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种丰裕社会看发展人类学

从两种丰裕社会看发展人类学
从两种丰裕社会看发展人类学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 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 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 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 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 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 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 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 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 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 k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q 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 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从两种丰裕社会看发展人类学 发展人类学期末论文 2011-12-24 09人文人类 唐焘逸 10620092202308

研究的成果反对在发展实践和研究中把第三世界国家的普通人民及其知识边缘

和广阔的市场。然而,现代社会的人怎会懂得原初社会的美。原初社民们并非不

又引出了“文化复调性”这一概念。由此我产生了思考,我们应当如何处理原初

体质人类学教学大纲

体质人类学 一、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1026030016 课程名称: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开课对象:民族学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 二、课程目的与任务 中国当前的发展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内涵有四个维度:一是人与自然生态和谐,二是中国与世界和谐,三是社会阶层即贫富和谐,四是多元文化即民族宗教和谐。人类学是通过研究文化理解人性,促进跨文化理解,追求人类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质人类学》是人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一起构成整体的人类学学科。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人的体质特征,人类和生物共同进化的机制,人类体质与文化相互影响有系统的了解,为学生今后从事民族学、人类学和博物馆学研究打下一个生物—文化整体论的基础。同时,通过对生物进化论、人体形态学、人种学、古人类学和灵长类学的阐述,学生将认识到体质人类学是社会文化研究联系自然科学的重要纽带,是文化相对论的生物学基础,同时也是生物文化整体论的完整呈现。本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对人性与文化互动关系的理解,要求学生在充分认识人类的能力、潜力与局限的基础上,养成在观察、理解、管理和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角度。学科范式上,本课程强调学生把观察多元民族文化的范式从社会发展史转向文化生态学。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程掌握体质人类学的认知柜架、研究方法和生物进化机制,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当前的毕业论文和今后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本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用以人为本,综合平衡和可持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研究人类的起源、进化、适应与变异,人类体质多样性的形成,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等问题。人体形态学部分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人体形态,把握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域性特征及其标志。生物进化论部分要求学生能用生物和文化并行进化的模式来认识世界上的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含义、进而学会欣赏多样性和探索人类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人类起源和进化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人性形成、人类种族和文化发展的总体机制、阶段标志和区域特点。本课程的总体要求是增强学生对人类自身的理解,增强人类在世界生态和文化体系中的责任感和能动性。 突出体质人类学的定义,体质人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生物进化论、人体形态学、灵长类学、人类的起源(古人类学)和进化过程、人类种族的自然成因及其社会文化含义等内容。其中人体形态、生物进化论、人类进化阶段和人类体质进化与文化进化的关系是四个关键点。本课程讲述不求面面俱到,务求把体质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人体结构的基本知识,人体测量学,遗传学与进化论,自然选择与物种起源,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等知识讲透,从而增强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研究民族、文化、社会等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导论(4学时)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武乡红色旅游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武乡红色旅游[摘要]:红色旅游是中国特定历史情况下形成额度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具有历史性与不可再造性。武乡作为中国红色旅游的代表地之一,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红色旅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仔细研究武乡红色旅游的成果,可以为全国的红色旅游开展提供成功范例。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红色旅游;武乡;舞台开放;仪式; 红色旅游是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定国情下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含义的旅游文化资源,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感情,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 由此看来,红色旅游既具有一般旅游资源的特性,又具有红色旅游特殊的教育意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红色旅游具有以下三个特性:一、学习性,指以学习中国革命史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学习和旅游互为表里;二、故事性,是相对说教性而言,反映出人们对历史吸引物的取舍观,以小见大,以人说史;三、参与性,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学习。红色旅游旅游资源的欣赏需要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同时,它所具有的独特教育意义易造成给人的感觉是在参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地区展览,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静态有余,动感不足,该地区经济条件落后、展陈手段单一等不良印象,反而不利于老区建设和红色旅游的发展。 武乡红色旅游力避以上问题,突出红色旅游的特性,将历史的舞台重现给旅游者,以一种仪式化的形式展现给旅游者。 一、武乡及其红色旅游资源 武乡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又是资源大县。 武乡县位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最北端,横跨太行、太岳两1引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12月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旅游规划与开发试题和答案

导论 一、名词解释20′ 1、现代旅游 2、旅游业 3、区域规划 4、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支撑体系 二、判断题15′ 1、1841年,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通济隆旅行社(Thomas Cook & Son Ltd.)的成立标志着近代旅游的诞生。 2、人们通常认为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3、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是对区域发展的综合性规划,因此对于其它的各类和各级的规划均具有约束性,其它规划的制定都应该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据。 4、旅游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开发旅游产品。 5、具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应尽可能加以开发以获得相应的经济价值。 三、简答题20′ 1、简要说明近代旅游的发展所具有的特征。 2、制定旅游规划目标体系的原则有哪些。 四、资料分析题15′ 试以下图为依据,说明旅游规划与其他类型规划的关系。 五、论述题30′ 1、试论述工业革命对旅游的推动作用。 2、试论述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方法体系。

