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_基于知识的视角_蒋天颖

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_基于知识的视角_蒋天颖
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_基于知识的视角_蒋天颖

第35卷第11期2014年11月科研管理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Vol.35,No.11November ,2014

收稿日期:2012-12-15;修回日期:2014-03-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复杂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集聚结构与演化博弈”(71372001,2014.01-201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创意产业集群价值网络模块化设计及价值创造模型研究”(71373040,2014.01-2017.12);浙江省自然科学面上项目“创新网络动态演化与传统制造业集群升级协同研究:基于知识溢出的视角”(LY13G030025,2013.01-2015.12);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社会网络嵌入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动态演进机理研究”

(12JCGL02Z ,2012.06-2014.06)。作者简介:蒋天颖(1976-),男,浙江诸暨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创新管理与区域创新、空间经济。

丛海彬(1978-),男,吉林洮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意产业、空间经济。王峥燕(1987-),女,浙江舟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识管理、创新管理。张一青(1966-),男,浙江湖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文化,知识管理。

文章编号:1000-2995(2014)11-009-0026

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基于知识的视角

蒋天颖1,丛海彬1,王峥燕2,张一青

2

(1.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315175;2.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摘要:通过文献回顾,构建了集群企业网络嵌入、知识转移、知识创造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以浙江杭州软件产业集群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企业为调研对象,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发现,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对知识转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对知识创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并不直接影响技术创新,而是通过知识转移与知识创造间接影响技术创新;集群企业知识转移并不直接影响技术创新,

而是通过知识创造的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技术创新;加入高新技术集群类型这一控制变量后,各变量间影响关系的检验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集群企业;网络嵌入;知识转移;知识创造;技术创新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技术创新一直被认为是企业维持生存与不竭发展的动力,特别在科技迅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只有持续创新的企业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以确立竞争优势。近年来,随着技术创新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增加,组织不能仅局限于

从组织内部获取创新所需的信息与知识

,“闭门造车”式的技术创新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新环境

的要求,

组织不得不寻求新的技术创新模式[1]

。可见,开放式技术创新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开放式技术创新是一个交互合

作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形成合作创新网络的过

程。产业集群,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作为新经济形式下一种极具活力的产业组织形式,

具有技术创新所需的组织架构、

产业文化基础、知识积累和转移扩散的内在机制。Dyer 和Singh [2]

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嵌入在网络中,创造关系性资产,共

同学习与知识交流,

彼此能力互补,并通过优化的网络结构降低交易成本,

从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Coleman [3]认为网络嵌入性有助于行动者间信任机制的形成和协作关系的维系,能促进企业技术

创新。刘雪峰[4]

认为通过网络嵌入,

企业可以获取各种资源与能力,而这些资源与能力的获取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推动作用。

第11期蒋天颖,丛海彬等: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知识的视角·27·

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集群企业网络强度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是其实证对象多集中于传统行业产业集群[5,6],较少涉及技术创新需求更高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此外,尚未有学者明确提出高新技术集群企业网络嵌入、知识转移、知识创造与技术创新之间具体的影响机制。基于此,本文拟以知识的视角,构建集群企业网络嵌入、知识转移、知识创造与技术创新关系模型,并以浙江杭州高新集群企业为调查对象,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2理论假设

2.1网络嵌入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产业集群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劳动分工与协作的制度安排,它嵌入于所在区域特定的文化传统、价值规范和网络成员信任网络之中[7]。探索集群企业的网络嵌入性,以及集群企业的网络嵌入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能够从本质上展现集群企业所在网络对企业个体的价值所在。所谓集群企业网络嵌入,是指产业集群企业发展受其所处的社会网络环境、网络关系及网络结构的影响[8],可以用节点度、亲近中心度和结构洞来衡量[9-11]。

Polanyi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曾指出,知识是嵌入于个体与文化的互动结构中。基于这一认识,李林艳[9]认为,企业的网络嵌入性决定了企业在网络联系中的地位和所能获取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节点度高意味着网络地位和更大的网络资源享有权,从而能更容易寻求到有效的知识源或知识接受组织,这将推动组织间的知识转移活动。胡平波等[12]认为企业网络会带来网络资源互补、知识学习和创新的外部效应。任志安[13]也认为企业网络关系有益于企业间知识流动和共享。张志勇、刘益[14]的研究发现网络强度、网络密度与网络中心性均对知识转移效果产生正向影响。张睿、于渤等[15]认为社会网络关系对知识转移效率有显著影响。阳志梅[16]认为,在集群网络内,良好的网络结构特征可以促进集群内企业间的知识转移。基于以上文献,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对知识转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2网络嵌入对知识创造的影响

Stephen[17]指出目前知识更新速度持续加快,而集群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存量有限,为提升技术创新绩效,集群企业需与大学、科研机构、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知识交流,不断吸纳并创造新知识,从而形成了有效循环的知识链。知识链体现了不同创新组织间的交互作用,知识链中各成员组织之间、各成员内部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用网络嵌入来表示。企业网络嵌入程度越强,其从网络其他成员出获取信息应用于知识创造的可能性越大。Jansen 等[18]的研究表明了组织结构与组织知识创造活动显著正相关。可见,集群网络内非正式交流带来了最新的市场信息、管理经验、技术诀窍,能够激发集群企业知识创造活动。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对知识创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3知识转移对知识创造的影响

集群企业知识转移是指当集群内某个企业认识到缺乏另一企业具备的知识时,通过集群网络与另一企业进行互动,以取得自身发展所需的知识,并加以判断、吸收、应用的过程[19]。知识创造体现一个组织开发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案的能力,是个人、团体与组织不断进行知识螺旋替换的过程[20]。

集群知识创造是集群知识整合的结果,而知识整合又离不开集群内外部知识转移活动,组织通过创造知识的过程来实现学习目标,并通过知识创造机制,将转移取得具有价值的知识吸收、消化,进一步转化成组织知识。Kogut[20]认为企业间有效的知识转移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速度、创新频率及创新强度,同样,企业创新产生的知识又会提升企业的知识转移能力。白杨[21]认为知识创造是知识管理过程的主要活动,而知识转移是知识创造的前提条件。于晓庆[22]指出组织接触大量的信息将促进知识创造。基于以上文献,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知识转移对知识创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4知识转移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Jaff等[23]认为,知识转移具有时间积累性特征,而技术创新首先是大量专业知识的学习积累

·28·科研管理

2014年

过程,知识的长时间积累为技术创新奠定基础。

Adler 等[24]的观点是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进行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有助于企业实现内部技术创新。

王毅和吴贵生[25]

发现,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多家企业和机构共同研制复杂技术产品时,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是粘性知识在网络内的成功转移和

共享。Cavusgil 等[26]

指出,技术创新能力又来自于企业内部知识的转移。Dhanaraj 等[27]

的研究发现,显性知识的有效转移与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杨玉秀

[28]

指出知识转移为技术

创新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贾晓霞等[29]

进一步认

为,

企业间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等形式来实现组织间知识转移比仅靠企业自身创造知识更加经济有效。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知识转移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5知识创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知识创造是提升创新能力和组织竞争力的关

键因素

[30-32]

。Cynthia 等[33]认为,在企业技术创

新过程中,现存知识平台和所需知识之间存在很

多知识缺口,通过知识创造可弥补技术创新的知识缺口。张明等

[34]

通过德国的127家企业的样本数据验证了知识创造与技术创新显著相关。谢洪明等[35]

在中国的背景下同样得到了类似的结论。集群企业知识创造能力增强,可使企业产生越多的新知识,由新知识转化而来的新产品、新服务会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越多的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和创造的新知识又能成为企业知识存量的一部分,并再通过集群知识转移和创造进行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活动。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5:知识创造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理论假设模型,如图1

