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悉得: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浓缩版

二语悉得: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浓缩版
二语悉得: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浓缩版

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

漏屋

整理者前言

2007年10月黄金周的前一个晚上,我在天涯网上偶遇帖子“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帖主为“漏屋”。当时感到非常震憾,挑灯研读,从黑夜到白天,又从白天到黑夜,直至第三天的早上8点,看完所有的帖子。我当时想:“我断断续续学英语十几年,怎么就没有老师跟我说这些呢?要不然,唉……”

此后忙于工作,并抽空再细读了几次,每次都有更深的理解。此间我生出一个想法:为什么不整理成册,一来可以在网上广为传播,二来还可以印出来散发,让漏屋老师的想法,可以泽被众生!也许,我们都来做一些科普工作,让更多的人知道,在科学的方法之下,英语原来可以这么容易!—这不是无上的功德么?!

2008年11月18日,我趁着工作单位开运动会,把帖子从头到尾逐句读了一遍,对帖子稍加整理了一下:1)修正了一些可能是拼音输入时造成的别字;2)修正了一些发帖时未规范的标点;3)排版,对帖子中给出的篇目排出级次,以便查阅。

限于本人水平,也由于内容来自网帖,要做到真正的整理恐还需漏屋老师亲自执笔,当下越俎代庖,可能有错解漏屋老师之处,还请各位不吝指正。

所有版权归漏屋老师所有。

大罗

email: lyshsd@https://www.360docs.net/doc/412627466.html,

2008-11-21

浓缩版前言

当我把这激动人心的稿子送到朋友手上时,他们大都也跟我一样很惊讶,但是却只能粗粗一读,能逐字逐句读完的,真的很少见。

故尔有了这个浓缩版。

大罗

2008-12-9

前言

著名语言学家Greg Thomson说:“外语学习的原理是如此之复杂,以至于没有人能说清楚;但掌握语言的过程又是如此之简单,以至于不需要说清楚。”讨论语言学习的原理,是件非常复杂的事,在下当然也没把握能描述得很清楚。而且因为外语学习就连学术界都存在很多尖锐的争论,本人也不敢说自己有把握能把争论化解。但还是决定先从简单入手,做些抛砖引玉的工作吧,探讨一下外语学习的真谛,特别是对大家在外语学习上普遍存在的误解进行分析和澄清,希望能对外语学习者有所帮助,对外语教学工作者有所启发,就知足了。

从外部来看,学习外语的成功要素主要有三个,一是方法,二是愿望,三是自律。这三个要素中任何一个的提高,都会加快目标的实现。

看看儿童掌握语言,他们并不痛苦,时间并不长,不学语法,不背单词,也不背句子,不抄写也不喊,不复习也不预习,而且小孩子智力、学习经验甚至长期性记忆力都不如成年人,那他们为什么学得既轻松又快捷呢?他们成功的道理是什么呢?通过研究他们的母语掌握过程,是否能帮助成年人加速掌握外语呢?

本文为你一一解之!

原来外语学习可以这么容易!

甚至1000小时也就可以完成!

用什么方式学都可以成功,这一点错儿都没有,也根本不必争论。本文没有否认这一点,也没有说非得怎样做才可以。但如果不讲策略,只是简单一句:刻苦学,多听、多看、多用,那大家也就不必讨论了,不用任何专家或理论,狂听广播,狂看书,狂看原文电影,狂背文章,狂喊都行,只要回去刻苦学10000小时就成了。那还做语言研究干什么?大家稍微静想一下,为什么这些刻苦成功的人一般都这么知名,倍受宣传?主要原因还是这样的成功来得太不容易了,这样成功的人也太少了,所以成功了令人格外羡慕和称道。很多人也照着相同方法做过,但大部分没做成,各种原因都有,这才是我们更关心的问题。个人觉得从外语教学的角度看,核心的问题之一应该是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宣传靠刻苦来弥补低效率,并不是刻苦学本身有什么问题,结果是大部分的人做不到。近几年的研究显示,如果学习策略正确和条件理想,达到流利外语的时间应该在1000小时左右,与母语学习只有约200到300小时的差距。如果是学和母语相近的外语(比如英语和法语),应该在500小时以内实现。我们的目的就是努力从10000小时向1000小时靠拢,而不建议大家努力用刻苦来体现自我价值。

理论篇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

我们普遍对学外语学习方法的认识是:

1.要有语言环境,多跟外国人交流,最好是能出国,不久自然就能会说了。

2.学习外语要多记多背,也就是说是用记忆学语言。

3.想纠正发音,一定要专听和模仿纯正的发音,比如BBC或VOA那种。

4.要学习外语语法,如果语法熟练,说句子就正确了。

5.要有一定词汇量,要大量背单词。但背英语单词很难。

6.以前学的是书面语或过时的英语,和现在口语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口语不好。

7.学外语必须非常刻苦,长时间反复练习。

“全错!而且不但错,事实正好相反!”

正解:

1.要有语言环境,多跟外国人交流,最好是能出国,不久自然就能会说了。

有外语环境不就好了吗?比如出国。答案:非常错误。这一条是中国同学误解最深,吃亏最大的一条。

假若出国了,在外国人家住的,也打工,也上补习班,也看英文电视和报纸。可是过了几个月,甚至一两年过去了,发现怎么自己的英语还是这么差呀,听不懂,说不好,只会一些日常生活很简单的用语,还讲得好难听。当然,到了国外,从张不开嘴到敢于开口,这一关还是过了。到国外两星期都敢说了,因为被逼的。一旦敢说了,也就不再有心理障碍了。但说了两年了,怎么翻来覆去还是只会那几句?英语环境出什么问题了?

大家如果现在上网,在搜索器中打“出国才知道的十大秘密”这几个字,就会看到,第一条就是“发现了并不是在英语环境中就能自然学会英语。”

如果住到外国房东家又如何?事实上,由于我们自身英语太差,外国房东大都没有耐心和你交流。除非房东放低语速,选择词汇和你交流,否则想由此来提升英语,那是妄想。

其实大部分的中国同学在国外的几年里,英文都是非常差的。除非原来英文水平很高的人,在国外进步很快。但这样的中国同学太少了。

关于成年人在国外外语学得很慢这个事实,一般的老百姓也有普遍的认识。不光是中国人,比如在国外有很多其他国家的移民,在美国加拿大居住了很久,英语仍然很差,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那成年人在国外一般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把外语说得比较流利呢?国外的语言专家有很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前提是如果能维持外语环境(不能每天缩在本族人中),那么达到流利程度的时间需要年龄除以6。也就是说,如果三十岁到国外,需要5年才会比较流利。所以很多出国读研究生和工作5年以上的中国同学,英语可能是非常流利的。但我们发现,由于开始时基础差,很难维持外语环境,所以很多移民留学生在国外5年以上外语仍很差。

2.学习外语要多记多背,也就是说是用记忆学语言。

大家知不知道人的一生多大岁数时记忆力是最好的?10岁?18岁?越小越好?错!是30岁左右。而年纪越小记忆力越差,3岁时实际上长期记忆力几乎是零。所以大家3岁以下的事一般都记不得,有几件事记得就了不得了。怎么老有人说小孩子记忆力好呢?三岁小孩给他换个妈他过几天就不记得了,还说好呢。

明明是成人记忆力好,学习能力强,3岁小孩没什么记忆力,理解力跟成年人更不能比,可成年人学语言困难,3岁小孩最容易。其他原因不谈,单从记忆上看,刚好是因为成年人记忆力好而且用记忆去学语言,所以困难;小孩记忆力差,而刚好不用记忆力学语言,所以容易。刚好又证明语言获得不是靠记忆!

再看医学上的案例:一个失忆的人,却依然可以流利地表达自己!

3.想纠正发音,一定要专听和模仿纯正的发音,比如BBC或VOA那种

如何纠正发音呢?如果按理所当然的推论,普通话不准,大家天天听标准音就行,那大家天天看新闻联播和听广播就能纠正发音吗?结果不行。到北京住几年口音就改好了吗?结果还不行(还是小孩子行。)那找个说标准普通话的人一起生活还帮助纠正行吗?大家就笑了。很多人帮父母纠正了多少年的口音了,也没见有效呀。那怎么办?原理是一样的:多听各地人的口音,并进行比对训练,耳朵敏感度越来越高,口音就越来越小。这是成年人科学的纠正发音的方法。跟大家当初想的正好相反吧?现在大家都明白了。遗憾的是,很多英语老师不明白这一点,总是建议大家听一个标准音或追一个某国人交流。现在这一误区应该纠正了。

4.要学习外语语法,如果语法熟练,说句子就正确了。

可以无可争辩地说:语法无助于流利的交流。对照语法来说话,是不可能说流畅的。

5.要有一定词汇量,要大量背单词。但背英语单词很难。

日常交流一般5000词就可以了,阅读则需要15000左右甚至更多。对于常用的这5000词,应在头脑中建立条件反射,养成英文思维的习惯。其余不常用的字汇,可使用词根-词缀的方法加以快速记忆。

6.以前学的是书面语或过时的英语,和现在口语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口语不好。

口语不好首先是听力有问题。按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学习得到的外语,听的时候都忍不住在头脑中翻译成中文,研究表明,以正常的语速,句子超过四个词,头脑中的翻译是很难跟上的。

说的时候,又忍不住对照语法,想说流利不容易。

所以“语法-翻译法”是明显很有问题的,很多国家早已放弃。但还有一些国家,主要

是中国和英国,仍存在一些“语法-翻译法”的捍卫者。

至于有人认为是因为自己学的英语过时了这种观点,不用辩论了。课本上的英文没过时,而且无论哪国语,除了个别词,几十年的变化绝不至于影响到听不懂的地步。

7.学外语必须非常刻苦,长时间反复练习。

摩门教的传教士,只需一年的外语(包括中文)培训,就可以去传教了。

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 的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如果有符合理想的训练系统,1000个小时完全可以达到日常交流的程度,在听、说、读方面,都远远超出四六级水平。

特殊群体

我们一直在讲成年人在国外学习外语慢,那么小孩子不同吗?非常不同,他们是特殊群体。如果是小孩子(严格讲是12岁以下)到了国外环境,就算以前是零基础,只需要大约一年的时间,每天几小时,外语就讲得非常流利了,和当地人几乎一样好,而且一点口音都没有。其实我们学会自己的母语也只用了这么长的时间。

研究表明,儿童是“获得”外语,获得过程是:猜测——形成条件反射——建立语言区——实现语言思维。

成人是“学得”外语,过程是:记忆——记忆区——知识。

克氏理论—二语悉得概要

克拉申认为:简单来说,语言的掌握,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实语句发生(即我们前面探讨的有效的声音,也就是可以懂意思的外语)下实现的;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和使用语法知识;它不能一夜速成,开始时会比较慢,说的能力比听的能力实现得晚。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针对以上语言实现的特点来设计的。他的理论由以下五大支柱组成,被他称为五个“假说”。五个假说不分先后,但分量不同,下面一一说明:

