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热闹的民俗节对称-青岛版(2014秋)【小学学科网】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热闹的民俗节对称-青岛版(2014秋)【小学学科网】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热闹的民俗节对称-青岛版(2014秋)【小学学科网】

热闹的民俗节——对称

教学目标:

1.结合大量现实事例,初步感知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2.在大量的操作、观察等具体活动中,学习图形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3.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获取知识的本领。通过欣赏对称美,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建立起轴对称图形的直观模型,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导入】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谈话导入,学习微课。

谈话:同学们,上课一开始,我们先来学习一个微课,请看大屏幕。播放微课。

2.畅谈感受。

谈话:通过对微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看完微课后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意图】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本环节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地用好用活教材中提供的中国民俗、民风的情境素材,“以境生情”,通过学生自己对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解读”,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遥远和神秘,适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完成从实物图到平面图形的过渡,引导学生面对形象生动的平面图形,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讲授】二、分析素材,总结概念

1.独立观察,感知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图形的共同点,形成对概念的初步感知。学生的发现可能有:

(1)这些图形两边完全一样。

(2)这些图形两边都是对称的。

……

2.合作探究,理解概念。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发现。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展示并表述出自己的验证方法。

学生的验证方法可能有:①对折。

②从中间剪下重合。

……

学生的发现可能有:

①对折之后两边是一样的。

②对折之后两边的大小、形状都是相同的。

③对折后两边不多也不少。

④对折后两边完全一样。

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完全一样”、“完全重合”,以进一步深化对概念的直观认识和理解。

3.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内容适时在黑板上张贴以下图片:

概括指出: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设计意图】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环节,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即:发现—验证—交流分享,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逐步建立起了轴对称概念的直观数学模型。【活动】三、联系生活,应用概念

1.说一说,哪些动作造型是对称的?你能再做几个轴对称的动作吗?

说一说,哪些动作造型是对称的?

学生先独立判断,然后相互交流订正。

2.找一找,下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进行判断。

对于有些图形,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意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争论交流、操作验证,达成共识,进一步深化对概念的认识。

3.辨一辨,下面的数字和文字,哪些可以看作轴对称图形?

4.猜一猜。

课件依次出示:医院标志的一半、字母M的一半,让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判断出整个图形是什么。

5.连一连,下面的图形各是从哪张对折的纸上剪下来的?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想象给定图形右一半与左一半形状的关系,判断出整个图案。

【设计意图】实践证明: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巩固运用是提高认识水平、促进思维发展的核心。本组练习题的设计,突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判断、辨别、验证,强化认识。二是通过猜测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把学生探究过程中零散的、初步的认识加以整理和升华,同时也是对认知过程的再认知,对已获得的数学体验的内化吸收。

【活动】四、适当外延,深化概念。

1.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

(1)依次播放生活中对称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对称美。(2)了解对称的科学性。

向学生介绍对称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有一定的科学性,比如,眼睛的对称,让我们看物体更准确;飞机的对称使飞机能在空中保持平衡。

2.剪一剪。

让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彩纸和剪刀,创作一个漂亮的轴对称图形。(1)独立思考,交流方法。

(2)动手操作,完成作品。

(3)展示欣赏,交流经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以及了解对称的科学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练习】五、梳理总结,提升认识。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知识: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方法:用对折的方法可以验证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感受:对称与生活密切联系。对称不仅给人美的感受,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三个方面进行一个简单总结,不仅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及方法,而且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善于总结、善于反思的习惯。

【作业】板书设计:

对称

对折两边完合重合轴对称图形

(完整版)(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动物趣闻”教材2—4页,克、千克的认识 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 教法与学法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 感知轻重 1. 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 2. 引导学生置疑 3.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探究吧!学生观察、质疑 二、探究新知 1. 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 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 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 4. 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学生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 (2)讲解: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2)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1.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 2.跟随着老师实际操作、体验。 3.观察标尺指针所处的位置。 4.体验: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 5.思考,寻找日常生活中大约有1克重的物品。 6.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的重量。 7.体验两袋盐放在手中有多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

