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规制理论

政府规制理论
政府规制理论

政府规制理论

内容提要

?政府调节经济,以矫正市场失灵,它所采用的最惯常的手段就是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政策是针对市场秩序和企业的,常用的手法就是规制。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国民经济的计划化。

?本篇分析政府规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第九章政府规制

主要内容

?政府规制的内容与方法

?政府规制失灵与规制的放松

?了解政府规制的过程

背景知识:规制经济学

“规制”(“Regulation”),是规制部门通过对某些特定产业或企业的产品定价、产业进入与退出、投资决策、危害社会环境与安全等行为进行的监督与管理。实践中,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特定产业的规制已成为普遍的政府行为。

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

依据规制性质的不同,规制可分为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

经济性规制主要关注政府在约束企业定价、进入与退出等方面的作用,重点针对具有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等特征的行业。

社会性规制是以确保居民生命健康安全、防止公害和保护环境为目的所进行的规制,主要针对与对付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外部性有关的政策。

规制经济学

规制经济学是对政府规制活动所进行的系统研究,是产业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对规制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派别:规制规范分析与规制实证分析。

代表人物

规制规范分析学派产生于十九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有查得威克、马歇尔、庇古、德姆塞茨、威廉姆森等。

规制实证分析学派萌芽于十九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迪普特(Dupuit,1849)

的研究,在20世纪六十年代发展壮大,主要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卡恩、帕尔兹曼、贝克尔等。

规制规范分析学派

主要观点: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及存在市场失灵,如自然垄断、外部性等,因此应对企业活动进行规制,规制的目的是在确保资源配置效率情况下,保证公共利益不受损害。

规制实证分析学派

主要观点:政府规制的目的并非是保护公共利益,而是为维护个别集团的利益,在规制者与被规制者之间的相互利用,并通过经验数据分析,佐证了所提出的观点。

在某些经济学家看来,保护公共利益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进行规制与是否有必要进行规制或规制的实际效果是两个问题。

斯蒂格勒在其1971年所发表的经典性论文《经济规制论》中就明确提出了进行规制的公共利益动机只是一种理想主义观念,而真正目的是政治家对规制的“供给”与产业部门对规制的“需求”相结合,以谋求各自的利益,这才是规制的真正动机所在。

规制俘虏(Regulatory Capture)理论

斯蒂格勒在70年代初提出了规制俘虏理论。斯蒂格勒从对十九世纪以来美国规制历史的考察揭示出规制与市场失灵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经验研究也表明规制是照顾生产者利益的,通过规制可以限制竞争者进入,提高行业内生产者的利润,并允许超额利润的存在。

立法机构的规制立法是为满足产业对规制的需要(即立法者被产业俘虏),而规制实施机构最终会被产业所控制(即执法者被产业所俘虏)。

其核心内容是:具有特殊影响力的利益集团――被规制企业――进行寻租活动,使规制者成为被规制者的“俘虏”,并参与共同分享垄断利润,这就使政府规制成为企业追求垄断利润的一种手段。

规制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激励性规制与放松规制在全球的兴起;

社会性规制日益发展,其规制领域不断扩大;

政府规制方法更着重体现市场原则,出现了政府规制活动与市场机制相融合的趋势。

政府规制活动中这些新趋势的出现促进了规制经济学的迅速发展。规制经济学对这些新趋势的出现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政府规制的内容与方法

政府规制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有:进入(退出)规制;价格(收费)规制;数量、质量规制;资源、环境规制等等。

与其相应,方法也是多样化的。

(一)政府规制的内容

1.进入(退出)规制

政府对各种微观经济主体进入某些部门或行业进行规制。

目的:一是旨在将微观经济主体纳入依法经营、接受政府监督的范围;二是控制进入某些行业,主要是自然垄断领域和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的部门(如金融、保险)的企业的数量,以保证企业资质,防止过度竞争,降低不确定性和风险。

主要措施

一是对一般竞争性行业的所有微观经济主体实行注册登记制度,即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限定的微观经济主体必须具备规定条件,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可,履行注册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方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对某些特殊行业(如自然垄断领域)实行申请审批制度或特许经营制度,即在一些行业中,企业需履行特殊报批手续,经政府有关部门赋予特许经营的权利,才能进入这些行业开展经营活动。前者属于一般的行业进入规制,而后者则属于特殊的行业进入规制。

自然垄断行业主要包括邮政、电信、铁路、航空、电力供应、城市给排水等行业。这些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大多属于准公共物品,通常有明显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因而由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经营比由多数企业经营更有效率。

“市场准入”(Market Access)

市场准入是政府(或国家)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实现某种公共政策,依据一定的规则,允许市场主体及交易对象进入某个市场领域的直接控制或干预。

国际市场准入是指对外国货物、技术、服务和资本等参与国内市场的控制或干预。

市场壁垒:准入制度成为某一成员方的货物、投资、服务等进入其他成员方的市场壁垒(障碍)。

WTO《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不符合GATT1994第3条第4段规定的国民

待遇义务的与贸易有关投资措施,包括:按国内法或行政机关裁定,属指令性的或要强制执行的,或者为获取某种好处而有必要遵守的,而且要求:

(a)企业购买或使用原产于国内或用国内资源的产品,不论是指定某种产品,或者指定产品数量或价值,或者指定当地生产的数量或价值的比例。

(b)企业购买或使用进口产品的数额,与它出口当地产品数量或价值挂勾,进行限制。

2.价格(收费)规制

在某些产业部门的商品或劳务价格形成过程中,竞争机制、供求机制是难以发挥作用的,即存在市场失灵。这为政府实行价格和收费规制提供了必要性。

第一,对垄断行业的价格规制。垄断及自然垄断行业的企业,在追求其利益最大化时,会以垄断价格获取垄断利润,从而影响到资源的有效配置,损害非垄断行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因此,政府对垄断行业需实行价格规制,即由政府确定垄断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

成都双流机场一袋爆米花要28元,北京首都机场两个苹果要价305元,上海浦东机场一份汤面要价48元,杭州机场6个饺子要价48元。

听证制度

听证,是民主进程的产物,50多年前在美国已经出现。它的基本精神是,无论行政决定的内容是否公正,首先必须在行政决定的程序上实现公正。而听取利益相关人的意见,正是程序公正的最低要求。作为一项制度,听证是指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法律程序。

“逢听必涨已成定势。”

第二,对保护行业的价格规制。为使得生产周期长的大宗商品的价格相对稳定,政府需要对一些农产品和矿产品的生产行业实行保护性的价格规制,由政府以专项基金和专门储备制度为基础,对这类商品设定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作为指导价格。

在日本,为了对付动荡不定的粮食市场,1921年出台了“米谷法”,这是政府对粮食市场干预的开端。其特点是政府根据供需波动的状况,通过买进卖出的办法来干预市场,以保证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的稳定。具体做法是:政府设定粮

食的最高价格(即上限价格)和最低价格(即下限价格)。

Figure 有价格上限的市场

Figure 有价格上限的市场

Figure 有价格上限的汽油市场

Figure 有价格上限的汽油市场

Figure 有价格下限的市场

Figure有价格下限的市场

最低工资

政府规定任何一个雇主要支付的最低劳动力价格,美国从1938年开始,2002年的是5.15美元

Figure 最低工资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

Figure最低工资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

第三,对金融等行业的价格规制。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以及大部分运输业等由多数企业构成的产业中,由于消费者未必拥有充分的信息以决定在多种多样的服务和价格中选择哪种为好,难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一旦竞争的结果使企业发生倒闭时,难以保证消费者的资产安全。

因此,政府有必要对利率、保险利率等金融产品价格进行规范和制约。

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是人民银行公布的商业银行存款、贷款、贴现等业务的指导性利率,存款利率暂时不能上、下浮动,贷款利率可以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10%至上浮70%。

