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复习题

1、水产动物细胞和组织变性的类型有哪些?

类型

(1)颗粒变性:一种最早和最轻微的细胞变性,很容易恢复,其特点是变性细胞体积肿大,胞浆内水分增多,出现许多微细红染的蛋白性颗粒,故称颗粒变性。

(2).水泡变性

水泡变性是指在细胞的胞浆内或胞核内出现多量水分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的现象.

(3).脂肪变性是指在实质细胞的胞浆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的现象,简称脂变。

2、阐明寄生虫、宿主与外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阐明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因素?

1. 环境因素

A. 自然条件

(1).养殖水体的空间因素: 养殖密度。

(2).养殖水体的水质因素:水质的好坏(溶氧、PH值等)。

(3).养殖水体的底质因素: 淤泥的影响。

B. 人为因素

(1)放养密度过大或搭配比例不当(青鱼与鲤鱼的搭配)。

(2)饲养管理不当(用药方法、用药量不当,饲料投喂不当等)。

(3)机械损伤(操作不当造成鱼体受伤,而继法感染,引起发病,水霉病)。

2. 生物因素

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蛭类、甲壳动物、钩介幼虫、螨类等生物性因素。

3. 机体自身因素

主要是指鱼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这与鱼的种类、年龄、生活习性和健康状况等方面有关。

疾病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外界条件和内在的机体自身的抵抗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综合加以分析,才能正确找到疾病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药物治疗过程中有哪些不良反应?

(1)副作用:是指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2)毒性反应:是药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一般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个体敏感性较高时引起。

(3)过敏反应:

(4)继发反应:是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5)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理效应。

5、阐明水产动物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抑制细胞壁的合成:细菌胞体外有一层坚韧的细胞壁,具有维持细菌形态和保护功能。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可药物通过各种环节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最终使细胞壁缺损,导致菌体破裂溶解死亡。

(2)增高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位于细胞壁内侧的胞膜是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渗透屏障,具有物质交换,合成粘肽,保护菌体等功能。一些抗菌药物(多粘菌素、制霉菌素等)可与细胞膜结合导致胞浆膜通透性增加,使细菌体内氨基酸、嘌呤、蛋白质、盐类外逸,导致细菌死亡。

(3)抑制蛋白质合成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4)抑制叶酸代谢:磺胺类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四氢叶酸合成,阻碍核酸前体物质嘌呤、嘧啶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5)抑制核酸合成:喹诺酮类可抑制DNA螺旋酶,进而抑制DNA的合成。

6、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有哪些措施?

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措施

1.改善生存环境

(1)建设符合防病要求的养殖场

A 选择良好的水源条件水源充沛,无污染

B科学地建设进排水系统

(2)清整养殖场

A 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

B 药物清塘

a. 生石灰清塘(图1)

干池清塘仅留5~10厘米深的水,每667平方米(相当于1亩)用生石灰50~70公斤。

带水清塘每亩水深1米用125~150公斤

b. 漂白粉清塘

按照鱼池中水的容量进行计算,每立方米用药量为20克。

(3)保持良好的水质

A 定期泼洒生石灰调节水的PH值

B 定期加注新水,保持适宜水质

C 适时开动增氧机,改善水体的溶氧状况

D 采用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改善水质

2. 增强养殖动物机体抗病能力

(1)加强饲养管理

A 合理放养合理的放养密度与放养比例

B 科学投饵与施肥

a.投饵:品质良好,营养全面,做好“四定”

b.施肥:应根据池底质的肥瘦以及肥料种类等灵活掌握,有机肥应进行发

酵处理。

C 加强日常管理及细心操作

坚持每天巡塘,巡塘应注意:

a.有无缺氧浮头现象

b.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尽早找出原因,采取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c.了解水质变化情况适时加注新水

d.清除水中杂物清除杂物,防止水质污染

d. 做好管理日记

(2)人工免疫增强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

采用口服、肌肉注射、浸洗等接种途径,使养殖动物获得特异性抗病能力。(3)选育抗病力强的养殖新品种

3. 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1)建立检疫制度

(2)清整养殖场

(3)机体消毒

A 药液浸洗法

B 药液全池遍洒法

(4)饵料消毒:主要针对水草应选用6ppm的漂白粉浸洗20-30分钟

(5)食场消毒

(6)食场消毒

(7)鱼病流行季节前的药物预防

A 体外鱼病的药物预防采用全池泼洒消毒,针对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类型的药物。

B 体内鱼病的药物预防采用药饵投喂

(8)消灭或驱杀一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或终末宿主

7、血清学反应有哪些特点?

血清学反应的特点

1. 特异性与交叉性:a. 特异性:一种抗原一般只能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

b. 交叉性:当不同抗原具有相同抗原决定簇时,其结合又具有交叉性

2.表面性与可逆性:a. 表面性:抗原与抗体分子结合是分子

表面的结合;

b. 可逆性:抗原抗体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下仍可分开,且其性质不变。

可逆性是免疫吸附层析法提取免疫纯抗原或抗体的理论基础。

3. 定比性:抗原与抗体需按一定的比例结合

一般情况下,抗原表面的抗原决定簇是多价的,而抗体上的抗

原受体通常是单价的或二价的,二者只有以一定比例结合才能出现

可见的血清学反应。

4. 阶段性: 抗原抗体反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1) 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阶段:时间短(数秒),不可见

2) 抗原与抗体反应的可见阶段:慢(数分至数天),有凝集、沉淀等

5. 高度敏感性:可用于检测极微量的抗原与抗体。如:

血清中和试验可用于检测含量低至10-3 μg / ml的鱼类病毒;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检测含量为10-3 μg / ml的细菌性病原

6. 条件依赖性:抗原抗体间出现可见反应要提供最适的条

件,如:

pH值(一般为6-8);温度(37-45℃);适当的电解质(如生理盐水);

震荡(增加抗原抗体相互接触的机会)等。

8、阐述水产动物免疫的特点及在病害防治中的意义?

水产动物免疫的特点

1. 水产动物病原与人类疾病关系不大,不易引起重视;

2. 水产动物免疫机制依赖于外界环境变化较为明显;

3. 水产动物抗体与人等高等生物的已知抗体不同,其疾病的免疫学防治方法尚在探索中;

4. 水产动物是变温动物,其免疫学研究必须在同一条件下进行

水产动物免疫在病害防治中的意义

1. 通过人工免疫或对病后有免疫力个体筛选,培育免疫新品种(SPR);

2. 通过人工免疫,可有效预防流行病的发生;

3. 免疫防治可有效避免药物残留及化学药物对水体的污染;

4. 免疫防治可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等而产生的耐药性;

5. 疫苗防治可维持较长的药效时间。

9、作为抗体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作为抗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1) 只有脊椎动物的浆细胞才能产生;

2) 必须有抗原刺激;

3) 能与相应抗原产生特异性结合;

4) 其化学本质是一种具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0、阐明寄生虫寄生的方式?

寄生方式

1.按寄生虫的寄生性质分

(1)兼性寄生:在通常情况下过自由生活,只有在特殊条件下营寄生生活。(2)真性寄生:寄生虫部分或全部生活过程从宿主夺取营养,或以宿主为自己的生活环境。

A 暂时性寄生:寄生虫仅在获取食物时,才寄生。如水蛭。

B 经常寄生:寄生虫的一个生活阶段或整个生活过程都必须寄生于宿主。

a.阶段性寄生:寄生虫仅在发育的某一阶段营寄生生活,而其他阶段营自

由生活。

b.终身寄生:寄生虫的全部生活阶段都在宿主体内度过,没有自由生活的

阶段,一旦离开宿主则发生死亡。

2. 按寄生部位分

(1)体外寄生

(2)体内寄生

3.按寄生的时间分

(1)永久性寄生

(2)临时性寄生

11、阐明寄生虫感染的来源和途径?

一、寄生虫感染的来源

1. 宿主外界环境:水、饲料、土等宿主

2. 宿主中间宿主宿主

3. 宿主媒介宿主

4. 宿主宿主

二、寄生虫的感染途径

1. 经口感染

2. 经皮感染

12、鱼用疫苗的接种方法有哪几种?