热闹的民俗节

热闹的民俗——对称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画对称轴。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学具盒、彩纸、剪刀 教师准备:放大的体操图,各种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谈话: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出示) https://www.360docs.net/doc/4c2089882.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 l&word=%E7%94%9F%E6%B4%BB%E4%B8%AD%E7%9A%84%E5%AF%B9%E7%A7% B0%E5%9B%BE%E5%BD%A2&ie=utf-8&in=6359&cl=2&lm=-1&st=&pn=113 &rn=1&di=48145971401&ln=1475&fr=ala1&fm=ala1&fmq=1363326564 783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 =#pn113&-1&di48145971401&objURLhttp%3A%2F%https://www.360docs.net/doc/4c2089882.html, %2Fweb%2F2011121576681130%2Fupload%2F20111219231556697.jpg& 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zp_z%26e3B3gj17_z%26e3Bgjp_z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信息窗1:走进果蔬会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学会用估算判断结果,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估算的方法。 2.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养成估算的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果蔬博览会的现场进行参观好吗?多媒体出示情境图,我们到生产厂家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情况(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谈话:根据你们调查了解的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交流,选出你们组认为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情况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可能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 2、平均每天接待多少名客商? 3、去年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 4、一共运来几箱大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谈话: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咱们先看这个问题: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可能回答:需要知道共有几个品种和共有多少箱苹果。

谈话:那么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哪个小组研究的好。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和大家说一说? 生1:我们组认为应该用184÷8,因为8个品种一共有184箱苹果,把这184箱苹果平均分成8份,就知道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了。 生2:我们组的意见和第1小组的意见不一样。 生3:我估计平均每个品种比20箱多一些,因为每个品种有20箱,8个品种就是20×8=160(箱),实际8个一共有184箱,所以商应该比20大一些。 2、谈话:运用估算我们知道了184÷8的商比20大一些,那么,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到底有多少箱呢?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小组交流 生1: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23箱。我们已经估算出了184÷8的商比20大一些,计算时可以先商20,20×8=160(箱),还有24箱,把这24箱再平均分成8份,每个品种分3箱,所以每个品种有:20+3=23(箱)。 生2:我们组用笔算 生3: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谈话:刚才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谈话:哪个同学来交流? 生进行交流 谈话:最高位不够商1,可以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用18个十除以8,商是两个十,十位上商2。 让学生试着完成竖式(一人在黑板上做,其余的做在本子上)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谈话: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 谈话: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该怎样算呢?你们有信心自己解决吗? 生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本年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四年级一共一个教学班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学生学习状况悬殊太大,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很难提高,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对学好数学均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其中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浓厚,成绩突出。也有一些问题存在。如计算准确性较差,尤其是缺乏灵活的计算能力,对于概念学习,缺少应有的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有针对性。从解决问题来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的地方,如:不够灵活、不够深入、不够准确,缺少对问题解决后的反思,这些都是本学期需要侧重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数与代数 1.结合具体情境,能认、读、写小数,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2.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以及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24时计时法。 空间与图形: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结合实例,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统计与概率: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1.巩固收集数据的一般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运用分段统计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1.在理解小数意义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初步感受小数和分数的内在联系。 2.在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比较、归纳的能力,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在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在探索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和年、月、日知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面积的意义及建立识面积单位概念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5.在具体情境中,能根据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 解决问题: 1.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或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或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解决问题时方法的多样性和结果的同一性。 2.能灵活运用对称或年、月、日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3.能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计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能简单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不断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与态度 1.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关注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其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二 热闹的民俗节——对称教案

第二单元热闹的民俗节 教材分析: 对称现实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对称的物体,如图片、建筑物、动植物、艺术品等,学生对于对称现象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本单元选取我国民俗节庆祝活动上拍摄的照片,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画对称轴。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具盒、彩纸、剪刀 教师准备:放大的体操图,各种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课时安排: 信息窗民俗节见闻 2课时

