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会 针灸技术规范及学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 2005 年

百会  针灸技术规范及学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 2005 年
百会  针灸技术规范及学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 2005 年

“一身之宗,百神之会”

----浅析百会功用百会,又称天山、天满、巅上、岭上、巅顶、顶山、维会、鬼门、泥丸宫、五会、三阳五会,为督脉、足少阳、足太阳、足厥阴之会穴,穴居人体至高正中处,具有醒脑开窍、回阳固脱、息风安神、益气明目的作用。道藏云:“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故曰百会。”所谓天者,以期居人身之最上也;所谓百神者,有关全身之神识也。本穴处人身最上,四围各穴罗布有序,大有百脉朝宗之势。犹地理学之世界屋脊,在人身则总摄阳经之汇也。百会主治范围广泛,是临床常用的腧穴之一,加强对百会穴的研究对于我们临床施针具有重要的意义。

1.百会穴的定位

关于百会穴的位置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正中旋毛中,陷可容指。”根据该书中“前顶”等腧穴的定位,可以推知百会穴位于前发际正中上五寸。后《十四经发挥》记载“直两耳尖,可容豆,”即在两耳尖直上与头部正中线交点处。《循经考穴编》说“直两耳尖略退些子量上,折衷取之,犹天之极星居北也。”《经穴解》认为“以东西两耳尖,南北完督之中,十字相直处,再退些子是穴。”从古至今,关于百会穴定位的记载很多,但都未偏离《甲乙经》和《发挥》这两种。又经临床证实,虽然两书方法不同,但结果殊途同归,并无歧义。

2.百会穴的功用

(1)升阳益气

百会穴居巅顶之中,位于人体至高正中处,为百脉聚会。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资,为生命之根蒂。而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没有气化也就没有生命。《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临床实践证明,百会极具升阳举陷,益气补虚之力,其为督脉大穴,督脉为“阳脉之海”,入于脑与“元神”相系,又与足太阳,手、足少阳,足厥阴经相交,故不仅为阳气大聚之处,还可交通阴阳,调节全身气机。

百会之所以益气升阳,是因其为督脉头顶之穴,督脉联系手足三阳经,是人体诸阳经脉的总汇,除具有统摄全身阳气作用外,由于手足三阳经脉都交汇于百会穴,能贯通诸阳经。因此,百会有提举一身之气,升下陷之清阳的特殊作用,可治百病,特别对诸虚劳损,用之可培本扶正,益气升阳。艾灸百会还可调整机体的功能失调,提高免疫力。

(2)醒脑开窍

“脑为元神之府”,脑清神附,则耳聪目明,言语流利。若脑窍闭塞,则神失所附,出现神昏不语,或中风偏瘫等。百会为督脉要穴,督脉循行脊背,上项入脑,针刺百会可调理督脉,醒脑开窍,治疗中风失语、神昏警觉、中暑等各种神昏窍闭之证。如《针灸资生经》云:“凡尸厥而死,脉动如故,此阳脉下坠,阴脉上争,气闭故也,针百

会入三分,补之。”

(3)祛风利窍

风为阳邪,其性清阳,高巅之上,惟风可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百会居于巅顶,而足太阳经会于此穴,足太阳主一身之表,有助疏散外风,祛邪解表。百会又为足少阳经之会穴,少阳能平熄内风,可助百会熄风开窍。这就决定了百会既能祛散外风,又能熄内风,故《行针指要歌》谓“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

(4)健脑安神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又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说明两者与“元神”有密切关系。心脑之机能,是依靠督脉之联系而建立,督脉上通于脑,中贯于心,联系诸经,于巅顶之百会输注精气于脑。故调节百会穴,可奉养元神,有健脑益髓,益心安神之功。3.百会穴的临床运用解析

