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去库存加杠杆和去杠杆之争 该如何解决

楼市去库存加杠杆和去杠杆之争 该如何解决

楼市去库存加杠杆和去杠杆之争该如何解决?

2016年03月16日 07:36来源:凤凰财经2633人参与40评论

凤凰财经讯关于楼市去库存应该是加杠杆还是减杠杆的问题,在两会期间讨论得沸沸扬扬。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央行行长周小川和重庆市长黄奇帆的言论。

3月7日,黄奇帆在重庆代表团讨论时表示,目前房地产领域出现用加杠杆的办法去库存,这跟中央精神背道而驰,风险很大,甚至会引发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先例。

无事生非,有媒体将此番言论和周小川在上海G20期间的讲话对比。当然,周小川并没有这么说,只是表示记者的想法逻辑是对的。还有记者直接提问周小川,怎么看待黄奇帆的观点,周小川也只能以笑声来回应了。

在12日央行举行的答记者问上,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目前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占整个贷款的比例大概是14%,不良贷款比例是0.38%,整个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例大概是1.7%左右,个人住房贷款不良贷款水平远远低于整体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水平。目前首付比的情况来看,现在即便按照调整以后的20%最低的首付比,和国际上横向比较来说,仍然是比较审慎的标准。

从列举数据的目的来看,很明显,潘功胜想说明的是目前房地产的杠杆率并不高。

经济学家李迅雷撰文称,同时做到去库存、去产能和去杠杆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但是现实中概率很小。目前看到的,至少在房地产领域,还是为了去库存而加杠杆,但加杠杆的结果,却是一二线城市房价的大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去库存的效果尚不明显。

今日《新京报》进一步进行了分析,各项楼市利好政策的出台,比如降低首付比例,提供贷款优惠等等,本意是普惠性的去库存,然而在市场的自发资源配置之下却形成了资金的虹吸效应:资金一致流向那些更具有保值投资前景的一线城市楼市。这不仅对于三四线城市的楼市造成了资金虹吸效应,投资一线城市房产的赚钱效应还很有可能出现对实体产业的抽血。一二线城市楼市杠杆上的火热似乎正在变成了“去库存”道路上的拦路虎,为三四线城市的去库存难题更添一重难度。

这也是我们目前房地产市场最重要的特点:严重分化。因此,正如李克强总理此前所说的“要求强化地方政府合理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责任,因地制宜,分城施策”是相比普惠式的政策利好更为优化的解决方案。

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以及杠杆率是什么意思

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以及杠杆率是什么意思? 先来讲三个故事。 故事1:散户张三张三喜欢炒股,很自信,只是感叹自己资金不足,否则咸鱼翻身,指日可待。听朋友介绍,有一种配资业务,可以用10万,借20万,于是,他开通了这项服务。张三眼光很好,今年这一年,买的股票赚了30%,30万收获了9万的利润,还去20000的利息和20万的借款,自己还能净赚70000,自己手头的10万现金在杠杆的帮助下,一下净赚70%。 于是张三想了个好办法。 还是10万,张三在A处获得20万的授信,拿到20万,买了30万的股票。 张三拿着这30万的股票,又去B处,B一看有你账户上有30万的股票,于是又给你60万的额度,买完这60万的股票,你手头已经有90万的市值了。 张三还不满足,于是拿着这90万的市值找到C,C同样给了他2倍杠杆的额度,180万,终于,张三这下成大户了。 他还记得自己当时投入股票市场的本金是多少吗? 10万,可是他的市值已经是270万了。杠杆倍数是多少,27倍。 如果股票市场像去年一样上涨,别说涨30%,就是涨个10%,

就是27万。 投入10万净赚20万,200%的收益,多么诱人。 在杠杆的帮助下,小额投入获得巨大回报,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和美好的希望。 可惜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今年股票市场不是很好,微微跌了3%,别看这3%的浮动,在27倍的杠杆下产生了巨大的威力,270万的3%就是81000,张三投入的本金是瞬间只剩不到2万元,亏损幅度80%。 还有另外一种假设,那就是股票市场不涨不跌会发生什么?还记的张三借钱时的年化利率吗? 他总共借了多少?260万,10%,他的资金借用成本,一年就是26万。 也就是说,短短30天即使股票市场没有波动,张三也要亏损26%。 只剩下8万本金的张三,在A处的授信只能从20万变成16万,在B处变成48万,在C处变成144万。 为了把这些钱还回去,张三不得不忍痛割爱,卖掉手头一些股票,大概100万的样子,行情不好,成交量也发生明显萎缩,他这一把梭哈,还差点让这只股票奔跌停去了。 市场上和张三一样不知不觉上了巨大倍数杠杆的人不再少数,盘桓了一段时间的股票市场没有变化,看似没有亏损。没曾想,资金借入时被忽略的高额成本,露出狰狞面目了。