信息窗民俗节见闻 教学内容: 课本第19-2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2.画对称轴。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具盒、彩纸、剪刀 教师准备:放大的体操图,各种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谈话: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出示) 谈话:图片欣赏完了,这些图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让学生自由说。学生可能会说这些图片很好看,图片中的动作很优美;图片的两边是一样的等。 谈话:为什么这些图片会给你留下这么美的印象? 谈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些图片中体操动作蕴涵的美。(接着课件出示体操示意图)如果我们从正面把这些体操动作画出下来,就成了这样一组平面图。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绿色生态园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连乘、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用列表和摘录等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孩子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生活日常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2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到生态园观赏花卉的情境,借助问题“3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引入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学习。教材通过摆学具,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借助问题“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探究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参观蔬菜种植区的情境,借助问题“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和”把番茄苗移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探究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呈现了多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如;列表法、画线段图等,可操作性强,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三、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以及乘加(减)、除加(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教学中,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更在于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分析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用乘法、除法或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让学生学会用列表或摘录等到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成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整理信息的方法。 五、教与学建议 1、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2、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热闹的民俗节----对称》教学实录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请你做一个动作,告诉大家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好吗? 学生做出不同的对称动作造型。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轴对称的知识来解决几个新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并用动作表示出来,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中,可谓一举两得。 二、自主练习,巩固知识 谈话:想一想,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如果出现回答不完整,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把话说完整,并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谈话:那么,你知道这些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吗?请你打开课本第22页看第5题,先仔细观察,想一想,然后再连一连。 学生展示汇报做法。学生做这道题一般不会出现错误。如果有个别学生出现错误,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原因,再请别的同学帮助他。 谈话:对,我们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边是完全相同的,如果给你轴对称图形的一般,你能画出它的另一半吗?请你自己完成第6题。 学生相互展示自己是如何画的,并互相交流画的方法。这道题学生常出现将格子数错而导致画错图形,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看图、数格子,提醒学生画完后一定要看一看两边是不是一样。 谈话:看来,大家对轴对称图形掌握的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有趣的故事。(出示第23页第7题)请你仔细看图,看看图中主人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老虎跳到水里去了?你能看图编出一个合理的数学故事吗? 让学生在编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弄清楚老虎、狐狸和它们在水中的倒影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镜面对称。 谈话:有趣的故事讲完了,糊涂的老虎上了狐狸的当,看来,学好数学知识真的对我们很有用处。那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大家学习的情况吧。(出示我学会了吗?) 谈话:请你自己在书上完成这道题。 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对丰收园进行评议。

(完整版)青岛版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热闹的民俗节——对称(说课稿)

青岛版版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热闹的民俗节——对称(说课稿)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依据“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 这四个维度共安排了七个单元,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单元:第二单元“对称”和第四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整个图形与几何领域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上承一 年级下册:方位与图形(各种平面图形的认识);二年级下册:图形与拼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三年级上册:图形的周长(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下启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六年级上册圆;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承上启下,使知识之间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感受美探索美的规律的过程中,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对称轴的含义,并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2、在探究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它所带来的美。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经历与他人合作探究、合作创作的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在方

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画对称轴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已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2. 自然界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 3. 三年级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地开展讨论,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法、学法教法: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学法:采用分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通过学生具体实践、操作、讨论、验证、总结、归纳等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教学模式采用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教学模式。教学准备课前教师收集与轴对称有关的各种信息,并制成课件。 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打印轴对称图形,每个小组准备剪刀1 把、彩纸 针对本课内容,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受美。(本环节预设3 分钟)我们中国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园林建筑,脸谱,风筝,杂技等等都是我国特有的民俗文化。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吗?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到热闹的民俗节上去看一看吧。学生欣赏民俗节上的图片。

小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热闹的民俗节——对称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热闹的民俗节——对称》教学设计 山东省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孙兵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画对称轴。 【学生准备】直尺、彩笔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都很好学,而且很会学,老师想知道,同学们会玩吗? 如果只给你一张白纸,你想怎么玩呢? (生:折纸船、折纸飞机、画图画、……)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要怎么玩吗?那就瞪大眼睛注意看。 (演示撕纸:先将纸对折,从折痕处开始撕。) 你想不想也来试试?照着老师的样子,也来撕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 (学生动手撕纸)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对轴对称图形形成感性认识,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 师:在小组内相互欣赏自己的作品,然后将你的作品对折,看看你们的作品都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在小组内交流。

