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家训、宗规》

《谢氏家训、宗规》
《谢氏家训、宗规》

《谢氏家训、宗规》

《谢氏家训、宗规》据《泗门谢氏宗谱》记载,泗门谢氏为炎帝之后,西周申伯为得姓始祖。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申伯三十六世孙谢衡(官国子祭酒)为避永嘉之乱,携全家由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辗转来到会稽郡始宁县东山(今属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镇)定居,史称东山谢氏。初时,东山谢氏门第并不显赫,后因谢安、谢玄、谢灵运、谢朓等名人辈出而成为与琅琊王氏齐名的江左望族。特别是谢安,四十四岁时东山再起,以少胜多取得淝水大捷,卒谥文靖,赠太傅,追封庐陵郡公,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五代时,谢安十六世孙谢造任台州同知,从始宁迁居台州临海。至南宋孝宗乾道年间,谢造十世孙谢深甫以进士入仕,官至右丞相,卒谥惠正,赠太傅,加赠太师,追封鲁王。其孙女谢道清被选为理宗皇后,在度宗、恭宗朝两度垂帘听政,累尊为寿和圣福皇太后、太皇太后。在元兵即将攻陷临安之际,谢道清颁“国戚避乱”诏,遂有谢深甫六世孙谢长二自临海徙居余姚县东山乡汝仇湖之第四门(今泗门镇),是为泗门谢氏之发端。明成化五年(1469),泗门谢氏已繁衍至十世、五百余人。泗门谢氏八世祖谢莹有感于族人相遇于途,竟不知名表之称呼、尊卑之名分,而倡议立谱。

为使世系清晰明了,他把泗门谢氏分为十八房。十八房各立分房祖,谢莹本人即二房分房祖。同时,谢莹还撰了二十八个字作为自他以后二十八世子孙的排行字辈。后代子孙即使散居各地,相遇于途,只要问其名字,尊卑之序昭然。如谢莹字怀玉,他的儿子谢恩字公觐。泗门谢氏现已传至“宗”字辈。这二十八个字为:怀公于中用行志,秉亮循常宜守嗣。嘉茂显荣隆本宗,世美允传思永济。谢莹生于明永乐五年(1407),卒于明成化九年,历官浙江布政使司从事,光禄寺珍馐署丞,福建布政司都事。任福建布政使司都事时,会朝廷征剿邓茂七农民起义,谢莹设计攻陷邓部所占据的官台山后,只擒戮为恶首领数人,而对数万因贫穷而被迫入寇的胁从进行宽宥。闽省百姓因此感恩戴德,交口传诵“谢都事”。此事载于明史,通过明清两代流传甚广的佛教劝善书《了凡四训》喻于民间。谢莹的长孙,即明代状元宰相谢迁。传说谢迁出生那年,谢莹新建了一幢房子做书房。正当新房落成,准备发动众人搬迁时,适逢儿媳邹氏做产。谢莹以《诗经》中“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给新生孙儿取名迁,字于乔,号木斋。此书房即今状元楼,亦是谢迁幼年读书处。成化十年,谢迁举浙江乡试第一(解元),次年复举进士第一(状元),授修撰,累迁左庶子。孝宗居东宫为太子时,谢迁为讲官。孝宗即位,宦官郭镛请预选妃嫔备六宫。谢迁上言,以为不可,孝宗从之,进少詹

事兼侍讲学士。弘治八年(1495),诏同李东阳入内阁参预机务,因居丧力辞。服丧期满进詹事,兼官如故。皇太子出阁,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上疏劝太子亲贤远佞,勤学问、戒豫逸,孝宗嘉之。尚书马文升以大同边警,饷馈不足,请加南方两税折银。谢迁谓:“先帝以南方赋重,故折银以宽之,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且足国在节用,用度不节,虽加赋,奚益?”尚书倪岳亦争之,此议遂罢。孝宗晚年,内府宦官作奸玩法,御马监腾骧四卫以禁军自恃,不录兵部,虚报名额,冒领军饷。孝宗欲革除此等弊政,令谢迁拟旨禁约。谢迁说:“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孝宗允之。谢迁仪观俊伟,秉节直亮,与刘健、李东阳同辅政,而谢迁见事明敏,善持论,时人为之语:“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天下称贤相。”武宗即位后,屡加谢迁少傅兼太子太傅。按明制,其曾祖谢原广、祖父谢莹、父亲谢恩同时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明武宗是历史上有名的荒诞之君,日事游玩,嬉戏无度。正德元年(1506),谢迁数次劝谏武宗无果,因求退职,武宗慰留之。又上书请诛太监刘谨,未获准,遂与刘健一同致仕。刘谨因此对谢迁耿耿于怀,附刘瑾入阁的焦芳亦恨谢迁举王鏊、吴宽代已,便罢谢迁季弟谢迪及仲子谢丕为民。正德二年三月,刘谨矫旨将谢迁、刘健等五十三人

定为奸党,其中还有余姚人王阳明、牧相。正德四年二月,朝廷又加重对谢迁的处分。刘谨等以浙江应诏所举怀才抱德之士,如余姚周礼、徐子元、许龙、上虞徐文彪皆谢迁同乡,欲治谢迁“徇私援引”罪,并欲逮捕谢迁,籍其家产。虽经李东阳竭力排解,但焦芳认为“纵轻贷,亦当除名”。旨下,令周礼等戌边。尚书刘宇复劾浙江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以访举失实罚米、削籍,且诏“自今余姚人毋选京官,著为令”。是年十二月,又夺谢迁诰命诏,追还所赐玉带服饰,同时夺诰命者如刘健、尚书马文升、刘大夏、韩文、许进等六百七十五人。正德五年八月,刘瑾因谋逆事发被诛,谢迁才官复原职,仍致仕家居。史载谢迁家居时喜接后进,仲子谢丕尤加意奖掖。谢丕字以中,号汝湖,因父祸罢官后,于泗门创东山、丛桂两座书院。其立教重经义,治事有宋湖学风,就读的吕本、邹绚、诸燮、胡安、徐九皋等皆隽异之材,后多有所成就。正德六年,在谢迁的倡议下,谢丕于在第四门附近(今后塘河社区)建谢氏宗祠,虽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至今犹存。明世宗即位后,遣使来泗门慰问谢迁。又起用谢迪为江西右参议,谢丕复官翰林。嘉靖二年(1523),世宗复诏有司存问,浙江守巡诸官亦时至问安。为此,谢迁特改建府第前东南角的一座小桥,以“万岁问安”之意取名“万安桥”。嘉靖六年,大学士费宏去职,举谢迁自代,张璁亦力举谢迁。世宗乃遣行人奉手敕“即