鱼用疫苗的接种方法

1. 注射法:将疫苗直接注射到肌肉、腹腔或心脏的免疫接种方法。

优点:免疫效果好;

缺点:操作困难,易损伤接种鱼类,幼鱼无法使用。

2. 口服法:将疫苗通过投喂的方法接种到鱼类机体

优点:操作简单;

缺点:免疫效果不稳定(因消化液对疫苗的消化分解)

3. 浸泡法:将鱼类浸泡于疫苗溶液中以达到免疫接种目的

优点:操作简单;

缺点:免疫效果不稳定(因浸泡进入机体的疫苗数量有限)

4. 喷雾法:将疫苗以高压喷射到接种生物体表以进行免疫的方法。

优点:操作简单;

缺点:免疫效果差。

5. 其他方法:如超声免疫法等,该法是在浸泡法基础上外加超声作用而实施的接种方法,目前尚在探索中。

13、水产动物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有哪些常见的给药方法?

常见的给药方法

1.体外用药

(1)挂袋、挂篓法(图5)

在食场周围悬挂盛药的袋或篓(3-6只,每只装药100-150g),形成一个消毒区,当鱼来摄食时达到杀灭鱼体外病原体的目的。

优点:用药量少,方法简便,适用于预防及早期治疗。

缺点:杀灭病原体不彻底

(2)全池遍洒法

即鱼池遍洒药液,使池水达到一定的浓度,杀灭体外及池水中的病原体。

优点:杀灭病原体彻底,预防、治疗均可使用;

缺点:用药量大

(3)浸洗法(图6)

又称洗浴法或药浴法。将鱼集中在较小容器、较高浓度的药液中进行短期强近药浴,以杀灭体外病原体。

优点:用药量少,且用量准确

缺点:不能杀灭水体中的病原体

(4)涂抹法

在鱼体表患处涂抹较浓的药液,以杀灭病原体。

优点:用药量少,安全,副作用小,适用于亲鱼及个别外伤或局部炎症的治疗缺点:费时、费力

(5)浸沤法

此法只适用于中草药防治鱼病,将中草药捆成小束,放在食场附近(上风口或池塘进水处)浸泡,利用泡出的药汁扩散到全池,起到杀灭病原体的作用

2. 体内用药

(1)投喂法:将药物浸入或混入动物喜欢摄食的饵料中,并拌以粘合剂,制成药饵投喂,杀灭体内病原体。

优点:不需要把动物捞起就可以给药,适用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缺点:对食欲丧失的患病动物无效。

(2)注射法

A 肌肉注射:鱼类一般在背鳍基部,与鱼体呈30-40度的角度,向头部方向进针,注射深度应根据鱼体的大小不到达脊椎骨为度。

B 腹腔注射:将针头沿腹鳍斜向胸鳍方向进入,深度依鱼体的大小而定。

优点:较口服法进入机体的药量准确,且吸收快、完全、疗效确实。

缺点:费时、费工、费力。

14、简述佐剂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作用:

a. 增加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加抗原的表面积);

b. 增强抗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

c. 改变抗体产生的类型;

d. 引起或增强IV型超敏反应。

5) 作用机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了解,主要可能有以下原因)

主要是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改变抗原的物理形状,使抗原在体内维持较长时间,易于巨噬细胞的摄取、处理并提呈给淋巴细胞,从而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应答能力。

15、阐明水产动物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A. 疾病的经过

1.潜伏期:从病原作用于机体到出现最初症状以前的一段时间。

2.前驱期:从出现最初症状开始,到出现主要症状为止的这一段时间。

3. 充分发展期:在前驱期之后,疾病出现全部典型症状的时期,机体有明显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

B. 疾病的结局

1.完全痊愈:指疾病的症状全部清除,机体的机能、代谢、形态结构、生

产能力及经济价值都完全恢复。

2.不完全痊愈:是指疾病的主要症状基本消失,但受损器官的机能和形态

结构未完全恢复,甚至还遗留有疾病的某些残迹或持久性变化。

3. 死亡: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终止。

16、引发水产动物有机体组织炎症的有哪些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图18):炎症局部的组织细胞可发生各种变性和坏死,这些改变通称为变质。

2.血管反应:炎症时,炎症局部组织常发生一系列的血管反应,包括血流的改变和血液成分的渗出。渗出的意义在于,它是炎症反应中的最重要的抗损害措施,是消除致病因子和有害物质的重要环节。

(1)液体的渗出(图19、20)

A.大量的渗出液可以稀释毒素带走炎症灶内的代谢产物;

B.由于其含有抗体、补体等物质,有消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

C.渗出液中的纤维蛋原聚合成纤维素后则形成互相交织的网架,有利于阻止细菌的扩散和吞噬细胞发挥吞噬作用,使病灶局限化。

(2)细胞渗出(图21、22、23、24、25、26)

白细胞游出:

边移贴壁游出趋化作用白细胞浸润吞噬作用

3.增生:炎症时的增生是在致炎因子、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子的刺激下,病灶内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在某些情况下,炎症病灶周围的上皮细胞或实质也发生增生。

17、硫酸铜杀病原体能力的大小受水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其毒性作用的因

素主要有哪些?

18、磺胺药分为哪几种类型?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项?

磺胺药的分类

A.肠道易吸收的磺胺药:如磺胺二甲嘧啶、磺胺甲噁唑、磺胺对甲氧嘧啶

B.肠道难吸收的磺胺药:如磺胺脒、酞磺醋胺等

C.外用磺胺药:主要有磺胺醋酰钠、醋酸磺胺米隆(甲磺灭脓)、磺胺嘧啶

银等

用药注意事项:

A. 使用磺胺类药物必须有足够的剂量和疗程,首次剂量常加倍,使血液中磺胺药迅速达到有效的抑菌浓度。

B. 内服时,应给予等量的碳酸氢钠,使尿液呈碱性,避免在肾脏内出现磺胺结晶,引起肾结石的发生。

19、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应该如何诊断疾病?

一、现场调查

1.调查发病环境和发病史

(1)调查养殖环境确定该环境是否适合养殖

(2)调查养殖史和发病史

2. 水质情况调查与分析

(1)水温

(2)水色和透明度

(3) PH值

(4)溶氧

(5)水的化学性质:如硫化氢、氨氮、各种重金属的含量等。

3.了解饲养管理情况

4.了解鱼群的异常表现

二、肉眼检查

1.体表的检查

2.鳃的检查

3.内脏的检查:以肠道为主。

三、显微镜检查

镜检一般是根据肉眼检查时所确定下来的病变部位进行的,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作全面检查。

1.镜检的方法

(1)玻片压展法

(2)载玻片压展法

(3)病理切片检查

2.各器官的镜检

(1)体表

(2)鳃

(3)肠、胃

(4)其他器官(如血液)(图2、3、4)

四、实验室诊断

1.病原分离鉴定

2.血清学诊断

3.分子生物学诊断

五、疾病诊断时的注意事项

1.在进行现场调查时,如果发生暴发性的大批死鱼,一般依“急剧缺氧——农药或工业废水污染——暴发性流行性鱼病——人为投毒”的思路去分析鱼类的死亡原因。

2. 要用活的或刚死亡的养殖动物检查,检查数应在5-10尾以上

3. 要保持鱼体湿润

4.取出鱼内部器官,要保持器官的完整和湿润

5.用过的工具要洗干净后再用,避免把病原从一个器官带到另一器官或从一个机体带到另一个机体

6.一时无法诊断的疾病要保留标本

20、阐明水产动物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病理性萎缩发生的原因?

A. 营养不良性萎缩(全身性萎缩)

a.长期的饲料缺乏,即营养物质供应不足

b.某些慢性消化道疾病

c.长期慢性的消耗性疾病,寄生虫病肿瘤、结核病等

B.神经性萎缩:由于中枢或外周神经发炎或受损伤时所引起的萎缩。

C.废用性萎缩 :即肢体、器官、组织长期不活动,功能减退所引起的萎缩。

D.压迫性萎缩:是由于器官或组织受到机械性的压迫而发生的萎缩。

E.缺血性萎缩:指动脉不全阻塞,血液供应不足所致的萎缩,多见于血栓形成、栓塞和动脉硬化等。

21、水产动物有机体引发炎症的原因有哪些?

