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

试论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
试论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

龙岩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试论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

专业:对外汉语

作者:陆雪梅

指导教师(职称):兰寿春(副教授)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二日

龙岩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中文题目:试论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

外文题目:On Structure Features in the 1962 Edition of Yue Opera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学生姓名陆雪梅学号2012014523

院系专业文学与传媒学院班级对外汉语

学生承诺

我承诺在毕业论文(设计)活动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本人毕业论文(设计)内容除特别注明和引用外,均为本人观点,不存在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的情况。如有违规行为,我愿承担一切责任,接受学校的处理。

学生(签名):

年月日

龙岩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2015年9月22日

论文(设计)题目:试论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

姓名陆雪梅年级2012级所在院系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对外汉语指导教师兰寿春

开展本课题的意义及工作内容:

本课题拟对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对《红楼梦》原著的结构与越剧版的结构进行比较。希望本课题的开展能够对越剧版《红楼梦》的研究有所裨益,为《红楼梦》以及越剧的推广普及有一定的帮助。

总体安排及进度:

2015年7月---8月:收集资料,确定选题,整理资料和读书笔记;

2015年9月:拟定论文提纲,撰写开题报告

2015年10月---11月:撰写毕业论文并交付指导老师审阅修订;

2015年12月:论文定稿,上交材料,完成答辩。

课题预期达到的效果:

希望通过对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结构特征的研究,能够对越剧版《红楼梦》的研究有所裨益,为《红楼梦》以及越剧的推广普及有一定的帮助。

指导教师意见:

结合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从结构入手把握戏剧的创意与特征,方法可行,资料充实,可以开题。

签名:

试论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

文学与传媒学院 12对外汉语

2012014523 陆雪梅指导教师兰寿春

【摘要】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一经播出便获得空前的成功,主要应归功于它的开放式结构的设置。相对于小说版结构的复杂,越剧版结构的成功在于它于开放式结构之内大胆的进行人物情节选取、场面安排和矛盾冲突设置,既符合戏剧结构的完整性,又符合情节的整体一致性。

【关键词】越剧;《红楼梦》;结构类型;矛盾冲突

戏剧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在表演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作品必须依靠演员的表演以及音乐、道具等来获得表演效果。而戏剧结构作为戏剧作品的骨架,铺排情节、渲染情绪的逻辑框架,它安排了一部作品故事如何发生、发展和结尾。所以一个严谨而精巧的戏剧结构才能在有限的时空里刻画鲜明的人物性格、展现人物之间复杂的纠葛以及揭示作品中的矛盾冲突。

徐玉兰和王文娟两位越剧表演艺术家所主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是由剧作家徐进于1958年所编写的一出越剧剧目。它首次将整个红楼梦的故事相对完整的敷衍成戏剧,在越剧本身语言的特色上,以优美的台词、唱词、细腻的表现手法及丰富的人物个性塑造将1962年版的越剧电影《红楼梦》诠释的淋漓尽致,使这部风华绝代的作品成为后世难以攀越的一座高峰。此外,这版《红楼梦》不但是越剧中的经典作品,也是“红楼戏”中的经典作品。笔者从小就看过这部作品并非常喜欢,不过现在的人们大多都对戏剧不感兴趣了,因此这部经典之作越来越少人知道。之前看到一篇文章篇名为《缺少经典的熏陶,人生是不完美的》,因而萌发了写作这篇论文的想法,希望现在的人们能放下浮躁的心,阅读经典,感受经典。

在1962年越剧版《红楼梦》问世之前已有不少《红楼梦》的戏剧改编作品,仅越剧这一剧种来看就已出现有1937年越剧艺人支兰芳演唱的《黛玉葬花》、1944年雪声剧团推出的《林黛玉》、1945年芳华越剧团推出的《红楼梦》以及1947年玉兰剧团江凤、何猛铎编剧的《红楼梦》等,但是它们的影响力都远不及1962年版。笔者认为,这种成功既归功于演员的出色表演外,也归功于剧本的成功。

“红楼戏”盛行之后,学术界也相继开展对“红楼戏”的研究。从横向看,有研究者从小说《红楼梦》的改编及传播发展角度研究它的戏曲改编,或不同戏种间对“红楼戏”的不同演绎角度研究。从纵向看,有研究者从历代改编者的改编作品间的异同、优劣角度研究。但是,他们都不是深入具体的研究论述某一剧作品,更没有专门研究越剧作品,因而对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也基本是一笔带过。所以此版《红楼梦》出演至今以赏析类影评居多,而研究论述类作品寥寥无几。佟静的《《红楼梦》越剧改编研究》专门研究了越剧这一剧种对《红楼梦》的改编,在其文章中将《红楼梦》越剧改编划分为四个时期:民国时期、1945年至1954年期间、1955年至1965年期间以及1978年至2014年期间。虽然在其第三章第三节、第四节中集中从唱词方面论述了徐进改编版《红楼梦》,然而没有深入研究论述它的结构。因此,本文着重从结构类型以及人物情节、场面安排等方面研究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

一、剧本创作基础及创作意图

与许多姐妹艺术一样,越剧也是在时代变革的大潮流中通过广大艺人们的艰苦奋斗创造产生的。[1]17-23在越剧百年风雨历程中,历经了“的笃班”、“小歌班”、再到“绍兴女子文戏”,姚水娟、袁雪芬等越剧艺人团结大批知识分子进行越剧改革。越剧《红楼梦》的成功是偶然也是必然,首先,

在越剧改革的特殊时期,它的反封建精神正响应了“新越剧”的号召,其次,在越剧改革时期招揽的大批优秀剧作家为越剧《红楼梦》的成功改编提供了可能性。下文将从特殊的社会环境——越剧改革时期、优秀的编剧作者——徐进,以及徐进改编《红楼梦》的意图三个方面具体阐述。

(一)特殊的社会环境

越剧版《红楼梦》的编剧作家徐进(1923年-2010年)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越剧编剧,在成为越剧剧作家之前他只是一个西药店的伙计,抓住越剧改革的契机从而进入越剧艺术的团队。在越剧还未开始改革之前,二十世纪初的戏班社会地位低下,演员没有人格的尊严,戏班老板纯粹为了挣钱而逼迫演员出演。因此,演出的内容不但难以表达人民的心声,而且大多数都与社会无关,甚至有些剧目低级、庸俗、荒诞无趣。而此时的进步话剧工作者却与此相反,创作了大量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正是由于社会的黑暗、旧戏班的压迫、越剧自身的局限和进步文艺的影响等因素的影响,1942年越剧开始改革。

“新越剧”编演新剧目,要求使用完整的剧本,废除幕表制;内容大都是提倡宣扬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爱国思想;唱腔方面,在四工腔的基础上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和弦下腔;表演方面,结合话剧、电影真实、细致地表演方法和昆曲、京剧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形成自己独特的写意与写实结合的风格。[2]76-77

此时,旧式的文艺工作者已不能满足“新越剧”的需求,应改革需要,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等大量招收新文艺工作者参加,徐进在笔试中才压群雄,夺得头筹,以“状元公”的身份成为越剧作家。

(二)优秀的编剧作者

我们说徐进是凭借越剧改革的机会成功进入越剧创作的团队的,当然,作为一个“百年越剧特殊贡献艺术家,”他的成就不可能仅仅止于《红楼梦》,除了《红楼梦》,还创作了大量的像《秋海棠》《浪荡子》《沙漠王子》《木兰从军》《葛嫩娘》等优秀剧作,并参与整理、改编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盘夫索夫》《劈山救母》等多部作品,他还和谢晋一起创作了描写越剧艺人生涯的电影《舞台姐妹》。

