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与中亚_中国在新世纪的地缘战略选择

东南亚与中亚:中国在新世纪的

地缘战略选择

侯松岭* 迟殿堂**

【内容提要】 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都是既有重要战略地位,又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缘战略枢纽地区。作为中国周边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可为中国提供广阔的陆海活动空间,也可为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和市场支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中国在新世纪周边地缘战略中需要重点经营的两个地区。

XX X 地缘政治中的地理磨损原理认为:“要衡量一国对他国的影响力特别是战争力量时,就必须考虑距离和地理通达性两个因素,因为它们会使影响力和战争力量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磨损和削弱。”1因而,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因其相互间的距离和地理通达性不同,其相互间的地缘作用也就不同。一般来说,国家间相互作用的大小是:“国家相邻〉国家相望〉国家相隔〉其他情况”o,即邻国对本国的地缘作用最大,一个国家邻国的多少、强弱以及它与这些国家关系的好坏都对这个国家的安全有重要影响。“一个对你友好并给你带来利益的国家,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种利益倍增;同样的,一个对你不友好并给你带来损害的国家,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国而使这种损害也倍增。”?因而,任何一个国家在制定本国的地缘战略时,无不重视周边地区对本国的重要影响。

中国的陆地国土从东部沿海向西“楔入”欧亚大陆的内部纵深,国土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相接,共有陆海邻国20多个,是世界上陆海邻国最多、周边安全环境最复杂的国家之一。“稳定周边”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首要的对外战略目标。在与中国比邻的上述各个地区中,东南亚和中亚既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又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对维护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促进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中国新世纪周边地缘战略需要重点经营的两个地区。

9 X

X X

1

o

?叶自成主编:《地缘战略与中国外交》,北京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16页。

程广中:《地缘战略论》,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6页。

楼耀亮:《地缘政治与中国国防战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62页。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副教授

东南亚与中亚的重要战略地位

东南亚与中亚是世界地缘战略格局中的两个重要的地缘枢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首先,这两个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都十分重要。“东南亚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又处于亚洲大陆和大洋洲之间的连接带上,形成两大洲间的‘十字路口’,不仅是沟通亚洲、非洲、欧洲以及大洋洲之间海上航行的必经之地,也是南北美洲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物资交流、航运通达极为繁忙的地区。”1在该地区有许多重要的国际海峡,如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龙目海峡、巴士海峡和望加锡海峡等,它们控制着从太平洋到印度洋的海上航运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此外,东南亚地区还处于斯皮克曼所讲的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是位于欧亚大陆东部的“第一岛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亚地区则位居欧亚大陆腹地,处于欧亚大陆的联结点和战略结合部,属麦金德所讲的国际政治的“心脏地带”。“作为连接欧亚大陆和中东的枢纽,它是大国势力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必经要地。欧亚大陆桥开通后,中亚还发挥着连通东亚和西欧,沟通外高加索和南亚,衔接西亚和非洲大陆的‘交通走廊’作用。这样的地理位置正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衢地’。”o

其次,它们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东南亚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林业和矿产资源。该地区是世界上稻米和各种经济作物的著名产地。“暹罗(泰国)、仰光(缅甸)、西贡(越南)是世界生产稻米最多的地方。”?东南亚地区的橡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其他物产如棕榈油、咖啡、椰子、烟草、香料等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该地区的森林资源也比较丰富,“以盛产柚木、楠木、紫檀、铁木、乌木等名贵木材著称于世”?。“印尼拥有的热带雨林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胶合板和藤条出口国。”?东南亚地区还拥有相当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矿产资源主要有锡、钨、铝、铜、铬、镍、煤、铁、宝石等,其中锡矿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60%?。油气资源以印尼的蕴藏量最为丰富,它是东南亚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中亚地区的自然资源也相当丰富,“如哈萨克斯坦人口不到1600万,但其拥有的自然资源可创造8.7万亿美元的财富。乌兹别克斯坦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价值估计在9700亿美元左右,其中黄金、铀、铜等战略资源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à值得一提的是,该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储量极为丰富。据统计,“中亚地区的天然气探明储量达7.9万亿立方米,排在俄罗斯和中东地区之后居世界第三位。预测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储量可达130亿吨,天然气6万亿立方米;土库曼斯坦石油储量为63亿吨,天然气15.5万亿立方米;乌兹别克斯坦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为3亿吨和2万亿立方米。”á

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这两个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国利益角逐的地

10

1

o

?

?

?

?

?

à

á孙壮志:《中亚新格局与地区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48页。

朱听昌主编:《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第432页。

季兴国主编:《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热点地区:东南亚概览》,第6页。

刘咸岳、黄铮主编:《2001—2002年东南亚发展报告》,第17页。

季兴国主编:《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热点地区:东南亚概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第6页。

曹云华主编:《东南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32页。

刘咸岳、黄铮主编:《2001—2002年东南亚发展报告》,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6页。

朱听昌主编:《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时事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428页。

王正毅:《边缘地带发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27页。

区,成为国际地缘斗争的焦点。这两个地区国际格局的任何变动都会对其周边乃至整个国际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东南亚和中亚对

中国的地缘战略的意义

作为中国周边地缘环境中的两个重要地区,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对中国有十分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

1.地缘政治意义

首先,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一个与中国的南部沿海相接,一个与中国的西北内陆相连,作为中国周边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安全稳定与否对中国有重要影响。与这两个地区分别相邻的中国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地区,一个是中国的经济重心所在,一个是中国的重要战略屏障和能源基地。近年来,随着中国与周边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它们和与其相邻的东南亚及中亚各国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的任何动荡都将给这两个地区带来重大影响,不利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总之,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对中国非常重要,发展与这两个地区各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维护这两个地区的和平、安全、繁荣与稳定,有助于形成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从而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其次,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是中国在新世纪打破美国战略围堵的重要突破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据统计,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1978年为3624亿元人民币,而到2001年则达到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9.4%,增长速度居世界之首。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资料表明,到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升到世界第6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也从1989年的2.2%上升到2001年的3.7%1。中国正以一个崛起中的大国的形象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影响的不断增强引起了美国的高度警惕。尽管美国认为目前尚难以判定中国未来的走向,但它已将中国视为潜在的战略对手。出于防范中国、维护其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霸权利益的考虑,美国逐步加重了对华政策中“遏制”的一面,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就是近年来不断加强对中国周边地区的渗透,在中国周边布局谋势,其基本思路是:“夺取中亚、控制蒙古、拉住印度、扩大东南亚基地群”o。这样,美国一方面可利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影响并牵制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在中国周边形成一个战略包围圈,借以掌控中国与外部联系的通道,并挤压中国的发展空间。同时,美国在中国周边的一系列军事部署还可在未来可能的美中冲突中充当前沿基地。

