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语法初步:文言文

高中语文语法初步:文言文
高中语文语法初步: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初步

一.词类活用:

1.概念:指一部分实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临时改变原来所

属的那类词的词性。

2.常见分类:

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

3.名词作动词:

①多个名词连用,必有名词作动词充当谓语。

②多个名词中若有名词作状语,则状语之后(之前)定

有名词作动词。

总结:两个名词连用,不是并列、偏正、修辞关系,其中一个名词活用做动词。

【例1】

朝歌.夜弦。(《阿房宫赋》) 唱歌

晋军函.岭,秦军汜南。(《烛之武退秦师》)驻军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穿戴

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过秦论》)称帝称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王之于国也》)种植总结: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短语,若名词后跟代词、处所名词、介词结构,则该名词作动词。

【例2】

云青青兮欲雨.。(《梦游天姥吟留别》)下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决江河。(《劝学》)游泳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称王总结: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时,名词活用做动词。【例3】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示意江水又东.。(《水经注》)向东流总结:副词后的名词活用做动词。

【例4】

衣冠

..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穿衣戴帽

扣舷而歌.。(《赤壁赋》)唱歌总结:名词前后用“而”字与动词的词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总结:“所”字后面的词往往是动词。

4.名词作状语:

动词前的名词不是主语时,则活用为状语。

【例5】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吾得兄.事之。像兄长一样

草行.宿露.。在··行走、住宿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总结:名词作状语,一般表修辞、对人的态度、处所、使用的工具、动作进行的方式、时间等。

总结: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作状语。

【例6】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日.削月割。每天,一天天地

南举汉中,西.举巴蜀。向西总结:“日”、“月”、“岁”类的词活用时,前面不加介词,翻译成:①表频率,每天,天天;②表程度,一天天地;

③表时间已经过去,往天。

5.动词作名词:

【例7】

单其土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之物,收入之物则其至.又加少矣。到的人

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埋伏的人

总结:动词作名词,往往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标志:在其之前有“其”或“之”。

6.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名词,往往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之前有“其”或“之”或数词。

【例8】

将军身披坚.执锐.。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长处,短处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瑜等率亲锐

..其后。亲锐部队

是故圣.益圣,愈.益愈。圣明的人,愚人7.形容词作动词:

形容词作动词,如果形容词后跟宾语,则一般活用为动词。(有时可加出“之”字。)

【例9】

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交好率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8.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的翻译有两种,一种为直译,一种为意译,即用相应的及物动词代替。

使动用法意义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1)动词的使动用法:

表示主语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宾语是陈述对象。

【例10】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使··鸣叫毕庭见相如,毕礼而归.之。使··归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背负(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例11】

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臣闻林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巩固秦王恐其破.壁。使··破损(3)名词的使动用法:

指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表示的人或事物。【例12】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复活,长肉舍.相如广成传舍。使··住宿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破灭,称王

齐威王欲将.孙膑。使··担任将军

9.意动用法:

特征:名词或形容词后跟宾语或表示主语的心理活动。

固定格式:以······为······

形容词翻译意动格式:以为(觉得、感到)······怎么样······

名词翻译意动格式:把······当作······

【例13】

成以其小,劣.之。以为··卑劣

渔人甚异.之。以为··奇特

且庸人为愧.之,何于将相乎?以··为羞愧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其父。以··为奇异,为宾客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把··当作忧患

二.实词推断方法:

1.组词法(加字法):

【例14】

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诚信忌不自信.。相信今行而弗信.,秦不亲也。信物

根据字与字之间,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的搭配关系推敲词意、词性。

【例15】

永械.致之府。名作状,戴上刑械

刺各县短长

..。形作名,偏义复词,缺点

根据文言文语法结构推敲,如对比、对偶、互文、对举等现象。

【例16】

忠不必用,贤不必以.。同“用”,表被动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作名,飞奔的马党.同伐异。贬义,偏袒举内.而见义远。近,与“远”相对3.字形法:

汉字是表义字,包括象形、指事、形声字等。

“弓”、“刂”(刀),“斤”(斧),“殳”等与兵器有关,“鸟、虫、犭、豕、马”等与动物有关,“讠”(言)、“辶”(走)、“彳”等与人的行为有关,“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械有关,“纟”与毛发、丝绸有关,“宀”与房舍有关,“冖”与笼罩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目”与眼睛有关,等。

