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染织纹样教学的课程定位与课程设置

论染织纹样教学的课程定位与课程设置
论染织纹样教学的课程定位与课程设置

论染织纹样教学的课程定位与课程设置

朱伟 

染织专业培养的设计人才,最终将面临市场与行业的挑战和考验。就染织业、家纺业的现状而言,院校培养的设计师在完成四年本科教育,面临企业和行业市场时,短时间内绝大多数无法快速适应和介入相关企业的运作,直接为行业产生回报。染织专业作为高等艺术院校传统的老牌专业,大多经过数十年的教学历练,各院校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然而,在面临21世纪和信息时代的挑战之际,学院派的染织设计教育构架和教学体系仍亟待梳理、整合、重新洗牌。设计教育因顺应时代方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为此,审视多年来高等院校染织专业的教学定位,重新整合染织专业的教学大纲、课程排序和课程设置,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染织专业教学中纹样课程的定位和课程设置试作分析,并以教学中的深切体会,与院校同仁共同交流、探讨商榷。 

众所皆知,染织设计专业的教学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课程门类多、内容丰富、工艺繁多、技巧复杂。扎实的纹样基本功、纹样造型能力和纹样创意能力,是驾驭染织专业设计全过程的基本保证。其中,染织纹样的基本功底直接关系到专业技能和设计能力的表现。数十年来,纹样课程在染织专业教学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无可替代,传统的纹样教学注重纹样的绘制和描摹,似乎能画纹样就是专业“高手”,实际并非如此。现代染织业在“大染织”的背景下,纹样宽泛的涵盖面,正趋于将染织纹样突破平面性的纹样造型,把印染、织造的纺织面料组织与纹样综合为二次造型,与织物的纤维组织结构、融为更高层次的“纹样”概念,综合成具有新视觉、新触觉的新型纹样。这类纹样造型,近年来在欧洲最具有影响力的、引导家纺时尚纹样潮流的国际家纺展会——德国法兰克福Heimtextil国际家纺展上已出现多次。国际性的染织纹样流行趋势和信息预示了对纹样造型的认识已超越原有的二维造型层面,这种宽泛的纹样造型信息,为现代染织纹样教学提供了多视角的教学尝试和实践可能性,同样,也对院校纹样课程及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提出了新的课题。 

目前,国内的院校染织纹样课程教学多数是按纹样分类来定位的,分别以花卉纹样、动物纹样、风景纹样、人物装饰纹样等分阶段实施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定位,累计课时多,课程之间相对独立,在纹样的造型方法和纹样处理手法上,会出现课程之间的重叠与重复。鉴于上述认识和思考,笔者认为纹样课程可按下列教学思路定位、并作教学改革的尝试。 

1.确定纹样教学的课题。分阶段完成课题下设的若干小课题,按照课题内容完成纹样教学的计划,从而达到染织专业训练的目的和要求。以线性的链接式教学方式将纹样教学内容贯穿于染织教学全过程。所谓链接式,是以纹样为主线[尤指染织纹样中最常用的花卉植物纹样],从自然形态的造型训练入手,逐步提炼出抽象元素的纹样造型,从二维性的手绘纹样[或计算机辅助设计纹样]造型入手,过渡到用纺织面料的织物纤维组织再造型的综合性纹样,通过这样的教学和训练,将染织教学中对纹样的定位、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2.纹样课程在设定相关课题后,以学习借鉴国内外传统和经典纹样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外优秀的经典纹样造型、纹样结构研究和学习,感受传统、经典纹样的审美情趣,汲取精华,用现代审美意识创造具有时代风格特征的新颖纹样。 

3.在明确教学定位的前提下,按服用性纹样和家居、家纺类纹样,以及其他不同功能类的纹样进行分类,主张按功能分类的纹样教学定位。服用面料的纹样造型以着装主体和着装后的效果为主要参数,家纺纹样则以特定的环境空间为主要依据,由环境空间的尺度、色调以及环境的整体风格,决定纹样的造型特点、色彩配置等具体定位。这种纹样教学的定位方法完全建立在以功能为主的划分范畴上,并已注重纹样的设计与应用。 