美国的这一战略部署不但与中国“稳定周边”的战略目标相冲突,而且使中国未来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中国要在新世纪实现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打破美国的战略围堵。东南亚和中亚正是中国打破这一围堵的重要突破口。

第一,目前美国在这两个地区的部署尚未完成,立足未稳。尽管美国在东南亚地区曾有过长期的经营,但冷战结束后它被迫撤出了在该地区的驻军,与该地区的盟国只保持着象征性的军事联系,而政治、经济方面的影

111

o韩旭东、聂宏毅:《包围中国——美国亚太“新战略”》,载《环球》2001年第17期。

国家统计局网站:《迎十六大系列报告之十八:我国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响也难与冷战时期相比,只是近年来出于防范中国和完善其在亚太地区部署的需要,美国才又重返东南亚。而美国真正进入中亚并实现在中亚驻军则更是九一一事件之后的事情了。因而,尽管目前美国借反恐之机不断加强在东南亚和中亚的军事存在和军事活动,但与其在亚太其他地区的部署相比,美国在这两个地区的部署和影响仍比较薄弱。

第二,这两个地区的国家尽管对美国势力的进入表示不同程度的欢迎,但其目的主要是希望利用美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发展经济,同时也希望借美国来平衡其他大国的影响。它们不希望看到美国将其他大国完全排挤出这两个地区,从而形成对这两个地区的独占。当然更不愿卷入美国与中国的纠纷之中,成为美国对华战略包围圈的一部分。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各国的关系取得了显著进展,双方在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加深,这就为中国打破美国的围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

第四,以东南亚和中亚为突破口,不但可以使中国免于美国的南北夹击,从而突破美国的围堵,而且也将为中国在新世纪进一步拓展国际空间提供有利条件。

再次,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是中国在新世纪拓展陆海活动空间的重要出发点。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联系的日益密切,中国的利益范围也开始向外扩展,使得一些原先与中国利益无关的地区现在也成为中国的重要国家利益所在,从这一点来看,中国有必要确立自己的战略边疆,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与安全。“所谓战略边疆是指国力、影响力实际能够延伸或达到的区域;它不同于自然疆域或地理边疆,后者是任何国家实际管辖的领域,由国界表现。”战略边疆作为一个国家战略思维、地缘战略观念和国家实力之结合程度及水平的体现,“它能够使一个国家扩大安全防范的外径,对超出本土以外但危及自身安全的事态施加必要的影响,增加抵御侵略的能力或左右世界局势的能力。”1中国是一个背陆面海的陆海复合国家,这一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既拥有陆地和海洋两个方面的利益,也面对来自陆地和海洋两个方面的威胁。因而,在确定中国的战略边疆、制定中国的地缘战略时必须兼顾陆地和海洋两个方面,不但要向陆地求生存,更要向海洋求发展。东南亚和中亚作为中国海上地缘线和陆上地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重要利益所在,自然成为中国的战略边疆所包含的重要地区。

如前所述,东南亚地处两洋交界之地,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努力改善和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有利于确保中国海上运输通道的畅通,也有助于中国对海洋空间的开拓。作为一个濒海大国,中国的发展自然离不开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海洋所蕴藏的丰富资源以及它作为运输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对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是地理位置使中国虽然面海,却不向洋。在中国的近海与大洋之间绵延分布着由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和东南亚诸群岛组成的岛链,即“第一岛链”,中国要走出近海、进入大洋,就必需经过这一岛链。目前这一岛链的北部为美日同盟所控制,正面则受尚未与祖国统一的台湾的阻隔,这些地区在战时极易被封锁。因而,目前中国进出大洋相对比较安全、受牵制较小的通道只有东南亚地区。通过这一地区,中国不但可以东出太平洋,而且可以西进印度洋,对中国在新世纪开发和利用海洋空间十分有利。

作为一个陆海复合国家,中国不但要走

12

1程广中:《地缘战略论》,第221页。

向海洋,谋取海洋利益,也要积极向陆地进取,在陆地方向上谋取和维护国家利益。中亚地区作为欧亚大陆上的“衢地”,对中国开拓陆上活动空间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发展与该地区各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可以使中国通过该地区沟通并发展与之相邻的南亚、中东、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的友好往来。目前中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主要通过海上运输,以中国当前的海军实力难以有效保护这一海上生命线的安全。而中亚与中东相连,共同构成了与中国西部相邻的重要能源带。如果能铺设从中国经中亚到中东的输油管道,对于减轻中国的海上石油运输压力,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中亚与欧洲之间的欧亚大陆桥贯通以后,中亚地区又成为联结中国与欧洲的“陆上走廊”和重要门户。通过该地区可以实现中国与欧洲国家的陆上联系,这对进一步促进中国与欧洲之间的经贸往来有重要意义。

最后,从中国周边地缘环境的整体视角来看,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一个在南,一个在北,一个是中国海上地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是中国陆上地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新世纪地缘战略来说,这两个地区恰好构成了它的南北两翼。努力发展与这两个地区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可以使中国新世纪周边地缘战略形成两翼并举、陆海兼顾的有利态势,从而有助于最大限度地谋取和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2.地缘经济意义

首先,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支持,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中国对资源特别是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2001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达到2.31亿吨,比10年前翻了一番。目前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的6.6%,是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1。因而,要维持中国持续高速发展,就必须有充足、稳定的能源供应。中国虽然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因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单靠自身的资源很难支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充足、稳定而且安全的能源供应地。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既与中国临界,又有丰富的能源储藏,自然成为中国首选的能源供应基地,而且这两个地区的国家为了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也大力开展对外能源合作,通过输出能源换取其经济发展所急需的资金和外汇。中国与东南亚和中亚国家的这种相互需求,无疑有助于推动双方在能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合作,这对于提高中国的经济安全系数,确保在新世纪持续高速发展有重要意义。

其次,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对中国的地缘经济意义还表现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一般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形成区域范围内的规模经济,从而形成集团竞争力,有助于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谋取和维护区内各国的经济利益。此外,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各项贸易壁垒,促使生产要素分配、生产分工更趋合理,有助于区域内的经济运行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全面提高。因而,冷战结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层出不穷。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要想在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力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依托区域优势,谋取和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作为与中国相邻的两个重