【例17】

尚才绳.之。约束制裁

恪.守不渝。严谨,恭谨出类拔.萃。超出同类

不得薄.之。迫近,靠近(日薄西山)吾亦望汝副.其心。符合(名副其实)往道速.祸。邀请,招致(不速之客)

5.邻字帮助法:

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常有偏义复词和同意复词两种现象。

【例18】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今主上幼冲.,贼臣虎踞,雄才奋用之秋也。年幼三.古今异义词:

1.产生的原因:

(1)与人们的认识有关。

如“家”:①会意,“房屋底下有头猪”,本意猪圈;②指一门一户,家庭;③指卿大夫统治的范围。

如“国”:诸侯的统治范围。

如“天下”:全中国,天子统治的范围。

(2)与人们的习俗有关。

如“座位的左右”:右为尊,推广“右姓”(指高门大户);左为卑,推广“左迁”(指被贬谪)、“闾左”(指贫困百姓)。

如“战车的左右”:右为勇士,左为尊者,推广“虚左以待”。

(3)与修辞有关:

分承,即“一分为二”;互文,即“二合一”。

如“生死存亡之秋”,“生”、“存”之义不存在。

2.词义的演变:

(1)词义的扩大:

如“商”,古指运货贩卖的人,有行商坐贾之说;今指一切做生意的人。

如“齿”,古指岁数、年龄,如“以尽吾齿”;今指牙齿、年龄、说起、提起。

如“理”,古指治玉,雕刻玉器;今指治理,道理。

如“池”,古指护城河;今指池塘。

如“股”,古指大腿。

(2)词义缩小:

如“购”,古指悬赏;今指购买。

如“谷”,古指粮食作物,五谷分为稻、麦、黍、稷、粟;

今指粟,方言中指稻。

如“辇”,古指换车,如“公叔文子老矣。辇而如公”,“老妇持辇而行”;今指汉后皇帝所乘之车。

(3)词义偏移:

如“寺”,古指官署,汉代九卿主管的机构叫寺,如“太常寺”、“大理寺”;今指佛寺,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建白马寺置经。

(4)情感色彩的变化:

如“走狗”,古指猎犬,喻有功之臣,如“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今指受人豢养,帮其作恶之人。

四.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

①在主谓之间表假设,译作“如果,假如”。如“人而

无信,不知其可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②在状中之间,表修饰,译作“地,着”或不译。如“吾

尝跂而望矣”,“曳兵而走”。

③表并列,译作“和,与,又”等。如“剑阁峥嵘而崔

嵬”。

④表递进,译作“并且,而且”。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

不在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表承接,译作“就,然后,便”。如“余闻而愈悲”,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⑥表转折,译作“但是,可是,却”等。如“有如此之

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位尊而无功”。

⑦表因果,译作“因而”。如“遇其生气,以求重价,而

江浙之梅皆病”。

⑧代词,通“尔”,译作“你,你的”。如“而父归,自

与汝复算耳”。

(2)复合词:

①而已:罢了。如“如是而已”。

②而况:何况,况且。如“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

于明哲乎?”

③既而:不久,一会儿。如“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2.何:

①代词,译作“什么,为什么,哪里”等。如“所在皆

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大王来何操?”,“豫州今欲何往?”

②副词,译作“多么,怎么”。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许公何能及君也”。

③奈何:怎么办。如“为之奈何”。

④无何:不久,没多久。如“无何宰以卓异闻”。

3.乎:

(1)助词:

①在句尾,可表揣测、反问、疑问、感叹等语气,译作

“吧、吗、呢”,固定句式:得无······乎→该不会······吧。如“日食饮得无衰乎?”,“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壮士,能复饮乎?”

②在句中,表停顿,可不译,在形容词词尾,译作

“······的样子”,“······地”。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2)介词:

相当于“于”,可译为“对、在、比、被”。如“吾尝疑乎是”,“伤乎矢也”,“以吾一日长乎称”,“幽独处乎山中”。

4.乃:

(1)副词:

①表承接,译作“于是,便”。如“羊子大惭,乃捐金

于野”。

②表条件,译作“才”。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表转折,译作“竟然,却”。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有汉”,“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④表判断,译作“是,就是”。如“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⑤表限定,译作“只,仅仅”。如“乃自强步,是三四里”。

(2)代词:译作“你”。如“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无乃:恐怕,只怕。固定句式:无乃······乎→恐怕······吧。如“无乃后乎?”

