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 for Our Mother Earth

Care for Our Mother Earth
Care for Our Mother Earth

Care for Our Mother Earth关注地球母亲

(Dr. McKinley of Awareness Magazine interviews a group of experts on environmental issues.) (《意识》杂志的麦肯立博士就环境问题对几位专家进行采访。)

Dr. McKinley: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biggest threat to the environment today? 麦肯立博士:您认为目前环境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什么?

Aman Motwane: The biggest threat to our environment today is the way we, as human beings, see our environment. How we see our environment shapes our whole world.阿曼·莫特万:现在环境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我们人类对环境的态度。我们对环境的看法决定着我们周围世界的环境。

Most of us see everything as independent from one another. But the reality is that everything is part of one interconnected, interrelated whole. For example, a tree may appear isolated, but in fact it affects and is affected by everything in its environment — sunshine, rain, wind, birds, minerals, other plants and trees, you, me. The tree shapes the wind that blows around it; it is also shaped by that wind. Look 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ee and its environment and you will see the future of the tree.大多数人认为万物是彼此孤立的。但事实上,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息息相关、相互联系的整体的组成部分。比如,一颗树看上去或许是孤立的,但它却对其周围环境中的一切--日光、雨水、风、鸟、矿物质、其它植物和树木、你、我等--施加影响,同时又处于环境的的影响之下。一棵树会影响从它周围吹过的风;风同时又会影响这颗树的生长。了解这棵树与其环境的关系,你就可以预见它的未来。

Most of us are blind to this interconnectedness of everything. This is why we don't see the consequences of our actions. It is time for each of us to open our eyes and see the world as it really is — one complete whole where every cause has an effect.大多数人对万物之间的相关性视而不见。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了解我们的所作所为会造成的后果。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睁开双眼,看清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一个因果相循的完整集合体。

Dr. McKinley: Hello Dr. Semkiw. In your research, what environmental issues do you find most pressing?

Walter Semkiw: Two environmental issues that we find most pressing are deforesting and global warming. Mankind has now cut down half of the trees that existed 10,000 years ago. The loss of trees upsets the ecosystem as trees are necessary to build topsoil, maintain rainfall in dry climates, purify underground water and to convert carbon dioxide to

oxygen. Trees bring water up from the ground, allowing water to evaporate into the atmosphere. The evaporated water then returns as rain, which is vital to areas that are naturally dry. Areas downwind of deforested lands lose this source of rainfall and transform into deserts. 塞姆基博士:

我们认为最严重的两个环境问题是森林砍伐和全球变暖。由于大量砍伐,现在地球上的树木仅有一万年前的一半。毁掉树木也就破坏了生态环境,因为树木可以维持表层土壤,保证干旱气候地带的降雨量,净化地下水,并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树木把水从地下带到地面,并让水蒸发到大气中,随后这些蒸发气体又再化为雨水返回地面。这对天然的干旱地区是至关重要的。毁林地区的下风区域会因缺乏降雨来源而变为荒漠。

Global warming results from the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such as petroleum products, resulting in the release of greenhouse gasses into the atmosphere. Carbon dioxide and other greenhouse gasses then resulting in the trap heat, resulting in warming of our atmosphere.全球变暖的原因是燃烧石油等矿物燃料引起的,因为这会释放出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会聚积热量,最终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Dr. McKinley: Mr. Nacson, thanks for participating all the way from Australia! What do you suggest the readers of Awareness Magazine can do to help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 麦肯立博士:

纳可森博士,谢谢您专程从澳大利亚远道赶来参加我们的访谈。请您告诉《意识》杂志的读者怎样做才有助于解决环保问题。

Leon Nacson: The simplest way to help the environment is not to impact on it. Tread as lightly as you can, taking as little as possible, and putting back as much as you can. 利昂·纳可森:

保护环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要去摧残它。要尽最大努力去善待它,尽可能少索取,多回报。

Dr. McKinley: What is your specific area of concern regarding the current and future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麦肯立博士:

对于环境的现状及未来,您最关心的是什么呢?

Leon Nacson: Air and water pollution are our Number One priorities. It is hard to understand that we are polluting the air we breathe and the water we drink. These are two elements that are not inexhaustible, and we must realize that once we reach the point of no return, there will be nothing left for future generations. 利昂·纳可森:

空气和水污染是我们关注的首要问题。我们正在污染我们呼吸的空气和饮用的水,这真是让人难以理解。空气和水这两种物质并非取之

不竭,我们必须认识到,一旦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我们的子孙就将一无所有。

Dr. McKinley: Mr. Desai, what an honor it is to have this opportunity to interview you. Can you please share your wisdom with our readers and tell us where you see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heading? 麦肯立博士:

德塞博士,很荣幸有这个难得的机会采访您。能否请您与我们的读者交流一下您的高见,告诉我们环境危机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呢?Amrit Desai: We are not separate from the problem. We are the problem. We live divided lives. On one hand, we ask industries to support our greed for more and more conveniences, comfort and possessions. We have become addicted consumers, which causes industrial waste. At the same time, we ignore our connection between our demands and the exploitation of Mother Earth. When we are greedy for more than what we need for our well being, we always abuse the resources of our body and the earth. 阿姆力特·德塞:

我们不是与环境问题无关的。我们本身就是问题的起因。我们过着双重标准的生活。一方面,我们贪婪地要求工业提供更多便利、舒适和财富。我们沉溺于消费,造成工业浪费。另一方面,我们却忽视了这种需求和地球母体的承受的能力;生活已是十分优裕,我们却依然贪得无厌地索取,滥用我们自身和地球的资源。

We are nurtured by the healthy condition of Mother Earth. In humans, if the mother is ailing, the child suffers. We are the cause of the ailing planet and we are the victims. 地球母亲用她健康的环境抚育着我们。就人类而言,母亲生病,孩子就会遭殃;我们既造成了地球的病态,还得自吞恶果。

Dr. McKinley: In closing, I thank all of the participants. I have learned a great deal about what I can do as an individual to help the environment.麦肯立博士:

在本次访谈结束之际,我要谢谢各位嘉宾的参与。聆听了我们作为一个个体成员应该怎样做才有益于周围的环境,我感到收益匪浅。 I hope these interviews encourage the readers of Awareness Magazine to take action and develop your own strategy. Too many of us just sit back and say "I'll let the experts deal with it." Meanwhile, we are killing the planet. My aim of this interview is to show how one person can make a difference. Thanks to all for offering your wisdom.希望这次访谈会激励《意识》杂志的读者去采取行动,制定自己的战略方针。多数人都习惯袖手旁观,还说"让专家们去处理这些问题吧!"。这种态度等于是在毁灭这个星球。本次访谈的目的正是想说明个人采取行动有多么重要。谢谢各位出谋划策指点迷津。

古汉语中“相”和“见”的特殊用法

古汉语中“相”和“见”的特殊用法 在古汉语中,常常可以看到两个具有指代作用的副词,就是“相”和“见”。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具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这一用法,多见于汉以后的文献中。现分述如下: 相 “相”可以称代三种人(物)称。例如: 1.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百万,不肯相救。(《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这句的意思是:现在大王和我早晚之间就要死去,可是你拥有几万士兵,不肯救我。 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世说新语?文学》)曹植《七步诗》的这两句的意思是:本来是从一条根上长出来的,煎熬我怎么这么急迫! 3.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后汉书?冯鲂传》)这句的意思是:你知道悔过服罪,现在一切都赦免你。 4.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韩愈《答李翊书》)这句的意思是:向我韩愈问的人多,考虑你的话用心不急切为利,姑且为你说这些。 5.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孔雀东南飞》)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现在就立即答应他家(指代太守家)吧,马上成就两家的婚姻。 6.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这句的意思是:渐渐地出来靠近它,提心吊胆地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例1、2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一人称的人,例3、4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二人称的人,例5、6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三人称的人和物。 由上所述,可以明确以下两点有关“相”的用法: 1.各句的“相”都用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加点的词,除例4是介词以外,其他全是动词。画浪线的“相”与动词或介词组成的语言单位,类似倒置的动宾短语。"相"的这种用法,从成语中可以看到。如:拔刀相助、倒屣相迎、豆萁相煎、反戈相向、刮目相看、降心相从、解囊相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等。 2.要和范围副词的“相”区别开来。表示范围的副词“相”用在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前,既表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又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者,此为"互指"。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中的“相”是指“爷和娘”,义为互相。表示范围的副词“相”又可表示动作行为一个一个地相继出现。如:“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赵策》)中的“相”是指子子孙孙一代接一代,此为“递指”。回顾前文的“相”只表示一方发出的动作行为涉及另一方。由于主语只表示施事,而受事者又不出现,只有用它指代,此为“偏指”。互指和递指的“相”,表示范围,所以叫范围副词,偏指的“相”除了表示动作的单向性以外,即表指代,所以叫指代性副词。 见 "见",作为指代性副词,也和“相”一样,在语言形式上,它是副词作状语,其语意类似宾语。例举如下: 1

“的、地、得”用法分析及练习(后附答案)

“的、地、得”用法分析及练习(后附答案) 一、的、地、得用法分析: “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如: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他的妈妈、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如: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笑......” “得”前面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少数是形容词;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 二、的、地、得用法补充说明: 1、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十有八九用“得”。 2、有一种情况,如“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句话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虽然是表示动作的,但是它是来形容“高兴”的程度的,所以也应该用“得”。

三、的、地、得用法总结: 1、“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的+名词。 2、“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地+动词。 3、“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的词语。 四、的、地、得用法例句: 1. 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2. 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 3. 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 五、“的、地、得”的读音: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各自有着各自的不同的读音,但当他们附着在词,短语,句子的前面或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某些附加意义的时候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这样可以区分他们在书面语用法上的不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照相馆的冲突——像、相、象的区别用法

