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

扩散
扩散

第八部分 扩散

在固体中,由于温度作用,原子会产生迁移现象,即原子从原来的平衡位置迁移到新的平衡位置。虽然单个原子的迁移是随机的,但一定条件下大量原子的迁移有可能造成原子的宏观流动,这种现象称为扩散。

扩散是由于大量原子的热运动引起的物质宏观迁移(物质内部由于热运动而导致原子或分子迁移的过程)。

物质中的粒子由于热力学的影响,自发地进行迁移以达平衡的现象称为扩散。

在固体中,原子或分子的迁移只能靠扩散来进行,扩散是固体中物质传输的唯一方式。

说明:物质的迁移可通过对流和扩散两种方式进行,气体、液体中一般是通过对流和扩散来实现的,但固体中不发生对流,扩散是唯一的物质迁移方式。

扩散与材料在生产使用中的许多重要物理化学过程有密切关系,固体中许多反应:合金的相变、粉末烧结、离子固体的导电、外来分子向聚合物的渗透都受扩散的控制。

对扩散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

(ⅰ)对定向扩散流建立数学方程式,总结宏观规律。

已知边界条件、扩散系数条件下,计算浓度分布情况; 通过实验,利用公式求出扩散系数。

(ⅱ)搞清微观本质,探讨微观运动与扩散系数的关系,分析影响扩散的原因。 8.1 扩散现象及分类 扩散现象

晶体中扩散的基本特点 从不同角度对扩散进行分类 ① 按浓度均匀程度分

互扩散:有浓度差的空间扩散 自扩散:没有浓度差的空间扩散 ② 按扩散方向分

上坡扩散: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扩散(顺扩散) 下坡扩散:由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的扩散(逆扩散) ③ 按原子的扩散方向分

体扩散:在晶粒内部进行的扩散 表面扩散:在表面进行的扩散 晶界扩散:沿晶界进行的扩散

其中,表面扩散和晶界扩散又称短路扩散,其扩散速度比体扩散快得多。此外,还有沿位错线的扩散、沿层错面的扩散等。 原子的扩散激活能

原子被束缚在其平衡位置上的势垒称为迁移激活能,其大小不仅与原子间的结合力有关,还与原子迁移的微观机制有关。大量原子迁移的宏观效果就是扩散,故原子的迁移激活能就是原子的扩散激活能。

材料中原子在晶体点阵平衡位置附近进行无规则热振动,由于存在能量起伏,某些原子的能量超过了周围原子对它束缚的势垒,即可偏离原来位置,迁移到一个新的位置,发生原子迁移。

晶体的各向异性使其质点扩散也具各向异性,结构的对称性、周期性限制着质点每一步迁移的方向和自由程。

8.2 扩散第一定律

扩散的宏观理论主要研究扩散现象的宏观规律,即扩散物质的浓度随空间及时间的变化规律。

这里的宏观通常是指微米级的空间尺度,是相对纳米尺度而言的。 扩散宏观理论的基础是两个扩散定律。

研究扩散首先遇到的是扩散速率问题,德国物理学家菲克在1855年提出了菲克第一定律,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稳态扩散()的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截面积的扩散物质的通

与该截面处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稳定扩散:指在垂直于扩散方向上的任一平面上,单位时间内通过该平面内单位面积的粒子数一定。

dt dc J dx dc

即扩散质点的浓度分布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若扩散沿

轴单向进行,则菲克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

—— 扩散通量 kg/m 2

s 、 mol/m 2

s 、 原子数目/m 2

s

—— 扩散系数 (单位梯度下的通量)m 2

/s

—— 扩散组元体积浓度 kg/m 3

、 原子数目/m 3

—— 浓度梯度 当

= 0时,

= 0 。表示均匀系统中没有原子的净通量。

负号—— 表示扩散方向与

轴方向相反,为浓度梯度的反方向。即:扩散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

进行。

第一定律表明:只要材料中有浓度梯度,扩散就会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进行,而且扩散的通量与浓度梯度成正比。” 注意:

(ⅰ)此关系式不涉及系统内部原子运动的微观过程。

(ⅱ)扩散系数反映系统的特征,不仅仅取决于某一组元的特征。 (ⅲ)此关系式适用于系统的任何位置,还适用扩散过程的任一时刻。

(ⅳ)式中

一般>0,负号表示扩散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进行,扩散的结果是浓度在不同空间位置的

差别越来越小,即下坡扩散;也有<0的情况,扩散的结果是浓度在不同空间位置的差别越来越大,即

上坡扩散。但不论上坡扩散还是下坡扩散,表达式总是不变的。 8.3 扩散第二定律

实际上,大多数扩散过程是在非稳态条件下进行的,扩散过程中扩散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

非稳态扩散:指扩散物质在扩散介质中浓度随时间变化,其通量与位置有关。

在菲克第一定律的基础上,将物质守恒关系与第一定律结合,推导出第二定律。 若扩散沿

轴单向进行,菲克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

—— 扩散物质的体积浓度 kg/m 3

、 原子数目/m 3

—— 扩散时间 s —— 扩散距离 m

该式是一个偏微分方程,求其解必需已知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再积分求解。过程的条件不同,方程的解不同。

对于一维扩散问题;

初始条件:在= 0时浓度随坐标的变化规律。为已知函数。

边界条件:在边界

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已知函数。

求得 ,即:体系任何时间,任何位置处扩散质点的能浓度。

若在空间三个方向均有浓度梯度,且三个方向的扩散系数相同,则三维扩散的第二定律为:

=

第二定律给出

函数关系,由扩散过程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可求出通解:

——表面浓度,不变定量。

利用通解可解决包括非稳态扩散的具体问题。例如:钢的渗碳、半导体硅片的掺杂等。 扩散的布朗运动理论

原子的跃迁距离是很小的,每次跃迁又是完全不规则的,那么,原子热运动最终能产生明显可见的宏观位移吗?回答是肯定的。

0=dt dc x dx

dc D

J -=J D c dx

dc dx

dc J

x D D 0≠dt dc x 22x c D t c ??=??c t x t x )()0,(x f t x C ==0x x =t )(),(0t g t x x C ===

),(t x C t x c )(222222z c y c x c D t c ??+??+??=??c D 2??),(t x f C =)

2(

).(0Dt

x erfc C t x C ?=0C

数学家把原子热运动处理成无规则行走模型(布朗运动)。 设运动的原子从起点开始在时间

内作了次跃迁,每次是任意的,与前次无关。跃迁的平均位移

为,经过次跳跃后,距离起点的净位移,则有:

这个公式对气、固、液都适用。

在晶体中,平均位移的概念很简单,是最紧邻原子间距。对于立方晶系,。

——跳动频率

可以推出:

扩散的布朗运动理论确定了扩散系数的物理含义:固体介质中,扩散系数取决于质点的跳动频率

平均位移。不同结构,具有不同的扩散机制,相应的和不同,则不同。

8.4 扩散的微观机制

原子的扩散可沿晶体表面进行,也可沿晶体中缺陷进行,在晶体内通过晶体点阵进行。固体中,原子扩散的微观机制主要有两种:间隙机制、空位机制。 8.4.1 间隙机制

间隙扩散:间隙原子从一个间隙位置迁移到另一个间隙位置,由这种方式产生的扩散称为间隙扩散。 在间隙固溶体中,溶质原子的扩散就是从一个间隙位置跳动到另一个间隙位置,发生间隙扩散。如:N 、C 、H 、O 、B 等原子在铁中的扩散。

例如:面心立方结构的(100)晶面及该晶面上的八面体间隙

间隙原子从间隙位置1向间隙位置2跳动时,必须把原子3和4推开,从它们就、之间挤进去。也就是说,间隙原子在跳动时必须克服一个势垒,即G2-G1,只能是自由能>G2的原子才能跳动。 注意:

