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4济南清源心理:自恋型人格障碍

2014.05.24济南清源心理:自恋型人格障碍
2014.05.24济南清源心理:自恋型人格障碍

有自恋型人格障碍怎么办呢?清源心理给您建议!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共感性。他们会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认为自己应被视作“特殊人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独特的,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

然而,在实际中,自恋者稍不如意就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自恋者容易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利、聪明和美貌,但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会产生强烈嫉妒心。自恋者的自尊心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关注和赞美,对批评会感到愤怒和羞耻,但外表却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通常不能够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因此人际关系常常出现问题。

我们来看一下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特征: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10.亲密关系困难(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

有自恋型人格障碍怎么办呢?清源专家给您建议:

第一,解除自我中心观。要常常告诉自己:

①我必须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绩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与赞美。

②我不再是儿童了,许多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

③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东西,我要争取我应得到的,但不嫉妒别人应得的。第二,学会爱别人。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当别人生病后及时送上一份问候,病人会真诚地感激你;当别人在经济上有困难时,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你的自恋症便会自然减轻。

以上是清源心理为您带来的自恋型人格障碍的部分介绍,如果您有什么心理困惑,我们有多位专业的咨询师为您提供帮助。

自恋型人格障碍文献笔记(中文)

文献笔记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定义vaule:4 个体符合以下9条标准的5条以上,并且在各种场合下都表现出固定的行为模式: 1.先入为主的认为自己应该获得无限制的成功、权利、才能、美貌或理想的爱情。 2.认为自己特别、独一无二,应当且只能被其他同样特别或者地位高的人理解、伴随。 3.要求过度的赞美。 4.有一种理所当然享有一切的态度。 5.人际交往中对他人持一种剥削和利用的态度。 6.缺乏同情心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7.经常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人嫉妒自己。 8.表现出傲慢,蔑视他人,恩赐他人的行为和态度。 9.对自我的重要性有一种宏伟堂皇的感觉。 自恋型人格障碍在精神分析中的解释(2006)vaule:8 自恋型人格障碍和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区别,自恋型人格障碍和癔症的区别 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随后发展的客体关系理论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弗洛伊德的自恋型人格理论 霍妮对自恋人格障碍的解释 客体关系理论对自恋人格障碍的解释 Kohut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解释 康伯格对自恋人格障碍的解释等等。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形成和防治(2000)vaule:5 案例,张先生和20岁年轻人。 剖析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特点、从小的父母教养方式以及自我塑造。防治包括预防和矫正两方面。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及其治疗(2005)vaule:8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夸大、需要被人羡慕和缺乏移情能力。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DSM4提出了三点质疑。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病因:与家庭的关系较大,母亲的情感缺乏安全感,强化孩子的错误行为来满足父母的需要。 影响自恋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因素:1.气质;2.出生顺序;3.性别;4.与父母生活中重要他人的相似性;5.先天才能。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1.传统疗法;2.催眠疗法;3.精神分析疗法;4.夫妻疗法 大学生自恋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2006)Value:8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自恋人格问卷,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显性自恋者通常开朗、好交际、自信并渴望得到他人的羡慕,隐性自恋者通常比较焦虑、抑郁、缺乏满足感、容易受到生活中创伤性事件的伤害。(从非临床角度研究自恋,将自恋视为人格倾向) 大学生自恋与心理适应的关系(2011)Vaule:8 心理适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和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自恋可以预测个体心理健康和适应水平以及攻击水平。 工具:自恋人格问卷(NPI)迫选40项,7因素。儿童自恋人格问卷,本研究采用周晖等人编制的问卷(3因子)。心理适应问卷采用的是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测量,20项,4因子,

心理测试-自恋型人格障碍

以来访者为中心,提供优质心理服务,共创美好心理价值 以来访者为中心,提供优质心理服务,共创美好心理价值自恋性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包括自大,自我中心,对他人缺乏同情心,利用他人和具高度独立性。 附录: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如满足五项以上,表明有此障碍) 1、感觉自己伟大,很重要(特别是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甚至使用谎话来达到目的。就算没有足够的表现,还是坚持被肯定为比他人优越)。 2、迷恋于无止境的胜利、名声、权势、活在以为自己无比出色或是无所不能的幻想当中(这属于大脑型自恋);或是迷恋于自己身体的魅力和性能力(属于肉体型自恋);或是迷恋于完美的、无止境的、征服一切的热爱。 3、坚定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因此,自己只应当与其他特殊(高档次的)人物或机构打交道,也只有特殊天分的人才能了解他。 4、需要超额的褒奖、崇拜、关注和肯定。如果得不到,他就会做得让人畏惧,使人不敢惹他。 5、认为自己应当受到优惠待遇,要求对方自动满足他所有的需求。 6、利用他人,把他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 7、毫无怜悯心,无法,也不愿意对他人的需要、偏好和感觉表同情。 8、持续地嫉妒他人,有伤害使他沮丧者的欲望,并以为别人也同样嫉妒他。 9、行为上与态度上傲慢,认为自己全知全能,高过法律,所向无敌,面临挫败或对抗时会有暴怒的表现。 精神分析学者的一种说法是,每人在成长早期,都经过“自恋”过程。在婴儿期和幼儿期,他感觉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周围的一切都是在满足他的需要。而“自恋”的产生就是在成长过程中遭到失调,造成畸形发展。 有关NPD 的成因,并没统一说法。关于NPD 到底是遗传基因造成,还是“机能不全家庭”(dysfunctionalfamily )后天的影响,学者们至今还没定论。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大多数NPD 的患者都成长于“机能不全家庭”之中,不论是过分被纵容还是过分被忽视、被虐待。 心理咨询电话:400-999-8486(全国免费热线)0755-8375969083796379 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2004年入驻北大科技园孵化器,专注于婚姻情感、职场压力、情绪疏导、青少年学习、儿童心理咨询,全国十佳心理学机构之一。燕园博思致力于打造专业、有效的心理咨询平台

