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弥儿》看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5), 604-609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4218708018.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218708018.html,/10.12677/ass.2018.75092

Rousseau’s Moral Education Thoughts

from Emily

Yun 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Received: Apr. 24th, 2018; accepted: May 7th, 2018; published: May 14th, 2018

Abstract

Rousseau’s education thought is based on its natural philosophy, which is called naturalism edu-cation thought. He argued that education should conform to human nature and cultivate natural human purpose. According to Rousseau, natural persons are living in social groups and have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 with others, so the moral person should be a natural person. Based on the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expressed in Rousseau’s “Emile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purpose and real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master Rousseau’s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Keywords

Rousseau, Moral Education, Natural Person, Practice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

周云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河南郑州

收稿日期:2018年4月24日;录用日期:2018年5月7日;发布日期:2018年5月14日

摘要

卢梭的教育思想以其自然哲学为基础,被称之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主张教育应该顺应人的自然天性,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按照卢梭的观点,自然人是生活于社会群体之中的,与他人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道德人就应该是自然人应有之义。本文以卢梭在《爱弥儿》中表达的道德教育思想为基准,通过文献研究法,浅析了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目的和实现途径,以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卢梭的道德教育

周云思想。

关键词

卢梭,道德教育,自然人,实践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4218708018.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爱弥儿》一书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卢梭的教育思想,他主张尊重自然成长法,在不同的年龄段传输给儿童不同的教育。《爱弥儿》前三卷重点讲了儿童身体和感官的培育,第四卷开始论述青年期教育。此时的爱弥儿需要从自然状态下的“野蛮人”向走入社会的“文明人”,但是走入社会无疑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会被社会习俗和偏见所迷惑,特别是在一个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盛行的社会中,爱弥儿会变成一个彻底的“布尔乔亚”。所以,对处于青年期的爱弥儿必须进行目的明确的道德教育。

2. 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人性依据

众所周知,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极为丰富,但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自爱心。“由于每一个人对保存自己负有特殊的责任,因此,我们第一个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而且应当是不断地关心我们的”[1],自爱心是自我保存的一种情感需要。卢梭认为做到更好的自我保存就是很少去依赖外在的物质条件,更多的是寻找内在的对自身合理的心里要素。人在刚出身的时候,并不会对外界的环境有什么特别的需要,只有在遇到困难和窘境的时候才会产生需要,不然是不会对外界造成威胁,所以,婴儿是不会去做对他人不利的事情。卢梭认为人类有“孤独的需要”,即为保存自身的最基本的需要,已此种需要为出发点,就能减少对周遭环境的依赖。此处的“孤独”并不意味着一个离群独居的人,卢梭是想表达这种“孤独”是人类的一种原始需要,一旦人类能达到这种状态就能与外界环境和谐共处,进而使人类回归朴素天性,达到一种幸福、自足的状态。

儿童的自然天性是向善的,因为此时他们的能力与需求是平衡的,所以对自然常怀一种感激之情。婴儿的需要是自然可以满足和保存的,这种状态下人同自然是和谐相处的。卢梭曾说:“谁在帮助我们,我们就去寻找他;谁喜欢帮助我们,我们就爱他;谁在损害我们,我们就逃避他;谁企图损害我们,我们就恨他。”[1]可见,人类最基本的爱就是对自己的爱,进而爱那些保护他、爱护他的人。这种爱在满足我们基本需要的同时,也阻止了欲念的不断繁衍,减轻了人类对周围环境的依赖,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使这个社会一片祥和,美好丛生。

自爱心并不仅仅是为自己或者爱自己的人,而是在人基本需要满足基础上的有利于人自由、生存和独立意义上的一种情感。自爱心能使人以平常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在社会生活中减少了对个人利益的斤斤计较,多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一方面,自爱心不仅不会影响我们的情感,还有助于帮助我们调节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帮助我们与自然、社会、他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另一方面,由自爱产生了爱护他人的存在,从自爱到他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情感基础。所以,“只有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成美德,这种美德,在任何一个人心中都是可以找得到它的根抵的”[1]。总之,自爱之心在卢梭看来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最普遍善良的天性,自爱心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

周云

其次是同情心。人生来爱自己,这种自爱之心既可以转化成为一种爱他人的情感基础,也可以使人变得极度疯狂,成为一个极端的自私者。卢梭认为自爱之心是小幼苗,只有经过精心呵护,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而促进自爱之心转化为爱人之心,敏感的同情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情心也就是对身边人的痛苦能感同身受,能常怀恻隐之心。利益使人纷争,而苦难可以凝聚大家的心。卢梭认为只有苦难才能筑就人类友谊,事实上,也正是众多的苦难才使得我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卢梭说:“人之所以合群,是由于他的身体柔弱;我们之所以心爱人类,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苦难;……如果每一个人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我们就根本不想同别人联合了。……我们之所以爱我们的同类,与其说是由于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不如说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1]

同情心具有重要的超越性,冲破个人局限性,超越个人情感的片面性,实现个人同他人同社会的融合。同情心是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发展的纽带,正如卢梭提出的共情的概念,同情心超越了个体肉体上的痛感,实现了个人精神上的慰藉。想要与他人和谐相处,与人感同身受只能通过道德情感来达到,也就是“共情”。在与社会成员互动时,要以自身感受为基础,通过道德情感来感受他人情感,从而实现道德行为。

