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017)教案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017)教案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017)教案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

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企图一举消灭红军。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3.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4.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

结论: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来说,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遵义会议前夕,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前有重兵堵截,后有大军围追,陷入被动挨打、濒于全军覆没的危机。在这个极其危险的历史关头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对红军长征的胜利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遵义会议首先着重解决了当时最为急迫的军事路线问题,使红军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长征走向胜利的关键一步。

第二,遵义会议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夺取长征胜利提供了根本的组织保证。

第三,遵义会议后我们党更加自觉地从实际出发选择战略转移的方向,这对于各路红军会师西北、促进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归结起来说,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我们党对在党内占统治地位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纠正乃至对整个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以这次会议为开端的。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党内的重大问题,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是以这次会议为标志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从这次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我们无法设想,没有遵义会议,红军长征会是什么结果;没有遵义会议,中国革命会是什么情况。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时指出的:“遵义会议是一个关键,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非常之大。”可以说,我们党和党领导的事业,至今还在享用着遵义会议及这次会议延续和拓展的伟大成果。

【探究二】什么是长征精神?其内涵是什么?

结论: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总结归纳提升能力

中国工农

红军长征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经过: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解放遵义→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吴起会师→会宁会师

意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达标测评巩固新知

1.“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这是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歌,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的主要原因是(C)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D.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2.“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长征组歌》。你认为“红军主力上征途”的主要目的是(B)

A.准备北上抗日 B.保存实力,进行战略大转移

C.红军的战略战术 D.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

3.

下图是位于灌阳县的新圩酒井红军烈士纪念碑。1934年11月,在掩护中央红军抢渡湘江后,有100多名红军

伤员因来不及转移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地丢进了这个深不可测的井中。为缅怀先烈,特立此碑。请指出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后前行的路线是(D)

A.井冈山方向 B.湘西方向 C.瑞金方向 D.贵州遵义方向

4.一位历史学家在评论1935年的一次会议时说:“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是史无前例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是(B)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二大 D.八七会议

5.在某红色旅游景点,导游介绍说:“这里召开的一次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一景点是在(A)

,A.遵义,B.南昌,C.广州

,D.嘉兴

6.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下列关于遵义会议叙述不准确的是(B)

A.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B.解决了张国焘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C.确定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7.红军长征途中,哪一军事行动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C)

A.突破乌江 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河 D.强渡大渡河

8.小明中考后准备参加“重走长征路”旅游活动,如果你是导游,请你为小明选择一条最合适的旅游线路(A)

A.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

B.上海——遵义——西安——吴起镇

C.瑞金——武汉——西安——会宁

D.上海——瑞金——武汉——吴起镇

9.“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写于l935年10月,叙述的长征历程中没有涉及到的事件是(B)

A.强渡大渡河 B.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C.飞夺泸定桥 D.巧渡金沙江

10.长征,人类战争史的奇迹。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主要是指(C)

A.国民党不再“围剿”红军 B.革命取得了成功

C.保存了革命的基干力量 D.国民党已无力“围剿”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2)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理解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十送红军》 提问:这首歌曲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红军长征)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红军长征的史实。 由歌曲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

