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

【实验目的】

⑴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原理,学习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产生干涉的方法。

⑵观察非定域等倾干涉条纹与定域等厚干涉条纹,巩固和加深对干涉理论的理解。

⑶测量 He—Ne 激光波长λ,并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⑷侧量钠光的相干长度 L (选做)。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 He—Ne、激光器、扩束镜、光栏(选做:钠光灯、白光光源、毛玻璃)等。(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与光路介绍见附页。)

1.结构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如图 7—20 所示,M1( 6)和M2(7)是两个精磨的平面反射镜。峡固定在座上.背面的 3 个螺丝和在它下面的 2 个互相垂直的螺丝可用来精确地调节从镜的倾斜度。镜可沿导轨移动,它由一套精密齿轮来调节。M1卡在螺距为1mm的丝杆上,丝杆由一个100分格的粗调手轮带动,因此,手轮每转一格,M1前进或后退1/100 mm(这是粗调部分);粗调手轮右侧有一个微调小鼓轮,微调小鼓轮也是100分格的,微调小鼓轮每转l圈.粗调手轮前进l格,M1前进或后退1/10 000mm(这是微调部分),这样,最小读数可估读到10-5mm 。G1(10),G2(9)是两块折射率和厚度都相同的平面玻璃板,在仪器上平行放置,与M1和M2约成45度角,分别称为分光板和补偿板。G1的一面镀有银或铝.形成半反射面。

2光路

其光路如图7—21所示,从光源S来的光在G1的半反射面H上被分成反射光束1和透射光束l,两束光的强度近似相等。光束l射向平面镜M1反射折回通过G1;光束2通过G2:射至G1,的半反射面 H 处再次反射。最后这两束相干光在空间相遇产生干涉。用屏E和通过望远镜等可以观察到它们的干涉条纹。补偿板G2是为了消除光束1和光束2的光程不对称而设置的。如果没有 G2从分光处起,光束1通过玻璃板1次,而光束1没有通过玻璃板;加上G2后,光束2也就通过玻璃板2次。因而,光束2在光程L得到补偿,从而避免了因光路不对称而产生的附加光程差。尤其是在用白光光源时,由于不同波长有不同的折射率,通过玻璃时也就有不同的光程,因此, G2的补偿作用是不可缺少。

【实验原理】

1.观察非定域等倾干涉条纹和测He—Ne激光波长λ

(1)非定域干涉。在图7—21中,M'2是在G1的半反射面H中观察到的M2的虚像。这样,屏E上观察到的干涉现象,可等效为M'2,M1之间的空气膜层所产生的千涉。当用单色点光源S的光照射到空气薄膜时.根据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如图7—22所示)对于空间任意点P,总有从S出发的两支光到达而产生干涉。干涉的明暗取决于两光的光程差。由于P点是任意的,因而这种干涉称为非定域于涉。

(2)等倾千涉图样。在迈克尔逊干涉实验中,用凸透镜会聚激光束可产生一个很好的点光源。仔细调节仪器,使M'2||M1,如图7—24所示,点光源S发出的光经M2,M1反射后所产生的干涉,相当于沿轴向分布相距2d的两虚光源S2,S1所产生的干涉。因而S2,S1发出的光波在相遇的空间处相干。放置一块毛玻璃屏 E ,则可观察干涉现象。现计算屏E上A 点为亮点时S1,S2的光程差和对应的条件。如图7—23所示,A点处S2,S1的光程差为

当θ不太大时,上式可化为。

因M'2||M1是一个常数,故以人射角θ为圆锥母线的光束所形成的干涉条纹是一个圆环。在屏E上就有一组半径不等的同心圆环(对应于不同的θ) ,这就是非定域等倾干涉图样。因其光程差Δ只与人射角θ有关,而 A 点为亮点(或者说是亮环)所对应的条件为

(3)等倾干涉条纹的性质

①中央条纹的级次高,向边缘递减。由式( 7 . 14 ) 大,中心O点所对应的级次最高。( 7 . 15 )可知,θ= 0 时,Δ最大,中心O点所对应的级次最高。

这与牛顿环干涉恰好相反。对于(k+1)级亮条纹,应满足下式比较式( 7 . 15 )和式( 7 . 17 ) ,知θκ>θk+1,即高级次( k 十 l )的干涉条纹在低级次 ( k )的干涉条纹的内侧。愈向边缘,级次愈小。

②条纹移动。从式( 7 . 15 )可知,对于 k 级来说,当M2',M1之间的距离 d 增大,cosθ就会减小,θ就增大,也就是说,圆环半径 R 就要增大,条纹向低干涉级方向移动;同理,d减小,条纹向高干涉级方向移动。在中心O点,由式(7.16)可知,d 每变化λ/2 , 就有一个新的干涉条纹出现。若d不断增大,干涉条纹就从中心一个一个“冒出”;若d不断减小,则干涉条纹不断向中心“缩进”,最后变成一个点而消失。如果M'2,M1之间距

离改变为Δd,中心O点条纹“冒出”或“缩进”的个数为 N,则

因此,若已知光源波长A和通过数N,可精确地测量长度Δd。如果侧量出Δd并数出条纹的移动数N,就可测徽出光源的波长λ。

③条纹的间距。在倾角θ不很大时,可用角间距Δθ来代表对应的条纹间距,对于第k级条

纹,对于第 k + 1 级条纹,有将两式相减得、

因为Δd很小.所以 sinΔd≈Δd, cosΔd≈l 。因而得到

此式中负号表示Δd随d增大而单调减小.对于条纹只讨论留的绝对值。由式(7 , 19 ) 可知.条纹间距随角间距留增大而减小,即命近干涉条纹中心的条纹的条纹间距宽,越向边缘,间距越小;叨随d增大而减小,即d由小到大变化时,条纹间距也就由硫到密,最后看不清楚条纹;而当d = O时,中心亮条纹充斥整个视场.也难分清条纹。所以,在实验时,d的大小应适当,不能太大,也不能等于O。

2.观察定域等厚干涉条纹和测量钠光的相干长度 L

(1)定域干涉条纹。在图7—22中,如果光源是一个以S为中心的扩展光源,由于光源上每一点都产生自己的一组非定域条纹,并且各组条纹之间有位移.所以,P点附近条纹的可见度将要降低,甚至消失,干涉条纹不再是在任何位置上都能看到,而只能在某个定域面或其附近看到.也就是说,采用扩展光源后.干涉面是定域的。

(2)定域干涉的性质。

①定域面的位置。由图7—24可知,对应于不同人射光的交点P1,P2,......所连成的面就是干涉定域面。当光源与摸形板的尖各在一方时,如图7—24(a)所示,定域面在板的上方;当光源与楔形板的尖同侧时,如图7—24(b)所示,定域面在板的下方。从图7—24可看出,楔形板的楔角越小,定域面离板越远;当楔角为0。时,干涉为平行板的等倾干涉,定域面过渡到无限远。通常,楔角不宜太大,干涉面一般定域在楔形板(膜)的表面附近。