纹样教学的课程定位在注重课题化建设的基础上,还应提倡传统与现代风格的兼融与互动,这种由

12 新美术2003. 4

纹样教学转换为纹样设计和应用的教学模式,对新时期染织专业的教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院派的染织艺术设计教学代表了一定的权威性和学术性,因此,染织教学的课程设置既要体现专业学科的学术性、科学性、整体性、合理性、又要符合教学规律,还应具有专业教学的前瞻性。在明确纹样教学和课程定位的前提下,纹样的教学才能细化为具体地课程设置。 

近年来,笔者在纹样课程教学中,较为注重纹样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把纹样课程的教学计划细分为几个不同阶段[小课题],在教学思路上,试图构筑一条较为清晰的纹样教学脉络。调整后的纹样课程按不同阶段进行教学排序,课程设置从基础纹样教学逐渐转换为设计纹样和应用纹样,合理的课程设置与课程排序对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所谓“研习”,建立在学习、思考、分析、研究基础上,通过“研”,有目的地系统了解中外优秀的经典纹样,梳理其源远流长的纹样发展脉络。课程设置重在研、意在习,通过对纹样造型、纹样特征、时代风格的整理、研究,系统了解中、外染织纹样的演变、发展历史。课程研习的目的是侧重查阅、考证纹样的变化规律,纹样的经典造型,有选择地临摹范本,练就手绘纹样的功底和笔力。在研习、整理纹样过程中,对中外传统、经典纹样进行归类和比较,譬如:通过研习将典型的中国传统纹样归类为:1、传统纹样[指具有代表性的缠枝纹、卷草纹、忍冬纹、宝相花纹等纹样]2、民族纹样[指苗族、土家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纹样]3、民间民俗纹样[指剪纸、刺绣、挑花、蓝印花布等民间、民俗纹样]4、吉祥纹样[指带有寓意性的文字纹、几何形、动植物纹等吉祥纹样]来学习和研究。 

同样,通过研习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纹样特征 

以及外国纹样的发展史,了解将纹样审美功能发挥完美至极的巴洛克、罗可可纹样的装饰风格,研究华丽、纤巧、细腻的巴洛克、罗可可纹样如何成为西方传统经典纹样的终极代表,为纹样教学研究提供其传承和发展的背景史料。 

在归类、研习中外染织经典纹样过程中,同时还融入了中、外染织纹样史的知识,对学习借鉴纹样的造型、纹样的组织结构、线条表现力和纹样的装饰风格、色彩变化及其纹样的装饰性和寓意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纹样的写生、变化是学习纹样造型之基础。传统的纹样教学方法经历了多年教学实践的磨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纹样教学模式,尤其是写实性的纹样造型方法,主要依据自然物[花卉、植物、动物等]写生,在写生基础上,进行艺术夸张、变化[变形]、装饰和组合。 

写生:根据写生对象的外形特征,将其最主要的特点进行变化,尤其在视觉角度、方向动态、外部轮廓、内部结构等方面仔细观察、突出形象的特征。变化:变化是在写生基础上,运用添加、取舍、分解、组合等艺术处理手法将原有形象作变化性艺术处理。 

添加——在原有形象基础上用装饰的手法添加纹饰或加入其他装饰纹理和元素,丰富原有的形象特征 ;取舍——在原有繁复的形象中舍去不影响特征的琐碎部分,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突出形态特征和造型;分解——将自然形象拆开分散或分割进行错位或者进行打散排列;组合——选择分解后的形象重新排列、组合为新的纹样造型形态。 

对于纹样造型的装饰性手法运用,尤其是几何化的抽象纹样主要运用“变形”的方法提归和纳炼,塑造纹样形象,这是纹样教学中常用的纹样造型手法。这种纹样教学法在我们的教学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相对成熟,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纹样教学中写生、变化的方法仍然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 