家起之”,命抚按官敦促上道。谢迁时年七十九岁,不得已受命。至京,授少傅、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谢迁居位数月,力求去职。世宗待之愈厚,以天寒免朝参,除夕赐御制诗,病则遣医赐药。次年三月,终于获准辞职归姚。嘉靖十年,谢迁卒于家,年八十三,赠太傅,谥文正。谢迁是谢氏历史上第三位赠太傅的高官,与晋太傅谢安、宋太傅谢深甫并称“古今三太傅”,泗门谢氏也由此获得“太傅世家”的美誉。自谢迁中状元后,弘治十二年,其季弟谢迪中二甲第三十七名进士;弘治十八年,仲子谢丕又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短短三十年间,一门三进士,且父子两人位列鼎甲,实为科举史上所罕见。谢迁入阁后,还惠及各房,族中有多人因他的提携而出仕,民间有“官夹笆”之说,来形容明代泗门谢氏仕宦之多。直至清末,泗门谢氏累世簪缨,官宦不绝。嘉靖中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严重。谢迁的玄孙谢志望出资募集乡勇五百人,豫为防御。嘉靖三十四年六月,屡败倭寇于绍兴蛏浦、东关、白洋等地。十月,倭寇自奉化入四明山,谢志望考虑到梁弄斤岭为余姚、上虞两地要害,先据之以为堡垒。时兵道檄指挥张佑前来守御,相约官兵守岭中,谢志望伏佑岭左为奇兵。倭寇至,谢志望率乡勇迎战,自卯时至申时,伤亡相当,而张佑怯战,匿不敢出。谢志望奋呼陷阵,手斩倭寇三人,矢尽援绝,遂被害。家奴草地蛮、车三、长三、沈阳、永勒亦一并战死。次年,朝廷

下旨赠谢志望太仆寺丞,并在绍兴府城赐建褒忠祠。明末辽东兵起后,泗门谢氏中不乏舍弃身家性命、奋起抗击异族入侵的仁人志士。崇祯十一年(1638)九月,皇太极命睿亲王多尔衮、贝勒岳托联合蒙古入关。泗门人谢秉谦奉命守济南,次年春城破,谢秉谦殉难。谢秉谦是天启二年(1622)进士,字益之,号克斋,历官南京、福建、北京、湖广道御史。清顺治二年(1645)六月,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授泗门人谢正谦为襄武将军。次年五月,钱塘江失守。谢正谦叹回天无力,跨铁骑自沉于曹娥江。时泗门谢氏在鲁王监国政权中任职的尚有谢正谟,授参将;谢正让,授都督大元帅,封襄勤伯,掌将军印;谢遂升,授副将。鲁王兵败后皆自尽殉节。《谢氏家训二十四条》一、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此四语,当终身服膺。二、举止要安和,毋急遽怠缓;言语要诚实,毋欺妄躁率。三、见人之善扬之,见人之恶掩之。彼之于我,亦如是矣。四、内外亲族,无论尊长同列,皆当以礼接之。毋得简傲笑谑,不恭不敬。五、交友,所以辅德也。须亲直谅、多闻者,远便僻、柔佞者。六、治家之余,日取经史传记三五百言读之,以养德性,以长识见。毋博弈嬉戏,虚费时日。七、作家,但得衣食、祭祀、宾客之费无缺,足矣。毋过求赢余,为世所讥。八、凡邻里亲故,平昔善良,倘有婚姻丧疾应助者,即量力助之。毋慕豪侠之名,轻意肆

志,贻忧父母。其无赖之人,当敬而远之,一与交游,为患不小。九、人之生死,秉于有生之初。世俗愚昧,多倾家荡产听于巫祝,深可悯笑。神聪明正直,岂邀人祭祀,以为祸福?戒之戒之!十、田亩差役,承事官府,必诚必信。如有所费量,于人户均取。毋损人利己,暴敛多科。本户钱粮,尤当蚤为完纳。十一、世之生事诈人者,亦必伺人有过,然后起衅。我若无缺,彼虽凶恶,岂敢凌我谨守礼法之人。十二、不可习学吏事,为人写状害人,以干阴谴。十三、饮酒随量,不可过度,以灭德丧仪。十四、待奴仆小过,宜以理谴责,毋轻出恶言,非理挞辱。若有故犯,则重惩不恕。十五、讨租讨债,宜善言催取。彼贫民岂无羞恶?遽出恶言,在我亦有所不忍。十六、蚤起夜眠,闻犬吠声即起。有盗徐逐之,勿急追。十七、日逐衣食及冠婚丧祭、亲故往来,量入为出,务从节俭。毋暗举债息,外示有余。十八、书画要时时收拾,毋轻假人,俾狼藉毁失。十九、买田,须择有水有佃户处,否则抛荒赔税,贻患子孙。至于卖田之人,定因缺乏,田价宜公平,勿用轻等色银,使其亏损。二十、营造房屋,先须打点物料完备,又量我衣食有余,方可鸠工。如轻信他人言,遽兴土木,室成而用竭,悔不可追。大厦尤不可妄建。二十一、四门面湖背海,田亩无多,岁尝缺三月之食。今于秋成时,不拘谷麦,尽力收贮。俟布种时,族党有不足者,平粜与之,免其高价远买。而吾仍不失本资,又可

为来年储备之计。二十二、种田养蚕,及一切裨益家务者,皆宜留心整理。勤则有余,怠则不足,不能备述,当随时处置。二十三、凡造一应器皿,务从朴素。毋雕刻花卉,擅用朱砂,违法费财。二十四、陶朱公云:若要富,养十牝。勤种不如杂养,此之。泗门谢氏八世祖明赠少傅谢莹立《谢氏宗规六条》一、禋祀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冬至,一阳之始,以祀始祖,礼也。然当灌献之际,或则跛倚,或则笑谑,非所以致孝,享交神明也。各房长申明:禋祀之礼,毋得玩亵,以自贻羞。二、序齿宗祠之礼,所以序昭穆也。近见谒祠奉祀,尊卑不秩,子进父前,弟居兄左,至无等也,至犯上也。房长严饬子弟,东西序立。东序以西为上,西序以东为上,昭与昭齿,穆与穆齿,亲亲长长之道在焉。勿云小节,猥尔顽心。三、肃仪礼必有赞,所以肃威仪昭,诚敬也。赞唱不设,进退无序,拜兴无节,踉跄抵触,礼度奚存?房长各择贤明子弟二人,立为宗相,对立鸣赞。威仪既肃,诚敬自生。如曰繁文,便非致孝。

四、上爵古者再命齿于族,三命不齿,贵贵之道也。当致祭时,无职者分列东西。而中行留地丈余,有爵位者立中行之东,以西为上,其甲乙榜贡监生员。立中行之西,以东为上,而班次仍遵昭穆。则贵贵之中,不违长长之道。知礼者,允宜共鉴。五、优老优老,所以尊祖,亦以辨贤也。今我族有事,房长仆仆道途,子弟安坐而议其后。悖礼忍心,于斯

为甚。兹定经制:房长各择子弟之公忠贤明者一二人立为宗正,以资参议;材具优长者三四人立为宗干,以充办事。公议之日,各陈所见,宗正参酌其是非,而宗长据至是者行之,分命宗干奔走办事,宗长则受其成焉。老老贤贤,一举两得矣!六、劝善善善恶恶,秉彝之良。而有善者,即有恶者。习之相远,无以旌别,而激劝之故耳。凡我族有敦德崇善孝悌廉节之事,则于元旦谒祠后,揖其房长,曰:某有某某善行,为宗族光,此某房之佳子弟也。召之始祖前,赐之酒,簪花于冠,以旌奖之。其不孝不悌不公不法者,则告其房长,曰:某作某某不善,干犯法纪,为宗族羞,此某房之不肖子弟也。也呼至始祖前,戒饬之。其人能悔悟自新,则于次年元旦,亦赐酒簪花,以激励之。如不悛,则再严饬之,饬之不改,则上告始祖,削谱除名,不许入祠。