引发炎症的原因

1.物理性因子:高温(烧伤)、低温(冻伤)等。

2.化学因素:酸、碱等。

3.生物因子:细菌、病毒、寄生虫、支原体、霉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

4.免疫反应:是由过敏原引的变态反应性炎症(结核菌素反应、皮试等)。

22、简述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1.环境因素

1) DO:缺氧可引起水生动物抗病力下降

据此,有时可采用冲水、换水和充气等方法缓解病情

2) 水质:水体有毒物质可妨碍机体正常机能,免疫力下降

3) 水温:适宜的温度变化可抑制疾病的暴发

2. 营养因素

1) 营养不足,体质下降,机体抗菌力降低

2) 营养不足,机体细胞代谢下降,病毒感染率降低

3. 个体差异和年龄影响

23、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某物质是否具有免疫原性,能否作为免疫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与其本身的性质、机体对该物质的反应性及免疫的方式等直接相关。

1) 分子大小:凡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均为大分子的有机物质(无机物不能作为免疫原,分子量低于4000的物质通常也无免疫原性);

为什么大分子物质免疫原性较强呢?

a. 分子量越大,其表面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越多,因而对淋巴细胞刺激也越强;

b. 大分子胶体物质,化学结构稳定,在体内不易被破坏和清除,存留时间较长,使淋巴细胞得到较持久的刺激,有利于免疫应答的发生。

2) 化学结构与组成:大分子物质并不都有良好免疫原性,还与组成与结构有关

如:明胶分子量虽达10万,但其组分为直链a.a. ,易被分解破坏,免疫原性弱;

若明胶分子上连接少量酪氨酸或谷氨酸等芳香族a.a. ,免疫原性显著增强;

以芳香族a.a.为主的Pr.,其免疫原性要明显高于非芳香族 a.a.为主的Pr.

3) 异物性:

免疫系统能识别自己和异己物质,对自身物质免疫耐受;对异己物质免疫应答。

免疫原性与抗原和宿主种系关系远近有关,种系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

具有异物性的物质包括以下三类:

a. 异种物质:如细菌、病毒、异种血清、植物蛋白等;

b. 同种异体物质:如人类红细胞表面血型抗原(A、B、O、Rh)等;

c. 改变和隐蔽的自身物质:主要包括在外伤、感染、辐射或药物作用下,组织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和释放入血的自身抗原,如甲状腺蛋白,等。

4) 免疫途径:相同抗原因免疫途径不同,产生的免疫效果也不同

多数抗原须经非消化道(皮下、肌肉、体表或血液等)途径才能产生良好免疫效果;

有些抗原(如须刺激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的抗原),只有口服免疫才有良好效果。

5) 机体应答性:抗原物质能否产生免疫原性还与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有关。

如:纯化多糖对人和小鼠有良好免疫原性,而对豚鼠则不能引起免疫应答。

此外,抗原的免疫原性还与抗原剂量、佐剂、机体年龄与生理状态等因素有关。

24、根据疫苗的获得方法来分类,鱼用疫苗的种类有哪几种?

根据疫苗的获得方法来分:

1. 死疫苗(灭活疫苗):热灭活、化学灭活、紫外线灭活、超声灭活等

优点:安全性好,制造简单;

缺点:免疫剂量大,免疫持久性差。

2. 活疫苗:包括弱毒疫苗和异种疫苗

优点:弱毒疫苗—免疫原性好,免疫剂量少,持续时间长

异种疫苗—安全性好,免疫时间长。

缺点:弱毒疫苗—安全性差

异种疫苗—获得比较困难

3. 化学疫苗:以化学方法提取病菌有效成分(如LPS)制成

优点:免疫剂量小,免疫原性强,作用稳定;

缺点:制造较复杂,成本稍高。

4. 亚单位疫苗:病原微生物中能使机体产生免疫保护力的成分只占病原体小部分,将这些成分分离出来制成的疫苗为亚单位疫苗。

优点:可除去有害成分,减少异常反应,提高免疫效果;

缺点:制造过程复杂、成本高。

5. 基因工程疫苗:将病原的主要免疫原性蛋白的密码基因DNA

转移、重组后获得

优点:易于规模生产,成本低;

缺点:研究周期长,免疫原成分单一,产生抗体量小。

6. 合成疫苗:将具有保护性免疫力的人工合成肽与适当载体结合后,再加入佐剂制成的疫苗称为合成疫苗

优点:作用效果好,易于规模生产;

缺点:研究难度大。

25、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1. 诊断技术研究: 病理学诊断、免疫学诊断等提高疾病诊断的速度和准确性。

2. 病原体鉴定:

3. 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流行的发生、蔓延和终止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弄清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传播原因等。

4. 病理学研究:阐明疾病发生的机理。

5. 药物学研究:包括药物化学、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的研究。

26、阐明疾病发生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A. 自然条件

(1).养殖水体的空间因素: 养殖密度。

(2).养殖水体的水质因素:水质的好坏(溶氧、PH值等)。

(3).养殖水体的底质因素: 淤泥的影响。

B. 人为因素

(1)放养密度过大或搭配比例不当(青鱼与鲤鱼的搭配)。

(2)饲养管理不当(用药方法、用药量不当,饲料投喂不当等)。

(3)机械损伤(操作不当造成鱼体受伤,而继法感染,引起发病,水霉病)。

27、影响水产动物药物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1.药物方面的因素

(1)剂量

(2)剂型

(3)给药方案

(4)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

临床上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治疗疾病,称为联合用药。

协同作用:两药联合应用的效应大于单药效应的代数和。

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等于它们分别作用的代数和。

拮抗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总和。

2. 动物方面的因素

(1)种属差异

(2)生理因素

(3)病理状态

(4)个体差异

3. 饲养管理和环境因素

水温、PH值和有机物等

28、简述大蒜的保健作用?

大蒜的保健作用:

1、强力杀菌。大蒜中含硫化合物具有奇强的抗菌消炎作用,对多种球菌、杆菌、真菌和病毒等均有抑制和杀灭作用,是目前发现的天然植物中抗菌作用最强的一种。

2、防治肿瘤和癌症。大蒜中的锗和硒等元素可抑制肿瘤细胞和癌细胞的生长。

3、排毒清肠,预防肠胃疾病。大蒜可有效抑制和杀死引起肠胃疾病的幽门螺杆菌等细菌病毒,清除肠胃有毒物质,刺激胃肠粘膜,促进食欲,加速消化。

4、降低血糖,预防糖尿病。大蒜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增加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提高人体葡萄糖耐量,迅速降低体内血糖水平,并可杀死因感染诱发糖尿病的各种病菌,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5、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大蒜可防止心脑血管中的脂肪沉积,诱导组织内部脂肪代谢,显著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胆固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浆浓度,增加微动脉的扩张度,促使血管舒张,调节血压,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和预防动脉硬化。

6、保护肝功能。大蒜中的微量元素硒,通过参与血液的有氧代谢,清除毒素,减轻肝脏的解毒负担,从而达到保护肝脏的目的。

7、旺盛精力。大蒜可有效补充肾脏所需物质,改善因肾气不足而引发的浑身无力症状,并可促进精子的生成,使精子数量大增。

8、预防感冒。大蒜中含有一种叫“硫化丙烯”的辣素,对病原菌和寄生虫都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可预防感冒,减轻发烧、咳嗽、喉痛及鼻塞等感冒症状。

29、抗原具有哪些特性?

抗原的特性

1) 特异性:具有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的能力;

2) 异物性:正常情况下,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抗原都是异种或

异体物质,机体本身的物质或细胞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

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间差异越大,抗原性越强。

3) 大分子胶体性:抗原的分子量较大 (1万Da以上),分子量小于4000

Da的物质一般不具抗原性。同一类物质,其抗原性随分子量增大而增强 4) 结构复杂性:抗原要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复杂的结构

抗原性:芳香类Pr.>非芳香类Pr >多糖>核酸>类脂

5) 完整性:抗原必须保持完整的化学活性基团才能具有抗原性,否则,

将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30、简述鱼类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鱼类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抗原进入机体 (识别) 巨噬细胞 (吞噬或胞饮,送至) 脾和肾等器官 (吸收积累产生) 抗原信息 (传递) 淋巴细胞 (增殖、产生)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水产动物疾病学试题库完整

水产养殖生物病害学疾病学 试卷一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30分) 1.病原是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致病微生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寄生虫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疾病的发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疾病的经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时期;疾病的结局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方式。 3.决定病原体能否致病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病原对宿主的危害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NH3-N中毒往往发生在水体的pH值偏_______时,H2S中毒容易发生在水体的pH值偏________时;浮头发生在水体的DO值偏________时,气泡病发生在水中的DO值偏_______时;如果浮头在夜晚12时就开始出现,说明______________,如果浮头仅发生在凌晨6时以后,则说明_______________。 5.细菌疫苗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细菌疫苗的接种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抗原是能刺激机体产生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并能与之结合而引起特异性