基础阶段的纹样造型方法和纹样造型效果如何转化为专业设计元素,并介入专业技法的造型技巧训练,是“课程设置3”教学课题中要解决的基本任务。由于基础纹样的造型不受染织工艺、技术条件的制约,纹样的绘画性和表现力可以发挥极致。但尽管如此,它也无法直接把纯粹的纹样造型变为符合染织工艺要求的专业纹样,“专业技法表现”课程的设置恰好满足了纹样的工艺要求,纹样经过染织专业特有的印染、织造“技法”,将基础纹样与专业纹样通过“技法”处理变得更加符合专业性,单纯的基础纹样也更趋向专业纹样的特点和符合工艺的要求。 

2003. 4 论染织纹样教学的课程定位与课程设置13

具体专业技法表现为:方法1——“泥点”技法运用;方法2——“撇丝”技法运用;方法3——“渲染”技法运用;方法4——“影绘”技法运用。 

这种特殊的纹样表现技法,实际已初显专业纹样的端倪,并且很难界定、区分基础纹样与专业纹样两者之别。从这个意义上说,“纹样专业技法表现”课程,对染织设计课程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纹样与材料再造型”课程教学,要求将纸本纹样转换成服用面料、家纺面料的实物纹样造型,直接与材料媒介发生关系。“纹样与材料再造型”课程的教学意义,强调了原有手绘纹样基础上的“材料造型”因素,使纹样具有较强的触觉感和视觉冲击力。课程设置目的主要在二维纹样造型基础上,利用纺织面料原有的纹样、材料品质,进行二次造型创意和教学体验,是传统的绘画纹样与纺织面料结合染、织、皱、缝、抽、绣等工艺手段进行的再创意,课程集传统手工艺和新技术为一体,纹样的造型效果远远超越了二维纹样造型的空间想象,形成独特而富有创新意识的纹样造型——新颖的综合纹样造型。 

综合性纹样造型,是近年来国际、国内纺织业流行的一种纹样造型趋势,这种集材料与工艺为一体的纹样造型设计,具有宽泛的“纹样造型” 含义,是超越常态定义下的纹样概念,颇具新意。 

5.20世纪计算机的发明和诞生,将信息技术推向了应用领域,也带来了染织业的技术革命和设备换代。与染织业相关的现代数码印染、数码织造和数码彩喷技术的出现,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纹样软件[CAD]的开发应用,正在形成“数码染织”、“数码家纺”的纺织新概念,也使在其背景下的染织纹样教学纳入了信息化设计教学的平台。

院校计算机纹样的辅助设计教学,成为CAD纹样教学研究的新课题。如何将手绘纹样通过计算机信息处理转换成数码纹样,对CAD纹样处理提出了新的技术含量和要求。在纹样教学中,一方面要正视CAD纹样教学,掌握基本的CAD纹样应用软件,另一方面对传统的手绘纹样仍然要加大力度训练,处理好手绘纹样与电脑辅助纹样设计的关系,充分利用高科技的工具换代和信息技术提高染织纹样的教学水平,达到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 

综上所述,纹样教学的课程定位和课程设置,关系到染织专业设计师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基本技能