泗门谢氏十八世祖清郡庠生谢秀岚立

中国古代家训书目提要

中國古代家訓書目提要 《顏氏家訓》最棒的家訓,魏晉時期的 《顏氏家訓》七卷二十篇。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撰。此書“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 之推字介,琅琊人士,生處南北朝時期,時值南北分裂割據,戰爭頻繁,兵連禍結,之推一生而三化,後人謂其“自取身榮,不存國計”,故此,顏氏此書,雖乍玄乍釋,時而說“神仙之事,未可全誣”,時而說“歸周、孔而背釋宗,何其迷也”,但其“留此二十篇之目的”還是在於“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業”。 今觀其書,於世故人情深明利害,且質而明,詳而要,平而不詭。是以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道曰“古今家訓,以此為祖”;袁衷《庭幃雜錄》言“六朝顏之推家法最正,相傳最遠”。且顏氏對於佛教之流行,玄風之複扇,鮮卑語之傳播,俗文字之盛興,均有較為翔實之記載。此書對於研究南北諸史、漢書、儒道兩家的經典釋文和《文心雕龍》均可做參考。音辭一篇尤為治音韻學者所當措意。雖然如此,書中不乏男尊女卑之古見,亦有侈談因果、全身免禍、明哲保身之思想,此則當與之推一生命運相聯繫。 書《隋志》不著錄,《唐志》、《宋志》俱作七卷,今本止二卷。錢曾《讀書敏求記》載有宋鈔淳熙七年嘉興沈揆本七卷。以閣本、蜀本及天臺謝氏所校五代和凝本參定,末附考證二十三條,別為一卷,且力斥流俗並為二卷之非。今沈本不可複見,無由知其分卷之舊,姑從明人刊本錄之。然其文既無異同,則卷帙分合,亦為細故,惟考證一

卷佚之可惜耳。今人王利器撰有《顏氏家訓集解》,並附各本序跋、顏氏傳及其全部佚文,迄今為止,最為完備。 《帝範》唐朝的家訓(帝訓) 《帝範》四卷。唐貞觀二十二年太宗文皇帝禦撰,以賜太子者也。言簡意賅,論證有據,凡帝王之細,安危興廢,鹹在茲焉。 新、舊《唐書》皆雲四卷。晁公武《讀書志》僅載六篇。陳振孫《書錄解題》亦題曰一卷。此本載《永樂大典》中,凡一十二篇,首尾完具。後有元吳萊跋,謂征南夷時,始見完書。考其事在泰定二年。蓋此書南宋佚其半,至元乃複得舊本,故明初轉有全文也。《唐書·藝文志》載有賈行注。而《舊唐書·敬宗本紀》稱:寶曆二年,秘書省著作郎韋公肅注是書以進,特賜錦彩百疋。是唐時已有二注。今本注無姓名,觀其體裁,似唐人注經之式。而其中時稱楊萬里、呂祖謙之言,蓋元人因舊注而補之。其詞雖不免冗贅,而援引頗為詳洽,足資參考。惟傳寫多所脫誤,《四庫全書》謹旁考諸書,一一厘訂,各附案語于下方,仍依舊史,厘為四卷,以複其舊。

家风家训优秀征文作品

一等奖 (一) 纯朴家风源远流长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祖上传下来的某种风气、习俗,与这个家庭的兴衰荣辱相辅相成。良好的家风,是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耳濡目染,代代相传的无声教育。 我的祖上是从山东登州府海盐县过来的。祖辈拖家带口,长途跋涉,相中了青松岭三道沟这个地方。三道沟有三条沟,其中西南沟最深最宽。沟里长着树,蕴着水,聚集了满沟的灵气。曾祖父把房子建在沟口的平台上,自己脱坯垒墙,燕子衔泥式筑成了温馨的家。我的祖辈在这里扎下了根,生儿育女,一代代繁衍,曾祖父身体力行,勤俭持家,于生活的琐碎中衍生出的纯朴家风世代相传。 祖父的一生似富有传奇式色彩,在父母的讲述中渐渐走进我的记忆中的。祖父在走社会时是个生意人,贩卖杂粮、山货等,牵着一头驴终日行走于崎岖的山道间。祖父那时的理念就很新,不甘心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走南闯北的阅历使他长了见识,也富裕了家庭的生活。祖父终日躲避着生产队长的眼睛,含辛茹苦地往返于**、凌源、平庄之间,崎岖的山道上洒下了祖父辛勤劳动的汗水。 那年夏天庄稼疯长,祖父的担子刮倒了道边的庄稼。生产队长借机把祖父抓了起来,交给公社的工作组。他们盲目缺少温度,却有着狂热的冲动,无数的拳脚雨点般打在祖父的身上。祖父宁肯挨打,蹲大狱,也决不屈服,他是在抗争,用伤害身躯的方式在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清白,虽然最终拗不过那个时代,却在村庄留下了令人震撼的、清晰的印记。我时常想,祖父如果活在现在的社会中,凭着他执着的信念和与生俱来的经商头脑,一定会大有作为的。祖父虽然过世了,但他遗留下的清白家风却警示着后人。 祖父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主动给父亲说媒的人很多,邻村大北沟老任家主动要把姑娘许给父亲,但祖父嫌姑娘岁数大,没答应。姻缘是有一定的定数的。原来是我母亲在等着父亲,一顶花轿吹吹打打,办的是流水席,颇是风光热闹了一番。 祖父去世后,家道中落。父亲继承了祖父生意人精明的头脑,却一心扑在农事上。 西南沟的家远离营子,父亲觉得孤,他决定不再离群所居,队里在营子当中给我家盖了三间土平房,父亲当队里的饲养员。和农村的许多小门小户人家一样,三亩地的宅院,只盖三间坐北朝南的正房。从旧房子搬进新房子,预示着我家在终结一段旧生活的同时,也开启了另一段崭新的生活,我家真正融入了新农村的火热生活中。作为交换条件,父亲当上了队里的饲养员,住在队里,父亲精心地喂养那些牛马驴,与它们的感情与日俱增。看见父亲,羊儿咩咩,驴儿咴咴,牛儿哞哞,张着嘴仿佛要说出许多话来。父亲说,它们虽然是哑巴牲口,但它们也是有灵性的,比世上有些人还懂得知恩图报。父亲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子女的教育。父亲虽然没有念过一天书,却深知文化的重要性,他节衣缩食,把两个儿子都供到了初中。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大哥送到了部队,入了 。 ,香烟袅袅,一天中多次虔诚地跪拜……这便使敬奉先祖成为一种庄重的仪式,也在晚辈的心灵里播下了孝老、爱亲、感恩、敬畏的种子,有力地带动着全家的心理走向。 尽管父亲是聋哑人,母亲从没嫌弃他。有一个时期家里粮食不够吃,常以野菜饼子裹腹。干粮里的野菜掺得多,几乎全是黑色的,看不出粮食的存在。妈妈每天总是做三个纯玉米面的,两个给爸爸吃,她说爸爸每天劳动太辛苦。另一个掰给我们兄弟三个解馋,她自己却一口也舍不得吃。渐渐懂事后,我们也抢着把那块纯面饼送给妈妈,从而使我们养成了有好东西老人不先吃上心里就不安的心理习惯。成年以后,更加领悟到,母亲是以身示范,为子师表,是从“老吾老”开始唤醒我们潜在的善良、慈爱与孝敬之心的。 父亲的身体残疾,文革后期家庭生活的贫困,都没有使母亲低头。她用她的柔弱肩膀,撑起了这个家。记得那时候,晚上我都睡醒一觉了,母亲还在油灯下纳鞋底。嘴里哼着令人心碎的忧

