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舞”广告

“燕舞”广告
“燕舞”广告

广告与时尚“莺歌燕舞”

——从“燕舞”广告浅谈改革开放后广告与时尚的关系

“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燕舞888,质量顶呱呱”,“到处莺歌燕舞,带来知音无数”等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广告词给燕舞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上世纪80年代,燕舞广告中那个抱着吉他,听着双喇叭,跳着迪斯科,唱着“一曲歌来一片情”的青年,在当时国人心中就是流行和时尚。燕舞随之闻名大江南北,俨然是中国的音响名牌。

1984年,家电业远远没有现在竞争那么激烈,广告的概念对人们来说还很陌生。就在此时,“燕舞”投入40多万元在中央电视台大打广告,到1987年的时候,“燕舞”的广告费已经达到400多万元。“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燕舞888,质量顶呱呱”等广告语深入人心,就是这样的广告宣传掀起了买燕舞的社会潮流,燕舞收录机完全可以代表当时的时尚追求,也是因为这样燕舞公司利润大增。

“燕舞”广告为何流行?原因有以下几点:

1.广告本身自然连贯,富有朝气,符合当时大众的口味。演员苗海忠又弹又唱又

跳,显示出活泼健康的朝气,而这一符号又将广告与演员的形象紧紧的结合在一起。

2.广告创造的经典台词,极大地有利于广告本身的传播。广告创造性地选择了以

歌代词的方式,而歌曲背身也具有旋律简洁富有节奏感,歌词清晰的优点。配上产品的画面,从视听双重传播来告知受众。

3.作为全国名牌,“燕舞”广告能在中央电视台几乎呈行业垄断式播放,也是该

广告广泛流行的重要的原因。大众传播的鲜明的特点就是大众传播的大规模性,这种大规模性会形成信息的洪流,以“链式反应”式的传播方式蔓延。而中央电视台的核心地位恰好为该广告提供了大规模的传播受众。

而燕舞广告更具里程碑的意义,就是它促进了社会时尚的潮流。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属于探索时期。在政治方面,“专制集权”的社会主义体制逐渐改变,国家对一些权力逐步下放,但相对于经济、文化等方面变化程度并不大。就在这种“革旧立新”的年代,广告作为“新生事物”发展起来了,仅1979年就出现以燕舞广告为代表的多个广告流行语。“燕舞”以其明快的节奏,阳光的形象,被看做时尚的典范。此后的广告就像雨后竹笋一般蓬勃发展。

这离不开当时文化的开放,人们对于不同时期的不同的“四大件”的追求便可看为一种对时尚的追求,而这种追求也是建立在当时经济改革的基础之上的,改变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就为人们能够拥有自己的时尚物品提供了前提。“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改革开放的进行也为人们更加自由的追求时尚而不是被批判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基础。

在七八十年代中,广告虽不能引领时尚,但却对时尚有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而在之后的九十年代,蓬勃发展的广告遇上同样成长迅速的时尚潮流,二者都没能取得主导地位,反而是相互的作用更为强烈,就在相互的影响与碰撞中,中国展开了迈向新世纪的步伐,这十年也就作为“过渡时期”存在于历史长河中。

“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九十年代大宝最初的电视广告选取小学教师、纺织女工、户外摄影师等普通形象阐述大宝护肤品的优越性,以达到广告说服的目的。而当时的情况是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大幅度提高,绝大多数的居民已经可以满足基本的温饱需求,

而且有了更多的收入来进行享受资料型的消费。大宝的广告无疑为人们打开了保养护肤的大门,同时带动了化妆护肤领域的时尚追求,由此中国的消费者在这一领域的追求越走越远,从国产品牌到国外品牌,直到今天这仍然是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的关注点。

而在另一方面,随着时尚点的变化,原始的广告自然不能再适应需求。就以大宝为例,从最初的“大宝天天见”到后来的“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再到“天天都滋润”,大宝这一品牌由最简单的较为虚化的告知性广告逐步发展到包含产品功能、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具体的广告。

九十年代,人们的物质条件日渐丰富,人们开始主动接受时尚,所以时尚与广告呈相互促进的态势。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时尚潮流领域出现了一大类新产品——电子产品,它发展之快完全不亚于传统的服装、保养护肤品等类。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以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产品已经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可以说我们在大街上已经很难找到没有一部手机的成年人,甚至在较发达的城市,未成年人拥有手机也是稀松平常的事了。所以,当今追逐以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产品的时尚潮流已经完全不局限于一小部分群体了,这已然获得了大众的广泛参与。而就在这种潮流的推动作用之下,现在的电子产品的广告也完全改变了当初虚空的状态,向更加具体的方向发展。在电视广告方面,肯定展示其独特优越的功能,如:屏幕更加清晰,机身更加轻薄,上网速度更快等等。只有这样的展示自身良好性能的广告才能更多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满足消费者的心理诉求甚至是情感诉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时尚潮流的大众化、时尚元素的增加,人们对时尚的消费比重也在不断地提高,所以当今的广告宣传也完全放弃了之前整体宣传的思想,变得更加细化,这充分体现了时尚对广告的推动作用。同时,虽然广告对时尚的作用没有后者对前者的那样强烈,但是同样不可忽视,越来越绚丽的广告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的时尚消费,从而推动了时尚潮流的发展。

当代时尚元素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眼球,“燕舞”广告的吸引力似乎有所减弱。但是“燕舞”作为改革开放后时尚广告的里程碑,它的地位和价值永远不会褪色。

游戏设计技术刘畅

201308313019

尔雅《清史》2016

1“三方布置策”是谁提出的?1.0 分 A、 高出 B、 崔景荣 C、 张捷 D、 熊廷弼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雍正帝在位多少年?1.0 分 A、 11年 B、 12年 C、 13年 D、 14年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哪一个不是古代女真民族的称谓?1.0 分A、 勿吉 B、 山戎 C、 肃慎 D、 靺鞨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4清朝入关是什么1.0 分 A、 1500.0 B、 1600.0 C、 1644.0 D、 1700.0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蠲免的意思是:1.0 分 A、 减免 B、

去税 C、 减负 D、 免除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6皇太极去世后,宗室会议中毛遂自荐当皇位的是:1.0 分A、 多尔衮 B、 多铎 C、 豪格 D、 济尔哈郎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7请选出以下人物中没有投降后金的明将:1.0 分 A、 王化贞 B、 孙德功 C、 李永芳 D、 孔有德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8皇太极何时彻底击败了林丹汗?0.0 分 A、 1628年 B、 1631年 C、 1635年 D、 1637年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D 9居住在辽东山区北东部的是:1.0 分 A、 建州女真 B、 海西女真 C、 熟女真 D、

野人女真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10公元1644年是:1.0 分 A、 崇祯16年 B、 顺治元年 C、 顺治三年 D、 崇祯18年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11皇太极几次进关行动1.0 分 A、 3.0 B、 4.0 C、 5.0 D、 6.0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2努尔哈赤正式建国是在()年。1.0 分A、 1583.0 B、 1616.0 C、 1626.0 D、 1633.0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13亲征葛尔丹叛乱的是:1.0 分 A、 努尔哈赤 B、 皇太极 C、 顺治 D、 康熙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4李治亭老师认为盛世分为几个方面1.0 分A、

