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详细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详细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详细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1、宇宙概念:一般当做天地万物的总称。“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曰宙”,用时间和空间来表达宇宙的内涵。从哲学上讲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

2、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日心说”—波兰哥白尼、“星系说”—德康德、科学技术发展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1)光年:光在“真空”里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0831012千米 3、范围: (

2)可见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9.460831012千米3140亿

≈1.3231023

千米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1、天体的概念及类型

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 (2)类型

人造天体: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

2、天体系统

(1)概念: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2)天体系统的层次:

2000多亿颗恒星)

4.2光年

(4)太阳系和地月系

1》组成:由太阳、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

中心天体:太阳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

主A运动特征②共面性: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③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接近正圆

2》

员星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B分类②巨行星:木星和土星

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

C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公转周期:76年

方向:自东向西

彗星成因:冰物质→升华→太阳风排斥

特征:核心→云雾状→背向太阳

组成:彗核→慧发→彗尾

地月系:是由地球和它的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

1》地月系概况

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公转)

月球的运动周期:27.32日(恒星月)地月系(自公同步)

(最低级)

其他天体系统:火、木、土、天王、海王

月相成因:地球与月球空间位置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月相。

月相类型:新月-上弦月-满月或望-下弦月

2》月相成因及变化月相的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下下东东,初

一月黑头,十五月亮圆。

三、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其运动和结构特征无特殊之处

①共面性

(1)八大行星运动特征②同向性

③近圆性

①类地行星

(2)八大行星结构特征②巨行星

(按质量大小)③远日行星

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外部环境

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有生命来光照条件没变化

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0~100℃);水呈液态

状态

2、地球的特殊性

体积与质量适中:适宜生物呼吸的较厚大气层的

存在(大气厚度密度合适,大气成分合适)

自身条件

公转与自转的周期适中:温度变化幅度小(表面

温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较小)

液态水的存在: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形成

海洋(生命摇篮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考点归纳总结1】

1. 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要结合生命存在所必备的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的外部和自身环境两方面综合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 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表面温度适宜 日地距离适中

2.我国和世界一些著名航天基地的地理区位及条件分析

【考点归纳总结2】

1.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大气透明度]

(1)总体特征

我国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差异较明显,高值和低值的中心都处在北纬22°~35°之间,高值的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的中心在四川盆地。北纬30°~40°地区,随纬度增高太阳辐射能增加。而北纬40°以北,由东向西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呈东西向分布。

我国太阳能分布的高值和低值中心均位于北纬22°~35°,在北纬30°~40°地区,随纬度增高太阳辐射能增加,北纬40°以北,由东向西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2)特例分析

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主要是因为: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四川盆地为低值中心,其原因在于: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的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匮乏。

【例3】下图是世界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太阳辐射强度较高的①、②区域是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区域的太阳辐射强度均高于赤道地区,其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的值大约是_______。它大于B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观测得出结论,城市的太阳辐射量往往低于郊区,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A、B的纬度值应为37°N,A的太阳辐射强度季节变化较大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节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板书设计1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大气分层

板书设计2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 000K

2、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的来源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在高温高压下,四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原子核。

公式表示如下:4H→He+能量

3、太阳辐射、太阳常数 可见光 :0.4~ 0.76微米,占太阳辐射50% 红外光:>0.76微米,占43%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

(0.15~ 4微米) 紫外光:<0.4 微米,占7%

1》、太阳辐射

可见光:波长由长到短;红橙黄绿青蓝紫

纬度位置: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反之则弱,太阳辐射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天气状况:晴天多,云雨天少;南方比北方少 影响因素海拔高低:海拔越高大气层薄、云量少,辐射强。 所以说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 日照长短:长强短弱,夏半年,高纬地区辐射强

2》、太阳常数:是表示太阳辐射能量的物理量:太阳常数值为8.24焦(平方厘米2分)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 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①: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②: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如下图所示。

(投影)

太阳环状 热量大气运动 大气环流 地理

辐射天体 传递 水体运动 洋流 环境

(2)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①人们可直接利用太阳能:如植物的生长需要光和热,晾晒衣服需要阳光。目前利用较多的是太阳灶、太阳能干燥器、小型太阳能发电站等。

②可利用地质历史时期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即由太阳能转化形成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它们被称为“储存起来的太阳能”。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与地球)

→ → 热量

纬度→ 差异

→ →

①太阳外部结构:(内→外 )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内→外 )亮度、密度由大→小 (内→外 )温度、厚度由小→大

1、太阳活动 ②太阳活动类型

2、太阳活动的影响

1》对地球气候产生的影响(黑子)