131单卫国:《中国石油:事关战略安全》,载《世界知识》2002年第21期。

要地区,自然成为中国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对象。目前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发展较快,2001年的双边贸易额达到416亿美元,同比增长接近6%1。中国已成为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而东盟则是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双方在农业、金融、贸易与投资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前景。为了推动双方的经济合作在新世纪有更大的发展,也为了适应当前国际范围内的区域合作浪潮, 2001年11月6日,朱基总理在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了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得到了东盟各国领导人的欢迎和积极支持。2002年11月4日,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双方正式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举世瞩目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进程全面启动。可以预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必将大大加快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对增强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经济实力、推动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将发挥重要作用。

与中国和东盟国家间密切的经济合作相比,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显得滞后许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之间不能开展经济合作,也不意味着双方的经济合作不重要。恰恰相反,这正意味着双方的经济合作的潜力很大,很有发展前途。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中国需要中亚的能源和其他产品,中亚五国则需要中国的轻工产品,双方在资源开发、建筑、冶金、航天、化工等部门都有很大的合作潜力。此外,欧亚大陆桥的开通也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这条新“丝绸之路”的连接作用,对促进中国和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及贸易往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相信,在新世纪,随着双方政治关系的不断发展,双方的经济合作关系也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对东南亚和中亚的地缘战略构想

如前所述,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对中国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因而,在制定新世纪地缘战略时必须对这两个地区重点加以谋划,以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考虑到它们分别处于不同的地缘环境之中,因而在制定地缘战略时不能“一刀切”,对它们宜采取不同的策略。

首先,尽管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政治关系全面提升,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安全合作不断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在近10年来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不可否认,在双方关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一时还难以完全消除;中国与东盟部分国家在南沙问题上存在争端;台湾的“南向政策”和“务实外交”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正常关系构成严重干扰;此外,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还受周边大国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存在使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政治、安全等方面的关系很难有新的突破。相反,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却日益密切。“东盟国家都意识到,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经济的快速列车,谁能搭上这趟快车,谁就有一个光明的前景。”o加强对华经贸合作已成为东盟对华政策的主轴。这种情况决定了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宜采取“经济优先,政治跟进,以经带政,以经促政”的地缘战略,通过不断加强经济上的合作,推动双方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密切双方

14

1

o曹云华:《中国与东盟关系:现状和前景》,载《东南亚研究》2002年第1期。

刘咸岳、黄铮主编:《2001—2002年东南亚发展报告》,第54页。

的经济关系,使双方在政治、安全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具体宜采取如下措施:重点加强双方在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湄公河流域开发、信息通讯和相互投资等方面的合作,加快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以使这一构想能尽快得到落实,从而推动双方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在政治、安全方面,不断完善现有的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机制,保持领导人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加强双方在亚欧会议、东盟地区论坛(ARF)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国际组织和机构中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双边军事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其次,对于中亚地区,则宜采取“在继续巩固并加强双方目前的政治、安全关系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双方的经贸关系,以政带经,以政促经”的地缘战略。这是因为,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与一些中亚国家之间由于存在前苏联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加之双方都面临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威胁,因而在政治、安全等方面的关系比较密切,并形成了上海合作组织这个比较完善的合作机制。但在经贸合作方面,由于双方国内经济状况的约束,投资环境不理想以及交通运输和口岸的限制等原因,使得双方的合作没有像中国与东盟国家那样密切,造成了双方关系中政治、安全先行,经济贸易落后的局面。这种状况对中国和中亚国家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是不利的,因而在制定中国新世纪对中亚的地缘战略时,应着重考虑如何利用双方密切的政治关系推动双方的经贸合作。具体构想是:在继续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在政治、安全等方面的职能的同时,增加经贸合作的内容,使上海合作组织不但成为一个维护地区安全的重要组织,而且成为一个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机制。此外,要充分挖掘双方在建筑、冶金、航天、能源开发和利用以及化工等方面的合作潜力,加强双方在这些领域的合作;还要充分发挥新“丝绸之路”的联结作用,改善双方的交通、通讯设施,加强口岸建设,健全法制,改善投资环境,为双方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15

试论独立以来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

试论独立以来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初,中亚五个国家获得独立,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中亚地区开始成为世界政治地理中一个独立的单元,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9.11事件”的发生以及“颜色革命”的爆发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加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该地区日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地区之一,其地缘政治地位也因此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标签:中亚;地缘;政治地位 一、中亚的地缘政治地位 独立之前,中亚一直处于比较“静默”的状态,并没有受到世界太多的关注,但是这段时间里中亚的地缘政治状况及其变迁过程,对于理解和研究当前的地缘政治形势仍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亚地缘政治的历史回顾 从18世纪开始,沙皇统治者开始了对中亚长达近两个世纪的吞并过程。19世纪沙俄在征服中亚后又不断向阿富汗扩张势力,对英国的属地——印度便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两大帝国的核心势力范围在中亚地区不可避免地迎头相撞。由此,中亚成为现代国际政治视野中“东西方”的战略结合部,中亚的地缘政治战略地位开始凸现出来。 苏联初期,中亚地区以俄罗斯中央苏维埃政权为榜样,建立起革命政权,后来经过苏联多次切割改造,直至1936年将中亚地区划分为五个以民族为主的共和国。随后,随着苏联国内政治改革的强化,中亚与伊斯兰世界的传统联系基本被断绝了,中亚的地缘政治价值开始相对减弱。特别是在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难以插手中亚事务。 (二)中亚的地缘政治现实状况 中亚地区面积为401万平方公里,拥有6 000多万人口。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东北与俄罗斯紧靠,南有伊朗、阿富汗环抱,西接高加索为邻,东依中国为界。这里可以说是一个东西方文明、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的中心点,是一个陆路交通的中转站。 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大部分尚未被开发,特别是里海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全球最具能源开发前景的地区之一。据国际上对里海油气资源的估计,其储量规模达到了石油2000亿桶,天然气14万亿立方米(这里需要注释),其前景很可能不次于波斯湾。油气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不断飙升和对油气自然的更大需求,使得拥有该资源的地区的身价大幅提

