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水洼里的小鱼说课稿

浅水洼里的小鱼说课稿
浅水洼里的小鱼说课稿

《浅水洼里的小鱼》说课设计

我分三大块来展开我的说课:1、说教材 2、说设计理念 3、说教学过程

一、第一板块我先来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七单元第四课《浅水洼里的小鱼》,本组教材围绕“保护环境、动物,关爱生命”这一专题编写的。这篇课文讲的是成千成百的小鱼被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小男孩将一条一条的小鱼捡起来扔回大海。在他眼里,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了一个生命,他虽然捡不完,却仍旧尽力地捡着。在男孩质朴、反复的“这条在乎”声中,我们不仅为之喝彩,更想随之一起把小鱼送回家。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预设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借助书中的拼音,开小火车认读情境。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本课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对小鱼的怜惜和对小男孩的敬佩之情。

3、培养学生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其中1、2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第3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第二板块我来说说这篇课文的设计理念

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挖掘情感因素,以读促思,以读悟情。文章对话描写突出,通过语言和动作反映了人物心理和品质,教学中应挖掘这个特点,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从而树立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

三、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深入课文,领悟内涵

4、拓展延伸,创读文本

5、自主发现,指导写字

(一)我先说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大海是小鱼的家,在辽阔的大海里生活着许多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小鱼,它们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生活得非常幸福。

2、可是有一天,海面上忽然刮起了狂风,卷起了巨浪。一个浪头打来,击中了一群来不及躲避的小鱼,它们挣扎着被抛出了大海。天渐渐亮了,小鱼们这才发现,它们被困在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再也见不到妈妈了。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8课——《浅水洼里的小鱼》。(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引人入胜的课件迅速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中,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为学习课文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书中的拼音帮忙。

2、创设情景“送小鱼回家”,指导“甚、忍”前鼻音,“蒸”后鼻音,和“在乎”的“乎”轻声的读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去拼音,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书中的拼音把课文读通读顺,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词语教学为学生创设了把小鱼救回大海的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完成了教学目标1 三、精读课文,研读感悟

(一)品读第一自然段

1、大家读得这么好,我们赶快跟着文中的小男孩到海边去看看那些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

①假如你就是浅水洼里的小鱼,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②那你就带着着急的语气读读看吧!

2、你们还从这一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很多。)

鱼多是从哪个句子读懂的?(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

①读了这句话,你觉得哪几个词写出了被困的小鱼多?

你真会读书啊!能抓住重点词语读懂句子。这可是个好办法。

②谁能读出被困的小鱼之多?

3、①可是几千条活生生的小生命啊!时间长了,这些小鱼回不了大海会怎么样呢?

②这说明当时小鱼的处境怎么样?

③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浅水洼里的小鱼,你会有什么感觉呀?

④小鱼多可怜呀!假如小鱼会说话的话,它可能会说什么呢?让我们读出心里的焦急吧!

⑤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

第一自然段是故事展开的重要前提,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小鱼的怜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为下文中与小男孩的情感产生共鸣做好铺垫。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

1、这条小鱼想活,那条小鱼想活,所有的小鱼都想活。小鱼的心里话被同学们读懂了,也被文中的小男孩读懂了。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小男孩在干什么?

2、①多么有爱心的小男孩啊!小男孩,你怎么走得这么慢呀?

②你不停地捡鱼、扔鱼,多累呀!怎么不休息呀?

③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能捡得过来吗?

④你明明知道捡不过来,怎么还不停地捡呢?而且还要用力的扔?

[设计意图]

创设一个与文本对话的情境,随机“采访”。学生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体会到了小男孩的思想感情,进行读的教学目标。

3、真了不起,你能体会到一条小鱼也是一个生命。他走得很慢,在一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他又来到一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扔向大海;他再一次来到一个水洼前,弯下腰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扔回大海……这样的一个动作要重复多少遍啊,想象一下他捡鱼、扔鱼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带领学生走进角色,设身处地地体会小男孩在捡鱼、扔鱼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会小男孩有着保护动物的爱心。从而达成了教学目标2,解决了教学重点。

4、同样的一个动作。他得重复几十次,几百次,甚至几千次,太阳烤着沙滩,小男孩的汗水不停地流,让我们也一起加入这一行为,用心地读好这个自然段。

(三)教学第三——六自然段

1、看到这个情景,我的心里不由得产生了疑问。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是捡不完的。小男孩还在捡,谁在乎呢?请你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谈谈你的感受。