水产动物病害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疾病: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拮抗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共同使用时,其作用因相互抵消或减弱,称拮抗作用。: (3)组织损伤:是组织的物质代谢障碍所致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三方面的变化。(4)贫血:贫血是指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臧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5)最小有效量:指药物作用于机体,使机体出现有效作用或出现药理效应的剂量, (6)半数致死量:表示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感染途径,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所需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7)保虫寄主:某些蠕虫成虫或原虫某一发育阶段既可寄生于人体,也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 (8)再生:机体内死亡的细胞和组织可由邻近健康的细胞分裂新生而修复,这种细胞的分裂新生称为再生。 (9)原发性感染:指病原体直接浸入健康鱼体而引起的鱼病。 (10)萎缩: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 (11)再感染: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的间隙再度感染 (12)最大耐受量:指药物在除急性毒性动物实验外的实验中不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13)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 (14)专性寄生:寄生物一旦离开宿主生物就不能继续生存的现象。 (15)渔药: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的病虫害,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改善养殖水体质量,以及提高增养殖渔业产量所使用的物质。” (16)积水:积水是指体液在体腔内积聚的现象。 (17)代偿: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体内出现代谢、功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破坏时,机体通过相应器官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变化来补偿的过程。 (18)炎症:机体遭受有害刺激(如微生物、寄生虫、理化因子等)后所产生的防卫性反应,其作用为清除入侵体内的有害刺激物。 二、填空题 1、引起病理性萎缩常见的原因有:营养不良萎缩、压迫性萎缩、 缺血性萎缩、神经性萎缩和废用性萎缩等。 2、黄鳝常见的寄生虫病有锥体病、毛细线虫和棘头虫。 治中常用的给药方法有挂袋挂篓、注射、内服、浸浴、涂抹 、全池泼洒和浸沤等。 4、复口吸虫典型的生活史有七个阶段:卵→毛蚴→胞蚴→ 雷蚴→尾蚴→囊蚴→成虫。 5、目前,主要养殖品种常见的疾病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 寄生性疾病和非寄生性疾病等。 6、鱼类疾病的发生需经过潜伏期、前驱期和充分发展期三个时期。 7、代偿是机体的重要损伤反应,主要有代谢性代偿、功能性代偿和结构性 代谢等三种表现形式。 8、鲤春病毒主要危害一龄以上(多大规格)鲤鱼,主要流行于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2015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安排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上午现场调查 给药方法操作: 泼洒法 挂袋挂篓 口服法鱼苗鱼种检查 成鱼检查 收集 锥体虫并染 色 染色: 锚头鳋、 中华鳋、 鲺 考试 下午鱼类甲壳动物病及 其病原体的观察 收集锚头鳋、中华鳋等 成鱼检查 收集车轮虫、锚 头鳋、中华鳋、 鱼虱等 收集车轮虫 并染色 染色交寄生虫染 色切片标本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指导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是为了满足现代水产养殖行业对生产、培养科研技术操作人员的需要,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及社会服务能力,成为水产养殖行业防病治病的技术人才。 2. 通过实验了解水产动物疾病种类及其特点;能较准确地诊断水产动物疾病。 3. 能正确地使用渔药,能有效地防治水产动物疾病。 二、实验内容: 1. 现场调查; 2. 渔药使用:泼洒法;挂袋挂篓法;口服法; 3. 显微镜诊断疾病; 4. 寄生虫标本的收集与染色; 三、实验操作及其步骤: 1.现场调查: 池塘是水生动物生存的基础,疾病的发生除了由病原生物直接感染和侵袭外,首先应了解池塘周围的环境和水体物理、化学因素的变化对养殖生物发病的影响。发病现场的调查可为全面查明发病原因,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病鱼提供依据。 ①调查发病养殖水体环境和发病史 发病养殖水体环境是指养殖水体周围有哪些工厂,工厂是否排放污(废)水,这些污(废)水是否含有对鱼类有毒的物质,是否经过处理后排放等。同时,还要着重强调调查养殖水体情况,了解放养前清塘的方法、清塘药物的剂量、清塘

后放养鱼种的时间、鱼种消毒的药量等。这些与养殖生物疾病的发生关系较大,同时还应了解养殖水体近几年发生疾病的危害程度,以及所采用的防治方法和效果等。 ②了解池塘水质状况 水温水温是养殖生物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水温高低与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病毒性鱼病和细菌性鱼病,在水温为25~30℃时传染性最强,32℃以上和18℃以下时感染减弱。因此江苏、浙江和湖南、湖北一带,每年5~6月和8~9月份是细菌病、病毒病流行高峰。暴发性鱼病需要需要的水温范围较大,流行的时间也更长些。有些寄生虫病,如车轮虫病和指环虫病是夏季危害鱼苗、鱼种的流行病,而有些疾病如水霉病、小瓜虫病、斜管虫病和鱼波豆虫病,通常在20℃以下发病,属于低温季节的流行病。 A.谁的酸碱度(pH)由于高密度养殖,池塘有机质多氢离子浓度微偏高 (pH偏低),易发生水霉病。酸性水也常常引起嗜酸性卵甲藻病的暴发。在氢离子浓度较低(pH较高)的盐碱养殖水体,水温较低时易大量繁殖三毛金藻,分泌毒素,致使池鱼中毒死亡。 B.溶解氧水中含氧量的多少关系到养殖生物的生长和生存,同疾病的发生 有明显的相关性。正常池塘的溶解氧含量要求4毫克/升,最低不能低于1毫克/升,对于各种不同的鱼类和不同的生长阶段,因其生理需求不一样而对溶氧的需求不同。溶解氧长时间过低会影响鱼类生长,降低鱼体的抗病能力,同时为病原菌的繁殖,生长创造了条件。 C.检测水质对发病水体进行水的pH、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 硬度、化学耗氧量的分析,了解水质的基本营养盐变化情况,对可能因环境因子致病的因素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分析。 ③调查饲养管理情况 A.了解鱼种放养情况: 放养数量过多就会出现相互拥挤、摄食不足、生长不良 的现象,导致养殖生物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原菌的感染和传播。夏花培育至冬片鱼种一般亩放养量为7000~10000尾。 B.了解投饲和施肥状况: 投喂的饲料不新鲜或不按照“四定”投喂,鱼类很容 易患细菌性肠炎病。夏天在池塘内施用不经发酵的有机肥,易使池塘水质恶化、缺氧、并促使致病菌核寄生虫大量繁殖。