心理学习八种人格障碍

A类型(第一类群):行为怪癖、奇异,包括偏执型、分裂样和分裂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1、对挫折和拒绝过分敏感;2、对侮辱(无礼)和伤害不依不饶或持久的怨恨;3、多疑,且带有弥散性,甚至把中性和友好的态度歪曲为敌意或蔑视;4、好争斗,为个人权利进行不屈的斗争,明显地过分且处境不和谐;5、病态性的嫉妒;6、自视过高,过分重视自身的作用,持久的自我缓引态度;7、认为周围有人搞阴谋的先入为主的观念。 类分裂样人格障碍:1、不能享乐;2、情感冷淡,对人无温情、无体贴,也不发怒;3、对赞扬或批评均无反应;4、对异性不感兴趣;5、沉湎于幻想,孤独地活动;6、无知心朋友,没有亲密或信任的人际交往;7、不遵守社会传统习俗,行为怪异。 B类型(第二类群):情感强烈而不稳定,包括表演型、自恋型、反社会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障碍:1、对人冷酷无情,缺乏同情心;2、没有责任心,不顾道德准则、社会义务和社会规章;3、不能与人维持长久的关系;4、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受挫后易产生攻击甚至暴力行为;5、无内疚感,不能汲取教训,处罚无效;6、与社会或他人相冲突时总是为自己辩解而责怪别人;7、持续存在的易激怒。 冲动型人格障碍:1、常有突如其来,不考虑后果的行为倾向;2、事先无计划,也看不到的可能的未来事件或境遇; 3、心情不可预测,变化不定; 4、容易暴怒或产生与此相反的激情 5、不能控制行为的暴发; 6、与社会或他人相冲突时总是为自己辩解而责怪别人; 7、不能坚持没有报酬或奖励的行动。 戏剧型人格障碍:1、自我戏剧化,情绪表达过分;2、易受暗示,易受他人的影响;3、情感肤浅;4、自我中心,自我放纵,不考虑别人。 C类型(第三类群):紧张、退缩,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和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1、优柔寡断,过分谨慎,表现出深层的不安全感;完美主义,反复核对检查,过分注意细节;3、过分认真,顾虑多端,只考虑工作或学习的成效而不惜牺牲愉快和人际关系;4、拘泥迂腐,因循守旧,不善于对人表达温情;5、刻板、固执,总要求别人适应其办事方式。 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1、持续且弥散性的紧张不安感;2、习惯性地注意自我体验,或不安全感,或自卑感;3、不断地渴望被别人所接受,所欢迎;4、对批评和反对意见过分敏感。 依赖型人格障碍:1、怂恿和允许别人在人生重大事件上代负责任;2、个人需要服从于所依赖的人的需要;3、对所依赖的人不提任何即使是合理的需求;4、自认无能,并缺乏精力。 精编教学文档,在此教育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作者:燕园博思心理咨询/整理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公感性。这类人无根据地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认为自己应当被视作“特殊人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独特的,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 在实际中,他们稍不如意,就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利、聪明和美貌,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这种人常有特权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谊多是从利益出发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可能影响工作。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 成因: 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有这样一些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在科胡特看来,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等的研究,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科胡特认为,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体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当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客体)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这一不被满足的情况其实是在婴儿养育中经常偶然发生的,但如果养育婴儿者是长期的如此对待婴儿的,也就是说婴儿是长期无法得到夸大的自体自恋满足的。不能与内部期待配对成功,则婴儿将失望于外在,大脑则据实际情况放弃这一正常的养育被养育的循环回路构成,而以自体幻想性循环回路来替代补偿这一自恋之需要。这样的幻想往往是阻碍了自体了解正常自恋的现实性,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围而形成自己独有和过分的自恋,于是就会有以上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类似夸大性格的表现。 同时养育者如果是情绪经常有问题的,则早期也同时会把自己的自恋失败的暴怒反映出来,而在与婴儿的互动中之间内化到婴儿的心理信息处理系统中,成为婴儿今后无意识判断人际关系的某些基础感情。所以在英国客体关系学家温尼科特著名的录像实验中,一个快乐的婴儿由于和一位表现抑郁的母亲一直在一起一个多小时,这婴儿的脸也变得和母亲一样抑郁了。这就是科胡特所提及的著名观点:转变的内化作用。长期如此,则对于婴儿成人时候的人际感情能力直接产生影响。这也就是影响了婴儿今后发展中的内部期待的基础。