卢梭的同情心应从两个层次来进行解读:一是“拒不损害人”,同情心要求我们如果做了损害他人的事情时会有内疚感和负罪感。其次,相对于消极行为的“拒不损害人”是积极行为的“积极帮助他人”,这种情感的产生是一种情不自禁的道德感情。通过这两个层次的表现可以看出同情心所产生的道德行为和善良动机促使人产生纯粹利他的道德行为。

其三是理性。卢梭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无机物是没有感觉的,动物是有感觉没有智慧的,只有人是既有感觉又有智慧的。更重要的是,人不会轻易屈服自然,不仅因为人有生而自由的天性,更重要的是人有理性而不仅仅只有感觉。感觉和理性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只是对表象事物的感性认识,而理性则会对事物进行甄别、归类、分析、判断并识别,理性能使我们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人一旦足够理智就能够自主判断,以自己的努力恰好的维护自己生存的权利,由此他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才能享受作为人的天赋自由。

自爱心会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最终只能给我们造成损害,所以需要理性帮助我们对良心的判断,规范和指导我们对自由的运用。因此,理性和自然本身限制了人类的绝对自由,使人类免于陷入野蛮和放纵之中。人之所以能够做自己的主人,不是因为自身的力量多么的强大,而是来自对自己心灵的掌控。

卢梭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自爱心和怜悯心是人生来就有的,然而这些先天的情感不会自然而然地转化成人类的德性,要想实现德性的飞跃,人们自然离不开自主的践行自然主义的道德教育思想。只有始终如一的坚持对后天道德良知的积极开发,和对善良天性的积极维护,才能实现人类道德良知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步入理性的正规。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的结合需要个人主观意志的坚持,只有对善的原则有了充分的认识,并在社会实践中真正践行这些原则,才能真正实现德性的指数进步。一个有理性的人不是先天就具备这种条件,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才能养成,因而不存在一个先天具有德性的人。现实的德性需要借助于道德的想象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道德的想象力来源于人的自爱心和怜悯心,这种想象力借助理智的发展才能趋向成熟,使得德性在这些因素的引领下不断完善。在各种推导下,卢梭认为只有上帝是道德主义的最终归宿,不过对上帝的定义中认为上帝是与生俱来的善,是不需要浪费精力就能实现“至德”的。所以德性的潜能来源于道德想象力和理性的双重作用,德性借助人类的这种天赋得以发展、成长并进而成熟[2]。

3. 卢梭道德教育的目的

卢梭道德教育的目的主要表现在:

周云

其一是培养自然人。卢梭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自然人,他主张孩子的教育应该是遵循自然发展的教育,这种自然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这就要使孩子生活在自然之中,接受纯洁的自然教育,让他们拥有能抵御不良文明的影响,以自然为师,成为自然人。

卢梭认为只有遵循自由教育才能成为自然人,所以,遵循自然教育就是遵循自由教育。“请你看一看我的爱弥儿:他现在已经年过二十,长得体态匀称,身心两健,肌肉结实,手脚灵巧;他富于感情,富于理智,心地是十分的仁慈和善良;他有很好的品德,很好的审美能力,既爱美又乐于为善;他摆脱了种种酷烈的欲念的支配和偏见的束缚,他一切都服从于理智的法则,他一切都倾听友谊的声音;他具有许多有用的本领,而且还通晓几种艺术;他把金钱不看在眼里,他谋生的手段就是他的一双胳臂,不管他到什么地方去,都不愁没有面包。”[1]卢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这样的爱弥儿——不受传统束缚的影响、独立、能完全自由生长、自食其力、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品德高尚的人。这样的人不是世俗的人,有能力无德性或者说需要依附和谄媚他人以求保存自身之人,更不是那种虚伪、嫉妒、不节制欲望的虚弱的文明人[3]。卢梭将爱弥儿造就成一个完全独立,能克制自己欲望的一个自由人,这样一个人能独立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之中,能为社会尽责,是有文化而不脱离社会之人,他强调了社会存在的必要性并肯定了社会组织的合理性。道德的要求是人不但要处理好自己的社会生活,还要符合自然的天性处理好人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其二是培养善良情感。卢梭认为有德之士是“那种能够克服情欲,遵照理性和良心指引,尽其职责,成为自己的主宰而不受外界诱惑的始终走向正路的人,才是有德之人。”[4]为了成为有道德之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坚强的意志和善良的情感。在卢梭对爱弥儿的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道德教育最好的时机是15~20岁,因为此时的青年欲望已经由幼儿期的自然欲望开始滋生更多的欲望,他们开始走入社会,需要识别社会的善与恶,所以此时对孩子进行道德情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卢梭认为此时的道德教育目的就是:既要让孩子保持善良的天性,又要让他们意识到社会的堕落。他说“我希望人们这样替一个青年选择社交界,希望他认为同他一块生活的人都是好人,希望人们教他仔仔细细认识世界,把世界上的事都看作坏事,希望他知道人天生都是很好的,希望他意识到这一点,希望他自己去判断他的邻人,然而也希望他了解社会是怎样使人堕落和败坏的,希望他能发现人们的偏见就是他们种种恶习的根源,希望他衷心地尊重个人而蔑视大众,希望他知道所有的人差不多都戴有同样的假面具,但是也希望他知道有一些面孔比脸上所戴的面具漂亮的多。”[1]卢梭认为研究历史,阅读名人传记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善与恶的基本判断。培养善良意志是十分重要的,善良意志只有行为来实现的,善良的行为需要正确的判断,这样才能在一个人心中产生善良的情感,才能促进这个社会更和谐的发展。

