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化学计算方法之二

岩石化学计算方法之二
岩石化学计算方法之二

岩石化学计算方法之二

——尼格里“数”法

(一)原理及数值计算

尼格里认为:绝大部分的岩石化学特征主要是由

(Fe 2O 3+FeO+MgO+MnO )、Al 2O 3、CaO 和(Na 2O+K 2O )及SiO 2这五组氧化物的含量及其间的比例关系来体现的。由于在硅酸盐类岩石中SiO 2的含量常较其它四组成分大得多,不便一起表示。因此他首先将前四组的含量做为说明岩石化学特征的四个主要指标,又因这些成分在岩石中彼此组合成造岩矿物是以分子数量(或原子数量)的关系配置的,故对其数量亦采用分子数,而非重量数。对SiO 2的含量则另一数值q z 表达。此外对其它次要组分及各组分之间的其它关系,则用另一些次要数值来表达。

综上所述,尼格里“数”法的主要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如下:

100al ?∑

=Al Al'—代表岩石中Al 2O 3的分子数;

Σ—代表Al'+Fm'+C+AlK'分子数的和(见下述)

100f m ?∑

'=m F Fm'=FeO'+MgO+MnO (分子数)

FeO'=FeO+2×Fe 2O 3 (分子数)

式中Fe 2O 3 之所以乘2,是因为一个Fe 2O 3 分子近似等于2个FeO 的分子数,其误差不超过10%,即Fe 2O 3=2FeO+O ,以144克分子的FeO 代替,166克分子的Fe 2O 3仅接近损失10%。

100?∑

'=C C C'=CaO 的分子数。

100alk ?∑

'=k Al AlK'=Na 2O+K 2O 的分子数和。

计算中对各种微量组分,均按其通常类质同象代替关系处理如下: Cr 2O 3并入Al 2O 3中;

NiO 、CoO 并入FeO 中;

BaO 、SrO 并入CaO 中;

LiO 并入K 2O+NaO 中;

次要的补充数值有:

S i=100?∑

Si (式中分子均为分子数, 表示SiO 2与Σ的百分比例。

1002?∑

=TiO ti

表示TiO 2与Σ的百分比例。

1002?∑

=S O P P 表示P 2O S 与Σ的百分比例。

100h 2?∑

=O H 表示H 2O 与Σ的百分比例。

1002?∑

=ZrO Zr 表示ZrO 2与Σ的百分比例。

MgO

MnO FeO O Fe O M Mg +++=322g 用以说明镁在铁镁组分中的比例。

MgO

MnO FeO O Fe O F O +++=32322e 2 用以说明Fe 2O 3在铁镁组分中的比例。

O

N O K O K K 222a += 用以说明K 2O 在Al'K 中的比例。

)(t c alk al +-=

用以说明氧化铝的饱和程度,即指在同全部的K 、Na 、Ca 组成长石后,Al 2O 3剩余的情况。

由于在钾长石(KAlSi 3O 8)中,K 2O :Al 2O 3=1:1,钠长石(NaAlSi 3O 8)中,Na 2O :Al 2O 3=1:1,钙长石(CaAl 2Si 2O 8)中,CaO :Al 2O 3=1:1,故参加到碱性长石和钙长石的Al 2O 3分子数等于K 2O+Na 2O+CaO 的分子数的和。t 值有正有负。当t 为负值时,则表示铝不能供全部的K 、Na 、Ca 组成长石,岩石属正常或硷过饱和类型。

用以说明岩石SiO 2饱和特征的石英系数—qz 的计算公式为:

qZ=si-si' (1)

式中si 为岩石中SiO 2分子总数与Σ的百分比,即:

100i 2?∑

=O S Si Si'—为清耗在各种硅酸盐矿物中的SiO 2分子数。

(1)式表明岩石的石英数等于硅的总数减去同各种氧化物结合的最大硅数之差,qz 的计算视t 值的情况而定。即当t 为负值时(c alk al +?),即在正常系列岩石中,qz 值的计算公式为:

qz=Si-(100+4alk ) (2)

公式推导如下:

因为在正常系列的岩石中,全部的Al 2O 3都参加到碱性长石和钙碱长石中,且暗色矿物中有剩余的Ca 。此时,同各种氧化物结合的最大的硅量为:

Si'=alkSi+Ca'Si+Ca"Si+fmSi (3)

式中:alkSi —与K 、Na 化合的最大Si 量。从KAlSi 3O 8及NaAlSi 3O 8中知:每一K 2O 或Na 2O 分子需要6个SiO 2分子(分子式中原子比为1:3,而分子比则为1:6),故alkSi=6alk 。

Ca'Si —指消耗于钙长石中的最大Si 量。从CaAl 2Si 2O 8中知:每一CaO 分子需要2个SiO 2满足,故Ca'Si 在正常系列岩石中,由组成碱性长石后剩下的Al 2O 3分子数来定,Ca'=al-alk 。

而Ca'Si=2(al-alk )

Ca"Si —指与组成长石后剩余的参加到暗色矿物中去的CaO 分子相结合的SiO 2分子数。从饱和矿物单斜辉石分子式Ca (Mg ·Fe )Si 2O 4知:每一个CaO 分子必须同一个SiO 2分子相结合,单斜辉石Ca (Mg ·Fe )Si 2O 4可写成CaO ·SiO 2+(Mg ·Fe )O ·SiO 2,其中2个SiO 2分子分别同CaO 和(Mg ·Fe )O 各结合一个。

在正常系列中:Ca"=C-(al-alk )

fmSi —与镁铁结合的最大硅酸,饱和的硅酸盐如: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每一个MgO 、FeO 分子需要一个SiO 2分子来满足则:fmSi=fm

(3)式代入(1)式:

qz=Si-Si'

q z =Si-(alkSi+Ca'Si+Ca"Si+fmSi )

=Si-{6alk-2(al-alk)+[C-(al-alk)]+fm}

=Si-[6alk+2al-2alk+C-al+alk+fm]

=Si-(al+C+alk+fm+4alk)

∵al+C+alk+fm=100

故q z=Si-(100+4alk)

对于铝过饱和类型的岩石,Al2O3的分配和矿物组成有(1)al<50,(2)al>50这两种不同的情况,现分述如下:

(一)当al<50时,

∵al+alk+C+fm=100

则在al<50时,alk+C+fm必>50

故al

在此情况下,Al的分配和岩石中矿物组成的情况是:

1、全部的K、Na都组成碱性长石,消耗的Al量为1:1,因为在碱性长石中Al2O3:K2O(或Na2O)=1:1。

2、全部的Ca都组成钙长石,消耗的Al量为1:1,因为在钙长石中Al2O3:CaO=1:1

3、在组成长石后剩余的Al同部分fm组成堇青石类矿物(因为al

4、组成堇青石后剩余的fm则组成不含铝的斜方辉石类矿物。

上述各类矿物所消耗的硅量分别为:

1、消耗在碱性长石的硅量为6alk。因为在碱性长石分子KAlSi3O8或NaAlSi3O8中,K2O或Na2O:SiO2=1:6。

2、消耗在钙长石中的硅量为2C。因为在钙长石分子CaAl2Si2O8中,CaO:SiO2=1:2。

3、消耗于堇青石中的硅量为2.5[al-(alk+C)],因为铝在满足长石类矿物后剩下的铝量为al-(alk+C),而堇青石的的分子构成为MgAl3Si5AlO18,其中

