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宫阙入目三分戏谑(n?èē)叱咤(zhà)风云

B.诡秘大块朵颐应承(yìng)奴颜婢(bi)膝

C.巨擘情投意合箴言(zhēn)强(qiǎng)人所难

D.震憾学贯中西整饬(chì)徇(xún)私舞弊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要解决我国法律服务市场监管的问题,就必须完善相关立法,改革法律服务市场的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

②曹操高陵的发现,了古代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信的。

③《全宋诗》的编纂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经过北京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八年多的努力,这项工程终于于日

前。

A.不利验证告成B.不利印证告罄

C.不力验证告罄D.不力印证告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人行便道上卖菜的那个小贩,远远地看见城管执法人员走来,立刻七手八脚地收拾摊子准备撤退,同时还不忘用暗号给同伴报信。

B.由于体制僵化,管理模式落后,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江河日下,业绩从上市初期的每股收益1.2元,逐渐跌到现在的每股收益0.02元。

C.在过去几年间,美国网坛名将威廉姆斯姐妹俩曾有过20次职业网球赛场上的交手纪录,结果两人各赢10场,可谓平分秋色。

D.某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近被媒体曝光的几个学术造假事件只是学术腐败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问题没有浮出水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2008年,我国南方出现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国家出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受灾群众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救助。

B.目前房价居高不下,买房成了低收人人群难以企及的梦想,就是城市中等收入者,也难以承受如此高昂的房价。

C.春节临近,商家打折促销,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平日里价格不菲的商品此时显得格外诱人。

D.二十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终于落下了帷幕,与会领导人就全球携手应对金融危机这一议题达成多项一致共识。

5.对下列对联所指的文学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长沙不久留才子,宣室求贤访逐臣

②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鹊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③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贾谊苏轼范仲淹陆游

B.屈原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C.屈原杜甫辛弃疾陆游

D.贾谊杜甫范仲淹李清照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沧浪亭记苏舜钦(宋)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始僦①舍以处。时盛夏蒸燠②,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苹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③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秸之

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原碕④,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榦⑤,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⑥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闽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①僦(jiù):租赁。②燠(yù):热。③杠:小桥。④碕(qí):曲折的河岸。

⑤榦(gàn):树干。⑥动物:受外物影响而感动。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阜广水崇:高

B.形骸既适则神不烦适:到……去

C.不亦鄙哉鄙:鄙陋

D.予既废而获斯境废:(被)罢黜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予以罪废,无所归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杠之南,其地益阔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靠近水边在繁花高竹之中找到一条小路

B.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我因喜爱而在此流连,于是就用四万钱买下了它

C.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日子就在盘算着细小的利害得失中消磨掉了

D.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情感充塞在内心,性情压抑,一定要寄托于外物而后得以排遣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既写了作者刚到苏州时居住环境的恶劣,又表达了他被罢官后内心的郁闷。

B.第二段叙写发现、购置风景胜地和筑沧浪亭的经过,描绘了园中的优美景象。

C.第三段写作者在园中乘舟畅游,心旷神怡,进而生发出“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

D.尾段作者表达了对仕途险恶的彻悟,抒发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傲然自得的情怀。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1分。

10.《沧浪亭记》的作者苏舜钦在仕途失意后转而寄情山水,安于冲旷。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谈一谈。(200字左右)(10分)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

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而小人计其功诗日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天论》)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②题。(8分)

杂诗六首(之一)

曹植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①下列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台上见到的自然景色:秋风阵阵,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北林。其中“北林”出自《诗经》,常用来指忧伤之地。

B.三至六句写诗人与所念之人相隔万里且被江湖阻隔,纵有方舟也难以渡达,这份沉重的悲苦叫人实难承受。其中“之子”指诗人自己。

C.七至十句写诗人极目远眺之际,看到孤雁从庭前飞过,听到孤雁悲鸣,想托它作信使,捎信给自己思念的远方之人。

D.结尾两句写孤雁飞远了,诗人“鸿雁传书”的美好愿望落空,那翩翩飞去的雁影,留给他的只有无尽的失望与忧伤。

②这首诗起笔两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5分)

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

(1) ,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2) ,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5)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 ! (关汉卿《窦娥冤》)

(6) ,控蛮荆而引瓯越。(王勃《滕王阁序》)