1.悉得——学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的。第一条途径是“语言悉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悉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该假设认为,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语言的能力。克拉申甚至认为,如果给予非常理想的条件,成人掌握语言的能力还要比儿童强些。他同时还认为,别人在旁帮你纠正错误,对你的语言掌握是没有什么帮助的。这一点中国同学值得注意。

2.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这一假设认为,无论儿童或成人,语法结构的悉得实际上是按可以预测的一定顺序进行

的。也就是说,有些语法结构先悉得,另一些语法结构后悉得。克拉申指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悉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初学时的语法错误是很难避免的,也是没必要太介意的。

3. 监检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

一般说来,下意识的语言悉得是使我们说话流利的原因;而理性的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编辑”的作用。换句话说,当我们开口说话时,话语由“悉得”系统产生,经“学得”系统监检后成为“真言”而吐露出口。语言学习的这种监检功能可能在我们说话或写作之前,也可能在其后。

在口头交谈中,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去考虑斟酌语法。语法规则如果不是悉得而是背出来的,也用不上。但在事先准备的正式发言和写作中,语法的使用能提高语言的准确性,为演讲或文章增添色彩。

这一条可以说是克拉申对语法知识的用处做出的最大让步。

4. 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设也是克拉申第二语言悉得理论的核心部分。只有当悉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悉得。如果你的现有水平为“i”,那么就要给你提供“i+1”水平的输入。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悉得者能有足够的理解输入时,就自动地提供了。克拉申认为,理解输入语言的编码信息是语言悉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输入只是一种噪音。按照输入假设,说话的流利程度是自然达到的,是不能直接教会的。

对输入假设的理解关键点就是comprehensible input “i+1”。+ 1 就是在自己现有水平上加了“一点点”难度。换句话说,我们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点点难度才提高的。其实大家寻找的答案,最主要的出处就在这一条上。我们之前对一系列误区的分析,很多都能从这一假设中找到依据。我们今后掌握的最重要的技术就是不断自己创造这一条件。稍后我们详细说明。

另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的概念,是在这假设里引入的。克拉申认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说话能力前,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直到听懂的量达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够的自信时,才可能说话。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急着上来就想说,说的能力要来得慢,同时它是自然到来的。

5. 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心理上的因素影响着他悉得语言的速度和质量。这些因素是:1)动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2)性格。比较自信,性格外向,乐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进步较快。3)情感状态。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同样,心情放松和感觉舒适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然学得更好。

这一假设有点偏语言教学经验谈,它的重要性也常被忽视。(后来人们通过实验发现,人在试图说外语而又说不出来时因焦虑而在脑部产生的电流,可以电死一只老鼠,可见学外语时的焦虑程度之高。)

6. 可理解输出Comprehensible Output

后来语言学家又发现如果仅有输入条件而缺乏输出体系,学生就会听得懂但说的能力差。广东话中有一句:“识听不识讲。”说的就是这一现象。于是斯韦恩(Swain)在1985 年提出了“可理解输出理论”,即在输出时尝试做一些高出他们目前水平的练习。因为输出的

过程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寻找合适的形式来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他们碰到一些不知该如何表达其意思的困难时,就会去努力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自己尝试总结一些新的规则,从对方的反馈中总结经验,最终形成比较稳固的体系。

这一理论是对克氏理论体系的补充。本人认为到此,“二语悉得论”框架到此已经比较完整了。

前面这些讨论,一直是在学习语言方法的“战略”层面。大家最容易忽略“战略”而急着进入“战术”层。而战术上的偏差和错误可以弥补和纠正,战略上的失误会导致全盘皆输。下面这句话是美国西点军校学员必须背诵的:“Every Battle Is Won or Lost Before It Is Ever Fought.”大家仔细看一下,可以感到自豪了。这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家孙子的名言。

有了“二语悉得”的理论结构,就可以制定战术了。聪明的同学这时已经自己独立做了,下面我帮大家搭个架子,并讲一些以往的经验和观察,大家可以共同探讨。对于学习者来说,可以按照制定出的战术具体实践,对于教学者而言,要根据正确的理念设计课程和教学模式。我们先谈学习者的战术制定。

实践篇

外语学习能力过程四个阶段

外语获得可分为四个阶段:

1.早期(Early Stage)或初始理解期(Pre-production/Comprehension Stage)。

2.提高期(Upping the Ante)

3.增长期(Getting Serious)

4.高级期(Scaling Everest)

每个阶段情况不同,每个人的英语现有能力情况也很不同,应用的方法也不同。

对于中国大部分大学生,基本处在第三阶段“增长期”。对于从未接触SLA理念的同学,理解一下SLA,快速过一下第一和第二阶段,然后即可使用第三阶段的“A Sample Acquisition Cycle”进行练习。

早期(Early Stage)

概述—关键是建立声音和图像的直接联系

如果单纯从零基础开始,早期(Early Stage)应该是一到两个月(由于英语与中文差异比与其他语言大,中国同学至少两个月,但也不应过长。我们的经验是一般中国同学会拖长时间。)具体实施方法建议如下:

大量使用视觉辅助工具,直接建立“画面”与“声音”在大脑中的“联系”。最典型的手段有两个,一个是“看图识音”(不是看图识字,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看图片的同时听与图片相关的英语声音;另一个是我们以前谈到过的“全身肢体反应”(TPR)。在这一时期,有几个严格的要求:

1.避免使用中文翻译,充分建立条件反射;

2.不要试图说英语,只练听力;(还在沉默期内);

3.不要看任何拼写,把拼写的学习完全放弃;(不认识字母又何妨?)

4.如果有外教参与,外教可多用肢体语言或用手画图协助这一过程,不要教课;

5.不要怕听错,要放松和有信心;

这一过程结束时,应该达到1000个左右的词汇+短语量。(没问题,这个量大多数人在这期间内都达得到)。顺便说一句,以前学过一种外语的同学,再尝试这种方法时会出奇的快,而且发现跟以前学的其他语言一点不会混淆。

下面说明“看图识音”和“TPR”的具体操作技术。

方法一:看图识音

看图识音,就是眼睛看着图片,耳朵听着声音,找出和声音对应的图片。这是简单的说法,实际原理还是挺复杂的。

练习时,一定要尽力把声音和图片直接联系,不要加杂中文翻译于其中。

要用标准音。

最终的效果要达到:一听到声音,脑海中就闪现对应的形象,而不是中文翻译。

方法二:全身反应法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TPR“全身反应法”是上世纪60年代(那个语言学“火红的年代”)由美国心理学教授James Asher提出的。他分析研究母语实现的过程,倡导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左右脑的共同协调训练建立语言思维,达到掌握外语的目的。具体实现方式是:通过语言学习者听到一个外语指令,用身体动作对它做出对应的反应,从而使听者逐渐自然建立语言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听到“Stand Up”就从坐位上站起来,听到“Touch your nose”就去摸自己的鼻子。应用更多的手势和简单实物教具,TPR完全可以展示动词的不同时态以及复杂的句子形式。

T.P.R是典型的符合二语悉得基本理念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体系。它的特点符合SLA 的关于语言形成的各项假说和建议:

1.主张学习者通过“可理解输入”先建立听力能力,不强迫学生开口说;

2.降低学生紧张情绪;

3.左右脑协调使用,共同实现语言能力(左脑负责接受指令,右脑负责做动作);

4.模仿真实的语言环境;

5.不教语法知识,也不急于学读写;

TPR一般需要由有经验的教师辅导学生完成,特别是零基础者。但有一些基础的同学可以在学友之间甚至自己(先把指令录下)完成。本人认为有一点基础的同学也要自己尝试一下TPR。通过TPR的经历,可以很好地帮助建立英文思维。所以同学们不要认为:我懂Stand up的意思,不用做了。知道你懂了,但可能它只是一个记忆中的知识或中文的解释,它还不是你思维的一部分。直到重复过几遍,最后能迅速对指令不假思索地作出反应后,才逐渐实现融入自己的思维。大家可以想象这对咱们今后听复杂句子的“反应速度”会有多么重大影响。

大家要注意“Response”的意思是作出反应,所以是听指令反应。最理想的状况是大家一起做游戏,听一个人发“指令”,大家都照做,要快,最慢的和做错的“出局”或“受罚”。

各国的对比实验和测试都表明,这种学习方式比传统外语教学方式效率高出几倍,还不用说它实现的是“外语思维”这一根本区别。

提高期(Upping the Ante)

概述—关键是可理解性听力内容设计

Upping the Ante?这可是第四阶段的词。没办法,Greg Thomson用这个词代表第二阶段,看着喜欢,继续沿用。

经过两三个月的“图象+声音思维”训练,已经掌握了1000个左右的“声音”,它们会在很多英语句子中频繁出现,而且大部分是句子的“骨架”。虽然这时听完整的句子还不懂,但已经不再是完全莫名其妙的声音了。而且经过了TPR等条件反射式的训练,对很多“声

音”的反应速度还是相当好的。这时,我们要开始提高了。首先明确目标:1.要学会听懂简单的句子,建立整句的英文思维;

2.达到能听懂简单的,可能是慢语速的整段英文;

3.在提高期后期开始尝试简单“说”英语,实现简单沟通;

4.开始引入阅读材料(不是学习如何阅读);

另外还有,很小声地说:“要了解一点英文语法。”我们先谈这一点,省得有人激动。再重申一遍:是了解一点英文语法,它的一些语法现象以及与中文的不同点。这是本人对语法知识在整个外语掌握中能容忍的最大限度,还是因为我们中文造成的。

我们中文的语法,是全世界各种语言中最简单的,这也是造成汉语是世界上好学的语言的原因之一。怎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好学的语言了?不是听说汉语天下最难吗?谁跟你说的呀?又是人云亦云的误区。大家可能认为中国文化丰富,语言古老美丽,想必很难。其实正相反,而是巧妙而简洁。另外以前说汉语的外国人少,感觉一定因为它难学。其实并不是因为难,因为人家不爱学,中国太落后,学它没用。现在中国富强了,学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大家发现身边中文好的老外越来越多吧。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一年左右,就能把“生存汉语”掌握的不错,听着还不怎么犯错误。而一个中国人同样到了外语环境下一年,尽管以前还学过多年英文,对英语的掌握程度也比外国人低,而且还错误不断。这一现象,在与来华后许多掌握了中文的外国专家一起分析后,发现是由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的:

1.汉语对话是世界上最好学的,只要你不太计较“四声”的准确度,那学中文对大多数其他国家的人来说,是最容易的。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国同胞们,如果有机会接触摩门教的传教士(加拿大非常多。在街上看到两人一组白衬衫黑裤子的年轻人就是。他们教会要求他们为不同民族人传教使用对方的语言而不说英语),会对他们身在美国加拿大的英文环境下从零基础,仅用半年多就掌握相当流利的汉语交流能力感到惊奇的。当然他们一定会跟你说是上帝帮他们的。尽管要认中国字时可就没那么快了。