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的演变

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的演变 胡尚哲 高永久 【内容提要】 苏联解体以后,中亚和外高加索因其重要的地缘战略、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价值受到美国的青睐。为全面控制这一战略要地,十几年来,美国势力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对该地区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渗透,而随着美国国内外,特别是以中亚和外高加索为圆心的地缘政治空间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先后经历了3次较为明显的调整,每一次调整都加重一些地缘政治的分量。目前,一个在美国主导下的地缘政治多元化的局面正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出现,但美俄在中亚的军事对峙、在外高加索的激烈争夺将不可避免地恶化地区的安全环境,和平与稳定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 俄罗斯 美国 中亚和外高加索 地缘政治 【作者简介】 胡尚哲,1963年生,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兰州 730000);高永久,1964年生,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民族研究中心教授。 (天津 300071) 1991年苏联解体使俄罗斯的南部边界出现了8个大小不等的独立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这8个新独立的国家加上阿富汗,构成了当代世界政治地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①。由于该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连接中亚和外高加索的里海周围又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所以从脱离苏联控制的那天起,这里便成了周边和世界主要大国为谋求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优势而激烈争夺的目标,加之政治体制的急剧变革和民族、宗教矛盾引发新独立国家政局动荡,中亚和外高加索成了名副其实的热点地区,以至于美国地缘战略学家兹·布热津斯基把它称为“欧亚大陆的巴尔干”。 综观十几年来中亚和外高加索形势的变化后可以看到,虽然参与地缘政治争夺的国家和势力很多,各方都使出了看家本领,但到头来,对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国家间关系和各国内政外交影响最大的,除俄罗斯之外,只有美国。不仅如此,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显示,美国的影响大有超过俄罗斯之势。特别是2001年10月以后,美国军事基地和美国军队以反恐为名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格鲁吉亚的正式登陆,使地区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明显有利于美国的变化;而“颜色革命”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相继取得胜利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反对派势力的不断壮大则清楚地表明,美国并未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对俄优势,它要通过改变上述国家政治进程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已有的地缘战略优势。 一 中亚和外高加索的战略价值 美国是一个实用主义至上的国家,它积极参与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角逐,是因为这个地区 — 66—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6年第2期 ·中 亚· ①中亚五国和外高加索三国位于原苏联亚洲部分的西南 部,由里海联为一体。为叙述方便起见,本文将这8国统称为中亚 和外高加索地区。——作者注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气候环境合作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气候环境合作 朱新光、张深远、武斌 2012-02-17 10:48:23 来源:《新疆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内容提要:中国与中亚国家气候合作在探索新的多边对话与磋商机制、推动双边合作、加强地区组织的交流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但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原因,导致各国对气候安全存在明显差异,严重制约了该地区气候合作的健康成长。为稳定与发展的大局需要,各国务必抓住机遇,合理配置资源,适时制定地区气候合作的战略与对策。 关键词:中国;中亚国家;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 D8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5330 (2010) 04—0056—06 作者简介:朱新光,上海师范大学亚洲学研究中心教授(上海200234)。 气候环境的不断恶化,不仅影响到空气、水、土地等人类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且还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国家和地区间关系紧张,触发国际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所以,气候环境问题不单纯只是一国的国内问题,而是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了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合作,只有加强国际社会的气候环境合作,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压力。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气候环境合作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对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气候合作提出一些相关思考。 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气候环境合作现状

首先,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探索建立新的多边对话与磋商机制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地区气候环境合作成效显著。随着中国与中亚环境形势的严峻,气候环境问题开始成为上合组织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在上合组织的推动下,与地区环境议题关联的高层次对话会议明显增多,截至目前,涉及地区气候环境合作的上合组织元首及部长级会议多达7次。会议还相继发表了一批具有历史意义的有关气候环境合作宪章和宣言,全面阐述了上合组织成员国对气候变化的立场,特别强调各成员国间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灾变的重要性。《上海合作组织宪章》中明确规定,积极鼓励成员国开展环境保护等共同感兴趣领域的有效区域合作。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塔什干宣言》(2004年)也强调,将环境保护及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问题提上本组织框架内的合作议程,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要开始共同制定本组织在该领域的工作战略。这预示着各方将在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开展环境合作,整合区域环境资源。不仅如此,宣言还明确了上合组织成员国间气候环境合作的基本原则和宗旨、组织程序、运作方式等实施细则,呼吁各方积极发展环保能源,更好应对各种环境灾难的挑战。《比什凯克宣言》(2007年)指出,各国应发展环保领域的合作,以确保生态安全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采取必要措施研究和落实专门方案和项目。同时要相互提供援助和帮助,防止自然灾害和技术灾害及消除其后果,适时启动上合组织预防自然和技术的紧急情况中心,随时准备为减少自然灾害做出积极贡献。《杜尚别宣言》(2008年)和《卡捷琳堡宣言》(2009年)则进一步重申,积极发展环保清洁型能源,提高在共同及时应对自然和人为灾害方面的合作成效、实施旨在减少其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措施作为优先合作方向之一。 为更好落实上述宣言的各项成果,上合组织成员国还举行各种形式的环保部长级会议、军事气象水文联合保障研讨会,商讨地区气候变化和建立气候合作常态机制等事宜,筹划上合组织成员国军事气象水文人员交流机制、完善信息共

试论独立以来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

试论独立以来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 冯远 2012-03-27 14:30:03 来源:《学理论》2011年第9期 (新疆大学政管学院,乌鲁木齐830046)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中亚五个国家获得独立,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中亚地区开始成为世界政治地理中一个独立的单元,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9.11事件”的发生以及“颜色革命”的爆发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加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该地区日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地区之一,其地缘政治地位也因此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中亚;地缘;政治地位 中图分类号:D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9-0024-02 作者简介:冯远(1987-),女,新疆乌鲁木齐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西部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 一、中亚的地缘政治地位 独立之前,中亚一直处于比较“静默”的状态,并没有受到世界太多的关注,但是这段时间里中亚的地缘政治状况及其变迁过程,对于理解和研究当前的地缘政治形势仍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亚地缘政治的历史回顾

从18世纪开始,沙皇统治者开始了对中亚长达近两个世纪的吞并过程。19世纪沙俄在征服中亚后又不断向阿富汗扩张势力,对英国的属地——印度便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两大帝国的核心势力范围在中亚地区不可避免地迎头相撞。由此,中亚成为现代国际政治视野中“东西方”的战略结合部,中亚的地缘政治战略地位开始凸现出来。 苏联初期,中亚地区以俄罗斯中央苏维埃政权为榜样,建立起革命政权,后来经过苏联多次切割改造,直至1936年将中亚地区划分为五个以民族为主的共和国。随后,随着苏联国内政治改革的强化,中亚与伊斯兰世界的传统联系基本被断绝了,中亚的地缘政治价值开始相对减弱。特别是在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难以插手中亚事务。 (二)中亚的地缘政治现实状况 中亚地区面积为401万平方公里,拥有6000多万人口。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东北与俄罗斯紧靠,南有伊朗、阿富汗环抱,西接高加索为邻,东依中国为界。这里可以说是一个东西方文明、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的中心点,是一个陆路交通的中转站。 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大部分尚未被开发,特别是里海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全球最具能源开发前景的地区之一。据国际上对里海油气资源的估计,其储量规模达到了石油2000亿桶,天然气14万亿立方米(这里需要注释),其前景很可能不次于波斯湾。油气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不断飙升和对油气自然的更大需求,使得拥有该资源的地区的身价大幅提升。

解读中国地缘战略的文章,我只服这篇!