自恋型人格障碍怎么办

我害怕与人说话,生怕一开口就说错。有空我就想呆在家里,哪里也不去,讨厌与陌生人交流,我是不是有自闭症的倾向啊? 自闭症是一种很严重的心理疾病,是一种被归类为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常常表现为:目光呆滞,从不注意别人表情和情绪的变化,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很少与人沟通,从不注意别人表情和情绪的变化,有时还会有冲动或者过激的行为,这种人大部分都不能正常学习,需要有亲人的保护。但是,不善于与外界沟通,并不都是自闭症,人的性格有外向型的,也有内向型的,既然你能够正常学习生活,只是不太爱说话,就可以说明你只是性格内向,并没有自闭症。 青春本应是热情奔放的,校园里那么喧嚣热闹,你能注意到自己内向的问题,表现出与外界交流的渴望,说明你其实是个对生活很有热情的孩子,这样一个热情的人怎么能舍得让自己封闭起来呢? 1.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有人不会说一句错话,不做一件错事,我们都是在错误的洗礼中不断成长的,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从课堂上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开始,不管是对还是错,说出来!哪怕错9次只对1次,这仅有的1次也足够我们树立信心了。 2.主动与他人交流沟通。当同学们在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的时候,在注意礼貌的前提下,试着插上一两句自己的观点;当同学们组织聚会活动的时候,积极参加,主动帮忙等,让自己慢慢地融入到群

体当中去,让大家感受到你的存在。等到下次同学们聊天和聚会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拉着你一起了。 3.敞开心胸,不要拒绝。内向的孩子对外界的食物常常有种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会让自己潜意识里将很多事情都拒之门外,当有这种机会的时候,多想想,自己是真的不感兴趣还是自卑心理在作怪。 当我们回首青涩岁月时,不会因错过而后悔,不会因自闭儿黯淡,这种回忆才是美好而值得纪念的,不要让小小的瑕疵肆虐我们的青春啊! 应征信选登: 上期网名为“过客”的同学来信说:我一点儿都不快乐,为了摆脱这些不快乐,我总会对朋友发泄心中的不快,经常口不择言,说些难听的话。现在朋友都渐渐不理我了,我该怎么办呀?、下面是一位同学给他的回信:我们都要学会在不快乐中寻找快乐,看清自己的情况,学会给自己减压。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如果心里不舒服就要说出来,不是迁怒于别人,而是让大家帮你分担这些不快乐。现在闹成这样,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你,你应该主动去道歉。把自己的心里话都说出来,告诉大家你不是存心这样做的。 另附一篇“自恋型人格障碍如何改善”的文章 自恋型人格障碍如何改善 自恋是人性的基本特性之一。也正是每个人心中有那点自恋,才能够有勇气去面对种种不如意,即不管境遇如何差也一定会有比别人

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知识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1.解除自我中心观。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到:“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你可把自己认为讨人厌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下来, 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份。例如: ①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一旦不被注意便采用偏激的行为。 ②喜欢指使别人,把自己看成太上皇。 ③对别人的好东西垂涎欲滴,对别人的成功无比嫉妒。 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你可发现以上人格特点在童年便有其原型。例如:①总是渴望父母关注与赞美,每当父母忽视这一点时,便耍无赖、捣蛋或做些异想天开的动作以吸引父母的注意。 ②童年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是仆人。 ③总想占有一切,别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 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是童年幼稚行为的翻版后,你便要时常告诫自己: ①我必须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绩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与赞美。 ②我不再是儿童了,许多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 ③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东西,我要争取我应得到的,但不嫉妒别人应得的。 还可以请一位和你亲近的人作为你的监督者,一旦你出现自我中心的行

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观是会慢慢消除的。 2.学会爱别人。对于自恋型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维尔斯特认为,通过爱。我们可以超越人生。自恋型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不成熟的爱,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当别人生病后及时送上一份问候,病人会真诚地感激你;当别人在经济上有困难时,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你的自恋症便会自然减轻。