4. 卢梭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那么,对卢梭而言,他的道德教育思想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与途径实现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方式:

其一是分阶段的道德教育。卢梭认为,尊重人的天性发展的道德教育应该关注人的阶段性发展的特点,根据不同年龄段对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做相应改变。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把成人当做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1]为了使道德教育适应爱弥儿天性发展,卢梭将道德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幼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

从出生到2岁的婴儿期强调感官和身体,家庭教育和体育教育是主要内容。卢梭反对将婴儿捆绑在襁褓中,他认为这样既不利于婴儿体格生长,也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是文明人的奴隶行为。他认为此

周云

时要培养婴儿的自由天性,切不可使他们养成利用权利和奴役他人的行为。2岁到12岁的童年期主要进行感觉教育,卢梭坚决反对过早的发展儿童的理性教育,反对违背年龄讲述道德法则之类的东西,这只会阻碍孩子天性的发展,并导致不可控的欲望,形成扭曲的人生。12岁到15岁的少年期教育重视劳动和智力教育。智力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对自然事物的理解能力,教授他们科学的研究方法。劳动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从事各种劳动,让他们了解到劳动产生的价值及其对生活的作用。15岁到20岁的青年期是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的重要阶段。此时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应该教他们如何在这个社会上自由独立的生存且又不脱离社会生活,如何在爱自己的同时学会爱他人,会用理性管控自己的欲望,有思想的独立于世。

通过以上四阶段循序渐进的教育,足以使一个孩子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抵御来自社会的各种诱惑和控制自己内心产生的膨胀欲望,并且能够深入地观察社会的不平等以及人与人之间扭曲的关系。

其次是适当的历史教育法。在15岁之前,爱弥儿生活在乡村,远离城市的喧扰,保持自然的天性。

在爱弥儿进入社会之前,他是通过天性去观察社会,而现在,卢梭要将教育方法倒置过来,他让爱弥儿透过社会去观察人。在研究人的方面,历史成为了重要的手段。通过对历史的学习,爱弥儿不需要去学哲学也能深入地了解人心,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不带任何偏见和情绪去判断他人。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楚,历史教育也非常危险,使一个涉世未深、纯真的孩子变得圆滑、世故甚至狡黠。马基维雅里、洛克都赞同灌输青年人世俗的知识,知晓社会的危险和邪恶。洛克认为一个绅士要能够成功,就必须知道要如何游刃于充满了岩礁、沙滩、急流和流沙的社会之中[5]。绅士要有一定的成就就应该多读读马基维雅里和李维的书,学习一下狐狸的智慧。但是这样的历史教育极有可能将一个青年教坏,使他不再满怀激情,更不会去冲动的追梦,这显然与卢梭的教育意图是相违背的。

卢梭认为历史需要有选择的了解,并不主张学习现代史更偏爱古代史,这是因为他认为现代史没有特色,而古代的著作他也进行了一定的选择。他认为历史之所以会有损害是因为首先历史喜欢渲染坏的事情,而不强调好的事情,好人好事通常不会被记载,这也变相鼓励多做坏人坏事。历史通常只留出半张脸,描述是一个个英雄角色,而不会去描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透过历史我们也不一定能看到事情的真相,就像化过妆的美女。卢梭认为在不恰当时候让孩子看一些有意义的历史著作,可能会败坏一个孩子。卢梭比较推荐普鲁塔克这类作家的著作,像修昔底德、李维这类大家的著作需要等孩子有一定的判断能力的时候再去阅读。卢梭之所以偏爱古代史学家的著作是因为纯朴的语言造就了这些著作中内容的真实,使人明白生活的偶然性和命运的作用。

其三是行为实践教育法。行为实践法是卢梭道德教育方法中值得特别注意的一个方法。在卢梭看来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应该有在实际社会交往中有道德行为能力,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卢梭告诉年轻的老师们,不管在任何时候的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头训教,孩子们往往不会记住别人对他说了什么,也记不住自己对别人说了什么,但是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就会记得比较清楚。卢梭认为德行的形成不是靠口头传授,而是通过经验的习得,并提醒教师在孩子理性意识未觉醒之前不要教授他们任何清规戒律,因为他们这个年龄段也完全理解不了,甚至会适得其反。如果教师打破这一规则,不仅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而且会使结出的果实变成阴奉阳违的伪君子。

卢梭反对对学生进行急于求成的道德观观念的灌输,这样不仅可能造成孩子无法正确的理解道德观念,而且很可能会混淆道德观念。因此,卢梭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只有孩子自己通过亲身的观察和行为的体验才能获得真正的道德。即使在青年期的学生,也不能一味的灌输理论教育,因为理论可能促使青年们更好的理解德性,但不能促使青年们进行道德实践。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说的那样“冰冷的理论,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它不能使我们按照它行动,它所揭示的思想是我们应该怎样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做。”[1]

周云

从卢梭对爱弥儿的教育过程和获得知识的来源来看,爱弥儿首先是在大自然中学习和实践自然带给我们的文化知识,当爱弥儿进入青年期时,卢梭便要他到手工工厂学习做工,让他了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的社会关系,同时还让爱弥儿体会不同行业的复杂的社会关系,让他知道社会的不平等,体会人生而有之的平等权利。

5. 结语

总体来说,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是道德教育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在当时的欧洲富有重要的启蒙意义,对当时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教育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对于启发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给予了巨大的鼓励,同时也为后来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人类道德教育思想史上的一次新的飞跃。

但正如后来的教育学家杜威评价的:“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在正确的一面无人能超越,在错误的一面也无人能超越。”[6]毋庸置疑,卢梭的道德教育理论显然是存在一些理论上的困境。例如他的自然主义道德教育观中不免出现主观臆断和极端主义的观点,体育、智育、德育的教育分别固定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年龄段,显然是不合理的。对待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我们不能全部继承,也不能将所有的都抛弃,而应该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吸取其精华,为我国当前的未成人道德教育建设服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辟一条光明大道。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改革事业才能蒸蒸日上,才能培育出与时代发展相呼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梭. 爱弥儿(上卷)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25, 318-319, 334, 362, 390, 392, 440.