(7)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8)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李密《陈情表》)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艺术三昧[注] 丰子恺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划,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过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作为艺术品,这幅字不是笔笔、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个融合不可分解的全体。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体构成上的必要。于是我想像:假如有绝对完善的艺术品的字,必在任何一字或一笔里已经表现出全体的倾向。如果把任何一字或一笔改变一个样子,全体也非统统改变不可;又如把任何一字或一笔除去,全体就不成立。换言之,在一笔中可以看出全体,而全体只是一个个体。

所以单看一笔一字一行,自然不行。这是伟大的艺术的特点。在绘画也是如此。中国画

论中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这个意思。西洋印象画派认为:“以前的西洋画都只是集许多幅小画而成大画,毫无生气。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然融合不可。”在这点上想来,印象派的创生确是西洋绘画的进步。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的三昧境。在一点里可以窥见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所谓“一有多种,:无两般”(《碧岩录》),就是这个意思吧!这道理看似矛盾又玄妙,其实是艺术的一般的特色,这在美学上,就是所谓的“多样的统一”。譬如有三只苹果,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排列起来,就是“统一”。只有统一是板滞的,是死的。小孩子把它们触乱,东西滚开,就是“多样”。只有多样是散漫的,是乱的。最后来了一个画家,要照着它们写生,给它们安排成一个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两个靠拢在后方一边,余一个稍离开在前方——望去恰好的时候,就是所谓“多样的统一”,是美的。要统一,又要多样;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这是艺术的三昧境!

宇宙是一大艺术。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人何以不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昧境。宇宙是一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勃雷克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就是当作一大艺术而看宇宙的吧!艺术的字画中,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一笔,宇宙间也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倘不为全体,各个体尽是虚幻而无意义的。那么这个“我”怎样呢?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小我,应该融入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以造成这一大艺术。

[注]三昧:佛教用语,意思是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借指事物的诀要。

1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西洋绘画,不追求“气韵生动”,大画都只是集许多幅小画而成,毫无生气。

B.“一有多种,二无两般”的说法,虽然前后矛盾,却反映了艺术的三昧境。

C.“一粒沙里见世界…‘万物皆备于我”体现了“一中有多,多中有一”的艺术美。

D.人们不能用看书画的眼看宇宙,是因为宇宙三昧境比艺术三昧境更深奥。

15.艺术三昧境表现为“多样的统一”。在一幅优秀书法作品中,“多样”、“统一”分别指什么?“多样的统一”又指什么?请概括作答。(4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一19题。

菊痴凌鼎年

菊花种类繁多,黄白红紫中,品种也不胜枚举。唯绿色菊花极为少见,而绿色品种中,“绿荷”花朵最大,绿意最浓,一向被认为是菊之上上品。

大凡名贵品种都娇贵,“绿荷”也极难培植,只少数大公园才有此品种,其珍其贵显而易见。私人有“绿荷”品种的更不多见,但老菊头有。

说起老菊头这个人,可算一怪——他一辈子单身独居,仿宋代名士林逋“梅妻鹤子”,自谓“菊妻菊子”,爱菊爱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他家屋里屋外全是菊。什么“帅旗”“墨十八”“绿刺”“绿水长流”“枫叶芦花”“凤凰转翅”“贵妃出浴”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菊展。数百品种中,老菊头最宝贵的自然是“绿荷”。

也真有他的,那盆绿荷被他养得高不盈尺,枝不过三,棵壮叶大,底叶不焦,每枝一花,同时竞放;花绿如翡翠,花大似芙蓉。远观,花叶难辨,绿溢盆沿;细瞧,苍翠欲滴,绿意可掬——此乃老菊头命根子也。

据传闻:此绿荷品种出自清廷御花园。故老菊头一向以拥有御菊亲本、正宗绿荷而自傲。

老菊头最烦剐人要他参加什么花卉协会,似乎一入会,绿荷名菊就难保了。

他脑子里只有菊花,别的,对不起。他每见报上登有菊展消息,必自费前往。一到菊展,必先寻觅有无绿荷品种展出。若有,他必赏看再三,临走必甩一句:“非正宗绿荷!”

于是,洋洋得意之情难抑。回家后愈发对那棵绿荷爱护备至。

老菊头为了保存这棵正宗绿荷,可谓煞费苦l心。这绿荷品种他每年只种一盆,绝不多种。他年年插枝,成活后选取一棵最壮实的保留,其余的连同老根一起毁掉。以免谬种流传,正宗不正.