明清旅顺口之战

明清旅顺口之战 明朝后期,建州女真在东北崛起。天启元年(1621年)努尔哈赤攻陷沈阳后,很快控制东北。 为维护其统治,明朝廷采纳兵部右侍郎熊廷弼“三方布置策”的建议,实行海陆联防。所谓“三方布置策”即委派经略大员驻山海关,节制广宁(控制辽西)、天津(拱卫津、京)、登莱(守卫山东北部沿海)三方,在战略上做步、骑、水师的整体防御。 以广宁(北镇)为重点,集结马步三军阻止八旗兵西进;在天津、登莱设置舰船水兵控制黄海、渤海北部沿岸,从侧背牵制敌军,进而水陆配合,反击满洲旗兵,收复院落失地。在这个防御体系里,环绕渤海湾的登州(今蓬莱)、莱州(今掖县)和天津的中继港口便是旅顺口。 旅顺口的战略位置是:南接登莱海防,西卫京津门户,东联外援朝鲜,北防南下的“后金”。对明朝来说,守卫旅顺口,关系到朝廷的兴衰;对后金来说,攻占旅顺口,可以解除大军入关征服中原的后顾之忧。旅顺口的这种特殊战略地位,决定了它是明、清(后金)势在必争的战略要地。 一、八旗兵三攻旅顺口 从公元1621年到1625年的4年间,明朝以金州、旅顺为据点,后金以辽阳为基地,双方不断冲突,有时在金、复争夺,有时在旅顺激战,其中与旅顺有直接关系的战役约计3次。 一次是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八月,史载“建州兵袭金州”其中包括对旅顺的进攻。这次战事的背景是:后金天命六年三月十三日,努尔哈赤攻陷沈阳,同年三月二十一日夺取辽阳、海州和盖州,顺势引兵南下,战事波及旅顺口。 当辽阳城陷时,明镇辽东的经略袁应泰、巡抚张铨等战死,游击毛文龙退到旅顺,后又渡海入据皮岛(鸭绿江口外,也叫东江),招集辽民,屯兵开垦,做为反抗后金、收复失地的据点。同年七月,毛文龙攻克后金管辖的镇江城(今丹东),擒获其首将佟养真,使镇江与旅顺沿海一带连成一片。 努尔哈赤感到威胁到他的侧背,便发兵急攻金州、旅顺,在林畔馆经激战夺回镇江。是年九月,毛文龙派麻洋岛守备张盘,带壮兵30余队,夜登金州海岸。经探哨知“金州城内建州兵止六百,遂率岛兵以及老幼辽民助张声势,昼伏夜行,齐至金州南城门,举火,军声震天。建州兵惊溃,出北门遁去。”这就是史载“张盘收复金州、旅顺”之战。

大明万历皇帝堪称千古一帝

大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1573~1619),一个被清史极度污蔑的皇帝,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中国因为他的存在而精彩!或许少一个朝代,中国早就进入君主立宪制,或许多一个万历皇帝,中国的近代史不会如此凄惨. 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为明朝修史时的康熙皇帝,两个人的经历极为相似.在位时间长,最初都是有极强势的辅政大臣,有着堪称盛世的年代,有着辉煌的胜利,同样的后期倦政,也有着同样的失败.万历皇帝最大的失败是不 断被满清宣传的萨尔浒之役,损失四万;康熙最大的失败是康熙五十六年六万军队全军覆没于准葛尔;而对应万历帝的矿税,康熙年间的国库有着骇人听闻的四千三百万亏空.两个轨道非常相似的皇帝一个被大肆宣传其缺点错误,甚至推论明亡于万历,真是天下奇闻. 要是明朝后面的几个皇帝能象万历皇帝对待熊廷弼那样对待大臣,明朝的历史将会长很多.而康熙则被宣传成千古一帝,前后近三十年的战争和混乱民不聊生(到二十八年尼布楚条约的签定),后面十几年的九子夺嫡,鸡飞狗跳都被轻轻抹过.不过想想也释然.谁让他有个好孙子,借着修四库全书把史书毁得毁,改得改,文字狱那才叫恐怖,比起他儿子盛世要用禁武令来维持有效多了. 虽然说好皇帝未必就是好人,但让我们首先看看两个人的私德.毫无疑问万历皇帝用情更专,至少比起从洗衣奴到蒙古公主都兼容并蓄的几乎如种马一般的康熙好得太多了.到万历四十多年双方白头万历和郑贵妃的感情始终不变,虽然不如明孝宗,但即使放到今天来看,仍然不失为道德楷模.关于万历酒色财气的诽谤.”色” 讲过了,”财”放到后面再讲.我们来看

看酒,根据某些”历史学家”的考证,万历每餐必酒每酒必醉,整个一个大酒鬼,但是翻遍史书只有大明万历八年有一次记录,确实是喝多了.只要稍微了解明朝言官的威力,就知道明朝的起居注绝不可能隐瞒万历帝醉酒误事的事件,可是翻遍史料就是没有.而且更耸人听闻的是甚至还有人推论万历后期倦政是因为吸毒,前些日子到定陵,还听到一个导游喋喋不休,万历皇帝好酒而且后来对其骨骸监测,身前还吸过毒,这个简直就是胡扯,每餐必醉加吸毒能执掌中国四十多年?只怕不用几天就玩完了.而康熙虽然没有好酒的谣言,但是对打猎的爱好简直让人吃惊.如果说在承德是为了方便和蒙古各部联系的话,那么密度如此之大的出行这样的理由令人难以信服,一共四十八次的木兰围场,当然还有种说法康熙为了保证八旗军的战斗力,但是前二十年战事不断的时候需要这样的演习吗?后几十年需要每年重复同样的军演吗?只能让人认为康熙因为个人爱好而荒废国事.更糟糕的是康熙曾经自己宣称一日射兔三百一十八只,我说他那天绝对没有时间处理国事,这个推论应该没问题吧。四十八次出巡,这种围猎的时间和金钱的消耗,和一餐酒比起来实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就算万历皇帝真天天喝酒也拍马难及,要怪就怪万历偶然一酒没有和拉动内需联系起来.最后再来说”气”的问题,所谓气无外乎万历皇帝曾经杖责过太监,实际上这种情况在清朝还要普遍和无情的多,甚至在乾隆以后入宫的太监只能姓秦,赵等几个姓.这一切是因为”英明”的满清皇帝认为明朝太监之祸尤烈,所以清朝对太监的责罚之恐怖让人震惊.不过如果麻子皇帝再活五百年,看到清朝女人之祸尤烈,会不会穿越回那个年代宣称不近女色?