[财税金融]银行创新举措助力企业去杠杆典型案例分析

[财税金融]银行创新举措助力企业去杠杆典型案例分析 银行创新举措助力企业去杠杆典型案例分析 20XX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此前召开的20X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推动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在去杠杆方面,强调“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支持企业市场化、法制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加强企业自身债务杠杆约束等,降低企业杠杆率”等。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近两年银行业支持“三去一降一补”全面推进,可谓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摸索出一些新路。 银行在助力企业去杠杆方面的相关举措,一方面,银行加大了对企业股权融资、发债、并购融资等直接融资手段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银行自身也加强业务创新,探索投贷联动、债转股等新模式;此外,运用多种手段帮助企业去杠杆、防风险,比如通过债委会等创新形式防止企业过度授信,提高企业自身的债务杠杆约束等。 目前,农行xx县支行存量企业中,暂未运用上述手段进行业务操作。但当地政府针对古贝春、英潮公司等支柱企业组建了债权人委员会,对授信等相关业务组织各金融机构共同协商对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根据近年来国内金融同业在助力企业去杠杆方面的典型案例,我们进行了重点调研和学习,了解银行业在助力企业去杠杆等方面的具体进展和创新做法。下面对相关案例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债转股: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 20XX年11月14日,在与建设银行,xx省国资委共同签署了市场化债转股框架合作协议。这次签署的是xx省首单市场化债转股项目,也是全国煤炭行业首单市场化债转股项目。 在去产能的大背景下,xx能源集团一方面面临市场持续下行的行业普遍问题,另一方面企业自身发展仍保持着良好竞争力。“实施债转股以前企业面临的资金成本压力比较大”,截止20XX年9月末,集团资产负债率达到73%,有息负债余额合计亿元人民币,其中利息成本在%以上的金额有亿元,企业财务负担较重。” 20XX年以来,开展市场化债转股成为降低企业杠杆率、增强企业资本实力、防范企业债务风险的一个新抓手。20XX年10月,及出台,鼓励面向发展前景良好但遇到暂时困难的优质企业开展市场化债转股。11月落地的xx能源集团债转股项目是xx省内首单,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2018年金融去杠杆分析报告

2018年金融去杠杆分 析报告 2018年1月

目录 一、高杠杆:四大症结 (5) 1、资金来源端的两大症结:表外理财、同业存单 (5) (1)表外理财:刚性兑付—>资金池 (5) (2)同业存单:中小银行—>主动扩表 (6) 2、资金投向端的两大症结:多层嵌套、“两加一降” (7) (1)多层嵌套:银非合作—>风险传递 (7) (2)两加一降:加久期、加杠杆、降信用 (8) 二、挖根源:三大深因 (8) 1、价格套利 (8) 2、监管套利 (9) 3、规模扩张 (9) 三、去杠杆:八大药方 (10) 1、提高政策利率,抑制利差套利 (11) 2、加强监管协调,消除监管套利 (12) 3、控制杠杆水平,限制规模扩张 (12) 4、有序打破刚兑,理财回归本源 (13) 5、治理同业存单,控制同业链条 (13) 6、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 (14) 7、控制“两加一降”,加强非标管理 (14) 8、引导“脱虚向实”,支持实体经济 (15) 四、去杠杆:信号机制 (17) 1、总量指标 (19) (1)广义资管规模 (19) (2)银行业总资产同比增速-名义GDP同比增速 (20) (3)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M2同比增速 (22) (4)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贷款同比增速 (23)

2、政策信号 (25) (1)利率走廊:OMO、SLF与MLF (25) (3)中央、有关部委的重要报告、讲话 (27) 3、银行理财 (27) (1)理财产品余额 (27) (2)表内、表外理财产品余额及占比 (28) (3)理财投向非标的规模及占比 (29) (4)社融非标子项 (30) (5)信用利差 (32) 4、同业存单 (33) (1)同业存单余额 (33) (2)同业存单发行量 (34) (3)(同业存单+同业负债)/总负债 (35) (4)理财收益率- Shibor 3M (36) (5)期限利差 (37) 5、中小银行 (39) (1)股份行、城商行同业存单净融资量 (39) (2)与大行同业存单的发行利差 (40) (3)(同业资产+证券投资)/资金运用 (42)