[2]陶雪丽. 卢梭《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郑州大学, 2015.

[3]伊光琴. 人的异化及其德性回归之思——卢梭道德教育思想探析[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4]滕大春. 卢梭教育思想评述[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133.

[5]洛克. 教育片论[M]. 熊春文,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249-250.

[6]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5.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360docs.net/doc/4218708018.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9-2556,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4218708018.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4218708018.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ss@https://www.360docs.net/doc/4218708018.html,

卢梭的教育教学思想

卢梭的教育教学思想

————————————————————————————————作者:————————————————————————————————日期:

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爱弥尔》是其最有影响的一部教育代表作品。 1、论人的天性 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他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在他看来,儿童之所以乖张任性,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是由于教育的不良导致的。 卢梭的天性哲学体现在教育上,便要求教育脱离社会文化的监牢而使人性得到发展。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弃恶扬善,恢复其天性。也就是说,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人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所造成的人”。 2、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 卢梭指出:“教育有三个来源:或来自自然,或来自人,或来自事物。人的器官和能力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卢梭还进一步指出,“教育的这三种要素,其中自然教育完全非人力所能控制,事物的教育我们对他也只具有一部分的势力;只有人的教育是我们所能够支配的。”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自然人并不是回复到原始社会的退化之人,而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即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能力强盛的“新人”。 卢梭猛烈地抨击封建教育。他指出,封建教育不顾儿童天性发展、抹杀儿童天性与成人的区别,以至不根据儿童特点施教,硬将对成人适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因此,他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主张根据每个阶段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1)婴孩期(出生—2岁)。这一时期教育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为主。通过合理的饮食、衣着、睡眠和游戏,养成健康的体魄,为儿童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2)儿童期(2岁—12岁)。这一时期是“理性的睡眠时期”,以感觉教育为主要教育内容。另外,仍应继续培养受教育者的健康身体。他认为,“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主张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儿童的触觉、听觉、视觉等。反对这一时期让孩子读书。在他看来,读书是孩子们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他假想的受教育对象—爱弥尔长到12岁还不知道什么叫书。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1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追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

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2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着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不过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不过的行为,在这点上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应该通过游戏保持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且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有个小品里的一句话对此就有讽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就出世“。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我有时候想,到底是先出现教育还是先出现考试,两者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2008年高考就有一名考生用白卷彰显了”逆反“,我们就应该认识到如今的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女子教育观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女子教育观 0818403001 孔玉玲 摘要: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中以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 通过其虚构的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向我们系统地表达了他独有的女子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本文拟从理论基础、目的、原则及主要内容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女子教育思想。他的女子教育观虽然有局限性, 但其理论对后世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无疑对当今社会的女子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卢梭《爱弥儿》女子教育观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也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爱弥儿》是卢梭教育思想的重要作品,书中描述了主人公爱弥儿及其未婚妻苏菲受教育的过程, 表达了他反对残害人性的封建专制下的经院主义教育以及主张顺应儿童天性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 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其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自然主义教育所产生的现实意义、自然主义思想对儿童教育的启示这几个方面,但是涉及到有关卢梭女子教育思想的文献却不多。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新颖独特的主题,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打算从该主题切入。《爱弥儿》第五卷标题为“苏菲或女人”,通过对爱弥儿的未婚妻苏菲教育的描述,集中体现了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自从其观点公开之际就一直受到争议。本文拟从卢梭女子教育观的理论基础、目的、原则及主要内容出发,以便更好地理解他的女子教育思想,最后分析该思想对于当代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启示。 一、女子教育观的理论基础 1.1自然人性的复归 卢梭一生都向往优美的自然景象和质朴的自然生活。卢梭认为人只有在自然中才是幸福的和自由的。自然是卢梭的天堂。卢梭自然主义的女性观就是一种自然人性的复归。在《爱弥儿》第五卷中,卢梭对男女两性的异同进行了比较。他出于“自然”,认为男女两性的差异也是自然的结果。在生理方面,卢梭指出,“男人和女人共同的地方在于他们都具有人类的特点,他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

