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知识点一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指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编制原则: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将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

二、原子序数:

(1)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

(2)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子电子层数)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

①周期:

(1)定义: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叫周期。(周期序数=原子电子层数)(2)元素周期表有7行,共有7个周期,从上到下依次为第一周期到第七周期。除第一周期外,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活泼金属元素开始,逐渐过渡到活泼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3

②族:

(1)定义: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排成的纵行叫族。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族的特点:主族的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化合价 ③族的别称:

第ⅠA 族称为碱金属元素 第ⅣA 族称为碳族元素 第ⅤA 族称为氮族元素 第ⅥA 族称为氧族元素 第ⅦA 族称为卤素族元素 零族称为稀有气体元素

(3)元素周期表中几个特殊区域

a.过渡元素:元素周期表中部从第IIIB 族到第II 族共10个纵行为过渡元素,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过渡金属。

b.镧系元素:第6周期中,57号元素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镧系元素。

c. 锕系元素:第7周期中,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元素铹(Lr),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也十分相似,总称锕系元素。

为了使表的结构紧凑,将全体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分别按周期各放在同一个格内,并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把它们分两行另列在表的下方。在锕系元素中92号元素铀(U)以后的各种元素,多数是人工进行核反应制得的元素,这些元素又叫做超铀元素。

知识点二 原子结构 核素与同位素

1. 原子的构成

(1) 原子构成的表示方法

如果用 A

Z X

:

原子 A

Z X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3)构成原子或离子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①原子中: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②原子的质量数(A )= 质子数(Z )+ 中子数(N) ③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④阳离子中:质子数(Z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所带电荷数 ⑤阴离子中:质子数(Z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所带电荷数

2. 元素、核素与同位素

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由原子核内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确定的。 ②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每一种核素都是一种原子,不同核素是不同的原子。决定核素种类因素: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核素的种类。

③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强调:①同一元素的各种核素虽然质量数不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基本相同,物理性质不同; ②在天然存在的各种元素里,无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核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是不变的。 3. 相对原子质量的有关简单计算

① 一个核素原子的实际质量与一个C-12原子的实际质量的1/12的比值叫做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计算公式=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C-12原子的质量*1/12。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②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照该元素各种核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

③计算公式:Ar=Ar1*a%+Ar2*b%+…a%+b%+….=1

知识点三碱金属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一、结构特点:

二、碱金属单质性质的递变规律

1.碱金属单质性质的递变规律

钠和钾性质都很活泼,有强还原性,钾的还原性比钠的还原性更强。

(2)碱金属单质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化学性质递变规律:

元素核电荷数增加——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的吸引力逐渐减弱

——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逐渐增强。

①相同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越来越剧烈。

4Li+O2 ==2Li2O 2Na+O2= =Na2O2 K+O2==KO2

K、Rb等碱金属与O2反应,会生成超氧化物。Rb、Cs在室温时,遇到空气会立即燃烧。

②与水的反应,越来越剧烈。

2K+2H2O=2KOH+H2↑ 2Na+2H2O=2NaOH+H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Na、K外,其他碱金属元素也都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与H2。

K与水反应可能会发生轻微爆炸,Rb、Cs遇水立即燃烧,甚至爆炸。

小结:

2M+2H2O == 2MOH+H2↑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CsOH的碱性最强。

③对应离子的氧化性依次减弱,即氧化性:Li+>Na+>K+>Rb+>Cs+

④因为Na、K等很活泼的金属易与水反应,故不能从金属盐溶液中置换出相对不活泼的金属单质。

知识点四卤素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二、卤素单质化学性质递变规律

氢化物稳定性:HF>HCl>HBr>HI,

氢化物水溶液酸性:HF

三、卤素单质间相互置换反应:

Cl2+NaBr = NaCl+Br2 Cl2+2Br-=2 Cl-+Br2

Cl2+KI =2KCl+Br2 Cl2+2I-=2 Cl-+ I2

实验结论:氧化性:Cl2>Br2>I2

注意:

F2不能置换出NaCl溶液中的Cl2,因为F2在水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2F2+2H2O = 4HF + O2

小结: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所以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元素周期表规律总结(同一主族_对角线规则)1

知识网络 中子N (不带电荷) 同位素 原子核 → 质量数(A=N+Z ) 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Z (带正电荷) → 核电荷数 元素 → 元素符号 原子结构 :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元素的 电子数(Z 个): 化学性质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 核外电子 排布规律 → 电子层数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表示方法 →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元素周期律 ②、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③、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④、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元素周期律和 排列原则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元素周期表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 ①、短周期(一、二、三周期) 周期(7个横行) ②、长周期(四、五、六周期) 周期表结构 ③、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①、主族(ⅠA ~ⅦA 共7个) 元素周期表 族(18个纵行) ②、副族(ⅠB ~ⅦB 共7个) ③、Ⅷ族(8、9、10纵行) ④、零族(稀有气体)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①、核外电子排布 ②、原子半径 性质递变 ③、主要化合价 ④、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⑥、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 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判断的依据 核电荷数 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决定原子呈电中性 编排依据 X)(A Z 七 主七副零 和八 三长三短一不全 决定元素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微粒半径的比较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如:Na>Mg>Al>Si>P>S >Cl.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 Li Na +>Mg 2+>Al 3+ 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 Fe>Fe 2+>Fe 3+ ①与水反应置换氢的难易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金属性强弱 ③单质的还原性 ④互相置换反应 ①与H 2化合的难易及氢化物的稳定性 非金属性强弱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弱 ③单质的氧化性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有16个族和4个区。 关键词:同一主族 对角线规则 一、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同一主族元素结构和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④互相置换反应 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知识点归纳专题总结典型例题分析整理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基础知识点归纳 1.质点(A )(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 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A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3.路程和位移(A )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 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 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 的长度是路程,AB 是位移S 。 (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 置。比如说某人从O 点起走了50m 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即v=s/t 。速度 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 )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 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s/t 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 )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 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5、匀速直线运动(A ) (1) 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 (2) 匀速直线运动的x —t 图象和v-t 图象(A ) (1)位移图象(x-t 图象)就是以纵轴表示位移,以横轴表示时间而作出的反映物体运动规律的数学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线是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 B A B C 图1-1