在自扩散和置换型固溶体中扩散,实现间隙机制很难。间隙机制首先需要原子脱离正常晶格位置成为脱位原子(间隙原子),然后再跃迁到邻近的间隙位置上。

形成脱位原子需要较高的能量,故产生的几率很小,若脱位原子尺寸大,则在间隙中跃迁较难。 8.4.2 空位机制

空位扩散:扩散原子通过与空位交换位置进行迁移,由这种方式产生的扩散称空位扩散。 晶体中存在大量的空位,并且空位在不断移动其位置,当扩散原子邻近有空位时,它就可以跳入空位,而该原子原来所处的位置变成空位。(相当于空位迁移到原来扩散原子的位置——置换扩散)。这种跳动越过的势垒不大,当邻近又有空位时,它又可以实现第二次跳动。这样,空位扩散机制中有空位扩散通量,其大小与原子扩散通量相等,方向相反。

因此,实现空位扩散的条件是: ① 扩散原子邻近有空位;

② 原子具有可越过势垒的自由能。

在置换型固溶体中,溶质原子和溶剂原子的迁移就是通过空位机制实现的。 晶体中粒子的迁移方式有:易位(直接交换)、环形换位、空位、间隙。其中易位所需活化能最大,另外由于处于晶格位置的粒子势能最低,在间隙位和空位处势能较高,故,空位扩散所需活化能小。 8.4.3 柯肯达尔效应

将一段纯Cu 棒与一段纯Ni 棒对焊,焊面上嵌入W 丝作为焊面位置标记。将Cu-Ni 扩散偶加热(但不出现液相),由于浓度差别,Cu(或Ni)原子会越过标记面(有W 丝)向另一侧扩散。经长时保温后发现:①标记面向Ni 的一侧移动一定距离;②成分分布如图中曲线所示。 考虑:

因为惰性的W 丝不可能因扩散而移动。

Ni 原子与Cu 原子直径相差不大,不可能因为它们向对方等量扩散时,因原子直径差别使界面两侧的体积产生这样大的差别。

Ni 原子直径D=1.32?(六方)、D=1.24 ? (立方);Cu 原子直径D=1.28 ?

唯一可能的是Ni 原子向Cu 一侧扩散的多,Cu 向Ni 一侧扩散的少,使Cu 一侧伸长,Ni 一侧缩短。 空位扩散机制解释:

因为Ni 原子比Cu 原子扩散的快,故有一个净Ni 原子流越过W 丝流向Cu 一侧,同时有一个空位流越过W 丝流向Ni 。这样,使Cu 一侧空位浓度↘(低于平衡浓度),则Ni 一侧空位浓度↗(高于平衡浓度)。当两侧空位浓度恢复到平衡浓度时,Cu 一侧将因空位↗而伸长,Ni 一侧将因空位↘而缩短,这相当于W 丝向Ni 一侧移动一段距离。

上述由于原子扩散速度不同而造成标记面移动的现象称为柯肯达尔效应。该效应是在置换型固溶中空位机制是扩散的主要机制的一个有力证明。 两种机制比较:

间隙固溶体中,间隙原子浓度一般较低,绝大部分的间隙位置是空的,大量空出来的间隙位置成了间

t n r n n R 2

2

r n R n ?=a r =t

f r n r R n ?==f

261

r f D ?=

f

r f

r D

隙原子扩散时的“中转站”,间隙原子通过这些中转站进行扩散。

置换固溶体中,上述的间隙中转站不起作用,置换扩散的中转站是空位,置换原子与空位交换位置,从而产生扩散。

间隙位置本身是不能移动的,而空位是可以移动的。 8.5 扩散系数

假定原子沿一维方向扩散(扩散沿轴单向进行),P1、P2为相邻晶面,它们均为垂直轴的单位截

面,晶面间距为s,两晶面上的原子数(面密度)分别为n1、n2。

在不同坐标处的体积浓度c为:(晶面P1、P2的体积密度)

即:

并且

所以

设原子跳动频率为Г(每个原子在单位时间内跳动的次数),原子跃迁方向是随机的,跃迁的方向几

率相同为P (每个原子向轴正向或负向跳动的概率相同,P1面上的原子跳到P2面上、P2面上的原子跳

到P1面上的概率相同。即:一维扩散的P=1/2)

时间内,跃迁的原子数为:

如果,n1>n2则原子由的净流量(扩散通量)J为:

对比菲克第一定律(单位时间通过流量

)可得:

由此可知,扩散系数D与跃迁距离s的平方、跃迁方向几率P、跃迁的频率Г成正比。 式中:

① P是与晶体结构有关的参数

对于立方结构: 则

② s

③ Г与扩散物质本身、扩散机制、温度密切相关

Г表示原子从一个平衡位置跳动到另一个平衡位置的频率。由于原子偏离平衡位置必然会引起能量增高,所以跳动过程需要克服势垒。

原子跳动的前提是振动,如果原子不发生振动,则不会产生跳动。但并不是每一次振动都能导致跳动,只是能量较高的原子的振动才能足以克服平衡位置间的能垒,而产生跳动。

假设原子总数为N,能垒大小ΔG,则能产生跳动的原子数为n,则原子分数为:

设原子振动频率为ν,则Γ与ν的关系为:

上述分析仅考虑了原子跳动的能量条件,除此之外,还需满足几何条件,即:原子周围必须有可供跳动的空出来的平衡位置,这种位置越多,跳动频率越大。

(ⅰ)对间隙扩散,由于间隙原子浓度较低,某一间隙原子周围的间隙位置一般是空的,这种空的间隙位置数近似等于配位数Z。则有:

x x s

n t x C 1

1),(=

s

n t s x C 22),(=

+11C s n ?=22C s n ?=s dx dc C C ?+

=122

12s dx dc

n n ?-=-x dt

dt P n N ?Γ??=→121dt P n N ?Γ??=→212dt P n n N N J ?Γ??-=-=→→)(211221dt

P s dx dc

?Γ?-=2dx

dc

D

J -=Γ??=P s D 261=

P Γ

=261

s D )exp(kT G

N n ?-=)exp(kT G

?-

?=Γν

(ⅱ)对置换扩散,原子周围必须有可供跳动的空出来的平衡位置——空位。由平衡空位浓度公式,某一

原子周围的空位数为

。则有:

将Г的表达式代入D公式,就可得到不同情况下扩散系数的具体表达式。不论是间隙扩散还是置换扩

散,扩散系数为:

式中:D0—— 扩散常数

Q—— 扩散激活能 J/mol R—— 气体常数 T—— 温度

说明:对间隙扩散:激活能只与原子跳动有关(迁移能)

对置换扩散:激活能不但与原子跳动有关,且涉及空位形成。它等于原子跳动激活能与空位形成激活能之和(即迁移能+形成能)。

本征扩散与非本征扩散

本征扩散:指空位来源于晶体结构中本征热缺陷(肖特基缺陷)而引起质点的迁移。空位浓度

非本征扩散:由不等价杂质离子取代造成晶格空位,引起的质点迁移。空位浓度

实际晶体

~曲线是折线而不是直线,因为:

低温时,非本征扩散(>>),

随着T↗,

↗,当=,~曲线出现转折,

高温时,本征扩散(>>)。

8.6 扩散驱动力

扩散过程是自发的,这个自发过程具有内在动力,称为扩散驱动力。

从菲克第一定律可以看出,扩散的驱动力是浓度梯度。当浓度梯度≠0时,在浓度梯度的驱使下,物质由浓度高处流向浓度低处;浓度梯度消失时,系统达到平衡,不再出现宏观的物质传输(扩散)现象(下坡扩散)。

事实上,很多情况下,扩散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处进行的(上坡扩散)。(固溶体中某元素的偏聚) 上坡扩散说明,从本质上说,浓度梯度并非扩散的驱动力。热力学研究表明,扩散的驱动力是化学位

梯度。

一般情况下的扩散(渗碳),与的方向一致,扩散表现为向浓度低的方向进行(下坡);某些

情况下的扩散(偏聚)与的方向相反,扩散表现为向浓度高的方向进行(上坡)。无论下坡扩散、

上坡扩散,都要满足热力学原理,要求不同空间位置的化学位差越来越小,因此,具体过程是下坡扩散还是上坡扩散要看浓度对化学位的影响。 8.8 影响扩散的因素

)exp(kT G Z ?-

??=Γν)

exp(kT Q AZ -

)

exp()exp(kT Q

kT G A Z -?-???=Γν)exp(0RT Q D D -

=V

N 'I N D T

/1I N V

N 'V N 'V N 'I N D T

/1V N '

I N

dx

dc x

u i ??x u i ??x c

??x u i ??x c

??

