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文化价值

产品文化价值
产品文化价值

关于文化产品价值的哲学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已被提上重要议程。发展文化产业被列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决议。通过引进市场机制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文化产品的繁荣发展,通过解放文化生产力促进多出优秀作品、发展先进文化,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精神文化需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般来说,文化产品的生产必须遵循市场价值规律,但它是市场价值规律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经济价值规律与属于其自身特有规定性的文化规律的统一。这个客观存在决定了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深刻认识和把握其特殊性、复杂性。鉴于文化有广义、中义、狭义之分,这里重点讨论中义与狭义文化范畴的文化产品,即主要指作用于人类精神生活、相当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所说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学艺术范畴的文化产品。同时,从哲学层面重点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是特殊市场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辩证统一

文化产品是人类精神智力创造的物化形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具有经济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它又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具有满足人们需要的有用性,具有使用价值。但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成为它区别于其他产品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文化产品在市场上流通,具有交换价值。按一般经济规律,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外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44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但是文化产品的个性化精神创造及其所具有的不可重复性,使计量创作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比物质产品复杂得多。作为文化价值的存在形式和载体――文化产品的生产是一种探索性、开拓性、创造性的劳动而不是机械的重复性劳动,这种劳动的投入量很难加以标准化。

正是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劳动投入的特殊性,给文化产品在市场上同其他商品进行交换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交换过程中等价交换原则难以准确地体现。文化产品的价格更容易受供求、竞争因素的影响,各类文化产品市场上都普遍存在价格背离价值的情况。这是文化产品市场容易出现投机、哄抬、杀价现象的重要原因。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一般的市场经济价值规律,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价交换原则、赢利最大化原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影响到文化产品品质、效益和文化生产者的行为选择。价值规律作用的自发性及其所带来的盲目性和局限性,文化产品供求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市场调节手段的有限性。传统经济学中的价值交换理论主要是用来解决物质的经济价值的市场交换问题的,文化产品价值不同于物质价值的生产,在市场交换中也应该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如何根据这种特点建立有利于文化发展而又体现等价交换原则的理论和运作方式,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文化产品是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辩证统一

文化产品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但文化产品价值内涵中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社会产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它内在地规定:文化产品不仅仅对于个人、群体具有经济的意义和作用,更多的是对于整个社会存在意义和作用;文化产品的生产不是单一的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

也不是纯粹的经济行为,它有着广泛的外部性、社会性。

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就是其文化内容和精神因素对人与社会的生存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影响、意义。这些作用、影响、意义的性质和大小就是其文化社会价值的性质与大小。文化产品的文化社会价值包括认识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伦理价值等,包括积累创造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文化等独特功能。这是文化产品的根本性价值。但这种价值很难在文化产品市场交换中进行等价计量。由此带来市场机制调节文化生产的局限性。其突出表现是,它主要反映和调节产品的经济价值,难以反映和调节其中的文化社会价值。文化社会价值是一种超经济的价值诉求,它是对文化产品使用价值的根本提升和相对规束,并为使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设置社会空间。显然,现有通行的价格机制对于这些文化产品的文化社会价值调节是失灵的。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完善特殊的文化市场调节机制,另一方面,寻求市场之外的调节手段就显得十分迫切。

文化产品价值实现与增值是生产过程创造和消费过程再创造的辩证统一

文化产品的价值实现与增值来自生产主体的创造,更有赖于消费者的认知与再创造。与物质产品消费过程损耗或消灭产品实体不同,文化产品比如艺术品的消费过程,是在观赏、聆听、阅读过程中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体验的过程,是消费主体在感受、体验中获得情理结合的审美把握,于“润物细无声”中得到精神陶冶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消费者对审美对象文化价值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消费过程中,文化产品的审美价值不但没有减少,反而通过消费实现了价值增值。而这个过程的实现,对消费主体有一定的要求,包括要有相应的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心境。

马克思认为,享受精神产品、欣赏艺术,你必须是有相应艺术修养的人,“对于一个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26页)。由此,文化审美价值的实现与增值,有赖于消费者的文化素养;提高消费者的文化艺术修养是产生和拉动需求的前提。于是产生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实现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要以培养大众审美情趣与能力为基础和前提;对文化产品的价值评估亦不能简单地以其消费量作为质量标准。

文化产品生产取决于市场需求,市场上的供给也是在需求的刺激和推动下出现的。在利润的推动下,市场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张趋势,会不断地推动人们去开发可以带来利润的文化产品。由于利润最大化是推动大多数经营者经营活动的主要动机,这就加剧了文化产品市场交换中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的背离。因此,市场调节有长处也有短处,从积极的方面看,市场调节能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根据市场需求的信号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促进文化产品的生产,可以推动优化文化资源,去开发文化价值高又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文化产品。从消极的方面看,它会导致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的背离,扭曲文化需求结构和文化产品结构。如何建立健全以文化价值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合理的竞争和调节机制,是实践提出的理论课题。

文化产品价值取向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产品,应当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双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效的价值取向。一方面,不能只追求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忽视文化产品深层次

的本质性的审美价值和影响深广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不相容,认为今天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可以而且必须远离市场。文化产品的文化社会价值承载于其可以进行市场交换的物化载体,这个物化的载体有其经济价值,可以通过产业制作进行市场交易。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文化市场为文学艺术走向大众,为文学艺术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创设了良好机制。

应当看到,中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对文化的经济手段开发还很不充分,文化产品与文化发展和满足人民实际需求不相适应。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唯利是图、功利化、庸俗化,损害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的行为。因此,对于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除了以其经济价值指标进行衡量外,还要设立与它的文化社会价值相匹配的评估体系,这个标准也要“三个有利于”:要有利于保持和促进社会精神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优质的文化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有利于优质的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占主导。

文化产品价值探讨

摘要]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产品,其概念界定、价值构成和价格判定有其特殊性。其中又由于文化产品的细分分类不同而出现了各自不同的价值构成,其价值价格的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从而推导出文化产品的价值规律,总结了其与一般产品价值规律的共性和个性。

[关键词]文化产品价值价格文化产品分类

一、文化产业基本理论

1.文化的概念

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也“泛指一般知识”,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是精神领域的概念,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反映和表现,是意识形态,具有价值,但不具有使用价值,只用通过文化产品这个载体(有形的或者无形的)才能拥有使用价值,进而拥有产权和交换价值。

