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层面看白居易闲适诗中_知足保和_的思想_李岚

从生活层面看白居易闲适诗中_知足保和_的思想_李岚
从生活层面看白居易闲适诗中_知足保和_的思想_李岚

第30卷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 302011年第2期J ournal ofH en an Instit u te ofE du cation (Ph ilosophy and Soci al S ci en ces)No 2,2011

文章编号:1006-2920(2011)02-0027-04

从生活层面看白居易闲适诗中

知足保和 的思想

李 岚

摘要:白居易闲适诗中的 知足保和 思想对中国后世文人影响极大,成为继陶渊明之后又一个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而其 知足保和 思想从生活层面上来看主要包括:对日常衣食起居的满足、对闲情雅趣的追求和享受家庭天伦之乐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均反映了白居易平和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白居易;闲适诗;知足保和;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李岚,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唐宋文学硕士研究生(南宁530001)。

如果说许多仕途受挫、人生失意的中国文人能从陶渊明的诗里找到精神寄托,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那么白居易无疑是继陶渊明之后又一个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白居易之所以也能成为仕途失意文人的精神寄托,主要缘于白居易闲适诗里所透露出来的 知足保和 思想。对于 闲适诗 ,他是这样解释的: 又或退公独处,或卧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 ( 与元九书 ) 可见,白居易的闲适诗主要是抒发自己退官隐居、休养生息、吟玩弄物一类的作品,从中凸显了作者乐天达观、 知足保和 的思想。

白居易闲适诗的创作时间从唐贞元十六年(800)至宝历

元年(825)止,约25年时间,共计诗216首。

白居易在这25年时间里,转官速度之频(平均每两年一次) 连他自己都始料不及,而这段时间正是作者人生的黄金年华(29~54

岁)。

频繁的官职调动带给白居易诸多精神上的感受,通过这一阶段的心路历程我们可领悟白居易闲适诗中所反映的主要内容 知足保和 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在白居易的生活、仕宦及交友等方面都有体现,本文仅从白居易的生活方面进行论述。

一、 除却须衣食,平生百事休

白居易是一个比较注重生活质量的人,在216首闲适诗里,我们见到最多的是他常常谈论日常生活的话题,表达他对生活现状的满足,叙述详尽烦琐,看起来似乎很庸俗。

衣食饱暖、俸禄多少是白居易时常谈到的并贯穿于他人生的各个时期。且看 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兼寄刘十五公舆王十一起吕二炅吕四颎崔十八玄亮元九稹刘三十二敦质张十五仲方时为校书郎 ,这首诗作于贞元十九年(803),作者时任秘书省校书郎,32岁。诗中排比铺陈160字,由里到外将衣食( 既无衣食牵 )、住行( 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 )、月俸(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馀 )甚至居住环境( 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酤 )等生活细节都谈到了,可谓事无巨细,不厌其烦。如此写生活的点滴,呈现了作者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足。尽管只是做一个小小的九品校书郎,但因为官小职闲,可以偷懒睡得久一点( 日高头未梳 ),还可经常闲着无事去找朋友喝酒( 何以待君子,数竿对一壶 ),而不用周旋在追名逐利的喧嚣社会( 帝都名利场,鸡鸣无安居 )。由此可看出作者并不是很在乎名利,哪怕官小照样可以过得很舒适。尽管白居易任皇帝身边近臣,其政治热情也

本文所引白居易诗歌原文,均出自朱金城的 白居易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后不再一一标注。据朱金城 白居易集校注 录闲适诗4卷(第五至第八卷),共计216首(不包括诗文补遗),按年编排。

这一时期白居易先后做过的官有秘书省校书郎、周至尉、左拾遗(充翰林学士)、京兆户曹参军(充翰林学士)、太子左赞

善大夫、江州司马、忠州刺史、主客郎中、中书舍人、杭州刺史、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苏州刺史等12种之多,期间还有作者丁母忧退居老家下邽(今陕西渭南)的三年时间。

白居易(772~846),终年75岁。

答卜者 (元和七年丁母忧下邽作,时年41岁):全诗为: 病眼昏似夜,衰鬓飒如秋。除却须衣食,平生百事休。知君

善易者,问我决疑不。不卜非他故,人间无所求。

空前高涨, 兼济 之心十分强烈,但他仍然怀有淡泊名利、只求衣食丰足过小日子的恬淡心理:

非老亦非少,年过三纪馀。非贱亦非贵,朝登一命初。才小分易足,心宽体长舒。充肠皆美食,容膝即安居。况此松斋下,一琴数帙书。书不求甚解,琴聊以自娱。夜直入君门,晚归卧吾庐。形骸委顺动,方寸付空虚。持此将过日,自然多晏如。昏昏复默默,非智亦非愚。( 松斋自题 )

可见在作者的心目中,只要能吃的都是美食,能容得下身的即可居住,官虽不大,内心却很知足,唯其这样才可以 心宽体长舒 。

其实在作者的一生中,无论做官与否,官职大小,他都会奉行自己的 独善 原则。他在 答故人 诗中说道: 问我为司马,官意复如何 我本蓬荜人,鄙贱剧泥沙 顾惭虚劣姿,所得亦已多。散员足庇身,薄俸可资家。省分辄自愧,岂为不遇耶? 可见被贬的白居易并不是很伤感,反而很平和、通达,认为自己由低贱出身能获得今日禄位已是很满足了,尽管俸禄少了,但是还能够 资家 ,毫无不遇之感。

基于上面的思想认识,白居易时时处处注意着自己的立身处世行为,凡事不要太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他升官时,俸禄的增加没有带给他太多的喜悦,在他看来名利、富贵、荣华皆是 浮云 : 浮荣及虚位,皆是身之宾 苟免饥寒外,馀物尽浮云 ,还不如考虑眼前的衣食温饱问题来得实际: 唯有衣与食,此事粗关身 。 而当贬官时,荣辱升退也不以为意,因为 口既不减食,身又不减衣 ,所以索性不去想,免得给自己造成精神困扰,唯有 勿学常人意,其间分是非 才能过得舒适惬意。这种只关注衣食的想法看起来有些功利世俗,但实际上却是作者淡泊名利、学会自保的通达人生观的体现。

疾病、睡眠是白居易诗里常提到的另一个方面,这和作者对生活的满意度密切相关。如 首夏病间 : 老去虑渐息,年来病初愈。忽喜身与心,泰然两无苦。 病好了,心情自然也好了,因而所观之景也是 清和好时节 ,雅兴也来了, 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 。在此情境下作者深深明白身体好( 内无忧患迫 ),且无公务缠身( 外无职役羁 )时,才是最舒心自由的时候: 此日不自适,何时是适时。 此外还有 永崇里观居 : 寡欲虽少病,乐天心不忧。 朝归书寄元八 : 幸无急病痛,不至苦饥寒。自此聊以适,外缘不能干。 诗中均表达了疾病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然而生活中,疾病、睡眠常常是分不开的。 春寝 : 气薰肌骨畅,东窗一昏睡 一从衰疾来,枕上无此味。 作者的感受是,睡好了生活就有滋有味,而一旦生病了,则睡眠也不踏实,生活的质量自然不高。