的掌握。在剖析了纹样课程的教学定位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前提下,笔者认为染织艺术设计教育的学科综合化、课程的多元化是综合性设计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未来染织业[家纺业]的竞争是设计师的竞争,更是设计师综合创新能力的竞争,“综合型”染织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是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学院派艺术教育和设计人才的培养,是在与社会、行业需求的不断磨合中逐渐发展和趋于成熟,染织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贡布里希在那一章中写道:对于讲授艺术欣赏的教师来说,“照相式”已成为贬义的字眼。与此同时,对摄影感兴趣的人却大大增加,收藏家们竞相获取过去和现在的重要摄影家的作品。我们的确可以证明,像卡蒂埃-布列松这样的摄影家与当今在世的任何画家一样令人尊敬。许多游客也可能拍下如画的意大利村庄景色的快照,但哪一位都决不可能创造出像卡蒂埃-布列松随身带着小型相机,体验了那种手扣扳机,静伏等待着“射击”那一时刻的猎人的兴奋。但他也承认“酷爱几何学”,这使他精心选择取景器中的任何场景。这样拍出的照片使我们有亲临其境之感,我们感觉到搬运面包的人在陡坡道中上上下下,同时仍然为整个构图——栏杆和台阶,教堂和远处的房舍——所吸引,其趣味盎然,能与更为精心设计的图画比美。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复习资料 1根据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取向,为培养、教育下一代所制定的一整套有目的、有计划、可执行的培养方案,具有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科学性、方法的恰当性、策略的可操作性以及评价的合理性等特点。 2 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3 育价值。 4 阶段的教育的价值。换言之,培养目标就是对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5 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得预期结果。 6“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 7 标分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 8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五种类型,即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类型设计最佳的学习条件。 9 程目标。 10、 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11、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 当。(4)教学组织严密。(5)教学效果优异。 12、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包括预习、听课、 课后复习、练习和系统小结等基本环节;若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等。 13、 形式分为条目式教案和表格式教案,按篇幅分为详细教案和简要教案。 14、;二是“引入新课”或“激发 学习动机”;三是“教学新课”;四是“小结”;五是“布置作业”。 15、 16、 四是保留和擦除部分分明;五是形象地揭示内容的各种联系。 17、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因材施教原则;四直观性原则;五启 发性则。 18、 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和。 19、 一、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述规律等知识的方法,在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且其他各 讲解、讲演和讲读。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在独立思考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

小学2018-学年度课程实施方案.docx

** 小学 2018 至 2019 学年度 课 程 实 施 方 案

2018— 2019 学年度 课程实施方案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 育课程实施意见》及普教督〔 2017〕 6 号文件精神,为确保我校课程有效实施,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为重点。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 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 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 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 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 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 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组织领导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的职责:学习和领会国家、省、市有关课程实施的 政策和文件精神,确保本校的课程实施与上级政策保持一致;认 真学习和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 学校课程实施的总体规划,提出工作任务并组织各科室及教研组 加以落实;对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统筹规划,保证课程实施工作 的需要。在必要情况下,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在物资、资金和 人员方面的帮助与支持。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 门课程比例适当,根据我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 内在关系,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 规律,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 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道德与法治课,三至六年级设 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

课程与教学论的复习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的复习重点(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薛国军 1.教学过程设计 2.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泰勒模式 3.现代教学论发展的里程碑:杜威基于经验的教学论 4.多尔的建构性后现代课程论 5.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6.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7.当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8.理解课程 一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过程实施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广义的教学设计指的是把课程设置计划(总体规划及各门具体课程计划)、教学过程、媒体教学材料看作教学系统的不同层次而进行的系统设计;狭义的教学设计是指对某一门课程或某一项教学单元、课时或某一项培训等此类微观教学系统的设计。 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进程,其基本环节和内在逻辑结构都是动态的。 教学顺序指教学内容的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决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言语信息的教学顺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项言语信息与另一项之间几乎不存在学习迁移的联系;另一类是有意义的言语信息的学习,需按一定的逻辑联系安排教学顺序。智慧技能的教学顺序设计,主要有三种理论指导:①布鲁纳(J. Brunner)的螺旋式课程及发现教学法。②奥苏贝尔的渐进分化理论及先行组织者教学结构模式。③加涅的分层方法及序列化教学。态度的教学顺序可按加涅提出的榜样人物法。其教学步骤可以是:让学习者了解与相信榜样人物,例如学习著名物理学家或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研事迹等;看到榜样人物从自己的行动中或从取得的成功中得到快乐;通过这类活动,使学习者在产生共鸣中得到强化,这就增加了他们采取类似行动的可能性。动作技能的教学顺序可按加涅和布里格斯(L. Briggs)提出的先教局部技能,通过适量练习,掌握关键要领后,再进行全套程序的学习的原则进行,其教学顺序可以是:①认知阶段;②分解阶段;③定位阶段。 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教学组织形式具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其中按教学单位的规模可分为: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当前,国内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研究突出了以下几点:适当缩小班级规模;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探索个别化教学;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远距离教学、网络教学的探索。新课改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也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 学习方式通常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的或偏爱的基本行为或认知方向,它是关于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为促进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等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习的内在品质,与他主学习、机械学习相对;探究学习关注学习的手段,途径,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合作学习则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和竞争学习。 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1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 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 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 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 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 小学英语教育的内涵:指向学生的发展。 小学英语教育的具体内容: 1、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基础性) 2、为学生的知识获取、技能学习、素质培养等打基础,具有未来性。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性) 4、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性) 5、是一门必修课,具有强制性。(强制性) 小学英语教育的性质: 既有英语教育学的性质,又有小学教育学的性质;既是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学,又是英语学科的教育学。 1、是小学教育学及学科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2、是语言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3、是培养小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及能力的学科; 4、是以小学英语教育学理论及实践经验为指导的学科; 5、是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教及学理论的重要来源; 6、是为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及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方法的学科。小学英语课程的内容: 两级内容 一级内容 1、总体目标:听、说、玩、读、演 2、具体内容:对英语的兴趣和好奇心、口头表达能力