图1研究的理论模型Figure 1

The theoretical model

3

研究方法

3.1

变量测度

各集群企业的网络嵌入指标值是在资料整理

和实地访谈后,根据企业中高层管理员工及技术员工的叙述判断得到各企业间的关系矩阵,然后运用UCINET6.212软件计算得到的。因此本研究的问卷主体部分只包括对知识转移、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三方面的衡量。

为确保测量的信效度,本文尽量采用国内外现有文献已使用过的成熟量表,再根据本研究目

标加以适当调整。知识转移的测度量表参考了并

修改了Zahra 等[36]

编制的知识转移量表,共设计了20个题项。知识创造的测度量表在Nonaka

[37]

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参考了王颖[38]

编制的知识

创造量表,共12个问题。集群企业技术创新主要

参考了He 和Wong [39]以及Dewar 和Dutton [40]在

对渐进式创新和突破性创新研究时所作的定义和

测量,

设计了8个问题。本研究选取集群类型这一控制变量,将软件产业集群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分别赋值0和1。调查问卷主体部分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够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本研究的主题,并

第11期蒋天颖,丛海彬等: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知识的视角·29·

让绝大多数被调查者理解并接受,笔者在正式问卷调查前先在课题组内以及在浙江高新技术企业

工作的熟人中组织前测。经过前测,问卷删除4个题项,修改5个题项。3.2研究样本

本研究以杭州软件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企业为调查对象,经过比较分析,笔者选择了集聚情况较好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十个集群进行调查,分别为:北部软件园、东部软件园、天堂软件园、西湖数源软件园、杭州高新软件园等五个软件产业集群,西湖创意园、之江文化创意园、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

西溪创意产业园、滨江卡通城文化等五个创意产业集群。并从每个集群中随机抽取15家企业(共150家)作为被调查企业。

正式调研分访谈和问卷调查两步进行。第一步,对调查对象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以

及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和网上访谈,

获得与本企业存在业务、资本、技术等联系企业的勾选名单和被访者所在企业5至8名管理者或技术人员的E -mail 地址、电话等联系方式,并填写第一批调查问卷;第二步,

向提供有效勾选名单的企业的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发放调查问卷。通过以上步骤,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332份。为了尽可能减少同源误差的影响,本文选取了有3名及3名以上人员填写有效问卷的企业作为样本企业,该企业的测评数据取这些问卷的简单平均值,整理得到有效样本143份,获得了包括143家企业,10家高校,10个高新技术园区节点的集群创新网络。

根据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本文假定企业之间、企业与园区之间、企业与高校之间存在业务、资本、技术等联系,关系矩阵相应的元素赋值为1;不存在上述关联则为0,获得了关系矩阵,详见图2

图2

杭州高新技术集群创新网络

Figure 2

Hangzhou High -tech cluster innovation network

在图2中,

S1-S78分别代表78家软件企业,在图中用倒三角表示;C1-C65分别代表65家文创企业,在图中用正三角表示;U1-U10分别代表10家高校,在图中用圆圈表示;D1-D10代表10个高新技术园区,在图中用菱形表示。

3.3

信度与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Cronbach ’

s α系数来检验各变量的信度,由于本研究中集群企业网络嵌入指标数据并非通过问卷获得,因此仅需对知识转移、知

·30·科研管理

2014年

识创造和技术创新指标进行信度分析。运用SPSS16.0软件,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各变量的信度分析Table 1Reliability of the variables

变量Coefficient Alpha (Cronbach ’s α)

知识转移KT 0.948知识创造KC 0.919技术创新TI

0.911

由表1可知,知识转移、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Coefficient Alpha 值均大于0.9,远大于0.6的基本要求,研究符合信度要求。

(2)效度分析。

本研究通过AMOS17.0软件进行结构效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知识转移的χ2

/df 值为2.682,位于[1,3]区间内;GFI 值为0.891,NFI 值为0.89,均接近0.9的理想水平;CFI 值和IFI 值均达到大于0.9的理想水平;RMSEA =0.09,拟合度可以接受。综合分析各指标,本文认为知识转移、知识创造与技术创新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各测度指标能较好地反应潜变量的情况,具有较高的效度。

表2

本研究各变量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

Table 2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variables

拟合度指标

知识转移KT 知识创造KC 技术创新TI χ2262.851109.5864.075df 984819χ2/df 2.6822.283.372RMSEA 0.090.0930.092GFI 0.8910.9140.897IFI

0.9070.9060.938CFI 0.9060.9070.937NFI

0.89

0.925

0.914

4实证分析

本研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集群企业网络

嵌入、知识转移、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之间关系模

型。根据分析结果,χ2/df 值为2.869,位于1至3

之间;NFI 值为0.893,略小于0.9;GFI 、

CFI 、IFI 值均大于0.9;平均近似值误差平方根RMSEA 值

为0.014,小于0.1。可见,本研究理论模型的整体模型拟合度较好,整体模型路径系数见图3

图3

整体模型路径系数

Figure 3

Path coefficients of the overall model

第11期蒋天颖,丛海彬等: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知识的视角·31·

由图3可知,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和知识转移的路径系数为0.610,假设H1获得支持,表明杭州高新技术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对集群企业的知识转移有正向影响。同理,假设H2、H3和H5均获得支持,表明杭州高新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对知识创造、知识转移对知识创造、知识创造对技术创新均存在正向影响。然而,知识转移对技术创新的路径系数为0.008,不显著,假设H4未获得支持,这表明知识转移对技术创新没有显著正向作用。

在整体理论模型分析基础上,本研究分别构建了三个模型,以进一步探讨高新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一是集群企业网络嵌入(NED)与技术创新(TI)之间的直接影响模型,二是以知识转移(KT)与知识创造(KC)为中介的中间变量模型,三是在中间变量模型基础上,再加入集群类型这个控制变量。结果如表3所示。

表3不同模型的路径系数和关系验证

Table3Path coefficients and relationship validation of different models

假设路径直接影响模型a

Model1

中间变量模型b

Model2

控制变量(集群类型)模型b

Model3

软件产业文化创意产业

NED→TI0.695***0.0310.0920.053

NED→KT-0.634***1.524***0.788***

KT→KC-1.188***0.0811.037**

KC→TI-0.764***0.607***0.799***

拟合度指标

χ2/df1.9512.8762.471

GFI0.9540.9130.891

RMSEA0.0860.0150.038

NFI0.9460.8910.892

CFI0.9540.9240.883

IFI0.9550.9260.886

AIC55.802261.419210.721

注:路径系数为标准化值;***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a只包括网络嵌入对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b包括网络嵌入对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也包括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在网络嵌入和技术创新两个变量间的中介影响作用。

Model1的各拟合度指标如下:绝对拟合指数:χ2/df=1.951,位于1和3之间;GFI=0.954,达到大于0.9的理想水平;RMSEA=0.086,达到小于0.1的理想水平。增量拟合指数:NFI=0.946,CFI=0.954,IFI=0.955,均达到大于0.9的理想水平。综合各项指标的判断,Model1的拟合情况较好。

同理,Model2的拟合情况较好,可对假设进行验证。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影响系数为0.031,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在中间变量模型中,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对技术创新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和知识转移之间的影响系数为0.634,表明在中间变量模型中,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对知识转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1获得支持。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之间的影响系数为1.188,表明在中介变量模型中,知识转移对知识创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3获得支持。同理,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影响系数为0.768,表明在中间变量模型中,知识创造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5获得支持。此外,结合Model3的分析结果可知,在不同类型集群中,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对技术创新均没有直接显著影响。可见,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在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和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同理,综合各项指标判断,Model3的拟合情况尚可,可对假设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在杭州软件产业集群中,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和知识转移之间的影响系数为1.524,表明在控制变量模型中,网络嵌入对知识转移有显著影响,假设H1获得支持;知识转移与知识创造的影响系数为0.081,未达到显著水平,假设H3未获得支持。