这位深受广大越剧爱好者爱戴的杰出的剧作家既非家学渊源、书香门第出身,也无名师传授、高等教育之类背景。那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是如何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编剧作者的呢?首先,我认为离不开他的成长环境。徐进1923年出生在浙江慈溪,那是越剧的发源地。心理学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就包括环境,徐进在这样一个越剧氛围浓厚的环境中成长,自然耳濡目染,受其影响,越剧细胞是长在他身体里的一部分。其次,他具有基础的古典文学功底,徐进先生自己说过:“我读小学时,有两个‘偷’,一是偷看戏······一是偷看书······”少年徐进经常偷偷翻读父亲的藏书,诸如《三国》、《水浒》、《石头记》等等,虽然当时并不能看懂,但正是那段时期是他古典文学启蒙时期,开始着手改编《红楼梦》之后徐进先生又在已有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原著,所以,他对《红楼梦》的运用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最后,徐进博采众长,向各种已有“红楼戏”剧目学习。在越剧改编版之前,已有各种京、锡、川、鼓词等剧种改编本,作者吸收前人的教训,学习他们的成功之处。在各项条件成熟的情况下,62年版《红楼梦》出演的成功是理所当然的。

(三)戏剧创作的意图

徐进先生曾明确表示改编《红楼梦》的意图是想以宝黛爱情的毁灭来揭示封建势力对新生一代的摧残和束缚。在回忆他的编剧生涯中曾提到要感谢党对戏曲作家的培养,他尤其要感谢前华东戏曲研究院的领导伊兵同志。伊兵同志曾反复叮嘱他说“作为戏曲作家,你必须打好来两个基础,一个是十分丰富的中国民间文学的基础,另一个是非常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而这两方面,你都是很不够的。”从那以后徐进先生就将重点放在创作好《梁祝》和《红楼梦》这两个戏上面,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掌握《梁祝》这一民间传统戏和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精髓。所以,可以说提高自身的素养是作者开始创作《红楼梦》的初衷。但是,当徐进先生开始创作改编后却遭遇重重困难,首先,伊兵同志对于他改编《红楼梦》的不看好;其次,面对《红楼梦》这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他无从下手;再者,没有合意的演员可以演。面对重重挑战,首先站出来的

便是林黛玉的扮演者王文娟,她干脆的回答:“林黛玉我来演,演不好,头砍给你!”从这以后,作者改编《红楼梦》的初衷已经不仅仅是用来来提高自身的素养了,而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想改编好《红楼梦》。

二、戏剧结构的成功之处

从小说到戏即是从一种文艺形式到另一种文艺形式,其间差异甚大。《红楼梦》全书素材十分丰富,戏却没有如此大的篇幅,所以只能根据戏的需要,从大处着眼,选取一些主要人物、事件入戏,使尽其用,在结构时要既大胆又细心地去剪裁小说,调用素材,组织剧情,围绕宝黛的爱情塑造人物形象,发展剧情。徐进先生在改编的实践中总结出几点体会:一是戏曲布局既要参照小说布局,又要跳脱其外;二是改编成戏时,须把小说人物高度精炼集中;三是精选事件、情节。

总之,徐进先生在改编过程中对结构的总体把握、人物情节选取与场面安排和矛盾冲突的安排,达到了无损原著传其精神的要求。

(一)开放式的结构类型

对于艺术作品来说,结构至关重要。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用“活的生物”和“有机体”来形容结构,人物无论是“活的生物”还是“有机体”都是按一定规律排列各部分,这种暗喻充分说明了结构的重要性。

62年版《红楼梦》的结构是沿用中国戏曲大多数剧目使用的开放式结构,遵循“有戏则长,无戏则短”的原则铺展剧情,从小说中选取适合剧情需要的情节按照时间的顺序结构到一起。曹雪芹结构小说独具匠心,小说艺术形象众多,头绪纷杂,由无数生动的细节组成。但是戏的结构和小说不同,戏需要高度集中和生动的戏剧情节以及场次连贯,一气呵成。而且,戏受着舞台的严格约束,所以改编时必须要考虑能让没读过小说的人也能看懂戏。[3]28-37徐进在改编时虽然是大幅度删减,但是大体上还是参照小说的布局按时间先后顺序布局。

首先,62年版《红楼梦》以《黛玉进府》作为开端部分,通过黛玉的视角简介、清楚、明白的向观众一一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贾府)、原因(黛玉丧母,投奔外祖母),人物以及各人物之间的关系。戏剧的开端通常分为静开场和喧开场,以《黛玉进府》开端是使用了静开场,一开场便引导观众静下来进入剧情,观众随着黛玉的眼光观察贾府的环境、人物。黛玉缓步步入贾府时她是一个“不可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走一步路”的寄居之人,看过了贾母的怜惜、王夫人的怜惜和凤姐的奉承之后,最后才让男女主人公相见,这一安排使观众自然而然的将注意力全都放在他们身上,一句“这个妹妹,我好像曾看见过的”让他们的爱情备受观众期待。

其次,从《读西厢》到《游园葬花、试玉》是整个故事发展阶段,也是宝黛爱情一步步确立阶段。看了原著的读者或许明白宝黛的爱情悲剧是双重悲剧,他们的爱情既不能被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认同也不能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容忍,他们蔑视功名利禄、反对封建传统礼教,是在建立共同的精神生活的基础上相爱的,62年版的编剧很巧妙的安排了《读西厢》一场,顺其自然的将男女主人公思想上的一致融入到他们的爱情之中。《不肖种种》和《笞宝玉》中设立了林黛玉、薛宝钗和袭人、晴雯这两组对立人物,通过她们对现实生活的不同态度刻画了“叛逆”和“贤惠”两类形象,同时从贾宝玉对待他们的不同态度侧面描绘了贾宝玉的叛逆者形象,也进一步发展了宝黛爱情,如:

[幕后独唱:

万两黄金容易得,

人间知己最难求。

背地闻说知心话,

但愿知心到白头。[4]37

《闭门羹》是戏剧发展至此第一次展示他们之间的误会,编剧将它安排在《游园葬花、试玉》之前,是一个很好的发泄口,在接下来的《葬花、试玉》中,通过贾宝玉之口“想当初,妹妹从江

南初来到......”将小说中的生活细节等粗粗描述,在观众脑海中留下相应情景,在男女主人公的一问一答中化解误会、解决矛盾,自此,他们的爱情在观众眼中明了。

最后,从《王熙凤献策》到《哭灵、出走》既是全剧的高潮部分也是结局部分。当宝黛爱情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戏却急转直下,“凤姐献策”一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之后几场集中的选取了小说中最富悲剧性的部分,尤其是徐进在参考《露泪缘》的基础上将黛玉带着对宝玉的误会含恨离世这一点着重刻画,使得全剧的悲剧性加强,更易于激起人们对悲剧制造者的憎恨情绪,使得全剧在高潮中走入结局。

62年版《红楼梦》的中心事件是宝黛的爱情悲剧。戏剧以《黛玉进府》开始,既解释了黛玉投奔外祖母的原因,让黛玉来到荣国府长居合情合理,又合理安排了男女主人公宝黛的初次会面,让宝黛的爱情发展也有源可究,不显突兀。《读西厢》是“不法行为”,而从《读西厢》到埋下爱情的种子,这显露出与封建现实的不可协调。[4]16这一目则在宝黛爱情发展的同时也表露出他们的爱情是会不受封建社会所允许的。《王熙凤献策》可以说是整出戏的转折点,宝黛爱情的悲剧从这一出成为定局,宝玉娶亲却被瞒鼓里,黛玉重病又雪上加霜。这一出使得黛玉含恨而终、宝玉出走的结局虽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整出戏从开始、发展、高潮到结束完整如一,一气呵成,以“起承转合”之姿完美的完成了戏剧结构的完整性。

(二)精心的人物、情节选取与场面安排

原著《红楼梦》包括曹雪芹所写的前八十回和高鹗所写的后四十回,总共一百二十回。而越剧版《红楼梦》总共十二目,演出不超过三个小时。所以每一个人物、情节的选取必须慎之又慎,每一个情节的安排都是对推进宝黛爱情发展有用的。