第四,对通货膨胀时的价格规制。通货膨胀是一种宏观经济现象。但治理通货膨胀往往需要从微观上采取一些措施,价格规制就是其中较强硬的一种。当通货膨胀发生时,政府可以对各类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采取的价格规制包括:冻结全部或部分物价,实行最高限价,规定价格上涨率等。

第五,对不正当价格行为的规制。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市场上还经常出现不正当价格行为,如价格欺诈。对此,需由政府制定物价管理法规,对物价的一般水平和浮动幅度加以限制,对价格欺诈行为进行处罚等,采取措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十一条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一)销售鲜活商品;

(二)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

(三)季节性降价;

(四)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第十三条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有奖销售:

(一)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

(二)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三)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五千元。

第六,对事业单位收费的规制。为了防止事业单位出现乱收费,政府对收费实行规制,规定事业单位按平均成本确定收费水平,并严格监督执行。

高校乱收费

2004年居民的年均纯收入城镇9000多块钱,农村接近3000块钱,一个大学生本科四年,平均水平四万块钱,那就相当于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农民家庭就要13.6年纯收入。

现在有些学校,有些学校领导,有些学校的经办人员在不择手段地巧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大家反映比较厉害的大概有四百多所。占2400多所高校的20%。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明旭:

“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家庭的一种消费,既然是消费,就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智力、实力来选择。北大、清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较贵,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

王旭明经典观点

?中国教育成功论:2005年12月22日,在新华网回答网友提问时,认为使95%以上的人接受了义务教育,使20%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所以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成功的。

?

教育买衣论:2006年3月6日,新华社报道,他公然声称,(上学)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

?

媒体无知论:2006年9月25日,王旭明在新闻发布会上声称国家已建立了一套资助学生的完整体系,而很多舆论仍在呼吁穷孩子怎么穷,往浅的说是无知,深的说是对国家政策的漠视。

?名校生养猪论:2006年11月28日,中央电视台报道,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声称名校生养猪媒体不必哗然。

医院乱收费

据全国31个省区市的不完全统计,2004年上半年查处医务人员收受“红包”问题223件,113人受到处理;医务人员上交回扣金额约1293.84万元,查处医药购销中的违法违纪案件184件,受党纪政纪处分103人,移送司法机关案件88件;查处医疗服务乱收费约3392.08万元,340人受到处理。

深圳市人民医院一天竟按25小时甚至27小时收费,还存在分解收费、随意会诊、高额回扣等问题。深圳市卫生局宣布称,深圳市人民医院院长周汉新已作出检讨,承认深圳市人民医院确实存在乱收费的问题。深圳市卫生局党委决定对周汉新进行停职检查,由深圳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董日升代行院长工作。待调查完毕后,对责任人和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3.数量、质量规制

数量规制主要是指政府对企业生产和供应的产品的数量加以限制,以及对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量进行限制等。

政府对企业生产和供应的产品数量的规制一般只限于少数物品。

(1)对有害物品生产和供应的规制,例如,对烟草、烈性酒、有害出版物等;

(2)对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实行规制,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的新兴产业,调节国内市场的供求。

GATT1994第11条:

“任何缔约方除征收税捐或其他费用以外,不得设立或维持配额、进出口许可证或其他措施以限制或禁止其他缔约方领土的产品的输入,或向其他缔约方领土输出或销售出口产品。”

发展中国家因为国际收支不平衡或保护幼稚工业可以实行数量限制。

配额和许可证

配额:进出口商品的数量限额。

许可证:国家有关机关颁发给企业表明国家允许该企业从事规定范围内产品的生产和贸易活动的证件。

1999年中美之间达成协议,中方承诺,除整车进口关税逐年降低外,还同意以60亿美元为基数,从2001年起,汽车产品进口额每年增加15%,到2005年全部取消进口许可证。

质量规制是政府为保护消费者(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利益而实行的规制。质量规制的目的,一是为了提高商品、服务的总体质量水平,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是为了维护人们的安全和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4.资源、环境规制

政府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实行的规制措施,除征收资源税和地租外,主要有:(1)通过资格审查等方式控制使用资源的企业的数量;

(2)规定资源开采使用的标准;

(3)划定资源使用范围,并与企业签订承包合同,督促企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等。

政府依据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工厂排放废水、废气等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规制,正在成为政府规制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政府规制的方法

在各种由政府实施的规制当中,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内容是价格规制和进入规制。这决定了政府规制的传统方法,实际也是价格规制和进入规制的方法。

1.以公平报酬率为依据确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

2.发放许可证

3.制定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

传统规制方法的困难

第一,尽管规制可以避免自然垄断行业中因过度竞争而形成的低效率,但它又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企业内部的低效率,这种内部低效率既是缺乏竞争的环境所致,又与传统规制理论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密不可分;

第二,政府规制导致了规制费用支出和官僚机构的膨胀,虽然这种支出可能会因社会福利的提高而有所弥补,但这种支出的膨胀已经使人们开始怀疑这些规制措施的作用;

从严格的经济学意义看, 一项决策合理与否是以机会成本而不是以会计成本进行衡量的, 这同样适用于政府规制决策。政府规制的机会成本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可以直接反映在政府预算中的会计成本, 即预算支出; 二是隐性成本, 即由政府实施规制引致的但没有或难以反映在政府预算之中的成本, 这可进一步划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 如表所示。

美国一位学者曾预计(Hopk in s, 1998) , 到2000 年, 美国联邦规制的直接成本将达到7210亿美元。这相当于对美国每个家庭年征税6800 美元。2000 年联邦总支出的规模大约为1. 9 万亿美元, 上述规制成本相当于联邦总支出的40%。据此预计, 美国2000 年的规制直接成本将分别超过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国家1998年的GDP, 接近我国1998 年的GDP。

第三,政府实施规制措施会导致被规制企业的寻租行为,进而导致政府规制部门政策的随意性;

第四,规制滞后效应所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无法克服,这种损失表现为企业利润的下降和消费者剩余的减少;

第五,规制抑制了创新,庇护了低效率,鼓励了工资-价格的螺旋式上升,同

时价格与边际成本的不一致又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推动了以成本扩张、浪费为主的竞争;

第六,政府规制替代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价格的选择,在技术进步迅速,人们的消费需求多种多样的现代社会,刻板僵化的行政方式越来越不受欢迎。

新的政府规制方法

传统规制方法的某些缺陷,导致一系列新的政府规制方法的出现,典型的如激励性规制手段。激励性规制主要包括特许投标竞争、区域间比较竞争和直接竞争等几个方面。

特许投标竞争

主要是解决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经济规制中存在的问题。

在特许经营权到期后,重新组织对特许经营权的投标竞争,以此来防止因垄断经营而造成的生产无效率和因垄断高价而造成的分配无效率。

同时通过市场竞争定价也可以避免因成本、价格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而造成规制失灵,降低规制成本。

Early developer of R.H. Coase's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His 1967 paper argued that the allocation of property rights was a precondition for the efficient functioning of markets. Demsetz pursued these "Chicago"-style concerns - i.e. locating the emergence of institutions such as property rights, contracts, firms, oligopolistic behavior etc. in transactions costs and information problems. Demsetz's 1972 paper with Alchian was one of the earliest analyses of the "principal-agent" problem.