95%的人不同程度存在人格缺陷或人格障碍,你有没有

95%的人不同程度存在人格缺陷或人格障碍,你有没有? (2015-01-24 20:49:45)转载▼ 人格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并在不同时间、地域下影响着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人格的属性包括整体性、稳定性、个体性、动机性、适应性、自然性、社会性等。由于人格的心理属性的变异(心理疾病)所导致的人格缺陷,成为家庭暴力、社会危害的重要源头和成因之一。 人格障碍常开始于幼年,青年期定型。持续至成年期或者终生。人格障碍有时与精神疾病有相似之处或易于发生精神疾病,但其本身尚非病态。严重躯体疾病,伤残,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或灾难性生活体验之后发生的人格特征偏离,应列入相应疾病的人格改变。儿童少年期的行为异常或成年后的人格特征篇离尚不影响其社会功能时,暂不诊断为人格障碍。关于人格障碍流行学研究较少,一般认为某些机构如监袱、福利部门中的发病率高;认为最低社会经济阶层的发生率较最高层大三倍;则认为社会秩序混乱地区的发生率较安全地区的总发生率大三倍。 主要的人格障碍类型有以下十种: 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2、偏执型人格障碍 3、分裂样型人格障碍 4、分裂型人格障碍 5、强迫型人格障碍 6、自恋型人格障碍 7、边缘型人格障碍 8、表演型人格障碍 9、回避型人格障碍 10、依赖型人格障碍 以上几种又可以分为三类: A类——特点:奇特或怪异包括偏执型、分裂型、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 B类——特点:表演性、情绪性或不稳定性包括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和自恋型人格障碍

C类——特点:焦虑或恐惧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和强迫型人格障碍 病理 迄今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是在素质基础上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 异常人格也可以由疾病造成,主要是脑额叶的疾病(如脑外伤、脑炎等),精神分裂症也可以出现人格障碍症状,也可能是额叶功能障碍所致。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资料提示先证者亲属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呈正比,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双生子与寄养子调查结果都支持遗传因素起一定作用的观点,但家庭、社会环境及教育因素也不容忽视。 2、脑发育因素: 研究发现情绪不稳定型性格障碍的人有较多的神经系统软体征,神经心理学测验也提示轻微脑功能损害。脑电图显示与年龄不相符的不成熟型,57%具有异常脑电图,且多表现在前颞区,他认为问题可能在网状激活系统或边缘系统。 3、染色体异常 47XYY综合症和47XXY综合症患者中有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也非常高。 二、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因素: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2009-02-02 21:36:50) 标签:杂谈分类:心理学资料 自恋型人格障碍 一、有关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几个基本概念 1、人格 人格(Personality)是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我国心理学家陈仲庚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陈仲庚等,1986]。社会学家认为,人格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人格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及情感(感觉这感情)[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1999]。 2、健康人格 所谓健康人格是指在世界上一些行为方式使人生气勃勃,并且还不危害他人、动物及供给我们一切生计的环境。这些行为方式,我们称之为健康人格。健康人格意味着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人,一个拥有自由和责任的人,而不是一个感情冲动的消极工具或他人所期望的人。对他人方面,健康人格也把他人看作是一个人,而不是物或工具。他们生活在与同等地位的人的“我与你”的对话关系之中,而不是“我与它”的关系。[悉尼.乔拉德等著,刘劲等译,1 990] 3、自恋型人格 人格分为不同类型,自恋型人格是其中之一。这种人格具有如下特征: ⑴无所不能 ⑵喜欢被赞美 ⑶较好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在公众场所获得较好的人格评价 ⑷亲密关系的困难(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 ⑸通常具有较高智能或漂亮的外貌[Otto.F.Kernberg,1999] 4、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及描述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personalitydisorder,NPD)在临床人群中发病率为2%~16%。在诊断时,需充分排除精神病性症状如妄想,尤其是钟情妄想和夸大妄想。自恋患者存在明显的精神病理性认知。美国精神病协会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是: NPD患者普遍的模式为夸大(通过幻想或行为体现),需要赞美,缺少同情,常起源于成年早期,症状存在于各种场合,且符合下述5条(或更多): (1)过分自负(如夸大业绩和才能,即使没有相应的业绩和才能,也希望被认为是优胜者)(2)一心一意幻想获得无限成功、能力、才气、容貌或理想的爱情 (3)坚信他或她与众不同,只有其他特别的人或地位高的人才能理解他或她,且只能与这些人交往。 (4)需要大量的赞美 (5)有权力意识。例如:无理由地期盼特别优待的治疗,或机械地依从于自己的期待(6)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例如,利用他人以达到他或她的目的

