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涛毕业论文设计

哈尔滨商业大学德强商务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任务书

系别工商管理系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2008-2班

学生姓名赵洪涛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日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姓名赵洪涛系别工商管理系

专业旅游管理班级2008-2班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毕业论文(设计)目的意义:

发展乡村游是因为现在大城市的人生活压力大、人们有一种释怀的感觉、可以放松身心,因为在城市没有一种田家乐园般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农村生活,所以农家乐等项目正好迎合他们胃口。

毕业论文(设计)要求与计划:

要求:

1.论文内容充实,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点、论据要协调一致。

2.逻辑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文字简练、术语规范。

3.数学模型(案例分析)运用适当,图表形式正确。

4.收集资料以近期发表文献为主,并进行比较、分析、筛选,由指导老师审定后确定为主要参考文献,其数量不少于12篇。

5.论文力求有新意,字数不低于10000字。

计划:

1.参加系统一安排的“如何撰写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讲座。

2.与指导教师联系进一步明确论文的题目和所研究内容,并收集相关资料。

3.在老师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并经老师审定后开题。

4.实习期间与指导教师通过电话、互联网随时沟通,完成论文初稿、二稿和三稿撰写工作。

5.返校后,及时向老师汇报论文撰写情况,指导教师对论文进行审阅、修改、定稿。

6.系论文质量监控小组做论文定稿的审查。

7.评阅教师做论文评阅。

时间安排:

2011.11.19:系里统一组织讲解如何撰写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2011.11.20-12.02: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指导学生选题,搜集相关资料。

2011.12.03-12.31:指导教师审定题目,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指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进行开题答辩。

2012.01.01-03.02:指导教师以电话、互联网等方式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初稿。

2012.03.03-04.30:指导教师以电话、互联网等方式指导学生完成论文二、三稿。

2012.05.08-05.09:学生返校,上交毕业实习材料,汇报毕业论文撰写情况。

2012.05.11-05.14:指导教师与学生反复沟通,修改论文,论文定稿。

2012.05.15-05.18:上交论文,系论文质量监控小组审查论文内容与格式、打印装订。2012.05.19-05.22:审阅人审阅论文,学生做论文答辩准备。

2012.05.20-05.29:论文答辩,评定成绩,推荐优秀论文。

指导教师意见(签字):

20 年月日

专业指导委员会意见(签字):

20 年月日

系主任意见(签字):

20 年月日

一、指导教师评语

指导教师签字:20 年月日二、评阅人评语

评阅人签字:20 年月日

三、答辩委员会评语

四、毕业论文(设计)成绩

学生所在系盖章:20 年月日五、答辩委员会主任单位

答辩委员会主任职称

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字

20 年月日

毕业论文(设计)评语及成绩

哈尔滨商业大学德强商务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黑龙江省乡村旅

题目游发展模式分析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赵洪涛

二O一二年四月二十日

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摘要

乡村旅游在国外早有发展,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后,现在乡村旅游则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乡村旅游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时期就有“拜山”、“踏青”的习俗。在我国新时期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也被赋予的不一样的意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决三农问题备受重视。国家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而发展乡村旅游就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新农村建设也给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在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契机下,黑龙江省也在这一方面做出努力。本文就以黑龙江省的乡村旅游模式介绍对黑龙江省的乡村旅游发展进行评析。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乡村旅游开展的比较早,但由于受历史与地缘因素的影响多年来一直处于国内较低的发展水平。为了更好地开发黑龙江省的旅游资源,促进其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本文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和对文献的分析等方法系统的对黑龙江省的乡村旅游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对乡村旅游的介绍、中国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黑龙江省乡村旅游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问题的分析和对策、黑龙江省乡村旅游模式今后的发展的建议和可持续发展等。本文希望黑龙江省的乡村旅游模式走出发展规划不合理、产品文化内涵不丰富、特色不多、生态环境保护不力、专业人员匮乏的现状,能够科学合理的发展、统筹规划、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统一管理形成规模发展模式。

关键词:黑龙江省;乡村旅游;旅游模式

Heilongjiang provinc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analysis

Abstract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foreign countries have long, 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 appeared in after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now the rural tourism is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1990 s. Rural tourism in China, also has a long history, our country ancient times have \"worship the mountain\", \"outing\" custom. In the background of our country in the new period, and rural tourism was also given different meaning. China is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solves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peasants, agriculture and much attention. Countries to develop rural industry of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o solve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peasants, agriculture and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also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has provided the favorable opportunities in the country to develop rural tourism under the opportun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this hand make efforts. This paper is to introduce the Heilongjiang province rural tourism mod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is article.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a big agricultural province, the rural tourism in early, but affected by history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influence over the years has been in domestic lower development level. In order to better developmen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tourism resources, and promot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data access,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methods of literature of the system of rural tourism introduc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the introduction of rural tourism, China's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e Heilongjiang provinc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Heilongjiang province rural tourism mode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rural tourism mode in the future of the proposal of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tc. This paper hop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ning unreasonable pattern out of products not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 not much,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 lack of poor professional status, can the scienc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overall planning,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unified management combined to form scale development model.