(小男孩在乎,小鱼的爸爸妈妈在乎,大海在乎,我们在乎,小鱼在乎,所有有爱心的人都在乎。)

2、你知道什么是“叨念”吗?(叨念就是自言自语不停地说)

小男孩在叨念什么?(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3、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啊?(这个省略号表示有许多小鱼。)

4、那现在让我们带着这颗爱心,一起把这一自然段读一读。

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开想象,明白要有一颗爱心。从而达成了教学目标2,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情感升华,拓展提高

1、读到这里,如果你是一条回到大海的小鱼,你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呢?

2、是啊,生命只有一次。当我们看到小鸟在天空自由飞翔的时候,当我们看到藤儿在奋力往上爬的时候,当我们看到笋芽儿不知不觉地拱出了地面,当我们看到花儿不知不觉地开放了,我们会充分感受到无论是人,还是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都是有生命的。我们的世界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的生命,才变得生机勃勃,五彩缤纷。

大家真棒,不但读准了生字,还读懂了课文,读出了小男孩的心声。那现在就让我们把小鱼救回大海吧!坐在下面的同学让我们一起默默祈祷,希望小鱼们永远能在大海里自由、快乐地生活。

最后,送小朋友们一首诗。

每天清晨,当我们听到小鸟在歌唱,那有多好;

每到河边,当我们看到小鱼在游戏,那有多好;

每到之处,鲜花盛开,小草碧绿,那有多好;

生命只有一次,

小鱼在乎,小鸟在乎,花儿在乎,我也在乎。

小朋友,无论鸟虫鱼兽,还是花草树木,地球妈妈都赋予它们宝贵的生命。让我们珍爱每一个小生命,伸出温暖的双手去保护它们。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设计使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引导学生树立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书写生字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促进民族团结

《促进民族团结》说课稿 固城中学白建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促进民族团结》,我主要从教学内容要求、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效果预测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学内容要求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意义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第七课“中华一家亲”中的第一框内容。本课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懂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来实现。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国情,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稳定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情感,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维护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确加强、巩固和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不仅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本节课在中考的地位也很重要,每年都会涉及到3分——5分的考试内容。 2.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新型的民族关系是什么,让学生明确国家加强和巩固、促进民族地区的所做的努力。能力目标是团结各民族同学,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核心素养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难点是国家为维护和促进民族民族团结采取的措施。 4、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上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身体和心理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变时期,身心发展较快,成人感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了解。但不可否认,这种认识既有生动、具体、真实的一面,也有零碎、片面、感性的一面。因此应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全面地了解我国发展的现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学会如何正确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完善学生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特点,教法的选择遵循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物示人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

《民族团结》说课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 《民族团结》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民族团结》,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民族团结》是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它不仅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为本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后两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比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 处理方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补充大量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情况。 2.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处理方法:让学生讨论历史上各民族友好交往、共同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斗争的资料,对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感性认识,最后通过教师讲解达成共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在教学中大量采用同学们乐于接受的图片来讲解教材中抽象的知识点,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 三、教法学法 1.教法分析 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主要采取:创设历史情境、图史结合、问题导学、分组合作等方式相结合进行探究式教学,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说课稿

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本单元的教学要通过感受我们神圣的国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及民族关系等问题,培养学生爱国土、爱祖国的情感及民族团结意识,这是本单元的价值取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的第2课,教材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阅读材料谈启示、查找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例子、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展示会、班会策划建议等活动园,安排了阅读角和知识链接,通过这些环节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新型民族关系,使学生懂得各民族共同为中华腾飞做出贡献,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互助的情感。本课包括“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和“互相尊重守望相助”三部分内容。分两课时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感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2.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

国土,发展经济,创造中华文化; 3.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4.感受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尊重,守望相助,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谈启示、查找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例子、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展示会、班会策划建议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互助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懂得各民族互相尊重、守望相助。 2.教学难点: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初入高年级的时期,他们经过前四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道德认知和情感上有所发展,已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民族团结情感,但对我国民族状况及各民族的关系认识不多,因此,教学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已具备将外界环境状况与自身生活联系起来思考的能力。根据以上分析,特制订以下教学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说课稿