·32·科研管理2014年

同理,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影响系数为0.607,表明在控制变量模型中,知识创造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5获得支持。而在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中,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和知识转移之间的影响系数为0.778,表明在控制变量模型中,网络嵌入对知识转移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1获得支持;知识转移与知识创造、知识创造与技术创新的影响系数分别为1.037和0.799,表明在控制变量模型中,知识转移对知识创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3获得支持;知识创造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5获得支持。可见,不同的产业集群中,中间变量模型的检验结果存在差异。

Model1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新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加深意味着集群中企业间的非技术性经济联系以及企业与当地政府组织、专业机构等联系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资源不断丰富,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Model2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新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并不直接影响技术创新,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在网络嵌入与技术创新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网络嵌入程度加深,意味着集群企业与更多其它企业及机构维持联系,在集群网络中的位置越来越向中心点靠近,且维持的非冗余关系数增加,这些都有助于集群内企业间及企业与各机构间的知识转移与后续的知识创造过程。

进一步分析形成Model3研究结果的原因,在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中,很多文化创意企业和园区建设是依托高校而成立的。比如,下沙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依托浙江理工大学的纺织服装、艺术设计等优势学科推进建设的,之江文化创意园和西湖创意园因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建立而被称为“环美院文创园”。此外,大量与文化创意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投身杭州文化创意产业。“母校情结”与“同窗之情”的信任是其它社会关系无法比拟的,这种信任在加深企业网络嵌入的同时,也有效推动了知识转移。此外,一般而言,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员工通常更富想象力,因此,文化创意集群企业的知识富有异质性,在异质性知识有效转移时,创造的灵感就会被激发,并推动了知识创造活动,从而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

那么,同样是杭州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什么在软件集群企业中知识转移对知识创造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呢?当前,杭州软件企业数量、规模、效益、实力等均有显著提高,但是,软件企业间产品方向雷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企业间的竞争焦点大多不在技术,而在客户。在实证调查时我们也发现,与客户的频繁互动已成为杭州软件产业的一大特点,与客户的频繁互动加深了软件集群企业的网络嵌入程度,频繁的互动必然促进知识转移。但是进行这类互动时,知识基本是单向进行的,企业在向客户介绍软件产品时将企业自身知识转移给客户,但是客户转移回来的知识与企业本身的知识基本同质,而知识创造的基础是异质性知识。此外,软件集群企业间虽然由于地理临近性可以通过正式与非正式沟通保持联系,网络嵌入程度高,也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转移,但是,由于产品方向雷同、技术含量低,与企业自身的知识存量相似,所转移的知识专业性弱且同构性过强,大多是冗余和重复的知识,因而没有对企业知识创造产生显著影响。

5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从知识的视角研究高新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集群企业网络嵌入、知识转移、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四者关系作了分析,并结合不同类型集群的实际情况,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管理启示。

一是,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对知识转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新集群企业网络嵌入程度越高,更可能通过知识转移获取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其知识转移效率越高,这一研究结果支持了Koka[41]、张睿[15]等学者的观点。可见,集群企业应积极维护社会网络关系,从合作企业、供应商和客户获取知识与技术支持,同时也与外部的科研机构、政府机关以及高校保持密切联系以获取外部知识与信息支持,从而提升集群企业的知识转移能力。

二是,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对知识创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新集群企业网络嵌入程度越高,其知识创造效率越高,这与Jansen[18]的观点一致。Jansen的实证研究主要在企业内部组织微观层面上进行,认为组织结构的

第11期蒋天颖,丛海彬等: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知识的视角·33·

连通性与组织中知识创造活动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在产业集群中观层面上的实证分析可作为对Jansen的实证研究的补充。这要求集群企业要善于识别企业自身的社会网络关系,积极营造集群企业与所处网络成员之间社会互动的良好氛围,通过加强员工培训,解除知识分享的心理防范,培养相互信任关系,增加研发投入等方式,提升集群企业的知识创造能力。

三是,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并不直接影响技术创新,而是通过知识转移与知识创造间接影响技术创新。许多学者都认为集群企业网络嵌入会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直接影响,也直接有助于提升包括技术创新在内的企业竞争优势[4,42]。本文研究结论与这些学者的观点存在差异,而与Zahra[36]的观点相似。本研究进一步补充了他的观点,企业网络嵌入可以通过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对技术创新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这表明为促进技术创新,企业要提高知识转移与知识创造能力,并为与其所处网络成员之间的联系创造良好条件。

四是,企业的知识转移并不直接影响技术创新,而是通过知识创造的完全中介作用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很多学者认为知识的成功转移就能直接显著影响企业技术创新[28,29],但本研究认为单一的知识转移能够增加企业的知识存量,但这些储存的知识需要经过整合后才能为企业所运用,才能真正为技术创新所用。因此,为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集群企业在大量吸收转移外部信息的同时,还需建立有效的知识分享、组织学习、知识管理机制,增强知识创造能力。

五是,加入集群类型这一控制变量后发现,在不同类型集群中,各变量间影响关系存在差异。在软件产业集群中,知识转移对知识创造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而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中,网络嵌入对知识转移、知识转移对知识创造、知识创造对技术创新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可见,在高新企业管理工作实践中,应根据集群类型,因地制宜地实施差异化的技术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1]Escribano A,Fosfuri A,TribóJ A.Managing external knowl-edge flows:The moderating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y[J].

Research Policy,2009,38(3):96-105.

[2]Dyer J H,Singh H.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J].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1998,23(4):660

-679.

[3]Coleman J S.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9(4):95-120.[4]刘雪峰.网络嵌入性与差异化战略及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7.

[5]Ahuja G.The duality of collaboration:Inducement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formation of inter-firm linkages[J].Stra-

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3):317-343.

[6]吴晓波,韦影.制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网络中的关系性嵌入[J].科学学研究,2005,23(4):561-565.

[7]潘永涛.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动态机制研究—一个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D].东南大学,2007.

[8]王国红,邢蕊,林影.基于社会网络嵌入性视角的产业集成创新风险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60-63.[9]李林艳.社会空间的另一种想象—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构视野[J].社会学研究,2004(3):64-75.

[10]BurtRS.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1]Tsai,W.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Effects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usiness uni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5):996-1004.

[12]胡平波,万昕,黎荆.基于交易收益的网络剩余及其产生机理[J].南昌大学学报,2006(5):68-71.

[13]任志安.企业网络:一种跨企业界面的知识共享组织[J].生产力研究,2006(1):183-185.

[14]张志勇,刘益.基于网络视角的企业间知识转移研究[J].情报杂志,2007(11):70-72.

[15]张睿,于渤.技术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路径检验[J].科研管理,2009,30(1):28-36.

[16]阳志梅,胡振华.知识网络与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研究基于组织学习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3):101-

104.

[17]Stephen Tallman,Mark Jenkins.Knowledge,cluster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

2002,29(2):258-271.

[18]Jansen,Van den Bosch,Volberda.Exploratory innovation,exploitative innovation,and ambidexterity:The impact of en-

vironmental and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Schmalenbach

BusinessReview,2005,5(7):351-363.

[19]Davenport T,Prusak L.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20]Krogh V,Nonaka L.Making the most of your company’s knowledge:Astrategic framework.long range planning[J].

2001(34):421-439.

[21]白杨.企业管理理论初探[J].情报科学,2000,18(6):515

·34·科研管理2014年

-517.

[22]于晓庆.组织气氛与知识创造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

[23]Jaff A,Trajtenberg M,HendersonR.Geographic localization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as evidence by patent citation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577-598.[24]Adler E,Kwon S.Social capital: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J].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2002,27(1):17

-40.

[25]王毅,吴贵生.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1,22(6):114-121.

[26]Cavusgil ST,CalantoneRJ,Zhao Y.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and firm innovation capability[J].The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Industry of Marketing,2003,18(1):6-21.