(1)头痛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脉上循巅顶会于督脉,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其脉气多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之说,针补百会可益脾气升清阳,健脑宁神,治疗风阳上扰,心脾亏虚,气血不能上奉头窍部诸虚证,与前、后顶二穴合用,共起醒脑、安神、通络、止痛之功。正如《神应经》所云:“头项俱痛,百会、后顶、合谷。”

(2)眩晕

《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素问·解精微论》:“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督脉循行于脊里,是五脏六腑气血所注之处,入络于脑,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而脑为髓海,又是元神之府,若督脉脉气失调,脑海失养,清阳不升,就会出现“虚则头重”之病症,取百会进行艾炷直接灸,可起调督温髓的作用。

(3)癃闭

中医认为,点滴而出谓之癃,点滴不出谓之闭。临床治疗时取百会,向后平刺0.8寸,快速捻转,再取双侧列缺穴,逆肺经方向平刺1.5寸,行平补平泻手法,均留针15分钟。治疗20分钟后小便自行排出。

《素问·骨空论篇》:“督脉为病,……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百会为督脉经穴,“居一身之最高”,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刺之有通阳启闭、醒脑利水之功;列缺为肺经络穴,且为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刺之可开宣肺气,通调水道,寓有“提壶揭盖”之意。二穴相配,下病上治,可沟通、调节全身阴经与阳经之脉气,使清气上升而浊阴下降,达到治愈癃闭的目的。

(4)崩漏

崩漏是指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发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临床治

疗时可取百会温和灸,取双侧三阴交、血海进行针刺。若为崩漏急症可重灸百会。

《诸病源候论》说:“冲任之脉虚损,不能约制其经血,故血非时而下”,督、冲、任三脉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故取百会以温和灸,可调节督、冲、任三脉,沟通阴脉与阳脉经气,有益气摄血,升阳固脱之功;配以三阴交、血海,不仅增强脾统血的功能,也可升化气血。

(5)保健抗毛发衰老

针刺百会透太阳、上星、神庭、风池、风府透哑门,平补平泻,每日针两次。

中医认为“肾之华在发”“发为血之余”,《诸病源候论·须发脱落候》曰:“冲任之脉为十二经之海,谓之血海,其别络上唇,若血盛则荣于头发,故须发美,若血气衰弱,经脉虚竭,不能荣润,故须发脱落。”所以毛发荣润与精血及肝肾功能有重要关系。上星、百会、风府为督脉穴,百会又为三阳五会。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外运气血,内联脑髓,针之可行气血,通经络,益脑醒神,有助延缓毛发衰老的作用。风池虽在胆经,但因是头部要穴之一,为脑室之门户,具有醒脑开窍、通经祛风等功能。针刺上述穴位,可通过改善头皮血流,增强局部新陈代谢,使衰老的毛球恢复生机,延缓其衰老,故使毛发变黑或增生。

4.总结

百会居巅上,属督脉要穴,为“三阳五会”,贯通诸阳经,内系

于脑。《资生经》云:“百会百病皆生,人身有四穴最急应,四百四病皆能治之,百会盖一也。”以上只是对几个特种病进行的解析,临床上百会的应用范围广泛,不能一一悉具。百会穴有开窍醒神,回阳固脱之功,多用于(1)一切厥证、脱证、痉病等为重症候,如元气虚脱,失血过多所致清阳不升、气血不能上达,清窍失养的各种昏迷、失神证。针补百会可益气、回阳、救逆、醒神。即“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杂病穴法歌》曰:“尸厥百会一穴美。”(2)头痛、眩晕、失眠、中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脉上循巅顶会于督脉,针补百会可益脾气升清阳,健脑宁神,治疗风阳上扰,心脾亏虚,气血不能上奉头窍部诸虚证。使气充血旺,脑神得养,诸症自消。正如《胜玉歌》曰:“头痛眩晕百会好。”(3)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遗尿、癃闭等证,凡属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失其升提或固摄所致者,针补百会均可收到升阳举陷,益气固摄之效。