嘉靖十七年戊戌科殿试金榜

嘉靖十七年(1538年)戊戌科殿试金榜 第一甲 赐进士及第 共3名茅瓒- 罗珵- 袁炜 第二甲 赐进士出身 共95名张惟一 - 朱应云- 吴源- 莫如忠 - 陆师道 - 伦以诜- 方国佐- 乔世宁 - 马拯- 吴舂 吴昆- 姚璋- 沈奎- 杨濂- 董子仪- 王健- 丁以忠- 王问- 郭干- 朱用 唐穆- 刘廷臣- 燕楫- 陈宪- 陈昌积 - 谢淮- 侯汝谅- 翁大立- 汪俅- 林懋植 万敏- 杨金- 卢璧- 沈?- 洪世文- 侯一元- 毕竟容- 白若圭- 吴元璧-闻人德行 俞宪- 张镐- 周鲲- 王轮- 黄懋官- 叶选- 张朝聘- 李宪卿- 李廷春 - 严中 孙璧- 陈鎏- 谭维- 王楠- 刘志- 徐纬- 郑廷鹄- 章焕- 蒋怀德- 卿文瑞 俞维屏- 彭希贤- 陈叙- 吕颙- 辛烜然- 徐楚- 蒋坎- 赵同言- 姚汝舟- 盛若林 翁相- 唐臣- 李继先- 陈穆- 王时俭- 陈绍儒 - 张涣- 卢梦阳- 钱芹- 郭纮 李宠- 戴楩- 黄九皋- 孙铨- 张祉- 李棠- 王嘉谟- 沈友儒- 李时春- 周建邦 张濂- ---- ---- ---- ---- ---- ---- ---- ---- --- 第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共222名刘洵- 张元冲- 裴绅- 江鲲- 陈光哲- 齐誉- 张景贤- 李纶- 潘釴- 陈淮 厉汝进 - 刘廷诰- 任良- 张松- 李栋- 冯炫- 朱执中 - 王士翘- 颜嘉会- 施諲 鲍龙- 魏尚纶- 汪伊- 薛尚义- 林万潮- 陈宗夔 - 步允迁- 杨以诚- 敖宗庆- 卜大同 贾大亨- 张汝栋- 周怡- 赵正学- 高节- 黄注- 杨九泽- 刘廷仪- 张煌- 赵汴 李希程- 胡叔廉- 王之臣- 孙宏轼- 谭棨- 林应箕- 臧珊- 韩一右- 刘养直- 冯时雨

明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明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地兼并严重,造成大量流民 明朝初年,朱元璋对土地的管理是比较紧的,贫寒出身的朱元璋当时已经意识到兼并土地会造成农民变成流民,从而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他曾下达诏令,“耕者验其丁力,计亩给之。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为己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罪之。”朱元璋限令王公大臣们“其山场水陆田地,亦照原拨赐例为主,不许过分占为己业”,他还铁榜九条申诫公侯,严禁功臣和公侯之家倚势强占官民田产。为了让农民安心耕田,朱元璋制定了“路引制度”。路引相当于通行证,需要向官方申请。没有路引,就不能随便离开土地,这种制度将农民的行动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到了朱元璋的后代统治时期,明朝的土地制度渐渐发生了变化。明朝中期开始出现了太监直接管理、收税的皇庄,这样就出现了大规模强占土地的问题。明孝宗年间,有皇庄四处,官田不到两千顷,后来逐渐发展到五处皇庄,占地一万二千八百顷。明武宗年间,皇庄增加到三十六处,占地五万三千多顷。皇室开皇庄占地之风,其他皇亲贵戚纷纷仿效。据《明会要》记载,洪武二十六年,田地总数是八百五十多万顷,到了弘治十五年,减至四百二十二万顷,这减少的一半就是被皇亲贵戚们兼并了,所以这些数字都不在官册。土地的大量被兼并,使得无数农民无地可种,从而流离失所,又因为明朝的路引制度,这些流亡到外地的农民被官府追捕,自然而然成了所谓的“流民”。明末流民的数量到底是多少无法统计,但有一个数字比较能够说明问题,1639年(崇祯12年),躲在商洛山中的李自成带着只有50来人的队伍重出商洛,轻骑走河南。河南流民听说后,纷纷前来投奔,李自成一下子发展到了七、八万人的队伍。说明当时的流民实在是太多了。 二、朝廷赋税增加,农民苛捐杂税沉重 土地少了,朝廷的赋税反而增加了,有地可种的农民担负着更加沉重的苛捐杂税,于是有田的农民也开始大规模弃田出逃,加入了“流民”的队 伍。明朝由于外忧内患,使得军费大幅度增加,朝廷不得不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而更重要的是增加赋税。万历年间,因明神宗的贪婪而加重了对民间的收括,天启年间更是再加赋税,到崇祯时更是大加特加。崇祯末年,加派辽饷900万两、练饷730余万饷,一年之中,单是军费就达到2000万两,而万历初年全国岁出不过400万两左右,国家财政和全国经济在这样大的压力下已濒于崩溃。从明万历四十八年(1618年)至崇祯十年(1637年),明朝的赋税竟然增加了6倍。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三》记载:“民田一亩值银七八两者,纳饷至十两。”当时福建的粮食亩产最多三石(不到300公斤),正常年景不过卖一两银子。就算福建粮价疯涨,三石大米也不过卖六两银子,再加上地方各级官员的层层盘剥,一亩产出六两银子的田地,至少要交纳十几两的税。所以到了崇祯末年,盗贼四起,年谷屡荒,人们都以无田为幸运(钱泳《履园丛话》),从而导致流民遍天下的现象。很多史学家认为,过度的征税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另外,由于开支紧张,崇祯皇帝不得不采取紧缩银根的措施。崇祯二年(1629年),崇祯皇帝大规模裁减驿站(相当现在的邮电局兼地方招待所),崇祯三年(1630年),李自成不幸被列入裁员名

明朝末期的社会矛盾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中国干支纪年甲申年)3月,李自成的大顺军兵不血刃攻下了北京城,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自缢身亡,统治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悲怆地降下了帷幕。4月,山海关外的满清辫子军接受明将吴三桂的邀请,入关与李自成的军队在山海关决战,随即将登基才一天的大顺皇帝李自成赶出北京城,满清6岁的顺治皇帝坐上了紫禁城的金銮龙椅,从此开始了历时268年的大清帝国。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年,是风云突变、天翻地覆的一年,也是各种势力最后较量、江山易主、改朝换代的一年。历史是一面镜子,明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地兼并严重,造成大量流民 明朝初年,朱元璋对土地的管理是比较紧的,贫寒出身的朱元璋当时已经意识到兼并土地会造成农民变成流民,从而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他曾下达诏令,“耕者验其丁力,计亩给之。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为己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罪之。”朱元璋限令王公大臣们“其山场水陆田地,亦照原拨赐例为主,不许过分占为己业”,他还铁榜九条申诫公侯,严禁功臣和公侯之家倚势强占官民田产。为了让农民安心耕田,朱元璋制定了“路引制度”。路引相当于通行证,需要向官方申请。没有路引,就不能随便离开土地,这种制度将农民的行动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到了朱元璋的后代统治时期,明朝的土地制度渐渐发生了变化。明朝中期开始出现了太监直接管理、收税的皇庄,这样就出现了大规模强占土地的问题。明孝宗年间,有皇庄四处,官田不到两千顷,后来逐渐发展到五处皇庄,占地一万二千八百顷。明武宗年间,皇庄增加到三十六处,占地五万三千多顷。皇室开皇庄占地之风,其他皇亲贵戚纷纷仿效。据《明会要》记载,洪武二十六年,田地总数是八百五十多万顷,到了弘治十五年,减至四百二十二万顷,这减少的一半就是被皇亲贵戚们兼并了,所以这些数字都不在官册。土地的大量被兼并,使得无数农民无地可种,从而流离失所,又因为明朝的路引制度,这些流亡到外地的农民被官府追捕,自然而然成了所谓的“流民”。明末流民的数量到底是多少无法统计,但有一个数字比较能够说明问题,1639年(崇祯12年),躲在商洛山中的李自成带着只有50来人的队伍重出商洛,轻骑走河南。河南流民听说后,纷纷前来投奔,李自成一下子发展到了七、八万人的队伍。说明当时的流民实在是太多了。 二、朝廷赋税增加,农民苛捐杂税沉重 土地少了,朝廷的赋税反而增加了,有地可种的农民担负着更加沉重的苛捐杂税,于是有田的农民也开始大规模弃田出逃,加入了“流民”的队伍。明朝由于外忧内患,使得军费大幅度增加,朝廷不得不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而更重要的是增加赋税。万历年间,因明神宗的贪婪而加重了对民间的收括,天启年间更是再加赋税,到崇祯时更是大加特加。崇祯末年,加派辽饷900万两、练饷730余万饷,一年之中,单是军费就达到2000万两,而万历初年全国岁出不过400万两左右,国家财政和全国经济在这样大的压力下已濒于崩溃。从明万历四十八年(1618年)至崇祯十年(1637年),明朝的赋税竟然增加了6倍。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三》记载:“民田一亩值银七八两者,纳饷至十两。”当时福建的粮食亩产最多三石(不到300公斤),正常年景不过卖一两银