2.文化产业的概念

文化产业是为社会或大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部门,是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经济部门。文化产业活动与一般文化活动不同。一般文化活动,都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顺便进行的,属于自我服务的性质,不以交换为目的。而文化产业活动是一种新的社会分工——文化服务者或文化产品生产者所进行的以文化产品的交换、文化产品价值的实现为目的的产业活动。2009年,刘成瑜综合了以往学者和媒体对文化产业概念的论述,提出了较新的文化产业的定义,他指出文化产业“以文化内涵为基础,借助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和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出高文化附加值的产品,通过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所形成的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产业。”

3.文化产品的概念

文化产品是使精神领域、意识形态的、行为方式的文化,得以进入流通领域的载体。文化产品可以是有形的产品,如民俗工艺品、书籍等,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如歌舞表演、电影、音乐、教育等。文化服务边生产、边消费,没有留下实物形式的东西,但是客观存在,影响着人们思想与行动,是无形产品。文化产品在文化产业中形成,进入商品交易市场,体现文化的价值。

作为产品,文化产品同工农业产品的本质一样。第一,都有效用,都有使用价值,都是

社会财富的组成部分。第二,文化产品的生产同工农业生产一样需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同样需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支出。这些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构成文化产品的价值和载体价值。

文化产业所生产和提供的文化产品,由于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强大的原动力和冲击力,国家和社会必须把其中一部分纳入公共产品的生产范围,由国家财政和社会基金支付和补偿其劳动耗费,这一部分文化产品,具有提升社会文化水平和公民素质的作用,或是全体公民有权共享其文化成果,国家应对此类文化产品加以引导、规束和扶持,如博物馆的文物展览、脱盲义务教育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作为公共产品的文化服务产品不进入市场; 非公共产品部分,为满足居民个人文化消费的需要而生产,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文化产业部门同时进行着商品与非商品两种生产。目前我国把公共产品部分称为文化事业,把商品部分称为文化产业。广义的文化产业概念包含了文化事业和狭义的文化产业。

4.产权概念

文化产品具有产权。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产权具有经济实体性、产权具有可分离性、产权流动具有独立性。

知识产权,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一般只在有限时间期内有效。各种智力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以及外观设计,都可被认为是某一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

二、文化产品的分类

对于文化产品概念及价值,学者们分别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如白仲尧(2000)在《文化产业理论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文化服务商品由于其具有个性、创新的特点,个别劳动时间在价值决定中时常起主要作用,但上限是居民的购买力,下限是企业生产成本;文化服务商品的供求弹性,需求弹性高于其他商品;尹世杰(2002)在《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由文化的本质属性和根本任务角度分析了文化产品的商品化问题,指出文化产品(包括文化服务)既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又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既有商品的属性,又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必须以社会效益为第一位。李庭新,李书(2005)认为文化产品的价值构成包括:主体价值、载体价值和转化价值。主体价值又包括知识价值和文化价值。甄学宁(2006)将森林文化产品分为物质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其价值由创作过程的活化劳动、制作文化载体的物化劳动和森林文化自身的价值三方面构成。其价格由生产成本、效用和供求关系等因素综合决定。生产成本决定了最低价,效用决定最高价,供求关系决定波动幅度。岳红记,何炼成(2007)将文化产品区分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将文化产品的价值划分为:使用价值、社会价值和价值三部分。其中使用价值又分为认知价值、审美价值和伦理价值。据此提出定价原则:基础价格由价值决定,延伸价格由增值性决定,受偏好、垄断性和主观性影响。王志标(2008)指出文化产品价格由供求、生产所花费的时间、历史沉积时间、奇巧性、成本与消费水平、偏好、时尚、政府、垄断、知名度与品牌等因素决定,尤其受后几种因素影响较大。纵观学者们对于文化产品的概念及价值构成分析,都以某一类文化产品或服务为依托,阐述文化产品的概念,分析其价值构成,笼统而论,未免考虑不周,以偏概全。笔者认为,要研究文化产品的价值构成,首先就要对文化产品的分类进行界定,不同的文化产品有着价值构成的异同之处,不能一概而论。依据文化产品的有形性和无形性、国家对于文化产品流通的相关法律法规,笔者将文化产品划分为以下四类:

1.文化服务产品:附带文化价值的服务类产品,如民族歌舞、茶艺表演等。此类文化产品为抽象的服务,享受服务的过程就是文化产品消费的过程,一边生产一边消费,生产结束即意味着消费完结,过程不重复,通常不以物质产品形式留存于消费者手中。服务的过程中

也可以利用一些物质资料,如茶艺表演中所使用的茶具、茶叶,但这些物质资料不构成该文化服务产品价值的主要部分,该类产品价值主要体现在无形的服务本身。

2.文化精神产品:音乐、书籍等。此类文化产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所包含的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以光盘、纸张、磁记录、二进制电子数据等为物质载体和传播媒介,进行规模工业生产。消费者购买实物,进而进行精神享受,该消费过程可重复,消费者购买的是物质载体的产权和知识产权内涵所包括的使用权。

3.稀缺性文化产品:收藏品如玉石、邮票、古玩等。此类文化产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稀缺性、独特性、不可复制性上。消费者购买的是实物的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等。

4.文化遗产:列入各级保护范围的历史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活动的精华遗留,经过世界教科文组织及国家相关部门认定为各级文化遗产作为保护对象的,其所有权归属全人类,但其使用权归属于所在国家,文化产权分离。国家法定不可交易所有权,只能转让、租赁使用权,或以国家财政支撑保护和利用,为全社会提供文化共享平台,或以租赁使用权的形式将文化遗产开发为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国家施行监督调控和保护。

三、文化产品的价值判定

概括来说,文化产品的价值指凝结在其上的一般人类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由生产文化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创造性劳动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决定。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指其能满足人们某方面文化需要的属性,由文化产品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时间沉淀价值、主观偏好等所决定。价值指导价格,价格又受到供求关系和偏好的影响。依据前文对文化产品的具体分类,对文化产品的不同价值构成加以分析。

1.文化服务产品:主要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创造性劳动时间所决定,其价值构成:文化服务产品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性劳动(知识产权)+载体价值+审美价值+主观偏好。服务产品产权的核心——服务的所有权不会转移,而服务享受过程中只是消费了服务的使用权,服务结束即宣告使用权终止。

2.文化精神产品价值=知识产权+载体价值+审美价值,其物质载体的产权随交易转让,但其文化内涵、创意、知识产权不会随交易的完成而实现产权的完全转让,文化创意、知识产权的拥有者,仍然拥有该产品的所有权,而转让的是该产品的使用权、发行权、获利权等。文化精神产品价值并具有扩张性和增值性,随着认可的人数增加而增值。其中,法定的知识产权包括版权和工业产权,一般都有期限限制,期满后则权利自动终止,该知识产权开放给全社会,成为公共知识。

