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生态适宜性分区研究

抚顺市生态适宜性分区研究
抚顺市生态适宜性分区研究

1引言

抚顺市是一个老工业基地,是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巨大的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环保压力和社会保障压力集中在一起,交织成一个高难的“问题复合体”。传统的生态规划大多数偏重于土地利用规划,无法从源头上控制城市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这不但难以在规划决策阶段降低今后城市建设和产业布局的生态风险和环境影响,也加大了城市污染末端治理的难度[1-4]。

生态适宜性分析是协调复合生态系统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需要,也是制订生态规划的基础。其意义主要表现在:(1)生态适宜性分析是进行生态规划的基础分析,是制订绿地系统规划、景观格局规划、自然生态系统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的基础,并且对城市的性质功能定位、城市空间形态具有指导作用。(2)通过生态适宜性分析,有助于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全面认识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科学合理开发资源,协调系统结构与功能提供依据[5-7]。

2城市生态适宜性分区的方法及其特点

城市生态适宜性评价主要包括千层饼法及其修正模型和逻辑规则组合法。

2.1千层饼法

千层饼法又称地图叠加法,因其是由美国景观设计师和规划师McHarg建立起来的,故也被称为McHarg法。

千层饼法是一种形象直观,运算公式简单,可以将社会、自然环境等不同量纲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由于该方法能方便的通过计算机GIS中的地图代数、空间分析、栅格重分类等功能实现,因此成为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但千层饼法难点在于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在具体操作时大都依靠研究者本身的主观臆断,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演化出多种方法来确定因子的权重,如专家判断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排列比较法、模糊评价法等,这些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客观性,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权重赋值主观性问题,而且这些方法本质上没有改变地图叠加的属性,因此这些方法都属于千层饼模式的变形。

2.2逻辑规则组合法

为了解决千层饼法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困难,演化出了逻辑规则组合法,该方法针对分析因子存在的复杂关系,运用生态因子逻辑规则建立适宜性分析准则,并以此为基础判别土地的生态适宜性,不需通过确定生态因子的权重就可以直接进行适宜性分区。

JU于1998年根据逻辑组合原理构建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最终分类矩阵,通过对土地的生态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需求的组合来判断土地合理的利用程度[8],从而开辟了以逻辑规则组合法评价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的先河(表1)。

抚顺市生态适宜性分区研究

白琳1,2王秀1,2

(1.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31;2.辽宁省流域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110031)

摘要:在抚顺市生态功能区划、土地建设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逻辑规划组合法进行抚顺市生态适宜性分区,为抚顺市的城市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生态功能区;土地建设适宜性;生态适宜性;抚顺市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unctional regionalization and land construction suitability in Fushun city,the regionalization of feasible development in Fushun was carried out by logical combination planning method,it provided the theory foundation for the urban development in Fushun.

K ey word s:ecological functional zone;land constructional suitability;ecological suitability;Fushun city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021(2009)08-0070-04

收稿日期:2009-03-30;修订日期:2009-08-03。

作者简介:白琳,女,1981年生,主要从事区域生态与环境规划研究工作。

图1城市发展生态适宜空间划分法

生态功能分区优

化开发区

引导开发区

重点保护区

不适宜建设用地

较不适宜建设用地

土地建设适宜性分析较适宜建设用地

适宜建设用地

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城市现状用地空间布局

城市发展的生态适宜空间

对土地的需求

高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中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

低禁止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低中高很高

分类

土地的生态服务价值

表2史培军土地可持续利用最终分类矩阵

国内的陈雯[9]、史培军[10]等继承了JU 的土地适宜性分类矩阵思想,基于土地的生态保护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的评估,对城市土地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引导,并分别以南通市长江沿岸的资源开发利用功能区划和北京的土地可持续发展规划为例,实现对土地利用的空间控制,表2[10]显示的是史培军基于逻辑关系组合建立起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最终分类矩阵。

刘毅、李天威等在史培军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最

终分类基础上发展了基于生态功能分区和建设适宜性评价的城市发展生态空间评价方法[11](图1)

逻辑规则组合法是一种无需经过大量计算,仅

靠定性判断就可实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但其难点在于逻辑规则的制订。

3抚顺市生态功能分区及土地建设适宜性分析

(1)采用逻辑规则组合法判定抚顺市的生态适

宜性分区方案。

根据《辽宁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目前抚顺市共被划分为3个生态功能分区,见图2。

(2)清原—新宾浑河源头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Ⅰ)位于哈达岭南麓龙岗山地,浑河、太子河源头地区,包括清原、新宾县全部,抚顺县东部地区,面积为9037km 2。

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概况:人少地多,耕地短缺,水和生物资源丰富。林业、中药材产业、山林特产业及旅游业比较发达,是区内主导产业部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滞后,经济不够发达。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天然林面积减少,劣质次生林增加,防护林比例小,中幼林比例

大。森林质量下降,结构失调。个别地区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源头地区的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下降。