老菊头的这盆绿荷犹如邮票中的孤票、古籍中的善本,使得许多菊花爱好者垂涎欲滴,好多人千方百计想得之,但任是软的硬的,一概碰壁碰钉子。

多少年来,他家的菊花只准看不准要。谁若不识相,开口向他要一盆,或想动脑筋分个根,剪一枝什么的,那他必不给你好脸色看,随你是什么人,一律如此。

秋天的时候,老菊头的侄女带着一英俊潇洒的青年来看望他。老菊头向来把侄女当亲女儿待的.见侄女有如此一表人才的男友,自然欣慰万分,于是不免多看了几眼。这一多看,老菊头发现这青年很面熟,想了很久,他终于记起来了,这青年就是曾劝他加入县花卉协会最起劲的那位,对了,好像记得他是公园的什么技术员。想到此,老菊头立即警觉起来,连神经末梢也像长了眼睛似的,防贼似的注意起了这青年的一举一动。

好呵,耍手段耍到我侄女身上来了。看来和我侄女谈朋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了这想法后。老菊头对侄女也有了三分戒l心。

有走半夜,老菊头被风声雨声惊醒,他放l心不下那盆绿荷,披衣到天井里把绿荷搬进屋,不料地湿,脚下一滑跌了一跤,老菊头怕跌坏绿荷,倒地时硬是护住了绿荷,故而跌得很重,痛得爬都爬不起来、过后,检查下来是尾骨骨折,需卧床静养。

于是,照顾老菊头,照顾菊花的责任,义不容辞地落到了他侄女身上。

老菊头对侄女的热心生出了几分怀疑,他怕有意外,索性叫侄女把绿荷搬到他床前。

慢慢地,这盆绿荷不如先前精神了。

第二年春上,虽然窜出了几个新芽,但嫩嫩的、弱弱的,侄女几次提出搬到天井里照照阳光,老菊头终因放心不下,坚持不肯。后来,眼看这盆绿荷要活不成了,老菊头才无可奈何地同意搬到天井里可他本能地感觉到侄女的男友也在天井里,急得大叫搬进来,慌慌地细数着那仅有的几根芽缺了没有

终于,绿荷一缕芳魂去矣。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之护之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种。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第三段对老菊头的介绍,突出了他爱菊之极,也为后文他摔伤后侄女照顾他和菊花埋下了伏笔。

B.小说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绿荷”的茁壮美丽,直接表现出老菊头养菊技术高超,对“绿荷”呵护备至。

C.小说中“侄女”和其“男友”这两个人物的出现,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使老菊头的性格特点得以充分展现。

D.老菊头爱“绿荷”与它“出自清廷御花园”的身份有密切关系,所以这种爱完全是一种追慕名气的庸俗之爱。

E.这篇小说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活动片断刻画人物,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人物形象丰满,作品意蕴丰厚。

17.小说第八段,用四个“必”,写出了老菊头怎样的心理?四个“必”连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分)

18.小说结尾说“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之护之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种”。请结合全文谈谈这一结尾有什么作用。(6分)

19不参加花卉协会,不给其他菊花爱好者一根一枝,以免谬种流传:老菊头的这种做法,有人认为是一种对事物纯正品质的坚守,可以理解;也有人认为这种行为反映出一种狭隘的保守意识,所以不应提倡……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生活中类似行为的看法。(200字左右)(10分)

六、本大题共l小题,共6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中国体育界曾出现过不少巨星,但让观众始终关注、热议不断的似乎只有刘翔一人: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打破了欧美选手垄断了一个世纪的110米栏世界纪录,成为中国人的骄傲。有人视他为“神”,将“翔”解释为“飞翔”。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刘翔因伤退赛,虽不乏理解的声音,但也有不少人骂他是“刘降”。直到刘翔手术之后,“诈伤说”依然存在;“劝退论”也很流行。

2009年东亚运动会上,刘翔复出夺冠,再次掀起了“粉丝”们崇拜的热潮,媒体上“王者归来”的赞誉铺天盖地。

刘翔曾说:“人不可能一直站在高峰,没有低谷。想通了就没什么,就等自己再变得好起来的那一天呗。在被批评的环境当中历练,人能成长很多。”

以上材料不免触发我们许多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语文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0.1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C

2.

D 3.A 4.