文化服务产品和文化精神产品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由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其不是生活必需品的性质所决定,其需求价格弹性都较高。

3.稀缺性文化产品价格主要由其稀缺性决定,稀缺性文化产品价值=稀缺性程度+审美价值+时间沉淀价值=收藏价值。其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稀缺性程度的增加和时间的积淀而逐渐上升的。由该产品的稀缺性决定了该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低甚至无弹性。交易的发生伴随着产权的转移。

4.文化遗产的价格与稀缺性文化产品的价格构成基本一致,但其价格构成又体现出明显的社会价值,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由于其受各级法律保护,法定不可交易所有权,所以通常情况下只能转移、租赁其使用权。价格构成用于指导黑市交易。其所有权需求价格无弹性,但使用权需求价格有弱弹性。

四、文化产品的价值规律

文化产品与一般商品价值规律的共性和特性:

共性:受到商品价值规律作用的影响。价值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制约。文化产品既含有一般商品的价值,也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其生产和消费也受到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影响。

特性:1.市场价格调节手段的局限性。文化产品因具有强烈的独创性、个性化特征,价格受到偏好、垄断性的影响严重。

2.文化产品产权的分离。在多数文化产品的交易中,产权出现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在产权交易过程中,不具备排他性。

3.价值增值性。随着社会认可程度的提高以及时间沉淀价值的增加,文化产品的价值呈现增值趋势。

4.社会价值的体现。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引导着社会的风气、环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所以文化产品不能完全市场化、商品化,而应受到政府的管辖和引导,通过各方面舆论和全社会的力量来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稳定的文化氛围。作为全人类共享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应注重保护与开发并重,保护先行,体现社会价值,不能一味的以经济利益为中心。

参考文献:

https://www.360docs.net/doc/4d16273878.html,论文发表

[1]刘成瑜: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0)

[2]白仲尧:文化产业理论的几个问题[J].财贸经济,2000(2).

[3]尹世杰: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几个问题[J].经济科学,2002(5).

[4]李庭新李书:文化产品价值的经济学分析[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3)

[5]甄学宁:森林文化产品的价值与价格[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5(4)

[6]岳红记何炼成:试论文化产品的价值与价格[J].经济师,2007(4)

[7]王志标:影响文化产品价格的因素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5)

文化产品价值的经济学分析http://202.204.219.102/Article.aspx?ID=129670064288593750

语文阅读教学的文化价值研究

语文阅读教学的文化价值研究 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语言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存在一个文化 育人的任务,正因为此,语文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问题要多得多。虽然理论界已经对语文课程的本质做了界定,即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 人文性的统一,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教育功能,还是困惑广 大语文教师的突出问题。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育最主要的教学形式, 担负着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广大语文教 育工作者为此做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阅读教学模式和方法 的探索,可谓全面而深入,这些研究对于完成阅读教学文化育人的任务,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率,都起到了很好地推动作用。不过,我们也同 时看到,阅读教学的问题依然不少,文化育人的问题也没有真正地得 到解决,阅读教学中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出现了泛化语文的现象,语文的边界变得模糊;教学过程的形式化问题,过多的使用教学工具,而忽视阅读本身;还有教学中的“反文本”现象,阅读教学脱离文 本做无限的延伸。这些现象之间看似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实则暴露了 阅读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阅读教学缺乏教学的价值判断。反思一下我们的阅读教学研究,大都是关于教学本质属性和规律方面 的探索,而对于这方面的认识是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其研究结果属 于科学理论。阅读教学是一种有关人的生存和发展意义的活动,而对 人的生存和发展意义的认识是属于价值研究的范畴,其研究结果属于 价值理论。因此,我们更应该从价值理论的视角来透视阅读教学,认清楚阅读教学中的价值有哪些,哪些属于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哪些是

属于次要价值,阅读教学怎样更好地实现其核心价值等。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完成文化育人,从文化的视角研究阅读教学尤为必要,有 学者已经在这方面做了较为深入地探索,如有关语文与文化的关系、语文教学的文化过程、文化解读的方法以及人之文化生成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了阅读教学的理论,同时也有力推动了阅读 教学文化育人功能的落地实施。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包括的内容丰富而庞杂,从文化视角研究阅读教学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更进一步地探究。基于文化视野、从价值视角研究阅读教学,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以上也是本文选择研究阅读教学文化价值的缘由。基于这一研究的出发点,论文整体研究的思路和框架是这样梳理安排的:一是对文化价值做概念的辨析。“文化价值”作为本文的核心概念,必须对此作明确地辨析,才能在此基础上做深入地研究。一些学者从不同视角已经对“文化价值”做了相关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做阅读教学方向的深入研究做了很好的理论铺垫,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由于研究者的出发点 不同,他们对“文化价值”这一概念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如何定义本文中“文化价值”的概念,笔者尝试着对“文化价值”这一概念做了拆解,“文化价值”是一个复合概念,既包含“文化”的内容,又有“价值”的内容,而“文化”和“价值”又都有着不同的定义,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对它们作拆分辨析,更能深入理解“文化价值”这一概念的核心意义。从“文化”方面来看,其定义也有数百种之多,笔者是把“人”与静态的“文化”结合起来,从“人”生存的视角来考察“文化”,

文化价值观与我国出境旅游者旅游偏好研究

文化价值观与我国出境旅游者旅游偏好研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中国游客开始涌向境外,以下是搜集的一篇关于文化价值观与我国出境旅游者旅游偏好关系探究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一、引言 文化深植于人们心中,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潜移默化,因而很多时候人们把自己的某些行为看作是理所当然的,意识不到文化价值观影响的存在。文化在这里是指决定一个群体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如行为方式、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等。在旅游接待领域,关于文化价值观对消费者理解评判服务的影响的研究相对缺乏。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中国游客开始涌向境外。经过2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在2011年创下7025万人次的新纪录,是美国出境旅游人数的12倍,日本出境旅游人数的35倍。图1描绘了1993―2011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的增长状况。据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消费者输出国。我国出境旅游者的购买力也很巨大。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的统计数据,75%的中国出境旅游者在旅行中会重复消费超过三次,中国出境旅游者的消费额在法国等几个主要市场中都名列前茅。 二、中国文化价值观 各国之间文化存在许多差异。Geert Hofstede 在“文化的影响――比较不同国家机构及组织之间的文化和行为差异”中用四个指标揭示了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1权力距离指标。权力距离指标衡量人们是否接受不平等权力的分配,它表示权力被分配的平等程度和不同阶层的人对权力分配的平等或不平等的接受程度。 2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指标。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指社会联结的松散或紧密程度,即一个国家的人民更倾向于以一个个体的身份还是以某个群体成员的身份来处世。 3不确定性避免指标。不确定性避免指标衡量的是当面临不确定状态或风险时人们感受到的威胁的程度,在不确定性避免指标值很高的文化中,人们会通过严格的法律和规则以及安全保障措施来尽可能减少不确定状态出现的可能。 4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指标。如果一个社会是男性气质社会,就表明习惯上人们认为的男性化价值观,如竞争、成功、金钱物质超越关系处理、团结、关心他人、关心生活质量等人们习惯认为的女性化价值观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完美版