照相馆的冲突 ——像、相、象的区别用法 陕西省镇安县城关小学张鹏程 学校评选校园之星。阿璀被评为礼仪之星,阿璨被评为阅读之星。校园橱窗要张贴他们的照片,妈妈领着他们到照相馆照相,以便给学校提供相片。 两家照相馆毗邻,哥哥要进“照相馆”,妹妹要进“照像馆”。 妹妹眼锐,一眼发现两家之别,嗤嗤笑着说:“呵呵,你进吧,现代通假字先生!” 哥哥虽然眼拙,妹妹一提醒,反应倒挺敏捷:“招牌用字不一样?是呀,哪家错了?” 哥哥想了想,说:“还是写作照相馆对。” 妹妹说:“写作照像馆,也没错啊!” 兄妹相持,谁也说服不了谁。 妈妈说:“国家公布了异形词整理表,其中就有‘照相—照像’,建议使用照相。” 纷争平息了。妹妹还是表示要求得真相。 妈妈一听,顿时来了精神:“真相—真象是一个词,国家语委建议写作‘真相’。要搞清真面目,就得考证象相像三个字。” 阿璀说:“象,我知道。曼谷小象——你看,‘象’的篆体

字的形体多像大象啊!” 妈妈说:“对。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仓颉造字的时候,‘以类象形’,‘象’就是象形字了。先民造‘象’字之后,又根据大象的特征,把一些有形可见的物体、形状、范围、甚至天气变化称为表象、景象、象限、气象等,因此,‘象’指自然界或、物的本来样子。大象很大,人们印象深,但又不易见到,常常谈起大象的样子,就有了‘想象’一词。” 妹妹说:“嗯,我懂了:象形字是先民们对事物的相对简单的模拟描绘,当某些字造出来之后,觉得字的意思不够用,又给他加一些其他部件,构成新字,表示新的意思。‘像’就是这么造出来的。这样的情形:也有你从镜子里看自己的样子,给自己画像,可以写作像片,看哥哥的样子,给他雕像,旅游时,妈妈还会录像摄像。‘像’指用比较、模仿的方法获取事物的样子,也指用光线反射折射获取的相同或相似的样子。‘像’还有好似、如同的意思。” “相,篆文是,我似乎看到一个木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察视、审视一截木头,看看它能做什么用。”哥哥说。 “我似乎看到一个盲人拄着拐杖在探路。”妹妹说。 “由此可以看出,‘相’是事物的外观形态与事物的内部联系。”妈妈总结说。 “嗯。于是就可以表示对事物作出判断,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相机而断’;还引申出辅助、帮助,如丞相、宰相,由人和木头的两者的关系引申用于互相。”妈妈补充说。

孔雀东南飞中19个相字的用法归纳

《孔雀东南飞》中19个"相"字的用法归纳《孔雀东南飞》中相”字出现的频率极高,量化统计可知,它共出现了十七次。理解好如此之多的“相”字,不仅有助于同学们较全面地掌握它的多个含义,也有利于对文句的准确把握。鉴此,笔者对其做了分类梳理,下面结合例句加以具体解释。 一、读xiāng,其词性有如下两类: 第一类,作副词,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译为“互相、相互”,如: ①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②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④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从意思上看,①②的“相见”显然涉及夫妻双方,因而当是互相见面。③中“相覆盖”的是“枝枝”,“相交通”的是“叶叶”,④中“相向鸣”的是“双飞鸟”,它们都涉及多方或双方的行为,因而“相覆盖”译为相互覆盖,“相交通”译为互相交接,“相向鸣”就是面对面哀鸣。 第二类,做人称代词,表示动作所涉及的一方,不可解作“互相”。按照人称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一是作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如: ⑤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⑥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⑦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上述三句的⑤⑥句是刘兰芝对焦仲卿说的话,第⑦句是刘兰芝对小姑之言。这里的“相”都不是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三个句子都表示说话者(刘兰芝)希望对方对待自己(即“相”)的某种态度和行为,“相”均指代说话人。“相遣归”就是把我休回娘家,“莫相忘”就是不要忘记我。 二是作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如: ⑧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⑨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⑩誓不相隔卿 ⑾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⑿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此处的⑧句是焦母回绝儿子求情时说的话,“会不相从许”就是(我)一定不会答应你。⑨⑩⑾句是焦仲卿对刘兰芝所讲的,“相迎取”就是迎接你,“誓不相隔卿”就是发誓不断绝(与)你(的恩情),“不相负”就是不辜负你。⑿句是焦母对媒人所言,“不得便相许”就是(我)不能就答应你。这些句子都表示说话者对待对方(即“相”)的某种态度,“相”都指代听话人。 三是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如:⒀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⒁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⒂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⒃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上述四句中的“相”分别出现在对话句和叙述句中。⒀是兰芝叮咛小姑要好好侍奉婆母,所谓“相扶将”就是服侍她。⒁是兰芝对兄长的答语,让他赶快答应媒人的婚聘,“相许和”就是答应他(媒人)。⒂⒃是兰芝听到仲卿的马嘶后的反应,

偏指副词“相”“见”用法探微

偏指副词“相”“见”用法探微 古汉语中,作为副词的“相”和“见”用于动词前,有时表示动作行为只涉及一方,或动作只从单方面发出,有称代作用。 1. “相”用于动词前,可指代第一、二、三人称,相当于“你”“我”“他”“它”等。例如: 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此句中的“相”可释义为“我”。 ②“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此句中的“相”可释义为“你”。 ③“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此句中的“相”可释义为“她”。 ④“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此句中的“相”可释义为“它”。 2. “见”则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称代前置的宾语),而且句中要出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主动者)。一般只能指代第一人称,可译作“我”或者“自己”。例如: ①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见丁宁”即“丁宁我”之意。 ②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这里的“见录”意思即为“记得我”。 ③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此句中“见恕”可译为“宽恕我”。 (1)翻译下面句子,注意“相”的用法。 ①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②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 ③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 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 ⑤穆居家数年,在朝诸公多有相推荐者。(《后汉书·朱乐何列传》)

