阈下情感启动范式下的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

阈下情感启动范式下的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
阈下情感启动范式下的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8), 1171-1178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10.12677/ass.2018.78172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under

the Paradigm of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Lina Zhang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Jul. 19th, 2018; accepted: Aug. 2nd, 2018; published: Aug. 9th, 2018

Abstract

Researches showed that the disparate facial featur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will affect the percept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On the same baseline, women are more likely perceived to be happy, surprised and fear, whereas men are angry, which is called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We utilized the three-factor mixed experiment design, 2 (gender of priming image: male, fe-male) × 3 (emotion of priming image angry, happy, neutral) × 2 (gender of subject: male, female), to examine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under the paradigm of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The subjects need to assess target images are happy or not when encountering evaluative catego-rization task. Then we analyze the data that is estimated “happy” using the repetitive measure of varianc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ender of priming image and emotion of priming image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1, 35) = 7.064, p < 0.01;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en priming “happy” emotion whatever the happy priming or neutral priming.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there exists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under the paradigm of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Keywords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阈下情感启动范式下的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

张丽娜

西南大学,重庆

收稿日期:2018年7月19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2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9日

张丽娜

摘 要

研究表明男女两性之间存在的差别性面部特征会影响他人对其情绪表达的觉知。在同一基线水平上,女性情绪更容易被觉知为开心、惊讶、恐惧,而男性情绪更容易被觉知为生气和愤怒,这种由于面部特征差异引起的对男女情绪状态的感知差异即性别面孔情绪刻板印象。本研究旨在证明阈下情感启动范式下的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实验采用2 (启动图片人物性别:男性,女性) × 3 (启动图片情绪性质:开心,生气,无表情) × 2 (被试性别:男性,女性)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被试在评价分类任务中判断目标图片情绪是“开心”还是“不开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被试判断目标图片为“开心”的数据分析,发现启动图片人物性别与启动图片情绪性质交互作用显著,F (1, 35) = 7.064,p < 0.01,在开心情绪启动和无表情情绪启动条件下,男女两性启动“开心”情绪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证实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会对阈下情绪启动效应产生影响。

关键词

阈下情绪启动,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情绪启动是指个体正在加工的某个具有情绪性质的刺激,会影响个体随后加工的其他情绪刺激,使得两者情感性质接近甚至一致[1]。截止目前,国内外很多研究者已采用情绪启动(affective priming effect)范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最早关于情绪启动的研究是Fazi [2]开展的。实验中,Fazi 以不同SOA (启动刺激与呈现靶刺激呈现的时间间隔,即两者之间的时间差)将积极、消极和中性等具有不同情绪性质的启动刺激呈现给被试,然后再呈现相同的靶刺激,被试的实验任务是对靶刺激的情绪性质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启动刺激的不同会导致被试对靶刺激的评价出现差异,从而证明先加工的情绪性质会影响被试对于后续刺激的情绪状态判断。后期,研究者们在该研究思路的指导下开展了大量情绪启动研究,总结发现即使将启动刺激呈现的时间减少到几十毫秒、十几毫秒、甚至几毫秒,依然可以观察到情绪启动效应[1] [3] [4] [5]。在这些研究中由于启动刺激呈现的时间只有几十到几百毫秒,其反应时间之短已经超出人类个体认知的时间阈限值,心理学中将此种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启动称为“阈下情绪启动”(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得名为此是因为实验中被试根本觉察不到出现过启动刺激。

阈下情感启动中最早也是最典型的实验之一,是Murhy 和Zajon [1]的判断偏好实验。Murhy 等人先给被试呈现一幅表现积极情绪(愉快)或消极情绪(生气)的面部表情图片,呈现时间为4 ms ,然后给被试呈现一个汉字。实验的巧妙之处在于所有参加实验的被试未曾学习并且完全不懂汉语,所以汉字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一个无意义符号。被试的任务是猜测自己看到的汉字在汉语中是代表“好”还是代表“坏”的概念。结果表明,用于情绪启动的图片效价影响了被试对于汉字的评估,相比那些在消极图片之后呈现的汉字,被试更加喜欢那些在积极图片之后呈现的汉字。后来,很多人在该范式下变换使用不同的靶刺激,比如靶刺激为中性面孔[6],单词[7],威胁性质的叙述和卡通人物[8]。上述研究无一例外都得到了相同的结论:情感启动范式中即使是阈下呈现启动材料依旧可以启动情感效应。国内方面,蒋重清[9],Open Access

张丽娜

程九清和高湘萍[10],凌宇,钟明天,罗英姿,蚁金瑶,姚树桥[11]等人也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了阈下情感启动效应。

以往情绪启动研究中,虽有少数研究者从情绪维度论出发,通过选取正、负效价的材料[12] [13]启动情绪进行阈下情绪启动研究,但大多相关研究还是依据情绪类别论,选取人物情绪图片启动情绪,主要有生气[14]、开心的[15]恐惧的[16]或者是网络情绪图片[17]等情绪材料。既然是人物图片,则需对人物区分男女性别之差,但前人研究中鲜有考虑到图片人物性别会成为一大影响因素,有研究只是会简单将男女图片数量做平衡[18],但并未考虑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更甚有研究只使用男性或女性人物图片[6] [19],这是否会影响结果呢?

面孔刻板印象(Facial stereotypes)是指个体对特定社会群体成员面部特征的认知表征),比如说,当遇到一个面带微笑的人,个体会不自觉地推断该人是友好的,对他/她形成较好的印象;反之,如果遇到的是一个满脸愤怒的人,个体会更倾向于对其作出消极判断。不仅如此,在长时间的人际交往中,随着社会经验的积累,我们会自动地形成对于某一社会群体典型的面孔特征描述,这些面孔线索往往紧密相关于其所在群体但区别于其他群体。在面孔刻板印象研究的基础上,对于男女表情面部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女性表现开心、恐惧、悲伤等情绪时,面部特征表现上比男性更加典型;而相比女性,男性在表达生气、愤怒等情绪时面部特征更加典型[20],其主要表现在方下巴、低眉毛的面部特征更易被理解为代表支配与权威的生气表情,而这样的面部特征往往与男性相联系;对于圆脸、高眉毛来说,更容易被理解为代表从属的开心,恐惧情绪,这样的面部特征往往在女性中较多,而且当一名女性拥有男性面孔特征时,我们会更容易认为她是严肃的。所以研究者认为男女两性本身存在的面部特征会影响人们对于其表达情绪的认知[21]。研究也证明即使是在同一基线水平上即中性表情,女性面孔更容易被觉知为开心、惊讶和恐惧,而男性面孔更容易被觉知为生气和愤怒[22]。这种因为男女两性在面部特征上的差异引起的对男女情绪状态的感知差异即为性别面孔情绪刻板印象[15]。由此我们认为个体对于男女情绪的感知,本身就受到了男女脸部特征上的差异影响,并不仅仅是因为社会角色期待,或许我们认为个体开心或者愤怒不是真正感知到了他/她的情绪,而是仅仅依据其面部特征信息得到的结论。

基于以上理论总结,结合以往研究成果与理论,本实验将主要验证性别对于情绪的影响因素。所以本实验主要考查以阈下方式呈现人物面孔情绪刺激材料时,启动材料的性别差异是否会影响被试对于目标刺激情绪的判断以及参与实验的被试本身的性别是否也会影响被试对于目标刺激情绪的判断。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研究旨在探讨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是否会对阈下情绪启动效应产生影响,以及被试性别是否影响阈下情感启动效应。

2.2. 研究被试

随机选取被试53名,其中16名为图片评估被试,男生8名,37名为正式实验被试,男生18名。所有参与实验被试裸视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右利手。被试平均年龄20.32岁,SD = 1.003。