睡眠和饮食也是形影不离的: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 食后 )如果吃饱睡足了,再来点酒和音乐,那么日子可真算是过得尽善尽美了: 食饱拂枕卧,睡足起闲吟。浅酌一杯酒,缓弹数弄琴。既可畅情性,亦足傲光阴。 ( 食饱 )悠闲惬意的生活让一切名利之心都消失殆尽: 谁知利名尽,无复长安心。

由此可见作者生活上的满足感首先来源于衣食丰足,然后就是身体无病无痛,睡眠充足,身心皆畅。由于谈论日常生活起居较多,衣食俸禄又常常挂在嘴边,不厌其烦,难怪苏轼说他是 元轻白俗 。但不管怎样,这类诗作是表庸而实不俗,它表现的是白居易对生活易感知足、漠视名利、达观乐天的心理。

二、 门前少宾客,阶下多松竹

知足保和 思想在生活层面上还体现了白居易的高情雅趣和独特审美力。

白居易十分讲究居住环境的清幽寂静。在长安做官时,他喜欢居住的环境是 轩车不到处,满地槐花秋 ( 永崇里观居 ),或是 槐花满田地,仅绝行人迹 ( 昭国闲居 )般的幽远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不受朝市喧嚣的打扰,能够很好地休养生息: 勿嫌坊曲远,近即多牵役 ( 昭国闲居 ),找回内心的平静: 何以养吾真,官闲居僻处? ( 昭国闲居 )

伴随着居住环境的安静,白居易最喜用松、竹来点缀房子(或官舍)四周,以营造清幽宜人的居住氛围,再加上琴、书的陪伴,会让诗人进入一种身心俱闲、名利无争的放松状态。 松斋自题 就说道: 况此松斋下,一琴数帙书。书不求甚解,琴聊以自娱。持此将过日,自然多晏如。 更有直接以松为题抒发作者思虑空寂纯净的 松声 : 月好好独坐,双松在前轩 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一闻涤炎暑,再听破昏烦。竟夕遂不寐,心体俱翛然。 松树如与清风、明月相伴,幽意更浓,见 友人夜访 :

檐间清风簟,松下明月杯。幽意正如此,况乃故人来。

竹,古人云 何可一日无此君 [1]408,白居易同样很喜欢竹的清高隐逸。在诗中白居易提到竹的地方很多,如 窗前故栽竹,与君为主人 ;又如 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酤。何以待君子,数竿对一壶 ( 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兼寄刘十五公舆王十一起吕二炅吕四颎崔十八玄亮元九稹刘三十二敦质张十五仲方时为校书郎 ),竹下饮酒,别有风味;再如 官舍小亭闲望 : 风竹散清韵,烟槐凝绿姿。 这里的 清 字除了表示清爽、清凉等意外,还与 浊 相对,与作者清高洁净的

他在 与元九书 中说: 古人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仆虽不肖,常师此语 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

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初除户曹,喜而言志 (时解除左拾遗,升任京兆户曹参军): 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廪禄二百石,岁可盈仓囷 人生百岁期,七十有几人。浮荣及虚位,皆是身之宾。唯有衣与食,此事粗关身。苟免饥寒外,馀物尽浮云。

烹葵 (作于贬江州时期): 忆昔荣遇日,迨今穷退时。今亦不冻馁,昔亦无馀资。口既不减食,身又不减衣。抚心私自问,何者是荣衰。勿学常人意,其间分是非。

品格相映衬。[2]157松、竹营造了清幽寂静的环境,常使作者有遗世之心: 门前少宾客,阶下多松竹 ( 秋居书怀 ), 但对松与竹,如在山中时 ( 夏日独直寄萧侍御 )。

白居易还很喜欢象征高洁的动物 鹤。他有一首专门咏鹤的诗: 人各有所好,物固无常宜。谁谓尔能舞,不如闲立时。 ( 鹤 )他爱鹤的独立悠闲姿态,正像超尘脱俗的仙人一样,风姿高妙,洗尽铅华。对鹤的喜爱让白居易在离开杭州时只带回两样东西:天竺石与华亭鹤。他在 洛中偶作 云: 三年典郡归,所得非金帛。天竺石两片,华亭鹤一只。 对鹤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 开笼展霜翮 高性宜其适 ),还为它物色环境清幽的栖所( 东南得幽境,树老寒泉碧。池畔多竹阴,门前少人迹 岂独为身谋?安吾鹤与石 ),就像对待一个老朋友那样细心体贴,让人有点分不清白居易与鹤谁是谁了。

除喜欢清幽寂静的居住环境和高洁的动植物外,仿佛对美有天生觉悟的白居易,还独具审美眼光,善于发现被常人忽略的美。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到江州时,在香炉峰下建了一个草堂,经他精心设计,草堂周边有石涧古松,有山有池,可以养鱼种莲,环境优美。这时期关于咏小池的诗歌不少,且看 草堂前新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 :

淙淙三峡水,浩浩万顷陂。未如新塘上,微风动涟漪。小萍加泛泛,初蒲正离离。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绕水欲成径,护堤方插篱。已被山中客,呼作白家池。

再看 官舍内新凿小池 :

帘下开小池,盈盈水方积。中底铺白沙,四隅甃青石。勿言不深广,但取幽人适。泛滟微雨朝,泓澄明月夕。岂无大江水,波浪连天白?未如床席前,方丈深盈尺。清浅可狎弄,昏烦聊漱涤。最爱晓暝时,一片秋天碧。

他认为小池不必大,用 红鲤 、 白莲 、 白沙 在方寸小池内点缀一下,会平添许多幽趣,很适于烦闷时玩弄,以解除无聊: 清浅可狎弄,昏烦聊漱涤。 可见方寸小池带给作者无穷的生活乐趣。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自请外任到杭州后,继续保持着对 小池 的热爱: 红芳照水荷,白颈观鱼鸟。拳石苔苍翠,尺波烟杳渺。但问有意无,勿论池大小。 ( 过骆山人野居小池 )

独特的审美还体现在白居易像个园艺师一样能够对自己的居住环境进行设计改造。长庆四年(824)在洛阳做太子左庶子分司时,他就把自家水池精心布置了一番,且看 池畔二首 :

结构池西廊,疏理池东树。此意人不知,欲为待月处。

持刀间密竹,竹少风来多。此意人不会,欲令池有波。

本来树多可有浓荫乘凉,但作者嫌茂密的叶子会阻碍在池上向外观赏的视线,并挡住凉风的吹入,因而亲手持刀把树枝裁疏了,这样晚上就可坐在池边享受着清风,观赏着明月下的水波,此情此景该是多么清幽美妙的画面啊!