李绿园《家训谆言》八十一条

李绿园《家训谆言》八十一条第一条读书必先经史而后帖括。经史不明,而徒以八股为务,则根柢既无,难言枝叶之畅茂。 第二条读书之法,先《春秋》,次《书经》,次《诗经》,次《礼记》,次《易经》。此中有深意,难遽殚述,尔辈遵之可也。专经则主《春秋》。 第三条六经精义,多在总注。如《诗经》之精义,尽在国风、雅、颂及某章章几句之下。陋师只令读比兴赋及诗柄而已,完部矣,程子所谓未读时是此等人,既读时仍是此等人。 第四条吾乡学究陋习,于《四书》重出之文章,大笔涂去,如“三年无改”、“主忠信”、“巧言令色”、“不在其位”诸节是也。于朱注引证之文,亦大笔涂去,如《春秋传》吾谁适从、齐师违谷七里、魏征献陵之对、承宗敛手削地之类是也。试思圣人不敢增夏五、删已丑,而庸人敢如此乎?无忌惮甚矣! 尔辈慎勿效尤。自范紫登《体注》一出,遂有朱子故臵圈外之说,亦属作俑。不知《四书》精义,多在圈后之注,何可臵之而不经心也?嗣后亦以为戒。 第五条朱子注《论语》“学”字日:学之为言效也。如学匠艺者,必知其规矩,然后亲自做起来。今人言学,只有知

字一边事,把做字一边事都抛了。试思圣贤言孝、言悌、言齐家、言治国,是教人徒知此理乎?抑教人实做其事乎? 第六条尔曹读书,第一要认清这书,不是教我为做文章,取科名之具。看圣贤直如父兄师长对我说话一般,方是真正读书道理。 第七条小学生读书,一定先要讲《小学》。一生用之不尽,如树之有根,如墙之有址。如不知《小学》,则无根者必萎,无址者必颓。 第八条读《小学》要与他讲明,只如俗说讲去。一遍不解,再讲一遍。再读时再讲。其好处不可殚述。 第九条县试府考,必慎择子弟偕行之人、居停之家。若非有不得已事,则父兄必当送考。此其所关非细故也。 第十条古灵陈先生曰:勿学赌博。予观近今人家之败,大率由于赌博。与其自悔自恨于既知之后,曷若闭目摇手于未学之前?予既啮耳以告,尔辈宜刻骨铭心,以志不忘。 第十一条农者,衣食之大源,人生之大命也。尔辈于读书之外,果能自为躬耕以给吃着费用,虽劳苦亦乐事也。若其不能,则守先人遗业,亦可免于冻馁。

家风作文资料

国作家xx曾说过: “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从而也足见家风的重要了。 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它是思想、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如语言环境、情感环境、人际环境、道德环境。家是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 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为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呢? 高尚的精神情趣 父母要追求高尚的精神情趣,带头把家里的精神生活搞得充实、高雅、丰富,防止精神污染。有些父母让低级趣味充斥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极坏,比如抽烟、喝酒、赌博..... 父母可以用看书,赏花,听音乐等好的习惯来影响孩子,孩子身临其中,也必然受到审美情趣的熏陶。 浓厚的学习气氛 “文风”是家风中的重要一种,是培养孩子性情的、熏陶孩子素养的重要方面。热爱学习、崇尚知识,让家庭充满学习氛围,这是一种智的追求。孩子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久而久之,也会变成知书达理的“绅士”或“淑女”。信息时代

家风家训优秀征文作品(共11篇).doc

家风家训优秀征文作品(共11篇) 一等奖 (一) 纯朴家风源远流长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祖上传下来的某种风气、习俗,与这个家庭的兴衰荣辱相辅相成。良好的家风,是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耳濡目染,代代相传的无声教育。我的祖上是从山东登州府海盐县过来的。祖辈拖家带口,长途跋涉,相中了青松岭三道沟这个地方。三道沟有三条沟,其中西南沟最深最宽。沟里长着树,蕴着水,聚集了满沟的灵气。曾祖父把房子建在沟口的平台上,自己脱坯垒墙,燕子衔泥式筑成了温馨的家。我的祖辈在这里扎下了根,生儿育女,一代代繁衍,曾祖父身体力行,勤俭持家,于生活的琐碎中衍生出的纯朴家风世代相传。 祖父的一生似富有传奇式色彩,在父母的讲述中渐渐走进我的记忆中的。祖父在走社会时是个生意人,贩卖杂粮、山货等,牵着一头驴终日行走于崎岖的山道间。祖父那时的理念就很新,不甘心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走南闯北的阅历使他长了见识,也富裕了家庭的生活。祖父终日躲避着生产队长的眼睛,含辛茹苦地往返于**、凌源、平庄之间,崎岖的山道上洒下了祖父辛勤劳动的汗水。 那年夏天庄稼疯长,祖父的担子刮倒了道边的庄稼。生产队长借机把祖父抓了起来,交给公社的工作组。他们盲目缺少温度,却有着狂热的冲动,无数的拳脚雨点般打在祖父的身上。祖父宁肯挨打,蹲大狱,也决不屈服,他是在抗争,用伤害身躯的方式在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清白,虽然最终拗不过那个时代,却在村庄留下了令人震撼的、清晰的印记。我时常想,祖父如果活在现在的社会中,凭着他执着的信念和与生俱来的经商头脑,一定会大有作为的。祖父虽然过世了,但他遗留下的清白家风却警示着后人。 祖父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主动给父亲说媒的人很多,邻村大北沟老任家主动要把姑娘许给父亲,但祖父嫌姑娘岁数大,没答应。姻缘是有一定的定数的。原来是我母亲在等着父亲,一顶花轿吹吹打打,办的是流水席,颇是风光热闹了一番。 祖父去世后,家道中落。父亲继承了祖父生意人精明的头脑,却一心扑在农事上。 西南沟的家远离营子,父亲觉得孤,他决定不再离群所居,队里在营子当中给我家盖了三间土平房,父亲当队里的饲养员。和农村的许多小门小户人家一样,三亩地的宅院,只盖三间坐北朝南的正房。从旧房子搬进新房子,预示着我家在终结一段旧生活的同时,也开启了另一段崭新的生活,我家真正融入了新农村的火热生活中。作为交换条件,父亲当上了队里的饲养员,住在队里,父亲精心地喂养那些牛马驴,与它们的感情与日俱增。看见父亲,羊儿咩咩,驴儿咴咴,牛儿哞哞,张着嘴仿佛要说出许多话来。父亲说,它们虽然是哑巴牲口,但它们也是有灵性的,比世上有些人还懂得知恩图报。父亲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子女的教育。父亲虽然没有念过一天书,却深知文化的重要性,他节衣缩食,把两个儿子都供到了初中。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大哥送到了部队,入了 。 ,香烟袅袅,一天中多次虔诚地跪拜……这便使敬奉先祖成为一种庄重的仪式,也在晚辈的心灵里播下了孝老、爱亲、感恩、敬畏的种子,有力地带动着全家的心理走向。 尽管父亲是聋哑人,母亲从没嫌弃他。有一个时期家里粮食不够吃,常以野菜饼子裹腹。干粮里的野菜掺得多,几乎全是黑色的,看不出粮食的存在。妈妈每天总是做三个纯玉米面的,两个给爸爸吃,她说爸爸每天劳动太辛苦。另一个掰给我们兄弟三个解馋,她自己却一口也舍不得吃。渐渐懂事后,我们也抢着把那块纯面饼送给妈妈,从而使我们养成了有好东西老