5.于:

(1)介词:

①引出时间,译作“在”。如“受命于败军之际”。

②引出处所,译作“从,由,自,在,到”。如“乃设九

宾礼于庭”。

③引出对象,译作“向,与,同,对,对于,给”。如“贫

者语于富者曰”。

④表比较,译作“比”。如“或重于泰山”,“苛政猛于虎

也”。

⑤表被动,译作“被”。如“君幸于赵王”。

(2)复合词:

于是:在这时,在这种情况;对此。如“于是秦王不悦,为一击缶”。

6.其:

(1)代词,可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指代人、物,可近指、远指。如“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亦各言其志也”,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副词:

①表祈使,译作“一定,千万”。如“安陵君其许寡人”。

②表揣测,译作“大概,或许”。如“则齐国其庶几乎?”

③表反诘,译作“岂,难道”。如“国无主,其能久乎?”

④表商量,译作“还是”。如“吾其还也”。

(3)连词:

①表选择,译作“是······还是······”。

如“其信然邪?其梦邪?”

②表假设,译作“如果,假如”。如“其若是,孰能御之”。

7.且:

(1)连词:

①表并列,译作“又,一面······一

面······”。如“且站且退”,“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②表递进,译作“而且,况且”。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

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③表让步,译作“尚且”。如“有且从师而问焉”。

(2)副词:

①译作“姑且,暂且”。如“存者且偷生”。

②译作“将,将要”。如“年且九十”。

(3)复合词:

①且夫:况且,再说。如“且夫天地之间”。

②且如:就像。如“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8.所:

(1)名词:

译作“地方,处所”。如“得无教我猪虫所邪?”,“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2)所字结构:

所+动词。如“臣所过屠者朱亥”,“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所以结构:

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父也”。

(4)为所结构:

如“羸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9.为:

(1)动词:

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赵王素闻秦王善为秦声”,“故为之说”,“为国以礼”,“为刎颈之交”,“项羽为楚将”,“为人为到底”。

(2)介词:

如“生死国灭,为天下笑”,“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臣请为王宫乐”,“不足为外人道也”,“人为财死,

鸟为食亡”,“为仲卿母所遣”。

(3)助词:

如“而今自见故为”,“臣何以家为?”

10.焉:

(1)代词:

①疑问代词,译作“哪里”。如“焉有仁人在位”。

②指示代词,相当于“之”,译作“这,它”。如“以俟

夫观人风者得焉”。

(2)助词:

①句末语气助词,译作“了”。如“一羽之不举,为不

用力焉”。

②句中助词,表停顿,不译。如“少焉,月出于东山之

上”。

③形容词尾助词,相当于“然”。如“而惴惴焉摩玩之不

已”,“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3)兼词,相当于“于是,于此”,位于不及物或动宾之后。如“风雨兴焉”,“必有我师焉”。11.也:

(1)表判断。如“曹公,豺虎也”。

(2)表停顿。如“余闻之也久”。

(3)表陈述。如“故以羊易之也”。

(4)表疑问。如“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5)表感叹。如“至于普天断发,边下沾襟,何其衰也”。

(6)表反问。如“何以能鼓乐也?”

12.以:

(1)介词:

如“屠惧,投以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贵以近知远”。(2)连词:

①以+动,译作“来,用来”。如“遂拔以击荆轲”,

“杀之以应陈涉”,“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相当于“而”,用来连接短语和句子。如“路幽昧以险

远”,“各各竦立以听”,“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3.因:

(1)副词,译成“于是就,趁机”。如“相如因持璧却立”,“因击沛公于坐”。

(2)介词,译成“凭借,依靠,由于,因为”。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所思无因喜以谬赏”。

(3)动词。如“蒙故业,因遗策”。

(4)名词。如“于今会无因”。

14.则:

副词:

①表顺承,译作“就,那么”。如“入则孝,出则悌”,

“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表转折,在前半部分译成“虽然,倒是”,在后半部分

译成“却,可是,反而”。如“欲速则不达”,“美则美,而未大也”。

③表判断,译成“是,就是”。如“此则寡人之过也”。

15.者:

(1)用在“今”、“昔”后,表停顿。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助词:

①表判断,译成“是,就是”。如“廉颇者,赵之良将

者也”。

②用在其他词后,构成名词性短语,译成“······的(人、

东西、事情)”。如“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③用在数词后,译作“······个/样/件(方面、东西、

事情)”。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3)句尾,译成“吧、吗、呢”。如“客何为者?”