为了使居住环境清幽美丽,白居易还常常把自己喜欢的植物种在池子周围,有山有水有树有花草,营造出一种小巧精致的山水园林景观。通过 春葺新居 ,可窥见他对新居的设计改造。在这首诗里,作者回顾了在地方做官时曾在居处栽种植物来打点、装饰环境的往事,而现在要定居洛阳了,就更有理由要好好设计一番。春天里他带着仆人,亲自指挥( 平旦领仆使,乘春亲指挥 ),移花种树( 移花夹暖室 ),在池畔一定要种上喜爱的竹子( 徙竹覆寒池 ),因为这样可使水池看起来绿波荡漾,幽意盎然: 池水变绿色,池芳动清辉。 诗末表达了这样的布置正是自己心里最满意的: 寻芳弄水坐,尽日心熙熙。 作者遗忘尘世,淡漠名利,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创造美,达到怡情养性的境界。

综上,白居易喜欢寂静的居所,喜欢有高洁品格的动植物,还喜欢营造池光山色,体现了他除却关心衣食外,还具有高洁清雅、闲情逸致的一面,即他在 与元九书 中说的 退公独处,或卧病闲居 吟玩性情 。可见白居易经历了人生的宦海浮沉后,还能以如此闲情雅趣来装点生活,不正体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自我调节的人生态度吗?

三、 何况不失家,舟中载妻子

挚爱亲人与注重天伦之乐也体现了白居易 知足保和 的思想。

家庭成员是白居易的精神支柱,在诗中他常常提到自己的妻子儿女并贯穿于白居易为官生涯的各个时期。

被贬江州时白居易有 舟行 一首: 平生沧浪意,一旦来游此。何况不失家,舟中载妻子。 事业不顺、漂泊在外,内心本凄楚,但看到妻儿在身边就感到安心,有 不失家 的感觉,可见家人带给他的温暖和他对家人的热爱。另在 题座隅 说道: 历官凡五六,禄俸及妻孥。 同样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尽管贬官在外,俸禄不高,待遇不好,但能养活家人就已心满意足了。

在杭州做刺史时,妻儿带给作者许多生活的快乐,尤其是幼小女儿的可爱调皮,让白居易充分感受到家庭的天伦之乐。如 官舍 :

高树换新叶,阴阴覆地隅。何言太守宅,有似幽人居。太守卧其下,闲慵两有馀。起尝一瓯茗,行读一卷书。早梅结青实,残樱落红珠。稚女弄庭果,嬉戏牵人裾。是日晚弥静,巢禽下相呼。啧啧护儿鹊,哑哑母子乌。岂唯云鸟尔,吾亦引吾雏。

在一个慵懒的春日里,作者闲着无事在树荫下休息,看到幼小的女儿在庭院里独自玩耍。她一会儿玩果子,一会儿牵着别人的衣服跑来跑去,好不开心。这时树上一只雌鸟在叫唤自己的孩子,而小鸟也欢快地回应着母亲。这个温馨的画面令作者想到自己正在玩耍的小女儿,于是浓浓的父爱油然而生,将对女儿的怜爱化作幽默的语言: 岂唯云鸟尔,吾亦引吾雏。 趣味十足。还有 吾雏 一诗,仅从作者对女儿的称呼 吾雏 就可感知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无比宠爱,况父女年龄差距大( 父衰汝孩婴 ),加之女儿天资聪慧,天真烂漫( 学母画眉样,效吾咏诗声 ),更加促使作者对女儿的喜爱并对之寄予厚望( 蔡邕念文姬,于公叹缇萦 )。

当杭州刺史任满,面对官职升迁,白居易心里只有平静的满足,因为在他看来,只要是家人能够平安地在一起生活,其他别无所求: 此外吾不知,于焉心自得。 ( 自余杭归宿淮口作 )

对亲人的热爱,还表现在对兄弟的手足情深。白居易做官后,与弟弟白行简聚少离多,在贬所江州有一首写给白行简的诗: 不叹乡国远,不嫌官禄微 ( 对酒示行简 ),只愿与弟弟能够常相守。诗末两句 但愿我与尔,终老不相离 ,表达了白居易对弟弟难分难舍的深情。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生活层面上来看,白居易闲适诗中 知足保和 思想的三个方面,尽管具体内涵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生活的易知足。通过探究,笔者认为白居易对生活易知足的原因有三:

首先,他有知愧之心。白居易在 秋居书怀 中说: 不种一株桑,不锄一垄谷。终朝饱饭食,卒岁丰衣服。持此知愧心,自然易为足。 白居易的知愧之心缘于自己的不劳而获,他认为自己作为国家政府官员不用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却能够享有老百姓辛勤劳动的果实,这是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因而感到羞愧。知愧之心也从侧面反映了白居易有亲民、平等的思想。

其次,他有忧畏之心。在 闲居 中白居易把 富贵 的含义作了重新诠释,他说: 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富贵在此中,何必居高位? 可见 富贵 并不是位高权重,而是身与心的清闲与满足,因为位高权重者整日忧戚畏惧,像裴垍那样虽然做到了相国,可是劳心过度,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君看裴相国,金紫光照地。心苦头尽白,才年四十四。乃知高盖车,乘者多忧畏。 诗人对为权位付出生命的代价深感不值。

最后,他受庄子命定论思想的影响。庄子说: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 [3]114白居易认为,上天有自己的运行规律,而人力渺小不可改变天意,人只有改变自己的主观情感去适应天。白居易在 咏怀 中说: 穷通不由己,欢戚不由天。 穷通 不是人力能改变的,但是人能把握自己感情的 欢戚 。

正是因为以上三个原因,使得白居易在遭遇人生的低谷时,常常能调适好心态,使之趋于平和,并总以 知足保和 之心来对待生活。白居易闲适诗里这种乐天达观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影响极大,如宋代苏轼说: 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 [4]152而宋人所取名号有不少来源于白居易, 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 (龚颐正 芥引笔记 )。[5]356由此可证,白居易是中国后世文人的又一个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 梁德林.意象与主题[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3]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 褚斌杰.白居易评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5] 转引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9.