水生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复习题 1、水产动物细胞和组织变性的类型有哪些? 类型 (1)颗粒变性:一种最早和最轻微的细胞变性,很容易恢复,其特点是变性细胞体积肿大,胞浆内水分增多,出现许多微细红染的蛋白性颗粒,故称颗粒变性。 (2).水泡变性 水泡变性是指在细胞的胞浆内或胞核内出现多量水分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的现象. (3).脂肪变性是指在实质细胞的胞浆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的现象,简称脂变。 3、阐明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因素? 1. 环境因素 A. 自然条件 (1).养殖水体的空间因素: 养殖密度。 (2).养殖水体的水质因素:水质的好坏(溶氧、PH值等)。 (3).养殖水体的底质因素: 淤泥的影响。 B. 人为因素 (1)放养密度过大或搭配比例不当(青鱼与鲤鱼的搭配)。 (2)饲养管理不当(用药方法、用药量不当,饲料投喂不当等)。 (3)机械损伤(操作不当造成鱼体受伤,而继法感染,引起发病,水霉病)。 2. 生物因素 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蛭类、甲壳动物、钩介幼虫、螨类等生物性因素。 3. 机体自身因素 主要是指鱼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这与鱼的种类、年龄、生活习性和健康状况等方面有关。 疾病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外界条件和内在的机体自身的抵抗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综合加以分析,才能正确找到疾病发生的原因,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药物治疗过程中有哪些不良反应? (1)副作用:是指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2)毒性反应:是药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一般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个体敏感性较高时引起。 (3)过敏反应: (4)继发反应:是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5)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理效应。 5、阐明水产动物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抑制细胞壁的合成:细菌胞体外有一层坚韧的细胞壁,具有维持细菌形态和保护功能。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可药物通过各种环节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最终使细胞壁缺损,导致菌体破裂溶解死亡。 (2)增高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位于细胞壁内侧的胞膜是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渗透屏障,具有物质交换,合成粘肽,保护菌体等功能。一些抗菌药物(多粘菌素、制霉菌素等)可与细胞膜结合导致胞浆膜通透性增加,使细菌体内氨基酸、嘌呤、蛋白质、盐类外逸,导致细菌死亡。 (3)抑制蛋白质合成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4)抑制叶酸代谢:磺胺类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四氢叶酸合成,阻碍核酸前体物质嘌呤、嘧啶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5)抑制核酸合成:喹诺酮类可抑制DNA螺旋酶,进而抑制DNA的合成。 6、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有哪些措施? 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措施 1.改善生存环境 (1)建设符合防病要求的养殖场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复习资料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复习资料 1.水产动物营养:动物将外界物质经摄食﹑消化﹑吸收利用,转化为自身机体组织的过程,称为营养。 2.水产动物的营养需要特点:⑴对能量的需求量低;⑵对人工饲料的需求相对较少;⑶对饲料的消化能 力低;⑷对蛋白质的需求量高,需要的氨基酸种类多;⑸对脂肪的消化率高;⑹对糖类的消化率低; ⑺对饲料中矿物质的需求量较少;⑻对饲料中维生素的需求量较多;⑼对营养素的需求受环境的影响 大;⑽摄食情况不易观察。 3.水:水是水产动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饲料中的水分常以两种状态存在。一种是含于机体细胞间、与 细胞内物质结合不紧密、易挥发的水,称为游离水或自由水 ;另一种是与细胞内胶体物质紧密结合在 ....... 。 一起﹑形成胶体水膜﹑难以挥发的水,称为结合水 ... 4.蛋白质的定义: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所有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5.蛋白质的分类:①按形状溶解度分类可分为纤维状蛋白质,球状蛋白和结合蛋白;②按结构可分为简 单蛋白质,结合蛋白质和衍生蛋白质;③按来源可分为动物蛋白质和植物蛋白质。 6.蛋白质的营养功能:⑴供给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生长⑵供给机体组织蛋白质更新、修补以及维持体蛋 白现状⑶可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及转化为糖类、脂肪⑷机体内一些具有特殊生物学功能的物质的组成成分。 7.氨基酸: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根据来源可分为: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半必需氨基酸。 ⑴必需氨基酸:只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和数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由饲料供给的氨基 酸。鱼类的必需氨基酸有十种: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精氨酸、苏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⑵非必需氨基酸:指动物体自身能够合成,而不需要从饲料中获得的氨基酸。鱼类自身能够合成八种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脯氨酸、胱氨酸、酪氨酸。 8.提高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方法:①利用蛋白质的互补作用;②添加相应的必需氨基酸;③供给充足的非 氮能量物质;④加热处理;⑤抗氧化剂处理。 9.确定水产动物对饲料蛋白质最适需要量的方法:①蛋白质浓度梯度法;②使用营养价值高的蛋白质饲 料,使氮的平衡达到最高的正平衡由摄取的氮量计算出蛋白质的最大需要量;③使用营养价值高的蛋白质饲料饲养鱼、虾类,经过一定时间达到鱼体氮的最大增加量,计算出蛋白质的最大需要量。10.糖:又称碳水化合物,糖类按结构分类可分为①单糖:核糖、脱氧核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② 低聚糖: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③多糖: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树胶等。11.糖类的营养功能:①构成体组织成分;②动物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③合成体脂的重要原料;④为非 必需氨基酸的合成提供碳架;⑤节约饲料蛋白质;⑥其他作用。 12.水产动物对糖类的利用特点:①水产动物对不同糖类的利用不同;②水产动物对糖的利用能力有限, 且不同水产动物对糖类的利用不同;③水产动物对粗纤维的消化。 13.脂肪可分为真脂肪和类脂肪两大类;①真脂肪:即中性脂肪,又称甘油三酯或三酸甘油酯。②类脂肪: 类脂肪是指含磷或含糖或其他含氮物的脂肪。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固醇及蜡等。 14.脂类的性质:①脂类一般不溶于水;②脂肪的熔点与其结构密切相关;③皂化作用;④加氢作用;⑤ 加碘作用;⑥氧化酸败作用。 15.预防脂类氧化酸败的措施①饲料中应用过氧化值低的新鲜油类;②提油后存储;③添加抗氧化剂;④ 合理储存饲料;⑤应用抗氧化油脂;⑥充N2储存。 16.脂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常用的有四种,即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 17.维生素D:维生素D又称钙化醇,是类固醇的衍生物,是一类关系钙、磷代谢的活性物质。维生素D 的生理功能: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促成骨作用,是保持钙、磷和鱼体内平衡必不可少的物质。 18.维生素E: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结构相类似的酚类化合物的总称。维生 素E的生理作用:①抑制脂类过氧化物的生成;②可以防止红细胞破裂溶血,延长红细胞寿命;③保护巯基不被氧化以保持某些酶的活性;④调节性腺的发育和功能。

鱼病复习题

?鱼病复习题 ?一、简答题(共20分,每题5分) ?1、简述鱼体检查的基本步骤。 ?答:鱼体检查的顺序是先目检再镜检,其顺序分别是: ?(1)体表:按顺序从头部、口腔、眼睛、鳃盖、鳍等仔细观察,检查是否有大型病原体寄生在体表;然后观察粘液、皮肤和鳍、肛门等处有无充血、出血、炎症、溃疡等。 ?(2)鳃:重点观察鳃丝,首先观察鳃片颜色是否正常(鲜红色),其次观察粘液是否增多,再次看鳃丝末端是否肿大或腐烂。 ?(3)内脏。以检查肠道为主。 ?(4)肌肉:撕开皮肤,检查肌肉有没有寄生虫的孢囊,有没有明显的充血和出血斑块等。 ?2、镜检隐鞭虫病时,如何区别鳃隐鞭虫与鱼的红细胞? ?答:两者大小相似,镜检时区别主要有两点: ?(1)红细胞从血管中流出时,大量红细胞是按一个方向流动的,而鳃隐鞭虫是借波动膜不断地起伏颤动,虫体缓慢的扭动前进,而绝不会虫体按一方向流动。 ?(2)仔细观察时,鲤隐鞭虫可以伸长、缩短,当运动缓慢时,可见虫体后面拖一条伸直的后鞭毛。?3、简述卵甲藻病的主要症状及防治方法 ?主要症状:疾病初期病鱼体表黏液增多,并有少量白色小点;严重时白点连片重叠,像裹了一层“米粉”,“粉块”脱落处发生溃烂,并常有水霉继发感染。 ?防治:鱼池全池泼洒生石灰,既能杀灭嗜酸性卵甲藻,又能使池水呈微碱性。 ?4、细菌性肠炎病和肠炎型草鱼出血病的症状有何区别? ?细菌性肠炎病: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黏液较多,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黏液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较少。 ?肠炎型草鱼出血病: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黏液较少,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和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 ?5、比较室外池塘全池泼洒法和浸洗法的优缺点。 ?(1)全池泼洒法优点是操作简单,可以杀灭水中和养殖个体体表的病原体;缺点是用药量大,成本高。常常破坏池中饵料生物。 ?(2)浸洗法的优点是对养殖个体消毒效果好,用药量少,成本低,对池中饵料生物危害小;缺点是操作复杂,操作时易损伤养殖个体,浸洗时间难掌握,对池水中的病原体无作用。 ?6、简述九江头槽绦虫的生活史。 ?卵,(水中孵化)——钩球蚴(中间寄主),被剑水蚤吞食——原尾蚴(终末寄主),鱼类前肠——裂头蚴——发育成成虫。 ?7、浅谈三代虫和指环虫在形态上的差别及物单殖吸虫病的防治。 ?(一)区别:三代虫:有1对头器(2个突起),没有眼点;后固着器有1对中央大沟、8对边缘小沟、2根连接片;胎生,一般为3代同体,有时还可看到第4代。 ?指环虫:前端有2对头器(4个突起),4个黑色眼点,呈方形排列;后固着器上有1对中央大沟、7对边缘小沟、1~2根连接片。 ?(二)防治:预防措施:1、彻底清塘。2、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提高鱼体抗病力。 ?治疗措施:1、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0.5~0.7 g/m3;2、晶体敌百虫与面碱合剂(1:0.6)全池泼洒,浓度为0.2~0.3 g/m3、鱼种下塘前用高锰酸钾药浴,15~20g/m3,15~30分钟。 ?8、简述水产动物病害的预防方法。 ?水生动物疾病的预防要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 ?(1)改善生态环境。设计和建筑养殖场时应符合防病要求;采用理化方法改善生态环境;采用生物方法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是试验蛋白质或饲料蛋白质中各个必需氨基酸量与标准蛋白质中相应的各种氨基酸含量之比的几次根。 EAAI=[(a/A100) (b/B 100) …… (j/J 100)]1/n n-代表氨基酸数目;a,b,c……j—试验蛋白质中各个必需氨基酸量;A,B,C……J—标准蛋白质必需氨基酸量。标准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可以鱼、虾体蛋白质或鱼卵蛋白质必需氨基酸作为标准量。 2、蛋白质互补作用:各种饲料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配比虽然不同,但可将多种饲料合理搭配在一起,使饲料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互相取长补短,相互补偿,使其比值接近鱼、虾需要模式,以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亦可称为氨基酸互补作用。 3、氮平衡:所谓氮的平衡是动物所摄取的蛋白质的氮量与在粪和尿中排出的氮量之差。可用下式表示B=I-(F+U) 式中B—氮的平衡;I--摄入的氮量;F—粪中排出的氮量;U—尿中排出的氮量; 4、饲料系数=饲料消耗量 / 增重量×100% 饲料系数越低,说明该饲料转化率提高,该饲料使用效果越好。 5、必需脂肪酸(EAA):是指那些为鱼虾类生长所必需,但鱼体本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满足其正常生理需要,必须由饲料直接提供的脂肪酸。 6、摄食率:单位时间(常指一昼夜)单位体重的鱼体的摄食量 7、特定生长率(SGR):反应单位时间鱼体生长速率的指标。SGR=(ln wt-ln w0)/t 9、抗营养因子:指的是食品或饲料中对人和动物的生长及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植物蛋白源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单宁酸、植酸、非淀粉性多糖、棉酚、皂甙、环丙烯脂肪酸、抗维生素、脂肪氧化酶等. 10、脂肪肝: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脂肪异常大量地在肝脏内蓄积,使肝脏不能发挥正常功能的病症。 11、标准代谢:一尾不受惊动的鱼虾于静水中在肠胃内食物刚被吸收完时所产生的最低强度的热能,是鱼虾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的消耗。 12、净能(NE):代谢能(ME)减去摄食后的体增热(HI)量,即NE=ME-HI。是完全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能量。 13、体增量:动物摄食后体产热的增加量。 17、高密度脂蛋白(HDL):存在于血浆中的与脂肪转移运输有关的脂蛋白,功能是将肝外胆固醇转运至肝脏,由于其密度很高,所以称为高密度脂蛋白。 18、低密度脂蛋白(LDL):存在于血浆中的与脂肪转移运输有关的脂蛋白,功能是将肝内胆固醇转运出去,其密度很低,故称为低密度脂蛋白。 19、氮能比:指1kg饲料的总热能值与其粗蛋白质含量(%)的比值。C/P=1磅饲料中所含的总能(kJ)/饲料中粗蛋白质的含量(%),后来也写作C/P=1kg饲料中所含的总能(kJ)/1kg 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g) 20、载体:指用于承载微量添加剂活性组分,并改变其物理性状,保证添加剂成分能够均匀的分布到饲料中去的可饲物料,常用作载体的有玉米,麸皮,小麦粉,大豆粉,机榨油粕,脱脂米糠和稻壳等。 21、稀释剂:指掺入到一种或多种微量添加剂中起稀释作用的物质,可做稀释剂的原料有,脱脂玉米粉,葡萄糖,磷酸二钙,石灰石粉,高岭土,沸石,蛎壳粉,食盐,硫酸钠,次麦粉等。 二、问答 1、水产饲料未来研究的热点问题 (1)规范水产动物营养研究的方法与操作规程,统一研究方法,规范实验设计。 (2)完善主要养殖对象的营养需求量。