B 5.D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6.B 7.B 8.C 9.D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1分。

10.(10分)评分原则:有明确的看法,且能有理有据地分析,语言通顺,得8—10分;有看法,分析不具体,语言通顺,得5—7分;看法不够明确,也缺少具体分析,语言不够通顺,得1—4分。

11.(5分)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处可断可不断,其它

②(5分)要点:起笔两句在内容上统领全诗(1分),运用了即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所选景物如高台、朝日、悲风、北林等都具有悲凉、阔大的特点,营造了高远的意境(1分),渲染了悲怆的气氛(1分),并以“悲”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1分)。(意思对即可)

13.(1)操吴戈兮被犀甲(2)悟已往之不谏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4)一蓑烟雨任平生

(5)你错勘贤愚枉做天(6)襟三江而带五湖

(7)奈何取之尽锱铢(8)不矜名节

(共8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

14.C(3分)

15.(4分)要点:①“多样”,是指一幅书法作品整体(结构或者章法)中所包含的线条形式上的差异性(或:字的大小、偏正、肥瘦、浓淡、刚柔等各具特点,各有不同)。(1分)②“统一”是指这些各具差异性的笔画、字体,能够有机地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1分)③“多样的统一”是指一幅书法作品由每一笔能看到全体,而全体又是一个完整的个体。(2分)(意思对即可)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16.B D(4分)

17.(5分)第一问要点:①视绿荷为“命根子”;②担心正宗绿荷不是自家独有;③对其它绿荷品种不屑,以拥有正宗绿荷而自傲。(意思对即可)(3分)第二问要点:语气极其肯定,突显了老菊头唯恐正宗绿荷非己独有的心理。(意思对即可)(2分)

18.(6分)要点:①和前文中绿荷的茁壮美丽形成强烈的反差,增强悲剧效果;②含蓄地揭示了正是老菊头偏执的喜爱、狭隘的占有,才导致了绿荷绝种这样的悲剧;③引发了人们对正确的爱的方式的思考;④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情感态度:否定老菊头的做法,同情老菊头的遭遇,惋惜绿荷的绝种。(答出三个要点,意思对即可,每个要点2分)

19.(10分)评分原则:观点明确,联想合理,分析精当,语言通顺,得8—10分;有观点但不够明确,联想基本合理,分析较具体,语言通顺,得5—7分;观点不够明确,联想不够合理,分析不够具体,语言不够通顺,得1—4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依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阅

北京市海淀区2010年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

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分析

认识语文新高考

新高考是对学生在平时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所形成能力的考查。

平时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突出对语文应用能力、一定的鉴赏审美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的考查

教学:以知识为对象的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学习。

考试:是以学生掌握的知识为对象的认

识过程。

认识过程——了解和确定。

对于学生来说,考试具有很强的学习功能,考试是高效率的一种学习方式。

学生的考试过程,是对所学知识的回忆和巩固过程,是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的过程。

命题与用题

命题

功能(侧重):检测、评估——查

形式:学生答卷

实质:从学生答卷结果看教学效果

期中、期末:强化、互补

从期中到期末

重在引领学生从备考意识、思维状态、学科知识和能力(应用、审美、探究)等方面走进高三。

重点考查进入总复习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状况,以及对复习方法的感悟和复习内容的落实。

第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

引导学生回顾过去所学的知识,梳理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二是帮助学生总结和掌握复习方法、规律与技巧,使他们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用题

功能(侧重):激励、发展——导

形式:教师讲评试卷

实质:从教师教的结果看学生学的

质量(落实)

试卷讲评建议

总原则:

课上讲评——注重共性

课下辅导——关注个性

抓得准,讲得透,落得实

(1)重视学生的参与、重视思路的分析、重视题型的归类和变型

(2)讲评前做好“统计”:数据统计、问题统计

(3)精选讲评的内容:学生的常错点、易错点,重要考点和典型题型

(4)“六问”:此题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怎么想到这样做的?改变一下条件或设问角度,此题还可变换什么形式?怎么解答?讲评后你收获了那些答题方法(答题路径)?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

定位:重基础、重落实、重积累、重运用。

题号分

题型能力层级

分析

综合

鉴赏

评价

表达

应用

探究

语文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读准字音、认清字形1 3 √√

正确运用词语(包括

成语、熟语)

2 3 √√

3 3 √√辨析并修改病句

4 3 √√了解中外重要作家

作品基本常识

5 3 √√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宫阙入目三分戏谑(n?è)叱咤(zhà)风云