天喻数据防扩散系统—InteKEY

天喻数据防扩散系统—InteKEY 详细介绍 天喻数据防扩散系统InteKEY旨在对企业中重要的产品设计及文档数据提供有效的保护,在技术上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对指定的文件数据进行加密,密钥及核心算法存放于硬件智能卡内,不可跟踪及复制。加密后的文件在企业内部可以正常使用,在企业外部则由于不能获得文件的密钥,无法解析文件的加密数据,从而达到对重要数据进行保护的目的。 ?数据自动保护 整个系统在后台运作,非管理员感觉不到系统的存在。我们承诺:我们的系统安装后不改变设计人员任何操作习惯,不会改变任何操作界面及操作方式。且文件始终以密文形式存储在物理介质上,从而能够有效的防止企业内部信息的流失。 ?软硬件相结合的高度安全加密机制 本系统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加密算法,结合目前流行的硬件智能卡技术:将核心算法和密钥存放在用于银行系统的智能卡中,智能卡就象一个黑盒子,您只能执行它的程序,但不能跟踪里面的代码,并且物理上不可复制,确保安全。在安全性方面采用三层加密体系:首先是外部存储层,基于智能卡的密钥存储机制,难以获取;然后是传输层,基于3DES的加密传输机制,难以破解;最后是数据加密层,支持高级加密标准算法AES算法,具有较高的加密强度,使任何暴力攻击措施都是徒劳的。 ?用户组织角色管理及多级权限控制 以用户为单位,以部门角色为组织核心进行企业环境架设:可按照部门组织结构进行分级管理,支持批量用户导入。灵活的角色权限分配,完善的特定权限架构,合理的涵盖用户组织角色定制,审批流程设置,加解密,计算机管理,日志管理等各项管理操作权限。 ?支持与域用户集成 支持导入活动目录用户和组织结构,并同步活动目录用户组织信息。用户使用管理、解密和流程应用工具登录时支持与活动目录登录验证绑定。 ?强大的计算机管理功能 在控制台上可对每台客户机的加密功能进行订制,以客户机的硬件号为唯一标识,可以支持动态分配的IP。可以对客户机进行加密软件种类、安全项、联网离线策略分配等应用功能的配置,支持批量和按部门下发,并可完成计算机加密更新,连接,卸载等操作。

13.应用用户定义的扩散分布

引言(BPM) 本课介绍如何定义用户定义的扩散分布。 在某些情况下,在OptiBPM中可用的预定义扩散配置文件可能不能满足您的要求。例如,您可能要引入额外的参数代入方程的折射率,或引入额外的依赖到现有的参数。本课程详细介绍了如何创建一个用户定义的扩散波导使用的表达式中扩散所描述的非凡的折射率分布在铌酸锂,公式1公式7,在技术背景。此外,扩散长度参数将被制成依赖于z轴的位置。 该程序是: ?定义材料 ?创建参考配置 ?定义布局设置 ?定义变量 ?定义功能 ?定义用户定义的配置文件 ?检查对参考配置文件的用户定义的配置文件

在您开始这一课 ?熟悉在第1课的程序:入门。 ?熟悉在第4课的过程:创建MMI星形耦合器。?熟悉在第7课的程序:应用预定义的扩散过程 步行动 1 从文件菜单中选择新建。 ?他的初始属性对话框出现。 2 单击配置文件和材料。?他个人设计师打开。 3 在OptiBPM中设计师1,在材料文件夹,右键单击该介质文件夹并选择新建。?他Dielectric1对话框出现。 4 创建下面的电介质材料:产品名称:空气 折光率(回复:):1 5 点击S 撕毁。 介电材料的空气被保存在材料文件夹中。 6 在OptiBPM中设计师1,在材料的文件夹,右键单击扩散文件夹并选择新建。?他Diffused1对话框出现。 7 创建下面的电介质材料:

产品名称:锂niobate_1 8 点击S 撕毁。 扩散材料锂niobate_1保存在资料夹中。 建立参考配置 而在配置文件设计,创建一个新的Ti:LiNb03(默认)配置。这 个新的预定义配置文件将作为参考,并且将用于与我们将要设计用 户定义的配置文件进行比较。 步行动 1 在OptiBPM中设计师1,右键单击扩散钛:LiNb03文件夹,然后选择新建。 2 键入下面的配置文件名称:钛:LiNb03简介 3 使用以下(默认)值:横向扩散长度: 4.0扩散长度的深度: 3.5 4 点击S 撕毁。 5 关闭配置文件设计。

扩散工艺知识..

第三章 扩散工艺 在前面“材料工艺”一章,我们就曾经讲过一种叫“三重扩散”的工艺,那是对衬底而言相同导电类型杂质扩散。这样的同质高浓度扩散,在晶体管制造中还常用来作欧姆接触,如做在基极电极引出处以降低接触电阻。除了改变杂质浓度,扩散的另一个也是更主要的一个作用,是在硅平面工艺中用来改变导电类型,制造PN 结。 第一节 扩散原理 扩散是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有浓度梯度就有扩散。扩散运动是微观粒子原子或分子热运动的统计结果。在一定温度下杂质原子具有一定的能量,能够克服某种阻力进入半导体,并在其中作缓慢的迁移运动。 一.扩散定义 在高温条件下,利用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动的特性,将杂质原子以一定的可控性掺入到半导体中,改变半导体基片或已扩散过的区域的导电类型或表面杂质浓度的半导体制造技术,称为扩散工艺。 二.扩散机构 杂质向半导体扩散主要以两种形式进行: 1.替位式扩散 一定温度下构成晶体的原子围绕着自己的平衡位置不停地运动。其中总有一些原子振动得较厉害,有足够的能量克服周围原子对它的束缚,跑到其它地方,而在原处留下一个“空位”。这时如有杂质原子进来,就会沿着这些空位进行扩散,这叫替位式扩散。硼(B )、磷(P )、砷(As )等属此种扩散。 2.间隙式扩散 构成晶体的原子间往往存在着很大间隙,有些杂质原子进入晶体后,就从这个原子间隙进入到另一个原子间隙,逐次跳跃前进。这种扩散称间隙式扩散。金、铜、银等属此种扩散。 三. 扩散方程 扩散运动总是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移动。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浓度梯度等有关。其运动规律可用扩散方程表示,具体数学表达式为: N D t N 2?=?? (3-1) 在一维情况下,即为: 22x N D t N ??=?? (3-2) 式中:D 为扩散系数,是描述杂质扩散运动快慢的一种物理量; N 为杂质浓度; t 为扩散时间; x 为扩散到硅中的距离。 四.扩散系数 杂质原子扩散的速度同扩散杂质的种类和扩散温度有关。为了定量描述杂质扩散速度,引入扩散系数D 这个物理量,D 越大扩散越快。其表达式为: KT E e D D ?-=0 (3-3)