[27]Dhanaraj C,Lyles M A,Steensma H K,et a1.Managing ta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transfer in IJVs:The role of relational

embeddedness and the impact 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4,35(11):428-442.[28]杨玉秀,杨安宁.合作创新中知识溢出的双向效应[J].工业技术经济,2008,29(8):107-110.

[29]贾晓霞,周溪召.合作创新企业间知识转移障碍因素识别与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7,25(1):61-64.[30]GrantRM.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Winter Special

Issue):143-146.

[31]Szulanski G.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A diachronic analysis of stickines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

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0,82(1):9-27.

[32]Larson A.Network dyads in entrepreneurial settings:A study

of the governance of exchange relationships[J].Administra-

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2,(37):76-104.

[33]Cynthia Hardy,Nelson Phillips,Thomas B Lawrence.Re-source,knowledge and influence:The organizational effect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J].Journal of Manage-

ment Studies,2003,(4):1-2.

[34]张明,江旭,高山行.战略联盟中的组织学习,知识创造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6(4):868

-873.

[35]谢洪明,王成,罗慧玲.学习,知识整合与创新的关系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7,10(2):105-112.

[36]Zahra,George.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Re-

view,2002,17(2):185-203.

[37]Nonaka.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einee,1994,13(1):14-24.[38]王颖.基于知识的产业集群持续竞争优势培育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39]He Z,Wong P.Exploration vs.exploitation: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ambidexterity hypothesis[J].Organization Science,

2004,15(4):481-494.

[40]Dewar,Robert D,Dutton,Jane E.The adoption of radical and incremental innovations:An empirical analysis[J].Man-

agement Science,1986,32(11):14-22.

[41]Koka BR,Prescott J E.Strategic alliances as social capital:

A multi-dimensional View[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

nal,2002,(23):795-816.

[42]范群林,邵云飞,唐小我.结构嵌入性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12):1891-1900.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embedding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cluster

enterprisesbased on knowledge view

Jiang Tianying1,Cong Haibin1,Wang Zhengyan2,Zhang Yiqing2

(1.Ningbo Dahongying University,Ningbo315175,Zhejiang,China;

2.College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310023,Zhejiang,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this paper builds a theory model to explain how network embedding affects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cluster enterprises by knowledge transfer and knowledge creation.By taking enterprises of software and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al clusters in Hangzhou as samples,the theoretical results were tes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etwork embedding of cluster enterprises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knowledge transfer and knowledge creation.Network embedding of cluster enterprises have no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instead,it has indirect effec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nd knowledge creation impact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Knowledge transfer of cluster enterprises has no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Instead,it has an indirect impac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rough the complete mediation role of knowledge creation.Furthermore,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trol variables of the cluster type,and found that the test re-sults vary in different types of clusters.

Keywords:cluster enterprises;network embedding;knowledge transfer;knowledge creation;technology innovation

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知识获取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知识获取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蔓延使得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重新分布,世界日益呈现平坦结构。然而,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未在空间上趋于均衡,反而更加突出了生产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现象。鸟瞰世界经济版图,人们不禁惊叹,以地方产业集群为代表的亮点区域正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因而,过去的数十年间,产业集群问题也成为各国学者广泛关注的研究主题。 传统的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富有创新性的环境区域,无论是产业集群整体还是个体层面的集群企业,得益于集群内部的知识溢出作用,都会显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正如马歇尔所说,在产业集群中,有关产业的技术知识和行业信息遍布于空气当中。随着研究者对产业集群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在富有创新性的产业集群内部,集群企业分享“产业空气”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并不具有均等性,集群企业之间在创新绩效上具有迥然的差异。探寻创新环境下的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形成过程和机制成为集群理论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且这一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制造产业集群在全球化的生产网络中进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将研究分析的层面深入到产业集群内部,以对集群企业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的创新网络为分析的起点,通过融合产业集群理论、网络组织理论和组织学习等相关理论观点,应用网络分析的范式和方法,对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中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形成的过程机制进行探讨,尝试从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的视角来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差异进行解释。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本研究将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形成的过程机制问题分解为三个关键问题: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的主要构成主体有哪些;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对企业从创新网络获取知识的影响如何;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知识获取、创新绩效间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本研究遵循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观察,构建概念模型和综合分析框架。 本研究对产业集群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梳理,辨析了集群研究多个理论学派间的联系和演进轨迹。基于对理论文献的掌握和笔者多次针对浙江地方产业集群进行的实地访谈和调研,本研究选取集群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产业集

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

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 新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是集群与创新的关系,其核心是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本文在对产业集群和企业技术创新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产业集群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产业集群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产业集群;企业技术创新;集群网络 一、引言 技术创新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线性范式”到“网络范式”的转变。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创新研究的“线性范式”。该范式认为技术创新一般经历发明—开发—设计—中试—生产—销售等简单的线性过程,研究局限于单个企业内部的技术过程。后来的研究发现外部的信息交换及协调对于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克服单个企业技术创新时的能力局限,降低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此后,创新研究的视野从单个企业内部转向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互动,导致“网络范式”的兴起。“网络范式”最初应用在国家层面,形成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经济意义上的“国家状态”日益让位于“区域状态”,区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利益体,关键的商业联系集中于区域范围内。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创新网络的成效似乎跟创新主体的空间分布有很大的关系,地方化的创新网络似乎比跨国技术联盟更能持久。美国硅谷和欧洲产业集群的研究为上述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区域发展理论和国家创新理论构成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当创新系统研究发展到区域创新阶段,已经开始与产业集群的研究结合起来了。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性也日益密切。产业集群内各种产业的要素禀赋的背后是技术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技术本身就是区域性的专有的产物。产业中的企业是以技术为基础的,而技术只有依附于企业才能实现其价值。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本质上看更在于技术与经济的实现。技术创新是实现企业技术进步从而也是维持产业

产业集群_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收稿日期:2009-11-13 作者简介:佘时飞(1971-),男,湖南岳阳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研究。 摘要:产业集群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形式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政府可以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成长发挥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应该对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深刻思考,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0)01-0058-04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0年1月第31卷 第1期 Jan.2010Vol.31 No.1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佘时飞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中山528402)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ing )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的地区的一种产业的成长现象,波特(Porter,1998)将之归纳为一组在地理位置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于某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同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马歇尔的研究表明了产业群集与外部经济规模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他因此而得出结论:产业群集是外部规模经济所致,并用随着产业规模扩大而引起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来解释产业群集形成的现象。此后,经济学界将马歇尔关于产业群集的理论归纳为劳动力市场共享、专业性附属行业创新和技术外溢三个关键性因素[1] 。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韦伯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述了产业群集的现象,并将产业群集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本身的简单规模扩张而引起的产业集中化;第二个阶段是因为某大企业出现于某一区域而引发出更多的同类企业的出现。韦伯将产业群集归纳为四个因素,即技术制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因素和经济性开支成本的降低。克鲁格曼则对马歇尔提出的技术外溢因素提出了挑战,认为这个因素只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产业集聚中产生作用,并借用萨缪尔森的天使的寓言 阐述了产业群集现象,认为各国的贸易优势并不来自于国家之间的产业区别以及由此引起的比较优势,而是来自于各国内部的地区产业分工和在此基础上达到的规模经济的程度。波特则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问题,他认为产业群集更多地发端于一两家创新性的企业,在这一两家企业的刺激下引致出其它同类企业的成长,并认为产业群集对企业竞争是高度重要的。施蒂格勒等经济学家却对集群内企业的规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结论表明:产业的区域化程度越高(假定产业规模不变),则单个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就越高,这在美国和英国经济的实证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在施蒂格勒看来,产业集群加强了企业间信息的流动,并增强了企业间的信任,进而使得企业之间签订专业化上下游产业链条之间的合约变得简单[2]。所以,根据科斯理论,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企业内部组织规模因此而缩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产业集群作为突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自身限制的有效组织方式已引起了学术界和经济决策部门的普遍关注。然而,这些关注还主要集中于产业集群所形成的知识外溢与信息共享等传统的研究领域。研究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文献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是内生的,即通过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协同性、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等方面从内部引致创新。在传统产业为主