(责任编辑 张燕萍)

On t he Thought of A Contented M i nd is a Perpetual Feast

fro m BAI Juyi s Dail y L ife

LI L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 e and L iterature,G uangx iNor ma l University,N anning530001,China)

Abst ract:The thought o f a conten ted m i n d is a perpetua l feast i n B A I Juy i s le i s ure poe m s has great infl u ence on the later Ch i n ese scho lar and it is another spir itua l ho m e o f Chinese literary inte lligentsia after TAO Yuanm i n g.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to understand the thought of a contented m ind is a perpet u a l feast ,i n cl u ding the content of our da il y life,pursue the life of leisure and refined p leasure and en j o y fa m il y happ i n ess,wh ich conta i n pro found connotation.

K ey w ords:B A I Juy;i le isure and co m fortab l e poe m;a con tented m ind is a perpetual feas;t the sp iritual ho m e

白居易的名诗

白居易的名诗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1、《大林寺桃花》描写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3、《忆江南·江南好》描写春天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2]... 4、《赋得古原草送别》送别诗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 5、《琵琶行》唐诗三百首 唐·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6、《钱塘湖春行》描写春天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7、《观刈麦》描写夏天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 8、《忆江南·江南忆》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9、《采莲曲》爱情诗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

浅谈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

浅谈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 摘要:安史之乱后,唐代由盛转衰进入了中唐时期,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诗人则如群星灿烂带着他们的诗进入了唐代的第二次高潮。白居易则无疑是中唐诗坛一颗璀璨的明星。从白居易的生活遭遇起,个人的经历使他的作品的风格先由讽喻再到后来的闲适。无论从个人的遭遇抒发不平之鸣,或是关注社会反映人民的苦难,大都正视现实。反映人民的苦难,其观察与体验更为深刻,题材内容更为广阔。他的诗作只要分四类,有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及杂侓诗。其中著名的就属讽喻诗和闲适诗,这两类诗充分体现了白居易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因此他的诗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闲适诗影响 正文: “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这是白居易在写给东华帝君的《与元九书》中写到的,也因此他的一生都秉承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原则。 白居易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一、他的兼济之志 白居易在为官期间由于不满官场的黑暗,创作了很多的讽喻诗。如《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就是最具代表的作品。在《伤唐衢二首之二》中,白居易曾说:“忆昨元和初,忝备谏官位。是时兵革后,生民正憔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遂作《秦中吟》,一吟悲一事。”这表明了他作《秦中吟》的目的。《秦中吟》10首,内容主要暴露官场的黑暗,权贵的骄纵、对百姓的欺压。 如《议婚》:约作于元和五年(810)。作者对当时崇尚的婚姻观作了一番评论,对当时受封建门第观念影响重财轻人,攀高结富的恶俗做出揭露与批判,并对难于出嫁的贫家女寄予了同情。 《重赋》:当时皇帝除国库外,另设私库,储藏群臣进贡的财物,以供自己享乐之用。地方官员借机巧立名目,大肆搜刮聚敛,以“羡余”(即赋税之盈余)的名义向皇帝进贡,从而得到加官晋爵的机会。广大劳动人民则在重税压迫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困苦不堪。作者对此现象大为不满,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没有或不敢把矛头指向皇帝,只得对贪官污吏作出强烈批评。但诗的后半部分对重赋产生的后果的大力渲染,无形中强化了对“本意在忧人”而实“夺我身上暖”的最高统治者的仇恨。评论者以之与杜甫《石壕吏》相比。《伤宅》:唐代中叶,达官贵人奢侈成性,动辄大兴土木,营造园第。这种行径对百姓造成了灾难。作者对此进行了讽刺,认为兴建豪宅的钱最好用于救济贫民,宅地与荣耀的不朽是不可能的:“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试述白居易的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

白居易的诗歌包括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等,各种类别的诗各具特点,大体反映了白诗的基本面貌。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讽喻诗是最具价值、也是最有特色的部分。讽喻诗内容上主要是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命在唐代诗人中,很少有人像白居易这样对下层人民的痛苦,特别是农民的痛苦给予足够的关注。如果说,杜甫因其经历遭遇和时代特征主要关心人们的战乱流离之苦,那么白居易却看到了唐代社会平静外表下掩盖着的深刻矛盾。从早年面对“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光天”的农夫,到《观刈麦》所写的“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以及《轻肥》中所描写的因为大旱导致衢州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这些都表现出了诗人对民生和百姓的关注和同情。其次,讽喻诗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们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诗人进一步在诗中揭示导致农民痛苦的原因主要是苛重的税赋以及官吏的贪暴,以及在皇帝名义下进行的各种巧取豪夺,如在《杜陵叟》中诗人对于九重天子不关心农民疾苦的进行强烈反讽。表达了诗人对残暴统治者的极大愤怒。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是首句标其目的,卒章显其志,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代表作有《新乐府》《秦中吟》。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白居易写闲适诗,是为了“独善”,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如《问刘十九》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白居易的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最为有名,代表着白诗的最高成就。是诗人为外界事物所感,情理动于内而做出的感叹。它在《长恨歌》中描绘了一个“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悲剧,表达了对男女真挚爱情的赞美肯定。

白居易的诗词《东城桂三首》(其三)

白居易的诗词《东城桂三首》(其三) 《东城桂三首》(其三) 唐?白居易 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 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赏析】 从诗的序文可知,白居易在苏州东城的樵牧场看到一棵桂花,“惜其不得地”,于是赋三绝句以唁之,本诗为第三首。诗表达了对桂花生而不得其地(即生长的不是一个好地方)的怜惜,间接道出对桂花的喜爱之情。白居易晚年曾写过三首的《忆江南》,其中一首写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诗人怀念江南的美好,还把月中寻桂作为一大乐事,表现出豁达的人生态度。可惜当时古人没有数码相机,否则的话,诗人也像现代人那样寻景拍月,悠然自得,岂不更美? “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月亮上只有一棵桂

树,肯定有很多空闲之地,于是诗人大胆地向嫦娥仙人提议,还要不要再多种几棵?作者引用神话故事作为诗的材料,但又不局限于神话故事本身,真是奇思妙想,新颖独特。东城当时是樵牧之场,作者担心桂树的安危,“长忧落在樵人手,卖作苏州一束柴”,害怕它有朝一日落入樵夫之手,被砍作柴薪而卖掉。但又苦于无力顾忌它的安危,才不由得发出奇想:“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嫦娥自然不会回答,这棵桂花也只能生长于人间的樵牧场,诗人幽默诙谐的背后,流露出深深的无奈。 扩展阅读:白居易的晚年生活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835年,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839年10月得风疾。841年,罢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