Al2O3:SiO2=1:2.5,故参加堇青石的全部硅量为2.5×[al-(alk+C)]。

4、消耗于斜方辉石中的硅量为fm-[al-(alk+C)]。因为在组成堇青石后剩余的fm量为fm-[al-(alk+C)]。而在斜方辉石分子(Mg·Fe)SiO3中,(Mg·Fe)O:SiO2=1:1,故其消耗的全部硅量等于组成堇青石后剩余的全部fm量,即等于fm-[al-(alk+C)]。

综合上述,则在铝过饱和且al<50时,q E的计算公式如下:

qz=Si-Si'

而Si'=6alk+2C+2.5×[al-(alk+C)]+fm-[al-(alk+C)]

则q z=Si-{6alk+2C+2.5×[al-(alk+C)]+fm-[al-(alk+C)]}

=Si-[6alk+2C+2.5(al-alk-C)+fm-(al-alk-C)

=Si-(6alk+2C+2.5al-2.5alk-2.5C+fm-al+alk+C)

=Si-(4.5alk+0.5C+1.5al+fm)

=Si-[(alk+C+al+fm)+3.5alk-0.5C+0.5al]

=Si-(100+4alk+0.5al-0.5alk-0.5C)

=Si-[100+4alk+0.5(al-alk-C)]

∵al-alk-C=t

则:q z=Si-(100+4alk+0.5t)

(二)当al>50时:

∵alk+C+al+fm=100

则:alk+C+fm必<50

故al>alk+C+fm

在此情况下,岩石中铝的分配及矿物组成的情况是:不仅全部的K、Na、Ca都组成长石,而且全部的fm也都同Al组成含Al的堇青石类矿物,最后Al仍有剩余。对剩余的Al则将与硅结合成硅线石型矿物。各类矿物所消耗的铝和硅的量如下:

1、碱性长石:消耗同alk等量的铝和6alk的硅。

2、钙长石:消耗同C等量的铝和2C量的硅。

3、堇青石:消耗同fm等量的铝和2.5倍fm的硅。

4、硅线石:剩余的全部铝[al-(alk+C+fm)]和与其等量的硅。因为在硅线石分子Al2SiO4中,Al2O3:SiO2=1:1。

综合上述,则当al>50时,q E的计算公式为:

则q z=Si-Si'

∵Si'=6alk+2C+2.5fm+[al-(alk+C+fm)]

则q z=Si-(6alk+2C+2.5fm+al-alk-C-fm)

=Si-(5alk+C+al+1.5fm)

=Si-[(alk+C+fm)+4alk+0.5fm]

=Si-(100+4alk+0.5fm)

在契特维里科夫的《岩石化学换算指南》一书中(中译本第62页),对al>50情况时的q z值未做讲解和推导。只列出了如下公式:q z=Si-(100+4alk+0.5fm)。经我们推导该公式是错误的,应予改正。

另在该书第61页,对在铝过饱和情况下,组成长石后剩余的铝均计算为硅线石型矿物,是过于简单的处理方法,而且其所列计算公式:q z=100+4alk,也是错误的,正确的应为:q E=Si-(100+4alk)。

在碱过饱和即alk>al时,

qz=Si-Si'

此时,每个铝均加入到碱性长石中,余下的碱与Fe3+和Si组成霓辉石(Na2O·Fe2O3·4SiO2)剩下的铁、镁将组成斜方辉石。

故,qz=Si-Si'

=Si-[6al+alk-3al+(al+fm+C+alk)]

=Si-(3al+alk+100)

qz=Si-(100+3al+alk)

石英数—qz可作为岩石中SiO2饱和标志,据尼格里经验,当qz>12时,

有石英出现;12>qz>-12时为SiO2饱和范围,岩石中全为最高SiO2含量(饱和)的硅酸盐矿物(长石、辉石、角闪石等),而无杆栏石等不饱和矿物出现。

当qz<-12时:为SiO2不饱和,岩石可含杆栏石或似长石(霞石、白榴石、黄长石等)之类的硅不饱和矿物。

(二).图解方法

尼格里数法的图解,要表示的是al、alk、fm和C这四个主要数值。其投影形式采用的是正四体,如图10所示。即用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分别代表al、alk、C和fm四个组分的端元。则任一由这四种组分组成的物质点必位于该四面体之内。但因这种主体投影图的绘制及投影点的标绘和判读均颇为困难,故采用了将空间投影点转绘于平面上的方法。其具体做法是以al—alk 棱为一边,将C—fm棱按比例划出10个点分C—fm棱为11等分,并分别以这些点为顶点与al+alk边组成10个近似等边的三角形切面,

这些切面分别代表C/fm一定范围内的比例关系。即可将位于该切面两侧5%以内的各点均投影到此面上。而al和alk的值则均可在每个切面中用组分的三角图解法做出。

成分点的投影方法是:首先计算出C/fm=组分的比值,并以此选择切面编号,然后按al+alk+(C+fm)=100的三组分在选定的切面中投绘成分点。

例如:当某物质四组分比例为al:alk:C:fm=10:20:30:40时,其标定方法如下:

首先根据C:fm=30:40=0.75的比值,选择的切面号为Ⅴ号,再在Ⅴ号三角形切面中按al:alk:(C+fm)的比值投绘该成分点,即分别自al、alk 起截取相当线段al—A、alk—B分别等于alk(=20)和al(=10)值,然后自A、B两点起分别做al—C+fm和alk—C+fm的平行线,其交点F即为al:alk:C:fm=10:20:30:40的成分点。

图12为十个展开的尼格里四面体切面,并将以al—alk为轴各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切面连在一起构成菱形(如Ⅰ—Ⅹ、Ⅱ—Ⅸ、Ⅲ—Ⅷ、Ⅳ—Ⅶ、Ⅴ—Ⅵ)。

尼格里还根据对地壳中大量各类岩

石化学分析及经计算所得的尼格里

数值投影点的分布情况,划出了岩

浆岩及各类沉积岩石的分布区域,

藉此可做为恢复变质岩石原岩的依

据。

岩石的尼格里数值除了作四面体投影外,还常作各种“变化曲线”(或称变异图)。它是在直角坐标系统中进行,在纵横坐标轴上视需要取各种不同的数值,用以表示之间的相互变化的关系,这种图除常表示主要数值外,也表示qz、t及h、ti、P等次要数值之间的关系。图13表示的是以各种不同比例混合的杆栏石和拉长石混合物的al、alk、C和fm四个数值随Si值变异情况。

图14 表示为瑞士阿尔卑斯型三叠纪和侏罗纪(里阿斯)变质岩原岩的al —alk 对C 的变异图。

(据尼格里)

(三).计算程序

1、将氧化物的重量百分数换算为原子数,并进而换算为分子数,除三价铁外,其余原子的氧化物,在用原子数核算为分子数时均应用2除。凡分子式中含两个Fe 2O 3的分子数则利用其原子(理由见前)。

2、根据元素的特征并组,其中:

Al=Al 2O 3+(Cr 2O 3) (分子数和下同)

Fm=FeO+Fe 2O 3×2+MnO+MgO

C=CaO+BaO+SrO

Alk=K 2O+Na 2O+Li 2O

3、令Al'+Fm'+C'+Alk'=Σ,计算各主要数值:

100al ?∑

'=l A

100100100fm ?∑'=?∑

'=?∑

'=

k Al alk C c m F (al+fm+C+alk=100)