寄生虫复习题及答案精编版

人体寄生虫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生活史感染阶段带虫者 伴随免疫夜现周期性生物源性蠕虫疟疾复发生物性传播 二、填空题 1、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包括、、、。 2、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为、、。 3、寄生虫病的传染源有、、。 4、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为、、。 5、常见蠕虫卵的形态结构,有波浪状蛋白质膜的是,外形两侧不对称的是,最小的是,最大的是。 6、写出下列寄生虫的寄生部位:蛔虫,钩虫,蛲虫,丝虫,肝吸虫,姜片虫,日本血吸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疟原虫和。 7、写出下列寄生虫的感染阶段:蛔虫,钩虫,蛲虫,丝虫,肝吸虫,姜片虫,日本血吸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疟原虫。 8、取痰液检查的寄生虫病有、、。 9、可致肝、肺、脑同时损害的寄生虫有、、、。10、填中间宿主。肝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有、,卫氏肺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姜片虫的中间宿主。 11、典型疟疾发作的三步曲是、、。 12、人体寄生虫学内容包括、、。 13、建国初期的五大寄生虫病,在长江以北流行是。 14、线虫的发育过程中有、、三个阶段。 15、蛔虫对人体最严重的危害在于成虫有乱窜、钻孔的习性,由此引起,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钩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丝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16、蛔虫病常用的实验诊断方法是。饱和盐水漂浮法主要用于的检查。 17、送检标本需注意保温的原虫有与,需在晚间采集血液标本检查的寄生虫是。 18、能以引起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是、、。 19、猪带绦虫感染人体的方式有、、。 20、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的主要危害是,其方式有与。 三、单项选择题 1、联合国倡议重点防治的6种热带病中除麻风病外,5种是寄生虫病,它们是: A、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丝虫病、利什曼原虫病 B、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原虫病、锥虫病 C、疟疾、钩虫病、丝虫病、蛲虫病、蛔虫病 D、血吸虫病、钩虫病、蛔虫病、痢疾阿米巴病 2、人体寄生虫学的范畴不包括: A、医学原虫学 B、医学蠕虫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共8分,每小题2分) ?继发性感染:已遭受病原感染的个体再次遭到不同病原的侵袭。 ?原发性感染:指病原体直接浸入健康鱼体而引起的鱼病。 ?再感染:第一次患某种疾病痊愈后,第二次又患同样的疾病。 ?重复感染:第一次患某种疾病后,一般症状已消失,但仍遗留有病原体,机体和病原体间保持着暂时的平衡,当新的同种病原体入侵后,平衡被破坏,就会重新发病。 ?拮抗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共同使用时,其作用因相互抵消或减弱,称拮抗作用。 ?充血:机体的某一区域(组织或器官)的含血量超过正常的现象。 ?栓塞:在正常状况下并不存在于血液中的某些物质或小块,随血流而被带到较小的血管中,引起管腔阻塞的过程。 ?炎症:机体遭受有害刺激(如微生物、寄生虫、理化因子等)后所产生的防卫性反应,其作用为清除入侵体内的有害刺激物。 ?水肿:组织间隙大量液体的积储。 ?萎缩:物质代谢发生改变,使组织或器官的体积较正常缩小的过程。 ?湖靛:池中微囊藻(主要是铜绿微囊藻及水花微囊藻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层翠绿色的水花。 ?泛池是因为池塘水体中溶解氧降低到不能满足鱼类生理上最低需要时,造成鱼类呼吸困难,窒息死亡。?二、填空题(共17分,每空0.5分) ?1、根据症状区分,草鱼出血病有(肠炎型、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三种类型。 ?2、贝类的血液一般无色,如扇贝、牡蛎、文蛤等,是因为其血液含(血蓝蛋白)。 ?3、有些种类血液是红色的,如泥蚶,魁蚶等,是因为其血液中含(血红蛋白)。 ?4、锥体虫寄生在鱼的(血液)里,通过(水蛭)传播。 ?5、病原对宿主的危害主要有(夺取营养、机械损伤、分泌有害物质)三个方面。 ?6、药物的剂量必须达到(最小有效剂量)才能产生效应,但是超过(最大剂量)又会引起中毒。 ?7、敌百虫在碱性条件下迅速降解为(敌敌畏),其毒性增强近10倍,它是一种胆碱脂酶抑制剂。 ?8、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典型症状是(烂鳃和开天窗)。 ?9、白头白嘴病主要危害鱼的(苗种)阶段。 ?10、漂白粉是一种混合物,它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11、病毒进入机体的途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水平感染)与(垂直感染)。 ?12、发现鱼浮头的急救办法有(加注新水、开机增氧机、泼洒增氧药物)等。 ?13、鱼苗转塘时,两水体的温差不超过±(2)℃,鱼种转塘时,两水体的温差不超过±(5)℃。 ?14、在复口吸虫的生活史中,(螺类)为第一中间宿主,(鱼类)为第二中间宿主,鸥鸟为终末宿主。?15、病鱼“跑马”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适口饵料)(池塘漏水)(车轮虫寄生)。 ?16、竖鳞病的主要症状为(全身鳞片竖立),主要危害(鲤鱼、金鱼)。 ?17、疾病发生与(环境)、病原体与鱼类的体质有关。 ?18、大黄使用前用(氨水)浸泡12小时,目的是使蒽琨衍生物游离出来。 ?19、鲢碘泡虫主要寄生在白鲢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20、烂鳃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病鱼鳃丝(溃烂),常粘有污泥。患严重烂鳃病的病鱼,鳃盖内表皮中间部分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病灶区,这个病灶区俗称(开天窗)。 ?21、水产动物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可大致分为(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 ?22、九江头槽绦虫生活史需经(卵)、(钩球蚴)、(原尾蚴)、(裂头蚴)才能发育为成虫。 ?23、九江头槽绦虫的中间寄主是(剑水蚤)。九江头槽绦虫寄生在鱼体的(肠道)部位。 ?24、清塘时经常使用的两种药物有(生石灰)和(漂白粉),其中(生石灰)还具有增加肥效和调节pH的作用。?25、疾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发展期)三个时期。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 ):是试验蛋白质或饲料蛋白质中各个必需氨基酸量与标准蛋白质中相应的各种氨基酸含量之比的几次根。 EAAI=[(a/A 100)(b/B 100)……(j/J 100)]1/n n-代表氨基酸数目;a,b,c……j —验蛋白质中各个必需氨基酸量;A,B,C……J —标准蛋白质 必需氨基酸量。标准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可以鱼、虾体蛋白质或鱼卵蛋白质必需氨基酸作为标准量。 2、蛋白质互补作用:各种饲料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配比虽然不同,但可将多种饲料合理搭配在一起,使饲料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互相取长补短,相互补偿,使其比值接近鱼、虾需要模式,以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亦可称为氨基酸互补作用。 3、氮平衡:所谓氮的平衡是动物所摄取的蛋白质的氮量与在粪和尿中排出的氮量之差。可用下式表示B=I-(F+U)式中B—氮的平衡;I--摄入的氮量;F—粪中排出的氮量;U—尿中排出的氮量; 4、饲料系数二饲料消耗量/增重量X100%饲料系数越低,说明该饲料转化率提高,该饲料使用效果越好。 5、必需脂肪酸(EAA ):是指那些为鱼虾类生长所必需,但鱼体本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满足其正常生理需要,必须由饲料直接提供的脂肪酸。 6、摄食率:单位时间(常指一昼夜)单位体重的鱼体的摄食量 7、特定生长率(SGR):反应单位时间鱼体生长速率的指标。SGR= (In wt-ln w0)/t 9、抗营养因子:指的是食品或饲料中对人和动物的生长及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植物蛋白源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单宁酸、植酸、非淀粉性多糖、棉酚、皂甙、环丙烯脂肪酸、抗维生素、脂肪氧化酶等? 10、脂肪肝: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脂肪异常大量地在肝脏内蓄积,使肝脏不能发挥正常功能的病症。 11、标准代谢:一尾不受惊动的鱼虾于静水中在肠胃内食物刚被吸收完时所产生的最低强度的热能,是鱼虾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的消耗。 12、净能(NE):代谢能(ME)减去摄食后的体增热(HI)量,即NE=ME-HI。是完全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能量。 13、体增量:动物摄食后体产热的增加量。 17、高密度脂蛋白(HDL ):存在于血浆中的与脂肪转移运输有关的脂蛋白,功能是将肝外胆固醇转运至肝脏,由于其密度很高,所以称为高密度脂蛋白。 18、低密度脂蛋白(LDL ):存在于血浆中的与脂肪转移运输有关的脂蛋白,功能是将肝内胆固醇转运出去,其密度很低,故称为低密度脂蛋白。 19、氮能比:指1kg饲料的总热能值与其粗蛋白质含量(%)的比值。C/P=1磅饲料中所含的总能(kJ)/饲料中粗蛋白质的含量(% ),后来也写作C/P=1kg饲料中所含的总能(kJ)/1kg 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g) 20、载体:指用于承载微量添加剂活性组分,并改变其物理性状,保证添加剂成分能够均匀的分布到饲料中去的可饲物料,常用作载体的有玉米,麸皮,小麦粉,大豆粉,机榨油粕,脱脂米糠和稻壳等。 21、稀释剂:指掺入到一种或多种微量添加剂中起稀释作用的物质,可做稀释剂的原料有,脱脂玉米粉,葡萄糖,磷酸二钙,石灰石粉,高岭土,沸石,蛎壳粉,食盐,硫酸钠,次麦粉等。 二、问答 1、水产饲料未来研究的热点问题? (1)规范水产动物营养研究的方法与操作规程,统一研究方法,规范实验设计。 (2)完善主要养殖对象的营养需求量。 (3)营养代谢和调控的深入研究,蛋白质,脂肪酸和糖类在水产动物体内的分解和合成代谢 途径,以及与营养水平的关系等。