1968年发表《为什么管制基础设施产业》中提出“特许投标理论”,强调在政府规制中引入竞争机制,以拍卖的形式,让多家企业竞争特许经营权,在一定的质量要求下,报价最低的企业获得经营权。可以提高效率、减轻规制者负担、解决企业对信息垄断等问题。但这种方法并不使用所有产业。

区域间比较竞争

将受规制的全国垄断企业分为几个地区性企业,使特定地区的企业在其他地区企业成就的刺激下而提高自己内部效率的一种方式。区域间比较竞争理论适用于具有地区性垄断特征的行业。

?区域竞争不是处于特定市场中被规制企业的直接竞争,而是地区间的间接竞争。?该理论假设(1 )某一自然垄断产业由甲、乙两地的地区性垄断企业经营;(2 )两个地区的成本和需求状况十分相似。规制者虽然不知道两地企业的成本情况,

但是通过竞争,可以降低规制成本,提高企业效率以及资源的有效配置。

直接竞争

由于自然垄断行业中并不是所有的业务都具有垄断性,其中也存在着非垄断性

业务。所以,在自然垄断行业中不仅可以进行间接竞争,也可以开展直接竞争。

在对自然垄断行业中的垄断性业务和非垄断性业务进行区分的基础上,适当放开非垄断业务领域的进入限制,引入直接竞争机制,正在成为自然垄断部门政府规制手段创新的重要内容。

二.政府规制失灵与规制放松

市场失效的存在为政府规制提供了足够的理由。但是,在市场“看不见的手”无法使个人的不良行为变为符合公共利益的行为的地方,可能也很难构造看得见的手去实现这一任务。“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

(一)政府规制失灵的含义

政府规制失灵属于政府失灵的范畴,是政府失灵在微观规制领域的表现。

具体地,政府规制失灵是指政府在推行公共规制政策的过程中,经济效率没有改善甚至出现低效率的经济现象。

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把“规制的失灵”归结为:

(1)企业内部无效率的产生

(2)规制关联费用的增加

(3)规制当局的自由裁决权和寻租成本的产生

(4)由规制滞后产生的企业损失等现象。

美国政府规制的负面影响

?政府规制对价格配置机制的影响

一项研究(Hazilla and Kopp , 1990) 表明, 环境规制本身就引起了1990 年美国就业率比没有环境规制情况下降低了1. 2%。

按照规制政策的规定, 雇主通常被要求为雇员提供诸如健康保险、环境损害补偿、失业保险、退休金、产假或是儿童看护等福利。这些法定义务强化了雇主的责任, 雇主必须承担联邦劳动法的成本。这些规制要求似乎是有利于雇员利益, 但是, 数量繁多, 内容苛刻的规制政策限制了雇主自由雇用与解雇工人的自由, 及与雇员和工会进行谈判的自由, 因此会扭曲雇主的用工决策, 间接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使用成本, 最终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量, 导致失业增加

?政府规制对企业生产率与竞争力的影响

由于进入规制的实施提高了某些产业的进入障碍, 使产业内的企业免受竞争威胁, 因此丧失了创新的动力, 导致了生产率低下与竞争力下降。

华盛顿大学美国企业研究中心(V edder, 1996) 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 联邦规制除了直接增加企业的支出外, 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导致了企业生产率降低, 长

期成本提高: 以1999 年价格为不变价, 联邦规制引起了每年1. 5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出的消失, 这一数字大致相当于美国大西洋中部地区(包括特拉华州、哥伦比亚特区、马里兰州、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 的全部产出。

?政府规制对不同规模企业的非均衡影响

在制造业, 小企业通常被定义为雇员不足500人的企业;小企业的销售额接近全国销售总额的50% , 所创产值占私有部门GDP 总值的50%。小企业也是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 美国2/3 的就业机会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

小企业消化政府规制成本的能力很弱。同时, 受到竞争性市场结的约束, 小企业难以转嫁规制成本, 当规制成本过高时, 生产率会急剧下降, 最终将不堪重负而面临生存危机。

?对新兴产业进行规制的影响

对于新兴产业可能出现的问题, 政府同样是“无知的”, 需要一个“学习”过程: 组建机构、聘请专家、制定对策、购置设备等等。尽管“学习”成本很高昂, 实际效果却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对软件开发产业的耗资巨大的反垄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的进步, 影响了企业进行产品开发与创新的进程。如在对微软案的审理中, 微软耗费了大量资源用于应对司法部门的审查, 严重影响了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

(二)政府规制的“成本-收益”分析

政府规制失灵意味着规制成本超出了规制收益。因此可以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来判断政府规制失灵的程度。

1.政府规制的成本

(1)微观规制制度的运作成本:分为规制政策的制定成本和运作成本。据霍普金斯的估计,1996年美国政府为建立和管理有关规制的规章制度形成了总量达140亿美元的支出。

(2)政府规制的实施将直接影响经济效率,从而产生相关费用,如效率成本、转移成本、反腐败成本等。

(3)规制的机会成本。政府规制的机会成本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测度,如通过对各项规制政策的效果比较来测度;由规制前后经济效率的比较来测度;通过放松规制前后经济效率的比较来测度,反映实行某项规制所带来的效率损失或不实行某些规制后本来应有的效率水平,等等。

(4)政府规制的“劝说”成本。即特殊利益集团出于各种目的贿赂政府,或企图影响政府的规制政策,或者说为了联络感情、打通关节,以便该集团能够得到政府的“特许”和帮助而支付的费用。

2.政府规制的收益

我国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计量实行政府规制后,(1)消费者支出的减少数量和(2)生产者因效率提高而增加收益的数量的加总数来衡量政府规制收益。

3.政府规制的成本-收益分析

规制的成本-收益分析就是将规制所造成的损失及其所带来的收益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比较。

收益率=收益/成本

(三)政府规制失效的原因

政府行为目标的多样化。

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和寻租成本的产生。

不对称的信息结构导致的效率低下。

1.政府行为目标的多样化

规范的政府规制理论是以政府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假设前提的,即政府规制的发生是因为对潜在社会净福利的追求,从而使规制成为公众需要。

政府规制行为究竟是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还是出于某些集团的特殊利益的考虑,在理论上有着长期的争论,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两种假设在现实中都能找到依据。

2.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和寻租成本的产生

因为政府规制者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有关利益集团便会对政府现制政策施加影响,使之对自己有利。这种行为被称之为“寻租”。

会产生收入的再分配和社会福利的净损失,由此所形成的激励机制和分配不公还必然导致社会的腐败和衰退。

3.不对称的信息结构导致的效率低下

对称的信息结构不仅存在于规制者和被规制者之间,还存在于公众作为委托者和政府作为代理者之间。规制决策有很强的专业性,规制机构的部分专业知识实际上是由于长期监控企业形成的,这样,规制机构对某个产业非常了解,而公众对产业的了解只限于一般的知识,虽然优越的专业知识有利于规制决策更加符合效率原则,但是这种长期监控显然会助长合谋。

(四)规制放松或规制缓和

规制放松(deregulation),是指政府取消或放松对自然垄断或其他产业的进入、价格等方面直接的行政、法律监管,是对政府规制失灵的一种矫正。

20 世纪80 年代初期,“一个有深远影响的放松规制计划”成为里根经济恢复计

划的四个“关键要素”之一。里根政府经济政策的首要原则是: 经济规制是错误的。

其推理的逻辑在于, 政府是无效的, 而政府又来进行规制, 所以规制也是无效的。

事实证明, 美国20 多年的规制改革实践产生了持久收益。尽管部分经济主体的利益在规制改革过程中受到损害, 但就总体效果而言, 改革的收益完全可以弥补受损群体的损失, 因此, 总体来看, 美国的规制改革是一个正和博弈, 而非零和或负和博弈。

规制放松的含义

一是完全撤销对受规制产业的各种价格、进入、投资、服务等方面的限制,使企业处于完全自由的竞争状态;

二是部分地取消规制,即有些方面的限制性规定被取消,而有些规定继续保留。或者原来较为严格、繁琐、苛刻的规制条款变得较为宽松开明。如在某些领域,把原来的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进入规制放松。