教师家风家训征文

教师家风家训征文 本文是关于家风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是一个家庭生活的总基调,是一种潜在的、恒久的、无形的力量,下面整理了教师家风家训征文,欢迎大家学习! 教师家风家训征文优秀范文1都说“校有校规,家有家训。”但是一问起,家训是什么,却又理不清头绪。我的家里,却一直有一套家训指引我向前。 一、尊敬长者,以孝为先 每天爸爸妈妈要告诉我,要尊敬长者,孝敬父母。每天吃饭的时候,爷爷都是坐在最中间的,小的时候妈妈告诉我,爷爷先动筷子,我们才可以吃饭,每天,全家人都容在浓浓的亲情之中,也都处处体现着我们对爷爷的孝顺与恭敬。毕竟我们生活在中华民族,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也要孝敬父母的父母,也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还有所有的老人长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嘛。 二、修身xx,以礼待人 妈妈教导我说,女孩子,要淑女一点,别整天疯玩,而我却没有完全按照妈妈的意思做到了这一点,不过只凭一面之缘,也许你会觉得我是个很文静的小姑娘!不过在家里,妈妈还是很严格的要求我,教我学会与人交流,学会有礼貌,以礼待人。我们的民族素有“礼仪 之邦”之称,想来很重视家教,妈妈曾跟我说: “现在对你严家管教,对你未来的很多习惯都有很大的帮助。”她还说这是家风,如果不重视家风,很难想象未来的我会走弯路,她想可以创造一个温馨、节俭、有情感、又认真学习的氛围。 三、拂尘养性,以净为本 妈妈很爱干净,每次放假回家,她只要看见家里有些凌乱,她就会暴跳如雷,逼着我把房间打扫干净,直到达到她的标准为止。虽然过程很不喜欢,但

每当看到一尘不染的房间,成就感、舒适感油然而生,经能让我们心境平和,更自在的生活。 四、多读所思,以书丰蕴 妈妈每天的叮嘱有时候让我觉得有些烦,可她却又能耐心为我讲述一个个令我平静下来的故事。记得上次,我问她,家风有什么用啊,她给我讲起了谢瓒的故事。现在我来讲给你们听。谢氏的第一代叫谢瓒,当过三国时代魏国的典农中郎将,是一个主管屯田事务的中下级官员。他最大的功劳是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开创了谢氏家族重视书香、重视读书育人的家风。在他的精心培养下,他的儿子谢衡当上了“国子忌酒”,史书上称其为“硕儒”。此时,谢家的文化底蕴已经很厚实了。后来代代人才辈出。甚至除了“一门两代四公”的盛况,谢氏家族已登上名门望族的巅峰。纵观谢氏家族的兴家史,应该认识到,“雅道相传”正是谢氏的家风。“外不寄傲,内有琼瑶,如彼潜鸿,拂羽云霄。”妈妈说,这是一种儒雅高贵的气质,是一种超凡脱俗的风度。家风是一个家庭在时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重的道德规范、 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这我们,她希望把我培养的更加懂事,更加奋进。 正是这种家风的影响,我喜欢上了看书,有一天我在《家训》中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包公祖孙三代都是克己奉公,廉洁守法,深受老百姓爱戴得清官。包公长子包繶,授官太常寺太祝,廉洁自律。 包公次子包绶不论在何地任何职,都能清苦守节。包绶死后,箱囊之内除了书籍、著述外,别无他物。包公之孙包永年廉洁自守,死后了无遗蓄,连丧事都是亲朋出资办理。后人评价: “xx言传身教,xx居官清廉。” 教师家风家训征文优秀范文2在《家训》中,包公给后世子孙立了一条严格的家规,: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颜氏家规与《颜氏家训》

颜氏家规与《颜氏家训》 摘要家训是魏晋门阀时期的奇葩,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家训之祖,它的出现既是南北朝动荡历史的产物,也是对颜氏家族内部的儒雅治家的家规文化(包括“靖侯成规”、《庭诰》)的自然承继,对于整个颜氏家族影响深远。家训著作者的人格魅力和阅历经验直接鼓舞着后世儿孙,是颜氏家族得以繁荣强大的制胜法宝。 关键词:《颜氏家训》《庭诰》颜之推颜延之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决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个体只有在强大的门阀和家族掩护之下,其身份才被社会所接纳。在这一背景下,宗族乡里的制胜法宝除了门阀以外,还必须依靠家族文化来为后世子孙乃至整个家族谋利。因此,各种家族文化包括谱牒、家训、书法等则成为这一时期最灿烂的奇葩。这一时期的文化世家有琅琊王氏的书法,陈郡谢氏的诗歌,颖川庾氏的诗文,当然也包括琅琊颜氏的文章。 颜氏家规中,最早的家训当是颜之推的九世祖颜含的“靖侯成规”,其次是颜之推的五世叔祖颜延之的《庭诰》。颜氏家族中,影响最大的是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凡二十篇,内容广博,谆谆告诫后辈如何勤俭持家,如何处理家庭成员的关系,见证南北朝风俗礼制、宗教信仰,如何修身、治学、养生、学艺,甚而至广博的南北朝文字方言考证,真实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成为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的全息图。另一方面,受当时战乱频仍的社会现实影响,《颜氏家训》处处为后代家世着想,自然而然反映出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但均是颜之推亲身经历的深切感悟,实乃颜氏留给后世子孙的人生教科书。 颜氏家族文化实际上是代代相传的。《颜氏家训》在《序致》篇有言:“吾家风教,素为整密。”而在《文章》篇云:“吾家世文章,甚为典正,不从流俗。”可见颜氏的家族传统对颜之推的影响极为深刻。 一“靖侯成规”与《颜氏家训》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止足》里提到:“先祖靖侯戒子侄曰:‘汝家书生门户,世无富贵;自今仕宦不可过二千石,婚姻勿贪势家。’吾终身服膺,以为名言也。”此即颜之推的祖先颜含留给颜氏子孙的“靖侯成规”。 “靖侯成规”里首先强调颜氏家族乃文化世家,此条是颜氏立足乱世的根本,所以颜之推也在颜氏家训里多次强调自己的家族是“世以儒雅为业”。 其次要求子弟简欲。颜之推对此也有进一步的论证。他在《颜氏家训·止足》里就说:“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饥乏耳。形骸之内,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穷骄泰邪?”而且对“简欲”作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顷,堂室才蔽风雨,车马仅代杖策,蓄财数万,以拟吉凶急速,不啻此者,以义散之;不至此者,勿非道求之。” 三是“仕宦不过两千石”的为官标准。自汉以来,两千石为郡守、诸侯相的俸禄数。郡守当时已是高级官员,只是还不到“公”罢了。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乱世经历,从祖先的训诫中悟出了乱世为官之道:“仕宦称泰,不过处在中品,前望五十人,后顾五十人,足以免耻辱,无倾危也。高此者,便当罢谢,偃仰私庭。吾近为黄门郎,已可收退。” 四是“婚姻勿贪势家”的婚姻观念。当时,颜含拒绝了权倾一时的桓温的儿女婚姻。笔者认为,其理由有二:在西晋门阀政治决定一切之际,颜含深知桓温当时权力盛满,两家结成儿女亲家,固然能给颜氏家族带来暂时的辉煌,然而盛极必衰,一旦更换朝代,又会给颜氏家族带来灭顶之灾。因此,为了颜氏家族的长远利益,他拒绝了桓温。另则,桓温在当时被称为“兵家”,这与颜氏家族世代业儒的家风“门不当,户不对”。 颜之推生活在门阀政治业已衰落的南北朝后期,但是作为门阀政治附属品的门弟婚姻依