元素周期表38个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38个知识点归纳1、元素定义:核电荷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形式的原子存在 形式,如:氢元素的几种形式:H、D(2 1H)、T(3 1 H)、H+、H-。 2、元素符号: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小格分四层,元素符号在第一层,黑色字体,用拉丁文大写字母表示,当大写字母相同时,加一个小写字母予以区别。 例如:H(氢)、He(氦);C(碳)、Cl(氯)、Ca(钙);N(氮)、Ne(氖)、Na (钠);Al(铝)、Ar(氩)。 3、元素名称: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小格分四层,元素名称在第二层,黑色字体,大多数元素的名称是由形声字构成,气态非金属的名称有气字头,固态非金属的名称有石头旁,液态非金属用三点水旁(溴),液态金属用水字底(汞),金属的名称都有金字旁,个别的元素的名称不是形声字,例如:氮不读“炎”音。 4、元素分类: (1)按元素所在的周期分类:同周期元素和不同周期元素 同周期元素共同点:电子层数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行中,处于左右关系。 不同周期元素不同点:电子层数不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不处于同一行中。 (2)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分类:前20号元素或第n号元素 (3)按元素所在的族分类:主族元素、副族元素、第VIII族元素、0族元素 (4)按元素周期表(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必修2)分类:金属、非金属、过渡元素 其中金属元素专指主族元素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包括主族非金属和稀有气体,过渡元素是指所有副族金属元素和Ⅷ族金属元素,。 5、元素的特有数值: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在核组成符号中处于元素符号的左下角位置,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小格内的第一层,位于元素符号的左下角,数字呈鲜红色。 (2)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按照元素各核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的平均值(见课本P10),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小格内的第四层,通常保留有效数字4位,数字呈黑色。 6、元素周期表 (1)将化学元素依照某种特有数值从小到大顺序依次排成一行,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依照某种特有数值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所形成的表格叫元素周期表。 (2)元素周期表中特有数值: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 (3)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依照的特有数值是相对原子质量,现行的元素周期表依照的特有数值是原子序数。 7、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由七行和十八列构成,其中每一行为一个周期,从左到右第8、9、10列合起来为VIII族,其余每一列为一族,所以元素周期表由7个周期和16个族构成。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归纳 一、概念: 1、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2、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 3、盐的组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 做复分解反应。AB+CD=AD+CB 5、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 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6、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二、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 (正价)一氢钾钠银,二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负价)负一价:氟、氯、溴、碘; 负二价:氧和硫。 (可变正价):一二铜汞,二三铁,二四碳,四六硫。 (原子团的化合价 负一价:氢氧根(OH),硝酸根(NO3),氯酸根(ClO3),高锰酸根(MnO4); 负二价:硫酸根(SO4),碳酸根(CO3),亚硫酸根(SO3),锰酸根(MnO4); 负三价:磷酸根(PO4); 正一价:铵根(NH4)。 三、熟记下列反应方程式: (一)酸的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碱=盐+水。 (3)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水。 (4)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5)酸+盐=新盐+新酸。 1、锌跟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 ↑有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减 少。 2、锌跟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3、铁跟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有气泡产生,铁逐渐减少, 4、铁跟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FeSO4 + H2↑溶液变成浅绿色。 5、铁锈跟稀盐酸反应:Fe2O3 +6HCl = 2FeCl3 + 3H2O 红色铁锈逐渐消 失, 6、铁锈跟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溶液变成黄色 7、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H2O 黑色氧化铜逐渐消失, 8、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 +H2SO4 = CuSO4 + H2O 溶液变成蓝色。(二)碱的性质:(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多数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3)碱+酸=盐+水 (4)碱+某些盐=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1、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2NaOH + CO2 = Na2CO3 + H2O 2、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2NaOH + SO2 = Na2SO3 +H2O 3、氢氧化钠跟三氧化硫反应:2NaOH + SO3 = Na2SO4 +H2O 4、氢氧化钙跟二氧化碳反应:Ca(OH)2 + CO2 = CaCO3↓ + H2O 使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 5、氢氧化钠跟稀硫酸反应: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 6、氢氧化钠跟稀盐酸反应:NaOH + HCl = NaCl + H2O 7、生石灰跟水反应:CaO + H2O =Ca(OH)2 (三)盐的性质:(1)盐+某些金属=另一种盐+另一种金属。 (2)盐+某些酸=另一种盐+另一种酸。 (3)盐+某些碱=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4)盐+某些盐=另一种盐+另一种盐 1、硫酸铜溶液跟铁反应:CuSO4 + Fe = ZnSO4 +Fe 铁表面覆盖红色物质,溶液由 蓝色变浅绿色 2、碳酸钠跟盐酸反应:Na2CO3 + 2HCl = 2NaCl +H2O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 少 3、碳酸氢钠跟盐酸反应:NaHCO3 + HCl = NaCl +H2O +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 减少 4、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H2O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 减少 5、硝酸银跟稀盐酸反应:AgNO3 + HCl = AgCl↓ +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6、氯化钡跟稀硫酸反应:BaCl2 + H2SO4 = BaSO4↓ + 2HCl 有白色沉淀产生 7、氢氧化钙根碳酸钠溶液反应:Ca(OH)2 + Na2CO3 = 2N a OH + CaCO3↓有白色沉淀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知识点总结 本章可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大板块常见几何体的性质与分类 1、常见几何体:圆柱、棱柱(长方体、正方体)、棱锥、圆锥、球体。 2、性质:底面的个数与形状、侧面的个数与形状、是否含有曲面。 3、分类依据:底面数(柱体、椎体、球体);是否含有曲面;是否含有顶点等。总结时注意类比与对比。 4、棱体(棱锥)的命名以及N棱柱棱数、面数、顶点数求法(尝试总结N棱锥的棱数、面数、顶点数)。简单逆向思维应用,根据棱数、面数、顶点数判断是何种几何体(注意数学思想之分类讨论)。 第二大板块常见几何体的组成与形成 1、组成:点、线、面。 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能说出常见几何体中侧面与底面相交得到几条线,分别是什么形状。顶点处有几条棱,几个面。 2、形成:面的旋转。常见几何体可以看作哪些平面图形旋转得到。 第三大板块体与面之间的转化关系(体会数学思想之转化化归思想)。 1、展开与折叠: 一般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展开时注重动手操作到空间想象的转变,折叠时注意结合几何体的性质来判断。 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对展开图的观察总结,掌握对面、邻面以及有共同顶点的几个面在展开图中的关系,并能利用逆向思维还原。 截面:截面的形成(面截体),截面的本质(面截面所得线围成的平面)。 正方体、圆柱、圆锥等所能得到的截面类型并能通过空间想象做出截面,逆向思维通过截面判断是由什么几何体截得。 2、三视图:主视图(长与高)、左视图(宽与高)、俯视图(长与宽) 会画单独几何体和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简单应用之求组合体面积。 根据数字俯视图画出主视图与俯视图(答案唯一),体会三视图之间的联系。 逆向思维根据三视图还原几何体(理解答案不唯一),从而得到简单应用之根据三视图推测组合体中小方块数目。 本章贯穿的几大思维: 逆向思维 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 转化的思维 学习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培养空间想象‘