针灸的安全操作规范

针灸的安全规范及器具灭菌 1 预防感染 与任何皮下或肌肉注射一样,为避免感染针灸时需要做到:.清洁的工作环境 .操作者手的清洁 ..针灸部位的准备 ..消毒针和器具以及适当的存放 .无菌操作 认真管理和销毁使用过的针和棉签。 1.1 清洁的工作环境 治疗室应无灰尘,并具有一个专门的工作区域,例如盖有消毒巾的桌子,摆放消毒过的器具(包括针灸盘、棉球和棉签,70%的酒精)都必须盖上消毒巾直至使用。整个治疗室要保持良好的光线和通风。 1.2手的清洁 治疗前,操作者必须洗手。针灸施治前再次洗手对于预防感染尤为重要。洗手包括用肥皂彻底地涂擦双手和指甲,流动水冲洗15 秒,取干净纸巾仔细擦干。 1.3针灸部位的准备 针刺部位应清洁,并且没有伤口,皲裂或感染。用70%酒精或异丙醇,从穴位中心向外周绕圈擦拭,令酒精自然干。

1.4消毒以及针和器具的存放 所有针具(毫针、梅花针、七星针、皮内针、揿针)、火罐和其他的器具(储物盘,镊子、管针管、棉球或棉棍等)都需消毒灭菌。 一次性针使用后必须马上丢弃,并放置专门的容器中。每一支消毒毫针只能使用一次。 梅花针或七星针可反复用于同一病人,但在下一个病人使用前必须消毒,或使用一次性梅花针头。 针灸盒中的消毒针需在每天工作结束后重新消毒,因为针灸盒在治疗使用中已被污染。 1.5 无菌操作 行针时操作者的手指不能触摸针体。对于长针可持消毒棉球夹住针体进针。 起针时,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刺部位的皮肤,以保护受创皮肤的表面不接触潜在的病原菌,也保护医者不接触到针体和病人的体液。 所有被血液和体液污染过的敷料或棉球等都必须丢弃到一个专门的污物器中。 2.禁忌症 考虑到针灸在治疗中的“调整作用” ,很难为其界定绝对的

针灸按摩科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指南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一.针灸 1、严格无菌操作,针具必须严密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凡留针治疗者,术者不得离开岗位,注意观察病员变化,取针时注意防止遗漏、断针。采用措施预防晕针、滞针和断针,如有发生迅速处理。使用电针时,应首先检查机器是否完好,输出是否正常,并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强度,治疗完毕后将开关关闭,输出扭到零位。经常检查针灸是否完好,如不锐利或有弯曲时应及时修理,不易修直时应更换。 2、针灸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解剖部位,防止发生意外。 3、对初次接受针灸的患者,如情绪紧张时,要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疑虑,争取患者积极配合。 4、针灸室工作人员必须认真检查应诊病人,做好门诊病历及就诊登记,建立治疗观察卡。分析总结针灸治疗效果,不断改进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5、针灸室外作人员应坚持岗位学习,定期参加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6、针灸室工作人员上班时,严禁在工作室内吸烟和喧哗。

二.推拿 1、凡需推拿治疗的病人,需经推拿室医生详细检查病情并根据病员的体质强弱、老幼、性别、肥瘦等不同情况选择推拿部位及手法后,选好适当的体位,让病人暴露治疗部位,术者应按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的原则进行施术治疗。 2、在对异性病员推拿时,治疗部位暴露要适当,在进行治疗时要严肃认真,不得与病人开玩笑、聊天等。 3、在治疗室推拿时,术者要文明施术,选用手法要得当,不得为省力用肘部或脚跟等粗暴手法,更不能敷衍了事。 4、在保健性推拿时,病人应穿背心、裤衩、盖好按摩大单后可从上而下,先背后腹,先上肢后下肢,先舒盘扣点穴的原则进行施术。