首先,62年越剧版《红楼梦》中的人物及关系等完全忠于原著《红楼梦》中的人物和关系,同时,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作品主题,编剧对原著中原有的人物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因为62年版《红楼梦》着重于表现宝黛爱情的发生,发展和破灭。因此,对于原著中对宝黛爱情之路发展没有影响或者影响不大的人物都舍弃了,所保留下来的人物都是宝黛爱情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剧本中保留下来的人物包括:1.宝黛爱情中的男女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2.存在于宝黛爱情危机中的薛宝钗;3.建议使用“掉包计”的王熙凤;4.代表封建旧家长的贾宝玉的父母和薛宝钗的母亲;5.封建家庭中地位最高的老太太贾母;6.贾宝玉的跟班培茗,引进共读《西厢》、帮助琪官逃跑两幕;7.贾宝玉的两个大丫鬟袭人和晴雯;8.林黛玉的丫鬟紫鹃和雪雁;9.泄密的傻大姐;10.招致笞宝玉一幕的琪官等等,他们在推进情节发展上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次,从当前的研究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原著《红楼梦》的主题广泛,不同的情节安排服务与不同的创作意图。但是越剧版的主题很明确的是通过宝黛爱情的毁灭来揭露封建势力对新生一代的摧残和束缚,诸如:《黛玉进府》选自原著中的第三回,成为宝黛情缘的源头,但却更加突出宝黛的一见钟情;《识金锁》选自原著中的第八回,并且巧妙的借用了第十九回中宝玉脸上溅上胭脂膏的细节来表现宝黛的亲昵;《读西厢》选自原著中的第二十三回,自由爱情与封建现实的对立在这里初露;《不肖种种》集全书劣行于一幕,一方面引出宝玉的叛逆与封建家长的冲突,一方面又将宝黛之爱成为定局。编剧在人物、情节等方面的选取安排上,都极尽其力使其结构紧凑,既不缺枝少蔓,也不松散零落,整出戏前后照应,互有关联。因此,它的情节具有整体一致性,越剧版中的十二目左盘右旋都是围绕这一主题从小说中选取的,在推动宝黛爱情发展的同时,又埋下他们的爱情在封建势力的干涉下注定是悲剧的伏笔。

最后,我认为在场面安排上最成功的是《葬花》,小说中它最能表现林黛玉孤傲而坚决的性格。“葬花”的事出现在小说的第二十七回,贾府鼎盛时期,但是在62年版中编剧把“葬花”搬到《笞宝玉》之后,使“葬花”更具悲愤,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之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加强显示出了黛玉对封建现实的反抗性格。[4]17此外,将《游园》一段戏插在《葬花》的前面,与“葬花”形成对照,对比出林黛玉和薛宝钗不同的接人待物的态度,同时为后来贾母等人选择宝钗为媳埋下伏笔。

《金玉良缘》和《焚稿》也是强烈的对照,正如紫鹃所说;“她这边,冷屋鬼火三更泣,你那边,洞房春暖一天喜。”绝妙地表现出黛玉饮恨之日正是宝玉洞房之时。在《金玉良缘》中将宝玉

从最大的希望和欢乐中直接推向最大的失望和悲愤。宝玉在这场戏中不顾一切的大闹特闹,一方面是揭开婚姻骗局,一方面也揭开封建礼教的虚伪。

(三)逐步走向高潮的矛盾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62年版《红楼梦》围绕着宝玉的生活,特别是爱情生活而开展基本冲突。

从《读西厢》到《笞宝玉》是全剧冲突的第一个回合,《读西厢》中贾宝玉不愿读八股却为丫环服役,愿与戏子平等结交却不与“禄蠹”们为伍等情节以对比手法表现出他反对封建的典章规矩、等级观念、礼教制度、蔑视功名富贵的叛逆形象,《读西厢》是小说写宝、黛爱情开始的绝妙构思,在这里也初显出宝黛爱情与封建现实的不可协调性;《不肖种种》则把黛玉和宝钗现实的不同态度对立表现在戏中;《笞宝玉》将封建家长和封建逆子的矛盾冲突、封建环境的压力和自由爱情的生活愿望之间的冲突表面化。

《游园葬花、试玉》是基本冲突的第二个回合,爱情的发展也是叛逆性格的成长,它使矛盾冲突向尖锐化推进。[3]28-37整出戏矛盾冲突的发展环环相扣,由浅而深,逐步推向高潮。

《傻丫头泄密》到《哭灵》是基本冲突的第三个回合,从《傻丫头泄密》起全剧渐入高潮,《焚稿》和《哭灵》中面对生离死别的相互映衬,宝黛用生命反抗封建势力的压迫。在这里,封建家长和封建逆子的矛盾冲突、封建环境的压力和自由爱情的生活愿望之间的冲突彻底激化。《金玉良缘》中“掉包计”被识破之后,宝玉呆愣愣的不断追问老祖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其后紧接着是宝玉不断地哭诉与乞求,例如其中有一段宝玉对老祖宗的哭诉:

(唱)我和妹妹都有病,

两个病原是一条根。

望求你,把我们放在一间屋,

也好让同病相怜心连心。

活着也能日相见,

死了也可葬同坟![4]55

这些都表现出宝玉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坚定不移。但是对于宝玉的表现,老祖宗却责备他“病”了,追求自由爱情和封建家长压迫的冲突不断升级,并且在《哭灵》中通过出走来表现与封建势力的决裂。

三、双圆环小说结构与开放式戏剧结构比较

明末清初戏剧家李渔认为“结构第一”,在《闲情偶寄》中提出“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豪之始,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为定制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倘先无成局,而由顶及蹱,逐段滋生,则人之一身,当有无数断续之痕,而血气为之中阻矣以。”[5]10充分说明了结构设计的重要性。

原著的结构研究有持以宝黛爱情为主线或四大家族衰败为主线的“主线说”;有李希凡、蓝翷先生在主副线的基础上提出的“织锦式网状结构论”;有周汝昌先生提出的“对称结构论”以及覃靖然提出的“双圆环结构论”等。在这里笔者就双圆环结构和戏剧的开放式结构作一比较。

《红楼梦》的原著故事情节极为丰富,社会历史内容涵盖广泛。清代解盫居士曾综述过《红楼梦》的内容,认为“此书才识宏博······无所不有,形容尽致,可谓才大如海。”但不论全书内容有多么丰富复杂,总的来说离不开一个“情”字。贾宝玉、林黛玉、无才补天之石等等一众来自于神幻世界的人和物因“情债”从“神幻世界”来到“尘世人生”,经历亲情、友情、爱情,再因“情尽”回归“神幻世界”。《红楼梦》的三大主题是“贵族家庭的挽歌”、“尘世人生的挽歌”、“生命之美的挽歌”,小说以三大主题为主干结构,形成由“无——有——无”的大圆环结构和从大圆环中独立出来讲述贾家兴盛荣衰的小圆环。首先,在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用“梦”“幻”等字提醒读者此书作者的人生体验是梦幻的,整个第一回中曹雪芹构建了一个由

无(神幻世界)——有(尘世人生)——无(神幻世界)的宏观结构。[6]15-19贾宝玉、林黛玉、无才补天之石等等一众来自于神幻世界的人和物在经历了尘世人生之后最终都要回归神幻世界。在这个结构之中,起点的“无”和终点的“无”是重合的两个点。其次,曹雪芹将重点放在从“有”到“无”的这一段故事,在小圆环的范围内讲述贾府的兴衰荣败、金陵一众女子的命运和宝黛的爱情,多线并行。

从原著的结构和戏剧版的结构比较来看,62年版《红楼梦》舍弃了原著的大圆环结构,只保留了“尘世人生”,从小圆环结构的内容中模糊了贾府的兴盛荣衰,紧抓宝黛爱情这一主线并围绕这一主线发展剧情,淡化了原著中的亲情、友情,两三个小时的戏剧表演从始至终都表现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相见、相爱和最终的爱情破灭,单线前进,主题明确,情节简单明了。

从62年版《红楼梦》来看,越剧的表演符合了《红楼梦》基调,它婉转的音调、柔美的声腔等都很适合抒情,并且越剧本身就适合才子佳人的爱情戏,这是越剧的剧种特性,也是越剧发展的一大优势。根据62年版《红楼梦》在上世纪繁荣发展所提供的启示和经验,笔者以为,在当前形势下发展越剧市场,应从以下几方面出发:首先,发挥越剧的优势,重视改编传统戏和新编历史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从剧情、表演、唱腔等上进行创新,使越剧发展与时俱进,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其次,要加强越剧宣传, 使用各种方式发展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使新世纪的年轻人在热爱戏曲的同时普及民族文化。最后,越剧剧团与影视传媒应该强强联手,相互支持。21 世纪是一个高科技高速发展的世纪,越剧想要雄立其中靠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因此,相关单位应当加强合作,共同打造更多的文化精品。

参考文献

[1] 应志良.越剧历史的回顾与新世纪越剧发展的构想[D],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6,4(2).