3、内容分析:理解简单的活动指令、参及简单的角色扮演、唱简单的歌曲歌谣、听/读懂简单故事、正确书写单词字母、视听接触语音。 二级内容 1、总体目标:语言技能、语音知识 2、具体内容: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玩演视听);语音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情感态度、基础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3、内容分析: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 英语课程设置的原则:整体性、多元性、灵活性 实践要求: 师范生应该能够较全面的理解具体内容及要求,并能够比较熟练地示范,如听录音后声情并茂地模仿,唱歌,说歌谣。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要先做到。 中国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费时多,收效微。 问题二:教师工作量太大,顾此失彼。 问题三:学生怕苦,兴趣不持久。 问题四:交际练习没有信息差,交际活动在不真实的语境中进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运用。 问题五:家长水平有限,课后无法辅导。 问题六:教材难度大,学生消化不良。

2018 课程设置与实施方案

2018年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绥滨县第一小学 2018年2月27日

2018年第一小学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推后全省中小学生早晨到校时间的通知》。 《通知》指出,决定从3月1日新学期开学起,全省小学生、初中生早晨到校时间不得早于8∶00,高中生早晨到校时间不得早于7∶30。 一、合理安排上下午课时 在执行国家规定的小学周课时一二年级30个标准课时、三至六年级35个标准课时,各地各小学要按照《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科学论证,大胆创新,合理安排上下午课时及课时教学时间。在保证国家规定的教学时间总量的同时,每课时教学时间40分钟或35分钟。也可长短结合。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

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和校本课程。1-6年增加了社团和经典诵读,3-6年级设置了法制、国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根据《鹤岗市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的指导意见》,制订本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大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而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 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4.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用集体教学的新形式; 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方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里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2.该书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4.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提倡实用主义 三大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以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等为教学的基本追求,在课程方面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要知道两者的区别)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代表了当代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不同方向。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

小学课程设置情况汇报

r c a u s e F o r p e s n a u s e o n y s u d y a n d r e s a c h n o f r c m me 九里坪中心小学课程设置情况汇报 为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我校按照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并根据《谷城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 规范义务阶段学校办学行为的通知》(谷教文【2012】121号)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积极落实课程方案,现将我校课程设置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1、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我校严格按照通知中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计划表 开齐了各门学科课程,一、二年级在校学习时间每周26课时,每天课外活动时间1课时,在校周活动总量31课时,其中品德与生活3课时,语文8课时,数学4课时,音乐、美术各2课时,体育4课时,地方与学校课程3课时; 三、四年级周课时数30节,每天课外活动时间1课时,其中语文7课时,数学4课时,科学2课时,英语2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美术各2课时,品德与社会2课时,实践活动课6课时。五、六年级周课时数30节,每天课外活动时间1课时,其中语文6课时,数学5课时,科学3课时,品德与社会2课时,音乐、美术各1课时,体育3课时,英语3课时,实践活动课6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和课外活动课时设置: 一、二年级地方与学校课程共3课时,分别为:安全教育1课时、心理健康与健康教育1课时(单周心理健康,双周健康教育)、班队会1课时;课外活动5课时,分别为: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下午安排1课时体育活动、艺术活动(写字)1课时、阅读活动1课时、科技活动1课时、文艺活动1课时。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重点