第一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 一、名词解释20′ 1、旅游资源 2、旅游规划 3、旅游开发 4、旅游专题规划 二、判断题15′ 1、旅游资源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 2、旅游资源应按照能体现其最大经济价值的方式来开发。 3、旅游开发的取向选择与旅游资源本身的“可塑性”有关,也与旅游市场的需求有关。 4、旅游资源的评估主要是对其自然条件和可进入性条件的评估。 5、通过合理科学的规划,可以为旅游地带来良好的“4E”效应。 三、简答题20′ 1、简要介绍旅游资源的特征。 2、简要说明旅游开发的步骤 3、简要说明旅游规划的特点。 4、旅游规划规划的原则有哪些。 四、资料分析题15′ 试以下图为依据,说明旅游规划的内容有哪些。 五、论述题30′ 1、试论述旅游开发的内容。 2、试说明旅游规划的步骤。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王铭铭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 ——认识论范式的概观与评介 王铭铭 在中国研究中,长期存在规范社会科学范式与中国文化独特范式之争。鉴于这一争论 对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本文对在中国社会研究范式建构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诸种社会人类学理论逐一加以评介,并论述了中国学(汉学)社会科学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认识论与解释问题。 作者王铭铭,1962年生,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 近年来,汉学界 出现了大量有关“范式”(paradig m )的讨论。这些讨论针对的是传统汉学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1)汉学研究是否存在自身独特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2)作为区域性研究类别的汉学与一般社会理论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 事实上,这些问题在探讨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者那里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从本质上讲,社会人类学综合了两种探讨,即区域性的社会-文化知识的探讨和社会人文学科的理论探讨。在这一社会人文学科中,一部分学者专攻中国社会研究,他们被称为“汉学人类学者”(sinolog ical anthro polo gists)。汉学人类学者一直面临如何使其在中国社会中发现的地方性事实与一般社会-文化理论形成对话的问题,向来十分关注地方性知识与社会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鉴于他们在这方面所做的探索对回答汉学研究的上述 参见W illiam Row e,1990,“T he public spher e in mo der n China ”,M oder n China ,16∶3∶ 16—19世纪,欧洲各国统治者为了达到侵略和掠夺的目的,鼓励教会、学者、探险家致力 于中国的研究,组成不同的“东方学”研究团体,使中国成为西欧学界的研究对象,于是产生了中国学。最早的中国学就是注重汉语研究的“汉学”。后来,它扩大成了一门关注一切中国事物如地理、风物、语言、哲学、社会、军事等等的区域研究学科。

旅游人类学

旅游人类学论文

文化真实性与旅游体验 2013年12月 摘要:随着对文化真实性探究的深入,发展旅游业时如何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考虑的因素也多起来,但主要的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首先,传统文化在转换为商品化时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其次,不因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束缚拥有这种文化资源的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目前,国内外有关旅游体验的文献研究数量庞杂,还未形成明显的系统。尤其国内许多学者在旅游体验基本理论方面研究还处于从国外引进阶段,更多是对旅游体验定性方面的研究,而定量方面研究还显得十分薄弱。 关键词:文化真实性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影响文化真实性的因素旅游体验关于国内外旅游体验的研究综述旅游背景下地方文化真实性研究游客和社区居民的文化真实性感知总结 一、基本概念 1、旅游人类学 所谓人类学(Anthropology)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人类的发展过程、人类所拥有的文化等方面都应是其研究的内容,人类学就是从人类社会的不同方面和角度来研究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科学。旅游人类学是从文化和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地居民、社会团体、旅游开发者与旅游者之间关系的科学。 2、文化真实性 客观性真实、建构性真实、存在性真实客观主义者坚持“客观性真实”,即强调客观事物的原汁原味的真实性。由此产生的旅游者体验是对事物原形的认识性体验。文化真实性的涵义也在文化商品化背景下悄然发生着变化,对于文化商