2.3. 材料

选取16名被试进行图片评估,所有图片均来自于国外情绪图片库(进行初步筛选之后的图片),其中男性8名。所有参加图片评估的被试均不参与正式实验。每张图片的评估分为情绪状态评估与面孔吸引力评估两部分,被试根据选项“开心”、“生气”、“无表情”、“其他”对同一人物的三种情绪(开心、

张丽娜

生气、无表情)状态进行判断,然后根据七点评分原则对该人物进行面孔吸引力打分。最终选择情绪判断一致程度高于80%且平均面孔吸引力为4 ± 1的面孔图片共36张,其中男性人物图片18张,女性人物图片18张,从符合标准的图片中选择一男一女作为练习部分材料,其余用于正式实验。

2.3.1. 启动刺激

实验中共使用8个人物的情绪图片,4名男性,4名女性。每名男性和女性的图片都分别有三种情绪状态:开心,生气,无表情,共计形成24组启动–刺激材料。

2.3.2. 目标图片

目标刺激是与启动刺激同一人物的无表情图片。

2.3.3. 实验仪器

本实验采用E-Prime心理学实验软件呈现刺激。该软件是一个高等的图形设计环境,其专门门面向心理实验,可以使刺激呈现和屏幕刷新同步,精确度可达毫秒级,是现阶段应用较广泛的一款心理学实验操作平台。实验材料制作成为大小(240 × 295像素)一致的彩色图片呈现在屏幕中央,共24组不同的“启动–目标”图片,分为三类:“开心–中性”、“生气–中性”、“中性–中性”。

2.3.4. 实验程序

招募被试参加计算机情绪启动任务,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练习部分,包括6个实验trials帮助被试熟悉实验程序;第二部分包括24个实验trials,为实验部分。每个trial如下:先是出现一个呈现时间约为1500 ms的注视点,注视点消失以后呈现启动刺激(男–开心;男–生气;女–开心;女–生气),呈现时间为20 ms,随后呈现20 ms的遮蔽,接下来呈现目标刺激,呈现时间为50 ms,再次呈现20 ms 遮蔽后会有1890 ms的空白页面(遮蔽刺激与空白页面的设置都是为了避免视觉后效,净化实验处理效应),空白之后呈现的是探测界面(询问被试对于目标图片的情绪判断为“开心”或“不开心”),该界面呈现时间为2000毫秒。被试按照如下指导语进行实验:“欢迎你参加我们的实验!实验中,首先屏幕中央会出现一个黑色的‘+’号提醒你开始实验,并集中注视电脑屏幕中央。接着会快速地呈现人物图片,请你判断图片人物的情绪是‘开心’还是‘不开心’,并在程序询问时给出答案,如果是‘开心’请按键盘上的‘F’键,如果是‘不开心’请按键盘上的‘J’键。实验呈现时间很短,请你集中注意力,又快又准确地作出判断。明白上述指导语后,请你坐好,将双手放在键盘上,把左手的食指放在‘F’键上,右手的食指放在‘J’键上,实验要求你通过这两个键回答问题。准备好以后,请你按‘Q’键,开始实验。”

如此设计实验是为强迫被试快速选择,避免意识活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被试做出反应以后休息2000毫秒进入下一个trial。启动图片与目标图片组合呈现顺序随机,被试的按键反应做平衡处理。

2.4.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 (启动图片人物性别:男性、女性) × 3 (启动图片情绪性质:开心、生气、无表情) × 2 (被试性别:男性、女性)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被试性别为被试间变量,刺激图片的性别与刺激图片的情绪性质为被试内变量。被试在评价分类任务中判断目标图片情绪是“开心”还是“不开心”,结果统计被试在各种不同的实验启动条件下判断目标图片为“开心”的次数,给每个平均反应次数除以24转换为比率数据使用SPSS22.0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23]。

3. 结果

进行2 (启动图片人物性别:男性、女性) × 3 (启动图片情绪性质:开心、生气、无表情) × 2 (被试性别:男性、女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启动图片的情绪性质主效应极显著,F(1,35) = 28.686,p < 0.001;

张丽娜

启动图片人物性别主效应极显著,F(1,35) = 34.539,p < 0.001,描述统计见表1。

启动图片人物性别与启动图片情绪性质交互作用显著,F(1,35) = 7.064,p < 0.01,进一步对启动图片人物性别与启动图片情绪性质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生气情绪启动条件下,男女两性启动“开心”情绪差异不显著,F(1,35) = 3.986,p = 0.054;在开心情绪启动条件下,男女两性启动“开心”情绪存在显著差异,F(1,35) = 8.352,p < 0.01;在无表情情绪启动条件下,男女两性启动“开心”情绪存在显著差异,F(1,35) = 39.337,p < 0.001。上述结果表明,被试对于图片人物的情绪状态判断受到图片人物性别的影响,相比男性人物面孔我们更容易判断一张女性面孔的情绪状态为开心,甚至是一张没有情绪状态的图片,我们也更容易将女性人物图片的情绪状态判断为开心,所以推断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客观存在。

另被试性别与启动图片人物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1,35) = 8.151,p < 0.01,对被试性别与启动图片人物性别的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当被试性别为男性时,启动图片男女两性启动“开心”情绪差异显著,F(1,35) = 4.446,p < 0.05;当被试性别为女性时,启动图片男女两性启动“开心”情绪存在显著差异,F(1,35) = 39.183,p < 0.001。分析结果表明,男女被试都持有性别面孔情绪刻板印象,而且相比来说女性被试持有的性别面孔情绪刻板印象更加强烈。

4. 讨论

4.1. 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

研究严格证实了情绪启动范式中即使是以阈下方式呈现情绪启动刺激也可以产生明显的情绪启动效应。阈下呈现“开心”和“生气”的情绪面孔启动被试情绪,相比“生气”情绪图片,“开心”情绪图片更容易启动愉快情绪。研究同时证明:阈下情感启动中存在明显的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即相比启动面孔是男性开心的情绪图片,被试更容易将启动图片为女性开心情绪的目标图片判断为开心情绪,并且在基线水平上即启动刺激是无表情情绪刺激的情况下,启动图片的男女性别仍显著影响被试的判断,被试更容易将女性人物图片作为启动条件的目标图片判断为“开心”情绪[24]。随着情绪启动效应研究领域的日臻完善,研究者已经开发出了许多可用于该研究范式的实验材料,但是大多数研究中还是常用人物情绪面孔作为启动刺激。以往研究鲜有将启动图片的性别因素纳入变量之列,以本研究结果来看启动图片人物性别确实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因为被试对于其情绪的解读受到刺激图片人物性别的影响。面孔特征理论[21]认为男女两性在面部特征上存在的根本性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对面孔的情绪判读。当一副面孔具有如方下巴,薄嘴唇,浓且位置偏低的眉毛的特征时,我们会更容易将其知觉为具有成熟特征且更具支配性[25]。当然这样的面孔特征所表现的情绪往往被理解为富有支配性的情绪,比如生气、愤怒等。后期研究发现,拥有这样的面孔特征男性显著多余女性[26],由此判断仅仅依赖于面部特征,我们也会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具支配性[27]。与此相反,一张有着圆脸、高眉毛特征的面孔所表达的情绪更容易被理解为代表从属情绪的开心,恐惧,而这样的面部特征往往在女性中较多。近几年,随着相关研究的丰富,人们也尝试从肌肉活动的层面解释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的存在。Becker (2007)和Hess (2005)发现男性面孔的特征肌肉组成与人们表现生气与愤怒情绪时所需要借助肌肉组成有很多相同之处,同理,他们也