白居易的闲适诗

白居易的闲适诗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谕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如诗人步入仕途不久所作、列在白集“闲适”第一篇的《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一诗,即表现出对“帝都名利场”的厌倦、对现有生活的满足。诗末四句这样写道: 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沽。何以待君子,数竿对一壶。 另一首作于盩屋尉时的《官舍小亭闲望》也有类似的诗句: 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人心各自是,我是良在兹。 以淡泊知足之心,对清爽自然之景,境界不算大,格调也不甚高,但自得自适之情却别有一番意趣。这种知足保和的心境,越到晚年表现得越突出:“世间好物黄醅酒,天下闲人白侍郎。”(《尝黄醅新酎忆微之》)闲适生活与诗酒人生、拂道心境全都表现在闲适诗里:“七篇《真诰》论仙事,一卷《坛经》说佛心”(《味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 白居易的知足保和,源于他对政治的厌倦和佛、老思想的影响,他炼丹服药,诵经坐禅,释、道二家在他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趣中都留下了甚深的印记。当然,也源于根深柢固的浅俗思想。他的很多闲适诗,都热衰于铺叙身边琐事,将衣食俸禄挂在嘴边,千篇一律,令人生厌。在大和八年所作的《序洛诗》中,他这样说:“自(大和)三年春至八年夏,在洛凡五周岁,作诗四百三十二首。除丧朋哭子十数篇外,其他皆寄怀于酒,或取意于琴,闲适有馀,酣乐不暇,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岂牵强所能致耶!”这一时期的诗作,多“称心而出,随笔抒写”(越翼《瓯北诗话》卷四),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浅之又浅,俗之又俗。苏轼说“元轻白俗”(《祭柳子玉文》),所谓白之俗,主要就表现在这里。 白居易另有不少记游写景的“闲适”之作,很有自己的独特风貌。如那首长达1300字、被后人评为可与韩愈《南山》诗“匹敌”(《唐宋诗醇》)的《游悟真寺一百三十韵》,叙述游踪条理分明,步骤井然,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摹景写情既形象生动,又自然散朗。写山风是:“风从石下生,薄人而上抟。衣服似羽翮,开张欲飞骞”;写日落月出是:“西北日落时,夕晖红团团。千里翠屏外,走下丹沙丸。东南月上时,夜气青漫漫,百丈碧潭底,写出黄金盘”;写游山之意是:“我本山中人,误为时网牵。……今来脱簪组,始觉离忧患。及为山水游,弥得纵疏顽。”诗情画意弥漫其间,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再如他被贬之后写的《题浔阳楼》、《读谢灵运诗》、《宿简寂观》、《咏意》等诗,都能以审美的眼光和清新的笔调,观照自然,抒写心愫,排遣忧愁,超然物外,表现出“逸韵谐奇趣”的特点。他的《大林寺桃花》虽仅短短四句,却理趣悠长,活泼可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的闲适情怀

白居易的闲适情怀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高峰,名家名作不胜枚举。说起唐代的伟大诗人,除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恐怕唯有“诗魔”白居易能与之媲美了。 白居易的诗歌平易浅切,明畅通俗,据北宋初惠洪《冷斋夜话》记“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解之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不复集。”老妪能读懂,就连孩童都会背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由此见得白居易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较于李白、杜甫毫不逊色。 白居易认为文学是能够反映自己人生哲学的工具。而依自己的现况,又可分为“兼济”、与“独善”两类。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而他本人特别重视两类诗文:其一是作为“兼济”工具的讽谕诗,其一是则是反映自己“独善”心志的闲适诗。白居易闲适诗的创作基本上是在他的晚年时期,那是白居易的仕途遇到不顺,所出的作品甚少涉及到政治生活,更多的提到他的个人生活。有不少人认为白居易的闲适诗具有“消极避世”的态度,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对于白居易的“闲适”之作持有赞赏的态度。诗中所呈现出的淡泊知足之情和对清爽自然之景的描述细细品读起来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同样是诗人爱写的秋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由秋雨飘零中的茅屋,想到了山河破败的国家不由得悲从中来,如此博大的胸怀与理想着实令人敬仰,但白乐天的《秋雨夜眠》则是这样写的:“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将一个在秋雨之夜难以入睡的老翁闲散,漫不经心的闲适心境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他的闲适气息是在雪夜与朋友喝上一杯美酒的逍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闲适的生活与诗酒人生在这首短诗中一览无余。 白居易的闲时情怀在他的晚年时期体现的尤为突出。他的一首《钱塘湖春行》写的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其实曰:“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乐天出任杭州刺史时,已是五十几岁的的老人。“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历史变迁、人世沧桑的悲凉,令他怅然动怀。然而面对西湖早春旖旎的风光,心下又再无惆怅之情。关于西湖,从古到今都是文人墨客竞相画大笔墨描绘的地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边苏小小和那多情的公子阮郁,白娘子与那许仙的的过往又是如何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一从、那一的鲜花目不暇接,小草才刚刚长出,浅浅低低,闲适的情怀融入了景中。白居易是个仕途坎坷之人。身处朋党之争,他不但不能有所作为,而且“终日多忧惕”,惊叹“高有罾缴忧,下有陷阱虞”。恐再遭权