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

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也称病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人而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是不伴有精神症状的人格适应缺陷。有人格障碍的大学生一般能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智能是正常的,意识是清醒的,但由于缺乏对自身人格的自知,常与周围人发生冲突,却很难从错误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加以纠正。 人格障碍种类很多,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裂型人格障碍 这是一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以及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表现为对人冷淡、疏远,缺乏起码的温和和柔肠,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体验,几乎没有什么朋友,没有社会往来,喜欢独来独往;为人孤独而隐退,好沉思幻想,常常耽于幻想之中,也可能沉溺于钻研某些纯理论性问题;行为古怪,言语怪异,有奇异的信念和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不能随和与顺应世俗;对别人的意见漠不关心,不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均无动于衷,过着一种孤独寂寞的生活。其中有些人,可能有些业余爱好,但多是阅读、欣赏音乐、思考之类安静、被动的活动,部分人还可能一生沉醉于某种专业,作出较高的成就。但从总体来说,这类人生活平淡、呆板、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性, 在人少的环境中,尚可适应,但在人多的场合,在带有合作性质和需要交际的工作中,由于与他人完全不能相容,因此,往往很难适应,也难以适应多变的现代社会生活。 2、依赖型人格障碍 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视之为心肝宝贝。亲人的过分溺爱,使他们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有以下几个特点: (1)无助感。深感自己软弱无助,有一种“我知渺小可怜”的感觉,让别人为自己作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等,但要自己拿主意时,便感到一筹莫展,像一只迷失了方向的小船; (2)无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无意识地倾向用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能干。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与真实的感情无关,是强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性的。他们宁愿放弃自己的兴趣和人生观,委曲求全来得到别人对自己的认同和温情,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来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并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 3、情感型人格障碍

7-1.1765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案例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案例 来诊简况:P(指病人,下同)女性,23岁,护校毕业后没有留在当地参加工作,直接到远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哈尔滨打工,家里当时没人知道P到哪里去了,也不找P。半年后过春节P也不回家,电话也不打。P称来哈尔滨目的之一是远远逃离令她感到非常痛苦的家庭,之二是找心理医生治自己严重的心理疾病,听朋友说本院有心理门诊,快下班时未按预约自来诊。 简要个人史:P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有两个哥哥,大哥36岁,二哥29岁,均是工人。母亲患精神分裂症,无业。父亲是修汽车的,嗜酒、性格暴躁、乖戾、少语,不知关心、教育、照管孩子。对妻子粗暴,经常当着孩子们的面殴打妻子。P从小就是喂面糊长大,从记事起就经常目睹母亲犯病的样子。多次目睹母亲被巫医、父亲及亲属毒打时的情景,非常恐惧。P记得小时候跟父亲关系很好,经常由父亲搂着睡觉,父亲不打骂P。P大哥十几岁就离家住校,二哥与P从小在一起长大,但二哥整天在外面玩,父亲的爱成了唯一的爱,虽然少得可怜。P从10岁开始边上学,边做家务,边给全家人做饭。不管多累,家庭中其它的成员,很少帮P、关注P。用P的话:“爸爸整天上班、喝酒;妈妈除了犯病外整天象孩子一样对我撒娇或躺在床上重复做着某个动作;二哥总在外面玩,家里总是冷冰冰的……。”因此P总是感到孤独、寂寞、忧愁。 首次晤谈及心理动力学分析: P在预约时间相隔12天以后来诊,事先没有提前告诉D(指心理治疗师,下同),又是在D下班时来诊,而D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接待P。按理P要说对不起,并感谢D休息时间接待她,但P什么也没说。说明P不能理解或感觉到别人也是一个人,也有自己的需求,P不能理解、尊重别人的要求和利益,这是P心理发育不成熟的一种表现。首次晤谈,P身着素白纱裙,摩登发型,身高1.50米左右,文静、白晰、圆脸、大眼睛、清秀可人,很讨人喜欢。主动倾诉,情绪略显烦躁,双眉紧皱,不停地拧手指,谈到痛苦处痛哭流涕,孤独、无助的样子。主要心理问题是:恐惧、不知怎样与人接触和交朋友,不能适应任何环境,无法与人建立感情,感觉自己被社会淘汰了。每天忧愁、压抑,像死人一样。想改变却难以自拔。痛苦挣扎到今天,常感到喉咙有东西堵着,胃总是收缩在一起,里面像有一块圆圆的、烫烫的石头似的一天比一天沉重,整天被坏情绪纠缠着。P一方面滔滔不绝地讲了一个多小时,叙述了很多的苦难,D几乎没有插话的余地,说明P要从D那里得到更多的东西。但是,另一方面,P却以令人不愉快,甚至损害D需求的方式来表现自己,此种自相矛盾的现象的发生有可能是P潜意识中想用这种方式来考验D(当时的假设),即:如果我一意孤行,一直按照我自己的方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看你还喜欢不喜欢我。因此,首次晤谈,D感觉到可能P的外表着装可能也是吸引人的注意。而且当P的这种需求非常强烈时,P就会忽略对方的需求和利益。这进一步说明P的心理发育不成熟。 初步诊断:自恋型人格障碍。 治疗时间和频率: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 以后的治疗及综合心理动力学分析: 在前十次的治疗中,D了解到P的生活经历确实是悲剧性的。P出生后,无法得到母亲