[2] 龙升芳.越剧文化艺术魅力寻踪[J],兰台世界:上旬,2009,(12).

[3] 信芳.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越剧《红楼梦》被搬上银幕的前前后后[J],上海采风,2010,(2).

[4] 徐进.天上掉下个林妹妹[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

[5] 李渔.《闲情偶寄》,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七),中国戏剧出版社

80版.

[6] 覃靖然.《红楼梦》结构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2009.

On Structure Features in the 1962 Edition of Yue Opera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2012014523 Lu Xuemei Instructor Lan Shouchun

【Abstract】The 1962 edition of Yue Opera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has achieved unprecedented success since it was broadcasted,the open structure should take the https://www.360docs.net/doc/458367319.html,pared with the complicated structure in the novel,the superiorities of the Opera are the bold selection of characters and plots,arrangement of the scenes and setting of the conflicts.This kind of open structure conforms to the integrality of the drama structure ,also the coherence of the story lines.

【Keywords】Yue Opera;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Structure Features; Conflicts

龙岩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表

论文(设计)题目:试论1962年版越剧《红楼梦》的结构特征

作者陆雪梅所在院系文学与传媒学院年级2012级专业对外汉语指导教师兰寿春

指导教师意见初评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答辩小组意见答辩成绩:

评语:

组长签名:年月日

系盖章年月日

87版《红楼梦》经典音乐赏析

87版《红楼梦》经典音乐赏析 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过去,央视87版《红楼梦》已经在全国各省市电视台播出700次以上,每一次播出的收视率都排在前列。而《红楼梦》的音乐和歌曲,也已经成为经典。87版红楼梦歌曲演唱共有三人,为:陈力、叶矛和王洁实。其中:序曲、引子、枉凝眉、葬花吟、紫菱洲歌、秋窗风雨夕、题帕三绝、晴雯歌、叹香菱、分骨肉这十首为陈力独唱。而红豆曲是陈力和王洁实合唱的。叶矛独唱聪明累和好了歌两首。 20年后,由谁来唱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许多歌唱家都演唱过,但目前来看,陈力、郑绪岚和吴碧霞,应是其中佼佼者,因为不仅有她们对歌曲的完美演绎,还是她们各自颠沛流离如传奇般的人生故事,为本已一唱三叹的红楼梦组曲,增加了更多的唏嘘与感慨。 一、王立平——泣血创作红楼梦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王立平非常喜欢《红楼梦》,30多岁时就萌发了写一部《红楼梦》音乐的念头。梦想的实现得归功于导演王扶林已故的妻子,她当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音乐编辑,一直想给王立平做一个音乐作品专辑。在

交往中,她透露王扶林正在筹拍《红楼梦》,王立平当即就表示“非常有兴趣”。 那是1982年,王立平刚过了41岁生日。兴奋没多久,王立平就开始面临困惑。“我很羡慕剧组里的编剧、导演、服装、道具,有什么样的人物,说什么话,讲什么样的故事,曹雪芹写得分明。唯独音乐,翻遍《红楼梦》,没有一个音符!只有我要创作的音乐,是真正的无中生有。”当时,他的感觉就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脑子一片空白。 王立平老师近照 王立平在这之前,曾创作了《大海啊,故乡》《太阳岛上》《驼铃》《牧羊曲》《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等大批脍炙人口的歌曲,他不愿重复这些歌曲的风格。“我是在尝试创造《红楼梦》音乐的风格,这种音乐具有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 凭着这股动力,他夜以继日,一遍又一遍地钻研《红楼梦》,“本来想写成悲欢离合、大喜大悲的,但是,反复研究了一个个人物形象后,又定位为惆怅、悲伤的情感基调。”他认为,音乐不是用来说故事的,而是引导人们在品味、体味、解味音乐的过程中,进入音乐的最高境界。因此,他当时建议用

《红楼梦》五篇读后感精选范文

《红楼梦》五篇读后感精选范文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 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它也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大家读了《红楼梦》 有什么感想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一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写出了作者的辛苦与心酸,也表达出了知音难寻的无奈何苦闷。而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就是出自曹雪芹先生笔下的 《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它不仅是曹雪芹先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从而使一个繁荣的荣国府走向衰败。曹雪芹先生历时十年完成这部著作,用细腻和巧 妙的文笔叙述了一个繁荣一时的荣国府。 当我看完了《红楼梦》后,我感到无比的心酸,我甚至有点怨恨作者为什么把这《红 楼梦》的结局写得这么悲惨,这与《红楼梦》前部分的那生气、繁荣的景象一点有不符合。但后来我渐渐的明白了,当时的社会就是这么黑暗,这只不过就是社会的演变过程罢了。 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林黛玉,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她那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 但我却似乎知道她的苦衷似的。她从小父母双亡,又寄人篱下,她感到自己的世界有多么 的孤独,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他人,这也是她养成生性猜疑的情感 的因素。林黛玉在凄凉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默默的为她哭泣。这时我也 想起了她那被预言的悲惨的一生。 贾宝玉,一个外表看上去柔弱带点天真的男孩子,其实也有刚强男子的一面,也许到 最后谁也想不到他会去出家,是因为他看破了红尘吧,他是一个渴望得到自由的人,当姐 妹们成家后都抱怨着生活中的事,他的内心渐渐的成熟了,更何况在这种“指腹为婚”的时代,对他来说更是一种水深火热。同时他又是一个痴情的人,他对林黛玉可以不顾一切, 从这也可以看出林黛玉之死对他的打击有多大。我不禁替贾宝玉感到惋惜,美好的青春就这样被断送了。 《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几乎都是悲惨的,从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休”到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再到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玉带从中挂。”都能体现出来。曹雪芹先生曾惨痛的写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谴愚忠,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 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一书让我感慨万千,它让我第一次走入作者的笔下,体会作者的心酸。岁 月流逝,生命的年轮在不停的轮转,但又有谁能读懂这曹雪芹的梦中泪。

(完整版)《红楼梦》主要人物赏析

《红楼梦》主要人物赏析 红楼梦主要人物赏析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人们读它,谈它,对它“爱玩鼓掌”“读而艳之”;又为了品评书中人物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还有的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爱情故事感动得“呜咽失声,中夜常为隐泣。”因此在当时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一说。《红楼梦》在它带给社会巨大的影响之后,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兴趣。下面是一个从《红楼梦》欣赏者的角度来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一些评说。一贾宝玉 要评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首要的当数男主人公贾宝玉了,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 ,他其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甚至人人还说这一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但据我看来,这一典型形象绝非作者的实灵自作,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同类型的人物加以概括,并揉合了自己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完美艺术形象。 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有些读者在读了这两首《西江月》后,就此认定了宝玉是一个不求上进,只爱脂粉的孽根祸胎。但其实不然,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 词中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甚至认为那些和朱理学之类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至于八股时文更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基于此种想法,他“杂学帝搜”,宁肯去读《西厢记》《杜丹亭》这类被封建卫道者视为邪书的“小说淫词”,也不去读《四书》、讲八股、听“仕途经济”的“混帐话”。 他对读书上进、为官做宦的世俗男子,有着强烈的憎恶和轻蔑。 不仅如此,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史湘云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