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2)翻译下面句子,注意“见”的用法。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②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晋书·列传第五十九》) ③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与彭宠书》) ④岳父见教的是。(《儒林外史》) ⑤张祖希若欲相识,自应见诣。(《世说新语》) ⑥“见谅”“见告”“见怪”。 参考答案: (1)①现在大王和张耳很快将要死了,然而您拥有数万军队,却不肯救我。 ②不久一定回来,我对天发誓永远不辜负你。 ③如果有一天我富贵了,我不会忘记你们。 ④你我本来都是同一个根苗生的,煎熬我为什么这样急迫呢? ⑤朱穆在家闲居多年,朝廷上的官员有很多人推荐他。 ⑥一年三百六十天,刀一样的风,剑一样的霜,无情地摧残它(指花枝)。(2)①我生下来才六个月,父亲便丢下我死去。(这里“见背”即“背我”。) ②我对待你很好(非常优厚),你为什么背叛(背离、辜负)我呢? ③做事不要让自己亲近的人感到痛心、而让仇视自己的人感到高兴。 ④岳父大人指教(我)很对。 ⑤张祖希如果想认识我,自然应该来拜访我。 ⑥原谅我、告知我、怪罪我。

标点符号用法分析

标点符号用法 一、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语句的停顿、语气以及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 句子:前后都有较大停顿、带有一定的语气和语调、表达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 复句:由两个或多个在意义上有密切关系的分句组成的语言单位,包括简单复句(内部只有一层语义关系)和多重复句(内部包含多层语义关系)。 分句:复句内两个或多个前后有停顿、表达相对完整意义、不带有句末语气和语调、有的前面可添加关联词语的语言单位。 陈述句:用来说明事实的句子。 祈使句:用来要求听话人做某件事情的句子。 疑问句:用来提出问题的句子。 感叹句:用来抒发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 词语:词和短语(词组)。词,即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短语,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的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也叫词组。 二、分类 标点符号分为点号和标号两大类。

点号的作用是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 句末点号用在句末,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包括句号、问号、叹号。 句内点号用在句内,表示句内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分隔号。 (一)句号 1.用于句子末尾,表示陈述语气。使用句号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有陈述语气和语调,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 2.有时也可表示较缓和的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 请您稍等一下。 我不由地感到,这些普通劳动者也是同样值得尊敬的。 (二)问号 主要表示句子的疑问语气。形式是“?”。 1.用于句子末尾,表示疑问语气(包括反问、设问等疑问类型)。使用问号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有疑问语气和语调,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 2.选择问句中,通常只在最后一个选项的末尾用问号,各个选项之间一般用逗号隔开。当选项较短且选项之间几乎没有停顿时,选项之间可不用逗号。当选项较多或较长,或有意突出每个选项的独立性时,也可每个选项之后都用问号。 3.问号也有标号的用法,即用于句内,表示存疑或不详。 马致远(1250?―1321)。 使用问号应以句子表示疑问语气为依据,而并不根据句子中包含有疑问词。当含有疑问词的语段充当某种句子成分,而句子并不表示疑问语气时,句末不用问号。

文言虚词“相”“见”的特殊用法

文言虚词“相”“见”的特殊用法 文言学习 0302 1322 文言虚词“相”“见”的特殊用法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情况,文言虚词考查不会再过多地纠缠于名词术语,而会想方设法地把对虚词的理解落实到对原文的把握上,出题者越来越重视那些有碍于文章阅读的文言虚词,“相”“见”的一些特殊用法正属此种类型。 “相”充当文言虚词时读作“xiāng”,有两个义项:①[副词],译成“互相”;如: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②[代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或从单方面发出,而非互相的关系。如:《孔雀东南飞》:“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其中第二个义项就属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用法,正如上例,由于“相”所处的位置是在动词的前面,很多学生会把它翻译成副词“互相”,而实际上,它是代词,是一种宾语前置。如果在翻译时不知道此用法就往往会出错,贺之章的名篇《回乡偶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处的“相”字翻译成“互相”是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的,而你如果知道“相”的第二种用法,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相”字的这种用法在课文中的例子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见”充当文言虚词时读作“jiàn”也有两个义项:①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如《孟子·尽心下》:“盆成括见杀。”《荆轲刺秦王》中“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②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也。”(冀:希望。君实:司马光。或:或许。恕:原谅)今有熟语“见教”(指教我)“见谅”(原谅我)“见示”“见告”(告知我)。应该说,这两种用法都比较特殊。如果不加以正确掌握,势必会变成文言文理解的障碍。

