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煤矿2.4MTa新井设计

摘要

邢台煤矿的新井设计,全篇共分十个部分:矿区概况及地质特征、井田境界和储量、矿井工作制度及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井田开拓、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采煤方法、井下运输、矿井提升、矿井通风及安全、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河北金牛能源股分有限公司邢台矿位于河北省邢台市西南部,矿区内公路四通八达,交通非常方便。本矿区井田南北走向长约9公里,东西倾斜宽度3公里,井田面积约27平方公里。煤层赋存稳定,倾角6°~11°,平均8°,为缓倾斜煤层。本矿井属于低瓦斯矿井,煤层具有煤尘爆炸危险性,产尘点需喷雾降尘,有自然发火倾向。

本矿井为立井井筒开拓,工业储量30960.6300万t,可采储18876.024万t。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240万t/a,矿井总服务年限57年,矿井划分两个开采水平,第一水平为-320m,第二水平为-450m,其中第一开采水平服务年限为35年。矿井工作制度为“四六制”。其采煤方法为综合机械化开采。

矿井有两个工作面,一个达产,一个备用。年生产能力240万t,工作面长190m,煤矿的主要运输系统采用胶带运输,辅助运输采用矿车和绞车,矿井采用混合式通风,即副井进风,东翼及西翼少部分利用主井回风,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西翼大部分利用西风井回风,通风方式为对角式。

关键词:立井开拓;综采机械化采煤;胶带输送机;中央并列式通风.

目录

第一章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

第一节矿区概述 (1)

第二节井田地质特征 (2)

第三节煤层特征 (14)

第二章井田境界和储量 (19)

第一节井田境界 (19)

第二节矿井工业储量 (20)

第三节矿井可采储量 (21)

第三章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5)

第一节矿井工作制度 (25)

第二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5)

第四章井田开拓 (27)

第一节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27)

第二节矿井基本巷道 (36)

第五章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 (47)

第一节煤层的地质特征 (47)

第二节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50)

第三节采区车场选型设计 (54)

第六章采煤方法 (56)

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 (56)

第二节回采巷道布置 (72)

第七章井下运输 (76)

第一节概述 (76)

第二节采区运输设备选型 (77)

第三节大巷运输设备选型 (82)

第八章矿井提升 (84)

第一节概述 (84)

第二节主副井提升 (84)

第九章矿井通风及安全技术 (87)

第一节矿井通风系统选择 (87)

第二节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 (89)

第十章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91)

主要参考文献 (93)

致谢 (95)

第一章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第一节矿区概述

一井田位置、居民点分布、范围和交通位置

河北金牛能源股分有限公司邢台矿位于河北省邢台市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4°24′15″~114°30′34″,北纬36°58′31″~37°03′53″。悟思、李村等10个村庄分布于井田内附近,总人口13240人,农副业以棉、粮、梨为主,特别以产梨著名,矿井工业广场及附近均为梨树林。井田内的冲积层及井田周围的冲积层及奥陶纪灰岩中均含有丰富的水量,工业广场及工人村的工业及生产用水皆可打钻由该两层抽取。邢台矿行政区除南部及东西两侧分别隶属沙河县管辖外,其余均归邢台市管辖。矿区东侧有京广铁路通过,东北距邢台火车站7km,东距小康庄站4km,并有煤矿专用铁路线与矿区沟通,此外,矿区内公路四通八达,交通非常方便,见矿区交通位置图(图1-1)。

图1-1 邢台矿矿区交通位置图

二地形及河流

该区属于海河流域,区内地表水系不甚发育,主要河流有:七里河、沙河。

七里河位于矿区北部,全长约68km,上游黄店以上流量为8000~0.15m 3/s在北会以下变为潜流,计算平均渗漏量为0.346m3/s,矿区内常年干涸,河床宽300~500,雨季有流水。

沙河位于矿区南部,上游分南、北两支又名渡口川,发源于沙河县蝉房,全长35km,渡口以上常年有水,流量9786~0.24m3/s,上游在八里庙边为潜流,1975年8月22日在佐村实测漏湿量2.00m3/s,北支又称朱庄川,起源于邢台县白鹿角,全长50km,上游朱庄以常年有水,流量8360~0.068m3/s,平均3.96m3/s,至东坚固附近变为潜流,1975年8月22日实测,漏湿量4.18m3/s,在矿区内属季节性河流。