Key words: Heilongjiang province; rural tourism; Tourism mode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目录 ..................................................................................................................................... I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 (1)

1.3 研究意义 (1)

2 乡村旅游相关理论概述 (2)

2.1 乡村旅游的起源 (2)

2.2 乡村旅游的定义 (2)

3 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现状 (4)

3.1 乡村旅游日益成为全省旅游产业的重头戏 (4)

3.2 形成较高水准和品牌独特的乡村旅游线路及景区 (5)

3.3 初步形成比较适应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经营模式 (5)

4 黑龙江省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7)

4.1 黑龙江省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7)

4.1.1 基层政府管理水平低、行业法规缺乏 (7)

4.1.2 粗放型经营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 (7)

4.1.3 缺少文化内涵和创新模式 (7)

4.1.4 旅游配套支持体系不健全 (7)

4.1.5 专业人才匮乏 (8)

4.2 黑龙江乡村旅游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8)

4.2.1 政府主导,联合经营 (8)

4.2.2 依托资源打造品牌形象 (8)

4.2.3 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8)

4.2.4 规范服务, 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9)

4.2.5 给予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 (9)

4.2.6 加强社区参与和对农民的培训引导 (9)

5 黑龙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10)

5.1 国有农场/牧场模式 (10)

5.2 企业/机构独立经营模式 (10)

5.2.1 葡萄王国 (11)

5.2.2 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 (11)

5.2.3 北大荒现代农业园 (11)

5.3 农业分散经营模式 (11)

5.3.1 吕家围子屯 (12)

5.3.2 杜尔伯特县烟筒屯镇当奈村 (12)

5.4 政府支持下的农户联合经营模式 (12)

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民族)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所以,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包括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

1.2 研究目的

发展乡村游是因为现在大城市的人生活压力大、人们有一种释怀的感觉、可以放松身心,因为在城市没有一种田家乐园般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农村生活,所以农家乐等项目正好迎合他们胃口。还有就是农村的资源相对薄弱,为缓解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当地政府开发和引导下,一批批农家游、生态游、体验休闲游等相续出现,这对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缩短贫富差距、缩短农村和城市的差距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谐社会、发展共赢。

1.3 研究意义

乡村旅游业是一项新的产业,在全盘筹划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应做到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业,因地制宜,立足创新,循序渐进,办出特色。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因地制宜,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基地。乡村游不只局限于农业旅游,还可以开发一些拓展性项目,充分表现和突出自我特色。重视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产品能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发展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

旅游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乡村旅游业则是广大农民群众以旅游业为依托,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好办法。对我国扶贫工作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我国乡村旅游,潜力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

2 乡村旅游相关理论概述

2.1 乡村旅游的起源

西班牙学者Rosa Marý´a Yagu¨e Perales (2001)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Homecoming or 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和现代乡村旅游(Modern Rural Tourism)两种。

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这种“回老家”的旅游或者传统的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区别。目前我们谈论的乡村旅游是指现代乡村旅游。

2.2 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以下观点:

西班牙学者Gilbert and Tung(1990)认为: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OECD,1994,P.15)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

以色列的Arie Reichel与Oded Lowengart和美国的Ady Milman(1999)简明扼要的说: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具有农村区域的特牲,如旅游企业规模要小、

区域要开阔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

英国的Bramwell and Lane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性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

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何景明和李立华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3 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现状

黑龙江省依托“三农”旅游资源和富有特色的“北国风光”旅游区及产品体系,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把握产业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06年黑龙江省旅游局专门推出哈尔滨—阿城、哈尔滨—大庆—杜蒙、哈尔滨—五大连池、哈尔滨—伊春等七条乡村旅游线路。2007年全省评比推出了涉及乡村旅游的各类省级示范区(景点)276家,其中涉及“三农”的示范( 景点)76家。2008年,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200. 6万人次,创汇8. 7 亿美元,全省乡游的经济总量约占全省旅游业各项指标的60%左右[1]。

