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秋备课】高中语文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 4.12 飞向太空的航程]

4.12飞向太空的航程

杨利伟走上航天之路

在度过了小学、初中时代之后,绥中二高中成了杨利伟走上航天之路的第一个台阶——1983年6月,在他高中三年级的时候,空军招飞人员来到这里,要在应届毕业生中选拔飞行员,而从小就有从军梦的杨利伟第一个到选飞报名处报上了自己的名字,经过严格的选拔、考察、体检、面测等程序,18岁的杨利伟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的一名空军学员。在4年的学院生活中,他的学习训练成绩一直很优秀。

1987年,杨利伟从飞行学院毕业,成为空军某师一名强击机飞行员。天生聪慧加上勤奋努力,他不久便成了师里的飞行尖子,后来他又成为一名优秀的歼击机飞行员。10年间,他从华北飞到西北,从西北飞到西南,祖国的万里蓝天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

1992年夏,杨利伟所在部队来到新疆某机场执行训练任务。那天,他驾驶着战鹰在吐鲁番艾丁湖上空作超低空飞行。突然,飞机发出一声巨响,霎时间仪表显示汽缸温度骤然升高,发动机转速急剧下降!杨利伟明白,自己碰上了严重的“空中停车”故障,飞机的一个发动机不工作了!紧急关头,杨利伟异常冷静:一定要把飞机开回去!

他稳稳地握住操纵杆,慢慢地收油门,驾驶着只剩一个发动机的战机一点点往上爬升、爬升。500米、1000米、1500米,飞机越过天山山脉,向着机场飞去。快接近跑道时,剩下的一个发动机也不工作了。他果断采取应急放起落架的措施,顺利地将完全失去动力的战机紧急降落在跑道上。

当他从机舱出来时,飞行服已经全部被汗水湿透。战友们纷纷围上来同他拥抱。团长激动地当场宣布,给杨利伟记三等功一次。

对这次“空中特情”的正确处置,显示了杨利伟优秀的心理素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载.人(zài) 记载.(zǎi)装载.(zǎi)载.歌载舞(zài)

B.九霄.(xiāo) 诞.生(dàn) 翌.年(lì) 酝酿

..(yùn niànɡ)

C.轨.道(ɡuǐ) 着.陆(zhuó) 着.凉(zháo) 棋高一着.(zhāo)

D.开辟.(pì) 复辟.(bì) 横亘.(ɡan) 断壁残垣.(huán)

解析:A项,“装载”的“载”应读zài;B项,“翌”应读yì;D项,“垣”应读yuán。

答案:C

2.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侯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B.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规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C.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渊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D.1970年,19位优秀的飞行员被列入了预备航天员的名单。他们都经过了近乎苛刻的各种身体测试。

解析:A项,侯—候;B项,规—轨;C项,渊—源。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市房管局加大了对乱喷涂、乱书写小广告行为的打击力度,有效____________了违法小广告蔓延反弹趋势,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做出了贡献。

(2)对于景区假期“井喷”式客流,各地假日办_____________游客高峰应急预案,交警、辅警、志愿者全力以赴保障旅游平稳运行。

(3)今年以来,市文化局以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为主要目标,加大了对文化市场重点领域的_____________力度。

A.遏制启用监督B.遏制启动监管

C.遏止启用监督D.遏止启动监管

解析:(1)遏制:制止,控制。遏止:阻止。(2)启动:开始工作。启用:开始使用。(3)监督:察看并督促。监管:监督并管理。

答案:B

4.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每到“3·15”,广大消费者都有一腔“冤屈”要述说、投诉。当下的消费维权生态和

现实图景不容乐观,这是无庸置喙

..不论现有的消费维权法规是否完善,单说不少地

....的。尚且

方相关执法部门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经营者的不诉不理,甚至沆瀣一气、为虎作伥

....,已使消费者消费维权程序烦琐,劳神费时、成本高企,维权之艰难“难于上青天”。因此,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营造一个健康的消费环境,可

以说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

A.无庸置喙B.尚且

C.为虎作伥D.当务之急

解析:C项,“为虎作伥”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A项,“无庸置喙”指不让人有说话的机会。B项,“尚且”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往往用“何况”呼应,表递进。D项,“当务之急”指当前应该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

答案:C

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②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③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

④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A.②①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②①④ D.③①④②

解析:依据其先后及事理关系,找出表示前后衔接的暗示性词语。

答案:C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甄.选/箴.言聒.噪/恬.淡干劲./强劲.