4、分别按前述各公式计算Si 、ti 、P 、h 、Zr 、mg 、o 、k 、t 等次要数值。

5、根据t 值情况,确定岩石所属系列,采用相应公式计算q z 值。

(四)主要用途

1、岩浆岩的分类,尼格里根据尼格里数值,将岩石划分为三大类“岩浆”(参看附录4和5)

(A )钙—碱质(正常)岩浆:

al ≥alk 或稍小, al ≤alk+C

Si<800-900

(B )钠系岩浆:

alk>al K<0.33

(C )钾系岩浆:

alk>al K>0.36

上述每一类型又被进一步分成组,各组又分成更小的单元。鉴定岩石所属岩浆类型,可根据计算出的尼格里数值,查附录4,附录5进行。

2、研究岩石成矿专属性。

多是根据实际需要将计算出的含矿和不含矿的岩浆岩的尼格里数值,用适当的变异图解予以表达,藉以表示出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含矿岩浆岩在化学组成上的特点。如刘学圭曾用尼格里数值探讨了花岗岩—闪长岩的成矿专属性。得出的结论是:

<1>随花岗岩—闪长岩酸度的降低,依次出现Sn —W —Mo —Cu —Fe 的矿化。说明岩浆岩的酸度控制了有用金属的矿化.

<2>随着花岗岩-闪长岩碱度的降低,依次出现Sn-W-Mo-Cu-Fe 的矿化。

并且指出: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仅与岩石的化学特征有关,而不受成矿时代的限制。

2、恢复变质岩的原岩:

前已述及,尼格里经对大量岩石的化学全分析结果的计算,并将其数值投影于四面体相应各切面中,从而圈定了各类岩石的分布范围,据此,我们就可以将计算出的变质岩的尼格里数值,投入于相应的切面中,看其落在哪一类岩石区,即可大致确定此变质岩的原岩类型。另外,也常用尼格里数值制成各种形式的变异图,藉此来判别原岩的性质。通常采用的有:(al-alk)-C图(前项为纵坐标,后项为横坐标,下同)。al-alk图解,Mg-K图解,C-Mg 图解等。在许多情况下,需要将各种变异图解加以综合分析对比,才能较全面和准确的阐明变质岩的原岩性质和特点。如长春地质学院对辽东半岛前震旦系变质岩原岩的恢复工作,主要是用尼格里数值所做的几种变异图综合分析而进行的。(参看长春地质学院《变质岩岩石学》,1980)。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尚无一种通用和准确的进行变质岩原岩恢复的岩石化学方法,在许多情况下,都要同野外观察和其它方面的研究结合进行。最后还须指出的是,用岩石化学计算方法恢复变质岩的原岩,是建立在变质过程中,岩石中的主要组分没有大的迁出和迁入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采集岩石化学全分析样品时,一定要注意不要采集那些有交代作用或混合岩化作用的岩石。

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培训讲学

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 解计算题一定用到以下三个知识点: 一、质量守恒定律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及“一个可能 改变”,即: 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 五宏观 个元素种类不变 不原子种类不变 变微观原子数目不变 原子质量不变 两个一宏观:物质种类一定改变 定改变微观:构成物质的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现象的一般步骤为: (1)说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 (3)与题目中实验现象相联系,说明原因。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 (1)质量守恒定律只能解释化学变化而不能解释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只强调“质量守恒”不包括分子个数、体积等方面的守恒; (3)“质量守恒”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和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也不包括杂质。 二、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3)注:注明反应条件 (4)标:如果反应物中无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后生成物中有气体(或固体),在气体(或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标出“↑”(或“↓”). 若有气体(或固体) 参加反应,则此时生成的气体(或固体)均不标箭 头,即有气生气不标“↑”,有固生固不标“↓”。 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 (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量 (2)方:正确书写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3)关:找出已知物、待求物的质量关系 (4)比:列出比例式,求解 (5)答:简要的写出答案 3、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常用公式 (1)气体密度(标准状况下)的计算式 (2)不纯物质中某纯物质的质量的计算式 某纯物质的质量(g)=不纯物质的质量(g)×该物质的质量分数 (3)由纯物质的质量求不纯物质的质量的计算式

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

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化学计算与技巧专题 考点1 守恒法 守恒法就是化学变化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守恒关系,如: 1.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元素守恒、得失电子守恒、能量守恒、电荷守恒。 2.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总数绝对值相等(化合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守恒。 方法点击 化学计算中,“守恒”无处不在,运用守恒法可以提高解题的速率,又可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所以只要看到化学计算,就想到守恒。例: 1.质量守恒法 例: mol 某烃与1 mol 过量氧气混合,充分燃烧后通过足量的Na 2O 2固体,固体增重15 g ,从Na 2O 2中逸出的全部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为16.8 L 。求烃的化学式。 解析:设烃的化学式为C x H y ,摩尔质量为a g·mol -1,因为最后逸出的气体不仅包括反应剩余的O 2,也包括烃燃烧产物CO 2和水蒸气与Na 2O 2反应放出的O 2。 烃的质量+m(O 2)=Na 2O 2的增重+m(逸出气体) mol×a g·mol -1+32 g·mol -1×1 mol=15 g+32 g·mol -1×16.8 L/22.4 L·mol -1 解得a=70,烃的式量为70, 1270=5余10,烃的化学式为C 5H 10。 2.原子(或离子)守恒 例:用含 mol NaOH 的溶液吸收 mol CO 2,所得溶液中的-23CO 和-3HC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3 ∶1 C.2∶3 ∶2 解析:设生成Na 2CO 3、NaHCO 3物质的量为x 、y ,由反应前后C 原子和Na +守恒可知,可得方程组: [???=+=+mol y x mol y x 8.028.0 解得???==mol y mol x 6.02.0 即所得溶液中-23CO 和-3HC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 3.电子守恒 例:在一定条件下,PbO 2与Cr 3+反应,产物为-272O Cr 和Pb 2+,则与 mol Cr 3+反应所需的PbO 2物质的量 为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氧化还原反应。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电子守恒进行计算: mol×(6-3)=x×(4-2),得x= mol 。 4.电荷守恒 例如:在硫酸铝和硫酸钾、明矾的混合物中,若c(-24SO )= mol·L -1,当加入等体积的 mol· L -1 KOH 溶液时,生成的沉淀又恰好溶解为止,则原溶液中K +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 -1)是( ) A.0.2 B.0.25 C. 解析:方法1:原混合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是K +、Al 3+,阴离子是-24SO ,加入KOH 溶液后发生的反应是Al 3++4OH -====-2AlO +2H 2O ,所以原溶液中c(Al 3+)=c(K +)=4 1× mol·L -1= mol·L -1 方法2:根据电荷守恒有:3c(Al 3+)+c(K +)=2c(-24SO ) 推出:c(K +)=2c(-24SO )-3c(Al 3+)= mol·L -1 考点2 差量法 差量法是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某些物理量发生的变化,这个差量可以是质量、气体物质的体积、压强、物质的量、反应过程中热量的变化等。该差量的大小与参与反应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差量法就是借助差量的大小与参与反应的物质的量成正比这种比例关系,解决一定量变的计算题。