②定域干涉条纹的观察。由子干涉面的位置通常是用眼睛、显微镜等来观察干涉条纹而确定的。在一般的干涉系统中,产生干涉的光程差可近似用

表示。当所用的是楔角很小的模型板时,若光源距板较远,或观察十涉条纹所用的仪器(眼、显微镜)的孔径很小.使整个视场内光线的人射角θ可视为常数,因而在P点的光程差θ只决定于反射处的厚度d,同一条干涉条纹是由板上厚度d相同的地方产生的,这种干涉条纹称为等厚干涉条纹。

(3)相干长度。由于实际单色光不可能是纯单色的,而有一定的波长范围Δλ,因此,如果是实际的单色光干涉,当两相干光的光程差增加时,那么在Δλ范围内与各波长相对应的干涉条纹就逐渐错开,总的干涉条纹的视见度就要降低.甚至为零。因此,对于光谱宽度为从的光源,能够产生干涉条纹的光程差有一最大值,称为相干长度。

关于相干长度有两种解释:

①用波列概念解释。由于原子发光可近似地看成发出一束束的有限长波列.当两束光的光程差大于波列长度时,它们不能相遇.也就不产生干涉;只有光程差小于波列长度时才能产生干涉。因此.波列长度就是相干长度。

②用光谱宽度Δλ的影响解释。波长范围为人±Δλ/ 2(连续分布)的光相干涉时,其±Δλ/ 2范困内的光波各对应有一套干涉条纹。随着光程差的增加,λ和±Δλ/ 2两套干涉条纹逐渐错开.直到错开半个条纹,总的干涉条纹完全消失,这时有

则对应的光程差也就是相干长度,即

由此可见,光源的单色性越好,Δλ越小,相干长度就越长。

如果有2个不同波长、强度相当的单色光所组成的光束.它们的波长分别是λ1,λ2,而且相差极徽(如钠光的 589 . 6 nm 和 589 . 0nm 两波长),这一复合光产生的千涉条纹的清晰度将随光程差的改变而周期性地变化,即Δmax=k1λ1=k2λ2(k1,k2为整数)时,条纹最清

晰;而当时,λ1的亮纹与λ2的暗纹恰好重合,看不见条纹。

在实验中,为简单起见,我们只观察入射角θ=0。的情况。这时光程差△=2d ,移动M2使间距d变化,观察条纹,其视见度也在不断变化。当d从d1变为d2时,恰好2次看不见条

纹,这时2|d2-d1|就为光源的相于长度,用L表示,即

【实验内容和步骤】

1.仪器调节和非定域干涉条纹的观察

(1)水平调整

调节干涉仪底脚螺钉使其达到基本水平.打开激光器电源,调节其高度,使激光束大致与干涉仪同轴等高。

(2)近似等光程调整。调节粗调手轮,使拖板上标志对准主尺上约 35 mm处,此时 M 1和M2从到分光镜 G 1的距离大致相等。

(3)读数系统的调整。先调整零点:将细调鼓轮沿某一方向旋转至 O ,使“ O ”刻线与基准线对齐;然后以相同方向转动粗调手轮使之对齐某一刻度;此时的读数为干涉仪的 O 点读数。此后的调节,只能以相同方向转动细调鼓轮进行测量,否则将引人空程差。如需反转时则必须按反方向重新“调零”。

(4)调节激光器使激光束大致垂直于M2,在光源前放一小光栏(光源、光栏、干涉仪大致同轴等高)。使光束通过小孔射到M2上。调节M2后面的 3 个螺丝,使反射光束仍通过小孔(此时可看到两排亮点,调节M2时应使移动的一排亮点的最亮点与圆孔重合)。调节 M1镜后的3个螺丝.使 M1反射光束亦与圆孔重合。这时M1和M2基本垂直,即M1 , M2'大致平行。(5)在激光器与干涉仪之间放一个扩束镜,使扩束后的光照射在仪器的分光板上,这样,在屏 E 上很容易看到干涉条纹。一边观察条纹,一边仔细调节M2下的 2 个垂直螺丝,使θ=O的干涉条纹级位于屏上的视场中心。这时,在屏上就可看到一组同心圆环干涉条纹。至此,非定域等倾干涉调节完毕。(6)缓慢转动粗调手轮,改变 d ,从主尺上观察 M 1,所对应的刻线逐渐改变时条纹的变化,如条纹的“冒出”和“缩进”、条纹的疏密、条纹间距与d的关系等。

2.测量He-Ne激光波长λ

采用非定域的干涉圆环测波长,当屏视场中心干涉圆环清晰、位置适中时,记录 M1镜的初始位置 d 1( d l=标尺读数十粗调手轮读数+微调鼓轮读数);继续沿同方向转动微调鼓轮,同时注意数干涉圆环中心”“冒出”或“缩进”的个数,每隔50环时记下相应的d i,的读数。共测量 550 个回环,共12个数据分为6组,用逐差法处理数据,计算 He- Ne 激光波长λ,填表7—9并进行不确定度处理。

光通信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光通信实验报告 篇一:光通信实验报告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光纤通信实验报告 班姓学 级:名:号: 班内序号:17 日 期:20XX年5月 一、oTDR的使用与测量 1、实验原理 oTDR使用瑞利散射和菲涅尔反射来表征光纤的特性。瑞利散射是由于光信号沿着光纤产生无规律的散射而形成。oTDR就测量回到oTDR端口的一部分散射光。这些背向散射信号就表明了由光纤而导致的衰减(损耗/距离)程度。形成的轨迹是一条向下的曲线,它说明了背向散射的功率不断减小,这是由于经过一段距离的传输后发射和背向散射的信

号都有所损耗。 给定了光纤参数后,瑞利散射的功率就可以标明出来,如果波长已知,它就与信号的脉冲宽度成比例:脉冲宽度越长,背向散射功率就越强。瑞利散射的功率还与发射信号的波长有关,波长较短则功率较强。也就是说用1310nm信号产生的轨迹会比1550nm信号所产生的轨迹的瑞利背向散射要高。 在高波长区(超过1500nm),瑞利散射会持续减小,但另外一个叫红外线衰减(或吸收)的现象会出现,增加并导致了全部衰减值的增大。因此,1550nm是最低的衰减波长;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它是作为长距离通信的波长。很自然,这些现象也会影响到oTDR。作为1550nm波长的oTDR,它也具有低的衰减性能,因此可以进行长距离的测试。而作为高衰减的1310nm或1625nm波长,oTDR的测试距离就必然受到限制,因为测试设备需要在oTDR轨迹中测出一个尖锋,而且这个尖锋的尾端会快速地落入到噪音中。 菲涅尔反射是离散的反射,它是由整条光纤中的个别点而引起的,这些点是由造成反向系数改变的因素组成,例如玻璃与空气的间隙。在这些点上,会有很强的背向散射光被反射回来。因此,oTDR就是利用菲涅尔反射的信息来定位连接点,光纤终端或断点。 oTDR的工作原理就类似于一个雷达。它先对光纤发出一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精品