1.出示材料: 材料一: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岳麓书社高中必修一 材料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沦丧。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岳麓书社:高中必修一 材料三: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发动的四次“围剿”。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教材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红军的壮大,成了蒋介石的心腹大患,不顾国难,却积极围剿红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正确指挥,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 出示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 2.第五次反“围剿”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失败原因有:主观上,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战略战术;客观上,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 出示“相关史事” 教师总结: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掌握长征开始的原因、时间、出发地点、人数 3.结合地图掌握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的行军路线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程标准: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了解西藏解放的具体过程。通过“人民解放军在进军西藏时为什么要采取"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方针”的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采访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把搜集到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以宣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讲述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你们熟悉的国庆节是什么时侯? 答:10月1日。 大家知道,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请同学们先看本课的导言。 二、新课: (一)、筹建新中国 本目主要叙述了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所做的准备工作。 首先引导学生先看完本节,由老师列出问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2、参加政协会议的有哪些人?这说明了什么? 3、《共同纲领》的性质及主要内容? 4、大会还做出了哪些决定? 学生掌握后,教师可参照教室里面的国旗、国徽、国歌进行介绍。 说一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 学生可先阅读一遍,然后看一段《开国大典》,享受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人民的心境。 1、提问: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谈一谈: 请学生谈谈“当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的心情?3、答一答: 说一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西藏和平解放 由教师讲述: 1、解放西藏时,我们采取的是和平解放的方针。 2、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明确: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经过谈判在北京签署了《十七条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结束了西藏近代以来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的历史,使一度离散的游子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为新中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大业,同时也为西藏的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制度的建立、为西藏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驱除了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回到祖国的大家庭,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汉藏民族的团结。和平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逐步消除隔阂,以免被帝国主义所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及测评试卷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企图一举消灭红军。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3.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4.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测试题(含答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测试 一、选择题(4分×10题=40分) 1.“重走长征路”最合适的旅游线路是() A.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 B.上海﹣﹣遵义﹣﹣西安﹣﹣吴起镇 C.瑞金﹣﹣武汉﹣﹣西安﹣﹣吴起镇 D.上海﹣﹣瑞金﹣﹣武汉﹣﹣吴起镇 【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因为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失败,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突破敌人的四到封锁线,度过湘江,改向贵州;渡过乌江,攻克贵州重镇遵义,召开遵义会议;然后历经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陕北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甘肃会宁会师,红军长征胜利。A符合题意;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向西,向北穿过11各省,行程二万五千里。但是没有经过上海,BD不合题意;长征也没有经过武汉,C不合题意。由以上分析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2.这次会议召开后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和大渡河,挥师北上,到达陕北,取得长征的胜利。这次会议使“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出全新的面貌”的原因是() A.作出了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决定 B.初步实现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二次合作 C.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D.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和大渡河”“长征”可知,这次会议是召开于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择C项。 3.下列是某校为举办“中国共产党早期奋斗历程”图片展而搜集的图片,请你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排序()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乡镇企业。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 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史料展示: 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材料二:1985年底,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品出售总额达1751亿元,首次超过农副产品出售总额的1680亿元。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8805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7.教师提问: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对农村发展的意义。 提示: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目标导学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史料展示: 材料一:“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材料二:1956年夏天,上海天气很热,一家企业想买一批风扇,就打报告到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结果经过11个部门的层层审批,等申请报告批下来,夏天早过去了。 2.请学生说说:两则材料说明国有企业中存在哪些问题? 提示:政府——要给企业下达生产任务,严格规定产品的数量、品种、样式等,还负责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新产品开发、人员安排、职工工资、奖金和福利的发放等。 企业——只管生产。 工人——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每月都能按照级别领取固定工资。 政府管得太多;企业没有自主权;工人没有积极性。政企不分,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3.教师讲述:城市改革的内容。 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4.引导学生思考:城市改革的目的和结果。 提示:目的是克服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 结果是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目标导学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教师讲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情况。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基本史实。 2.了解林则徐维护中华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中爱国将领英勇抗敌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播放虎门销烟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吗?是谁领导这场伟大的斗争的?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2.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3.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住广东查禁鸦片。 4.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鸦片战争中,英勇作战牺牲的将领有关天培和陈化成; 3.由于清朝大多数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再加上经济落后,武器落后,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__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2.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

红军长征优秀教案

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红军长征》。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长征的开始 (二)遵义会议 (三)长征的胜利 二、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红军长征》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1.首先,我们先来学习《红军长征》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原因: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之后,强渡乌江,攻占贵州北部重镇--遵义。1935年1月,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会议在此召开了。 (2)发展过程: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14年党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1935年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的内部分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过渡: 遵义会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此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党和红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4)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 1.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的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作业布置】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急关头,毛泽东为什么提出放弃去湘西转向? 3.长征红军什么时候跳出敌人包围? 4.现在甘肃会宁城有个会师门,它的命名所依据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中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战役和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 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新教案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史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 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8万多人只剩下3万多人。 4.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刘伯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第1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熟记《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理解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及其签订《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造成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读 1.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师指出:吸食鸦片对个人而言,损害健康,危害家庭、社会。鸦片的毒性很大,吸上了就不容易戒除,长期吸食有危及生命的可能。对社会而言,很多吸毒者走上了偷抢等犯罪道路,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危害。 对国家而言,严重危害清朝统治:白银大量外流,造成国家财政困难;军队战斗力下降;官吏更加腐败;由于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使人民负担加重。而人民负担加重,又使阶级矛盾尖锐,所以人民强烈要求禁烟。 (2)针对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虎门销烟的意义是什么? 措施:林则徐到广州后,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贩;英、美等国商贩被迫陆续缴出鸦片110多万千克。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 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英国为什么要发动侵略战争?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②如果没有鸦片问题,鸦片战争也会发生,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即英国为了扩大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材料,实行对外扩张政策,把中国作为主要侵略目标。中国的禁烟运动只不过是其发动战争的借口。 (2)战争的结局如何? 中国战败,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3.《南京条约》的签订 (1)《南京条约》签订于何时?有何特点?主要内容是什么?附件有哪些内容? 时间:1842年8月;特点: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虎门条约》:列强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最新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北伐战争 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 第15课北伐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辨析说明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复习总结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孙中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五四运动”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后领导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斗争都失败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他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不断壮大,开始了他一生中伟大的转变,1924年他改组了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即国民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共合作领导了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 3、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 2、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3、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4、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本课有三部分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和“红军胜利会师”,这三块内容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需要授课的内容较多,但是教材过程又过于简单,所以,在课上有必要提供一些资料来充实本课。 四、教学重点: 1、遵义会议; 2、长征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 1、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感悟长征精神。 五、教学方法: 1、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2、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使用图,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4、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如结合语文课学过的《强渡大渡河》等课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雕塑作品《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同时依次出示图片,了解长征经过,体会长征精神) (二)新课探究 第一篇章:长征的原因(探索长征之源) 出示三则材料:通过材料一起回忆上节课所讲过的内容(红色政权的建立及革命根据地的发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课题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单元五学科历史年级八 学习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 2、了解红军长征路线及过程中的艰难险阻; 3、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提供充分视频、图片资料,提高学生学习认知兴趣,培养通过史料分析历史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培养学习敢于吃苦、勇于战斗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难点遵义会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投放视频《七律·长征》, 视频播放的毛主席这首七律,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那么,中 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 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 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观看视频, 进入新课 情境导入,激发 兴趣 讲授新课 教学目标一:传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的原因 教师过渡: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 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 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 学生阅读 教材,迅速 做出回答: 由于 博古、李德 在军事上培养自主学习能

