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

硕士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硕士研究生了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史,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重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内容及其作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的自觉性。二、教学方式

教师课堂讲授、讨论交流和相关实践教学相结合。

三、教学时数

36学时

四、成绩构成和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10分,期末成绩90分,开卷考试。

五、教学参考材料

邓淑华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胡锦涛纪念建党90周年讲话及与课程相关的各种资料。

六、教学内容

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导当代中国不断前进的伟大旗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形成过程:从改革开放初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反思到1982年12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到13大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再到17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高举起的主要标志:从党的12大到党的17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题目中始终不变的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构成:从17大的“两大构成”到胡锦涛建党90周年的“三大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作用:当代中国一切进步的根本原因,当代世界和平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渊源和理论基础

1、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理想: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合理性和局限性;

2、西方近四百年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性;

3、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重点讲授基本原则和东方社会理论(即落后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

4、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贡献:主要讲授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和实践基础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从斯大林模式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毛泽东对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后来的经验教训;

3、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问题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浪潮及启示。

4、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和现实动力。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主题和主要成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基本范式:反思现实——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形成理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的理论成果、逻辑体系及其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3、邓小平理论: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框架和方向;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谁来举旗、怎样举旗的科学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政治保证和领导力量;

5、科学发展观:对为什么举旗、怎样才能永远举旗的科

学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空拓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从“两位一体”(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文明)再到“四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布局:内容、关系和背后的价值取向;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自然环境保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保证:建设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以上属于空间拓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完善的发展战略。(属于时间拓展)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影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模式)取得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三次历史性转变;世界格局的重大重组和巨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模式)的基本特点:和平性、渐进性、平稳性、人本性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模式)的世界影响和国际评价:各种毁誉及其评价和反思。(重点是中国威胁论、中国机遇论、中国责任论、中国榜样论等)

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解析

1、民主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取向:物价、教育、就业、住房、就医等问题剖析;

2、环境资源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性: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剖析;

3、精神信仰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及其方向: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和互联网环境下的当代中国年轻人

的价值观、道德现状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剖析。

《走出来的中国道路》结合丰富有趣的历史线索和史实案例,结合自己对中国现代社会制度选择的深入思考,生动阐述了中国探索新道路的艰辛历程。他首先分析并指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的种种危机,特别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背景之下,中国通过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等对四条不同道路的探索,分别呈现传统改朝换代、师夷之技、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共和理想等不同方式,这些道路的探索都有一定进步意义,又都存在弊端和局限性,实践证明在当时的中国都是行不通的。

他强调,以上种种道路的探索,对中国后来新道路的选择和开辟提供了经验教训。伴随“五四”这场划时代的思想启蒙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走上社会舞台,《新青年》、《科学》等杂志影响深远,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和科学)的观念让人耳目一新,无政府主义、三民主义、进化论、科学救国、教育救国、苏俄社会主义等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思潮此起彼伏。苏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列主义。在各种探索和选择中,中国最终选择了苏俄式的社会主义制度、选择了马列主义,并在后来的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中国国情紧密结合,不断探索、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最后,他希望同学们关注一些有关国家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包括美国费正清提出的西方刺激、中国反应(冲击—回应)理论,美国柯文在《在中国发现历史》中提出的“中国中心观”,奥地利波普尔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提出的历史进程无法预测思想等,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现代社会道路探索、选择的认识和理解。

据悉,该试点课程分为5个专题进行:导言部分——中国现代社会制度的选择:《走出来的中国道路》;毛泽东思想部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邓小平理论部分——《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三个代表”思想与科学发展观部分——《历史抉择》;总结部分——站在新的起点:《挑战、机遇、使命和责任》。分别请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任定成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教授、人文学院尚智丛教授、孟建伟教授等几位老师担当集中授课任务。共36学时,2个学分,由教师集中授课和学生分班讨论两部分组成。从数学学院、资环学院、人文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管理学院和物理学院中各选40余名学生组成6个试点班级,每个班都由相应的党总支书记、辅导员、责任教师及助教等共同参与组织管理。课程的考核以责任教师、助教和辅导员评定为基础,加上参与讨论的学生互评、小测验等方式,最终确定综合成绩;成绩分为优秀、通过和不通过三级,优秀率为1/3,对无故缺席、屡教不改或言行严重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学生,评价为考核不通过的,可按学校有关规定重修;学生党支