扩散系数计算

它表达某个组分在介质中扩 0.0101T 1.75 (7—19) 722扩散系数 费克定律中的扩散系数D 代表单位浓度梯度下的扩散通量, 散的快慢,是物质的一种传递性质。 一、气体中的扩散系数 气体中的扩散系数与系统、温度和压力有关,其量级为 10 m 2/s 。通常对于二元气体 A 、 B 的相互扩散,A 在 B 中的扩散系数和 B 在A 中的扩散系数相等,因此可略去下标而 用同一符号D 表示,即 D AB = D BA =D 。 表7 — 1给出了某些二元气体在常压下( 1.013 105Pa )的扩散系数。 对于二元气体扩散系数的估算,通常用较简单的由富勒( Fuller )等提出的公式: p[c V A )1/3 e V B )1/3]2 2 式中,D —A 、B 二元气体的扩散系数, m /s ; P —气体的总压,Pa ; T —气体的温度,K ; M A 、M B —组分 A 、 B 的摩尔质量,kg/kmol ; 7 V A 7 V B 3 、 —组分A 、B 分子扩散体积,cm 3 /mol 。 一般有机化合物可按分子式由表7-2查相应的原子扩散体积加和得到, 某些简单物质 则在表7-2种直接列出。 表7-1某些二元气体在常压下(5 )的扩散系数 系统 温度/K 扩散系数/(10-5m 2 /s) 系统 温度/K - 5 2 扩散系数/(10 m/s) H 2—空气 273 6.11 甲醇一空气 273 1.32 He —空气 317 7.56 乙醇一空气 273 1.02 02—空气 273 1.78 正丁醇-空气 273 0.703 Cl 2 —空气 273 1.24 苯-空气 298 0.962 H 2O —空气 273 2.20 甲醇一空气 298 0.844 298 2.56 H 2— CO 273 6.51 332 3.05 H 2— CO 2 273 5.50 NH 3 —空气 273 1.98 H 2— N 2 273 6.89 CO 2 —空气 273 1.38 294 7.63 298 1.64 H 2— NH 3 298 7.83 SO 2 —空气 293 1.22 He — Ar 298 7.29 7-2 原子扩散体积 3 v/(cm /mol) 分子扩散体积 3 工 V /( cm /mol) 原子扩散体积 3 v/(cm /mol) 分子扩散体积 3 工 V /( cm /mol) C 15.9 He 2.67 S 22.9 CO 18.0

第12讲扩散机制以及影响扩散因素、扩散驱动力

第十二讲扩散机制以及影响扩散因素、扩散驱动力 1.空位扩散与间隙扩散 考点再现:10年以填空的形式考察了间隙扩散和空位扩散两种金属晶体的扩散机制,对于自扩散的定义在08年以前的考试中出现过。 考试要求:对定义的记忆,这一部分今年是可能出填空或者名词解释题的。 知识点 金属晶体的扩散机制由(间隙扩散)和(空位扩散)。★★★ 间隙扩散:指小尺寸的原子在金属晶体内的扩散,间隙原子从一个八面体间隙运动到临近八面体间隙的过程。★★ 空位扩散:晶格结点某处原子空缺时,相邻原子可能跃迁到此空穴位置,月前后又留下新的空穴,原子的这种扩散运动方式叫做空位扩散。★★ 自扩散:当晶体内完全是同类原子时,原子在纯材料中的扩散称为自扩散。★★★★ 扩散系数表达式★★★ 2.柯肯达尔效应 考点再现:唯一的考点,柯肯达尔效应,09年出现过,10年没有考,11考考的可能性极大,大家要充分重视。 考试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知道在这个方面会不会增加难度,如果增加难度,比如说给大家一个实际的问题或者现象,让大家解释原因或者原理,大家不要忘记柯肯达尔效应,对于扩散方面能够解决很多的问题。 知识点 柯肯达尔效应的理解,举例说明柯肯达尔效应。★★★★★ 黄铜内流出的Zn原子多,铜盒中Cu原子流入黄铜内较少,Zn和Cu原子两者的扩散速度不一样,使Mo丝的间距发生变化。由于界面两侧的两种原子,在互相扩散到对方的基体中,当其扩散速率不相等时,会发生原始界面的移动,界面移向原始扩散速度较大的一边,这种效应称为柯肯达尔效应。 以上的部分是对于柯肯达尔效应的题目的标准的答法,是命题教师知道我们做出的,所以大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记忆,而且尽量按照上面的内容来答。

Matlab在求解扩散系统之浓度分布中的应用

读书报告 Matlab在求解扩散系统之浓度分布 中的应用 池雨

一、问题的提出 管中储放静止液体 B ,高度为L=10 ㎝,放置于充满A 气体的环境中。假设与B 液体接触面之浓度为C A0=0.01mol/m 3,且此浓度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即在操作时间内(h=10天)维持定值。气体A 在液体B 中之扩散系数为D AB =2×10?9m 2/s 。试决定A 与B 不发生反应;情况下,气体A 溶于液体B 中之流通量(flux)。 参考如图所示的装置。 二、知识背景 Fick 第一定律:实验表明,在稳态扩散的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截面面积的扩散物质的通量与浓度梯度成 正比。数学表达式为: Fick 第二定律:根据质量平衡关系即在微小体积中积存的物质 (留入的物质量)J 1—(留出的物质量)J 2得出 因此Fick 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为: 三、问题求解 根据题意不同时间t 和距界面厚度不同处x 的浓度C=f(z,t); 因气体A 与液体 B 不发生反应,故其扩散现象的质量平衡方程根据Fick dx dc D J -=dx J J dt dc 2 1-=2 2 x c D t c ??=??

第二定律。 依题意,其初始及边界条件为: I.C. C A0(Z,0)=0, Z>0 B.C. C A (0,t)=C A0, t ≥0 ; 在获得浓度分布后即可应用Fick 第一定律求得流通量即 四、matlab 程序设计 偏微分方程(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简称PDE )就是涉及到两个自变量以上的微分方程。在化学工程领域,为了更好的进行过程设计、优化和控制,经常需要了解化工设备(如反应器)中的温度、浓度和速度在不同空间上的分布以及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因此涉及到许多偏微分方程的问题。 Matlab 函数pdepe ()可用于求解偏微分方程,模型为: 用以解含上述初始值及边界值条件的偏微分方程MATLAB 命令 pdepe 的用法如下: 若要获得特定位置及时间下的解,可配合以 pdeval 命令。使用格式如下: ,0≥=??=t t C L Z A 0 )(z =??-=z A AB t AZ C D N