Table 1. Average (standard deviation) under different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表1. 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反应平均次数(标准差)

男(启动图片) 女(启动图片)

生气开心无表情生气开心无表情男(被试) 0.05 (0.03) 0.09 (0.05) 0.03 (0.03) 0.04 (0.04) 0.10 (0.05) 0.07 (0.05) 女(被试) 0.02 (0.03) 0.09 (0.06) 0.02 (0.03) 0.05 (0.03) 0.13 (0.04) 0.08 (0.05)

张丽娜

发现女性面孔的特征肌肉组成与人们表现开心与恐惧情绪时所需要借助肌肉组成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就提供给我们一个理解性别情绪面孔刻板效应的新视角。

关于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的存在,社会文化理论也曾有过相关论述。该理论认为人们对于男女两性的情绪解读受到社会文化与一般期待的影响。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社会处于男权社会阶段,由此决定男性往往处于社会权力的上层,而女性则处于相对低的社会地位。所以,受社会地位的影响女性以笑容,恐惧等服从性情绪表达作为生存的一种策略[28]。长此以往,我们解读到的男女两性情绪已经不是个体本身所准确表达的情绪,而是结合社会文化以及个人本身对男女两性情绪表达的期待而得到的,从而使得情绪解读受到被解读对象本身性别的影响。

早在1991年的时候,Fabes等人就发现性别情绪刻板印象客观地存在于心理现象中,我们对于男女情绪的感知不可避免地受到男女脸部特征的影响。本研究证实了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会对阈下情绪启动效应产生影响,说明了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存在的广泛性,所以这启发我们在进行情绪启动研究特别是当研究材料与人物面孔有关时,必须将图片人物的性别作为一个影响因素考虑在内,以避免干扰实验效应。

4.2. 被试性别对阈下情感启动范式下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的影响

以往研究中通过多种手段及研究方法探讨男女性别差异对于情绪反应的影响,但至今尚未得出统一的结论,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女性的情绪体验相比男性会更加强烈一些,尤其是Rottenberg (2007)在给被试观看电影之后评估被试的情绪等级研究中很直观地证明了这一观点。根据前人研究总结发现存在这种差异存在合理的生物学原因:男女两性对情绪反应的差异是与男女两性大脑对于情绪的处理差异息息相关的,男女两性在情绪处理方面存在大脑偏侧化优势,男性情绪编码主要在右侧杏仁核而女性情绪编码则主要在左侧杏仁核。在本研究结果中被试性别与启动图片人物性别产生了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后发现男女被试都持有性别面孔情绪刻板印象,说明即使是阈下方式进行情绪启动的研究中被试性别也确实是应该考虑的实验变量,并且女性持有的性别面孔刻板印象强于男性。除上述生物因素影响之外,研究表明使得这种差异存在的还有进化与社会文化因素,在长期的生物进化以及社会文化演变过程中使得女性对于情绪的体验比较具体和深刻,所以这很好地解释了研究中女性被试持有的性别面孔情绪刻板印象更加强烈这一现象。

5.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结合Alice Villepoux等人在2014开展的研究设计更换实验材料、招募国内被试参与实验取得了与国外研究一致的结果,即以阈下方式呈现刺激材料可以启动情感效应,并且阈下情感启动会受到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的影响。因此可以推断阈下情感启动中的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该研究的开展推广了Alice Villepoux等人的实验结论。进一步可以论证地问题是本研究中使用的图片刺激材料均选自国外面孔情绪图片库,受文化差异影响东西方文化中审美观念存在差异,并且外国人一定程度上相对国内人为“外群体”,潜意识层次的“外群体偏见”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精准度,所以我们应当开发适合国内心理学情感启动研究的人物面孔情绪图片库,促进研究的本土化进程。

性别面孔情绪刻板印象确实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人们普遍认为女性比男性更情绪化并且对于积极情绪的表达要比男性多且明显[29] [30]。除研究中提到的由于男女本身的面孔特征存在的差别会给人感知的情绪差异外,也有研究者提出社会文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这种对于男女面部情绪认识的差异主要是受到文化的影响[31],因为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开心一些,因为女性的社会地位相比而言更低一些,女性的微笑代表一种社会平和心理[32],不同于之前理论的是该理论主要突出的是个体在觉知

张丽娜

他人情绪的时候就存在男女性别差异。那么是否不仅仅因为面部特征也因为社会文化地位造成阈下情感启动中的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可以进一步开展研究讨论。

另外该研究以行为反应作为数据收集的手段,只能直观地获得结果数据但是对于其阈下情感启动范式下的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的运行机制如何并不能有效获取,所以今后可以在研究手段上应选择新的方式,如ERP以及镜红外等先进的研究方法加深该研究的理论深度。

参考文献

[1]Murhy, S.T. and Zajone, R.B. (1993) Affect, Cognition, and Awareness: Affective Priming with Optimal and Subop-

timal Stimulus Exposure. Journal of P ersonality and Social P sychology, 64, 723-739.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10.1037/0022-3514.64.5.723

[2]Fazio, R.H., Sanbonmatsu, D.M., Powell, M.C. and Kardes, F.R. (1986) On the Automatic Activation of Attitud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 229-238.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10.1037/0022-3514.50.2.229

[3]Hermans D., Spruyt, A. and Eelen, P. (2003) Automatic Affective Priming of Recently Acquired Stimulus Valence:

Priming at SOA 300 But Not at SOA 1000. Cognition and Emotion, 17, 8399.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10.1080/02699930302276

[4]Murphy, S.T, Monahan, J.L. and Zajone, R.B. (1995) Additivity of Nonconscious Affect: Combined Effects of Priming

and Expo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 589-602.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10.1037/0022-3514.69.4.589 [5]Rotteveel, M., Groot, P., Geutskens, A. and Phaf, R.H. (2001) Stronger Suboptimal Than Optimal Affective Priming.

Emotion, 1, 348-364.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10.1037/1528-3542.1.4.348

[6]Koschack, J., Hoschelchel, K. and Irle, E. (2003) Differential Impairments of Facial Affect Priming in Subjects with

Acute or Partially Remitted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s.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91, 175-18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10.1097/01.NMD.0000054934.26031.33

[7]Vermeulen, N., GodeFroid, J. and Mermillod, M. (2009). Emotional Modulation of Attention: Fear Increases But Dis-

gust Reduces the Attentional Blink. PLOS One, 4, e7924.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10.1371/journal.pone.0007924

[8]Niedenthal, P.M. (1990) Implicit Perception of Affectiv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Ex p erimental Social P sychology, 26,

505-527.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10.1016/0022-1031(90)90053-O

[9]杨丽珠, 蒋重清, 刘颖. 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和Stroop效应之对比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 2005, 28(4): 784-787.

[10]程九清, 高湘萍. 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衰退和反应竞争模型[J]. 心理科学, 2006, 9(2): 315-318.

[11]蚁金瑶, 刘明矾, 罗英姿, 钟明天, 凌宇, 姚树桥. 情绪图片应答的性别差异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14(6): 583-585

[12]吕勇, 张伟娜, 沈德立. 不同愉悦度面孔阈下情绪启动效应: 来自ERP的证据[J]. 心理学报, 2010, 42(9):

929-938.