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为高度、中度敏感,中度敏感区域大。土壤侵蚀高度、中度敏感,中度敏感区域大。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为极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水源涵养、营养物质保持为极重要。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进一步搞好源头地区的封山育林,提高水源涵养能力。调整森林结构,提高

土地的社会经济需求

很高无使用限制视简化的环境分析结果定

仅取决于场对环境分析结果完全取决于专项研究结果

高视简化的环境分析结果定视简化的环境分析结果定

仅取决于场对环境分析结果特批

中等视简化的环境分析结果定仅取决于场对环境分析结果仅取决于场对环境分析结果绝对保护

视简化的环境分析结果定仅取决于场对环境分析结果特批

绝对保护

低中等

很高

分类土地的生态价值

表1

JU 土地可持续利用最终分类

ⅠⅡ

区域生态功能区划土地建设适宜性分类生态适宜性分区生态功能区

类别Ⅰ清原—新宾浑河源头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区不适宜建设用地禁止开发区Ⅱ抚顺(县)大伙房水库水文调蓄、土壤保持与营养物质保持生

态功能区

引导开发区较不适宜建设用地限制开发区Ⅲ

抚顺市煤炭石油污染与城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功能区

优化开发区

较适宜建设用地

优化开发区

表3

抚顺市生态适宜性分区

防护林比例,控制天然林减少,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进一步搞好流域综合治理,做好退耕还林工作,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中药材、山林特产业和旅游业。整治矿山开采秩序,取缔不合理开采,科学处置矿渣和废弃矿场,恢复植被。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力度,保护好生物多样性。该地区分布有清原浑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新宾龙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新宾猴石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抚顺三块石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华北、长白植物区系交汇带森林生态系统和国家、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3)抚顺(县)大伙房水库水文调蓄、土壤保持与营养物质保持生态功能区(Ⅱ)位于浑河流域抚顺县境内,面积为1521km 2。

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概况:水土资源丰富,是辽宁省内林业、苗木、山楂、葡萄、淡水鱼、柞蚕等的重要生产区域。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区内天然林大幅减少,防护林比例偏低,质量不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功能受到影响。汇水区周边水土流失较重,加快了库区淤积,水文调蓄功能降低。库区周边农业面源污染较重。

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为高度、中度敏感,中度敏感区域面积大。土壤侵蚀高度、中度敏感,中度敏感区域面积大。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为极重要。土壤物质保持极重要,水源涵养、营养物质保持极重要、一般地区。

主要生态服务功能:水文调蓄、土壤保持、营养物质保持、

水源涵养。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建设辽宁省内重要水文调蓄、蓄水输水基地。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全面整治水土环境,增加调蓄能力。合理耕种、放牧、养蚕,对破坏水土严重的超坡耕地,退化蚕场一律退

耕退蚕还林,减少土壤侵蚀。发展生态农业,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分布有大伙房水库省级水源自然保护区,保护水资源和水源涵养林。

(4)抚顺市煤炭石油污染与城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功能区(Ⅲ)位于浑河抚顺段沿岸,包括抚顺市城区和郊区全部,面积为726km 2。

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概况:是重要的煤炭和石油化工区,开发历史悠久,经济比较发达。是中部城市群的组成部分,通往东部地区的门户,区位重要。煤炭资源处于枯竭状态,经济转型是本区的重要任务。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矿山开采,造成地面沉降,废弃矿场使植被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城市及石油化工造成的污染对本区生态环境影响极大。郊区土壤侵蚀较重,农用化学品施用量较大,使用不够合理,面源污染加剧。

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为中度、轻度敏感。土壤侵蚀中度、轻度敏感。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为极重要、中等重要,中等重要区域面积大。土壤保持极重要、中等重要,中等重要区域面积大。

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城市污染防治,郊区面源污染防治,土壤保持。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以抚顺城市为中心,以矿山和石化污染为整治重点,全面恢复城市的生态环境。严格执行污水排放标准,

大力降低浑河水体污染负荷。郊区农业要逐步减少化学品施用量,不断控制面源污染,杜绝污灌。搞好防护林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保持水土,减少土壤侵蚀。

4抚顺市生态适宜性分区方案确定

按照图1分析流程,由抚顺市生态功能分区、土

地建设适宜性分析,确定抚顺市生态适宜性分区结果见表3。

表4抚顺市城区生态适宜性分区

现状及规划空间布局城区地域

生态功能

分区类别

土地建设适

宜性分类

生态适宜

性分区

矿山开采枯竭区(生态恢复区)西舍场

重点保

护区

不适宜建设

用地

禁止工业

开发区

汪良舍场

东舍场

西露天矿

东露天矿

周边采沉区

居住区(生态适宜居住区)望花生活组团

引导开

发区

适宜建设居

住用地

限制工业

开发区

高湾生活组团

河北生活组团

河南生活组团

工业区(生态污染控制区)北部工业园优化开

发区

较适宜建设

工业用地

优化工业

开发区

经济开发区

钢铁工业园优化开

发区

适宜建设工

业用地

重点工业

开发区

石化工业园

规划生态隔离区北生态廊道

重点保

护区

不适宜建设

用地

禁止各类

开发建设

南生态廊道

浑河两岸100m

同时按照图1流程,结合抚顺市城区现状用地空间布局,针对优化区——

—Ⅲ区域(城区)进行了进一步的生态适宜性分区,确定抚顺市城区生态适宜性分区结果见表4。

5结语

生态适宜性分区在明确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区域、制定区域发展方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

根据抚顺市的生态功能分区、土地建设适宜性分析,对抚顺市进行了生态适宜性分区,明确划分了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为抚顺市的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欧阳志云,王如松.生态规划的回顾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1995,10(3):203-215.