A: 太阳黑子数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有的呈正相关,有的呈负相关)

B: 树木年轮厚薄变化周期11年;两极永久冰川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有11年周期

C:太阳活动高峰年,激烈天气几率增加,反之,天气变化相对平稳

2》对地球电离层产生影响(耀斑)

(耀斑发射)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3》对地球磁场产生影响

(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 ―→扰动地球磁场?“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4》(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

(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轰击极区高层大气?极光(大气电离发生发光现象)

注意:

一、太阳活动具有整体性,黑子、耀斑、太阳风等往往具有同步性,黑子数目最多的地

方和时期,也是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出现频繁的地方和时期。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所以地球上的许多现象往往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所示:

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短波通信

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磁暴”现象

高能带电粒子――→碰撞极区高层大气?极光

黑子、耀斑?地震、水旱灾害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1.3 地球的运动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情况

1.概念: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自转。

A、侧面定向:自W→E

(1)图形定向

2、方向:自西向东 B、极点定向:北逆南顺

(2)经度数变化定向:东经度顺自转方向增加,西经度顺自转方

向减小;所以东经度增加或西经度减小

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

(1)恒星日:真正周期;1恒星日长23小时 56 分 4 秒,转动角度360°3、周期

(2)太阳日:昼夜更替周期;1太阳日长 24 小时,转动角度 360°59′注意:当观察者自西向东运行时,观察到的昼夜更替的周期<24小时(自

转速度+物体运行速;周期缩短);相反自东到西昼夜更替周期>24小时

A、概念: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

(1)角速度B、规律:除极点外,其他各点均为15°/小时。角速度不

随纬度、海拔变化。

4、速度A、概念: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千米/小时)

(2)线速度

B、规律:赤道上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维递减

,两极为零。任意纬度φ的线速度=16703cosφ Km/h。

第二课时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

1.产生原因:地球自身特性决定不发光,不透明;地球自转的结果

2、昼夜交替的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3. 昼夜状态的表达:太阳高度,指的是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

a日出日落太阳高度为0o;b白昼大于0o;c夜晚小于0o;d一天中正午时最大(未必为90o);e从全球来看,直射点太阳高度最大(一定是90o)。

4、晨昏线

①自转方向判断:顺自转方向,由夜到昼为晨线。反之,由昼

到夜为昏线。

(1)晨昏线判断方法:②昼、夜半球判断: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

①分昼夜半球

②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

③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④晨昏线春秋分与经线圈重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2))晨昏线特点⑤晨昏线自东向西,速度为15°/小时

①确定地球自转方向

②确定地方时:赤道上晨6点昏18点,昼半球中央经线12时,

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时(24)

③确定日期: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判断二分日; 晨昏线与极圈△(3)晨昏线应用相切,判断二至日

④昼夜长短推算:

昼长=日落-日出=24-夜长=(12-日出)32=(日落-12)32

夜长=24-昼长=(24-日落)32=日出32

注:日出=12-1/2昼长日落=12+1/2昼长

⑤根据晨昏线判断太阳直射点:过圆心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

此线与球面交点所在的经纬度直射点位置

①方向:自东→西

△(4)晨昏线运动过程

②范围:极点→极圈之间往返移动

1.原因:惯性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偏离原来方向

2、特点:垂直物体运动方向;只影响方向不影响速度;纬度高越大(二)地转偏向力

3、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4、手势判读方法:北右手定则、南左手定则(左右手定则)

注:四指:物体初始运动方向;拇指:偏转后运动方向

(1)河流沿岸选址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5、原理应用(2))根据风向和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3)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空投方位确定

(三)地方时(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1)概念: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2)原理:24小时/一周,15 °/小时,4分钟/度,4秒钟/1′,东边时

刻比西边时刻早,

1、地方时(3)地方时的计算:

A:地方时差=两地经度差34分钟(经度差用法,两地经度差在0°经线

同侧为“-”,异侧为“+”;同减异加)

B: 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34分钟( ±用法,已知西边

求东边用“+”,已知东边求西边用“-”;东加西减)

2、时区和区时

(1)时区的划分

A:全球按经度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

B:中时区:7.5oW~7.5oE(以0o经线为中央经线);

C: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中时区以西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D:东西十二区: 172.5oE — 172.5oW (以180o经线为中央经线)

(2)区时的规定:以中央经线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叫做区时,又称标准时;中

时区的区时被称为国际标准时间

(3)区时的计算

A: 时区序号=经度数÷15(四舍五入,取整数)