5、推拿医生应坚持不懈的练功,不断提高推拿技术,真正达到有力、持久、均匀、深透的手法要求。 6、推拿医生在治疗后应及时洗手,注意清洁卫生。 7、推拿室工作人员上班时,不得在工作室内吸烟、喧哗。 中频治疗仪操作规范

针灸科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图

艾灸操作规程 一、简介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 二、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 三、禁忌症 1、禁灸部位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法,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妇少腹部禁灸。 2、禁忌病证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上亢头痛症,一般不适宜用灸法。 3、禁忌体质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 四、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 五、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姓名、诊断、部位及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根据应灸腧穴部位,取适当体位,协助病人松开衣裤,暴露应灸腧穴部位,用纱布(或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保暖。 2、核对、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3、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后,对准施灸的腧穴部位(距

离皮肤2-3公分),进行熏烤,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4、雀啄灸: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如同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一般灸5分钟左右。 5、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离施灸腧穴部位3公分左右,反复地旋回移动或作左右方向移动。一般可灸20-30分钟。 6、施灸时,应密切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火烧伤皮肤、衣被,注意施灸局部皮肤有否熏烤灼伤趋向等。 7、施灸完毕,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病人衣着。整理床单,合理安置体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8、记录施灸腧穴部位、方法、时间、反应及疗效等。并签名。 六、注意事项 1、实施艾灸前要全面了解受术者整体状况明确诊断,做到有针对性;准备好施术时所需要的器材、用品等;指导受术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加强与受术者之间的交流,使其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2、治疗过程中施术者要全神贯注艾灸操作要保持合适的温度,以受术者感觉舒适为佳,并且认真观察受术者的反应情况,必要时调整艾灸的角度及距离。 3、治疗后受术者宜卧床休息5-10min,不宜马上进行剧烈运动 七、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1、不良反应实施艾灸过程中可能出现胸闷、心慌、晕厥,皮肤瘙痒、刺痛、水疱等不良反应。 2、处理措施 ①根据体质和病情选用合适的灸法以受术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决定施灸量的多少,若要选用化脓灸时,一定要征得受术者的同意,并在病历上记录、签字。 ②晕灸现象处理立即停止艾灸,让受术者平卧于空气流通处,

针灸科质量控制标准.

红星医院针灸科质量控制标准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针灸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针灸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旨在指导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加强中医针灸特色建设与管理,发挥科室中医针灸特色,同时可作为红星医院针灸科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针灸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红星医院针灸科是中医特色治疗优势科室,治疗病种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皮科、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应在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针灸特色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二、基本条件 第五条红星医院针灸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针灸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六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应开设独立的针灸门诊,根据就诊病源情况,可开设专病门诊或针灸特色疗法门诊,进行专病专法建设与管理。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针灸病房,有急症处理

能力的可以开设针灸急诊。 第七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针灸诊疗室,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20张,。针灸诊疗室内应设置排烟设备,保证通风良好。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置。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病房应设置操作治疗室。 第八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九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设置针灸治疗室的,应配备火罐消毒设备、艾灸治疗仪、电针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等;设置理疗室的,应配备相应理疗设备,如:足底反射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远红外按摩理疗床、激光治疗仪、熏蒸(洗)设备等;设置康复室的,应配备相应的康复设备;有条件的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可配备应急呼叫装置、吸氧装置等。 第十条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及晕针、滞针、烫伤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红星医院中医分院针灸科针灸科应制定针法(包括毫针、三