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 结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原子结构 1. 原子核的构成 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2、质量数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Z )+ 中子数(N )==近似原子量 原子 A Z X 3、阳离子 aW m+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 -m 阴离子 b Y 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 +n 二、核素、同位素 1、定义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3、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同位素的特点 ① 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②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其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即丰度)一般是不变的。 三、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云:我们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机会大小——几率 电子云密度大小反映电子在该区域(单位体积)出现的机会(几率)大小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 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 2(n 代表电子层数); 3.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4.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3、元素性质与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①稀有气体的不活泼性: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He为2)处于稳定结构,因此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②非金属性与金属性(一般规律) 电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元素性质 金属元素<4 易失金属性 非金属元素>4 易得非金属性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 2.族: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或: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 二、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元素 (1) 在结构上: 结构异同:异:核电荷数:由小→大; 电子层数:由少→多; 同: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个。 最外层都有1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递增,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2) 碱金属元素在化学性质上的规律: ○1相似性:均能与氧气、与水反应,表现出金属性(还原性); 4Li + O2 ==== 2Li2O(白色、氧化锂) 2Na + O2 ==== Na2O2(淡黄色、过氧化钠) 2Na + 2H2O === 2NaOH + H2↑ 2K + 2H2O === 2KOH + H2↑ ○2递变性:与氧气、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有所不同;在同一族中,自上而下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大; (3) 元素金属性判断标准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一切物质都由肉眼看不到的微粒——分子组成。分子是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粒子。分子 直径:10-10米=1埃。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信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 地做无规则运动,还表明分子间有间隙。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即分子引力和分子斥力,它们同时存在。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 衡距离时,分子间引力等于斥力,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直径的十倍时,相互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固体较难被拉伸,都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缘故。第二节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 具有内能。(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2.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体内能就越大。内能还与分子数目和种类等有 关。 3.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内能也常称为热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所具有的能量,而机械能与物体的机械运动 有关,是整个物体的情况。 5.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6.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物体间存在温度差,等温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现象的实 质是内能从高温的物体传到了低温的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的部分。 7.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由于热传递 过程中,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 8.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9.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时,可 用物体放出热量和吸收热量的多少来量度。热量和功都可以用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所用的单位也应该相同,都是焦耳。 10.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才会体现出来的。没有热传递就没有热量,不能说成“物体含有 多少热量”。即“温度不能传,热量不能含”。 11.单位质量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热值。热值只与物质的种类有 关,用q表示,单位是J/Kg和J/m3,它的计算公式为Q=mq和Q=vq。 第三节比热容 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 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体积和质量等因素无关。 2.比热容的单位是焦/(千克·℃),符号是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3.水的比热容是 4.2×103J/(kg·℃)。它表示1千克的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 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4.与比热容相关的计算公式:Q=cmΔt,式中的Q是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是 J;c是物质的比热容,单位是J/(kg·℃);m是物质的质量,单位是kg;Δt是温度的变化量,取正值,单位是℃。

