容器装上水后也有放大功能。()

三、选择

1、()发明了眼镜。

A、格罗斯泰斯特

B、牛顿

C、培根

2、下列物体不能起放大作用的是()。

A、盛满水的杯子

B、小草的露珠

C、中间后周围薄的瓶底

D、窗户上的玻璃

3、人类的眼睛最高视力能看清()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A 四分之一

B 五分之一

C 六分之一

4、用下面三个凸透镜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范围最小的是();看到物体图像最大的是()。

A B C

四、简答

请写出正确使用放大镜的2种方法。

五、填表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作业)

姓名:

一、填空

1、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组成,这些其实是()。

2、蝇的眼睛是(),由许多()组成。

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侧。

4、不同的昆虫的触角形状(),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它们嗅觉很()。

5、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蚜虫的大小如()。蚜虫的天敌是()。

6、苍蝇在竖直的光滑的玻璃上不会滑落,这和它()的结构有关。

二、连线

蟋蟀膝状

蝗虫棒状

蚂蚁羽毛状

蝴蝶鞭状

雄蛾丝状

天牛

三、判断

1、苍蝇在光滑的玻璃上不掉落和它脚上的构造有关。()

2、很多昆虫的嗅觉灵敏和它们的触角有关。()

3、一般观察蚜虫在12月份比较合适。()

4、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私密。()

5、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6、蟋蟀的“耳朵”跟我们人的耳朵一样,都长在头部。()

7、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复眼。()

8、苍蝇在竖直光滑玻璃上不会滑落,跟它翅膀有关()

9、蝴蝶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四、简答

1.昆虫的触角有什么作用?

五、选择

1.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蝇的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

A、四角形的

B、六角形的

C、三角形的

2.蚜虫的天敌是()

A、苍蝇

B、草蛉虫和它的幼虫

C、蝴蝶

3.不同昆虫的头部都长着不同形状的()触角。

A、三对

B、两对

C、一对

3.放大镜下的晶体(作业)

姓名:

一、填空

1、()、()、()、()的颗粒都是有()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或由()组合而成。晶体的形状(),但都很有()。有的是(),有的像(),的像一簇簇的()。

3、许多岩石是由()集合而成。在显微镜下花岗岩由()、()、()等矿物晶体组成。

4、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制造晶体的方法有()、()。

二、判断

1、自然界中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2、一般来说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

3、自然界中的晶体都是有一定的规则。()

4、有的晶体很大,有的晶体很小。()

5、所有晶体在适当的条件下缓慢地生长。()

6、玻璃、琥珀和珍珠是晶体。()

7、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我们才能看到晶体的样子。()

8、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长石、云母、石英等三种。()

9、玻璃是由晶体集合而成的。()

10、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不一定是晶体。()

三、选择

1.下面都是晶体的一组是()。

A、白糖、碱面、食盐

B、水晶、雪花、玻璃

C、食盐、味精、珍珠

2.下列关于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B、食盐晶体的形状是正方形

C、晶体都是无色透明的

四、画图

画2个你印象比较深的晶体,并写出名称。

五、简答

在我们身边的固体物质中,哪些是晶体?(至少举出5个例子)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作业)

一、按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在空括号中填上序号。

()调整细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

()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

()调节粗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

()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标本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

()一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光摆在平整的桌面上。

()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距载物台大约2—3厘米。将要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并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二、小明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内表皮细胞时,就碰到2个难题,请你帮他找出错误所在,并改正。

(1)从目镜里往下看,发现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错误:。

改正:。(2)标本片已经放在载物台上,可从目镜里却只能看到亮圈,却看不到洋葱内表皮的细胞。

错误:。

改正:。三、请写出洋葱表皮标本的制作过程。

四、填空

1、放大镜能把物体的()放大,能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

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2、我们把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称为(),比如身边的物质中

有食盐、白糖、()、()等。

3、我们利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如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

()。

4、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

5、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把物体的图像()。

6、如果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上分别标着12.5×,40×,那么物体图像将被放大

()。

7、随着观察()的不断发展,现在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已经取得了丰

硕的成果。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作业)

一、填空

1、()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进化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2、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组成的。

3、在显微镜下我观察到过()、()、()等细胞。

4、生命体细胞具有()、()、()等功能。

5、()第一个发现细胞之后,许多学者都开始研究起细胞。

6、叶表皮中的()和叶肉细胞中的()是植物进行呼吸、光合作用很重要的部分。

二、判断

1、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是一模一样的。()

2、叶表皮上的气孔也是一种细胞。()

3、血液中的红细胞好像是运输兵负责运输氧气和产生

的二氧化碳。()