大明悲歌:功到雄奇即罪名袁崇焕

大明悲歌:功到雄奇即罪名袁崇焕 明朝朱家皇帝,都有近乎病态的偏执性格,无不多疑刻薄,刚愎自用,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有喜欢比他大17岁的万贵妃的成化皇帝;有好声色犬马却无生育能力的“蟋蟀皇帝”明武宗;有迷溺于丹药以至中毒身亡的嘉靖皇帝;有即位当天就病倒的药罐子皇帝明穆宗;有创造25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有只喜欢做木工并且围着乳母转的天启皇帝。有明一代,少有良政:叔侄争位、兄弟相残、宦官专权…… 到崇桢皇帝时,大明江山摇摇欲坠、油尽灯枯。然而,皇族血统变态的成分进一步暴露,可以说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 一个生命体的死亡有一个回光返照的现象,崇桢的出现正是这种现象的表征。他面对着危机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的寻求治国良方,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史志称“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与前两朝相比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天启七年(1628年)十一月,刚刚成年的崇祯皇帝在铲除魏忠贤的羽翼之后,再将其贬至凤阳,途至直隶阜城,魏忠贤得知崇祯要逮捕他,遂与一个关系密切的太监自缢而亡。此后将阉党260余人或处死、或发配、或终身禁锢。与此同时,他平反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面对满清崛起后侵扰边关的时局,“国难

思良将,板荡识忠臣”,他起用了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应该说,崇桢皇帝具备了一个有为之君的一切表征,但是骨子眼里充满了朱家皇族血统里的暮气,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就中华历史而言,英雄豪杰固然可以在历史的舞台上大展鸿图,留得千秋万代名,但也要忍受百年的孤独。中华历史上,做利国利民的大英雄的代价是血淋淋的,大多没有善终,或冤死或错杀,衔恨而死,含冤百年。岳飞、于谦之流,便足以说明问题。崇桢皇帝手中的袁崇焕也逃不了这样的宿命。袁崇焕的死是千古奇冤:岳飞遇害风波亭,时人就痛惜喊冤;于谦处斩弃尸街头,明英宗后成化帝就给他平反。袁崇焕蒙冤下狱,上纲上线定性为“汉奸”,身受凌迟,皇帝解气、百官消恨、天下欢呼,则极有可能永久的钉在耻辱柱上。如果油尽灯枯的明朝死灰复燃,那么明史中的袁崇焕炮制出来的形象就是“汉奸”。为帝王将相修史的明史也不难炮制出这样一个史实:袁崇焕的通敌卖国,阻挠抗清,从而进入秦桧、贾似道之类的“谬丑”行列,落得千古骂名。 那么,袁崇焕是怎么赚得个“汉奸”的骂名的?这得从他拱卫京师谈起:一、千里驰援保北京 袁崇焕镇守宁远后,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都啃不下这性格刚烈的“袁蛮子”,努尔哈赤甚至抱憾而死。清军入关,首要任务就得啃掉这个蛮子。

时事小说中的沈阳战争叙事

时事小说中的沈阳战争叙事 [摘要]沈阳是明末清初的重镇,也是明清鼎革时期的重要战场。沈阳形象在诸多描写明清战争的时事小说中得到详尽的叙述。主要包括熊廷弼对沈阳的营建,明与后金的沈阳争夺战和吴三桂赴盛京求援这三个方面。表现沈阳形象的都是长篇时事小说,侧重于宏大战争的场面铺排,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多是粗线条勾勒,而且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虚构媚俗的倾向有了明显的发展。 [关键词]时事小说;沈阳;战争 [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2-2426(2015)08-0076-05 自明代洪武二十一年(1388)闵忠重修沈阳城后,沈阳的城市地位得到极大提升,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诸多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沈阳形象。明清时期,沈阳的城市功能主要还是在军事方面,因此在文学作品中“描述沈阳的文字,突出的都是对其军事地位的警醒意识,充满攻战杀伐之气” [1]。这个特点在时事小说中表现得尤为显著。 时事小说“将刚刚结束或正在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直接作为创作题材,力求真实地将当时的政治热点问题表现出来,并且立场鲜明地表明作者的态度”[2],兴盛于“明末、

清初和晚清这三个历史阶段”[3]。对于清朝末年的沈阳战事而言,题为“日本东京田太郎著”,“气凌霄汉者评话”的《辽天鹤唳记》虽然以1904年2月8日到1905年9月5日的日俄战争为题材,但实际上只写到1904年冬,没有涉及1905年3月的奉天会战。时事小说中的沈阳战争叙事主要集中在明末清初的辽东战事题材中。主要有以下几部: 《辽海丹忠录》,署名为“平原孤愤生戏笔”,“铁崖热肠人偶评”,实际是同一个人。翠娱阁主人陆云龙在序中有“此予弟《丹忠》所繇录也”[4]的句子,可断定作者为陆人龙。书叙后金大举入侵,明军屡战屡败,在危难之际,毛文龙挺身而出,于皮岛建立根据地,抗击敌军,稳定大局,但最终含冤而死。内容起于万历十七年,止于崇祯三年春,提到袁崇焕被捕却未叙其被杀,故能断定其成于该年八月十六日前。 《镇海春秋》,现仅存第十至二十回,题吴门啸客作,内容与《辽海丹忠录》相似,同样不提及袁崇焕被杀事,应成书于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前。 这两部作品描述了明与后金的辽东战事,沈阳作为军事要地,直接成为表现对象。 《??杌闲评》,不署作者,作于崇祯十七年,始于明亡前完成于国变后。此书用近一半的篇幅来表现魏忠贤的早年生活,但其创作目的仍在于抨击阉党,其中也涉及到了辽东战