品化对民族文化真实性的是非功过,本文将从人类学、民族学等多个角度对旅游业中的文化商品化与文化真实性问题进行论述。 3、旅游体验 所谓体验式旅游是指“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使游客从中感悟快乐。”体验式旅游更着重的是给游客带来一种异于其本身生活的体验,比如为城市人提供乡村生活的体验;为游客带来不同地域,或者是不同年代生活的体验等等。 二、文化真实性 (一)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 1、真实性的概念 真实性概念被引用到旅游业中,认为人们旅游的目的都是为了经历旅游目的地的“真实”。现代人对真实的追求是因为这个社会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复制品与赝品,真实似乎越来越少,而人们追求真实的欲望却越来越强烈。“真实性”已被人们看的越来越重要。 2、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 商品化和真实性是可以互相促进和转换的。赵红梅指出对文化的商品化只要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文化商品化当作是文化发展的一条途径和一种方式,那么文化商品化对文化的发展就是有益的。Cohen指出,通过合理进行真实性的设计,不但可以使“真实”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还可以使真实的传统文化得到保护。 3、真实性的影响因素 游客的真实性体验和四方面因素有关:文化;游客数量;独立程度;宣传的一致性。游客“真实性”的感知受到性别、收入、教育程度、生活水平、社会地位以及前期参观经历等的影响。游客对目的地的体验多深,了解多少,获得多少,除了与游客的旅游经验、文化素质、知识结构、适应能力、年龄大小、身体状态以及先期所进行的旅游准备有关外,还受到东道主社会所提供的“社会空间”的影响。 4、真实体验与游客 旅游真实体验的主体应该是游客,游客的出游动机恰是追求文化的真实。因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人类学-是自然史的分支,是研究人类和人类种族的学问"。更简明地说,人类学可以称为"人的科学"。它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自然人,第二部分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换句话来说,是研究社会人的科学。 人类学可以划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人类学的观点一般以英、美两国和其他英语国家的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其研究领域应包括人类的体质、心理、文化、社会、语言、民族、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庞杂。在他们那里,传统上习惯于将人类学划分为两大部分,即研究人类自身体质特征的体质人类学和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特征的文化人类学。狭义人类学是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和俄国,人类学一词传统上却仅指体质人类学,日本的一些人类学研究机构也仅限于研究人类的体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他们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学"这一概念,认为人类学是专门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同时也包括对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的研究。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死于公元前322年。他不仅是用"人类学"这个名词的第一个权威,而且在上古时期,对于人的研究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达到了顶点。他奠定了动物学的基础,创立了"生物阶梯"的思想。按照他的这一思想,一系列生物体的地位逐渐升高,呈阶梯状排列。亚里斯多德是绝对没有进化论思想的,但是他提出的生物以阶梯形式排列的原则对于后来18世纪进化论学说的发展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亚里斯多德在确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问题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的著作中存在着许多涉及人与动物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方面的论点。但是在对人手作用的评价上,他认为人之所以有手是由于智慧所致,从而明显地表现出其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3、"地方性的知识"-这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兹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写了一本叫做《地方性知识》的书。这种"地方性知识",以区别于其它知识形态,特别是实证论者假定的"普遍性"知识形态。在格尔兹看来,知识的性质是地方性的、多元的,因为人们生活所凭借的符号系统是特定的、地方化的、分殊性的,借助这些符号系统的作用,意义结构才得以形成、沟通、设定、共享、修正和再生。这个系统的作用,是甄别日常行为的意义和类别,地方性知识力图维持这些特定的意义系统,并根据它去组织行动。 4、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体质变化的一门科学,包括研究过去和现代人体的一切发展和变异 5、赫胥黎-达尔文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是一位杰出的英国博物学家,他在动物学、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的许多领域都具有很深的造诣。他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达尔文关于类人猿接近于人类的正确判断,并且重点探讨了人类在动物界中的位置问题,在实践中发展了达尔文主义。赫胥黎在人类起源认识史上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论"的观点,向宗教神学提出勇敢的挑战。 6、新达尔文主义学派-以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和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等人为代表的学派。该学派的学者提出了种质选择论,强调对遗传变异的选择作用,因而是对达尔文选择原理的一个重要的说明。达尔文主张生物的渐变进化,而新达尔文主义者在广泛的实验中发现了自然界中的另一种进化方式---骤变进化。这一概念的引入,对达尔文进化论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另外,该学派还创立了基因论,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生物遗传变异的机制,使进化论研究有可能深入到细胞实验的层次。但是,由于新达尔文主义是在个体水平上研究生物进化的,而实际上进化是群体范畴的问题,因此,该学派在解释生物进化时,在总体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旅游人类学

旅游前沿问题第六讲报告 ——旅游人类学 主讲人:孙九霞教授一、文献综述——旅游人类学理论 旅游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孙九霞老师从人类学与旅游的关系切入,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在时代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普遍行为,引起的学者的注意。非西方世界旅游人类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相对较晚,在我国,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注意到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却迟至20世纪90年代末才出现。虽然在目前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当中,涌现出较多的应用性研究,但在作者来看,应用性研究其实只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不应该也不可能看作是全部内容。 迄今为止的旅游人类学的众多研究中,虽然研究的题材、范围、和对象极为广泛,但就其理论的渊源关系而论,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由根纳普、特纳等人创立的人类学仪式理论以及马康耐的“舞台真实”理论。 二、讲座内容回顾 1.关于人类学 1)概述 孙九霞在讲座的开始先概况的介绍了人类学这一门学科,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类的本质的学科。人类学(anthropology )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人类学是以人作为直接研究对象,并以其为基础和综合理解为目的的学科。如果把人作为动物的人和文化人来区分的话,那就不可能全面地去理解人。人类学是以综合研究人体和文化(生活状态),阐明人体和文化的关联为目的的。综上所述人类学大致可区分为:主要研究形态、遗传、生理等人体的人体人类学,亦称自然人类学;以风俗、文化史、语言等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以及专门研究史前时期的人体和文化的史前人类学。 2)内部分野 如上所述,人类学是一个很广泛的学科,广义的人类学由四个组成部分: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以及文化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在考古学家与体质人类学家合作下展开对灵长