余数>7.5度时区序号为所得整数+1

余数<7.5度时区序号就为所得整数

B:区时差的计算(时差):区时差=两地时区数相±(异区相加,同区相减)

C:区时的计算:所求地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已知西边求东边用“+”,已知

东边求西边用“-”;东加西减)

D: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时区号315°△

E:时区经度范围:时区号315°±7.5°△

(4)北京时间和世界时△365日5时48分46秒

A: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是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即东经

120的地方时。北京的经度是东经116,但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我国

各地大多都用北京时间作为统一的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北京经度是116°E,所以北京时间比北京当地的地方时早了16分钟。

B: 世界时:即中时区的区时,也是0°经线的地方时,还是伦敦的区时。

3、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1)人为日界线: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东十二区进

入西十二区减一天,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向东跨过日界线:减一天;向

西跨过日界线:加一天)

(2)自然日界线:0时所在经线,(即夜半球正中央地点所在的经线,他不断变化。)注:A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之间范围为新的一天;相反从0时经线向西到180°经线之间范围为旧的一天;

B当180°经线与0时经线重合时,此时全球一个日期,其他时间地球上有两个日期。

三、地球公转的基本情况

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2.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

3.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1) 恒星年:以遥远恒星作为参照物,(恒星可认为固定不动,地球公转

一周后回到原来位置)地球公转一圈360°,时间为365日6时9分

10秒,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应用于天文

4.周期:(2)回归年:以春分点为参照物,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上来回运动一个周期为1回归年,约365日5时48分46秒,是日常生活所用的

地球公转周期。

a.角速度:平均每天向东推进1度;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5、速度注:近日点(1月初);远日点(7月初)

b.线速度: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四、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叫黄道平面。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为23.5°;地轴垂直于

赤道平面,所以地轴与黄道平面交角为66.5°。

注: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度数等于极圈的度数

2、黄赤交角的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1)黄赤交角是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原因

(2)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范围:南北纬23.5°之间

(3)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

(4)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3、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影响:黄赤交角大小的变化,则会影响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

围和五带范围的变化

例如:黄赤交角变小时,回归线的度数变小,极圈的度数变大,被太阳直射的范围

变小,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小,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则扩大。

五、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A、太阳高度(角):昼半球>0°;夜半球<0°;

晨昏线=0°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12时时太阳最高

B、正午太阳高度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

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规律

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A、纬度分布规律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B、季节分布规律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回归线之间:直射赤道时达到最大值,为90°,一年有两次(回

归线上只有一次)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A、公式 H=90o-纬度差

(纬度差: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差;当直射点与某地位于同一半球时,“纬度差”=该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当直射点与某地位于不同半球时,“纬度差”=该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同半球大减小,异半球相加)

B、公式H=90°-|φ-θ|△

注:φ当地纬度,θ夏半年取“+”、θ冬半年取“-”。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确定地方时:当地地方时为12时,计算其他经线上的地方时

A、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

B、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②:确定房屋朝向与房间采光关系 C、夏季照射少,冬季照射大(冬暖夏凉)

③: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北回归线以北: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夏至日日影最短,

冬至相反

南回归线以南:正午日影始终朝南;冬至日日影最短,

夏至相反

A、正午日影长短及方向

南北回归线之间:可朝南,可朝北,直射时无日影

日出:正东升日影正西

赤道

日落:正西落日影朝正东

B、日出、日落、日影朝向

日出:东北日影西南

北半球

日落:西北日影东南

日出:东南日影西北

南半球

日落:西南日影东北

④计算楼高和楼间距

TanH=h÷L

L=h3cotH

注:两楼间的合适距离L≥h3cotH

H=90°-|φ-θ|

φ当地纬度,θ夏半年取“+”、θ冬半年取“-”。

⑤计算热水器安放角度:

集热板与地面夹角为a,和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角a+角h=90°

a=90°-h=90°-{90°-|φ-θ|}=|φ-θ|

太阳热水器的倾角应该是直射点与当地纬度的差值

2、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弧和夜弧:昼夜弧的长短反应该纬度的昼长和夜长(晨昏线将某一点的轨迹分割成昼弧与夜弧,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就取决于他所在纬线圈昼弧与夜弧的比例关系)

(2)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

A、春、秋分(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等长

B、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

①:纬度变化 C、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极圈以内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

A、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最大,

南半球相反

②季节变化B、冬至日: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夜范围最大,

南半球相反

C、春秋分:全球昼夜等长

D、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

向南移动,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3)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12-日出时间)32=(日落时间-12)32 (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

①:根据日出日落时间求昼夜长短:

昼长=(12-日出时间)32或:昼长=(日落时间- 12)32

②:根据昼夜长短求日出日落时间:

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3、四季的更替

(1)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

①天文四季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

春秋季—冬夏两季之间的过渡季节

②传统四季: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个

季节的开始。

(2)四季的划分

③欧美四季:欧美国家把二分二至作为四个季节的开始。

使用国家:北温带一些国家

④气候四季划分:春季:3、4、5月;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界线:热带与北温带界线;热带与南温带界线;北寒带与

北温带界线;南寒带与南温带界线;

划分

特点:有阳光直射的是热带; 有极昼极夜的是寒带;四季

变化最明显的是温带。

4、五带的划分

意义: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到高纬减少的规律

热带和寒带的变化趋势与黄赤交角的变化趋势一样,温带的变化趋势与黄赤交角相反。

即: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和寒带的范围也会变大,温带的范围将会变小。

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也会变小,温带的范围将会变大。

第四节 1、4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的定义、分类、特性

(1)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3)分类:纵波(P 波)和横波(S波)

(4)特性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①位置: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部分

②厚度: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变化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1)地壳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③组成:90多种化学元素,含量较多的8种元素,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

布最广

④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

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①位置: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下界面在距地表2900千米深处

②厚度:17~2900千米

(2)地幔③结构和组成: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④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⑤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①位置:从古登堡面到地心

②厚度:平均厚度约3470多千米

(3)地核③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

④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人教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详细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1、宇宙概念:一般当做天地万物的总称。“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曰宙”,用时间和空间来表达宇宙的内涵。从哲学上讲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 2、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日心说”—波兰哥白尼、“星系说”—德康德、科学技术发展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1)光年:光在“真空”里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08×1012千米 3、范围: (2)可见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9.4608×1012千米×140亿≈1.32×1023千米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1、天体的概念及类型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 (2)类型 人造天体: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 2、天体系统 (1)概念: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2)天体系统的层次: 主要组成:恒星等天体(银河系中有2019多亿颗恒星) 银河系主要组成天体:恒星和星云两类 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离太阳约为4.2光年(3)银河系及河外星系河外星系:超过1250亿个 总星系(可见宇宙):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 (4)太阳系和地月系 1》组成:由太阳、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

中心天体:太阳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 主A运动特征②共面性: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③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接近正圆 成 2》 成 行 员星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B分类②巨行星:木星和土星 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 C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公转周期:76年 方向:自东向西 彗星成因:冰物质→升华→太阳风排斥 特征:核心→云雾状→背向太阳 组成:彗核→慧发→彗尾 地月系:是由地球和它的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 1》地月系概况 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公转) 月球的运动周期:27.32日(恒星月)地月系(自公同步) (最低级) 其他天体系统:火、木、土、天王、海王月相成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最全面最详尽

习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0000千米,经线圈长约40000千米 二、地球仪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N S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 圆,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长度 ⑴同一经线圈上的两点,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这个经线圈上. ⑵出赤道外,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向较高纬度凸. ⑶晨昏线是大圆,处在晨昏线上两点的最短距离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晨昏线 复习课二 地 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120°E

最全面人教版高一地理精选知识点汇总(精华版)