必修3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北京鲁迅中学任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了解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取精去糟”,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能力目标: 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分析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传统文化价值,激发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过程(所设情景或可改成情景剧) ◆导入 情景一:近几天在广州工作的嘉妮正急着赶一份策划案,节后客户就要。她很犹豫:快到中秋节了,回北京的家还是留在广州? 问题1:讨论嘉妮回不回家? 学生发言(略) 师:中秋节──一年中最迷人的夜晚。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中秋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也就是传统习俗。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新课教学 ◆情景二:嘉妮坐飞机回到北京,中秋之夜,与家人坐在四合院的天井中,摆上月饼以及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全家一起赏月、叙聊。 外公首先发话:“中秋赏月有什么讲究?中秋节是个传统节日,谁来说说它的历史?”大家七嘴八舌说起来。 问题2:中秋赏月有什么“讲究”?说说中秋节的发展历史。 学生发言(略)。 师:“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板书:传统习俗的继承 问题3:中秋赏月反映了我国文化的什么内涵?如何理解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的“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 学生发言(略)。 师:中秋节是人们的情感和自然现象结合得最紧密的节日。中秋赏月反映了人们对月亮的崇敬,而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属于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中秋节是民族文化展现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又称“团圆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中秋团圆、家国和谐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 板书:传统习俗、家国和谐、团圆、天伦之乐、传统思想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纽带。 ◆情景三:一会儿,舅舅随口咏来: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

关于博物馆文化产品

关于文化产品 博物馆文化产品:博物馆的文化产品是代表博物馆文化内涵,并以向公众传播文化为目标的产品。 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是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博物馆定义下进行的经营活动。事实上,博物馆文化产品是博物馆依照社会的文化需要适应市场经济,依托商业运作开展的商业活动,旨在宣传推广博物馆形象,巩固博物馆的教育成果,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延伸。它为博物馆整体形象宣传推广,提供参观纪念品,更是丰富博物馆教育和博物馆体验的延伸手段。为博物馆创建一种不同于陈列而提供参观者与博物馆本身与藏品文化的互动关系。 现实意义: 1、帮助博物馆创造自身经济效益、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从而增强博物馆的经营活力。 2、推动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与营销还有助于诊释和宣传博物馆藏品,有助于增强博物馆与社会、与参观者的交流。 3、有助于提升博物馆整体品牌形象,强化观众对博物馆及其研究和藏品等的尊崇,推动博物馆产业链整合等。 文化产品存在的问题: 1、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品类单一,始终局限于明信片、徽章、文物复(仿)制品和部分图书、音像制品等。大多数产品又缺乏创意,千篇一律,甚至不同的博物馆提供的文化产品仅存在颜色、材质上的不

同,鲜有功能、形状上的区别,完全不能反应出馆藏特色和独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2、产品开发不成系列,没有延续性,高档产品与大众化消费品层次不明显,从而给消费者留下性价比低的印象,导致产品滞销,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可持续性开发难以为继' 3、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大部分存在着品质低劣的现象做工粗糖,与博物馆本身高雅、精致的形象不相称。完全无法满足参观者对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的需求。 4、针对生活相关性和实用性进行研发设计的博物馆文化产品则更少,没有把博物馆文化产品结合到关注观众生活需求中。 5、对博物馆产品认识的不准确性。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将博物馆产品简单认为是博物馆内设置的礼品商店所销售的一些小产品而已。以及,把博物馆产品作为博物馆的附属产品,对其不重视使得其项目在博物馆里很难开展起来。 6.,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还存在区域不平衡的问题。研究显示,我国东、中部地区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水平整体高于西部;在同区域内,市、县级博物馆与核心城市的相比,产品开发水平相对较低。 进步: 1.从博物馆自身而言,尝试着推动博物馆文化产品的研发,设计、制作出充分体现博物馆资源所蕴含的文化的博物馆产品, 2.适应一部分消费者馈赠文化产品而尝试生产一部分高端产品,更加注重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适应市场需求的多种类、多层次的博物

文化研究的意义

本书上面两部分所概括的以强烈的政治热情与参与意识、激进的批判精神与边缘立场、突出的实践品格与语境取向为特征的文化研究,对于人类的知识生产、精神生活、社会实践有什么意义?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的伊安·昂(IenAng)在她为两半球人文科学、艺术以及公共文化会议 (TheHumanities,ArtsandPublicCultureinTwoHemispheresConference,QueenslandArtGallery.5-7July,1999)提交的《谁需要文化研究?》(WhoNeedsCulturalStudies?)中很尖锐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1、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实践活动 伊安·昂首先从文化研究的与大众日常生活的相关性问题切入。她谈到了几次理发时候的有趣经验。理发师经常问她是干什么。当得知她是从事"文化研究"的时候,接下来的一般是长时间的沉默,他们之间的交谈终止了。每当这个时候,她就感到情绪沮丧,感到自己以及自己的工作与普通大众的隔绝。一种不被理解的悲哀。 伊安·昂认为,令人尴尬的沉默部分起因于对"文化"这个概念的复杂意义的普遍无知。她指出:"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文化是与日常生活分离的、超常的东西。它要么与艺术同义,是某种象牙塔中的东西,要么指’其他人’,诸如移民或者土著居民"。前者是对于文化的经典美学界定,后者则是对文化的人类学理解。而在当今学术界,被称之为"文化研究"的东西,实际上已经摆脱美学与人类学之间的分离,从而革新了对当代社会中的文化的研究。在文化研究中,"文化"指的是意义与价值的生产与商谈,而这种产生与商谈是个多元的、常常是充满斗争与冲突的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所有社会活动领域,比如工地、教育界、媒体与国际关系领域、甚至理发师的沙龙。文化既不是机构、不是文本,也不是行为,而是所有这一切之间的复杂的相动。换言之,"文化不仅是非常日常的,它也是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非常基本的实践,因为它内在于了解与管理世界的方式之中。"也就是说,争论世界应当如何管理总是包含一种关于表征的政治学(apoliticsofrepresentation)--在这个特定的政治层面上,意义与价值成为被争夺的对象,因而必然包含基本的文化纬度。总之,"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的建构性因素,而不是什么外在于或附属于生活的东西。