2009年初在深刻认识和理解新农村旅游的重大现实意义后,提出将“发展乡村旅游”升级为“新农村旅游工程”,真正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来抓。2010年黑龙江省旅游局出台了《全省推进新农村旅游工作指导意见》,系统阐述和明确了黑龙江省新农村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等,这是黑龙江省发展乡村旅游的战略性、指导性、规范性的纲领性文件。

在这一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目前全省已评定北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省农科院园艺分园、齐齐哈尔甘南县兴十四村等50余家乡村旅游示范点,100多个乡村旅游目的地,向全国申报了10余家全国工农业示范点,并开发了大海林雪乡、向前乡新合村、镜泊湖朝鲜民族村、帽儿山吕家围子屯、年丰朝鲜民族自治乡等多处农家乐旅游景点。牡丹江等一批城市被国家定为“全国十个乡村旅游”典型城市之一,北极村、兴十四村、达斡尔哈达新村、扎龙自然保护区等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

具体表现为如下优势:

3.1 乡村旅游日益成为全省旅游产业的重头戏

2006年到2009年,黑龙江省依托“三农”资源、国家政策和产业机遇,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发展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战略重点和对策措施,结合农业游、休闲游、风光游,进一步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迅速规划并合力推进,由落后地区跃升为全国乡村旅游的中上游省份。到2007年全省评比推出了涉及乡村旅游的各类省级示范区(景点)276家,其中涉及“三农”的示范区(景点)76家[2]。牡丹江等一批城市被国家定为“全国十个乡村旅游”典型城市之一,北极村、兴十四村、达斡尔哈达新村、扎龙自然保护区等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

2008年,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200.6万人次,创汇8.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9%;接待国内旅游者8352.5万人次,旅游收入502.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2%和31.9%;旅游总收入实现562.5亿元,比上年增长31% [3]。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柱,全省乡村旅游的经济总量约占全省旅游业各项指标的60%左右。

3.2 形成较高水准和品牌独特的乡村旅游线路及景区

黑龙江农村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古镇和传统文化村落众多,民族风情独特,民俗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拥有众多的机械化农场和农业村屯,而且民风民俗独特,除汉族外,还聚居着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具有开发乡村旅游的资源。

省旅游局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开发,目前全省已评定北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省农科院园艺分园、齐齐哈尔甘南县兴十四村等50余家乡村旅游示范点,100多个乡村旅游目的地,向全国申报了10余家全国工农业示范点,并开发了大海林雪乡、向前乡新合村、镜泊湖朝鲜民族村、帽儿山吕家围子屯、年丰朝鲜民族自治乡等多处农家乐旅游景点。

3.3 初步形成比较适应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经营模式

黑龙江省现有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经营模式,一是毗邻客源型。主要是借助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而进行的“农家乐”、“鱼家乐”、“山里人家”、“采摘品尝”、“农村度假”等家庭式的经营模式。二是资源利用模式。借助所居乡村自身的或附近的有名气的农业、农村风情和景观,所进行的引导城市居民景观,休闲、养生的“美食村”、“民俗村”等经营模式。三是毗邻客源与依托资源的混合模式。主要是农民、农家和经营者共同经营的“农家乐”、“休闲观光度假”和“乡村运动俱乐部”、“度假村”的混合经营模式。四是具有较高水准的综合经营模式。主要是由政府、企业、农民共同投资或经营的大规模、高水平的垄断性农村地域内的著名景区和景点的综合开发模式。比如哈尔滨的“二龙山风景区”、“国际滑雪基地”,牡丹江的“镜泊湖风景带”、漠河的“北极村”、齐齐哈尔的“扎龙自然风景区”,等等。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农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优势突出,适宜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普展示、乡村休闲度假、农家乐等形式的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一种新业态,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城市居民旅游消费需求、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是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农业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农村就业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我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措施。

同时,对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和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和优化旅游产业结构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基于此,早在2009年初,我们就提出我省要将“发展乡村旅游”升级为“新农村旅游工程”。要大力发展新农村旅游,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战略部署,加快“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建设,加快我省城乡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为全省新农村和旅游名镇建设打好基础的战略高度和目标定位,去深刻认识和理解新农村旅游的重大现实意义,要真正将新农村旅游作为一项工程抓实抓好。

为此,我们组织专人进行调研,多次召开局务会议研究,终于在今年制定出台了《指导意见》,系统阐述和明确了我省新农村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称得上一部具有战略性、指导性、规范性.的纲领性文件。