部和学生党员在试点班级中的表现非常重要,将作为优秀党支部和优秀党员评定的标准之一;各班结合本班实际自行订立成绩评定细则。

传播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传播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2015年春季学期 主讲:戴佳 Email: jiadaiut@https://www.360docs.net/doc/4f4915528.html, 开放时间:周二下午2:20-4:55,六教6A215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传播研究方法的入门课,重点介绍基础的传播研究方法(包括定量与定性的方法)的概念,研究假设、研究设计,以及研究数据搜集、分析及研究报告的撰写。 教学方式: 讲授+案例教学 教材: 《传播研究方法》(美)琼恩·基顿著,邓建国,张国良等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 教参: 1.周翔著,《传播学内容分析研究与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 2.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 3.约翰·雷纳德著,李本乾等译, 《传播研究方法导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安德斯·汉森等著,崔保国,金兼斌,童菲译,《大众传播研究方法》,新华出版社 5.费雷德里克·威廉姆斯著,《传播统计法-定量研究操作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 6.威廉·劳伦斯·纽曼著,郝大海译,《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人民大学出版 社 7.Lindlof, T. R., & Taylor, B. C. (2002). Qualitativ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Thousand Oaks: Sage. 8.Frey, L. R., Botan, C. H., & Kreps, G. L. (2000). Investigating communi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methods.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9.Booth, W., Colomb, G., & Williams, J.(2008). The craft of research.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0.Williams, F., & Monge, P. (2000). Reasoning with statistics: How to read quantitative research (5th ed.). New York: 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11.Rubin, R.B., Rubin, A.M., & Piele, L.J. (1999). Communication research: Strategies and sources. Belmont, CA: Wadsworth. 备注:相关读物(如期刊论文,案例资料等)通过email 等形式课前布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1.分析说明“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论断 2.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姓名:郭瑾 学号:2012050002 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2012年12月

1.分析说明“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论断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 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 的风险挑战。强调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 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 义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 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断,对于我们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 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 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的十六大在综合分析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基础上 作出的重大判断。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抓住并用好发展 机遇、认真应对各种挑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实践充分证明,能 不能抓住和用好机遇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还基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 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 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我国已经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实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并且创造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推动经 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充分条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