谈卢梭的教育思想

浅谈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心理学院傅樊 学号2009213717 著名教育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的观点。在这本书中,他主张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反对压抑个性。 总的来说,在《爱弥儿》中,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首先,对于婴儿期,他主张婴儿应该由父母教养,要进行体育锻炼,卢梭反对溺爱儿童。在幼儿期的儿童,卢梭主张进行感官教育。另外,他还提出了智育教育。他认为,教育应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对于十五岁以后的青少年,他主张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此外,他主张对成年后的男女青年进行爱情方面的教育。虽然,从现代教育的观点来看,他将体育,智育,德育分为几睂阶段来教育显得不科学,但是他的观点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卢梭认为,凡是出于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这点反应了他的性善观。换句话说,他认为,人是一个善良的自然状态,天生如此。一个人出生后,如果不顺应自然和天性,他便会在社会中慢慢变得与自己的天性渐行渐远。 从卢梭的自然教育观出发,我想谈谈,他阐述的关于教育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德育方面。他认为人天性是善良的。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纯净的,没有杂质,我们拥有那个人类起始就有的美好的品质,善良,快乐,乐观,自由。我们爱自己,爱亲人,爱朋友,爱身边的人以及陌生人。我们内心的那种善良让我们总是快乐地向善。没有猜忌,冲突,贪婪,暴力等等。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份美好,我们总会倾向于让这个世界更和谐更美妙。所以卢梭主张,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上,建议去乡村,也就是安宁,祥和,淳朴的地方。这样,一个孩子在年少时更多的接触便是大自然,而不是尘世的虚浮,这种大自然的陶冶也会对他的将来产生好的影响。 卢梭强调一个自然状态下的人的是没有“你我”之分的,他们有自己想要的并努力去追求,但是他们的欲求只是限于他们力所能及的;他们善于自我保护,但不会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在那样的世界里,就好比中国古代的一个田园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一样,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相亲相爱,没有敌视,仇恨,嫉妒,算计。 其实,是在智育方面。卢梭认为,孩子的成长有不同的阶段,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能任意打乱孩子的成长次序,否则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其实反思我们现在的一些教育,很多家长总是不断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有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学习两门语言,有些学校过分重视成绩,让学生学习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知识,其结果只能是很多孩子被迫去学习他们并不感兴趣的特长,产生抵触情绪,或者在早期的成长中,不仅没学会两门语言,相反,连一门语言也没有学好,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也过于机械化,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没有很好的理解,创新意识也被无形的扼杀掉了。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悲剧。再来看卢梭的观点,他反复强调,儿童天性中包括自由,理性和善良。他们具有纯真的天性,他们的成长应该是在适当的年龄学习适当的知识,在大自然中去捕获他们所缺乏的知识,慢慢体会和成长。就像爱弥儿那样漫步于乡间小道,流连于湖光山色,吸吮天地之精华,回归自然,去学习,去锻炼。 看了这本书后,我对卢梭的自然教育观最大的感悟是,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天性,要尊重他们,让他们在一个相对自由的条件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读《爱弥儿》有感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爱弥儿》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与众人交流。 18世纪中叶,在法国兴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教育运动,奏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曲。在这一运动中,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犾德罗和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并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的黑暗,提倡以理性的思想取代迷信盲从,以编纂百科全书为武器,宣扬新知识、新思想,探索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方法和途径,这种思想启蒙运动为自然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卢梭的《爱弥儿》的问世,标志着自然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 卢梭曾经当任过短暂的教师职务,这简短的教育实践引起了卢梭对教育问题的浓厚兴趣,从此他观察思考,遂于1762年完成了他构思20年、撰写3年的教育名着《爱弥儿》。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教育思想知识讲解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教 育思想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教育思想 摘要卢梭是启蒙时期法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影响深远。《爱弥儿》是进步教育小说,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地表达了他独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教育目标、教育进度 一、时代背景与哲学基础 了解卢梭的生活时代和社会内景,特别是当时的教育情况是理解卢梭教育理论的不二法门,进而能掌握卢梭教育思想的历史根源和历史意义。 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行会行将崩溃的时期。轰轰烈烈的资本主义革命即将到来。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的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贵族和僧侣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的劳苦大众。同时封建统治者还极为突出的利用宗教迷信来麻醉人民的思想意识。教会推行原罪论,宣称人生来有罪,要想成为天国公民,必须克己苦修以求永生。这使得当时的教育是通过对幼儿的种种束缚而改变幼儿的本性,根除儿童的恶源。因此学校课程以宗教神学为核心,要求德育重于

智育,教学方法上强制向幼儿灌输传统偏见和死记宗教信条,并以严酷的纪律与体罚作为辅助。卢梭在《爱弥儿》中曾用大量的事例描绘和抨击这种教育现象。 与封建教育相对,卢梭高举自然教育大旗。他认为人性本善,人之所以堕 落是由于社会的原因。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因而主张自然教育,是儿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教育的使命就是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要求,免受外界影响,自由的发展。 于是卢梭以“性善论”为根据和以“率性发展”为原则,通过他虚构的对 爱弥儿的教育过程在培养目标、教育进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提出了新的教育主张。 二、卢梭的教育思想 (1)教育目标 卢梭指责当时的贵族教育,认为这些用阶级身份做模子来培养人的教育只 会使人的天性不能自由的发展,指挥是人失去适应自然发展的能力,叫人定型化、僵化。为了推翻这种教育,卢梭呼吁培养自然人。他说:“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照我们所知而言,那就是自然的教育。” 卢梭在提出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标后,便从积极方面说明自然人所具 有的特征。卢梭认为率性发展的自然人必须是身心调和发达的人,绝不会只求心智发展而使身体虚弱,也不会叫身体与心智都处于衰弱之中。卢梭以爱弥儿为代表来描述