一、识记类 1.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语文学科一个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学科两个基本性质:实践性、综合性。 4.语文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四大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6.语文课程培养学生满足识记需要的能力有: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7.语文能力大致可以分为:听话能力、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8.写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观察法、示范演示法、操作练习法、总结法。 9.识字教学的方法:拼音教学法、字形教学法、字义教学法。 10.中国传统蒙学教材的“三百千”指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11.现行语文教材多以阅读为主线架构起来的,内容门类有:课文系统、辅读系统、练习系 统、活动系统。 12.教材的组元方式就是教材组织、编排单元内容的分类标准。常见的组元方式有:文体组 元、能力组元、主题组元。 13.识字教学的基本原则:符合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水平。 14.小学写作教学的基本定位:文从字顺、真实表达。 15.小学口语交际的内容: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 二、问答题 1.简述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有哪些基本理念。(需要简述)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需要简述) (1)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2)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能力的原则。 (3)在语文能力培养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4)听、说、读、写能力和谐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 3. 简述识字教学应遵循的基本策略。(需要简述) (1)识写分开,多认少写。 (2)自主识字,开放识字。 (3)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 (4)根据汉字的特点,突出教学重点。 (5)多种感官识记,寓识字于游戏。 4. 小学生月的的主要方法有几种,有何特点 (1)朗读的方法 (2)默读的方法 (3)浏览的方法 (4)复述的方法 (5)背诵的方法 5.小学生语文习作教学的策略

初中课程实施方案

初中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汲取祖国及世界文化精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中国灵魂的世界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置目标 开齐开足国家课程,保证落实地方课程,规划开发校本课程,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机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区基础教育“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学有特长”的课程培养目标,及学校的“全面发展,外语见长”的学生培 养目标。 三、课程设置 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及《滕州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七到九年级开设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及地方与校本课程。 四、课程安排 (一)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 1、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 2、教学时间:每学年上课35周(九年级的第二学期减少2周)、复习考试2 周 (九年级的第二学期增加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学校安排地方课程、英语 活动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 (二)每周活动总量 1、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见课程设置表。 2、每节课的授课时间进行长短相结合的方式,上午每节课45分钟,下午每节课 45分钟。 (三)课程设置表 表一:七年级至九年级课程设置表

表二:地方课程安排:每学年课时总数分配

五、课程设置说明 1、课程的选择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用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美术、音乐分科 课程。 2、体育与健康课 体育与健康课程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体育与健康课所要求的健康知识,让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有所了解,不组织笔试测试。每周3课时,另外安排上、下午两次课间操时间,早晨与下午结束课程之后,学校提供场地、器材安排学生自主活动。保证国家规定的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 提高。 3、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旨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关注生活和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一,信息技术在七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共70课时。 第二,劳动技术在七至八年级开设,每周一课时。不足课时总量部分,组织学生到劳动技术教育基地等机构和场所集中使用进行教学。总课时100课时。 第三,研究性学习根据学生情况,采取课堂与课余集中使用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在八至九年级开设,共60课时;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采取学校组织与学生自主安排相结合的方式,共80课时。总课时140课时。 5、地方课程 根据规定和安排,在七至九年级开设六门地方课程,包括写字、预防 爱滋病专题教育、毒品预防专题教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安全应急与人民防空教育、心理健康等。其中预防爱滋病专题教育、毒品预防专题教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安全应急与人民防空教育在学校的机动时间内完成。在七至八年级开设预防爱滋病专题教育,每学年6课时;在七年级开设毒品预防专题教育,每学年6课时;在八年级开设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9课时,安全应急与人民防空教育9课时。同时,在预防爱滋病专题教育、毒品预防专题教