(完整版)旅游学概论题库一

旅游学概论题库一 一.填空 1.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正式提出了_________的概念 2.从旅游市场是旅游产品的经常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这个意义上来讲,旅游市场指的是或 _________。 3.旅游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科学范围内的研究对象,对它的研究通常分别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领域进行。 4.二十世纪40年代以前的欧洲,受到传统的社会科学学术思想的影响,以为旅游学是要探讨和阐明旅游现象的_________ 和_________。 5. _________年,联合国在_________召开国际旅游会议,提出长途旅游者和短途旅游者的概念。 6.关于旅游的艾斯特定义所针对的只是消遣性旅游,而没有把_________纳入进去。这是该定义的不足之处。 二.单选 1.旅游资源的易损性表现在 A.有形旅游资源上 B.无形旅游资源上 C.有形无形旅游资源上 D.有形旅游资源强于无形旅游资源。 2.全面认识影响旅游的主客观要素,对于发展旅游业特别是旅游业的_______工作有一定实际意义。 A.产品定位 B.价格制定 C.市场营销 D.销售渠道 3.我国于1983年加入世界旅游组织,并成为该组织的第106个_______。 A.正式成员 B.附属成员 C.联系会员 D.团体成员 4._________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在目的地的定居和就业。 A.旅游者 B.短程游览者 C.旅游 D.游客 5.“Employment multiplier”指的是________。 A.收入乘数 B.就业乘数 C.产生乘数 D.营业收入乘数 6.马里奥蒂(A.Mariotti)认为,旅游活动是属于__________性质的社会现象。 A.文化 B.综合 C.经济 D.社会 7.在旅游学的重要分支中,应当以__________为研究对象。 A.旅游的经济外壳 B.旅游的现象整体 C.旅游的文化内涵 D.旅游业 8.客人抵达目的地后有关预订房间,租雇车辆,提供翻译导游等服务项目的委托,被称为_________。 A.联程委托 B.单项委托 C.代办业务 D.当地委托 9.直至________年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才成为真正的企业。 A.1978年 B.1984年 C.1954年 D.1989年 10.按七大国际旅游地区划分,在产生客源方面居于第三位的是___________。 A.欧洲 B.非洲 C.美洲 D.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三.多选题 1.下列属于旅游市场划分 中的宏观标准的是()()()() A.世界大区 B.国别 C.旅游访问目的 D.游客性别 E.游客职业

发展中的旅游人类学

2002年9月第13卷第3期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 rnal of Gu ilin In stitu te of Tou ris m Sep.,2002 V o l.13N o.3 [旅游文化研究] 发展中的旅游人类学① 杨春宇,叶 文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关键词]生命礼仪;文化转型;旅游商品化;开发与保护 [摘 要]20世纪70年代,旅游成为当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带来各种社会文化的碰撞和变迁。这一问题引起了人类学家的注意,他们就旅游者及其类别,旅游的目的、动机和方式,旅游给东道国带来的文化影响和社会问题等论题进行研究,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基本理论,形成了人类学独特的基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旅游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80(2002)0320074205 The D evelop i ng Tour is m An thropology YAN G chun2yu (T ou ris m and Geog rap hy S cience Colleg e of Y unnan N or m a l U n iversity,kunm ing650092) Key words:rites of life;cu ltu ral tan siti on;comm ercializati on of tou ris m;exp lo itati on and p ro tecti on Abstract:Since1970’s,tou ris m has becom e an i m po rtan t p art in m odern p eop le’s life bu t in the m ean ti m e,there have app eared cu ltu ral co llisi on and tran sfo rm ati on th roughou t the w o rld.T he issue arou sed the atten ti on of an th ropo logists w ho have m ade tho rough investi2 gati on on the typ es of tou rists,the ai m,m o tivati on and p attern s of tou ris m,and the cu ltu ral i m p acts and social p rob lem s b rough t fo rth on the ho st coun tries by tou ris m.It ab so rb s m any basic theo ries from o ther cou rses and gradually fo rm it’s un ique theo ry.T hen their findings led to the estab lishm en t of Tou ris m A n th ropo logy,a b ranch of an th ropo logy. 一、旅游人类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旅游人类学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那时的美国旅游业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一样,已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历史,并以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当代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西方社会学家对旅游业的研究已经历了近半个世纪,但人类学家对旅游业的关注却到了70年代才开始。这种对旅游业的突然关注被西方人称之为“如获珍宝”(serendi p itou s)。那么旅游业怎么会引起人类学家们的关注呢?众所周知,人类学家对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感兴趣,这些活动不管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方式,以及用来指称这些方式的社会、文化术语都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人类学家们,如英国功能派大师马林诺夫斯基等,就根据他们在田野调查中所注意到的一切写下了许多专题论文。此外,他们还注意把不同民族的人进行比较。由此可以看出,旅游人类学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各种社会的文化的突然碰撞和变迁,深深引起了人类学家们的注意。他们在研究西方现代社会给第三世界带来冲击的时候,把旅游业的发展也纳入其中。开始的时候,人类学家把旅游者看做是一种征服者、统治者,或是传教者,他们充当了文化传播的媒体,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并把游客看成是引起世界上不发达地区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那时