15 控制型人格特征

在课程的第三章节,我会讲解以对控制感的过度渴望为核心特征的一些人格障碍:比如自恋性人格障碍和强迫型人格障碍等,生活中这些人更容易成为关系的施害方,我也会在讲到那些课的时候来讲解一些行之有效的自助和助他方法,帮助我们在控制感这个变量上获得更多的平衡。 这一节课可以看作是为了未来讲解“高控制感类人格障碍”做出的基础铺垫。在这节课,我会通过讲解控制感的来源和心理机制,帮助大家了解为什么当健康的养育缺失的时候,会产生过度的控制欲,和过度的被控制欲。虽然表面上“控制感”和“被控制感”会看起来相反,其实它们本质一样,是两种相生相息的心理需求。 生活中很多人都曾经被控制,或者控制别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人对控制的渴望是极其正常的,因为人的安全感来自于控制感,心理学上把这种控制感称为是对未知的可控可预测性(predictability of the unknown),生活中充满很多未知,而面对这些未知,可控可预测感越强,安全感越大;可控可预测感越弱,则安全感越少,人心也越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 你如果体验过即将毕业走入社会,但工作毫无着落,家里也没有支持和帮助;或者你忽然失业断了经济来源,但毫无把握找到新的工作,无法寻求到新的经济支持,你就知道,面对不可控不可测的痛苦与可怕,很多时候这种感觉会带来绝望,让人毫无力量感。即使不是走入社会或调换工作这样的人生的转折点,你每一天的生活也需要持续的掌控感,才可以感到稳定和舒适,才不至于被无处不在的焦虑和不安折磨。 所以,只要有可能,人人都追求控制感。这一点甚至从生命最开始就可以看到,比如婴儿通过大哭让养育人将注意力给予自己,通过自己一点点有限的力量去获得对父母的掌控,获得生理心理的满足,体会到安全感;再大一点到童年时期,每一次耍赖不听话,每一次哭闹不愿意和父母分开,也是在用自己的力量尝试获得对父母的掌控,如果他们的不安和痛苦被回应,被给予温和的看到和对待,他们也会更加确定父母是在意我的,我的环境是安全的,我是被爱的孩子,掌控成功再次转换为对安全状态的感知。

心理学—人的18型人格与分析

引言: 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18型人格为心理学人格论最全新诠释 简介:是中国学者尧谷子(原名鹏)的最新人格理论,他以人性为根本出发点,先分析出人性的十大层次,且在研究九型人格理论、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人格大五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十八种人格类型。其容囊括人格的方方面面,在纵向上能把握人格的静态结构,在横向能解释它的发展及动态过程,同时具有主动、灵活、开放的属性,这样一个框架就基本能使整个人格研究系统化。 人性就是人的性质,性格是性质发展的格调(级别或程度),人格是人性发展的格调。人性、性格、人格的关系: 性格是性质发展的格调,万物皆有性格。 人的性质就是人性,人格是人性发展的格调;人格是人的性格。 18个人性,每个有两个维度,这样有36个人格,每个维度有两个等级,这样共有72个人格类型。 人类所追求的是18个均衡性人格。(一般18型人格特指18个均衡性人格)基本概念:人性 从空间的结构上讲,人性的要素包含行为、感觉、情绪、情感、记忆、判断、推理、精神、劳动、和成长十个基本层面。在时间的作用下,行为决定关系,形体造就特征,情感影响态度,精神成就气质,认知左右能力,目的决定计划,历史带来经验,未来设定理想,从而人性的容可以概括为行为关系、形体特征、情感态度、精神气质、认知能力、目的计划、历史经验、未来理想、多面多维和多