1 2 1 2 1 2 1 2 1 2 实验目的: 1) 学会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 2) 观察等倾、等厚和非定域干涉现象 3) 测量氦氖激光的波长和钠光双线的波长差。 实验仪器: 氦氖激光光源、钠光灯、迈克尔逊干涉仪、毛玻璃屏实验原理: 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光源 S 出 发的光经过称 45。 放置的背面镀银的半透玻璃板 P 1 被分成互相垂直的强度几乎相等的两束光, 光 路 1 通过 M 1 镜反射并再次通过 P 1 照射在观察平 面 E 上,光路 2 通过厚度、折射率与 P 1 相同的玻 璃板 P 2 后由 M 2 镜反射再次通过 P 2 并由 P 1 背面的 反射层反射照射在观察平面 E 上。图中平行于 M 的M ' 是M 经 P 反射所成的虚 1 2 2 1 像,即 P 到 M 与 P 到 M ' 的光程距离相等,故从 P 到M 的光路可用 P 到M ' 等 价替代。这样可以认为 M 与 M ' 之间形成了一个空气间隙, 这个空气间隙的厚度 可以通过移动 M 1 完成,空气间隙的夹角可以通过改变 M 1 镜或 M 2 镜的角度实现。 当 M 与M ' 平行时可以在观察平面 E 处观察到等倾干涉现象,当 M 与M ' 有一 1 2 1 2 定的夹角时可以在观察平面 E 处观察到等厚干涉现象。 2:激光器激光波长测量原理: 由等倾干涉条纹的特点,当 θ =0 时的光程差 δ 最大,即圆心所对应的

1 2 1 2 干 涉级别最高。转动手轮移动 M1,当 d 增加时,相当 于增大了和 k 相应的θ 角 ,可以看到圆 环一个个从中心 “冒出” ;若 d 减小时,圆环逐渐 缩小, 最后“淹没”在中心处。 每“冒” 出或“ 缩”进一个干涉环,相应的光程差改变了一个波长, 也就是 M 与 M ’ 之间距离 变化了半个波长。 若将 M 与 M ’ 之间距离改变了 △d 时,观察到 N 个干涉环变化,则 △d=N 由此可测单色光 的波长。 3:钠光双线波长差的测定: 在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观察低压钠黄灯双线的等倾干涉条纹时,可以看到 随着动镜 M 1 的移动,条纹本身出现了由清晰到模糊再到清晰的周期性变化,即 反衬度从最大到最小再到最大的周期性变化, 利用这一特性, 可测量钠光双线波长差,对于等倾干涉而言,波长差的计算公式为: 实验内容与数据处理: (1) )观察非定域干涉条纹 1) 通过粗调手轮打开激光光源, 调节激光器使其光束大致垂直于平面反光镜 M 2 入射,取掉投影屏 E ,可以看到两排激光点 2) 粗调手轮移动 M 1 镜的位置,使得通过分光板分开的两路光光程大致相等 3) 调节M 1 、M 2 镜后面的两个旋钮, 使两排激光点重合为一排,并使两个最 亮的光点重合在一起。此时再放上投影屏 E ,就可以看到干涉条纹。 4) 仔细调节 M 、 M 镜后面的两个旋钮,使 M 与 M ' 平行,这时在屏上可 以看到同心圆条纹,这些条纹为非定域条纹。 5) 转动微调手轮,观察干涉条纹的形状、疏密及中心“吞” 、“吐”条纹随光程差 改变的变化情况。

大物实验报告光的等厚干涉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光的等厚干涉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车辆151班 姓名:吴倩萍 学号:5902415034 时间:第8周周三下午3:45开始 地点:基础实验大楼313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牛顿环和劈尖的干涉现象。 2.了解形成等厚干涉现象的条件及特点。 3.用干涉法测量透镜的曲率半径以及测量物体的微小直径或厚度。 二、实验仪器: 牛顿环装置、钠光灯、读数显微镜、劈尖等。 三、实验原理:

在平面玻璃板BB上放置一曲率半径为R的平凸透镜AOA,两者之间便形成一层空气薄层。当用单色光垂直照射下来时,从空气上下两个表面反射的光束1和光束2在空气表面层附近相遇产生干涉,空气层厚度相等处形成同一级的干涉条纹,这种干涉现象称为等厚干涉。 1.用牛顿环测量平凸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 (1)安放实验仪器。(2)调节牛顿环仪边框上三个螺旋,使在牛顿环仪中心出现一组同心干涉环。将牛顿环仪放在显微镜的平台上,调节45°玻璃板,以便获得最大的照度。(3)调节读数显微镜调焦手轮,直至在显微镜内能看到清晰的干涉条纹的像。适当移动牛顿环位置,使干涉条纹的中央暗区在显微镜叉丝的正下方,观察干涉条纹是否在显微镜的读数范围内,以便测量。(4)转动测微鼓轮,先使镜筒由牛顿环中心向左移动,顺序数到第24暗环,再反向至第22暗环并使竖直叉丝对准暗环中间,开始记录。在整个测量过程中,鼓轮只能沿同一个方向依次测完全部数据。将数据填入表中,显然,某环左右位置读数之差即为该环的直径。用逐差法求出R,并计算误差。 2.用劈尖干涉法则细丝直径 (1)将被测细丝夹在两块平板玻璃的一端,另一端直接接触,形成劈尖,然后置于读数显微镜载物台上。(2)调节叉丝方位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班级:XX级物理学学号:XXXXXXXXXXX 姓名:XXX 成绩: 实验内容: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指导老师:XXX 一实验目的:通过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求出钠光的波长。 二实验器材:钠光灯,双缝,延伸架测微目镜,3个二维平移底座,2个升降调节座, 透镜L1,二维架,可调狭缝S,透镜架,透镜L2,双棱镜调节架. 三实验原理:波在某点的强度是波在该点所引起的振动的强度,因此正比于振幅的平方。如果两波在P点引起的振动方向沿着同一直线。那么,根据△φ=2π/λδ=2π/(r2-r1)=k (r2-r1)k为波数。则对应2πj即r2-r1=2jλ/2(j=0,±1,±2…)(1—14)差按等于λ/2的整数倍,两波叠加后的强度为最大值,而对应于△φ=(2j+1) λ\2(j=0,±1,±2…) (1—15)式那些点,光程差等于λ/2的奇数倍,称为干涉相消。如果两波从s1,s2向一切方向传播,则强度相同的空间各点的几何位置。满足r2-r1=常量,r2-r1≈s2s1=d满足下列条件的各点,光强为最大值r2-r1≈ d=jλ考虑到r<