[13]Gibbons, H. (2009) Evaluative Priming from Subliminal Emotional Words: Insights from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Related to Anxiety.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18, 383-40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10.1016/j.concog.2009.02.007

[14]Leventhal, A.M., Waters, A.J., Breitmeyer, B.G., Tapia, E., Miller, E. and Li, Y. (2008) Subliminal Processing of

Smoking-Related and Affective Stimuli in Tobacco Addiction. Ex p erimental and Clinical P sycho p harmacology, 16, 301-312.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10.1037/a0012640

[15]Villepoux, A., Vermeulen, N., Niedenthal, P. and Mermillod, M. (2015) Evidence of Fast and Automatic Gender Bias

in Affective Priming. Journal of Cognitive P sychology, 27, 301-309.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10.1080/20445911.2014.1000919

[16]柳恒超, 许燕, 周仁来. 阈下启动的恐惧和厌恶情绪对人际判断的影响[J]. 心理学探新, 2010, 30(1): 37-41.

[17]黄琼, 谢腾. 阈上/阈下呈现网络表情符号的情绪启动效应研究[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2): 120-122.

[18]Winkielman, P., Berridge, K.C. and Wilbarger, J.L. (2005) Unconscious Affective Reactions to Masked Happy versus

Angry Faces Influence Consumption Behavior and Judgments of Value. P ersonality and Social P sychology Bulletin, 31, 121-135.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10.1177/0146167204271309

[19]Andrews, V., Lipp, O.V., Mallan, K.M. and Konig, S. (2011) No Evidence For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with

Emotional Facial Expression Prime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35, 33-4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10.1007/s11031-010-9196-3 [20]Fabes, R.A. and Martin, C.L. (1991) Gender and Age Stereotypes of Emotionality.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张丽娜

Bulletin, 17, 532-540.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10.1177/0146167291175008

[21]Adams, R.B., Hess, U. and Kleck, R.E. (2015) The Intersection of Gender-Related Facial Appearance and Facial Dis-

plays of Emotion. Emotion Review, 7, 5-13.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10.1177/1754073914544407

[22]Hess, U., Adams, R.B. and Kleck, R.E. (2005) Who May Frown and Who Should Smile? Dominance, Affiliation, and

the Display of Happiness and Anger. Cognition & Emotion, 19, 515-536.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10.1080/02699930441000364

[23]Slepian, M.L., Weisbuch, M., Rule, N.O. and Ambady, N. (2011) Tough and Tender: Embodied Categorization of

Gende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 26-28.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10.1177/0956797610390388

[24]Hess, U., Adams, R.B. and Kleck, R.E. (2004) Facial Appearance, Gender, and Emotion Expression. Emotion, 4,

378-388.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10.1037/1528-3542.4.4.378

[25]Ekman, P. and Friesen, W.V. (1978) The 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Palo Alto.

[26]Keating, C.F., Mazur, A. and Segall, M.H. (1977) Facial Gestures which Influence the Perception of Status.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40, 374-378.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10.2307/3033487

[27]Zebrowize, L.A. (1997) Reading Faces: Window to the Soul. Westview Press, Boulder.

[28]Henley, N.M. (1977) Body Politics: Power, Sex,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29]Shields, S.A. (2000) Thinking about Gender, Thinking about Theory: Gender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Fischer,

A.H., Ed., Studies in Emo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Second Series. Gender and Emotion: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

pectiv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3-23.

[30]Brody, L.R. and Hall, J.A. (2000) Gender, Emotion and Expression. 2nd Edition, 447-460.

[31]Fischer, A.H., Rodriguez Mosquera, P.M., van Vianen, A.E.M. and Manstead, A.S.R. (2004) Gender and Culture Dif-

ference in Emotion. Emotion, 4, 87-94.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10.1037/1528-3542.4.1.87

[32]LaFrance, M., Hecht, M.A. and Paluck, E.L. (2003) The Contingent Smile: A Meta-Analysis of Sex Differences in

Smil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9, 305-334.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9-2556,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ss@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1、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联系:一方面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另一方面情 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区别:(1)从发生的过程看,情绪发生较早; (2)情绪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特点,情感有稳定性和深刻 性的特点; (3)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 2、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⑴动机作用; ⑵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⑶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⑷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3、人类表情的种类: ⑴面部表情; ⑵体势表情; ⑶言语表情。 4、婴儿啼哭的模式: ⑴饥饿的啼哭; ⑵发怒的啼哭; ⑶疼痛的啼哭; ⑷恐惧和惊吓的啼哭; ⑸不称心的啼哭; ⑹吸引别人注意的啼哭。

5、如何正确对待婴儿的哭: 善于观察,分辨啼哭原因,根据不同情况,给予适当处理。 6、笑的发展: ⑴第三周的新生儿开始出现清醒时间的诱发笑; ⑵两三个月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 ⑶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分辨的微笑。 7、恐惧的发展: ⑴最初的恐惧由巨大的响声或身体失重状态引起; ⑵4个月左右出现与知觉发展相联系的恐惧; ⑶六七个月的婴儿开始怕生; ⑷2岁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与想象相联系的恐惧情绪。 8、焦虑: ⑴陌生人焦虑:六七个月开始,8-10个月最为严重,一周岁后逐渐减弱。 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适应价值。 ⑵分离焦虑:六七个月开始,通常经历反抗、失望、超脱三阶段。 原因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 9、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⑴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 ⑵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⑶情绪和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内隐情绪启动效应的文献综述

内隐情绪启动效应的文献综述 一、情绪 (一)情绪启动 近年来,当启动刺激与探测刺激具有相同的情绪色彩时,控制组与实验组的反应会有明显的不同,这种情况被称之为情绪启动。这种情绪研究的发现为情绪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现代心理学产生不久以后,Williian James于1884年提出了被后人称为情绪的外周理论,但是由于情绪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困难,在其后的时间里情绪研究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情绪研究才出现了快速发展,早期情绪研究主要涉及情绪的生理唤醒、情绪脑机能定位、情绪的生理伴随模式、情绪发生序列、情绪与体内平衡、情绪与环境、条件性情绪反应、情绪与人格发展等课题。 情绪启动(affective priming)就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有相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一致时(如: 阳光母爱蟑螂死亡),与具有不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不一致时(如:蟑螂母爱阳光死亡)相比,在前一种情况下,对目标刺激(母爱死亡)的加工会更快和更准确,这通常就被称为情绪启动效应。 [1] (二)内隐情绪 为我们所熟知,弗洛伊德是无意识研究的先驱之一,在他的《性学与爱情心理学》中第三章就是对无意识情绪的阐述。他认为,本能是要寻求一种与观念或情感状态的结合。原始的本能与观念的结合之后就产生认知,而原始的本能与情绪情感状态结合后,就成为外显的情绪情感,两种结合过程之中都会伴随压抑影响作用,往往就把这种原始的观念和情感称为无意识观念和无意识情绪。而且弗洛伊德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无)意识,并且指出无意识对人的心理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就像上文所提到的,在20世纪60年代后,现在心理学开始蓬勃发展,认知革命开始,而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的研究也快速发展,因此内隐研究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也相对开始成熟。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表明内隐社会认知揭示了无意识认知成分参与有意识的社会认知过程。这些都为内隐情绪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什么是内隐情绪,当今研究中尚未有一致的可被所有人认可的界定,在1999 年,Kihlstrom在《无意识心理》中明确提出“implicit emotion”这个概念,表明 内隐情绪是指某种情绪状态所导致的经验思想和行动上的变化,这种情绪状态独 立于他/她对这种情绪状态的有意识的觉知。也就是说相对于个体意识到情绪、 情感及情绪状态知觉的外显情绪,内隐情绪则是归于一个人情绪状态引发的体 验、思想或行为的改变,而这种情绪状态的引发是阈下即无意识的。 [2] 二、内隐情绪的相关研究 目前内隐情绪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阈下刺激诱发内隐情绪并且因此产生的反应是被试可以觉察到的,即被试可以意识到自身的情绪反应;第二方面是阈下刺激诱发的内隐情绪并且因此产生的反应是被试不能察觉到的,即被试的内隐情绪变化是被试没有意识到的。 (一)阈下引发的内隐情绪并且有外显反应