2015年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653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653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科目代码:653 科目名称:社会学理论 一、概念题(合计50分,每题5分) 1.科层制 2.代际流动 3.差序格局 4.次等劳动力市场 5.性别歧视 6.模式变量 7.剥夺-满足命题 8.镜中我 9.《货币哲学》 10.结构参数 二、论述题(合计100分,第1、2题各30分,第3题40分) 1.社会学相关研究表明,从1990年开始,中国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大幅上升,并保持在高位,远远高出其他社会群体的自杀率。请结合社会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谈谈你对这个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2.近年来社会学研究中对于“全球化”的现象及其后果的讨论存在着很多的争论,请根据你所掌握的社会学知识和概念,结合你对于全球化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谈谈全球化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3.选择两个你熟悉的西方社会学家或者社会学理论流派,分析比较他们之间的差别,并谈谈你的理论评价。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合计50分,每题5分) 1.科层制 答: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是指法理型统治下组织机构的特殊形式,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在这种统治形式下,组织按照合理性的原则来设计和分工以便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官员们的职务等级是按照集权体系所安排的固定有序的体系,并且有着与职务相对应的严格的权限规定。组织运转依靠的是没有人情味的职责、规定和准则,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官员的任命与提升所依据主要是他的业绩,统治者的统治权力都有合法的权限。在韦伯看来,所有这一切都保证了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 2.代际流动 答:代际流动,又称“异代流动”,是指同一家庭中上下两代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变动。一般以职业等作为地位特征,以父母和子女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或其它地位作为比较的基点,考察第二代人(子女)与第一代人(父母)相比,看社会地位有无提高,从中找出引起或未引起变动的原因和规律。这种研究尤为重视父母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对子女的社会地位的影响。

人类学概述

【人类学】 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类的本质的学科。 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及行为的人的描述中。在19世纪以前,人类学这个词的用法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体质人类学,尤其是指对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 1学科简介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此词由anthropos和logos组成,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有关人类的知识学问。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及行为的人的描述中。1501年,德国学者亨德用这个词作为其研究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著作的书名。因此人类学,在19世纪以前,人类学这个词的用法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体质人类学,尤其是指对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进入19世纪后,欧洲许多学者开始对考古学化石遗骨的发现感兴趣,这些遗骨常伴有人工制品,而这些制品在如今的原始民族中仍在使用,所以学者们开始注意如今原始种族的体质类型和原始社会的文化的报道。这些情况最初是由探险家、传教士、海员等带到欧洲的,尔后人类学家也亲自到异文化中去搜集这方面的材料。因此,人类学中止了仅仅关注人类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传统,而进一步从体质、文化、考古和语言诸方面对人类进行广泛综合的研究。当然,由于各国学术传统的差异,对人类学的名称及各分支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在欧洲大陆,人类学一词仅作狭义的解释,即专指对人类体质方面的研究,对人类文化方面的研究则称为民族学。总之,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人类学发展成为主要发掘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一门学科。 图1 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和其他学科相比,人类学的田野工作(field work)是该学科中颇具特色的一环。人类学家进入要研究的文化群体,对这一族群及其文化进行的调查和研究,被称为田野工作。它的特征是研究者长期与被研究者居住在一起,参与观察当地的生活,研究其社会结构,了解当地人的思想观念,以达到研究者应该有的工作需要。它是研究者收集资料和建立理论规则的主要依据。文化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开始于摩尔根《morgan》的对易洛魁人的实地调查。如今的田野工作新趋势是“逐渐着重于特定问题或理论的探讨”。利用现代的仪器方法,田野工作的意义既是一个人为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它是文化人类学的核心。