2.外国人在中国能找到的语言环境非常特殊的而且是“非常理想”的,其中包含太多的通过语言环境自然掌握语言的“有利条件”,而中国同胞在国外是很难找到相似的环境。一会儿我们重点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并重点分析这些条件,看我们如何能“提纯”出比这更好的条件帮我们掌握语言。所以外国人来中国后,在中文环境中学中文比较容易。

这一时期听力训练的材料准备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平时和同行讨论最多的问题。先把原则告诉大家:

关键还是要提供“可理解性输入i+1”。这时,材料最理想还应该是有视觉辅助的,最重要的是其新增内容的出现(+1)是在我们现有水平(i)下“可预测”(Predictable)的。

介绍一个比较理想的学习条件,它可以是如下形式:(我们先分析理想条件可以是什么样的,后面会分析如果在缺少资源的情况下怎么办?其实就是如何模拟或寻找理想条件的替代品。我希望最后能帮助大家的是达到自己会判断分析如何能让自己接近理想状态的能力。)大家的水平(i)已经有1000个左右的“声音”在脑子里了,“可理解性”的实现难度降低了。这时候,一个比较理想的学习体系可以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顺序也是在先,叫做“续列法”(Series Method),第二部叫做“生成对话”(Dialogue Generation)。两部分可单独使用,一起用最理想。第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TPR的发展和延续,需要外教的参与。

方法一:续列法(Series Method)

外教用简单英语结合肢体语言,实物和实景向你描述你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一个连续动

作,难度控制在有(+1)为大约为10%-20%的新词汇(用1000个左右的词汇描绘这类动作很容易做到)。这种连续动作典型的是:

如何泡茶?如何开车?如何用钥匙打开房门?如何刷牙等等一些生活经历的全过程,用全程动作和实物配合来边说边完成。

“First you take out your keys.(拿出钥匙)This is the key.(晃晃钥匙)Then 比如如何开门:

you find the lock on the door. (找到锁)Use your key to unlock it.(用钥匙开锁)Turn the doorknob this way.(拧门把手)Then you push the door open,(推开门)enter the room,(进屋)and then close the door behind you. (回身关上门)。”

有第一级基础的同学,结合老师动作完成听这个难度没问题。又形象,又直观。这种训练进行一段时间,很快就能听懂各种与生活经验相关的简单句了。

上面这种训练还是单人的“独角戏”,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就可以进入接下来第二部的“生成对话”(Dialogue Generation)。

方法二:生成对话(Dialogue Generation)

大家注意,“生成对话”不是自己试着对话,还是听人家对话。对话只是指从“续列法”(Series Method)中的单人独白式的解说,变成了有交流,有反应的实景对话。对话的背景先用“续列法”同样方式单人介绍完毕,让你已经对对话的程序和大致内容了解,然后听对话。比如“如何打车”。先由“续列法”开始:First,walk to the street. Then hold out your hand when you see an empty taxi. If the taxi stops,you get on to the back seat. Say hello to the driver and tell him where you want to go. Make sure he has reset the meter. When you arrive,pay the amount shows on the meter and say good bye. Then close the door behind you. (当然不一定为此真打一趟车,可用教具模拟)然后听对话:一个人拦住了出租车,司机问“去哪里”,答“去…,离什么著名大楼或什么街很近”。路上人多车多,司机颇有怨言,“周末会好些…”到站了,“多少钱?”“多少多少”“给你100”“找钱50”,“拿好发票,别忘了东西”“再见”。这一对话可以再来一段,程序差不多,内容不同,句子不同。但由于背景熟悉,程序限定,所以很容易“预测”对话内容。几个回合下来,这种场景的对话就非常熟悉了。生成对话的制作可以都用真人,但也可以找到一段对话的录音,再由外教把背景介绍和对话程序按上述方法表述出来加在对话前先听,再开始听对话。

续列法和生成对话的练习原则

这两部听力练习的原则大家要掌握的是:

1.使用生活经验中熟悉的情景或经验能够预测的情景;

2.尽量使用视觉或动作代替语言解释,全过程都用“亲身经历”完成;

3.启始难度控制在第一遍听能到80%~90%能懂;

4.注意听,不要试图说话;

5.绝对禁止阅读和记笔记;

6.可以把过程录音以后听。

美国、加拿大有一电视节目“Yan Can Cook”,一个著名华裔电视厨师Yan教大家做中国菜。他一边幽默地叨唠一边切菜、炒菜,几乎把每个菜、原料,制作过程的每个动作等,全部同步地用英文仔细地叙述一遍,当时惊叹为理想的“可理解性输入”体系!只是没好意思介绍给周围人,怕他们说我拿他们开逗。

寻找人工替代品

第二阶段“提纯后理想体系”应该的样子的简单描述:

这样一个系统,能在这一阶段语言难度下,由简单句组成的,对带有画面的故事情节进行连续的语言描述。故事最好是连续的,情节和画面的设计,应该是通过我们的观察,现有语言成分的掌握,与实际生活经验的联系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上下文的关联,“预测”得出每句话的含义。

当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很发达,英语学习系统很多,大家应该本着二语悉得的原理进行科学的甄选。

比如,看原版电影好不好?对于以动作为主的电影,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关键是,电影的场景要能够帮助用户实现“理解性输入i+1”。能够适合这一阶段的电影不是太多,真正的看电影学英语最好放在第三阶段。

有的同学找到的一些专门教语言的教程,是有带图象的。拿来一看,两个老外在画面上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进行英语对话,这些也是典型的“无效画面”,因为从影片中完全无法根据图象推断和对话内容有任何联系,跟回家听录音差不多。

该背时就背吧

在进入第三阶段之前,有两个迟早要讲问题先探讨一下吧。一个是单词,一个是拼写。

最香、最亲、最爱,也最臭、最烦、最恨

大家对英语单词就是这一感觉,听着跟有的女孩子对老公的感觉似的。大家对单词的感情实在太复杂了。

不过到了这里,谁还再问:“那到底要不要背单词啊?”或还在说:“背单词很重要!”就太不应该了。因为到现在应该知道“背单词”这一说法本身就存在问题。背单词指什么?如果是指单纯背英文单词的中文解释,词性和拼写的话,那是在背知识,结果一定是哑巴英语,背多少又有什么意义?弗朗索瓦在100多年前都证实过了。如果“背”下来的是这些单词的全部“声音”(可不是音标)和实物或概念的直接联系,那对交流才可能有帮助。但大家已经知道这种能力不是靠背来的。但无论如何,单词是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对单词有正确的了解有助于语言的掌握。

英文到底有多少单词呀?韦氏字典上是四十五万个,牛津字典上五十万个,英国伯明汉大学曾编纂的单词集有两千万个。这就是英语的特点,单词量巨大。那一般Native Speaker 掌握多少单词?有人认为是50000,这显然有问题。让一般Native Speaker考GRE单词,才20000以内,大部分人已经很困难了。一般认为Native Speaker应该在15000到30000单词量之间。跨度如此之大,跟个人受教育程度十分有关联。这一点很有意思:在中国,尽管个人文化程度有差异,很少会出现在交流中听不懂对方词汇的现象(专业术语不算),而这在英文中是常发生的事情。另外在中文中,谁要是使用了一个文雅的词汇或成语,听者大多都能懂,也没人会有意见。在英文中确不同,说一个“大词”,经常有人听不懂,不是让别人感到惭愧,就是让人反感,有人还会不客气地说一句:“English please!”。另外我们看中文小说,很少有不认识的字或词,但Native Speaker看英文小说,碰到不懂的词是常事。我们一般能有15000以上的单词量,应该算可以了。当然Native Speaker除单词外还掌握了大量的短语,这一点我们先不讨论。这15000左右的单词,出现频率和非常不同。某个统计资料显示:

最常用的200个单词,出现几率或使用频率达10%。

最常用的2000个单词,出现几率或使用频率达80%。

最常用的前5000个单词,出现几率或使用频率达97%。

最常用的前10000个单词,出现几率或使用频率达98.5%。

最常用的前15000个单词,出现几率或使用频率达99.5%。

统计的背景和条件不同,这一数据会有所不同,但大致比例如此。大家发现单词量越大,使用频率增长百分点越小。经常有同学说:“一般英语交流就使用5000个单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道理的。一方面是使用中97%的单词就是这5000个,另一面是假如你就流利使用就这5000个单词组合的句子,完成复杂交流也应该没有任何问题,但阅读还有困难。

最前200个单词,虽然量少,使用率最高。这些单词是:hello,bye,good,bad,this,that,he,she,is,are,come,go,before,after,on,in等。这些词汇太基本了,使用频率太高,相信大家就算当初是背的,也基本上换成自己的思维了(he和she可能还没有)。有的MBA课程上甚至还教给学生,在去国外谈生意之前,最好能掌握这类外语词汇,在社交场合很有用,特别是去日本,会得到格外的尊重。

第二层2000个单词,应该是高中英语范围内的。如果能流利使用,已经可以听懂简单生活对话了。第三层的5000单词(包括那2000),是无论对话和书面,使用最频繁的单词,达97%了。所以这5000单词,一定要建立“声音的思维”,否则交流困难。大家常说的“哑巴英语”现象的表现之一就是已经掌握这5000单词的知识而没有建立“声音的思维”。建立方法我们已经在第二阶段讨论了简单形象2000到4000左右的单词。还有一些,特别是一些抽象的词汇怎么办,我们到第三阶段讨论。

从5000到15000这10000个单词,数量巨大,但使用频率低。依在下的意见,您愿意背就背吧,不用管什么“英文思维”了。

英语词汇大多是由法语,拉丁语的词根构成的。了解和掌握这些词根,可以成倍加快背单词的速度。用俞敏洪老师的话讲:“如果巧妙地采用词根记忆的方式,10000个单词应该在100小时以内解决,很多同学只用大约60小时。”我们大多数考过GRE的同学都作到了,他们是在大约200小时的时间里背下了20000个新单词。不考G的同学根本用不着这么多,再有10000个单词就是高手了。简单重复一下词根记忆的原则和方式:

1.大家希望掌握的英语单词中,80%以上由词根构成,而且刚好是大家现在不会的复杂词(2000个基础词以上)。越简单越不用词根,比如this,that,big ,bag.

2.同一词根使用的单词在几个到几十个之间,会一个就会了一串;

3.常用英文词根有几百个,大家只需要250个左右就可以了。而且这250个中,有大约100个大家已经认识了,可能没意识到;

4.每天不要贪多,用30分钟就记100个,再用10分钟稍微看一下昨天的。三个月一到,10000个拿下,才花了60小时。

方式嘛,举一组词根大家玩一下吧:pel 推,tract 拉. pro向前或向上,er/or 人或机器,re再次或往回,dis 离开,com/con 一起,ex 出,at去。

Propel,propeller,repel,dispel,compel,expel.