人教版高一地理精选知识点汇总 高中学习方法其实很简单,但是这个方法要一直保持下去, 才能在最终考试时看到成效,如果对某一科目感兴趣或者有天赋 异禀,那么学习成绩会有明显提高,若是学习动力比较足或是受 到了一些积极的影响或刺激,分数也会大幅度上涨。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 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 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 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2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 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 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 万人口小城市——20 万人口以下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影响表现 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 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 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 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 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 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 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高一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识总结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 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 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 ●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 ●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①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②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④安全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4H ——He ●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 促进水、大气的运动 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类型有黑子、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 黑子:温度比其他地方低; ? 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每当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很强的无 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 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 ? 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提纲)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天体系统的层次(P3)太阳系八大行星分类及顺序(P4)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创新设计P3反思归纳) 3.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产生的影响(P8)、太阳的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P10)、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P11)(创新设计P4) 4.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量多的主要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弱)气温低的原因?(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弱) 5.地球自转的方向(北逆南顺)、周期、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地球公转的方向、 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P14)6.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更替、时差、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南左北右)地球公转的意义(昼 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形成) 7.黄赤交角产生的影响: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化---四季。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永远昼夜平分,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变,没有四季 8.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创新设计P10反思归纳) 9.晨昏线的特点和判读(创新设计P12反思归纳) 10.日界线、今天和昨天的范围(创新设计P14) 11.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计算(创新设计P17) 1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变化规律和应用(创新设计P18) 13.横波、纵波的特点以及地球圈层的划分(P21 图1.25和图1.26)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大气的受热过程(创新设计P26) 2.热力环流成因及几种常见形式(创新设计P27) 3.等压线的弯曲规律(高低低高—气压变高,等压线向气压值低处弯曲) 4.等压线图中风力和风向的判读(创新设计P28) 5.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P34 图2.10)、每个气压带的成因(创新设计P31)、气压 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P35 图2.11 北半球夏半年向北移) 6.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名称(P37) 7.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成因、风向及气候类型(创新设计P34) 8.气候类型分布范围、成因、气候特征(创新设计P34) 9.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概念、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创新设计P36)、冷暖锋的判读(创 新设计P38) 10.气旋和反气旋的定义、方向、天气情况(创新设计P36) 11.等压线图中高压脊和低压槽的识别(P43)、锋面气旋的判读(创新设计P39)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 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 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考点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地区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时区与区时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 天体系统的层次: ●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 运动特征:方向同向性、轨道面共面性、轨道形状近圆性 ●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金星距地球最近 ● 分类(物理特征):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外部条件:1.安全的运行轨道2、稳定的太阳光照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2、促进水、大气的 运动3、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 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76周年 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地球 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 太阳系月球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 5.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7.存在生命地球上有液态水 的行星安全的宇宙环境 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④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 注意:地热、核能、潮汐、地震与太阳辐射能无关 4.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主要黑子与降水的关系)。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类型绕转中心方向 速度 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自转地轴 自北 西逆 向南 东顺除南、北极点为零外, 其他各地均相等 (15°/时) 由赤道向南北两极 递减,南北极点为 零(同一纬度海拔 越高,线速度越大) 恒星日(23时56分4 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 期太阳日(24小时) 日常作息时间 公转太阳 近似正圆的椭圆,速度大小不等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快 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慢 恒星年365日6时9 分10秒 备注: 1.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赤道(1670km/h),30度1447km/h, 60度837km/h 4.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地理学科是高中时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课程,都说学好地理走到哪里都不用怕。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一)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运动特征:方向同向性、轨道面共面性、轨道形状近圆性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金星距地球最近分类(物理特征):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外部条件: 1)安全的运行轨道 2)稳定的太阳光照 3、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4、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5、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篇(二) 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特性:纵波: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能量大,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 33KM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含地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

第一单元:行星地球(地球运动规律)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人类认识的宇宙 1.宇宙的概念: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是的时间和的空间的结合。 3.宇宙的特性(1 )物质性——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①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质量、体积都很大 ②其它天体: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人造天体(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空间探测器等) (2)运动性一一天体系统①概念:距离较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②天体系统的层次:按由小(低)到大(高)的排列,有以下4 个层次 ③太阳系概况: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行体、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地球的普通性:就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而言,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 (2)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2.地球的特殊性——存在高级生命 (1)外部环境:①太阳是单颗、中年恒星,太阳光稳定;②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稳定、安全。(2)自身条件:③日地距离适中、昼夜更替周期短一一适宜的温度(平均温度15C);④体积、质量适中一一形成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氮和氧为主);⑤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使水汽凝结,形成原始海洋 ----------- 液态的水。⑥ C H、O N 等元素——生命体的基本物质组成; 其次,地球具有磁场,也是生命存在的条件之一;臭氧防止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大气防止陨石对地球的撞击等都是地球生命诞生的条件。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光热(按波长分可见光、红外区、紫外区)。 2.太阳辐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即太阳通过质量的损耗而放出光和热。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超全 完整版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 内 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自转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 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 一最快 远日点(7月初) 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 /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赤道1670Km\h,两极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空间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高中地理知识点复杂繁琐,为了使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更急便捷,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交通运输方式不仅日益网络化(电和线交织)而且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1) 短途运输公路占优势,长途运输水运成本最低。(2) 管道运输的特殊性: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运量大、损耗小、连续性强。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自然因素(地貌、气候、水文条件)、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根本原因)、技术因素(根本保证)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对密度的影响:地势起伏——运输线稀少——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点很难伸展——商业网点密度明显小于平原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 分布的位置:区位要求:便捷的交通,大量的消费人口区位原则:交通最优原则区位选择:市区环路边缘,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1、采集渔猎时代:崇拜自然,被动适应环境(生产力水平低下)。2、农业文明时期:对抗环境(生产力水平很大提高)。3、工业文明时期:征服环境。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地关系模式图三、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

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要求)。 3、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RS(遥感)主要是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物体辐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401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 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高三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 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