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总结

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一、原子半径 同一周期(稀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递减;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递增。 二、主要化合价(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递增(从+1价到+7价),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最低负化合价递增(从-4价到-1价)第一周期除外,由于金属元素一般无负化合价,故从ⅣA族开始。元素最高价的绝对值与最低价的绝对值的和为8 三、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四、单质及简单离子的氧化性与还原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还原性减弱;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减弱,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增强。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减弱。元素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单质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就越强。 五、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碱性减弱);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酸性减弱)。 元素的最高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金属性就越强;最高价氢氧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就越强。 六、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难。 七、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 此外还有一些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可以作为元素周期律的补充: 随同一族元素中,由于周期越高,价电子的能量就越高,就越容易失去,因此排在下面的元素一般比上面的元素更具有金属性。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同一族的元素性质相近。 以上规律不适用于稀有气体。 八、位置规律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九、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三看: 一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二看原子序数,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序数越大半径反而越小 三看最外层电子数,当电子层数和原子序数相同时最外层电子书越多半径越小 r(Na)>r(Mg)>r(Al)>r(S)>r(Cl)、r(Na+ ) >r(Mg2+ )>r(Al3+ )、r(O2- ) >r(F-) r(S2—)>r(Cl—)>r(Ar) >r(K+)>r(Ca2+)、r(O2—)> r(F—)> r(Na+)> r(Mg2+)> r(Al3+) r(Na+ )r(Cl)

(完整版)初中数学第一章有理数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 思维路径: 有理数 数轴 运算 (数) (形)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分数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3)自然数? 0和正整数; a >0 ? a 是正数; a <0 ? a 是负数; a ≥0 ? a 是正数或0 ? a 是非负数;▲ a ≤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的三要素)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 的相反数是-(a-b+c)= -a+b-c ; a-b 的相反数是b-a ; a+b 的相反数是-a-b ; (3)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相反数的商为-1.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0a (a a 或 ???≤-≥=)0()0(a a a a a ; (3) 0a 1a a >?= ; 0a 1a a