针灸推拿火罐刮痧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2、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使病人保持舒适位置,拔罐部位须平整,肌肉较丰满处。骨骼突出、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 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 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切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 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 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 1、提插法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 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 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 (1)上呼吸道疾病 1、急性(慢性)鼻窦炎; 2、急性(慢性)鼻炎; 3、感冒; 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2)呼吸系统疾病 、急性(慢性)气管炎;2、支气管哮喘。 1 (3)眼科疾病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普通针刺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普通针刺 一.针刺前的准备 1.针具:根据病情部位的不同应选择适宜的毫针。 2.部位: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应的穴位做为治疗部位。 3.体位:选择患者舒适,医的者便于操作体位。 4.消毒:针具:送医院消毒供应室高压灭菌消毒。患者的部位:用碘伏棉签擦拭选定的的穴位皮肤。医生手的消毒:用肥皂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擦拭. 5.环境:清洁卫生无污染,温度适宜。 二.针刺的方法 (一)持针法:二指持针,三指持针,四指持针,五指持针。 (二)进针法: 1.进针速度分:速刺法,缓刺法。 2.刺入术式分:插入法,捻入法。 3.刺押手势分: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爪切法,夹持法,舒张法,提捏法。 (三)针刺角度 1.直刺90°左右 2.斜刺45°左右 3.平刺15—25°

(四)针刺的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和所要达到的疗效而定。 (五)针刺的深度腧穴的针刺深度应根据你年龄、体质、病情、季节的不同而刺入的深度也应有所不同,有些穴位较危险刺入深度一定要谨慎。 (六)行针手法 1.提插法:上提下插的动作 2.捻转法:前后捻动针柄 (七)针刺得气 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或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到针下空松、虚滑。 (八)留针法毫针刺入人体腧穴留置一定时间称为留针。一般留20—40分钟。 (九)出针法用左手持棉签按压针刺部位,右手持针将针慢慢提出皮肤。 三.适应症 针刺适应范围很广,涉及内外妇儿多个科室病症,以痹症疼痛方面见长。

针灸科建设规范

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针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针灸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针灸科加强中医针灸特色建设与管理,发挥科室中医针灸特色,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针灸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针灸科是中医特色治疗优势科室,治疗病种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皮科、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应在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针灸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针灸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针灸科诊疗工作有效开

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开设独立的针灸门诊,根据就诊病源情况,可开设专病门诊或针灸特色疗法门诊,进行专病专法建设与管理。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针灸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针灸急诊。 第八条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针灸诊疗室,二级中医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4张,三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10张。针灸诊疗室内应设置排烟设备,保证通风良好。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置。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中医医院针灸科病房应设置操作治疗室,二级医院的针灸科病房床位数不少于15张,三级中医医院不少于30张。 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以设置理疗室、康复室,理疗室、康复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防火,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针灸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设置针灸治疗室的,应配备火罐消毒设备、艾灸治疗仪、电针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等;设置理疗室的,应配备相应理疗设备,如:足底反射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远红

中医针灸类治疗仪器临床试验规范

中医针灸类治疗仪器临床试验规范 (2009版) 根据《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6号)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5号)(以下简称《规定》)的要求并结合中医针灸类治疗产品的特点,为指导该类产品临床试验方案的制定和规范技术审查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一、规范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管理类别为Ⅱ-6827的中医针灸类治疗仪器。 凡有附带功能的仪器(如:附带处方功能),其附带部分另行规定。 二、中医针灸类治疗仪器的定义 中医针灸类治疗仪器是以中医针灸经络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人体经络穴位进行探测或通过刺激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有助于临床治疗的仪器设备的统称。 注:自创穴位、经络等不符合中医传统理论的应提供充分科学证据。

三、仪器命名 仪器名称应体现该仪器的技术特征,作用方法和途径,命名规范为:仪器名称=技术特征+途径/方法+“治疗仪”/“针刺仪”。如“激光穴位治疗仪”、“电热针穴位治疗仪”、“红外炙(治)疗仪”等。 四、临床试验设计 (一)不同分类的临床试验要求 1.利用针灸原理开发的新的针灸类器械或在原针灸治疗仪器基础上扩大适应症:应证明其对特定疾病、证候或症状的治疗优于传统针灸治疗,或非劣于传统针灸治疗,但同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优势。 2.在原针灸治疗仪器基础上,以提高疗效或安全性为目的改进的针灸类器械:应证明其疗效或安全性能优于改进前的器械。 3.开发与已上市仪器功能主治相同的仪器:应通过临床试验验证该仪器非劣于已上市的仪器或具有同样的安全性、有效性。 (二)关于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 1.应在以中医针灸经络理论为基础的指导下进行科