Protract,tractor,retract,distract,contract,extract,attract. 十几个即使都是生词,三分钟足够了。

社会上很多快速记单词的课程或书籍,大多是这一方法的变种。个别走得太偏的还有给每个单词讲故事,大家可千万别跟着跑。还有人讲什么词头,词尾,词中,词节,词根,词缀,搞得好复杂,一个简单的方法,把250个小玩意分6类,实在没必要。当然有的词根和词的意思稍有一点远,但关联性还是比较强,稍饶一下,还是很好记的。(大家可以参考蒋争老师那本258个词根9000多单词的那本英语词汇奥秘和俞敏洪的红宝书)

了解了一些有关背单词和英文拼写的一些背景知识,我们可做如是想:

1.背英文单词本身并不难。用比较巧妙的方法,大部分英文单词很快可记下来。

2.常用的5000以下的单词,对英文思维要求很高,要达到听到后马上反应的是该词表达的事物本身而非中文解释,否则听力障碍太大。

3.因为5000个常用词以上的单词,出现的几率较小,就算用先中文记忆也没有太大关系,效率反而高。大家不要在这些单词上追求立即达到英文思维。熟悉后有机会再慢慢转就是了,不必钻牛角尖。

4.英文字的阅读和拼写,对中国同学来讲是很容易掌握的,大家以后找个有关英文和拼写读音规律的解说,看一下就好,一共也就两三页。在开始阶段,要把精力重点花在掌握声音上,不要依赖读文字,也不要抄写。

5.将来如果有哪个中国的投资者愿意去国外投资办教育,咱们可以跟李博士到美国去教他们识字去,给他们一些color see see。

第二阶段小结

使用了Series Method 和Dialogue Generation,听的能力逐渐提高。这时候千万不要着急,还差得远。能力有一定的了,但还太局限,到第三期才会增长和拓展。第二期的总时间跨度每个人会比较不同。如果能够达到理想状态,专家分析应该是三到六个月可以完成。我们还是保守一些,至少六个月吧。在进入第二期的后段,我们可以开始试着说一点我们熟悉的外语了(错了没关系,既不要着急,也不要忙着更正)。然后可以开始接触文字了。接触文字的目的完全不是为了学习拼写,而是在下一阶段,可能要学文字资料帮助我们掌握英文理解能力。因为我们说过,英文是不需要学认字的,会说就会认,而且中国人都是认字高手。

第二阶段的策略讲到此处差不多了。总之,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练习听力,而关键是找“可理解性的输入。”这种输入可以来自老师,来自多媒体教程,来自外语环境的某些特定场景,等等。关键点再给大家总结一下:

1.千万不要着急学文字,语言掌握的关键解决“声音”。

2.不依赖语法知识和中文翻译,重点是“猜测”着听。

3.参考Series Method,Dialogue Generation。

4.在后期能听懂简单段落和简单对话时,可以模仿和重复一些句子并尝试自己说。

5.最后,可以开始阅读一些与听到的对话有关的文字。注意一定要在听之后才能读,千万不能一发现听不懂马上去翻看文字来帮忙。

这一阶段的结束,应该可以听懂生活中简单的语言。如果非要与词汇量挂钩,应该是2000到4000。用知识量来衡量,应该也就是高中毕业左右的量,当然听力程度相对高。第二阶段大致要用6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了解了如何作到符合二语悉得的基本原理,实践起来只要尽量遵循这些原则就好。我们既不应该认为要跟外教去“学”外语,也不要缠着老外瞎聊。如果有好的学习材料,能够提供符合这一阶段特点的有效输入,其实并不需要外教,尤其这一阶段还不用开始说太多英语,外教的用处不大。我们也介绍了比较理想的材料的大致特征,供大家参考。现在好的系统越来越多,大家可以自己评判了。这一阶段的重点就是听力。在这阶段需要听标准发音(还没到纠正口音的时候),而且尽量要带耳机听。不要急着开始说,也不要开始读和写。最后,我们再带着对单词量,背单词和英文拼写的一些认识,其实已经开始进入下一个阶段了Getting Serious了。

增长期Getting Serious

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语言难度和量增长。重点还是听力,但可以开始有针对性地说英文,同时需要进行阅读(但主要并不是为了学习如何阅读)。这一阶段结束时,可以说已经能够进行正常交流和阅读了。(外企一般职位面试,出国求学,国外生活和从事一般技术型工作等可以应付。一般听英语新闻困难不大,看原版电影可听个大概)。在这一阶段初、中期的中国同学数量比较多,但往往时间拖得过长,同时遇到的困惑也比较多。我们前面刚提到,尤其在这一阶段,每个人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习效率和成功与否。

如何制定有效语言学习策略的方法和技巧,是近年语言学研究最关注的课题。语言研究出现的两个趋势,第一个我们前面已经涉及,即外语学习跟二语学习区别逐渐被缩小。本来一个是指语言学习者在国外的外语环境中学习目标语言,另一个是指在自己母语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但研究者逐渐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二者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少,而两者的共性却是最令人为关注的问题。比如我们提到的出国人员数量的增多,而到了国外外语环境中的成年人,在自然语言环境学习外语时碰到的困难依然很高,甚至很多都是跟原来在母语环境中的情况是相同的;而另一方面,在母语环境中的学习第二语言者,随着语言资料的日渐丰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影视产品的增多,互联网的普及,在自己母语环境中接触多种形式外语表现方式的条件也越来越好,在自己国家掌握二语的形式和手段也越来越丰富。所以本文根据这一情况和一些新的研究趋势,以及对在国外同学学习语言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不对外语和二语做严格区分,更着重分析共性问题,同时分析应如制定学习策略。

从七十年代开始的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使语言教学者的关注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如何教”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怎样学”。最新的语言学习方法Learner-Strategy Approach,更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了解每个学习者不同阶段特点,以分析和“制定学习策略”为核心语言教学方式。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通过对语言学习成功者和不成功者的大量实验数据,给语言学习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参考要素,直接指导教师和学生成功制定语言学习策略。其实简单来说,还是要在遵循语言悉得的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指定最佳方案。个人的年龄、个性、文化背景、思维习惯、学习方式等因素都直接造成个体外语学习的方法的巨大差异。

你是什么“学”型?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尽管二语悉得并不提倡有意识的“学习”外语而应该更多通过可理解性输入,下意识掌握语言能力,但“学习”能力对成年人掌握外语的影响既无法避免,也不应该成为敌对因素。成年人正是因为学习能力强,所以应该充分利用该特点对掌握外语起促进作用。

对学习类型有各种分类法,但简单来讲是这三大类型:

视觉类型Visual Learner

学习者在借助看到视觉学习时效果最好。这种学习类型的人比例最多,高达70%。他们的一些外部特点是:

很专心盯着老师的脸;

喜欢通过看文字,图表来获取信息;

很容喜欢通过“看”来“认出”文字

喜欢记笔记和用笔写出自己的思路

通过回想在某内容书页上的具体位置和形式来回忆信息

●听觉类型Auditory Learner

通过听觉学习效果最好。这类学习者大约占20%。他们的一些特点是:

喜欢老师用讲话来描述事情

喜欢对话,讨论和表演

通过“说”来理清思路和解决问题

通过声音和旋律来回忆信息

●运动类型Kinesthetic Learner

通过肢体运动学习效果最好。这类人大约有10%。特点是:

通过各种活动学习效果最好

长时间坐着不动很困难

使用动作辅助记忆

关于上述比例在总人口中是否如此存在一些争议,而且学习类型本无优劣之分,但是我们的学校教学系统和考试方式很容易把运动型学生最先淘汰掉,纯听觉类型者也有一些困难,所以视觉类型的学生数量较多。当然,很多人并不是绝对只有某一学习类型,或者是某一类型的学习者有时也采用其他学习形式,但运用各形式的自如度明显有区别。

测试自己的学习类型方法比较简单,一般通过问卷调查就可以判断。请大家上网去测试一下自己的Learning Style。(Learning Style免费测试网站很多,一般都是英文的,但很好懂。有的20题,有的上百题,还细分小类别,但基本上是以上三个类别。找个容易的做就好了。)了解了自己的“学”型,为以后选择学习方式做好准备,我们后面会用到。

增长期听力特点和应对策略

句子长了,速度快了,内容多了,听力难度明显增大。而且开始出现一些抽象词汇,仅通过图像和动作已经不能完全体现这些内容的具体含义。这时解决听力的问题必然要靠多种策略。听力困难不能简单用“不熟”或“单词不会”来概括。造成听力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当听力困难时,可能是下面其中一个问题,也可能是多个同时存在:

1.内部声音库和声音辨别的问题:(acoustic reason)

听到的声音与自己头脑中建立的词汇库中的“声音”相对比,是否可以找到对应的“声音”。如果声音库里没有找到或自己的库中声音不准,就算认识这个单词的拼写,也是不可能辨别出这个声音的。

2.解析过程(Parsing)

单个的单词可以听懂,但听句子时需要对听到的几个单词的组合的行意思的解析,解析过程出现难度。原来是主要通过视觉辅助帮助解析的,现在可能继续需要视觉辅助,但还需要其他方式的帮助。

3.文化知识库(cultural knowledge bank)

因使用语言的文化和知识背景不同而对理解产生的困难。大家不要把这里的“文化”概念想得太大,这里不是指“中西方文化差异”那种文化,而主要是指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比如“You’ve lost me.”不能用字面翻译听成“你丢了我。”有的中国同学还有一个习惯是总把这样的语言归结为“俚语”,把听不懂的短词组说成是“俚语”,甚至把英语中大量的类比和比喻analogy,metaphors等也说成是“俚语”,说自己交流能力差是不会“俚语”造成的,这种理解偏差很大。(俚语是指地方性特殊土语,甚至每个城市都不同。即使自己一个俚语不会,其实对交流也基本不会有影响。)

4.头脑中的“母语翻译”

习惯性在头脑中用中文翻译听到的英文字,结果必然是跟不上正常速度。而且从上一条大家已经了解两种语言不可以逐字逐句一一对应翻译。如果再在头脑中转两次意思,就更跟不上了。语言学家对母语听力速度测试表明,在正常说话速度四倍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可以听懂母语。但如果借助头脑中的翻译,慢一倍的速度都很困难。

听力过程和认知策略

针对以上述问题,可以制定听力策略了。听力训练的原则仍然是需要遵循大量提供“可理解性输入i+1”的原则,不可以太难,也不可以全都会。然后可以采取以下听力策略:

1.“从上至下”的听力处理(Top-down Processing)

从上至下的方式是在听一个听力内容前,先对整段内容的题目,大致内容做了解,甚至可能是自己以前非常熟悉的内容。这样做有助于听者对全文的理解而不至于“迷失”,同时可以根据听懂的部分去“预测”其他不熟悉部分的意思。这要求听者应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知识参与“预测”过程。在这一点上,成年人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前面提过的传教士,由于对经书的熟悉度高,“从上至下”地理解听到的经文讲述甚至通过阅读(如果是拼音的文字,所以还是可以有声音)内容,提高“可理解性”。我们有的同学发现在听熟悉的话题或熟悉的新闻时,听力困难比较小,再转到体育频道或其他题目时,同样的语速就不容易懂了,是同样道理。

2.“自下而上”的处理过程Bottom-up Processing

自下而上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听单个音到单个词的声音的辩识,再到字组的解析再到整个句子的理解。是从部分到整体的处理。听懂单词是这一过程最重要的部分。在初期听力程度较低的同学,往往对“自下而上”的处理过程比较偏重,同时对语言的清晰度,背景环境噪音和语速等要求比较高。

往往Bottom-up的内容难度一般需要比Top-down低。Bottom-up更注重细节的识别,而Top-down更关注对全文的理解能力。我们在练习听力时,应该同时运用以上两个策略。

应用实例如下。

问:听英文广播学习效果是否好?