体质人类学复习

体质人类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解剖学姿势:也称解剖学方位。为正确描述人体骨骼、系统、器官而需要公 认统一标准和描述用语。无论描述对象姿势如何,均按此方位进行描述。指:指身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两上肢下垂并靠于躯干的两侧,下肢伸直,两足并拢,手掌和足尖向前。 2.法兰克福平面:也称眼耳平面,由左右侧耳门上点(po)和左眶下缘点(or) 3点所确定的一个平面,当左侧眶下缘点破损时以右眶下缘点代替。(耳门上点:耳门上缘的中点;眶下缘点:眶下缘最低点) 3.头骨上常选用的一些观测性状:眼眶、梨状孔性状等等 1) 颅骨最大长、颅骨最大宽、颅高 2) 眶宽、眶高、两眶宽、眶间宽,前眶间宽; 3) 鼻宽、鼻高、鼻骨最小宽、鼻骨最小高。 4.牙齿的辨识分为几个类型:牙的类型(人类演化特征) 1) 牙齿在生态适应方面是一种变化敏感的器官,哺乳类动物的牙齿发 生了明显的形态分化,即包括有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四种类型,它们分别执行切割、撕裂、捣碎和研磨食物的生理功能。由于食性的不同,某些类别的牙齿在一些种属中已经丧失,这是生物器官“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作用的结果。 2) 在灵长类进化的早期阶段,门齿的数目减少,每块上颚骨仅剩下两颗门 齿。人类的犬齿明显退化,其齿尖一般也不超出齿列的平面。(撕裂功能退化)人类具有连续性的齿列,在门齿、犬齿和前臼齿之间不存在齿隙(发达的犬齿想适应的结构特点)。人类第一臼齿最大,第三臼齿最小,甚至现代人当中第三臼齿终生缺失的比例也很高。(与猿类的差别,猿一小三大)这种差别充分显示出人类的牙齿是在进化的过程中发生了退化现象的器官。 铲形门齿:上颌两颗中门齿的两边缘翻卷成棱,中间低凹,像一把铲子,铲形门齿在东亚现代人群和化石人群均具有较高的出现率。中国绝大多数人是这种门齿,体现中国古人类的连续演化。 5.印加骨:一般指出现在顶骨与枕骨之间人字点附近的两侧对称的缝间骨。印加骨在南美洲印加人有较高的出现率。印加骨是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三角形小骨。在中国的古人类中有较高出现率,在现代中国人中出现率较低,但常见于同属黄种人的美洲印第安人中。欧洲和非洲的古人类中则少见或不见此骨。 6.南方古猿以及以后人类演化的几个阶段、生存年代、特征 南方古猿: 440-150万年前古人类的一种,曾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1924年首次发现于南非

旅游人类学教程 第六章 旅游中的符号体系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书名:旅游人类学教程 章节:第六章旅游中的符号体系 内容提要: 本章节主要从符号的视角论述了旅游中的符号体系。首先,对符号的定义、功能、理论与核心特征进行引介;随后,着重介绍旅游景物中的符号结构,以及这一结构中作为核心要素的符号信息与实际景物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转换步骤,进而论述这一转换又如何构建了景物的神圣性与象征性;之后,论述景物的符号叙事;最后,分析旅游消费的符号性实质,及其构成消费中象征性与意指性所必备的条件。 章节结构: 一、符号理论引介 (一)符号理论概述 1.符号的概念 2.符号理论的脉络 3.符号的分类 4.符号的功能 (1)指述功能(2)表现功能(3)传达功能(二)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1.符号意义的构成 2.符号意义的编码 3.符号意义的特点 (三)符号与文化的关系

二、旅游景物的符号学与符号叙事 (一)旅游景物作为符号的社会背景 1.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life-style) 2.现代性催生的“旅游体验”(tourism experience) (二)旅游景物的符号学 1.旅游景物的符号结构 (1)旅游景物的符号构成 (2)作为景物符号核心的景物信息(marker) (3)从景物信息到景物的转换(marker-sight) 2.能作为象征符号的景物 3.神圣景物及其构成 (1)神圣景物(2)神圣景物的形成步骤(三)旅游景物的符号叙事 1.符号叙事 (1)叙事(2)族群符号叙事 2.旅游景物的符号叙事 (1)选材(2)制造(3)使用 (4)保存(或废弃) 三、旅游消费中的符号指喻 (一)消费的符号性指向 (二)旅游消费的符号性指喻 1.旅游的商业活力 (1)新型文化媒介人(new cultural intermediates)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5年人类学博士试题

【考博集结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5年人类学博士试题 xiayi2015-03-14 20:14:00 今年北大的题目很普通,报名26人,貌似只招1个???,好好复习的应该能考个90分吧~ 2015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考博试题 社会人类学理论 普通题:15*5=60分 1. 试述自然与文化的关系。 2. 列维?斯特劳斯对社会人类学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3. 试述摩尔根的人类学理论并简要加以评论。 4. 如何从“世界人类学群”概念认识中国人类学的发展机会? 方向分支题20*2=40分 王铭铭 1. 你如何理解文化自觉? 2. 论述莫斯的《礼物》一书的主要内容、贡献、意义。 周云 1. 试述文化人类学对家庭研究的贡献。 2. 试述文化对个体生育意愿的影响。 高丙中 1. 政府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名义在全国乡村兴办读书室,但大多数都