4、有些细胞能够帮助我们和病毒、细菌作战,保护我

们的健康。()

5、我们的外表和父母长得像也是和细胞有关的()

三、连线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应用罗伯特胡克

最早制造眼镜培根

制作显微镜发现微生物格罗斯泰斯特

最早发现细胞列文虎克

四、选择

1.()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A、地人学说

B、细胞学说

C、唯物论

2.()能看到血液在毛细血管里流淌。

A、平面镜

B、放大镜

C、显微镜

3.用下列仪器中的()不能看清大肠杆菌。

A、放大镜

B、电子显微镜

C、扫描隧道显微镜

4.关于细胞错误的说法是()

A、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B、细胞能吸收生命所需的物质,排出身体产生的废物。

C、细胞能和病毒、细菌作战,保护我们的健康。

5.我们身体的许多地方像自己的父母,这是()的遗传作用。

A、气质

B、性格

C、细胞

6.下列物质的内部不存在细胞的是()。

A、松树

B、蝗虫

C、花岗岩

7.下列细胞中有叶绿素的是()

A、血液细胞

B、叶细胞

C、口腔上皮细胞

五、简答

说说生命细胞的作用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作业)

一、填空

1、我们还可以利用()培养微小生物。鱼缸里的水变绿的原因是()大量繁殖的结果。

2、我知道的微生物有()、()、()等。

3、()是生命体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排泄、发育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它进行的。

二、判断

1、我们喝的桶装水是经过净化处理的,因此里面没有微生物。()

2、微生物是一种生物,因此也会新陈代谢。()

3、我们可以利用干草来培养微生物。()

4、制作微生物玻片标本时,我们可以通过吸走多余的水分来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5、池塘里的一滴水中含有许多微小生物。()

三、选择

1.我们可以用()来培养生物

A、干草

B、养鱼

C、矿泉水

2.鱼缸里的水发绿是()的作用

A、绿藻

B、霉菌

C、酵母菌

3.观察生物时,常在载玻片上放棉花纤维,目的是()

A 、固定微生物

B 、增加水的营养

C 、使微生物运动减缓

4.池塘里的一滴水中含有( )微生物

A 、少许

B 、许多

C 、1—2个

5.下列生物中不属于微生物的是( )

A 、草履虫

B 、鼓藻

C 、紫菜

四、连线

变形虫 鼓藻 草履虫 船形硅藻

五、简答

1.说出生命体一般有六大特征。

2.为什么说微生物也是生物?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作业)

一、填空

1.霍乱、肺结核、伤寒等可怕的疾病都是由()引起的。

2.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要靠()。

3.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人是()。

二、判断

1.在显微镜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只能依靠五官探知世界。()

2.有些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

3.我们喝的桶矿泉水是经过净化处理的,里面没有微生物。()

4.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三、选择

1.微生物对人类是()

A、有害的

B、有益的

C、有的有害、有的有益

2.与发面包有关的微生物是()

A、青霉

B、酸醋杆菌

C、酵母菌

D、螺旋菌

四、连线

1.

味精的晶体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

河水中的微生物

蝴蝶的触角

植物叶子的细胞可以用显微镜来观察

植物的种子

2.

列文虎克细胞学说

罗伯物胡克发明能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

巴斯德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第一个指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五、填图

五、简答

举例说明微生物对人类有益的方面有哪些?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配套练习答案

1-1、放大镜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 1、放大镜是一种常用的观察工具,也叫凸透镜。 2、用放大镜可以看到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 3、哪些工作要经常用到放大镜用放大镜做什么工作(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正确的使用方法: ⑴眼、物不动而镜动。⑵眼、镜不动而物动。 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⑴书上的图像是由彩色点组成的。 ] ⑵电视机和显示器上的图像是由红、绿、蓝的色点组成。 ⑶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三、放大镜的特点。 1、特点:透明;中间厚,周围薄。 2、名词:直径、凸度、焦点、焦距、放大倍数、视野 4、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中间越厚,周围越薄;透明球体的放大倍数最大。) ⑴放大倍数=明视距离/焦距 ⑵怎样测量:a测焦距b比较放大前后的字数 c 比较放大的格数d比凸度 ⑶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的作用 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一、放大镜下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 1、昆虫的耳朵:蟋蟀的“耳朵”在足内侧,蝉的在腹部,雄蚊、蚂蚁的在触角上、蟑螂的在