高中化学计算题的常用解题技巧(3)------极限法

高中化学计算题的常用解题技巧(3)------极限法 极限法:极限法与平均值法刚好相反,这种方法也适合定性或定量地求解混合物的组成.根据混合物中各个物理量(例如密度,体积,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的定义式或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将混合物看作是只含其中一种组分A,即其质量分数或气体体积分数为100%(极大)时,另一组分B对应的质量分数或气体体积分数就为0%(极小),可以求出此组分A的某个物理量的值N1,用相同的方法可求出混合物只含B 不含A时的同一物理量的值N2,而混合物的这个物理量N平是平均值,必须介于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A,B的同一物理量数值之间,即N1 [例5]4个同学同时分析一个由KCl和KBr组成的混合物,他们各取2.00克样品配成水溶液,加入足够HNO3后再加入适量AgNO3溶液,待沉淀完全后过滤得到干燥的卤化银沉淀的质量如下列四个选项所示,其中数据合理的是 A.3.06g B.3.36g C.3.66g D.3.96 本题如按通常解法,混合物中含KCl和KBr,可以有无限多种组成方式,则求出的数据也有多种可能性,要验证数据是否合理,必须将四个选项代入,看是否有解,也就相当于要做四题的计算题,所花时间非常多.使用极限法,设2.00克全部为KCl,根据KCl-AgCl,每74.5克KCl可生成143.5克AgCl,则可得沉淀为(2.00/74.5)*143.5=3.852克,为最大值,同样可求得当混合物全部为KBr时,每119克的KBr可得沉淀188克,

所以应得沉淀为(2.00/119)*188=3.160克,为最小值,则介于两者之间的数值就符合要求,故只能选B和C。等量物质燃烧时乙醛耗氧最多。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1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1.1主量元素特征该旋回岩石化学成分平均值与黎彤值和戴里值相比,该旋回火山熔岩,总体具高硅、高镁,低铁、铝、钙的特点;A/NKC值反映该旋回为铝过饱和岩石类型;分异指数(DI)为3 2.63~88.51, 均值为61.04,各氧化物随着DI值的增大有不同变化,如SiO2、K2O 明显升高,Na2O稍有增高,Al2O3变化不明显,TiO2、Fe2O3、FeO、MgO、CaO明显降低,MnO、P2O5稍微降低。总体上反映了该旋回火山 岩正常的分异趋势;里特曼组合指数说明本区义县旋回火山岩具钙碱 性向碱性演化的趋势。总体上来看,依据同源岩系的δ值事连续且相 近的原理,说明义县旋回火山岩浆是同源的。 1.2微量元素特征该旋回火山岩各岩石过渡元素分配型式曲线基本协 调一致,呈明显的“W”型,表明为同源岩浆分异产物。岩石曲线出现 相交现象,是因为个别元素在不同岩石中富集水准不同所致,反映了 岩浆在运移和成岩过程中可能有外界物质的介入和混染。图中给类岩 石的Ba、Nb呈明显的波谷,说明其在该旋回岩浆演化分异过程中分异 较好,而Zr具有明显的波峰说明该元素在该旋回中比较富集。仅在流 纹岩中Th元素具有明显的波谷,说明其在流纹岩中分异较好。 1.3稀土元素特征该旋回火山熔岩各岩石稀土总量差别较大,∑REE 在94.6~230.17,平均值为152.4。与世界同类岩石维氏值相比,该 旋回火山岩基性-中性岩,为富稀土岩石,中酸性-酸性岩为贫稀土岩石。LREE/HREE值为9.26~15.49,(La/Yb)N值为11.8~27.33,(Ce/Yb)N值为7.98~17.35,La/Sm值为3.36~8.83之间,以上参 数值及稀土配分曲线特征反映该旋回火山岩各岩石均具轻稀土富集, 分馏较好;重稀土亏损,分馏较弱的特点,火山岩浆可能来源于壳幔 混源。 2火山岩形成环境及源区

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

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 方法一 守恒法 (一)质量守恒(原子守恒/元素守恒) 依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因而反应前后原子的总数和质量保持不变。 1. 28 g 铁粉溶于稀盐酸中,然后加入足量的Na 2O 2固体,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加强热,最终得到的固体质量为( ) A.36 g B.40 g C.80 g D.160 g 答案 B 解析 28 g 铁粉溶于稀盐酸中生成氯化亚铁溶液,然后加入足量的Na 2O 2固体,由于Na 2O 2固体溶于水后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本身也具有强氧化性,所以充分反应后生成氢氧化铁沉淀,过滤,将滤渣加强热,最终得到的固体为Fe 2O 3,根据铁原子守恒, n (Fe 2O 3)=12n (Fe)=12×28 g 56 g·mol -1 =0.25 mol 所得Fe 2O 3固体的质量为:0.25 mol ×160 g·mol - 1=40 g 。 2.有14 g Na 2O 2、Na 2O 、NaOH 的混合物与100 g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恰好反应,蒸干溶液,最终得固体质量为( ) A.20.40 g B.28.60 g C.24.04 g D.无法计算 答案 C 解析 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后所得溶液为氯化钠溶液,蒸干后得到NaCl ,由Cl - 质量守恒关系可得100 g ×15%×35.536.5=m (NaCl)×35.558.5 ,解得m (NaCl)≈24.04 g 。 (二)电荷守恒 依据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或离子方程式前后离子所带电荷总数不变。 1. 将a g Fe 2O 3、Al 2O 3样品溶解在过量的200 mL pH =1的硫酸溶液中,然后向其中加入NaOH 溶液,使Fe 3+ 、Al 3+ 刚好沉淀完全,用去NaOH 溶液100 mL ,则NaOH 溶液的浓度为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0.2 mol·L - 1 解析 当Fe 3+ 、Al 3+ 刚好沉淀完全时,溶液中溶质只有硫酸钠,而Na + 全部来源于NaOH , 且变化过程中Na + 的量不变。根据电荷守恒可知:n (Na + )n (SO 2-4)=21 ,所以,n (NaOH)=n (Na + )=2n (SO 2-4)=n (H +)=0.1 mol·L -1×0.2 L =0.02 mol ,c (NaOH)=0.02 mol 0.1 L =0.2 mol·L -1。