几种文化价值观的理论

几种文化价值观的理论 1.文化整体论 谢弗提出“社会整体论”的观点,认为文化将世界和世界中的一切看作一个整体,世界需要整体论,需要统一协调,这是因为全球所面临的问题,大量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问题,需要大力增强国际合作和协作。主张所有的文化都必须力争成为广泛的、和谐的、有凝聚力的文化,完全融于自然的、历史的全球的环境之中,主宰各自的事务,文化成为未来世界体系的中心,它呼吁未来是“文化时代”,这既要求不仅要从文化角度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而且要重视与未来世界体系密切相关、有头等重要意义的文化品质和潜能。“把一切价值观都看作文化价值观,这便使得文化处于为价值观做出建设性贡献的理想位置。……文化对于那些与人类生存环境和未来世界体系息息相关的特定价值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使那些世世代代受到人类高度赞赏和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原则和理想脱颖而出。……这些原则和理想是:渴望智慧、知识、美和真理;追求尽善、完美和创造力,重视公正、平等、机会均等、参与多样性,发扬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精神;需要安定团结、长治久安;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传统;以及追求高尚。”

2.历史终结论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1989年提出,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情,不仅是冷战的结束,而且是历史本身的终结,这些变化表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胜利,正是“人类思想演进的终点和作为人类最后的政府形式的西方自由民主制的普遍化。”(《国际文化思潮评论》1999年) 福山从黑格尔哲学出发得出了这一结论。 3.文明冲突论 塞缪尔·亨廷顿1993年提出,就冷战后国际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的新的研究视角。认为“未来世界政治的轴心可能是‘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冲突,可能是非西方文明对西方权力和价值观的反应。”(《国外社会科学前沿》1997年)在后来发表的《西方:独特,但并不普遍》中,提出文明的差异不仅是现实的差异,而且是基本的差异,文明的冲突也主宰着全球政治,由于文化因素在全球秩序中越来越重要整个世界正在进入文明冲突的历史时期。“在一个多极的世界里,西方的责任就是保障其自身的利益”。 亨廷顿证实了文明的差异,但开出的药方是冲突,但是文明差异的出路在于融合,绝不是西方价值观一统天下。 4.文化危机论 美国学者丹尼·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里讲到“美国资本主义已经失去了它传统的合法性,这一合法性

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设计

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设计 引言 从现阶段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发展情况来看,还具有一些问题,比如品种单一、缺乏创新、缺少艺术特色等,不仅限制了博物馆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明确设计原则、设计理念及设计方式,并对其进行合理应用,进而提升文化产品的审美价值,增强博物馆的文化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研究 (一)设计原则 1.文化原则 文化原则属于博物馆文化产品在设计过程中的首要原则,其关键之处在于对某种文化元素或者是多种文化元素进行巧妙设计,确保博物馆中的文化产品可以作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丰富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文化产品而言,其重点并不是自身商品属性,而是它的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 2.情感原则 对文化产品赋予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为其添加了一些情感因素,人们在对这些文化产品进行欣赏时,会从中发现一些故事与生活方式,体会到一些友情、爱情、关怀与品行,满足了人们在美学及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将地方人文风情与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中,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它们的辨识度及竞争力。 3.特色原则

博物馆文化产品的重要功能就是对馆内文化内涵进行宣传、弘扬,而要想全面发挥这一功能,文化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就必须将博物馆自身的特色作为灵感来源,彰显文化产品的生命力,增强文化产品的创意性,进而为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设计理念 1.对藏品内涵进行准确反映 对于任何一个博物馆而言,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并且承载了一定的艺术价值及历史价值,比如国家博物馆的四羊方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图》等。由此可见,文化产品的设计决定了博物馆文化的内涵,所以设计应和博物馆展览、博物馆学术方向及博物馆收藏相联系,将藏品文化内涵作为设计根基,不能为了单方面提升视觉效果而丢失产品的内涵。 2.将创新和传承进行有效结合 对于博物馆文化产品而言,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创意附加价值。所以设计人员可以在不损坏文化产品原有历史价值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设计,比如利用科技手段对馆藏文物的复制品进行开发,通过精美的制作工艺增强观众的视觉享受及趣味体验。 二、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实践分析 (一)表层式设计 表层式设计属于一种平面式设计方式,主要是指用馆藏品中的符号、图形及纹饰等对产品外观进行装饰,将这些装饰性元素和产品进

文化研究的意义

文化研究的意义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本书上面两部分所概括的以强烈的政治热情与参与意识、激进的批判精神与边缘立场、突出的实践品格与语境取向为特征的文化研究,对于人类的知识生产、精神生活、社会实践有什么意义?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的伊安·昂(IenAng)在她为两半球人文科学、艺术以及公共文化会议(TheHumanities,ArtsandPublicCultureinT woHemispheresConference,,1999)提交的《谁需要文化研究?》(WhoNeedsCulturalStudies?)中很尖锐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1、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实践活动 伊安·昂首先从文化研究的与大众日常生活的相关性问题切入。她谈到了几次理发时候的有趣经验。理发师经常问她是干什么。当得知她是从事”文化研

究”的时候,接下来的一般是长时间的沉默,他们之间的交谈终止了。每当这个时候,她就感到情绪沮丧,感到自己以及自己的工作与普通大众的隔绝。一种不被理解的悲哀。 伊安·昂认为,令人尴尬的沉默部分起因于对”文化”这个概念的复杂意义的普遍无知。她指出:”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文化是与日常生活分离的、超常的东西。它要么与艺术同义,是某种象牙塔中的东西,要么指’其他人’,诸如移民或者土著居民”。前者是对于文化的经典美学界定,后者则是对文化的人类学理解。而在当今学术界,被称之为”文化研究”的东西,实际上已经摆脱美学与人类学之间的分离,从而革新了对当代社会中的文化的研究。在文化研究中,”文化”指的是意义与价值的生产与商谈,而这种产生与商谈是个多元的、常常是充满斗争与冲突的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所有社会活动领域,比如工地、教育界、媒体与国际关系领域、甚至理发师的沙