解读中国地缘战略的文章,我只服这篇! 作者|杨文龙,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作者|杜德斌,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 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作者|刘承良,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 究中心研究员作者|马亚华,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研究员来源|《地理学报》2016年6月刊 导读:随着冷战结束以及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经济相互依存明显加强,地缘政治在内容和形式上从以安全为主的高政治向以经济为主的低政治转变,地缘经济成为研究焦点。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和国内经济转型困难的时期,中国战略资源在全球更有效率地配置,对于中国应对复杂的政治环境起到了有力的支撑。 纵观国际体系发展脉络,大国的兴衰和霸权的更迭无不受地缘法则的支配,和平崛起的中国更需要地缘大战略的支撑。不论是地缘政治或是地缘经济法则,均脱胎于国际关系的理论推演和历史事件,构成了国家地缘大战略制定的指导性原则。根据现实主义的政治逻辑,地表有限的资源供给与人类无限的需求欲望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国家动物”在

生存压力下会自发地运用以军事为支撑的国家力量去攫取 更多生存空间和战略资源,这一逻辑赋予了国家竞争的“零和”性质。 因此,通过军事、政治活动的殖民扩张以及获取国家资源成为早期大国地缘关系的常态。这正如德国地理学家Friedrich Ratzel所言,国家间地缘关系的本质是资源稀缺条件下“国家有机体”对“生存空间”的争夺。由于Alfred Thayer Mahan “海权论”和Halford John Mackinder“陆权论”思想的影响,世界关键海域和中亚地区遂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自由主义则认为国家是原子行为体(atomistic actors),是理性的自我主义者,对国家而言,若以交换机制摄取资源的成本小于掠夺手段所付出的成本,则战争将不会发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深化以及全球信息网络化给予了国家资源交换机制的可能,使国家获取资源的途径和手段日趋多样化,地缘关系主要矛盾逐步由地缘政治向地缘经济转变,地缘经济亦成为国家间关系的主要构成因素。 所谓地缘经济,是指国家间、地区间或民族间基于地理区位、资源优势、生产禀赋、经济结构等因素形成的合作、联合(经济集团)或竞争、对立乃至遏制等经济关系,是一种以跨国经济组织为主要载体,以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为主要手段,附加国家及政府意志的经济联系。

中国与中亚交往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与中亚交往的历史和现状 申瑞鹏 2012-03-27 14:30:51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3期 摘要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的历史联系长久而深远,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上海合作组织,都对促进两地区人民的联系、交往和发展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新世纪,我们作为友善邻邦,更是要相互帮助,共同发展,最终取得互利共赢的美好局面。 关键词中亚地区;上海合作组织;建交公报 作者简介:申瑞鹏,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D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3-151-03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往源远流长,古代的“丝绸之路”曾经把双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中国同中亚地区的友好往来也为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中亚国家纷纷完成了独立,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早承认中亚独立国家并与其正式建交的国家之一。随后,中国分别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签署建交公报,此后双边关系稳步、持续地向前发展。近些年来,中国通过实施睦邻友好政策,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双边关系,开展了广泛的地区合作,特别是由“上海五国”到“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使得双边关系进一步深化。 一、历史回顾

关于中亚的地理范围其界定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在历史上,中国称这一地区为西域。不过,中国所称的西域与国际上所说的中亚在地理上的概念并不完全一致,中国所说的狭义的西域一般是指中国甘肃省的敦煌玉门关、阳关以西,帕米尔高原以东的地区。广义的西域则是包括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广大地区。 而国际上的共同看法是,广义的中亚或者说“大中亚”包括蒙古高原、河西走廊、青海、新疆、哈萨克草原、伊朗东北部、阿富汗北部以及巴基斯坦西北部;狭义的中亚即“小中亚”的范围则主要是以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为中心的地区。 现代国际政治中的中亚是指 20 世纪 90 年代初苏联发生剧变,从而独立出来的五个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 中国与中亚存在着深远的和悠久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联系,这种联系连绵不断地持续了两千多年。当时,西域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通过西域运往欧洲。公元前秦穆公时期,秦国就在西域地区取得了统治地位。但是中国对西域最早的行政管辖却始于西汉。公元前 60 年,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机关,任命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国家分裂、诸侯林立的状态。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西域的情况复杂而变化不定,其先后处于中国北方多个民族政权的控制之下,但是西域和内地依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隋朝是一个短命的朝代,它统治中国的时间不到 40 年,还没来得及统一西域,其统治地位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唐朝是中国与西域关系特别密切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经营西域的鼎盛时期。它从公元 640 年开始经营西域,至 790 年从西域彻底退出,前后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唐朝先后设立了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并下辖多个都护府。中国元朝时期对中亚地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摘要:地缘政治是分析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地 缘政治学逐渐复苏,发展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学。从全球地缘政治视野中,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地缘政治形势要求中国外交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应付新形势的需要。通过考察中国周边外交思维的变化,特别是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周边外交中逐步生长起来的新外交思维,我们得出结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区域多边制度主义应当成为中国在周边地区的重要外交战略,这是地缘政治变动的客观要求和中国外交新思维的 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国;地缘政治;外交战略 一、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 旋转地球仪,环视中国的版图,你立马会发现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有意思。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海洋边缘,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的中央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这种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展和壮大的天然有利条件。但是,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并不容乐观。 从地缘区位上讲,中国被众多国家所包围,北有老牌帝国俄罗斯,东北方向有充满变数的朝鲜半岛,南面是新近在崛起的印度和越南等国,还有一个强大的日本守在我们门口。我们再来眺望一下,在中国的周边还有一些随时都可能“投敌”的南洋国家和动荡的阿富汗,以及势力无所不在的美国。目前国际共产主义处于极度低潮时期,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在向西方国家看齐,发展中国家分化、西化倾向明显,中国不得不承认处于比较严峻的国际政治地理环境之中。 二、直接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或地区及我国对各自采取的外交战略 (一)美国 从地图上来看,美国不应列为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但是美国是当今世