定语从句用法分析

定语从句用法分析 定语从句在整个句子中担任定语,修饰一个名词或代词,被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叫先行词。定语从句通常出现在先行词之后,由关系词(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引出。 eg. The boys who are planting trees on the hill ar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先行词定语从句 #1 关系词: 关系代词:who, whom, whose, that, which, as (句子中缺主要成份:主语、宾语、定语、表语、同位语、补语), 关系副词:when, where, why (句子中缺次要成份:状语)。 #2 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关系代词引导定语从句,代替先行词,并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主要成分。 1)who, whom, that 指代人,在从句中作主语、宾语。 eg. Is he the man who/that wants to see you?(who/that在从句中作主语) ^ He is the man who/whom/ that I saw yesterday.(who/whom/that在从句中作宾语) ^ 2)whose 用来指人或物,(只用作定语, 若指物,它还可以同of which互换)。eg. They rushed over to help the man whose car had broken down. Please pass me the book whose cover is green. = the cover of which/of which the cover is green. 3)which, that指代物,在从句中可作主语、宾语。 eg. The package (which / that)you are carrying is about to come unwrapped. ^ (which / that在从句中作宾语,可省略) 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时,从句谓语动词的人称和数要和先行词保持一致。 eg. Is he the man who want s to see you? #3.关系副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关系副词when, where, why引导定语从句,代替先行词(时间、地点或理由),并在从句中作状语。 eg. Two years ago, I was taken to the village where I was born. Do you know the day when they arrived? The reason why he refused is that he was too busy. 注意: 1)关系副词常常和"介词+ which"结构互换 eg. There are occasions when (on which)one must yield (屈服). Beijing is the place where(in which)I was born. Is this the reason why (for which)he refused our offer? * 2)在非正式文体中,that代替关系副词或"介词+ which",放在时间、地点、理由的名词,在口语中that常被省略。 eg. His father died the year (that / when / in which)he was born. He is unlikely to find the place (that / where / in which)he lived forty years ago.

comparison的用法解析大全

comparison的用法解析大全 comparison的意思是比较,比喻,下面我把它的相关知识点整理给大家,希望你们会喜欢! 释义 comparison n. 比较;对照;比喻;比较关系 [ 复数 comparisons ] 词组短语 comparison with 与…相比 in comparison adj. 相比之下;与……比较 in comparison with 与…比较,同…比较起来 by comparison 相比之下,比较起来 comparison method 比较法 make a comparison 进行比较 comparison test 比较检验 comparison theorem 比较定理 beyond comparison adv. 无以伦比 comparison table 对照表 comparison shopping 比较购物;采购条件的比较调查 paired comp arison 成对比较 同根词 词根: comparing adj. comparative 比较的;相当的 comparable 可比较的;比得上的 adv. comparatively 比较地;相当地 comparably 同等地;可比较地 n.

comparative 比较级;对手 comparing 比较 comparability 相似性;可比较性 v. comparing 比较;对照(compare的ing形式) 双语例句 He liked the comparison. 他喜欢这个比喻。 There is no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二者不能相比。 Your conclusion is wrong in comparison with their conclusion. 你们的结论与他们的相比是错误的。 comparison的用法解析大全相关文章: 1.by的用法总结大全

基于语料库的“人家”用法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人家”用法分析 “人家”是北方方言中口语化的指称代词,语义非常丰富。不同的指称用法蕴含说话人不同的情感态度,如称羡讽刺、同情自怜,从而达到不同的语用效果,即语用移情或语用离情的效果。本文借助于语料库,为分析“人家”的用法及语用效果提供了科学的支撑和有力的支持。 标签:“人家” 语用效果语用功能 一、引言 “人家”既可以用作旁指代词,虚指除自己以外的“别人”,又可以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实指“他”或“他们”,也可以和“人家”后面的名词性成分构成同位语,有复指的用法。此外,“人家”还可以用来指称自己或是听话人“你”或“您”。“人家”有如此丰富的指称用法蕴含了说话人怎样的情感态度?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借助语料库这一工具对“人家”一词的用法进行具体分析。 (一)研究内容 本文要探讨的问题如下:1.“人家”的具体用法有哪些?哪些常用,哪些不常用?2.“人家”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用法中主要表达说话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3.“人家”在使用中语用移情功能多还是语用离情功能多? 笔者认为,“人家”不同指称义的使用,直接体现着言者对不同人际关系的评判,蕴含着言者不同的情感态度。过去对“人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句法层面和语义层面,从语用层面进行分析研究的相对匮乏,并且大多只是从少量例子出发,作出概括分析,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借用语料库这一工具,对“人家”的用法及语用效果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是本文的根本出发点。 (二)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利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检索出1794个包含“人家”的语料。其次,利用Concordance Sampler抽样软件,抽取出500个样本逐个进行分析,剔除不符合条件的名词用法,剩余404个“人家”作代词的语料。再次,通过人工标记的方法,按照指称对象的不同,对“人家”的用法进行分类。最后,由于“人家”的基本义“别人”使用时比较客观,不带感情色彩,因而笔者对“人家”其余四种用法的166个语料一一分析了其表达的说话人的情感倾向,进而分析其语用表达效果。 二、“人家”的用法分析 “人家”的归属问题,历来备受争议。本文综合各家之言,将“人家”的用法分为5类:1.旁指;2.复指;3.第一人称;4.第二人称;5.第三人称。通过对所得语