生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1、内环境:人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他们直接接触的是细胞外液。因此细胞外液成为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 2、稳态:内环境各项物理和化学因素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如一定的体温,酸碱度、血糖水平,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3、体液调节:机体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后者经各种提液途径到达全身组织细胞或某种图书的组织细胞,改变细胞的活动,从而实现其调节功能。 4、自身调节:许多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的环境变化发生相应的反应,使其功能得到相应的调解。由于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决定的,并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活体也因素的作用。 5、实验性切除:通过对动物的脑部分的损毁,观察动物随后的行为。 6、脑电图:一般是在大脑皮层没有接受明显的刺激输入条件下记录到的脑电活动,故又成为自发脑电图。 7、计算机轴断层技术:将X光照相和计算机处理方法结合起来观察脑的组织病变技术。 8、诱发电位:当某种特定的刺激作用在人体感觉系统的某一部位时,会在脑区引起电位变化,这是记录的脑电变化被称为诱发电位。 9、联合区:除了视区、听区、语言区介绍的大脑皮层上的特定功能分区外,其他部分的皮层被称为联合区。 10、胼胝体:是神经系统中最大的连合纤维,它将半球内相应的新皮层区连接起来,负责两个半球之间的信息传递。 11、边缘系统:边缘叶与附近的一些皮层及皮层下的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神经系统,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机能系统。12、外周神经:与脑和脊髓相连的神经,分布于全身,将脑和脊髓与全身器官联系起来。 13、脑神经:与脑部相连的12对神经,主要分布于头面部。 14、脊神经:与脊髓相连的31对神经,包括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 15、神经核:脊髓灰质内有各种不同大小,形态和功能的神经细胞,其中大多数神经细胞的包体常聚集成群和成层。 16、神经元: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内约含有1011个神经细胞,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17、静息膜电位:由于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同,就存在着电位差,这种电位差称之为静息膜电位 18、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膜两侧所产生的快速,可逆可扩散性的电位变化。 19、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联接,通过它的传递作用实现细胞间的通讯。20、神经传递: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合成并于轴突终扣处释放,经突触间隙特异性的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使信息得以传递。 21、反射:机体对某一刺激的无意识的应答22、反射弧:由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效应器五个组成部分。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23树突:胞体伸出许多纤维,它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并把刺激传入胞体。 24轴突:由胞体发生的单根突起,呈细索状,末端常有分支,称轴突末梢,轴突将冲动从胞体传向轴突末梢。 25化学性突出:是以化学物质作为通信的媒介而传递信息。 26单线式联系:一个突触前神经元仅与一个突触后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胶体分子扩散性研究

常规应用血浆膨胀剂和代用品时的体外胶体渗透压:胶体分子扩散性研究 摘要:在血容量过低时胶体替代品的合理选择部分依赖于胶体渗透压(COP)。我们测量了108个血浆代用品样本的COP通过选择性渗透膜其可以保留分子量大于1万道尔顿(COP10)和5万道尔顿(COP50),COP50/COP10比率提供了小分子穿越毛细血管壁其扩散性的一个势能指数。6%的Hespan 液在COP50 /COP10比率是0.58时显示特别有利,标志其势能对循环有很好的保持力;同时,3.5%的Haemaccel在COP50/COP10比率是0.18时,标志其势能显著有利于毛细血管交换播散,特别是在毛细血管渗漏的情况下更为突出。患者具有正常毛细血管渗透性时,Gelofusine和Dextran 110在COP50 /COP10比率分别是0.37和0.39时,二者差不多都表现为对循环有足够保持力。相比于4.5%人体白蛋白(0.36)的保持力,除了Haemaccel外所有的血浆代用品检验,其穿越两个膜的COP都比4.5%的人血白蛋白液的高。体内这些血浆代用品的比较必须要确认微分子胶体在毛细血管漏出状态时的优势。 关键词:胶体渗透压,血浆代用品,扩散 在血容量过低时需要恢复循环容量已经得到公认,但液体的选择仍不清晰。争论的焦点在于在容量下降时是选择胶体液还是晶体液。晶体液很少在血管内存留,其大约需要补充的容量为损失量的四倍来重建血容量。假设大量持续的容量丢失将会快速导致水肿并降低血管内胶体渗透压。胶体液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可以成功的改变这种程度以避免这种困难。用胶体液避免水肿形成依赖于他们血管内的保持能力,而不是组织COP的作用。 应用血液制品治疗血液疾病和病毒传播所带来的内在危险和免疫性疾病降低了血浆容量代偿的作用和效力。白蛋白是血浆的一部分,其提供循环COP的主要部分并在血液疾病治疗中作用有限。因此作为血浆代用品应用且当其分馏后加热到摄氏60度大约10小时即可实质上解除疾病传播。其应用主要局限在高生产费用和有限供给上。 人工胶体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开始应用包括人工多肽、塑料、凝胶和多糖。因为不符合需要的止血作用和过敏反应,早期的大部分液体如今已经放弃使用。 理想的血浆代用品可以描述为便宜、安全的液体对血浆有亲和力,且COP足够保持血浆容量。从血容量过低恢复后,血浆代用品可以从体内排泄。我们还准备加上一条是对组织COP作用有限。 引用厂家文件一般认为分子量小于5万道尔顿可以经由肾脏快速排泄。这些分子经常快速扩散到组织。在体外分子量定位于5万道尔顿(COP50)其穿越选择性渗透膜所产生的COP和常用1万道尔顿(COP10)穿越膜所产生的COP的比率提供了一个胶体液中小分子的扩散性的参数。这个比率高,体内占少量的胶体分子就可以更容易的穿过毛细血管壁扩散。 我们对人工血浆代用品在体内的COP只能找一种系统研究。为临床各种特殊状况合理选择血浆代用品,依赖于其是否接近上述理想状态。本研究我们介绍常用血浆代用品的COP数值和讨论每一种‘理想血浆代用品’的内部结构。特别是为了模拟体内穿过多孔毛细血管壁扩散的势能,我们还研究了多分散胶体液中小分子扩散的影响。 方法 从St. George’医院加强治疗病房在输注中的液体或捐献瓶装的液体中取得血浆代用品的样本置于消毒容器中。每一样本取自不同的瓶子且所取样本可能来自胶体液的不同批次。 在圣乔治医院检验科用一对胶渗压计进行测量每个样本的COP。简要地说,电子压力传感器(Statham P23Db)和参比室充满0.9%的生理盐水通过选择性渗透膜分隔于样本室,通过膜参比液和小胶体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个渗压计测量COP是用Amicon Pm10膜其正常分子量定位于1万道尔顿,另一个的膜是Amicon Xm50其正常分子量定位于5万道尔顿。传感器输出是极性颠倒的,在Statham

哪些因素影响气体泄漏扩散

编号:SY-AQ-06386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哪些因素影响气体泄漏扩散 What factors affect gas leakage and diffusion

哪些因素影响气体泄漏扩散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 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 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从以往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气体泄漏事故一旦发生,如果不能尽快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一定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如果能够了解各种因素对气体扩散的影响,就有利于建立气体泄漏扩散模型,并进一步预测泄漏气体扩散的危险区范围,尽快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就可以把损失降到最小。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影响气体泄漏扩散的几个主要因素。 风向决定泄漏气体扩散的主要方向。风速影响泄漏气体的扩散速度和被空气稀释的速度,风速越大,大气湍流越强,空气的稀释作用就越强,风的输送作用也越强。一般情况下当风速为每秒1米~5米时,有利于泄漏气体的扩散,危险区域较大;若风速再大,则泄漏气体在地面的浓度降低。 大气稳定度是评价空气层垂直对流程度的指标。大气越稳定,泄漏气体越不易向高空消散,而贴近地表扩散;大气越不稳定,空

气垂直对流运动越强,泄漏气云消散得越快。 气温或太阳辐射强弱主要是通过影响大气垂直对流运动而对泄漏气体的扩散发生影响。大气湿度大不利于泄漏气云的扩散。 地面的地形、地物会改变泄漏气体扩散速度,又会改变扩散方向。地面低洼处泄漏气体团易于滞留。建筑物、树木等会加强地表大气的湍流程度,从而增加空气的稀释作用,而开阔平坦的地形、湖泊等则正相反。在低矮的建筑物群、居民密集处或绿化地带泄漏气云不易扩散;高层建筑物则有阻挡作用,气云会从风速较大的两侧迅速通过。 当泄漏源位置较高时,泄漏气体扩散至地面的垂直距离较大,在相同的泄漏源强度和气象条件下,扩散至地面同等距离处的气体浓度会降低。若气体向上喷射泄漏,泄漏气体具有向上的初始动量,其效果如同增高泄漏源的位置。 泄漏气体密度相对于空气密度的大或小,分别表现出在扩散中以重力作用或以浮力作用为主。重力作用导致其下降,地面浓度增加,下降趋势会因空气的不断稀释作用而减弱。浮力作用在泄漏气

