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安全态势及应对策略

中国水资源安全态势及应对策略

资源管理系08地本龚楠0812********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系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重要基础。水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基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无论是当代还是后几代人都可以稳定、及时和经济地获取水资源,同时又使人类发展赖以依存的水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处于良好或不遭受毁灭性破坏的状态。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经济及其发展都在消耗着大量的水资源,而且每年的消耗量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同时要求水资源系统提供越来越多的水资源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废物与污染,使其水资源生产力的衰退甚至崩溃成为可能。

中国水资源的自然条件评价起来有它的优势因素,也有它的劣势因素。优势因素,水资源总量丰富,中国的水资源在世界上,按国别说,排第六位,但是单位国土面积,人均亩均水资源量非常少,有利条件是雨热同期,利于农业生产,不利条件是,年内年际分布很不均匀。山区产水量大,利于水资源调蓄,但是南北方、东西部分布的很不均匀,大江大河多,利于水资源的整体调配,但是水资源的天然增物和耕地、矿藏等经济要素分布不匹配,北方平原地区地下水赋存条件较好,但是西南、黄河等地区水资源开发难度大。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的1/4。我国北方有11个省、区、市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研究确定的1 750立方米警戒线,其中低于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的有京、津、冀、晋、鲁、豫、宁夏等地区。近些年,黄河断流,海河枯竭,最醒目地反映出我国缺水的严峻态势。一些地区生产生活用水时常受到威胁。天津市不得不连续几年从黄河应急调水。据水利部门统计,全国669个城市中有400个面临缺水问题。

新疆的罗布泊于20世纪70年代干涸,河西走廊的居延海90年代干涸,华北的白洋淀屡屡见底。由于人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很多天然湖泊、沼泽、绿洲萎缩以至消失。海河有些年份几乎无水入海。华北平原、关中盆地乃至上海,超采地下水,引起咸水入侵,地下水质下降,地面沉降等。

水质危机所导致的水资源危机大于水量的危机。水资源是量与质的高度统一,21世纪我国面临着水量的危机,同时水质危机更加严重,甚至因水质问题所导致的水资源危机大于水量危机。在水质方面,除长江以南诸河水质良好或尚可,符合和优于Ⅲ类水标准的河长占总监测河长的70%以上之外,北方河流50%以上河段水质低于Ⅲ类水标准,在平原地区更是70%以上河段严重污染。国家重

点治理的“三河三湖”水环境改善有限。黄淮海平原、辽河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下水也普遍受到污染。虽经治理,但全国水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很多地区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灌溉,危害农产品安全,还有很多地区饮用水水质得不到保证。水环境污染已对人民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我国地表水资源污染严重,地下水资源污染也不容乐观。“八五”期间水利部组织有关部门完成了《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价》,其结果表明,我国北方五省区和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无论是农村(包括牧区)还是城市,浅层水或深层水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地区(主要是城市周围、排污河两侧及污水灌区)和部分城市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污染呈上升趋势。具体而言,根据北方五省区(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1 995眼地下水监测井点的水质资料,在69个城市中,Ⅰ类水质的城市不存在,Ⅱ类水质的城市只有10个,只占14.5%,Ⅲ类水质城市有22个,占31.9%,Ⅳ、Ⅵ类水质的城市有37个,占评价城市总数的53.6%,即1/2以上城市的城市地下水污染严重。进入21世纪,虽然随着我国环境治理力度加大,水质恶化的势头有所控制,但从总体上来判断,水质恶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从空间上,将由大陆向海洋,从城市到农村扩展,如果不采取有利的措施,一些城市、地区或流域甚至全国可能发生水质危机,可以说,水质危机危害远远超过水量危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我国资源性、水质性缺水范围愈来愈大、危害愈来愈多的严峻现实警示国人:倘若不尽速采取刚性措施,中国将面临灾难性的水危机。各级政府应反思曾经短视的人为行为给水资源带来莫大伤害的经验教训,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研究制定应对策略。

首先,遵守科学规律,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适应当地的水资源条件,有什么样的水资源条件,就选择怎样的发展模式和产业,即“适水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水资源开发不能超过水资源承载力,必须保留足够的生态用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减少污水排放量。再者,应牢固树立水资源有限的观念,把建立节水型社会作为国家战略。社会经济发展的用水需求不能靠一味扩大供水来满足,应坚持“以供定需”,必须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争取用最少的水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我国的水资源条件,既要选择和发展节水型产业,又要提倡和推行节水型生活方式。必须改变环境保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状况,采取得力措施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执法的干扰,把环境执法落到实处。要以防为主,以污染源控制为中心,从源头上防治污染。非常规水资源包括中水利用、污水回用、雨水利用、微咸水利用和海水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项工作都已开展,但还应加大工作力度,尤其是需要创

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关于水资源的很多科学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例如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循环时空变化规律如何?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水规律如何?中国未来究竟需要多少水?历史经验表明,以往所做的预测往往偏大,而关于未来的需水预测差异也很大。准确的预测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因此必须加强环境变化下的水循环规律和水资源需求规律的研究。最后,对生态用水:由政府负责,确定必须保留给生态系统、不允许人类开发利用的生态用水的比例或数量,并保证落实。对家庭生活用水:可以实行分部水价制,对基本需求部分实行成本价,对于超出基本需求的部分实行较高价格,同时辅以低收入家庭基本用水补贴政策。对农业用水:要在坚持国家扶持农业政策的前提下,改变农业补贴办法,由暗补改为明补,即一方面逐步提高农业水价、按用水量收取水费,另一方面按灌溉面积或产量对农民进行补贴,以鼓励农民节水的积极性。对工业和商业用水:坚定不移地按经济规律办事,由市场来配置水资源。只有具有一定承担能力的用户才能用得起水,而承担不起水价的用户必须退出市场。从而建立起水资源从低效用户向高效用户转移的机制。为了从制度上防止局部利益代替国家利益、部门决策代替国家决策的倾向,应当建立重大水事由独立机构组织论证、由人大做出最终决策的制度。

总之,水短缺和水污染是我国水资源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最近,水利部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在长期迫切的治水实践技术推动下,中国水资源工程与科学技术总体处在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水资源配置技术,水沙科学,以及大型水资源调配工程等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今后我国水资源科学技术要面向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需求,着力构建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模拟与调控的科学技术体系。与此同时,中国正在研究探索建立最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水资源管理的良治。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一定能克服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困难,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