相在古文中的用法

相在古文中的用法 古文,是指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相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相在古文中的用法,欢迎阅读文章中相在古文中作为动词的用法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看”、“观察”等意思。例如: ①大丈夫相时而动。(曹雪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大丈夫要看好时机行动。 ②非相度不得其情。(钱泳•《治水必躬亲》) ;;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 三.作名词用,读xiànɡ。常作官名,或称呼,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宰相”、“丞相”“相国”或“相公”。例如: 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王侯将相(“宰相”、“丞相”等)难道是天生的吗?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还有像您(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相在古文中作为副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交互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互相”或“相互”、“彼此”等意思。例如: ①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沈括•《梵天寺木

塔》) ;;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持,塔当然不会晃动。 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民歌•《木兰诗》)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 ③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 ;;如果富贵了,可不要互相忘记。 ④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均•《与朱元思书》) ;;百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2.表示动作行为一方偏指(涉及)另一方。实际上起代词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你”、“他”、“她”、“它”等意思。例如: ①儿童相见不相识。(贺知章•《回乡偶书》) ;;儿童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②杂然相许。(列子•《愚公移山》) ;;全家人都赞同他的移山主张。 ③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蒲松龄•《狼》) ;;狼不敢上前,只是瞪着眼睛朝着他(屠夫)。 ④士别三日,即便括目相待。(司马光•《孙权劝学》) ;;跟读书的人分别三天,就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⑤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 ;;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这种用法,“相”常作动词宾语,且宾语放在动词前面,“相知”

虚词“了”的用法分析

虚词“了”的用法分析 摘要:现代汉语中,虚词“了(le)”不论是在口语中,还是书面语中,使用频 率都比较高。虚词“了”有两个,语气词“了”和助词“了”。两者字形、读音相同,但具体用法和语法作用却不相同。 关键字: 虚词“了”、语气词、助词、具体用法、语法作用 正文: 注意:语气词“了”和助词“了”可同在句末。且都在句子末尾,可能是助词“了”,也有可能是语气词“了”,但意思有区别。 如:她写了。(“了”若是语气词,则表示动作在进行,若“了”是助词,则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一、助词“了”。 1.紧跟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完成。 如:1)王春生从来没有忘了他爹的惨死跟妈的眼泪。(周立波《暴风骤雨》) 2)还没有等到发榜,全国高校统考开始了,我当然还应该参1《谈谈句末的“了”》张兰英-《东岳丛林》-2005

加。(余秋雨《霜冷长河》) 也可以表示将要发生的事情或假设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完成。如:跟他们谈话就是我的工作,你要有什么话等我闲了再谈吧。(《赵树理选集》) 2.如果动词之后紧跟着另外一个动词或形容词作补语时,“了”就放在了补语之后。 如:1) "祥哥!"她往前凑了凑,"我把东西都收拾好了。"(老舍《骆驼祥子》) 2)他决定去拉车,就拉车去了。(老舍《骆驼祥子》) 3) 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老舍《骆驼祥子》) 3. “了”放在由两个动词构成的并列词组后面(表示两个动词同时或者连续完成)。 如:这项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4. 连谓句、兼语句中,助词“了”一般用在后一动词之后2。如:她找我借了两本书。连谓句强调前一动作完成后才开始后一动作时,兼语句前一动作完成时,助词“了”可在前一动词后。如:临时组织了一些人去支援五车间。 5. 有些动词后面的助词“了”表示动作有了结果,即加在动词后面的“掉”很相似。这类动词有:泼、扔、放、碰、砸、捧、磕、撞、踩、伤、杀、宰、切、冲、卖、还、毁、忘、丢、关、喝、吃、咽、吞、涂、抹、擦等。这个意义的“了”可以用在命令句和‘把’字句。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1981商务印书馆)第315页。

“是”的用法分析

“是”的用法分析 序言 “是”的一些用法在古代有,但是现代已经不用或使用频率很低,还有些现代才出现,古时候没有。现代汉语中“是”在书面语和口语中出现的频率也是比较高的,但目前相关研究有的从“是”的词性分析有的从语法成份方面分析。为了尽量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应用“是”,从而正确熟练的使用,使我们所学理论更好的联系实际应用,所以有必要对“是”的用法进行分析。 第一章:“是”的词性分析 汉语中,词性往往决定了一个字或词的用法与含义。所以我们首先从词性角度对“是”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它的用法。 一:“是”作形容词。 (一):表示对的,正确的。例如: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现在是对的而过去是错的。) 2:斗争历史短的, 可以因其短而不负责; 斗争历史长的, 可以因其长而自以为是。对于诸如此类的东西, 如果没有自觉性, 那它们就会成为负担或包袱。(《毛泽东选集》第901页) (二):表示概括,凡是,任何。比如: 1:“是个有良知的人都会这么做”。 2:“是学生就要用心学习。” 二:“是”作代词。 表示此这。例如 1:林嗣环《口技》中“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中的是可以解释为此或这的意思。 2:明朝张岱的代表作《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三:“是”作名词。 (一):表示特定组织的事物或业务。比如范晔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中“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 “国事”与“国是”是近义同音词,二者都是名词,都指国家的政务、政事。但二者同中有异:

《孔雀东南飞》中“相”的用法

《孔雀东南飞》中“相”的用法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相”字一共出现19处,分录如下: 1、相见常日稀; 2、及时相谴归; 3、儿已薄禄相; 4、会不相从许; 5、还必相迎取; 6、久久莫相忘; 7、好自相扶将; 8、嬉戏莫相忘; 9、誓不相隔卿; 10、誓天不相负; 11、不得便相许; 12、登即相许和; 13、六合正相应; 14、蹑履相逢迎; 15、怅然遥相望; 16、黄泉下相见; 17、枝枝相覆盖; 18、叶叶相交通; 19、仰头相向鸣。

课文除了对3句“相”解释为“相貌、福相”(“我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福的福相。古人迷信,往往从一个人的相貌来断定他的命运。”)、13句中“相应”解释为“合适”,其余各句均未作出明确解释。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并不能分清“相”的用法。陈德森《<孔雀东南飞>中的19个“相”》(《语文学习》江西师院1981年12期)一文中,将“相”分为四种用法:3中的“相”是名词,作“相貌、福相”解;1、13、16、17、18、19中的“相”是副词,表双方互相对待的关系,是互指,译为“互相”;9中的“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是偏指一方,可不译,如“相信”、“相烦”、“相劝”中的“相”;其余11个“相”,均具有代词性质,有间接指代“三身”的作用2、6、8中的“相”意为“我”;4、5、10中的“相”意为“你”;11、12中的“相”释为“之”,意为“这门亲事”,12中的“相”,亦可解释为“他们”;14、15中的“相”,意为“他”;至于7中的“相”则又解释为“老人家”)。 对“相”的称代用法,学生不能理解。《说文解字》、《古汉语大词典》、《汉语词源字典》、《辞源》均未有称代的解释。《说文解字》今注(陕西人民出版社)P134页: 相,xiāng,(xiàng),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诗曰:相鼠有皮。甲骨文作,像人站在树上看。本义是察看,仔细看。 《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P1557将“相”的用

文言文中的相的用法

初中文言文中的“相”字出现不少,其词性变化大,用法也比较复杂,教材对此大多没有注解,学生在阅读时较为困难。我根据“相”字在课文中的语言环境,将其用法梳理如下:一.作副词用,读xiānɡ。它主要有三种类型。 1.表示动作行为的交互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互相”或“相互”、“彼此”等意思。例如: ①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沈括?《梵天寺木塔》) ——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持,塔当然不会晃动。 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民歌?《木兰诗》)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 ③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 ——如果富贵了,可不要互相忘记。 ④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均?《与朱元思书》) ——百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2.表示动作行为一方偏指(涉及)另一方。实际上起代词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你”、“他”、“她”、“它”等意思。例如: ①儿童相见不相识。(贺知章?《回乡偶书》) ——儿童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②杂然相许。(列子?《愚公移山》) ——全家人都赞同他的移山主张。 ③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蒲松龄?《狼》) ——狼不敢上前,只是瞪着眼睛朝着他(屠夫)。 ④士别三日,即便括目相待。(司马光?《孙权劝学》) ——跟读书的人分别三天,就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⑤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 ——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这种用法,“相”常作动词宾语,且宾语放在动词前面,“相知”就是“知相”。 3.表示动作行为是由几个主体共同发出的,常和“相与”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共同”、“一同“一起“一块儿”或“交结”等意思。例如: ①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一同而归。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③你而今相与(交结)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 (吴敬梓?《范进中举》) 二.作动词用,读xiàn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看”、“观察”等意思。例如: ①大丈夫相时而动。(曹雪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大丈夫要看好时机行动。 ②非相度不得其情。(钱泳?《治水必躬亲》) ——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 三.作名词用,读xiànɡ。常作官名,或称呼,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宰相”、“丞相”“相国”或“相公”。例如: 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王侯将相(“宰相”、“丞相”等)难道是天生的吗?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借代手法具体用法分析

借代手法具体用法分析 本文是关于借代手法具体用法分析,感谢您的阅读! 关于借代这种修辞手法,各类文章中的论述已经颇为详尽。一般来说,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使文章简洁精练,可以使文章语言富有变化和有幽默感……实际上,古典诗词里的借代还有其他一些方面的作用。 一、巧用借代,避免重复用字 李白《送羽林陶将军》中有“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一句。龙泉在古代常常被借代指宝剑。《送羽林陶将军》中,因为前面已用过“剑”字,故而后面才用龙泉代之;否则,一句中出现两个“剑”字——拔“剑”舞“剑”,不但会造成用词的重复,还会破坏这首诗的韵律。这首诗是一首三韵小律,押“先”韵,“剑”不合此韵,“泉”则在此韵之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一句。“远芳”,即远处的芳草;“晴翠”,是沐浴在阳光下更加翠绿的青草。这两个词在词义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如果两句都用芳草、绿草之类的词语描绘,显然会违背诗词不宜重复用字的审美规律。因此,诗人才用“远芳”和“晴翠”两个不同的词语借指草。这真是匠心独运之笔!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句。“芳菲”,本是花的香味,此处借代为花,从而避免了与下一句中出现的“花”重复,使用得真是恰到好处。如果不用借代,而是