重要文档防扩散系统方案介绍

重要文档防扩散系统方案介绍 前言 随着Internet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文件以电子文档的形式进行传输和保存。因此,在网络中承载了越来越多的以电子文档形式存在的关键数据,这些电子文档则组成了企事业单位的核心数据资产。例如: 制造业关心的设计图纸、价格体系、商业计划、客户资料、财务预算、市场宣传计划、采购成本、合同定单、物流信息、管理制度等。 政府和军队所关心的公文,统计数据,机要文件,会议机要,军事情报、军事地图、作战方案等。 金融机构所关心的交易数据、账目信息、融资投资信息、董事会决议、大客户信息、上市公司中报 / 年报等。 知识型企业所关心的调查报告、咨询报告、招投标文件、专利、客户资料、价格等。 设计类机构所关心的设计图、设计方案、策划文案、客户信息、软件程序等。 专业事务所所关心的涉及众多客户的机密信等。 娱乐行业以及图像声音处理行业的重要的语音、图像等防止泄密的声音和影像文件。 …… 上述文档一旦发生遗失,会给客户带来巨大的灾难: 市场竞争力的下降 利润的损失 企业的关闭 国家在国际上影响力的下降 …… 一泄密原因分析 纵观国内外不同行业用户的泄密事件,经过统计分析,我们认为造成信息泄密的主要原因主要来自如下三个层面的四个方面。 被动泄密:

包括信息盗窃和信息丢失 1.信息盗窃——指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信息并进行恶意利用的犯罪行为。 信息盗窃动机主要来自: A.获取机密或敏感数据的访问权; B.利益驱动,如为了钱财或地位等。 主要表现形式: 系统入侵、未授权访问、信息窃取、木马后门、网络嗅探、商业间谍等。 2.信息丢失——由于设备、存储介质丢失而引起信息丢失,造成信息泄漏。 主动泄密: 主动泄密是指工作人员故意泄漏数据信息资料。相比被动泄密而言,主动泄密防不胜防,因为工作人员能够接触到重要信息,并具有一定的访问、使用权限。 造成主动泄密的主要原因来自: A.内部员工离职或与公司发生劳动纠纷而将重要文件带走; B.利益驱使内部员工将公司重要的商业机密提供给竞争对手; C.企业信息管理不善,导致内部员工能够接触到企业敏感的业务数据或敏感信息,没有做分级分权细化处理; D.相关信息保密制度和惩罚措施滞后、责任不到位、法制观念淡薄、员工考核机制落后、缺乏流程化管理是造成员工会主动泄密的客观因素。 交叉感染: 信息交叉感染也容易带来信息泄漏,它属于无意识的信息泄密。我们知道,信息在流转过程中,需要经过很多环节,如新建、操作、发布、传输、存储、销毁等,当一个信息被发布出来后,往往会通过网络或是存储设备将信息传递到其他地方,如果操作人员没有做好保护工作,就会很容易被别人获取,无意间造成信息泄漏。 主要表现在: A.一机多用户引发信息交叉感染,电子文档都存储在共享的硬盘上,加上操作没有采取强制访问控制措施,其他用户能够接触到保密文档,因此无法保障各用户电子文档的安全,给别有用心的用户可乘之机; B.移动存储设备引发数据交叉感染,当电子文档拷贝到移动存储设备上,如笔记本电脑、USB、移动硬盘等,这些设备在借用、维修、外出办公过程中,极易被他人偷走; C.剩磁效应引发数据交叉感染,采用特殊的文件恢复工具将删除的文件恢复过来,从

扩散参数。

扩散过程;高方阻工艺;电池性能参数。祝飞 属于恒定表面浓度的扩散,浓度沿纵深的浓度分布为余误差型。磷源在扩散温度下分解并沉积在硅面上向内部扩散。此时表面浓度为P在Si中的固溶度,结深随时间逐渐推进,扩散层方阻随通源时间变小。 ?停源再分布过程,理论上是恒定杂质总量的扩散,但实际上还需考虑到此时:硅面上还有已沉积但未扩散的 磷;炉内仍有残留磷源;表面高磷浓度薄层被氧化为PSG。这个过程中表面浓度可能会降低,结深继续向纵深推进,不排除方阻有逐渐变大的可能。 这有效降低了表面杂质复合中心,提高了表面少子寿命,增加了短波响应,从而有效的提高I SC和V OC,从而提高N cell。 ?高方阻的问题:高方阻还意味着表面薄层电阻的明显增加,这将增大R S,降低FF。所以高方阻工艺的关键 是使得I SC和V OC的提高大于FF的损失。 ?高方阻扩散要求:(1)保证方阻均匀性是一切的前提,其影响因素为:设备因素包括温度、尾气负压、排风; 工艺因素包括预沉积氧化层的厚度、磷源浓度等。要求极差值小于8,通过实验确定各参数。(2)高方阻的扩散方案:原则是降低掺杂量,如降温、减小源的浓度等,但需配合diffusion time和drive in time的调整。 通过DOE(Desire of experiments)确定具体参数。(3)在原有制程工艺上进行试生产,若看到I SC和V OC的提升,尤其是V OC的提高,则证明高方阻扩散成功。 ?高方阻镀膜要求:(1)若表面钝化效果糟糕,则高方阻造成的I SC提升会因此而再次损失。(2)为了配合高 方阻对短波响应的提升,PECVD镀膜时要考虑对n和d做出调整,从而减少短波反射。(3)用椭圆偏振光法(即椭偏仪)可以测量膜厚和折射率,本质是通过检测、分析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偏振状态,是间接获得结果的一种非接触测量方法。需DOE实验确定具体参数。 ?高方阻印刷要求:按原有的印刷工艺,对N cell进行确认,若有提高,则只需调节烧结工艺;若没有提高或 者提高很少,则需变更正电极网版的设计,原则一是“细线密栅”,二是不增加遮光面积。同样需要DOE。 ?高方阻烧结要求:烧结温度的调节简单说就是升降每个温区的温度。一般要求“高温快烧”。 太阳电池的电性能 ?理想电池的伏安特性【I-V Curve】 太阳电池本质上是一个大面积的二极管,二极管伏安特性为:I=I0exp[(qV/nkT)-1],I0为暗电流,表征二极管中性区少子复合的强弱,正向偏压下的多子扩散电流由少子复合决定。光照下太阳电池可以等效为二极管并联电流源,电流源方向与外加电压方向相反,其伏安特性为I=I0exp[(qV/nkT)-1]-I L,考虑到太阳电池本身是一个电源,无需外接电压,因此太阳电池的伏安特性表示为:I=I L-I0exp[(qV/nkT)-1]。 ?短路电流【Short-Circuit Current】 短路电流由光生载流子的产生和收集情况决定,理想电池的I SC=I L(不考虑寄生电阻),其大小受以下因素影响:电池面积,其与短路电流密度J SC共同影响I SC;光强度,即光子数目,同样的光强,紫光的光子数要比红光光子数少;电池的光学性能,能否减少光损失;电池收集性能,取决于表面钝化和少子寿命。?开路电压【Open-Circuit Voltage】 太阳电池静电流为0时的电压值。V OC =(nkT/q)ln[(I L/I0)+1],开路电压随暗饱和电流增大而减小。暗饱和电流与中性区少子复合相关。因此少子复合越弱,则开路电压越高。 ?寄生电阻【Parasitic Resistance】 寄生电阻用来表征太阳电池内部的能量浪费,根据浪费形式不同,分为串联电阻(Series Resistance)和并联电阻(Shunt Resistance)两部分。寄生电阻对电性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Fill Factor上。 R S的来源一是电流在电池发射极和基区的损失;二是MS接触电阻;三是电池正栅和背接触电阻。R S 会减小FF;严重时会减小I SC;不会影响V OC;其大小用V OC处的斜率来表征。 R Sh的来源主要是制造过程中引入的缺陷,与电池设计无关。低并阻为光生电流提供了另一条通路,消 ?