白居易讽喻诗

白居易讽喻诗 浅说白居易的讽喻诗白居易是我国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存诗三千余首是唐朝诗家中存诗最多的。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四类其中最有价值且他本人也最看重的是讽喻诗这是白居易诗歌创作中最精华的部分。“意激而直言”的讽喻诗是白居易“兼济天下”政治抱负的具体体现也是他新乐府诗歌理论的具体实践。他的讽喻诗数量并不太多仅有170首左右。这些诗主要创作于元和初至元和四年《秦中吟》和《新乐府》集中体现了这类诗的思想价值。这些讽喻诗将揭露和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从多方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苦难生活。涉及了众多的政治问题及社会问题反映了白居易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现实内容还有极高的思想价值。他的讽喻诗质朴平易雅俗共赏形成独具一格的浅切诗风代表着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确立了它在中国诗歌中的不朽地位。讽喻诗时代背景白居易注重讽喻诗是有其一定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的。白居易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业儒之家。其祖父白锽、外祖父陈润都是诗人。父亲白季庚也是明经出身做过多任地方官。这样的家庭环境使白居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学教育为其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当时唐王朝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权日渐削弱藩镇拥兵割据对抗朝廷。在唐王朝朝廷内部宦官逐渐掌握了朝廷的生杀大权专横贪暴无恶不作连皇帝的废立也多半出于其手。而封建官僚之间的党争更加剧了政治的黑暗。这时白居易一家也因战乱到徐州一带避难。后又迁到越中。年纪稍长其父白季庚去世家境衰落生活也更加贫困迫使他南北奔走愁于衣食常常“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索米乞衣于邻郡邑”。也正是这种贫穷的生活经历使白居易对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有着较为深切的感受这奠定了他以后在政治上和诗歌创作上关怀百性疾苦的思想基础。白居易的一生共写了三千多首诗现存诗有两千八百零六首。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白居易认为诗歌创作与人生处世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者所看重的是表达他志向抱负及人生观的讽喻诗。白居易特别重视他的讽喻诗与他的政治理想、进步的人生观和文学主张分不开。因为这些诗正是依照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而创作的他希望这些讽喻诗能上达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使他们幡然醒悟痛改前非从而改革政治改良社会。一白居易的讽喻诗包括了《秦中吟》和《新乐府》等共一百七十多首集中体现了这类诗的思想价值。根据诗歌题材和内容我们可以将讽喻诗分为五种:反映劳动人民无尽的痛苦和灾难的生活揭露、痛斥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骄横残酷、荒淫奢侈讽刺、规劝皇帝及上层统治阶级反映妇女和封建婚姻问题反映边疆及战争问题表达志向抱负及对朋友的勉励等。首先诗人描述了这个朝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在思想成就方面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富有强烈现实性和批判性。他描述了这个时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注意到边疆无休止的战争导致千万百姓无辜丧生等等。三、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没有脱离开内容的抽象的形式艺术形式是为表现其思想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既然是讽喻性质就决定了这类诗必然有不同于其他诗的艺术特色。白居易的讽喻诗不仅有丰富的现实内容而且有独到的艺术特色。白居易的讽喻诗大都选材真实、典型主题明确、单一。《秦中吟十首》是“一吟悲一事”《新乐府》五十首都是“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每首诗都有明确而强烈的中心思想即序中所明言的“苦宫市也”、“伤农夫之困也”、“贪女工之劳也”、“戒边功也”、“忧蚕桑之费也”、“念寒隽也”、“戒求仙也”、“刺佛寺浸多也”、“疾贪吏也”等这就使诗的主题专一、明确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他所有的讽喻诗基本都这样一诗只写一件事。但这“一事”不是随意信手拈来的有条件按《秦中吟》、《新乐府》的序说必须“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其事核而实”这实际就是说从很多真事中白居易的讽喻诗极善于运用简练的外貌描写细致的心理刻画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写景、议论等多种手段塑造各种人物的形象。如《卖炭翁》中的卖炭翁《观刈麦》中的贫妇人《上阳白发人》中的老宫女《新丰折臂翁》中的老翁《轻肥》中的宦官等通过这一系列形象生动的正反面人物形象来表达作

精选的白居易名言诗句大全

精选的白居易名言诗句大全 导读:1、人有梦仙者,梦身升上清。坐乘一白鹤,前引双红旌。——白居易 2、四者如寇盗,日夜来相攻。假使居吉土,孰能保其躬?——白居易 3、小臣诚愚陋,职忝金銮宫。稽首再三拜,一言献天聪。——白居易 4、壮日苦曾惊岁月,长年都不惜光阴。为学空门平等法,先齐老少死生心。——白居易 5、半旧青衫半白头,雪风吹面上江楼。禅功自见无人觉,合是愁时亦不愁。——白居易 6、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 7、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 8、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 9、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白居易 10、上心念下民,惧岁成灾凶。遂下罪己诏,殷勤告万邦。——白居易 11、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 12、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白居易

13、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白居易 14、须臾群仙来,相引朝玉京。安期羡门辈,列侍如公卿。——白居易 15、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白居易 16、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白居易 17、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白居易 18、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白居易 19、上思答天戒,下思致时邕。莫如率其身,慈和与俭恭。——白居易 20、渐失乡国处,才分山水形。东海一片白,列岳五点青。——白居易 2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 22、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白居易 23、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24、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白居易 25、凝为悠悠云,散作习习风。昼夜三日雨,凄凄复蒙蒙。——

白居易的诗全集

白居易的诗全集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朝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代表古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

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白居易的诗全集:

白居易的诗词代表作5篇鉴赏翻译

白居易的诗词代表作5篇鉴赏翻译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白居易的诗词代表作,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钱塘湖春行 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古诗简介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822年(长庆二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825年(宝历元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钱塘湖即西湖。 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

描绘,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思想感情。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十分自然。 翻译/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水初涨,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上栖息,谁家新飞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观刈麦 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白居易的古诗

白居易的古诗 导读: 白居易的古诗 1、《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 之一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之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2、《相和歌辞短歌行二首》 之一 曈曈太阳如火色,上行千里下一刻。 出为白昼入为夜,圜转如珠住不得。 住不得,可奈何,为君举酒歌短歌。 歌声苦,词亦苦,四座少年君听取。 今夕未竟明夕催,秋风才往春风回。 人无根蒂时不驻,朱颜白日相隳颓。 劝君且强笑一面,劝君复强饮一杯。 人生不得长欢乐,年少须臾老到来。 之二 世人求富贵,多为身嗜欲。

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问君少年日,苦学将干禄。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布衾不周体,藜茄才充腹。三十登宦途,五十被朝服。奴温已挟纩,马肥初食粟。未敢议欢游,尚为名检束。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彼来此已去,外馀中不足。少壮与荣华,相避如寒燠。青云去地远,白日终天速。从古无奈何,短歌听一曲。 3、《相和歌辞反白头吟》炎炎者烈火,营营者小蝇。火不热真玉,蝇不点清冰。此苟无所受,彼莫能相仍。乃知物性中,各有能不能。古称怨报死,则人有所惩。惩淫或应可,在道未为弘。譬如蜩鷃徒,啾啾啅龙鹏。宜当委之去,寥廓高飞腾。

岂能泥尘下,区区酬怨憎。 胡为坐自苦,吞悲仍抚膺。 4、《相和歌辞怨诗》 夺宠心那惯,寻思倚殿门。 不知移旧爱,何处作新恩。 5、《相和歌辞采莲曲》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6、《杂曲歌·辞悲哉行》 悲哉为儒者,力学不能疲。 读书眼欲暗,秉笔手生胝。 十上方一第,成名常苦迟。 纵有宦达者,两鬓已成丝。 可怜少壮日,适在穷贱时。 丈夫老且病,焉用富贵为。 沉沉朱门宅,中有乳臭儿。 状貌如妇人,光明膏粱肌。 手不把书卷,身不擐戎衣。 二十袭封爵,门承勋戚资。 春来日日出,服御何轻肥。 朝从博徒饮,暮有倡楼期。 评封还酒债,堆金选蛾眉。