最新自考课程与教学论_重点归纳__知识点归纳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泰勒。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91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3、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是通过合法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对于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4、科学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 1959年9月,主席布鲁纳:讨论怎样改进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问题。 5、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6、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7、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德国教育家。

8、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1623年《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论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定。 9、卢梭的教学论:《爱弥儿》影响深远。指导思想: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10、裴斯泰洛奇:瑞士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1)教育教学原理:1.自我发展原理2.直观原理 (2)教学的心里学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里学化的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 11、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1)观念心理学—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 (2)教学的形式阶段,必定有两种基本的心理活动:专心、沈思,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 A.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B.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 C.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一形式具有逻辑性德、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浅谈小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小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21世纪中国的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课程设置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培养个体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成绩的提高,忽视学生发展过程中创造力的培养;课程结构配比不合理,学科内容量多难度大;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少,缺少横向渗透。 关键词: 课程设置;全面发展;课堂教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在各个地区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享受到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我国在教育事业上的一大进步和飞跃。与此同时,国际交流的频繁化和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对于我们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指导理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课程设置作为小学教育的中流砥柱,也伴随着课程改革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作为制度化的机构,学校被赋予了特殊的责任和权利,他们必须教授那些在社会或授权机构看来是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学校被认为拥有明确的目标和标准,并以此来评判学生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课程设置是制度化的,它必须遵循着某些特定的规律、颁布的标准以及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有用的东西来发展,这也就决定了课程设置必须是要达到既定的目标。而在我国这个目标就是用成绩来衡量的,期中考试成绩、期末成绩、中考成绩和高考成绩,尤其是高考成绩,被人们戏称为“一考定终身”,在这样的教育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做试卷的高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几乎为零,至于创造力和想象力,更是早早的被忽视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中小学生可以在国际竞赛中屡屡获奖,而至今没有一个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究其原因,这与我国的中小学课程设置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一、小学课程设置的现状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从课程标准、设置到教学大纲、教材甚至是各年级的教学进度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这对保证学校基本教学质量具有根本的意义,但是,统一的过多过死,就会缺乏灵活性。这严重的脱离了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极度不平衡的实际,也不利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的发展。而且课程结构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 理解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内涵 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事件、著作 古德莱德的五个课程实施层次:理想课程(观念层次)、正式课程(社会层次)、理解课程(学校层次)、正式课程(教师教学)、体验课程(学生) 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关系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掌握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的内涵、课程内容螺旋式与直线式的内涵、优势与不足、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内涵 第三章小学课程类型及课程结构 课程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的课程类型 理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涵、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综合课程的类型 隐性课程 新课改下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无 第五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特征、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内涵和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的区别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从学校总体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 第六章小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加涅 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够就一则具体的案例分析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问题、理解马杰的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格朗伦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目标表述法和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表述法。

第七章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国外常用的小学教学模式 国内主要的小学教学模式 第八章小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原则的内容 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教学要求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选用的依据 第九章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小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涵义、特点、优势和不足。 教案的类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十章小学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管理的内容 理解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考试题型为: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多选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三、判断题(14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四、简答题(4小题,共27分)。 五、实例分析题(2小题,共21分)。

课程设置情况汇报

韩家楼联校关于课程设置情况汇报 为了加强我校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营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促进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家、省市县有关课程设置的规定和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我校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总结如下: 1、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作息时间 我校每周上课5天,学生到校时间不早于8点,学生每日在校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小学不超过6小时,初中不超过7小时,每节课上课时间为45分钟。严格执行节假日放假通知,不占用课余和节假日等时间安排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小学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上午为早8:00-11:45至下午14:30-17:10(含课间休息时间、两操一活动时间),初中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上午为早8:00-11:45至下午14:40-17:55(含课间休息时间、两操一活动时间)。 2、严格规范课程设置 严格按照国家、省关于课程改革和课程管理的规定要求,积极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建设。按规定的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不随意提前结束课程,不挤占体育、音乐、美术、品德、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及校本课程课时用于其他学科教学。做到:坚持按标准课时开课,不随意增减课时;坚持按课程设置开课,不随意增减科目;坚持按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随意