OTDR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自构建光纤链路的otdr测试实验实验日期:指导老师:林远芳学生姓 名:同组学生姓名:成绩: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二、实验内容和原理三、主要仪器设备四、实验结果记录 与分析 五、数据记录和处理六、结果与分析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 了解瑞利散射及菲涅尔反射的概念及特点; 2. 熟练掌握裸纤端面切割、清洁、连接对准方法及熔接技术; 3. 熟悉光时域反射仪(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以下简称 otdr)的工 作原理、操作方法和使用要点,能利用 otdr 测试、判断和分析光纤链路中的事件点位置及 其产生原因,提高工程应用能力。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otdr 测试基本理论 散射:光遇到微小粒子或不均匀结构时发生的一种光学现象,此时光传输不再具有良好 的方向性。 瑞利散射:当光在光纤中传播时,由于光纤的基本结构不完美(光纤本身的缺陷、制作 工艺和材料组分存在着分子级大小的结构上的不均匀性),一部分光纤会改变其原有传播方向 而向四周散射(图 1-3-1),引起光能量损失,其强度与波长的 4 次方成反比,随着波长的 增加,损耗迅速下降。 后向或背向散射:瑞利散射的方向是分布于整个立体角的,其中一部分散射光纤和原来 的传播方向相反,返回到光纤的注入端,形成连续的后向散射回波。光纤中某一点的后向回 波可以反映出光纤中光功率的分布情况,椐此可以测试出光纤的损耗。 菲涅尔反射:当光纤由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时会产生的一种反射,其强度与两种媒 质的相对折射率的平方成正比。如图1-3-2 所示,一束能量为p0 的光,由媒质 1(折射率 为nl)进入媒质 2(折射率为 n2)产生的反射信号为p1,则 ?n1?n2p1???n?n2?1? ???2 衰减:指信号沿链路传输过程中损失的量度,以 db 表示。衰减是光纤中光功率减少量 的一种度量,光纤内径中的瑞利散射是引起光纤衰减的主要原因。通常,对于均匀光纤来 说,可用单位长度的衰减,即衰减系数来反映光纤的衰减性能的好坏。 当光脉冲通过光纤传输时,沿光纤长度上的每一点均会引起瑞利散射。这种散射向着四 面八方,其中总有一部分会沿着纤轴反向传输到输入端。由于主要的散射是瑞利散射,并且 瑞利散射光的波长与入射光的波长相同,其光功率与该散射点的入射光功率成正比,光纤中 散射光的强弱反映了光纤长度上各点衰减大小,光纤长度上的某一点散射信号的变化,可以 通过后向散射方法独立地探测出来,而不受其它点散射信号改变的影响,所以测量沿纤轴返 回的后向瑞利散射光功率就可以获得光沿着光纤传输时的衰减及其它信息。 基于后向散射法设计的测量仪器称为 otdr,其突出优点在于它是一种非破坏性的单端测 量方法,测量只需在光纤的一端进行。它利用激光二极管产生光脉冲,经定向耦合器注入被 测光纤,然后在同一端测量沿光纤轴向向后返回的散射光功率返回信号与时间的关系,将时 间值乘以光在光纤中的传播速度以计算出距离,在屏幕上显示返回信号的相对功率与距离之 间的关系曲线和测试结果。国内厂家主要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国外的 品牌主要有安捷伦(agilent)、安立(anritsu)、exfo、wavetek 等。 2.光纤的连接 光纤连接时的耦合损耗因素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固有的,是被连接光纤本身特 性参数的差异,比如纤芯直径、模场直径、数值孔径差异、纤芯或模场的同心度偏差、纤芯

大物实验报告-光的等厚干涉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光的等厚干涉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车辆151班 姓名:吴倩萍 学号:5902415034 时间:第8周周三下午3: 45开始 地点:基础实验大楼313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牛顿环和劈尖的干涉现象。 2?了解形成等厚干涉现象的条件及特点。 3?用干涉法测量透镜的曲率半径以及测量物体的微小直径或厚 度。 二、实验仪器: 牛顿环装置、钠光灯、读数显微镜、劈尖等。 三、实验原理: 在平面玻璃板BB上放置一曲率半径为R的平凸透镜AOA,两者之间便形成一层空气薄层。当用单色光垂直照射下来时,从空气上下两个表面反射的光束1和光束2在空气表面层附近相遇产生干涉,空气层厚度相等处形成同一级的干涉条纹,这种干涉现 象称为等厚干涉。 1.用牛顿环测量平凸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 (1)安放实验仪器。(2)调节牛顿环仪边框上三个螺旋,使在牛顿环仪中心出现一组同心干涉环。将牛顿环仪放在显微镜的平台上,调节45 °玻璃板,以便获得最大的照度。(3)调节读数显微镜调焦手轮,直至在显微镜内能看到清晰的干涉条纹的像。适当移动牛顿环位置,使干涉条纹的中央暗区在显微镜叉丝的正下方,观察干涉条纹是否在显微镜的读数范围内,以便测量。(4)

转动测微鼓轮,先使镜筒由牛顿环中心向左移动,顺序数到第 24暗环,再反向至第22暗环并使竖直叉丝对准暗环中间,开始记录。在整个测量过程中,鼓轮只能沿同一个方向依次测完全部数据。将数据填入表中,显然,某环左右位置读数之差即为该环的直径。用逐差法求出R,并计算误差。 2.用劈尖干涉法则细丝直径 (1)将被测细丝夹在两块平板玻璃的一端,另一端直接接触, 形成劈尖,然后置于读数显微镜载物台上。( 2)调节叉丝方位 和劈尖放置方位,使镜筒移动方向与干涉条纹相垂直,以便准确测出条纹间距。(3)用读数显微镜测出20条暗条纹间的垂直距离I,再测出棱边到细丝所在处的总长度L,求出细丝直径do (4) 重复步骤3,各测三次,将数据填入自拟表格中。求其平均值o 四、实验内容: 观察牛顿环 (1)接通钠光灯电源使灯管预热。 (2)将牛顿环装置放置在读数显微镜镜筒下,并将下面的反射 镜置于背光位置。 (3)待钠光灯正常发光后,调节光源的位置,使450半反射镜正对钠灯窗口,并且同高。

用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的实验报告

用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掌握用双棱镜获得双光束干涉的方法,加深对干涉条件的理解. 2.学会用双棱镜测定钠光的波长. 【实验仪器】 光具座,单色光源(钠灯),可调狭缝,双棱镜,辅助透镜(两片),测微目镜,白屏. 【实验原理】 如果两列频率相同的光波沿着几乎相同的方向传播,并且它们的位相差不随时间而变化,那么在两列光波相交的区域,光强分布是不均匀的,而是在某些地方表现为加强,在另一些地方表现为减弱(甚至可能为零),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干涉. 菲涅耳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获得了双光束的干涉现象.图中AB 是双棱镜,它的外形结构如图2所示,将一块平玻璃板的一个表面加工成两楔形板,端面与棱脊垂直,楔角A 较小(一般小于10).从单色光源发出的光经透镜L 会聚于狭缝S ,使S 成为具有较大亮度的线状光源.从狭缝S 发出的光,经双棱镜折射后,其波前被分割成两部分,形成两束光,就好像它们是由虚光源S1和S2发出的一样,满足相干光源条件,因此在两束光的交叠.区域P1P2内产生干涉.当观察屏P 离双棱镜足够远时,在屏上可观察到平行于狭缝S 的、明暗 相间的、等间距干涉条纹. 图1 图2 设两虚光源S1和S2之间的距离为d ',虚光源所在的平面(近似地在光源狭缝S 的平面内)到观察屏P 的距离为d ,且d d <<',干涉条纹间距为x ?,则实验所用光源的波长λ为 x d d ?'= λ 因此,只要测出d '、d 和x ?,就可用公式计算出光波波长. 【实验内容】 1.调节共轴 (1)按图1所示次序,将单色光源M ,会聚透镜L ,狭缝S ,双棱镜AB 与测微目镜P 放置在光具座上.用目视法粗略地调节它们中心等高、共轴,棱脊和狭缝S 的取向大体平行. (2)点亮光源M ,通过透镜L 照亮狭缝S ,用手执白纸屏在双棱镜后面检查:经双棱镜折射后的光束,有否叠加区P1P2 (应更亮些)?叠加区能否进入测微目镜? 当移动白屏时,叠加