现已分别在七里和、沙河上游修建了东川水库、朱庄水库和东石岭水库,用于防洪和灌溉,库容量分别为0.06,4.16,0.68×108m3。

三气象

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据邢台气象1954-1987年观测资料,最高气温41.8℃(1961年6月12日),最低温度-22.4℃(1958年1月16日),平均气温13.2℃,最大降水量1269mm(1963年),最小降水量222.9mm(1986年)。年平均降水量532.7mm蒸发量年平均为1887.0mm,大雨降水量。春末夏初多风,南风为主,北风次之。年平均风速为2.0m/s,矿区内雨季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65~75%。丰水年与枯水年降水量相差3~5倍,并存在10年左右的气象周期,从而形成了地下水“集中补给”的条件,自1972年以来,受全球性气候的影响,区内年平均气温与蒸发量逐年曾高,降水量和相对湿度逐年减少。

四自然地震

矿区属地震活动区,历史上多次发生地震,其东边的隆尧县曾于1966年3月8日发生过7.2级地震。

第二节井田地质特征

一地层及地形

太行山东麓煤田峰峰煤产地,处在太行山中段山麓与京广线铁路间南北

狭长地带,北起邢台南至漳河,地理座标略为东经114度-114度30分,北纬36度10分-37度15分。邢台煤田处于峰峰煤产地的北部,往北隔邢北勘探区与临城煤产地的东庞煤田相接。

从构造形态和特征看,由于本区处在山西中台隆东缘的上升和华北断拗西侧的下降之间的过度地带,区内构造由于受着地台振荡运动的垂直应力的控制,其特点表现为:

1、构造线的方向:区内地层走向,褶皱轴向及断层线,基本上是沿着N10度-25度E的方向。

2、构造性质:断裂性质全属高角度(65度-80度)的正断层,地层基本产状为一向东倾伏的单斜层,倾角5-25度,单斜层上次一级褶皱为小型,平缓而对称的褶皱居多。

3、构造形态:以块状断裂为主要形态,小型轻微的褶皱次之。断层面的倾向不定,形成一系列的阶梯状和地斩地垒式的块状升降,此起彼落,严重地破坏了地层分布的连续性。褶皱方面以斜列式开阔的短轴褶皱为主,多显示倾伏向斜(喇叭口向斜),倾伏背斜(鼻状背斜)和挠折式的单斜层,并有小型而完整的穹隆构造和盆地构造。

4、断层本身特点:断层的滑动多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错距沿走向呈逐渐变化。断层两盘滑动基本上垂直方向的,平移现象不明显。

本区断层方向除了北东一组(N15度-45度E)占绝对优势外,尚有南北至北北东向和北东东至东西两组。此三组断层南北走向断层最先生成一般错距较大,多在山脉边缘和山麓与平原相接处,起着控制煤田分布的东西向范围,并在后期的构造运动中加剧,阻止了其它断层的发展。北东向组断层:生成时间大致与南北向组同时活稍靠后一些,这组断层相当发育,错距和延展性规模大小均有,起着控制区内基岩构造的轮廓,严重地破坏了地层分布的连续性。

东西向组断层:断层不甚发育但错距一般较大,多以倾斜断层出现,多切割北东向组断层,而形成“之”状断层网。此组断层起着限制和改变地层沿走向的分布。

含煤系地层包括有:自下而上顺序为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迭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上二迭统上石盒子组中下部(上部已被剥蚀)。煤系地层的基底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石灰岩。各个时期地层的岩石特征,沉积厚度等请参阅综合状图,不在赘述。

煤系地层上部为厚度层新生代松散掩盖层所覆,该层系由第三、四纪山前冲积洪积的松散地层组成,结构较为复杂,分层有25-44层之多,其中砾

石层有两层,砂层有11-20层,粘土类有12-22层,分层的砂层和粘土相间排列,形成交互层结构,分层的厚度一般不大,但变化大,有几厘米到几十米,呈透镜体分布,交叉变薄的现象很普遍。该层在井田西部及南部最薄(80米左右),东部较厚(200米左右),中部最厚(290米左右)。最厚地方是接近井田中心的卧庄附近。由于该层对井田的开采有特殊意义,现将掩盖层中各层的岩性及厚度变化分述于下:

1、表土层(指上部砾石层至地表一段):由1-2层粘质砂土或砂层(流砂)组成。总厚度10-20米,一般为15米左右,变化不大,一般是井田北部和南部边缘的河床附近厚度较薄,且主要为砂层组成,其他地段厚度均匀,砂层多为粘质砂土的夹层或上部砾石层的顶板。