杜威卢梭赫尔巴特教育思想评价

(以下答案仅供参考,不可照搬照抄) 杜威教育思想评价 杜威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的巨人,其教育理论不进系统全面,论证精微,而且洋溢着现代气息,大大超出前人。 1、杜威的教育观体现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希望通过教育这种手段使不完美的现实走向完美的理想。他的教育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结合,使教育过程本身是有趣的,有益于儿童个人的;又是富有实效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他的教育观立足于新现实、新理论,宣告了旧教育理论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始。 2、他的理论在20世纪对东西方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曾去过日本、中国、土耳其、墨西哥和苏联访问,他的不少教育著作被译成多种非文字广为流传,他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3、杜威的教育思想也有一定时代局限性,存在一定问题的。他对教育抱有过高期望,企图通过教育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这是典型的改良主义唯心史观。而且他对许多基本教育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并不切实,在教育实践的运用中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和预期的结果。 总之,虽然杜威的教育思想有其不完备之处,但他提出的许多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直到今天仍有启发意义。他的教育理论着重解决的三个重要问题包括教育与社会的脱离、教育与儿童的脱离和理论与实践的脱离,这可以说是困扰每个时代教育家们的问题。同时,度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他理论所反映的总体精神,如加强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尊重儿童的发展水平,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等,对现在的教育依然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而且杜威在具体论述中所提出的不少观点,如要求克服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克服教学中知识与相对立,感性与理性相对立等,对我们也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裴斯泰洛奇教育思想评价 裴斯泰洛奇教育思想具有鲜明地民主性和革命性,反映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反映了一定的教育自身规律,是对教育理论发展的重大贡献。但由于时代及他自身世界观和实践活动的局限性,他的教育思想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但总体讲,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具有重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对欧美各国的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1、裴斯泰洛奇的教育目的理论高度评价了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改良的重要作用,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特征,尽管在当时瑞士的社会条件下是不现实的,但仍是可贵的。 2、裴斯泰洛奇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虽然他对人的

卢梭《爱弥儿》有感_心得体会

卢梭《爱弥儿》有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卢梭《爱弥儿》有感,感谢您的阅读! 卢梭《爱弥儿》有感 《爱弥儿》集中体现了卢梭“自然教育”的理念。在这本书开篇就说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即他自然教育主要是指对儿童的教育要顺从自然规律,使之身心得以自由健康地发展,而不要过多地进行人为干涉。 他认为人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知识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滴加以控制的。基于这观点,卢梭反复强调教育要尊重和保护儿童自然的天性,对儿童的自由的捆绑和束缚是对其天性的残害。 教育目的:培养“自然人” 在卢梭看来,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人,即平等、自由、善良的人,也是真正的人,没有职业、地位之分,更无高低、贵贱之别;但这种人不是自然状态下的野蛮人,而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自然人。在文中说到“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天职,是取得人品”“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它知道如何才能够最好地使人改变他的天性,如何才能剥夺他的绝对存在,而给他以相对的存在,并且我转移到共同体中去,以便使各个人不再把自己看作一个独立的人,而只看作共同体的一部分。” 卢梭认为教育内容应该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的发展而进行教育。请看第二卷。 1、学会忍受痛苦。在262页中间一段,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育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珠命运的打击。在第二卷也提到“忍受痛苦,是他应该学习的头一件事,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 2、体力教育。另外一种进步使孩子们觉得哭泣是没有那么必要,这种进步

爱弥儿读后感800字3篇

爱弥儿读后感800字3篇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8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爱弥儿读后感800字1 《爱弥儿》是一本教育名著。让我开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视野。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这种思想贯穿于整本爱弥儿中,例如第一卷开头他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手的东西,网,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他所提出的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方法是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

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爱弥儿读后感800字2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 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 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 想的名著。《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 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 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 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 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 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 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 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 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 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 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 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 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 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 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

卢梭的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尔》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卢梭的《爱弥尔》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爱弥尔》认为我们生来软弱,生来愚昧,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这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育不同而互相冲突的话,那么对他的教育就不好;如果三种教育都趋向于同一个目的的话,那么他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爱弥尔》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作为一位教师,读完《爱弥尔》后,我深受这本书的影响。卢梭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解放”,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呵护学生个性的花蕾,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为他自己。这要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努力! 卢梭忏悔录读后感 本为了追索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起源,去了解了大思想家卢梭,在读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后,始知卢梭是现代西方民-主思想的缔造者,而由此续读《忏悔录》,可竟然就在读了卢梭的《忏悔录》后。。。。。。。。。。 如果要以此来写一篇经济学或政治学的论文,岂不是也要推导出此成果。。。。以泪洗面,继而泣血。请先让神来扁斥我吧!请接受我的忏悔吧!我心方得稍安。。

谈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

谈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 侯静卢梭,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资产阶级教育家。他是西方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自然教育论及其思想完成了教育中儿童观的革命,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以杜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现代教育派把他奉为自己的祖师爷。重提卢梭的教育思想,是因为其中涉及到的一些观点、主张对我们当今教育理论和倡导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改革实践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建构于其自然教育理论基础之上,强调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倡导德育过程遵循自然,尊重德育对象的个性,提倡行为实践,反对说教训诫,对今天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仍具有重要 指导意义。 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培养目标———“自然人” “自然”一词,在卢梭看来,主要是指事物的本来面貌、原始倾向,外界不强加干预、没有人为的约束、塑造。涉及到教育,“自然”即是儿童的天性。那么教育为什么要适应自然呢?依照卢梭的说法“凡是出自造物主手里的东西都是好的,一转移到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不了解自己的天性而任意蛮干的天使,比按照自己的天性和平安详地生活的快乐的凡人还弱”。“不按成规来管教你的学生,要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他认为人的堕落是腐败社会造成的,人是自然的学徒,自然的学徒是不需要老师的,平庸的老师只能限制他们的智力,把他们束缚在教师自己的狭隘能力的范围之内。