水处理生物学课后题参考答案

《水处理生物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 "水处理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水处理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与水中的污染物迁移、分解及转化过程密切相关的微生物、微型水生动物和水生/湿生植物,特别是应用于水处理工程实践的生物种类。细菌等原核微生物在水处理工程中通常起着关键的作用,是水处理生物学研究的重点。 2 水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类有哪些? 水中的主要微生物分为非细胞生物(病毒)和细胞生物两种类型。在细胞生物中又分为古菌、原核生物(如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又可细分为藻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等)、原生动物(分为肉足类、鞭毛类、纤毛类)、微型后生动物。 3 微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为什么? 微生物除了具有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低等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种类多。 (2)分布广。微生物个体小而轻,可随着灰尘四处飞扬,因此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和空气等自然环境中。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所以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很多。 (3)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在几十分钟内可繁殖一代,即由一个分裂为两个。如果条件适宜,经过10h就可繁殖为数亿个。 (4)易变异。这一特点使微生物较能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1 细菌的大小一般是用什么单位测量的? 细菌的大小一般只有几个μm,故一般用μm测量。 2 以形状来分,细菌可分为哪几类? 细菌的形态大致上可分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弧菌及螺菌)3种,仅少数为其他形状,如丝状、三角形、方形和圆盘形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是细菌的基本形态。自然界中,以杆菌最为常见,球菌次之,螺旋菌最少。 4 什么是革兰氏染色?其原理和关键是什么?它有何意义? 1884年丹麦病理学家Hans Christian Gram提出了一个经验染色法,用于细菌的形态观察和分类。其操作过程是: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然后酒精脱色,最后用蕃红或沙黄复染。这就是最常采用的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一般解释为:通过初染和媒染后,在细菌细胞的细胞壁及膜上结合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分子交联度较紧密,故在酒精脱色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发生明显收缩。再加上它不含脂类,酒精处理也不能在胞壁上溶出大的空洞或缝隙,因此,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仍阻留在细胞壁内,使其呈现出蓝紫色。与此相反,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肽聚糖位于内层且含量低和交联松散,与酒精反应后其肽聚糖不易收缩,加上它的脂类含量高且位于外层,所以酒精作用时细胞壁上就会出现较大的空洞或缝隙,这样,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就很易被溶出细胞壁,脱去了原来初染的颜色。当蕃红或沙黄复染时,细胞就会带上复染染料的红色。 酒精脱色是革兰氏染色的关键环节。脱色不足,阴性菌被误染成阳性菌;脱色过度,阳性菌可误染为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的意义在于鉴别细菌,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5 简述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又称细胞质膜、质膜或内膜,是一层紧贴着细胞壁而包围着细胞质的薄膜,其化学组成主要是蛋白质、脂类和少量糖类。 整体细胞膜的结构,目前大家比较公认的是"镶嵌模型",其要点是:①磷脂双分子层组成膜的基本骨架。②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以多种方式不断运动,因而膜具有流动性。③膜蛋白以不同方式分布于膜的两侧或磷脂层中。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为:①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物质(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和交换。②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③合成细胞壁组分和荚膜的场所。④进行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⑤许多代谢酶和运输酶以及电子呼吸链组成的所在地。⑥鞭毛的着生和生长点。 7 什么是菌落? 将单个或少量同种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层)时,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如温度、光照等),该细胞会迅速生长繁殖,形成许多细胞聚集在一起且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合体,称之为菌落。准确地讲,菌落就是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特征的子细胞团。 8 什么叫菌胶团?菌胶团在污水生物处理中有何特殊意义? 当荚膜物质融合成一团块,内含许多细菌时,称为菌胶团。菌胶团是活性污泥中细菌的主要存在形式,有较强的吸附和氧化有机物的能力,在污水生物处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说,处理生活污水的活性污泥,其性能的好坏,主要根据所含菌胶团多少、大小及结构的紧密程度来定。 9 简述放线菌的特点与菌落特征。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它的细胞结构 1 / 7