文言文《熊廷弼》阅读答案

熊廷弼【甲】熊廷弼,字飞百,江夏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保定推官,擢御史。四十七年,杨镐既丧师,廷议以廷弼熟边事,起大理寺丞兼河南道御史,代镐经略。未出京,开原失,甫出关,铁岭复失,沈阳及诸城堡军民一时尽窜,辽阳汹汹。廷弼兼程进,遇逃者,谕令归。斩逃将刘遇节、王捷,以祭死节士。诛贪将陈伦,劾罢总兵官李如桢,以李怀信代。督军士造战车,治火器,浚濠缮城,为守御计。令严法行,数月守备大固。乃上方略,请集兵十八万分布清河,抚顺诸要口,首尾相应,小警自为堵御,大敌互为应援。廷弼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自按辽即持守边议,至是主守御益坚。然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当是时,光宗崩,熹宗初立,朝端方多事,而封疆议起。御史冯三元劾廷弼无谋者八、欺君者三,谓不罢,辽必不保。诏下廷议。廷弼愤,抗疏极辨,且求罢。而御史张修德复劾其破坏辽阳。廷弼益愤,再疏自明,云“辽已转危为安,臣且之生致死。”遂缴还尚方剑,力求罢斥。及辽阳破,河西军民尽奔,自塔山至闾阳二百馀里,烟火断绝,京师大震。帝乃治前劾廷弼者,复诏起廷弼于家,而擢王化贞为巡抚。化贞素不习兵,轻视大敌。文武将吏进谏悉不入,与廷弼尤牴牾。二十二日,遇大清兵平阳桥。锋始交,大溃,大清兵追逐化贞等二百里,不得食,乃还。报至,京师大震。大理寺卿周应秋等奏上狱词,廷弼、化贞并论死。(节选自《明史》,有删改)【乙】明启、祯间,东事之坏中破竹之不可遏,一时大臣才气魄力足以搘拄①之者,熊司马一人耳。用人者贵展其才,原不当使一二腐儒操白简以议其旁也。关门再出,庙堂诸公忌其有所建白,乃以全不解兵之王化贞漫夸六万兵平辽,为之掣肘。时江侍郎秉谦力陈:经臣②不得展布尺寸,反使抚臣③得操节制之柄,必误国事。不幸言而中矣。当国者苟有人心,即寸斩抚臣以谢经臣,犹且不足。反以不能死绥罪之,是犹束乌获④之手足,使力不胜匹雏者代之任重,及蹶而偾,则曰“是亦获有同咎”,可乎?(节选自全祖望《书明辽东经略熊公传后》) [注]①搘(zhī)拄:支撑,抵抗。②经臣:经略一方军事的大臣。③抚臣:安抚地方的大臣,指巡抚。④乌获:战国时秦国大力士,据说他能举千钧之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授保定推官,擢御史擢:提拔 B.甫出关,铁岭复失甫:刚刚 C.当国者苟有人心当:处在 D.是亦获有同咎咎:罪责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廷议以廷弼熟边事即寸斩抚臣以谢经臣 B.复劾其破坏辽阳忌其有所建白 C.臣且之生致死犹且不足 D.不得食,乃还乃以全不解兵之王化贞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镐战败以后,朝廷起用熊廷弼代杨镐为辽东经略,熊廷弼到达辽阳后,开原、铁岭相继失守,他斩杀逃将刘遇节等,以求稳定军心。 B.熊廷弼有胆略,晓军是。任经略后更加坚决主张拒敌守城。但是他禀性刚直,喜欢骂人,不甘谦恭下人,因而舆论对他不太支持。 C.王化贞不通军事,轻视大敌;不听文武将吏的规劝,与熊廷弼尤其抵触。战败后大理寺周应秋等报上判决书,熊廷弼、王化贞都被判了死刑。 D.全祖望认为熊廷弼是可以挽救危亡的唯一人才,而朝廷缺是非不分,归罪功臣,揭示出明末君主昏聩,朝纲败坏的历史悲剧。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小警自为堵御,大敌互为应援。(3分)(2)帝乃治前劾廷弼者,复诏起廷弼于家。(3分)(3)用人者贵展其才,原不当使一二腐儒操白简以议其旁也。(4分) 4.(3分)C (当:掌管,主持。) 5.(3分)B (两个“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 6.(3分)A (“熊廷弼到达辽阳后,开原和铁岭相继失守”有误,原文“未出京,开原失,甫出关,铁岭复失”。) 7(10分)(1)小的战事各自拒敌防守,大敌来时则互相接应、援助。(3分)(2)熹宗于是对过去弹劾廷弼的人加以治罪,又下达诏书从家中起用延弼(3分)(3)用人者可贵之处在于能让人的才

“通脱”其人,“性情”其文-14页文档资料

“通脱”其人,“性情”其文 文献标识码:A 李兆洛(1769―1841),字绅琦,更字申耆,号养一。嘉道间称海内名儒,世所景仰。他在学术与文学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成就。学术最擅地理之学,方志、地理工具书与制图诸学兼工,后二者尤称名家。有《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20卷、《皇朝舆地韵编》2卷、《皇朝一统舆图》1卷、《历代地理沿革图》22幅、《历代纪元编》1卷传世,曾同刊刻于江宁,称《李氏五种》。文学方面,以编《骈体文钞》31卷及倡“骈散一源”最称于世;而其古文与恽敬、张惠言等并称,系古文“阳湖派”的代表作家。从家族文化的角度切人,探讨李兆洛的身份特征及其性格特点,并进一步研究李兆洛文论的核心以及其古文创作的主要成绩,是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通脱:李兆洛为人、为学的总体特征 揆兆洛家世,“自高曾以下代为素门”,累世并无显宦、名儒,兆洛能特然挺起,与其天资过人、勤敏刻苦有关,更与其“通脱”的性格有关。 案兆洛弟子蒋彤《武进李先生年谱》: (李氏)系出熙河王氏,本匡姓,避赵太祖讳,改为王。世居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之夹山。前明万历时,六世祖讳本成者幼孤,播迁育于辋川李氏,遂冒李姓。生应桢,应桢生孟智,孟智始定居县东北大宁乡三河口。雍正二年析武进置阳湖,遂为阳湖人。生文骐,文骐生衍曾,实先生之祖考也。考讳征兰,字黻亭,县学生,诰封奉直大夫。 考兆洛《夹山熙河王氏谱序》、《家牒序》、《祠堂记》、《先府君行状》诸文,蒋彤所述合乎事实,则李氏世系已清晰可辨。李姓既非本姓,其原

因蒋彤曰“幼孤”,所谓“幼孤”,意指父死家贫,本家无力给养,乃过继他姓,以延性命。而自本成以下,“迄兆洛七世,而兄弟行不满十人”,又兆洛《家牒序》云,“阅九世矣,而见丁不满三十人”,《祠堂记》亦云“吾宗自慎吾公(本成)冒辋川李姓,至于今七世矣,而生齿寥落,合见在子姓不及三十人”,可谓人丁单薄。更显李氏数代凄凉单薄的是,“辋川之族既繁,慎吾公以下不复纳于辋川之祠……自明之(孟智)公求夹山王氏本宗,冀得慎吾公以上支派以复本姓而竟不可得,因戒子孙世世与王氏无通婚姻”,则本成以下李氏一支既不容于冒姓李氏,又不容于本姓王氏,李氏欲单支振作,实属不易。毋庸置言,李氏三河口一支每个男性都生来就承担着改变李氏一支的命运的使命,天资过人、勤勉向学的李兆洛更不例外。 兆洛生而明敏,七岁时,“病不能受业,听兄五初(康龄)读《戴记》,即能背诵”;15岁“好读司马文正《资治通鉴》,及马端临《文献通考》,不期年,贯澈首尾,其节目要处皆能成诵”。非但明敏,而且刻苦,蒋彤《年谱》云:“先生力学特为勤苦,披吟更深,两眼昏涩,则以冷水沃面,复读。时时害目,用医者说,饮猪胆汁则愈。其物至寒苦,亦不避。”后师事卢文,卢氏“深器异之”。其应科举程试,成童应县试,投卷最速,主试陈君览卷惊异,乃书联“他日定成名进士,乃翁真有好儿郎”相赠;其后“府试及学院试皆第一”,“年二十有三,科试优等第一,补廪膳生员,自是岁,科试连拔第一”。1840年(嘉庆九年)年兆洛36岁,捷江南乡试第一,次年成进士。既明敏好学,又擅程试,将来应是前途无量。承载着家族复兴使命的李兆洛,理应执著仕途、汲汲功名,不过,兆洛在做