越剧《红楼梦》观感

越剧《红楼梦》观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越剧《红楼梦》观感 刘旭东 一个人一生中总要看几部好戏,或者说一个人一生中总会看到几部难忘的好戏。越剧《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一部好戏。 我在少年时代看过电影越剧《红楼梦》,当时对宝黛的爱情似懂非懂。后来有了电视剧《红楼梦》,是八六版的,那也是一部经典。当时深为感动。有意思的是,电视剧的拍摄,深受了越剧的影响。其中的人物造型,特别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都是和越剧《红楼梦》一脉相承的。当时人们判断电视剧《红楼梦》的成功与否,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它像不像越剧《红楼梦》中的人物。于此可见越剧《红楼梦》的影响之大。

昨夜有幸观看了上海越剧院的《红楼梦》演出,让我重温了当年看电影越剧《红楼梦》的印象。经典就是经典,具有恒久的魅力。越剧有几点值得佩服。一是文学的精湛。从小说到舞台剧的转化是一项高难度的操作。从小说《红楼梦》到越剧《红楼梦》更是难上加难。编剧从小说中抽离出宝黛爱情主线,丝丝入扣,结构完整。剧中的唱词更是功力不凡,典雅动人,既有原著的滋养,更有编剧天才的创造,远非一般舞台剧所能比,殊为难得。二是表演的精彩。戏剧的魅力当然在于舞台的呈现。上海越剧院后继有人,其中贾宝玉的唱腔更是满堂生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是舞美的精致。大观园,怡红院,潇湘馆等等典型环境的营造,为典型人物的塑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舞台呈现只是其中一角,但以点代面,足以让观众窥一斑而知全豹。 当然,在电视剧《红楼梦》之后,再看这部越剧,也有不讨巧的地方。比

如越剧中的”黛玉葬花”,就不如电视剧中的《葬花吟》。王立平作曲的《葬花吟》实在太美了,虽来自越剧,却完胜越剧,难以超越,以至于当我看黛玉葬花时,有点走神。 但不管怎么说,越剧《红楼梦》还是一部经典之作。它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在越剧舞台上,难以超越,在整个戏曲舞台上也难以超越。 坐在新落成的江苏大剧院的戏剧厅里看这台演出,确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这感觉其实一点也不比纽约观众坐在百老汇里看《歌剧魅影》逊色。 2017年9月10日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姓名: 2010年12月25日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内容摘要】 人物是小说组成的主要要素,人物言行思想是小说的血肉,正因为有了栩栩如生人物性格的塑造,才让小说活灵活现,有了生气。我国古代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更是堪称一绝。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是首屈一指。其中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为典型。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曹雪芹,续作是由高鹗完成。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一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写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落史,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 贾宝玉:反抗封建道德,但又趋于消极。 林黛玉:才华横溢,尖酸刻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 薛宝钗:端庄从容,随分从时,城府极深。 王熙凤:泼辣爽朗,为人狠辣。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性格,贾宝玉,林黛玉 一、贾宝玉 贾宝玉是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他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

红楼梦经典赏析——黛玉葬花

红楼梦经典赏析之《黛玉葬花》 内容提要 赏析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第二十六回、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文中经典桥段黛玉葬花,通过《黛玉葬花》凸显当时年代气息下的黛玉宝玉爱情跌宕起伏的纠葛过程。通过文中唯美诗词歌赋彰显主人公凄惨惹人怜爱特征,从各个方面展示当时社会大环境下的人文、社会风貌! 共读西厢 林黛玉葬花的源头还要追溯到《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末尾,当宝玉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看《会真计》(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一书的时候,桃花被风吹落,飘落到周围的地上,贾宝玉将书上的花瓣倒入池子当中。林黛玉到来之后告诉贾宝玉,把花瓣装好放入袋中,再一起埋在花冢当中更好。两人便不谋而合决定就按黛玉说的做。这断片段是为后文第二十七、第二十八回当中黛玉葬花做铺垫作用。在这段场景中间宝玉和黛玉的言语也是极具特色的,就包括贾宝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将自己比作张生。黛玉比作崔莺莺。来抒发自己对黛玉的爱情,也是宝玉难得的爱情表白。这一段时间的他们也正是处在了热恋阶段。本段落只为交代前因,故不多加赘述。 花冢葬花 《红楼梦》当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总是经历着不同大小的坎坷,不时地会出现争吵,但最终仍然会和好如初。这一次次的争吵无疑是让宝黛的爱情不断的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基石,而在所有的“事故”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就要属黛玉葬花了。这也自然成为了宝黛爱情当中的高潮所在。 首先,黛玉葬花的地方发生在大观园,更准确的说是在沁芳闸桥边桃花树底下。而黛玉葬花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林黛玉爱惜树上飘落的桃花,认为泥土才是真正干净纯洁的,所以想将花瓣埋在泥土当中。而间接原因则是林黛玉担心贾宝玉在贾政那里受到责骂,便在饭后去宝玉的住处看望宝玉,却正巧丫鬟晴雯在屋里生气,黛玉喊了2次门都不给开门;恰巧黛玉被关在门外的时候又听见宝钗和宝玉在里面有说有笑,还亲眼看到宝玉送宝钗出来,气得回去哭了一夜,碰巧第二天是“饯花之期”所以才有了第二天的黛玉葬花。 第二日正当林黛玉在林中准备葬花的时候,贾宝玉兜着一袋花瓣前来葬花,贾宝玉发现黛玉在这里,一面悲戚一面吟诗。林黛玉悲戚的原因是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看见落花之后联想打自己的身世,顿时就觉得自己内心的凄凉之苦,林黛玉之所以为残花“修筑”花

红楼梦人物红玉人物分析(1)(1)

《红楼梦》中的人物小红 容摘要:红楼梦中的红玉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她有见识、有远谋,是大观园中的清醒者。说出“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人生箴言。于是她不再谋个“丫鬟大了,随便发配个小子”之路。一方面大胆自主恋爱,追求贾府穷本家贾芸,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一方面靠自己非凡的能力获得了王熙凤的赏识提拔。她能成功是因为她性格中的大胆勇敢、聪明伶俐、坚强有韧性。她在感情上她重情重义,知恩图报。他名字暗射黛玉,虽然没有黛玉的才情,但也是有叛逆精神,敢于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的人。在贾府上下大小丫头里,她的结局是个喜剧,这也是雪芹寄希望的宝玉和黛玉的结局。这一特殊形象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社会,都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大胆勇敢聪明伶俐清醒自主坚强有韧性知恩图报 《红楼梦》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也是青少年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本书反应了清朝末年的现实社会状态,具有初步的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主义理想和主。作者是怎样来反映着一主题呢?作者刻画了一群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纯洁的、青春的、可爱的、性情美好的人物,通过这些人物的悲剧命运,反映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黛玉、宝钗,元春、探春等金陵十二钗,晴雯、麝月、鸳鸯、袭人等副钗人物,一个个是那么的聪明玲珑,青春热情,性情可爱,却逃不脱悲剧的结局,可谓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书中的宝玉对他们羡慕、尊敬、亲昵其实是对美好人性和理想的追求,对对现实肮脏的、扼制人性的社会的憎恶。可是他们一一

红楼梦 精彩片段赏析

红楼梦精彩片段赏析 朱绪娟 在《红楼梦》中,作者为大家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那就是凤姐。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可以说通过作者成功的描写,使读者在看到王熙凤的同时也就看到了统治阶级本身。 王熙凤是一个描写的非常生动的人物,她出现在哪儿,哪儿至少就会有热闹。年仅二十岁的她就主持荣国府的家政。在卷首,我们通过冷子兴之口对她的介绍:“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竟是个男人不及万一的”“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她不过。”这样对她已有了一点印象,但这些印象毕竟比较淡漠。但她第一次出了场,马上就被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人再也不会忘却。那是黛玉初次与她的外祖母相见,老祖宗把她的外孙女心肝肉儿地搂着哭叫的时候,就连王夫人、李纨和众小姐都“个个皆敛声屏气,严肃恭整”的时候,却有一个人从后院笑声说:“我来迟些,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却给人特别鲜明的印象,这句话只是“这一个”凤姐才说的出的。可能贾府众人的感觉都已迟钝了,可我们却和黛玉一样,感觉格外鲜明:“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原来这就是贾母宠爱的凤姐。接着短短的一段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忙人,大红人。因为忙,她迟到了。在短短的聚会中还同王夫人谈了另外两件事。同黛玉讲话也显得很忙:笑着讲两句,马上拿手帕拭泪,又忙转悲为喜,赶忙询问有关情况和布置待客之道。因为红所以才敢这亲放诞无礼,贾母才