B.诡秘大块朵颐应(yìnɡ)承奴颜婢(bēi) 膝

C.巨擘情投意合箴(zhēn)言强(qiǎnɡ) 人所难

D.震憾学贯中西整饬(chì)徇(xún)私舞弊

答案:C

音同误写、形近误写

声母误读、韵母误读、声调误读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要解决我国法律服务市场监管的问题,就必须完善相关立法,改革法律服务市场的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

②曹操高陵的发现,了古代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信的。

③《全宋诗》的编纂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经过北京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的八年多的努力,这项工程终于于日前。A.不利验证告成 B. 不利印证告罄

C.不力验证告罄 D. 不力印证告成

答案 D

不力:不尽力,不得力。∥不利:没有好处;不顺利。

印证:证明与事实相符。∥验证:通过试验得到证实。

告成:宣告完成(较重要的工作)。∥告罄:指财物用完或货物售完。罄:尽;空。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很难说完。

语境意识(精细辨析)、答题技巧、

思维习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联系)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人行道上卖菜的那个小贩,远远地看见城管执法人员走来,立刻七手八脚地收拾摊子准备撤退,同时还不忘用暗号给同伴报信。

B.由于体制僵化,管理模式落后,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江河日下,业绩从上市初期的每股收益1.2元,逐渐跌至现在的每股收益0.02元。

C.在过去几年间,美国网坛名将威廉姆斯姐妹俩曾有过20次职业赛场的交手纪录,结果两人各赢10场,可谓平分秋色。

D.某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近被媒体曝光的几个学术造假事件只是学术腐败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问题没有浮出水面。

答案 C

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只能用于指许多人,此处应为“手忙脚乱”。)

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句中有“逐渐”)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

冰山一角:现指所暴露出来的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08年,我国南方出现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国家出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受灾群众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救助。

B.目前房价居高不下,买房成了低收入人群难以企及的梦想,就是城市中等收入者,也难以承受如此高昂的房价。

C.春节临近,商场打折,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平日里价格不菲的商品此时显得格外诱人。

D.二十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终于落下了帷幕,与会领导人就全球携手应对金融危机这一议题达成多项一致共识。

答案 B

5.对下列对联所指的文学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长沙不久留才子,宣室求贤访逐臣

②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③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贾谊苏轼范仲淹陆游

B.屈原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C.屈原杜甫辛弃疾陆游

D.贾谊杜甫范仲淹李清照

答案 D

反馈题: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屈原)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鲁迅)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二)文言文

高考要求:

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灵活运用

阅读理解考查信息筛选、整合、分析、概括

期中检测选材:

贴近教材、贴近学生、注重迁移

有文学色彩,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结合

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引导教学:

厚实积累,学会迁移

关键在于文本的解读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迁居开封(今属河南)。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弹劾,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就病故。工散文,诗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

第一段:罢官之初旅居苏州的情景。

第二段:写发现风景胜地和构筑沧浪亭的经过。

“沧浪”典出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与世推移”

第三段写在沧浪亭一带乘舟上由得怡悦情趣,从而发出“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

[榜]本为摇船用具,此作动词。

[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此指装束随便。

[磨戛]摩擦撞击,可理解为斤斤计较。

最后一段承接上端的感慨加以引申,发而为论,认为仕宦使人沉溺最深,表达了对庸俗势利官场的厌弃。结尾庆幸自己尚未忘怀于沧浪亭的优美景色,照应了文章的题目。

[沃然]受启发而领悟的样子。 [闵]同“悯”。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阜广水崇:高

B.形骸既适则神不烦适:到……去

C.不亦鄙哉鄙:鄙陋

D.予既废而获斯境废:(被)罢黜

答案 B

7.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予以罪废,无所归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代词,……的地方;名词,处所)

B.杠之南,其地益阔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助词,的)

C.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在,到;介词,比)

D.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对于;形容词词尾)

答案 B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A.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靠近水边在繁花高竹之中找到一条小路

B.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

我因喜爱而在此流连,于是就用四万钱买下了它

C. 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

日子就在盘算着细小的利害得失中消磨掉了

D.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情感充塞在内心,性情压抑,一定要寄托于外物

而后得以排遣

(读、思;直译、意译)

答案 C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既写了作者刚到苏州时居住环境的恶劣,又表达了他被罢官后内心的郁闷。

B.第二段叙写发现、购置风景胜地和筑沧浪亭的经过,描绘了园中的优美景象。

C.第三段写作者在园中乘舟畅游,心旷神怡,进而生发出“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

D.尾段作者表达了对仕途险恶的彻悟,抒发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傲然自得的情怀。