成功的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的七个要素_陆建松

中国文物报/2012年/4月/4日/第007版 工作 成功的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的七个要素 陆建松葛缌毅 一直以来,兼具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的博物馆文化产品(纪念品)开发销售,是欧美发达国家博物馆文化展示和教育活动的延伸,是丰富参观者博物馆学习体验的重要手段,是博物馆贴近社会、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要、扩大社会影响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博物馆创造自身经济效益、增强经营活力的重要手段。此外,好的文化产品开发还能够强化观众对博物馆及其研究和藏品等的尊崇。 文化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是欧美发达国家博物馆经营的重要内容。不管是大型的博物馆,例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艾尔伯特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和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还是小型的博物馆,例如德国波恩的贝多芬纪念馆和瑞典的东方博物馆等,其开发和销售的文化产品都琳琅满目,观众购买踊跃,给人印象深刻。以大都会博物馆商店为例,1949年,年营业额仅为10万美元,到了1987年,已高达5500万美元,到了2003年的7278.1万美元,2008年更是突破2亿美元大关,累计开发的各类文化产品达2万余种。 通过对欧美发达国家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销售的考察,我们发现成功的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一、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要立足于本馆独具特色的收藏品,要“从藏品中获得灵感”。博物馆收藏的丰富的文物艺术品是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的宝库。欧美发达国家博物馆一般都遵循“从藏品中获得灵感”原则,无论是复制品还是衍生产品的开发,哪怕是一个装饰logo的开发,其灵感都来自于本馆的藏品,特别是那些或具有独特性、或具有故事性和名人性、或具有很强观赏性的收藏品。因此,每个博物馆开发的文化产品都是立足于自身独具特色的收藏,都是独一无二的。 二、博物馆文化产品要有故事性或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文化产品开发要注重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博物馆开发的文化产品往往附有印制的卡片,讲述该商品的开发缘由以及背后的故事等等,让观众在购物的同时再一次学习,同时将美好记忆带回家,或是馈赠他人,传播给更多的人。例如,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开发的泰迪熊,就是根据老罗斯福总统一次打猎的故事创作的。有一次,老罗斯福总统出去打猎,射伤了一头熊,原本他可以补射一枪将熊射死,但出于慈悲之心,他决定放走这头熊。 三、文化产品开发要有博物馆自己的个性和特色。以德国贝多芬纪念馆为例,其开发的一系列文化产品都是围绕着贝多芬及其作品和藏品展开的,带有强烈的“贝多芬”印记。例如贝多芬的特色雕塑头像、照片、音响作品、书籍、文具、小提琴、以五线谱图案为装饰的雨伞、以贝多芬头像为装饰的指甲刀,以及其他以贝多芬头像为装饰logo的工艺品或日常生活用品等。总之,受公众欢迎的博物馆文化产品通常都是带有博物馆自己显著个性的,别具特色和独一无二。 四、文化产品开发要设计优美、制作精良,要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博物馆是高雅的文化艺术殿堂,因此,博物馆开发的文化产品必须与自身高雅文化殿堂的身份相适应,哪怕是一个小物件的开发,都要做到设计优美、制作精良。卢浮宫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维多利亚?艾尔伯特博物馆中的文化商品,不管是名贵的还是普通的物品,都是经过专门精心设计制作的,不仅设计优美、制作精良,而且包装也很优美,给人以精致典雅的印象。 五、文化产品价格要差异化,能满足不同消费水平观众的不同需求。为了满足不同消费层次观众的多元化需要,博物馆文化产品一定要差异化。例如,卢浮宫博物馆的名画蒙娜丽莎,既有高档的仿制品和丝网印刷品,也有包装和规格大小不一的中低档印刷品,还有明信片系列等。贝

文化研究的意义范文

文化研究的意义范文 本书上面两部分所概括的以强烈的政治热情与参与意识、激进的 批判精神与边缘立场、突出的实践品格与语境取向为特征的文化研究,对于人类的知识生产、精神生活、社会实践有什么意义?澳大利亚西 悉尼大学的伊安·昂(IenAng)在她为两半球人文科学、艺术以及公共文化会议 (TheHumanities,ArtsandPublicCultureinTwoHemispheresConferen ce,QueenslandArtGallery.5-7July,1999)提交的《谁需要文化研究?》(WhoNeedsCulturalStudies?)中很尖锐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1、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实践活动 伊安·昂首先从文化研究的与大众日常生活的相关性问题切入。 她谈到了几次理发时候的有趣经验。理发师经常问她是干什么。当得知她是从事"文化研究"的时候,接下来的一般是长时间的沉默,他们之间的交谈终止了。每当这个时候,她就感到情绪沮丧,感到自己以及自己的工作与普通大众的隔绝。一种不被理解的悲哀。 伊安·昂认为,令人 __沉默部分起因于对"文化"这个概念的复杂意义的普遍无知。她指出:"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文化是与日常生活 分离的、超常的东西。它要么与艺术同义,是某种象牙塔中的东西,要么指’其他人’,诸如移民或者土著居民"。前者是对于文化的经

典美学界定,后者则是对文化的人类学理解。而在当今学术界,被称之为"文化研究"的东西,实际上已经摆脱美学与人类学之间的分离,从而革新了对当代社会中的文化的研究。在文化研究中,"文化"指的是意义与价值的生产与商谈,而这种产生与商谈是个多元的、常常是充满斗争与冲突的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所有社会活动领域,比如工地、教育界、媒体与国际关系领域、甚至理发师的沙龙。文化既不是机构、不是文本,也不是行为,而是所有这一切之间的复杂的相动。换言之,"文化不仅是非常日常的,它也是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非常基本的实践,因为它内在于了解与管理世界的方式之中。"也就是说,争论世界应当如何管理总是包含一种关于表征的政治学(apoliticsofrepresentation)--在这个特定的政治层面上,意义与价值成为被争夺的对象,因而必然包含基本的文化纬度。总之,"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的建构性因素,而不是什么外在于或附属于生活的东西。 过去几十年中,"文化研究"在学术界的全球性的发展,本身就标志着当代生活与社会中的"文化"纬度不断增长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引 发争论的本质。一般来说,尽管全球资本主义取得了明显的成功,但是对于文化的危机意识在全球随处可见:对于何为"进步"或普遍价值的共识的丧失,阶级、性别、种族、宗教、地区等之间的文化分化的加深,各种暴力形式的急增,因特网的全面发展,由于新盛的非西方世界对于西方世界的权威的挑战而导致的新的世界混乱状态以及不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分析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分析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历数千年的积淀,带有强烈的历史性、传承性和继承性,深深影响着我们。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入手,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同时解剖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结构,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冲突中的价值意义。 标签: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价值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 一、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作为人类精神传统和价值传统的文化形态,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理解。 1.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遗传基因。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登认为:“社会遗传即文化”。就是说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遗传基因,没有传统文化,也就没有现实社会。反过来讲,传统文化是引导社会合理发展的最终准则。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从一种广泛的人种学的意义上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所有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因此,人类社会是人类文化的体现,文化传统对现实社会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 2.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存在根基。美国文化学者希尔斯在《论传统》中所云:“传统是新信仰和行动范型的出发点,就是其注脚”。在希尔斯看来,一个社会离开文化传统,也就离开了前进的方向和行动的准则。一个民族的文化品质,是在文化传承中确立的。英国当代学者吉姆·麦克盖根讲:“文化指形成意义的实践和习俗。”没有特定的文化传统,也就没有特定的文化形态。丧失文化传统,也就意味着一个民族的退场。 3.传统文化是人类的终极身份证。人的社会属性来源于文化属性。因此,传统文化是人作为有思想的动物的源价值和终极身份证。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中的个性解放精神,就与中国传统诗学中的狂捐品格相关联。郭沫若就十分倾慕屈原放浪不羁的诗风。现实总是对作为社会深层意识形态的传统文化的折射与回应,而具有高度精神遗传特征的人类,无论如何是不能彻底超越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的。上个世纪初,罗素就向世人急呼:“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罗素的呼吁是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高度。 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结构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时至今日,亲情的淡漠、人情的冷漠、对生命的无视、对弱小的蔑视,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整体来看这是一个人情稀缺而不是人情过度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是历来有着急公好义、除暴安良、舍身取义、古道热肠、杀身成仁的传统,不是一直有着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向往亲情的传统吗?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现在却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只有批判而没有发掘,只有抛弃而没有肯定;二是认为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束之高阁,建几个文化馆,录几盘录像带就可以。 思想界在批判传统文化时是犀利的,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则是软弱的。总是视传统文化为包袱,为阻力,却看不到传统文化的对中国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死,中国只能被称为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就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诚信危机。再比如“孝”,现在尽管人们已经较之过去有了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但很多人孝心已经没有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由于中国人