我们已经会分析了。听广播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当然您可千万别苦练听写),而且Audio Learner也很适合这种形式。关键是是否有足够“可理解性输入”,所以需要具体分析。基本经验是:

1.听力材料的速度和句子难度是否适合?如果能理解一半以上才可以听,否则基本上

是在浪费时间。原则上听不懂的东西应该是“无效输入”,永远也不懂。

2.在适当的难度前提下,如果又对听的话题或内容非常了解,而且从前文可以预测后面的意思,语音清晰(建议戴耳机),速度适合,那会是比较有效的方式。特别是有些同学平时就喜欢听新闻,对时势的变化很熟悉。听英语新闻时,不久前刚听到的头条新闻可能一天之后又以另一非头条,而简短形式重复出现,效果更好。最好能快速慢速结合听,这样做效果显然比较显著。

3.没懂的部分别着急。在调查过很多用这种方式提高听力的同学的普遍经验是,个别没听懂的地方不要急,先放下,也许换一种方式再出现时就自然理解了。如果出现次数很多,再想办法查一下吧,否则就放过。其实母语学习的过程也是如此,怎么能每碰到一个不懂的就非过不去呢?非都搞懂并没什么害处,可学习效率就没了。

如果做得不得法,很多同学听了很久,提高都不大。有的同学没事儿就开着英语新闻听,其实几小时过去了,几乎没有听进去

问:看原版英文电影好不好?

原理与上面的问题相同,还是要注重“可理解性输入”。电影比广播的优势是有连续的情节,发展的故事主线,视觉辅助理解和趣味性,有助于对语言的理解。比如警察拔枪“freeze!”罪犯僵住了。“Drop the gun!”扔枪了。“On the floor!”趴下了。“Cuff him!”被拷了。“Read him his rights!”实习警察过来宣读:“You have the right to remain silence,anything you said….”一连串的可理解输入。缺点是一般影片大部分对白难度偏高,跟在国外自然英文环境的感受有些象,不可理解的无效成分太多。所以关键点又是如何通过以上策略提高“可理解性输入”上。基本经验是:

1.尽量找动作多于坐在那里说话的影片。大部分老片,情景喜剧和法庭辩论等影片多半没有办法提供有效的视觉辅助,大量是纯对白,就能看到演员的嘴在动,不能帮助提高理解。

2.对于大部分Visual Learner来说,一个重要可行手段是看电影前,先提前读英文剧本(很多可以下载)。这样会大幅度提高听力的理解性。这里阅读的用处开始显现,主要是在帮助听力理解,不是在学阅读。注意的是要提前读,不会的可以问或查字典。阅读如果有困难,也先放过,不要停下来仔细研究剧本中的难点。

3.开始看影片的时候不可以一边看一边翻看剧本,当然也不要开英文字幕,否则会养成依赖看字的习惯,特别是Visual Learner。

4.最好是同一个电影看几遍。在看某个影片熟了之后,甚至可以随电影同时念叨台词,能象我们小时候跟着电影里老松井那样同时念“李向阳又进城啦?”那样就更好了。

5.任何时候千万不要打开中文字幕。一方面是会依赖中文,不利于建立英文思维,另一方面中文字幕的错误实在太多,甚至连电影院放的原版电影的字幕中的低级错误都不少。

这里顺便说一下家长给小朋友看英文动画片是否好?判断原则是一样的。一般的原版动画片语言太复杂,那是给母语是英语的人看的,并不因为是动画片语言就简单。而且近几年动画大片的语言都非常复杂。即使对成年人来说,大部分也都应该算是作为我们第四阶段的语言教材(比如Finding Nemo,Madagascar等)。所以要找那种一看表演,不听英文都能大致知道在说什么内容的片子。否则小孩子根本不能理解,并很快失去兴趣。

以上听广播和看电影的两种方式被大家采用的非常普遍,以看电影的形式比较容易让大多数人接受,而且适合多中“学”型的人。但运用的是否符合“悉得”原则和策略,对学习效率有成倍的影响。如果没有辅助和准备就开始听和看,大量时间都是在“无效的声音”中

度过,非常浪费。另外不要动笔写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效率高,最主要的是防止学习者,特别是Visual Learner容易养成“声音――文字――含义”的认知路线,而应该直接将“声音――含义”建立关系而避免文字。在看电影的形式中,因为速度和图象场景的影响,比较容易不自觉地在运用英文思维,习惯比较良好。

第三阶段的学习策略的制定和理想学习体系特点的描述

大家争论和质疑都是有益的,无论是否同意彼此的观点,相信对我们都有启发。大家的目的也是探询提高外语的解决途径,所以不必吵架。有些基本点希望大家思考:本文中提出了一些语言学习的基础理论,都不是本人提出的理论,咱没这个水平,咱并未提出任何新理论。而提供的是这么多年国外(和近年国内)对语言教学的现有研究成果和根据这些成果观察和分析的一些现象。如果有人说:“文中列出的这些理论没什么新鲜的,也不够深入,简直就是个扫盲水平的二语悉得概论的描述。”这样的评论算比较客观。如果说文章结构有些散了倒也是事实,让大家见笑了。

二语悉得在国外成型已久,在国内才刚刚开始。我们仅仅介绍了一些最简单和基本的原理,而且都是已经被证实了的和没有太多争议的结论。比如:

1.需要建立外语思维:Able to think in the target language

2.语言的掌握不是通过翻译和记忆,而是与思维,概念或图像建立直接联系:Through association,not translation or memorization

3.语法的掌握是下意识的过程,不应该通过有意识地学习:An implicit subconscious learning process rather than explicit conscious learning or active instruction.

4.要注重理解和含义而非结构:Meaning-focus instead of form-focus.

5.语言环境和掌握语言的关系:Linguistic environment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6.关键是提供可理解输入条件Comprehensive input i+1

看到有些同学对这些基本结论还在质疑,尽管并没什么不可以的,但有些不必要。语言教学争论的焦点已不在这里了。

近几年语言教学的研究焦点是:知道了以上的结论,那在每个阶段应采用什么手段实现?如何针对每个人不同特点制定学习策略?这个课题是很难的,也是还存在讨论和争论的。因为又不能打开人的大脑看,大家同用某一方式,效果的确不同,具体在他们大脑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很不好说清楚,只能靠外部的观察,经验和实验去侧面证实。建议有成功经验的同学或老师,多从这一方面去思考。比如有同学举的某成功案例,某人是靠看电影和听广播提高的,但具体实现过程并非这一句话可以总结出的。理不通则法不明。比如一个最具体的问题:当遇到听不懂部分的怎么办?光多听肯定还是不懂。(极端的例子是大家听阿拉伯语广播,如果光刻苦听,一辈子也不可能听懂一个字。)那是用什么方法把它变懂的?专业的说法是如何成为“可理解性输入的”?这一问题并不好回答,很多成功者也没意识到是如何做到的。把握好这些关键才会提高有效性。所以建议有深入观察的同学能具体结合语言学习的基本原理,分析出在用某一个方式实现过程中,哪些手段有效了?哪些地方耽误时间了还可以改进?最后再结合个人的特点,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路线和方式就好了。

A Sample Acquisition Cycle

1.先听整段原文,段落长短控制在正常速度10钟内放完。难度选择应该是控制在第一

学习者错误与错误分析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一)

学习者错误与错误分析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一) 摘要]文章分析评价了学习者错误和错误分析在二语习得中的地位和作用,希望对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特别是英语学习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学习者错误;错误分析;二语习得 一、引言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的知识总会存在空白,这些空白是导致学习者出错的根本原因,也是学习者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标志(中介语,亦称为过渡语、中间语,是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接近目标语的过程中,由于尚未达到精通的程度,还保留母语的某些特征而表现出来的一套语言系统。中介语是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从母语向目标语过渡的统一连续体)。错误分析对于成年的学习者是十分重要的。由于错误往往是学习者主观造成的,通过错误分析就能把学习者的注意力从外界因素,例如教学环境、教师的素质等转移到他自己身上来,并加深学习者对自身的了解。当人们识别、描述、解释、评估学习者错误的时候,错误分析便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动态的、系统的描绘学习者的画卷,让人们清楚地知道他是怎么出错的,为什么会出错以及如何避免同样的错误。因此,错误分析是第二语言教学方法的重大突破。学习者错误和错误分析在二语习得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二、学习者错误的地位和作用 人经常会犯错,这是难免的。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亦不例外。从第二语

言习得这门学科的角度来讲,错误是可以被接受的,是有益于学习者的。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转换生成语法的发展,语言学家们发现学习者的许多错误并不是由母语迁移造成的;二语习得,正如母语习得一样,是一个重新创造的过程,它自然会产生学习者的错误。因此,学习者能够从错误中了解到自己在二语习得中的许多东西。例如,在通常情况下,错误出现得越少,目标语习得的知识空白就越少,学习者习得目标语的效果就越好;相反,学习者出的错误越多,目标语习得的知识空白就越多,他掌握目标语的情况就越差。因此,学习者错误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现时的外语教学提供借鉴的数据,它们在数量上与二语习得的效果成反比。从二语习得的质量上讲,错误之处即是学习者没有学习到的地方,是第二语言知识中的空白。因此,错误提醒学习者必须增强某一方面知识的学习,以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它们为学习者的自省、为错误分析提供了真实、宝贵的材料。 三、错误分析的地位和作用 错误分析能反馈学习者目标语习得的效果。通过分析错误,学习者就能断定自己的二语习得是否成功,判断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是否得当,以及决定自己对哪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语篇分析》教学大纲