规制放松的原因

第一,由于技术经济条件的变化,政府进行经济性规制的理论依据逐渐消失。

例如,在通信领域,由于光纤的发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及卫星通讯的引入等等,使得通信不再是自然垄断性的。

第二,产业间替代竞争加剧,受规制产业发展受到限制。

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形成网络,成为低廉、便捷的运输方式,对铁路构成一种有力的挑战,铁路的货运、客运等面临顾客减少、效益下降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规制方式不得不修改,以使铁路有更大的决策经营权和灵活性,对公路的竞争作出及时的反应。铁路、航空、公路运输等都属于存在替代竞争的产业。

第三,政府规制失灵引发企业要求放松规制的浪潮。

政府规制作为一种校正市场失灵的制度安排,在实施过程中日益暴露出其自身的局限性,发端于20世纪70、80年代的规制放松浪潮,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选民对政府干预经济效果的失望和期盼改变的心理。

第四,关于政府规制理论研究的一系列新进展为政府规制放松提供了理论依据。

典型的如哈维·莱本斯坦(1966)提出的“X-非效率”理论,戈登·塔洛克(1967)的“寻租”理论,施蒂格勒(1971)、佩尔兹曼(1976)等学者提出的“规制俘虏”

理论,威廉·鲍莫尔(1981)的可竞争市场理论等都对政府经济性规制的合理性提出了挑战。

第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引发规制放松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国际贸易、跨国投资、战略联盟等国际合作有一个开放、公平、自由的环境,但是政府规制是对经济运行的人为干预和限制,客观上是对国内市场的保护,不利于国际间人、财、物、信息的交流。

三.政府规制的过程

政府规制过程,大致包括立法、执法、规制的放松和解除三个阶段。

思考题

?什么是俘虏理论

?政府规制的内容是什么

?规制放松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列举我国政府规制的负面影响,设想解决方法

领导学

绪论 一、什么是“领导”? 1、领导是一个过程。个体影响一群个体来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 2、领导包含着影响力。影响力是任何领导必备的因素。 3、领导出现在一个群体的环境中。 4、关注目标。 二、西方学术界对“领导”的界说 1、中心说。领导是领导者依靠影响力(权力和人格)去指导下属,最终完成共同目标。 2、互动说。任何领导活动都是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互动过程当中共同实现双方追求的目标。 3、结构说。领导是在一定的组织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活动中展开的。由权力规章构成的正式结构或由人际关系、感情纽带所构成的非正式结构。 4、目标说。领导是领导活动的焦点,是实现符合群体需要的共同目标。 三、中国语境中“领导”的界说 1、领导者这一角色 2、领导职位 3、领导者的行为 “领者,项也;导者,引也” 4、特殊的社会现象 四、领导的结构 1、正式结构(科层结构) ↓ 职位(权威性的制度保障) 人格(凝聚性的因素) 2、非正式结构→情感的空间、载体 ↓ 信任、尊重、爱护 五、领导的的过程 科学化的过程 艺术化的过程:以激励为核心的领导过程→具有经验性。 ↓ 非模式化的特点。 六、有关领导的描述 1、特质与过程领导 特制论者:不同个人拥有不同程度的一系列特征。 2、委派领导与自然领导 委派领导:由组织中领导的职位决定。 自然领导:群体当中的其他成员对他们的反应方式。坚决但不能固执,幽默但不无知。 ↓ 沟通行为、个体特征 ↓ 自我效能感较强

3、领导和权力(权力能影响过程) 权力:一人或物影响他人或物的能力。 官僚管理时期:权力人认为被管理者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但没有真正考虑被管理者的需要。 现代管理时期: 权力的基础:强制、奖赏 当人具有影响他人的态度,宗教信仰的能力时,就有了权力。 政治泛化(中国) ↓ 权力本位:在传统的政治体系中的一种政治取向。 组织中最主要的两种权力:职位权→正规的组织系统中拥有的地位。 人格权→从追随者那里获得。 管理者权力的获得基于他们下属对他们的认可。 4、领导与强制 强制力:领导者可以行使的一种特殊的权力,用强制的力量去影响变化,通过奖赏或惩罚实现。 领导:通过影响一群人去迈向一个共同的目标。 5、领导与管理 (1)两者作为过程有相似之处。 (2)两者的区别: ①时代:领导比管理更久远。 ②功能:科特→管理是保证组织的秩序一致性。领导是产生变化和运动。 本尼斯→管理意味着完成活动支配日常工作。领导意味着影响他人,为变革创造远景。管理者是把事情做正确的人,而领导者是做正确事情的人。 罗斯特→管理是一种多向影响关系。领导是一种单向影响关系。 (3)重叠:二者之间具有重叠关系。 6、领导活动的三要素及两对基本矛盾 (1)三要素:领导者、追随者(被领导者)、领导环境 (2)两对基本矛盾:①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矛盾→人与人;②领导主体(包括领导者和追随者)与领导客体(领导环境)之间的矛盾→人与环境。 7、成功的领导者与有效的领导者 晋升速度绩效的数量和质量 下属的满意度和承诺度 社交联络对成功的领导者的贡献最大。

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05 公共管理学 论文题目: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摘要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目 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选题正确 15 论点、论据 40 材料、数据 20 写作规范性 15 字数要求 10 论文编号:

服务型政府相关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且著书很多,我国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对服务性政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论述。通过对这些文献著作的综合论述,来充任的认识和学习服务性政府相关研究的成果和最新进展。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将有一个提升。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国内研究

目录 前言 (1) 1 在西方公共管理理论起源和发展方面 (1) 2 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方面 (2) 3 在西方国家公共行政改革经验借鉴方面 (2) 4 在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背景动力和具体操作步骤方面 (3) 参考文献 (4)

前言 随着政府的不断改革、发展,国外的研究视野日益由“政府干预”转移到“政府失灵”、“政府能力与政府职能”等问题上来,兴起了“重塑政府”运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对公共服务型政府进行了比较全面细致的分析。 服务型政府的研究是与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现密不可分的,它有力地推动了“重塑政府运动”,弗雷德里克森(2003,P.12),认为,新公共行政学将社会公平注入传统的经济与效率目标。社会公平强调政府服务的公平、对市民需要的负责而不是对公共机构的负责以及公共项目经理应当对决策和项目执行负责任。新公共行政理论的主题是市民参与政策制定、邻居控制、分权与民主的工作环境,关键是授权、促进与适应。劳伦斯·琼斯和弗雷德·汤普森(1999,P.32)在《面向世纪的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一书中讨论了新公共管理改革战略的“五’,即公共部门管理改革的五个阶段或五个战略重构、血重建、重塑、重组、刊吐重思。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提出“重塑政府”运动,其目标是创造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并坚持顾客导向、结果控制、简化程序的原则。改革的基本内容是精简政府机构、裁减政府雇员、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机制以及推行绩效管理。拉塞尔·M·林登(2001, P. 58)在《无缝隙政府》一书中详述了再造的步骤,揭示了无缝隙政府不是全盘推翻现有的行政运作程序,不是以部门、职能为导向或以数量、规模为导向,而是以顾客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以竞争为导向。最新发展的是登哈特和珍妮特夫妇合著的《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提倡公共利益、公民权利、民主程序、公平和民主、回应性等理念,强调“公民优先”,在此基础上明确区分了“顾客满意”原则与“公民满意”原则,表达了一种对民主价值的全新关注。 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理论研究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学者们分别从西方公共管理理论起源和发展、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西方国家公共行政改革经验借鉴、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背景动力和具体操作步骤等各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 1 在西方公共管理理论起源和发展方面