特别给她加上“泼辣货”这一似贬实褒的称号。这同凤姐喜欢表现自己,事事争风头的性格特点盯适应,作者的浓笔艳抹,把凤姐的露面写得极其鲜明。在接下来,曹雪芹继续在各场合描写凤姐,并一步步地揭示出其性格的其它侧面,如才能、淫威、贪婪、伪善等,通过这样的描写,写出了一个完整活生的凤姐。作者不仅从正面描写了凤姐,而且最常用的还是通过别人的观察和描述来表现观凤姐的形象。贾府的穷亲戚刘姥姥初见凤姐时的描写,就很好地表现出她的“威”。刘姥姥好不容易才进了荣国府,经过了一番周折后才等到“凤姐”“下来”时,却只听人声未见人影,又经过摆饮,“半日鸦雀不闻”,最后才得到接见。而见到的凤姐却是“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着:‘怎么还不请进来?’待抬头看见刘姥姥已在地下站着,”这才忙欲起身,但“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这一段描写的特别精彩,寥寥几笔,足以传神。尤其是她“拨手炉里的灰”的细节写来“追魂摄魄。”这种细节描写虽简洁,但已写足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的管事奶奶对一个穷亲戚的威风。另外,其仆人兴儿对其评论:“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也极其准确地反应了凤姐的性格特征。从第十二回起,作者陆续通过大段情节的描写来表现了凤姐性格的真实面。“毒设相思局”写她狠毒,“协理宁国府”写她的才干,“弄权铁槛寺”写她的贪婪舞弊。这些描写使得读者越读下去,就越能发现其性格的险暗面。“弄权铁槛寺”,水日庵的老尼姑求凤姐拆散张金哥的婚事,结果凤姐得了三千两银子逼死了一对示婚夫妻。然而就在其利用

红楼梦人物分析点评

红楼梦人物分析点评(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红楼梦人物分析点评 薛宝钗 红楼梦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一块文化瑰宝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之首,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还泪记》、《金玉缘》等,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本书前80回由曹雪芹所着,后40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刚知道有红楼梦时是在幼年,拜读红楼是在中学,沉醉于宝黛美丽而含酸的爱情故事,喜欢黛玉的灵气、湘云的酒脱、探春的才干,凤姐的世俗,只是不太喜欢宝钗,认为她是个不光彩的“第三者”。而现在,当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当初的反感和厌恶已不知何时被另一种特别的情感所取代? 纵观整篇小说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是薛宝钗,她容貌美丽,在大观园中与林黛玉并称双美;她才学之高,也只有林黛玉可与比肩;而她丰满的多棱形的性格,不仅在贾府大观园独一无二,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喜欢的是薛宝钗的才情,气质,端庄稳重. 薛宝钗的学识,在大观园中算是最扎实、最全面的。她虽然没有黛玉的作诗的巧,每每作诗也逊黛玉一筹。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着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这是作者在作品中队宝钗的肯定。

宝钗的性格,宝钗较黛玉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但有人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像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 林黛玉 母亲早逝,父亲不在身边,命运挺可怜,再加上当时那个年代重男轻女,她又不是贾母嫡孙女,多少有点觉得不自在,而又偏偏寄人篱下,估计黛玉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太好,就造成了她压抑的性格,很多心,又很爱想太多。”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往往说话过于尖锐有意无意中刺伤他人。很多心,很爱想太多,也是她早逝的原因之一吧!她又重感情,很叛逆,又有点偏执。而且对感情也是很专一的,喜欢宝玉也喜欢了很久。她追求自由的生活,她的爱情她希望自己能做主,所以她对那个时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应该也是有意见的,而且意见很大。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这些姐妹们喜欢薛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黛玉,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贾家三小姐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红楼梦艺术手法赏析

浅谈《红楼梦》艺术手法 《红楼梦》就是一部寄托深意、“字字瞧来皆就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绝世佳作。它就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高峰。它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与很高的美学价值。它就是一个封建社会、封建制度从发展到衰亡的过程的缩影,以小说的形式、以家庭为背景,向我们展现了清朝社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 《红楼梦》不仅在小说背景方面有特殊的构思,在小说艺术手法上面更就是独具一格,达到了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高峰,具有了相当的美学价值。下面,我就我个人对《红楼梦》的阅读经历,对其艺术表现手法浅谈一二。 一、《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艺术 这部小说中人物的塑造,曹雪芹完美地做到了在同一阶级中塑造众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非常之多,且不说人物本身千差万别的,单就是本身思想性格及身份地位类似却又处处不同的形象就有很多为众人所熟知。在这众多的人物中。有的就是官僚贵族的当权者,有的就是锦衣玉食的公子王孙,有的就是年轻貌美的大家姊妹,有的就是经受豪宅欺凌的丫头仆役,这些人,同一类人大都有着相似的出身经历或者身份地位,但曹雪芹却同中求异,采用了一些很特殊的对比手法,使得那些易被人混淆的形象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从而使读者毫无类同之感。 比如,《红楼梦》中著名的两位名门千金小姐,薛宝钗与林黛玉。她俩的出身与学识教养基本类似,都有沉鱼落雁之貌,都有出口成章之才。这样的两个人物形象,按理说很难区分。然而在《红楼梦》中,显然她俩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对立形象。曹雪芹通过对她们的言谈举止、行为动作、思想风格的刻画,表现了这两个形象内在的迥异。这种迥异在宝钗与黛玉对宝玉的爱情上体现的尤为明显。黛玉对于宝玉,就是一片纯真的爱情,她通过“题帕诗”向宝玉倾吐爱情,含蓄而明心。而宝钗,却就是因宝玉就是贾府的宠儿而爱上宝玉,这种爱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为了未来的地位,她的爱谨慎而谋世。再者,在处世为人方面,黛玉高洁,自尊,从不轻易迎合世俗,无论就是对至高无上的贾母,还就是对管家少妇王熙凤。而宝钗,她拥有大家闺秀的气质与背后厚实的家庭财富,凭借她的乖巧伶俐讨得了贾母的欢心。一个天真敏锐,一个沽名钓誉,这就就是钗黛之别。 作者通一系列相同事件中钗黛的不同言行,塑造了她俩迥异的性格特点,使得小说中的这两个人物特点鲜明突出。这样的例子还有一大批,如迎春与探春,尤氏姊妹等。小说中,作者以特殊复杂的对比手法,同中求异,重复中求不重复,塑造了一大批外部相似却实质迥异的人物形象,达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另外,在人物塑造中,曹雪芹没有采用中国古典小说惯用的人物主导性格的手法,她对于人物形象的表现,并不就是从个人好恶出发,随意将某个人写成好人,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第一篇《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我早就心向往之,尤其是耳畔响起“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佛柳”那悠扬的越剧时,我更是想一睹为快。暑假里,我终于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红楼梦》。捧着《红楼梦》,我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红楼梦》讲述的是因皇亲而荣华富贵的贾府逐渐走向没落,最后因家庭成员获罪被抄家,终于繁华成空的悲剧故事。《红楼梦》里,有精明泼辣、圆滑狠毒的王熙凤,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叛逆多情、贪玩厌学的贾宝玉……我觉得最有趣的当数心地善良、老于世故的刘姥姥。刘姥姥二进贾府时,为了取悦贾母,在宴席上故意出丑,鼓着腮帮子幽默地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头老母猪,不抬头!”哄得众人哈哈大笑,我也跟着捧腹大笑。《红楼梦》中最令人悲伤的情景莫过于黛玉葬花和焚稿。当读到《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时,我似乎看见花一朵一朵地凋谢了,花瓣随风满天飞舞,花儿那曾经的清香,也没有了。可是谁会来怜惜它们呢?只有孤单瘦弱的林黛玉!但是当林黛玉也香消玉殒时,还有谁会来怜惜花儿,有谁会来想念可怜的她呢?难怪她要发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当林黛玉听说宝玉和宝钗成亲,她的病情恶化,奄奄一息,上气不接下气时,她把自己最心爱的诗稿、手绢和着自己的泪、自己的血都烧光时,真让人潸然泪下!她烧的岂只是诗