《谢氏家训、宗规》

《谢氏家训、宗规》 《谢氏家训、宗规》据《泗门谢氏宗谱》记载,泗门谢氏为炎帝之后,西周申伯为得姓始祖。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申伯三十六世孙谢衡(官国子祭酒)为避永嘉之乱,携全家由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辗转来到会稽郡始宁县东山(今属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镇)定居,史称东山谢氏。初时,东山谢氏门第并不显赫,后因谢安、谢玄、谢灵运、谢朓等名人辈出而成为与琅琊王氏齐名的江左望族。特别是谢安,四十四岁时东山再起,以少胜多取得淝水大捷,卒谥文靖,赠太傅,追封庐陵郡公,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五代时,谢安十六世孙谢造任台州同知,从始宁迁居台州临海。至南宋孝宗乾道年间,谢造十世孙谢深甫以进士入仕,官至右丞相,卒谥惠正,赠太傅,加赠太师,追封鲁王。其孙女谢道清被选为理宗皇后,在度宗、恭宗朝两度垂帘听政,累尊为寿和圣福皇太后、太皇太后。在元兵即将攻陷临安之际,谢道清颁“国戚避乱”诏,遂有谢深甫六世孙谢长二自临海徙居余姚县东山乡汝仇湖之第四门(今泗门镇),是为泗门谢氏之发端。明成化五年(1469),泗门谢氏已繁衍至十世、五百余人。泗门谢氏八世祖谢莹有感于族人相遇于途,竟不知名表之称呼、尊卑之名分,而倡议立谱。

为使世系清晰明了,他把泗门谢氏分为十八房。十八房各立分房祖,谢莹本人即二房分房祖。同时,谢莹还撰了二十八个字作为自他以后二十八世子孙的排行字辈。后代子孙即使散居各地,相遇于途,只要问其名字,尊卑之序昭然。如谢莹字怀玉,他的儿子谢恩字公觐。泗门谢氏现已传至“宗”字辈。这二十八个字为:怀公于中用行志,秉亮循常宜守嗣。嘉茂显荣隆本宗,世美允传思永济。谢莹生于明永乐五年(1407),卒于明成化九年,历官浙江布政使司从事,光禄寺珍馐署丞,福建布政司都事。任福建布政使司都事时,会朝廷征剿邓茂七农民起义,谢莹设计攻陷邓部所占据的官台山后,只擒戮为恶首领数人,而对数万因贫穷而被迫入寇的胁从进行宽宥。闽省百姓因此感恩戴德,交口传诵“谢都事”。此事载于明史,通过明清两代流传甚广的佛教劝善书《了凡四训》喻于民间。谢莹的长孙,即明代状元宰相谢迁。传说谢迁出生那年,谢莹新建了一幢房子做书房。正当新房落成,准备发动众人搬迁时,适逢儿媳邹氏做产。谢莹以《诗经》中“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给新生孙儿取名迁,字于乔,号木斋。此书房即今状元楼,亦是谢迁幼年读书处。成化十年,谢迁举浙江乡试第一(解元),次年复举进士第一(状元),授修撰,累迁左庶子。孝宗居东宫为太子时,谢迁为讲官。孝宗即位,宦官郭镛请预选妃嫔备六宫。谢迁上言,以为不可,孝宗从之,进少詹

家风家训征文范文5篇

家风家训征文范文5篇 【篇1】 甚么是家风?“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风格,即1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是给家中后人建立的价值准则。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一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家风,是1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采、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对家族的传承,民族的发展都起到重要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1所学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敦厚尤显重要。因此古往今来,中国文人留下了很多“家教联”,令晚辈耳闻目睹。明朝著名学者笙重光:“拙因知事少,老悔读书迟”,清朝教育家朱柏庐:“1粥1饭,当思来之不容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每一年过新年家里总要贴春联,有副春联特别使我记忆深入:“忠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回想过去,良好的家风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让我成长为1个温暖而坚强的人。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的家风最重要的1条就是“百善孝为先”。我的父母尊长身体力行的给我上好了这最重要的1课。我有1个大家庭,大家都和和睦睦相亲相爱。爷爷已910多了,有时候会说胡涂话,但是大家还是很爱他。好吃的好用的总会想着往爷爷家送,爷爷生病的时候,大家都从天南地北赶回来1起商量1起凑钱。我们也会隔3差5去给他整理屋子,聊聊天。父母的言传身教使我更加温暖、向上。 孝顺是甚么?我想,孝顺不但是平日里的嘘寒问暖,孝顺也是外出工作求学时常常打给家里的电话;孝顺是笑着吃下爸妈特地为