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原子结构 1. 原子核的构成 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2、质量数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与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近似原子量 原子 A Z X 3、阳离子 aW m+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 -m 阴离子 b Y 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 +n 二、核素、同位素 1、定义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与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3、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同位素的特点 ① 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②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不论就是游离态还就是化合态,其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即丰度)一般就是不变的。 三、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云:我们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机会大小——几率 电子云密度大小反映电子在该区域(单位体积)出现的机会(几率)大小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电子就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 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 2(n 代表电子层数); 3、电子一般总就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4.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3、元素性质与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①稀有气体的不活泼性: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He为2)处于稳定结构,因此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②非金属性与金属性(一般规律) 电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元素性质 金属元素<4 易失金属性 非金属元素>4 易得非金属性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 2、族: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或: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 二、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元素 (1) 在结构上: 结构异同:异:核电荷数:由小→大; 电子层数:由少→多; 同: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个。 最外层都有1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递增,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2) 碱金属元素在化学性质上的规律: ○1相似性:均能与氧气、与水反应,表现出金属性(还原性); 4Li + O2 ==== 2Li2O(白色、氧化锂) 2Na + O2 ==== Na2O2(淡黄色、过氧化钠) 2Na + 2H2O === 2NaOH + H2↑ 2K + 2H2O === 2KOH + H2↑ ○2递变性:与氧气、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有所不同;在同一族中,自上而下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大; (3) 元素金属性判断标准 ○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科学九年级上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酸碱盐 一、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 溶液 指示剂 在酸溶液中在碱溶液中 石蕊溶液红色蓝色 酚酞溶液无色红色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方法: (1)检验溶液是酸性的方法: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 (2)检验溶液为碱性的方法: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现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或者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思考:指示剂只能反映某种物质的酸碱性,不能确定该物质一定就是酸或碱。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二、常见的酸 酸和碱都有腐蚀性,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闻溶液气味的方法是: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许气体飘进鼻孔 (如右图所示),千万不要直接凑近鼻子闻,因为这样做很危险! (一)、打开浓盐酸、浓硫酸的试剂瓶,观察现象并闻气味; 浓盐酸浓硫酸 颜色、状态无色液体无色黏稠、油状液体打开瓶盖现象瓶口有白雾无明显现象 原因有挥发性无挥发性 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无刺激性气味 敞口久置现象质量减小质量增加 原因有挥发性有吸水性 分析: (1)①盐酸是HCl气体的水溶液,浓盐酸易挥发。打开浓盐酸的瓶盖后,看到有白 雾,原因是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分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 ②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的,工业用浓盐酸因含有杂质Fe3+而略带黄色。 (2)浓硫酸的质量增加,原因是浓硫酸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有吸水性。因此,实验 室常用浓硫酸作干燥剂。(如右图所示)。 状元笔记 浓硫酸和浓盐酸在空气中敞口放置,都会变稀,但原因不一样。浓硫酸变稀,是因为吸水性,溶剂增加,溶质不变;浓盐酸变稀是因为挥发性,溶质减少,溶剂不变。因此,浓盐酸和浓硫酸都要密封保存。(二)浓硫酸 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2.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 【实验探究2】探究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验步骤浓硫酸在纸上写 字用木片蘸浓硫酸写字将浓硫酸滴到纱布上将浓硫酸滴到蔗 糖上 一段时间后的现象蘸有浓硫酸的部 分变黑 蘸有浓硫酸的部分变黑蘸有浓硫酸的部分变 黑 由黄变黑 结论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能使纸张、木条、布甚至皮肤脱水被腐蚀 启发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将浓硫酸滴在皮肤和衣服上,因为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

元素周期表的九大规律

第七讲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一、分析热点把握命题趋向 热点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元素周期律的迁移应用,该类题目的特点是:给出一种不常见的主族元素,分析推测该元素及其化合物可能或不可能具有的性质。解该类题目的方法思路是:先确定该元素所在主族位置,然后根据该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进行推测判断。二是确定“指定的几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形式,该类题目的特点是:给出几种元素的原子结构或性质特征,判断它们形成的化合物的形式。解此类题的方法思路是:定元素,推价态,想可能,得化学式。三是由“位构性”关系推断元素,该类题目综合性强,难度较大,一般出现在第Ⅱ卷笔答题中,所占分值较高。 二.学法指导:1、抓牢两条知识链 (1)金属元素链: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最外层电子数及原子半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单质置换水(或酸)中氢的能力→单质的还原性→离子的氧化性。 (2)非金属元素链: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最外层电子数及原子半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气态氢化物形成难易及稳定性→单质的氧化性→离子的还原性。

2、理解判断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依据 (1)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标志 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越容易,元素的金属性越强。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③相互间的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置换弱的。④原电池中用作负极材料的金属性比用作正极材料的金属性强。⑤电离能 (2)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标志 ①与氢气化合越容易(条件简单、现象明显),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②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④相互间置换反应,非金属性强的置换弱的。⑤电负性 三.规律总结: 1、同周期元素“四增四减”规律 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②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④非金属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 2、同主族元素“四增四减四相同”规律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①电子层数逐渐增多,核对外层电子的引

知识讲解_元素周期表(学生)