电脑维修知识大全

电脑维修教程 一、主要学习内容: 1、电脑配件全面认识。 2、电脑的拆卸与安装。 3、操作系统的安装,硬件驱动程序安装。 4、命令详解。 5、详解。 6、网络基础及原理,网络组建,网吧安装。 7、单机软硬件维护,网络系统维护。 8、常见硬件维护、维修。 第一节电脑配件认识 一、电脑的主要硬件: 1、显示器 2、鼠标 3、键盘 4、主机 5、音箱 6、宽带网的调制解调器,(宽带上网设备) 7、打印机 8、扫描仪 9、数码相机/摄像头 10、手写笔 4、主机: 1)主板 2)(中央处理器) 3)内存条 4)显示卡、网卡、声卡 5)硬盘、软盘、软驱、光驱 二、详细认识显示器: 1、认识实物:(见插图) 2、显示器有一个电源接口,还有一条显示信号线,要接到显卡上,才会 有显示。(接头是梯形接口,有方向性,有三行针,不能插错,很容易认出, 见图) 3、分类:

1) 按大小分:14、15、17、19、21寸 2) 按屏幕分:球面、柱面、平面直角、纯平、液晶 3) 按内部电路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数控 4、 显示器的主要性能: 1) 最大分辨率(像素:800×600、1024×768):越大越好。 2) 点距:屏幕上显示的两个像点之间的距离,越小越好。单位是毫米(),如0.28、 0.25、 0.24、 0.20等。 3) 刷新速度(场频,带宽)越大越好。特别注意:刷新速度一般要比较好的显示器才可能调高一些,对于旧的显示器,调高会烧坏显示器,一般75为标准,更高的有85、 90、 100、 110等。 5、 显示器的使用: 1) 学会调整显示器的各个参数,有旋钮式,按钮式,屏幕菜单式几种。 2) \图形标志如下: 7) 亮度调节: 8) 对比度调节: 9) 枕形失真: 10) 倾斜调整: 11) 梯形调整: 三:键盘: 1、 认识实物:(见插图) 2、 键盘的接口:键盘有一条信号线接到主板的键盘接口上,接口有几种,都有方向性,不能乱插错,否则会引起针弯曲或断针,见图示: 3、键盘的使用: 3、 功能键的作用:F1——F12的作用会随着不同的软件环境而改变,而且有时候是允许你自己去设定的。 F1:一般都作“帮助”键 F2:在98桌面下是“重命名” F3:查找 F4:无,在“我的电脑”中,会跳出“地址栏” F5:刷新 F6:跳转到不同的主要的操作项目上 大,五针,圆接口 小,六针,圆2接口 小扁形接口,有四个金属点

集群创新——新型的研发产业集群模式

集群创新——新型的研发产业集群模式 本期导读: 技术市场十二五发展规划 创新集群与集群创新的内涵 ※动态资讯※ 2013年2月5日,科技部发布《技术市场“十二五”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到2015年,围绕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和为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战略服务,着力实现以下具体目标:技术市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国统一多层次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技术交易机制和模式实现重大创新;技术市场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能力全面提升。 依托中国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和中国创新驿站网络,整合全国技术转移和创新服务资源,形成统一开放、网上网下结合、产学研中介等各方主体扁平化合作的全国大技术市场。在中关村打造国家技术转移平台,在若干中心城市扶持和发展一批资源配置能力强、服务功能手段先进的新型综合性技术交易市场及种业等专业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总数达到400家;中国创新驿站区域站点达到50家,基层站点达到300家,签约技术经纪人1000名;建立全国技术转移联盟和技术转移行业组织,推动建立区域和行业技术转移联盟30家。 以高新区为重点开展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引导高新区建设和完善以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主线的科技服务体系,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完善技术转移、创新孵化、科技金融等服务体系并健全其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间的协同创新机制。着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引领全国科技服务体系快速发展,支撑区域创新和结构调整。 ※主题解析※ 技术创新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线性范式”到“网络范式”的转变。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创新研究的“线性范式”。该范式认为技术创新一般经历发明—开发—设计—中试—生产—销售等简单的线性过程,研究局限于单个企业内部的技术过程。后来的研究发现外部的信息交换及协调对于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克服单个企业技术创新时的能力局限,降低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创新研究的视野从单个企业内部转向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互动,导致“网络范式”的兴起。 当前,受技术创新的“网络范式”理论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已经逐渐由“线

网络维护知识

日常网络维护知识 随着internet网络的普及,大家对网络也有一定了解,但在日常使用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简要解答,解决你网络使用过程中的燃眉之急。 1、首先是网线(双绞线)连接线的制作:双绞线制作有568A和568B两个标准,日常以568B标准较常用。568B标准按颜色排序为:1-橙白、2-橙、3- 绿白、4-蓝、5-蓝白、6-绿、7-棕白、8-棕(使用568A标准可将568B标准中橙-绿互换,橙白绿-白互换即可),直通线制作必须保证双绞线两端的双绞线针脚序列一样;交叉线制作在直通线基础上保证橙绿对应,橙白绿白对应(可以理解为一端采用568A标准,另一端采用568B标准);此外还有特殊要求的百兆网络网线的制作,这里不作介绍。通常使用的五类线或超五类线只使用双绞线中的两对线,即线序中的1,2,3,6 四条线(橙白、橙、绿白、绿),值得注意的是这四条线必须保证两两互绞,否则容易引起丢包,从而引起速度降低或不通。 2、网线制作好后再一个主要问题是测试网络,借此介绍一下Ping命令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完整命令:ping IP [-t][-a][-n count][-l size][-f][-i ttl][-v tos][-r count][-s count][-j host-list]|[-k host-list][-w timeout] target_name ,为避免抄袭之嫌,这里不再详细介绍,具体使用网上都可查到。这里只结合实际工作进行简要介绍。 非网络管理员通常检验网络最常用的参数是[-t]和[-a]。检验网络是否连通、网卡安装及设置是否正确可采用以下办法:首先Ping 127.0.0.1 检验网络

网络维护基础知识及维护经验

网络维护基础知识及维护经验 【摘要】:本文是作者结合教科知识与实际经验的一些简单的总结。 【关键词】:网络运行,网络维护 随着internet网络的普及,大家对网络也有一定了解,但在日常使用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就一些本人常见问题进行一个简要概括,与大家分享以解决一些网络使用过程中的小问题。 一、网线(双绞线)连接线的制作 双绞线制作有568A和568B两个标准,日常以568B标准较常用。568B标准按颜色排序为:1-橙白、2-橙、3-绿白、4-蓝、5-蓝白、6-绿、7-棕白、8-棕(使用568A标准可将568B标准中橙-绿互换,橙白绿-白互换即可),直通线制作必须保证双绞线两端的双绞线针脚序列一样;交叉线制作在直通线基础上保证橙绿对应,橙白绿白对应(可以理解为一端采用568A标准,另一端采用568B标准)。 网线制作好后再一个主要问题是测试网络,通常检验网络最常用的参数是[-t]和[-a]。检验网络是否连通、网卡安

装及设置是否正确可采用以下办法:首先Ping 127.0.0.1 检验网络回环;第二Ping本机IP地址,检测网卡安装设置是否完好;第三Ping同一网断中其他计算机IP地址,检测网线是否连好,整个网络是否畅通;最后要检验的是Internet 接入商的DNS(有些接入商禁止Ping DNS服务器的IP地址,这一点值得注意)或网关,检测Internet连接是否完好。 二、网络运行过程中的故障排除 网络运行过程中或系统安装过程中一些网络为什么不 能连接的问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一些设置或软件禁止而使网络不能连通外,大多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 1,网卡未能正确安装或网卡本身有问题。一般插上网卡,系统没有提示,说明网卡没有插好或接口有问题;安装驱动后Ping回环正确但Ping自己IP不通,首先要检查网卡是否有问题;Ping本机IP通但相邻微机不能通讯,首先应该检查网线或网卡接口是否有问题。网卡检测最好的办法是代替法,即用问题网卡代替运行正常的同型号网卡。在使用替换法之前最好检测一下本机网卡是否插好,不妨换个插槽试试。 2,TCP/IP协议的问题。微机之间不能通讯有问题,原因大多是由于TCP/IP协议引起的。由于TCP/IP协议本身很脆弱,