卢梭在自己所著的《爱弥儿》中提到:当爱弥儿(卢梭假设的一个教育对象)能识字读书时,让他看的第一本书应是《鲁滨逊飘流记》,卢梭认为鲁滨逊就是“自然人”的典型,他说:“鲁滨逊在荒岛上,失去了伙伴的帮助,没有技术工具,仍能找到食物,保全生命,而且过得相当舒适”,“我使爱弥儿一心向往着鲁滨逊在荒岛的生活……让他想着自己就是鲁滨逊”,“我想要培养的自然人,并非使他成为一个野蛮人,把他赶到森林中去,而是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了”。可见,卢梭设想的“自然人”不是指完全脱离社会生活、纯生物的人,而是指不受传统束缚而按照其本性发展的人,是具有自身价值的独立实体,是体脑发达、身心健康的人。 二、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方法———“适应自然” 卢梭在提出培养“自然人”的教育思想的同时,也相应地提出了一套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要遵循“自然”的进行。他认为要想不走弯路,必须按照自然的指引,这应是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一切教育方法的出发点。卢梭“适应自然”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按照儿童的特点发展儿童的个性。卢梭指责当时的教育,把小孩当成大人看待。他说:“世间的父母和教师不是从儿童造就儿童,乃是完全按成人的要求把儿童造就成学士、博士,野蛮的教育使儿童欢乐的岁月在眼泪、惩戒威吓、奴役中度过。”他认为“自然使儿童变为成人之前,先使他做儿童,若乱此秩序,一定变为没有味道,没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心得吧。到底应如何写读书心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1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2 康德这位过着规律如钟表一般生活的近代哲学大师,终其一生仅有一次因为看书而忘了准时散步,而他所看的这本书就是卢梭的《爱弥儿》。以前在了解康德生平的时候看到这则逸事,就让我对《爱弥儿》印象十分深刻,但当把这本书买回来之后却搁置书架多年未曾读完,直到xxxx年才一口气啃下来,感叹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值得每一位热爱生命、追求真理的人阅读。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是以他的自然哲学观为基础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有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有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才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人也逐渐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教育,通过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可行的方法,实现“新人”的目标,进而实现改良社会的理想。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实现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与之对应的教育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在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在教育内容上,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高官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的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所以,卢梭非常注重符合自然的原则,强调身体与心灵的协调发展,强调学习与运用的

卢梭.爱弥儿

卢梭《爱弥儿》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6岁时由于不堪师傅的虐待逃离日内瓦,开始了长期的流浪生活,曾走遍全瑞士,到过法国许多地方,从事过各种职业,如仆役、私人秘书、家庭教师和乐谱抄写员等。在流浪生活中,他阅读了洛克、莱布尼茨、笛卡儿等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自学了数学、史地、天文、生理、解剖等科学知识,还掌握了拉丁语。1742年在巴黎结识了许多著名的启蒙学者,如狄德罗、伏尔泰、霍尔巴赫、达郎贝等人,并参加了为《百科全书》撰稿的工作,成为“百科全书派”的重要成员。后因在政治、哲学和文化观点上的分歧,终于和百科全书派决裂了。1749年法国狄戍学院发起有奖征文活动,题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对于道德的影响》。卢梭应征撰文,获得奖金,荣登榜首,论文题为《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他对所提出的问题持否定主张,认为科学、文学和艺术是道德的最恶的敌人。1755年又响应狄戍学院第二次征文,撰写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但没有获得奖金。文中进一步阐述了第一篇论文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的、平等的,在道德上是善良的,由于出现了私有制,才产生了种种不平等,不自由的现象,并把人心变恶。1760年发表文学著作《新爱露意丝》,1762年先后发表《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或论教育》。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提倡民主、否定王权神授论,成为法国大革命中大多数领袖的圣经。《爱弥儿,或论教育》是一部小说体裁的教育著作,反对经院主义教育,提倡自然教育。这两本书使卢梭名声大振。但由于触犯了天主教会和专制政府,书被查抄并被当众烧毁。卢梭本人也被迫逃亡国外。1770年重返法国,在巴黎附近的乡村定居,撰写自传体著作《忏悔录》,总结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抱负。1778年病逝。 《爱弥儿,或论教育》('EMILE OU DE L??EDUCAT— ION,1762)卢梭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中译本《爱弥儿》于1923年由魏肇基根据英文节译本译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78年,李平沤又根据法文原版全文译出,分上下两卷,书后附有卢梭的生平年表和人、地名译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共59.7万字。 《爱弥儿》是一部半小说体的教育专著,共分五卷。前四卷提出九童成长的自然的重要时期,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第一卷着重论述了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自然发展;第二卷着重论述了对2岁至12岁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论述了对12岁至15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第四卷着重论述了对十五岁至20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第五卷着重论述了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在这部著作中,卢梭把自己描写成一个理想的教师,又把爱弥儿描写为理想的学生,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从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现以以下五个方面作一评介: (一)“自然教育”的目的 卢梭从其激进的社会政治观出发,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平等、独立、能适应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自然人”。在他看来,在民主、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祖国,能履行职责的公民。可是,在现存的专制主义国家中,人民的主权被摧毁,人的天赋自由被践踏,不平等达到了顶点。在这种国家中没有公民,只有专制君主的臣民。因此,在既无“国家”,又无“公民”可言的社会条件下,教育的目的只能是培养“自然人”。