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一、说教材 《民族大团结》一课是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这节我主要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做线索贯穿本课。 二、说目标 在反复阅读教材、认真钻研《历史课程标准》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图片及视频,了解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加强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学习,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使学生认识搞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做出应有贡献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2、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 三、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四、说学法 由于历史课分值较少,课时不多,学生普遍不是太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对于近代史的内容了解较少且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根据八年级的学生的了解,学生心理素质较好,善于交流,敢于表达,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强烈。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所以,本课采用的学法有: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

公开课教案《浅水洼里的小鱼》

《浅水洼里的小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巩固“甚”等7个字。会认“甚至、蒸干”等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对小鱼的怜惜和对小男孩的敬佩之情。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牢固树立保护小动物、关爱生命的意识,产生加入到保护动物的行列中的愿望。 二、学习重、难点: 1、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小男孩美好的内心世界。 2、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三、课前准备: 课件。 四、学习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家,如果有一天你回不了家,你的心里会有怎样的感受?你的家人呢? 跟我们一样,小鱼也有温暖的家,它的家在—?(课件出示:蔚蓝的大海里,一群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你们看,它们游得多快活啊!可是,一个巨浪把它们甩到了沙滩上,它们成了一群浅水洼里的小鱼。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浅水洼里的小鱼。(师生一同板书

课题) (二)巩固生字。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几个生词宝宝,他们可想大家了,想和大家交个朋友,快来读读他们的名字。(出示课件) (1)自己先小声读读。(如果你读对了他们就能变成小鱼游回大海。) (2) 指名读。(谁想自己站起来和生词宝宝交个朋友。)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现在,我们就到沙滩上走一走,去看看浅水洼里的小鱼。(课件出示:情景动画)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师:浅水洼里的小鱼到底怎么了呢?(被困在水洼里了,回不了大海。) 出示句子“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假如你就是浅水洼里的小鱼,这时,你有什么感受?现在的心情怎样? ①很伤心、很难过:你就伤心、难过地给大家读读这句话。 ②会孤独、寂寞、着急:那你就带着着急的语气给大家朗读。(自由读,抽生读) (2)师:像这样被困的小鱼有多少呀?(几百条、几千条) 出示句子“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 师:被困的小鱼真多呀!课文中正好有一个词语是用来形容多的,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把它找出来。(“成百上千”)你见过什么是成百

民族团结说课稿

《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谈一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首先,从教材的内容与地位来看,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包括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两个子目。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是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认知水平,我确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加强民族团结是建设美好喀什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读图识图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课前布置学生问爷爷奶奶或父母了解他们

在小时候生活情况,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我设置的讲故事、说事实等环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讲故事、读图识史以及分析归纳的方法。 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认识我们生活中的改变,使学生感谢党和祖国对我们新疆及喀什各民族人民的关怀,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了解喀什的过去和现在,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对发展的重要性。 (三)、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重点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发展的政策;难点是了解团结与发展的关系。由于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一年级级学生不好掌握,因而具有较高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一年级学生大多是七岁的学生,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处于他们对抽象事物不了解,并且没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往往注意力不够集中,无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且对于我国的少数民族的特点以及政策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内容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的教材与学情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讲以前故事教学法进行新课导入,在讲授新课方面,我将采用图示法、兴趣激励法等教学方法。在学法方面则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收集资

《民族团结一家亲》说课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民族团结一家亲》说课稿 平顶山市新华区焦店镇龙门口小学 王继民

《民族团结一家亲》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民族问题一直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民族问题,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并采取措施,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本课着重强调各民族互相尊重、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平统一、共同繁荣。让学生初步树立各民族“共融共存”思想,体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着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过程与方法:学会观察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从收集的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懂得要维护民族团结,就要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树立各民族“共融共存”的思想,体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从而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实现民族团结的方法,民族团结的作用。 难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搞民族分裂和独立,而是实现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使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民族共同奋斗,才能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收集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的故事;收集体现各民族特色的歌曲;准备一些少数民族代表的图片和一张大合影照片。 学生准备:分组收集各民族的礼仪、风俗习惯;收集民族团结、祖国繁荣发展的图片。 二、说教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己学习建构而获得。因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图表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扮演一些角色,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不易理解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比较法:为了加深学生对民族团结所取得成就的理解,我出示民主改革前后的西藏图片,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改革的成效。 三、说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能力、思想,具体表现在:1、学生已经了解到各民族的团结,对民族团结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说课稿