金融去杠杆是什么意思

金融去杠杆是什么意思 “去杠杆化”是金融危机下的现象。金融去杠杆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怎么理解呢?请阅读以下文章,跟着一起来了解。 金融去杠杆是什么意思 金融去杠杆的意思 金融市场杠杆具体包括产品、流动性、久期杠杆三类,我们认为金融去杠杆具体指: (1)减少商业银行的以短久期配长久期、以低风险负债配高风险资产的错配问题,即降低久期和流动性杠杆; (2)压缩银行或非银表外资管产品规模,相关产品是影子银行的核心组成,即降低产品杠杆。 去杠杆怎么走?我们认为这包括: (1)第一步,央行通过引导金融市场利率上行;同业负债和同业存单利率水平随行就市,负债成本高企且逐步抬升,进行错配的银行利差缩小甚至出现倒挂; (2)第二步,之前错配的资产到期后不续作,期限错配解除: (3)第三步,随着期限错配的逐步解除,同业负债规模下降,金融外产品随之压缩,金融去杠杆取得阶段性成果。 去杠杆去到哪里了?2017年以来NCD(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和价格水平量价齐涨,市场担心杠杆水平有所提升。中小银行正通过发行NCD 1

以短续长,但利差已经缩小甚至倒挂。我们认为这正走在去杠杆的第一步,能否持续,我们要观察NCD量和价的持续情况。 去杠杆将持续多久?这一是取决于资产的错配程度,二是取决于金融市场利率抬升的速率。 (1)资产错配程度越高,去杠杆持续时间越长;多数的同业理财产品和同业存单的发行期限在1年左右,预计去杠杆持续时间在一年以内,但不会在半年内就草草结束; (2)金融市场利率抬升越慢,去杠杆持续时间越长;但当金融市场去杠杆迅速抬升时,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处于流动性考虑进而抛售资产,这有可能对金融市场价格形成负反馈。这时要密切关注金融机构交易对手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我们判断监管机构出于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会维持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但不排除发生区域性小规模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3)如果经济基本面恶化,“去杠杆”的地位会让位给“稳增长”,这种情况下不排除金融去杠杆有提前结束的可能性。 稳定资产负债利差和风险可控的杠杆水平是商业银行利润的源泉,对金融机构而言,无利差,不杠杆。本轮金融市场去杠杆完成后,对各类风险资产的定价能力将成寻找下一轮利差/加杠杆来源的重要抓手。这有可能深刻影响未来五年银行业的发展和资产配置逻辑。 去杠杆化的影响 “去杠杆化”会导致什么?那么去杠杆化将如何影响当前的资本品和资本市场呢?

什么是金融杠杆率

什么是金融杠杆率? 一、杠杆率(Leverage ratio) 本文所言杠杆率是指金融机构的总资产除以其净资产得到的放 大倍数。反过来,它的倒数即净资产除以总资产得到权益比率。杠杆率高(即权益比率低),经济意义是少量的资本支撑着过多的负债,一般意味着风险大。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均采用了高杠杆经营模式,其资产规模远高于自有资本规模。从2007年报看,我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杠杆率分别为15.96倍、13.18倍和15.63倍,加权风险资产/总资产分别为50.73%、62.61%和55.82%,上市中小股份制银行中有两家2007年底的杠杆率较高,达到了32.33倍和45.37倍(并不必然风险最高),加权风险资产/总资产分别为49.41%和60.20%。同期,Citibank和HSBC的杠杆率分别为19.19和17.38,其加权风险资产/总资产分别为57.28%和49.61%。 由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所以“权益比率 + 资产负债率=100%”,比如资产负债率等于97%,就相当于权益比率为3%,杠杆率33.33倍。从2008年三季报分析,我国资产负债率大于等于97%即杠杆率超过33.33倍的上市公司有55家,其中49家净资产为负;资产负债率小于20%即杠杆率小于1.25倍的上市公司有96家。当然,

