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荣智健(7):荣毅仁,荣氏家族的巅峰!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在无锡梅园,这幅对联显示了荣氏家族的处世信条,也是荣毅仁终生信奉的处世哲学。

“荣老的影响是世界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荣毅仁世界性的影响,正是来自于他创建的中信集团。上个世纪80年代初,北京建国门外矗立着一座20多层高的现代化建筑,这正是中信集团最先的的大本营——国际大厦。该建筑外部呈咖啡色,显得十分稳实和凝重,故有“巧克力大厦”之称。



1979年1月,邓小平约见工商界和民主党派人士,希望荣毅仁等能围绕改革开放做一些实际工作,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其他人士向邓小平提出要“摘除资产阶段帽子”时,荣毅仁却提出了吸资兴办实业的建议,并获得邓小平的首肯。一个月后,荣毅仁向中央提出了《建议设立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的一些初步意见》。当年6月,经邓小平亲自倡导和批准,成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CITIC或中信公司),10月4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2004年2月更名为中信集团)正式成立,荣毅仁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曾在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时名噪一时的“红色资本家”“荣老板”,再度发挥专长,直接踏入改革开放第一线。

坊间传说,邓小平以三顾茅庐之礼数,聘请荣毅仁来当首任总裁,不久,荣毅仁以他独有的弹性和大胆的才能,将公司经营发挥到所向无敌的地步。为了实现国家全力吸引外资的日标,荣毅仁不遗余力地欢迎世界级知名人士加入中信的经营行列,其中更聘请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作为公司顾问,一时成为美谈。

根据《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章程》及有关补充规定,该公司经营的业务范围主要是:(1)吸收国外和港澳地区的信扎存款、信托投资和商业信货。(2)在国外发行债券、股票。(3)利用外资在同内组办中外合资企业、合作企业。(4)接受国内用户委托,引进先进技术、设备。(5)在国外投资或与外商合作办企业,开拓海外资源。(6)发展租赁业务,引进技术设备,促进我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7)经营房地产业务。(8)提供经济、法律、技术等咨询服务。

同深圳特区一样,中信成了金融领域的“特别窗口”。1950年代因公私合营而名噪一时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再度开风气之先,步入新时代。荣毅仁的特殊身世、遍及世界各地的亲属和天赋的商业智慧,对帮助当年的中国打开经济之门意义非凡。

据荣智健回忆,当年创办中信的2000万元启动资金还是王军(王震之子)借来的。加上荣毅仁借给公司的1000万元个人存款,中信创立之初可调用的资金仅3000万元。到1984年,国家投入

中信的资本总值为1亿元,此后再无现金投入。

荣毅仁没有辜负历史的重托,这位20世纪30年代即投身民族工业的“荣老板”,独树一帜,创业伊始即大刀阔斧地开辟出一条令当时许多人费解的创业之路,公司成立第一年,就接待了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达4千多人次,国内前来洽谈业务的也有3千多人次,在引进外资、技术、设备方面闯出一条新路来。

首先是发行海外债券。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22项重点工程中的大项目--江苏仪征化纤工程,因投资不足准备下马。中国急需化纤产品,此项目下马损失难以预料,纺织部找到中信公司寻求帮助,中信公司经慎重研究,提出了向海外发行债券的办法。1981年2月中信公司成功地在日本发行了100亿日元的债券。这次集资创举被称为“仪征模式”。今天各种企业债券,国库券纷纷上市,人们对此已习以为常,而当时中信的这一举动,一度引起过争议,习惯于“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封闭式思维的人们,对此确实难以理解,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的人,也不赞同债券利率高于一般政府贷款和进出口贷款,说中信干了一件赔钱买卖。但事实终究胜于雄辩,现在江南仪征化纤厂以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之一的突出效益,证明了中信的选择是正确的。

随着仪征模式的成功,在海外发行债券之举陆续为各企业所效仿。中信公司本身,在以后数年间先后在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香港等地发行了多次不同币种的债券。仅1984年一年就在海外成功地发行四次债券:第一次是1月份在日本发行300亿日元公募债券;第二次是8月份在香港发行3亿港币公募债券;第三次是9月份在联邦德国发行1亿5000万西德马克的公募债券;第三次是12月份在日本发行了1亿美元债券。发行时机和发行条件都很好。

1990年12月,上海黄浦江畔敲响了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开张的铜锣,被视为“资本主义”产的股票引进了中国,作为现代社会“朝阳无烟囱业”的证券业在中国蓬勃展开。从现在看,当时中信发行海外债券,是改革开放中第一次“吃螃蟹”的举动。

在对外发行债券的同时,中信公司大胆地开拓租赁业务。1981年,中信与北京机电公司、日本一家公司共同筹建租赁公司,为北京市的“北京”和“首都”两家出租汽车公司从日本租赁汽车各二百辆,中信公司帮助出租车公司解决外汇问题,汽车公司则付人民币。尽管这一计划初提出时被一些人指责为变相进口,但在不到两年时间,两家出租汽车所租赁来的汽车就赚回了所付的全部资金。自此以后,租赁业务在中信大张其帜,甚至发展成为一大系统。该系统包括:中国租赁