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我将这篇文章的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扫除字词障碍,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通过多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4.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热爱西部的情感。 三、说重难点 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是本课的重点。揣摩优美语句的深刻含义,借助语言文字在头脑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我特制定本文的教法如下: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五、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地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

12.《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民族大团结》,本课是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内容,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1.理论依据: (1)以整体观、发展史观、文明史观的角度铸就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注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内,不可分离的依存关系。 ——叶小兵老师:《统编教材重点问题》(2)突出历史学科素养对学生能力要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问题引领、史料研读,多角度多层次问题引导学生建构新知,提升能力。 2.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包括民族团结、港澳回归、海峡两岸交往三课内容,核心都是祖国政策推动下的团结和统一。民族团结是稳固大陆政权的关键,是维护统一的基础。本课有两个子目: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本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的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城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3.课标分析: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对此形成了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说教学目标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说课稿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授新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考纲要求: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 考向定位: 1.从知识的考查看:立足民族地区发展成就和政策支持,理解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正确理解和把握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2.从试题类型上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通过体现类和原因类试题,聚焦考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治因素,以及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理解。 二、说学情 这一课的内容本身比较简单,与学生掌握的历史和地理知识有交叉,再加上需要留了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自主预习,提前布置了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查阅相关资料,因此我引导预习时,把重难点的把握放在学生理解存在的问题和疑惑的地方,比如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具体内容,比如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深入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把握等。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学生自主讨论以及师生问题导入设计。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理解 2、我国为什么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4点) 4、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又是难点) 难点: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已经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该怎样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P74) 3、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表现(容易出选择题) 从含义、三级行政规划的自治机关、自治权(重点)、确立的原因(从历史和国情两方面把握)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解 疑点或易错点: 1、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取得成功表现(这与部分学生接触的时政知识少难理解点)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一国两制及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区别? 3、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具体看待和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4、宗教的起源和本质及我国现存的宗教 5、作为高中生,怎样看待处理科学精神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五、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56个民族是一家说课稿

《56个民族是一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56个民族56枝花》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要求:“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本课通过一段主题文、一幅民族分布示意图以及一些少数民族儿童形象和一组情景对话引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团结友爱如一家”这样的主题。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我国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组成一个团结的民族大家庭;初步了解各主要少数民族在我国的分布情况,知道各民族在服饰、名称等方面各具特色。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目标设为以下三点: (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能力目标:了解各主要少数民族在我国的分布情况,知道五大民族自治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各民族是平等的,各民族之间应该平等相待。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年级的学生对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知识,了解得还不够全面,为了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平等、团结和谐的重要性,我把“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知道各民族是平等的,各民族之间应平等相待”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写有民族名称的卡片、第四套人民币图片。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中我主要采取三种方法:即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展示给学生的场景是具体的、生动的,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在“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这环节中,就创设了各族小伙伴来交友的情景,在亲身体会的情景中学生更主动地掌握和了解各民族的知识。 2、活动教学法 结合新课程活动性的特点,本课以活动为主,开展“你能写多少”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民族的和谐,增强一家人的概念。 3、小组合作探究法

《民族团结》说课稿

《民族团结》说课稿 海龙希望学校李晗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民族团结》,我说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团结》是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为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而实施的重要举措及因此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本课涉及的内容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促进国家发展重要前提。因此,本课内容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阅读民族分布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为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及突破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

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可以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及突破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的考虑。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历史上各民族友好交往、共同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斗争的资料,对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感性认识。在讲课过程中从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入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讲解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内容,具备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基础知识,也具备了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较强也为上好本节课打下基础。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确定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根据本节课特点,我采用提问探究法和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民族团结》说课稿正式版

《民族团结》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民族团结》,新课程改革中以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理念,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新课改理念为先。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三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民族团结》是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它不仅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为本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后两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可以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2、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的考虑。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初二学生难以把握,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历史上各民族友好交往、共同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斗争的资料,对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感性认识。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从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入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讲解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二、教法学法 教法学法 启发引导观察发现 设疑谈话思考讨论 归纳总结合作探究 三、教学程序 1、独自投入: (1)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资料和建国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例如,搜集地理课中民族分布示意图,政治课中有关民族团结的内容。) (2)收集古代史中民族关系如何体现,例如(西汉、唐朝、元朝、清朝)和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反抗斗争事件。 2、导入新课: (1)、唱歌好的学生演唱《爱我中华》歌曲。以歌曲的形式创设情景,营造出一种欢乐、和