[2]朱坦,吴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6(1):29-34.

[3]舒挺飞,包存宽,陆雍森,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规划的现状及其关系[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3):382-387.

[4]刘康,李团胜.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3):6-8.

[6]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25(1):59-65.

[7]王如松.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18-21.

[8]JU J.A Primary Integration M atrices Approach to Sustainability Orientated Land Use Planning[R].Stuttgart:Instituteof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1998.

[9]陈雯,段学军,陈江龙.空间开发功能区划方法的初探[J].

地理学报,2004,59(增刊):53-58.

[10]史培军,宫鹏.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1]刘毅,李天威,陈吉宁,等.生态适宜的城市发展空间分析方法与案例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7,27(1):34-38.

太阳能开始成

为柴达木盆地继“油

气—盐化工”“煤—

焦—盐化工”“煤化

工—盐化工—建材”

“有色金属—天然气—盐化工”和“铁矿—焦炭—钢铁”五大循环产业链之后崛起的又一支柱产业。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光能资源优越。据太阳能辐射观测资料,全州年总辐射量为628.9~741.3千卡/厘米2,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二位,是建设大型光伏荒漠并网电站、建立太阳能电力输出基地的优选区域。今年上半年,这里签订总金额已达155.62亿元,14个重点招商项目投资协议中,太阳能、风电等4个新能源开发类项目签约金额达135亿元。国际著名新能源开发企业国电龙源电力集团公司、国投华靖电力控股股份公司,分别与格尔木市签订总投资40亿元,装机规模为200兆瓦太阳能发电项目;黄河

上游水电开发公司

与乌兰县签订总投

资25亿元,装机规

模为5万千瓦风能

电场和5万千瓦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青海力腾水电安装公司与格尔木市签订了总投资30亿元,装机规模为30万千瓦风电场项目。最近,乌兰县与无锡尚德电力控股公司500万千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在西宁成功签订,项目采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作为光电转换装置,主要包括光电转换系统、直流系统、逆变系统、交流升压系统等,总投资800亿元,建设容量共约为500万千瓦,项目分3期建设,建成后,年均发电量约为85亿千瓦时,使用寿命以最低25年计算,共可产生电量约2100亿千瓦时,替代标准煤75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1亿吨。据悉,3000千瓦光伏电站一期试验项目及20万千瓦大型荒漠并网光伏电站项目,已在格尔木市开工建设。

20万千瓦荒漠光伏电站已在青海格尔木开建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之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之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之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具体内容:地理是高中必学的课程之一,你总结了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 地理是高中必学的课程之一,你总结了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3、基本过程: 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 (1)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4)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

旱地区。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 (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三项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两条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五条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建筑气候区划