中国周边地缘战略

中国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透析 可以说,世界诸大国中,中国的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最为恶劣。2.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分布着利害交织的15个国家,其中2个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1.8万多公里海界对面的6个国家中,至少有4个国家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崛起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崛起所面临的国际体系压力也与日俱增,这种压力首先表现为中国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频繁爆发,如最近发生的“黄岩岛事件”就是一个例子,中国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这种严峻形势更加凸显。当前中国的周边地缘安全环境可谓冷战结束20年来最为严峻的时期。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形势呢?我们该如何突破这种困境呢? 从历史视角来看,中国当前的周边地缘战略环境源于近代以来的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笔者认为,中国周边地缘战略环境的演变大约可分为3个阶段: (一)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的东亚“朝贡体系”崩溃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可视为中国近代以来地缘环境的第一阶段。这是一个激烈动荡的阶段,经过激烈的抗争,古老的中国终于突破西方的围堵,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重塑了东亚地缘战略环境结构。 (二)第二阶段从1949年至1991年冷战结束,这是一个调整的阶段,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努力调整其国际角色,较好地适应了美苏争霸的地缘战略环境,并成功转型生存下来。 (三)从1991年起至2030年左右为第三阶段,这是中国努力突破西方新的一轮围堵,实现和平崛起的阶段。这个阶段中国的周边地缘环境将呈现从动荡渐趋于稳定的特点。当前的中国周边地缘环境正处在第三阶段的“时间中值”位置上,也即由不稳定趋向稳定的时间节点上。这个节点在宏观上表现为当前中国和平崛起进程遭遇现存的国际体系的空前挑战,在微观上则表现为周边地缘环境中诸多不稳定因素能量的集中释放,周边安全问题频发。中国面临的诸多周边安全问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伴随着中国战略崛起的进程。这些问题中既有周边区域内国家的双边、多边因素,也有国际体系内权力转移的因素。

中国与中亚各国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摘要:中亚国家,无论从地缘战略还是经贸发展来说,对中国意义重大。由于中亚各国与中国国经济互补性强,冷战后,中国国与中亚各国双边经贸关系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态势。双方在能源、技术以及一些非资源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基于中亚各国经济结构、开放程度等问题,双方在合作进程中依旧面临不少挑战。在未来,中国将抓住机遇,深化与中亚各国在各方面的合作。同时,中国也将积极主动地扩展合作的新领域与新渠道,为地区的经贸合作制度化安排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亚中国经贸合作 中亚国家与中国西北地区毗邻,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0万。自然资源丰富,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同时,中亚地区拥有广阔的市场,对中国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中亚国家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18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双边经贸关系,以及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发展,贸易规模逐年扩大,能源、交通、电信、矿产等领域合作逐步深人,合作水平不断提高。 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亚地区总体经济形势 1.中亚经济近年来持续增长,发展水平出现差异 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各自选择了不同的经济改革模式,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程。哈、乌、吉、塔、土五国都已经渡过独立初期的社会、经济危机,宏观经济普遍趋于稳定,自2000年起不同程度地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以哈萨克斯坦为例,2000—2007 年GDP增长均超过9%。由于采取的发展模式和实施的经济政策有所不同,现阶段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水平开始出现差异。哈、乌、土经济实力相对更强,发展速度更快。塔、吉两国资源禀赋较差,经济实力弱,发展严重依赖外援。 2.相对单一的经济结构没有改变 原苏联时期,中亚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曾是全苏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加工工业不发达,农业在各国产业构成中占有重要份额。独立后,中亚五国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是结构较为单一,以能源、原材料出口为主,制造业和加工业相对落后。虽经 18年发展,这一经济结构至今没有发生变化。一些具有资源优势、在苏联时期未得到充分开发的产业 (如哈的石油工业,吉的黄金产业和烟草加IT业,土的天然气和棉纺行业等),由于外国资本的介入得到迅速成长,成为中亚国家新的财政来源和经济增长点。因为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构问题没有改观,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读书报告

1317020233 材料13-2班郭森森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读书报告 近来拜读了美国前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博士的著作《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感受颇多。这是一本论述美国当前的发展状况和与欧亚长远外交战略的经典著作。此书的作者布热津斯基博士,作为美国的一位主要战略思想家,曾担任过民主党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相信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为美国提供一整套可供选用的战略构想。这部著作为注意世界战略格局变化的人们提出了许多很有参考价值和可能引起争议的看法。 本文作者在冷战结束后的第7年,写下这本书。布氏在此背景下,为美国在最大的对手轰然倒下后的7年里,做出美国的全球战略构想,美国此时已经是全球霸主,在苏联的倒下,美国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看,得欧亚大陆的天下者,即是全球的天下者。进而对苏联的倒下出现的在欧亚大陆的上以及周边的各种状况做出了一一的分析和论述。书中视欧亚大陆为一个大棋局:“地缘战略棋手”法、德、俄、中、印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国境之外运用力量或影响去改变现有地缘政治状况以及影响美国的利益;“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和伊朗则处于敏感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潜在的脆弱状态对地缘战略棋手行为能造成影响。 本书分为七章,分为四个大的部分。第一章是第一部分,是对新兴的霸权,即现代意义的全球性大国的界定;第二章为第二部分,是对欧亚大陆的整体战略地位分析;第三至第六章是第三部分,是对具体的战略要地分析;第七章为第四部分,是对美国在欧亚大陆的地缘战略总体分析。 第一章是第一部分:是对新兴的霸权,即现代意义的全球性大国的界定 从美国的1898年的美西战争胜利,门罗主义外交政策维持西半球地位,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地缘政治膨胀和短暂机遇,到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战争胜利,美国完成走上全球大国道路,再此苏联是与美国争霸和可以抗衡的世界大国。双方竞争各有优势,而美国在政治民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体系结构相对占优;在历史上的罗马帝国、中国个朝代、西班牙和英国等世界其他帝国在军事力量、经济、技术实力、文化以及交往和控制的范围都有其局限性,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美国要建立全球体系,要反映美国国内经验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多元性,即建立一个标准式的美国模式和美国的世界,作者认为这不是每个民众的想法,而是美国民主思想、经济发展、技术先进、发达通讯和文化吸引等的作用。 第二章为第二部分:是对欧亚大陆的整体战略地位分析 在欧亚大陆上,美国在苏联的倒下,便想建立一个美国的世界。面对苏联的倒下出现欧亚大陆中间地带,“地缘战略棋手”法、德、俄、中、印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国境之外运用力量或影响去改变现有地缘政治状况以及影响美国的利益;“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和伊朗则处于敏感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潜在的脆弱状态对地缘战略棋手行为能造成影响。 第三至第六章是第三部分:是对具体的战略要地分析 美国把在政治民主、共同价值观和总体相同的宗教以及相近的文化的欧洲作为在亚欧推广民主的桥头堡;在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地缘政治范围,分别对美国有着不同的地缘政治影响。而美国的在总体目标上反对法国、支持亲美的德国、介