《民族团结》教学设计1

第11课民族团结说课 说课流程;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 学法-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民族团结》是本册书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了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而实施的重要举措及因此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民族团结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并与民族团结的意义联系起来,是教师应该达成的主要教学目标 二,说学情: 初二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对此形成了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情况及其作用。 (2)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收集、整理资料、提取历史信息、归纳分析对比的能力;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及五十六个民族图片。让学生从歌曲中感受民族团结的气氛,创造出学习本课的良好情境。 (2)利用网络资源,在课前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收集相关资料,整理资料,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任务驱动式的课堂活动,创设积极互动的情境。 (3)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力。

促进民族团结说课稿

《促进民族团结》说课稿 汀祖镇泉塘中学陈国杰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促进民族团结》,我主要从教学内容要求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教学板书设计,教学效果预测共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学内容要求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意义 本课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熔铸民族魂魄》第八课“民族大家庭”中的第二站内容。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懂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的目标。因此,本课内容是学生了解民族国情、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稳定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内容,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内容标准的要求,本站要帮助学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民族团结。由民族平等是处理民族关系最基本的要求;维护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民族区域是我国的一顶基本政治制度三个层次构成。 2、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站的内容安排,我确定本站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难点是维护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3、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变时期,身心发展较快,成人感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了解。但不可否认,这种认识既有生动、具体、真实的一面,也有零碎、片面、感性的一面。所以应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如何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全面认识社会现象,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完善学生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提高关心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自觉性,并能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尊重少数民族,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尝试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及辨证的观点分析有关的政治现象,逐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知

《浅水洼里的小鱼》文本解读

《浅水洼里的小鱼》文本解读 细腻的语言温情的故事 ——二年级上册《浅水洼里的小鱼》文本解读《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二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三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我”清晨到海边散步,看到无数的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继续往前走,看见一个小男孩将小鱼儿一条一条地捡起来,用力扔向大海。他不是凭着一时的好 1. 而通篇文章,很明显地采取一种侧面描写的方法。成百上千的小鱼儿被海水送进了海滩上的浅水洼,多么有趣!也许有人要捡回家慢慢享受这海中的美味,也许有人会驻足观赏这些小生灵在烈日下的沙滩上如何挣扎至死,也许有人会将正在跳跃的小鱼儿埋起来,然后用沙子为它们筑起一座座精致的坟墓……作为课文中的“我”是视若无睹,继续前行。但小男孩却不停地捡鱼、扔鱼。“我”认为不可理解,但小男孩却回答得异常坚定,还一边回答一边

捡。“我”的言行不正好反衬了男孩对生命的异乎寻常的在乎吗? 2.语言细腻,耐人寻味 1)贴切的语汇展现小鱼处境 本课语言质朴中闪耀点点光华。说质朴是它没有特别华丽的语言,也没有很抒情的表达,但却于细节处发光。如写小鱼留在了浅水洼里,作者用了一个“困”字。何为困?陷于艰难处境而无法摆脱。小鱼被水冲上了沙滩,如果没有外力的帮助,只能在浅水洼里等死,这不就是陷于危险境地却无法脱身吗? 2 没有掩饰,荡人心扉。 3)生动的对话突显人物内心 本文人物的对话非常生动。细看标点符号的运用“那你为什么还在捡?谁在乎呢?”一连两个问号,充分表达了“我”的疑问,反衬了男孩的坚定与博爱。男孩的回答“这条小鱼在乎!”,一个感叹号印证了他内心的坚定。紧接着“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小鱼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还有这一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创建平安和谐校园说课材料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德江县实验中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申报材料 德江县实验中学是2012年成立的一所完全中学,位于德江县青龙镇钟山东路257号。 两年来,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传承“建国储才、责任綦重、勉予同侪、协力始终”的传统教育理念,以“提升整体质量,创建标准学校”为办学目标;以“苦心志、忧天下、成人才”为校训; 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培优促特”为校风, 以“敬业、竞职、镜己、爱生”为教风,以“勤学、好问、思义、善辨”为学风;以创建和谐、平安校园为宗旨,坚持“抓管理,保安全,提质量,促发展,讲团结,建和谐”的工作思路,狠抓规范化管理,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各项工作取得佳绩,学校有了长足发展。 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活动中,学校全面贯彻党 的民族政策,以示范创建活动为契机,广泛、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构建文明、平安、和谐校园,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 一、加强活动领导,建立创建教育活动机构 为认真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的创建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学校行政领导及各班主任为成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德江县实验中学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方案》,细化工作任务,完善具体措施,责任到人,扎实有效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学校的创建工作。 学校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坚持民族团结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尽量贴近学生实际,