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创新网络关系到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及发展,完善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对于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以及推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研究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成及功能,全面分析我国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并从观念、主体间联系、政府、中介机构以及战略规划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创新网络,高技术企业集群,技术创新 经济全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技术全球化,使得高技术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技术创新日益成为高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育国家竞争优势的源泉。集群式创新作为高技术企业创新成功的新模式,已经得到理论和经验的证实。世界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高新区,它们的集群创新网络已成形,而且实力强大,如美国的硅谷、中国台湾的新竹科技园、韩国的大德科学城等。我国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建设起步较晚,尽管已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空间聚集,但企业集群创新网络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各方面的问题,制约了我国高技术企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影响了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制定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政策和创新网络,对提升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效果和创新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下载。 1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概念及功能 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是集群创新的一种组织形式,由核心企业网络、外围辅助网络以及创新网络所面临的系统环境组成。企业是集群创新网络的核心要素,作为网络的主体从事技术创新活动;顾客、供应商、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中介服务机构构成了外围辅助网络;而集群的基础设施、文化基础、制度环境和企业创新活动所面临的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则作为创新环境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 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对于高技术企业集群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了集群内主体间的沟通,形成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优势;②为群内企业提供了集体学习机制,利用知识溢出效应获得个体难以获得的知识;③降低了企业参与创新过程中的风险,从而更有利于集群创新功能的发挥。 2我国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企业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足 观念问题是培育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比较薄弱,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一些有相当

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分析

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分析 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地政府也往往对这种基于知识或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给予大力支持。然而,在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园区内,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尤为突出。本文针对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对高新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 高新技术通常是由众多技术因子组成的,各技术因子并不是同步发展的,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技术势差,因而有核心和辅助之分。一般而言,技术的发展或技术创新首先是从核心技术的发展开始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辅助部分就会变成该技术“木桶”当中“最短的那块木板”,从而制约技术的整体发展,形成技术势差。因需求推动或技术推动,围绕这些性能相对较差的辅助部分将会形成创新源,表现为这一技术从高势能区向低势能区的方向流动。由于技术内部各因子的关联性和群体技术的关联性,当某一创新因子发生变化时,必然相应地使另一创新因子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多米诺骨牌一样的连锁效应。众多因子逐渐汇聚形成创新链条,最终将打破原有群体技术的内在平衡。随着这些技术的扩散和模仿,会围绕这些原创新展开一系列的二次创新,这些二次创新将完善原创新,并与之共同作用形成新的技术集群。因此,技术集群就是技术实际的存在形式和发展方式,或者说技术是以技术集群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技术因子的内在关联性是高新产业集聚的内在原因。企业的竞争力最终要体现在其创新能力上,然而由于技术是由多个因子构成,以技术集群的形式存在和发展,从而仅仅依靠一两个企业自身的力量难已完成,必然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这就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合作的企业网络,利用企业的外部性来为自己服务。对于高新产业来说,产业集聚是最有效的企业网络形式。能够使技术创新有条不紊进入良性运行之中。 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1、市场需求的间接引力机制。市场需求是高新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动力,市场既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起点,也是技术创新活动价值得以实现的最终场所。市场需求包括消费者对高新技术产品在效用、价格、质量、数量上的需求,这些需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变化。这就要求参与合作的企业应用新技术通过创新活动去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并从中获得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缄默知识论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缄默知识论 发布时间:2006-08-12 文章来源:作者惠寄文章作者:陈柳钦 [内容提要]产业集群内部存在着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两类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是更重要的缄默知识是产业集群更重要的知识资源,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变量,而产业集群有利识的传播和扩散从而促进技术创新。 [关键词] 缄默知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 一、缄默知识和知识转化 所谓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智能结晶,可以通过信息、经验心得、抽象的观念、标准作业程序、文件、具体的技术等方式呈现。知识呈现的形式虽然有很多种,但在本质上都必须具备创造附加价否则就不能被称为知识。因此引进、学习、扩散、创新知识,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征,也是进步的最主要力量。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资源可分为显性知识(e knowledge)和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又称编码化知识(codified knowledge)比较容易地整理、编码,具有单一的含义和内容。缄默知识是很难编码、隐含的知识,它往往被偶并且这种知识不能和个人、社会及地域背景轻易地分开。 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是当代知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一般认为它是由英国科学哲学家兰尼(Mickael.Polanyi)于1958年最早正式提出来的。迈克尔·波兰尼被称为缄默知识之父。他于出版的《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和1966年出版的《缄默方面》》(The Taci timens 方学术界第一个对缄默知识及缄默认识与科学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和分析的著作。波兰尼认为知识就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是知识键部分。”波兰尼认为,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以缄默知识为基础,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理智力量。他们知道的东西比我们能够告诉他人的东西要多”这一认识论命题,即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知识们通过言语、文字或者符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知识,但是却不止于这些知识。在这些知识之外,还它类型的知识,这种其它类型的知识就是缄默知识。按波兰尼的观点缄默知识或者缄默认识是人类知识的“向导”和“主人”, 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和知识信念,可见其重要性

网络安全讲座心得体会

网络安全讲座心得体会 网络,在现代社会已经变得十分普遍了,我们随处可以看见使用网络的人,老年人、小孩子、中年人人们使用网络看电影、炒股、浏览新闻、办公等等网络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崭新的面貌! 有了网络,人们办公更加高效,更加环保,减少了纸张的使用。正好符合了我们当前的环保主题——低碳、节能、减排。并且,现在有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专门培养这方面的高端人才,但也许,在培养专业的技能之时忽略了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他们有能力步入社会的时候,他们利用专业的优势非法攻克了别人的网站成了黑客走上了一条再也回不了头的道路! 确实是,网络不同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它虚拟、空泛、看得见却摸不着,而我们的现实生活,给人感觉真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活动有着一定的条例、法规规定,在网络世界中,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它也有它的制度、法律法规。 在这里,我简单罗列些一些关于网络中的法律法规:早在1991年,国务院就发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其中第三十条(五)未经软件著作权人或者其合法受让者的同意修改、翻译、注释其软件作品; (六)未经软件著作权人或者其合法受让者的同意复制或者部分复制其软件作品; 在94年又相继出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条例(一)违反计算机信息系

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 (二)违反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备案制度的; (三)不按照规定时间报告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发生的案件的; (四)接到公安机关要求改进安全状况的通知后,在限期内拒不改进的; (五)有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其他行为的。直到97年,公安部再一次完善了我国关于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公安机关会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个人可以处罚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以一万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给予六个月以内停止联网、停机整顿的处罚,必要时可以建议原发证、审批机构吊销经营许可证或者取消联网资格;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所以在网络世界中,违法了也一定会追究责任。这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一样,并不像我们想的,因为网络世界是虚拟的,所以可以乱说,在上面乱整。传播色情、不利于社会安定的话,也一定会受到处罚,对于那些为了利益利用自己高超的技术手段攻破别人的电脑系统,这肯定是违法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案例,应该说这些事例给了我们血淋淋的教训,所以,我们在使用网络的时候一定要遵守法律法规,不搞破坏,在网络上进行正常的健康的交流,充分使用网络资源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和知识面!