非金融类公司的杠杆系数和金融类公司的杠杆率及其风险含义不能简单对比,商业银行和投行相同的杠杆率所隐含的风险也不一样。 有的文献把杠杆率定义为总负债/净资产,由于“资产=负债+净资产”,所以,“总负债/净资产=总资产/净资产-1”,所以,在这个定义和本文定义下的杠杆率分析结论基本相同。但是在美国等商业银行的年报中,杠杆率的定义是监管当局规定的核心资本(Tier 1 Capital)除以总资产(注意不是风险加权资产),这就要求必须注意特定资料中对杠杆率的定义。 二、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与权益比率(杠杆率的倒数)的比较 简单地看杠杆率,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并不反映风险的真实情况。这样,以BIS为代表的金融监管当局和金融机构就对该指标进行了改进,通过把资产负债表中一些属于负债的符合一定条件的负债项计入净资产等方法得到监管资本(大于净资产),同时,通过对各类资产进行风险加权调整,得到风险加权资产(风险加权资产一般远远小于总资产,目前看大概相当于总资产的45%~60%)。这样,就从权益比率过渡到资本充足率。显然,相较于权益比率的公式(净资产/总资产),资本充足率公式的分子增加、分母大幅减小,所以,资本充足率必然高于权益比率。

发达国家金融去杠杆化解读(专业版)

发达国家的金融“去杠杆化” 现在,最棘手的问题是发达国家正面临资产负债表式衰退。金融危机与主权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的最深刻影响是金融、居民/企业乃至政府部门开始“去杠杆化”,消费紧缩、信用紧缩以及财政紧缩这三个层面的叠加效应可能使“去杠杆化”过程更加痛苦和漫长。 政府“去杠杆化”。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凯恩斯主义”再次回归。据估算,西方发达国家反周期的财政支出几乎占赤字增加量的1/3,发行4.5万亿美元债务几乎等于此前5年年均债务发行量的3倍。然而现在面临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的形势,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开启了债务削减计划。在经济增长难以赶上债务增长的今天,削减债务已成为西方国家挽救经济的选择。涉及整个发达国家的调整是史无前例的,它所带来的“去杠杆化”影响难以估计。 金融“去杠杆化”。次贷危机开启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第一波金融去杠杆化进程。截至目前,美国金融部门杠杆率已从2008年初的峰值下降了26%,回到1979年三季度的水平,大大低于30年来平均杠杆率。而主权债务危机又开启了以欧洲为代表的第二波金融去杠杆化进程。目前,主权债务与金融部门之间形成负面反馈循环的风险增加。2011年全球银行业面临3.6万亿美元的到期债务,将不得不与负债国家政府竞争,以确保资金安全。G20和欧盟峰会都提出欧洲银行业需要更大的资本垫底,才能重新获得市场信任,确保筹到资金,这无异于加重金融体系的负担。与此同时,由于欧洲银行交叉持有各国债务,跨境银行风险暴露是主权风险蔓延到银行并进一步扩散到本地区其他银行体系的渠道,这可能使全球银行业由于欧洲债务头寸过大而承受较大的资产损失,从而遏制金融信贷,进一步恶化经济衰退的趋势。 家庭部门“去杠杆化”。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的消费总需求急速下跌,家庭资产负债表遭到严重损害,家庭资产的去杠杆化严重影响到欧美等国的负债型消费模式。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统计,目前进行储蓄的美国民众比例为经济衰退以前的两倍之多。就欧洲而言,尽管居民负债率低于美国,储蓄率高于美国,但欧元区通过紧缩财政预算、降低社会福利、增加税负,已经启动“财政紧缩周期”,这将降低居民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制约居民消费能力。 目前发达国家的资本回报率普遍出现大幅下降,短期内缺乏新兴技术和产业变革来提振资本回报率。危机使得多数发达国家的利率水平降至极限,资本回报率的下降和庞大的政府、民间债务负担,使得企业和居民扩张信用的需求显著下降。欧美发达国家面临市场化货币工