建筑气候区划 建筑气候区划是出于使建筑更充分地利用和适应我国不同的气候条件,做到因地制宜的目的,而在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对我国进行的气候区划分。建筑气候区划包括7个主气候区,20个子气候区。 区划背景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由于地理纬度、地势等条件的不同,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因此针对不同的气候条件,各地建筑的节能设计都有对应不同的做法。炎热地区的建筑需要遮阳、隔热和通风,以防室内过热;寒冷地区的建筑则要防寒和保温,让更多地阳光进入室内。为了明确建筑和气候两者的科学关系,中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将中国划分为了7个主气候区,20个子气候区,并对各个子气候区的建筑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1]。 区划原则 建筑气候区划属于应用性部门自然区划, 其区划原则一般有主导因素原则、综合性原则及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等三种不同的原则。本标准采用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区划的分级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是基础性区划,主要用于宏观控制, 为了便于应用, 分级不宜过多, 本标准按二级区划系统划分。一级区划为7个一级区, 二级区划为20 个二级区。一级区反映全国建筑气候上大的差异、二级区反映各大区内建筑气候上小的不同。 一级区划指标 一级区划以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相对湿度为主要指标;以年降水量、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和年日平均气温高于或等于25℃的日数为辅助指标;各一级区区划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特征和要求 第Ⅰ类筑气候区 1、建筑气候特征 该区冬季漫长严寒, 夏季短促凉爽; 西部偏于干燥, 东部偏于湿润; 气温年较差很大; 冰冻期长, 冻土深, 积雪厚; 太阳辐射量大, 日照丰富; 冬半年多大风。 2、建筑基本要求 (1)该区建筑物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夏季可不考虑防热。 (2)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应使建筑物满足冬季日照和防御寒风的要求;建筑物应采取减少外露面积,加强冬季密闭性,合理利用太阳能等节能措施;结构上应考虑气温年较差大及大风的不利影响;屋面构造应考虑积雪及冻融危害;施工应考虑冬季漫长严寒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环境评价第九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第九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9.1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区域环境现状研究基础上确定区域各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的承载能力(或环境容量),预测和评价开发行动的环境影响。 为新开发区的功能分区、产业配置及污染总量控制提供依据;为开发区的产业调整,污染治理指明方向。 二、区域开发活动的特点 1、占地面积大,规模大 2、门类复杂,涉及多种行业 3、管理层次多,多部门负责 4、不确定因素多 5、影响范围大,程度深 6、可实施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 五、REIA与项目EIA的区别和联系 9.2区域环评的原则、目的、 二、目的完善区域开发活动规划,保证区域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9.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二、区域开发选址合理性分析 三、区域开发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 四、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五、区域开发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分析 六、拟定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初步规划 9.5 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 一、概念 所谓总量控制,是在某区域环境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效的措施),核定主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并以此进行分配,最终确定区域内各污染源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使区域达到预定环境目标的一种控制手段。 二、污染物总量控制分类 容量总量控制——依据环境容量经推算而确定各污染源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它将企业的污染源排放与环境目标挂钩。 目标总量控制——在确定某一区域的环境管理目标后,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直接将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分配至各企业单位,并限时完成。 指令性总量控制——根据国家和地方在一定时期内按照一定原则所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各小区域的合理分担率。 最佳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总量控制(行业总量控制) —主要是分析主要排污单位是否在其经济承受能力的范围内或是合理的经济负担下,采用最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最佳污染控制措施所能达到的最小排污总量,但要以其上限达到相应污染物排放标准为原则。 容量总量控制:以环境纳污量(自净能力)为控制基点; 目标总量控制以污染源可控性环境目标值为基点进行总量控制负荷分配; 指令总量控制以限制排放量为控制基点,从污染源可控性研究入手,进行总量控制负荷分配; 行业总量控制以单位产品排污量为控制基点,从最佳生产工艺和实用处理技术两方面进行总量控制负荷分配。 3、水流分析 分析水资源供需情况、污水排放情况。(1)水资源开采阶段分析的重点 水资源开发极限; 水资源开发带来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2)水使用阶段分析的重点 各方面的用水系数---利用率 1、允许排放总量的分配 (1)等比例分配原则; 按各种指标等比例分配 如:经济(GDP)、资源、土地面积、人口数量、综合指标等。

土地适宜性分析

1、项目名称 土地适宜性分析 2、项目目的和要求 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的基本概念,掌握应用模型的建模方法;要求学生借助GIS 软件,独立完成土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建立。 3、项目基本情况 时间:2015年7月10日至7月12日 地点:寝室 组织情况:个人完成 个人的工作概况:应用前期空间分析成果,结合其他相关数据,完成实验区土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建立。注意领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构建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4、项目原理 适宜性分析是指土地针对某种特定开发活动的分析,建立适宜性分析模型,首先确定具体的开发活动,其次选择其影响因子,然后评判某一地域的各个因子对这种开发活动的适应程度,以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的依据。 据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分为最适宜、次适宜、临界适宜、不适宜。按四级分类法表示,即最适宜性、次适宜性、临界适宜性、不适宜性四级。 1)单因子权重的确定 通过选择最显著、最稳定的评价因子,对研究区农业用地的土地适宜性的相应的各评价因子进行了单因子权重的划分,如下表所示。 表1 农业用地土地适宜性各因素评价准则

2)综合因子权重的确定 通过研究区的坡度、土壤、距水系的距离三个单因子的相应的权重确定后,为了得到研究区农业用地的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分类图,需要得到三种用地的各因子进行整体综合的权重划分,对应相应的适宜级别与对应不同的分类等级,,如下表所示。 表2 农业用地综合因子评价准则 5、项目过程 整个土地适宜性评价过程分为两大部分: 一、分别建立土地坡度,土壤质地,距水源距离三大影响因子的权重栅格图。 1) 由高程点建立不规则三角网,然后TIN 转栅格,根据栅格图得到坡度图,对其进行重分类,按照不同范围的坡度进行单因子权重赋值,坡度越平缓,植被生长越良好,权重越高,最后再根据行政区划范围,对坡度栅格分类图进行裁剪。 TIN 图层TIN 栅格图 坡度栅格图 重分类栅格图