教育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教育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教育研究方法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16 学时 学分:1学分 考核方式:考查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开课学期:第3学期 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 《纲要》从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着眼点和最终归宿----------“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标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决心彻底扭转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为己任,努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明示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本课程对生物学教育研究的特性和内容,生物学教育研究的类型和步骤,生物学教育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案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使学生能够掌握如何进行教育研究并在实践中运用。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对生物学教育研究的特性和内容,生物学教育研究的类型和步骤,生物学教育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等进行阐述,使学生能够掌握如何进行教育研究并在实践中运用。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方法与考核 1.教学方法:讲授及案例法 2.课程考核方法:考查 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 五、大纲正文 概述(4学时) 【目的要求】 1.使学生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学重点】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的意义 2.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学内容】 1.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2)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3)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 4)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2.高中新课标阐述 第一讲生物学教育研究的特性和内容(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规范和原则 2.掌握生物学教育研究的特性和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规范和原则 2.掌握生物学教育研究的特性和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1.科学研究的特性 2.生物学教育研究的特性 3.生物学教育研究的内容 第二讲生物学教育研究的类型和基本步骤(4学时) 【目的要求】 1.区别生物学教育研究的主要类型 2.掌握生物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教学重点】 生物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 答: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命题角度二: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命题角度三: 请结合以上材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体系的关系的关系?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沦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四、十八大报告中的首次提出: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注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教育学专业主干课,它从教育过程出发,研究教育研究的设计和方法的学科课程。学习该课程能帮助学生了解学校教育研究的基本原理以及其研究方法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运用。为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帮助他们在教育研究工作中正确应用各种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使他们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做到:1、了解学校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2、掌握学校教育的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研究技能和能力。3、能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和学术论文的撰写。本课程的前继课程是教育学原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系统科学等。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与这些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一要明确这些相关课程是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和前提,二要保持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独立性和完整性,避免容的简单重复。 二、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正确认识该课程的性质、任务,全面了解该课程的体系和结构; 2、牢固掌握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 3、把握学校教育研究过程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 4、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进行课题论证及撰写文章 三、教学容及要求 第1章教育科学研究概述(2课时) 1、容提要主要讲述研究与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与教育研究方法论;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类型。 2、教育目的通过本章教学梳理教育研究概念及教育研究的类型,促进学生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及方法论,为后续各章提供认识上的前提。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教育研究概念 难点教育研究方法论 第2章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考察(2课时) 1、容提要专门介绍教育研究方法经历的四大阶段:注重思辨;强化实证;定性研究的兴盛;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融合。 2、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教育研究发展经历的4个不同阶段,并对

心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心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4、了解观察的类型、结构和特点,掌握观察的技术与方法; 5、了解访谈的类型、特点和程序,掌握访谈的基本技巧; 6、了解和掌握问卷法的特点和类型以及问卷法的设计; 7、了解和掌握测验法的特点、类型以及心理测验的编制和使用; 8、了解其他的研究方法;研究论文的撰写。 难点: 1、掌握心理科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及控制技术; 2、掌握心理学科研中选题的方法; 3、问卷法的设计; 4、研究论文的撰写。 ●本课程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心理学与科学 (4学时,讲授4学时) 【知识点提示】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中涉及的伦理问题【重难点提示】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的科学研究 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 一、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二、心理学是具有不同分析单位的学科 三、心理学既重视内省也重视客观观察 第二节心理学的科学研究 一、一般人的探索方法 二、科学研究的特征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 一、以人为被试的研究 二、以动物为被试的研究 ●实践内容(实验、见习、观摩) ●作业

第二章选题与取样 (6学时,讲授6学时) 【知识点提示】心理学研究的课题来源,选题要遵循的原则和标准,心理学文献的查阅,心理学研究的取样。 【重难点提示】心理学研究的课题来源,选题要遵循的原则和标准,心理学文献的查阅,心理学研究的取样 第一节选题 一、研究课题的来源 二、选题的原则 第二节查阅文献 一、查阅文献的意义 二、文献的来源 三、查阅文献的方法 第三节取样 一、取样与选题的关系 二、取样的类型 ●实践内容(实验、见习、观摩) ●作业 选择一个研究主题,如何查阅文献,写出自己的思路。 第三章假设与解释 (4学时,讲授4学时) 【知识点提示】心理学研究的范型,理论与假设,解释 【重难点提示】心理学研究的范型,理论与假设,解释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范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实践调查报告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实践报告 所属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实践项目: 实践成绩: 任课教师: 2014 年12 月19日

实践主题镇江市农村留守群体生存状况调查及报告 实践时间2014.12.10—2013.12.19 丹徒区葛村、丹徒区华山村、扬中市红光村及润实践地点 州区桃园村 独立进行() 完成方式 合作完成(√)(在相应括号内打“√”) 学号姓名所属学院 合 作 小 组 构 成 说明:1、合作小组成员最多6人。 2、合作小组必须确保所有成员都参加实践活动。 3、合作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份实践报告。