电脑维修知识大全

电脑维修知识大全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电脑维修教程 一、主要学习内容: 1、电脑配件全面认识。 2、电脑的拆卸与安装。 3、操作系统的安装,硬件驱动程序安装。 4、DOS命令详解。 5、BIOS详解。 6、网络基础及原理,网络组建,网吧安装。 7、单机软硬件维护,网络系统维护。 8、常见硬件维护、维修。 第一节电脑配件认识 一、电脑的主要硬件: 1、显示器 2、鼠标 3、键盘 4、主机 5、音箱 6、宽带网的ADSL调制解调器,(宽带上网设备) 7、打印机 8、扫描仪 9、数码相机/摄像头 10、手写笔 4、主机: 1)主板 2)CPU(中央处理器) 3)内存条 4)显示卡、网卡、声卡 5)硬盘、软盘、软驱、光驱 二、详细认识显示器: 1、认识实物:(见插图) 2、显示器有一个电源接口,还有一条显示信号线,要接到显卡上, 才会有显示。(接头是梯形接口,有方向性,有三行针,不能插错,很容 易认出,见图) 3、分类:

1) 按大小分:14、15、17、19、21寸 2) 按屏幕分:球面、柱面、平面直角、纯平、液晶 3) 按内部电路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数控 4、 显示器的主要性能: 1) 最大分辨率(像素:800×600、1024×768):越大越好。 2) 点距:屏幕上显示的两个像点之间的距离,越小越好。单位是毫米(mm ),如、 、 、 等。 3) 刷新速度(场频,带宽)越大越好。特别注意:刷新速度一般要比较好的显示器才可能调高一些,对于旧的显示器,调高会烧坏显示器,一般75Hz 为标准,更高的有85Hz 、 90Hz 、 100Hz 、 110Hz 等。 5、 显示器的使用: 1) 学会调整显示器的各个参数,有旋钮式,按钮式,屏幕菜单式几种。 2) \图形标志如下: 3) 屏幕宽度调节: 4) 高度调节: 5) 左右偏移: 6) 上下偏移: 7) 亮度调节: 8) 对比度调节: 9) 枕形失真: 10) 倾斜调整: 11) 梯形调整: 三:键盘: 1、 认识实物:(见插图) 2、 键盘的接口:键盘有一条信号线接到主板的键盘接口上,接口有几种,都有方向性,不能乱插错,否则会引起针弯曲或断针,见图示: 3 、键盘的使用: 3、 功能键的作用:F1——F12的作用会随着不同的软件环境而改变,而且有时候是允许你自己去设定的。 F1:一般都作“帮助”键 F2:在WIN98桌面下是“重命名” F3 :查找 F4:无,在“我的电脑”中,会跳出“地址栏” F5:刷新 大,五针,圆AT 小,六针,圆PS/2接 小扁形USB 接口,有四个金

网络维护实习报告

网络维护实习报告 络维护实习报告(一)从20XX年X月X日开始我在XX有限公司实习,实习目的是经过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处理实际咨询题的能力,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做好充分的预备,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好预备。下面是本人对这次毕业实习的总结:XX有限公司是一家综合的信息科技公司,其要紧业务有:380v电力线载波自动抄表系统、安防监控、电脑络、电脑维护及综合数据等。在实习期间我先后在该公司的电脑维护班、络班、远抄事业部、自动化工程部工作实习。在现场的工业实习中经过理论联系实际,别断的学习和总结经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处理实际咨询题的能力,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总结了经验,并且也赢得了实习单位的好评。在这种事情下用人单位批准我由实习转为在单位试用,为将毕业之后的顺利就业打好的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之因此可以顺利进行是和以下几点原因分别开的。首先、毕业实习的顺利进行得益于扎实的专业知识。用人单位在聘请职员的第一要看的算是你的专业技能是否过硬。我们一同过去的几位应聘者中有来自别同学校的同学,有一部分同学算是因为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比别人逊色一点而降选。因为关于用人单位来说假如一具人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他在那个特定的岗位上就会很快的得心应手,从而减少了用人单位要花很大的力气来培训一具职员。另外一好专业技术过硬的职员一定在学习上下过功夫,做事就可能比较真。这是后来我们经理在给我们几个经过面试的同学说。例如:刚到公司在电脑维护班、络班的工作都得益于平时在学校学习中对专业知识的扎实掌握。其工作内容设计到电脑的组成及原理、络的协议标准。没有平时在课堂上努力学习是很难得来的。我们因为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在实习中能很快掌握工作技巧,得到了单位的好评。第二、在工作中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要有一套学习知识的系统,遇到咨询题自己能经过相关途径自行解决能力。因为在工作中遇到咨询题各种各样,并别是每一种事情都能把握。在那个时候要想把工作做好一定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力,经过别断的学习从而掌握相应技术,来解决工来中遇到的每一具咨询题。如此的学习能力,一方面来自向师傅们的学习,向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学习。另一方面算是自学的能力,在没有另人帮助的事情下自己也能经过努力,寻觅相关途径来解决咨询题。例如:在互联中搜索相关咨询题,从而把互联丰富的络资源充分的利用来为我们工作服务。记得在到远抄事业部的时候我对电力线载波通讯向来别理解,自己经过在互联络中搜索从而了解了它的原理,从而加强我对该套系统的了解,使我很快的习惯了新的工作岗位。再一具在我们日子中有不少的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老师假如能向这些经验丰富的人请教学习我们会有更大的进步。第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顺利工作的保障。在工作之中别不过同技术、同设备打交道,更重要的是同人的交往。因此一定要掌握好同事之间的交往原则和社交礼仪。这也是我们平时要注意的。我在这方面得益于在学校学生会的长期的锻炼,使我有一具比较和谐的人际关系,为顺利工作制造了良好的人际氛围。另外在工作之中自己也有不少别脚的地点。例如: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对相关行业的标准掌握等。所在我常提醒自己一定别要怕苦怕累,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并且加强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要别断的加强学习,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经过这次毕业实习,把自己在学校学习的到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的实践中去。一方面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处理实际咨询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为顺利进行毕业设计做好预备,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接轨做好预备。毕业实习是我们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具过渡,它为我们顺利的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为国家、为人民更好服务做好了预备。络维护实习报告(二)那个暑期是短暂而忙碌的,还没有真正感觉到假期来临就差不多开学了。虽说真正的企业实习惟独短暂的两周,但我却感受那个假期无时无刻别实习:刚放假,忙着做STITP,然后完成社会实践,后来匆匆忙忙回到学校参加数模培训。尽管说有点忙,有点累,但我却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而这些可能会让我受益平生。在为期两周的实习当中感触最深的便是实践联系理论的重要性,当遇到实际咨询题时,只要仔细考虑,对所考虑的咨询题,用所学的知

电脑维修知识汇总

日前国内电脑维修的主要业务范围有:电脑系统维护、板卡芯片级维修、数据恢复、其他周边设备维修以及笔记本维修等几大类,公司较大的可以对一般型故障为客户提供上门服务,板卡级维修由于检测设备不易搬运等方面的原因,一般只能送修。 简单分类: 计算机维修,我们分为三个级别.: 一级是部件级,其维修方法主要是通过简单的操作,检测故障发生在那个部件,直接代换,譬如显示器坏了就换台显示器,主板坏就换主板,先卡坏就换显卡。代换部件达到维修目的 二级维修,是元器件级,在一级维修基础上对部件进行维修,其维修方法是通过仪器检测,锁定故障点,更换坏的元器件,达到修复目的。 三级维修,是芯片级维修或线路维修,在二级维修的基础上对线路设计或者线路板故障进行维修。 1.电脑系统维护 这是目前电脑维修行业中,最常见的一种服务,也是技术难度相对最低、成本最低、利润较大的一项服务;客户的电脑操作系统损坏,需要重装系统;板卡松动氧化、需要重插或更换;这一类的故障排查相对简单,处理起来也快捷;收费视区域不同而异。服务对象主要是普通电脑用户。 2.板卡芯片级维修 板卡级维修相对技术要求高、配备有相关设备的专业的维修店铺都可以对板卡上的主芯片、南北桥、底座等关键精密器件进行拔插替换、公司自身也备有大量的替换件、收费主要由手工费和配件费两部分组成。他们服务对象主要是零售电脑公司、同行维修部等。 3.数据恢复 数据恢复是电脑维修行中一个独立的门类,从事这方面技术服务的公司不多,从业门槛高,此类公司一般都配备有专业的设备与软件,用户的硬盘数据在被误删除、格式化等操作后丢失,可为其提供恢复服务。主要服务于高端客户和企业级用户。 4.其他周边设备维修