《语篇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语篇分析 授课教师:丁言仁 教学对象:语言学方向(含翻译学方向)学生 教学时间:春季学期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 总学时:36 学分:2 教学目的: 1)介绍关于英语语篇和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以及主要流派; 2)培养学生分析英语本族语者文本和中国学生英语文本的结构、连贯和衔接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3)提高学生组织口语和书面语文本的水平以及他们教授英语口语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形式及要求: 课堂讲课、讨论、学生报告、评议 教学安排: Week 1: Discourse and Situation Week 2: Organization of Text Week 3: The Underlying Organization Week 4: Functions of a Clause Week 5: Reference (1) Week 6: Reference (2) Week 7: Substitution (1) Week 8: Substitution (2) Week 9: Ellipsis Week 10: Conjunction (1) Week 11: Conjunction (2) Week 12: Lexical Cohesion Week 13: Discourse Coherence Week 14: Project Work: Analyzing Actual Discourse Week 15: Project Work: Reading Week 16-18: Project Presentation 考核方法: 出勤及课堂参与(10%) + 作业(10%) + 课程论文(40% + 40%) 教材: 丁言仁,2001,语篇分析,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次根式案例分析

二次根式 教学目标: 1.根据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知道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的理由; 3.能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新设计:我们知道,用字母表示数,可以将字母和数一起运算。前面已经学习了单项式、多项式和分式等概念和运算,可以发现,式的运算本质上就是对符号运用运算律所进行的形式运算。本节课主要讨论如何对数和字母开平方而得到的特殊式子——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前面我们学习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是学习二次根式的基础,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有关知识。新设计:问题平方根的概念,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平方根的性质。学情分析:本班40名学生,成绩参差不齐,程度差距很大,鉴于此,对于学生要分层教学。 重点难点:1.重点: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的概念;2. 难点: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二次根式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言 我们知道,用字母表示数,可以将字母和数一起运算。前面已经学习了单项式、多项式和分式等概念和运算,可以发现,式的运算本质上

就是对符号运用运算律所进行的形式运算。本节课主要讨论如何对数和字母开平方而得到的特殊式子——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前面我们学习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是学习二次根式 的基础,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有关知识。 问题1 平方根的概念,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平方根的性质。 师生活动:给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时间,让他们回忆有关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有关知识,才能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二次根式概念。设计意图:回顾已学的数和式的运算,丛数和式运算的完整性角度提出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了解本章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问题请思考下列问题 面积为3的正方形的边长为,面积为S的正方形边长为。 一个长方形围栏,长是宽的2倍,面积为130㎡,则它的宽为 m。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落在地面所用的时间t(单位:s)与开始落下的高度h(单位:m)满足关系h=5t2。如果用含有h的式子表示t,则t为。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完成上述问题,用算术平方根表示结果,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和评价。关键是帮助学生实现从数的算术平方根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算术平方根的抽象。 设计意图:为概括二次根式的概念提供具体例子,同时发展符号意识。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问题:上面得到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特征?

【良心出品】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及其纠正

从阅读文学作品角度而言,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难免会犯口头或书面的错误。在corder的研究之前,语言学家观察到了二语学习中学习者的错误,并把它们进行了归类。但是他们很少注意到错误在二语习得中所起的作用。错误分析理论的倡导者corder向人们展现了什么样的错误会对老师,学习者和研究者有用。corder在他的文章“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中介绍了许多重要的理念,其中包括以下几点:应该由学习者来决定所输入的信息。当老师或语言学家在计划教学大纲时,应该考虑学生的需求。系统化和非系统化错误的区别,非系统化的错误发生在本族语学习中,corder把这种错误叫做“mistakes (失误)”,并且指出这样的错误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重要。错误在以下三方面是有重要意义的:对于老师,错误表现了学生的进步;对于研究者,错误显示一门语言是如何习得的,学习者采用了什么样的策略;对于学习者,他能从错误中学到很多东西。当学习者犯了言语错误时,教他正确形式的最有效的办法不是老师仅仅给他正确的形式,而是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错误,尝试不同的假设。许多错误源于学习者使用本族语的句子结构。corder称学习者在这方面犯的错误是不能避免的,而这正是学习者学习策略的证据[1]。基于corder的错误分析理论,许多学者探讨了二语习得中学习者的错误、错误产生的原因以及正确对待错误的方式,以便帮助老师正确纠正学生学习中所犯的错误。 胡壮麟在《语言学教程》一书中对“errors”(错误)和“mistakes”(误差)的区别阐述为:错误是指语法上不正确的形式,误差则是在不得体的交际语境中出现的正确语法形式。错误钟情于语言学习者,而误差可能也会产生于本族预言者身上。错误通常是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误用或误解,这些可能是语法或语用方面的[2]。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开始观察学习者能力方面的错误并试图解释这些错误。如richard的“非对比方式的错误分析”,他指出了能力方面出现错误的根源:第一语言的迁移导致干扰性错误的出现;不正确(不完全或过度概括)使用语言规则导致了语内错误;在二语习得中错误假设的构建导致了形成性的错误[3]。 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同意上述的观点,如dulay和burt[3]指出了下面三种错误:形成性的错误,干扰性的错误,独有的错误。stenson指出了另外一种错误,叫诱导性错误,它源于不正确的语言教学[3]。 许多研究者注意到一个人的本族语对他二语习得的影响。corder指出干扰性的错误是有促进作用的,并且能够提供学习者学习策略的信息。hagege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他说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干扰在儿童和成年人的学习中都有发现[3]。在成年人身上,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干扰更明显而且不断增加,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加,他的第一语言的言语结构更强,强加到他想要学习的其他语言的东西就越多。相反,在儿童身上,干扰特征不是那么明显,除非他们没有充分地接触第二语言。如果他们接受足够的二语教育,那么他们身上的干扰性特征很容易去除。 lakkis和malak也研究了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他研究的是阿拉伯学生的第一语言的介词知识迁移到英语学习中[3]。为了帮助老师确定阿拉伯学生英语学习的问题所在,他们观察语言的正迁移和负迁移,帮助老师理解什么样的迁移应该鼓励,什么样的迁移应该避免。他们得出结论,一方面,如果英语老师的本族语是阿拉伯语,他们可以利用学生的第一语言来组织句子结构,可以利用两种语言的对等介词。另一方面,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不同的句子结构中出现动词或词组,它们需带介词,或者在任何一门语言中没有对等词组,这时老师有必要给学生指出这些区别,让学生明白。hagege研究了第一语言对二语习得者口音的影响。他指出耳朵就像过滤器,在关键年龄阶段之后(他认为是11岁)它只接受一个人本族语发出的声音。他也提到了第一语言的迁移,目的是使读者相信确实存在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习得像本族人一样的口音的关键时期。他用法语学习作为例子,法语包括复杂

人教版初中数学二次根式易错题汇编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二次根式易错题汇编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运算正确的是( ) A .632a a a ÷= B .325()a a = C .=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利用同底数幂的除法、幂的乘方、二次根式的加法和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计算. 【详解】 解:A 、a 6÷a 3=a 3,故不对; B 、(a 3)2=a 6,故不对; C 、和不是同类二次根式,因而不能合并; D 、符合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正确. 故选D . 2.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a≤﹣2 B .a≥﹣2 C .a <﹣2 D .a >﹣2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其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易得a +2≥0,解不等式a +2≥0,即得答案. 【详解】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a +2≥0,解得a ≥-2. 故选B. 【点睛】 本题是一道关于二次根式定义的题目,应熟练掌握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3.已知实数a 满足2006a a -=,那么22006a -的值是( ) A .2005 B .2006 C .2007 D .2008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先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求出a 的取值范围,然后去绝对值符号化简,再两边平方求

出22006a -的值. 【详解】 ∵a-2007≥0, ∴a ≥2007, ∴2006a a -=可化为a 2006a -+=, 2006=, ∴a-2007=20062, ∴22006a -=2007.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了绝对值的意义、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求出a 的取值范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下列计算中,正确的是( ) A .= B 1 b =(a >0,b >0) C =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a≥0,b≥0 a≥0,b >0)进行计算即可. 【详解】 A 、 B 1b (a >0,b >0),故原题计算正确; C ,故原题计算错误; D 3 2

二语习得语间错误和语内错误分析教学教材

二语习得语间错误和语内错误分析

从语间错误和语内错误看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作为外语系的学生,英语是我们除母语外学习的第二种语言。二语习得是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学生对二语的学习从小学开始到大学也要继续学习,至少有十年的学龄。可是,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我们仍然不断地出现问题。下面是我对自己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分析。 英语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其中说和写一直是我英语学习的难点。而这两项有共同之处,就是英语翻译中的汉翻英。说就是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需要把汉语翻译成英语,虽然很多人说要培养英语思维,不要先想好汉语再翻译,可我觉得很难做到。在你想问题时,潜意识就用汉语了。而写作也是如此,写作只是把你的从说的变为写的。汉翻英中,经常出现汉语找不到对应的英语单词的问题,这是语义缺失,比如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词语。而且在表达的时候,由于单词量少而不会翻译经常出现,这是因为单词输入量太少。平常常用的单词很容易记住,不经常用的新单词很容易被遗忘。而翻译中常出现的错误可分为语间错误和语内错误两大部分。语间错误是由于母语造成的;语内错误是受二语的影响造成的,与母语无关。二语习得者把他们自己的母语作为资源,并依赖于它。当母语系统与二语系统非常接近的时候,二语习得者可以从比较中获得很多帮助,帮助他们更容易学习二语,这种现象叫做正迁移。相反,当母语系统与二语系统有很大差别时,由于受母语的干扰,二语习得者通常会犯错误,这种现象叫做负迁移。负迁移中产生的错误叫做语间错误。语间错误是语言的迁移性引起的.也是受学习者母语的干扰所产生的语言错误。根据语言迁移理论,当产生负迁移时,会产生语言错误。目标语和母语之间无论从语音、语法结构、语义还是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异。语内错误主要是由于对目标语的规则理僻错误所产生的。学习者把目标语的规则应用到并不适用的地方。导致语内错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过度概括。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会根据所学的某些规则创造出目标语中并不存在的变体。相类似的表层结构会促使学习者推出并不存在的结构。二是简化。学习者总是在学习中回避目标语体系中的某些多余东西。以下举出了具体的例子: (一)语间错误 错误1:I eat lunch at canteen in the school. 正确形式:I have lunch at canteen in the school . 在汉语里,“吃午饭”( eat lunch )和“吃午饭”( have lunch )意思相同,而且前者比后者使用得更多。但英语里却使用have lunch,而不使用eat lunch。产生这个错误的原因就是学生受到了母语汉语的干扰。 错误2:My mother called me to do homework right now.