中国与中亚五国投资与贸易研究

摘要:中亚国家特别是中亚五国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的重要伙伴,双方在投资与贸易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升。同时,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在经贸交流还存在不少矛盾与纠纷。本文拟从投资特点、影响投资因素、改善投资贸易机制三方面入手,分析影响中国对中亚国家投资的因素,并提出加强与中亚国家投资贸易合作的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投资因素;改善投资贸易 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在对外投资与贸易领域秉持包容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在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与周边中亚国家开展投资与贸易合作,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中亚国家,特别是中亚五国(通常是指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五国),是中国与周边国家与地区互惠互通、深度合作的最重要合作伙伴之一,双方的双边投资与贸易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升。 中亚五国地处“一带一路”的中心腹地,东联经济活跃的东亚经济圈,西牵经济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是“一带一路”向西延伸的必经之路,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接壤,西部地区的多个民族与中亚五国的主体民族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据此地利人和之故,中国成为中亚五国最主要的投资来源国之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金融投资扶持,势必会推动中国对中亚五国的直接投资强势增长。本文拟从对中亚五国投资的投资特点、影响投资因素、改善投资贸易机制三方面入手,分析中国对中亚国家投资与贸易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潜力,并提出加强与中亚国家投资贸易合作的对策。 一、中国对中亚五国投资的特点 (一)中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现状 就目前而言,从投资领域来看,投资企业增多,投资贸易多元,对中亚五国的投资与贸易在轻工业、食品、冶金、石油、化工、电子、机械、农业、建筑、通讯、交通、餐饮服务等广泛领域都有涉及。从投资规模与效益来看,仍然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型企业较为稀缺。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收购了哈萨克斯坦aktyubinsk石油天然气公司60.3%的股份,成立中方控股的合资公司,迈出了向中亚国家投资大型项目的第一步。从投资形式来看,有合资办厂、独资建厂以及建筑项目承包等。 (二)中国对中亚五国投资与贸易的特点 1.双边投资与贸易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但近期有所放缓。自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后,中国与中亚五国的投资贸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双方投资与贸易的规模呈高速增长趋势。2002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后,从2002年到2014年,双边贸易年平均增长率达33.3%。201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503亿美元的新高度。自2014年开始,由于我国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以及国内基础设施投资结构调整等因素,我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额降至445亿美元,但仍比1992年的双边贸易额4.6亿增长了约100倍。中国已经取代了俄罗斯,成为中亚五国最主要的贸易合作伙伴。 2.中国对中亚五国出口以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中亚五国独立之初,国内工业体系陷入瘫痪状态,无力维持国民的日常消费品所需,绝大部分的消费品依赖进口。因此,服装、日用生活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我国对中亚五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占比一度超过60%。近年来,橡胶制品、汽车制品以及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占比有较大上升,但仍未改变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现状。 3.中国对中亚五国进口以能源资源、矿产品为主。中亚国家对外输出能源资源、矿产品的经济结构与其国内的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相匹配。中亚五国国内工业体系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以能源资源和矿产品为主。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其国内石油资源丰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读书笔记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读书笔记 施嘉恒 11300740008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第一次不仅是作为欧亚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为唯一的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进程中的最后一步。可是,欧亚大陆依然保持着它地缘政治的重要性。不仅它的西部周边欧洲依然是世界大部分政治和经济力量的所在地,而且它的东部地区亚洲最近也成了经济增长和政治影响上升的极其重要的中心。因此,在全球都进行了介入的美国如何应付复杂的欧亚大陆的大国关系,特别是美国是否阻止一个占主导地位和敌对的欧亚大陆大国的出现,对美国在全球发挥首要作用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是一本论述美国当前和长远欧亚战略的重要著作。作为美国的一位主要国际关系学者、地缘战略家、国务活动家、外交家并曾担任过卡特政府国家安全顾问的布热津斯基,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为美国提供一整套可供选用的战略构想。布热津斯基着重分析了美国的霸权和世界首要地位的特征、范围和深度,欧亚各大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周旋于各大国之间而使美国处于最有利的地位,以及中国在美国对欧亚的战略中所处的关键性地位。 在全书的一开始,布热津斯基首先肯定了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最后一个超级大国,在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四个领域具有绝对地位。美国就这样凭借其至高无上的地位构建出了一个新的国际秩序。这个体系以美国为中心,反映了美国式的政治机构和组织原则。它缓和了主要西方国家间的关系,并使它们之间的冲突一直在一个深深扎根、稳定和越来越明晰的政治秩序中得到了抑制。但是,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个体系还会继续不受挑战吗?欧盟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使欧洲国家敢同美国叫板,甚至还屡次将美国告到世界贸易组织;日本开始在军事基地的领土使用问题上对美抗议;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面貌焕然一新,不同的政治制度更加使得美国疑心重重。美国逐渐发现自己的号召力反而不如冷战时期,霸权地位似乎动摇了,再任之发展下去,预计到2015年左右,美国将失去世界霸权地位。布热津斯基认为,在此之前,需要

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引言 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问题始终是转型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重要领域, 也为相关国家的决策层所广泛关注。一些学者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了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经贸联系与经济合作问题( 赵常庆, 2004、2002、2001, 孙壮志, 2005) 。有的学者则在国际政治经济组织的框架下研究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经贸交流与区域经济合作问题( 孙永祥、张晶, 2003;唐艳辉、陈海威, 2004) 。还有学者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内容、模式与前景角度研究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问题( 杜亚平,2004;陈玉荣, 2004) 。有的学者在WTO 的框架下探讨了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发展与贸易政策选择问题( Richard Pomfret, 2005, pp.32-58) 。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在能源、原材料领域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关系也为学术界所关注( James P. Dorian, Utkur Tojiev Abbasovich,Mikhail S. Tonkopy, Obozov Alaibek Jumabekovichand Qiu Daxiong, 1999, pp.281- 287) 。本文以相关统计资料与研究文献为基础, 从实证角度分析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五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试图弥补该研究领域的某些不足。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波动性 中国与中亚同为经济转型国家, 在经济转型和对外开放过程中, 彼此之间存在着双边、多边贸易与投资的比较优势。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的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波动性较为突出。

中国与中亚五国金融机构体系比较

中国与中亚五国金融机构体系比较 周丽华 2012-02-17 23:40:26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第8期 提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与中亚五国金融机构体系现状的分析,得出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不仅种类齐全、规模庞大,而且在业务种类、体系结构、服务对象及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点,这是中亚五国金融机构所不能比拟的结论。 关键词:中国;中亚五国;金融机构 基金项目: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与中亚资本流动的金融安全研究》(项目编号:08BJJ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一、中亚五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一)中亚五国的银行体系 1、哈萨克斯坦的中央银行是哈萨克斯坦国家银行,负责制定和实施国家货币政策,履行货币发行、金融监管及外汇管理等主要职能。哈萨克斯坦的商业银行主要经营存贷款、清算和信托业务。截止到2006年11月1日,共有34个二类银行,其中14个是外国组织投资银行(包含9个子银行),主要有哈萨克商业银行、人民银行、图兰阿莱姆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中央贷款银行等。 2、吉尔吉斯斯坦的中央银行是吉尔吉斯斯坦国家银行,负责制定和实施国家货币政策,履行货币发行、金融管理等职能。吉尔吉斯斯坦的商业银行主要经