B.缄.默/信笺.谄.媚/胡诌.屏.障/屏.除

C.掠.影/虐.待舐.犊/胼胝.稽.查/稽.首

D.花蕾./擂.鼓校.正/比较.装载./记载.

解析:C项,lüa/nüa,shì/zhī,jī/qǐ;A项,zhēn,guō/tián,jìn/jìng;B项,jiān,

chǎn/zhōu,píng/bǐng;D项,lěi/l?i,jiào,zài/zǎi。

答案:C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组是( )

“铬胶囊”事件被媒体如火如荼地曝光后持续发酵,9家被曝光的药企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国家药监局(SFDA)在其网站发出公告,勒令此次9家涉案企业的13个批次铬超标药用胶囊产品立即暂停销售和使用。解决药品安全问题已然箭在弦上,但在事发12小时后的这一简单公告中,国家药监局对此不以为然,并未给出可能涉及产品的具体数量、召回时间及方式。

A.如火如荼 B.冰山一角

C.箭在弦上 D.不以为然

解析:D项,“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根据语境,应用“不以为意”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A项,“如火如荼”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B项,“冰山一角”指所暴露出来的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含贬义。C项,“箭在弦上”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时候。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深圳市今年将对近7年来的重大改革创新项目进行评选并给予奖励,内容覆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以推进、鼓励、引导深圳市改革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业绩。

B.清明节期间,深圳和广州部分地区突降暴雨,导致很多航班被延误或取消,大量滞留在机场的旅客没有像往常那样大闹相关航空公司,而是保持了理性的态度。

C.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日前在好莱坞杜比剧院举行,李安凭借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D.中俄关系已进入互相提供重要发展机遇、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在发展双边关系、处理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两国的契合点很多,合作共赢的机会很多。

解析:A项,语序不当,“以推进、鼓励、引导”正确的语序应该是“鼓励、引导、推进”;“内容覆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通用语序是“内容覆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B项,句子表意不明,“深圳和广州部分地区”有歧义。是两个城市的部分地区,还是广州的部分地区表意不清楚。D项,成分残缺,“进入……”缺少宾语,可以补上“新阶段”。

答案:C

4.把下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逆境激发起人开发时效的紧迫感。

②处于顺境的人往往八方应酬,事务缠身,不免杂事相扰,难以排除无效时间,降低了时间的使用效率。

③而且逆境往往能使人更加深刻理解时间的价值和意义,具有更大的时间安排灵活性,更好地促人去珍惜利用。

④相比而言,身处逆境却有时间优势,置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而不顾,集中精力思索追求。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②④③①

解析:②④句对应,因④句前有“相比而言”承接②句,先谈“顺境”再谈“逆境”;

③句前“而且”表明是在④句的基础上进一步谈“逆境”的作用;①句是对前三句的小结。因此顺序是:②④③①

答案:D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5~8题。

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新征程。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中国已经有了解决的基础: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至今,“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形成五大型谱,成功发射了60多次,其中“长征”二号丙火

箭的发射成功率达百分之百,“长征”三号乙火箭可以把重达5吨的卫星送上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早在70年代,中国就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1980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已经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里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一年零一个多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1年1月10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可能”、“催化剂”两个词语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能:“863计划”的批准,给科技界带来了春天,这是以往所没有的情况。

催化剂:形象说明“863计划”加快了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的进程。

6.作者是如何说明“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数字列举法。如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如“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相继成功发射等,都有力地说明了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7.引用美国一家报纸的说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美国是航天大国,引用该国报纸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另外,所引“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又紧扣文题。

8.结合文章,说说搞载人航天,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各有什么重要意义?