16.之:

(1)代词,可代人事物,代单复数,代一二三人称。

如“作《师说》以遗之”,“有良田美食桑竹之

属”。

(2)助词:

①作结构助词,译作“的”,位于定中之间。如“是谁

之过与?”

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不患其众之

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③倒装标志,不译。如“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

汶汶者乎?”,“宋何罪之有”,“蚓无爪牙之利”。

④时间名词后,补充音节,不译。如“顷之,烟炎张天”。(3)动词。如“吾欲之南海,何如?”,“卒之东郭墦间”。

17.与:

(1)连词,译成“和、及”,前后词性相同,位置可倒换。如“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客亦知

夫水与月乎?”

(2)介词,译成“和,跟,与,同”,前后词性可相同,位置不可颠倒。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3)助词,位于句尾,译作“吗、呢”。如“然则废衅钟与?”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练习题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练习题 (考试时间:40分钟总分:100分)班级: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与例中短语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例:铁的纪律锦上添花 A.修建桥梁思想疙瘩 B.傀儡政权时代潮流 C.工程上马挑着担子 D.百花齐放红牡丹 2.对题目《①谁②是③最④可爱⑤的⑥人》词性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名词②助词③形容词④动词⑤代词⑥代词 B.①名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代词⑥名词 C.①代词②助词③介词④动词⑤助词⑥名词 D.①代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助词⑥名词 3.对“下”的词性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老虎正要①下山,老猎人躲在石岩②下,抡起虎叉,突然给了老虎一③下。 A.①动词②方位词③量词 B.①介词②方位词③量词 C.①动词②助词③量词

D.①介词②助词③量词 4.下面四句话中,“跟”字的词性依次列出四种,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①跟着好人学好事②我跟他是同桌③我跟他学唱歌 ④那鞋的跟高得没法穿 A.①动②介③连④名 B.①介②动③动④名 C.①动②介③连④形 D.①动②连③介④名 5.选出与“红花绿叶”中的“绿”的词性相同的一项() A.春回大地群山绿 B.春风又绿江南岸 C.一汪绿水慰平生 D.红了樱桃绿了笆蕉 6.选出下列带点词词性不同的一项() A.电灯突然亮起来了。 B.这场雨下得太突然。 C.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 D.突然,掌声暴风雨般地响起来。 7.选出下列括号中说法错误的一项() A.保卫祖国保持安静歌唱英雄整顿作风(动宾短语) B.风俗习惯正大光明缤纷络绎天高地厚(并列短语)

C.精神文明宝贵意见多么活泼伟大成就(偏正短语) D.人民伟大成果辉煌黑了一阵宿舍旁边(主谓短语) 8.选出下列课文的标题在结构上全是动宾短语的一项() ①《人类的语言》②《回忆我的母亲》③《苏州园林》④《记一辆纺车》⑤《藤野先生》⑥《回延安》⑦《纪念白求恩》⑧《怀疑与学问》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⑩《事事关心》?《岳阳楼记》?《谁是最可爱的人》 A.①②⑥⑦ B.②④⑥⑦ C.②⑥⑦⑧ D.②⑦?? 9.选出不是主谓句的一项() A.十万大山矗立。 B.吴铁热泪滚滚。 C.祖国伟大。 D.这孩子的家呢? 10.在下面句子中短语“挖荠菜”作定语的是() A.挖荠菜简直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B.我永远忘不了挖荠菜。 C.我常带孩子们挖荠菜。 D.他们多半不能体会我当年挖荠菜的心情。 11.选出提取句子主干正确的一项() A.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 主干:户进勇把手插进衣服。 B.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却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主干:一幕印在我脑海里。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词类活用 【编辑】Crazy Urus 【日期】2009-12-23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 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 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之归。“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苏轼《石钟山记》) ——不能使(之)鸣。“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匠人斫削,把它弄小 ..,国王恼火。“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蒲松龄《促织》) ——“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令尹南.辕反旆。(《左传·宣公十二年》) ——“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 ..斯民。(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 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 例如: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带宾语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司马迁《鸿门宴》) ——“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 2.能愿动词+名词 例如:沛公欲王.关中。(司马迁《鸿门宴》) ——“王”前带能愿动词“欲”。“王”译为称王。读wàng。 3.名词带补语 例如:沛公军.霸上。(司马迁《鸿门宴》) ——“军”带补语“霸上”,用作动词,驻军。 4.“所”+名词 例如: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货”粘附在“所”的后面,用作动词,作“购买”讲。 5.副词作状语+名词 例如:恐托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效果”讲。 6.名词作句中的谓语 例如: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 ——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作“从师”讲。 7.名词+“者” 例如: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1、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2、“……也”。 3、“……者,……”。 4、“……者也”。 5、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6、借助于副词“即”、“则”、“皆”、“乃”、“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可直译为现代汉语的“是”;也有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判断。 7、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8、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 A、“……者……也”。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5、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B、“……也”。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东部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2、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这是寡人的过错。 3、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译: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4、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我们还是回去吧。 5、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译:这是天子的云气。。 6、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译:此刻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是针对沛公。 7、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译: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