等厚干涉牛顿环实验报告

等厚干涉——牛顿环 等厚干涉是薄膜干涉的一种。薄膜层的上下表面有一很小的倾角是,从光源发出的光经上下表面反射后在上表面附近相遇时产生干涉,并且厚度相同的地方形成同一干涉条纹,这种干涉就叫等厚干涉。其中牛顿环是等厚干涉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最早为牛顿所发现,但由于他主张微粒子学说而并未能对他做出正确的解释。光的等厚干涉原理在生产实践中育有广泛的应用,它可用于检测透镜的曲率,测量光波波长,精确地测量微笑长度、厚度和角度,检验物体表面的光洁度、平整度等。 一. 实验目的 (1)用牛顿环观察和分析等厚干涉现象; (2)学习利用干涉现象测量透镜的曲率半径; 二. 实验仪器 读数显微镜钠光灯牛顿环仪

三. 实验原理 牛顿环装置是由一块曲率半径较大的平凸而放在一块光学玻璃平板(平镜) 上构成的,如图。平凸透镜的凸面与玻璃平板之间的空气层厚度从中心到边缘逐 渐增加,若以平行单光垂直照射到牛顿环上,则经空气层上、下表而反射的两光 束存在光程差,他们在平凸透镜的凸面相遇后,将发生干涉。从透镜上看到的干 涉花样是以玻璃接触点为中心的一系列明暗相间的圆环,称为牛顿环。同一干涉 环上各处的空气层厚度是相同的,因此他属于等厚干涉。 图2 图3 由图2可见,若设透镜的曲率半径为R,与接触点0相距为r 处空气层的厚 度为d,其几何关系式为 R- = (7? - dV + r 2 = R : - 2Rd + d 2 + r~ 由于7? >> r,可以略去d' 得 图29牛顿环及其形成)t 路的示意图

d =—— (1) 2R 光线应是垂直入射的,计算光程差时还要考虑光波 在平玻璃上反射会有半波损失,,从而带来4/2的附加程差,所以总光程差为 A = 2:/ + —( 2 ) 2 所以暗环的条件是 △ = (24 + 1)4(3) 2 其中左=0,1,2,3…为干涉暗条纹的级数。综合(1) (2) (3)式可得第可k级暗环的半径为 r; = W (4) 由式(4)可知,如果单色光源的波长人己知,测出第m级的暗环半径c, 即可得出平图透镜的曲率半径R;反之,如果R己知,测出匚后,就可计算出入射单色光波的波长入。但是用此测量关系式往往误差很大,原因在于凸面和平而不可能是理想的点接触;接触压力会引起局部形变,使接触处成为一个圆形平面, 干涉环中心为一暗斑。或者空气间隙层有了灰尘,附加了光程差,干涉环中心为一亮(或暗)斑,均无法确定环的几何中心。实际测量时,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距中心较远的两个暗环半径卓和u的平方差来计算曲率半径R。因为 r;=姗 = nRX 两式相减可得 r; - r; = R(m一n)A 所以有R =二—r[ (m — n)A w. -V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实验名称:迈克尔逊干涉仪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班级:能源与 动力工程162班 学生姓名:韩杰学号: 51 实验地点:基础实验大楼座位号:

再分别经过透射和反射后,来到观察区域E。如到达E处的两束光满足相干条件,可发生干涉现象。 G2为补偿扳,它与G1为相同材料,有相同的厚度,且平行安装,目的是要使参加干涉的两光束经过玻璃板的次数相等,波阵面不会发生横向平移。 M1为可动全反射镜,背部有三个粗调螺丝。 M2为固定全反射镜,背部有三个粗调螺丝,侧面和下面有两个 微调螺丝。 2.可动全反镜移动及读数 可动全反镜在导轨上可由粗动手轮和微动手轮的转动而前 后移动。可动全反镜位置的读数为: ××.□□△△△ (mm) (1)××在mm刻度尺上读出。 (2)粗动手轮:每转一圈可动全反镜移动1mm,读数窗口内刻度盘转动一圈共100个小格,每小格为0.01mm,□□由读数窗口内刻度盘读出。 (3)微动手轮:每转一圈读数窗口内刻度盘转动一格,即可动全反镜移动0.01mm,微动手轮有100格,每格0.0001mm,还可估读下一位。△△△由微动手轮上刻度读出。 注意螺距差的影响。 激光器激光波长测试原理及方法

光程差为: 2cos d δθ= (2cos (21) ()2 k d k λδθλ ==+?? ???明纹)暗纹 当θ=0时的光程差δ最大,即圆心所对应的干涉级别最高。转动手轮移动M 1,当d 增加时,相当于增大了和k 相应的θ角(或圆锥角),可以看到圆环一个个从中心“冒出” ;若d 减小时,圆环逐渐缩小,最后“淹没”在中心处。 每“冒”出或“缩”进一个干涉环,相应的光程差改变了一个波长,也就是M 1与M 2 ’之间距离变化了半个波长。 若将M 1与M 2 ’之间距离改变了△d 时,观察到N 个干涉环变化,则 2 d N λ ?=? 或 2d N λ?= 由此可测单色光的波长。 4.钠双线波长差的测量原理和测量方法 从条纹最清晰到条纹消失由于M 1移动所附加的光程差: 1212()m L k k λλ==+ 钠双线波长差:2 2m L λλ?= L m 是视场中的条纹连续出现两次反衬度最低时M 1所移动的距离。 二、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 激光器、钠光灯、扩束镜

微波光学实验报告

微波光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与实验仪器 1.实验目的 (1)学习一种测量微波波长的方法。 (2)观察微波的衍射现象并进行定量测量。 (3)测量微波的布拉格衍射强度分布。 2.实验仪器 微波分光仪、分束玻璃板、固定和移动反射板、单缝板、双缝板、模拟晶体等。 二、实验原理 (要求与提示:限400字以内,实验原理图须用手绘后贴图的方式) 微波是一种波长处于1mm~1m之间的电磁波,范围为3×102~3×105MHz之间。微波也具有衍射、干涉等性质。 1.用微波分光仪(迈克尔逊干涉 仪)测微波波长 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波长 光路图如上。设微波波长为λ, 若经M1和M2反射的两束波波 程差为Δ,则当满足 Δ = kλ(k = ±1,±2,…) 时,两束波干涉加强,得到各级 极大值;当满足 Δ = (k +)λ(k = 0,±1,±2,…) 时,两束波干涉减弱,得到各级极小值。