政治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技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政治上:载人航天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载人航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上:未来太空资源的开发,必然是谁先开发、谁就受益,这无疑将影响到民族未来的振兴和发展。

科技上:载人航天作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科学技术领域,对人类的进步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9~12题。

“远望号”:移动的“海上科学城”

刘海燕方志山耿联

随着“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人们也越来越多关注在三大洋上执行测控任务的我国4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

四艘远望号船为何要不远万里同时布阵三大洋进行海上测控?在“神舟”六号任务中,远望号船又承担着怎样的重任?

科学延伸的触角

专家介绍,世界上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时,其射程仅为几百公里,一部雷达就可完成对它的全程跟踪测量。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远程运载火箭及卫星相继问世,它们飞行时间长、航程远。我国国土面积有限,本土测控站已经不能满足对这些航天器跟踪测量的需要,这就需要建立国土以外的测控站。于是,活跃在占地球71%的海洋上的机动航天测控站——远洋测量船应运而生。

在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之下,1977年8月和1978年9月远望一号、远望二号测量船建成下水,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航天测量船的国家。1994年,我国又建成了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三号,它的诞生使我国跨进了自行建造现代远洋测量船队的世界先进行列。1998年7月,又一劲旅远望四号船正式交付使用,从而使我国拥有了四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至此,一个遍布世界三大洋的海上移动测控网形成了。

据介绍,远望号测量船集中了我国当今机械、电子、气象、光学、通信、计算机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其硬件设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游弋大洋的“眼睛”

我国的四艘远望号测量船设备完善、功能齐全。船上安装的各种各样的雷达和遥测设备,既能测量火箭、卫星和飞船等航天飞行器的外部状况,也能探听它们内部的奥秘。它们担负着在北京飞行控制中心的指挥下跟踪测量航天器的飞行轨迹,接收遥测信息、发送遥控指令,与宇航员通信等任务。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具体而言,测控船主要担负着外测、遥测、遥控、通信的海上测控任务。外测,能测量确定出飞船等航天器的空间位置和飞行轨道。遥测,则是对飞船等航天器的内部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视,比如测得航天器内部仪表的数字、航天员身体状态的各种数据等等。遥控,就是向飞船发布指令进行控制,如打开太阳帆板,发出变轨指令,尤其是在飞船偏离轨道和返回时,遥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改变飞行方向、发动机点火等等的指令,都是通过测控系统来上传的。

至于在测控船上接收和上传图像、声音的数字信号,让航天员和陆地上的人能够相互看

见和通话,那正是测控船通信功能的一种体现。除了这些主要的测控通信仪器,远望号上还装有先进的航海、气象、船舶动力系统,可以保证在除两极以外南北纬60度以内的任何海域航行。

(《新华日报》2005年10月17日)

9.四艘远望号船为何要不远万里同时布阵三大洋进行海上测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国国土面积有限,本土测控站已经不能满足对这些航天器跟踪测量的需要,这就需要建立国土以外的测控站——远洋测量船应运而生。

10.远望号测量船装备及性能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远望号测量船集中了我国当今机械、电子、气象、光学、通信、计算机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其硬件设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船上安装的各种各样的雷达和遥测设备,既能测量火箭、卫星和飞船等航天飞行器的外部状况,也能探听它们内部的奥秘。

11.测控船主要担负哪些测控任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测控船主要担负着外测、遥测、遥控、通信的海上测控任务。

12.请对文章的标题及两个小标题略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的标题及两个小标题均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的主要功能。(言之有理即可)

三、语言运用

13.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的修辞和句式另写两个句子,使所写句子与画线句子构成排比,并且语意和谐、连贯。

我的愿望是什么呢?我愿我的心,沉静如处子,没有一丝杂音,只有一片静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我愿我的眼,清冽如溪水,没有一点污浊,只有一片清澈。

我愿我的生命,辽阔如天空,没有一朵乌云,只有一片蔚蓝。

14.安晴同学一直想参加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一天,安晴向组织委员李华同学询问相关情况。下面是他们交谈的部分内容,请你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安晴: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华:当然可以,欢迎你加入!