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差值法

专题28 差值法 差值法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利用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计算的一 种简捷而快速的解题方法。利用差量解题的关键在于寻求差量与某些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差量做为解题的突破口。 如果能找出造成差量的原因,并掌握其运算范围,既使题目形式多变,也能迅速作出答案。 差量法所用的数学知识是等比定理,主要运用它的两种衍生形式。等比定理,可表过为:a:b=c:d=(a-c):(b-d) a:b=c:d=e:f=(a+c-e):(b+d-f)…………… 一、解题方法指导 例题1 取一定量的CuO粉末,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再将一根50g的铁棒插入上述溶液中,至铁棒质量 不再变化时,铁棒增重0.24g,并收集到0.02g气体。由此推算CuO粉末的质量为( ) A、 1.92g B、 2.4g C、 6.4g D、 0.8g 思考:此题若将0.24g的增量认为是Fe和CuSO4反应产生的差量,折算成CuO的质量为2.4g,故选出发答案B, 你认为正确否?若不正确,0.24g与哪两个量有关?如何找到关系?本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还有其它解法吗? 例题2 在94.6g稀硫酸中放入一小块铁块,待铁块完全反应后,称得溶液的质量为100g,问反应前放入的铁块 质量为多少克?产生氢气多少克? 思考:稀硫酸和铁块发生化学反应吗?方程式如何写?怎样理解题目中的“完全反应”?溶液增加质量:100g-94.6 g=5.4g是否就是放入的铁块的质量?若不是,哪么5.4g质量差是怎么产生的?又怎么求放入的铁块的质量? 例题3 已知NaHCO3煅烧按下式分解:2NaHCO3 = Na2CO3+H2O↑+CO2↑,Na2CO3煅烧不分解。现有Na2CO3和NaHCO3的 混合物95g,经充分煅烧后质量减少了31g,求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 思考:减少的31g不单纯是CO2的质量,还有水蒸气的质量。此题用“和量”法较为简单,原理同“差量”法。 解:设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x。 2NaHCO3 == Na2CO3 + H2O↑ + CO2↑ 2×84 18 44 95g-x 31g 2×84 : 62 = (95g-x) : 31g 解得:x=11g 答:原混合物中有碳酸钠11g。 二、知识能力训练 1、实验室用8gKMnO4分解制氧气,反应后称得固体物质的质量为7.2g,则剩余固体物质的成分是( ) A、K2MnO4和MnO2 B、KMnO4和K2MnO4 C、KMnO4 D、KMnO4、K2MnO4和MnO2 2、将一定量的CaCO3和Cu粉置于一敞口容器中,加热煅烧,使其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容器内固体质量未变,则容 器中Cu和CaCO3的质量比是( ) A、11 : 4 B、20 : 4 C、44 : 25 D、16 : 25 3、在试管中有ag氧化铜,通入氢气并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停止加热,冷却后,停止通氢气,并称量试管中的固 体物质为bg,则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为( ) A、a-bg B、b-ag C、(a-b)/8g D、(b-a)/8g 4、现有干燥的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30g,加热充分反应后,得到固体物质20.4g,求原混合物中含氯酸钾 多少克?(24.5g) 5、现有干燥的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30g,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得到固体物质26g,若求氯酸钾的分解 率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请补充条件后,再计算氯酸钾的分解率。 6、某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为20%,取一定量的此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反应一段

(完整)初中化学计算极值法

初中化学计算极值法 基本原理:极值法== 极端假设+ 平均思想 常见题型 1、确定物质的成分 例1 某气体是由SO2、N2和C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现测得该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则该气体的组成情况有①;②;③。 练习1、由Na、Mg、Al三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合物共10g,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 0.5g氢气,则此混合物必定含有() A Al B Mg C Na D 都有可能 练习2、两种金属的混合物共12g,加到足量的稀硫酸中可产生1g氢气,该金属混合物可能是() A Al和Fe B Zn和Fe C Mg和Zn D Mg和Fe 2 确定杂质的成分 例2 某含有杂质的Fe2O3粉末,测知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5%,则这种杂质可能是() A SiO2 B Cu C NaCl D CaO 练习1、将13.2g可能混有下列物质的(NH4)2SO4样品,在加热的条件下,与过量的NaOH 反应,可收集到气体4.3L(密度为17g/22.4L),则样品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A NH4HCO3、NH4NO3 B (NH4)2CO3 、NH4NO3 C NH4HCO3、NH4Cl D NH4Cl、(NH4)2CO3 2、不纯的CuCl2样品13.5g与足量的AgNO3溶液充分反应后得到沉淀29g,则样品中不可能含有的杂质是() A AlCl3 B NaCl C ZnCl2 D CaCl2 练习3、某K2CO3样品中含有Na2CO3、KNO3、Ba(NO3) 2三种杂质中的一种或两种,现将6.9g样品溶于足量水中,得到澄清溶液。若再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得到4.5g沉淀,对样品所含杂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A 肯定有KNO3和Na2CO3,肯定没有Ba(NO3)2 B 肯定有KNO3,没有Ba(NO3)2,还可能有Na2CO3 C 肯定没有Na2CO3和Ba(NO3) 2,可能有KNO3 D 无法判断 练习4、有一种不纯的K2CO3固体,可能含有Na2CO3、MgCO3、NaCl中的一种或两种。到该样品13.8g加入5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无色溶液,同时产生气体4.4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样品中一定含有NaCl B 样品中一定含有MgCO3 C 样品中一定含有Na2CO3 D 所加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 练习5 一包混有杂质的Na2CO3,其杂质可能是Ba(NO3) 2、KCl、NaHCO3的一种或几种。取10.6g样品,溶于水得澄清溶液;另取10.6g样品,加入足量的盐酸,收集到4gCO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样品中只混有KCl B.样品中有NaHCO3,也有Ba(NO3) 2 C.样品中一定混有KCl,可能有NaHCO3 D.样品中一定混有NaHCO3,可能有KCl

高考化学解题方法极限法

化学解题技巧 ------------------------极限法 极限判断是指从事物的极端上来考虑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该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确定了事物发展的最大(或最小)程度以及事物发生的范围。 例1 :在120℃时分别进行如下四个反应: A.2H2S+O2=2H2O+2S B.2H2S+3O2=2H2O+2SO2 C.C2H4+3O2=2H2O+2CO2D.C4H8+6O2=4H2O+4CO2 (l)若反应在容积固定的容器内进行,反应前后气体密度(d)和气体总压强(P)分别符合关系式d前=d后和P前>P后的是;符合关系式d前=d后和P前=P后的是(请填写反应的代号)。 (2)若反应在压强恒定容积可变的容器内进行,反应前后气体密度(d)和气体体积(V)分别符合关系式d前>d后和V前d后和V前>V后的是(请填写反应的代号)。 方法:从反应物全部变成生成物来作极限判断。 解析:(1)在容积固定的容器内,四个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除硫单质外均为气体, 总结:解本题还应用了物理学中气态方程和化学中的阿伏加德罗定律。这是一道物理和化学学科间综合试题,体现了当今的命题方向。 例2 :把含有某一种氯化物杂质的氯化镁粉末95mg溶于水后,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300mg,则该氯化镁中的杂质可能是( ) A.氯化钠 B.氯化铝 C.氯化钾 D.氯化钙 方法:采用极值法或平均分子量法。 解析:[解法一]:(极值法)

假设95mg全为MgCl2,无杂质,则有:MgCl2 ~ 2AgCl 95mg 2×143.5mg 生成沉淀为287mg,所以假设95mg全部为杂质时,产生的AgCl沉淀应大于300mg。 总结:极值法和平均分子量法本质上是相同的,目的都是求出杂质相对分子量的区间值,或者杂质中金属元素的原子量的区间值,再逐一与选项比较,筛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例3 :在一个容积固定的反应器中,有一可左右滑动的密封隔板,两侧分别进行如图所示 的可逆反应.各物质的起始加入量如下:A、B和C均为4.0mol、D为6.5 mol、F为2.0 mol,设E为x mol.当x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均可以通过调节反应器的温度,使两侧反应都达到平衡,并且隔板恰好处于反应器的正中位置.请填写以下空白: (1)若x=4.5,则右侧反应在起始时向(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进行.欲使起始反应维持向该方向进行,则x的最大取值应小于. (2)若x分别为4.5和5.0,则在这两种情况下,当反应达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是否相等? (填“相等”、“不相等”或“不能确定”).其理由是:。 方法:解答该题时,首先要考虑两侧都达到平衡时物质的量必须相等,然后要从完全反应