生态适宜性评价

工业园区生态适宜性评价实例研究 ——以新疆石河子北工业园区为例 黄丽华王亚男 摘要本文以石河子北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在工业园区内部用地布局合理性评价中采用生态适宜度法进行评价,在详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自然、社会、环境三方面评价因子,建立开发区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GIS技术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叠置有机结合,将工业园区规划用地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三类,据此提出调整建议,为工业园区用地布局的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工业园区生态适宜度用地布局 一、前言 近年来随区域开发活动迅速发展,工业园区作为规范区域开发活动,促进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而各地区的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特点具有较大差异,若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照搬相同的规划建设模式和强度,忽略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以及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过度开发,将导致开发地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带来较大的生态环境风险。因此,通过对工业园区规划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可以进一步明确工业园区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优化园区规划的用地布局,避免生态环境风险的发生,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及方法 (一)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生态适宜度评价是从城市生态学角度出发,根据各类用地的生态要求,评价各种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性,分析各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土地排序位置是否合理,是否遵循生态优化原则,从而明确区域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寻求最佳土地利用方式的一种评价方法。 (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目前生态适宜性分析评价常用方法有地图叠置法、因子加权评分法和生态因子组合法等。 1.地图叠置法:是一种形象直观,可以将社会、环境等不同量纲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的一种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的分析方法。缺点是当分析因子增加后,用不同深浅颜色表示适宜等级并进行重叠的方法相当繁琐,并且很难辨别综合图上不同深浅颜色之间的细微差别。2.因子加权评分法:因子加权评分法的基本原理与地图重叠法的原理相似。它克服了地图重叠法繁琐的照相制图过程,避免了对阴影辨别的技术困难,该方法近年来已被广泛运用。但是不论是地图重叠法还是加权求和法,从数学角度上讲,要求各个因子应该是独立的,而实际上许多因子是相互联泵、相互影响的。为了克服这一缺陷,专家们又发展了一种新方法,称为“生态因子组合法”。 3.生态因子组合法:生态因子组合法可以分为层次组合法和非层次组合法。层次组合法首先用一组组合因子去判断土地的适宜度等级,然后,将这组因子看作一个单独的新因子与其他因子进行组合判断土地的适宜度,这种按一定层次组合的方法便是层次组合法。相反,则为非层次组合法。显然,非层次组合法适用于判断因子较少的情况,而当因子过多时,采用层次组合法要方便得多。但不管采用层次组合法还是非层次组合法,首先需要专家建立一套复杂而完整的组合因子和判断准则,这是运用生态因子组合法关键的一步,也是较为困难的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_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原湿地)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若尔盖湿地(102°29’E-102°59’E,33°25’N-34°00’N),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黄河上游。该湿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首。下图为若尔盖湿地位置示意图。 (1)列举若尔盖湿地的主要补给水源。 (2)试分析若尔盖湿地形成的自然原因。 (3)说明若尔盖湿地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三江源区位于省南部,河流密布、湖泊众多,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

布最集中的湿地。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材料二省及周边地区略图 (1)分析三江源湿地形成的原因。 (2)简述三江源湿地的重要生态价值。 (3)为遏制三江源地区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高纬湿地)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熊森林地处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自西海 岸的一系列海岛到海岸山脉西侧,是世界上现存面积 最大的温带雨林。雨林中乔木高大茂密,林间生长了 大量湿生苔藓。但由于近代人类的开发,大熊森林面 积已大大缩小,2006年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 保护这片温带雨林及各种珍稀野生动物。下图是不列 颠哥伦比亚省地形图。 (1)分析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 的原因。

(2)分析大熊森林林间湿生苔藓广布的原因。 (3)从植被类型及地理分布角度说明温带雨林和热带雨林的差异。 (4)推测当地政府保护大熊森林可能采取的措施。 4.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泥炭是由很多年前沼泽地中的各种植物(其多数是蕨类植物)死亡后,堆积变化而成的,多分布于冷湿地区的低洼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泥炭资源极为丰富,泥炭资源的开发有近百种产品,但主要应用于制作各种泥炭肥料,应用于园艺、饲料、土壤改良剂等方面。 (1)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泥炭资源丰富的原因。 (2)泥炭是一种天然的有机肥料,但当地市场需求量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一地理必修(3)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的基本概念:①发生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②实质是土地退化;③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④主要变现为耕地退化、林地退化、草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理解) 2、我国西北地区范围:①地形区划分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②行政区划分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③气候划分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了解) 3整体性和本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记忆)地形地貌:东部为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沙漠和戈壁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类型),降水少,气候干旱,气温的年、日较差大 水文:河流欠发育,多内流河、内流湖 生物: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以贺兰山为界;200mm年降水量线) 土壤;土壤发育差,质地疏松,水分含量少,含沙质沉积物质多 干旱是本区最大的自然特征,成因: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②地形(山脉、高原)阻挡4、★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重点记忆) ——气候干旱少雨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主要表现为过度樵采(薪柴、药材、发菜等—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放牧(超载、掘井等—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开垦(半干旱的旱作农垦区)、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5、古代荒漠化的原因是: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战争、瘟疫;清代的原因是:“移民实边、开放蒙禁”;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原因是:人口压力所迫和管理失误,荒漠化仍在蔓延的地区是旱作地区、草原牧区(了解) 6、次生盐渍化形成原因: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不合理的灌溉)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记忆) 7(重点记忆) ⑴内容:预防 ..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扭转 ..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 ..已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恢复自然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成功的治理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沙坡头为了保护包