答案 D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辍:辍耕之垄上愆: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罪过、过失)恤:忧虑、担心。

参考译文:

天不因为人憎恶寒冷就取消冬天,地不因为人憎恶辽远就缩小面积,君子不因为小人吵吵嚷嚷就停止他正义的行为。天有一定的规律,地有一定的法则,君子有一定的规范。君子遵循事物的常规,小人则是盘算眼前的功利。《诗》里说:“自己在礼仪法度上不出差错,何必要考虑别人的议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古代诗歌鉴赏

重理解分析

重鉴赏评价

期末检测选材:注重经典、形象性强

曹植:(公元192- 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锺嵘《诗品》称为“建安之杰”,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建安风骨”、曹植

①曹植后期受到兄长曹丕、侄子曹睿的忌恨和压制,此为他在封地时的怀人之作。

②北林:《诗经》“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③方舟:两只船并在一起叫“方舟”,这里泛指大的舟船。

④难任:使人难以承当。

⑤遗(wèi)音:寄送书信。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台上看到的景色:秋风阵阵,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北林。其中“北林”出自《诗经》,常用来指忧伤之地。

B.三至六句写诗人与所念之人相隔万里且被江湖阻隔,纵有方舟也难以渡达,这份沉重的悲苦叫人实难承受。其中“之子”指诗人自己。

(“之子”:那人。指诗人思念之人)

C.七至十句写诗人极目远眺之际,看到孤雁从庭前飞过,听到孤雁悲鸣,想托它作信使,捎信给自己思念的远方之人。

D.结尾两句写孤雁飞远了,诗人“鸿雁传书”的美好愿望落空,那翩翩飞去的雁影,留给他的只有无尽的失望与忧伤。

②这首诗起笔两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5分)

结构、守法、语言、内容、情感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5分)要点:起笔两句在内容上统领全诗(1分),运用了即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所选景物如高台、朝日、悲风、北林等都具有悲凉、阔大的特点,营造了高远的意境(1分),渲染了悲怆的气氛(1分),并以“悲”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1分)。(意思对即可)

反馈题:赏析这首诗的结句“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学生答案示例:

全诗意在寄托诗人的相思之苦,但起笔便引高台二字,使得境界十分开阔,诗人在这浩远辽阔的背景下受秋风、沐朝阳、望北林,寄情于景,于是诗人心中的悲便有了力度,更能震撼人心,因为环境愈开阔,心愈空旷,孤独就愈明显,以壮景写哀情,情愈显其哀,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4分)

学生答案示例:

开头两句描绘了作者站在高台上,看到秋风阵阵,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北林,一副萧瑟的秋景,表达了诗人忧伤的心情,以悲景作为全诗的起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开门见山的表达了作者悲伤、忧愁的感情,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2.5分)

名句默写略

(四)现代文阅读

实用文本阅读

1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西洋绘画不追求“气韵生动”,大画都只是集许多幅小画而成,毫无生气。

B.“一有多种,二无两般”的说法,虽然前后矛盾,却反映了艺术的三昧境。

C.“一粒沙里见世界”“万物皆备于我”,体现了“一中有多,多中有一”的艺术美。

D.人们不能用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是因为宇宙三昧境比艺术三昧境更深奥。

(信息的筛选与推断)

答案 C

原文:西洋印象画派认为:“以前的西洋画都只是集许多幅小画而成大画,毫无生气。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然融合不可。”在这点上想来,印象派的创生确是西洋绘画的进步。

选项:A.西洋绘画不追求“气韵生动”,大画都只是集许多幅小画而成,毫无生气。原文:在一点里可以窥见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所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碧岩录》),就是这个意思吧!这道理看似矛盾又玄妙,其实是艺术的一般特色

选项:B.“一有多种,二无两般”的说法,虽然前后矛盾,却反映原文:宇宙是一大艺术。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人何以不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昧境。宇宙是一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勃雷克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就是当作一大艺术而看宇宙的吧……那么这个“我”怎样呢?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小我,应该融入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以造成这一大艺术。

选项:C.“一粒沙里见世界”“万物皆备于我”,体现了“一中有多,多中有一”的艺术美。了艺术的三昧境。原文: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昧境。宇宙是一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

选项:

D.人们不能用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是因为宇宙三昧境比艺术三昧境更深奥。

15.艺术三昧境表现为“多样的统一”。在一幅优秀书法作品中,“多样”、“统一”分别指什么?“多样的统一”又指什么?请概括作答。(4分)

15.(4分)要点:①“多样”,是指一幅书法作品整体(结构或者章法)中所包含的线条形式上的差异性(或:字的大小、偏正、肥瘦、浓淡、刚柔等各具特点,各有不同)。(1分)②“统一”是指这些各具差异性的笔画、字体,能够有机地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1分)③“多样的统一”是指一幅书法作品由每一笔能看到全体,而全体又是一个完整的个体。(2分)(意思对即可)

(信息的筛选、整合、归纳、概括)

文学文本阅读

关于作者:

小小说界有“凌鼎年现象”之说。意指,在短短的22年中,凌鼎年先生是少数写作小小说数量超过一千篇的作家之一;他不但追求数量,而且作品质量也比较整齐。凌鼎年先生较早提倡创作系列小小说。并苦心经营了“古庙镇风情”“娄城风情”“微山湖风情”几个系列,这为他“在不断寻找着变化,寻找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文人心态的准确把握”(吴泰昌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顾建新教授在《微型小说学》一书中论及他的创作时说:文化意蕴小说是凌鼎年对微型小说独特的发现,独特的思考,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小说考查的主要切入角度

(1) 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性格特征,理解人物情感,评析人物作用。

(2) 概括小说情节,分析某情节的作用。

(3)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探究小说发生的社会背景。

(4) 分析小说刻画人物、设置情节、描写环境的手法,鉴赏其表达效果。

(5) 分析归纳作品的主题思想,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微型小说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其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近似速写,所以往往立意集中,情节单一,结构精巧,也常有巧妙的情节转折或新奇的故事结局。我们在阅读中除了把握小说的基本特征外,对情节发展、主题展开的关键点应给予更多的重视。菊花——“绿荷”(极其珍贵)(1、2段)

老菊头(视“绿荷为生命”)(3—12段)

爱菊,养菊有方,拒加花卉协会,自费看菊展,防谬种流传只种一盆,老菊头到此已经有了较鲜明的性格——“菊痴”(有点狭隘)。

侄女及“男友”出现(13段—结尾)

老菊头对“绿荷”的痴迷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夜半护荷而跌成骨折,疑心侄女而搬荷在床前,绿荷没了精神,放心不下拒晒太阳,“绿荷一缕芳魂去矣”——“菊痴”(偏执、异化)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第三段的对老菊头的介绍,突出了他爱菊之极,也为后文他摔伤后侄女照顾他和菊花埋下了伏笔。

B.小说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绿荷”的茁壮美丽,直接表现出老菊头养菊技术高超,对“绿荷”呵护备至。

C.小说中“侄女”和其“男友”这两个人物的出现,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使老菊头的性格特点得以充分展现。

D.老菊头爱“绿荷”与它“出自清廷御花园”的身份有密切关系,所以这完全是一种追慕名气的庸俗之爱。

E.这篇小说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活动片断刻画人物,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人物形象丰满,作品意蕴丰厚。

答案 A

17.小说第八段,用四个“必”,写出了老菊头怎样的心理?四个“必”连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

他每见报上登有菊展消息,必自费前往。一到菊展,必先寻觅有无绿荷品种展出。若有,他必赏看再三,临走必甩一句:“非正宗绿荷!”

17.(5分)第一问要点:①视绿荷为“命根子”;②担心正宗绿荷不是自家独有;③对其它绿荷品种不屑,以拥有正宗绿荷而自傲。(意思对即可)(3分)第二问要点:语气极其肯定,突显了老菊头唯恐正宗绿荷非己独有的心理。(意思对即可)(2分)

学生答案示例:

17. 四个“必”写出了老菊头虚荣自傲的心理,自认为只有自己才拥有正宗绿荷,对其他绿荷不屑一顾。突出他的心胸狭窄,自命不凡和顽固不化。自己掏钱看菊也体现出他内心的恐惧自卑,生怕别人有比他还正统的绿荷的心理。四个“必”连用,句句连贯,层层递进,突出老菊头对菊畸形的爱,强调了他的傲慢自大已成为一种必然,体现出他的性格特点,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18.小说结尾说“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之护之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种” 。请结合全文谈谈这一结尾有什么作用。(6分)

结构、内容、表达情感、艺术效果?