口结构的日益老龄化,同时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孝”文化的式微也将带来严重社会问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续传载功不可没。如果我们丢掉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那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是合格的炎黄子孙了。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当前,在举办弘扬某类传统文化的活动时以发扬“传统”为名刻意“仿古”的现象,在中国各地是比较常见的。其实,刻意模仿古代的某些形式,却忽视对现代生活的反映和交融,其效果往往有限,甚至流于“形象工程”亦或市场逐利之嫌的作为,传统文化不是“濒危野生动物”,它并不缺乏载体。可以说只要有炎黄子孙的地方都可以做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无论是流于形式或刻板的“仿古”现象,还是仅仅加以保存和记录,都不是真正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于一代人与另一代人间的言传身教,所以,对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活着的传统才有传承的生命力,如果传统在上代人身上已经死了,青少年就无从习承了;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针对博物馆文化的文创产品研究策略———以南京博物院为例

针对博物馆文化的文创产品研究策略 ———以博物院为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随着我国目前对文化发展和弘扬力度的加大,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虽然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尚不成熟,但是文化氛围的升温无疑是博物馆文创产品繁荣发展的最好时机。本文的研究课题是在研究学习博物馆学和艺术设计理论、现代产品设计理论等的基础上,通过对博物馆文化的发掘和文创产业的现实需要而综合制定的,旨在优化运用博物馆资源、进行针对性和科学性为一体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研究,在设计过程中逐步明确设计思路和发展方向,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个案研究———博物院 (一)博物院简介 博物院坐落于市资金山南麓、门北侧,占地7 万余平方米,是我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博物馆,也是市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院的历史始见于1933 年,直到1959 年正式更名为博

物院,院现有各种藏品43 万余件,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达当代。既有全国珍稀文物,也有宫廷传世佳品,在区域性和全国性藏品数量上均有较大的领先优势。青铜、玉器、金银器皿、古玩、织物、书画等一应俱全,成为数千年文明和中华文明发展的直接见证。院的知名藏品如:西汉“金兽”、西晋“青瓷神兽尊”、“八怪”的书画等。 (二)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开发 博物院早在1979 年就首开中国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和研究的先河,其设立于馆的博物馆商店是我国类似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销售的先驱,在其接近40 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丰富了文创产品的种类与畴,文创产品的概念也由最初对文物的复刻和临摹转变为了新概念形式下的开发,其主要的文创产品包括典藏复制品、出版品、体验产品和创意性产品等。 1.典藏复制产品 博物院的复制型文创产品由来已久,在概念和形态上讲求对其原型的高度模仿和表现,力求满足文物爱好者和收藏家们对品质的不懈追求,同时得益于博物院的文化定位,其可为客户复制全品类不同规格的文创复制品,且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博物院积极响应互联网文创产品的现实需求,开始接受网上预约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及其当代价值的探究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及其当代价值的探究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了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全球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今天,我们需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更要深刻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到底是什么,这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等于中国文化,首先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一个清晰的界定。“文化”一词源于《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相连,实际上已经具备了“文明教化”或“以文教化”为要义的“文化”一词的基本内涵。到了西汉,“文”与“化”联缀为一个词,与未经教化的“野蛮”相对立。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与自然地本质区分,着眼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以及由此实践所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的人化”。狭义的文化,除了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外,有时又专指文学艺术。 “传”的甲骨文为一人手持器皿,正传递给另一个人。因此,传的最初涵义是传递物品,后又引申为“传授”、“传播”。东汉训诂学家郭璞注:“皆传驿马之名”。因此,传在古代又指驿站或驿站的车马,进而表示一站又一站地相传不辍。传统的“统”,本义指丝的头绪。

后来被引申为在众多因素中能够控制或总领全聚德根本或关键。“传统”由单一结构概念转变为述宾结构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后汉书》:“……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南朝“沈约《立太子思诏》:“守器传统,于斯为重。”这两则说的是皇统、国统的世代相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已扩大到文化的各个领域,除政治、国统外,还指世代相传的具有肚子特色的礼俗、道德、思想、观念、民风、民俗以及语言、艺术等。 “中国”是一个地域性概念,表明中华文化生长之地是位居于黄河中下游,相对于四方文明落后的区域而言,是文明中心之国,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是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中国的含义多次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专指中原发展为包括所有郡县,进而发展为包括所有边疆,由专指汉民族发展为包括中国各民族,由中华大地的统称发展为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它是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保留了中华民族稳定的文化模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生活方式、制度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丰富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源于其有着以下几大特质:其一: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使它得以延续至今。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传承没有中断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张进程中,中国古代也曾被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过,但最终的结果并不是以华夏农耕文化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原文