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中医医院针灸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针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针灸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针灸科加强中医针灸特色建设与管理~发挥科室中医针灸特色~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针灸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针灸科是中医特色治疗优势科室~是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病种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皮科、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应在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针灸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针灸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针灸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开设独立的针灸门诊~根据就诊病源情况~可开设专病门诊或针灸特色疗法门诊~进行专病专法建设与管理。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针灸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针灸急诊。

第八条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应当设置候诊区、针灸诊疗室。其中二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4张~三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10张。针灸诊疗室内应设置排烟设备~保证通风良好。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置。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中医医院针灸科病房应当设置操作治疗室~二级医院的针灸科病房床位数不少于10张~三级医院不少于15张。有条件的可以设置理疗室、康复室~理疗室、康复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防火~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针灸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达到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见附 件1,要求。 设置针灸治疗室的~应当配备废弃针具收集设备、火罐消毒设备等,设置理疗室的~应当配备相应理疗设备,设置康复室的~应配备相应的康复设备,有条件的可配备应急呼叫装置、吸氧装置等。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制定针刺(包括毫针、电针、快针、腕踝针等)、灸法、放血疗法、罐疗(包括拔火罐、走罐等)、头针、耳针、舌针、梅花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针灸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根据本科室具体情况~制定芒针、火针、针刀、微针疗法、特色灸法、埋线、割治等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 根据本科室收治病种情况~制定常见病、多发病及重点优势病种的诊疗规范~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优化。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编写通则(标准状态:现行)

I C S11.020 C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 B/T33416 2016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编写通则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o fm a n i p u l a t i o n s o f a c u p u n c t u r e a n dm o x i b u s t i o n G e n e r a l r u l e s f o r t h e d r a f t i n g 2016-12-30发布2017-07-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前言 本标准按照G B/T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三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并归口三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武晓冬二岗卫娟二赵京生二刘炜宏二董国锋二王昕三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编写通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编写总则二基本要求二结构要素及其具体内容要求三 本标准适用于‘规范“各部分的编写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三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三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三 G B/T1.1 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G B/T10112 1999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 G B/T20001.1标准编写规则第1部分:术语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三 3.1 针灸技术t e c h n i q u e s o f a c u p u n c t u r e a n dm o x i b u s t i o n 各种针灸疗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与相关要求三 3.2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o fm a n i p u l a t i o n s o f a c u p u n c t u r e a n dm o x i b u s t i o n 对各种针灸疗法操作程序二步骤二方法等方面所做的统一技术规定三 4编写总则 4.1‘规范“各部分的编写应遵守本标准的要求三 4.2‘规范“各部分之间应保持结构二文体和术语的统一三 4.3‘规范“各部分之间引用应准确三 5基本要求 5.1应准确表述针灸技术操作方法,以操作者能正确重复为原则三 5.2针灸技术操作中若有定量的内容宜量化三 5.3与针灸操作技术相关的理论依据不应列入三 6‘规范“各部分的结构要素 ‘规范“各部分的结构要素见表1三

针刺疗法技术规范.