明清战争

明清战争- 明清战争 开放分类:战争、历史、明清 【简介】 在清朝兴起和明朝灭亡的过程中,明清之间发生的多次战争。从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1616)大金(后金)建立,到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定都北京, 大战小战连续不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次: 【抚顺之战】 明清间一系列战争中的首次大战。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四月十三日,经过认真准备后,努尔哈赤(即清太祖努尔哈赤)亲自率领两万八旗劲旅,以“七大恨”誓师征明。分 兵为二,左四旗攻取东州﹑马根单;努尔哈赤与满族诸王率右四旗精锐部队取抚顺。此前,努尔哈赤令大批部下假扮商人,混入城内以里应外合。包围抚顺城后,边攻城,边招 降。城破,明游击李永芳率守军五百余人投降,后金得胜而归。在归

途,后金兵与明援军大战于抚顺城外,明军陷伏,总兵张承胤﹑副总兵颇廷相战死,一军皆溃。抚顺之战, 后金大胜,连下东州﹑马根单﹑抚顺三城,俘获人畜三十余万。七月,努尔哈赤又亲领大军从鸦鹘关入明,攻破了清河城,副总兵邹储贤所部明军被歼。这两次战争也称 “抚清之战”。 【萨尔浒之战】 抚顺之战,明廷震惊,决心北征后金。以消除对明朝的威胁。万历四十六年冬,明朝调募福建﹑浙江﹑四川﹑陕西﹑甘肃等地主客兵共约九万人,集于辽东。次年二月, 军分四路,围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老城村)。北路由总兵马林等率领,联合叶赫兵自开原出靖安堡;中路由总兵杜松等率领,从沈阳出抚顺关;南路由总兵李如柏等 率领,从清河出鸦鹘关;东路由总兵刘綎等率领,朝鲜援军配合,从凉马佃出趋宽甸。明辽东经略杨镐坐镇沈阳指挥。明朝师期早已泄漏,后金作了应战准备。明朝的战略是分兵 合击,后金则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努尔哈赤集八旗精锐首先指向杜松主力部队。三月一日,中路明军到达萨尔浒。杜松以两万人驻守萨尔浒本营,以一万人攻吉林崖 (铁背山上界凡城)。努尔哈赤便分二旗兵援界凡,亲率六旗兵冲向萨

明朝为什么灭亡,惨痛的历史教训!

明朝为什么灭亡,惨痛的历史教训!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中国干支纪年甲申年)3月,李自成的大顺军兵不血刃攻下了北京城,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自缢身亡,统治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悲怆地降下了帷幕。4月,山海关外的满清辫子军接受明将吴三桂的邀请,入关与李自成的军队在山海关决战,随即将登基才一天的大顺皇帝李自成赶出北京城,满清6岁的顺治皇帝坐上了紫禁城的金銮龙椅,从此开始了历时268年的大清帝国。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年,是风云突变、天翻地覆的一年,也是各种势力最后较量、江山易主、改朝换代的一年。历史是一面镜子,明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地兼并严重,造成大量流民 明朝初年,朱元璋对土地的管理是比较紧的,贫寒出身的朱元璋当时已经意识到兼并土地会造成农民变成流民,从而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他曾下达诏令,“耕者验其丁力,计亩给之。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为己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罪之。”朱元璋限令王公大臣们“其山场水陆田地,亦照原拨赐例为主,不许过分占为己业”,他还铁榜九条申诫公侯,严禁功臣和公侯之家倚势强占官民田产。为了让农民安心耕田,朱元璋制定了“路引制度”。路引相当于通行证,需要向官方申请。没有路引,就不能随便离开土地,这种制度将农民的行动限制在很小的范围。

到了朱元璋的后代统治时期,明朝的土地制度渐渐发生了变化。明朝中期开始出现了太监直接管理、收税的皇庄,这样就出现了大规模强占土地的问题。明孝宗年间,有皇庄四处,官田不到两千顷,后来逐渐发展到五处皇庄,占地一万二千八百顷。明武宗年间,皇庄增加到三十六处,占地五万三千多顷。 皇室开皇庄占地之风,其他皇亲贵戚纷纷仿效。据《明会要》记载,洪武二十六年,田地总数是八百五十多万顷,到了弘治十五年,减至四百二十二万顷,这减少的一半就是被皇亲贵戚们兼并了,所以这些数字都不在官册。土地的大量被兼并,使得无数农民无地可种,从而流离失所,又因为明朝的路引制度,这些流亡到外地的农民被官府追捕,自然而然成了所谓的“流民”。明末流民的数量到底是多少无法统计,但有一个数字比较能够说明问题,1639年(崇祯12年),躲在商洛山中的李自成带着只有50来人的队伍重出商洛,轻骑走河南。河南流民听说后,纷纷前来投奔,李自成一下子发展到了七、八万人的队伍。说明当时的流民实在是太多了。 二、朝廷赋税增加,农民苛捐杂税沉重 土地少了,朝廷的赋税反而增加了,有地可种的农民担负着更加沉重的苛捐杂税,于是有田的农民也开始大规模弃田出逃,加入了“流民”的队伍。明朝由于外忧内患,使得军费大幅度增加,朝廷不得不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而更重要的是增加赋税。万历年间,因明神宗的贪婪而加重了对民间的收括,天启年间更是再加赋税,到崇祯时更是大加特加。