尾须上。 2、昆虫的眼睛:分为单眼和复眼,复眼是由一个个小眼组成,不同昆虫小眼的个数不同。每个小眼都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有复眼的昆虫看到的是一个物体的拼图。昆虫的视力有限,但对移动的物体反应十分敏感。 ! 3、昆虫的触角:蝴蝶的棒状,蟋蟀的丝状,蚕蛾的羽状,天牛的鞭状。不同昆虫触角的形状不同(会画蝴蝶、蚕蛾、蝗虫、天牛的触角);昆虫触角的形状和着生点不同是鉴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昆虫依靠触角分辨气味,嗅觉比人的鼻子还要敏锐。 昆虫触角的作用:感触物体,分辨气味,平衡身体。 4、昆虫的翅膀:布满彩色的小鳞片,小鳞片由许多扁平的细毛组成。 5、昆虫的口器:咀嚼式,蜻蜓、蝗虫;刺吸式,蚊子、牛虻;舐吸式,苍蝇;虹吸式,蝶和蛾;嚼吸式,蜜蜂。 6、昆虫的足:步行足,蟑螂;跳跃足,蝗虫;游泳足,龙虱;挖掘足,蝼蛄;携粉足,蜜蜂。 二、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1、会画蚜虫和草蛉。 2、观察蚜虫要在10倍的放大镜下才可以看清。 3、蚜虫的繁殖:春夏季进行孤雌繁殖;冬季雌雄交配后产卵繁殖。 ; 1-3、放大镜下的晶体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用肉眼直接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形状、颗粒大小等) 2、用放大镜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 食盐:白色的立方体。白糖:白色的立方体。 味精:白色的柱状体。碱面:白色的细小颗粒。 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 3、晶体的特征:有比较规则的几何形状。 ·

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练习题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课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2.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3.科学家根据化石标本,借助现代技术可以复原出古代生物的(外形),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古生物的(原貌) 4.我们居住的地球上生活着(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生物 5.最早的马出现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称为(始祖马) 6.约(300)万年前,出现了完全现代类型的现代马 7.(达尔文)是英国的生物学家,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全面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 8.生物的繁衍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发生的,同一物种内哪些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它们就比其他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衍)下来 9.恐龙是陆地上生活的大型(爬行动物),生活在距今(1.3)亿年前,是当时地球上(称霸一时)的动物 二、判断题(在你认为对的题后画√,错的画×) 1.化石的形成是它们自己死后变成的(×) 2.古代的猛马象的牙齿比现代象的牙齿要长而弯(√) 3.古代的马与现代的马没有什么差别(×) 4.喙大而强壮的地雀更适宜吃外壳坚硬的种子(√) 5.为了吃到更高出的树上的嫩叶,长颈鹿的颈长得特别长(√) 6.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的核心就是自然选择学说(√) 三、问答题 1.人们通过什么可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通过研究古代的地层和古生物的化石) 2.地球上的生物自古以来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吗? (不是,古代生物经过千百万年的发展进化才形成今天这个样子) 3.古代的气候环境与现代有什么不同? (古代的气候环境比今天的气候环境更温暖.更湿润,更适宜较低等的动.植物生长) 4.昆虫的的化石一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一般是以琥珀的形式存在的)5.中华龙鸟与现代鸟有什么不同? (中华龙鸟身上大羽毛较少,大多是绒羽,翅膀上还有一队前翅) 四、实践技能题 1.这是一块鱼化石(见课本P3下图),推想这条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鱼死后〈或者鱼被活埋〉)被覆盖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2.观察比较两种恐龙化石中的牙齿(课本P4上图),推测这两种恐龙分别吃什么。 (前一种恐龙吃动物属肉食动物,后一种恐龙吃植物属草食动物) 3.观察课本P7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古到今马的前肢有什么变化? (2).现代马比它们的祖先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吗?这表现在哪些方面? (〈1〉.马的前肢变化有:前肢骨越来越长,脚趾由四趾逐渐变成一趾,第二.四趾只留痕迹;〈2〉更能适应,原因见课本P8上小资料) 4.观察课本P9图,讨论为什么有的地雀能生存下来,有的地雀不能生存下来?(见课本P9小资料)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清单 一、微小世界 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②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 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②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②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病菌,克隆牛羊,生产胰岛素,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处理垃圾和污水,帮助我们生产面包、醋等食物。 二、物质变化