安晴: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华:下周六正好有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

安晴: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华:我们打算赠送一些书籍、文具,还要给他们辅导功课呢。

安晴:哦,我有一些书,正好可以带过去。

李华: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晴:好的,我出个小节目。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答题时,应该先了解安晴的诉求,答话者李华是回答安晴的诉求的,揣摩他们的谈话内容,交谈的要点信息,注意他们对话的礼貌委婉得体。

答案:(示例)①你好!我想加入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可以吗?

②请问协会近期有什么活动?

③我想参加,有哪些内容呢?

④太好了!我们还打算跟她们联欢呢,你能出个节目吗?

“神舟”六号巡天归来记

谢波杨冰齐彬

2005年10月17日凌晨,月光如水洒落,北京航天城一夜无眠,人们正在守候着巡天归来的英雄们凯旋。

“神舟”六号飞船返回控制准备工作进入最后时刻,大厅一片沉寂。三时四十三分,随着一声洪亮的口令声在大厅回响,第一次调姿指令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锚泊在好望角西北大西洋海域的远望三号测量船向飞船发出。大厅前方右侧大屏幕上的三维动画显示,飞船缓缓转动,第一次调姿到位。左侧大屏幕清晰地显示着飞船返回舱内图像,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整装待命……

随后,一道电波负载着轨道舱分离指令飞向太空,一分钟后,飞船轨道舱与返回推进舱默默地告别,悄然离开原轨道游弋而去。两分钟后,飞船按照指令再次调整姿态,三维动画显示,返回舱和推进舱联合体尾部朝向飞行方向,制动点火姿态准确建立。

凌晨四时许,飞船由南向北穿越赤道上空,开始了第七十七圈也是“神舟”六号飞船环绕地球的最后一圈飞行。大屏幕上两位航天员平静的表情,表明他们和飞船各项指数正常,已经做好了返回的一切准备。

决胜时刻终于到来。

“‘神舟’六号,返回制动开始!”

四时零七分,制动发动机点火指令发出,只见一团红色的火焰从飞船尾部喷出,点火指令成功执行。几分钟后,巨大的飞船推进舱和返回舱恋恋不舍地分手,返回舱按照飞控专家的意愿,开始向着祖国的版图疾速飞行。

大屏幕上,只见飞船着陆场地面搜索雷达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牵引下张开天网,八架搜索救援、搜索救护、搜索摄录的直升机升空待命,地面回收人员严阵以待,一切按计划进行。

各测控点此起彼伏向北京中心的报告声充斥着整个大厅。四时零八分,返回舱刚刚飞临中巴边境上空,布阵在西北某地的雷达便发现了其神秘的踪影。在雷达的严密监视下,返回

舱继续向东北方向飞行,然后洞穿浓厚的大气层,直奔预设的着陆场。

离最后胜利只有一步之遥。

飞控大厅内,一双双眼睛,注视着大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标示飞船飞行轨迹的红色曲线,等待着那企盼已久时刻的到来!

四时十二分,大厅右侧的大屏幕上出现了卫星拍摄的“神舟”六号,刚开始是一个飘忽的红点,随后红点越来越亮,热烈的掌声忽然响起。

四时十四分,“回收四号发现目标!”洪亮的报告声掩饰不住激动的心。

四时十八分,大厅里传来航天员费俊龙激动的声音:“‘神舟’六号报告,各项身体指数正常,感觉良好。完毕!”飞船返回舱按预设程序在预定高度先后打开引导伞、减速伞、主伞,巡天游弋了五天的“神舟”六号飞船,乘着红白相间的降落伞,飘然降落,于四时三十三分安全着陆,五时三十八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健康出舱,回归华夏故园。

内蒙古美丽的阿木古郎(蒙古语“平安”的意思)大草原上,此刻成了欢乐的海洋,掌声雷鸣,经久不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里,工作人员们也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巨幅标语,五彩礼花,在大厅前方的大屏幕上闪烁……