情绪和情感的性质与功能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内心体验。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客观事物对人会有某种意义,因而人对这些事物也就会产生某种态度。这种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总是以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内心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例如,体育竞赛中取得优胜使人兴奋和愉快,亲人故去使人痛苦和悲伤,遇到蛮不讲理的人引起激动和愤慨,自然灾害可能引起震惊和恐惧,所有这些喜、怒、哀、乐、悲、恐、惊等,都是人的具有某种独特色彩的内心体验,这些体验是以人的不同态度为转移的。因此,情绪和情感也可以说是人对周围现实和对自己的独特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与人的特定的主观愿望或需要相联系的,有人把它们统称为感情(affection)。人们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既包括感情发生的过程,也包括由此产生的种种体验,因此用单一的感情概念难以全面表达这种心理现象的全部特征。在当代心理学中,人们分别采用个体情绪和情感来更确切地表达感情的不同方面。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如高兴时手舞足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愤怒时暴跳如雷。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短暂性,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而情感经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以及对美的欣赏等。作为一种体验和感 受,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又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过情绪来表达。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心理学主要研究感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因此较多地使用情绪这一概念。 (三)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一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又具有两极性,每个特征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一般地讲,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积极情绪是增力的,可 提高人的活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消极情绪是减力的,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 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激动是一种强烈的、外显的情绪状态,如激怒、狂喜、极度恐惧等,它是由一些重要的事件引起的,如突如其来的地震会引起人们极度的恐惧。平静是指一种平稳安静的情绪状态,它是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时的基本情绪状态,也是基本的工作 条件。 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如从愉快到狂喜,从微愠到狂怒。在情绪的强弱之间还有各种不同的强度,如在微愠到狂怒之间还有愤怒、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大怒和暴怒等。情绪强度的大小 决定于情绪事件对于个体意义的大小。 4.情绪还有紧张和轻松两极人们情绪的紧张程度决定于面对情境的紧迫性,个体心理的准备状态以及应变能力。如果情境比较复杂,个体心理准备不足而且应变能力比较差,人们往往容易紧张,甚至不知所措。如果情境不太紧急,个体心理准备比较充分,应变能力比较强,人就不会 紧张,而会觉得比较轻松自如。 社会行为特性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1.詹姆士一兰格情绪理论 詹姆士一兰格情绪外周学说是一种关于情绪的生理机制的观点,它是美国人詹懿和丹麦人兰格在1884年和1885年不约而同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情绪的主观体验(及主观上觉得的那种心理状态)只是情绪的生理变化的原因,而情绪的生理变化才是情舞心理状态的原因。詹姆士认为,通常的说法正是把这个因果关系弄颠倒了,在情绪这件事上,心理变化不是身体变化的原因。怕是什么?怕是心理活动;跑是什么?跑是身体活动。我们一般认为人是先害怕后逃跑,詹姆士认为是先跑后怕。心理活动不是身体活动的原因。 兰格的情绪理论与詹姆士的说法基本一致,不过兰格特别强调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如心跳等,而詹姆士所说的生理变化则是全部内脏的变化再加上肌肉的收缩,如:眼睛看见老虎?耳闻虎吼,于是,老虎的形象和声音通过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这两感觉器官传到大脑皮层,使我们产生了对于老虎的认识,即知道这是老虎,又联想至虎是野兽、很厉害、可能会吃人等(詹姆士认为这时候人还没有情绪,只是认识),是由大脑皮层的外导神经通路引起肌肉的收缩(一般人见到老虎就逃跑或上树,这些都是肌肉收缩);另外,还出现心跳和呼吸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唾液分泌减少等生理变化,这些变化通过内导神经通路传回大脑皮层,使人产生一种主观的体验,这就是情绪。也就是说,由感觉器官到大脑皮层(如看见老虎,知道是老虎,联想到老虎可能吃人等),这只是认识,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通过内导神经再传回大脑皮层,才有了情绪的体验或情绪的意识,这就是所谓的先跑后怕的具体过程。可见,詹姆士和兰格所说的情绪的体验或情绪的意识只是一团混乱的肌肉感觉和内脏感觉。例如,詹姆士认为愤怒就是心跳的感觉、呼吸的感觉、血压的感觉以及肌肉收缩的感觉。詹姆士一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的理论也因为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而引起了一些争论。可是不可否认的是该理论推动了许多第一流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去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一直到现在还未弄清楚。 2.心理分析学派的情绪理论 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症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学理论。经过20年的思考和经验积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成为一门系统的精湛理论。这一理论从外显和内隐的方面描述了内驱力、感情、冲突、心理和人格等现象。可被用来解释神经症和心理异常的起源和发展。从情绪的角度看,弗洛伊德把情绪放置在内驱力和无意识的框架之内的。 弗洛伊德认为情绪“是一个欲表露的源于本能的心理能量的释放过程”,这意味着他对情绪所持的理论是内驱力理论,他把情绪和动机过程联系在一起,说明这个过程中的本源的力是内驱力。他认为焦虑和忧郁是由能量压抑所引起,而能量的压抑与释放总是与内驱力的冲突联系在一起的。 弗洛伊德有时将情绪和无意识等同看待,使用了“无意识自罪感”、“无意识焦虑”等概念,认为情绪可以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但他也意识到把体验和感情视为无意识的看法不妥当,他认为焦虑的开始是对其感受到的威胁的事件进行无意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第九章情绪与情感

第九章-情绪与情感一、单选题 1."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 ( )的影响所致。 A.激情B.心境C.热情D.应激 2.在冯特提出的情绪三维理论中,下面哪一个维度不包含在其中( ) A.愉快一不愉快B.激动一平静C.注意一拒绝D.紧张一松弛 3.所谓 "人逢喜事精神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皆是 ( )的绝好写照。 A.心境B.激情C.应激D.情境 4.根据坎农一巴德情绪学说,情绪的中心位于 ( )。 A.内脏B.外周神经系统C.杏仁核D.丘脑 5.在情绪的认知理论中强调对刺激情景的评估作用的理论是 ( )。 A.拉扎勒斯的认知一评价理论B.沙赫特的二因素情绪理论 C.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理论D.伊扎德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6.当人处于应激状态下时会出现肌肉紧张、血压升高等反应,这是情绪的 ( ) 表现。 A.主观体验B.外部表现C.生理唤醒D.行为反应

7.詹姆斯一兰格的情绪理论主要强调的是 ( )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A.中枢神经系统B.植物性神经系统C认知评价D.动机水平 8.当个体遇到对其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时,会出现 "意识狭窄"现象,此时 ( )。 A.人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B.出现意识消失的情况 C.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D.对发生的鲁莽行为可以不负责任 9.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是以 ( )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A对客观事物的感知B个体的愿望和需要C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D个体的能力与人格 10.下面属于情绪而不属于情感的是 ( )。 A对艺术作品的欣赏B对祖国的热爱C助人为乐的幸福感D高考被录取带来的喜悦 11*.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 A.情绪 B.情感 C.心境 D.应激 12、内驱力其实就是()。 A生理性动机B社会性动机C内部动机D外部动机 13.在荒邻野外看见老虎,人们害怕,而看见动物园中笼子中的老虎,不但不怕反而高兴,这种现象说明: A.刺激决定情绪 B.认知决定情绪 C.生理唤醒决定情