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世纪之交的新浪潮 一.公共治理理论的兴起:公共管理的新范式 二.公共治理实践的展开:民主管理的新愿景 三.公共治理范式的传播:中国公共管理的新世纪 一、公共治理理论的兴起:公共管理的新范式 (一)公共管理的崭新范式:公共治理理论的勃兴 1.从20世纪的公共行政新浪潮到21世纪的公共治理新浪潮 (1)1887年W·威尔逊发表《行政研究》,开始了20世纪工业化国家的公共行政新浪潮。其结果,通过“政治和行政二分”,一方面,针对立法权偏重的“国会政府”格局,健全了以总统制和文官制为基础的现代行政体制;另一方面,在学术上也让现代行政学研究从政治学中脱颖而出,成为20世纪的一门显学。 (2)1989年世界银行发布“治理危机”报告,开始了21世纪全球性的公共治理新浪潮。其现状,Google英文检索:governance达385,000,000条;百度中文检索:治理有12,700,000条(06/3/5)。表现出全球性的治理热潮和中文世界治理的兴起。 2.从“单一统治”到“多元共治”:治理的内涵的根本性改变 (1)西文世界governance的简要考察 governance源于古希腊文和拉丁文的“操舵”,意指控制、操纵、统治,分别以governance 指与其相应的方式,以government指与其相应的机构。 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制度框架下,统治的主体是单一的、排他的,统治的方式是集中的、垄断的。虽然现代政治实现了竞争性和多元化的民主制度建设,但是现代政府管理依然遵循陈旧的单一、集权和垄断的方式。 美国学者V.Ostrom从1960年代起,批判了单中心、集权化的官僚行政管理,并以复合共和制为基础,论证了多中心治理的新模式。1990年代,这种多元共治的模式得到广泛认同,导致遍及世界的从公司、社区、城市、区域到全球的治理浪潮。Governance的内涵就此发生了从“单一统治”到“多元共治”的根本转变。 (2)中文世界“治理”的简要考察 上古汉语一般为单音节词,把治和理分别使用。治,用作统治、整治、秩序化、安定之义。中古后,双音节词渐兴,治与理合用为治理,意即通过统治和管理使社会秩序化而安定。如张居正《答耿楚侗书》:“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可见,中文“治理”和西文governance 的传统含义大致相同。 2000年俞可平等介绍和研究治理问题,“治理”的词义才发生从政府“单一统治”而转向社会“共同治理”的变化。 (3)治道、管制、管治、治理,还是共治:关于governance汉语译名的讨论 目前,governance的中文对译情况有些混乱,前后有“治道”、“管制”、“管治”和“治理”等几种译名。 较早有刘军宁、毛寿龙的“治道”之译,这个对译与governance偏于方法的字面意义相合,但除了在有形上传统的政治学界有人使用外,未能在应用主导的行政学界得到推广。 同期有城市规划管理学界受港台同行的影响,对governance使用“管制”的中译。但“管制”一词在大陆被用作仅比“专政”轻一级的严酷监管之义,与governance的新义截然相反,造成极大的误会。后来又将“管制”调整为“管治”。 governance最普泛使用的对译是“治理”,但由于“治理”往往与政府单方面管理相混,比如常见的“政府治理”就是如此,我们认为“治理”的对译不能从这种含混中区隔出

第一章 领导学的基本原理与发展历程 (1)

第一章领导学的基本原理与发展历程 一、领导的含义 领导是由特定组织中的领导主体,根据领导环境和领导客体的实际情况,确定组织目标,并通过示范、说服、命令和合作等途径获取和调动各种资源,引导和规范领导客体,实现既定目标的行为互动过程和强效社会工具。 这一含义包括五种要素: 1.领导主体。领导主体是指组织中担任决策、指挥、协调和监督等职责的个体或群体。领导主体是领导活动的发动者和组织者,是领导活动得以开展并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 2.领导客体。领导客体主要包括领导者的下属和部分领导相对方,是领导活动的执行者与作用对象。领导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领导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密切合作与良性互动。 3.领导目标。领导目标是领导活动的方向,是实现组织绩效的基础性因素。 4.领导手段。领导手段是指领导主体适应、利用并改造环境,以及激励和调动下属的方式方法。 5.领导环境。领导活动是在具体的组织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展开的,既包括宏观意义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也包括微观意义上的组织环境。领导主体通过把握、利用和改造领导环境,实施领导活动,实现组织目标。 二、领导与管理 管理是与领导含义最接近、关系最密切的社会行为。科学地辨识二者的关系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认识领导的本质,规范领导的职能,确保领导活动的顺利进行。 1.领导与管理的联系 (1)领导的产生源于管理活动的需要。 (2)领导和管理具有较强的相容性和交叉性。 2.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而来的,同时也具有管理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战略与战术的区别。领导侧重于重大方针的决策,着眼于通过一定的领导手段实现组织目标;管理则侧重于政策的执行,着眼于规范和引导下属完成管理任务。 (2)宏观与微观的区别。领导注重长期和宏观规划,不排斥带有一定风险性的战略;管理强调一定时间范围内微观上的具体工作的执行,追求合理性和可行性,希望降低甚至排除风险。

文献综述 当代中国实践企业型政府的可行性研究

《当代中国实践企业型政府的可行性研究》 文献综述 一、企业型政府产生的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由于政府角色危机、财政危机、信任危机以及官僚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压力,西方国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政府再造运动。这场政府再造运动涉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再造力度之深,可谓空前。综合看其产生的深刻社会背景如下:(一)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带来的现实压力 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依赖程度更大,竞争也日益激烈。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取决于政府的应变能力,取决于政府的效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政府必须提出有效的、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政策,以增强国家的经济竞争力。显然,在这种大环境下,传统的官僚组织已不再适应,建立政府管理的新范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另外,官僚体制由于自身的缺陷,受到人们普遍的质疑和批评,引发了政府的合法性危机。这迫使西方国家进行政府再造运动,重振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改善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以增强政府的合法性。 (二)政府扩张使政府角色膨胀,造成政府失灵,从而使西方政府面临困境和危机 二战后,受国家干预主义的影响,西方国家加大了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得政府职能急剧扩张,政府角色不断膨胀,引发了人民对政府治理能力的怀疑,造成了所谓的管理危机。而国家福利主义的推行,使得政府开支增大,这对政府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持续的财政赤字。可财政资源又相对有限,此时提高税收已不大可能,政府陷入了财政危机之中。危机和困境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并调整政府的角色问题。 (三)私营企业再造的成功经验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大中小型企业的平均寿命缩短,一些目光远大的公司对旧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及其背后的理念和原则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并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取得了成功。企业在管理理念、体制、方法、技术等方面都创造了成功的经验,如重视成本效益分析、重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实行标杆管理、绩效管理,强调组织学习等等。私营企业管理的有效性与政府管理的落后、保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私营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再造之成功经验无疑对政府的管理和服务产生了积极示范效应并构成了巨大的再造压力。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转移、政府权威的日趋下降、工商企业再造经验的传播、信息技术的普及等因素,构成了政府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而政府职能扩张和规模膨胀所导致的财政、管理和信任危机,则成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立企业型政府的直接动因。面对这一形势,传统官僚制严格的等级制线性结构、对法律的过度崇拜、过于细致的专业分工显得日益僵化,力不从心,这进一步构成了行政改革的体制原因。作者认为,企业型政府是公共行政改革过程中运用企业家精神和企业理论改造传统运作方式,使其具有顾客至上、成本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政府,是公共行政从传统官僚制向后官僚制转换的一种理想模式。这一主张,既非将政府同化为企业,亦非政府官员都由企业家来取代,而是用企业理论、企业家精神来影响和引导的政府改革,使未来政府更具有回应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企业型政府相关概念的界定 “企业型政府”(Businesslike Government),又称“企业家政府”、“企业性政府”和“企业家