营存贷款及清算等业务。截止到2006年7月1日,共有22家商业银行(其中2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家结算储蓄公司),180家分支机构,从业人员约5,000人,吉尔吉斯斯坦投资信贷银行、德米尔银行、巴基斯坦国家银行比什凯克分行以规模较大、外资为主、实力雄厚、信誉较好而著称。 3、乌兹别克斯坦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和实施国家货币政策,履行货币发行、金融管理等职能。乌兹别克斯坦的商业银行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转账结算为主要业务,截止到2006年10月1日,共有28家商业银行(其中国有银行3家、外资银行4家、股份制银行11家和私人银行10家)。 4、塔吉克斯坦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和实施国家货币政策,履行货币发行、金融监管等职能。塔吉克斯坦的商业银行以吸收存款、发放抵押贷款、转账结算为主要业务,截止到2007年4月30日,在以国际考核和清算标准对国内4家基本银行实行改造的基础上,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的商业银行领先在塔吉克斯坦设立分支机构,开展金融业务。 (二)中亚五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 中亚五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主要由典当行、信贷公司、证券发行机构及其他经营部分银行业务的机构组成。信贷公司因根据企业的生产周期和供销结算条件发放一年期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统计,中亚五国非银行金融机构数量大约在一千家左右。 二、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为领导,以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

日本的地缘政治脆弱性及地缘战略

课程名称:地缘政治学姓名:柳红斌学号:2015405010116 上课时间:周二 、 日本的地缘政治的脆弱性 导读:仔细研究日本以及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就会发现,从日本的立场来看,日本是处于一个极其险恶的地缘政治环境。北有俄罗斯的压迫,西侧与俄罗斯和朝鲜半岛隔日本海相望以及与中国隔东海毗邻;南部则是台湾,只有东面,因为面对着太平洋,特别是面对着和日本十分友好的美国海外领地,因此,还可说是可以放心的一个方面,但遗憾的是,美国的这些海外领地离开日本的距离和其他三面相比远了很多,老话说,远水解不了近火,因此,这个方面也只能说是可以寄予希望而已。 关键词:脆弱,不稳定,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永恒不变的制约因素就是它所处的地理位臵。地理因素在各种国际事务中如影随形,各国在制定生存和发展战略中无不蕴含着对地缘政治的思考。作为一个在地缘政治上极其脆弱的国家,日本的生存和发展深受地理因素的制约。 一、日本的地理位置解析 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被称为“日出之国”。 日本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日本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 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碰撞的地方,火山活动频繁,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麻烦。全国有20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区。在火山分布地区,景色优美,温泉资源丰富,成为著名的观光疗养地。日本浅间火山脚下日本境内河流流程短水能资源丰富,最长的信浓川长约 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积672.8平方公里。 日本的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向东西两侧流入太平洋和日本海。由于日本东西狭窄,加之山势陡峭,河流多短而急促。在梅雨和台风季节,水量增大,容易形成洪水。日本海岸线全长33889公里。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因此其海岸线十分复杂。西部日本海一侧多悬崖峭壁,港口稀少,东部太平洋一侧多入海口,形成许多天然良港。在东部太平洋一侧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环绕、东北部形成千岛寒流(亲潮),西部日本海一侧是对马暖流和里曼寒流。在寒流和暖流交汇处,鱼类资源丰富,成为天然渔场。 二、日本的国际地位

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通合作和发展

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通合作和发展中亚国家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连接亚洲和欧洲、太平洋和大西洋陆路交通的要冲,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国与中亚国家相邻,与其有几千公里的边境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哈萨克、柯尔克孜和塔吉克等民族与中亚国家的主体民族交往密切。因此,无论从国家关系还是经贸合作的角度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通合作都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合作现状 (一)公路、铁路和航空口岸同步发展,通道数且逐年增多 20世纪60 -70年代,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边界一度处于关闭状态。20世纪80年代初,中苏之间开通了霍尔果斯(哈萨克斯坦)和吐尔孕特(吉尔吉斯斯坦)公路口岸。苏联解体后,与中国西部直接毗邻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为了开辟新的对外贸易通道和出海口,纷纷与中国签订协议,开通陆路和航空口岸。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正式开放的陆路口岸有8个。其中:与哈萨克斯坦有5个—吉木乃、巴克图、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和都拉塔;与吉尔吉斯斯坦有2个—吐尔孕特和伊尔克什坦;与塔吉克斯坦有1个—卡拉苏。在上述陆路口岸中,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正在建设铁路口岸)既是铁路口岸也是公路口岸,其余的均为公路口岸。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航空口岸在新疆地区有2个,分别是乌鲁木齐和喀什。 在口岸数量增加的同时,口岸交通设施也在不断改善。例如,中国与中亚国家唯一的铁路口岸阿拉山口建成时过货能力只有250万吨,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其综合过货能力已达1 500万吨。最近,阿拉山口后方铁路通道乌鲁木齐至精河段的复线改造和鸟鲁木齐至阿拉山口的电气化改造工程正在进行,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这条通道的运输能力。

中国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 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化 学生姓名:xx 所在院系:xxx 所在年级:xxx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化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和平崛起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内在环境,

更需要一个稳定安全的外部环境。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是否有利,首先取决于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地缘安全环境。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国家安全利益紧密相关,东北亚地区的中国崛起是不可遏止的必然过程,同时也是极为艰难复杂的过程,大国崛起必然也面临着种种问题。那些地缘政治关系和安全环境构成了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成为中国崛起的战略问题。冷战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使各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资源的全球性配置,各国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加强,使得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合作、互利、双嬴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 一: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环境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周边的国家多达二十九个,其中与十五个国家直接接壤。在地理上都属于亚洲范围。无论是在经济上、文化上还是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周边国家存在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既有社会主义制度、还有资本主义制度、也有处于过渡期的转型社会。在文化上,这些国家具有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中华文明、佛教文明等。在经济上,中国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有经济发达国家、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某些国家实行过殖民扩张和对外侵略,然而许多国家则是遭受着殖民侵略与掠夺。 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很特殊,他在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有相邻的国家包括和中国有着共同陆上和海上边界的邻国,以及其他地理上临近中国的周边国家,而且自近代以来,其中有不少邻国是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