(2005年10月17日中国新闻网)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1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入1】 2003年10月15日,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重返神州,当飞天英雄杨利伟巡天归来,人类航天史由此翻开崭新一页──探索太空的队伍中多了一支新生的力量。一家国外媒体写道:“杨利伟迈出的一小步,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步。”的确,从杨利伟飞向太空的那一刻起,我们这个火箭的故乡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跑线上,它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向“太空文明”新时代。放飞中国心,圆梦九天外。透过中国航天人留在浩瀚太空的那道绚丽彩虹,我们看到了这样一行闪光的大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二十个字、“四个特别”,铸成一座耸入云天的精神丰碑,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载人航天精神。“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不平凡的历史。 【导入2】 “我的感觉良好。”──15日上午顺利进入太空后,对地面说的第一句话。 “我一定努力工作,把后续工作完成好,向祖国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15日下午,在与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进行“天地对话”时说的话。 “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们问好;向祖国人民问好,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问好,感谢全国人民的关怀。”──“神舟”五号飞船运行到第七圈,从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轨道中发出问候。 “景色非常美!”──15日晚间与家人通电话,对妻子张玉梅发出的航天感慨。 “味道好极了!”──在与家人通话中,对8岁儿子杨宁康发表自己对航天食品的意见。 “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非常好!”──在通话中向家人描述从太空中看地球的感受。 以上为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2003年10月那个激动人心时刻的言语集锦。这看似平常的几句话,却象征着中国的崛起,因为它们来自遥远的太空。可以说,它们是中国最“高”的声音。为了登上最“高”处向全人类发出庄严的声音,中国人经过了哪些历程呢? 听课前想一想: 1、你对航天知识有多少了解? 2、你认为中国发展航天事业有什么意义? 3、你认为中国航天事业能取得目前的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导入3】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点拨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预习提纲 1、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 2、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3、筛选新闻主体部分的重点内容。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2、展示图片、资料,谈论“飞天” 3、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4、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5、分析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标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问:本文按什么顺序行文的? 明确:时间顺序。 问:作者用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对这则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表现出当时人们紧张、激动的心情。 在那一刻,梦想将变为现实,传达出一种无法自制的激动和欣喜 6、学生展示自己列出的各时间段的重要事件。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1999年11月20日,“神州”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2000年1月9日,“神州”二号发射成功。 2002年3月25日,“神州”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2年12月30日,“神州”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飞向太空的航程》随堂练习及答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语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晖映.(yìng)九霄.(xiāo)奇迹.(jī)不同凡.响(fán) B.翌.年(yù)酝酿.(ràng)横亘.(gan)摘星揽.月(lǎn) C应.用(yìng)苛.刻(kē)扭转.(niǎ)载.人飞船(zǎi) D.着.陆(zháo)耸.入(sǒng)轨.道(guī)可供.借鉴(gō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B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沉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C 他们都经过了进乎苛刻的各种身体测试。。 D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做气载人飞天。。 3.下面句子的括号中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2)飞天路上的()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3)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4)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A振动重重制定竖立B震动重重制定竖立C震动重重制订竖立 D震动重重制定树立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B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C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D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5、假如你是杨立伟,遨游太空时你会想到什么? 答: 二。课堂点击 6 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答: 7 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 答: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 河南省新安县第二高级中学于剑涛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学习本文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自由展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中国航天精神,体会字里行间充满的民族自豪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学习重点】 把握结构特点及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难点】 浪漫主义笔法(诗意的语言洋溢着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4单元,本单元学习的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本文学习的是新闻,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有3篇是新闻,1篇是报告文学。