岩石地球化学计算

岩石地球化学计算 1. TFe2O3=FeO+0.9Fe2O3 FeOT(wt.%)=FeO(wt.%)+Fe2O3(wt.%)*0.8998 =FeO(wt.%)+Fe2O3(wt.%)*(71.844/(159.6882/2)) 2. LOI 烧失量 3. Mg#=100*(MgO/40.3044)/(MgO/40.3044+FeOT/71.844) FeOm71.85 ;MgOm40.31 上述是分别测试分析了FeO和Fe2O3的计算方法,如果是测试的全铁,也可以近似计算。 通常说的高Mg,是指岩石具有较高的MgO含量,如火山岩中的高镁安山岩(通常情况下,异常高的MgO含量指示着可能有地幔物质参与,如俯冲带地幔楔或者软流圈熔体上涌等等)。Mg#(镁指数)也可以定量的表示岩石中的Mg含量高低。Mg#通常用于镁铁质岩石,可以粗略指示地幔岩石的部分熔融程度,高Mg#的地幔橄榄岩可能经历了更高程度的部分熔融,常在92-93左右,而原始地幔会相对富集,Mg#较低,在88-89左右。 4. 里特曼组合指数δ或里特曼指数δ=(K2O+Na2O)2/(SiO2-43)(wt%)δ<3.3 者称为钙碱性岩,δ=3.3-9 者为碱性岩,δ>9 者为过碱性岩。 5.A/NK = Al2O3/102/(Na2O/62+K2O/94) 6.A/CNK = Al2O3/102/(CaO/56+Na2O/62+K2O/94) 7.全碱ALK = Na2O+K2O 8.AKI = (Na2O/62+K2O/94)/Al2O3*102 9.AR = (Al2O3+CaO+Na2O+K2O)/(Al2O3+CaO-Na2O-K2O) 10.固结指数(SI) =MgO×100/(MgO+FeO+F2O3+Na2O+K2O) (Wt%) 11.阳离子R1-R2图(岩石氧化物wt%总量不用换算成100%) R1=(4Si-11(Na+K)-2(Fe+Ti)*1000 R2=(6Ca+2Mg+Al)*1000

(完整word)高一化学计算题常用解题技巧和方法

高一化学计算题常用解题技巧和方法 1、差量法 例题. 将质量为100克的铁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烘干,称量,棒的质量变为100.8克。求有多少克铁参加了反应。 解析: Fe + CuSO4= FeSO4+Cu 棒的质量增加 56 64 64-56=8 m (Fe) 100.8g-100g=0.8g 56∶8=m (Fe)∶0.8 答:有5.6克铁参加了反应。 归纳小结 差量法是根据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找出所谓“理论差量”,这个差量可以是固态、液态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之差。,也可以是气态物质的体积、物质的量之差等。。该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应,且反应前后存在上述差量的反应体系。差量也是质量守恒定律的一种表现形式。仔细分析题意,选定相关化学量的差量。质量差均取正值。差量必须是同一物理量及其单位,同种物态。

差量法优点:不需计算反应前后没有实际参加反应的部分,因此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解题的关键是做到明察秋毫,抓住造成差量的实质,即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值”,再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际差量”,列出正确的比例式,求出答案。差量法利用的数学原理:差量法的数学依据是合比定律,即 差量法适用范围 ⑴反应前后存在差量且此差量易求出。 只有在差量易求得时,使用差量法才显得快捷,否则,应考虑用其他方法来解。这是使用差量法的前提。 ⑵反应不完全或有残留物时,在这种情况下,差量反映了实际发生的反应,消除了未反应物质对计算的影响,使计算得以顺利进行。 经典习题 1.在稀H2SO4和CuSO4的混合液中,加入适量铁粉,使其正好完全反应。反应后得到固体物质的质量与所加铁粉的质量相等。则原混合液中H2SO4和CuSO4的质量比为( ) A.7:8 B.8:7 C.7:80 D.80:7

利用“极限思维法”巧解化学计算题

利用“极限思维法”巧解化学计算题 (湖北松滋湖北省松滋市实验中学) 极限思维法简称极值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或变化过程假设成某种理想的极限状态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一种思维方法;是将题设构造为问题的两个极端,然后依据有关化学知识确定所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值进行判断分析求得结果。极值法的特点是“抓两端,定中间”。极值法的优点是将某些复杂的、难于分析清楚的化学问题(如某些混合物的计算、平行反应计算和讨论型计算等)变得单一化、极端化和简单化,使解题过程简洁,解题思路清晰,把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而提高了解题效率。下面就结合部分试题具体谈谈极值法在化学解题中应用的方法与技巧。 一.用极值法确定判断物质的组成 例1:某K2CO3样品中含有Na2CO3、KNO3和Ba(NO3)2三种杂质中的一种或两种,现将6.9g 样品溶于足量水中,得到澄清溶液。若再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得到4.5g沉淀,对样品所含杂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A、肯定有KNO3和Na2CO3,没有Ba(NO3)2 B、肯定有KNO3,没有Ba(NO3)2,还可能有Na2CO3 C、肯定没有Na2CO3和Ba(NO3)2,可能有KNO3 D、无法判断 解析:样品溶于水后得到澄清溶液,因此一定没有Ba(NO3)2。对量的关系用“极值法”可快速解答。设样品全为K2CO3,则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可得到沉淀质量为5g,;若6.9g全为Na2CO3则可得到沉淀质量为6.5g。显然,如果只含有碳酸钠一种杂质,产生沉淀的质量将大于5g;如果只含有KNO3,由于KNO3与CaCl2不反应,沉淀的质量将小于5g,可能等于4.5g。综合分析,样品中肯定有KNO3,肯定没有Ba(NO3)2,可能有Na2CO3。故本题选B。 【点评】用极值法确定杂质的成分:在确定混合物的杂质成分时,可以将主要成分和杂质极值化考虑(假设物质完是杂质或主要成分),然后与实际比较,即可迅速判断出杂质的成分。二.用极值法确定可逆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的取值范围 例2:一定条件下向2L密闭容器中充入3molX气体和1molY气体发生下列反应:2X(g) + Y(g) 3Z(g) +2W(g),在某一时刻达到化学平衡时,测出下列各生成物浓度的数据肯定错误的是() A、c(Z)=0.75mol?L-1 B、c(Z)=1.20mol?L-1 C、c(W)=0.80 mol?L-1 D、c(W)=1.00 mol?L-1 解析:用极限思维假设此反应中3molX和1molY能完全反应,求出最大值。1molY完全反应生成3molZ和2molW。所以,0<c(Z) <1.5 mol?L-1;0<c(W) <1 mol?L-1 故答案为D。 【点评】由于可逆反应总是不能完全进行到底,故在可逆反应中分析反应物、生成物的量时利用极值法把可逆反应看成向左或向右进行完全的反应,这样可以准确、迅速得出答案。三.利用极值法确定多个平行反应中生成物浓度的范围 例3:在标准状况下,将NO2、NO、O2的混合气体充满容器后倒置于水中,气体完全溶解,溶液充满容器。若产物不扩散到容器外,则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1/22.4 mol?L-1 B、1/28 mol?L-1 C、1/32 mol?L-1 D、1/40 mol?L-1