2、砾石层:共分两层,分别在掩盖层的上部和底部。

上部砾石层:砾石成分为石英砂岩或石英岩,呈次棱状或菱角状,其间混杂有流砂。属沙河及七里河冲洪积扇沉积,砾石直径60-2厘米。砾石层分布稳定,厚度有10-20米,一般为5米。有于本层空隙发育,其上又为砂层及含透镜体砂质粘土的砂层所覆盖,其渗透性能亦很强,故与降雨和地表水有密切的水力联系,因而富水性极强。

底部砾石层:砾石成分同上,砾石层分布极不稳定,厚度随地形起伏而变化,地形低洼处沉积较厚,地形突起部分则较薄或尖灭,形成透镜体,此厚彼薄,比较零乱,但厚度在5-15米之间者居多,个别地方有尖灭和特厚现象。

3、两层砾石层间粘土类和砂层:此段内的粘土类和砂层呈交互层结构,多呈透镜体分布,分叉变薄现象很普遍。

砂层:有10-19层之多,为粉砂至粗砂,一般为细中砂。以井筒附近为界,南北表现多不相同,南部砂层多厚度大(一般分层厚度大于5米,最厚可达30米左右),且多分布在垂深150-200米以浅的层段。北部砂层少,多呈薄层的透镜体,一般分层厚度小于5米。

粘土类:包括粘土,砂质粘土,粘质砂土等。有11-20层之多,垂深150米以浅主要为粘土和砂质粘土,150米以深主要为砂质粘土和粘质砂土。在粘土地层中有三层是厚度较大,分布较稳定:

上层:底板深度为45-75米,厚度为<5米-28 米。

中层:底板深度为100-140米,厚度为<5米-60 米。

下层:底板深度为150-200米,厚度为<5米-33 米。

此三层粘土和其它粘土层的厚度变化,一般是:北部层厚,南部层薄,但在垂深150-200米以深的层段粘土层较厚,所占比例亦大。

邢台矿区全部被新生界第四系松散沉积层覆盖,第四系与下伏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根据钻孔及矿井开采掘进揭露的地层情况,本区自下而上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新生界第四系(Q)。矿区内各地层由老至新描述如下:

一、奥陶系(O)

1、奥陶系中统(O2)

(1)峰峰组(O2f)

主要岩性为厚层状灰黄、深灰、灰色石灰岩,局部层段为花斑状、角砾状白云质石灰岩夹泥质石灰岩,区域厚度400m~500m,本矿区钻孔揭露厚度0.17~234.5m。峰峰组化石以头足类为主,其次为牙形石。

二、石炭系(C)

1、石炭系中统(C2)

(1)本溪组(C2b)

底部为褐灰色、浅紫红色铝土岩及铝土质泥岩,含菱铁质鲕粒及结核,其上为1~2层浅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夹薄煤1层,为10号煤,俗称尽头煤。上部为深灰色粉砂岩、泥岩,致密,呈水平层理,含植物化石。区域厚度20m~25m,本组在矿区内钻孔揭露厚度1.61~25.67m,平均12.98m。与下伏奥陶系中统峰峰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该组含大量蜓类、小有孔虫及牙形刺化石。

2、石炭系上统(C3)

(1)太原组(C3t)

由深灰、灰色泥岩、粉砂岩,灰、灰白色砂岩及四层灰~深灰色石灰岩组成,含煤8~14层,其中9号煤是主要可采煤层,该组为矿区主要含煤地层。区域厚度约150米,本矿区钻孔揭露厚度117.50m~159.00m,平均厚度134.35m。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本组含蜓、小有孔虫、腕足类、牙形刺、珊瑚等动物化石,在泥岩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

三、二叠系(P)

1、二叠系下统

(1)山西组(P1s)

主要由深灰、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灰至灰白色砂岩组成,含煤3~5层,其中2号煤为本矿主要可采煤层。本组为矿区主要含煤地层。钻孔揭露厚度39.47m~84.70m,平均厚60.04m,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本组含猫眼鳞木、耳脉羊齿、中国瓣轮叶、星轮叶、芦木、带科达等植物化石。

(2)下石盒子组(P1x)

主要岩性为浅黄、灰黄、土黄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夹土黄、紫红、花斑状铝土质泥岩,铝土质泥岩含铁质,具鲕状结构。区域厚度约180m~208m,矿区内钻孔揭露厚度42.00m~119.80m,平均77.19m,与下伏山西组呈整合接触。。