第九章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九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学习目标 ?认识情绪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掌握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趋势及特点。 ?了解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和高级情感的发展,掌握幼儿依恋的特点。 基础知识 1、情绪和情感: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行为反应(态度)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如幼儿见到妈妈高兴,见到医生恐惧。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为(人和动物)所共有,而情感只有(人类)才有。 (2)情绪是(外现的、暂时的) 如:快乐、愤怒、恐惧、悲哀等。 情感是(内隐的、稳定的)。 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 二、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情绪是儿童心理活动的激发者。 ?如:情绪愉快,儿童愿意学习。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 ?(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推动幼儿的认知活动。 ?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 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如:幼儿喜欢猴子,不喜欢河马。喜欢观察猴子。 不同情绪状态对智力操作的影响(孟昭兰,1984,1985): ?1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 ?2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愉快情绪有 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惧怕等对婴幼儿智力操作不利。 ?3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倒U字相关,即适中的愉快情绪能使智力操作 达到最优。 ? 4 痛苦、惧怕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直线相关,即痛苦、惧怕强度越大,操 作效果越差. ? 5 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活动,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 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 (三)情绪对意识产生的作用----情绪促进了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复杂组织的形成。 ?婴儿最初的情绪体验就是最初的意识。 (四)情绪对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是儿童交往的重要手段。如:用表情(情绪的外部表现)与人交往。 ?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特别是在婴幼儿与人的交往 中占特殊、重要的地位。 ?婴幼儿掌握语言之后,表情仍然是婴幼儿重要的交流工具,它与语言一起共同实现

第九章情绪和情感

第九章情绪和情感 一、单项选择题 1.情绪情感是以哪种选项为中介的反映?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兴趣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了人的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成就感 3.热爱追求真理是哪种情感体验? A.道德感B.美感 C.理智感D.荣誉感 4.情绪情感是下列哪种选项关系的反映 A.现实与人B.人与人 C.生理与心理需要D.现实与人的需要 5.“易喜易悲、忽冷忽热”是情绪的哪种特性? A.兴奋性B.深刻性 C.稳定性D.效能性 6.“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下列哪种情绪状态?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8.“手舞足蹈”是人的 A.面部表情 B.言语表情 C.身段表情 D.外部表情 9.情感主要是指和下列哪种选项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A.生理需要B.交往性需要 C.成就需要D.社会性需要 10.情绪、情感是在下列哪种心理活动基础上产生的 A.态度B.动机 C.认识D.个性 11.“暴跳如雷、欢喜若狂”反映的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 应激 D.兴奋 二、填空题 1.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而产生的。 2.情绪情感的外部表情变化主要表现在为面部表情、和三个方面。 3.人的原始的情绪有快乐、、愤怒和。 4.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是,强烈、短暂、爆发的情绪状态是。 描述。 5.人的高级社会情感有道德感、和。 6.道德感有三个水平,即直觉的道德感、和。 7.心境状态的主要特点是非定向的。

8.理智感是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体验。 9.詹姆斯、兰格认为情绪产生于的活动;坎农、巴德则认为情绪的中心是。 三、名词解释 1.情绪 2.需要 3.心境 4.激情 5.应激 6.道德感 7.美感 8.理智感 9.表情 四、简答题 1.情绪、情感有什么区别? 2.情绪情感同认识过程的关系如何? 3.心境的特点及产生原因有哪些? 4.激情的特点及产生原因有哪些? 5.应激的特点是什么? 6.高尚道德情感包括哪些内容与形式? 7.表情动作有何意义? 8.情绪、情感过程有何作用? 五、论述题 1.怎样培养训练学生具有良好的心境? 2.怎样控制和调节人的激情? 3.怎样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调适不良情绪?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C 4.D 5.C 6.A 7.C 8.D 9.D 10.C 11.B 二、填空题 1.需要态度体验 2.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3.悲哀恐惧 4.心境激情 5.美感理智感 6.想象的道德感伦理的道德感 7.弥散性(感染性) 8.认识(智力) 9.植物性神经系统丘脑

情绪的功能

(五)情绪的功能 1、信号功能 情绪的信号功能表现在个体将自己的愿望、要求、观点、态度通过情感表达的方式传递给别人以影响他们,它是非言语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沟通中具有信号意义。如点头微笑、轻抚肩膀表示赞许;摇头皱眉、摆手表示否定;面色严峻表示不满或者问题严重等。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除借助言语进行交流之外,还通过情绪的流露来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意图。比如听朋友叙述不幸遭遇时,会一同落泪或表现出悲伤的情绪,传达自己的同情和理解的情绪情感,情绪的这种功能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绪信息和思想愿望。在社会交往的许多场合,人们之间的思想、愿望、态度、观点,仅靠言语无法充分表达,有时甚至不能言传,只能意会,这时表情就起到了信息交流的作用。比如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教师的一个眼神或者一个手势都会起到提示、警醒的作用。在表情当中,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更能突破一些距离和场合的限制,发挥独特的沟通作用。如马路两侧的熟人打招呼说话听不到时就可以通过招手和微笑来示意。 心理学家在对英语国家人们的交往状况进行研究后发现,在日常生活中,55%的信息是靠非言语表情传递的,38%的信息是靠言语表情传递的,只有7%的信息才是靠言语传递的。表情是比言语产生更早的心理现象,在婴儿不会说话之前,主要是靠表情来与他人交流的。表情比语言更具生动性、表现力、神秘性和敏感性。特别是在言语信

息暧昧不清时,表情往往具有补充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表情准确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表情去辨认对方的态度和内心世界。(香港有个心理方面的破案电视剧叫《读心专家》,就是靠观察人的微表情、微动作来看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从而推理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而抓住犯罪嫌疑人的。)所以,表情作为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被视为人际关系的纽带。在许多影视作品中,人们用情绪的表露代替了语言的表达,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更具感染力。 2、组织功能: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它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其组织作用还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当人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容易注意事物的美好方面,其行为比较开放,愿意接纳外界的事物。当人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容易失望、悲观,放弃自己的愿望,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 许多研究证明:通过各种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情绪对认知起着驱动和组织的作用。许多研究证明情绪对认知产生多方面的效应。其影响不仅在加工的速度和准确程度方面,而是可以在类别和等级层次上改变认知的功能,或在信息加工中引起阻断或干扰的质量变化。就是说,情绪不仅在量上影响认知,而且影响认知的结构。 (1)情绪作为一种脑中持续存在的状态,从整体上影响信息加工的发动、干扰和结束。即情绪的组织性功能随时对人的认知加工和行为反应发挥作用。有研究表明,一定强度水平的感情状态,或说心境,具有提高认知加工的效果;超高强水平的感情激活则干扰甚至阻

第三章、小学生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

第三章、小学生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 第一节、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一、情绪、情感及其功能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及其关系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和情感的中介。 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2)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是由感知觉引起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是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3)从表现形式上看:情绪体验强度大具有冲动性,伴有外部表现;情感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4)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人的情感是在大量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通过情绪表达出来的。) 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分类 (1)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不同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2)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应激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持续时间不可过长。) 2、情感的分类 从情感的社会内容看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1)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2)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 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2、动机功能(适度的紧张和焦虑能促使人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3、组织功能(积极的情绪情感具有调节和组织作用) 4、信号功能(情绪情感在人际之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5、健康功能(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各种疾病) 6、感染功能(共鸣和移情) 7、强化功能、迁移功能、疏导功能、协调功能 二、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一)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二)对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2)合理宣泄法 (3)意志调节法 (4)转移注意法 (5)幽默法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三、压力与自我防御机制 (一)压力 1、压力: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 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即应激状态。