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你是这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你可以补充一些事实在分析) 2. 春节活动原来成为民俗,现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变化的思想和政治意涵是什么? 朱晓阳 1. 何谓政治人类学? 2. 请对《上缅甸诸政治体制:克钦社会结构之研究》一书中关于贡龙gumlao和贡萨gumsa周期性摆动的观点进行评述。 社会人类学方法 普通题10*3=30 1. 请根据个人的调查经验,对延伸(拓展)个案方法的特点进行论述。 2. 试说明民族志研究中现状与历史考察相结合的重要性。 3. 评述马库斯等主编的《写文化》在人类学方法发展史上的意义。 方向题20*2=40 王铭铭 1. 试述人类学研究个案、比较和综合概况的层次性与一体性。 2. 试述马林诺夫斯基对社会人类学方法的贡献。 周云 1. 以自己的研究为例,说明文化人类学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贡献。 2. 讨论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一书中所使用的方法论。 高丙中

旅游人类学-

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人类学结课作业 题目: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 专业:旅游管理 学号:XXXXXXXXXXXXXXX2 学生姓名:XXXXXXXXXXXXXXX

摘要: 国外研究: 1960年起,“旅游影响研究”成为西方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并逐渐形成了旅游经济、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社会文化三个领域的影响研究. 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迅猛发展,旅游给目的地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 1970 年以来,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开始成为西方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国外关于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影响居民感知与态度以及相应的理论等方面。1中国最早对旅游影响的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至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其表现在目的地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影响的感知研究。 1990 年以后可以看作是一个起步或开创性阶段,它吸引了诸多学者对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地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文献和成果在这一阶段涌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中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主要特点、关注重点、未来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但是数量有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 (余秀娟)国外,旅游业出现得更早,相关研究也显得丰富而深入,人类学、社会学、旅游学、民俗学等领域涉及。旅游影响在人类学领域取得了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旅游人类学,并且其最为关注的问题是旅游发展与文化变迁的关系,对此的研究成果也颇丰。正如美国学者葛雷本(H.Graburn)所说:“西方人类学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旅游业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的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等层面上。宗晓莲在《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评述》一文中认为,从目的地社会出发进行研究最为常见,而其中以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居多,早期学者们对旅游带来的影响持否定态度,后期研究中发现情况不是那么单一,发展旅游带来的影响利弊皆有,且不能完全归之于旅游开发。关于此,在维莱内.L.史密斯(V.Smith)与1977年编著的《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一书中有较多的论述,这本书曾两次被西方学界称为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里程碑,突破了单一角度评价旅游影响视野。在民俗旅游中,关注政府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管理的相关的论述在国外旅游界已经引起普遍注意。美国学者埃文斯.坡洽德(Deirdre Evans Pritchard)在《真实性、旅游、传统和法规----以坡特为例》一文中,通过对美国西墨西哥州最古老的建筑坡特宫殿附近售卖手工艺品的印第安人的遭遇,说明传统的外在要素常常干预其传承过程,公众、法律和文化保护主义者的设想、态度及注意力影响着的珠宝制造和销售,该实例中还涉及政府对传统的干预。本迪克丝(Regina Bendix)的《旅游和文化表演----发明传统为了谁?》一文中,针对前期该领域的研究中对经济动机导致民俗表演的创造,从而影响旅游中民俗真实性的批评。另一个学者苏珊.露丝(Susan D.Russell)考察了菲律宾一个曾经是殖民地的旅游点,指出这个村寨为旅游展演的传统宗教节目、歌舞习俗对强化民族认同身份有重要意义。这些学者拓展了对旅游的研究视野,把民俗旅游问题推向了纵深。 1990 年以后可以看作是一个起步或开创性阶段,它吸引了诸多学者对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地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文献和成果在这一阶段涌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中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主要特点、关注重点、未来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但是数量有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 (吴磊漓江流域)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西方学界对于旅游带给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研

人类学参考书目(已分好类,非常全面)