有限公司,与外资合作经营的中国东方租凭有限公司,中信实业银行的租凭部等。

荣毅仁主持的中信公司与海外建立起广泛的联系,至1986年底,在香港、日本、美国、西欧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了业务往来,与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公司还先后投资兴建了140多个企业,其中40个是中外合资企业。此外,在经营外汇银行、国内外租赁、房地产业、咨询服务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1992年12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荣毅仁在中信迎新招待会上说:“中信‘八五‘期间总资产要达600亿元,‘九五‘期间达1200亿元。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今年以来,中信公司的业务有了新的发展,不久前,中信与浙江、宁波签订协议,共同开发宁波大榭岛,准备将这个30平方公里的岛屿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深水港和出口加工区。中信香港集团大举投资上海的电力、运输、市政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中信的外贸、金融、咨询服务等也取得稳步发展。”

中信公司冲破当时计划体制的束缚,率先向国外发行债券,开展国际经济咨询、国际租赁、房地产商品化,在与人合资购买外国卫星并争取到中国发射,收购香港银行和公用事业的股权等方面也都敢为人先,在当时的确是很不容易的。

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召开,在这次会议上荣毅仁被选为国家副主席。荣毅仁说:“无论是国家制度上,还是国家惯例上,我都不适宜在中信的工作了。”他把“中信”的指挥棒交给了他的助手魏鸣一和王军。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表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信模式”是无法复制的,“这是特殊的政策环境和制度背景下的产物。”

1986年,美国著名大型经济杂志《幸福》公布了其组织专家评选出来的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的名单,荣毅仁赫然榜上有名,他因此成为新中国成立近40年来,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人。

2000年荣毅仁及其家族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1位。其个人及其家族财产为19亿美元。

荣毅仁191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与杨鉴清结婚,生有一子四女。抗日战争结束,荣毅仁接掌家族在无锡的面粉厂,又先后任上海合丰企业董事长,上海三新银行董事长。1954年,荣毅仁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这一举动为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一位对荣家颇有研究但不愿意

透露姓名的学者的看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私合营被作为对民族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条有效途径,在上海,荣氏对这一行动给予了最积极的配合。他们之所以能一直这么富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很好地处理跟政府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了毛泽东主席关于工商业者要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掌握自己命运等一系列讲话后,想到一个在当时来说既重要又敏感的问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但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运动,阶级关系有了调整,这个对抗性矛盾是否可以转化成为非对抗性矛盾呢?1956年,在全国人大的一次小型会议上,荣毅仁向毛泽东当面提出这个问题。他希望马列主义学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能够多多在理论上给他以指导和帮助。毛泽东回应说:“你这人倒蛮会用脑子、提问题的。”半年后,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



1956年1月10日,毛泽东在上海市长陈毅(右三)陪同下,视察上海公私合营申新九厂,和荣毅仁交谈。(人民网)

1957年,荣毅仁首次出任政府要职。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以老市长身份,为荣毅仁助选上海副市长,“因为他既爱国又有本领,应当选为国家领导人”。1958年,荣毅仁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时任纺织工业部政策研究室主任的陈锦华后来回忆说,荣毅仁在“文革”时遭遇到一些冲击。荣毅仁的性格有时也如刀锋一般,只是运用得巧妙。他说:“我并没有因为自己是资产阶级而不敢讲话。”

周恩来曾要求,荣毅仁你们一定要保护好,他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在国际国内都有影响,一定要保护好。

即使是荣毅仁自己,也曾公开承认,其所经历两个阶段的区别:在解放前,算个大的民族资本家。从父辈1900年办厂创业,到1949年,50年艰苦奋斗与认真经营,才搞起20家企业,这在解放前已经是了不起了;自1979年担任中信集团董事长以后,仅9年时间,共投资、合资搞了209家企业。

“荣毅仁先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实业家。”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平新乔教授表示,信托业是整个国家金融业的基础,中信集团的创建无疑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为改革开放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荣毅仁,一个天赋异禀的传统商人,敦厚、弘毅、聪慧,并敢于冒险,其商业才华在上个世纪的本土华商中独占鳌头,他汲取了传统中国商人的文化精髓,晋商的敦和诚信之气、徽商的敏学结仕之风都在他身上得以圆融。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荣毅仁和他的家族以及由他延续并发展的庞大商业帝国,成为

中国近百年来一个独一无二的传奇,荣毅仁更是浓缩了一个时代的传统商业巨人。

荣毅仁,一个和政治风云密切到不可分割的纵横型企业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世界伟人都曾力挺、赞赏、夸耀与推荐过他,是红色资本家,也是红色政治家,身份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戏剧变幻。即便撇开荣毅仁爱国爱党的个人情结,撇开他作为一个政治家为全社会作出的贡献,你也不得不承认他企业公关的超人本领。

2005年10月26日20时31分,荣毅仁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这个百年家族的传奇人物,走完了他完满的一生,像一页华章轻轻敲下最后一个休止符,旋律在一个秋天戛然而止。

荣毅仁,荣氏家族的巅峰!民族企业家的一个巅峰!他的身上浓缩了中华民族一个世纪间寻求民族尊严的浮沉,也浓缩了中国传统商业时代凝结成的最优秀的商业灵魂。你可以从技术上超越他,从金钱上超越他,但我们至今还没看到有人能从精神上跨越这座伟岸的山峰。

欢迎与globrand(全球品牌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韦桂华,江苏森达集团副总经理、企业策划部总经理。中国品牌营销实战专家,品牌评剖第一人,美国哈佛《突破》杂志、经理日报、全球品牌网专栏作者,著有《最后的商战》、《品牌胜典》等。电话:0515-******* E-mail:guihuaw@https://www.360docs.net/doc/4114911455.html,(与我联系时,请说明您是在“全球品牌网”看到这篇文章的。) 进入韦桂华专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