白居易的诗歌

篇一: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白居易的诗论主张,与正统的儒家诗论一脉相承。主要体现于他的《新乐府序》和《与元九书》中,而以《与元九书》为最全面、最系统。主要内容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即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负起“俯察时事,泄到人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補时阙”、“上下交合,内外胥悦“的政治目的。也即《新乐府序》中所说“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将诗歌与政治、人民生活结合,这是他诗论的核心。重为实:再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上,他认为文学根植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策林》六十九云:“大凡人之感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尚通俗: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实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连。即诗歌创作须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老妪能解”。如《新乐府序》:“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伦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专信也;其主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强调讽论:认为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论。如《策林》:”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補察之义废矣。”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脱离内容而从事形式。《新乐府序》云:“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藏也。……其主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也。”所以,他“不务宫律高,不务文字齐”,力求做到平易通俗,音节和谐婉转影响:一方面有积极意义:白居易较为系统的诗歌理论以其突出的现实针对性和通俗化倾向,事得诗歌更更加接近社会现实,以至于干预政治。这一理论是对儒家传统诗论的直接继承,也是对杜甫为实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有局限性:过分强调诗歌的现实功利色彩和讽刺功能,忽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审美功能和悦乐功能,影响了诗歌的艺术价值。因评价标准过于狭严,导致大量优秀的作家和作品被排除在外。 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在《与元九书》中将其诗歌分为讽喻、閒适、伤感、杂律四类。其中最受白居易重视的是分雨是与閒适诗,他体现了白居易思想中“兼济”与“独善”两个不同的侧面。閒适诗:意在“独善其身”,“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表现出淡泊平和、閒适悠然的情调及对“帝都名利场”的厌倦,对生活的满足。浅近平易的语言风格和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为人称道。但诗中表现的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更符合后世文人的心理,影响更为深远。讽喻诗最有代表性的是《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内容有四:一是及时反映土地和赋税问题,表达对臣民的深切同情,如《重赋》《红线毯》《缭绫》等。二是揭露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欺压人民的罪行,如《伤宅》、《歌舞》、《买花》、《卖炭翁》、《宿紫阁村》等。三是宣扬爱国主义,反对侵略战争。如《西凉伎》、《缚戎人》、《新丰折臂翁》等。四是妇女问题及其他社会问题。如《上伤白鬓人》、《母别子》等篇二: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的诗歌风格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上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元白诗派的重写实、尚通俗的诗风,其远源可以追溯到三百首中的“风”诗和汉魏乐府民歌,其近源则是安史之乱以来一批具有写实倾向的诗人创作,尤其是伟大诗人杜甫的创作。如有名的“三吏”、“三别”、《兵车行》、《悲陈陶》、《哀江头》等。这些诗作有两点最值得注意:一是继承了古乐府的形式,自拟新题,缘事而发,写真实实事、亲身见闻;二是以朴实真切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诗,力求通俗浅显。白居易继承杜甫写实传统的意识是非常明确的。元稹则更欣赏杜诗通俗化的倾向。在这一诗歌通俗化的过程中,张籍、王建、元、白等人由于诗风相近,成为元白诗派的主要成员。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重要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

白居易的闲适诗

白居易的闲适诗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白居易的闲适诗中,无论是描绘日常生活起居,还是抒发内心情志,排遣政治苦闷与人生悲哀,大都可见诗人达观知足的思想贯穿其中。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白居易的闲适诗的分析,欢迎大家阅读! 白居易给自己闲适诗下的定义是:“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他的表述首先说明了闲适诗的创作多是在官闲或养病之时,没有官务拘系,在闲居独处的闲散状态中进行;其次说明其题材,与“因事专题”以美刺比兴为目的,描写反映社会现实慷慨激昂的讽喻诗,以及“随感遇而形于叹咏”的记叙人生悲欢、感伤自己、他人和外物,哀怨委婉的感伤诗不同,其视角多集中在个人身上,多写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交友出游,弹琴赋诗等活动及抒写内心情怀和人生态度,可以说,闲适诗承担了记录白居易日常生活的任务,其吟咏的题材,从具有概括意义的广泛事物转向更为平凡、普通、微小的生活细节,诗歌格调的降低,感情抒发的直白形成其平淡琐直的特色。 在白居易的笔下,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一不能入诗。如写睡眠“春被薄亦暖,朝窗深更闲。却忘人间事,似得枕上仙。至适无梦想,大和难名言”(《春眠》);写饮酒“尽将沽酒饮,酩酊步行归”(《晚春沽酒》);写出游“朝踏玉峰下,暮寻蓝水滨”(《游蓝田山卜居》);写

天伦之乐“有侄始六岁,字之为阿龟。有女生三年,其名曰罗儿。一始学笑语,一能诵歌诗。朝戏抱我足,夜眠枕我衣”(《弄龟萝》);写闲居“看山尽日坐,枕帙移时睡”(《闲居》);写弹琴“是时心境闲,稠叠长年情。勿轻一盏酒,可以话平生”(《喜陈兄至》)……诗人作细致描绘的同时,进一步抒写生活中的感受,在宁静闲散的环境中凸显散淡闲逸、淡泊名利的形象。如《闲居》“空腹一盏粥,饥食有余味。……从旦直至昏,身心一无事。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如《烹葵》“炊稻烹秋葵,粒粒香复软,绿英滑且肥。饥来止于饱,饱后何所思?忆昔荣遇日,迨今穷退时。今亦不冻馁,昔亦无馀资。口既不减食,身又不减衣。抚心私自问,何者是荣衰?勿学常人意,其间分是非”,类似的诗句很多,在描绘自身食复饱,饱复睡,闲居无事、淡然寂静的生活状态之后进一步抒发知足保和、不慕荣利的情怀。可见,白居易对生活享受和精神境界是同时追求的,在种种琐屑小事中流露出闲适情怀。 白居易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生活方式与人格理想,富有时代性和典型意义。随着中唐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大变化,士人们的社会理想、人生理想和审美理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六朝至隋及唐初,士阶层与君国的结合尚不够紧密,士阶层仍保持着一定的自由和个性,到了中唐,政治现实的发展使道德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中唐士人们更为自觉地依附王权,作为君为国计,此时他们在如何看待人生的问题上,有了两种不同的选择,一是以韩愈为代表,以道自任,恢复先秦儒家“志于道”的传统,强化自身为君为国的自觉性,具有天下舍我其谁的气