元素周期表 【要点梳理】 要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编排 1.门捷列夫制作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依据 (1)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 (2)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 要点诠释: ①门捷列夫(1834—1907,俄国化学家)是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它所制作的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②随着科学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门捷列夫给周期表中元素排序的依据存在缺陷,真正科学的依据是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2.原子序数 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所编的序号为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中) 要点诠释: 存在上述关系的是原子而不是离子,因为离子是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而形成的,所以在离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加上或减去离子的电荷数。 3.现在的元素周期表的科学编排原则 (1)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称为周期; (2)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氦除外)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称为族。 要点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要点诠释: (1)周期: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也就是7个周期。前三周期叫短周期,后四个周期叫长周期。 (2)族:常见的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从左到右分别叫第1纵行、第2纵行……第18个纵行。把其中的第8、9、10三个纵行称为Ⅷ族,其余每一个纵行各称为一族,分为七个主族、七个副族和一个0族,共16个族。 族序数用罗马数字表示,主族用A、副族用B,并标在族序数的后边。如ⅠA、ⅡA、ⅢA……ⅠB、ⅡB、

新北师大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优选)

新北师大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平行四边形 ....., .....的定义:两线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顶点连成的线段叫做它的对角线 ...。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边相等,邻边之和等于周长的一半 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对角线互相平分,共有4对全等的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若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 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 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四条边都相等, 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每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对称轴。 菱形被对角线分成了4个面积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所以菱形的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菱形的判别方法: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 ..。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对称轴是对边中点的连线所在的直线※矩形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根据定义)。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且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利用对角线相等且平分) 3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正方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正方形常用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边形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鹏翔教图3 ※梯形定义: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3.集合的表示:{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 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x∈R| x-3>2} ,{x| 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注意:B 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A=B(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

作A B(或B A) ③如果A?B, B?C ,那么A?C ④如果A?B 同时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运算 类型 交集并集补集 定义由所有属于A且属 于B的元素所组成 的集合,叫做A,B的 交集.记作A B (读作‘A交B’), 即A B={x|x∈A, 且x∈B}. 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 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 组成的集合,叫做A,B 的并集.记作:A B (读作‘A并B’), 即A B ={x|x∈A, 或x∈B}). 设S是一个集合,A是 S的一个子集,由S中 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 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 子集A的补集(或余 集) 记作A C S ,即 C S A=} , |{A x S x x? ∈且 韦恩图示A B 图1 A B 图2 S A

元素周期表知识复习总结及习题答案讲解

学员编号:年级:高一课时数: 2 学员姓名:辅导科目:化学学科教师: 授课类型T 元素周期表 C 元素的性质和结构T 核素授课日期及时段 教学内容 引导回顾 在元素周期表中涉及到了哪些知识点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本周知识点本周解题方法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 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常见族的特别名称 2. 熟记各族名称 3.元素的结构和性质 3. 元素结构与性质随周期的变化 4.核素 4. 辨析核素和同位素 5.元素周期律 5. 熟悉元素周期表及其变化规律 同步讲解 本章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如下所示

●重点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的性质、原子结构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之间关系以及离子键和共价键等知识。 本章的学习难点是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离子键、共价键的本质。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常见族的特别名称

第ⅠA族________元素,第ⅦA族________元素,O族______元素,第______族和________族称为过渡元素。 答案:碱金属卤族稀有气体第Ⅷ族所有副 ●问题探究 1.元素周期表提供了每种元素的哪些信息? 提示: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对于每一格,均包含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外围电子排布,相对原子质量(或质量数)等内容。 此外,在周期表中,还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金属,非金属或过渡元素等。若元素符号呈红色表明该元素是放射性元素。 2.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是谁排成的?跟现在的元素周期表排列方式一样吗? 提示:历史上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排成的;他是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通过分类、归纳,制成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第一个元素周期表跟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表排列方式不一样。主要区别是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序依据由相对原子质量改为原子的核电荷数。即现在我们使用的元素周期表是按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而成的。 1.原子序数 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温馨提示:存在上述等式关系的粒子是电中性原子,而非单核离子。单核离子是在电中性原子的基础上得到或失去电子而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