鱼类疾病学-补充

第六章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第一节概述 一、病毒: ①只具备一种核酸,即RNA or DNA ; ②个体微小(比细菌小),一般30~300nm; ③病毒的增殖-----靠复制繁殖; ④不能用培养基培养,只能在活细胞中生长增殖,并 只有一种细胞-----敏感细胞。 ~(Virus)是一类体积微小、能通过滤菌器,含一种类型核酸(RNA or DNA ),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 一般用纳米(nm)测量其大小,电镜放大观察。 病毒颗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核酸在中心部分,形成病毒核心,外面包围的蛋白质称为衣壳,------核酸与衣壳组成核衣壳。 最简单的病毒是裸露的核衣壳;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囊膜。 对水产动物造成的危害很大,不少是口岸检疫对象。由于病毒寄生在寄主的细胞内,---目前主要是预防! 二、病毒的鉴定: 1、用5-氟脱氧尿苷鉴别出核酸是DNA 还是RNA . * 如出血病病毒--- RNA病毒群. ——取病料(灶)-----用敏感细胞培养 ---加入5-氟脱氧尿苷---此物质对有DNA抑制作用,---这样即可鉴定: 如果是DNA ,则细胞就会死亡; 若是RNA ,则细胞照常生长。 2、测定病毒的大小。 ——用Seize(塞氏)漏斗测定病毒粒子的大小,放一过滤膜(50,100,220,300,450),如通过100~220nm 的过滤菌器. *---只能测病毒粒子大小的范围。 **---还可作病毒切片估计和扫描计算。 3、耐乙醚试验: ——有的病毒核酸外有脂质外壳(Evenlope) *乙醚--处理病毒的悬浮液--感染细胞--具保护作用--生长!否则---死亡! 4、耐pH 3 试验: ——病毒在pH3 溶液中处理5~30分钟------接入细胞培养器---细胞死亡;或细胞生长。 5、耐热试验: ——例如---出血病病毒---耐热:60℃保持1小时后,仍能使10%的鱼死亡! *——悬浮液—恒温保持---感染Cell --- 结果:草鱼出血病毒耐热试验—— 41℃处理18h---100%死亡;55℃处理3h---100%死亡;60℃处理1h---1%死亡。 ***水产动物病毒病——传染性疾病! 三、水产动物病毒的种类 ——自从Wolf(1959)分离到第一株鱼类病毒以来,迄今报道的鱼病毒已超过70种。已知水生动物病毒分类属于18个科(表1),在绝大多数动物病毒科中都有分布。 DNA 病毒---7科;RNA 病毒---11科。 *疱疹病毒属、出血病病毒等---耐热, 特征:正二十面体(肾脏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第二节病毒的研究概况 80年代以来,我国水产业迅速发展,并且在农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大农业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粮食、肉类、水产(98年产量3800万t)和禽蛋〗但令人遗憾的是水生动物疾病---尤其是因病毒引起的爆发性流行病明显增多,危害极为严重! ——目前,水产动物病毒病已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以研讨水生动物病毒病为主题、由国际著名专家 倡导并组织的------ “国际低等脊椎动物病毒学术会议”—就每4年召开一次,现在已经召开过4~5次(1989,1998)。 水生动物普遍存在病毒病、细菌病和寄生虫病等。 其中病毒病具有潜伏期长短不一、症状复杂多变、传染性强、导致死亡率高的特点,并且病原个体小,浸染动物后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因而抗菌素对病毒的作用小或无;而化学药物在杀灭病毒前,又可能使宿主动物受损或致死。 可见病毒是危害非常严重的一类病原。 一、鱼类病毒病 1、重要病毒的种类及形态特征(见表2) 始于70年代后期对草鱼出血病病原的分离研究。 近十年来,又发现和分离到新的鱼类病毒。 2、草鱼出血病与呼肠孤病毒 是草鱼种苗阶段危害性大、流行普遍的疾病,也是我国最早发现和研究得最多的鱼类病毒病。-----近年对其分子生物学、干扰素等有较多研究报道……。 除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外,草鱼还有其它病毒分离株(或不同病毒)。如: 1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大纲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一、考试说明 1、参考教材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李爱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 2、题型及分数比例 选择题20%;填空题20%;是非题10%;简答题25%;论述、计算题25% 二、考试内容 要求掌握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配合饲料的设计与加工,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特点,主要内容: 1 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 蛋白质(氨基酸)的生理功能;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蛋白质、氨基酸的代谢与氮平衡;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定方法;必需氨基酸、氨基酸平衡、限制性氨基酸、蛋白质互补作用;必需氨基酸的确定方法 2 脂肪营养 脂肪生理功能;脂肪的消化吸收代谢;必需脂肪酸的概念、种类与生物学功能;脂肪的氧化及其危害 3 碳水化合物营养 碳水化合物生理功能;鱼虾的糖类代谢及对糖类的利用;糖类的消化吸收代谢4 能量营养 能量评定体系;能量代谢与测定 5 维生素 维生素的种类及主要生理功能 6 矿物质 矿物质的种类及主要生理功能;影响矿物质吸收利用的因素 7 营养物质间的相互关系 8 鱼虾营养试验的研究方法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试验饲料;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维生素需要的

研究;试验结果的处理与计算 9 鱼虾类的摄食与消化吸收 鱼虾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酶;消化吸收的途径与机制;影响消化率的因素10 饲料原料 饲料原料的分类;主要植物蛋白质饲料的营养特点及抗营养因子;鱼粉的加工与营养特点;能量饲料的营养特点 11 添加剂 添加剂、载体、稀释剂的概念与种类;添加剂的主要种类及作用;水产动物对晶体氨基酸的利用;加工使用维生素添加剂的注意事项;矿物质、维生素添加剂的设计 12 饲料配方设计与加工 配合饲料的定义与种类;饲料配方设计的原则;试差法和方块法进行配方设计的基本步骤;饲料加工的工艺流程与主要工序 13 配合饲料的质量管理与评价定 饲料质量包含的内容;影响饲料质量的因素;化学分析评定法的主要内容;生产性评定法的主要内容 14 投饲技术 影响投饲率的因素;投饲方法;“四定”;“三看” 14 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特点 15 消化试验、代谢试验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资环)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资环) 一、名词解释 1.养殖和增殖 养殖:指将鱼放入水体中并加以适当管理,使其生长、繁殖,长大上市。 增殖:指对水体中原有渔业资源的繁殖和保护,使其形成渔业产量。 2.仔鱼和稚鱼 仔鱼:指刚从卵膜孵出,卵黄囊较大,眼无色素,身体具鳍褶的鱼苗。 稚鱼:指鳍褶完全消失,体侧开始出现鳞片至全身被鳞的鱼苗。 3.鱼苗和鱼种 鱼苗:系指孵化脱膜后的仔鱼和稚鱼的统称; 鱼种:指供池塘、水库、河沟等水体放养,以养成食用鱼的幼鱼。 4.鱼苗培育和鱼种培育 鱼苗培育:指将鱼苗经15~20d的饲养,培育成全长3cm左右的稚鱼。 鱼种培育:指将夏花分塘继续饲养2~5个月,使其长成全长10~20cm的幼鱼。 5.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 个体绝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繁殖季节前卵巢中所怀的成熟卵粒数。 个体相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一个生殖季节中,单位体重或单位体长所具有的平均怀卵量。 6.增养殖水域和水域环境 增养殖水域:指所有适宜水生经济动植物生长、繁殖、索饵、越冬及洄游的水域。 水域环境:指水生经济动物生存所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7.池塘养鱼和网箱养鱼 池塘养鱼:是利用经过整理或人工开挖面积较小的静水水体进行养鱼生产。 网箱养鱼:指在天然水域中设置由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片等材料装配成的一定形状的箱体(称网箱),借助箱内外不断的水交换,维持箱内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利用天然饵料或人工投饵,高密度地培育鱼种或饲养商品鱼的养鱼方式。 8.生态养鱼和综合养鱼 生态养鱼:指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在总结传统渔业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的综合养殖生产模式。 综合养殖:是以养鱼为主,渔、农、牧(或渔、农、牧、果)和农副产品加工综合经营及综合利用的生产形式。 9.合理放养和放养效益 合理放养:指使放养鱼类种群对天然饵料的利用程度尽可能与水体的供饵适应,在能养成商品规格的成鱼或能达到预期规格鱼种的前提下,可以达到最高鱼产量的放养密度。 放养效益:指产出量与放养量的比值。 10.水域生产力和水域鱼产力 水域生产力:指单位水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能生产生物有机质的能力。 水域鱼产力:指自养生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再转化到鱼类的生产能力,是水域内在的产鱼潜力,即水体在不投饵、不施肥,依靠天然饵料(初级或次级生产力),通过逐级营养层次的能量转化,可能提供的最大鱼产量。 11.水生生物资源和渔业资源 水生生物资源:是指以水域、滩涂为主要栖息、生长、繁衍场所的生物物种(生物多样性)资源和它们的生物量(渔业产品)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