18.(6分)要点:①和前文中绿荷的茁壮美丽形成强烈的反差,增强悲剧效果;②含蓄地揭示了正是老菊头偏执的喜爱、狭隘的占有,才导致了绿荷绝种这样的悲剧;③引发了人们对正确的爱的方式的思考;④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情感态度:否定老菊头的做法,同情老菊头的遭遇,惋惜绿荷的绝种。(答出三个要点,意思对即可,每个要点2分)

学生答案示例:

这一结尾写出绿菊因老头的多疑而毁于一旦,交待故事结局;与上文开头时绿菊漂亮的形态描写和老菊头呵护备至的情节形成呼应和鲜明对比;从而揭示出美丽也会因猜疑与保守最终凋亡,表达出强烈的讽刺;结局出人意料,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内心的共鸣。

现代文阅读简答题答题步骤

①提取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在文本中择定重点阅读区域,提取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

②转化信息——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案要点;

③连缀要点——根据答案要点之间的主次和逻辑关系,连缀要点,形成连贯规范的答案。

知识、思维、表达

(五)阅读延伸题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领悟、探究与阐释

探究创新能力,指能进行探索,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探究创新能力的考查,通常渗透在对语文应用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的考查中。

10.《沧浪亭记》的作者苏舜钦在仕途失意后转而寄情山水,安于冲旷。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谈一谈。(200字左右)(10分)

10.(10分)评分原则:有明确的看法,且能有理有据地分析,语言通顺,得8—10分;有看法,分析不具体,语言通顺,得5—7分;看法不够明确,也缺少具体分析,语言不够通顺,得1—4分。

在我看来仕途失意后,比起屈原的投江自尽,寄情山水是让心灵得到解脱。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如今有了清闲的机会,何不仔细欣赏这世间万物的美好?欧阳修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飘逸。苏东坡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尽收眼底。陶渊明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美。正如泰戈尔所说:“世界以痛吻我,让我回报以歌。”当突如其来的变故与打击敲击着我们的生命,又何苦不放过自己,激情所爱,奏出一份闲适。(8-9分)

19.不参加花卉协会,不给其他菊花爱好者一根一枝,以免谬种流传:老菊头的这种做法,有人认为是一种对事物纯正品质的坚守,可以理解;也有人认为这种行为反映出一种狭隘的保守意识,所以不应提倡……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生活中类似行为的看法。(200字左右)(10分)

19.(10分)评分原则:观点明确,联想合理,分析精当,语言通顺,得8—10分;有观点但不够明确,联想基本合理,分析较具体,语言通顺,得5—7分;观点不够明确,联想不够合理,分析不够具体,语言不够通顺,得1—4分。

学生答案示例:

老菊头坚决不让谬种流传,正是对事物纯正品质的坚守,可以理解。劳斯莱斯始终坚守精雕细作的工艺,至今仍保持名车桂冠;而三元等厂家没能如广告般严把品质关,最终砸了自己的品牌。对品质的坚守,也是对信念、人格的操守。然而,坚守品质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老菊头正是因为对绿荷过分狭隘的保护才导致她芳魂去矣的悲剧。过于保护正宗,就会失去与新事物发展联系的机会,无法与新时代相适应。我们要坚守品质却不能固步自封,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坚守中革故鼎新。(9-10分)

(六)作文

2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中国体育界曾出现过不少巨星,但让观众始终关注、热议不断的似乎只有刘翔一人: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打破了欧美选手垄断了一个世纪世界纪录,成为中国人的骄傲。有人视他为神,将“翔”解释为“飞翔”。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刘翔因伤退赛,虽不乏理解的声音,但也有不少人骂他是“刘降”。直到刘翔手术后,“诈伤说”依然存在,“劝退论”也很流行。

2009年东亚运动会上,刘翔复出夺冠,再次掀起了“粉丝”们崇拜的热潮,媒体上“王者归来”的赞誉铺天盖地。

刘翔曾说:“人不可能一直站在高峰,没有低谷。想通了就没什么,就等自己再变得好起来的那一天呗。在被批评的环境当中历练,人能成长很多。”

以上材料不免触发我们许多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其实“这一天”即是生命的全部,因为生命即是由无数个“这一天”组成。

“这一天”,是昨天的未来,是“明天”的过去,所以过好“这一天”即是对人生负责,对未来负责。

“今天”,开始,对每个生命来说都是一次新生;结束,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会有些收获、有些感悟。“今天”就记载着这新生、这收获、这感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