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学科代码:030404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系别:教育历政系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2010 级 学号:102006010105 学生姓名:张洪 指导教师:杨芳(教授)

完成时间: 201 年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题为《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与本研究成果相关的所有人所做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设计)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生签名: 年月日 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许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许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设计)。 学生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摘要:自古以来,人性论一向是中外哲学家们探讨和争论的话题,无论是性善论者抑或是性恶论者,他们都从自己的立场对人性论作出了表达和研究。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也对人性论作了深刻研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西方教育史上人性论和教育理论的代表,卢梭关于自然、自然人及自然教育的论述,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和尊重这些规律而不能与其对抗。本文主要从卢梭的自然主义人性论思想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等方面入手,对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及其思想内涵进行分析论述,并对其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分别进行评述。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教育;人性观

读爱弥儿心得体会精编版

读爱弥儿心得体会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爱弥儿》读后教育心得 在翻开《爱弥儿》这本书籍之前,我以为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撰写的巨着应该需要意志来啃,甚至还需要翻阅一些文献来辅助才能读得懂,不想,从第一页起,从字里行间之中,我从始至终都好象是与一位睿智的、崇尚自然的,一位极其随和而对待儿童生命的成长又极其严谨的一位老者交谈,他是那么深情地讲解、焦急地述说,犹如山峦叠翠的森林中潺潺流淌的清泉在浸润你的心田,让我教育的心境豁然开朗了很多,尤其是在当今纷乱的教育迷障中更加返璞归真。 《爱弥儿》的主题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这种说法真的很普通,一点也不时髦了。但是给我震撼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道理,对于当今五彩斑斓的、层出不穷的教育时尚理念来说,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主题思想,竟然需要卢梭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来以上、下卷和鸿篇巨着来论述、来证明。而且尤其让我难过的是,从18世纪到现在的21世纪,整整3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在教育下一代的看法、做法上却还是不断地迷路,总是被许许多多、变化莫测的教育新论调给糊涂了心思,走错了方向。对照我们当今的基础教育,就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何尝又不是迷途没知返呢?摘选其中一些我们交错很远的事例,与我的同行一起“品茗修行”。 其一: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简短的三句话,只要我们诚实,就会发现,现实中我们的做法有时相距很远。作为教师,我们好像更多地在于说教,或者是颐指气使型、或者是苦口婆心型,共同的心态是怀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地说教,共同的特点是不以平等的身份去倾听、去理解,而是

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 既不是战士也不是和尚;他是第一个人”(卢梭:埃米尔,第1卷,第13页)这种自然人根本无法与封建教育培养的人相比。他的天性已经得到充分发展。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保持自己作为人的地位。卢梭笔下的自然人不是原始社会的野蛮人,而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他身体健康,思想发达,品德高尚,办事能力强。他能完全适应发展和变化的客观环境,不需要固定在特定的职位、阶级或职业上。他绝不是一个寄生、吃东西、作恶多端的暴君和强盗,而是一个消除传统偏见、能够从事生产劳动、自食其力的人。他像农民一样工作,像思想家一样思考。简而言之,他是一个全新的人,一个资产阶级社会的新绅士。根据上述教育目标,卢梭认为贫困劳动人民的子女不需要教育。因为他们在简单的工作生活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可以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成长。然而,皇室、贵族和贵族家庭的孩子,生活在极其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接受了各种谬误和偏见,他们的天性必须通过自然教育自然发展。卢梭选择了出身名门的埃米尔作为他想象中的学生,这就是他的意图。卢梭 从“回归自然”的理论出发,提出了一个与封建教育完全不同的培养自然人的目标,这一目标颠倒了教育的方向,将教育目标纳入了资产阶级的轨道。这是一场教育目标的革命,具有重大的反封建意义。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卢梭的教育目的有其局限性。他理解的自然是脱离社会的抽象人性,本质上是一种生物本能。卢梭强调人应该完全按照他们的本性来训练。这种完全摆脱社会约束来培养人的理论是不现

实和不现实的。 (2)教育年龄阶段与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 卢梭根据儿童年龄发展的自然过程将教育年龄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根据不同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界定了教育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的第一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2岁根据 卢梭的说法,这一时期婴儿的身体特征是虚弱,但灵活,善于运动并能接受锻炼。在心理学方面,“他没有情绪,没有思想,几乎没有感觉。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卢梭:埃米尔,第1卷,第68页,第34页,第137页,第59页,第16页)也就是说,在 时,既没有感觉也没有思考,甚至感觉也极其微弱。根据这些特点,卢梭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保健和维护身体,使身体能够健康发展。卢梭接受了洛克的“健康身体中的健康思想”的观点,并高度重视健康身体的重要性。他说:“身体必须有能量才能服从精神的控制”(卢梭:埃米尔一世,第68、34、137、59、16页)他补充说:“如果你想培养你的学生的智慧,你应该首先培养由他的智慧支配的体力”(卢梭:埃米尔,第1卷,第68、34、137、59、16页)在这里,卢梭认为健康的身体是精神发展的物质基础。 “给儿童更多真正的自由”(卢梭:埃米尔,第1卷,第68、34、137、59、16页)是发展身体的基本原则。卢梭坚决反对在封建教育中用襁褓包裹婴儿的做法,指出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他说:“人们把孩子的手和脚绑起来,这样他们就不能移动,感觉很受约束。这只会阻碍血液和体液的循环,阻碍孩子的体力和成长,并损害他的体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