生:小组汇报(两部分形状相同、大小一样、完全一样、完全重合) 师:“完全重合”这个词用得太棒了!拿起你的作品来对折一下,看是不是也有两部分完全重合这个特点? 像这样,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叫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对称轴我们通常用“点—划线”来表示。(表示出对称轴) 现在在你自己的作品上也表示出它的对称轴。 (学生在自己的图形上画出对称轴)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借助学具深入理解“完全重合”的含义,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对称轴的存在。】 师:没有想到吧?我们刚才通过折一折、撕一撕就创造出了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其实数学有时就是这么简单。 现在,如果老师给你一个图形,你能判断出它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 (生:对折,看是否完全重合) 课件出示练习一: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说说原因) 【逆向思维训练,根据特点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师:我们以前就已经认识了许多的平面图形,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等,你能说出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么?拿不准的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出示课件) (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报) 对于这些图形,我们可以用学具来折一折试一试。特别是平行四边形。 看来,有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过于相信我们的眼睛,必要的时候要多动手做一做,实践出真知嘛! 【结合学生已熟悉的图形进行探究。】 师:老师把是轴对称图形的挑了出来,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热闹的民俗节《对称》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热闹的民俗节 ——对称 一、教学内容 感知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用操作的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方格纸上利用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大量现实事例,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用给定的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学习图形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3、在现实生活中存了解对称现象,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初步审美素养。 三、教材的基础和地位 本单元是学习对称知识的起始单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对称知识的基础。 四、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2课时。 二热闹的民俗节----对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9-23页。

教材分析: 对称现实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对称的物体,如图片、建筑物、动植物、艺术品等,学生对于对称现象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本单元选取我国民俗节庆祝活动上拍摄的照片,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画对称轴。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具盒、彩纸、剪刀 教师准备:放大的体操图,各种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谈话: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出示) 谈话:图片欣赏完了,这些图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让学生自由说。学生可能会说这些图片很好看,图片中的动作很优美;图片的两边是一样的等。 谈话:为什么这些图片会给你留下这么美的印象? 谈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些图片中体操动作蕴涵的美。(接着

青岛版三年级上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克、千克的认识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教法与学法设计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 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 2. 引导学生置疑 3.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探究吧!学生观察、质疑 二、探究新知 1. 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 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 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 4. 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学生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

热闹的民俗节教案完成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六三制三年级下册 热闹的民俗节 ---“对称”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 程中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2.能够说出对称现象以及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轴对 称图形的特点并能准确的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3.在操作、观察、判断中学习图形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并欣赏、 感受对称美,发展学生的审美观。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初步形成轴对称图形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每组一套平面图形图片,彩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看一看,初步感知对称现象。 师:同学们,刚过了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和元宵节,还能看出同学们的脸上还洋溢着一种快乐和兴奋,说说你都看到过哪些好玩的或新鲜的事情? 生:挂灯笼、放烟花、贴对联…… 师:老师还有机会参加了一个民俗艺术节呢!不能带大家到现场

参观,特意把民俗节上拍到的一些照片带来了,同学们一块欣赏一下吧! (屏幕呈现:伴随着一曲民族音乐依次出示民间剪纸-风筝-京剧脸谱-民间工艺品 -杂技表演-总情境图)。师解说: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剪出了方寸之间的喜庆与精彩,潍坊的风筝享誉世界,中国的国粹——京剧脸谱是我国戏剧中独有的化妆艺术,一针一线绣出的手工艺品,艺术体操表演和杂技以精湛的技艺,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博得了国内外广大观众的赞赏和喜爱。 师:同学们,看完这些图片你想说点什么? 生:这些图片太美了! 师:这些图片不光美丽,在它们身上还蕴藏着一些数学知识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你还有没有什么更伟大的发现? 生:它们都是对称的。 师:对称?你是怎样理解对称的? 生: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真棒,通过观察发现了一个了不起的数学现象,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对称”现象。(板书课题) 【评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地用好用活教材中提供的中国“以境生情”民俗、民风的情境素材,通过学生自己对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解读”,从而使学生体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2—10页,克、千克的认识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 教法与学法设计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 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 2. 引导学生置疑 3.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探究吧!学生观察、质疑 二、探究新知 1. 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 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 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1 热闹的民俗节—对称word教案 (4)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教案热闹的民俗节—对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认识对称现象,课本第28页——3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对称现象。 2、在大量的具体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初步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与同伴互动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对称现象,并在大量的具体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 活动一: 1、你参加过民俗节活动吗?民俗节活动中都有什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逛一逛民俗盛会,你们喜欢吗/ 2、(出示课件,伴随极富民族特色的音乐出示课本情景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交流后观察画面,感受美丽 的对称现象。 学生根据画面可能会发现和提出 这样的数学问题:风筝两边的形 状是一样的吗?京剧脸谱沿中线 对折,两边会重合吗? 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活动二 教师结合情景图中的素材讲述这些是对称现象。启动新的问题进行拓展。 1、师:你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学生回到情景图中结合刚才的发 现,从对称的角度再次观察体验。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 找出对称现象。 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 看学生是否能用数学 的眼光观察情景图。 组织好交流,了解交流 的深度、广度。 对各种合理理解,进行