第三章:情绪心理习题

第三章情绪心理习题 一、选择题 1.人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的()为中介。 A动机 B态度 C需要 D感觉 2.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 A情绪 B情感 C 心境 D应激 3.人们喜欢记住感兴趣的事物,对不喜欢的事物记忆起来十分吃力,这表明情绪具有()。 A适应功能 B组织作用 C动机作用 D信号作用 4.乐极生悲、破涕为笑,表明情绪和情感的特征具有()。 A 感染性 B情境性 C两极性 D移情性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明了情绪和情感的特征具有()。 A 感染性 B情境性 C两极性 D移情性 6.人在快乐或悲哀气氛的情境中,会产生快乐或悲哀感,这表明情绪和情感具有()。 A 感染性 B情境性 C两极性 D移情性 7.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A 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8.“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说明情绪状态是()。 A 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9.人对认知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称之为()。 A 美感 B理智感 C 道德感 D成就感 10.个体被善或恶的时候现象所激起的情感状态,称之为()。 A 美感 B理智感 C 道德感 D成就感 11.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着人的()而产生的,他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反映。 A认知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心理特征 D心理状态 12.“手舞足蹈”属于()。 A言语表情 B体态表情 C面部表情 D符号表情 13.下列关于情绪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情绪的发展要早于情感 B.情绪比情感稳定 C.情绪表现外显性 D.情绪的生理性 二、填空题 1.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是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它的变化似乎通

不同吸引度和唤醒度图片的情绪启动效应

不同唤醒度和吸引度的情绪图片的启动效应 张晓晓 1118403037 摘要 考察了不同唤醒度和吸引度图片对于启动效应的影响。被试为苏州大学在校本科生30名。在平时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实验材料的相貌对于被试的判断有明显的影响,所以在本次试验中,启动刺激材料的吸引度也作为其中的一个维度。本实验在严格控制情绪材料的条件下,以不同唤醒度和吸引度的材料作为启动刺激,以经过挑选的中性效价的情绪图片作为靶刺激,通过这样的设计来了解情绪的启动效应。结果表明:启动刺激材料的吸引度与启动效应之间呈现正相关,而唤醒度则没有发现它与启动效应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 1.前言 在心理学的发展中,人们认为人类总是潜意识地按照“积极/高兴”和“消极/不高兴”评价周围环境。在情绪或态度的现有理论中,研究表明个体只需少量认知资源就能快速评价刺激的情绪含义,并影响随后的情绪与认知。这些观点在近二十年里,获得了许多实验证据的支持,其中最直接的是情绪启动研究。该研究先呈现不同效价的启动刺激200ms,间隔100ms后呈现不同效价靶刺激,此时SOA为300ms(SOA指从启动刺激开始呈现到靶刺激开始呈现的时间间隔),当启动刺激与靶刺激效价一致时(如癌症———丑陋)所需反应时比不一致时(如生日———丑陋)更短。因形成意识反应策略并影响随后反应至少需要SOA为500ms,因此如果SOA为300ms时,启动刺激影响了随后的靶刺激反应,可将该过程视为自动、无意识的。可见,情绪启动研究一方面深化了传统的启动范式,将该范式扩展至情绪的研究。另一方面为探索无意识情绪提供了良好的方法和新的途径。此外,该研究因具有直接测量方法所无法取代的优势,现已成为研究态度自动激活的首选方法。鉴于其重要的研究意义,情绪启动研究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并且成为较活跃的领域之一。 Bower在80年代初提出了关于情绪和记忆联想网络模型(association net work model of memory and emotion)①,他认为,情绪或记忆是这个网络上的结点,其他部分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这些结点的变化。造成这些变化的可以是任何刺激,如听觉,视觉,语言的,也可以是其他的,对情绪结点的刺激,可以引发扩散性的兴奋,这种兴奋可以降低与此有关结点的感觉阈限,如情绪关联词语等。90年代,有人又提出了“无意识情绪模型”(Model of Nonconscious Affect)②.这个模型有种:一是添加模型,认为某些无意识的刺激会诱发人的某种情绪模式的产生,促使人们出现一种弥散性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通过无意识的方式添加到其他状态之中,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③第二个模型是注意模型(Attention model),这个模型认为,具有情绪刺激的信息会更多的引起人们的注意,当A察觉到B 的细微的情绪的变化,A会更加注意B的情绪变化,当人们察觉到情绪变化的时候,就必然会引起注意。④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很多人研究不同性质和特质的刺激对记忆过程的影响,因此认知过程的启动效应的研究开始了。人们通过实验的方法去验证。比较早的对Bower的模式进行验证的是Murphy和Zajonc R N B,他们提出了情绪首因效应假说。他发现情绪和其他认知现象一样存在情动效应,如果这种情绪是无意识的,这种情绪就成为了人们对事物反应的一个部分,是人的活动有了情绪色彩。⑤之后Challis 和Krane对不同启动状态下词语认知的速度进行研究,发现期待能够启动的情绪状态下(无论是否积极)词语认知速度快于中性状态下的认知速度。⑥ 情绪面孔的启动效应主要是研究情绪面孔的效价及唤醒度和启动效应的关系。总结以往

【人力资源】基础心理学2情绪情感资料

一、单选题: 1、按情绪状态可把情绪分为()。(5.0分)(回答错误) A、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B、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 C、心境、激情、应激 D、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解析:按情绪状态,就是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2、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是对()的分类。(5.0分)(回答错误) A、情绪 B、基本情绪 C、情感 D、情绪状态 解析:人的高级情感包括很多种,主要的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此外还有宗教情感,母爱等等。 3、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可以调节和促进活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则可破坏和瓦解活动,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5.0分)(回答正确) A、动机功能 B、组织功能 C、适应功能 D、信号功能 解析:情绪和情感的功能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4、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权衡利弊拿不定主意时的矛盾心情是()。(5.0分)(回答正确) A、双重趋避式冲突

B、双趋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避式冲突 5、表情包括()。(5.0分)(回答正确) A、外部表情和内部表情 B、面部表情、动作表情和言语表情 C、音调表情、节奏表情和速度表情 D、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解析: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模式——表情,包括:面部、身段和言语。 6、表情的产生()。(5.0分)(回答正确) A、是先天遗传的结果 B、既有先天的,又有后天学习模仿的成分 C、是后天学习得来的 D、是在人身上建立条件反射的结果 7、()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5.0分)(回答正确) A、人格 B、情绪和情感 C、动机 D、需要 解析: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8、意志行为的基本阶段分为()。(5.0分)(回答正确) A、初始阶段和结果阶段

阈下情感启动范式下的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8), 1171-1178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b6260763.html,/10.12677/ass.2018.78172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under the Paradigm of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Lina Zhang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Jul. 19th, 2018; accepted: Aug. 2nd, 2018; published: Aug. 9th, 2018 Abstract Researches showed that the disparate facial featur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will affect the percept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On the same baseline, women are more likely perceived to be happy, surprised and fear, whereas men are angry, which is called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We utilized the three-factor mixed experiment design, 2 (gender of priming image: male, fe-male) × 3 (emotion of priming image angry, happy, neutral) × 2 (gender of subject: male, female), to examine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under the paradigm of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The subjects need to assess target images are happy or not when encountering evaluative catego-rization task. Then we analyze the data that is estimated “happy” using the repetitive measure of varianc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ender of priming image and emotion of priming image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1, 35) = 7.064, p < 0.01;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en priming “happy” emotion whatever the happy priming or neutral priming.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there exists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under the paradigm of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Keywords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阈下情感启动范式下的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 张丽娜 西南大学,重庆 收稿日期:2018年7月19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2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9日