中国金融领域去杠杆的背景与积极意义

Financial View 金融视线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 99 中国金融领域去杠杆的背景与积极意义 李希龙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100029 摘要: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经济体均不同程度采取了货币宽松的政策。在此过程中,利率不断下行,全社会杠杆率不断提高,我国金融领域通过加杠杆的方式不断扩大资产规模,并且通过影子银行的套利行为使资金不断脱实向虚,不但积累了金融部门的系统性风险,同时对实体经济复苏造成了较大的拖累。党中央、国务院前瞻性的推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举措,其中包括金融领域去杠杆的措施,降低了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由过度依赖投资和信贷扩张转变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依靠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完成经济增速换挡期的平稳过渡。关键词:金融;去杠杆;表外理财;风险 一、中国金融领域去杠杆的背景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各国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宽松货币政策,通过不断引导名义利率下行,刺激国内总需求,使经济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但是,在此过程中,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的外需出现了显著的下滑,我国宏观经济逐步下行,央行同样采取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抵御经济下行,与此同时,我国的总体杠杆率显著抬升,而且私人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分布不均匀。根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中国全社会杠杆率(部门总计债务/GDP)自2008年的170%快速提升至2014年的235%,但是如果按照非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衡量却呈现下降趋势,其原因主要是单位债务扩张在经济下行周期创造的GDP下降所导致。而随着全球量化宽松力度的逐步加大,各项大类资产收益率逐步降低,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的传统信贷逐步收缩,转而通过“影子银行”等手段投资到金融市场,比如2015年通过权益市场加杠杆的方式构造流动性牛市从而引发市场泡沫,2016年通过期限错配、监管套利等方式流入债券市场形成配置牛市从而引发当年四季度的债市大跌。 (一)中国的杠杆率与经济周期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的结果,中国企业部门杠杆率由2008年的98.1%上升至2015年3季度的166.3%,这个杠杆水平在全球都属于偏高位置。从经济周期来看,我国经济自2008年至2015年处于产能出清周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面对高企的杠杆率和不断下行的利率,债务风险和金融风险正在不断积聚。因为,在传统的经济周期中,往往经济处于景气周期,其对杠杆率提升的容忍度较高,反之则较低。 自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宏观经济宽松的调控政策前所未有,各国纷纷采取非常规货币政策对冲经济下行风险,这也导致了全球杠杆率的显著抬升。美国在2008-2015年期间,伴随着利率的大幅下行,其杠杆率迅速抬升了近50%,债务增速明显快与经济增长水平。而企业在利率不断下行的环境中,更加愿意扩大负债规模通过加杠杆的方式改善其风险溢价水平。这种情况在我国也同样出现,如图1所示,中国5年AA+公司债信用利差随着无风险收益率的下降,出现了显著的降低,造成了流动性溢价对风险溢价的替代效应。但是,这种情况不断强化,反而造成了金融机构通过加杠杆和期限错配的方式,不断地使资金脱实向虚流入债券市场,构造了2014-2016年的债券大牛市。这个债券的配置牛市并没有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的问题,反而使我国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规模不断扩大,增加了金融机构的杠杆率,降低了金融机构对 信用风险和利率上行风险的抵御能力。 图1:中国5年AA+公司债利差与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走势(二)中国金融领域去杠杆的必要性 2008-2015年中国经济下行风险不断加大,政府通过加大宽松政策力度对冲经济下行风险,这使得市场无风险利率出现不断下降,金融机构负债规模逐渐加大流动性大幅改善,国内的资产组合经理们通过各种方式在市场中寻找收益率相匹配的资产,然而这种过程越来越艰难。 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规模加速扩张,尤其是表外理财业务因为其不在银行表内核算、不占用银行风险资本和监管相对薄弱等特征,表外理财业务逐渐转化为“表外信贷”,成为了中国的影子银行业务,为金融机构加杠杆进行金融套利提供了便利。但是,这种影子银行业务本质上存在很多风险。 由于银行表外理财业务本质上属于资产管理业务,因此应该与国内的公募基金、专户理财计划、券商资管计划、私募产品等共同具备“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投资者风险自担”的特性。然而,实际操作中,往往银行表外风险由表内进行刚性兑付解决,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此外,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业务还往往同其他资管机构相结合,借助第三方金融机构作为通道,聘请其他资管机构作为投资顾问参与跨市场投资,这导致了表外理财业务的交易结构日趋复杂,资管产品与理财产品出现层层嵌套、多重收费、期限错配等情况,既不断抬高了负债端理财成本同时又通过配置力量压低了市场利率,加大了金融产品的投资风险,同时各金融机构之间通过产品合作和交易结构参与等方式把风险链条逐渐拉长,增加了金融领域系统性风险,金融领域去杠杆迫在眉睫。 二、中国金融领域去杠杆的效果 (一)中国金融去杠杆初见成效 2015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前瞻性地提出了“三去一补一