挖掘文化价值

挖掘文化价值 时间:2016-07-22 10:41:37 | 作者:沈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进入一个循环圈,读书为考大学,考大学为找工作,找工作为赚钱,结婚,生孩子……为了更好地完成这循环圈,读书便变得功利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当今中国产生不了文化伟人的原因。当学习只是纯粹出于功利性的目的,没有纯粹为精神创作做研究是很难有文化伟人的,而纯粹为精神创作便是要挖掘文化的价值。 挖掘文化的价值,是对文化的深入理解。对一种文化深入理解,才能真正明白文化的真正含义。若只是功利性地去阅读某篇文章,学习某样知识,是不可能真正深入理解某种文化,不可能明白它的真正含义,更不可能挖掘出它的价值。正如余秋雨的《道士塔》,王道士为蝇头小利便随意地变卖宝物,因不喜欢壁画而随意将其粉刷……可见没有对文化的深入理解,没有明白这种文化的真正含义,不单止挖掘不出文化的价值,甚至会破坏了一处文化遗迹。余秋雨的一句“我好恨”怎能抒发完心中的悲伤愤恨。王道士的所作所为也许就是不重视文化价值教育,政府管理不力的悲哀。这事一个时代所造成的。而如今,我们更担心的是现代应试教育制度下学生功利性学习,无疑会导致对中国文化理解不深入,难以出文化伟人,难以挖掘中国文化价值。所以,要挖掘文化的价值,还需摒弃文化功利价值体系,专心对某种文化深入理解。 挖掘文化的价值,是纯粹精神创作的必要步骤。若要研究一种文化,必须要深入挖掘其本质,这是纯粹精神创作所必需的步骤。当你真正走入某种文化,真正体会挖掘到他的价值,才有可能对其进行纯粹的精神创作。正如莫言,中国第一位诺奖得主,他从小就沉浸于东北高密乡的文化氛围内,深入挖掘了高密乡的文化价值,并对此进行了创作,终因《蛙》而闻名世界。由此可见,要纯粹地进行精神创作,就必须要深入挖掘文化价值,不能带有任何功利心,只是纯粹地去研究创作,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文化伟人。挖掘文化的价值,是纯粹精神创作的必要。 挖掘文化的价值,需要有文化研究精神。当今中国出不了文化大家也许就是因为人们没有对文化研究的精神。学生功利地考试,成人用功利标准去追求精神生活。这诚然是不能挖掘出文化的价值的,就更不可能出现纯粹的精神创作了。比起现在,上世纪初的一拨人才很具有文化研究精神,如梁淑俱,林语堂,钱穆等,他们有深厚的国文功底,又有认真专注研究文化的精神,所以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价值研究挖掘才能进入很深的程度。文化研究精神是挖掘文化价值的必需品。若没有刻苦专注的文化探索精神,何来动力挖掘文化价值,何来动力进行纯粹的精神创作?所以说挖掘文化价值需要文化研究精神。 若想从根本打破当今青年对人生圆圈式的观念,改变他们功利衡量的标准,就需要文化研究精神,去挖掘文化价值,去纯粹进行精神创作。

国内跨文化价值观研究问题综述

国内跨文化价值观研究问题综述 [摘要]本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2008)中66篇相关文章的题目、关键词和摘要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四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试析其产生原因和对跨文化交际学学科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价值观研究综述 一、引言 文化价值观是解释人们交流方式和信息理解差异的关键,胡文仲在《跨越文化的屏障》中以“贯穿一切的红线”来比喻其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从国外特别是美国的相关成果来看,此类研究一直是学科理论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反观国内学界,虽然一直强调对文化价值观的理论探索,但至今还未产生较有影响的理论或测量工具。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回顾十年来我国跨文化价值观研究的发展状况,总结存在的基本问题,并提出参考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的范围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提供的1999—2008年所有期刊论文和中国优秀硕博学位论文。笔者首先以“跨文化”和“价值观”为关键词进行初步检索,共获得329篇文章,接着对文章的题目、关键词和摘要进行阅读,选出研究目的为应用文化价值观理论解释或预测跨文化交际效果的文章,确定66篇文章为本文分析对象。 66篇文章在发表时间上的特点是从1999年到2006年数量逐年上升,仅2005、2006两年就有30篇,占十年里同类文章总数的45.5%。2007到2008年,发表呈下降趋势,笔者认为原因可能就是缺少理论创新,无法继续深入导致。在理论使用和研究方法方面,66篇文章共涉及8种文化价值观理论,其中60篇为解释性描述,6篇为量化研究。 笔者又对有明确理论来源的42篇文章进行阅读,据此归纳总结了目前国内跨文化价值观研究存在的四个基本问题: (1)解释多,实测少;(2)视野狭窄,理论滞后;(3)方法单一,质量差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意义及思路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意义及思路 作者:张亚芝 来源:《时代经贸》2017年第33期 【摘要】博物馆文创开发是文化遗产走进当代生活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了博物馆文创开发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当前博物馆文创开发仍存在开发层次低、创意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博物馆文创开发细分市场,艺术性与实用性并举,文创销售多渠道推进等现实思考。 【关键词】博物馆;文创开发;创意 博物馆是保藏人类发展和人类环境见证物之场所,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举办各种陈列展览,进行文化传播和宣传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永久性开放的机构.当前,博物馆“文创热"的到来为当今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路径. 一、博物馆文创开发的意义 (一)文创品开发是文化遗产走进当代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 博物馆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但如果这些文化资源只是以静态陈列的方式保存和传承,它终究只是躺在博物馆里冰冷冷的文物,离现实社会的距离会越来越远.只有当文化与创意联姻,经典与时尚相遇,这样的文化遗产才是活态传承的,有生命力的。翠玉白菜是台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因其太名贵,所以人们只能隔着防护玻璃远远的观赏它而不能亲近它。可是,当经典遇见创意,翠玉白菜系列的雨伞、台灯、挖耳勺、笔筒等文创品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发。你会发现,原来翠玉白菜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已经以另外一种方式真实的存在我们的生活里。 (二)文创品开发是彰显博物馆品牌形象的有力举措 一般来说,博物馆依据各自的馆藏,都有自己的主题或文化特色.这样的主题或特色怎样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走进当代人的视野?近年来,北京故宫博物馆文创开发给出了满意答案。大臣朝珠成了创意耳机、雍正御笔题上了折扇、防晒伞原来是顶戴花翎、圆珠笔可能是尚方宝剑、行李箱印着“如朕亲临”、亲子文化衫可以是“黄袍加身”、故宫猫比人可爱??围绕独特明清宫廷文化而创作的这些文创产品,成为今天人们了解故宫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故宫博物馆“卖萌”系列文创品不仅让文化遗产接地气,而且彰显了其作为明清宫廷文化博物馆的独特品牌形象。 (三)文创品开发是谋求博物馆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