语文公开课浅水洼里的小鱼说课稿

语文公开课浅水洼里的小鱼说课稿 语文公开课浅水洼里的小鱼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28课《浅水洼里的小鱼》。这是一篇通俗易懂的故事。本课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看到成百上千条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尽管没有人在乎,但是小男孩却在乎每一条小鱼的感受,他一条一条地捡起来,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的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们认识到当小动物受伤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用爱心来帮助它们;通过思想品质的教育,从而美化孩子们稚嫩的心灵。 全文主要是讲小男孩怎样拯救被困的小鱼,这就是文中的主要内容。 二、重点难点 本次说课的是第二课时,其重点和难点是: 第一:由一个捡鱼的小动作、小故事中,深化学生对弱者,尤其是对受伤的小动物的爱心帮助。从而引导学生要爱护小动物。 第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我教的是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初读了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中孩子们已经学习过6个,剩下的2个生字在第二课时中完成,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三、教学过程 1、转变教与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设计时,努力体现这一理念,在教学2~6自然段时,让学生自主读书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内容或读书,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合作同进步,在解决疑难中大胆创新,从低年级就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及主动探究的能力。并为学生铺设体验成功的平台,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重视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爱学习、会学习。 2、巧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理解课文内容: 在本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创设了情境,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维的扩展。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利用浅水洼里的小鱼这个特写的画面,使学生感悟小鱼的危险处境和小鱼盼望获救、渴望获救的心情,为理解下文做了孕伏。总之让学生积极参与,借助课件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唤醒他们对生命的珍爱,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 3、以读为主线,体现语文学科特点: 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语气朗读,在读中分析文章。这样既能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又较好地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

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民族大团结》一课是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这节我主要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做线索贯穿本课。 二、说目标 在反复阅读教材、认真钻研《历史课程标准》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图片及视频,了解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加强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学习,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使学生认识搞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做出应有贡献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2、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 三、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四、说学法 由于历史课分值较少,课时不多,学生普遍不是太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对于近代史的内容了解较少且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根据八年级的学生的了解,学生心理素质较好,善于交流,敢于表达,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强烈。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所以,本课采用的学法有: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约2分钟) 以歌曲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爱我中华》导入,她唱出了我们的心声,“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兴盛,我们今天就一起走入第12课《民族大团结》认识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是什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情况又是如何?

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7. 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二课时说课稿

小学道德与法治《7.中华民族一家亲》第 二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7.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方法、设计和板书七个方面来进行详细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一家亲》这一课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2条“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而编写的。 《中华民族一家亲》是教材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主题中第二课,本课有三个板块:“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互相尊重、守望相助”。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并运用信息,理解并认识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第三个板块的话题是“互相尊重、守望相助”,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各民族在文化习俗,生活环境等方面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在为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我国各民族只有相互了解,彼此尊重,互帮互助,才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真正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这三个板块相互联系。第一个板块,从总体上明确了民族关系,即56个民族是一家。第二个板块与第三个板块分别从认知和行为两个层面,说明了各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和“互相尊重守望相助”的意义,进一步体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主题。 第二课时的教学将学习第二板块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开始对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兴趣,但是缺乏具体深入的了解,如对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就很局限。不过,这也是正常现象,学生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几率较小,这就需要教师去做好相应的教育引导工作,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深厚情谊。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各民族间谁也离不开谁,了解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 2.明白各民族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国土、发展经济,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 1.知道我国各民族间谁也离不开谁,了解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 2.明白各民族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国土、发展经济,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五、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明确值日职责,光靠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鲜活的班级生活中,依靠学生的切身体验、榜样示范、实际参与、及时评价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在教学中我牢牢把握“在生活中,通过生活,为了生活”的德育宗旨。在这样的宗旨下,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创设孩子喜闻乐见的生活情节,引起孩子的情感体验,帮助孩子理解教材内容,树立正确的值日观。此外还有启发式教学法,在第一板块中利用夸夸班级值日生,评选星级值日生等形式树立良好的值日生榜样。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说服学生,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原来做法的“小气”,转向实现班集体视野下的“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