将反射板M2沿着微波传播的方向移动d,则波程差改变了2d. 若从某一极小值开始移动可动反射板M2,使接收喇叭收经过N个极小值信号,即电流示数出现N个极小值,读出M2移动的总距离L,则有: 2L = N·λ 从而λ = 由此可见,只要测定金属板位置的该变量L和出现接收到信号幅度最小值的次数N,可以求出微波波长。 2.微波的单缝衍射实验 当微波入射到宽度和其波长差不多的一个狭缝时,会发生衍射现象。在狭缝后面的衍射屏上出现衍射波强度不均匀,中央最强且最宽,从中央向两边微波衍射强度迅速减小。 当θ = 0时,衍射波强度最大,为中央零级极大; 其他次级强所在位置为: asinθ = ±(k + )λ(k = 1,2,…) 暗条纹位置为: asinθ = kλ(k = ±1,±2,…) 式中a为单缝的宽度。因此可以画出单缝衍射的强度分布曲线如上图。 3.微波的双缝干射实验 当微波入射到一块开有两个缝的铝板时,会发生 衍射现象,两缝面内波是同相位的。由惠更斯原理, 来自两缝波面向同一方向传播的子波叠加决定该方向 的强度。 强度极小所在位置(干涉相消): dsinθ = (k + )λ(k = 0,±1,±2,…) 强度极大所在位置(干涉相长): asinθ = kλ(k =0,±1,±2,…) 4.微波的布拉格衍射 晶体中的原子按一定规律形成高度规则的空间排列,称为晶格。最简单的晶格为立方晶格,具有三维的空间点阵结构,它如同一个三维光栅。晶体点阵中原子排列成许多具有不同取向的晶面,每个取向都由许多互相平行的晶面构成晶面族。由于晶体面间距与X射线

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光波的波长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光波的波长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光波的波长 班级:姓名:学号: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和原理,掌握调节方法; 2.利用点光源产生的同心圆干涉条纹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二、仪器及用具(名称、型号及主要参数) 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激光器,透镜等 三、实验原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原 理如图所示。两平面反 射镜M1、M2、光源S 和观察点E(或接收 屏)四者北东西南各据 一方。M1、M2相互垂 直,M2是固定的,M1 可沿导轨做精密移动。 G1和G2是两块材料 相同薄厚均匀相等的平行玻璃片。G1的一个表面上镀有半透明的薄银层或铝层,形成半反半透膜,可使入射光分成强度基本相等的两束光,称G1为分光板。G2与G1平行,以保证两束光在玻璃中所走的光程完全相等且与入射光的波长无关,保证仪器能够观察

单、复色光的干涉。可见G 2作为补偿光程用,故称之为补偿板。G 1、G 2与平面镜M 1、M 2倾斜成45°角。 如上图所示一束光入射到G 1上,被G 1分为反射光和透射光,这两束光分别经M 1和M 2’反射后又沿原路返回,在分化板后表面分别被透射和反射,于E 处相遇后成为相干光,可以产生干涉现象。图中M 2’是平面镜M 2由半反膜形成的虚像。观察者从E 处去看,经M 2反射的光好像是从M 2’来的。因此干涉仪所产生的干涉和由平面M 1与M 2’之间的空气薄膜所产生的干涉是完全一样的,在讨论干涉条纹的形成时,只需考察M 1和M 2两个面所形成的空气薄膜即可。两面相互平行可到面光源在无穷远处产生的等倾干涉,两面有小的夹角可得到面光源在空气膜近处形成的等厚干涉。若光源是点光源,则上述两种情况均可在空间形成非定域干涉。设M 1和M 2’之间的距离为d ,则它们所形成的空气薄膜造成的相干光的光程差近似用下式表示 若 M 1与M 2平行,则各处d 相同,可得等倾干涉。系统具有轴对称不变性,故屏E 上的干涉条纹应为一组同心圆环,圆心处对应的光程差最大且等于2d,d 越大圆环越密。反之中心圆斑变大、圆环变疏。若d 增加,则中心“冒出”一个条纹,反之d 减小,则中心“缩进”一个条纹。故干涉条纹在中心处“冒出”或“缩进”的个数N 与d 的变化量△d 之间有下列关系 2cos d i δ=

激光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有详细答案)

实验一测定空气折射率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迈克尔逊干涉光路的调节方法; 2、学会调出非定域干涉条纹,并测量常温下空气的折射率。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室建立在迈克尔逊干涉光路的基础上来做的。激光束经短焦距凸透镜会聚后可得到点光源S,它发出球面波照射干涉仪,经G1分束,及M1、M2反射后射向屏H的光可以看成由虚光源S1、S2发出的。其中S1为点光源S经G1及M1反射后成的像,S2为点光源S经M2及G1反射后成的像。这两个虚光源S1、S2发出的球面波,在它们能相遇的空间里处处相干,即各处都能产生干涉条纹。我们称这种干涉为非定域干涉。随着S1、S2与屏H的相对位置不同,干涉条纹的形状也不同。当屏H与S1、S2连线垂直时(此时M1、M2大体平行),得到园条纹,圆心在S1、S2连线与屏H的交点O处。当屏H与S1、S2连线垂直平分线垂直时(此时M1、M2于H的距离大体相等),将得到直线条纹。 图1 实验装置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测空气的折射率 调出非定域条纹干涉后,改变气室AR的气压变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从而使气体折射率改变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引起干涉条纹“吞”或“吐”N条。则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于是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其中D为气室烦人厚度。 理论上,温度一定,气压不太大时,气体折射率的变化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与气压变化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成正比: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常数) 故错误!未找到引用源。p,将式(1)代入可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实验步骤 1)将各器件夹好,靠拢,调等高。 2)调激光光束平行于台面,按图所示,组成迈克耳孙干涉光路(暂不用扩束器)。 3)调节反射镜M1和M2的倾角,直到屏上两组最强的光点重合。 4)加入扩束器,经过微调,使屏上出现一系列干涉圆环。 5)紧握橡胶球反复向气室充气,至血压表满量程(40kPa)为止,记为△p。 6)缓慢松开气阀放气,同时默数干涉环变化数N,至表针回零。 7)计算实验环境的空气折射率

光的干涉衍射综合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光的干涉衍射综合实验报告 篇一:实验报告之仿真(光的干涉与衍射) 大学物理创新性试验 实验项目:单缝﹑双缝﹑多缝衍射现象 仿真实验 专业班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0903班姓名:曹惠敏学号:09020XX97 目录 1光的衍射2衍射分类3实验现象4仿真模拟5实验总结 光的衍射 光在传播路径中,遇到不透明或透明的障碍物,绕过障碍物,产生偏离直线传播的现象称为光的衍射。 光的衍射现象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波动在传播过程中,只要其波面受到某种限制,如振幅或相位的突变等,就必然伴随着衍射的发生.然而,只有当这种限制的空间几何线度与波长大小可以比拟时,其衍射现象才能显著地表