人类学参考书目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社会人类学导论》,(英)陆一士著,黄宣卫、容贵译,台北:五南图书公司,1985年。《人的创始纪——文化人类学的源流》,猛等编著,人民,1987年。 《当代人类学》,(美)哈维兰著,王铭铭等译,人民,1987年。 《文化和社会人类学》,(美)莫菲著,吴玫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 《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P·K·博克著,童奇志译,人民,1988年。 《文化人类学》,马文·哈里斯著,,1988年。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构架》,庄锡昌、志民编著,人民,1988年。 《人类学史》,哈登著,廖泗友译,人民,1988年。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日)绫部恒雄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美)C·恩伯和(美)M·恩伯著,杜杉杉译,人民,1988年。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美)墨菲著,王卓君、吕辿基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文化人类学历史导引》,王海龙、何勇著,学林,1992年。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黄淑娉、龚佩华著,高等教育,1996年。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1997年。 《社会文化人类学演讲集》,周星、王铭铭,天津人民,1997年。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美)马尔库斯和费彻尔,王铭铭、蓝达居译,三联书店,1998年。 《社会人类学概论》,,(美)克拉克斯勒著,钟兆麟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1年。 《本土化:人类学的大趋势》,许杰舜主编,广西民族,2001年。 《文化人类学调查》,汪宁生著,文物,2002年。 《人类学通论》,庄孔韶主编,教育,2002年。 《社会人类学》,朱炳祥著,大学,2004年。 《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英)奈杰尔·拉波特和(英)乔安娜·奥弗林著,鲍雯妍、亚辉等译,华夏,2005年。 《文化人类学》(第十版),(美)哈维兰著,瞿铁鹏、钰译,社会科学院,2006年。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人类学历史与理论》(修订版),(英)艾伦·巴纳德,华夏,2006年。 《人类学经典导读》,庄孔韶,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人类学的四大传统:英国、德国、法国和美国的人类学》,弗雷德里克、安德烈·金格里希、罗伯特·帕金著,高丙中、王晓燕、欧阳敏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 《现代文化人类学》,石川荣吉主编,周星等译,中国国际广播。 《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纳日碧力戈,社会科学文献。 人类学交叉学科: 《人类学》,莫利斯著,周国黎译,今日中国,1992年。 《20世纪西方人类学文选》,史宗主编,金泽等译,三联书店,1995年。 《人类学导论》,金泽著,文化,2001年。 《人类学导论》,鲍伊著,金泽、何其敏译,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旅游人类学

1旅游:人们居于不同想法离开居住地前往异地,在此过程中同旅游中介和旅游地所发生的互动关系的总和。 2游客:出于不同想法离开自己的惯常居住地,前往异文化地区体验不同生活,或参观或访问的群体。 3符号:符号即旅游标示物对游客的意义,作为符号系统,一般的旅游标示物都具有两种基本的指示功能,能指和所指,同时也具备几种基本的指示功能:标志功能、代言功能、宣介功能,通常符号的能值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变化不大,而能指变化却很大。 4通过仪式:“是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过程,包含分离、过渡、组合三个程序内容,就如从世俗、神圣、世俗的变化。 5旅游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以与旅游相关的文化事项未研究对象,比较偏应用,主要从旅游地的居民和游客之间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研究旅游地的文化现象和演变,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旅游人类学就是从文化和美学角度研究旅游地居民、社会团体、旅游开发者与旅游者之间关系的学科。 6全球化:这一概念,源于对国际关系和现代化的延续,它不只限于政治经济领域,同时社会文化也出现全球化,它体现在任何人、事、物都可以在全球流动,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 7柯思:从旅游经验角度来分析,游客的旅游经验有多种模式和类型,1:来自于游客生活的社会所施于的“推力”而产生的“再生模式”2:由于厌倦、无聊现在的生活而逃离,体验新生活的“转换性模式”3:以体验经历不同文化为目标的“经验性模式”4: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生活模式去进行长期的旅行体验的“实验性模式”5:

以一种“选择性”的精神中心为信念或为之约束的“履约性”的旅行活动的“存在性模式”。 8旅游人类学的基本方法:人类学是一个跨地域、跨文化的学科,人类学研究最关心的是社会群体的文化表现和社会行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法”,人类学田野调查素来以在某一个“异文化“地方长时间生活,参与观察,从事第一手资料收集,重实地调查为原则,他可以让我们去到主、客人的社会,能让我们参与进当地人的生活,去了解当地人的文化风俗习惯等。 9旅游的全球化图景:全球化现象政治经济领域,社会文化也出现空前的”流动“1,”族群图景“的流动,不同民族和人群在全球化背景下大规模移动现象,使生活方式发生史无前例的改变2,”技术图景“的流动,科学技术作为技术性工具和概念在全球化经济和文化活动中成为无以替代的重要角色3,”财金图景“的流动,指资本的全球化流通,经济贸易在全球范围活跃的进行着4”观念图景“的流动社会价值体系和观念形态会借着全球化的流动进行传播和互动,5”媒体图景“的流动,通过报纸、杂志、电视节目、电影等各种方式传播信息是全球化的表现。 10真实性:旅游的真实性大概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和认知:1“客观性真实”指旅游在客观方面的原始性属性,游客的客观经历和游客的认知大致相同,2“建构性真实”经过人为加工而呈现出来的,既包含了旅游行为本身的客观性,也加入了别的因素,如:想象,期待、权力等主观性,使旅游“客体”成为一种“象征性真实”。3”存在性真实“是由旅游者和旅游活动所引起的、所获得的,对于建构性真实的主观体验,这种真实与具体旅游活动中的客观物质无关。 11从旅游人类学角度分析游客:1离开惯常居住地前往异地的人2他们或以休闲、或以积累不同经验、或以体验不同的异文化为目的、想法、观念而外出。3他们将围绕异文化地区展开一系列的娱乐活动。4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他们或是观望,或是简单参与,或是深入融入体验。5旅游时间或长或短,最后他们会有不同的旅游体验,这就是游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