所选新闻的结构各具特色,具有多样性。本文的导语和结尾是新闻事实:“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过程;主体部分则是这一新闻事实的背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走过的辉煌历程。新闻背景同时也是这则新闻的主体,是这篇新闻的结构特点。正因如此,理解这一结构特点,分清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自然就成了教学重点。同时,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也是这篇新闻的一大亮点。新闻讲究用事实说话,一般不允许作者发表评论。但本文在客观叙述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的同时,适时适当插入言简意赅的议论和抒情,采用浪漫主义笔法,用充满诗意画意的语言抒发民族自豪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属于教学难点。略读课文,应紧扣教材设定的单元学习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展示为主,教师只起适时引导、点拨作用。 【学情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曾学习过毛泽东的两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对新闻的基础知识学生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加之本单元前边又已学过《短新闻两篇》,有关新闻的基础知识只需要简单回顾,学习重点应放在新闻结构、叙事技巧和浪漫笔法的把握和理解上。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大屏幕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三.问题提示: 为帮助大家更好的把握学习重点和难点,以下几个问题仅供各位参考: 1.新闻结构分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尾五部分,请对应课文一一找出。 2.单元提示要求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这篇新闻的结构有何特点? 3.新闻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有几重含义? 4.按照时间顺序,概括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历程。 5.本文的背景(主体)部分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相对于导语和结尾而言,背景部分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 6.找出文中属于主观评价的段落语句,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的民族自豪感。 四.快速浏览: 带着这些问题,快速浏览课文,逐个明确问题的答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课文是《飞向太空的航程》,指的是2003年10月17日贾永等人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一篇关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历程的新闻报道。其核心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回顾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航天发展史。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新闻报道的相关知识,本文结构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因此学习本文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领悟本文在记录现实事件时所体现出来的历史纵深感。 二、目标及解析: (一)目标: 1、回顾新闻的相关知识,找出本文相对应的内容。 2、理解本文在记录现实事件时所体现出来的历史纵深感。 3、体会本文字里行间充满的民族自豪感。 (二)解析: 1、新闻的相关知识包括新闻的六要素与结构,六要素指的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的起因、经过、结果;新闻的结构指的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找出本 文相对应的内容,为的是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 2、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 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 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3、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 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 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习本文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无法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历史纵深感,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新闻报道具有实效性,报道的一般都是最新发生的事件,而本文在体现时效性的同时还结合历史背景给我们介绍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展史,学生可能对此存有疑问,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感知。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中,使用ppt进行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结构示意图,有利于学生更直观的体会我国的航天发展史。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我国明代的万户,曾用47支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试图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问题一:初读课文,分析本文的结构。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旨在由这一典范的文章了解新闻作品的结构特点。 师生活动: 问题1:本文由几部分构成? (找出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所对应的内容) 问题2:这则新闻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联系平时看到的新闻,结合本文,总结一下。 (首尾圆合型结构) 问题二: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在于具有历史纵深感,那么作者在文章中时如何体现的?