中国气候区划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 一、农业气候资源概述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由于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南近印度洋,东部和南部湿润多雨,西北内陆远离海洋而少雨干旱。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从大兴安岭起,沿长城,经甘肃南部和川西大雪山脉一线以东为东部季风区;昆仑、阿尔金、祁连山脉以南为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的南部与青藏高原相接,其东南部接东部季风区。 我国光能资源丰富,年总辐射量为35-83×l0焦耳8/平方米,但利用率尚低。热量资源方面,东部农业区≥10℃的积温为2000-9000℃,跨温带、亚热带、北热带,可满足一年一熟至一年三熟。大致在4100℃、6000℃的地带分别是一熟与二熟、二熟与三熟的分界线。我国夏季偏热、冬季寒冷的特点,使一年生喜热作物种植的界线偏北,而多年生越冬作物的界线偏南。水分资源方面,我国年平均降水量600多毫米,地区变化幅度很大,由东南沿海的2000毫米向西北减少到50毫米以下。 我国农业气候特点是:①生长期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小,一年生喜温作物可以种在纬度较高的地区,也有利于进行复种。春季气温北方升温快,南方因多雨天气升温较缓慢,南北之间平均气温差异缩小;夏季7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仅相差2℃左右,而与东北差4-8℃。秋季北方降温快,南方较慢,南北之间差异增大。冬季1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相差达6-10℃,与东北可差16℃以上;②雨热同季,有利于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的生产效力。我国大部分地区随着温度的升高,降水量增加,夏季气温升到一年中最热时期,降水量达到最大值。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0-75%,≥10℃生长期内降水量约占60-90%不等。东部由于热量丰富,降水比较充足,一般多适合农作物的需要,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大;③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有利于形成优质高产的农产品。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由南而北,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大,年较差由南部的8-18℃增大到北部的30-48℃,年平均日较差由南部的6-8℃增大到北部的10 -14℃。大陆性强对农作物蛋白质合成有利,如北部和西北地区小麦品质比南部好,日较差大的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有些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比日较差小的地区为优;④气候类型的多样性,有利于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可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多种需要;⑤一些重要的农业气候要素的年际变化大,农业气象灾害多。以降水量年变率为例,主要农业区的平均年变率在10-30%之间,生长期中各月的变率更大,以南北纬度差异很大的两地为例,北京在39-83%之间,广州在29-96%之间,年际变化大对于多熟制地区的年总产量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由于季风强弱、迟早和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以及短期强烈天气的偶然发生,我国常有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每年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 二、分区论述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遵循农业气候相似性和差异性,区划指标具有明确的农业意义,主导指标与辅助指标相结合,按照指标系统,逐级分区。分区系统依次为农业气候大区、农业气候带、农业气候区。农业气候大区主要反映光热水组合状况的差异和气候生产潜力的高低;农业气候带的划分主要考虑具有明显地带性的热量带及能够反映农业生产的熟制、不同种类经济林木和作物地域分布、越冬状况和产量等方面的热量特征值;农业气候区着重考虑非地带性的农业气候因素。全国分为3个农业气候大区,15个农业气候带,55个农业气候区。 Ⅰ.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位于我国东半部广大区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46%。农业耕地占80%以上,人口占90%多。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较肥沃,物产丰富,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主要农业气候特点如下:

适宜性分析评价

适宜性分析评价 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 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可以这样理解:找到与适宜性相关的因子(经验及参考别人的,或专家来定,即德尔菲法),进行分级,将其对适宜性的影响用分级的方式区别出,再对因子赋以权重(经验或层次分析法),对每一个因子进行评价计算,最后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结果。 其基本表达形式可以用式(1) 表示:S = f ( x1 , x2 , x3 , ?, xi ) (1) 式中, S 是生态适宜性等级, xi ( i = 1 ,2 ,3 , ?, n) 是用于评价的一组变量。目前常用的基本模型是权重修正法(式2) : S = ΣW i X i (2) 式(2) 中, S 是生态适宜性等级, Xi为变量值, W i为权重, i = 1 , 2 , 3 , ?, n。 采用公式(2) 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最大问题是每个变量对于生态适宜性的贡献是十分复杂的, 既有正面又有负面的影响, 有些因素对某种土地利用构成绝对限制, 有些则构成发展潜力。通俗的讲,有的是限制性因素(例如近水30米内,坡度大于15限建),有的是潜力型因素(如越靠近交通要道越好),因素本身的情况不同。可以把生态适宜性理解为生态潜力扣除生态限制性的剩余。这在实现操作的时候很好处理,例如在栅格运算中,凡是0值得删掉就行,还有就是一些限制性因素可以去负值。

高考地理考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点一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学生用书P74]

1.荒漠化→类型、分布、成因→解决措施。 2.水土流失→分布、成因、危害→解决措施。 [2014·高考全国卷Ⅰ,T36(2)(3)(4),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 [思路分析] 1.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 (1)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大风日数157天”“10月至次年4月”“桑曲和巴索曲之间”“风沙灾害较为严重”“就地起沙”等。 (2)第(1)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说明”“沙源”“易起沙的原因”等。 (3)第(2)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简述”“风沙”“铁路及运行列车”“危害”等。 (4)第(3)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风沙灾害”“提出防治措施”等。 2.审图表材料,把握关键信息 [标准答案] (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