我们准备的可口的饭菜;孝顺是出门在外看见他人具有甚么东西会想着也为自己父母添上1件。孝顺不是口头说说,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爱。 节约节俭历来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我的小家1直奉行这个理念。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父母就教育我要节俭食粮。渐渐的随着祖国的强大,父母的打拼,家庭条件渐渐变好,但是节约节俭1直根植在我的脑海。不会浪费食粮,节俭用水用电,还没有坏的东西1定要用到与世长辞。或许有人会说在物资日趋丰富的今天,提倡节约节俭仿佛不太合乎时宜,事实上我国经济正饱受资源短缺的束缚之痛。资源不足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地球的资源有限,人类需求无穷,而节俭,就是有限与无穷之间的平衡点。 节约是甚么?我想,节约节俭不但是不浪费食粮,节约节俭也是努力学习,好好工作;节约节俭更是1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家风是1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1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风是1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的心灵。若每个人都能保护好自己的家风,鉴戒他人他姓的家风,势必发掘好传统文化的精华。 【篇2】 古代6朝人矜言门第,士族大姓不但在政治、经济上常常具有世袭的特殊地位,而且在文化上也有相当的权势,能以文学世家者也很多,其中最有影响的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和彭城刘氏。 琅琊(今山东临沂北)王氏的家族史最为显赫,隆贵于东晋而又壮盛于南朝。先辈中如东晋名相王导和军事统帅王敦,都是东晋最重要的开国元勋,另外还有很多家族成员在东晋朝廷中供职。由东晋至梁,王氏家族不但保持了政治上的世袭地位,而且在文坛上一样

家风家训

浅谈“家风家训”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国家规家训的一大特点,成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有机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 家风、家训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家训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家训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家训。“非淡澹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家训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学以增智,学以立身”,把勤于学习作为培育良好家风、家训的常态任务。圣贤由学而成,才能由学而得。一个政党会因学习而强大,民族会因学习而富强,同样,家庭会因学习而不断进步和发展。高尚的人格,美好的操守,是一开始从家庭的熏陶、而后在学习和工作的实践中长期培育而成。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无不重视以文化人、以学治家,把个人的修身立业与培养良好学习家风、家训联系在一起。从小就养成善学、爱学、勤学的习惯,才能不断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气质风范,也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古人说:“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党员干部不仅要做勤于学习的表率,还要激发家庭成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通过学习立身立德、增智强能,这样也能使良好的学习家风、家训薪火相传。 “俭以养德,德由俭来”,把乐于节俭作为培育良好家风、家训的行为准则。崇尚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代,就有“勤于持家,俭以养德”之说。节俭,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唯有从小就接受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才能真切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

家训家风家教心得体会精选范文(2021年)

编号:YB-TH-0836 ( 心得体会)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家训家风家教心得体会精选范 文(2021年) Being good at summarizing can enable you to choose the most reasonable ability to handle affairs when encountering the same or similar problems.

家训家风家教心得体会精选范文 (2021年) 心得体会作用:善于总结可以使你在遇到相同或类似问题的时候可以选择最合理的处理事务能力,可以锻炼你的逻辑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一个善于总结的人是很少会犯错误。本内容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使用。 家训家风家教心得体会【1】 没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但一般家庭明列条文的家规,并不多见,多是约定俗成的家规。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指出,抓好作风建设,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关于家风,不同家庭有不同的家风。一般农家,勤俭为本,孝敬老人,对亲友礼尚往来,对邻里和睦相处,对社会惜老怜贫,这便是好家风。 家风建设修身为先。打铁还需自身硬,完善个人修养,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延续,也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承。修身一方面是提高

个人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另一方面,作为领导干部要懂得知足,提高自身政治警觉性和政治鉴别力。魏征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领导干部应将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思想深深烙入脑海,淡化个人得失,在为民务实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家风建设重在传承。中国传统教育讲究言传身教,教育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还是道德修养的映射。在家风建设上,古语说,母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优秀的个人修养是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世感染下一代的。家风正,影响给孩子骨子里的正气和正义是必然的,这样的孩子进入社会,释放出来的自然是正气,面对歪风邪气乃至破坏党风政纪的贪腐投机行为,便有一种本能的拒斥。 家风的形成,靠家庭世代沿袭,靠一代代人的言传身教才能形成。家风好,受世人称赞,家庭成员也感到自豪,家庭的社会地位自然也高。 通过对“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的学习,我会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求真务实地把各项工作做到实处,

家训集粹(三)

家训集粹(三) 家训集粹(三) (十)《钱氏家训》 无锡钱氏家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子女自小就受到家训的严格教育、规范,对成长成材影响甚大。钱氏家庭除《钱氏家训》外,各支或各房也有本支本房的家训。如堠山支上的《箴三公家训六条》和湖头支文林公支的《家训》。 《钱氏家训》 个人。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侭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骡时立得定,才是脚跟。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读经传则根底深,看史鑑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根厚。 家庭。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内外门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娶媳求淑女,勿求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勤俭为本,自必丰亨;

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社会。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赈灾救急,排难解纷。修桥路,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济众渡。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粮仓。私见尽要剗除,公益概行提倡。不见利而起谋,不见财而生嫉。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可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国家。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严以驭役,宽以恤民。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 《箴三公家训》六条 一曰立品。父母既生我以身,须知此身为父母之身,一失其身即亏体辱亲矣。要时时检点刻刻提防。平时将圣贤经传先正格言,潜心玩味,自然胸中有主。不贪非礼之财,不淫非礼之色,不出非礼之言,不践非礼之径,且不贵徒饰方正之容,使人目为假道学。要于春风和煦之内卓然自有主张,纷纭酬酢之交森然自循节度,果能如此,不论读书之子与贸易

家风家训优秀征文作品共篇

家风家训优秀征文作品(共11篇) 令狐采学 一等奖 (一) 质朴家风源远流长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祖上传下来的某种风气、习俗,与这个家庭的兴衰荣辱相辅相成。良好的家风,是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耳濡目染,代代相传的无声教育。 我的祖上是从山东登州府海盐县过来的。祖辈拖家带口,长途跋涉,相中了青松岭三道沟这个处所。三道沟有三条沟,其中西南沟最深最宽。沟里长着树,蕴着水,聚集了满沟的灵气。曾祖父把屋子建在沟口的平台上,自己脱坯垒墙,燕子衔泥式筑成了温馨的家。我的祖辈在这里扎下了根,生儿育女,一代代繁衍,曾祖父身体力行,勤俭持家,于生活的琐碎中衍生出的质朴家风世代相传。祖父的一生似富有传奇式色彩,在怙恃的讲述中渐渐走进我的记忆中的。祖父在走社会时是个生意人,销售杂粮、山货等,牵着一头驴终日行走于崎岖的山道间。祖父那时的理念就很新,不情愿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走南闯北的阅历使他长了见识,也充裕了家庭的生活。祖父终日遁藏着生产队长的眼睛,含辛茹苦地往返于**、凌源、平庄之间,崎岖的山道上洒下了祖父辛勤劳动的汗水。 那年夏天庄稼疯长,祖父的担子刮倒了道边的庄稼。生产队长借机把祖父抓了起来,交给公社的工作组。他们盲目缺少温度,却有着狂热的感动,无数的拳脚雨点般打在祖父的身上。祖父宁肯挨打,蹲年夜狱,也决不平服,他是在抗争,用伤害身躯的方法在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清白,虽然最终拗不过那个时代,却在村落留下了令人震撼的、清晰的印记。我时常想,祖父如果活在现在的社会中,凭着他执着的信念和与生俱来的经商头脑,一定会年夜有作为的。祖父虽然过世了,但他遗留下的清白家风却警示着后人。 祖父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主动给父亲说媒的人很多,邻村年夜北沟老任家主动要把姑娘许给父亲,但祖父嫌姑娘岁数年夜,没承诺。姻缘是有一定的定命的。原来是我母亲在等着父亲,一顶花轿演奏乐打,办的是流水席,颇是风光热闹了一番。 祖父去世后,家道中落。父亲继承了祖父生意人精明的头脑,却一心扑在农事上。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三个地方看一个家庭的兴败 曾国藩家训第一看: 看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 曾国藩家训第二看: 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 曾国藩家训第三看: 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 畅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曾国藩家训里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曾国藩家训四条遗嘱: 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 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恶,这是自己的表现。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对天地,和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 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这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 在内专一纯净,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崇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