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兴起

有人认为,综合比较,明朝与清朝的确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区别。然窃以为,对于历史的选择来说,五十步当然比一百步要好。明朝12代17个皇帝共276年,清朝9代10个皇帝共268年(自顺治入关计起),在位时间最长的是 康熙61年、乾隆60年,两朝皆为最强盛时期,明朝最长世宗45年、神宗48年,两朝却是最黑暗的时期。事实上,清朝的政治稳定性也比明朝要好,政策 基本没有什么大变动,只出了一个文字狱。 明朝末年,由于外侮严重,明朝政府用兵频繁,为了筹措资金,不惜加紧 盘剥农民,加上贪官污吏的压榨,农民动乱风起云涌,但这些动乱都是没有革 命目的的。那个自称闯王的李自成,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流寇,闯王名符其实,东奔西闯,没有任何一块根据地,没有任何正面目的,唯一的目标就是抢 掠与做皇帝,只是在李岩加入后,劝李自成不要妄杀,将掠得财物散给饥民以 笼络百姓,百姓当时称"李公子活我"就是这样来的,李岩编出的童谣"迎闯王,不纳粮"最能说明李自成聚众百万的凝聚力在哪里。为镇压李自成、张献忠流寇,明朝政府更加剧了压榨的力度,如此恶性循环,明王朝最终在清朝的外力作用 下土崩瓦解。这就是说,当时的中国内部,已经在天灾人祸下奄奄一息了,上 层既无开明的统治集团,下层也是乌合的流寇势力,不存在可以统治中国的政 治力量,清朝的进入其实只是顺应天意而已。 下面我们不妨看看历史上这场争斗。 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正月,努尔哈赤建国后金国,改元天命。此时,山东大饥,母食死儿,夫食死妻,至四月,又发生蝗灾;五月,黄河决 徐州,六月决开封;七月,应天、江西、广东水灾,河南旱灾兼蝗灾,陕西旱灾。【不要忽视这些天灾,这是消耗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明万历四十六年(金天命三年)四月,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师攻明。沈阳人范文程(范仲淹后代)主动求见,首功就是一封书信吓降抚顺守将李永芳,使抚顺百姓免于屠戮,从此诸贝勒对之格外敬礼,人称范先生。闰四月, 明命杨镐经略辽东。杨镐何许人也?原来乃前任佥都御史,曾充朝鲜经略,万 历二十五年的时候,倭寇犯朝鲜,杨镐奉朝命往援,打了一个败仗,诡词报捷,后来调抚辽东,又是乱杀边民,被御史奏参革去官职,此时复起任边防。【一个鲜明的对比!】七月,金陷清河堡,明朝辽东屏障尽失。 次年二月,援辽之师大集,杨镐分兵四道,一道由山海关总兵杜松统带从 浑河出抚顺关,一道由辽东总兵李如柏统带从清河出鸦鹘关,一道由开原总兵 马林统带从开原出三岔口,一道由辽阳总兵刘铤统带从辽阳出宽甸口。四路兵 马合计二十多万,对外宣称四十七万,约定于满洲国东边二道关会齐,进攻赫 图阿拉。谁知,在萨尔浒一战中,杜松中箭身亡,三岔口马林只身逃亡,李如 柏在虎栏关被二十名满洲军鸣螺吓死一千多人急急退军,刘铤在阿布达里纲与 努尔哈赤大战半天,却被满洲军利用从杜松军得到的盔甲旗帜诱骗而被斩。【明朝把二十万军队托付给一个庸才杨镐,损失惨重,此战实乃明亡清兴的一个重 要转折点。】结果,杨镐在被御史弹劾,被捕入狱,死于狱中。六月,令兵部侍郎熊廷弼代任经略。 熊廷弼闻开原失守,叹道:"盈廷大臣,不知边事,一味主战,以致如此。"明神宗赐熊廷弼尚方宝剑,令便宜行事。结果,熊廷弼振奋士气,聚兵十八万,分守要地,令努尔哈赤无法可想。 熊廷弼守辽三年,人民安居乐业,偏偏明神宗、光宗相继身亡,继位的熹 宗用了一个太监魏忠贤,向熊廷弼索取贿金不成,遂纠集朝臣,诬劾熊廷弼,

煌煌大明,漪欤盛哉 保利推出“盛哉大明──文明璀璨的明代特展”

煌煌大明,漪欤盛哉保利推出“盛哉大明──文明璀 璨的明代特展” 作者:暂无 来源:《上品Choices》 2015年第6期 由保利艺术博物馆、何创时艺术文教基金会联合主办,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承办的“盛哉大明──文明璀璨 的明代特展”古代书画作品展近日于新保利大厦云楼六层开幕。各位领导、知名学者、艺苑名家、海内外重要收藏家、 书画爱好者、投资人共同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缔造艺坛佳话。 此次展览涉及明代书画作品共计103件,分为大师、书法、首辅、军事、艺术生活、绘画六个区域展出。除耳熟 能详的、久于艺术领域扬名者如吴门四家、画中九友、孟津青主、金陵八家、清湘老莲等等外,还有思想家如陳獻章、黃宗羲、顧炎武、劉宗周等;居于庙堂之高者如楊一清、張璁、徐階、張居正、申時行、葉向高、伍文定、楊鎬等; 戍边守城之大将李如松、盧象昇、熊廷弼、史可法等;文坛宗伯如高濂、屠隆、王世貞、鍾惺、袁宗道、李漁等;更 有李时珍、徐霞客、汤显祖等救死扶伤、塑己及众,于身后响彻千古之伟士高人。展览的作品或长轴巨制,或简札尺素,皆能映照出那个时代大师们思想之神芒,我们或许仅能从这些古老的墨迹能窥测到的,豁然是一部明代各阶层生 活即时图景的展示纪录片。 众所周知,明代处于十五至十七世纪欧洲史中的大航海时代。时代创造大师、大师创造时代。由于交流的大繁荣,使得明代大师辈出。明朝奠定了中国近现代的疆域版图,在成熟政府体制的运作下,整个社会在经济、科学、文学、 艺术,甚至旅游、生活美学各方面都展现出蓬勃生机。煌煌大明,漪欤盛哉!如今中国复兴,人们升起思念过往文明 的乡愁,努力延续中华文化的血脉,而明代的辉煌文化正是我们心灵的故乡,明代的大师则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领航员。现代人理应敬佩,更当珍重这份文化遗产,筑梦踏实、自强不息。

晚明76岁老将孙承宗,最终全家战死

晚明76岁老将孙承宗,最终全家战死 本文导读:孙承宗大器晚成,万历三十二年(1604)考中进士时,已经42岁,才算正式步入政坛。 在殿试中,他得到第二名,俗称“榜眼”。如今,在他的老家,河北高阳,当地人仍以“孙榜眼”来称呼这名晚明英雄。 他是文官出身,但后来以武将闻名,被史学家誉为明代仅有的三位能够出将入相的人物之一(另外两人是徐达与杨一清)。 这与他早年十分注重研读兵法有关。进入官场以前,他趁着赴大同任私塾教师的机会,孤身一人背剑徒步,登恒山,走飞孤峪,行程千里。沿途访问戍边将士,绘制防御地图。 在大同期间,他协助地方官员,平息了一场士兵哗变事件,彰显出不凡的才干。 进入官场后,孙承宗同样表现出老练的政治智慧。 晚明三大宫廷疑案之一的“梃击案”发生时,大学生吴道南咨询孙承宗的意见。孙承宗给了一个处理意见:“事关东宫,不可不问;事关皇宫,不可深问。”暗示事件本身水很深,处理宜点到为止。 党争是晚明政局逐渐败坏的原因之一。孙承宗一直被认为是东林党,事实上,他在很多大事上的态度,只问是非,不问党不党。 他曾说,“附小人者为小人,附君子者未必为君子。吾辈

当斩钉嚼铁,自立人间”,“不当偕人,亦不当为人偕”。 对东林党鱼龙混杂,小人伪装成君子,制造舆论裹挟士大夫的状况,孙承宗是颇为不屑的。他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立判断和道德修为。 他公开力挺东林党,是在东林党最艰难的时候。 天启四年(1624),东林与阉党矛盾白热化,东林党领袖杨涟、左光斗等人被下狱。孙承宗当时为辽东督师,听闻消息,想赶回帝都,当面向天启皇帝揭露魏忠贤的罪行。阉党十分恐慌,遂散布谣言,说孙承宗领兵数万将进京“清君侧”。 孙承宗抵达通州,圣旨下来,要他回关外去。营救杨、左的努力失败了。 不久,东林党35人遇难。孙承宗作《三十五忠诗》,在诗中公开表达:“东林饶善士,予敢附东林。”坚定地站在处境危难的东林党一边。 东林党得势时,他并不攀附,甚至公开唱反调;但当东林党失势时,他却选择站在弱势一边,不惜牺牲自己的政治前途。 在孙承宗眼里,没有党争与意气之争,只有是非与节气。 天启五年(1625),孙承宗从督师辽东的位子上被撸下来,就是因为得罪了阉党。阉党群起上疏弹劾他,居心险恶地将孙承宗比作历史上的王敦、李怀光。 当孙承宗面对恶意中伤,被迫解甲归田时,阉党以为他