针刺疗法技术规范 一、临床常用的进针方法 常用进针法主要为以下5种: ①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掐切于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短毫针针刺入肌肉丰厚处的穴位。 ②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3寸以上的长毫针针刺入肌肉丰厚处的穴位。 ③舒张进针法:以左手五指平伸,左手拇食二指或食中二指置于穴位上,分开两指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两指之间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 ④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特别是面部穴位的进针。 ⑤管针进针法:用金属管或特制的进针器代替押手,选用平柄或管柄的毫针,从管中拍入或弹入穴位内,进针后将套管抽出。 二、行针基本手法及操作 行针技术是指进针后再施以一定的手法,这是针刺的基本手法。主要有两种: ①提插法:针尖进入皮肤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即将针从浅层插入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的纵向行针手法。 ②捻转法:针尖进入皮肤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的行针动作,即将针向前向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行针手法。捻穿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360°左右。必须注意捻转时不能单向转动,造成肌纤维缠绕,导致出针困难。 三、辅助行针手法及操作 辅助行针手法是为促进针后得气、或加强针感的一些方法。常用的辅助行针手法有: ①循法:是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 ②弹法:是用手指轻弹针尾,使针体微微震动,以加强针感。 ③刮法:是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轻刮针柄,促使针感扩散。 ④摇法:是轻轻摇动针体,直针而摇,可加强针感;卧针而摇,可促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 ⑤震法:持针作小幅度的快速颤动,以增强针感。 ⑥飞法: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四、针刺单式补泻手法及操作 “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总则,补泻手法贯穿于从进针到出针的整个针刺过程。常用的补泻手法有如下7种: ①随补泻法: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②疾补泻法: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补法。 ③提插补泻法: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5.2.6)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一、针刺疗法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③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④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⑤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病人如诉头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应报告医生处理。 ⑥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⑦用过的针具应立即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可用纱布擦净,并检查针体有无锈蚀、折弯、针尖有无倒刺,不能使用者应挑出报废。将修好之针具整齐插入带盖方盘内的棉垫上,送高压灭菌,方可继续使用。 2、梅花针刺法

针灸科中医操作规范

荆门市中医医院中医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科

目录 普通针刺 (3) 灸法 (5) 拔罐 (7) 穴位贴敷法 (9) 中药封包 (11) 穴位注射 (15) 三棱针 (18) 火针 (23) 银质针(内热针) (27) 眼针疗法 (30) 浮针疗法 (32) 背俞穴针罐疗法 (37) 薄氏腹针疗法 (40) 热敏灸疗法 (41) 平衡针灸 (42)

普通针刺 一、在针刺前患者要选择适合的体位,选择适合体位的原则: 1、便于医生取穴准确,操作起来也更方便。 2、便于患者自然舒适,方便持久留针。 临床针刺时的常用体位: 1、仰卧位适用于前身部的腧穴。 2、俯卧位适用于后身部的腧穴。 3、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 4、仰靠坐位适用于前头、颜面、颈前、上胸部以及肩部与上、下肢前面、侧面的腧穴。 5、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后头、项背、肩部的腧穴。 6. 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面颊、颈侧、耳部的腧穴。 二、确定患者体位后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医者以手指在腧穴处进行揣摩、按压,以取定腧穴。 三、在针刺操作时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消毒范围包括: 1、针具器械消毒本院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2、医生手指消毒在临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 3、针刺部位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腧穴皮肤上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在用75%乙醇棉球擦拭脱碘。 4、治疗室内消毒治疗室要定期消毒净化,保持空气流通,治疗台上的物品要按时换洗晾晒。 四、进针法: 消毒完毕后,即可进行进针,一般采取单手进针法,即医者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下段,当拇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当选择3寸以上的长针针刺时,针刺手法采用双手进针法中的夹持进针法,即左手拇、食指捏持针体下段,右手拇、食指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迅速将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对于

睢县中医院针灸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睢县中医院针灸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针灸科开展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一、针灸科开展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下 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2、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 3、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4、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5、艾炷灸技术操作规程 6、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7、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8、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9、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0、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二、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头痛、腰痛、眩晕等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 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 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 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 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 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 身体瘦弱,宜浅刺; 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 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 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针灸科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针灸科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目录 1.针刺---------------------------------------------------------------2 2.艾灸---------------------------------------------------------------5 3.推拿---------------------------------------------------------------7 4.刮痧---------------------------------------------------------------8 5.拔罐---------------------------------------------------------------9 6.点刺出血疗法-------------------------------------------------11 7.埋线--------------------------------------------------------------12 8.穴位注射--------------------------------------------------------13 9.特定电磁波疗法----------------------------------------------14