高中语文语法综合练习答案

高中语文语法综合练 习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随堂练习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复习(一) 词类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 1.他昨天上午在家里,下午在图书馆看书,现在在开会。 2.两块连草都不长的地连起来了。 3.你比我强,我比不过你。 4.你为什么老向着他而不向他提意见? 5.到了北京,我就赶快跑到医院去看病。 二、判断加点词的词性 1.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 2.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3.月色给大地带来一片朦胧。() 4.隔着云看太阳,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5.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 6.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7.这道题老师讲得很明白。() 8.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 ) 9.我们应该有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10.革命队伍必须严肃纪律。() 三、请将下列虚词归类。 A.副词 B.叹词 C.介词 D.拟声词 越发()除了()始终()依照()沿着()索性()扑通()哦()屡次()何必()自从()砰()啊()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复习(二) 短语 一、辨别下列短语的种类: 天气睛朗发挥作用仔细翻阅丰功伟绩 扫得干净美好回忆甜言蜜语打击敌人 舒活筋骨认真讲解歌咏春天黑得发亮 差得很远长江源头一粒种子灵魂深处 性格和蔼灯火辉煌白云飘飘积累经验 狂风暴雨光明正大仔细观察手舞足蹈 二、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 ) A保卫祖国保持安静歌唱英雄整顿作风 (动宾短语) B风俗习惯正大光明缤纷络绎天高地厚 (并列短语) C精神文明宝贵意见多么活泼伟大成就 (偏正短语)

文言文语法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1、“……者……也”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者……”式。“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也”式。“也”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1. “谓语+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见+谓语”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见+谓语+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受+谓语”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 如:(1)有罪受.贰。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 “为+动词”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 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 “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 ..虏!(司马迁《鸿门宴》) 6. “被+动词”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高中语文知识点大全-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 【考点讲解】 一、《课标》要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二、考查形式: 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三、知识讲解: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刘备,天下枭雄。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

2018年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材料

2017年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材料 高一年语文备课组 一、词类 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一)实词 1.名词:表人和事物的名称。 (1)表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如:学生、书、瓜、菜、计算机 (2)表时间的叫时间名词,如:早、晚、上午、清晨 (3)表方位的叫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4)表专用名称的叫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 (5)表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6)表处所的叫处所名词,如:墙上、书屋 2.动词:表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表动作、行为的,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 (2)表发展、变化的,如:变化、生长 (3)表存现的,如:有、无、消失、存在 (4)表使令的,如:使、让、叫 (5)表判断的,如:是 (6)表相似的,如:象、似 (7)表心理活动,如:爱、想、喜欢、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 (8)表能够、愿意的,叫能愿动词,如:能、会、要、应、肯、敢、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3.形容词:表人或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 (1)表事物的形状,如:高、矮、胖、瘦、大、小 (2)表事物的性质,如:美、丑、恶、甜、苦、好、坏、奢侈 (3)表事物的状态,如:快、慢、迅速 4.数词:表人或事物数目的词。 (1)表确数的,如:一、十、亿、半 (2)表概数的,如:几、一些、上万 (3)表序数的,如:第一、老九 (4)表分数的,如:三分之一、七成 5.量词:表人、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 (1)表物量的,如:个、张、只、支、寸、吨 (2)表动量的,如:次、下、回、趟、场 6.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1)表人称代词的,如: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咱们、自己、人家 (2)表指示代词的,如:这、那、这样、那样、这儿、这里、那里 (3)表疑问代词的,如:谁、什么、怎样、哪、哪儿、哪里 (二)虚词 1.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表程度、时间、范围等。 (1)表程度的,如:很、极、最、太、越、稍、颇、非常 (2)表时间的,如:已、刚、才、常、曾、将、立刻、马上 (3)表范围的,如:都、全、总、单、仅、只、一概、一律 (4)表语气的,如:岂、却、就、竟、简直、难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60267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完整版)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