六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测试题(含答 案)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我 一、用积累的科学知识填空。(每空1分.共28分) 1、放大镜也叫 凸透镜 .它的镜片特点是 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 . 它能把物体的图像 放大 .显现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2、像食盐、白糖、 碱面 、 味精 等的颗粒都是 有规则 几何 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物质叫做 晶体 。 3、生物都是由 细胞 构成的.借助 显微镜 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洋 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它们是洋葱的 表皮细胞 。 4、米饭中有一种叫做 淀粉 的物质.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变成了有甜味的 麦芽糖 。米饭中的这种物质遇到碘酒会变成 蓝 色。 5、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常见诸如 发光发 热 、 产生气体 、 改变颜色 、 产生沉淀物 等。 6、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 自然大 .看到的范围 就小 ; 倍数小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 小 .看到的范围 大 。 7、 由于煤、石油等的化石燃料消耗量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 二氧化 碳 . 使空气中的 二氧化碳 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 气候变暖 、 土壤沙 漠化 、大陆和两极冰川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8、生物学家 列文虎克 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

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 微生物 。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错的说明理由.每小题1分.共20分) 1、放大镜具有放大、汇聚光线的作用.没有成像的作用。………………… (×) 理由: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汇聚的作用.但只有当观测的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时.才会看到正立放大的像。 2、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四肢三部分.头部有1对触角.胸部有4对足。(×) 理由: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3、蚜虫喜欢吃草蛉.所以蚜虫是草蛉的天敌。…………………………………(×) 理由: 草蛉和它的幼虫都是蚜虫的天敌。 4、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一点好处。……………………………………(×) 理由:微生物对人类不都是有害的。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也要靠微生物.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就将成为垃圾的世界。 5、透明的物体不一定是晶体。……………………………………………………(√) 理由:玻璃就是透明的.但是它是非晶体.。 6、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的速度都是一样的。……………(×) 7、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理由: 8、163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 理由:163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 9、凸透镜的凸度越小.它的焦距就越小。…………………………………………(×) 理由:凸透镜的凸度越小.它的焦距就越大。 10、硫酸铜与铁钉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物质是铁锈。……………………………(×) 理由: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三、选择题(选择最佳答案序号填入括号.每题1.5分. 共15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 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 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 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 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 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 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练习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放大镜又叫.它具有 功能.还能让我们观察到很多观察 不到的细节.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 是、、。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 没有关系.和有关系的放 大镜放大的效果倍数也越大。 4、通过放大镜观察可知:布 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蟋蟀

的耳朵长在 .苍绳的眼睛是。 5、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 都是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 样的固体物质叫做。 6、许多的岩石是由集合 而成.如花岗岩由、、等 矿物的晶体而成。 7、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 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 个.它是人类认识 的重要观察工具。 8、荷兰生物学家制成了世 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金 属结果的显微镜.为了能看到更小

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 和.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倍。 9、大量的研究证明生命都是由组成的.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10、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三种颜色组成。 11、鱼缸里的水发绿是因为其中有的缘故。 12、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3、1663年.英国科学家自

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到了。 14、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之前.人人们只能 用、、、、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 15、透明的物体不一定是晶体.制作晶体的方法有 _____和。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要观察清楚花粉的样子.我们需借助()来观察。 A.放大镜B.显微镜 2、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的微小物体。

A.1/5厘米B.1/5毫米C.0.5毫米 3、第一个指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的人是()A.列文虎克B.罗伯特胡克C.巴斯德 4、我们用显微镜看到的物体是() A.放大了的正像 B.放大了的倒像C.缩小了的倒像D.缩小了的正像5、昆虫头上()就是它的触角。 A.触角B.复眼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练习题带答案

第一单元人类祖先的足迹 向人类的祖先“提问” 一、填空: 1、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森林)里,靠(打猎)获得食物。 2、古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 3、古人类为了有效地防御敌害,选择了(群居)生活。 4、我国古代有(女娲造人)的传说,西方国家则有(上帝造人)的传说。 5、科学研究的方法一般有(查阅资料)、(参观)、(采访)和(调查)等。 二、判断 1、类人猿是通过上帝演变成人的。(错) 2、人类的祖先独居生活,相互之间并不联系。(错) 3、人类的祖先为了遮丑学会了用树叶遮体。(错) 4、古人类为了方便学会了直立行走。(错) 5、人类的祖先在劳动中学会了语言。(对) 6、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祖先。(错) 三、选择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是近亲,有共同的(C) A、长相 B、生活习性 C、祖先 2、人类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学会了(B) A、打铁 B、打猎 C、治病

3、(B)的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方法。 A、没有根据 B、合理 C、任意 4、类人猿和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如(B) A、都能说话 B、都有耳廓和四肢 C、都能使用工具劳动 四、简答 1、对于人类的祖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你的猜想是什么?请简单说一说。 答:(1)人类的祖先是怎样演变成人的?(2)人类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 针对上述的问题,我的猜想是: (1)人类是由古猿演变而来的;(2)人类祖先最初使用天然火,用石块、木棒作为劳动工具,吃野果、生肉,穿树叶、兽皮,住洞穴。直立行走。 2、你知道怎样来衡量我们的猜想与事实相符吗? 答:这需要用大量的事实与证据来证实。在搜集事实与证据之前,必须先进行计划与组织,充分做好专题研究的准备工作。获得事实与证据的重要步骤是:要把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分类与整理。 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 一、填空 1、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2、在我国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发现了早期猿人用火的遗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四周较薄)(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 8、至少两个以上的(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测试题