4 黑龙江省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4.1 黑龙江省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4.1.1 基层政府管理水平低、行业法规缺乏

目前黑龙江省的乡村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层次水平还不高,自发、盲目、无序的状态还随处可见。虽然省政府相关部门为了全省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出台了相应的指导意见并作出了全局部署,但是一些基层政府尚未健全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我国旅游法尚未出台,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各地基层政府也未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护经营者及游客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4.1.2 粗放型经营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

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和依托,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乡村旅游能否持续发展。在调查中发现,黑龙江省一些乡村缺乏发展乡村旅游的长效机制,部分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薄弱,急功近利,着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和全局划,盲目跟风开发等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农家乐”是乡村旅游发展初级阶段主要形式,在全省“农家乐”的热潮中大批游客进入乡村,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餐馆旅店生活垃圾的剧增、旅客旅游过程中制造的垃圾等都超过了当地环境的自身净化能力,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务必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4.1.3 缺少文化内涵和创新模式

黑龙江省的乡村旅游发展较晚, 一般停留在初级水平, 多是各自为战, 单打独斗, 产品单一, 没有系列产品, 形式雷同, 主要以“农家乐”为主。这样浅层面的旅游项目, 难以满足多种口味的旅游者, 对于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相差很远。需要强调的是,农家乐是一种非常好的乡村旅游形式, 依托农家乐这一载体, 融入东北地方民俗文化的内涵, 将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正确途径。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是真正的旅游吸引因素。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基于这种独特、传统的乡土文化,挖掘其内涵,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用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吸引和感染旅游者。在发展中传承传统乡土俗文化,避免开发过程的过度现代化。现阶段初级乡村旅游的“农家乐旅游”存在产品雷同、项目单一、活动内容乏味等普遍现象,这种经营模式势必会引起乡村旅游市场的萎靡。依据乡村旅游的资源环境优势,只有采取将生态内涵注入乡村旅游的这一创新模式才能使乡村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

4.1.4 旅游配套支持体系不健全

乡村旅游是在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交叉的背景下产生的特殊新型旅游模式,这就需要发展地具有完备且与之相适应的旅游支持体系。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一方面是黑龙江省农村地区面积较大,只有距城市较近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较强,部分非常富有潜力和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较差,相应的旅游基础设施、交通以及

餐饮和住宿环境都有待于改进。另一方面是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主要是当地农民以及部分企业投资者,相应的旅游知识和管理能力都比较欠缺,从而导致服务水平和质量都不尽人意。再者就是缺乏健全的对外宣传和营销体系,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纵横交错的整体营销网络。

4.1.5 专业人才匮乏

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物循环中,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4.2 黑龙江乡村旅游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4.2.1 政府主导,联合经营

面对目前黑龙江省乡村旅游散而乱的局面,各级政府必须把发展乡村旅游摆在重要战略地位,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强化经营管理,提高认识,合力推进。各级政府组织和相关部门应当形成科学有效的联动机制,国民经济的综合、农业、土地、林业、水利、环保、城建、交通、文化等相关部门要成立相关的委员会,在推动乡村旅游上各司其职,解决问题,提高效率,合力推进。尤其是要提高县级以下农村各级政府、组织和广大农民的对发展旅游产业的认识,正确把握“三农”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做为改造农村、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的新出路,增强各级政府和农民投资创业的热情及自觉性。4.2.2 依托资源打造品牌形象

黑龙江省拥有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大森林、大湿地、大湖泊以及享誉中外的北国冰雪,除此之外还拥有现代化的大农场,清新朴实的山野民舍,北方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边境异域风格的小镇,大森林山居风格的农舍,湿地休闲小屋等,黑龙江省生态乡村旅游发展所具有独特的优势资源。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要利用这些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富有文化内涵且独具特色的旅游系列产品,增加游客的体验价值,使其游有所乐、游有所学。要始终以创龙江生态乡村精品游的品牌为宗旨,积极对外宣传树立龙江生态乡村旅游品牌形象。

4.2.3 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特色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地域特色的体验是旅游质量的重要保证。同样是农家乐,形式上可以有差异, 内涵的不同就更为重要。挖掘内涵的深度, 就要紧紧依靠地方旅游资源的优势。黑龙江省的广阔地域分布着互有差异的小区域文化, 比如漠河地区的极地文化, 鄂伦春、鄂温克民俗文化, 五大连池地区的火山地质文化、边贸文化; 小兴安岭地区的森林文化; 抚远地区的赫哲文化, 黑龙江流域文化, 知青文化, 机械农业文化; 牡丹江地区的渤海文化, 朝鲜族文化, 高山堰塞湖自