计算机网络维护的实习报告

计算机网络维护的实习报告 计算机网络维护 此次实习不单单是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而是更多的学习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在这家企业做网络管理员能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可以更深一步的巩固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并可以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本次实习学到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我更多地接触社会、实践于社会,学会为人处世之道,并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0xx年11月—XX年3月。 河南省平顶山市 平顶山融鸿建筑有限公司 我的实习职位是网络管理,负责计算机及其网络的维护,保证公司的计算机都能够正常运行及保证网络安全,不受黑客攻击。 刚来公司的时候,我对于一切还处于好奇的阶段,一切的事务对于我来说都是很陌生的,每天的工作也不是很累,但是很快我就适应了,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对于周边的环境都已经很熟悉了。在公司里,经过经理的介绍,我们得知该公司每天都需要和兄弟公司以及客户等之间进行通信,单位里的计算机都加入了域,在域环境下进行工作。其中域的一些好处就是:方便管理,权限管理相对集中,安全性高,有

利于企业单位一些机密资料的管理,更方便某些如ISA SERVER、EXCHANGE SERVER等软件的集成。单位里的计算机大部分都集中在办公楼里面,每当其中的网络出了故障,就要从多方面入手去解决了,在实习的这段时间当中我接触到了多层面,多角度的网络维护技术。 实习期间,我主要负责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管理及其网络维护管理方面的工作,工作内容为:公司计算机硬件的维护、管理,以及公司计算机相关产品,如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的日常故障维护及共享设置等,并保证其正常工作,公司计算机上软件的安装及维护,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防治计算机及整个网络被病毒攻击,保证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实用,保证企业内部资料的安全。 公司电脑硬件总体来讲,出现问题频率较少,每台机器除了日常的简单故障维护之外,硬件方面都争取做到物尽其用,对一些配置较低的机器进行适当的增容处理。 计算机硬件的故障主要有显卡、声卡、网卡、主板故障、内存、硬盘故障等,在我实习的第四天,公司里就有一台电脑出现了黑屏现象,我就按照显示器故障的分析,一步步的解决了问题,首先我检查了主机的电源,再检查了显示器的加电发现也都正常,并且显卡与显示器的信号线接触良好,接着就打开机箱尖擦显示卡的安装与主板插槽的接触是否良好,结果发现插槽因时间长为清理积尘,造成接触不良的,

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形成的行为模型分析(精)

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形成的行为模型分析 李萍1闫秀霞2 (1.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255049 摘要:尽管有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能给集群内的企业带来创新优势,但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的形成有其复杂的机制。基于博弈论的相关知识,构建了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形成的行为模型,通过该模型的分析,探讨了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形成的行为的优势以及约束条件。 关键词: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激励模型。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 A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cts of co-innovation network model analysis Li Ping Yan Xiu-xia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Shandong Zibo 255049 Abstract:Although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ndustrial clusters co-innovation networks of enterprises within the cluster can give new advantages, but the industrial cluster form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s has its complicated mechanism. Based on knowledge of game theory to build the industrial cluster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network formation behavior mode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odel, it

计算机网络维护知识大全

计算机网络维护知识大全 随着internet网络的普及,大家对网络也有一定了解,但在日常使用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简要解答,解决你网络使用过程中的燃眉之急。 1、首先是网线(双绞线)连接线的制作:双绞线制作有568A和568B两个标准,日常以568B标准较常用。568B标准按颜色排序为:1-橙白、2-橙、3-绿白、4-蓝、5-蓝白、6-绿、7-棕白、8-棕(使用568A标准可将568B标准中橙-绿互换,橙白绿-白互换即可),直通线制作必须保证双绞线两端的双绞线针脚序列一样;交叉线制作在直通线基础上保证橙绿对应,橙白绿白对应(可以理解为一端采用568A标准,另一端采用568B标准);此外还有特殊要求的百兆网络网线的制作,这里不作介绍。通常使用的五类线或超五类线只使用双绞线中的两对线,即线序中的1,2,3,6 四条线(橙白、橙、绿白、绿),值得注意的是这四条线必须保证两两互绞,否则容易引起丢包,从而引起速度降低或不通。 2、网线制作好后再一个主要问题是测试网络,借此介绍一下Ping命令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完整命令:ping IP [-t][-a][-n count][-l size][-f][-i ttl][-v tos][-r count][-s count][-j host-list]|[-k host-list][-w timeout] target_name ,为避免抄袭之嫌,这里不再详细介绍,具体使用网上都可查到。这里只结合实际工作进行简要介绍。 非网络管理员通常检验网络最常用的参数是[-t]和[-a]。检验网络是否连通、网卡安装及设置是否正确可采用以下办法:首先Ping 127.0.0.1 检验网络回环;第二Ping本机IP 地址,检测网卡安装设置是否完好;第三Ping同一网断中其他计算机IP地址,检测网线是否连好,整个网络是否畅通;最后要检验的是Internet接入商的DNS(有些接入商禁止Ping DNS服务器的IP地址,这一点值得注意)或网关,检测Internet连接是否完好。 3、网络运行过程中的故障排除。大家经常遇到的是网络运行过程中或系统安装过程中一些网络为什么不能连接的问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一些设置或软件禁止而使网络不能连通外,大多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 a.网卡未能正确安装或网卡本身有问题。一般插上网卡,系统没有提示,说明网卡没有插好或接口有问题;安装驱动后Ping回环正确但Ping自己IP不通,首先要检查网卡是否有问题;Ping本机IP通但相邻微机不能通讯,首先应该检查网线或网卡接口是否有问题。网卡检测最好的办法是代替法,即用问题网卡代替运行正常的同型号网卡。在使用替换法之前

【pc信誉老群VQ同号3082273】湖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与问题分析

1 湖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1.1 技术联合同集群并进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湖北省民营关联企业“抱团取暖”,各经济板块内集群化密度加强,集群内强强联合,形成规模化程度更高,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强的技术经济群体。技术性集群发展是湖北省内各地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普遍特点。大多数地市都建成了具有自身优势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板块效应和日渐鲜明的空间特色,带动了各地工业园区的发展。如武汉的蔡甸区电子产业集群、东西湖区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黄陂区服装产业集群,荆门的东宝磷化工产业集群、京山轻工机械产业集群、钟祥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随州的汽车及零部件、三里岗香菇、广水风机三大重点产业集群,黄冈的窑炉、船舶、医化、药材、汽配、钢构、茧丝七大特色产业等已被湖北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湖北省民营经济产业呈现出集中集聚、特色发展、多点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在产业不断走向集群的同时,一大批中小企业通过与国有企业或科研院所协作、联盟、参股或兼并走强强联合之路。通过强强联合劲牌酒业、九州通药业、卓尔、凯迪投资、智能电梯、大枫纸业、江通动漫等企业率先崛起,还有健丰牧业、芳通药业、富川油脂、南极雪、华安公司、均瑶、汇源、稻花香集团、枝江酒业、采花茶叶、萧氏茶叶等一大批优强民营龙头企业脱颖而出。百步亭、三峡全通、金马凯旋、华丽环保、合众人寿、湖北金澳科技等一批新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1.2 技术创新环境改善近年来,湖北省级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不断增加,包括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贴息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以奖代补资金等。此外,省级财政科技三项费用、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也向民营中小企业重点倾斜,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