稿,而是她所有的寄托!她的灵魂!《红楼梦》最后的结局很悲惨!黛玉遗恨而亡,贾母归天,熙凤魂归金陵,宝玉出家,一个风光显赫的贾氏家族就这样分崩离析了,真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第二篇“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朱自清作品《匆匆》当中的片段。《红楼梦》——一部小说,后来改编为电视剧,若不在乎当时作者的社会背景,你可能会有不同的感悟。我将《红楼梦》与《匆匆》联系到一起,得到了一个启示——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红楼梦》当中人物思想各有千秋。林黛玉:忧郁,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薛宝钗:老于世故,任事八面玲珑待人一团和气,善于适应环境……晴雯:被称为林黛玉的影子,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刀子嘴,豆腐心,争强好胜……王熙凤:狠毒泼辣,贪财好胜……贾宝玉:无故寻愁觅根,有时似傻如狂,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经历了家境的盛衰,看破红尘,遁世而去。古有忧国忧民的岳飞。文天祥,女子李清照。花木兰……今有救国救民的雷锋。刘胡兰……《红楼梦》中的大部分人沉浸于吟诗作对,吃喝玩乐,只是享受。和他们比较,其生活真是毫无意义。生与死,冷与热,哭与笑,这些都不是简简单单形成的。与其探讨它,还不如修身养性,融于社会做贡献,所以,我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提升自己的境界并服务于社会。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只有用有限的生命做无限的事,人生才有意义,才能绽放出美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林黛玉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林黛玉 姓名: 学号: 院系:

摘要:林黛玉是作者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只有林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她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 关键词:红楼梦、曹雪芹、林黛玉、悲剧美 正文:说到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的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 以悲剧收场的凄美爱情故事。它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是一部悲剧,宝黛爱情是最大的悲剧,其次就是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没有花费太多的墨水。然而,就是那不经意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美丽印象。我们可以从开篇的“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脱了草本之脱换得人形。”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清秀非凡之美,作者虽没有直接描述黛玉的美,但相信在读者心中早已对这“仙草修成的女休”心仪已久了!就连雨村也说:“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度其母不凡,故生此女,今知为荣府之外孙,又不足罕矣!” 幼年早失怙恃的黛玉,心灵上常有种孤苦伶仃之感,因而常于诗作中哀叹已逝的亲人及自身不幸的命运,她的《柳絮辞?唐多令》即是咏叹柳絮残花在风雨中飘摇,如同自己漂泊无依的身世,其中「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写柳絮漂泊流离,也像人一样命苦,这里是由物及人,以漂泊的柳絮象征命薄之人,同时也是林黛玉的自我写照,而此种悲情的哀音,也曾于《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一诗中表露无遗。 林黛玉是作者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 贾宝玉在阐述他的"女清男浊说"时道:"天地灵秀之气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渣滓浊沫已。"他后来见到薛宝琴、李纹、李绮时、又不胜感叹道:"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曹雪芹这个"造物主",也只把"精华灵秀"钟于女儿。并特别多地钟于林黛玉。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而她的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雪芹把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

红楼梦

好书推荐 红楼梦中?梦中红楼 ——馆藏《红楼梦》专题文献介绍 (信息资源部) 《红楼梦》写成于清朝乾隆帝中期,《红楼梦》书内提及的书名还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 自“红楼”一出,便渐成一股“千红一窟,万人逐梦”的风潮。《红楼梦》,也成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一代代的人,都在“奈何天,寂寥时,”一次次地讲述着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图书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刘心武著?——团结出版社 索书号:I207.411/146 馆藏地点:总馆文学文献库、中山分馆、杏林分馆、灌口分馆 内容包括妙玉、王熙凤等在第一部中未曾深入探讨的金陵诸钗的命运之谜、贾宝玉的人格之谜等。 红楼梦魇/张爱玲著?——哈尔滨出版社 索书号:I207.411/144(2) 馆藏地点:总馆文学文献库 本卷是张爱玲晚年潜心研究的文学研究集。涉及人物、文字、创作手法、年份等诸多方面。一方面显示了作者对“红学”的造诣,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古文底的功夫。 红楼梦的物质与非物质/詹丹著?——重庆出版社 索书号:I207.411/190 馆藏地点:总馆文学文献库 本书从对日常生活的物质感觉开始,渐渐走向情感、思想、心灵,从具体到抽象,从物到人,从人再到想象,论述了《红楼梦》的物质与非物质。

红楼梦的人生智慧/周锡山著?——海潮出版社 索书号:I207.411/170 馆藏地点:总馆文学文献库 具体分析《红楼梦》中的细小的人生智慧,其中不少智慧具有反向的意义,书中引用了一些前人及当代学者的精彩观点。 红楼梦中人:红楼小百科/周岭主编?——作家出版社 索书号:I207.411/215 馆藏地点:总馆文学文献库 本书主要是对《红楼梦》的原作者曹雪芹、其成书与流传过程、各种版本、主要内容和人物、《红楼梦》的改编作品、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等《红楼梦》基本常识予以较为实用而又重点突出的介绍;同时精选了26个可作为小品表演参考的故事片断,并配有相应的影响参考资料节选;还精选了40余首《红楼梦》诗词,每首均有翔实的注释;该书还选载了著名影剧服装设计师史廷芹设计的部分人物服饰手稿。 贾宝玉日记/叶青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索书号:I247.59/39 馆藏地点:总馆文学文献库 这是一本超级无厘头的小说。它的搞笑程度比之前流行的《悟空传》以及《沙僧日记》等书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本书究竟有多么好看,多么搞笑?只有看了才知道。也许有人要开始嘀咕了:好看你就说呀,你不说我们怎么知道…… 图解红楼梦建筑意象/黄云皓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索书号:I207.411/214 本书从建筑学的角度,从规划、建筑、室内、景观四方面出发,全面展现《红楼梦》为我们描绘的瑰丽典雅的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世界。 周思源看红楼/周思源著?——中华书局 索书号:I207.411/182 馆藏地点:总馆文学文献库 本书以解说人物为重点,在红楼人物中,又着重突出了对小人物的介绍和分析。以作家