2、二叠系上统

(1)上石盒子组(P2s)

主要为灰绿、紫灰色、黄、紫黄色砂岩、粉砂岩及泥岩,底部以黄、灰白色厚层状含砾粗砂岩与下石盒子组分界,顶部以暗紫色粉砂岩夹硅质泥岩与石千峰组分界。区域厚度约128m~388m,本区钻孔不完全揭露厚度8.80m~159.39m。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

(2)石千峰组(P2sh)

主要岩性为暗紫、紫红色砂岩、粉砂岩、泥岩,紫红色泥岩、粉砂岩中含钙质结核。区域厚度246m。与下伏上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该组含扁体鱼化碎片(Platysomus)

四、新生界第四系(Q)

为坡积、洪积冲积物松散沉积,以杂色砂土为主,发育卵砾石层。区域厚度110m~195m,矿区内钻孔揭露厚度12.80m~288.50m,平均189.74m。与下伏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二井田煤系地层

本矿区全部为新生界所覆盖,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近海型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现分述如下:

1、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底部为风化残积的紫红色褐铁矿层和滨海静水湖泊沉积的铁质泥岩、铁质鲕状铝土泥岩;往上为1~2层薄层石灰岩(本溪灰岩),含海百合、纺锤蜓、腕足类、珊瑚等海生动物化石,为本组明显的标志层。数层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细粒砂岩,主要层理类型为水平层理,含海豆芽化石及植物碎屑及根部化石,并含有黄铁矿结核,中上部含一层厚0.3m左右的煤层(俗称尽头煤),此煤层有时夹在灰岩中,此煤层极不稳定,无开采价值。

本组厚20m~25m,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中统峰峰组灰岩之上,沉积在凹凸不平的古剥蚀面上。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本组由深灰色、黑色泥岩、粉砂岩,灰、灰白色砂岩及四层灰至深灰色石炭系,8~14层煤相间交互组成。

泥岩、粉砂岩中常含炭质,部分含有钙质,岩石致密,富含腕足类、海豆芽、海百合茎等动物化石及猫眼鳞木、卵脉羊齿及镰刀羊楔叶及科达等植物化石。并含有黄铁矿薄膜、菱铁矿质及硅质结核、砂质包裹体等。

砂岩以细、中粒砂岩居多,成分以石英为主,风化长石次之,含有白云母片等,多为泥质胶结,也有钙质胶结,层理类型丰富,以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和交错层理为主,含镜煤透镜体、树干化石及泥质包裹体。

灰岩中含有丰富的海生动物化石,大青灰岩中产有:长似纺锤蜓(Quasifusulina Longissima),柔似纺锤蜓、平常希瓦格蜓、太原网格长身贝和海百合茎等。野青灰岩中产有:长似纺锤蜓、柔似纺锤蜓、大豆柔似纺锤蜓、高尚希瓦格蜓及太原网格长身贝等。化石保存完整性差。

本组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由浅海相和陆海过渡相组成,标志层多且稳定。其顶界为北叉沟砂岩底,底界为晋祠砂岩底,全组厚度约150m,为本井田重要的含煤地层。含有六层参与储量计算的煤层,占参与储量计算煤层总数的80%。

本组与下伏地层本溪组呈整合接触。

3、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2s):

由深灰色、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灰至灰白色砂岩及3~5层煤交互组成,岩层中常有硅质结核及包裹体。

砂质泥岩、粉砂岩(特别是煤层顶板)中富含植物化石,主要有猫眼鳞木、耳脉羊齿、中国瓣轮叶、星轮叶、芦木及带科达等,煤层底板含有根化石。

砂岩中以中粒砂岩为主,石英、云母为其主要成份,多为泥质、钙质胶结。多为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含炭化或镜煤化的植物树干化石和碎屑化石,并有泥质包裹体。

煤层集中发育在本组下部,本矿目前主采煤层2#煤就在此组。

本组顶界为骆驼钵砂岩,底为北叉沟砂岩,厚约60m左右,本组过渡相与陆相组成。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

三地质构造及对煤层的影响

邢台井田由于处在构造上升与下降的过渡地带,井田内构造以剪切断裂为主,褶皱表现轻微。井田内构造分述于下:

1、褶皱:井田内基本构造为一被短轴褶皱和断层所复杂化的平缓单斜层,地层产状总的趋势是走向为N20度-50度E,倾向东南,地层倾伏平缓,倾角10-20度,一般以15度左右为主。在单斜层上表述次一级褶皱为短轴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