实践主旨思想 以江苏省镇江市附近的农村留守群体为调查对象,全面深入地调查了解镇江市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分析探究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改进的思路和对策,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社会实践报告 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农民进城务工给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对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面貌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与此相伴的是,农村“留守群体”,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大量存在,并且逐步演化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为此,本调查组选取镇江市附近的农村为调查范围,就农村留守群体的生存状况展开问卷调查,基于对问卷所获取数据的分析,从生存状况、存在问题、实际需求、对策建议等方面对农村留守群体生存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生存状况 1、留守儿童 本课题研究将农村留守儿童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农村外出务工而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公共生活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为了更客观、更真实地反映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依年龄差异,我们将留守儿童分为六岁以上和六岁以下两组,分别设计问卷展开调查。 (1)健康状况 六岁以上的留守儿童健康状况好于六岁以下组。六岁以下留守儿童中经常生病的有8.6%,而六岁以上组经常生病的只有3.6%(见

《教育研究方法》讲义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研究方法》讲义 教育科研方法教学大纲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一、教育研究方法的性质(一)教育研究方法的概念(二)教育研究方法的结构关于教育研究方法的结构,人们已有较多的研究,研究中出现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程序工具说;二是纵横说;三是层次说;二、中小幼教育研究的特点(一)教育研究应具备的一般研究的特征(二)教育研究应具备的区别于一般研究的特点(三)中小幼教育研究的特殊性三、教育研究的意义第一,教育研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第二,教育研究是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 第三,教育研究是形成和发展教育理论的基本途径。 第四,教育研究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重要战略措施。 第五,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教育研究的类型(一)从研究目的、功能看(二)从教育研究的时序看(三)从研究对象的范围看(四)从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看五、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教育研究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它因时因地而异。 不过,我们可以从复杂的教育研究过程中概括出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般而言,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 / 12

(一)教育研究问题的确定(二)教育研究的设计(三)收集资料(四)分析处理资料(五)研究成果的表述第二章教育研究问题的确定与其他科学研究过程一样,教育研究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确定研究问题(或者说课题)。 确定研究问题,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者选择一个有待于解决、验证或回答的问题,并将之加以明确化和具体化。 一、确定研究问题的意义研究问题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教育研究始于教育研究问题的确定,确定问题是教育研究的起点。 第二,教育研究问题的确定决定教育研究的水平。 第三,教育研究问题的确定反映研究者的研究能力。 二、确定研究问题的原则如何确定教育研究的问题呢?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价值性即研究问题要有价值,这包括三个方面: 理论价值;应用价值;综合价值。 (二)科学性研究问题要有科学性,指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应该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的,选题的根据要充分、合理,有科学上的现实性。 (三)创新性创新性是科学研究的灵魂。 它是指选择的研究问题要有独创性和突破性,即能够发现出现有的研究中尚未发现的东西。 (四)可行性可行性是指问题有被解决的可行性,即研究

(完整版)《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实践教学大纲 (含研究性学习) 课程代码: 学时数:70 理论环节学时数:50 实践环节学时数:22 学分:4 适用专业: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美术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用科学的方法去探讨教育领域内的各种关系、现象并揭示其规律,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应用性学科,是一门为解决教育问题、探索教育未知、创建教育理论提供基本思路与方法的工具性学科。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与环节,掌握适合小学教育实际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打好科学研究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下称PBL)是一门试验性课程。以科学的方法去带领学生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自我生活中自主发现选择研究课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体验的一门学科。 《PBL》是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研究的基本过程与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打好科学研究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教育研究方法部分) 1、了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意义、过程与基本原则 2、理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术语、概念和观念 3、掌握小学教育研究中的基本方法 4、理解教材中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5、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别人的研究成果 6、能从教育实践中选择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7、能独立设计并完成一项简单的实证性研究 8、能按规范格式独立撰写实证性研究报告 9、初步形成研究意识和方法意识,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部分) 1、了解PBL的意义、过程与基本原则 2、理解PBL的主要术语、概念和观念 3、掌握小学教育PBL的基本方法 4、理解PBL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考书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本书编写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11。 ◆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 ◆罗伊?麦德维杰夫著,王晓玉,姚强译.苏联的最后一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6。 ◆(美)傅高义著,冯克利译.邓小平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九州出版社,2013.1。 ◆(美)基辛格著,胡利平等译,论中国,中信出版社,2012.10。 ◆郭文亮,杨菲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9。 ◆余英时.文化传统与文化重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4。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导读,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学习出版社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于幼军,黎元江著,社会主义500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6。 ◆(美)斯蒂格利茨著,周立群,韩亮,于文波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 ◆(美)贝尔著,严蓓雯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人民出版社,2010.1。 ◆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著,周琪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10.1。 ◆田克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 ◆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9年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学《教育研究方法》有感