红楼梦人物赏析-林黛玉

《红楼梦》人物赏析-林黛玉 【摘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林黛玉塑造成了一个独具灵性、异常聪颖而偏有多难命运的“可怜人”形象。作者倾注在这个形象身上的审美情趣,不仅在于同情她的不幸,更在于显示前卫的女权理想与封建伦理的对撞,让弱者的自我毁灭来激发读者思维的火花,呼唤女性的觉醒。林黛玉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她的个性具有前卫性,具有号召力,具有启蒙性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林黛玉; “可怜人” ;前卫性时代悲剧 《红楼梦》是我国清朝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宏篇巨著,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隐含着悲剧性特征,其中林黛玉是一个代表:曹雪芹将其塑造成一个独具灵性、异常聪颖而偏有多难命运的让人怜爱的少女形象。 二、黛玉的人物特征 1.多愁善感 林黛玉,一字颦颦,别号潇湘妃子,这一字一号正说明了黛玉「蹙眉」的神态以及爱哭的性情。 林黛玉的性格是忧愁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是黛 玉初到贾府时,给宝玉的印象,由此即显现出黛玉整日凝眉的忧愁形态,所以当时宝玉送她的「颦颦」字号可说是恰至妙极。的确,黛玉是忧郁的,多愁善感的,而她对身世的飘零无依感正是造成她如此的主因,她时常独自一人思念双亲,孤芳自怜,二十七回的《葬花词》中,她曾道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来表达寄人篱下孤苦伶仃之感,她藉由花儿受到风摧雨残,映照出自己有如风刀霜剑逼迫的凄境。而六十七回的「见土仪颦卿思故里」又见黛玉睹物伤情,思念逝去的双亲:「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想到这里,不觉的又伤起心来了。」黛玉也因为幼年即遭受离丧,所以诗作多有伤悼双亲的哀叹,在七十回中宝玉何以能断定桃花词乃黛玉之作,就是因为「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于同一回中,黛玉也曾作「漂泊亦如人命运」,由此喻指自己的一生,就像那漂泊的柳絮一般,无依无靠。这在在都写出了黛玉失怙失恃、凄惋哀愁的命运。 黛玉的多愁善感并不仅仅只为身世不幸,面对花草树木时,她亦有着一份感伤,比如遇见花儿凋谢、落花逝水等景物,则又会使多情的黛玉沈溺于哀感之中,感叹不已,二十八回中即有一段叙述:「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由此可看出,面对万物的消散、生命的短暂,黛玉能够细腻地体会它们的命运,独自一人悄然掩埋落花,一行泪一行歌地唱出愁绪满腔的悲曲:「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 两不知」等令人心醉神摇的千古名句。

红楼梦人物赏析..

经”“纬”交错的人生 ——浅谈《红楼梦》中平儿的人物形象 摘要:《红楼梦》作为传世经典,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而又深受读者喜爱的人物形象,平儿作为其中性格最为独特的形象之一,自然受到了后代许许多多读者的青睐。立足文本,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为平儿的一生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网,这是一张由仁善为“经”,智慧为“纬”,相互交错纵横的网,然而最后还是没能逃脱悲剧的结局。 关键词:平儿仁善智慧悲剧 《红楼梦》的丫鬟群里,平儿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个,她品貌具佳,却又生活在狠辣的王熙凤和淫荡的贾琏之间;她出生低贱,却又能成为贾府中最为体面,深受尊敬的丫头;她珍惜生命,却又能够不忘行善。细细品读下,我们才能体会到她身上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才能真正理解了清代评论家涂赢在《红楼梦论赞》中:“求全人乎《红楼梦》其唯平儿乎!平儿者,有色有才,而又有德者。”的这番赞赏。曹雪芹用精炼娴熟的人物塑造手法,以仁善为“经”,智慧为“纬,巧妙将其结合,描绘出一个丰满圆润,几近完人的传统女性形象。 一、仁善为“经”的道德形象塑造 中国封建社会以孔孟的儒家学说为核心,以仁善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随着统治集权的加强,封建礼教的衰落,传统文化中的仁善正在被封建社会扭曲的心态所侵蚀。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塑造平儿这一人物形象,正是想要表达他对人性层面上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当封建社会的道德观被扭曲,当仁善只是作为经典留在书本中,平儿的仁善便如一缕微风,轻轻从暗潮汹涌的贾府拂过,给读者带去丝丝清凉之感。 平儿的仁善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平儿在处事方面公正平和,不偏不倚。《红楼梦》第六十一回“判冤决狱平儿行权”中,莲花儿因在柳家母女那受了气,回去途中恰巧碰见林之孝家的在调查丢失玫瑰露,便诬告柳家母女偷了东西,然后便带着林之孝家的来搜查柳家母女,在厨房找到了玫瑰露和茯苓霜,林之孝家的便压着二人来找平儿回琏二奶奶,琏二奶奶方才睡下,便回到:“将他娘打四十板子,撵出去,永不许进二门。把五儿打四十板子,立刻交给庄子上,或卖或配人。”平儿听后并没有直接执行,而是等到第二天问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这是彩云偷去给环哥了,不过考虑到探春的脸面,并没有直接将事情公

红楼梦赏析论文

《红楼梦》赏析 令狐采学 理学院统计1101黄芳A0105 摘要:《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喜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年夜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年夜家庭的各种扑朔迷离的矛盾,表示了封建的婚姻、品德、文化、教育的陈旧迂腐、出错,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喜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范生活环境,曲折地反应了那个社会必定解体、没落的历史趋势。 关键字: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封建社会,恋爱,衰败 正文:《红楼梦》的线索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年夜家族为布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恋爱为中心,以宝、黛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林黛玉,为恋爱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贫贱之乡”而遁人了空门;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真正赢得恋爱,陪伴她的是终生的凄凉孤苦。《红楼梦》的另

一条线索是以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以封建的阶级压迫、品级制度以及封建贵族寄生陈旧迂腐的生活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以贾府及其亲族的一一衰败为结局。 《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 一、贾宝玉 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明日派子孙,他聪慧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叛变了家庭。其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依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位置的女性。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倾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情趣相投而出身、位置寒微的人物。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示在恋爱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怙恃之命,取决于家族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失落臂及家族的利益。他和林黛玉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和深厚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这种恋爱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推动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成长他进步的、叛逆的思想性格。但他的思想并未达到否定君权、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完全决裂,又不成能保持自己的

红楼梦经典赏析

■13级经典文学《红楼梦》赏析 红楼一梦,难解其中味 但凡爱好文学的人,都会爱上《红楼梦》这本巨著!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它那行云流水般的诗词散文中,处处沁透着诗情的芬芳,作品中的大量诗词曲赋,犹如镶嵌在碧海青天里的珍珠和明星,闪耀出奇异的光芒,在中国小说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有口皆碑,无人不晓。如果不能很好地读解书中的诗词曲赋,你就不能真的读懂《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集建筑、美术、服饰、音乐、诗歌、饮食、陶艺、园林、心理学、管理学为一体。其中规模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典范。 “护官符”上的四大家族 贾: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史: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王: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找金陵王。 薛: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线索人物—— 甄士隐(真事隐):历经梦幻,将故事的真相隐去。 甄士隐是《红楼梦》中一人物,姓甄,名费,谐音“废”,字士隐。“甄士隐”取意为“真事隐”。书中有“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一句。正如贾雨村是“假语村言”一样。甄士隐是和贾雨村相对照而写的,作者在开卷第一段里就明白表示他撰拟这两个名字的寓意。写甄士隐是为了写一个经历了骨肉分离、家遭火灾、下半世坎坷而终于醒悟出世的人物形象。他可能是作者自身的影子,同时也是提系着全书主题的一个线索人物。 贾雨村(假语存):用假言村语,敷演出一段故事来。 《红楼梦》提纲挈领式的人物,以“假语村言”提醒读者,统率全文。贾雨村,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原系湖州人氏,生于仕宦人家。但到他时,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下他一人。他想进京求取功名,无奈囊内空空,只得暂寄姑苏城里葫芦庙中安身,每日卖文作字为生。后因甄士隐相助,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做了知府。不久因贪酷徇私被革职,到林如海家做家塾教师。在贾政的极力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贾雨村是封建官僚的典型代表。后因婪索属员等罪,审明定罪。遇皇上大赦时被释放,递籍为民。 人物作用:串联整个故事,衔接前后情节。对四大家族,尤其是贾府的叙述,主要是通过两人的对话及来往引出来的。贾雨村因为做过林黛玉的老师,又与贾家同宗,故为后文林黛玉进京做铺垫,不仅引出主要人物林黛玉的身份家世,还引出黛玉和宝玉相识的经过,从相识到相爱,摆脱不了封建势力家族的束缚,作者是通过他们两个人,先从外部介绍四大家族、荣宁二府,是铺垫的作用,同时也暗示了故事悲惨的结局,给全书定下了一个基调,也埋下了伏笔。 还有一种解读:说是“真石隐”“假玉存”,用来折射小说中的关键人物贾宝玉,说他不是一块名副其实的真宝玉,而是一块假宝玉,暗示小说最终的悲剧结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