政府规制的要素研究

政府规制的要素研究 摘要:政府规制理论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对其研究呈现多元趋势。本文从规制的构成要素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包括规制主体、规制对象、规制依据、规制形式以及规制内容,其中,规制主体和规制依据(法律制度)是研究重点。 abstract: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is relatively perfect and the research to it shows multiple trends. this article conducts the research from the regulation of the elements, including regulation subject,regulation object, regulation on the basis of form and content of regulation. wherein, we are focus on the regulation subject and regulation basis (legal system) . 关键词:规制;要素;主体;依据 key words: regulation;elements;subject;basis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325-05 0 引言 如果以1887年美国州际商务委员会(icc)的成立为标志,规制机构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存在了了100多年,政府规制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政府开始直接对经济进行合法的干预。今天,政府规制已经进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无不渗透着政府的影子,我们已经很难想象生活在一个没有政府规制的世界中。

中国政府规制研究

中国政府规制研究 【摘要】:对教育的管理职能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民办高等教育实施政府规制有着正当的法理基础。但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其属性要求学校必须拥有办学自主权,如果政府过多干预,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和效果。中国目前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政府规制过于严格,某种程度上侵犯到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这种过度规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民办高等教育有自身的特点,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应有别于对公办高等教育的管理,不应把民办教育公办化管理。另一方面的问题是,中国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政府规制法律体系不完善,《民办教育促进法》有些规定没有落实,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平等地位难以实现,制约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的根本区别仅仅是投资主体的不同,政府在法律和政策制定上要保证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平等地位。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史来看,政府是决定民办高校能否生存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对民办高等教育而言,政府提供的公平政策和良好的制度、法律环境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造成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政府规制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利益驱动的影响。政府规制机构有自身的私利,由于自身利益的驱动导致规制的越位和缺位。有利可图的规制事项大家都抢着做,无利可图则互相推诿。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膨胀是中国政府规制错位的深层次原因。第二个主要原因是政府长期以来规制手段单一,简单地采取直接行政管理的方式造成规

制越位;政府规制需要成本,政府财政投入过少造成规制缺位。政府规制的目的应有两个方面,规范管理和鼓励扶持。中国的规制实践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只讲规范管理,鼓励扶持停留在宏观政策层面,没有得到切实的落实。中国政府规制采取的是传统的简单的“禁止”、“审批”、”处罚”等命令控制式的直接行政管理手段,与现代意义上的政府规制差距甚大。现代意义上的政府规制不仅仅意味着“管理”,更意味着“服务”;不仅仅采用强制措施,也包含激励、资助、扶持等软性措施,采取激励的方式间接实现宏观调控的目的,达到政府想要的效果,而不是直接行政干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政府规制应借鉴美国、同本,减少强制性的直接管理方式,采取财政资助、税收优惠、信息服务等激励性的方式。针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政府规制存在的问题,改革的思路是政府规制的简化和优化。政府规制的简化即放松规制,建设有限政府,发展社会自治能力。简化的关键是依法控制政府权力,把本来应由社会承担的事物归还给社会,政府规制的边界只在平衡市场的失灵,以及那些市场不愿管、不能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务,放权给市场和社会。所谓“优化”是指改变政府规制“越位”、“缺位”、“错位”并存的尴尬局面,制定科学的规制政策。放松规制是为了更有效地规制,绝不是取消规制,也不意味着在任何方面都要放松规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规制的优化。中国的政府规制改革需要对现行的规制体系进行优化设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在不同的领域分别采取放松规制、加强规制以及重新规制。【关键词】:政府规制民办高等教育服务型政府宪政

《产业经济学》(必修)教学大纲(戴)

《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必修课) 前言 (一)本门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以某种相同属性的“企业集合”形式存在着的人类经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产业经济学建立在理论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它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一些更现实、更贴近实际的问题,如现实中的不完全竞争问题、交易成本、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主导产业选择等。产业经济学在研究中更为注重方法的应用,从经验分析到博弈论的应用,实现了向主流经济学的回归。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讲授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及其相应的产业政策,了解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产业组织分析的S-C-P基本范式,并要求学生掌握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实际产业分析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本学科所涉及的领域内运用所掌握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更具体和现实的经济问题的逻辑思路和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包含在应用经济学领域内的有关宏观国民经济管理、微观企业经济管理以及产业经济管理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1.学习掌握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2.从现实市场竞争和垄断的角度研究产业内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相应分析中国产业内竞争和垄断的现实问题 3.从技术经济联系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关联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以及产业布局等内容,并相应分析主导产业选择、幼稚产业和优势产业扶持等现实问题 4.学习和掌握产业政策体系的形成机理、制定及合理运用等内容 (二)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博弈论、投入-产出分析等。 以讲授产业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强调方法的应用,以案例或个案分析为支撑。如以某一特定产业为对象分析其结构、行为和绩效。讲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所限定的结构及其具体内容。适当组织课堂讨论。

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与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综述 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传扬政府的“公共性”、“服务性”的本质,而非“掌舵”与效率,主张对“新公共管理”所倚的“政府再造”进行再造,从而回归政府的“公共服务”本质。新公共服务浪潮的兴起,对我国政府职能定位有深刻启示,建构现代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选择。 1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原则 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行政官员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他们的工作重点既不应该是为政府这艘航船掌舵,也不应该是为其划桨,而应该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它一经提出,便迅速兴起并大有替代新公共管理理论之势,推动掀起了新一轮公共管理改革浪潮。 2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 提出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目的是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发挥政府作用的途径,探索新的情况下政府改革的新路。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既全面涉及各级政府公务员的观念转变,更直接触及了政府政府部门的利益调整,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因此这是一次深刻的“政府革命”。我们应当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发生,自觉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实质地推进政府转型。 3关于服务型政府的几点原则性构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掀起了一股行政改革的浪潮,其重要价值导向之一就是实现由过去“以公共权力为核心”的消极行政向“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积极性征转变,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理念。在我国,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了我国行政改革进程中的重要目标。 虽然“新公共服务”理论是登哈特基于西方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和典型美国式的民主价值理念和宪政体制的制度背景下提出来的,东西方在许多方面均存在着重大的差异。但如果我们摒弃意识形态上的偏见,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来审视“新公共服务”理论。应该承认,“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观念和原则对于我们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极为现实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领导学习实践个人总结

总结范本:_________领导学习实践个人总结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7 页

领导学习实践个人总结 按照市乡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工作部署,我认真学习了《科学发展观教育读本》、深刻理解国家主席等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根据学习调研阶段工作开展情况和剖析检查阶段的任务要求,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标准,按照领导干部“五查五看”的基本要求,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认真检查剖析自我,查找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问题存在的主客观原因,深感自己距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一、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与发展的要求不完全适应。在经济发展上,虽然发展的意识很强,设想很多,但往往由于处理繁杂的事务较多,造成思路不宽、步子不大。在这次学习活动中征求意见时,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我们提出了很多期望和建议,要求我们进一步给于加大产业调整结构、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谋求新的经济发展。我作为全乡的一把手,必须着眼大发展、理清大思路、制定大举措,使全乡经济取得突破性新进展。 2、工作实际与群众的期望不完全适应。这次调查走访,群众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表明,我们所做的工作距群众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当前,广大群众增收缓慢,一些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基层干部群众对我们的信任。 3、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不完全适应。由于我本身工作就是发展经济、维护稳定,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自己忙于事务多,自觉学习时间少,对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 第 2 页共 7 页