工作心得:当前防范金融风险去杠杆的重点工作

工作心得:当前防范金融风险去杠杆的重点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表示,要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加强监管协调,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去杠杆、防风险将是近期经济工作的重点。 一、金融机构去杠杆 随着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银行理财规模剧增。2016年银行表外业务大幅扩张,新增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分别为2.2万亿元、8593亿元,远远高于2015年的1.6万亿元、434亿元。2017年一季度央行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引导银行加强对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但是银行信用扩张依然较快。一季度新增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分别为6347亿元、7349亿元、6800亿元,高于2016年同期的5485亿元、1593亿元、-2205亿元。虽然一季度银行同业负债余额相比上年末在减少,但是同业存单发行量依然较大。一季度同业存单发行5万亿元,同比多发行2万亿元。 金融机构高杠杆的风险在于:第一,对于银行而言,资产端久期一般较长,而负债端久期较短,银行理财产品的大规模扩张导致期限错配风险加剧。第二,理财产品名目繁多,金融机构难以完全监管,增加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第三,金融机构理财

大规模扩张,资金脱实向虚,在金融系统空转,无法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机构去杠杆势在必行。 第一,货币政策在稳健基调下近期适度调整。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促使金融机构去杠杆:第一,上调短期政策利率后,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上升,可以限制银行负债的扩张。第二,利率上升增加了企业发行债券的成本,降低债券发行量,进而限制银行资产扩张。一季度利率上升后,地方债发行4745亿元,远低于2016年同期的9554亿元;企业债券融资-1472亿元,也远低于2016年同期的1.2万亿元。 第二,MPA考核加强。其一,表外理财管制更加严格。2017年年初,市场一致认为表外理财规模将收缩,而事实并非如此。其原因可能是商业银行在传统贷款上为房地产企业放贷受限,绕道表外理财。其二,同业存单纳入MPA考核。虽然同业负债纳入了MPA考核,但不包括同业存单。一季度同业存单大量发行,一些金融机构仍在靠此加杠杆。其三,资管产品统一管理。理财产品花样繁多,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在分业监管体制下,不同类型机构的监管标准不一致,单个机构很难实现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全流程监控,资管产品应统一管理,降低金融风险。 第三,金融监管升级。2017年,一行三会密集发文,严控经济金融风险。目前监管层已将近期金融工作定调为“去杠杆、抑泡沫、防风险”。金融监管应继续升级,加强对表外理财和同业存单的约束。金融监管在促使金融机构去杠杆,防范金融机构

银行业高杠杆原因及去杠杆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33242837.html, 银行业高杠杆原因及去杠杆研究 作者:陈祖仝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8年第03期 摘要:高杠杆化经营是造成银行系统甚至整个经济体系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不过高杠杆经营也是银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区别,高杠杆给银行带来了高的回报率,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大的风险。文章先整理出近些年的银行业杠杆情况,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存在的风险,并借鉴国外去杠杆经验,提出几点相关去杠杆化建议。 关键词:高杠杆:风险:去杠杆 杠杆率在国际银行监管框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杠杆率一般是指资产负债表中总资产与权益资本的比率。金融离不开杠杆,当然也缺不了风险的存在,银行天然是以杠杆为经营的行业,因此杠杆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银行的盈利能力,杠杆倍数越大,银行盈利空间越大,风险也随之增高,高杠杆,表示少量的资产收益可以获得成倍资本回报,但同时也意味着少量的资产损失就可能吞噬银行的全部资本。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合理地降低杠杆倍数有助于防止经济下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合理推动经济发展。 一、我国银行业近年杠杆情形 银监会公布的2016年银行业监管统计指标月度情况表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达226.2557万亿元,比2015年增加了32.0809万亿元,增幅达15.8%:总 负债达208.9230万亿元,比去年增加了29.8748万亿元,增幅达16.0%:所有者权益达 17.3327万亿元,增幅达14.6%。其中,商业银行总资产占比达到77.8%,总负债占比达到78%,占据了金融机构的主要部分。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16年总资产增长率较上年增加了0.3%,总负债增长率增加了1.2%,这体现了资产负债率在上升。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规模的不断扩大表明商业银行融资能力加强,行业发展好,这也是银行实力增加的表现。其中存款额度占负债的比例较大,如果经济下行现象,银行面临的财务风险会迅速放大。 目前我国总共有25家上市银行,其中9家上市银行是在2016年年末及2017年年初上市,另外16家上市银行的杠杆情况如表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的杠杆率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即其他商业银行的杠杆倍数较高,而且近几年杠杆倍数略有增加。 二、银行高杠杆的原因 金融监管的不完善以及银行追求高利润率共同推高了杠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