高中语文课本《飞向太空的航程》原文 飞向太空的航程ppt

高中语文课本《飞向太空的航程》原文飞向太空的航程ppt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通讯,属报告文学范畴,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课本《飞向太空的航程》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原文 新华网酒泉10月16日电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飞向太空的航程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今天,已经可以透露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防热材料,做了许多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了出来。 而对航天员的挑选则早在1969年就开始酝酿了。1970年,19位优秀的飞行员被列入了预备航天员的名单。他们都经过了近乎苛刻的各种身体测试。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完美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能力训练目标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一、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养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互相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2.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

《飞向太空的航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这一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1970年4月24日,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之后,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载人飞天。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1986年3月“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尤其是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是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的最重要的一关。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一年零一个多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在这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 2、准确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4、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梳理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朝末年有个叫万户的人,他饱读诗书却无心功名。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在做了充分的准备的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他的仆人在即将点火时犹豫了,万户说道:“飞

天,乃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命令。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飞车发生了爆炸。这就是万户飞天的故事,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开拓精神的探索精神激励了后代很多人。600多年后的2003年,另一位飞天勇士杨利伟登上神舟五号,终于圆了这一飞天梦。今天我们走进《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整体感知 1、根据新闻的基本结构,为本文划分层次。(小组交流2分钟)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1-3):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主体(背景)(4-26):中国航天历史回顾 结语(27-30):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华民族飞天梦圆 2、观察结构,看看本文有怎样的特点? 首尾圆合型。 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发射的场景,中间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两者很自然地衔接,不同于一般新闻。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 (1)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时教案 今天我主播:哪位同学来播报今天的新闻 点评。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新闻单元的最后一篇新闻《飞向太空的航程》。 同学们先把书翻到52页。52页上面有一幅《嫦娥奔月图》。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虽然等我们长大以后,很遗憾地得知,这个故事只是一个神话,是人类虚构的,但是,嫦娥所去到的、地球以外的那个神秘的世界,却因为这一个神话而深深地印刻到了我们的脑海里。 而到了明朝,终于有一个人,把我们“飞天”的梦想从神话拉到了现实中。他就是明朝的士大夫——万户。万户他试图用自制的火箭飞向天空,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他的努力、他对天空的向往,无疑又拉近了我们人类和外太空的距离。 一直到了2003年10月15日,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这个日子,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终于被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载入了外太空。可以说,这是一件令全中国为之振奋、令全世界为之震惊的大事。当时,对于我们的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包括神舟五号的研发团队等等,关于他们的报道,多到简直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那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这篇,我们教材在众多报道中特别为我们选取的《飞向太空的航程》,来了解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飞天之路。 二、主要内容 我们无论是在分析课文,还是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第一步,最基础的,我们首先要通过初读文章,来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一个什么内容。那我们如果想第一遍读一篇新闻,就能够整体地把握这篇新闻,就必须通过初读来达到两个目标:归纳主要内容、划分新闻结构。 先来复习一下之前学过的内容,新闻从结构上,可以划分成几部分:——好,下面,给大家5分钟时间,你来速度课文,注意时间的把握,完成两项任务: 1、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这篇新闻的主要内容。

高中语文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习题2 新人教版必修1

《飞向太空的航程》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词,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横亘.(ɡènɡ) 酝.酿(yùn)液.体(yè)一叶扁.舟(biǎn) B.喷.射(pēn) 烈焰.(yàn) 保障.(zhànɡ) 耸.入云天(sǒnɡ) C.着.陆(zhuó) 揽.月(lǎn) 乾.坤(qián) 造诣.(yì) D.翌.年(yì) 诞.生(dàn) 借鉴.(jiàn) 九霄.云外(xiāo) 解析A项“亘”读ɡèn,“扁舟”的“扁”读piān。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3分) A.静侯耸入云天直刺九宵扭转乾坤 B.酝酿慢慢征途经济实力反复论证 C.苛克连名上报借签经验摘星揽月 D.配置最高致意预订轨道辉煌时刻 解析A项“侯”应为“候”,“宵”应为“霄”;B项“慢慢”应为“漫漫”;C项“克”应为“刻”,“连”应为“联”,“签”应为“鉴”;D项“订”应为“定”。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________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 (2)就在2 000年前,他还到四川雅砻江谷地________,一天内攀登500米高的山岭,又降到1 000米深的峡谷。 (3)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________的时刻。 (4)他们请一些有经验的儿科大夫担任“电话医生”,就有关儿童保健方面的问题________咨询,解答家长们提出的问题。 A.制订考察贯注进行 B.制定考察关注提供 C.制定考查贯注提供 D.制订考查关注进行 解析第(1)句中,“制订”指创制拟定;“制定”指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用在此处恰当。“考察”是实地观察、调查之意;“考查”是用一定的标准去检查、去衡量之意,根据文意,第(2)句应选“考察”。第(3)句中,“贯注”指精神精力等集中;“关注”指关心重视,根据语境,应选“关注”。第(4)句的主体是“电话医生”,自然是“提供咨询”。

【公开课教案】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2. 了解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 3. 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 2.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ppt展示国人飞天梦) 【板书】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写作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

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前学过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即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1—3段)∶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主体:(4—26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3)1970年4月24 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文本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根本。 课文分析: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学情分析: 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 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资料查找有关“飞天”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从古至今对飞天的梦总是抱有很深很浓厚的憧憬,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这个梦想终于在2003年10月17日得到了实现。这一天可以说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一天,也是我们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虽然不久前“神舟”六号也已经发射成功,但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2003年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吧!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作家作品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设想】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养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互相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目标1和目标2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二、掌握重点字词,词语注音