自恋型人格障碍精神分析学的解释和治疗

作者单位:524023广东医学院心理咨询中心 [第一作者简介]亢莉(1968-),女,硕士研究生毕业,业务专长:心理咨询研究·综述· 自恋型人格障碍精神分析学的解释和治疗 亢莉 【摘要】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对自我的过分关注以及对他人缺乏感情。西格蒙多·弗洛依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理论主张自恋源于力比多,其观点未能给这种人格障碍以明晰的解释,也未提出适宜的治疗方法。精神分析现代最重要的发展--客体关系理论则对自恋的矫治作出了显著贡献。该理论认为早期关系模式的危机是形成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关键因素。客体关系学家提出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围绕着“镜映移情”与“理想化移情”展开。 【关键词】自恋型人格障碍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镜映移情理想化移情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D S M-I V(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统计手册第四版)所设立的一种人格障碍的诊断类别,在之前的一些诊断系统如C C M D-2-R诊断系统中,自恋型人格障碍都只列在其它人格障碍中,只有名称无诊断标准。自二十世纪初期到六、七十年代,自恋型人格障碍这个领域几乎一直由弗洛依德独领风骚,但是弗洛依德对自恋问题的解释和治疗存在着相当的局限性。精神分析学派近几十年新发展出的客体关系理论则弥补了经典精神分析的不足,成为有关自恋型人格障碍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1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1898年和1899年,精神病学家、性学家艾理士和纳克最早开始借用“n a r c i s s i s m”这个词来概括病理性自恋。[1]1968年,美国精神分析学会将自恋定义为“一种心理的兴趣集中在自身”的病理现象。[2]而根据D S M-I V,自恋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九个特征 有一种夸大的自我重要感和自我成就感。对个人的成功、权力、财富、美貌、爱情等有很高的幻想。认为自己很特殊,只能被一些特殊的或有一定地位身份的人所理解。不断地需要别人的赞美。认为自己享有特权,应当享受特殊的待遇,喜欢支配别人。在人际交往中喜好利用别人,他人只是达到其自身目的的工具。缺乏同情心,不能了解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常常嫉妒别人或认为自己受到他人的嫉妒。自负、傲慢,表现出较强的优越感。一个人只要具备了以上的五条特征,就可以被诊断为自恋型人格障碍。 2精神分析学的解释和治疗 2.1经典精神分析学的解释1914年,弗洛依德首次较系统地论述了自恋的问题,他在《论自恋》一文中,认为自恋的根源在于力比多(L i b i d o)。人首先将爱的力比多投向自我及养育自己的人。随着一个人的不断成熟,这种力比多开始投向客体(他人),在这种转变中如果遭受了挫折,这种朝向外的爱会折返回自身,从而形成病理性的自恋人格。这类人在以后爱的选择中,不是以他人为模型,而是以自我为模型。他们明显地 将自我或自我理想作为爱的对象,他们爱他人是将他人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来爱的。《论自恋》是一篇划时代的论文,它的重要性已被载入精神分析史册,但是其问题是明显可见的,如概念混乱、性本能至上、对自恋的并不全面的解释、对移情方法认识不足等[3]。 2.2客体关系学家的解释近三十多年来,一种新的精神分析学派开始认为人格障碍不能单单考虑力比多的因素,而要重视自我发展和早期的关系模式对人格的影响,他们的理论被称为客体关系理论(o b j e c t r e l a t i o n s t h e o r y)[4],代表人物如肯伯格(k e r n b e r g)和科胡特(k o h u t)。客体关系理论着重于关系寻求而不是经典精神分析学家所强调的本能的满足,它强调儿童早期和父母或长辈的关系如何影响着一个人的自我表征,这些自我表征又是如何影响目前的自我认识以及和他人的关系[5]。 客体关系理论家们这样解释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形成自恋者在早期的自我表征、以及与他人的关系表征的建立过程中出现了异常。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他有一个完整、健康的自我感知、自我独立性、和一个稳定的自尊感,能意识到别人的需要,并对别人的需要做出反应。而自恋的人在早期的自我表征和自尊形成过程中遭受了挫折,患者的父母或长辈对其需求不敏感,他们有时极端地关注和赞美孩子,有时又忽视或过份地指责他,即父母给孩子的信息是混杂的,孩子有时感到自己非常出色,有时又感到很自卑。长此以往,他同时具有了软弱无能又无所不能的自我表征,既配得到向往的一切又完全不配拥有任何东西的自我表征[6],即他的自我表征未能整合成一个很紧密的自我,而是存在着相互之间的冲突。因此他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切合实际的评价,同时没有一个完整的自尊感,所以总是希望通过夸耀自己或得到别人的赞美来弥补他精神中所缺失的那一部分。这样的自我表征的形成归根结底是源于早期与父母或长辈情感上的紧张关系。 2.3客体关系学家提出的治疗方法精神分析学治疗人格障碍的主要意图就是重建患者的早期童年。客 4 2 山东精神医学2005年第18卷第3期S h a n d o n g A r c hP s y c h i a t r y,2005,V o l18,N o.3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 一、表现特征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一般认为其特征主要如下: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只要出现其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在许多方面与癔症型人格的表现相似,如情感戏剧化,有时还喜欢性挑逗等。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癔症型人格的人性格外向、热情,而自恋型人格的人性格内向、冷漠。 二、治疗方法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1.解除自我中心观。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到:“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你可把自己认为讨人厌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下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份。例如: ①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一旦不被注意便采用偏激的行为。 ②喜欢指使别人,把自己看成太上皇。 ③对别人的好东西垂涎欲滴,对别人的成功无比嫉妒。 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你可发现以上人格特点在童年便有其原型。例如:

①总是渴望父母关注与赞美,每当父母忽视这一点时,便耍无赖、捣蛋或做些异想天开的动作以吸引父母的注意。 ②童年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是仆人。 ③总想占有一切,别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 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是童年幼稚行为的翻版后,你便要时常告诫自己: ①我必须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绩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与赞美。 ②我不再是儿童了,许多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 ③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东西,我要争取我应得到的,但不嫉妒别人应得的。 还可以请一位和你亲近的人作为你的监督者,一旦你出现自我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观是会慢慢消除的。 2.学会爱别人。对于自恋型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阐述了这样