曹文诏传

曹文诏,大同人。勇毅有智略。从军辽左,历事熊廷弼、孙承宗,积功至游击。崇祯二年冬,从袁崇焕入卫京师。明年二月物”,人则“治万物”。另主张万物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总理马世龙畀所赐尚方剑,令率参将王承胤、张叔嘉、都司左良玉等伏玉田、枯树、洪桥,鏖战有功,迁参将。自大堑山转战逼遵化,又从世龙等克大安城及鲇鱼诸关。以与复四城功,加都督佥事。七月,陕西贼炽,擢延绥东路副总兵。 贼渠王嘉胤入据河曲。四年四月,文诏克其城。嘉胤脱走,转掠至阳城南山。文诏追及之,其下斩以降,以功擢临洮总兵官。 点灯子自陕入山西。文诏追之,及于稷山,谕降七百人。点灯子遁,寻被获,伏诛。 李老柴、独行狼陷中部,巡抚练国事、延绥总兵王承恩围之。五月,庆阳贼郝临庵、刘道江援之。会文诏西旋,与榆林参政张福臻合剿,馘老柴及其党一条龙,余党奔摩云谷。副将张弘业、游击李明辅战死。文诏乃与游击左光先、崔宗廕、李国奇分剿绥德、宜君、清涧、米脂贼,战怀宁川、黑泉峪、封家沟、绵湖峪,皆大捷,扫地王授首。 红军友、李都司、杜三、杨老柴者,神一魁余党也,屯镇原,将犯平凉。国事檄甘肃总兵杨嘉谟、副将王性善扼之,贼走庆阳。文诏从鄜州间道与嘉谟、性善合。五年三月,大战西濠,斩千级,生擒杜三、杨老柴。余党纠他贼掠武安监,陷华亭,攻庄浪。文诏、嘉谟至,贼屯张麻村。官军掩击,贼走高山。游击曹变蛟、冯举、刘成功、平安等噪而上,贼溃走。变蛟者,文诏从子也。会性善及甘肃副将李鸿嗣、参将莫与京等至,共击斩五百二十余级。追败之咸宁关,又败之关上岭。追至陇安,嘉谟、变蛟夹击,复败之。贼余众数千欲走汉南,为游击赵光远所遏,乃由长宁驿走张家川。其逸出清水者,副将蒋一阳遇之败,都司李宫用被执。文诏乃纵反间,绐其党,杀红军友,遂蹙败之水落城。追至静宁州,贼奔据唐毛山,变蛟先登,殄其众。 可天飞、郝临庵,刘道江为王承恩所败,退保铁角城。独行狼、李都司走与合,可天飞、刘道江遂围合水。文诏往救。贼匿精锐,以千骑逆战,诱抵南原,伏大起。城上人言曹将军已殁。文诏持矛左右突,匹马萦万众中。诸军望见,夹击,贼大败,僵尸蔽野,余走铜川桥。文诏率变蛟、举、嘉谟及参将方茂功等追及之,大战陷阵,贼复大败。寻与宁夏总兵贺虎臣、固原总兵杨麒破贼甘泉之虎兕凹。麒复追贼安口河、崇信窑、白茅山,皆大获。总督洪承畴斩可天飞、李都司于平凉,降其将白广恩,余贼分窜。文诏追击之陇州、平、凤间。十月三战三败之,遂蹙贼耀州锥子山,其党杀独行狼、郝临庵以降。承畴戮四百人,余散遣。关中巨寇略平。 巡抚御史范复粹汇奏首功凡三万六千六百有奇,文诏功第一,嘉谟次之,承恩、麒又次之。文诏在陕西,大小数十战,功最多,承畴不为叙。巡按御史吴甡推奖甚至,复粹疏复上。兵部抑其功,卒不叙。 当是时,贼见陕兵盛,多流入山西,其魁紫金梁、混世王、姬关锁、八大

明史·熊廷弼传原文

明史·熊廷弼传原文 《熊廷弼传》原文及 原文: 熊廷弼,字飞百,江夏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保定推官,擢御史。四十七年,杨镐既丧师,廷议以廷弼熟边事,起大理寺丞兼河南道御史,代镐经略。未出京,开原失,甫出关,铁岭复失,沈阳及诸城堡军民一时尽窜,辽阳汹汹。廷弼兼程进,遇逃者,谕令归。斩逃将刘遇节、王捷,以祭死节士。诛贪将陈伦,劾罢总兵官李如桢,以李怀信代。督军士造战车,治火器,浚濠缮城,为守御计。令严法行,数月守备大固乃上方略请集兵十八万分布清河抚顺诸要口首尾相应小警自为堵御大敌互为应援。 廷弼之初抵辽也,令佥事韩原善往抚沈阳,惮不肯行。继命佥事阎鸣泰,至虎皮驿恸哭而返。廷弼乃躬自巡历,自虎皮驿抵沈阳,复乘夜赴抚顺。总兵贺世贤以近敌沮之,廷弼曰:冰雪满地,敌不料我来。鼓吹入。时兵燹 后,数百里无人迹,廷弼祭诸死事者而哭之。遂耀兵奉集,相度形势而还,所至招流移,缮守具,分置士马,由是人心复固。 当是时,光宗崩,熹宗初立,朝端方多事,而封疆议起。御史冯三元劾廷弼无谋者八、欺君者三,谓不罢,辽必不保。诏下廷议。廷弼愤,抗疏极辨,且求罢。而御史张修德复劾其破坏辽阳。廷弼益

愤,再疏自明,云辽已转危为安,臣且之生致死。遂缴还尚方剑,力求罢斥。及辽阳破,河西军民尽奔,自塔至闾阳二百馀里,烟火断绝,京师大震。帝乃治前劾廷弼者,复诏起廷弼于家,而擢王化贞为巡抚。 化贞素不习兵,轻视大敌。文武将吏进谏悉不入,与廷弼尤牴牾。是时,廷弼主守,谓辽人不可用,西部不可恃。化贞一切反之,绝口不言守,谓我一渡河,河东人必内应,且腾书,言仲秋之月,可高枕而听捷音。无何,西平围急。化贞信中军孙得功计,尽发广宁兵,二十二日,遇大清兵平阳桥。锋始交,大溃,大清兵追逐化贞等二百里,不得食,乃还。报至,京师大震。大理寺卿周应秋等奏上狱词,廷弼、化贞并论死。(选自《明史》有删改) 熊廷弼,字飞百,江夏人。万历二十五年(1594)考中乡试第一名,第二年成进士,初授官为保定推官,继而升为御史。 四十七年(1619),杨镐战败丧师以后,朝廷因为廷弼熟悉边防事务,起用他为大理寺丞兼河南道御史,代杨镐为经略。他还没有离开京城,开原就失守了。廷弼刚刚走出山海关,铁岭又失守了,沈阳和其他城堡的军民一时间全都逃窜了,辽阳一带人心不安。廷弼兼程向前,遇到逃出来的,就劝说他们回去。把逃将刘遇节、王捷,斩了头来祭奠死节的将士。把贪污的将领陈伦给宰了,并上书弹劾、罢免了总兵官李如桢,用李怀信替换了他。他督促士兵打造战车,置办火器,开挖战濠,修筑城墙,做御敌守城的准备。他的命令坚决,有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