光扩散剂的基本参数与性能关系

光扩散剂的基本参数与性能关系 1)光扩散剂的折射率须大于基体树脂材料吗? 目前在网上搜索一下,发现了相互矛盾的不同讲法及观点。有些人认为“要满足透光不透明即透光又匀光的效果,光扩散剂的光折射率要比树脂的折射率高。我们常用的不饱和树脂的光线折射率为1.544,亚克力树脂的光线折射率为1.4910。过分的高于或者低于树脂的光线折射率会造成大量的反射,影响了透光率,接近树脂折射率,会减少光散射的路径,透明度下降少,无法有效的遮蔽光源。”但日本信越有机硅的对外公开正式产品宣传中,强调“(因为)有机硅树脂球形微粉的光折射率比较低,所以光扩散效率高”。 孰对孰错,我们先从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开始分析: i)折射率的基本定义:光在真空中的相速度与光在介质中的相速度之比值。材料的折射率越高,使入射光发生折射的能力越强。常见几种透明树脂的折射率如下: 树脂及材料种类光折射率 KMP-590(有机硅) 1.43 PMMA 1.49 PP 1.49 ~ 1.50 LDPE 1.51 MDPE 1.52 ~ 1.53 PA(尼龙) 1.53 PET 1.58 PC(聚碳酸酯) 1.59 PS 1.59 折射率决定着材料看上去的光亮程度,较大的折射率表明在材料与空气的交界面上有更多的光线被反射。一般来说,折射率愈高,透光率愈低。 ii)光散射的基本概念: 物质中存在的不均匀团块使进入物质的光偏离入射方向而向四面八方散开,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散射,向四面八方散开的光,就是散射光。与光的吸收一样,光的散射也会使通过物质的光的强度减弱。

当光在物质中传播时,物质中存在的不均匀性(如悬浮微粒、密度起伏)也能导致光的散射(简单地说,即光向四面八方散开)。蓝天、白云、晓霞、彩虹、雾中光,曙光的传播等等常见的自然现象中都包含着光的散射现象。 其实,添加光扩散剂制得的光扩散材料及制件,正是基于上述光的散射原理。透光与散射必须基于实际需要达到一个平衡,因此光的散射必须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因此对于连续介质中的不均匀成分即球形微粉的折射率(差)、球度、颗粒表面规整度、粒径大小、浓度等参数有着一定的要求与限制。因此作为光扩散剂,折射率不但要小,而且与连续相介质(即基体透明树脂)不能相差太大。因为折射率差愈大,散射作用愈强。连续相基材与非均相颗粒折射率差异过大将导致全反射发生,將光线反射回內部而无法有效导出。 2) "光扩散剂"与“消光剂”各自强调的性能有显著区别 两者的共同点是都产生光的扩散。但消光剂在产生光扩散的同時也造成了程度很高的光衰。消光剂所造成的光扩散結果是牺牲了絕大多数的光透过率,造成严重光衰。而光扩散剂所需兼具的要点在於保证一定的透光率,並非只是柔光或光衰严重的消光。 目前LED普遍使用的光扩散剂是传统的消光粉,具有相當高的光衰。 由于消光粉目前绝大多数为基于无机材质的,且微观颗粒形态结构属于多角不規則狀,造成光线无法大量穿透消光粉,或消光粉將光线不断地反向反射而严重衰減,造成产品应用受限。 消光剂可能造成光线反射而造成光扩散的現象,但同時也造成光线大量被不规则折射而產生光线被吸收的現象。在形成光扩散結果的同時,也付出了更大的光衰作为代价。 消光剂的重点是"消光", 但光扩散剂的重点是"散光", 同时不能“消光”,理论上最理想的情况是"散而不消”、"扩而不衰" 。当然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讲,即使像日本信越这些有机硅光扩散剂的领先企业也很难做到,只能是尽可能去控制、最小化光衰的程度,从而达到既透光又雾白柔和的效果。而这,恰恰是目前更高效光扩散剂研制开发中的难点和热点之一! 3)所谓的“纳米光扩散剂" 光的散射与连续相介质中不均匀相(颗粒)的尺度有着密切关系。就目前照明用可见光如LED光源(波长范围约400~ 800nm)来讲,我个人不认为光扩散剂的粒径有做到真正纳米尺度的必要。而且,纳米尺度的颗粒能否实现对可见光高效的光扩散效果之同时保证足够高的透光率及透光质量,我个人也表示怀疑。更不用提及纳米技术目前在分散及微观形态精确控制方面的局限性。 事实上,目前国际上几家大的有机光扩散剂厂家均未见有"纳米级"的介绍及宣传。一般较主流的颗粒尺度在“1.0um - 4um", 即小微米及亚微米的尺度范围,与目前的LED(照明)光源波长还是较合适的。 4)颗粒微粉的微观形态控制特别是球度很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这将显著影响光的折射、

重要文档防扩散系统软件

产品定位 ?→有核心设计能力的企业、研究所、设计院、军工单位 ?→有涉密要求的政府及行业用户 需求分析 ?→核心的技术机密、专利、设计图纸、源代码、程序文件等如何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 ?→用户商业敏感机密信息如何得到有效安全保障 ?→如何从网络传输、移动存储、内容拷贝、文件拖动等途径实现对重要文档有效防泄密 ?→如何有效控制打印、电子传真、屏幕拷贝等软硬输出方式的泄密途径 ?→如何实现涉密文档在访问、操作、关闭等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防护、监管 ?→如何在协同办公环境下实现对涉密文档的交互操作 系统概要 优盾重要文档防扩散系统软件由天津天昂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采用集中式文件管理思想,构建一个涉密文件的保密应用环境,保证涉密文件的正常访问,防止涉密文件的信息泄漏。该产品作为天昂科技优盾系统的加强功能模块集成了数据加密、访问控制、日志审计等多项安全技术,关注于涉密文件安全管理中的泄密途径、访问控制和应用审计,从根本上解决了网络应用环境中涉密文件的防泄密问题。

系统结构 优盾重要文档防扩散系统软件基于C/S架构运行,主要系统组成架构分为五个部分: ?→系统支持平台:作为整个系统的运行中心,主要为系统的认证授权、日志管理、权限管理等提供后台支持 ?→系统管理中心:作为系统管理者对整个系统的管理接口,主要提供用户对系统的全局配置、用户管理、日志管理、文档使用权限管理等 ?→加密管理器:向涉密文件的管理人员提供文件的加密管理、授权管理 ?→涉密客户端:部署在终端用户系统之上,为用户提供对涉密文件进行访问操作的身份认证、授权验证、加密文档使用、日志记录等功能 ?→加密文件服务器(用户设备):集中管理、存放加密文件,接受并管理加密管理器上传的文件,并向加密文件的使用者提供加密文件 系统功能

(完整版)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及曲线分析

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及曲线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因其特点各异,所以相应的影响因素和曲线就各有不同。 一、影响跨膜运输的因素 1、自由扩散的因素: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 2、影响协助扩散的因素:(1)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2)细胞膜上相应载体的数量。 3、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1)载体的种类和数量;(2)能量。 二、影响物质运输速率的曲线分析 1、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对运输速率的影响曲线: (1)自由扩散的运输方向是由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其动力是两侧溶液的浓度差,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物质浓度的增大,其运输速率越大。 (2)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的共同特点是都需要载体协助,在物质浓度较低时,随物质浓度的增大,运输速率也逐渐增大,到达一定物质浓度时,由于受膜上载体数量的限制,运输速率不再随浓度增大而增大。 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2、氧气浓度对物质运输速率的影响曲线: (1)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其运输方向都是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其运输的动力都是浓度差,不需要能量,因此与氧气浓度无关,运输速率不随氧气浓度增大而改变。 (2)主动运输方式既需要载体协助又需要消耗能量,在氧气浓度为零时,通过细胞无氧呼吸供能,但无氧呼吸产生能量较少,所以运输速率较低,在一定范围内随氧气浓度升高,