对称现象? 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吗? 3、师:哪个小组可以交流一下?法。 全班交流,可能会出现: (1)我们学校的教学楼是对称的 (2)蝴蝶是对称的(3)正方形、 长方形(4)七星瓢虫-------- 鼓励性的评价。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 活动三 折纸船 1、师:大家在民俗节上已经认识了、了解了对称图形,下面咱们就动手折一折吧! 请打开课本29页根据书上的提示动手作一个纸船。 2、师:谁愿意把你的纸船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说说你的做法。学生独立完成课本自主练习第二 题。 学生到实物展台前展示并介绍。 指导动手活动,鼓励、 引导表达。 活动四 做一做对称动作 1、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副画呢,想不想看看?(课件出示自主练习5) 2、说一说哪些动作是对称的。 3、请你和同伴一起做个对称的动作。学生观察画面对整幅画有个整体 的了解。 学生独立思考后可先在小组内交 流。 学生任意做对称造型,请同学到 讲台上表演。 是否每个学生都积极 参与到小组交流之中, 按要求进行活动 尽可能多的给学生表 演的机会。 活动五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思考后回顾学习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学 到的知识。 活动六 你能收集有关对称的资料吗? 布置活动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具体的情景,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对称现象。使学生在大量的具体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与同伴互动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意识。同时,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热闹的民俗节—对称》教学应用实录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热闹的民俗节 ——对称教学应用实录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PPT课件出示) 生:仔细观察图片。 师:图片欣赏完了,这些图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根据图片内容,各抒己见。 师:为什么这些图片会给你留下这么美的印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些图片中蕴涵的美。(接着课件出示示意图)如果我们从正面把这些体操动作画下来,就成了这样一组平面图。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这些图片中蕴涵着什么样的美? 生2: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生3:我们怎样来了解它们的美?…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先来研究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好吗?(PPT课件演示) 生答:好。 师: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发现的?然后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开始吧! 生:学生分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想代表你们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小组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是怎么发现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通过对折发现图形的两边重合在一起了,但是他们不会用完全重合来表达;对折的方法一般是相同的,学生对对折后打开所看到的折痕表述不会很好,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如何将自己的发现有条理的表达完整。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通过把这些图形对折,发现对折后图形的两边重合了,

那我们就说这些图形是对称的。(板书:重合对称)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图形,你判断一下,它是不是对称图形?(出示口杯图) 生:不是对称图形,因为扣杯的一边有把,一边没有。 师:真的不是吗?你能折一折,看看有什么发现吗? 生:学生演示折。 师:这个图形对折后重合了,这个图形对折后也重合了,那这两种重合有什么不一样吗? 学生可能会认为都重合了,一种是图形中有的地方重合而有的地方没有重合,即是部分重合;而另一种是两边重合后没有多出来的,也没有缺少的,有少数学生会说出这是完全重合。 师:这些对称的图形,对折后全部重合了,也就是完全重合了。(板书:完全) 师:现在我们把折过的对称图形打开,你又有什么新发现?老师也想折一折,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对称图形借给老师用一用?注意看,老师开始折了,我这样折得到一条折痕,这样折又得到一条折痕。这两条折痕与你们折出来的折痕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回答。 师: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PPT课件演示)一般用点划线把它画出来。注意看老师是怎么画的。请你在你刚才对折的图形上画出它的对称轴。 生:仔细观察老师画对称轴的方法,并自己画出对称轴。 师:同学们,这些图形通过对折,我们发现它们能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轴) 师:现在你知道这些体操动作为什么这么美了吗? 生:知道,因为它们都是对称的。 再回到课的伊始,学生现在会恍然大悟,用数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些图片,发现对称的美,感悟对称的美。 师:那你能从下面的图形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PPT课件出示:智力大比拼