10大人格障碍

什么是人格障碍? 人格或称个性,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及在日常活动中待人处事的习惯方式,是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的形成与先天的生理特征及后天的生活环境均有较密切的关系。童年生活对于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且人格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重大的生活事件及个人的成长经历仍会使人格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说明人格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那么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病人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人格的异常妨碍了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破坏了其行为的目的性和统一性,给人以与众不同的特异感觉,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部分人格障碍患者在成年后有所缓和。 人格障碍的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who,1986)在国际疾病分类cd10)中曾提出10类人格障碍我囯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md-2r)中的人格障碍类别除了未列入焦虑型和依赖型人格障碍外,其余类型与who基本一致主要分为下述几类: 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或称悖德型人格障碍。行为与整个社会规范相背离而令人注目。这种人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忽视社会道德规范、行

为准则和义务,长期地行为不负责任。他们的认识完好,但行为未加深思熟虑,不考虑后果,常因微小刺激便引起攻击、冲动和暴行。他们从无内疚感,不能从经验中吸取教训,一犯再犯而不知改悔。不能与他人维持长久的关系,容易责怪他人,或为自己的粗暴行为进行辨解。这一型人格障碍被称为“病态人格"。因其常违背伦理道德和社会常理,对人冷酷无情,缺乏责任心,极端自私,自尊心强,但无羞耻感,最易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常表现为危害国家安全罪、经济犯罪、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等。甚至转换为犯罪人格,是危险性较大的人格之一。 2.偏执型人格障碍 特点为对自己有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归咎于别人。对批评或挫折过分敏感,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多疑、易将别人无意的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蔑而产生歪曲体验。好胜心强,有强烈的自尊心,看问题主观片面,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嫉妒心强。在失败的时候,时常迁怒于人而原谅自己,往往认为自己成了别人阴谋的栖牲品。因此,这种人容易产生偏执观念,一旦心态失控往往容易引发暴力行为或犯罪,是具有潜在危险的人格之一。 3.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患者的观念和行为表现奇特,与众不下同对人情感淡漠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无知心朋友孤僻好沉思幻想总是单独活动行为古怪不修边幅不能随和与顺应世俗对别人的赞扬和批评无动于衷很少表现强烈的情绪体验缺乏进取心回避竞争性处境性生活表现冷淡。据调查约有半数的精神分裂症病前是分裂型人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原因和矫治 摘要近些年来,许多心理学家致力于将基础的人格理论和人格障碍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文章主要介绍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探讨了其造成的原因,以及讨论了矫治的要点。 关键词人格障碍自恋表现原因矫治 1 引言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1]。 Wiggins 和 Pincus(1989)发表了第一篇考察FFM 与 APA 中定义的人格障碍之间关系的研究性文章[2]。之后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大部分都是采用各类人格障碍的标准样本类型和独立的测评方法来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努力的基本假设就是:人格障碍可以看作是在一般人格维度上特定的不适应或极端情况。[3] 2 表现 自 2000年元月 ,同济医学院附属精神病院心理科收治了采用 DS M—Ⅳ多轴诊断系统诊断的近50例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住院病人 ,门诊病人。其中住院病人分为20例 ,余为门诊病人。在几年的临床实践中 ,心理学家们深刻地体验了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表现。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一般较服从院规 ,对人礼貌 ,在医护人员中留有好印象。在小组治疗中表现积极 ,呈现很好的领悟。或者不参加小组治疗以示自己的特殊。他们向专家型高学历治疗师靠近 ,对年轻的或低学历的治疗师表示轻蔑。他们通常要求特殊的照料 ,比如要求选择一个安静的便于学习的病房 ,或是选择认为素质高的同室病友。他们在治疗早期因为理想化移情病情通常戏剧化好转 ,治疗中他们难以表达负性移情 ,常以病情加重或周末回家时与家人的人际冲突来表达他们的攻击性。他们害怕体验负性情感 ,因为体验愤怒也使他们看见了自体的瑕癖。他们无时不刻不用无所不能的盔甲武装自己 ,恐惧蒙羞。 自恋型人格障碍从他人包括治疗师那儿寻求赞美和奉承 ,在治疗中千方百计体验在治疗师眼中自己是最好的。甚至对于某个人为什么治疗时间老排在自己前面也心怀嫉妒。[4] 科胡特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在早期的发展中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核心自体[5]。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会强烈地追求权利和完美 ,能体验到嫉妒。这种人格障碍常见自杀自残行为 ,在心理学家的观查中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自杀行为是因为恐惧死亡而试图控制死亡以达到无所不能。 3 原因 现代精神动力学理论认为来自于早期客体关系的内在精神过程和亲子关系中自恋性创伤导致的人格损害构成了自恋型人格障碍 ( narcissistic pers onality disorder, NPD)的起源。临床发现这种人格障碍从来就没有形成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 ,他们缺乏人类最重要的爱的属性。什么样的事件和人际关系可以导致自我的损伤 ,从而影响一个人形成有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