化学计算关系式法

第四章化学计算方法技巧 复习方法指导 化学计算目的是从定量角度来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帮助加深对化学概念、原理及物质变化规律的理解,并获得化学计算技能和技巧。 在化学计算复习中,首先要准确掌握和理解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质量守恒定律、溶解度、质量分数等重要概念。其次,培养自己的审题能力,善于从题给信息中发掘出问题,再从所学知识中提取有关知识与问题对应,进而架构起解题思路;然后立式、运算、并要应用规律、法则寻求最简捷、准确、巧妙的方法,迅速完成解题。 拿到一个计算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整题,粗读、精读,直到读清搞明白为止,找出已知和求解,有哪些化学反应,应用哪些概念、定律等,有哪些数据,单位及结果保留小数的位数。然后根据各个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隐含条件,找出突破口,确定解题思路、方案。另外,书写时步骤要齐全,格式要规范,切忌乱写乱画。最后,还要养成认真检验结果的正误,判断结论是否符合化学实际等的良好习惯。 相信在复习完本章内容后,你的审题、运算、表达等能力一定会有较大提高。 知识结构梳理 由于在前面的复习中已经涉及到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的基本计算,因此,本章主要复习常用的解题方法(关系式法、守恒法、差值法、平均值法、讨论法等)和综 (百分含量) 溶解度概念的简单计算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综合计算 溶液的计算

合计算技巧。 专题27 关系式法 关系式法是化学计算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解题的关键是从数学和化学反应的实质等方面入手,设法确定有关物质间量的关系式或其代数式。优点是省去了多步计算的繁琐和比较复杂的运算。 一、解题方法指导 1、多步化学反应中关系式的确定 例题1:用含杂质10%的锌195g和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杂质不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H 2 最多能还原多少克氧化铁? 思考:还原氧化铜所需氢气的比其理论值;这里提出的“最多”是指。 3×65 160 195g×(1-10%) x 所以:3×65 : 160 = 195g×(1-10%) : x 解得: x = 144g 答:最多能还原氧化铁的质量为144g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根据分步的反应方程式计算求出被还原的氧化铁的质量,比较找关系式法与分步计算有何优点? 回顾:在上述反应中找关系式时的关键点(或难点)在哪里? 若是用铝和盐酸的反应制得的H 2再去还原三氧化钨(WO 3 ),你能否找出Al、H 2 和WO 3 间的关系式? 2、根据化学式确定关系式 例题2:现有FeCl 2和FeCl 3 样品各一份,已经测定它们中所含氯元素的质量相同, 则FeCl 2和FeCl 3 样品的质量比为多少?所含铁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 思考:若要满足题目条件,使两化合物之间氯原子的个数相同即可。二者间的关系

极限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极限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极限判断是指从事物的极端上来考虑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该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确定了事物发展的最大(或最小)程度以及事物发生的范围,以此来做计算或确定混合物的组成。 1.把含有某一种氯化物杂质的氯化镁粉末95mg溶于水后,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300mg,则 该氯化镁中的杂质可能是() A.氯化钠B.氯化铝C.氯化钾D.氯化钙 2.取 3.5 g某二价金属的单质投入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稀盐酸中,反应结束后,金属仍有剩余;若2.5g 该金属投入与上述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等反应结束后,加入该金属还可以反应。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24 B.40 C.56 D.65 3.在一定条件下,气体A可发生如下反应:2 A(g) B(g)+3 C(g)。若已知所得混合气体对H2的相对密 度为4.25。则A的式量可能是() A.8.5 B.16 C.17 D.34 4.取 5.4 g由碱金属(R)及其氧化物(R2O)组成的混合物,使之与足量水反应,蒸发反应后的溶液,得到8 g无水晶体。通过计算判断此金属为哪一种碱金属。 5.某混合物含有KCl、NaCl、Na2CO3,经分析知含Na 31.5%,含氯为27.08%(质量百分含量)。则该混合物 中含Na2CO3为( ) A.25% B.50% C.80% D.无法确定 6.0.03mol铜完全溶于硝酸,产生氮的氧化物(NO、NO2、N2O4)混合气体共0.05mol。求该混合气体的平均 相对分子质量的取值范围。 7.常温下A和B两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A的分子量大于B的分子量),经分析混合气中只含有氮和氢两种元素,而且,不论A和B以何种比例混合,氮和氢的质量比总大于14/3。由此可确认A为①____,B为②____,其理由是③____。若上述混合气体中氮和氢的质量比为7:1,则在混合气中A和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④____;A在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为⑤____。 8.等物质的量的NaHCO3和KHCO3的混合物9.20g与100mL盐酸反应。 (1)试分析,欲求标准状况下生成的CO2的体积时,还需什么数据(用a、b等表示,要注明单位)。 (2)利用所确定的数据,求标准状况下生成的CO2的体积: 所需数据的取值范围生成CO2的体积(标准状况) 盐酸不足时 盐酸过量时 (3)若NaHCO3和KHCO3不是等物质的量混合,则9.2g固体与盐酸完全反应时,在标准状况下生成CO2气体的体积大于L,小于L 。

dc化学基本计算中常用方法和思路

化学基本计算中常用方法和思路 一、差量法 差量法是根据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量发生的变化找出“理论差量”。这个差量可以是质量、气体物质的体积、压强、物质的量、反应过程中热量的变化等。该差量的大小与参与反应的物质有关量成正比。 例1.把8.50g Zn片放入CuSO4溶液中,片刻后取出覆盖有铜的锌片,洗涤干燥后称得质量为8.45g。求有多少g Zn片被氧化了? 例2.KBr和KCl的混合物3.87g,溶于水并加入过量AgNO3溶液后,产生6.63gAgBr和AgCl沉淀混合物,试计算原混合物中钾的质量分数。 例3.把NaHCO3和Na2CO3的固体混合物16.8g加热到质量不再变化为止,剩余残渣为15.87g,计算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例4.已知t℃时,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ag中含溶质mg。若该溶液蒸发bg水并恢复到t℃时,析出溶质m1g。若原溶液蒸发cg水并恢复到t℃时,则析出溶质m2g。则该物质在t℃下的溶解度是多少? 例5.盛满等体积NO和NO2的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反应完毕后,液面上升的高度是试管的几分之几? 例6.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现取3LSO2和6LO2混合,当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混合气体的体积减小10%,求SO2的转化率。 二、关系式法 用多步连续进行的反应进行计算时,一般是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而将多步计算简化为一步完成,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关系式法。在由原料向产物的转化过程中,不论在哪一步转化中有效成分的损失,都可归结为原料的损失而进行计算,并不影响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找出已知物和未知物之间的关系式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例7.某锅炉用煤用FeS2的质量分数为2%,燃烧时发生反应4FeS2+11O2高温2Fe2O3+8SO2,为防止SO2进入大气,需在燃烧前向煤中加入适量生石灰,使发生反应CaO+SO2?CaSO3,试计算1t这种煤中应该 加入生石灰多少千克? 例8.用黄铁矿制取硫酸,再用硫酸制取化肥硫酸铵。燃烧含FeS2为80%的黄铁矿75t,生产出79.2t 硫酸铵。若在制取硫酸铵时硫酸的利用率为90%,则用黄铁矿制取硫酸时FeS2的利用律是多少? 三、守恒法 以化学反应中存在的某些守恒关系作为依据,如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原子个数守恒;电中性原则——电荷守恒。来解答一些较复杂的题型,以达到简化计算过程,避免繁琐计算,从而迅速求解的目的。 例9.把7.4gNa2CO3·10H2O和NaHCO3组成的混合物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其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6mol/L;若把等质量的混合物加热到恒重时,残留物的质量是多少? 例10.某氢氧化钾样品中含水的质量分数为15%。将一定量该样品放入100g36.5%的盐酸中反应,溶液显酸性,再用5.6%的氢氧化钾溶液滴定,消耗了12.0mL(溶液的密度为1g/mL)恰好完全反应,然后将溶液蒸干,得固体的质量是多少? 例11.在铜与稀硝酸的反应中,有19.2gCu被氧化,则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例12.在一定条件下,PbO2与Cr3+反应,产物是Cr2O72—和Pb2+,则与1molCr2+反应所需PbO2的物质的量