有氧呼吸加强,产生的能量逐渐增多,所以运输速率不断加快,当氧气浓度足够高时,能量供应充足,但由于受到载体数量的限制,运输速率不再随氧气浓度增大而加快。 三、几点说明 1、要确定某种物质的运输方式,必须抓三个关键: (1)分析被运输的物质是否通过细胞膜; (2)明确被运输物质微粒的性质(大分子、小分子、离子); (3)分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向(高浓度到低浓度,低浓度到高浓度),是否需要载体协助,是否需要消耗能量。 2、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速率不再随物质浓度的增大而加快,主要是因为细胞膜上运输该物质的载体蛋白的数量有限,主动运输还可能受细胞能量供应的限制。 3、氧气浓度是通过影响细胞呼吸产生能量的多少来影响主动运输速率的。 例题1、科学家在研究细胞膜运输物质时发现有下列四种关系,分别用下图中四条曲线表示,在研究具体的物质X时,发现与曲线②和④相符。则细胞膜运输物质X的方式是() A.自由扩散 B.主动运输 C.协助扩散 D.胞吐 解析:分析跨膜运输的方式,主要应从影响跨膜运输的因素入手,尤其东载体蛋白和能量两方面考虑。曲线①说明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呈正相关,不受其他因素的限制,应为自由扩散。因为氧气浓度的高低影响细胞呼吸,进而影响能量的供应,而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曲线③说明运输速率与氧气浓度无关,说明这种方式不是主动运输,而是一种被动运输的方式。曲线②在一定范围内随物质浓度升高运输速率加快,当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受到载体数量的限制,运输速率不再增加,而保持稳定,说明这种运输需要载体,不是自由扩散,可能是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曲线④说明运输速率与氧气浓度有关,说明这个过程是需要能量的,只能是主动运输。综合分析,运输物质X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例题2、物质进入细胞都要穿过细胞膜,不同物质穿过细胞膜的方式不同,下列各图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物质进入细胞膜内的三种不同情况。回答下列问题:运 输 速 率 O 氧气浓度 主动运输

InteKey数据防扩散系统

InteKey -- 数据防扩散系统 一、系统目标与特点 产品数据防扩散系统InteKey旨在对企业中重要的产品设计及文档数据提供有效的保护,在技术上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对指定的文件数据进行加密,密钥及核心算法存放于硬件智能卡内,不可跟踪及复制。加密后的文件在企业内部可以正常使用,在企业外部则由于不能获得文件的密钥,无法解析文件的加密数据,从而达到对重要数据进行保护的目的。 1. 设计数据自动保护 整个系统在后台运作,非管理员感觉不到系统的存在,只要网络畅通,系统默默奉献。我们承诺:我们的系统安装后不改变设计人员任何操作习惯,不会改变任何操作界面及操作方式。 2. 软硬件相结合的高度安全加密机制 众所周知,纯软件的加密方法始终面临被随时破解的风险,因为加密算法和密钥都存放在软件系统中,二者都有破解的可能,对于加密算法,可以通过跟踪代码破解,即使不能破解,如果获得了密钥,也无安全可言了。对于密钥,只要存放在软件系统的某个地方,就有获取的可能。 产品数据防扩散系统将核心算法和密钥存放在用于银行系统的智能卡中,智能卡就象一个黑盒子,您只能执行它的程序,但不能跟踪里面的代码,并且物理上不可复制,确保安全,而且产品数据防扩散系统采用1024位密钥加密,任何暴力攻击措施都是徒劳的。 3. 管理员可实时禁止任一机器的全部USB端口 根据需要,管理员可以禁止任一机器的USB端口,该机器的USB端口不能接入USB盘和硬盘等存储设备,但鼠标不受影响。 4. 屏蔽全部不安全命令 本系统尽量考虑到所有可能造成信息流失的途径,屏蔽了诸如图形输出、剪贴板,打印机等操作,文件始终以密文形式存储在物理介质上,从而能够有效的防止企业内部信息的流失。更为重要的是,本系统不对设计平台做任何修改,从根本上避免出现和设计软件不兼容的问题 5. 多设计平台支持 可嵌入到几乎所有常用的CAD设计平台下,除系列软件下,同时也可嵌入到UG、Pro/E、SolidEdge、SolidWorks、AutoCAD,天河CAD等系统下,还可以支持对Office软件的加密/解密。如果需要,还可以嵌入到其他系统下。 6.“移动加密”的解决方案 即使需要离开企业环境,通过我们提供的单机锁,也可以在保证设计图纸处于加密状态的情况下,带出企业环境,而不需要将文档解成不安全的解密状态,并且单机锁可以设定时间有效性限制。 7. 管理员实时监控网络计算机加密状态 我们提供的管理平台可实时监控企业内部的计算机是否处于加密状态之下,对不处于加密状态的计算机以醒目的方式提示管理人员。 8. 管理员实时修改客户端加密配置 管理人员可对每台客户机的加密功能进行订制,所有的配置操作均可在服务端实时完成,这些配置操作包括:是否允许打印,是否允许拷贝,是否允许卸载客户端,以及更新客户端加密软件。总之,所有的管理工作都可在管理平台上完成。 9. 批量加密解密

混凝土孔隙结构与氯离子扩散性

混凝土孔隙结构与氯离子扩散性 陶博,蔡江勇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430070) E-mail: https://www.360docs.net/doc/4e4570559.html, 摘 要:混凝土内部孔隙特征对混凝土材料的各种物理、力学性能都有重要影响。了解混凝土孔隙的形成、特性等影响因素,便可采取措施降低孔隙率,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找到提高混凝土材性的正确途径。进而找到孔隙特征与各种不利因素之间的关系,对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和氯离子扩散性的关系,得出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性与混凝土孔隙结构的分布以及孔隙连通性密切相关的结论。并且通过实验验证了氯离子扩散系数分别与代表孔隙分布规律的各级孔隙率和代表孔隙连通性的孔隙体积存在着相关性较高的线性关系。 关键词:混凝土;氯离子;孔隙结构;扩散系数 中图分类号:TU528 1 引言 混凝土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成分极其复杂的多孔材料。孔隙的分布错综复杂,而且孔径的分布极广。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性与其微观孔结构有很强的相关性,而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的扩散性是影响结构耐久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在推导氯离子扩散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混凝土的微观孔结构,包括总孔隙率、毛细孔隙率和孔隙总体积等对氯离子在混凝土中扩散性的影响,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菲克第二定律氯离子扩散模型 对于氯离子自然扩散试验而言,在假定混凝土材料是各向同性均质材料、氯离子是唯一的渗入混凝土中的离子且不与混凝土发生反应的条件下[1],用Fick 第二定律计算自然扩散试验中的氯离子扩散系数: 22p dC d C D dt dx = (1) 式中:C——表示氯离子浓度,为距离混凝土表面x 、时间t 的功能函数; p D ——氯离子扩散系数。 根据Climent [2]所假定的半无限介质,m 即为开始时沉积在半无限介质表面的扩散离子的总量。扩散离子的总量恒定,计算式为: m Cdx ∞ =∫ t ≥0 (2) 对于自然扩散试验,公式(2)和以下条件均用于对公式(1)的求解:初始条件为:C=0,x>0,t=0;边界条件为:C=0,x=∞,t ≥0;无穷极限条件:C=∞,x=0,t=0。对于公式(1)的即时解为[2]: 2C = (3) 图1[3]反映的是氯离子自然扩散试验中试件所含氯离子总量(用混凝土质量百分比表示)与距离混凝土表面深度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