心理学-第七章 情绪和情感

第七章情绪和情感 一、单项选择题 1.情绪和情感所反映的是()。 A.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 C.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情绪、情感的外在行为表现是()。 A.热情 B.表情 C.激情 D.心情 3.渴求知识的人得到一本好书会感到满意,无端遭到攻击会感到愤怒。这说明情绪的产生是以个体的愿望或()为中介的。 A.认知 B.意志 C.思维 D.需要 4.小明即将上考场,感觉心跳加速,有点微微出汗,这属于情绪情感的()。 A.主观体验 B.外部表现 C.生理唤醒 D.认知活动 5.“知之深,爱之切”说明了()对情感的影响。 A.认知 B.意志 C.需要 D.个性 6.下列不属于基本情绪的是()。 A.快乐 B.焦虑 C.悲哀 D.愤怒 7.“易感情用事”一般发生在()情绪状态下。 A.心境 B.紧张 C.激情 D.应激 8.“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理智 9.由于缺乏准备,不能处理,不能驾驭或摆脱某种可怕或危险情景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是()。 A.快乐 B.悲哀 C.愤怒 D.恐惧 10.()是幼儿两种最基本的肯定情绪。 A.高兴和喜悦 B.高兴和快乐 C.喜悅和兴趣 D.快乐和兴趣 11.中等程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这体现了情绪的()功能。 A.适应功能 B.动机功能 C.信号功能 D.组织功能 12.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13.学生临考的怯场属于()。 A.心境 B.理智感 C.应激 D.激情 14.车祸、地震、水灾等突如其来的灾难引起的情绪体验是()。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热情 15.“灰心丧气”、“见花落泪”、“对月伤神”的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抑郁 D.焦虑 16.“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是()。 A.愤怒 B.恐惧 C.应激 D.激情 17.小杨在月考中进步了,这段时间他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这种情绪状态是()。 A.应激 B.激情 C.狂喜 D.心境 18.“捧腹大笑”、“手舞足蹈”体现的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19.“乐极生悲”、“破涕为笑”、“喜极而泣”等成语说明了人的情绪的两极()。 A.不可调和性B.因一定条件而相互转化C.具有社会性,可相互调节和控制D.可以找到平衡点20.“心有余悸”是描写人在恐惧中的()。 A.心境状态 B.应激状态 C.激情状态 D.热情状态 21.高兴时手舞足蹈、恐惧时手足无措的情绪表达方式是()。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作业题)

第三章作业题 一、选择题: 1.情绪体验的分类是()【多选】 A.积极 B.愉快 C.消极 D.悲伤 2.人类的表情主要有()【多选】 A.面部表情 B.体势表情 C.动作表情 D.言语表情3.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趋势表现在()【多选】A.社会化 B.丰富化和深刻化 C.情景化 D.自我调节化 4.幼儿的高级情感包括( ) 【多选】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幸福感5.新生儿有三种基本情绪,它们是() A.怕怒爱 B.痛苦厌恶微笑 C.怕怒喜 D.痛苦悲伤兴趣 6. 幼儿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 A.哭恐惧 B.哭焦虑 C.焦虑恐惧 D.焦虑害怕

7. 婴儿产生陌生人焦虑的时间是() 、7个月后个月后C.一岁左右个月后 8. 婴儿出现分辨的微笑的时间是() 个月个月个月个月 9.幼儿情绪调控的手段除了回避策略和破坏策略,还包括 () A.建构性策略 B.求助策略 C.行为策略 D.破坏策略 二、判断题: 10.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 11.情绪直接驱动儿童、促使儿童去做出某种行为,或抑制 某种行为。() 12.幼儿情绪情感的深刻化首先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关。()13.家庭是幼儿获得情绪掩蔽能力的第一渠道。() 14.情绪比情感发生得晚。() 15.情感有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绪比较内隐。()16. 幼儿的情绪诱因开始以生理性为主,逐渐转化为以社会性为主。( )

17 . 幼儿的分离焦虑与依恋有关。( ) 18. 幼儿运用表情的能力比理解情绪的能力强。() 三、概念解释 19.情绪(情感) 20.表情 21.情绪动因 22.情绪调控 23.情绪掩蔽 四、问答题 1. 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 2. 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3.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第五节 情绪情感的功能

第五节情绪情感的功能 在人类生活中,情绪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情绪与动机的关系十分密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情绪具有激励作用 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有时我们会努力去做某件事,只因为这件事能够给我们带来愉快与喜悦。从情绪的动力性特征看,分为积极增力的情绪和消极减力的情绪。快乐、热爱、自信等积极增力的情绪会提高人们的活动能力,而恐惧、痛苦、自卑等消极减力的情绪则会降低人们活动的积极性。有些情绪同时兼具增力与减力两种动力性质,如悲痛可以使人消沉,也可以使人化悲痛为力量。 (二)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 情绪也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出现,情绪的表达能够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所以,情绪也被视为动机潜力分析的指标,即对动机的认识可以通过对情绪的辨别与分析来实现。动机潜力是在具有挑战性环境下所表现出的行为变化能力。例如当个体面对一个危险的情境时,动机潜力会发生作用,促使个体做出应激的行为。对这个动机潜力的分析可以由对情绪的分析获得。当面对应激场面时,个体的情绪会发生生理的、体验的以及行为的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告诉我们个体在应激场合动机潜力的方向和强度。当面临危险时,有的人头脑清晰,沉着冷静地离开;而有些人则惊慌失措,浑身发抖,不能有效地逃离现场。这些情绪指标可以反映出人们动机潜能的个体差异。 二、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情绪情感对于人们的认知过程具有影响作用,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积极的组织功能,而不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消极的瓦解功能。 (一)促进切能 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耶尔克斯--道森定律说明了情绪与认知操作效率的关系,不同情绪水平与不同难度的操作任务有相关关系。如图7-2所示,不同难度的任务,需要不同的情绪唤醒的最佳水平。在困难复杂的工作中,低水平的情绪有助于保持最佳的操作效果;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中等情绪水平是最佳操作效果的条件;在简单工作中,高情绪唤醒水平是保证工作效率的条件。总之,活动任务越复杂,情绪的最佳唤醒水平也越低。我们了解了情绪与操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就能更好地把握情绪状态,使情绪成为我们认知操作活动的促

第3章 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第3章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自我防御机制的功能是【】 A.信号功能 B.保持心理平衡 C.正面面对创伤 D.指向功能 2.“怒发冲冠”这个词语所描写的心理活动是【】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过程 3.有些残疾人通过惊人的努力而变成世界著名的运动员;有些口吃者可成功地变成一位说话流利的演说家。这属于【】防御机制。 A.抵消 B.移置 C.反向形成 D.过度代偿 4.“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意志缺乏【】的表现。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韧性 5.高兴时手舞足蹈、恐惧时手足无措的情绪表达方式是【】 A.面部表情 B.姿态表情 C.言语表情 D.语调表情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2013年滨州阳信)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热爱感 7.下列有关情绪的性质表达不正确的是【】

A.情绪与动机关系不密切 B.情绪是主观意识体验 C.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控 D.情绪为刺激所引起 8.以下哪种现象是反映人的心境的情绪状态【】 A.望梅止渴 B.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C.人逢喜事精神爽 D.朝三暮四 9.“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这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的功能是【】 A.信号功能 B.调控功能 C.激励功能 D.健康功能 10.事业心、荣誉感属于【】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心境 11.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济南市中)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12.由于缺乏准备,不能处理,不能驾驭或摆脱某种可怕或危险情境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是【】 A.快乐 B.悲哀 C.愤怒 D.恐惧 13.信息加工过程中记忆三个过程是指【】 A.转换、编码和存储 B.编码、储存和提取 C.识记、保持和遗忘 D.识记、保持和再现 14.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满腔愤怒,难以回敬,转而踢倒身边的板凳,把对妈妈的怒气转移到身边的物体上。这是【】防御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