现出来.所有光学系统,特别是成像光学系统,一般都将光波限制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域内,这使得光波的传播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衍射过程.因此,研究各种形状的衍射屏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衍射特性,对于深刻理解衍射的实质,研究光波在不同光学系统中的传播规律分析复杂图像的空间频谱分布以及改进光学滤波器设计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仿真已深入各种领域。光的干涉与衍射既是光学的主要内容,也是人们研究与仿真的热点。由于光波波长较短,与此相应的复杂形状衍射屏的制作较困难,并且实验过程中对光学系统及环境条件的要求较高.因而在实际的实验操作和观察上存在诸多不便.计算机仿真以其良好的可控性、无破坏、易观察及低成本等优点,为数字化模拟现代光学实验提供了一种极好的手段.本次实验利用mATLAb软件实现对任意形状衍射屏的夫琅禾费衍射实验的计算机仿真。 衍射分类 ⒈菲涅尔衍射 菲涅尔衍射:入射光与衍射光不都是平行光的衍射 。 惠更斯提出,媒质上波阵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成是发射子波的波源,其后任意时刻这些子波的包迹,就是该时刻新的波阵面。菲涅尔充实了惠更斯原理,他提出波前上每个

等厚干涉实验报告记录

等厚干涉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等厚干涉)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牛顿环和劈尖的干涉现象。 2、了解形成等厚干涉现象的条件极其特点。 3、用干涉法测量透镜的曲率半径以及测量物体的微小直径或厚度。 二、实验原理: 1.牛顿环 牛顿环器件由一块曲率半径很大的平凸透镜叠放在一块光学平板玻璃上构成,结构如图所示。 当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牛顿环器件上时,由于平凸透镜和玻璃之间存在一层从中心向外厚度递增的空气膜,经空气膜和玻璃之间的上下界面反射的两束光存在光程差,它们在平凸透镜的凸面(底面)相遇后将发生干涉,干涉图样是以接触点为中心的一组明暗相间、内疏外密的同心圆,称为牛顿环(如图所示。由牛顿最早发现)。由于同一干涉圆环各处的空气薄膜厚度相等,故称为等厚干涉。牛顿环实验装置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设射入单色光的波长为λ,在距接触点r k处将产生第k级牛顿环,此处对应的空气膜厚度为d k,则空气膜上下两界面依次反射的两束光线的光程差为 2 2 λ δ+ = k k nd 式中,n为空气的折射率(一般取1),λ/2是光从光疏介质(空气)射到光密介质(玻璃)的交界面上反射时产生的半波损失。 根据干涉条件,当光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时干涉相长,反之为半波长奇数倍时干涉相消,故薄膜上下界面上的两束反射光的光程差存在两种情况: 2 )1 2( 2 2 2 2 λ λ λ δ + = + = k k d k k K=1,2,3,… K=0,1,2,…

菲涅尔圆孔衍射实验分析

菲涅尔圆孔衍射光强测定的实验分析 xx (xx学院物理系 10级物理2班云南玉溪 653100) 指导教师:xx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菲涅尔圆孔衍射图样的特点,设计实验对光强分布规律进行验证,通过对比证明理论值与实际值之间存在一定偏差。 关键词:菲涅尔圆孔衍射;光强 1.引言 “衍射”是生活中一种普遍的光学现象,但不常被人们发现和熟知。光的衍射现象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体现。姚启钧先生在第四版《光学教程》中指出,衍射是指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绕过障碍物偏离直线传播而进入几何阴影,并在屏幕上出现光强分布不均匀的现象,这种现象我们就将其称为光的衍射[1]。衍射又可根据障碍物到光源和考察点到障碍物的距离的不同分为两种,障碍物到光源和考察点的距离都是有限的,或其中之一为有限,这就称为菲涅尔衍射,又称近场衍射,另一种是障碍物到光源和考察点的距离可以认为是无限远的,则称为夫琅禾费衍射,又称远场衍射[1]。 衍射实验大多集中在夫琅禾费衍射的研究,直到近些年对菲涅尔衍射光强测定的探究才日益多了起来。顾永建曾对菲涅尔圆孔衍射中心场点光强的表示方法和分布特点做出过研究,其分别从矢量图解法和积分法推导出菲涅尔圆孔衍射中心场点的光强的表示方法和分布特点[2]。侯秀梅,郭茂田,郭洪三人曾对菲涅尔圆孔衍射的轴上光强分布做出过研究,其从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出发,在球面波入射的情况下,导出菲涅尔圆孔衍射时轴上光强分布的解析表达式,并对轴上光强分布进行定量分析讨论[3]。陈修斌也曾对平行光的菲涅尔圆孔衍射实验进行过探究,他通过实验观察到衍射图样的中心可亮可暗,并用“菲涅尔半周期带”原理加以分析,解释,通过分析总结出圆孔衍射图像的中心光强的变化规律[4]。范体贵,吕立君利用计算机对菲涅尔衍射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接收屏上完整的衍射图样,计算结果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 2)观察等倾、等厚和非定域干涉现象 3)测量氦氖激光的波长和钠光双线的波长差。 实验仪器: 氦氖激光光源、钠光灯、迈克尔逊干涉仪、毛玻璃屏 实验原理: 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光源S 出 发的光经过称。45放置的背面镀银的半透玻璃板 1P 被分成互相垂直的强度几乎相等的两束光,光 路1通过1M 镜反射并再次通过1P 照射在观察平 面E 上,光路2通过厚度、折射率与1P 相同的玻 璃板2P 后由2M 镜反射再次通过2P 并由1P 背面的 反射层反射照射在观察平面E 上。图中平行于1M 的'2M 是2M 经1P 反射所成的虚 像,即1P 到2M 与1P 到'2M 的光程距离相等,故从1P 到2M 的光路可用1P 到'2M 等 价替代。这样可以认为1M 与'2M 之间形成了一个空气间隙,这个空气间隙的厚度 可以通过移动1M 完成,空气间隙的夹角可以通过改变1M 镜或2M 镜的角度实现。 当1M 与'2M 平行时可以在观察平面E 处观察到等倾干涉现象,当1M 与'2M 有一定的夹角时可以在观察平面E 处观察到等厚干涉现象。 2:激光器激光波长测量原理: 由等倾干涉条纹的特点,当θ =0 时的光程差δ 最大,即圆心所对应的

干 涉级别最高。转动手轮移动 M1,当 d 增加时,相当 于增大了和 k 相应的θ 角 ,可以看到圆 环一个个从中心“冒出” ;若 d 减小时,圆环逐渐 缩小,最后“淹没”在中心处。 每“冒”出或“缩”进一个干涉环,相应的光程差改变了一个波长,也就是 M 与M ’之间距离 变化了半个波长。 若将 M 与 M ’之间距离改变了△d 时,观察到 N 个干涉环变化,则△d=N λ2 由此可测单色光的波长。 3:钠光双线波长差的测定: 在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观察低压钠黄灯双线的等倾干涉条纹时,可以看到随着动镜1M 的移动,条纹本身出现了由清晰到模糊再到清晰的周期性变化,即反衬度从最大到最小再到最大的周期性变化,利用这一特性,可测量钠光双线波长差,对于等倾干涉而言,波长差的计算公式为:Δλ=2λ?2Δd 实验内容与数据处理: (1)观察非定域干涉条纹 1)通过粗调手轮打开激光光源,调节激光器使其光束大致垂直于平面反光镜2M 入射,取掉投影屏E ,可以看到两排激光点 2)粗调手轮移动1M 镜的位置,使得通过分光板分开的两路光光程大致相等 3)调节1M 、2M 镜后面的两个旋钮,使两排激光点重合为一排,并使两个最亮的光点重合在一起。此时再放上投影屏E ,就可以看到干涉条纹。 4)仔细调节1M 、2M 镜后面的两个旋钮,使1M 与'2M 平行,这时在屏上可 以看到同心圆条纹,这些条纹为非定域条纹。 5)转动微调手轮,观察干涉条纹的形状、疏密及中心“吞”、“吐”条纹随光程差改变的变化情况。