语篇分析的基本维度和方法

语篇分析的基本维度和方法 彭薇 语言运用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信息的获取,而阅读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在英语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我们更多接触到的也是书面语篇的形式,这就决定了语篇阅读的重要性。在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成为关键。随着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阅读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语言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阅读理论。阅读不管是被看作简单的符号识别过程还是复杂的认知过程都有其理论的基础,因此便出现了一些阅读理论。这些阅读理论有助于加深对阅读活动的认识,并提高阅读能力。但随着认识的提高,我们发现很多的理论也存在不足之处,而我们也需要朝着进一步完善阅读理论的方向继续研究。因此,本文将从阅读的理论基础出发回顾阅读理论研究现状,并把这些理论和英语语篇阅读结合起来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英语语篇阅读研究进行展望。一、语篇阅读及其理论基础语篇阅读是一个信息获取、解码、重组的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传统的观点认为阅读理解就是字词识别、语义串联的过程。 语篇是现实交际中的基本单位,语篇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语篇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语篇分析成为高中英语课文教学的新视角和新手段,语篇分析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语篇分析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语

言教学模式,使语言教学从句子层面上升到了语篇层面上,语篇分析对语言教学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阅读者能从宏观的角度,将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在理解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意图,提取出重要而又有意义的信息。教师培养学生在英语阅读中有机地运用语篇能力有助于深入理解语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将语篇分析引入阅读教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水平。语篇分析阅读教学法不光从理论上阐明了语篇的本质和生成机制,更在于它的实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语篇分析的启示能使教师合理地选材,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可读性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有目的、循序渐进地组织阅读教学。 其次,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必须参与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认知过程,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交际性。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增强阅读信心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再次,语篇教学改变了以往的重句子、句型操练、语法讲解、词汇讲解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由宏观到微观、从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对文章进行分析和理解,并从字里行间理解作者的深层意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生高层次的综合语篇运用能力得到了培养。

(易错题精选)初中数学二次根式难题汇编及答案解析

(易错题精选)初中数学二次根式难题汇编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实数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且|a|>|b|,则化简2a a b -+的结果为( ) A .2a+b B .-2a+b C .b D .2a-b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利用数轴得出a+b 的符号,进而利用绝对值和二次根式的性质得出即可: ∵由数轴可知,b >0>a ,且 |a|>|b|, ()2a a b a a b b +=-++=. 故选C . 考点:1.绝对值;2.二次根式的性质与化简;3.实数与数轴. 2.已知实数a 满足20062007a a a --=,那么22006a -的值是( ) A .2005 B .2006 C .2007 D .2008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先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求出a 的取值范围,然后去绝对值符号化简,再两边平方求出22006a -的值. 【详解】 ∵a-2007≥0, ∴a ≥2007, ∴20062007a a a --=可化为a 2006a 2007a -+-=, 20072006a -=, ∴a-2007=20062, ∴22006a -=2007.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了绝对值的意义、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求出a 的取值范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下列计算中,正确的是( ) A .35344= B 1a ab b b =(a >0,b >0)

C .5539335777?= D .()()22483248324832670÷? +-=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a ?b =ab (a≥0,b≥0),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a b =a b (a≥0,b >0)进行计算即可. 【详解】 A 、534 =532,故原题计算错误; B 、 a a b b ÷=1a b ab ?=1b (a >0,b >0),故原题计算正确; C 、559377?=368577?=6857 ,故原题计算错误; D 、()()22483248324832÷? +-=32 ×165=245,故原题计算错误; 故选:B .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关键是掌握计算法则. 4.下列式子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 A . B . C . D .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解:选项A ,被开方数不含分母;被开方数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A 符合题意; 选项B ,被开方数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B 不符合题意; 选项C ,被开方数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C 不符合题意; 选项D ,被开方数含分母,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学习者错误与错误分析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学习者错误与错误分析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作者: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科教学英语位延延 摘要:彼德·科德(S.P. Corder)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出发,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做了三方面的分析:第一,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熟悉的程度;第二,了解学习者是如何学习语言的。第三,错误分析对学习者本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错误是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客观存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通过利用错误分析研究学习者错误的特点、分类,了解错误产生根本原因,并且用正确的策略加以个更正,这样才能在英语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事半功倍。 关键词:错误分析;二语习得;英语教学;纠错策略 一、学习者错误的地位和作用 错误有益于学习者的学习和进步,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来讲,错误是可以被接受。二语习得,正如母语习得一样,是一个从无到有,从陌生到熟悉,甚至是掌握,都是一个重新创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错误。所以,学习者能够从学习的错误中了解到自己在二语习得方面有哪些缺陷与不足。从二语习得的质量上讲,错误之处即是学习者没有学习到的地方,是第二语言知识中的空白。错误时刻警惕着学习者必须增强某一方面知识的学习,以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它们都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省、分析错误的提真实而又宝贵的材料。 三、错误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中国的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的典型的行为错误是对英语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的无意识的误用。当一名男性学习者指称某物为一名女性所属时时,他可能误用“his’’(他的)来代替“hers”(她的);相同地当一名女性学习者指称某物属于一名男性时,她也可能吴用“hers”(她的)代替“his”(他的)。虽然这些学习者已经掌握了所有英语代词的格,但他们在运用时几乎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这些行为错误。然而,在某些场合中,初学者有可能尚未掌握英语代词,他们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哪个代词格,那么,这个英语知识中的空白即被定义为学习者的能力错误。错误分析要求学习者能够描述错误,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划分错误的其中一种方法是从整体上识别学习者的话语与重新构造的目标语有何区别”(Rod Ellis:18)。运用这种方法,学习者的许多能力错误都可以归结为遗漏(omission)。比如,许多学习者遗漏了英语的动词而造出这样的句子:“That is bike is cool.”(那辆车很酷),正确的句子应该是“That bike is cool.”The sky is black ” (天黑了),正确的句子应该是“The sky turns dark.”。比较目标语发现,这些学习者都遗漏了语法正确的话语所必需的关键部分,即英语的系动词“be”。他们的这些错误应归为一类。描述学习者错误,并对它们进行归类,能够帮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诊断学习者的问题,并且为我们描绘出错误类型的历时变化过程。 错误具有可预测性,错误分析同样能够解释学习者为什么出错,并帮助学习者下次避

语篇分析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语篇分析意识 要提高精读课教学效果,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逐句分析、讲解的阅读教学模式,立足于语篇,树立语篇分析意识。教师授课时,采用“交互作用”的策略即把“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种方法相互结合运用。先“自上而下”,从宏观上着眼把握理解语篇,将着眼点放在“篇”而不在“句”,从整体意义和深层含义上把握文章,重点介绍与阅读材料有关的背景知识,从整个语篇的结构安排人手,纵览全篇,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的分析,由整体到局部,逐层剖析,弄清主题是怎样逐层展开的,弄清各层之间是怎样衔接和连贯成篇的,各层对于表现文章主题起的作用,帮助学生获取和掌握语篇骨干和框架,领会语篇所传递的信息。同时采用“自下而上”方法,从微观上对实现语篇的语言手段展开分析,对重要的单词短语进行讲解,对复杂的语法现象进行分析,对结构复杂的长句难句进行阐述,来排除阅读理解的障碍。教学从篇到段到句及单词短语,最后再回到篇上,逐渐使学生对语篇从模糊宏观到微观,最后达到清晰宏观的理解。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在语言交际的动态环境中掌握语言的交际能力,有效地提高语言技能。 2.导入背景知识,丰富语篇知识 背景知识是学生理解课文和揭示作者写作动机的关键,理解特定语篇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它包括文章的创作背景、作者背景、文化背景等。拥有的背景知识越丰富,就越能把握语篇内容和主旨;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文学、地理、宗教、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背景知识越了解,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教师在精读课文的教学时,利用与课文材料相关的实物,幻灯片、PPT、影片等向学生介绍背景知识,对所涉及到的相关文化知识向学生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特有的历史知识、社会现象、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以及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等,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逐步导入课文,激活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以帮助学生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整体把握文章,正确领会作者创作动机和写作意图,挖掘语篇潜在意义,对篇章做出正确的解读。 3.加强语篇结构分析,掌握语篇的结构模式 语篇结构是高度抽象化的篇章模式,它揭示了不同语篇的主要特点和本质特征。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语篇特征,都有固定结构的模式可循。教师应有意识从语篇宏观结构入手,以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対不同体裁的语篇所具有的不同篇章结构进行分析,让学生熟悉各种体裁和语篇结构模式,掌握某一体裁的语篇的特定篇章结构图式。教师介绍某次常见的或特殊的语篇结构,一般会从标题、主题句、结束语等方面总结语篇结构的特点。英语精读课语篇体裁十分丰富,语篇的内容变化无穷,但语篇的结构是有限的,就语篇的结构而言,常见的有议论结构、说明结构、叙事结构和描写结构。在教学中学生要学会分析并掌握这些体裁的语篇结构模式,如:议论文的语篇结构为提出论点——反驳与论证——结论;说明文的语篇结构属于概括陈述-具体陈述—概括陈述;叙事篇章的语篇结构为背景——人物——事件及发展——结局与评论。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了解语篇体裁,对典型的篇章模式加以讲解分析,并对不同的篇章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技巧指导。具体分析不同体裁的各自特定篇章结构图式,掌握不同类型的语篇结构,学生就会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通过对语篇进行结构分析,教师要教会学生提炼出文章的主体框架和作者的思维脉络,从整体意义和深层含义上把握文章,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宏观的把握和认识。 4.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把握语篇主题思想 语篇作为一个整体,衔接是语篇中最突出、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语篇通过一定的衔接手段,将句与句,段与段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语篇衔接不但有语法、词汇等成分,而且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也存在逻辑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突破句子的局限,应以篇章为起点,以语篇衔接理论为指导,加强衔接理论的系统讲授,引导学生把握逻辑联系语、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把衔接手段提升到篇章层次来。观察段落之间表示因果、

二次根式易错题汇编及答案解析

二次根式易错题汇编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在下列各组根式中,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根据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判断即可. 【详解】 A=不是同类二次根式; B=是同类二次根式; C b == D不是同类二次根式;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化简,把几个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它们的被开方数相同,就把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2.下列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A3 B±6 C D.3+= 【答案】A 【解析】 【分析】 原式各项计算得到结果,即可做出判断. 【详解】 A、原式=|-3|=3,正确; B、原式=6,错误; C、原式不能合并,错误; D、原式不能合并,错误.