一、针刺 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 1.1刺前准备 1.1.1选择针具:针柄无松动,针身挺直、光滑、坚韧而富有弹性,针尖圆而不钝的毫针。要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形、针刺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1.1.2选择体位:选择体位应以医生取穴操作方便、病人舒适并能持久留针为原则。 常用体位主要有: 1.1. 2.1仰卧位:适用于取头面、胸腹和四肢的部分穴位。 1.1. 2.2俯卧位:适用于取头顶、胸腰背、臀部和四肢下肢后面的部分穴位。 1.1. 2.3侧卧位:适用于取身体侧面的穴位。 1.1. 2.4仰靠坐位:适用于取头面、颈部、胸部和四肢的部分穴位。 1.1. 2.1俯伏坐位:适用于取头、项和背部穴位。 1.1.3消毒:1)针具的消毒2)医生手指的消毒3)针刺部位的消毒。 1.2进针方法: 1.2.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端切按在穴位上,以右手持针,紧靠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主要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1.2.2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两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穴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主要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1.2.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所刺穴位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将针刺入。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进针。 1.2.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提起的皮肤上端将针刺入。主要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进针。 1.3行针法 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1.3. 1行针的基本手法: 1)提插法。将针从浅层插向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反复上提下插。 2)捻转法。将针左右来回捻转。 1.3. 2行针的辅助手法: 1.3. 2.1循法:用手指顺着经络的循行路线在腧穴的上下轻柔地循按。 1.3. 2.2弹法:在留针的过程中,用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身轻微震动。 1.3. 2.3刮法: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食指或拇食、中指的指甲由下而上地刮动针柄。 1.3. 2.4摇法:用拇、食二指捏住针柄,像摇铃样轻轻摇动针柄,使其左右摆动。 1.3. 2.5飞法:手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1.3. 2.6震颤法: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地提插捻转,使针身轻微震颤。 1.4补泻手法 1.4.1提插补泻 1.4.1.1提插补法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 1.4.1.2提插泻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1、针刺疗法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③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④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⑤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病人如诉头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应报告医生处理。 ⑥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⑦用过的针具应立即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可用纱布擦净,并检查针体有无锈蚀、折弯、针尖有无倒刺,不能使用者应挑出报废。将修好之针具整齐插入带盖方盘内的棉垫上,送高压灭菌,方可继续使用。 2、梅花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75%酒精棉球、无菌梅花针(即以5~7枚不锈钢针固定在略有弹性20~30cm长的针杆一端制成)、无菌镊子、弯盘。 (2)体位:以充分暴露叩刺部位,病人感舒适,不易受凉为宜。

针灸科诊疗规范

针灸科诊疗规范 中风 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和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本病属于脑血管病范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病。 诊断: 1、以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2、多急性起病。 3、病发多有诱因,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症。 4、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多见。 5、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辨证论治: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 症状和体征: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疏通经络。 处方:水沟、三阴交、曲池、内关、极泉、外关、环跳、阳陵泉、太冲 (2)风痰阻络 症状和体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治法:利湿化痰、疏通经络。 处方:水沟、三阴交、内关、环跳、阳陵泉、极泉、曲池、外关、足三里、阴陵泉、丰隆。 (3)痰热腑实 症状和体征: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治法:通腑清热,疏通经络。 处方:水沟、三阴交、内关、上巨虚、丰隆、环跳、阳陵泉、极泉、曲池、外关。 (4)气虚血瘀 症状和体征: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无力、心悸自汗、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治法:补脾益肾、疏通经络。 处方:水沟、三阴交、气海、足三里、肾俞、大椎、环跳、阳陵泉、极泉、曲池、外关。 (5)阴虚风动 症状和体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