构建服务型政府对策分析

构建服务型政府对策分析 摘要 我国在近代完成了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我国政府也因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进行了相应的变革。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把建设服务型政府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并经人大批准而变成国家意志。这表明,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的改革目标。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和谐社会形势下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首先,从构建的重要性方面阐述了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其次,全方面总结归纳了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主要内容,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再次,科学地提炼出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遵循的原则;最后从实践层面上提出了科学可行的对策,从而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提供实践帮助。 文章分为五大部分:首先是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的意义、研究内容、论文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正文,正文包括四章。第一章介绍了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及其必要性;第二章是构建服务型政府主要内容。包括理论依托、工作宗旨、转换职能、改变观念、改进机制,全面、具体地归纳出其主要内容;第三章是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探索。包括问题思考、经验总结,以及遵循的基本原则三个方面;第四章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主要思路。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和谐社会机构改革

一、绪论 1.1研究由来 “服务型政府”是中国学者在21世纪前后提出的概念,也是中国学者面对新的国际和国内环境的急剧变化对新的政府管理模式进行的一次大胆探索。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同时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在2010年3月5日召开的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上,建设服务型政府单独作为一个章节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并经人大批准而变成国家意志。这表明,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的一项重大任务。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对服务型政府构建的研究是近年来提出来的学术论题。但对于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国内众说不一。学界对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探讨主要是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一是从政府与公民关系转变角度进行研究;二是从政府职能历史演进角度进行研究;三是从政府职能结构调整角度进行研究;四是从政府工作方式转变角度进行研究。第一种研究角度从人本方面重新认识服务型政府,提出以人为本的社会形势下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策略,具有丰富的而深刻的内涵。 近年来,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改革的共同目标。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因其特殊性,成为了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大难点和瓶颈。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复杂性和多样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如何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增强政府权威,改善社会关系,保持党的领导的生命力,已经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前途和命运的一大主题。课题的研究旨在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提供可以参考和借鉴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帮助。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3研究综述 1.3.1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滞涨”现象,人们发现政府与市场一样,也可能出现失灵,而且政府失灵将给社会带来更大的灾难,造成更大资源浪费。这就促使人们探讨国家干预失败的原因。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公共选择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James McGin Buchananjr.)的基本观点是:第一,进行宪制改革,使政策方案在一个合理、科学的规则和程序中有效运行,避免决策失误;第二,在政府部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政府提供物品和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第三,严格界定政府作用范围,实行有限政府;第四,以经济学为基础,主张在政府机构内部建立激励机制,使政府官员树立利润观念,并允许政府部门对节省成本的财政剩余具有某种处置权。 1.3.2国内研究 “服务型政府”的渊源虽然来自于西方理论,但是这一理念的明确提出和理论发展是与我国国情紧密联系的,并且根植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之中。中国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国家建设经验要求我们必须落脚于我国的政府建设的实践之中来探索我国政府体制转型的独特模式。2000年张康之在《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服务型政府”这一概念,并很快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和研究。 在如何在现实层面构建服务型政府这一问题上,学者们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思路: 魏芙蓉和于新恒从政府的改革、创新作为突破口,分析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

从西方“政府再造”理论评析我国政府再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512002524.html, 从西方“政府再造”理论评析我国政府再造 作者:王洪强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18期 提要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和国际竞争加剧的挑战,针对所面临的一些带有公共性的问题,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再造”的热潮。这对于我国的政府再造有着引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政府再造;借鉴;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一、“政府再造”理论内涵 “政府再造”就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能力,并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政府再造”就是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体制即创造具有创新惯性和质量持续改进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体制,而不必靠外力驱使,即创造具有自我更新机制的公共部门。依德国行政学者塞顿托夫的观点,“政府再造”应包括现代行政学的概念,也就是通过“再造工程”去重塑社会,以引导、管制及控制经济、社会的发展。 “政府再造”的目标在于重塑政府部门,成为“效率导向、可持续革新”的公共组织。“政府 再造”是要创造一种能够持续寻求高效途径的公共组织。“政府再造”就是使政府具备能够应付无法预知的挑战的能力。不仅仅是要提高今天的效能,而且还要创造在环境变化的明天也具备改进效能能力的政府组织。“政府再造”理论有五项战略即核心战略、后果战略、顾客战略、控制战略、文化战略。 二、西方“政府再造”运动对我国政府再造的借鉴 西方各国的政府再造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至今还在继续探索之中,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但我们可以从这些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具有共性的成功和失败的因素作为我国行政改革的借鉴。成功的因素有:(1)从本国实际出发适时推进行政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途径_政府创新

收稿日期:2004-12-01 作者简介:谢庆奎(1943—  ),男,安徽省全椒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重大项目“当代中国政府管理与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2001Z DX M810003。 重点研究基地论坛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途径:政府创新 谢庆奎 (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北京100871) 摘 要:服务型政府是针对中国传统的管制型政府而提出的新概念。服务型政府是民主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绩效政府。这是服务型政府的形态,也是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实现服务型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政府创新。政府创新不是随心所欲,也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标语口号。政府创新是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的新发现和新创造,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只有通过政府创新,才能实现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才能最终建成服务型政府。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政府创新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919(2005)0120126207 一、服务型政府与政府创新 何谓服务型政府?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服务型政府首先是民主政府,即人民当家作主的政府。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予,政府的施政目标必须征得人民的同意,人民有权参与政府决策和执行的过程。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政府为人民服务是天职,而且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以符合“人民政府”的神圣称号,并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其次,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即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是管制型政府,其权力是无限的,无孔不入,无限膨胀;而市场经济时代的政府应该就是服务型政府,为市场服务,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政府服务的内容是提供维护性的公共服务与完成为数不多的管制任务,并提供社会性的公共服务与必 要的公共设施。提供维护性公共服务和完成为数 不多的管制任务,是服务型政府的基石;提供社会性公共服务与必要的公共设施,是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体现。第三,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即政府 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所提供的服务负责,对人民的利益负责。对于政府的失职行为,人民有权对政府提出质询,追究责任,直至罢免政府官员。这与管制性政府的责任不清和责任心不强,以及人民的利益即使受到损害也无权并无法追究政府的责任形成鲜明的对照。第四,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即依法行政的政府。第五,服务型政府是绩效政府,即有效率和效益的政府。[1] 服务型政府是民主政府、有限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绩效政府。这是服务型政府的形态,也是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更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建设服务型政府被提上了日程。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观念更新、政府职能转变、民主与法制建设、 第42卷第1期2005年1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V ol.42,N o.1 Jan.2005

浅谈“无缝隙政府”理论下我国政府的再造

浅谈“无缝隙政府”理论下我国政府的再造 [摘要]:“无缝隙政府”理论是美国著名学者拉塞尔·林登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强调无缝隙政府就是要以是以顾客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以竞争为导向的政府。基于对该理论的认识和对当今我国政府的一些认识,就此我来浅谈一下,基于“无缝隙政府”理论下我国政府的再造。 [关键词]:无缝隙政府;政府再造;服务型政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和其他的公共组织正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公共管理革命,并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将对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带来巨大的冲击,为他们的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它引领社会由原来的生产者社会向顾客社会转变。 一、无缝隙政府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1.无缝隙政府的内涵。 拉塞尔·林登在通用公司执行总裁杰克·韦尔奇“无界限组织”的基础上创造了“无缝隙政府”的概念。他认为这一概念更形象生动地揭示出新组织形式的本质。所谓的“无缝隙政府”是指以用流动的、灵动的、弹性的、完整的、透明的、连贯的等词语来形容组织形态。它的形式和界限是流动和变化的,是一种直接的、人性化的关系,不存在繁文缛节、踢皮球,或者是诸多遁词,曾经存在于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比内现在变成了网络;无缝隙组织以跨职能团队代替目前公务员在一个职能领域内服务的孤立组织;无缝隙组织强调以通才代替专才。 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无缝隙政府”,指通过打破传统的部门界限和公共服务功能分割局面,充分整合行政管理资源,将各个部门及职能进行无缝隙衔接,然后集中于统一的对外办事窗口,最大限度地方便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和服务。认真研究“无缝隙政府”理论,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工商机关如何整合行政资源、优化办事程序,更加高效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2.无缝隙政府主要内容。 “无缝隙政府”理论强调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把顾客导向、竞争导向、结果导向作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点努力方向,二是努力克服层级制的传统行政结构及公共服务机制的不足,摆脱具体部门及职能划分的束缚,紧紧围绕公共服务的过程与结果,形成资源利用更加科学、流动灵活、富有弹性、参与度高的新型行政结构,使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政府官僚在进行“政府再造”,将“改革政府”变为现实,创建面向顾客、服务公众的创新性组织,以满足顾客的无缝隙的需要,提升政府的绩效和服务质量的过程中,尤其要把顾客导向、竞争导向、结果导向作为创建无缝隙政府这一改革的重要内容。 (1).顾客导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顾客为中心的呼声持续高涨,要求对外部集体和个人做出更有效地回应,就需要认识到公共部门与公民之间的直接责任关系。顾客导向