怦怦( )直跳橘( )红色 苍穹( ) 斑斓( ) 目眩( ) 坚如磐( )石 烧灼( ) 遨 ( )游 矫( )正横亘() 翌()年酝酿() 三、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导语——是文章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主体——文章4~26段,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结尾——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三、鉴赏课文, 1、分析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标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点明时间、地点、带读者进入激动人心的场面与氛围中。 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行文的? 时间顺序 4、作者用了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对这则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后习题:12+飞向太空的航程+Word版含答案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辉映.(yìng)九霄.(xiāo) 奇迹.(jī)不同凡.响(fán) B.翌.年(yì)酝酿.(ràng) 横亘.(gèn)摘星揽.月(lǎn) C.应.用(yìng)苛.刻(kē) 扭.转(niǔ)载.人飞船(zài) D.着.陆(zháo)耸.入(sǒng) 轨.道(ɡuǐ)可供.借鉴(gōng) 项,“迹”应读“jì”;B项,“酿”应读“niàng”;D项,“着”应读“zhu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云霄公德心不同凡响绝无仅有 B.嫦娥蒸气机神舟飞船耸入云天 C.跨越催化剂平心而论振古烁今 D.酝酿负作用摘星揽月捷报频传 项,“蒸气机”应为“蒸汽机”;C项,“振古烁今”应为“震古烁今”;D 项,“负作用”应为“副作用”。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宽敞、明亮的现代化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大厅里的各测控站(船)洪亮、清晰的报告声此伏彼起,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而位于大厅后侧的计算机终端机房内,科技人员正全神贯注地收集从各测控站发来的数据。……此时的杨利伟安之若素地坐在飞船内,他用坚如磐石的意志终于实现了飞天的梦想。 A.此伏彼起 B.全神贯注 C.安之若素 D.坚如磐石

项,“安之若素”指(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不合语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神舟”十一号飞船主要承担航天员运送和空间站技术验证,进入太空之后,还要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飞行30天,而这也将是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 B.回顾人类太空征途,构建往返天地的运输工具是基础。没有核心技术,哪来飞天梦的实现? C.科技馆以创新、绿色、科技为主题,采用高效生产模式,运用多管道立体栽培、柱式立体无土栽培等技术,实现了当地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航标和新突破。 D.高等教育产业化运作是把“双刃剑”,既可以使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圆大学梦,又可以筹措更多资金帮高校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 项,成分残缺,应在“验证”后加“任务”。C项,搭配不当,“实现”和“航标”不搭配,可删除“新航标和”。D项,不合逻辑,“双刃剑”用来形容事情的双重影响,既有利也有弊,而“圆大学梦”与“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都是有利的一面。 5排列下列各句,只写序号即可。 ①航天飞机要返回地球时,便启动机动发动机 ②最后像普通喷气式客机那样,在跑道上俯冲着陆 ③使它脱离原来的地球轨道 ④在大气层中作无动力滑翔飞行 ⑤高度逐渐降低,再入大气层 。返回地面后,经过维修保养,补充燃料,加装助推器和燃料箱,又可再次升空飞行。 ,按照逻辑顺序排列即可。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建议.doc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建议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2、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2020-02-05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2、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2020-02-05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2、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⑵ 了解中国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课时】 1 课时。 【教学课型】 自读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提问法。 【教具】 CAI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提问,神州六号的情况(学生自己介绍)。 二、字词闯关(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 三、自读课文,分析课文

1、结构分析: 导语:(1?3)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主体:(4?26)飞天航程。 结语:(27?30)迎来了飞天梦圆的时刻。 2、怎样理解标题的含义? 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也喻指这一航程。 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自豪、赞 美。 4、本文导语部分有什么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是描述, 也是评论。既有对飞船升空的情景精细描绘, 又有对这壮举的评论。 生动感人,有情感。 5、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性的事件1958 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 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 1970 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 天空 1992 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 6、中国人飞天航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点拨?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预习提纲? 1、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 2、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3、筛选新闻主体部分的重点内容。?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2、展示图片、资料,谈论“飞天”? 3、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4、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5、分析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标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问:本文按什么顺序行文的 明确:时间顺序。 问:作者用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对这则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表现出当时人们紧张、激动的心 情。在那一刻,梦想将变为现实,传达出一种无法自制的激动和欣喜 6、学生展示自己列出的各时间段的重要事件。?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1999年11月20日,“神州”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2000年1月9日,“神州”二号发射成功。? 2002年3月25日,“神州”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2年12月30日,“神州”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