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变式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有人通过观察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沙丘,绘制了一幅沙丘剖面图,你认为正确的是() (2)简述错纳湖对高原环境的影响。 解析:(1)桑曲与巴索曲之间常年盛行西风,沙丘的西侧为迎风坡,坡度较缓,东侧为背风坡,坡度较陡,故选D。(2)错纳湖属于高原湿地,其对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从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分析。 答案:(1)D(2)调节气候、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周围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含)以上城市辖区及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24255 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SL 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最新高中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讲解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过程和概念 基本过程:土地如果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而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这一过程继续发展就会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化的景观。 概念:就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因受人为不合理灌溉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当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荒漠和荒漠化: 荒漠和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现象,并且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我国荒漠化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西北-沙漠化、华北盐渍化、西南-石漠化、东南丘陵红漠化 我国各地荒漠化的具体表现: 新疆地区——土地沙漠化、内蒙古地区——草原退化、东北地区——黑土退化 西藏地区——冻融荒漠化、西南地区——石漠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东南丘陵——红色荒漠化 二、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a.自然界线: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b.行政范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c.气候区:非季风区(年降水量<400m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 一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一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一) 2011年01月02日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93) 建标[1993]462号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实施日期:1994年2月1日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区分我国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建筑影响的差异性,明确各气候区的建筑基本要求,提供建筑气候参数,从总体上做到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防止气候对建筑的不利影响,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规划、设计与施工。 第1.0.3条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时,除执行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建筑气候区划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2.1.1条建筑气候的区划应采用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第2.1.2条建筑气候的区划系统分为一级区和二级区两级:一级区划分为7个区,二级区划分为20个区,各级区区界的划分应符合图2.1.2的规定(见文后插图)。

第2.1.3条建筑上常用的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等21个气候 要素的分布,应按本标准附录一全国气候要素分布图附图1.1至附图1.21的规定采用。 第2.1.4条建筑气候参数应按本标准附录二全国主要城镇气候参数表附表(一)至(九)的规定采用。 注:当建设地点与本标准附录二各表所列气象台站的地势、地形差异 不大,水平距离在50km以内,海拔高度差在100m以内时,本标准附录二所列 建筑气候参数,可直接引用。 第二节区划的指标 第2.2.1条一级区划以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相对 湿度为主要指标;以年降水量、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和年日平 均气温高于或等于25℃的日数为辅助指标;各一级区区划指标应符合表2.2.1 的规定。 第2.2.2条在各一级区内,分别选取能反映该区建筑气候差异性的气候参数或特征作为二级区区划指标,各二级区区划指标应符合表 2.2.2的规定。 第三章建筑气候特征和建筑基本要求 第一节第Ⅰ建筑气候区 第3.1.1条该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 照丰富;冬半年多大风。该区建筑气候特征值宜符合下列条件: 一、1月平均气温为-31--10℃,7月平均气温低于25℃;气温年较 差为30--50℃,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0--16℃;3--5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大,可达25--30℃;极端最低气温普遍低于-35℃,漠河曾有-52.3℃的全国最低 记录;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干5℃的日数大于145d。

ARCGIS土地适宜性分析报告分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本科生综合训练报告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综合训练项目三:土地适宜性分析 教学单位测绘学院 专业测绘工程 班级测绘14-5 学生姓名康仲林 学号 1410070308 成绩

目录 1、项目名称 (1) 2、项目目的和要求 (1) 3、项目基本情况 (1) 4、项目原理 (1) 5、项目过程 (2) 6、项目总结 (5)

1、项目名称 土地适宜性分析 2、项目目的和要求 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的基本概念,掌握应用模型的建模方法;要求学生借助GIS软件,独立完成土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建立。 3、项目基本情况 完成时间:2016年6月17日星期五 个人工作情况:在实践期间对所给数据进行了土地适宜性分析操作,认真了解了ARCMAP 软件的应用,熟悉土地适宜性分析的全过程。 方法和过程:应用前期空间分析成果,结合其他相关数据,完成实验区土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建立。领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构建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4、项目原理 土地适宜性分析过程是先把矢量转成栅格,用空间分析模块,再将栅格用计算机计算。添加已有的用于土地分析、评价的数据,如坡度、水系、土壤等;将各个数据空间化,转为栅格模式,以此作为适宜性评价单元,可以满足农业用地在微观层面上布局的精度要求;建立指标体系,计算权重;应用SpatialAnalyst进行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模块 (Spatial Analyst)为用户提供各种工具,执行空间分析操作,解决空间问题,主要有:邻域分析、重分类、地图代数等;进行适宜度计算,主要采用 SpatialAnalystraster calculator工具;最后以土地适宜性评价图为基础,提出建议,上交评定结果 5、项目过程(1)建立TIN网加载高程点gcd.shp数据 通过ArcToolbox工具:3D Analyst工具->数据管理->TIN->创建TIN,如下图所示。