【编辑】Crazy Urus 【日期】2009-12-23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 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 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 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 以膏泽斯民。(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 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 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 形容词用作意动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 传》) ――使之归。“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苏轼《石钟 山记》) ――不能使(之)鸣。“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 0而小之,则 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蒲松龄《促织》) ――“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 名词的使动用法 令尹南辕反旆。(《左传?宣公十二年》) ――“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子?尽心上》 -- “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 名词用作意动 例如: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名词带宾语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司马迁《鸿门宴》) ――“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 2. 能愿动词+名词 例如:沛公欲王关中。(司马迁《鸿门宴》) 1 . ――“王”前带能愿动词“欲”。“王”译为称王。读wang。 3. 名词带补语 例如:沛公军霸上。(司马迁《鸿门宴》) ――“军”带补语“霸上”,用作动词,驻军。 4. “所” +名词 例如: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 咼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词类活用 咼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第1页,共3页

(完整版)高中语文语法综合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随堂练习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复习(一) 词类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 1.他昨天上午在家里,下午在图书馆看书,现在在开会。 2.两块连草都不长的地连起来了。 3.你比我强,我比不过你。 4.你为什么老向着他而不向他提意见? 5.到了北京,我就赶快跑到医院去看病。 二、判断加点词的词性 1.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 2.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3.月色给大地带来一片朦胧。() 4.隔着云看太阳,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5.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 6.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7.这道题老师讲得很明白。()8.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 9.我们应该有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10.革命队伍必须严肃纪律。() 三、请将下列虚词归类。 A.副词 B.叹词 C.介词 D.拟声词 越发()除了()始终()依照()沿着()索性()扑通()哦()屡次()何必()自从()砰()啊()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复习(二) 短语 一、辨别下列短语的种类: 天气睛朗发挥作用仔细翻阅丰功伟绩 扫得干净美好回忆甜言蜜语打击敌人 舒活筋骨认真讲解歌咏春天黑得发亮 差得很远长江源头一粒种子灵魂深处 性格和蔼灯火辉煌白云飘飘积累经验 狂风暴雨光明正大仔细观察手舞足蹈 二、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 ) A保卫祖国保持安静歌唱英雄整顿作风 (动宾短语) B风俗习惯正大光明缤纷络绎天高地厚 (并列短语) C精神文明宝贵意见多么活泼伟大成就 (偏正短语) D人民伟大成果辉煌黑了一阵宿舍旁边 (主谓短语) 三、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清醒过来推辞一番明亮极了工作数月 (后补短语)

高中文言文句式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式二,被动句式三,省略句式四,倒装句式五,固定句式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①皆(此,乃,是,则)……也○此天子气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 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臣本布衣《出师表》(诸葛亮《出师表》)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所以……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事『所以』 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③者……也(其中"者"表停顿, "也"表判断) ○亚父者,范增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④……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 亦我所欲也 ⑤用动词"为" "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 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刘禹锡《陋室铭》)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 ( ) ⑥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 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予本非文人画士……(龚自珍《病人馆记》) ⑦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因人之力而 敝之,不仁. ○秦,虎狼之国. 『倒装句式』 □□主谓倒装( "主语后置"或"谓语前置".例如: ) ? [甚矣,汝之不惠!](即"汝之不惠甚矣!" (《列子愚公移山》) ) ?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即"其贫若是"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 [甚矣哉/为欺也!] □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①否定词(不,否,弗,非)+代词宾语+动词→未之知,不余欺,弗之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疑问代词+动词?)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疑问代词+动词?) ?沛公[安在]? (在安) (司马迁《鸿门宴》)(疑问代词+动词?) ?客[何为]者? (为何)(司马迁《鸿门宴》) (疑问代词+动词?)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 ○夫晋,[何厌之有]?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你是问. ?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定语后置 ○而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 (谓语中心语+[{以,于,乎(用在句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青,取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文言虚词用法 【编辑】Crazy Urus 【日期】2009-12-13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荀子《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白《蜀道难》) ③北救而西却,此五霸之伐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仪,遂绝齐。(司马迁《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鼐《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密《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司马迁《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愈《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洵《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密《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愈《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司马迁《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蒲松龄《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愈《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子《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亮《出师表》)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轼《石钟山记》)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徵《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溥《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蒲松龄《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朝威《柳毅传》)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仲淹《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洵《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触龙说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word版本.