高考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

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 化学计算主要包括以下类型:①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②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③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④有关溶液浓度(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⑤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⑥有关物质溶解度的计算;⑦有关溶液pH与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简单计算;⑧有关燃烧热的简单计算;⑨以上各种化学计算的综合应用。 常见题型为计算选择题,计算填空题、实验计算题、计算推断题和综合计算题,而计算推断题和综合计算题,力求拉开学生的层次。 一、化学计算的基本类型与解题策略 1.有关化学量与化学式的计算 有关物质的量、质量、气体体积、微粒数间的换算 推断 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考查热点分子式(化学式)、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中某元素的 确定 相对原子质量 有机物的分子式、结构式 有机物的通式 掌握基本概念,找出各化学量之间的关系 解题策略加强与原子结构、元素化合物性质、有机物结构性质等相关知识的横向联系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在常规解法和计算技巧中灵活选用 2.有关溶液的计算 有关溶质溶解度的计算 有关溶液浓度(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考查热点有关溶液pH的计算 有关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 有关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计算,关键要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理清相互关系

一般可采用守恒法进行计算 有关溶液pH及离子浓度大小的计算,应在正确理解水的离子积、 解题策略 pH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解题时,首先明确溶液的酸(碱)性,明确c(H+)或c(OH-) 3.有关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计算 利用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学表达式进行计算 考查热点各物质反应速率间的换算 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加强对速率概念、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 解题策略将等效平衡、等效转化法等分析推理方法与数学方法有机结合,在采用常规解法的同时,可采用极值法、估算法等解题技巧 4.有关氧化还原、电化学的计算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确定及量的计算 转移电子数、电荷数的计算 考查热点电极析出量及溶液中的变化量的计算 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其他典型计算 解题策略关键在于根据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列出守恒关系式求解 5.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运用计算技巧进行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考查热点热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的计算 深刻理解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充分利用化学反应前后的有 解题策略关守恒关系 搞清各解题技巧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读懂题目,正确选择 6.有关综合计算

高中化学常见化学计算方法

常见化学计算方法 主要有:差量法、十字交叉法、平均法、守恒法、极值法、关系式法、方程式叠加法、等量代换法、摩尔电子质量法、讨论法、图象法(略)、对称法(略)。 一、差量法 在一定量溶剂的饱和溶液中,由于温度改变(升高或降低),使溶质的溶解度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溶质(或饱和溶液)质量的差量;每个物质均有固定的化学组成,任意两个物质的物理量之间均存在差量;同样,在一个封闭体系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尽管反应前后质量守恒,但物质的量、固液气各态物质质量、气体体积等会发生变化,形成差量。差量法就是根据这些差量值,列出比例式来求解的一种化学计算方法。该方法运用的数学知识为等比定律及其衍生式: a b c d a c b d == --或c a d b --。差量法是简化化学计算的一种主要手段,在中学阶段运用相当普遍。常见的类型有:溶解度差、组成差、质量差、体积差、物质的量差等。在运用时要注意物质的状态相相同,差量物质的物 理量单位要一致。 1.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21.0g ,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时,称得固体质量为1 2.5g 。求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2.实验室用冷却结晶法提纯KNO 3,先在100℃时将KNO 3配成饱和溶液,再冷却到30℃,析出KNO 3。现欲制备500g 较纯的KNO 3,问在100℃时应将多少克KNO 3溶解于多少克水中。(KNO 3的溶解度100℃时为246g ,30℃时为46g ) 3.某金属元素R 的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为m ,相同价态氯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 ,则金属元素R 的化合价为多少? 4.将镁、铝、铁分别投入质量相等、足量的稀硫酸中,反应结束后所得各溶液的质量相等,则投入的镁、铝、铁三种金属的质量大小关系为( ) (A )Al >Mg >Fe (B )Fe >Mg >Al (C )Mg >Al >Fe (D )Mg=Fe=Al 5.取Na 2CO 3和NaHCO 3混和物9.5g ,先加水配成稀溶液,然后向该溶液中加9.6g 碱石灰(成分是CaO 和NaOH ),充分反应后,使Ca 2+、HCO 3-、CO 32-都转化为CaCO 3沉淀。再将反应容器内水分蒸干,可得20g 白色固体。试求: (1)原混和物中Na 2CO 3和NaHCO 3的质量; (2)碱石灰中CaO 和NaOH 的质量。 6.将12.8g 由CuSO 4和Fe 组成的固体,加入足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滤出不溶物,干燥后称量得5.2g 。试求原混和物中CuSO 4和Fe 的质量。 二、十字交叉法 凡能列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来求解的命题,即二组分的平均值,均可用十字交叉法,此法把乘除运算转化为加减运算,给计算带来很大的方便。 十字交叉法的表达式推导如下:设A 、B 表示十字交叉的两个分量,AB —— 表示两个分量合成的平均量,x A 、x B 分别表示A 和B 占平均量的百分数,且x A +x B =1,则有:

化学计算中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专题十八化学计算中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专题新平台 【直击高考】 1.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溶解度、溶液浓度(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pH与氢离子浓度及氢氧根离子浓度、燃烧热、分子式与化学方程式等方面的计算。在每年的高考试卷中,涉及此类计算内容的题型主要有I卷中的选择(约占8%)和II卷中计算(约占15%),在其余的填空部分,也可能出现少量的计算内容。 2.能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和推理(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此类试题主要以题示信息为背景,以课本知识为依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 【难点突破】 1.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 (1)守恒法:包括原子个数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法、质量守恒法等。 (2)极值法:从问题的极端去思考、去推理、判断,使问题得到解决。 (3)讨论法:当题中含有不确定的因素时,对每一种可能情况进行的讨论。 (4)量量关系法:利用已知量物质与未知量物质之间的关系来解题。 (5)数形结合法:将复杂或抽象的数量关系与直观形象的图形互为渗透、互相补充。 (6)差量法:运用前后量的差,根据方程式中的计量数的关系直接求解。 2.化学计算的常用技巧 (1)定量问题定性化;(2)近似估算;(3)运用整体思维,化繁为简;(4)利用图象解题等等。 3.解题注意点 (1)注意解题规范格式 这方面主要是指要带单位运算和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的规范格式;注意分步作答。每年国家考试中心的评分标准都是分步计分,往往分步计分之和不等于总分。 (3)注意有效数字的取用 近年来有效数字的取用越来越重视,在平时的练习中就要引起注意。 3.命题趋向 由于高考中的化学计算部分主要分布在试卷的最后,因此,综合性、应用性较强。从近几年的试卷来看,在晶体结构、速率与平衡多次考查后,今年的考试将会在有机及无机的应用性试题上做文章,将会进一步强化物质的量及其浓度的考查。 专题新例析 【例1】将KCl和KBr的混和物13.4 g溶于水配成500 mL溶液,通入过量Cl2,反应后将溶液蒸干,得固体11.175 g ,则原所配溶液中K+、Cl-、Br-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3∶2∶1 B.1∶2∶3 C.1∶3∶2 D.2∶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