【点睛】 考查了实数的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3. ) A .±3 B .-3 C .3 D .9 【答案】C 【解析】 【分析】 进行计算即可. 【详解】 , 故选:C. 【点睛】 此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性质,熟练掌握这一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4.若代数式 1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实数x 的取值范围是( ) A .1x ≠ B .3x >-且1x ≠ C .3x ≥- D .3x ≥-且1x ≠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二次根式和分式有意义的条件,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分母不等于0,可得;x+3≥0,x-1≠0,解不等式就可以求解. 【详解】 在有意义, ∴x+3≥0,x-1≠0, 解得:x≥-3且x≠1, 故选D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式和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关键是掌握:①分式有意义,分母不为0;②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5.有意义,则实数x 的取值范围是( ) A .x≥1 B .x≥2 C .x >1 D .x >2

二次根式基础测试题及解析

二次根式基础测试题及解析 一、选择题 1. 有意义,那么直角坐标系中 P(m,n)的位置在()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先根据二次根式与分式的性质求出m,n的取值,即可判断P点所在的象限. 【详解】 依题意的-m≥0,mn>0,解得m<0,n<0, 故P(m,n)的位置在第三象限, 故选C.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坐标所在象限,解题的关键是熟知二次根式与分式的性质. 2.下列各式中计算正确的是() A+=B.2+=C=D2 =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结合选项,分别进行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加法运算、二次根式的化简、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选出正确答案. 【详解】 解:不是同类二次根式,不能合并,故本选项错误; B.2 = ,原式计算错误,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在进行此类运算时,掌握运算法则是解题的关键. x=-时,二次根m等于() 3.当3 A B C D

【解析】 解:把x =﹣3代入二次根式得,原式=,依题意得: 2=.故选B . 4. x 的取值范围是( ) A .x≥76 B .x >76 C .x≤76 D . x <76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分母不等于0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详解】 ∵67x -是被开方数,∴670x -≥, 又∵分母不能为零, ∴670x ->,解得,x > 76 ;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分式有意义,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非负数,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其意义的条件. 5.= ) A .0x ≥ B .6x ≥ C .06x ≤≤ D .x 为一切实数 【答案】B 【解析】 = ∴x ≥0,x-6≥0, ∴x 6≥. 故选B. 6.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 B )2=2 C D ==3﹣2=1 【答案】B

初中数学:二次根式易错点剖析

二次根式易错点剖析 二次根式是中考的有效考点之一,其考点形式灵活,难度不高,是比较容易得分的知识点,倘若你粗心大意,掉以轻心,也会大意失荆州,造成常态学习中不曾出现的错误,影响自己的考绩,为能及时给大家提个醒,写下这篇易错点剖析,供学习时借鉴,以杜绝以下错误走进你的考卷. 易错点1 对二次根式的意义理解不准导致错误 例1(2017x的取值范围是()A.x≥1 B. x>1 C. x≤1 D.x<1 错解:x-1>0,所以x>1,所以选B. 正解x-1≥0,所以x≥1,所以选A. 评析:根据二次根式的意义确定字母的取值范围是二次根式的一个重要而基础性的考点,解答时,一定要准确做好如下几点: 1.准确理解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被开方数是非负数,准确找到被开方数,准确理解非负数的意义是解题的基础; 2.准确选择不等号建立起不等式是解题的关键; 3.准确且熟练求解不等式是解题的核心所在,解集求错,一定不会有正确的选择. 易错点2 对最简二次根式的意义理解不准导致错误 例2(2017年荆州)下列根式是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A B C D 错解:选A或选B或选D. 正解:的被开方数是1 3 ,是一个分数,含有了分母3,所以A不是最简二次根式; 的被开方数是0.3,是一个小数,实质也是一个分数,与A项实质是相同的,所以也不是最简二次根式, 20,而20=22×5,里面还有能开尽方的因式或因数,所以也是不符合最简二次根式的定义,因此也是不能选择的.所以选C. 评析:最简二次根式的条件非常重要,对条件的意义和应用也可以这样理解: 1.最简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一定不能是分数或分式或小数; 2.最简二次根式中的每一个因数或因式中一定不能含有开的尽平方的数或式; 3.判断的前提条件是被开方数中各个因数或因式之间必须只有一种运算连接而成,这就是乘法运算. 易错点3 的意义理解不准导致错误 例3 (2017年枣庄).实数a,b在数轴上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a的结果是()

论外语_二语习得中的错误分析

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1期(总第92期) 论外语Π二语习得中的错误分析 郝兴跃 (昆明理工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3) 收稿时间:2002-10-23 作者简介:郝兴跃(1965-),男,汉族,云南昭通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语用学,翻译理论等。 摘要:错误是外语Π二语习得中无法避免的现象,研究错误的产生及其特点对外语Π二语教学能起 到积极作用。为此,本文重点探讨了引起外语Π二语习得错误的根源。本文发现,引起错误的根源除了常见的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外,环境因素导致的错误也不容忽视。本文在探讨这些错误根源时,力图揭示这些根源是如何引起错误产生的。关键词:错误;二语习得;语际迁移;语内迁移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2003)01200442041.0前言 英国诗人Alexander P ope 曾经说过T o err is hu 2man ,to forgive divine.即人人都会出错,这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更是如此。那么,为什么会发生错误呢?又该如何判断语言学习者的错误?这得从语言的系统性说起。语言之所以可以学习,就是因为语言具有系统性或规则性。也就是说,如果一门语言没有其内在的系统性或规则性,那门语言无可学习性(learnability )。那么,什么是系统性呢?Carl James (1998)认为,一个系统是由其内在的各个成分组成的,各成分之间相互制约。要了解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们就得从整体出发。而学习者在学习这一系统时,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达到从整体出发的程度,他必须局部地或者是部分地去尝试弄懂这个系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习者都可能违反构成这一系统的规则。以这些规则为参照尺度,我们才能判断学习者的对错。 在进行深入讨论前,我们有必要把语言学上的mistake 和error 这两个词作一简单区分。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把这两个词称作“错误”。虽然有些作者试图用“失误”或“过错”等不同字眼来加以区分,但无法从本质上说明问题。其实,从二语习得的角度来看,这是两个极为不同的概念(Brown :217)。mis 2take 通常指的是行为(performance )上的差错,它要么 可能是说话者的随意或猜测引起的错误,要么就是口误,甚至疲劳或注意力下降都会引起人们行为表现能力的下降而导致错误的发生(Dulay ,1983)。这样说,就是指学习者没有正确地运用其原有的知识, 他具一定的能力(com petency ),却不能很好地把它表现出来(performance )。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人,不管是说母语或外语时都会犯这样的错误。通常情况下,在说母语时,说话者往往会自己发现错误并加以纠正。对二语学习者来说,只要稍加提醒,他会注意到错误并能纠正错误。也就是说,这样的话语迟疑、口误、偶尔地违反语法规则的错误并不是缺乏相关知识造成的,而是语言产生过程中发生的暂时性的不完善现象。这样的错误被称为mistakes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偏离或违背目标语语言系统规则,这种偏离或违背往往是由于学习者尚不具备正确表达的能力而引起的。即便这种错误被指出,说话者也不一定能予以纠正,他只会感到茫然,因为他尚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如某一学习者会说“D oes he can sing ?”这表明说话者的能力还只局限在疑问句前加助动词这一概念上,他或许也知道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助动词用does ,但还不具备情态动词前移构成疑问句这一知识。这样的错误在二语习得上被称为errors 。用C order (1967转引自Dulay :139)的话说,error 就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系统性的偏差。因此,本文要 讨论的错误主要指后者,即errors 。 2.0错误产生的根源如前所述,语言的规则性和系统性在使语言具

二次根式知识点总结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916916+=+ B .2222-= C .() 2 23 6 = D . 1515533 == 2.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 A .2(3)3-= B .633-= C .222 ()33 - =- D .2332- = 3.下列算式:(1)257+= ;(2)5x 2x 3x -=;(3) 8+50 2 =4257+=;(4)33a 27a 63a +=,其中正确的是( ) A .(1)和(3) B .(2)和(4) C .(3)和(4) D .(1)和(4) 4.下列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 A .532-= B .1236?= C .3232+= D .222()-=- 5.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32-=﹣6 B .311 82 -=- C .4=±2 D .25×32=510 6.已知226a b ab +=,且a>b>0,则a b a b +-的值为( ) A .2 B .±2 C .2 D .±2 7.下列计算不正确的是 ( ) A .35525-= B .236?= C 77 4= D 363693=+== 8.下列二次根式是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 A 0.1 B 19 C 8 D 1 4 4 9.若式子 2 2 (1) m m +-有意义,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 >﹣2 B .m >﹣2且m ≠1 C .m ≥﹣2 D .m ≥﹣2且m ≠1 10.下列运算错误的是( )

A B 2 C . D 1=二、填空题 11.若m m 3﹣m 2﹣2017m +2015=_____. 12.已知a ,b 是正整数,且满足是整数,则这样的有序数对(a ,b )共有____对. 13.能力拓展: 1A = 2A =;3:A =; 4A =________. …n A :________. ()1请观察1A ,2A ,3A 的规律,按照规律完成填空. ()2比较大小1A 和2A ()3 - 14.定义:对非负实数x “四舍五入”到个位的值记为()f x z , 即:当n 为非负整数时,如果11 22 n x n -<+≤,则()f x n =z . 如:(0)(0.48)0f f ==z z ,(0.64)(1.49)1f f ==z z ,(4)(3.68)4f f ==z z , 试解决下列问题: ①f =z __________;②f =z __________; + =__________. 15.实数a 、b 10-b 4-b-2=+,则22a b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

第二语言习得错误分析练习

第二语言习得错误分析练习 Directions: Work in pairs to identify the errors in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nd trace the possible cause for each error. 1. Please do not hinder my work. Please don’t hinder me in my work. (negative transfer) 2. --You aren’t satisfied with this work, are you? -- No, I am No, I don’t. (negative transfer) 3. During the meeting we discuss about the research project. During the meeting we discuss the research project. (Overgeneralization) 4. Alison is in poor health. She is easy to catch cold. Alison is in poor health. It is easy to catch cold for him. (overgeneralization) 5. The scenery is too beautiful to describe it. The scenery is too beautiful to describe. (Cross-association) 6. To touch the society. ---To keep in touch with the society. (negative transfer ) 7. There are many people come to study in the states. 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come to study in the states. (negative transfer) 8. I wait you at the gate of the school. I wait for you at the gate of the school. ( negative transfer) 9. Eat medicine. ------ Take medicine. (negative transfer) 10. He gave me much books. He gave me many books. (Cross-association) 11. Some students do not care others. Some students do not care for others. (negative transfer) 12. They are busy searching jobs. ----They are busy searching for jobs. (negative transfer) 13. It has been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It has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overgeneralization) 14. The bus is arrived. ---The bus has arrived. (overgeneralization) 15. You should return the library the books. You should return the books to the library. (overgeneralization) 16. He reported the police the accident. He reported the accident to the police. (overgeneralization) 17. I forgot the car accident happened at the corner of that street. I forgot the car accident that happened at the corner of that street. (negative transfer) 18. The idea occurred to me was a very vague one. The idea that occurred to me was a very vague one. (negative transfer) 19. Linguistics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some knowledge of it is beneficial. As linguistics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some knowledge of its is beneficial. ( negative transfer) 20. Humor helps us in many ways, we all need it. As humor helps us in many ways, we all need it. (negative transf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