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坚持按教学计划把握进度,不随意提前结束课程和搞突击教学;坚持按规定的要求考试,不随意增加考试次数。 认真执行课程设置方案,践行课改,开足开齐品德、科学、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劳动等学科,学校在师资力量较困难的情况下,精心安排专职教师进行上课,本学期,我校安排了2名品德、2名体育、2名音乐、1名科学、1名信息技术专任教师进行教学。 合理安排地方课时和校本课程课的内容,以本校传统课程经典诵读、小学数学分层测试、攀登英语和乡土风情为主要内容,乡土风情充分利用社区、网络等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努力建设校本课程。 3、阳光体育活动 将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课程表。不得减少体育课时,不得挤占体育课,非天气、气候原因,不得将体育外堂课随意改为内堂课。二是组织开展好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大课间活动要统一安排在每天上午9:40—10:05,时间是25分钟。在大课间活动期间,要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冬春两季,组织学生进行适度的集体跑步。三是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必须在下午第二节课后,由体育教师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活动,寄宿学生坚持每天出早操。我校把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作为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精心组织,抓好落实。 4、常规教务管理 结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课程设置文件精神,合理的进行课时分配,由教务处负责教师课程表的安排,在每学期正式上课之前分

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

三、课程设置 表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注:1、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表1为义务教育(1-9年级)课程设置,表2为对各年级周课时数、学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1)

一、名词解释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可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层次 课程:是指学生应该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广义的课程包括文化、实践、活动、隐性课程。 课程目标:广义上讲是指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它是教育意图。包括有教育方针和教学目标等,狭义上讲是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它主要指“教育目标”。 诊断性评价:是指教师在单元、学期、学年开始时,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测定。 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终结时对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 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它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活动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体性.乡土性.综合性.经验性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 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 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 第二,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第三,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 第四,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 第五,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

中医院校中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概况

中医院校中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初探 摘要:中医学本科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掌握中医理论知识和西医学基本知识、初步具备中医临床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中医人才。中医学课程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步骤,课程设置是决定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先行条件。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系统整理,将现行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概括为学科特点、现行课程设置、中西医课程分配、实践课程设置、中医经典课程设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和科研能力培养课程设置等七个方面,以期为今后中医院校中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院校;中医学;课程设置 Abstract:The goal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major was to cultivate all-round developed TCM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master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TCM and basic knowledge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preliminarily possessing clinical ability of TCM. TCM curriculum was an important step in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curriculum setting was the antecedent condition to determine th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talents.In this paper, the existing curriculum setting in TCM major was generalized into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existing curriculum setting,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curriculum distribution, practice curriculum setting, classical TCM curriculum set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urriculum setting and research ability cultivation curriculum setting through the systematic arrangement of relevant literature data,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n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setting in TCM major of TCM colleges. Key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rriculum setting 近年来中医院校迅速发展,为国家培育了大批中医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仍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对于这些暴露出的矛盾如何协调和解决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点,我们急需总结反思中医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体现了中医学的优势和特点,这也直接影响着我国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现将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初步探讨。 1 学科特点 目前,全国卫生机构中,中医院的数量及规模均不如西医院,为求发展中医院又不同程度的存在西医化倾向;同时中医院的中医疗效下降,治疗急重病的机会和领域明显减少。这使中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而就业形势又反过来影响在校生的学习、思想及生活,最终导致其专业思想不稳定[1]。其次,中医学毕业生存在中医文化底蕴不足、专业基础不扎实、中医临床环节薄弱、西化倾向严重等弱点。再次,随着中医药院校的扩招,“批量生产”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因材施教,导致学生逐步对中医产生 第一作者:胡越,女,2012级中西医结合七年制专业。Email:819170188@https://www.360docs.net/doc/4f17028185.html,。 *通讯作者:朱垚,男,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治中医师。主要方向:中医教育研究,中医内科急难症研究,中医大数据信息处理。Email:zhongyiyaochuanren@https://www.360docs.net/doc/4f17028185.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