然景观; 齐齐哈尔地区的湿地文化, 蒙古族、达斡尔族少数民族文化; 哈尔滨地区的“洋”文化、金源文化、都市文化、稻田文化等等。这些都是各地发展乡村旅游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 更是突出地方特色的文化基础。在现有的依托乡村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加大乡土文化、乡村民俗文化等精神文化内涵的补充和增加, 摆脱现在乡村旅游的片面、单一、表面的局面, 使黑龙江省的乡村旅游文化品位水平有一个新的提高。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

4.2.4 规范服务, 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近年来,黑龙江的县域乡村游发展较快,经营者纷纷扩大规模。但由于多数经营者凭借自己的经验经营,单兵独战多,团结协作少,旅游点地域分布远近、组织线路的难度大小等都欠缺考虑,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最佳利用。目前,黑龙江乡村游主要在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低层次,低水平的自发而粗放的模式上徘徊,而时下我国“旅游法”尚未出台,当地政府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进行管理和保护,理和保护, 这使得乡村旅游发展欠缺总体规划,造成在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的情况下就匆忙上马,开发旅游项目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只考虑眼前,不顾长远,粗制滥造,存在较大的盲目性[5]。

4.2.5 给予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

国家要对乡村旅游业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是非常必要的。许多研究表明一般乡村旅游很难带来高收益,因此黑龙江省政府除给乡村旅游开发长期的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外,还要制定对乡村旅游开发倾向性的政策,并将乡村旅游的开发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中。

4.2.6 加强社区参与和对农民的培训引导

乡村旅游开发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社区重要的产业。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把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好,就得加大社区参与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努力开拓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总之,黑龙江省发展乡村旅游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性和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一体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基本目标,最终实现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5 黑龙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具有多种发展模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乡村旅游有明显的区别,黑龙江省乡村旅游与南方地区也存在着差异。所以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民族民俗风情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因此,适合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包括农场或牧场模式,企业或机构独立经营模式,农户分散经营模式,政府支持下的农户联合经营模式等。国有农场或牧场模式是黑龙江省最具特色和最有优势的模式,应该大力发展;企业或机构独立经营模式体现了现代化农业的科普观光休闲体验等功能,最适合公民的休闲和放松活动;农户分散经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农家乐”,最具乡村旅游的田园特色和野趣;政府支持下的农户联合经营模式有助于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规模经营和规范发展,有助于乡村旅游发乎更大的拉动作用。

5.1 国有农场/牧场模式

黑龙江省不具有发达国家那种类型的私有农场或牧场但拥有众多国家农场和牧场这些农场和牧场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又是北大荒精神的诞生地,对于当年的北大荒创业者和当代年轻人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国有农场和牧场的特点是具有特殊的历史,由专门的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数量众多,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既是国有企业,又具有乡村和小城镇的特征。目前,一些农场正在进行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整合事宜。该模式的优势是既能展现现代化的农村生产和技术,又能感受到乡村的田园之美和乡土气息,这是在一般的乡村旅游无法体验到的。由于依托着农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辅之以农场内外的便利交通条件,这些地区具有更高的游客容量和更便利的旅游设施。因此,可以认为国有农场和牧场模式是黑龙江省最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形式,也是在全国最具优势的乡村旅游形式。以黑龙江垦区为例,它是全国规模最大,机械化成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经济区域,辖区总面积5.62万平方公里,拥有113个农(牧)场,536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93家非国有企业等,非常适合开展旅游活动[6]。北大荒国际旅行社是黑龙江垦区唯一的一家国际旅行社,除开展一般旅游业务外,该社以现代农业,工业,畜牧业观光考察为主要特色。黑龙江垦区的红旗岭农产、八五三农场、大型农场、七星农场等都在旅游业方面成果显著。2010年,八五三农场投资350多万元打造了小清河水库山体公园。大兴农场将依托天然湿地资源,打造以湿地观光游为主,农业观光游为辅的旅游产业格局,带动农业,小城镇建设。红旗岭农场充分调动老铁兵、老支边、老知青、老劳模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到农场景区为游客做导游解说。七星农场被列为全省重点旅游名镇后,开发了现代化大农业观光游,北大荒历史文化游,大界江大湿地风光游农场生活体验游等特色旅游产品。

5.2 企业/机构独立经营模式

上述的国有农场和牧场一般距离大城市较远,对于一日游和周末家庭旅游来说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