政府规制理论

政府规制理论 内容提要 ?政府调节经济,以矫正市场失灵,它所采用的最惯常的手段就是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政策是针对市场秩序和企业的,常用的手法就是规制。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国民经济的计划化。 ?本篇分析政府规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第九章政府规制 主要内容 ?政府规制的内容与方法 ?政府规制失灵与规制的放松 ?了解政府规制的过程 背景知识:规制经济学 “规制”(“Regulation”),是规制部门通过对某些特定产业或企业的产品定价、产业进入与退出、投资决策、危害社会环境与安全等行为进行的监督与管理。实践中,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特定产业的规制已成为普遍的政府行为。 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 依据规制性质的不同,规制可分为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 经济性规制主要关注政府在约束企业定价、进入与退出等方面的作用,重点针对具有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等特征的行业。 社会性规制是以确保居民生命健康安全、防止公害和保护环境为目的所进行的规制,主要针对与对付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外部性有关的政策。 规制经济学 规制经济学是对政府规制活动所进行的系统研究,是产业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对规制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派别:规制规范分析与规制实证分析。 代表人物 规制规范分析学派产生于十九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有查得威克、马歇尔、庇古、德姆塞茨、威廉姆森等。 规制实证分析学派萌芽于十九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迪普特(Dupuit,1849)

的研究,在20世纪六十年代发展壮大,主要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卡恩、帕尔兹曼、贝克尔等。 规制规范分析学派 主要观点: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及存在市场失灵,如自然垄断、外部性等,因此应对企业活动进行规制,规制的目的是在确保资源配置效率情况下,保证公共利益不受损害。 规制实证分析学派 主要观点:政府规制的目的并非是保护公共利益,而是为维护个别集团的利益,在规制者与被规制者之间的相互利用,并通过经验数据分析,佐证了所提出的观点。 在某些经济学家看来,保护公共利益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进行规制与是否有必要进行规制或规制的实际效果是两个问题。 斯蒂格勒在其1971年所发表的经典性论文《经济规制论》中就明确提出了进行规制的公共利益动机只是一种理想主义观念,而真正目的是政治家对规制的“供给”与产业部门对规制的“需求”相结合,以谋求各自的利益,这才是规制的真正动机所在。 规制俘虏(Regulatory Capture)理论 斯蒂格勒在70年代初提出了规制俘虏理论。斯蒂格勒从对十九世纪以来美国规制历史的考察揭示出规制与市场失灵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经验研究也表明规制是照顾生产者利益的,通过规制可以限制竞争者进入,提高行业内生产者的利润,并允许超额利润的存在。 立法机构的规制立法是为满足产业对规制的需要(即立法者被产业俘虏),而规制实施机构最终会被产业所控制(即执法者被产业所俘虏)。 其核心内容是:具有特殊影响力的利益集团――被规制企业――进行寻租活动,使规制者成为被规制者的“俘虏”,并参与共同分享垄断利润,这就使政府规制成为企业追求垄断利润的一种手段。 规制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激励性规制与放松规制在全球的兴起; 社会性规制日益发展,其规制领域不断扩大; 政府规制方法更着重体现市场原则,出现了政府规制活动与市场机制相融合的趋势。

服务型政府概述

题目:服务型政府概述一、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梳理 (一)来源 ⒈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⒉当代人的心理 ⒊笔者寻找的出路 (二)中西方现行服务型政府概述二、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要件 ⒈指导原则 ⒉自上而下的权威分配 ⒊开放的系统 (二)需求造就政府 ⒈服务型政府的含义 ⒉服务型政府的操作流程 (1)假设操作 ①输入输出机制 ②权利义务机制 (2)服务型政府操作可能解决的问题 ①腐败、集权、专制 ②时效性 ③政府不作为

服务型政府概述 [摘要] 怎样建设一个政府,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府,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或争论于政治家之中的话题,本文试图从理性思考的角度出发,探求一种最具合理性的政府模式。即“服务型政府”,故而选题的目的不是使文章为标题服务,而是为自己的话题找一个最为贴切的题目。为了说明该文章的独特性,笔者将在该文的主体之外简略介绍当代中西方各主流学派对服务型政府的认识以供读者参考和比较。[关键词] 权威; 需求; 服务型政府; 二次三层 一、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梳理 (一)来源 ⒈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由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人民都处于一定的政府管理之下,没有一个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政府我们会处于怎样的境况,更好或者更糟?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没有政府的世界,那么有一个政府会是怎样?更好或者更糟?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政府的存在不是“规律、必然”,那么我们就有权利通过以上的比较来选择需不需要政府! 历史上各个国家都有“君权神授”或“上帝的选民”等之类为“权威”的来源,以此做为当时人民所信服的解释。随着人“自我”的发现,正如尼采所言“从中世纪的丧钟敲响以来,西方人的精神上似乎经历了两次重大发现,第一次是人的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将人的灵魂从神的虚幻光茫中拯救出来),第二次是‘自我’的发现

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第一章答案

第1章公共管理导论 一、概念题 1.公共管理 答: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的过程。公共管理的特征包括:①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②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③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④强调多元价值;⑤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⑥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⑦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⑧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公共管理者则是这一职业的实践者。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的一个新的领域,其产生和发展较为模糊,公共管理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 2.公共管理学 答:公共管理学是指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体系。它是一个科际整合的交叉学科群,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导向的应用科学。这一学科的目的在于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策略。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或研究途径,其特征包括:①它是整合性概念,是介于公共行政和企业管理的之间的研究领域;②强调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但并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③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④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即由众多行动者组成的一个关系网络,和众多行动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⑤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⑥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⑦公共管理是一个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它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借用了许多理论与方法。 3.新公共管理 答:新公共管理是指以自利人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管理范式。新公共管理的前提假设是:通过引入自由市场的竞争运行机制,政府能像私人组织一样合理利用资源,注重投入产出,提高效率。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通过行政改革进行自我解构,全面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模式,塑造企业型政府。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强调市场机能、强调大规模使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新公共管理的名称在西方各国不尽相同,如在英国叫“管理主义”,在美国则称为“企业家的政府”或“新公共管理”,在其他一些国家又称为“市场导向型公共行政”等。 …… 第15章企业型政府与政府再造 一、概念题 1.再造 答:再造是指对组织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组织绩效的重要尺度上取得剧烈的改善的活动。再造的特点在于:①剧烈性,再造带来的并非是微不足道的改善或进步,而是要使组织绩效实现大幅度的突破。②彻底性,再造并非改进现有状况,而是重新创造,深人到事物的根基。③注重流程,流程是再造的核心,指一组结合一起的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机关工作。④重新设计,再造要求重新设计组织过程。⑤再造并不是缩小规模;⑥再造不是组织重组;⑦再造不是赶时髦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