被红军粉碎。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概括出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失败,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2、红军长征初期的状况如何?请大家阅读教材82页第一节并结合《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后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明确:渡过湘江后,红军损失惨重,出发时的8万人剩余不到3万,去湘西还是去贵州,毛泽东与博古等人产生分歧。最后,毛泽东的建议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红军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博古毛泽东 2、遵义会议 教师播放遵义会议相关视频,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 82--83页第一节,完成表格关于遵义会议时间、内容、意义等信息的“左”的 错误,导致 第五次反 “围剿”失 败,中共中 央和中央 红军被迫 进行战略 转移,开始 长征。 学生阅读 教材和地 图后回答 学生观看 视频并阅 读教材,迅 速概括提 取历史信 息并完成 表格 力 读图概括能力培 养 培养概括归纳能 力 培养即时记忆能 力

中国工农红军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案 设计人:刘文英单位:金桥学校 (修改人:宁阳三中苏明丽宁阳二十四中束衍林) 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遵义会议召开及其伟大意义。 3、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1、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2、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学习内容】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自主研读本课教材81—83页,完成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课本上进行标划 长征开始: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转移路线:江西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遵义会议:①召开:年1月在遵义召开。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③意义:会议确立了以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自主研读本课教材83页,完成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课本上进行标划 经过:遵义会议——四渡 (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 (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翻雪山——过草地。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自主研读本课教材83—84页,完成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课本上进行标划 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意义:粉碎了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学习诊断】 1.1934年,中国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B.开辟新的根据地

2021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课 抗美援朝

第2课抗美援朝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掌 握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通过阅读课本第10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 -3次战役示意图》,知道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的推进情况及“三八 线”的位置,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地图及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总结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原始资料再现、了解史实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 争的优秀品质。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 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教学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为什么要出兵。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的英勇、豪迈,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2课《抗美援朝》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史料解读: 材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国和苏联没有代表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北朝鲜侵略”和“紧急制裁”两个决议。7 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 2.教师提问:根据课本,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 提示: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教师提问:在美军介入朝鲜战争后,朝鲜内战局势急转直下,中国政府作出了怎样的决定? 提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中国出兵朝鲜 1.史料解读: 材料:毛主席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2.请学生回答:由材料中毛主席的这几句话,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 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 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史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 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 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 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

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8万多人只剩下3万多人。 4.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刘伯承 5.教师讲述:面临危急局面,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有必要纠正之前的错误的军事指挥和决策。因此。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谈一谈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提示: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7.教师强调: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 1.图片展示: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的图片 2.学生自主学习: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提示: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红军长征(片段) 4.教师讲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 目标导学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教师引导: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过程中有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两次。第一次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第二次是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2.阅读图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3.教师讲述: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

第 1 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明白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建设新中国的决心。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展示图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道路”。 一曲《走进新时代》为我们刻画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的自立、自强的发展之路。正如歌词中所说的“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就沿着这样一条路一起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了解我们的祖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的。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第一篇——二中全会引乾坤 播放视频:“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讲话”片段。 文字材料: 从现在起,重新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毫无疑问,城乡必须兼顾……绝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但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 我们由此可以看到,在这次七届二中全会中,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重大决定。会后,毛泽东更是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他们将开创一个新事业,缔造一个崭新的共和国,带领全国人民跨进新时代。 为了这个伟大的新事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各界作了充分详细的筹备,下面我们来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