学《教育研究方法》有感 我们这个学期开设了《教育研究方法》这门课,是由钱老师给我们讲课的。一开始的时候,以为这门课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内容有比较枯燥,就想着后面可能要经常逃课了。可是听了一会钱老师的讲课,发现这教育研究方法也是很有趣的一门课。老师讲的很有新意,颇具特色。让我对于课题的选择、研究过程方法、研究结果分析和总结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是我对这门课一下理解与心得。 首先,老师跟我们分享了研究课题应该如何选择;我们应该遵循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以及可行性原则。选择研究课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最重要、最困难的工作之一。因此,掌握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首先就要学会如何选择研究课题。 需要性原则;是指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研究课题。在我们对教育的研究是,研究课题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对于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学生思想方面的研究。根据此原则选择研究课题时,应注意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把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 创造性原则;做教育科学研究是要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者完全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求要创新,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没有创新就谈不上科研。创新是做研究的灵魂,我们做研究必须要在本质上创新,做到新颖性,独特性和先进性,这样做出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 科学性原则;是指研究选题应在一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必须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和科学根据,结论不能违背已经被实践证明的有关科学理论。 可行性原则是指根据研究者具备的主观条件和从事研究所具备的各种客观

条件选择研究课题,以保证所选课题保质保量的完成。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为研究课题所具备的科学知识、研究能力和工作经验。客观条件是指完成某项课题所必须具备人力、物力、财力、设备等等。

教育研究方法之名词解释

中学物理课程:是根据物理教学的性质,内容,特点,方法,学生的认识规律,社会和学生发展需求,以及教学设备和教学而设计的。 1.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科学的基本认识,态度以及应用科学处理日常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内容。 2.思维: 是人脑将观察实验所取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上升为理想性认识的过程 3.分析:是在头脑中把某一事物的整体分解成部分,从而把个别的方面与特点分析出来加以认识的过程。 4.抽象: 是在头脑中将事物有关因素与无关因素区别开来,把有关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抽出来。象出来的各种现象活现象之间的共同因素结合起来,并且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 5.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各种现象活现象之间的共同因素结合起来,并且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 6.科学推理:是根据一个或一些已知的事实活结论,推出另一个新的结论的思维形式。1归纳推理,由个别结论—规律方法2演绎推理由一般—个别 3 类比推理个别—个别 7.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物理教师创设的物理学习情景中,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各种途径认识物理客体,采用多种方式掌握物理基础只是与技能,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以实现科学素养全面发展过程。 8.教学: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核心是促进学生发展。 10,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在实践中建立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框架结构和活动程序。 11,讲授法:是教师主要用语言,辅以演示,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思维,发张能力的方法。 12,讨论法:是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促使学生获得只是、发展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 13,谈话法:是介于讲授法和讨论法之间,是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 14,实验法:把观察、实验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法与物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15,概念转变:即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实现对原有的错误认识的纠正会对原有低层次认识的发展。 16,同化: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基本一致,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始原有知识结构得到丰富和发展。 17,顺应:新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相矛盾,学生进行艰苦的比较、辨别、承认新知识的合理性,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 18,图示策略:将头脑的思维状态或思维过程用直观的图表达出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情系解决问题思路的教学策略。 19,物理教学资源:指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能够用与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20,物理教学资源,特点多样性,独特性:物理教学资源因地域;文化、学校以及师生各自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价值潜在性。