新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采访果蔬会--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较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几百几十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学习掌握稍复杂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 3.在进行较复杂计算的过程中,细心培养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简单的两、三位数除法一位数的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口算;商是两位数笔算;商中间有0除法;商末尾有0除法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 四、教学措施及注意问题: 1.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为一体。 2.重视引导对学生对新知识的自主构建。 3.关注学习过程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4.借助教具学具,引导学生在手动操作中理解算理,从而掌握算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数学学具等 课时安排:10课时 第1课时总第()课时 课题:走进果蔬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几百几十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2页-第3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非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非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预习提纲: 1.看一看:仔细默读课本2-3页的内容。 2.读一读:朗读课本2-3页的内容。 3.做一做:利用方格图,动手分一分你所提出的问题。 4.算一算:试着算一算你所提出的问题及自主练习的第1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预习展示 同学们,烟台一年一度的国际果蔬博览会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品种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课件:国际果蔬博览会) 引导学生看课本中的情景图,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有重点地板书问题。 二、学习新知: (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同学整理一下,选出你们组认为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整理的情况说给大家听一听?全班交流。 (二)解决问题、合作探索 (课件:国际果蔬博览会第一幅图) 1.解决红点问题“平均每天接待多少客户?”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我们先来看“平均每天接待多少客户?”这个问题,你想怎样解决? (1)小组互相交流讨论算法、列出算式,交流。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96÷3 那么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哪个小组研究得好。 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① 96÷3=32(个) 90÷3=30 6÷3=2 30+2=32

教案 热闹的民俗节 对称2

《热闹的民俗节——对称》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数学课例 范镇中心小学贾淑武 教学目标: 1.结合大量现实事例,初步感知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通过实际 操作学会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用给定的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 一半。 2.在大量的操作、观察等具体活动中,学习图形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3.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获取知识的本领。 4.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初步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初步形成轴对称图形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按要求画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每组一套平面图形图片,一袋彩纸,一把剪刀。(一、)创设情境 师:前段时间,老师去参观了一个民俗节,拍了许多漂亮的照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脸谱、建筑、泥塑、风筝等图片) 师:,观察这些作品,老师有了一些发现,请你也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会有哪些发现? 把你的发现说给同学听听吗? 生:老师这些图片真漂亮。 生:、、、、、、 (二、)自主探索,交流互动。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想说的,并且问了不少的问题,看来同学们越来越会学习了。除了同学们刚才的发现,在这些图片里还藏有一个小秘密,想把它找出来吗? 生:想 师:在每个组的桌子上,也有这些图片,认真的看一看,剪一剪折一折这些图片,看看你能从中发现一个什么小秘密?把你发现的小秘密说给组内同学听一听。(学生一边观察、操作图片,一边和小组同学说。) 师: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谁来说一说。 生:(学生拿着图片,一边指着一边说)我发现了这个蝴蝶风筝的两边一样。 生:、、、、、 师:这几位同学都发现了这些图片两边完全一样,自己折一折,试一试,看看他们的发现对不对?(学生再次折图片进行观察验证。) 师:他们的发现对吗?你能再说一说吗? 生:(一边折图片一边说)这个蝴蝶风筝对折以后两边完全一样。 生:这个脸谱对折以后两边一样。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说和演示,老师也明白小秘密是什么了,请看屏幕,(课件演示),象这个蜻蜓,沿着它们的中心线对折,左右两边的形状、颜色、图案完全相同,这种现象就是对称。(教师板书对称)现在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对称吗?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详细教案全册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总目标要求一、数与代数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2.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4.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5.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二、空间与图形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3.结合实例,感知理解对称现象。4.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三、统计与概率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2.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3.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记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4.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5.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四、实践活动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2.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五、思想品德和情感教育 达成教学目标的措施1、创造性的使用和处理教材。教学选取的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新颖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