写成类似“人间四月花开尽”之类的句子,则不但犯了重字之忌,还会弄得全诗索然寡味。 二、巧用借代,严守诗词格律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左牵黄,右擎苍”之句。词中的“黄”和“苍”本来是分别指黄犬和苍鹰的颜色,这里是用“黄”代指黄犬,用“苍”代指苍鹰。显然,词句如果不用借代,而是将其写成“左牵黄犬,右擎苍鹰”之类的句子,不仅大煞风景,还严重违背了词牌的要求。因为,“江城子”这个词牌要求所填之词第二句和第三句必须都是三个字,而且平仄排列必须是“仄平平,仄平平”,显然“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的写法根本不合格律要求。写成“左牵犬,右擎鹰”又会如何呢?显然,这样写虽然没有破坏词牌对字数的要求,但根本不合押韵的规则。因此,无论从表达手段还是从韵律要求角度看,以上两种假设都不如以颜色借代进行表述来得更妙。此外,以“黄”和“苍”入词,还直接给黄犬和苍鹰这两个意象着上了鲜明的色彩,进而突出了其形象特征,使整首词更加有了意境美。毋庸置疑,苏轼借“黄”代“犬”,借“苍”代“鹰”,不仅严守了词的格律,而且还使词句更加生动形象了。“左牵黄,右擎苍”真可谓不可多得的神来之笔。 三、巧用借代,使表达更加委婉含蓄 白居易在《长恨歌》 里为什么不直接写唐明皇好色而是要借“汉皇”言之呢?这是因为李隆基是诗人的前朝皇帝,其不能违背“为尊者讳”“为长者讳”

再谈《〈孔雀东南飞(并序)〉的“相”字用法》

再谈《〈孔雀东南飞(并序)〉的“相”字用法》首先,我觉得查阅有关资料是一种读书方法,但是,无论怎样权威的资料也有不正确或者疏漏之处,这一点已经是大家知道的了,我就不举出事例。蒋老师说“有关资料,它们众口一词说‘相’是副词,有指代作用。”这样说不是模棱两可吗?问题仍然是问题,等于没说。“相”字到底是哪类词?在《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有“儿已薄禄相”,这个“相”是“福相”的意思,难道也是专家说的副词?从语法角度讲,这“相”是做的宾语,难道说“副词”还能做宾语不成? 其次,蒋老师说“笔者谨按:‘相’作副词更好理解,因为它可以不译出。而作代词是要译出来的”。我认为对“相”字的词性的认定不是看好理解还是不好理解的问题,若是这样,岂不是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吗?判断的标准只能是语言环境和句子意思,这才是客观标准,因为汉语的每一类词都有它的语法功能和表意功能。 第三,再谈谈本文的“相”字为什么该做三类词来理解。 试分析蒋老师说的句子:“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从语法角度看,“相”在句中做“许”的前置宾语(“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这是大家公认的古汉语特殊语法现象)。如果讲为副词,副词能做宾语吗?从语意角度讲,“相”应该是“你的要求”的意思,而且必须翻译出来,句子的表意才完整,不是蒋老师说的“它可以不译出”。(这也可以以教育部规划教

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等师范教材《阅读和写作》第二册第137页的注释为证) 再看“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句中的“相”字,蒋老师说是副词(代“我”。“相见”,见我;“相识”,识我。),还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张家璇等编著的《中学文言虚词手册》”的说法为证。我不敢苟同。这里的“相”字也是做宾语,而且是前置宾语,副词没有做宾语的语法功能。从语意来看,“我”是代词,怎么变成了副词?而且这里的“相”字必须翻译出来,不然,从语法上讲就缺了句子成分,从语意上讲就无法讲通,句意不完整。 总之,《孔雀东南飞(并序)》的“相”字有一部分应该做代词,而不是都做副词。 《孟子·尽心下》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姑且以此共勉。

whatever的用法与分析

whatever的用法 Whatever有两个用法,一是引导名词性从句(如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二是用于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1.用于引导名词性从句 Whatever she did was right.她做的一切都是对的. Whatever she did was right.她做的一切都是对的. I will do whatever you wish.我可做任何你想我做的事. Give them whatever they desire.他们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 Whatever I have is at your service.我所有的一切都由你使用. You may do whatever you want to do.无论你想做什么事,你都可以做. I’ll just say whatever comes into my head.一我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One should stick to whatever one has begun.开始了的事就要坚持下去. She would tell him whatever news she got.她得到的任何消息都会告诉他. I’m going to learn whatever my tutor wishes.我将学习任何我的导师愿意我学的东西. College students are seen doing whatever work they can find.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有工作,大学生们什么都干. Do whatever she tells you and you'll have peace.她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那你就太平了. 2.用于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Whatever we said,he'd disagree.无论我们说什么,他都不同意. Whatever happened I must be calm.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我都要镇静. We’ll go along together whatever happens.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我们都要起干. Don’t lose heart whatever difficulties you meet.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灰心. Whatever you do,I won't tell you my secret.不管你做什么,我都不会把我的秘密告诉你. Whatever happens,we'll meet here tonight.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今晚都在这儿碰头. Whatever happens,the fir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keep cool.不管发生什么事,头等重要的是保持冷静. 【注意1】 whatever还可用于加强语气,相当于what ever,what on earth等.如: Whatever is the matter?这是怎么回事? Whatever does he mean? 【注意2】 Whatever从句有时可以省略.如: Whatever your argument,I shall hold to my decision.不管你怎样争辩,我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