2020届《提分教程》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九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专题九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构建网络整体认知 考点一从“人地协调观”角度,认识荒漠化与水土流失[考情报告]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主要危害和治理措施是高考的必考点。多以区域图、具体案例为依托,通过图文材料呈现生态环境问题,侧重考查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以综合题考查为主。 (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起伏B.流域面积 C.兴修水库D.水土保持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1)B(2)C 1.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落实人地协调观,系统认识水土流失问题 (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

2.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落实人地协调观,系统认识荒漠化问题 (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 ①土地荒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②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③次生盐渍化——华北半湿润地区、西北干旱灌溉地区。 (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②人为原因 a.根本原因: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b.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3)防治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在牧区减少水井数量;在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沙障工

生态环境评价

中山市民众镇化工建材基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1.1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 本次环评工作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划分依据见表 1.5-5。根据对化工建材基地现状生态环境影响调查和初步分析,由于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基本都为鱼塘,菜地和香蕉林地,类型简单,因此,拟简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表1.5-5 生态影响评价等级划分 项目指标评价等级 工程影响面积<20km2 区域生物量减少<50% 三级生物多样性减少<50% 1.1.1.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陆生生态环境评价范围初步确定为化工建材基地规划控制边界外延200m范围。 1.1.2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生态影响因子 ①施工期排污对附近水体水生生物产生一定影响; ②施工期地表裸露,经雨水冲刷,形成水土流失现象; ③施工过程中,部分陆域植被会受到破坏。 营运期生态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生态影响因子 ①地表面发生改变,局部地域的生态结构和功能会发生变化; ②废水排放影响局部水域的水生生物的生境。

1.1.3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 一、中山市 中山市自然资源主要有五类: (一)太阳能资源。历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达445155.4J/cm2,是省内太阳辐射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二)水资源。中山属丰水地区,年降雨量1738mm,降水量共达29.18亿m3,西江和北江流经该市的磨刀门、横门、洪奇沥总水量1497亿m3,每亩平均水量达12.57万m3。 (三)矿产资源。中山的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地壳变动频繁,但地层分布比较简单,富矿地层缺乏,现已探明并开发利用的矿产仅有花岗岩石料、砂料和耐火黏土。其中石料主要是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广泛分布于市内的低山、丘陵和台地,以五桂山和竹嵩岭储量最为丰富;砂料以中粗粒石英砂为主,主要分布于市内东部龙穴、下沙一带沿海地区;耐火黏土主要分布于火炬开发区濠头村附近。 (四)动植物资源。中山大中型兽类的主要活动场所分布于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山高丘陵地区,现存的经济动物主要有小灵猫、食蟹獴、豹猫、南狐、穿山甲、板齿鼠和各种鸟类、蛇类等;平原地区以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和鼠类为主;水生动物有鱼类、甲壳类和多种贝类。植被代表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型的常绿季雨林,植物主要种类有610多种,隶属于105科358属,森林覆盖率为12.95%。 (五)旅游资源。中山市的名人胜迹、五桂山脉和珠江三角洲南部的水乡特色,形成多姿多彩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市内主要旅游景点有:翠亨孙中山故居、中山影视城、孙中山纪念馆、中山纪念中学、孙文纪念公园、孙中山纪念堂、五桂山逍遥谷、翠竹园漂流乐园及革命历史根据地、紫马岭公园、中山温泉、长江水库旅游区、孙文西路步行街、横门海上庄园、三乡泉林旅游山庄、民众岭南水乡、丰本农业科技园、大涌卓旗山公园及烟墩山古塔、西山禅寺、南山古香林、

生态功能区划讲解

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文中部分内容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分区: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区划依据和分区等级: 分区等级 生态功能区划分区系统分三个等级。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必须对自然区域开展分级区划。首先从宏观上以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划分自然生态区;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划分生态亚区;最后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划分生态功能区。 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的依据,即划分各级生态功能区划单位的根据。不同层次的生态功能区划单位,其划分依据应是不同的。 生态功能区划进行3级分区。 一级区划分: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各省市可根据管理的要求及生态环境特点,做适当调整。 二级区划分:以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为依据。城市及城市近郊区可以作为二级区。 三级区划分:以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指标为依据。 分区方法 一般采用定性分区和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划界。边界的确定应考虑利用山脉、河流等自然特征与行政边界。 (1)一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气候特征的相似性与地貌单元的完整性。 (2)二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的完整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的一致性。 (3)三级区划界时,应注意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的一致性。 分区命名 依据3级分区分别命名,每一生态功能区的命名由3部分组成。 一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气候和地貌特征,由地名+特征+生态区构成。 气候特征包括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南、中、北)亚热带、热带等,地貌特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河谷等。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二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典型类型,由地名+类型+生态亚区构成。 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荒漠、河口、滩涂、农田、城市等。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三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特点,由地名+生态服务功能特点(或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生态功能区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