《管理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管理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编写人:张平编写时间:2005年10月30日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管理研究方法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 课程号:40133820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 32 学分:2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管理学和自然科学一样,有自己的科学研究方法。本课程在介绍管理研究的基本要素、管理研究的设计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研究论文的撰写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即学习观察和思考现实问题的现象,掌握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程作为管理学本科生专业学习的最后一门课程,主要为毕业论文阶段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做好毕业论文研究奠定基础, 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应用基础。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专业研究方法,作为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结合的桥梁,使学生具备应用理论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为重点、难点) *第一章导论(2学时) 第一节管理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分类 二、研究的过程 第二节学习研究方法的意义

*第二章研究问题的确定(6学时)第一节研究问题的选择 一、问题的发现 二、问题的选择 第二节研究问题的陈述 一、变量 二、假设 三、案例 *第三章文献查阅与文献研究(6学时)第一节文献的收集 一、信息收集的方法 二、信息的总结 三、信息的选择和利用 第二节文献研究 一、归纳方法 二、文献综述 *第四章定量研究(6学时) 第一节研究的设计 第二节实验研究 第三节准实验研究 第四节准实验研究 第五章调查研究(6学时) 第一节调查设计 一、纵向设计 二、横向设计 第二节问卷调查 一、问卷格式 二、问卷题目 三、问卷发放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师范专科教育管理专业或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二、课程目的要求 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科研方法、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初步具备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要求 1. 以科学教育观为指导,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认真完成作业,逐步掌握教育科研的主要方法、操作技能和形成教育科研的能力。(具体详细内容见各章的教学要求) 2. 教育科研方法是一门方法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主动参加教育科研实践,并在教育科研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内容,结合工作,进行教育科研的选题、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实际操作,提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的能力。 3. 要求学生从“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认识学习教育科研方法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作为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既要教书育人,又要开展教育科研”的意识,逐步树立科研治校的思想,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4. 课程内容应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适当超前意识的先进性,同时根据学生在职的特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知识范围选择适当,突出应用性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部分多媒体教材一体化总体设计初步方案 、本课程学分为5分、课内学时数为90 学时。

二、教材 1. 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采用一体式。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和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根据远程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电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文字教材包括课程的专业系统知识内容、小结内容、作业内容、学习目标和标注配有录音带教材的说明符号。文字教材中,对概念的叙述要直观 无误、阐述清楚,对各章节内容的学习目标要提出明确要求,要适合成人业余学习为主的特点,便于自学。 2. 录音带教材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学院: 专业: 指导老师: 作品时间: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意义 正文: 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虽然有其超越时代的共同性,但作为一定文化的总体而言,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性质的文化。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它必须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在十五大报告中,详细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内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新阐释,既坚持了毛泽东关于经济、政治与文化关系的基本理论,又充分吸纳了邓小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是对毛泽东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思想和邓小平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想的有机整合,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全新内涵。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因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一方面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没有改变,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冷战思维时有表现。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更加激烈。“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使文化发展越来越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多元文化并存使中国建设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异域文化的挑战,但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抗撷也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世界格局下各种文化发展不平衡 首先是全球视域下,各种文化之间的力量对比极不平衡,西方特别是以少数发