1.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________。 2.生物体都是由________组成的。 3.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 4._______是指用另一种方法来使用已用过的东西,它是减少垃圾数量的重要方法。 5.植物的“杀手”有________、________等。 二、选择题 二、选择题 1.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是_______发明的。①牛顿②达尔文③列文虎克2.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人是________。 ①罗伯特.胡克②列文虎克③达尔文 3.下面的做法,你认为正确的是________。 ①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②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③把废纸送到回收站 三、判断题 1.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2.晶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3.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4.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5.一个细菌又称一个菌落。() 6.细胞学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7.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8.填埋场在填满垃圾后,可以在上面种植庄稼。() 9.回收玻璃比直接用天然原料制取玻璃便宜。() 10.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一、填空题 1.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发生________而_________,而人认为从物体反射的物体反射的光是__________传播的,所以通过凸透镜看物体会感觉放大了。2.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_________。 3.目前,对待垃圾最积极,最科学的手段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4.请按距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写出它的八大行星:________、________、地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得到可靠的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像科学家那样采取__________的方法。 二、判断题 1.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象金字塔。() 2.今天的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3.菌落是很多细菌聚集到一起形成的。()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一放大镜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 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 息).(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包括镜框和镜柄).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 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透过放大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 放大的倍数也越大.视野越少).(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6、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7、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 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8、人的视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9、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10、举例说明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 答:(1)公安人员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等;(2)农业科技人员用来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 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3)珠宝商鉴定珠宝;(4)精密仪器修理工;(5)电子产品检验. 线路板检查用到放大镜.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 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 的细毛).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不同). 3、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草蛉吸食蚜虫的 体液.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 1、(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 (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2、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3、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 体).晶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等.但 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4、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5、雪花晶体的形状是(六边形). 6、你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晶体吗? 答:食盐、白糖、碱面、味精.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石英等. 四怎样放得更大 1、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

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练习题答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练习题答案 单元概述:本单元学生将经历用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对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激发他们深入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一.单项选择题。 1.(D )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A.近视镜 B.显微镜 C.远视镜 D.放大镜 2.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 制造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C ) A.伽利略 B.布鲁诺 C.培根 D.傅科 二.多项选择题。 1.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B ).放大倍数与(C )直接有关。 A.不透明的 B.透明的 C.中间较厚 D.中间较薄 2.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ACD)有着密切的关系。 A.生活 B.生命 C.生产 D.环境 3.在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常见的有(ABCDE )。 A.草履虫 B.变形虫 C.喇叭虫 D.眼虫 E. 团藻 三.填空题。 1.(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3.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 )组成。 4.使用放大镜的观察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 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5.使用放大镜的观察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6.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7.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8.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9.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10.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 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显微镜)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使人类的视野一下子拓宽了许多。 11.生物学家(列文虎克)把两个镜片嵌在圆形金属管子的两头.中间还安上了可以调节两个镜片距离的螺旋杆.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12.1663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他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 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 ) 四.判断题。 1.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2.微生物没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3.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6.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4.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器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15毫米大 小的微生物体。(×) 5.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 更多的信息。(√) 7.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象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8.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 人们又研制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100万倍。(×) 9.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0.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20万个。(×)

最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5、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6、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7、(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8、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 19、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20、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2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 22、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23、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图: 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

湾甸子中心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凸起)、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 一、填空: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记忆)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了解)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记忆)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了解)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了解) 7、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了解) 8、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了解)9、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了解)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记忆)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记忆)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记忆)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记忆)1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记忆)15、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记忆) 16、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记忆) 17、(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记忆) 18、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了解)19、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记忆)20、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了解)21、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了解)22、(巴斯德)第一个指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记忆) 23、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记忆) 2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了解) 二、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图:(记忆) 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三、你可有哪些方法来测定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了解) 答:方法一: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范围内的格数(A);再将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范围内的格数(B);A除以B就是放大的倍数。 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A);再将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搁在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B除以A就是放大的倍数。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 一、填空题: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记忆) 2、我们要使铁丝发生变化,可采用(折)、(拉)(锤打)等方法。(了解) 3、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记忆) 4、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会(熔化)、(炭化)。(记忆) 5、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沙和豆子的混合是物理变化。(记忆) 6、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