高中文言文句式整理

句式整理 被动句:《阿房宫赋》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為仲卿母所遣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同時被逼迫,君尔妾亦然。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方存乎见少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前赤壁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而君幸于赵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使不辱于诸侯《训俭示康》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师说》不拘于时 《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形役 《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 《苏武传》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见犯乃死,重负国。 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伶官传序》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介后:《黄州快哉亭记》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项脊轩志》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室西连于中闺某所,而母立于兹。其制稍异于前《诸子喻山水》名成于前,德垂于后 ‘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今尔出于崖涘 《前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游褒禅山记》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勇气闻于诸侯。故燕王欲结于君 拜送书于庭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乃设九宾礼于廷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谏太宗十思疏》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新序二则》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 《训俭示康》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奈何饮于酒肆 得于酒家酒酤于市一旦异于今日 《过秦论》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中山之君也。 《师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而耻学于师学于余 《石钟山记》得双石于潭上 《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陈情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秦晋肴之战》庚辰,将殡于曲沃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吾子淹久于敝邑辛巳,败秦师于崤 武夫力而拘诸原 《鸿门宴》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得复见将军于此

总结高中语文文言文从句语法总结

总结高中语文文言文从句语法总结 篇一: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19分) 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 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 预备知识四:文言实词释义题 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清单《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清单《特 殊句式》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清单 特殊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 ②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于郑伯言”) ③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 (2)宾语前置 ①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3.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许之 ④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曰:…… ⑤敢以(之)烦执事 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⑦(秦伯)与郑人盟 《荆轲刺秦王》 1、判断句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②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③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 ④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 ⑤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 (2)定语后置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 宾客)

高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汇总

高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概述:词类 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是虚词。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 飞、审查、认识”等。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 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 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岀、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等,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等。 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 词和度量量词。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度量量词 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 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代词:代词是代替其他的词或者短语、句子的词。代词有三种:一是人称代词,用来代替人或者事物名称,如“我、你、 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人家”;二是指示代词,起区别作用的,如“这、那、这样、那样、这儿、那儿、这里、那里、这么、那么、这么样、那么样、各、每”;三是疑问代词,用于提问,如“谁、什么、怎样、哪、哪儿、哪里、多、少、丿『。代词代替某类词,就具有这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如人称代词代替名词时,就具有名词的语法功能。“这么、那么、这样、那样”等可以代替动词、形容词,就具有动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副词: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文翻译

高中语文1&16&21专项资料 文言文翻译 1、翻译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5分) 星隧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2、将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墨子怒耕柱子①,耕柱子曰:“吾无逾于人乎?”墨子曰:(2)“吾将之太行②,驾骥与牛,子交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墨子曰:“何故?”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墨子曰:“吾亦以子为足以责。” [注] ① [耕柱子]墨子的学生。② [太行]太行山。 3、将画线语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夫言不窥园菜,实也;言三年,增之也。仲舒虽精,亦时解休;解休之间,犹宜游于门庭之侧;则能至门庭,何嫌不窥园菜?闻用精者察物不见,存道以亡身,不闻不至门庭,坐思三年,不及窥园也。(《论衡·儒增》)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5分) 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①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日:"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已官让之。则天日:"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 翌日,拜监察御史。 " (选自《大唐新语》) 注:①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 (1)解释加点的字 ①以( )御史出 ②还次( )蒲州驿 (2)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5、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5分)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段文言文。(5分) 伯乐一过冀州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序》) 7、请用直译形式翻译下列短文中的画线句子。(5分) 齐伐燕,用田子之谋,通往来,禁侵掠,释其俘而吊其民,燕人皆争归之矣。燕王患之,苏厉曰:“齐王非能行仁义者,必有人教之也。臣知齐王急近功而多猜,不能安受教;其将士又皆贪,不能长受禁。请以计中之。”乃阴使人道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