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聪明智慧,都是从这些敬中产生的。 庄重宁静则一天比一天强,安闲敬纵则越来越懒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验效。 如果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么身体的强健,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 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 读书学习,粗浅地知道了大义所在,就有使后知后觉的人觉悟起来的责任。 孔子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人有谁不愿意自立自达,如果能够使人自立自达,就可以和万物争辉了。人有不高高兴兴地归附的吗? 四是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 如果一个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饮食,与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当,则看到的人会赞同他,鬼神也会加以称许,认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倘若农夫织妇终年勤劳,才能收获数担粮食数尺布,而富贵人家终日安逸享乐,不做一事,却每餐必是美味佳肴,穿必锦衣绣袍,高枕而眠,一呼百应,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赞同的。这样怎么能长久呢?古代的圣君贤相,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虑,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长见识。 诸葛亮曾经写过两封《诫子书》,其一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谢祐将军的孝文化初探

谢祐的“孝”文化初探 暨长校留坑谢氏“亲亲堂”的祖宗崇拜 宋经文 “孝”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他说“孝”字的理解是,“孝”字是“老”字去掉右下角的“匕”,加上儿子的“子”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谁也离不开谁。“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晚辈对长辈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中华民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至少已越三千年了。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孝”字。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作为谢祐一个平民百姓,后经百姓举荐,抗金名将李纲的奏请,而被宋代皇帝宋高宗在绍兴九年(1139年)敕封为“广惠将军显烈尊王”,并在50年后的淳熙十六年(1189年)还赐“正顺”二字为庙之名称,又在文天祥奏请下,由度宗皇上于咸淳甲戊十年(1274年)册封为“日月盈光大帝”的谢祐将军,又是如何行“孝”的? 带着这个思索,笔者三进谢祐的老家—三明三元区中村乡白水坑自然村,拜谒了谢祐的祖庙,查阅了白水坑村民保存下来的、于清光绪乙未年端阳重修的《谢氏族谱》,采访了一些当地的谢氏后裔,考查了当地的一些风情、古迹,对谢祐的“孝”文化,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现提出来向各位专家、学者请教。 翻开“谢氏族谱”,在第一卷中,我们看到了《家训十则》:谢氏祖宗明确地告诫子孙必须严格地遵守家训十条,否则即为不孝子孙,直至驱出族门。这十条家训是:一敬祖宗、二孝父母、三宜兄弟、四睦族党、五先读书、六勤职业、七慎婚姻、八谨承继、九迸奸盗、十息争讼。其间的“孝父母”条中,明确地指出:“孝为百行之源,大而扬名显宗、小而菽水承欢,皆当随分自尽人一。不孝即为天地所不容,人类所不齿、吾族有此,屏之远方可也,永不许入祠与祭”。在谢氏家族所推崇的“格言”中,也清晰地记载着:“君子之道、莫大乎孝,孝之本,莫大乎顺亲”。故、”仁人孝子欲顺乎亲,必先乎妻。子,不失其好。兄弟不失其和,室家宜之。妻孥乐之、致假道成。然后,可以养父母之志,而无违也”。(《谢氏族谱》卷一)。 这段话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行孝道,必须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比

最新家风家训个人心得体会

20xx年以来,余姚市纪委把《准则》规定的“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作为机关党员率先垂范的具体行动,积极开展“立家规、正家风,建设清廉余姚”活动,努力营造全市广大机关党员带头践行好家规,家庭、学校积极倡导培育好家风,全社会共同传承弘扬“德治礼序、风清气正”的社会新风尚,让传统家规照进现实。 家规教育突出干部“少数”关键。将家规教育作为《条例》《准则》的学习计划、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党员组织生活日以及机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党员干部正确认识“家与国”、“规矩与纪律”之间有机统一、继承发展的关系。提炼新时期余姚机关党员遵纪守廉“三字经”,引导广大机关党员学习借鉴中国传统家规中倡导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思想道德观,切实践行“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行为准则。在机关党员中开展寻找优秀家规、祖训、族箴等活动,要求机关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给家庭成员立规矩,鼓励每个机关党员亲自写(立)一个家训,作为理家治家的准则。将家规教育作为加强机关党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挖掘身边机关党员干部清廉典型背后的好家规、好家风,深入剖析案件查处中“家族式腐败”、“身边人腐败”的教训,通过正面学习与反面警示结合的方式,引导广大机关党员重家教、立家规、传家训。 家规传承发挥家庭“主体”作用。牢牢把握“家庭”这一家规传承的主要载体,在全市行政村、社区、学校、家庭中建设“好家风示范点”,在电视台开设“家风”访谈专题,组织开展“家教20招、好家训20例、勤俭节约20例、最感人家庭故事20例”征集活动。设立“余姚好家风”专题网页,通过寻找好家训、宣传好家风、展示好家庭,全方位展示本市优秀家风、传统家训和背后的感人故事,截至目前,已经收集了一批余姚当地历史人物、革命先烈以及当代知名人士优秀家规家训3000余条。在此基础上,在全市党员领导干部家属中开展姚江传统优秀家规家教品鉴活动,通过发放“弘扬家规、拒绝腐败、守住幸福”倡议书、品读优秀家规家训等形式,把廉政提醒式教育覆盖到党员领导干部身边人。深入开展“童蒙养正”廉洁主题教育,先后组织广大青少年开展了“开学第一课学王阳明家规”、编发“红色四明”“吾心光明”等廉洁主题教材、传统廉洁观教育讲师团进校园、青少年廉洁书画作品创作大赛等,引导广大青少年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带动家庭良好家风的培养。 家规弘扬注重市民“多数”普及。开展余姚传统家规家训廉洁元素整理挖掘工作,收集整理以“四先贤”为代表的余姚历史名人优秀家规家训、族规族箴、廉洁故事等,编撰成《姚江优秀传统家训选集》一书,收录《开元王氏族箴》、《四明黄氏族谱》、《泗门谢氏家训》、《姚江诸氏家训》、《临山卫阮氏家训》等43篇优秀家训,近期该书已经公开出版。在相关媒体平台开设“姚江传统家风”专栏,在电子平台上传《王阳明家规家训》、《余姚名人家规家训故事集》等视听资料,向市民推介优秀的传统家风。推进“一馆五基地”建设,“一馆”即在余姚名人馆中增设余姚名人先贤家规家训展厅,重点展示余姚先贤名人的优秀家规家训和相关故事;“五基地”即做好余姚五个市本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提升工作,融入家规家训的元素,打造廉政文化现场教学精品线路。同时,在全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