高光实验报告

高等光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 数字干涉测量方法及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激光干涉的近代方法??数字干涉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干涉的实时检测技术 3.了解数字干涉方法的特点及应用场合 二、实验原理 随着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并与传统的干涉检测方法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位相检测技术——数字干涉技术,这是一种位相的实时检测技术。这种方法不仅能实现干涉条纹的实时提取,而且可以利用波面数据的存储功能消除干涉仪系统误差,消除或降低大气扰动及随机噪声,使干涉技术实现λ/100的精度,这是目前干涉仪精度最高的近代方法。其原理如下图所示: 图中的实验系统仍采用T-G 干涉仪,但参考镜2由压电陶瓷PZT 驱动,产生位移。此位移的频率与移动量由计算机控制。设参考镜的瞬时位移为li ,被测表面的形貌(面形)为w(x,y),则参考光路和测试光路可分别用下式表示: )](2exp[li s k i a U R +?=(1) )]},([2exp{y x w s k i b U t +?=(2) 式中a,b 为光振幅常数。参考光与测试光相干产生干涉条纹,其瞬时光强由式1

与式2,可得: ]),([2cos 1),,(li y x w k r li y x I -+=(3) 式中)/(222b a ab r +=是干涉条纹的对比度。 式3说明,干涉场中任意一点的光强都是的余弦函数。由于随时间变化,因此,式3的光强是一个时间周期函数,可用傅里叶级数展开。设r=1,则 kli b kli a a li y x I 2sin 2cos ),,(110++= 式中:220b a a +=,),,(2cos 21y x kw ab a =),(2sin 21y x lw ab b = 由三角函数的正交性,可求出Fourier 级数的各个系数,从而求得被测波面,由下式给出: ∑∑==--= = n i n i kli li y x I n kli li y x I n tg k a b tg k y x w 1 1 1 1 11 2cos ),,(22sin ),,(2 2121),( 式中...3,2,1,0,2=?= i i n li λ 为进一步降低噪声,提高测量精度,可用P 个周期进行驱动扫描,测量数据作累加平均,即 ∑∑==-= p n i p n i kli li y x I n kli li y x I n tg k y x w ,1 ,1 1 2cos ),,(22sin ),,(2 21),( 式中说明孔径内任意一点的位相可由该点上的n ×p 个光强的采样值计算出来,因此,可获得整个孔径上的位相。除实现自动检测外,还可以测定被测件的三维形貌。 三、实验光路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

研究性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实验(分波面法)激光的双棱镜干涉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 摘要:两束光波产生干涉的必要条件是:1)频率相同;2)振动方向相同;3)相位差恒定。产生相干光的方式有两种:分波阵面法和分振幅法。本次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就属于分波阵面法。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是一个经典而重要的实验,该实验和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共同奠定了光的波动学的实验基础。 一、实验重点 1)熟练掌握采用不同光源进行光路等高共轴调节的方法和技术; 2)用实验研究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并测定单色光波长; 3)学习用激光和其他光源进行实验时不同的调节方法。 二、实验原理 菲涅耳双棱镜可以看成是有两块底面相接、棱角很小的直角棱镜合成。若置单色光源S0于双棱镜的正前方,则从S0射来的光束通过双棱镜的折射后,变为两束相重叠的光,这两束光仿佛是从光源S0的两个虚像S1和S2射出的一样。由于S1和S2是两个相干光源,所以若在两束光相重叠的区域内放置一个屏,即可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如图所示,设虚光源S 1和S 2的距离是a ,D 是虚光源到屏的距离。令P 为屏上任意一点,r 1和r 2分别为从S 1和S 2到P 点的距离,则从S 1和S 2发出的光线到达P 点得光程差是: △L= r 2-r 1 令N 1和N 2分别为S 1和S 2在屏上的投影,O 为N 1N 2的中点,并设OP=x ,则从△S 1N 1P 及△S 2N 2P 得: r 12=D 2+(x-2 a )2 r 22=D 2+(x+2a )2 两式相减,得: r 22- r 12=2ax 另外又有r 22- r 12=(r 2-r 1)(r 2+r 1)=△L(r 2+r 1)。通常D 较a 大的很多,所以r 2+r 1近似等于2D ,因此光程差为: △L=D ax 如果λ为光源发出的光波的波长,干涉极大和干涉极小处的光程差是: = k λ (k=0,±1, ±2,…) 明纹 =212 k λ (k=0,±1, ±2,…) 暗纹 由上式可知,两干涉条纹之间的距离是:

水波干涉实验报告

水波干涉实验报告 篇一:一种水波声波干涉实验装置 龙源期刊网 .cn 一种水波声波干涉实验装置 作者:傅崧原 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XX年第36期 摘要:介绍了自制水波声波干涉实验装置的原理、结构、制作和使用方法,利用该装置可进行水波和声波的干涉实验。 关键词:水波干涉;声波干涉;演示装置 1 工作原理 干涉实验装置主要由信号源、功率放大器、扬声器(2个中频扬声器、1个低频长冲程扬声器)组成。信号源产生频率可变的音频正弦信号,经功率放大后驱动扬声器振膜振动,使2个扬声器串联组成的发声单元发声,形成相干声源(如图1);低频信号(几十赫兹)驱动低(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水波干涉实验报告)频扬声器振膜振动,带动与之相连的双杆泡木块振动,在水面激发产生相干波源(如图2)。图1 声波干涉实验原理框图图2 水波干涉实验原理框图 2 实验装置的制作 实验装置主要由信号源、放大器、扬声器等部分组成,具体介绍如下。

2.1 信号的产生 信号产生的方式较多,通常可采用实验用信号源或波形发生器产生实验所需的正弦波信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或智能手机应用已经十分普遍,采用波形生产软件生成所需正弦信号变得非常简便。在电脑上采用Wave Generator软件获得所需相干声源的正弦信号(1000Hz等)和用于水波干涉实验的相干振源信号(30Hz等),软件界面如图3所示。图3 生成正弦信号的软件界面截图 2.2 信号放大电路的设计 以TDAXX为核心进行放大电路的设计,单电源供电,采用额定输出为16V/3.4A记本充电器为信号放大电路供电。TDAXX最大输出功率可达10W,采用TO-220-5封装,外围元件少,使用简便,设计的信号放大电路如图4所示。 其中,电脑声卡输出的单频正弦信号由J1输入,经RP3分压后由C1耦合到TDAXX的正向输入端,放大后的正弦信号经C3耦合输出,推动扬声器的振膜振动。演示声波的干涉实验时,接入扬声器SP1、SP2串联组成的负载,设置好相应的信号频率,由SP1、SP2产生出 篇二:观察水波的干涉现象 观察水波的干涉现象 实验结论 频率及其他振动情况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以后,某些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