现代史史料学和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现代史史料学和研究方 法教学大纲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现代史史料学和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2005年2月—6月) 类别:研究生选修课(编号:02112190)教师:牛大勇 时间:星期四第3、4节(10:10—12:00 .)学分:2 教室:三教104 一、教学目标 本课是研究生的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对中国现代史史料学的训练,熟悉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现代史史料的各种类型和利用价值,掌握围绕研究专题来搜集、考证和分析各类史料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同时还将介绍和研讨一些可资借鉴的研究方法,包括着名史学家各有特色的研究方法、跨学科和利用网络、数据库资源的研究方法。以此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和撰写专题论文做必要的准备,使学生今后可以更好地从事研究工作和各种相关的工作。 二、教学方法 上述目标显然不能靠单纯的“讲课”和“听课”来完成,而必须把课堂讲授和教学实习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师将详细讲解中国现代史史料的基本分类和各类史料的价值,介绍搜寻、阅读和考订这些史料的基本方法,包括跨学科和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来搜集、研究史料的方法,并介绍一些典型的专题资料。学生通过听讲、讨论和教学实习,选择一些具体的研究课题,自己“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总结出搜集、鉴别和运用史料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因此,尽可能带领学生到一些档案馆、图书馆和计算机网站上参观,组织专题讨论,撰写各项作业。学生只有动手动脚,到处去“挖掘”历史资料,才能够真正掌握搜集资料和和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才可以更好地从事创造性的教学研究和各种相关的实际工作。关在教室里“讲课”,是培养不出这种本领的。 本课程的内容需要北京大学中国现代史研究生经过一学期的时间,结合课堂讲授,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资料搜集,讨论、作业和实习才能完成。本次课程将有重点地介绍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研究动态和重要史料的情况,指导学生选读各种典型的原始史料(即所谓“一手资料”)和研究论着(即所谓“二手资料”)。将适当地布置学生撰写若干作业,并进行课堂讨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 院系:专业: 学号:姓名: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它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势,但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依然存在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要让它继续发挥优势必须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公有制主体地位;按劳分配前言: 经济制度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的出发点,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决定的。经济领域的制度改革率先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这也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这一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根基和动力。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研究必须从经济制度建设的历史过程中梳理其形成和发展的合理性和历史性,从当前经济制度的内容和特点中研究其科学性和现实性,然后才能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制度建设中仍然面临的挑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进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以俄为师,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通过“一五”计划建设和三大改造,确立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计划经济时期,中国通过农业迅速为工业积累了大量资金,基本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计划经济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同时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不够等弊端逐步显现。中国经济改革实践首先从农村开始,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推进。经过“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等阶段,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改称“国营经济”和“国营企业”为“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十五大报告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分配方面相应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 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生产的社会形式上,就是国有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主要地位,同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在社会的生产形式上,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国家宏观调控。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发展方式上,就是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一体,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尤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坚持不懈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2.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脉络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摘要: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是逐步深入的,对其理论体系的概括是逐步深化的。所以,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经验性道路,也是一条规律性道路,想要坚实地践行这条道路,就必须了解它的发展脉络,以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处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脉络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脉络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开辟标志从根本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当代中国客观的社会矛盾推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在1982年9月18日曾经说过:“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1978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因此,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重要转折。”这样的话,他说过多次,还说过这是客观形势“迫使”我们实行转折的。这些论述十分清楚地告诉了我们两点:第一,是客观社会矛盾,迫使我们党实行历史大转折,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二,这个客观社会矛盾,主要就是当代中国内在的社会主要矛盾。邓小平在1979年3月30日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说过:“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了我们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主题报告名称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明确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党的十三大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行理论探索所形成的新观点主要概括为十二个方面,并认为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这次大会及其对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概括,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 1、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毛泽东的这种探索进行得断断续续而且艰难曲折,但却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思想成果,其中尤以《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论著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最为突出。 但由于1957年下半年在国际国内出现的一些复杂形势和重大事件的冲击,再加上对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缺乏充分的认识和把握,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做出了与客观实际日益相悖的错误估计,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左”的偏离,使他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离开了正确的方向而走到歧路上去,但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毕竟为我们党在尔后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创造了前提。邓小平正是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基础上,继承、发扬了毛泽东探索中的积极成果,而纠正和克服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邓小平指出,“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