论苏轼对白居易_闲适_人生观的受容

论苏轼对白居易“闲适”人生观的受容* 毛妍君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西安 710128) 摘要:北宋文人对白居易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方式十分欣赏,白居易闲适、从容的人生态度,让北宋中后期的文人都能从白居易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心灵的归依。苏轼接受了白居易的“闲适”人生观,他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思考,探寻内心的自适平和,并将这种思考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在困境中能够保持乐观旷达的胸襟和随缘自适的信念,从而以达观超越的人生态度笑看人生。 关键词:苏轼;白居易;闲适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 (2010)03-0171-05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K017);西安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项目(07XWA07) 白居易从少年时期开始写作,一直到七十五岁(会昌六年)去世,创作绵延了六十年之久,无论是他早年创作的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谕诗,还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感伤诗,以及大量的闲适诗作,对于后世文人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的闲适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1]这是由于在封建社会里,士大夫阶层的遭际大都同白居易的命运相似,总是“得意”时少,而失意时多。所以表现其“独善之义”的闲适诗特别容易被理解,被仿效,尤其是北宋文人,受白居易闲适诗的影响更是巨大。作为中国封建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北宋时期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时代的享乐之风提供了前提条件。真宗朝开始明确提倡享乐豪奢的社会风气,享乐之风弥漫朝野。白居易闲适诗中流露出的恬淡安乐旨趣适得其时,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北宋文人。虽然北宋中期随着诗文革新运动的兴起,杜诗成为文人的新选择,但是白诗并没有被淡忘。北宋文人对白居易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方式十分欣赏,白居易闲适、从容的人生态度,让北宋 中后期的文人都能从白居易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心灵的归依。生活悠闲、俸禄丰厚的文人过着闲适享乐的生活,与白居易诗中所描绘的闲适人生颇有相似之处,故而心有戚戚焉;当他们仕途受挫时,又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白居易,效法白居易闲适的人生态度。对白居易的倾慕是宋代士大夫的普遍风尚,如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梅尧臣、韩琦、蔡襄等名人都写过效法白居易流连光景、赋性旷达的诗篇,其中受白居易影响最大、最著名的诗人就是苏轼,如南宋罗大经所言:“本朝士大夫多慕乐天,东坡尤甚。”[2]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个罕见的奇才,同时,他又是遭遇磨难最多、生活起伏最大的作家之一。苏轼置身于波诡云谲的宦途之中,面临朋党的残酷角逐。他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了数次大的政治变故。自嘉祐初26岁入仕到65岁终老,凡40年,苏轼的官职变动达20余次,其中任京官时间加起来不足7年,实任地方官22年,尤其是自58岁始谪居岭南惠州以至海南儋州7年,其晚景颠沛不遇。但就是在一生数起数落、坎坷异常的境遇之下,他却能在现实悲剧状态中始终拥有一种精神的自慰和超越,他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思考,探寻内心 171

白居易闲适诗的思想精神

白居易闲适诗的思想精神 闲适诗是白居易诗歌中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对平淡生活、琐碎小事的描写,表现其随性逍遥、知足保和、委化顺性、“此心安处即是吾家”的人生态度。 白居易曾将自己所作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其中,他把以“又或公退独守,或疑病闲居”为背景创作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一百首者”称之为“闲适诗”。《白居易集》中标明“闲适诗”的诗歌共有四卷,216首;除去白居易自己定义的216首闲适诗之外,其所有具有闲适情调的诗歌,也被认为是闲适诗,共占据白居易诗歌的70%左右。①这些闲适诗中,白居易经常提及“委顺”一词。例如:“形骸为异物,委顺心犹足。”(《归田三首》其三②)“形骸委顺动,方寸付空虚。”(《松斋自题》“冥怀齐宠辱,委顺随行止。”(《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路次蓝溪作》)“我无奈命何,委顺以待终。”(《达理二首》其一) “委顺”一词,本来出自《庄子知北游》的“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委顺’的‘顺’,就是‘造物者’所主宰的自然趋势;‘委’就是尽量顺从这个趋势。”③“委顺”精神作为其处世哲学,是“他迂回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典型地显示出唐代文化思潮中‘三教合一’的倾向。”④同时,也是他顺应中唐的时代风气,融合自身性情气质气质与生命体验而产生的关注人生,处理现实矛盾的依据。 一、儒家思想 白居易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22),即天宝大动乱后二十年,其祖父与父亲都是明经科出身,从小的耳濡目染,白居易自然而然选择了“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与他的祖、父辈不同,他选择了更高层次的进士科,并开始研习儒家经典,以至于“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与元九书》)因此白居易的精神世界里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色彩,儒家理念成为他一生行事的基本原则。 他的闲适诗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在《与元九书》中,白居易写道: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

白居易诗歌艺术特色

白居易诗歌艺术特色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白居易诗歌艺术特色》的内容,具体内容:诗歌的艺术特色在每一个不同的诗人身上都有不一样的体现,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一)白居易养生诗的语言特色1.喜用口语白居易的养... 诗歌的艺术特色在每一个不同的诗人身上都有不一样的体现,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 白居易养生诗的语言特色 1.喜用口语 白居易的养生诗大多浅显易懂,喜欢用一些口语化的词,使诗词明白晓畅。在白居易的养生诗中处处可见像"渐觉""不如""不必""可以""只有"等口语化的词,例如在《因沐感发,寄朗上人二首》中"应是烦恼多,心焦血不足""只有解脱门,能度衰苦厄",就用到了"应是"和"只有"两个口语化的词。因为白居易作词大多都是即兴有感而发,所以诗句更像是一种口语描述,意思通俗易懂。 像这种通俗化的诗句往往不被一些诗词大家所采用,更多的是流传于一些下层百姓口中。白居易的口语化式诗词歌赋更能贴近人们的生活,更能发挥其娱乐大众更娱乐自己的作用。白居易的这种独辟蹊径的创作手法,体现出了他为人率真、不争不抢,以养生为最高境界的生活状态。 2.语近思深

白居易的养生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修饰,有的只是平淡的描述,却包含着无限的韵味。养生注重自我修养,不被世俗所染,白居易通过描述清风明月,彰显自己豁达平静高雅的情怀,用诗词来描述自己的人生,真正做到诗意人生。与华丽的诗词歌赋相比,白居易的养生诗更具吸引力。 白居易养生诗艺术特色 白居易养生诗的体裁特色 白居易养生诗体裁包括五言古体、五言律诗、七言古体、七言律诗。其中占比较高的是五言古体。白居易的《仲夏斋戒月》描述的是其通过吃素进行养生的一种生活状态,体裁为五言古体。白居易写诗讲究随性自然,不拘泥于刻板的格律,喜欢创新体裁,这也反映了白居易爱好自由,不受约束,闲适养生的生活状态。 白居易养生诗的题材特色 题材就是指诗歌作品在创作时所选取的材料。白居易养生诗的题材大多都是平常会经常看到和接触到的东西,而不是一些遥不可及的东西,他更注重自身修养。 (三) 白居易闲适诗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闲适诗与养生诗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同点,所以本文关于白居易闲适诗艺术特色的描述着重于与养生诗的不同点,主要是遣词用句及修辞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